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稅務違章

共找到 33 筆結果(第 31-33 筆)

最高行政法院

營利事業所得稅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上字第317號 上 訴 人 京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胡淳義 訴訟代理人 許坤立 律師 被 上訴 人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 訴訟代理人 朱美玉 上列當事人間營利事業所得稅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4 月11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570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依行政訴訟法第242條規定,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提起上 訴,必須要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依同法第243條第1項規 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時,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   同法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時,為當然違背法令。因 此 ,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提起上訴,如依行政訴訟 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 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的指摘,並 揭示該法規的條項或其內容;如果是成文法以外的法則,應 揭示該法則的意旨;倘為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 意旨,則應揭示該解釋、裁判的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 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 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的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 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違背法令有具體的指摘,其上訴 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10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其他收入新 臺幣(下同)0元,全年所得額1,858,907元,前10年核定虧 損本年度扣除額1,858,907元,課稅所得額0元。被上訴人原 依申報數核定,後來經通報查獲上訴人為○○○○館產後護理之 家(下稱「○○○○館」)及○○市○○○館產後護理之家(下稱「○ ○○○館」,並與○○○○館合稱「系爭產後護理之家」)的實際 負責人,其漏報系爭產後護理之家其他收入34,872,815元, 於是剔除前10年核定虧損本年度扣除額,初查重行核定其他 收入34,872,815元,全年及課稅所得額36,731,722元,補徵 稅額6,244,392元,並按所漏稅額5,414,643元處以0.6倍的 罰鍰3,248,785元(下稱「原處分1」);又上訴人104年度 未分配盈餘申報,列報項次3「其他(含經稽徵機關核定短 漏報的稅後純益)」0元、項次22「當年度依所得稅法第66 條之9第2項規定計算的未分配盈餘」負1,548,335元。被上 訴人初查依申報數核定,後來查得上訴人104年度營利事業 所得稅結算申報,漏報系爭產後護理之家其他收入13,476,4 45元,致短報全年所得額13,476,445元,進而漏報稅後純益 11,414,262元,於是重行核定項次3「其他(含經稽徵機關 核定短漏報的稅後純益)」為11,414,262元及未分配盈餘9, 865,927元,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條之9第1項規定,就該 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986,592元,並依同法第 110條之2第1項規定,按所漏稅額986,592元處以0.4倍的罰 鍰394,636元(下稱「原處分2」,並與原處分1合稱「原處 分」)。上訴人均不服,申請復查,經復查決定追減105年 度營利事業所得稅其他收入361,516元及罰鍰154元,追減後 10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其他收入變更為34,511,299元;追 減104年度未分配盈餘「項次3其他(含經稽徵機關核定短漏 報的稅後純益)」349,879元及罰鍰13,995元。上訴人仍不 服,依序提起本件訴訟,並請求判決:訴願決定、復查決定 及原處分不利於上訴人的部分均撤銷。經原審111年度訴字 第570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後,提起本件上訴, 並請求判決:原判決廢棄;訴願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不 利上訴人部分均撤銷或發回原審更審。 三、上訴人對原判決上訴,主張意旨摘要如下:㈠上訴人營業項 目為其他顧問服務業等,系爭產後護理之家非其營業項目, 上訴人自無漏報105年度營業收入及104年度未分配盈餘稅後 純益的情事。㈡上訴人與訴外人張國燕、袁少華簽訂合約( 下稱「系爭合約」)的內容與實際運作不符。㈢系爭產後護 理之家收取的規費收入並未流入上訴人。㈣被上訴人對上訴 人核定補徵本稅及裁處罰鍰,違反實質課稅原則等語。 四、原判決已經論斷如下:㈠上訴人與袁少華、張國燕簽訂系爭 合約,約定由該2人分別擔任○○○○館及○○○○館的名義負責人 ,如發生任何有關經營盈虧、稅務及各項經營負責人相關的 法律糾紛、爭議或訴訟時,一切責任皆由上訴人自行承擔, 與該2人無涉;合作條件為上訴人每月支付該2人負責人執照 津貼各30,000元,該2人必須無條件配合行使機構負責人的 相關工作及義務,且記載或含有商業登記的證件、資料、印 章或其影本的所有權,皆歸上訴人所有,並另有保密義務、 告知義務、競業禁止、終止合作及不得借貸等相關約定。而 袁少華及張國燕亦自承僅擔任系爭產後護理之家的名義負責 人,每月支領執照津貼及薪資等。況上訴人已自承為符合護 理人員法的規定,故與該2人簽訂合約書,約定由該2人擔任 系爭產後護理之家名義負責人,上訴人是實際負責人,經營 盈虧由上訴人承擔,並主張為其課稅主體,出具承諾書承諾 漏報系爭其他收入,均足認上訴人是系爭產後護理之家的實 質經濟利益歸屬者。㈡系爭合約是由訴外人李俊琳代表上訴 人與該2人簽訂,李俊琳是透過上訴人間接投資系爭產後護 理之家而為系爭產後護理之家的「最上層投資人」,但系爭 產後護理之家的經營及盈虧全由上訴人負責並承擔,則系爭 產後護理之家營運利潤等經濟利益依系爭合約的約定應歸屬 上訴人,上訴人獲取的經濟利益屬於上訴人當年度應課稅所 得額範圍;上訴人是否分配盈餘給李俊琳等上層投資股東, 並不影響上訴人為實質經濟利益的歸屬與享有者,原處分以 上訴人作為課稅主體,並無不合。㈢上訴人為系爭產後護理 之家的實際所得人,自應於辦理10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 算申報時,注意覈實申報納稅,卻漏報其他收入34,511,299 元,致生所漏稅額5,414,385元情事,核有應注意、能注意 而未注意的過失,自應論罰。被上訴人依所得稅法第110條 第1項規定及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有關上述 規定的部分,同時審酌上訴人已於裁罰處分核定前,以書面 承認違章事實並承諾願意繳清稅款及罰鍰,且於查獲日前5 年內未曾查獲有漏報或短報依法應申報課稅的所得額等,復 查決定按所漏稅額5,414,385元處以0.6倍的罰鍰3,248,631 元,即原處罰鍰3,248,785元應予追減154元,變更核定為3, 248,631元,已考量上訴人違章程度而為適切的裁罰。㈣上訴 人為系爭產後護理之家的實際所得人,104年度營利事業所 得稅結算申報,漏報系爭產後護理之家其他收入13,054,904 元及應納稅額1,990,521元,進而於104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 ,漏報稅後純益11,064,383元,致生漏報未分配盈餘9,516, 048元及短漏稅額951,604元,核有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 的過失,自應論罰。被上訴人依所得稅法第110條之2第1項 規定,及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有關上述規定 的部分,同時審酌上訴人已於裁罰處分核定前,以書面承認 違章事實並承諾願意繳清稅款及罰鍰等,復查決定按所漏稅 額951,604元處以0.4倍的罰鍰380,641元,原處分罰鍰394,6 36元應予追減13,955元,變更核定為380,641元,亦已考量 上訴人違章程度而為適切的裁罰。從而,上訴人訴請判決如 其聲明所示,為無理由等語,而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 五、經過本院審核,原判決已經詳述其得心證的理由及法律上的 意見,並就上訴人的主張,為何不足採取,分別予以駁斥。 上訴意旨雖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過是無視所得稅法 第22條第1項前段關於公司組織的會計基礎原則上應採取權 責發生制之規定,主張系爭產後護理之家非其營業項目、系 爭合約的內容與實際運作不符、系爭產後護理之家收取的規 費收入並未流入上訴人及被上訴人對上訴人核定補徵本稅及 裁處罰鍰,違反實質課稅原則等情,據以指摘原判決有理由 矛盾、適用法規不當的違誤,都是對原審所為取捨證據、認 定事實的職權行使,再為爭執,並重述其在原審已經主張而 為原判決摒棄不採的說詞,以其一己主觀的見解,就原審所 為的論斷,泛稱論斷違法,而不是具體表明原判決究竟有如 何符合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或有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 項所列各款的情形,難認對原判決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的 指摘。從而,依前述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六、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前段 、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胡 方 新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李 玉 卿 法官 張 國 勳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楊 子 鋒

2024-10-30

TPAA-113-上-317-20241030-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稅捐稽徵法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3513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宥任 上列被告因違反稅捐稽徵法等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 刑(112 年度調偵字第170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陳宥任犯詐術逃漏稅捐罪,處有期徒刑參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伍 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緩刑貳年,並應向公庫支付新臺幣壹拾萬元。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附件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書之記載。 二、核被告陳宥任所為,係犯刑法第216 條、第210 條之行使偽   造私文書罪、第214 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及稅捐稽徵法   第41條第1 項之納稅義務人以詐術逃漏稅捐罪。被告偽造私   文書後持以行使,偽造之低度行為應為行使之高度行為所吸   收,不另論罪。被告行使偽造私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及   詐述逃漏稅捐等行為,均係基於同一逃漏稅捐之目的而著手   實施犯罪,為一行為觸犯數罪名,屬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   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詐術逃漏稅捐罪處斷。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被告之素行、生活狀況、   智識程度,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所生危害,及犯罪後   之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有期徒刑   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四、末查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   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其因一時失慮,偶罹   刑典,已與被害人金書源、金祐興二人達成調解,賠償其損   失,取得其諒解,並已向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補繳逃漏稅額新   臺幣(下同)585,000 元,有調解筆錄、個人房屋土地交易   所得稅未申報核定稅額繳款書附卷可參。堪認被告經此偵審   程序及刑之宣告後,應知警惕,信無再犯之虞。本院因認其   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併予宣告緩刑二年,以啟自新。另依被告犯罪之情節   ,引用刑法第74條第2 項第4 款規定,為附負擔之緩刑宣告   ,命被告應向公庫支付100,000 元,以示公允。若被告不履   行此一負擔,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依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第4 款   規定,得撤銷其宣告,附此敘明。 五、被告偽造並持以行使之土地暨建築改良物信託契約書,業已   交付地政機關收執,非屬被告所有,又非違禁物,爰不於本   案宣告沒收,併此敘明。 六、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 條第1 項前段、第3 項、   第454 條第2 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七、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   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   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   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   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刑事第28庭 法 官 林 鈺 琅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 婉 庭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刑法第210 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 刑法第214 條: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 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 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16 條: 行使第210 條至第215 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 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稅捐稽徵法第41條: 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處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個人逃漏稅額在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營利事業 逃漏稅額在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一億元以下罰金。 附件: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2年度調偵字第1703號   被   告 陳宥任 男 36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區○○路0號6樓             居新北市○○區○○路00巷00號10樓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選任辯護人 黃頌善律師 (已解除委任) 黃呈熹律師 (已解除委任) 上列被告因違反稅捐稽徵法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 以簡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宥任因協助金祐興整合債務,約定由陳宥任以新臺幣(下 同)1,190萬元購買金祐興父親金書源名下門牌號碼新北市○ ○區○○路000巷0號4樓房地(建號新北市○○區○○段0000○號, 位於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本案房地)。詎陳 宥任明知本案房地所有權移轉應以買賣登記方式為之,思及 後續出售本案房地時,須依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14條之4 至第14條之8及第24條之5等規定繳交高額房地合一稅,竟基 於行使偽造私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及以詐術逃漏稅捐之 犯意,利用持有金書源證件、印章之機會,在土地登記申請 書上勾選不實之「信託」登記原因,製作內容為本案房地信 託予陳宥任管理、處分,受益人為委託人金書源之土地暨建 築改良物信託契約書,蓋用金書源印章,於民國111年7月26 日,持向新北市新莊地政事務申請以信託原因辦理移轉登記 而行使之,經不知情之承辦人員經形式審查後,將不實原因 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土地暨建物登記簿等公文書,足以生損 害於金書源、金祐興及地政機關對於地政資料管理之正確性 。陳宥任旋於000年0月間將本案房地出賣予第三人,而未辦 理房地交易所得申報,以此詐術逃漏稅捐585,000元。 二、案經本檢察官自動檢舉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陳宥任於偵訊時坦承不諱,並有證 人金祐興警詢、偵查中之陳述、不動產買賣預約書、被告簽 署面額1,190萬元本票(參偵卷第39、40頁)、土地登記申 請書、土地暨建築改良物信託契約書(參偵卷第27頁、第31 至35頁)、土地建物查詢資料、異動索引查詢資料(參偵卷 第51、53頁背面至55頁)、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新莊稽徵所11 3年2月21日北區國稅新莊綜資字第1130597167號函(參調偵 卷第23頁)、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中和分處112年6月29日 新北稅中二字第1125205196號函(參偵卷第75頁)、財政部 北區國稅局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未申報核定稅額繳款書 (參調偵卷第32頁)、本署公務電話紀錄等證據在卷可稽, 足證被告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嫌堪以認定。 二、所犯法條 (一)核被告陳宥任所為,係犯刑法第216條、第210條行使偽造 私文書、第214條使公務員登載不實及違反稅捐稽徵法第4 1條以詐術逃漏稅捐等罪嫌。被告偽造文書、逃漏稅捐行 為均係基於詐術逃漏稅捐之單一犯罪決意,應評價為一行 為。被告以一行為犯上開數罪嫌,為想像競合犯,請從重 論以詐術逃漏稅捐罪嫌。 (二)本件被告於偵查中自白犯罪,向檢察官表示願受3月有期 徒刑及2年緩刑宣告,並向公庫支付10萬元等條件之科刑 。審酌被告犯後坦承犯行,態度尚稱良好,且無前案紀錄 ,有被告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可稽;其已與金祐興達成調 解,給付1,078,000元與金祐興,另已向財政部北區國稅 局補繳逃漏稅額585,000元,且日後判決確定時尚有未依 限辦理房地交易所得申報,按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及稅務 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所處罰鍰877,500元(參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新莊稽徵所113年2月21日函文)等情事 ,就被告表示願受科刑之範圍,檢察官同意並記明筆錄, 請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之1第1項規定,於上開範圍內論 罪科刑,以勵被告自新。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5  月  29  日                檢 察 官 黃佳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6  月  11  日                書 記 官 陳冠豪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偽造變造私文書罪)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5 年以下 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214條: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 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 萬 5 千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 行使第 210 條至第 215 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 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稅捐稽徵法第41條 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處 5 年以下 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 1 千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個人逃漏稅額在新臺幣 1 千萬元以上,營利事業 逃漏稅額在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者,處 1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 1 千萬元以上 1 億元以下罰金。 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辦理,法院簡易庭得不傳喚被告、 輔佐人、告訴人、告發人等出庭即以簡易判決處刑;被告、被害 人、告訴人等對告訴乃論案件如已達成民事和解而要撤回告訴或 對非告訴乃論案件認有受傳喚到庭陳述意見之必要時,請即另以 書狀向簡易法庭陳述或請求傳喚。

2024-10-16

PCDM-113-簡-3513-20241016-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上易字第774號 上 訴 人 大金御璽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李旭民 訴訟代理人 李易杰 被上訴人 葉雅麗 訴訟代理人 徐嶸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5月 12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343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並為訴之追加,本院於113年9月18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 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 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新臺幣玖拾參萬捌仟零貳元,及自民國一 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 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第二審為訴之變更追加,非經他造同意,不得為之,但請 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446條第1項 、第255條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上訴人於原審依公司法第2 3條第1項、民法第544條之規定,擇一請求被上訴人給付新 臺幣(下同)93萬8,002元之本息。嗣於本院具狀追加依民 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擇一請求同上金額之損害賠償(見本 院卷第389-393頁),核其追加之訴與原訴,均係本於上訴 人遭財政部北區國稅局(下稱國稅局)以其漏報105年度之 利息所裁處罰鍰93萬8,002元,而受財產上損害之同一基礎 事實,所為請求,依上開規定,應准予追加。 貳、實體方面: 一、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於105年間擔任伊董事長,明知伊於1 05年間,因借款予訴外人陳湘青等人,有919萬4,940元之利 息所得(下稱系爭利息所得),惟在辦理該年度營利事業所 得稅(下稱營所稅)結算申報時,漏報系爭利息所得,致伊 因此漏報105年度應納所得稅額156萬3,337元(下稱系爭違 章事實),嗣經國稅局於111年4月28日查得上情,裁處伊漏 報上開105年營所稅所得額,除核課應補繳前述應納所得稅 額外,併處罰鍰93萬8,002元,被上訴人依法為執行業務之 公司負責人,未誠實納稅,違反善良管理人義務,致伊受有 該罰鍰之損害。為此,爰依公司法第23條第1項、民法第544 條及民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擇一請求被上訴人應給付伊93 萬8,002元之本息等語。 二、被上訴人則以:上訴人自設立時起,實際負責人為訴外人即 伊胞妹葉雅玲,伊僅為上訴人之登記負責人,處理上訴人採 購行政事務,並無為申報營所稅業務。再者,系爭違章事實 係依上訴人自行向國稅局提出之承諾書而為認定,上訴人所 稱另案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院)108年度重訴字第334 號塗銷抵押權登記事件(下稱另案桃院334號事件或判決) 所涉借貸法律關係,存在於伊與陳湘青等人間,上訴人並非 該借貸關係之貸與人。而兩造於108年1月16日簽立信託協議 書(下稱系爭信託協議書),並無溯及既往效力,無從證明 上訴人於105年間因借貸陳湘青等人而有系爭利息收入。退 步言之,倘上訴人實際負責人葉雅玲有借用伊名義對外貸與 他人,即表示不願承擔借出款項及收取利息債權人之責任, 無從期待伊將上開借名對外借貸關係所生利息收入列為上訴 人利息所得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為上訴人全部敗訴之判決,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並 為訴之追加,其上訴聲明為:  ㈠原判決廢棄。  ㈡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93萬8,002元,即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 日(即111年8月2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 之利息。   被上訴人答辯聲明:上訴及追加之訴均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53頁,並依判決格式修正或刪 減文句): ㈠被上訴人於105年至107年8月期間,擔任上訴人公司董事長。 ㈡國稅局有於111年4月28日以系爭違章事實,認上訴人105年度 營所稅結算申報,漏報利息收入919萬6,097元(含屬扣繳憑 單利息所得1,157元)而有短(漏)該年度所得稅額156萬3, 337元,違反所得稅法第71條第1項規定,對上訴人裁處罰鍰 93萬8,002元,有國稅局111年度財所得字第H393511101529 號裁處書(下稱系爭裁處書)可稽(見原審卷第13頁),且 經本院向國稅局調閱被上訴人105年度營所稅違章裁處書及 相關資料、105年營所稅結算申報書查核無誤(見本院卷第7 5-87、137-155頁)。 五、本院之判斷: ㈠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上開期間擔任公司負責人,綜理公司行 政業務及經營決策,有為上訴人據實申報稅捐之執行義務, 且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不得為不利於公司之違法行 為,詎其辦理上訴人105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時,明知上訴 人該年度有貸與陳湘青等人收取系爭利息,漏報系爭利息收 入,短漏所得稅額之系爭違章事實,致上訴人受有裁罰93萬 8,002元之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 賠償等語,為被上訴人否認,並以上情置辯,經查:  ⑴按公司法所稱公司負責人,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 事;又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 務,如有違反致公司受有損害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司法 第8條第1項及第23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公司董事對於公司 應踐行負責人之忠實管理及注意義務,謀取公司最佳利益, 防免公司蒙受損害;又所謂忠實執行業務係指公司負責人執 行業務,應對公司盡最大之誠實,謀取公司之最佳利益;所 謂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係指依交易上一般觀念,認為有相 當知識經驗及誠意之人所具有之注意;所謂善良管理人之注 意義務,應包括公司負責人知悉並遵守法令規定之守法義務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052號、110年度台上字第617 號、第2608號判決意旨參照)。  ⑵上訴人105年度確有系爭利息收入,然未於辦理105年度營所 稅申報時,列入所得額申報,致短漏所得稅額該年度所得稅 額共156萬3,337元,受國稅局裁罰93萬8,002元之事實:  ⒈依國稅局112年8月29日北區國稅桃園營字第1120234738號函 覆本院該機關查獲上訴人105年度營所稅漏報利息所得一節 所檢附之附表(各筆利息收入之借款契約金額、借款期間、 匯出日期、匯出者、匯出金額,利息說明,見本院卷第77頁 )及上訴人帳戶彙總資料(其上註記查得該帳戶相關各筆借 款、利息之匯出、匯入說明、漏報利息所得總額計算方式, 見本院卷第79-81頁)等內容,可知國稅局係依另案桃院334 號判決所載關於被上訴人與陳湘青間相關借貸債權債務內容 、兩造於108年1月16日簽立系爭信託協議書(見上開函附表 **之說明,本院卷第77頁),並比對上訴人帳戶與陳湘青等 人金流等資料後,查得①就被上訴人於另案桃院334號事件主 張其於103年5月9日借款予陳湘青等人2,500萬元,約定利息 為月利率2 % (即50萬元),借款期間至104年5月8日(嗣延 約至108年5月5日)預扣3個月利息150萬元之借款(該附表 代稱借款A,下稱借款契約A)部分,該借款金流係由上訴人 台新銀行建北分行(下稱台新銀行)帳戶帳號000000000000 00(下稱000帳戶)、永豐商業銀行(下稱永豐銀行)00000 000000000(下稱000帳戶)於103年5月16日分別匯出1,000 萬、1,350萬元共2,350萬元(預扣利息後之金額)予陳湘青 等人之帳戶,以及上訴人000帳戶自103年6月起至105年12月 間止,均有兌現取得陳湘青按月以其個人或訴外人宏醫國際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醫公司)簽發之給付借款契約A利息 支票50萬元票款等情,而認定上訴人於105年間有上開借貸 利息所得600萬元(即2,500萬×2%×12=600萬)之收入;②就 上訴人於104年3月17日有借款予陳湘青300萬元,借款期間 至105年3月16日,約定利息為月利率3 % (即9萬元),預扣 3個月利息27萬元之借款(該附表代稱借款D,下稱借款契約 D)部分,該借款金流由上訴人000帳戶於104年3月18日匯出 273萬元(預扣利息後之金額)予陳湘青帳戶,以及上訴人0 00帳戶自104年7月起至105年3月間止,均有按月兌現取得陳 湘青以其個人或宏醫公司簽發之給付借款契約D利息支票9萬 元票款等情,而認定上訴人於105年間有上開借貸利息所得2 7萬元(即300萬×3%×3=27萬)之收入;③就被上訴人於另案 桃院334號事件主張於105年3月17日借款予陳湘青1,000萬元 ,借款期間至107年3月15日(嗣延約至108年3月16日)約定 利息為月利率3 % (即30萬元),預扣3個月利息67萬4,940 元之借款(該附表代稱借款E,下稱借款契約E)部分,查得 該借款金流有自上訴人000帳戶於105年3月15日匯出432萬5, 060元(預扣利息後之金額)予陳湘青帳戶,以及上訴人000 帳戶於105年4月、7-12月間止,均有按月兌現取得陳湘青以 其個人或宏醫公司簽發之給付借款契約E利息支票30萬元票 款,認定上訴人於105年間有上開借貸利息所得277萬4,940 元(即30萬×7+67萬4,940元=277萬4,940元)之收入;④上訴 人於105年間有利息所得15萬元之收入部分,因上訴人000帳 戶於105年5月25日有15萬元不明收入匯入,詢問上訴人表示 為他筆利息收入,乃認定上訴人於105年間有利息所得15萬 元之收入,足見國稅局系爭裁處書認定上訴人於105年間有 上開①②③④之利息收入共919萬4,940元(即600萬+27萬+277萬 4,940+15萬=919萬4,940)漏未申報,係經查核相關事證及 比對上訴人帳戶金流,非僅憑上訴人承諾書之記載甚明;又 上開國稅局查得上開①②③④之各筆借款、利息所得之金流,經 核與本院調閱永豐銀行、台新銀行上訴人000帳戶、000帳戶 之相關交易明細相符(見本院卷第345-349、351-360頁), 堪認上訴人於105年間,確有收得系爭利息收入一事。  ⒉又查,國稅局於裁處上訴人前,先以函通知上訴人,表示其 查得上訴人於103年至107年間,與葉雅麗、陳湘青及宏醫公 司間有連續多筆資金匯出及匯入紀錄,且資金匯入大於匯出 ,要求上訴人配合說明及提出資金往來理由及憑據,並告知 依財政部頒訂「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 ,於裁罰處分核定前,以書面或談話筆(紀)錄承認違章事 實,並願意繳清稅款及罰鍰者之相關減輕罰鍰等規定等情, 有國稅局111年3月28日以北區國稅桃園營字第1110224928號 函可參(見原審卷第127-137頁),嗣因上訴人提出承諾書 ,就國稅局查得上開其辦理105年營所稅申報時,就漏報利 息收入919萬6,097元(含屬扣繳憑單利息所得1,157元), 致漏報所得額919萬6,097元、漏稅額156萬3,337元,同意繳 清稅款及罰鍰,不再爭訟,乃經國稅局於111年4月28日,以 上訴人違反所得稅法第71條第1項,依同法第110條第1項、 第110條之2第1項及「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 」等規定,對上訴人依漏稅額0.6倍裁處罰鍰93萬8,002元( 即1563337×0.6=938002)等情,有上開上訴人承諾書、系爭 裁處書及國稅局112年8月29日覆函可參(見原審卷第13、17 3頁;本院卷第75-76頁),可證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辦理10 5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時,漏未申報上開陳湘青等人所給付 上訴人之系爭利息收入及所得稅額,有系爭違章事實,致上 訴人受國稅局裁罰93萬8,002元,受有損害等情,應屬有據 ,堪可認定。  ⑶被上訴人雖辯以另案桃院334號判決,係其個人與陳湘青等人 間之借貸法律關係,與上訴人無涉,非上訴人利息所得云云 。但查,依被上訴人提出另案桃院334號判決內容,係訴外 人陳湘青之父陳英輝對被上訴人所提確認抵押權不存在等事 件,被上訴人於該案審理中答辯主張:「(一)原告(指陳 英輝,下同)及陳湘青前於103年5月9日共同向被告(指被 上訴人,下同)借款2,500萬元,借款期間自103年5月9日起 至104年5月8日止,原告即設定系爭抵押權以擔保上開借款 ,被告並在預扣利息後將借款金額陸續匯款予陳湘青,嗣原 告及陳湘青要求延展還款期限,故兩造及陳湘青於104年3月 17日簽訂借款契約書,將約定借款期間改為104年5月9日起 至105年5月8日止,原告及陳湘青並共同簽發票面金額為2,5 00萬元、450萬元之本票2紙,交予被告作為擔保;復因原告 及陳湘青仍未能還款而請求展延,兩造及陳湘青又於105年5 月5日簽訂借款契約書,約定借款期間改為自105年5月16日 起至107年5月15日止,原告及陳湘青又共同簽發票面金額為 2,500萬元之本票1紙,交予被告作為擔保;嗣原告及陳湘青 仍未還款卻又請求展延還款期限,兩造及陳湘青再於107年5 月2日簽訂借款契約書,約定借款期間改為自107年5月16日 起至108年5月15日止,原告及陳湘青復共同簽發票面金額為 2,500萬元之本票1紙交付被告作為擔保,惟原告及陳湘青迄 未清償借款2,500萬元。(二)原告與陳湘青復於103年9月2 5日向被告借款500萬元,並簽訂借款契約書,約定借款期間 自103年9月25日起至103年12月25日,被告並在預扣利息後 將借款金額匯予陳湘青;嗣原告及陳湘青又於103年12月15 日與被告簽訂借款契約書,延展還款期限,約定借款期間改 為自103年12月26日起至104年12月25日止。詎於104年12月2 5日清償期屆至時,原告及陳湘青仍要求展延還款期限,並 再向被告借款500萬元,被告乃基於與陳湘青間之朋友情誼 而同意,並於105年3月11日與原告及陳湘青簽訂借款契約書 ,連同前開500萬元借款,合計借款金額為1,000萬元,並約 定借款期間為自105年3月17日起至107年3月16日止,而後因 原告及陳湘青又要求延長還款期限,故兩造及陳湘青又於10 7年4月6日再簽訂借款契約書,約定借款期間改為自107年3 月17日起至108年3月16日止,惟原告及陳湘青迄未清償借款 1,000萬元。」等情(摘自另案桃院334號判決第2-3頁,原 審卷第180-181頁),惟其答辯中所指其與陳湘青等人間於1 03年5月9日之借款2,500萬元,以及於105年3月11日與陳湘 青簽訂借款金額為1,000萬元借款契約書後,再借款予陳湘 青等人之借款500萬元之借款金流,業經國稅局稽查比對發 現,借款來源均自上訴人000帳戶或000帳戶所匯出(即上開 國稅局認定上訴人105年間與陳湘青等人間之借貸契約A、E 之金流),而陳湘青給付上開二筆借款之利息支票,最後亦 係由上訴人000帳戶所兌領取得,已述如前,堪認上訴人主 張被上訴人於另案桃院334號事件中答辯主張關於其與陳湘 青等人間之上開二筆借貸法律關係,實際借貸者為上訴人, 僅係借被上訴人名義對外貸與陳湘青等人而收取借貸利息等 語(見本院卷第452頁),應屬可採。復參以上訴人提出兩 造簽立系爭信託協議書,約定「信託人:大金御璽股份有限 公司、受託人葉雅麗 」約定「信託人為法定代理人經常不 在台,為便於資金管理,將公司債權信託予受託人,並由受 託人以自己名義辦理本約所訂之出借及管理事,雙方議定條 款如後:一、本協議書所所稱之資金出借管理信託,乃係指 信託人為實際之受益人,信託予受託人管理,故受託人雖為 資金出借發生之債權名義上之債權人(包括但不限於抵押權 人),仍應為信託人之利益、且不得違背信託人之意思而為 管理。 二、信託人信託予受託人管理之信託資金所生之債 權如後所列:債務人:陳湘青、陳英輝,債權詳如附件一。 (總計新台幣陸仟伍佰萬元整)。三、信託之受益人為信託 人,信託所產生之孳息應如實交付予信託人。四、信託之實 際之受益人為信託人,信託所生之債務人返還借款時,受託 人應如實交付予信託……」等字(見原審卷第207-213頁), 而後附附件一關於上述二、受託人管理之信託資金所生之債 權(即債務人陳湘青、陳英輝,債權總計6,500萬元),包 含被上訴人於106年3月1日與陳英輝、陳湘青所為就103年5 月8日起向葉雅麗借貸至106年3月1日止合計4,000萬元債務 協議書,而其中陳英輝、陳湘青於107年5月2日出具借貸金 額2,500萬元之借款契約書(見原審卷第217-233、239-241 頁)後所附該借款交付憑證2紙(見原審卷第263、265頁) ,即國稅局上開查得①借款契約A上訴人於103年5月16日分別 由其000帳戶、000帳戶匯出1,000萬、1,350萬元(共2,350 萬元)予陳湘青等人之匯款單;其中所附104年3月17日273 萬元交付憑證(見原審卷第271頁),即國稅局上開查得②借 款契約D之上訴人000帳戶匯出273萬元予陳湘青之匯款單, 可見系爭信託協議書雖係兩造於108年1月16日簽立,然所載 上開二筆上訴人信託被上訴人管理上開對陳英輝、陳湘青之 借貸債權之原始債權及借款來源,即為國稅局查得借貸契約 A、D展延清償期後之同一筆債權,均自上訴人帳戶資金所匯 出。綜上,堪認上開國稅局查得借款契約A、D、E之實際貸 與人與收取借貸利息者確為上訴人,故上訴人主張系爭利息 收入為105年間借被上訴人名義貸與陳湘青等人借款所收取 之利息收入,應屬實在,被上訴人辯稱另案桃院334號判決 係其與陳湘青等人基於個人借貸關係之債權債務,與上訴人 無涉,上訴人於107年以後才有借被上訴人名義貸與陳湘青 等人,自無足取。  ⑷至被上訴人抗辯其擔任上訴人董事長期間,均係掛名,實際 負責人為葉雅玲,其非實際負責人,未處理申報上訴人營所 稅業務,對上訴人不負公司法第23條第1項之賠償責任云云 ,雖提出相關其與葉雅玲(ling)等人之微信對話紀錄(見 原審卷第61-83頁)。但查,上訴人於107年8月21日即變更 負責人為李旭民,有上訴人變更登記資料表可參(見原審卷 第35-48頁),而被上訴人提出上開微信對話紀錄時間,係 在108年、109年期間,其已非上訴人公司登記負責人,況且 ,參以上開微信對話紀錄其中群組(3)108年1月28日、同 年4月15日,其與葉雅玲(ling)、張麗鳳三方對談內容「 (葉雅玲):薪資單趕快給人家啦。張小姐說剩三天。(被 上訴人):好,哈哈。(張麗鳳):拍謝,一直催你,怕來 不及。(被上訴人):給你了,你看一下,有問題在打給我 。」、「(ling):為什麼傳給張小姐,我是看不到你的金 額,這個是什麼稅?。(被上訴人):我就是不懂,才叫張 麗鳳解釋,為什麼是106,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要繳錢。…… (張麗鳳):107現在才要報,所以現在核定106核定是正確 的,也恭喜已核定。核定通知書每張都要mail給我。(被上 訴人):台新暫結要到12月底,再麻煩張小姐。核定通知我 繳完錢,寄給你,可以嗎?(張麗鳳):有可能利息沒有給 我扣繳憑單,記得喔。(被上訴人):好。」(見原審卷第 61-67頁),另大金會計群(4)「(被上訴人):他就是針 對大金公司營業項目在和我說,今年為了節稅,財簽稅簽, 都要做(文信說的),可又說今年賠錢,去年不是書審,我 第一次聽到,我記得每年都書審。(ling):我每年都書審 。我跟張立峰聯絡的我當然知道。你要做稅前,要看我們留 底的金額多不多?負債比多嗎?」(見原審卷第71頁),依 上開對談內容,被上訴人有與葉雅玲(ling)討論上訴人相 關稅務申報及提供憑證等事宜,且商議決定如何處理等情, 已難認被上訴人就上訴人稅務申報事宜全無參與或決策權。 況參以張麗鳳到庭證稱:「(問:〈提示本院卷第139-155頁 〉大金御璽股份有限公司10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 是否由證人所製作?)是的。」、「(問:申報資料是否由 被上訴人即葉雅麗提供給證人?)是的。」、「(問:證人 於製作大金御璽股份有限公司10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 申報書是否有經過葉雅麗同意?)我都有經過葉雅麗同意, 其同意後我才會去申報。」、「(問:證人於製作大金御璽 股份有限公司105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之時或之 前,是否有參閱大金御璽股份有公司的存摺收入紀錄?)沒 有。」、「(問:大金御璽股份有限公司105年度收入與申 報內容有九百多萬元的落差,請問證人,這部分如何表現在 結算申報或是公司帳冊之上?)每個月的收入,我是根據他 們給我的發票來結算他們的收入,我是依照營業稅法規定的 401表來製作的,至於他們有何其他收入我不清楚。」、「 (問:你幫上訴人處理事務的期間?)到108年,至少處理 過5、6年以上,但詳細時間不記得了。」、「(問:一開始 是大金御璽公司的何人來委託你?)葉雅玲,她委託我幫忙 公司的稅務記帳。」、「(問:葉雅玲與大金御璽公司何關 係?)一開始,她是負責人。」、「(問:105年大金御璽 公司登記負責人是何人?)應該換成葉雅麗。至於是否是在 105年度,我忘記了。」、「(問:105年間大金御璽公司人 事、財務、業務由何人指揮監督作決定?)我忘記當時負責 人是何人,因為兩個姐妹隨時都會與我聯絡。」、「(問: 大金御璽公司登記負責人是從葉雅玲換成葉雅麗,葉雅玲有 無與你連絡處理她當負責人時的公司業務或稅務等問題?) 也是會。」、「(問:你認知,換成登記負責人葉雅麗後, 大金御璽公司實際負責人是何人?)我不知道,但她們二人 都會一起來與我連繫處理。」、「(問:當年上訴人公司申 報105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報稅時,公司何人聯繫你,提供帳 戶資料?)我們是時間到了,他們通知我去收件,葉雅玲、 葉雅麗都有與我聯繫,我就到公司就會收到報稅的資料,有 時他們會自己寄過來。」等語(見本院卷第409-415頁), 證稱被上訴人擔任上訴人負責人期間,被上訴人與葉雅玲均 有就委託其辦理申報上訴人營所稅等事宜,直接與其聯繫, 並提供申報資料及相關憑證之行為,堪認被上訴人於擔任上 訴人負責人期間,有執行及參與上訴人申報稅務之業務,故 被上訴人辯稱僅為掛名登記負責人,未涉及上訴人申報營所 稅業務云云,顯非屬實,自不足採。而被上訴人既登記爲上 訴人之董事長,且確有實際參與上訴人申報稅務業務,依公 司法規定即應承擔公司負責人之忠實執行義務並盡善良管理 人之注意義務,縱令葉雅玲參與上訴人公司管理,即無從解 免自己對上訴人所負之損害賠償責任,無礙於上訴人得對被 上訴人請求損害賠償之認定。  ⑸復查,上訴人000帳戶收取系爭利息收入,為陳湘青等人開立 支票予被上訴人後,由被上訴人背書經手存入上訴人000帳 戶等,此亦有國泰世華商業銀行(下稱國泰商銀)檢送之支 票正反面影本可參(見本院卷第163-197、264-283頁),堪 認其就上訴人帳戶有上開收入明確知悉,而觀諸上訴人申報 105年營所稅結算申報書(見本院卷第137-155頁),全無上 開收入之登載,顯未依法據實申報,乃上訴人主張系爭違章 事實係因被上訴人執行業務,未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 堪可認定。  ⑹至上訴人依國稅局之查稅結果,判斷被上訴人若採行政救濟 之措施恐遭更不利之結果,而出具承諾書,接受國稅局之裁 罰,係因上訴人逃漏稅之事實已遭國稅局認定,而難以推翻 ,退而求其次以減少公司之損失,被上訴人抗辯上訴人遭國 稅局裁罰之因素歸咎於上訴人現任負責人出具承諾書所致, 非可歸責於被上訴人云云,亦不可採。  ㈡綜上,被上訴人擔任上訴人之負責人,未忠實執行申報營所 稅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致上訴人遭國稅局裁罰 93萬8,002元,上訴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上 訴人負損害賠償責任,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上訴人另依民 法第184條第2項、第544條規定為同一請求,毋庸再予審酌 ,附此敘明。 六、從而,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給付93萬8,002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即111年8月26日(見原審卷第87頁送達證書)起 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即有理由,應予准許。是 則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尚有未洽,上訴論旨指摘原判 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有理由,爰由本院廢棄改判如主 文第2項所示。 七、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斟酌後,認 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而無逐一論駁之必要,併此 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民事第二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范明達 法 官 黃珮禎 法 官 張嘉芬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書記官 余姿慧

2024-10-09

TPHV-112-上易-774-2024100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