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曾彥碩

共找到 111 筆結果(第 61-70 筆)

聲指
最高行政法院

指定審判權管轄法院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指字第4號 原 告 李翰軒 被 告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義分局 代 表 人 李憲蒼 訴訟代理人 游儒倡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國家賠償事件,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 庭第二庭以112年度訴字第1382號受理後,裁定停止訴訟,請求 本院指定管轄法院,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請求駁回。   理 由 一、法院組織法第7條之2第1項:「起訴時法院有審判權者,不 因訴訟繫屬後事實及法律狀態變更而受影響。」第7條之3第 1項前段:「法院認其無審判權者,應依職權以裁定將訴訟 移送至有審判權之管轄法院。」第7條之4第1項前段:「前 條第1項移送之裁定確定時,受移送法院認其亦無審判權者 ,應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並向其所屬審判權之終審法院請 求指定有審判權之管轄法院。」第7條之5:「(第1項)前條 第1項之終審法院認受移送法院有審判權,應以裁定駁回之 ;認受移送法院無審判權,應以裁定指定其他有審判權之管 轄法院。(第2項)前項受指定之法院,應受指定裁定關於審 判權認定之羈束。(第3項)受移送法院或經前條第1項之終審 法院指定之有審判權法院所為裁判,上級審法院不得以無審 判權為撤銷或廢棄之理由。」而法院對於訴訟事件審判權之 有無,參照司法院釋字第448、466、758、759號解釋及理由 書意旨,因我國採取民事與行政訴訟二元制度,故應依爭議 案件性質並考量既有訴訟制度之功能而定,原則上因私法關 係所生之爭議,由普通法院審判,因公法關係所生之爭議, 由行政法院審判。至於爭議案件性質之界定,參照司法院釋 字第758號解釋意旨,若當事人依民法物上請求權請求事件 ,性質上即屬私法關係所生之爭議,其訴訟應由普通法院審 判,縱兩造攻擊防禦方法涉及公法關係所生之爭議,亦不受 影響。因此,為尊重人民尋求法院保障之權利性質,並落實 司法救濟乃為有效保障人民權利之目的,審判權屬之判斷, 乃依當事人請求法院裁判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而定。從而, 不同審判權法院間對案件審判權屬之見解歧異,即係對當事 人請求裁判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究應歸由行政法院或民事 法院裁判之定性爭議,法院組織法第7條之4第1項前段請求 終審法院作成終局指定之機制,也是為解決不同審判權法院 間,對同一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審判權歸屬存有不同見解爭 議而設。是若當事人於受訴法院將訴訟裁定移送於其他審判 權屬法院後,始依法撤回原繫屬數項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一 部,致原受訴法院裁定移送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於訴訟移 送後已非同一者,而此等當事人請求裁判事項之變更,未受 行政訴訟法第115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57條規定所禁止,亦 非法院組織法第7條之2第1項所稱,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原 因事實或其應適用法律狀態的變更,不生審判權恆定原則適 用之問題,則受移送法院因當事人請求裁判之訴訟標的法律 關係經一部撤回後之不同,認其已無審判權者,並非對於同 一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審判權屬,與原受訴法院所為裁定移 送之見解存有歧異,自不得循法院組織法第7條之4第1項前 段所定解決審判權見解歧異之途徑,請求其終審法院為其指 定其他有審判權之管轄法院。 二、按「國家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法規定。」、 「損害賠償之訴,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為國家賠償法第5條及第12條所明定。因此請求國家賠償 事件雖具公法爭議之屬性,然因國家賠償法已有特別規定, 即屬行政訴訟法第2條所稱不得依行政訴訟法提起行政訴訟 之公法上爭議事件,而應向適用民事訴訟法之管轄民事爭議 事件的普通法院提起,非屬行政法院依行政訴訟程序審判之 範圍。又當事人主張因行政機關之違法行政行為受有損害, 循序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依行政訴訟法第7條規定 於同一程序中,合併依國家賠償法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者,其 訴訟法上之意義,不宜限制解釋為客觀訴之合併,而應包含 當事人於提起行政訴訟時,就同一原因事實請求之國家賠償 事件,得適用行政訴訟程序「附帶」提起損害賠償或其他財 產上給付訴訟,行政法院並於此情形取得國家賠償訴訟審判 權之意(本院民國98年6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參 照)。是故當事人就其主張行政行為不法而得提起行政訴訟 之公法爭議事件,合併國家賠償之聲明請求,經普通法院依 法院組織法第7條之3第1項前段規定,以裁定將訴訟移送至 管轄行政法院審判後,撤回其國家賠償以外公法上爭議所生 之訴訟聲明請求,致僅餘國家賠償請求事件者,參照前開說 明,受移送之行政法院對此不同於移送裁定所移送之訴訟標 的法律關係,縱認其無審判權者,亦不得依法院組織法第7 條之4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本院為其指定其他有審判權之管 轄法院。 三、經查,原告以被告所屬警員於107年5月19日2時10分許,在○ ○市○○區○○路邊隨機盤查原告,被告為營造其以現行犯逮捕 原告之假象,虛構「執行逮捕、拘禁告知本人通知書」、「 執行逮捕、拘禁告知親友通知書」(上開通知書上簽名捺印 俱非原告所為),侵害原告之人格權甚鉅為由,依國家賠償 法第2條、民法第18條、第184條、第195條第1項等規定,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提起民事訴訟,聲明: 「⒈確認被告執行逮捕、拘禁告知本人通知書3件及被告執行 逮捕拘禁、告知親友通知書3件法律關係基礎事實不存在。⒉ 被告應賠償精神慰撫金新臺幣(下同)30萬元及自國家賠償 請求書送達翌日(111年9月2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下稱前聲明)經臺北地院以前聲明第 1項請求裁判事項乃因公法關係所生爭議,第2項則係基於同 一原因事實之國家賠償請求,得合併於行政訴訟請求為由, 認其無審判權,以同院112年度國字第27號民事裁定,移送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並經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國抗字第37 號民事裁定(下與臺北地院民事裁定合稱系爭移送裁定)駁 回抗告確定。嗣原告於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訴訟繫屬中,始提 出訴訟變更追加狀,聲明:「⒈被告應賠償原告165萬元。⒉ 被告應於判決確定翌日起3日內於機關網首頁公布道歉文, 期間100日(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下稱後聲明),並 稱其請求權基礎為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5條、民法第18條、 第184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等規定,此參卷附原告於臺北 地院之起訴狀、移送裁定,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所提行政訴 訟變更追加狀即明。由此可見,原告是因認警察逮捕、拘禁 告知本人、親友通知書有不法侵害其權利之事實,在向臺北 地院提起確認該不法警察行政行為存否之訴外,合併請求國 家賠償事件,經普通法院以系爭移送裁定移送臺北高等行政 法院確定後,始於訴訟繫屬於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中,將前聲 明其中確認不法警察行政行為存否之訴部分撤回,並擴張其 國家賠償請求之金額,復追加以回復原狀為賠償方式之請求 。是則本件前聲明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既於系爭移送裁定 確定後,始因後聲明而生變更,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就後聲明 所不同於系爭移送裁定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既認其無審判 權,參照前開說明,自得逕依法院組織法第7條之3第1項前 段規定,依職權以裁定將訴訟移送至其認有審判權之管轄法 院,不生向本院請求指定其他有審判權之管轄法院的問題, 其依同法第7條之4第1項前段規定所為之指定請求,為無理 由,爰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指-4-20241226-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308號 聲 請 人 江西村 送達代收人 江築韻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邱育佩等間訴訟救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 112年9月14日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聲 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法院之 裁定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 ,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本件聲請人提出「行政訴訟 起訴狀抗告」對於本院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依上說明,仍應 視其為再審之聲請,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次按聲請 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至第5 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理人或 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此為必須具 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亦未提出 相關釋明,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30日以裁定命於裁定送 達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並於同年11月5日送達;而其聲請 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457號裁定駁回 ,該裁定已於113年10月17日送達,有各該送達證書在卷可 稽。聲請人迄未補正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 理人,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至於聲請人雖另 具狀表示不服前揭補正裁定,惟該補正裁定乃訴訟程序進行 中之裁定,並無准許不服之特別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265 條規定,不得聲明不服,聲請人尚無從據此補正其聲請再審 而未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之程式欠缺 ,附此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再-308-20241226-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66號 聲 請 人 李來旺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北市市場處等間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 理人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5月21日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910 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聲 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法院之 裁定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 ,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本件聲請人提出「行政訴訟 再審之訴起訴狀」對於本院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依上說明, 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次按 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至 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理 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並應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 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亦未委任律師或得 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30 日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並於同年11月 4日送達;而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 以113年度聲字第311號裁定駁回,該裁定已於113年10月4日 送達,有各該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請人迄今仍未補正上開 事項,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另聲請人雖請求 傳訊證人、勘驗現場,惟本件聲請再審既為不合法,此部分 請求調查證據,自無必要,併予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再-266-20241226-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字第640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南市北區文元國民小學間交付法庭錄音 光碟事件,對於本院113年度抗字第224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113 年度聲再字第584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關於 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行政法院應依聲請,以 裁定准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行政 訴訟法第101條定有明文。又關於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 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 據以釋明之,此觀行政訴訟法第102條第2項及第176條準用 民事訴訟法第284條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 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者而言。另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 1第1項第3款及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下列各款事件及其 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 人。……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第49條之1第1項 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 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準此,聲 請本院為之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者,應符合其無資力委任 訴訟代理人之要件,始得為之。 二、經查,聲請人就本件是否有「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情事 ,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 資釋明,或提出保證書以代釋明,俾供本院審酌。復經本院 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函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無資力 為由就本案(即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584號)申請法律扶助 而經准許之情事,有該基金會民國113年11月19日法扶總字 第1130002448號函在卷可稽。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聲請人就 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 訟代理人,即屬無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640-20241226-1

最高行政法院

公平交易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1年度上字第471號 上 訴 人 弘音多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許朝貴 訴訟代理人 陳彥希 律師 黃渝清 律師 被 上訴 人 公平交易委員會 代 表 人 李鎂 上列當事人間公平交易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1年4月28 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訴更一字第32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事實概要:   緣上訴人為訴外人瑞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影公司)之MDS-655電腦伴唱機(下稱系爭伴唱機)之總經銷商,其經營模式乃與下游經銷商簽訂經銷合約書,再由經銷商透過放臺主將系爭伴唱機出租予店家。被上訴人接獲檢舉,經調查後查知上訴人於民國103年9月間邀集區域經銷商聚餐場合,告知將於104年起調漲租金,並推出「弘音精選MIDI」熊讚伴唱產品(下稱熊讚產品)與系爭伴唱機一併出租,向經銷商收取年度經銷總金額10%之票據,作為經銷熊讚產品之權利金,約定於契約期間屆滿或提前終止結算時,上訴人得視經銷商執行業務優劣,給予扣除(即退還)適當權利金之獎勵,實際金額由上訴人視實際狀況決定,並訂定對店家維持以往優惠租價或調漲租價之作業辦法(下稱系爭作業辦法),要求經銷商每月填報維持優惠租價或調整租價之店家明細等(下合稱熊讚政策),認此舉實為促使下游經銷商對有使用其他事業伴唱產品之店家,每月加收系爭伴唱機之租金,迫使店家退租競爭品牌之伴唱產品,因而有自104年1月間起,以不正當方法阻礙競爭者從事競爭行為,而有限制競爭之虞,違反公平交易法(下稱公平法)第20條第3款之規定,乃以106年1月24日公處字第106007號處分書(下稱原處分),依同法第40條第1項,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1千萬元,並命立即停止上述違法行為。上訴人不服,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提起撤銷訴訟,經原審106年度訴字第400號判決(下稱前判決)駁回,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由本院109年度判字第210號判決(本院前判決)將原審前判決廢棄,發回原審更為審理後,經原審以109年度訴更一字第32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 二、上訴人起訴之主張、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聲明、原判決 理由,均引用原判決所載。 三、本院按: (一)公平法是為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利益,確保自由與公平競 爭,促進經濟之安定與繁榮而制定(同法第1條參照)。同 法第4條:「本法所稱競爭,指二以上事業在市場上以較有 利之價格、數量、品質、服務或其他條件,爭取交易機會之 行為。」第5條:「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指事業就一定之商 品或服務,從事競爭之區域或範圍。」第20條第3款:「有 下列各款行為之一,而有限制競爭之虞者,事業不得為之: ……以低價利誘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阻礙競爭者參與或從事 競爭之行為。」參其立法理由略以「……參考德國限制競爭防 止法第20條禁止不公平阻礙競爭之規範意旨,修正原條文第 3款,就具有相當市場地位之事業從事不當低價競爭或其他 阻礙競爭之行為,雖未構成掠奪性訂價,但對市場造成限制 競爭效果者,予以明文規定,以維市場競爭秩序。……」第40 條第1項前段:「主管機關對於違反第9條、第15條、第19條 及第20條規定之事業,得限期令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 要更正措施,並得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千萬元以下罰鍰;… …。」公平法施行細則第27條:「(第1項)本法第20條第3款 所稱低價利誘,指事業以低於成本或顯不相當之價格,阻礙 競爭者參與或從事競爭。(第2項)低價利誘是否有限制競爭 之虞,應綜合當事人之意圖、目的、市場地位、所屬市場結 構、商品或服務特性及實施情況對市場競爭之影響等加以判 斷。」準此,公平法第20條第3款所稱「其他不正當方法」 ,並不以與例示之「低價利誘」具有共同特徵者為限。是凡 具有相當市場地位之事業「以不正當方法」從事有阻礙競爭 者參與或從事競爭,而有限制競爭之虞者,即具有非難性。 至於該不正當方法是否有限制競爭之虞,應綜合當事人之意 圖、目的、市場地位、所屬市場結構、商品及服務特性及實 施情況對市場競爭之影響等加以判斷。而「限制競爭之虞」 不以實際已發生限制競爭結果為限,客觀上有限制競爭之危 險者,即足當之。 (二)經查,MIDI伴唱產品與一次性買斷伴唱機設備之產品,彼此 間不具需求替代關係,而本件上訴人在全國地理範圍之MIDI 伴唱產品市場上,依此相關產品事業於103、104年度營業額 (包含營業銷售予交易相對人之各式用途在內),計算其市 場占有率高達約90%,另即使加計一次性買斷伴唱機設備產 品之事業營業額,在此等擴大市場範圍之占有率也達50%, 有相當之市場地位,上訴人自104年1月間起迄被上訴人作成 原處分之期間,均向旗下游經銷商持續實施熊讚政策,即於 與下游經銷商經銷合約中,針對103年9月間推出之熊讚產品 ,先行收取一筆經銷權利金,但約定得由上訴人於權利金範 圍內,視下游經銷商業務優劣,給予扣除權利金之適當獎勵 ,並以系爭辦法約束下游經銷商,對於不租用其他競爭廠牌 MIDI伴唱產品之店家,維持以往優惠租價,對於有租用其他 競爭廠牌MIDI伴唱產品之店家,則調漲其租價,下游經銷商 並須按月製表,將此二類店家租用明細回報上訴人,另藉由 上訴人派員查訪回報資料正確性,要求經銷商須對回報不實 或誤漏情形定期補正,且扣行政評分、獎勵金、不發放年終 獎勵金,以及向經銷商明確要求應向同時租用其他競爭廠牌 MIDI伴唱產品之店家,每月應加收300元至2,000元不等之授 權金等方式,不得維持優惠租價等方式,以確保上訴人依店 家是否租用其他競爭廠牌MIDI伴唱產品之標準,給予高、低 不同之租價。而此等授權費取價之不同及搭配之熊讚政策, 其用意乃在迫使經銷商面臨先繳付之熊讚產品經銷權利金可 能無法經由獎勵而回收的風險下,配合上訴人,對使用其他 競爭廠牌產品之下游放臺主、店家附加租價之不利益,以促 使其等選擇退租競爭者之MIDI伴唱產品,且下游經銷商或店 家自104年起,已因此紛有不再提供競爭廠牌MIDI伴唱產品 給所屬店家,或店家不再租用競爭者產品,達於排除競爭事 業MIDI伴唱產品參與市場競爭之實質限制競爭結果的情事; 另上訴人在被上訴人調查後並無悛悔實據等情,已經原審依 調查證據之辯論結果,詳述其判斷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 並就上訴人主張熊讚政策乃為鼓勵下游經銷商執行對店家調 漲上訴人MIDI伴唱產品租價之措施,並建議下游經銷商對營 運狀況不佳之店家,給予不調漲租價之優惠,一切仍由下游 經銷商與店家自主決定,用意非在排除市場競爭,且仍有下 游經銷商自行吸收調整租金,熊讚政策在南部區域成效不佳 ,顯示上訴人未具相當市場地位,也未利用市場地位從事限 制競爭行為,市場上也未發生限制競爭效果等各節,何以不 足採取,分別予以論駁甚明,經核與卷內證據尚無不合,且 無悖於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亦無理由矛盾或理由不備之情 事。因此,上訴人既挾其在相關市場上所具有相當之市場地 位,利用上述刻意排除競爭對手產品而違反效能競爭原則之 不正當經銷方法,排除競爭者參與或從事與其所提供MIDI伴 唱產品相競爭,並已實際發生限制競爭之效果,參照前開規 定及說明,確已故意違反公平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甚明,原 判決依此論明原處分認定上訴人故意違反公平法上開規定, 並無違誤等語,於法即無不合。又關於原處分所處罰鍰之裁 量適法性,原審亦已參照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公平法施 行細則第36條等規定,依其職權調查證據之結果,論明:原 處分關於罰鍰之裁量,已載明其依法考量之各該因素,而查 上訴人故意藉熊讚政策名目,限制下游經銷商、放臺主及店 家之交易自由,以其市場地位,並對市場自由競爭之交易秩 序形成實質之危害,且上訴人並無悛悔實據,可認違規情節 非輕,其因為違規所得利益,不在熊讚政策所收取之經銷授 權金或調漲之出租權利金,而在於排除競爭所致於相當期間 內可高於以往獲利之情事,原處分以法定罰鍰額度之中度1 千萬元裁罰,裁量難認有何違反比例原則、平等原則或其他 恣意違法情事等語甚詳,原判決據以駁回上訴人之訴,於法 並無違誤。上訴意旨主張各節,無非執其主觀之見解,復執 陳詞為爭議,暨就原審認定事實、證據取捨之職權行使及其 他與判決結果無關之贅述,指摘原判決有未盡職權調查之責 ,認定事實有誤,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不備理由或 理由矛盾之違法,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1-上-471-20241226-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字第629號 聲 請 人 李來旺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北市市場處等間聲請再審事件(本院11 3年度聲再字第579號),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行政法院應依聲請,以 裁定准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行政 訴訟法第101條定有明文。又關於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 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 據以釋明之,此觀行政訴訟法第102條第2項及第176條準用 民事訴訟法第284條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 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者而言。另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 1第1項第3款及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下列各款事件及其 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 人。……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第49條之1第1項 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 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準此,聲 請本院為之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者,應符合其無資力委任 訴訟代理人之要件,始得為之。 二、聲請人對民國113年9月26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454號裁定聲 請再審(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579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 選任訴訟代理人。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沒收入,生活窘困 ,實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可查聲請人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 產查詢清單及各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等語。惟聲請 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 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或提出保證書以 代之,俾供本院審酌。縱有聲請人之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 查詢清單及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亦僅得顯示聲請 人於各該年度名下是否有登記之財產及所得情形,尚不足以 說明聲請人之全面資力狀況及釋明聲請人無資力之事實。復 經本院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函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 無資力為由就本案(即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579號)申請法 律扶助而經准許之情事,有該基金會113年11月19日法扶總 字第1130002448號函在卷可稽。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聲請人 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 訴訟代理人,即屬無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629-20241226-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427號 聲 請 人 洪美麗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高雄市政府等間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 人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14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216號 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向本院提起聲請再審事件,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 項第3款及第3項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 無須委任訴訟代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 相關釋明,並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 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 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5日裁定 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同年月11日寄存於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鳳山分局忠孝派出所。而其聲請訴訟救助 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584號裁定駁 回,該裁定並於113年11月15日寄存於前述忠孝派出所,依 行政訴訟法第73條第3項規定,均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發生 送達效力,有各該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請人迄今仍未補正 上開事項,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再-427-20241226-1

最高行政法院

聲明異議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字第632號 異 議 人 李國精 上列異議人因與相對人銓敘部間任用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5 月23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135號裁定,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一、異議駁回。 二、異議訴訟費用由異議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向本院提起之事件,除經釋明有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3 項、第4項規定之情形外,應依同條第1項第3款規定,委任 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當事人向本院提 起聲明異議事件未為上述釋明,亦未依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 時,經本院定期間命補正而逾期未補正,亦未依同法第49條 之3規定,聲請本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者,應以其 提起之聲明異議為不合法,裁定駁回之。 二、本件異議人聲明異議,未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亦未提出 相關釋明,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1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 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同年月13日送達,有送達證書在 卷可稽。異議人迄今仍未提出委任律師或依法得為訴訟代理 人之委任狀,其聲明異議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異議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 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632-20241226-1

最高行政法院

陳情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抗字第347號 抗 告 人 陳煒仁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臺北市政府間陳情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10月11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訴字第775號裁定,提起 抗告,溢繳裁判費,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人所溢繳抗告裁判費新臺幣壹仟元應予返還。   理 由 一、按「抗告,徵收裁判費新臺幣1千元。」「訴訟費用如有溢 收情事者,法院應依聲請並得依職權以裁定返還之。」行政 訴訟法第98條之4、第104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6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抗告人對於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113年度訴字第775 號裁定提起抗告,於民國113年10月30日及同年11月21日, 向原審各繳納新臺幣(下同)1,000元,合計2,000元,有原 審自行收納款項收據附卷可稽,經核其溢繳1,000元,依上 開規定自應返還,爰依職權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抗-347-20241226-2

最高行政法院

聲請核定訴訟代理人酬金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字第635號 聲 請 人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楊明州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屏東縣恆春地政事務所間有關土地登記事 務事件(本院110年度上字第182號),聲請核定訴訟代理人酬金,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之上訴審訴訟代理人酬金核定為新臺幣參萬元。   理 由 一、按民國112年8月15日修正施行前行政訴訟法(下稱行政訴訟 法)第241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準用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3第1項規定:「第三審律師之酬金, 為訴訟費用之一部,並應限定其最高額。」次按112年8月15 日修正施行前「行政訴訟裁判費以外必要費用徵收辦法」( 按司法院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6第1項規定授權訂定)第10 條之1規定:「(第1項)通常訴訟程序、都市計畫審查程序 事件上訴審律師任訴訟代理人者,其得列為訴訟費用之酬金 ,由最高行政法院依聲請或依職權裁定其數額。(第2項) 最高行政法院裁定前項律師酬金,應視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 、事件之繁簡、訴訟之結果及律師之勤惰,並參酌受任時財 政部訂定之執行業務者收費及費用標準酌定之,最高不得逾 新臺幣50萬元。但律師與當事人約定之酬金較低者,不得超 過其約定。……(第4項)第1項律師酬金,不論選任或委任律 師人數,均按件數計算。……」是以,當事人於上訴審委任律 師為其訴訟代理人,律師酬金屬訴訟費用之一部,並由本院 依聲請或依職權裁定其數額,並按件數計算。 二、聲請人前因有關土地登記事務事件,向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下稱原審)提起行政訴訟,經原審109年度訴字第211號判決 (下稱原判決)駁回其訴,嗣經本院110年度上字第182號判決 將原判決廢棄,發回原審更為審理。原審再以111年度訴更 一字第22號判決:㈠訴願決定(關於原處分部分)及原處分 均撤銷;㈡訴訟費用(含更審前訴訟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因兩造未提起上訴而告確定。經核,聲請人於本院110年度 上字第182號事件,委任邱芬凌律師為其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並先後提出行政訴訟委任狀、行政訴訟補充理由狀,有上 述書狀附於該卷可參。依前述規定及說明,聲請人聲請核定 其上訴審訴訟代理人的酬金,應予准許,並審酌本案訴訟涉 及的法律爭議繁簡程度、聲請人提出上述書狀的內容、財政 部訂定之執行業務者收費及費用標準等情形,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26

TPAA-113-聲-635-20241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