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張佳燉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31-240 筆)

續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464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SUKDEE JULALUK(泰國籍) 上列聲請人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1月24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7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受外國政府通緝。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續收-464-20250131-1

續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431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NGUYEN VAN DAN(中文姓名:阮文潭,越南籍) 上列聲請人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NGUYEN VAN DAN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1月21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4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受外國政府通緝。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續收-431-20250131-1

續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491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NGUYEN VAN HUONG(中文姓名:阮文向,越南籍) 上列聲請人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NGUYEN VAN HUONG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1月24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7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受外國政府通緝。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續收-491-20250131-1

續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450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PURNOMO DEDI(印尼籍) 上列聲請人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1月23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6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受外國政府通緝。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續收-450-20250131-1

延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延長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延收字第10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LE THI CHIEN(中文姓名:黎氏站,越南籍) 上列聲請人聲請延長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LE THI CHIEN延長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3年12月9日起暫予收容,並經本院以113年度續收字第5737號裁定續予收容,且自暫予收容期間屆滿日(即113年12月23日)起,迄今尚未逾45日,聲請人於該續予收容期間屆滿日(即114年2月6日)之5日前聲請延長收容。 具延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延長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4第2項): 續予收容期間屆滿前,因受收容人所持護照或旅行文件遺失或失效,尚未能換發、補發或延期者。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延長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延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之收容替代處分用以擔保其日後執行強制驅逐出國處分之可能,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延長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延長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延收-10-20250131-1

續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479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PHAM THI PHUONG LAN 上列聲請人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PHAM THI PHUONG LAN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1月23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6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受外國政府通緝。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續收-479-20250131-1

續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455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詹綸心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RACHMAT FAHTA CHUZI(印尼籍) 上列聲請人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 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1月24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7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受外國政府通緝。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經本院訊問受收容人,且由內政部移民署人員到場陳述,並審閱上開證據資料後,認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1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31

TCTA-114-續收-455-20250131-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宣示判決筆錄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3年度交字第414號 114年1月7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侯光翰 訴訟代理人 侯晶昌 被 告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設臺中市○○區○○○路00號 代 表 人 黃士哲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魏光玄律師 複代理人 劉惠昕律師 上開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20日上午11時 0分在本院第七法庭公開宣示判決,出席人員如下: 法 官 張佳燉 書記官 周俐君 通 譯 賴怡帆 到庭當事人:如報到單所載。 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同法第234條第2項規定宣示判 決,判決主文、事實及理由記載如下,不另作判決書: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要領 一、事實概要:原告於民國113年3月18日0時43分許,騎乘其所 有牌號NDS-938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行經臺 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3段近文心路之慢車道時,適臺中市政 府警察局第六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執行測速取締勤務 ,認原告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 公里以內」之違規事實,填製第GGH363345號舉發違反道路 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逕行舉發。因原告未申請歸責為他人實 際駕駛,被告續於113年4月24日,以中市裁字第68-GGH3633 45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認原告之 違規事實,應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 40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2 條及其附件「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之規 定,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元(處罰主文一原記違 規點數1點部分,因道交條例於113年6月30日修正施行,被 告比較新舊法適用後,認本件並非當場舉發,而刪除記違規 點數之處分)。    二、理由:  (一)如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下列爭點外,皆為兩造所不爭 執,並有卷附證據可稽,堪認為真實。參以兩造陳述,本件 爭點為:原告主張(一)公告測速取締地點並無敘明方向(往 市區或沙鹿方向)係違法;(二)警52標誌遭樹木或變電箱等 物擋住致不清晰,用路人無法察覺;(三)將移動式之警52標 誌放置於人行道違法等,是否可採?(按:原告原主張測速 設備未經檢定合格、測速取締照片遭竄改而無證據能力等部 分,於本院審理時改為不爭執)  (二)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規定:「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 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 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 第2項第9款則規定:「前項第七款之科學儀器應採固定式, 並定期於網站公布其設置地點。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 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九、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 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準此,有關行車速度超過最高 速限之採證科學儀器,依現行規定並無須定期於網站公布設 置地點之要求,遑論原告自承臺中市政府警察局有將該路段 公告為取締超速地點。又取締超速並非限於特定方向之車道 ,倘經過分析認為雙向車道皆有取締超速以維護交通安全之 必要,員警自得於任一方向車道舉發超速之違規行為。是原 告主張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公告該處為測速取締地點但無敘明 方向係違法云云,應係對法令認知有誤,不足採信。 (三)再觀以舉發機關提供之現場警52標誌照片(見本院卷第53、 117-119頁),員警豎立之移動式警52標誌雖背靠樹木,但 面向道路且牌面清晰,未見有何遭樹木、變電箱或其他物品 遮掩之情形,駕駛人行經該路段慢車道,客觀上無不能察覺 之理。原告主張該警52標誌遭擋住致不清晰云云,與照片呈 現之結果不符,尚難認有理由。原告疏未注意該警52標誌而 有超速之違規行為,仍係違規行為而應受處罰。 (四)至於舉發機關員警將移動式之警52標誌放置於人行道部分, 依前揭照片所示,員警放置之地點是在綠化植栽區,並未影 響行人之通行,何況法規並未限制員警不得於人行道執行勤 務,原告主張員警將移動式之警52標誌放置於人行道違法云 云,亦無理由。 三、綜上,原告違規事證明確,其主張復非可採,被告依法所為 原處分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另第一審訴訟費 用300元應由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法 官 張佳燉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宣示判決筆錄,應於宣示判決筆錄送達後20日內, 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判決 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載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如未按期補提上訴理由書,則逕予駁回上訴   ),並應繳納上訴裁判費新臺幣75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20

TCTA-113-交-414-20250120-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3年度交字第167號 原 告 全泰通運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春林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新竹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吳季娟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2月15日竹 監苗字第54-Q00000000號裁決書,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 經言詞辯論為之。本件屬交通裁決事件,依兩造所述各節及 卷內資料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經言詞辯論之必要,爰 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原告所有牌號KNA-3721號營業貨櫃曳引車(下稱 系爭車輛),於民國112年11月26日10時31分許,行經宜蘭 縣梗枋地磅站旁時,經宜蘭縣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隊員警認 系爭車輛有「載運石灰,車輛核重32.5T,經地磅為37.2T( 註:應為37.02T),超載4.52T(責令改正)」之違規事實 ,填製宜警交字第Q000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 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當場舉發。被告續於113年2月15 日,認原告有「汽車裝載貨物超過核定之總重量、總聯結重 量」之違規行為,應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 例)第29條之2第1、3項、第24條第1項(漏未引用)、道路 交通安全講習辦法(下稱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4款之規 定處罰,而以竹監苗字第54-Q00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5 ,000元、記汽車違規紀錄1次,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 三、兩造陳述:原告聲明及主張詳如附件一原告「行政訴訟起訴 狀」所載、被告答辯詳如附件二「交通部公路局新竹區監理 所行政訴訟答辯書」所示。 四、如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下列爭點外,其餘皆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貨櫃交接驗收單 、系爭車輛拖運貨櫃之車尾照片3張、原處分與送達證書、 汽車車籍查詢、拖車車籍查詢、舉發通知單、交通部公路局 臺北區監理所宜蘭監理站113年1月8日北監單宜三字第11300 03704號函等件(見本院卷第21-27、81-87、93、103-105頁 )在卷可稽,堪認為真實。本件依原告主張及被告答辯意旨 以觀,兩造之爭點為:原告主張系爭車輛超重載送之行為, 應依道交條例第29條第1項第2款而非第29條之2第1、3項裁 罰,有無理由? 五、本院之判斷: (一)本件適用或討論之法令 1、道交條例-(1)第29條第1項第2款:「汽車裝載時,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八千元以下 罰鍰,並責令改正或禁止通行:……二、裝載整體物品有超重 、超長、超寬、超高,而未請領臨時通行證,或未懸掛危險 標識。」(2)第29條之2第1項、第3項:「(第1項)汽車裝 載貨物超過核定之總重量、總聯結重量者,處汽車所有人罰 鍰,並記汽車違規紀錄一次,其應歸責於汽車駕駛人時,依 第三項規定處汽車駕駛人罰鍰,並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第3項)有前二項規定之情形者,應責令改正或當場禁止 通行,並處新臺幣一萬元罰鍰,超載十公噸以下者,以總超 載部分,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一千元;超載逾十公噸至二十 公噸以下者,以總超載部分,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二千元; 超載逾二十公噸至三十公噸以下者,以總超載部分,每一公 噸加罰新臺幣三千元;超載逾三十公噸者,以總超載部分, 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五千元。未滿一公噸以一公噸計算。」 ⑶第24條第1項:「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違反本條例規定 者,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令其或其他相關之人接受道路交 通安全講習。」 2、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4款:「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 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並應施以講習:……四、違反本條例 第二十九條之二第一項、第二項或第四項規定。」 3、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稱道安規則)第81條第1款:「聯結 車輛之裝載,應依下列規定:一、半聯結車裝載之總聯結重 量,不得超過曳引車及半拖車核定之總聯結重量。」 (二)按汽車裝載貨物超過核定之總重量者,對道路易造成損害, 亦影響行車安全。而整體物品之體積、型態固定,重量動輒 以噸計,此對道路行車安全之危害,較之散裝物品,有過之 而無不及。然為顧及整體物品無從分割裝載之特性,並兼顧 道路行車安全及整體物品運送之需求,是道安規則第80條第 1項、第6項規定:「(第1項)貨車裝載整體物品有左列情 形之一者,『應』填具申請書,繪製裝載圖,向起運地或車籍 所在地公路監理機關申請核發臨時通行證,憑證行駛:……二 、裝載整體物品之軸重、總重量或總聯結重量超過第三十八 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限制者。(第6項)裝載第一項、 第二項物品之汽車,行駛路線經過不同之省(市)時,其臨 時通行證之核發,應經該管公路主管機關之同意,經過高速 公路時,除有特殊狀況外,應行駛於外側車道,並禁止變換 車道。」亦即,就有裝載整體物品之必要,且裝載後重量違 反規定者,明定應事先通報主管行政機關,經其審視汽車規 格與所載運整體物品之規模、行駛路線道路狀況等情狀,酌 定容許放寬之標準及行駛之路線、時間,始核發臨時通行證 例外許其超重載運,憑證行駛。且取得臨時通行證載運時, 依同條第4項規定:「裝載第一項、第二項物品,應於車輛 前後端懸掛危險標識;日間用三角紅旗,夜間用紅燈或紅色 反光標識,紅旗每邊之長度,不得少於三十公分。」如裝載 整體物品超重,而未請領通行證或未懸掛危險標識即行駛, 其裝載貨物超過核定重量之行為,本即違反道交條例第29條 之2第1項、第3項規定,應予處罰,就其另違反應事先申請 臨時通行證、懸掛危險標識始得行駛之行政義務,道交條例 第29條第1項第2款另規定處以罰鍰。是道交條例第29條第1 項第2款規定與第29條之2第1項、第3項規定之規範目的顯不 相同(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交上字第90號、103年度交 上字第50號、104年度交上字第127號判決參照)。道交條例 第29條第1項第2款及第30條第1項第1款規定,所追求之行政 目的在於汽車裝載整體物品有超重、超長、超寬、超高者, 應請領臨時通行證、應隨車攜帶臨時通行證、應依規定路線 、時間行駛及應懸掛危險標識,係屬「行為」之管制,其規 範之不法內涵,係在於行為人罔顧行政機關對於運送、裝載 整體物品之運送時間及路線之管制權責;反之,同條例第29 條之2第1項、第3項規範之不法內涵,則在於超載行為將對 於道路、橋樑等公物使用產生損害,兩者規範目的不同,非 屬法規競合關係,汽車所有人之行為同時該當於二者所定之 構成要件者,應視其違章態樣,分別依行政罰法第24條第1 項想像競合,或行政罰法第25條併罰之規定予以裁處(本院 109年度交上字第38號判決參照)。況如依原告之主張,裝 載整體物品超重且未請領臨時通行證者,應適用罰鍰額度較 輕之道交條例第29條第1項第2款規定裁處;而領得臨時通行 證,惟仍超重(即超過臨時通行證核定之總重)者,則適用 罰鍰額度較重之道交條例第29條之2第1項及第3項規定裁罰 ,豈非輕重失衡而變相鼓勵有裝載整體物品需求之汽車所有 人不要申請臨時通行證,以適用處罰較輕之規定?此顯非立 法本意。準此,原告主張本件應依道交條例第29條第1項第2 款而無適用第29條之2第1項、第3項規定餘地云云,要非可 採。 (三)又交通部公路局(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於104年2月10日固 曾以路監牌字第1041000974號函,說明貨櫃業者進口20呎貨 櫃而有超重逾35公噸者,在貨櫃置放與拖車固定聯結及配重 平穩妥適原則下,得於不超過42公噸前提下,以35公噸曳引 車聯結40呎貨櫃用半拖車予以裝載並申請臨時通行證,有上 開函釋附卷可考(見本院卷第135-136頁),惟系爭車輛為2 0呎貨櫃架式半拖車,並非40呎貨櫃架式半拖車或40呎平板 式半拖車,有拖車車籍查詢等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85頁) ,故系爭車輛亦無從準用上開函釋之餘地,無從依該函釋為 有利於原告之認定,附此敘明。 (四)綜上所述,原告違規事證明確,其主張復非可採,被告依法 所為原處分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六、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 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37條之8第1項規定,應由 敗訴之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 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20

TCTA-113-交-167-20250120-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3年度交字第381號 原 告 陳志維 住○○市○○區○○路000巷00號 被 告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設臺中市○○區○○○路00號 代 表 人 黃士哲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魏光玄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4月2日中 市裁字第68-IAB959926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處分處罰主文一關於「並記違規點數1點」之處分撤銷。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2分之1即新臺幣150元,其 餘由被告負擔。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50元。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 判,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本件屬交通裁決事件,依兩造所 述各節及卷內資料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經言詞辯論之 必要,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原告所有牌號BMA-0586號自用小客貨車,於民國 113年2月9日7時21分許,行經彰化縣社頭鄉線道141線道近 崙饒路口時,因「限速50公里、經測速時速64公里、超速14 公里(經雷達測速儀器採證)」之違規行為,為彰化縣警察 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填製彰縣警交字第IAB959926號舉 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逕行舉 發。原告未申請歸責係他人駕駛,被告續於113年4月2日, 認原告「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 以內」之違規行為,應依行為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 稱道交條例)第40條、第63條第1項、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 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下稱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及 其附件「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 罰基準表)之規定處罰,而以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 下同)1,6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 三、兩造聲明及陳述詳如附件一之原告「起訴狀」、附件二之被 告「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行政訴訟答辯狀」所載。 四、如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下列爭點外,其餘皆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Google Map街景圖照片、舉發通知單暨檢附之 取締違規照片、舉發機關113年3月22日彰警交字第11300230 74號函(檢附取締違規照片、財團法人台灣商品檢測驗證中 心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下稱系爭合格證書〉)、原處分 與送達證書、更正後原處分(按:因原告已繳納罰鍰而將繳 納期限與未繳納效果之處罰主文刪除,不影響原處分效力) 、汽車車籍查詢等件(見本院卷第47、55、58-63、66-69頁 )在卷可稽,堪認為真實。本件依原告主張及被告答辯意旨 以觀,兩造之爭點為:系爭合格證書記載之檢定有效日期, 有無違法?   五、本院之判斷: (一)本件適用之法令: 1、道交條例-⑴第7條之2第2項第9款、第3項:「前項第七款之 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其取得違規 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應定期於網站公布。但汽車駕駛人 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九、行車速度超過 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對於前項第九 款之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前 ,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前,設置 測速取締標誌。」⑵第40條:「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 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四十三 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外,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 元以下罰鍰。」 2、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及其附件之裁罰基準表(期限內繳納或 到案聽候裁決者)。 3、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3條第1項第1款:「行車速度,依速限 標誌或標線之規定,無速限標誌或標線者,應依下列規定: 一、行車時速不得超過五十公里。但在設有快慢車道分隔線 之慢車道,時速不得超過四十公里,未劃設車道線、行車分 向線或分向限制線之道路,時速不得超過三十公里。」 (二)按雷達測速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7條係有關「檢定及檢查 公差」,其中第7.4規定:「雷達測速儀之檢定合格有效期 間,自附加檢定合格印證之日起至附加檢定合格印證月份之 次月始日起算1年止。」依此,檢定合格有效期間,並非是 從檢定合格印證之日起算1年,而是由檢定合格印證月份之 次月始日起算1年。以系爭合格證書而言,其檢定日期為112 年2月9日,參以上開規範,有效期間應自次月之始日(即11 2年3月1日)起算1年即12個月,係至113年2月29日止,則系 爭合格證書所記載有效期限113年2月29日,合於上開規範。 原告主張有效期間為1年,從112年2月9日為始日起算,至11 3年2月8日止等語,恐係對雷達測速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內 容之誤解,而無理由。又上開規範係依度量衡法第14條第2 項及第16條第2項授權度量衡專責機關公告,且規範內容明 文其引用標準,法院審酌後認所訂立之規範內容無違法或不 適當之處,而得以採用,原告憑其主觀臆測主張系爭合格證 書有效期間僅1年,法院不受上開規範拘束云云,並無憑據 。又本件雷達測速儀既經檢定合格,符合雷達測速儀檢定檢 查技術規範,自得作為適格之法定度量衡器。而原告違規日 期為113年2月9日,尚在雷達測速儀檢測有效日期範圍內, 是本件舉發機關舉發所依據之雷達測速儀,並無不得採用之 處。 (三)惟行政罰法第5條規定「行為後法律或自治條例有變更者, 適用裁處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但裁處前之法律或自治條例 有利於受處罰者,適用最有利於受處罰者之規定。」其修法 理由明確採取從新從輕原則,就行政罰裁處準據法,將原規 定之「最初裁處時」改為「裁處時」,並於修法理由指明「 裁處時」,除行政機關第一次裁罰時,尚包含行政訴訟裁判 之時點。而道交條例之處罰,為行政罰性質,自有上述規定 適用,是於交通裁決之行政訴訟事件,就裁決機關之裁決處 分是否適法,依行政罰法第5條規定,自應依裁判時之法令 為判斷,僅裁判前之法令有利於受處罰者時,始適用該最有 利於受處罰者之規定。本件裁罰後,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 已修正,修正後條文將違規點數之裁罰限於「經當場舉發者 」;並與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規定於113年6月30日一併施行 。經綜合比較新舊法令,修正後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限縮 得記違規點數之適用範圍,對受處分人較為有利,本件應適 用修正後法令判斷原處分是否適法。經查,本件係員警以測 速儀器採證而逕行舉發之案件,並非當場舉發,依修正後道 交條例第63條第1項之規定,不應為記違規點數之處罰,爰 適用修正後法令,認為原處分此部分裁罰於法不合,應予撤 銷。 (四)綜上所述,原告違規事證明確,然本件並非當場舉發案件, 非修正後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得記違規點數之情形,原處 分就此部分之裁罰違法,應予撤銷;其餘部分則無違誤,原 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部分有理由、部分無理由。本件第一審裁判 費為300元,爰定由兩造依勝敗比例負擔,確定第一審訴訟 費用額及被告應給付原告之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三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法 官 張佳燉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周俐君

2025-01-20

TCTA-113-交-381-202501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