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胡凱智

共找到 14 筆結果(第 11-14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保證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613號 聲 請 人 即 具保人 李柏融 被 告 胡凱智 選任辯護人 黃振哲法律扶助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具保人因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11 3年度訴字第493號),聲請返還保證金,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胡凱智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93號違反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聲請人即具保人李柏融(下稱 聲請人)於民國113年1月18日為被告繳納保證金新臺幣(下 同)2萬元,因被告已另案入監執行,難有逃亡、隱匿等情 事,故請本院准予發還保證金等語。 二、按刑事訴訟程序中繳納保證金,係作為羈押之代替手段,其 目的在防止被告逃匿,藉以確保訴追、審判及執行程序之進 行;而依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1項規定:「撤銷羈押、再執 行羈押、受不起訴處分、有罪判決確定而入監執行或因裁判 而致羈押之效力消滅者,免除具保之責任。」揆諸其立法理 由,乃指「本案」有該等免除具保責任之事由而言,至另案 經羈押或有罪判決確定而入監執行,因與「本案」無涉,不 應免除具保責任(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539號裁定意旨 參照)。 三、經查,被告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前經聲請人 向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提出2萬元保證金等節,有臺灣臺北 地方檢察署被告具保辦理程序單、國庫存款收款書可參(見 113年度偵字第4127號卷第93頁;本院聲字卷第7頁),而被 告另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判決有罪確定,現於 法務部○○○○○○○執行中等情,亦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可佐。惟被告所犯本案113年度訴字第493號違反槍砲彈 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現仍由本院進行審理中,尚未審結, 聲請人前所繳付之保證金既係為保全被告所犯本案之審判及 執行,即與被告另案經有罪判決確定而入監執行無涉,尚無 從以被告業因另案入監執行,而認聲請人具保責任已免除, 且本案尚未判決確定,未能確認本案將來判決確定時,被告 是否將接續執行,自仍有擔保被告將來審理或執行之必要。 綜上所述,聲請人具保之本案尚未判決確定亦未執行,聲請 人之具保責任自仍繼續存在,從而,聲請人聲請發還保證金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傅偉                   法 官 黃媚鵑                   法 官 許柏彥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雅玲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2024-11-07

TPDM-113-聲-2613-20241107-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572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胡凱智 指定辯護人 本院公設辯護人姚孟岑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 3年度偵字第24948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胡凱智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共2罪,各處有期徒刑5年6月。應 執行有期徒刑6年2月。   事 實 胡凱智明知甲基安非他命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條例第2條第2項第2 款規定之第二級毒品,不得非法販賣、持有,竟意圖營利,基於 販賣第二級毒品之犯意,於如附表所示之時間,在如附表所示之 地點,以如附表所示之價格,販售如附表所示之第二級毒品甲基 安非他命予許清曄、董齊焜各1次。嗣董齊焜於112年3月6日為警 查獲販賣毒品,因而循線查獲。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本判決下列所引用之各項供述證據,檢察官、被告胡凱智與 其辯護人均同意各該證據之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168頁) ,本院審酌此等證據資料取得及製作時之情況,尚無違法不 當之瑕疵,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本判決後述所引之各項 非供述證據,無證據證明係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以不 法方式所取得,亦無證據證明係非真實,復均與本案待證事 實具有關聯性,是前開供述與非供述證據依刑事訴訟法第15 8條之4反面解釋、同法第159條之5第1項規定,均有證據能 力,並經本院於審理期日合法調查,得為本案證據使用。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與理由:  ㈠上開事實,業據被告於偵查中、本院準備程序、審理時均坦 承不諱(見他卷第252至255頁、本院卷第126、127頁、第16 7至168、170頁),核與證人許清曄於警詢時之證述(見他 卷第27至30頁);證人董齊焜於警詢時、偵查中之證述(見 他卷第17至20頁、第169至171頁)均大致一致,並有指認犯 罪嫌疑人紀錄表、犯罪嫌疑人紀錄表、真實姓名年籍對照表 〈指認人:董齊焜、許清曄〉(見他卷第21至24頁、第31至34 頁)、被告與許清曄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見他卷第12 5、128至132頁)、被告與董齊焜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 、譯文(見他卷第133、145、146頁、第238、239頁)、被 告使用行動電話門號之申登資料(見他卷第147頁)、交易 停車場監視器影像截圖(見他卷第188至194頁)等在卷可稽 ,足認被告上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予採信,是被告 確有販賣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予許清曄、董齊焜各1次 等事實,要屬無疑。至公訴意旨雖認被告販賣毒品予董齊焜 所約定之價金為新臺幣(下同)4萬元,且證人董齊焜於警 詢時、偵查中亦證稱約定價金為4萬元云云(見他卷第20頁 、第170頁),惟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我與董齊焜約定 的價金是2萬5,000元,和許清曄差不多等語(見本院卷第16 7頁),本院審酌被告係於相近之時間分別販賣相同數量之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予許清曄、董齊焜,衡情被告應無 以高達1萬5,000元之價差販賣同樣種類、數量之毒品予不同 人之必要,且檢察官又未提出諸如帳冊、被告與董齊焜間關 於價金數額之對話紀錄或董齊焜匯款資料等足資證明該次毒 品交易價金確為4萬元之證據,自應認被告與董齊焜約定之 價金與其和許清曄所約定者相同,均為2萬5,000元,併此說 明。  ㈡按於有償毒品買賣之情形,販賣之利得,除經販毒者坦承犯 行,或帳冊價量均臻明確外,委難察得實情,然毒品價格昂 貴且取得不易,販毒係屬重罪,為治安機關所嚴加查緝,販 毒之人若無利可圖,豈會冒險平白攜帶毒品往返送交他人, 致自曝重刑風險之理,故販毒之人從中賺取價差或量差而牟 利之意圖及事實,係屬合理認定,除別有確切事證足認係按 客觀上顯示單純轉讓而與牟利無關者外,難僅因未確切查得 販賣毒品賺取之價差或量差,即認定行為人主觀上無營利販 賣之意圖(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3173號判決意旨參照 )。查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我和許清曄、董齊焜約定以 回帳方式給付價金,等許清曄、董齊焜賣出毒品後,再給我 錢等語(見本院卷第167頁),而被告交易後,均有向許清 曄、董齊焜催促盡速回帳乙情,有被告與許清曄、董齊焜之 對話紀錄在卷可查(見他卷第129、130頁、第145頁),被 告既有催促許清曄、董齊焜付款之意,且其與許清曄、董齊 焜又非至親或彼此具有深厚情誼,倘無利可圖,應不至於甘 冒遭查緝法辦而罹重刑之風險,無端將毒品交付與許清曄、 董齊焜,自堪認被告為本案毒品交易,均有從中獲取利益之 主觀意圖。    ㈢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均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均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販賣第 二級毒品罪。被告販賣前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之低度 行為,均為販賣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   ㈡被告如附表編號1、2所示犯行之犯意各別,行為互殊,應予 分論併罰。  ㈢刑之減輕:  ⒈被告於偵查中、審理時就本案販賣第二級毒品犯行均自白不 諱,業如前述,爰均依毒品危害防制條第17條第2項規定減 輕其刑。  ⒉被告無毒品危害防制條第17條第1項規定適用之說明:   辯護人雖主張:被告於遭查獲後,向警方供出並指認毒品來 源為「邱彥翔」,並為警偵辨中,合於毒品危害防制條第17 條第1項規定,應依前開規定減輕被告之刑等語。惟查:  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所謂「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 獲」,係指被告翔實供出毒品來源之具體事證,因而使有偵 查(或調查)犯罪職權之公務員知悉而對之發動偵查(或調 查),並因而查獲者而言,並非被告一有「自白」、「指認 」毒品來源之人,即得依上開規定予以減刑。而法院非屬偵 查犯罪之機關,故不論被告在司法警察(官)調查、檢察官 偵查或法院審判中供出毒品來源,事實審法院僅須於言詞辯 論終結前,調查被告之供出毒品來源行為,是否已因此使偵 查機關破獲毒品來源之人及其事,而符合減免其刑之規定, 以資審認;倘無從期待偵查機關在法院辯論終結前因而破獲 ,事實審法院未依聲請或本於職權再就被告所指其供出毒品 來源,因而查獲之事再行調查,仍不能遽指有應於審判期日 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之違法(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305 1號判決意旨參照)。  ⑵經查,本院就有無因被告供出毒品來源,而查獲其他正犯、 共犯乙節,函詢本案移送警局即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 大隊(下稱臺北市刑事警察大隊)與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 下稱新北地檢署),臺北市刑事警察大隊函覆略以:被告於 民國113年4月10日供稱其毒品來源係名為「邱彥翔」之人, 且該人目前因案通緝中,惟被告無法提供該人確切之年籍、 聯絡電話、戶籍地址等相關資料,故尚未查獲等語,新北地 檢署則函覆以:並未持查獲本案其他正犯、共犯等語,此分 別有臺北市刑事警察大隊113年9月9日北市警刑大七字第113 3043551號函、新北地檢署113年9月16日新北檢貞成113偵24 948字第1139118823號函在卷可考(見本院卷第145頁、第15 1頁),可知被告所提供資訊不足以使偵查機關查獲「邱彥 翔」或其他毒品來源之真實身分,自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17條第1項所定要件未合,而無從依前開規定減輕其刑。辯 護人上開主張,難認有據。  ⒊被告無刑法第59條規定適用之說明:   辯護人雖為被告請求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等語,惟查 :  ⑴刑法第59條規定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 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 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 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 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之最低度刑而言 。倘被告別有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 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 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 刑。  ⑴查毒品之危害,除戕害施用者之身心健康外,並造成整體國 力之實質衰減,復因毒品施用者為取得購買毒品所需之金錢 ,亦衍生家庭、社會治安問題,因之政府近年來為革除毒品 之危害,除於相關法令訂定防制及處罰之規定外,並積極查 緝毒品案件及於各大媒體廣泛宣導反毒,被告當知此情,竟 仍漠視我國法令規定,率為本案販賣毒品犯行,且次數不止 1次,並非偶一為之、臨時起意,又被告本案所販售之毒品 數量非少,交易金額不低,且其明知許清曄、董齊焜取得毒 品係要轉賣他人以「回帳」,業如前述,則被告對於其行為 將造成毒品擴散流通之高度風險自不能推諉不知,其惡性與 單純販賣毒品予施用者相較自屬較重,另被告於本案行為前 ,業因販賣第二級毒品案件,經本院分別以102年度訴字第1 510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10月(共8罪),應執行有期徒 刑4年2月,及以102年度訴字第199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年 8月,均上訴後,再經臺灣高等法院分別以104年上訴字第10 35號、104年度上訴字第930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此有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考,詎被告竟再度為相同犯 罪,參酌以上各情,殊難認被告本案所為有何特殊原因足以 引起一般同情,況被告所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其最輕法定 本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經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 第2項規定減其刑後,法定刑度已大幅降低,客觀上已無量 處低度刑猶嫌過重,而有情堪憫恕之情形。準此,被告本案 販賣第二級毒品犯行並無刑法第59條規定之適用,辯護意旨 上開請求,尚非有據,難以准許。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政府對於毒品之危害廣為宣 導,且一再重申禁絕毒品之刑事政策,竟仍販賣第二級毒品 以牟利,造成毒品擴散流通,並對社會秩序產生潛在危險, 所為殊無可取,應予非難;又被告於本案行為前,除有前述 販賣第二級毒品前科外,另有多次因施用第二級毒品遭法院 判刑之前案紀錄,此有上開前案紀錄表可查,可知被告一再 涉入毒品犯罪,素行實屬不佳;再考量被告本案販賣毒品之 對象固僅2人,然數量非少,故其行為所生危害亦非輕微; 惟念及被告始終坦承犯行,犯後態度尚屬良好;再參酌被告 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兼衡其於本院審理時自陳國中肄 業之教育程度、從事便當外送員、經濟狀況勉持(見本院卷 第169至171頁)等一切情狀,各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㈤定應執行刑之說明:   爰基於罪責相當原則,審酌被告本案所犯均為販賣第二級毒 品罪,情節與手段相似,行為時間亦相去不遠,故責任非難 之重複程度相對較高,再考量各罪之犯罪動機、目的、所生 危害,兼衡所犯各罪所反映被告之人格特性、刑事政策、犯 罪預防等因素,而為整體非難評價,就被告本案所犯各罪, 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三、不予宣告沒收之說明:  ㈠被告固持裝有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之行動電話與許清曄、 董齊焜聯繫本案毒品交易事宜,惟前開手機(含SIM卡)業 因被告另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為警扣案,復經本院以112年 度訴字第839號判決宣告沒收確定,業據被告供承在案(見 本院卷第167頁),並有前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附卷可憑,自無庸於本案重複宣告沒收。  ㈡被告雖各以2萬5,000元之代價,與許清曄、董齊焜交易如附 表編號1、2所示之第二級毒品,惟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 我和許清曄、董齊焜約定以回帳方式給付價金,但他們拿到 毒品沒幾天就被抓,所以許清曄、董齊焜還沒有付錢等語( 見本院卷第167頁),卷內又無被告已實際取得許清曄、董 齊焜給付之價金之事證,難認被告本案獲有犯罪所得,自無 從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之規定宣告沒收或追 徵其價額。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鄭兆廷提起公訴,檢察官陳建勳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楊展庚                              法 官 莊惠真                                        法 官 郭鍵融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敘明上訴理由,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 ,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其未敘述上訴理 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切勿逕送 上級法院」。                    書記官 陳柔吟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 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 刑者,得併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四級毒品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1年以上7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百50萬元以下罰金。 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 編號 交易對象 交易時間 交易地點 數量 價金 (新臺幣) 1 許清曄 112年2月間某日 桃園市○○區○○路0段000號之六星旅館 17.5公克 2萬5,000元 2 董齊焜 112年3月5日凌晨2時56分許 新北市○○區○○街000巷00號之立體停車場內5樓 17.5公克 2萬5,000元

2024-10-29

PCDM-113-訴-572-20241029-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86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胡凱智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005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胡凱智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肆年玖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胡凱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 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第50條第1項第1款、第2項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以上裁 判者,應定其應執行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 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 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刑法第50條規定為:「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 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第一項 )。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 依第51條規定定之。(第二項)」。次按法律上屬於自由裁 量之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並非概無拘束。 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應在其範圍選擇為適當之裁判者 ,為外部性界限;而法院為裁判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及 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內部性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 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其應執 行之刑時,固屬於法院自由裁量之事項,然仍應受前揭外部 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之拘束(最高法院94年度台非字第233 號判決意旨參照)。另數罪併罰中之一罪,依刑法規定得易 科罰金,若因與不得易科之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 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 記載(司法院釋字第144號、第679號解釋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先後經附表所示 之法院各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且於如附表所示之日期分別 確定在案。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其中附表編號2宣告刑欄誤 載,本院應予更正如附表所示之內容,及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欄原記載「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5444號」,應 更正為「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5444、27904號」),其 犯罪時間係在附表編號1所示裁判確定日(即民國113年5月2 1日)前所犯,而本院為附表編號1至2所示犯罪事實之最後 事實審法院,有上開案件刑事判決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 卷可稽,是上開犯罪乃於裁判確定前之數罪,其中受刑人所 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係得易科罰金之罪,附表 編號2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則不得易科罰金,原不得合併定應 執行刑,然受刑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合 併聲請定應執行刑,此有定刑聲請切結書在卷可稽(本院卷 第13頁),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檢察官就附表所 示各編號之罪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本院認聲請為正當。並 審酌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之有期徒刑部分,曾經臺灣新北地 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39號判決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6月 確定,有上開刑事裁判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佐,依 前揭規定及說明,本院就附表所示各罪再定應執行刑時,自 應受上開裁判所定其應執行刑總和之外部界限所拘束,是兼 衡上開內、外部界限之範圍,及基於法秩序理念及法安定性 原則,尊重附表編號2所示之原定執行刑內部界限。   ㈡又受刑人關於本件定應執行刑案件,表示希望給予自新機會 ,早日回家孝順父母等語,有本院函檢送聲請書繕本及附表 影本之陳述意見狀附卷可參(本院卷第95頁)。    ㈢綜上,參酌受刑人如附表共3罪所示部分之執行刑界限範圍之 總和為有期徒刑5年,暨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係共同剝奪他 人行動自由罪、編號2係販賣第二級毒品罪,犯罪類型迥異 ,所侵害法益並不相同,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低,各自侵害 法益之加重效應較為獨立,就其所犯前揭各罪為整體非難評 價,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定其應執行之刑 如主文所示。    ㈣又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暨附表編號2所示之 罪,雖係分屬得易科罰金與不得易科罰金,惟經合併處罰結 果,揆諸上開解釋,原得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毋庸再為易 科罰金折算標準之記載。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魏俊明 法 官 鍾雅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芸蓁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2024-10-25

TPHM-113-聲-2861-20241025-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上訴字第4454號 聲 請 人 李柏融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本院113年度 上訴字第4454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白俊智、胡凱智被訴走私等案件,經扣 押現金新臺幣(下同)29萬元,該筆款項為聲請人李柏融所 有,業據被告等於庭訊時所證明,並無扣押之必要,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142條聲請發還聲請人等語。 二、按「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 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其係贓物而無第三人主張權利者 ,應發還被害人」,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 惟發還之對象,應以所有權人或有權持有該物之人為限。 三、經查:  ㈠法務部調查局新北市調查處因被告白俊智、胡凱智違反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持原審法院112年度聲搜字第2936號 搜索票,於民國112年12月8日在新北市○○區○○街000號5樓執 行搜索,扣得現金29萬元等情,有搜索票、搜索扣押筆錄、 扣押物品目錄表可憑(113年度偵字第4866號卷第35至40頁 );又本案經原審法院於113年6月17日以113年度重訴字第8 號判處:「一、白俊智共同犯運輸第二級毒品罪,處有期徒 刑3年。二、胡凱智共同犯運輸第二級毒品罪,處有期徒刑8 年。三、扣案如附表一所示之物(驗餘淨重10,038.19公克 )及其外包裝袋共20個均沒收銷燬,扣案如附表三編號1至2 、14所示之物及用以盛裝大麻之鐵桶10個及外紙箱2個均沒 收」,被告白俊智、胡凱智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現由本 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4454號案件審理中等情,有原審判決 及被告上訴狀可參。  ㈡聲請意旨所指之扣案物現金29萬元雖未經第一審判決諭知沒 收,並於原判決附表三中註明:與本案無關毋庸沒收,然亦 註明該扣押物之所有人為被告胡凱智,再參諸前揭扣押物品 目錄表(113年度偵字第4866號卷第40頁),「所有人/持有 人/保管人」欄位係由被告被告胡凱智簽名,被告胡凱智之 原審辯護人於原審審理時表示:29萬元與本案無關,請予以 發還等語(原審卷第260頁),並無聲請人所稱被告胡凱智 於庭期時證明該物為聲請人所有一事,再審閱全案卷宗,並 無從認定扣案之現金29萬元為聲請人所有或有保管、持有之 權限,是聲請人聲請發還,自難認有據,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黃翰義 法 官 王耀興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蘇佳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2024-10-16

TPHM-113-上訴-4454-202410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