詐欺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金訴字第2556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游峻溢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
度偵字第2779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游峻溢幫助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處有期
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9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
千元折算1日。未扣案之洗錢財物新臺幣299,934元沒收。
事 實
游峻溢已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提供予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人
使用,可能幫助他人作為收受、轉匯或提領詐欺取財犯罪所
得之工具,他人層轉或提領後即產生遮掩或切斷資金流動軌
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仍基於縱令他人將其所提
供之金融機構帳戶用以實行詐欺取財及洗錢,亦不違背其本
意之幫助詐欺取財及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卷內事證不足
以證明游峻溢知悉下列詐欺取財犯行之參與人數為三人以上
及詐欺方式為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不實販賣商品訊息),
於民國113年1月20日1時48分許至同日2時37分許間之某時許
,在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某處之統一超商不詳門市使用統一
超商提供之賣貨便服務寄送裝有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金融
機構帳戶金融卡(含密碼)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且即時通訊
軟體「Line」匿稱為「蘇唯凱」等人,以此方式幫助該人、
「Line」匿稱為「詹皇偉」之人及其等所屬詐欺集團(下稱
本案詐欺集團)實施如附表二所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
洗錢之正犯犯行,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因此受有如附表二所
示匯款金額之財產上損害。
理 由
壹、證據能力部分
一、本院以下所引用之被告游峻溢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
面陳述,雖均屬傳聞證據,然公訴人及被告均同意具有證據
能力(見本院113年度金訴字第2556號卷<下稱本院金訴卷>
第154頁),復本院審酌上開證據資料製作時之情況,尚無
違法不當及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認為以之作為證據應屬
適當,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規定,認均有證據
能力。
二、本案判決以下所引用之非供述證據,均與本案事實具有關聯
性,且查無事證足認係經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所取得,況公
訴人及被告均同意具有證據能力(見本院金訴卷第154頁)
,堪認亦均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前揭事實,業據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白在卷(見本院金訴卷
第158頁),核與證人即告訴人楊舒涵、詹混凱及陳慧婷於
警詢時之證詞相符(所在卷頁如附表三編號2、7、12所示)
,並有如附表三編號1、3至6、8至11、13至18所示證據資料
在卷可稽(所在卷頁如附表三編號1、3至6、8至11、13至18
至所示)。
(二)由如附表一所示本案詐欺集團洗錢方式為使用金融卡操作自
動櫃員機提款,而非使用網路銀行轉帳一情以觀,足見被告
交付給「蘇唯凱」之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金融機構帳戶相
關物品及資料僅有金融卡及其密碼,並無網路銀行使用者代
號及其密碼,起訴書記載被告有交付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
金融機構帳戶之網路銀行使用者代號及其密碼,容有誤會。
(三)綜上所述,被告前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以採信。本
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之理由
(一)新舊法比較
1、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與罪刑有關之
法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等影響法定刑或處斷刑範圍之一切情
形,依具體個案綜其檢驗結果比較後,整體適用法律。
2、次按洗錢防制法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31條,除第6
、11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自同年8月2日施行生效
(下稱修正後洗錢防制法),其中關於洗錢罪,修正前洗錢
防制法第14條「(第1項)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3項)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
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之規定,經修正為新洗錢
法第19條「(第1項)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
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
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
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修正後洗錢防制法並刪除修正前洗錢
防制法第14條第3項之科刑上限規定,而修正前洗錢防制法
第14條第3項所規定之科刑限制,因本案前置特定不法行為
係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而修正前洗錢罪之法定
本刑雖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其宣告刑上限受不得逾詐欺
取財罪最重本刑5年以下有期徒刑之拘束,形式上固與典型
變動原法定本刑界限之「處斷刑」概念暨其形成過程未盡相
同,然此對於法院刑罰裁量權所為之限制,已實質影響修正
前洗錢罪之量刑框架,自應納為新舊法比較事項之列。
3、揆諸前揭說明,若適用修正前洗錢防制法論以洗錢罪,其量
刑範圍為有期徒刑2月至5年;倘適用修正後洗錢防制法論以
洗錢罪,其量刑範圍則為有期徒刑6月至5年,綜合比較結果
,應認修正前洗錢防制法之規定較有利於被告。
(二)論罪部分
1、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
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未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
之行為者而言(參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270號刑事判決
意旨)。經查,被告本案所為,係提供如附表一編號1、2所
示金融機構帳戶供本案詐欺集團詐騙被害人匯款及領取詐得
款項之用,係予詐欺取財及洗錢之正犯犯行助力,所實施者
非屬詐欺取財及洗錢之構成要件行為,且係基於幫助犯意為
之,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及同法第339
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及修正前
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罪。
2、公訴意旨略以:被告依其智識程度及一般社會生活之通常經
驗,可預見交付三個以上金融機構帳戶予他人使用,可能因
此供不法詐欺集團利用,因而幫助他人從事詐欺之犯罪,且
該帳戶可能幫助作為他人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使用,因
而遮斷金流以達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竟仍基於縱發
生該等結果亦不違背其本意之交付三個以上金融機構帳戶之
犯意,於113年1月間某日,將所申設如附表一所示金融機構
帳戶之金融卡(含密碼)及網路銀行帳號密碼提供予不詳詐欺
集團成員使用。因認被告涉犯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第3項第
2款之交付三個帳戶罪嫌,並與被告所犯幫助詐欺取財罪、
幫助洗錢罪成立想像競合犯,應從一重論以幫助洗錢罪云云
。惟按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同年月16日施行之洗錢防制
法增訂第15條之2關於無正當理由而交付、提供帳戶、帳號
予他人使用之管制與處罰規定,並於該條第3項針對惡性較
高之有對價交付、一行為交付或提供合計3個以上帳戶、帳
號及裁處後5年以內再犯等情形,科以刑事處罰。揆諸其立
法理由載敘:「有鑑於洗錢係由數個金流斷點組合而成,金
融機構、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以及第三方支付服
務業,依本法均負有對客戶踐行盡職客戶審查之法定義務,
任何人將上開機構、事業完成客戶審查後同意開辦之帳戶、
帳號交予他人使用,均係規避現行本法所定客戶審查等洗錢
防制措施之脫法行為,現行實務雖以其他犯罪之幫助犯論處
,惟主觀犯意證明困難,影響人民對司法之信賴,故有立法
予以截堵之必要」等旨,本條之增訂,乃針對司法實務上關
於提供人頭帳戶行為之案件,常因行為人主觀犯意不易證明
,致使無法論以幫助洗錢罪或幫助詐欺罪之情形,以立法方
式管制規避洗錢防制措施之脫法行為,截堵處罰漏洞。易言
之,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第3項刑事處罰規定,係在未能證
明行為人犯幫助詐欺取財、幫助洗錢等罪時,始予適用。倘
能逕以該等罪名論處,甚至以詐欺取財、洗錢之正犯論處時
,依上述修法意旨,即欠缺無法證明犯罪而須以該條項刑事
處罰規定截堵之必要,自不再適用該條項規定(參最高法院
112年度台上字第3729號刑事判決意旨)。經查,被告本案
所為既已成立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之幫助犯,並無主觀犯意
不能認定、無法證明犯罪之情形,即無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
2規定之適用。是公訴意旨認被告所為另犯洗錢防制法第15
條之2第3項第2款之交付三個帳戶罪,並與幫助詐欺取財罪
及幫助洗錢罪成立想像競合犯,應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論處
云云,尚有誤會,附此敘明。
3、被告以其單一之幫助行為,助使本案詐欺集團先後成功詐騙
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並隱匿該等特定詐欺犯罪所得,係以
一行為同時觸犯數罪名且侵害不同告訴人之財產法益,為想
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處斷
。
(三)刑罰減輕事由部分
被告係以幫助之意思,參與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為幫助犯
,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依正犯之刑減輕之。
(四)科刑部分
爰審酌被告以提供金融機構帳戶之方式參與本案犯行,所為
實不足取,復考量被告提供之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金融機
構帳戶數量為2個、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共3位及其等遭騙匯
款之金額共299,934元,足見被告本案犯行之危害非低,再
被告於偵查時否認犯行,迄於本院審理時才自白犯行,已耗
費相當程度之司法資源且無法回復,又被告於本院審理時直
接拒絕與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洽談和解(見本院金訴卷第15
8頁),且未賠償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因其本案犯行所受之
財產上損害,更未取得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之原諒,實難僅
因被告犯後坦承犯行而遽認其犯後態度良好,此外,被告於
本案發生前即112年間就因提供金融機構帳戶與來路不明之
他人使用且依該他人指示將被害人遭詐騙而匯入其所提供之
金融機構帳戶之款項予以匯出而犯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並
經法院判處罪刑確定,此有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1517號刑
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見113年
度偵字第27795號卷第108-109頁,本院金訴卷第166-167頁
),足見被告法治觀念有所偏差,惟被告於本案犯罪之分工
,較諸實際策畫佈局、分配任務、施用詐術、終局保有犯罪
所得之核心份子而言,僅屬次要性角色,暨被告自述需扶養
60幾歲母親及罹患癌症末期之弟弟之家庭環境、羈押前在工
地工作及月收入約7至10萬元之經濟狀況及國中畢業之教育
程度(見本院金訴卷第158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
示之刑,並依刑法第42條第3項規定,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
標準。
三、沒收部分
(一)按沒收適用裁判時之法律,刑法第2條第2項定有明文。查被
告行為後,原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有關沒收洗錢之財物
或財產上利益之規定,業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為同法第
25條第1項,並於同年0月0日生效,自應適用裁判時即修正
後之現行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之規定,無庸為新舊法之
比較適用。次按113年7月31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
項規定:犯第19條之洗錢罪,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不
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其修正理由以:「考量澈
底阻斷金流才能杜絕犯罪,為減少犯罪行為人僥倖心理,避
免經查獲之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即系爭犯罪客體)因
非屬犯罪行為人所有而無法沒收之不合理現象,爰於第一項
增訂『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並將所定行為修正為『洗
錢』」。可知新修正之沒收規定係為避免查獲犯罪行為人洗
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卻因不屬於犯罪行為人所有而無法
沒收之不合理情況,才藉由修法擴大沒收範圍,使業經查獲
之洗錢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應宣
告沒收。經查,如附表二所示告訴人受騙匯款且全數均遭提
領之金額合計299,934元,核屬被告犯幫助洗錢罪之洗錢財
物,應依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宣告沒收之(
此沒收尚非屬刑法第38條第4項或第38條之1第3項之沒收,
自不得依該等規定諭知追徵)。
(二)遍查卷內事證,並無證據足以證明被告因本案犯行而實際獲
有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是本院尚難遽認被告因本案犯行獲有
犯罪所得,故無宣告沒收犯罪所得之必要,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曾信傑偵查起訴,檢察官龔昭如到庭執行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施建榮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敘明上訴理由,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 ,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其未敘述上訴理
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切勿逕送
上級法院」。
書記官 黃姿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附錄法條:
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
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一】
編號 金融機構 帳戶帳號 本案告訴人遭騙所為第一筆匯(存)款或不明款項開始匯入時間 左列匯款匯入前之帳戶存款餘額(貨幣種類:新臺幣) 交易明細所在卷頁 1 王道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113年1月23日26時33分許,匯款149,983元(即附表二編號3) 0元 本院113年度金易字第55號卷第111頁 2 板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113年1月23日14時36分許,匯款49,987元(即附表二編號1) 3元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0010號卷第25頁 3 樂天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無 無 無
【附表二】
編號 告訴人 詐欺時間 詐欺方式 匯款時間及金額(貨幣種類:新臺幣) 收款金融機構帳戶 洗錢方式 洗錢時間及金額(貨幣種類:新臺幣) 1 告訴人楊舒涵(起訴書附表編號2) 113年1月22日18時25分許 本案詐欺集團以不詳方式連結網際網路後,在「Apple watch 二手交易區」的臉書社團刊登出售「二手 Apple watch SE2」之貼文及商品照片,以此對公眾散布不實訊息之方式對外施用詐術而營造其有依約出貨意願之假象。嗣楊舒涵於左列時間上網瀏覽前開貼文後誤信貼文者有依約出貨之意願,乃使用即時通訊軟體「Messenger」私訊聯繫貼文者,貼文者謊稱:因統一超商賣貨便網站無法下單云云並以此為由要求楊舒涵點選其所傳送之「賣貨便專屬客服中心」虛假連結,楊舒涵不疑有他而點選連結並填寫其姓名及所使用之行動電話門號;之後本案炸欺集團致電楊舒涵並假冒為銀行人員,並要求楊舒涵以操作網路銀行之方式開通金流協議,並佯稱:不會導致帳戶存款匯出云云,楊舒涵因此陷於錯誤而依指示匯款。 113年1月23日14時36分許,匯款49,987元 如附表一編號2所示金融機構帳戶 使用被告提供之如附表一編號2所示金融機構帳戶及密碼操作自動櫃員機之方式提領現金 113年1月23日14時42分許至同日15時1分許,提領現金2萬元共2次、9千元1次 2 告訴人詹混凱(起訴書附表編號3) 113年1月23日14時48分許前某日時許 詹混凱在臉書上刊登出售滑雪用固定器之貼文及商品照片。嗣本案詐欺集團使用「Messenger」匿稱「范琬萍」聯繫詹混凱,並謊稱:想要購買詹混凱刊登出售之滑雪用固定器,但因其住在臺南,所以想用統一超商賣貨便交易平臺進行交易云云,詹混凱因此陷於錯誤而在統一超商賣貨便交易平臺刊登出售滑雪用固定器之貼文及商品照片,「范琬萍」接著詐稱:詹混凱未完成認證簽署三大協議云云且傳送「賣貨便在線客服」虛假連結,詹混凱因此陷於錯誤而點選連結並填載「Line」聯絡資料;本案詐欺集團乃加入成為詹混凱之「Line」好友(「Line」匿稱為「李專員」)並私訊詹混凱,且要求詹混凱以操作網路銀行之方式驗證身分,並謊稱:絕對不匯出存款云云,詹混凱因此陷於錯誤而依指示匯款。 113年1月23日14時48分許,匯款49,983元 同上 同上 113年1月23日15時1分許至同日15時3分許,提領現金2萬元共2次、1萬元1次。 3 告訴人陳慧婷(起訴書附表編號1) 113年1月23日15時15分許 陳慧婷在臉書上刊登出售畢業禮服之貼文及商品照片。嗣本案詐欺集團使用「Messenger」聯繫陳慧婷,並謊稱:想要購買陳慧婷刊登出售之畢業禮服,但因其住在臺南,所以想用統一超商賣貨便交易平臺進行交易云云,陳慧婷因此陷於錯誤而在統一超商賣貨便交易平臺刊登出售畢業禮服之貼文及商品照片,本案詐欺集團接著詐稱:陳慧婷未聯絡客服簽署保障協議云云且傳送「賣貨便在線客服」虛假連結,陳慧婷因此陷於錯誤而點選連結並填載「Line」及電話號碼聯絡資料;本案詐欺集團乃加入成為陳慧婷之「Line」好友(「Line」匿稱「客服專員」、「客服經理」)並私訊陳慧婷,詐稱:陳慧婷註冊統一超商賣貨便交易平臺時金流部分沒有綁定成功,之後會有銀行客服人員聯繫陳慧婷云云;然後本案詐欺集團致電陳慧婷並佯稱:其為銀行客服人員,請陳慧婷依指示操作網路銀行云云,陳慧婷因此陷於錯誤而依指示匯款。 113年1月23日15時33分許,匯款149,983元 如附表一編號1所示金融機構帳戶 使用被告提供之如附表一編號1所示金融機構帳戶之金融卡及密碼操作自動櫃員機之方式提領現金 113年1月23日15時47分許至同年1月23日15時58分許,提領現金2萬元共9次、1萬9千元1次。 113年1月23日15時35分許,匯款49,981元
【附表三】
編號 證據資料 所在卷頁 1 被告與本案詐欺集團成員「詹皇偉」、「蘇唯凱」於「Line」之對話訊息畫面照片 113年度偵字第27795號卷第12-64頁 一、楊舒涵被騙匯款之證據資料 2 證人楊舒涵於警詢時之證詞 同上卷第75頁正面至第76頁 3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 同上卷第77頁正、背面 4 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民權派出所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 同上卷第79頁、第82頁、第83頁 5 楊舒涵與本案詐欺集團成員於即時通訊軟體「Messenger」之對話訊息畫面照片 同上卷第81頁 6 楊舒涵匯款所用網路銀行轉帳畫面照片 同上卷第81頁 二、詹混凱被騙匯款之證據資料 7 證人詹混凱於警詢時之證詞 同上卷第84頁正面至第86頁 8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 同上卷第87頁正、背面 9 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二大隊第一中隊竹園分隊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 同上卷第89頁、第92頁、第93頁 10 詹混凱與本案詐欺集團成員於「Messenger」及「Line」之對話訊息畫面照片 同上卷第91頁正、背面 11 詹混凱匯款所用網路銀行轉帳畫面照片 同上卷第91頁背面 三、陳慧婷被騙匯款之證據資料 12 證人陳慧婷於警詢時之證詞 同上卷第65頁正面至第66頁背面 13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 同上卷第67頁正、背面 14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西門派出所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 同上卷第69頁正、背面、第73頁、第74頁 15 陳慧婷匯款所用網路銀行轉帳畫面照片 同上卷第71頁 16 陳慧婷與本案詐欺集團成員於「Messenger」之對話訊息畫面照片 同上卷第71頁正面至第72頁 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金融機構帳戶相關資料 17 如附表一編號1所示金融機構帳戶之客戶基本資料及交易明細 同上卷第94頁、第95頁 18 如附表一編號2所示金融機構帳戶之客戶基本資料及交易明細 同上卷第96頁、第98頁正面
PCDM-113-金訴-2556-2025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