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郭慧珊

共找到 62 筆結果(第 61-62 筆)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 108年度上字第332號 上 訴 人 李政憲 訴訟代理人 蔡函諺律師 視同上訴人 陳忠 張神州 住屏東縣枋寮鄉隆山村隆興路199巷10 住屏東縣○○鄉○○路0巷0號 張銘修 前列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楊水柱律師 複代理人 鄭淑貞律師 視同上訴人 林鶯貴(即林武藏之承受訴訟人) 上 訴 人 李政昌(即李丁進之承受訴訟人) 前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蔡函諺律師 視同上訴人 莊隆三 視同上訴人 廖舜麗(即廖李月娥之承受訴訟人) 訴訟代理人 廖舜惠 被上訴人 黃秀梅 訴訟代理人 陳軍偉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08年9 月18日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03年度訴字第332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於113年8月1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 兩造共有屏東縣○○鄉○○○段00地號面積21582.23平方公尺土地及 同段45地號面積13136.97平方公尺土地合併分割,分割方法:如 附圖一及附表所示分歸兩造各取得編號位置、面積之土地。 第一、二審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應有部分比例」欄所示比例 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㈠本件分割共有物訴訟係屬必要共同訴訟,雖僅原審被告李政 憲、李丁進(於本院審理時死亡,由李政昌承受訴訟)、楊 坤彬(嗣移轉應有部分予林鶯貴,由林鶯貴承當訴訟後,已 非本件上訴人)提起上訴,惟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款規 定,其上訴效力及於原審其他共同被告林鶯貴、張神州、張 銘修、陳忠、莊隆三、廖李月娥(於本院審理時死亡,由廖 舜麗承受訴訟),爰將林鶯貴、張神州、張銘修、陳忠、莊 隆三、廖舜麗列為視同上訴人。  ㈡原上訴人李丁進於民國110年6月12日死亡,廖李月娥於111年 4月9日死亡,由繼承人協議分割其中之繼承人李政昌、廖舜 麗各單獨取得土地應有部分,並登記完竣,並聲明承受訴訟 ,有除戶謄本、繼承人戶籍謄本及土地登記謄本在卷可稽( 本院卷一第399頁、卷二第65至69、93至99、115頁),經核 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㈢按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於 訴訟無影響。前項情形,第三人經兩造同意,得聲請代移轉 之當事人承當訴訟,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1、2項前段定有 明文。原上訴人楊坤彬在審理中於112年8月25日將其應有部 分28000分之1492並移轉登記予林鶯貴,有土地登記謄本( 見本院卷二第276至278頁),業據林鶯貴聲明承當訴訟,依 前揭說明,核無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㈣陳忠、廖舜麗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 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被上訴人之聲請, 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被上訴人主張:兩造共有坐落屏東縣○○鄉○○○段00地號(面 積21,582.23平方公尺)土地及同段45地號(面積13,136.97 平方公尺)土地(分稱35地號土地、45地號土地,下合稱系 爭土地),均區域計劃法劃定為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各 筆共有人之應有部分比例如附表應有部分欄所示,系爭土地 並無因使用目的不能分割之情形,共有人間亦未以契約約定 不分割之期限,兩造復未能協議分割,為此請求合併裁判分 割,並依附圖二所示方案分割等語。聲明:35地號、45地號 土地准予合併分割,分割方案如附圖二所示。 二、上訴人則以: ㈠李政昌、李政憲、林鶯貴:應採附圖一分割方案,以兼顧共 有人實際使用狀況及未來土地利用。李政憲分歸暫編地號35 位置,雖未臨路,但其可往南側經由鄰地其所有同段46-1地 號土地對外通行;而李政昌、莊隆三分歸部分均面臨道路, 廖舜麗分配位置亦有直線可對外聯接道路。至被上訴人固需 刈除少數芒果樹及水線,然各共有人皆有因分割而須刈除部 分農作物之情形。而張神州、張銘修主張之分割方案如附圖 三、四,將導致林鶯貴臨路寬度變窄,影響其使用土地,較 不可採。又被上訴人主張如附圖二所示之方案,將導致林鶯 貴原有之鐵皮工寮喪失,須重新搭建,非損害及變動較小之 情形,亦不可採等語置辯。 ㈡張神州、張銘修:附圖一、二分割方案,就張神州所分得編號35(6)部分地形過於狹長且不方正,臨路寬度狹小,致其位置土地南面僅為一狹長通道,浪費土地面積,影響將來其就土地之利用發展,致土地較無價值,罔顧張神州先前付出新台幣(下同)300餘萬元為系爭土地裝設擋水牆設備,以維護眾人土地之安全完整,對於張神州甚不公平。故先位主張採附圖三分割方案,備位主張採附圖四分割方案,均可使張神州原搭建之鐵皮屋及墓園坐落土地分歸張神州;林鶯貴原搭建之鐵皮屋坐落土地分歸林鶯貴,並將該二人分歸土地之南面,即與同段34地號土地分界處臨路部分寬度均分為二。由張銘修分得暫編35⑺部分,得以與鄰地張銘修所有之同段47地號土地相連等語置辯。 ㈢莊隆三:採以原判決分割方案(附圖五)。至附圖二分割方案將暫編35⑸部分分歸予莊隆三,需自隆山路進入左彎後再右彎始到達,道路寬度2米,車輛無法進入,應不可採。李政憲、李政昌均有使用其道路,應提供各2米寬道路,使其分得位置之路寬變為4米,使車輛可由隆山路進出等語置辯。 ㈣廖舜麗:若採附圖二方案,將使廖舜麗現使用之土地並無聯 外道路,需經由林鶯貴利用之土地部分方可直達公路(隆山 路),且路寬僅1至1.5米,分割方案應使各共有人分得土地 位置均能與公路相鄰,促使土地均能有效利用之公平性,而 無犧牲原可供耕作農地之面積等語置辯。  ㈤陳忠於本院審理時均未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原審判決准系爭土地合併依原判決附圖一所示合併分割,且 命張神州、張銘修各補償楊坤彬金錢。李政憲、李政昌不服 提起上訴,李政昌、李政憲、林鶯貴於本院聲明:(一)原判 決廢棄。(二)系爭土地合併分割,如附圖一及附表所示。張 神州、張銘修於本院聲明:(一)原判決廢棄。㈡⒈先位主張: 系爭土地合併分割如附圖三所示(複丈日期為113年6月14日 複丈成果圖乙圖)。⒉備位主張:系爭土地合併分割如附圖 四所示(複丈日期為113年6月14日複丈成果圖甲圖)。被上 訴人於本院聲明:系爭土地合併分割,如附圖二所示。 四、系爭土地為兩造共有,各共有人應有部分如附表應有部分欄 所示,有土地登記謄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二第304至310頁 ),為兩造不爭執,應堪認定。 五、按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 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 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 列之分配:㈠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 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㈡原物分 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 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 於各共有人;以原物為分配時,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 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之;以原物為分 配時,因共有人之利益或其他必要情形,得就共有物之一部 分仍維持共有;共有人部分相同之相鄰數不動產,各該不動 產均具應有部分之共有人,經各不動產應有部分過半數共有 人之同意,得適用前項規定,請求合併分割,民法第823條 第1項前段、第824條第2、3、4、6項分別定有明文。經查, 系爭土地為區域計劃法劃定為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各筆 共有人應有部分比例如附表應有部分欄所示,有土地登記謄 本、地籍圖謄本為憑(見原審卷一第17頁;卷三第24至29頁 、第150至152頁、本院卷二第304至310頁),應堪認定。又 系爭土地並經應有部分過半數共有人之同意合併分割,亦據 共有人陳明在卷(見原審卷三第127頁),基此,系爭土地 相鄰,其使用地類別相同,並經應有部分過半數共有人之同 意合併分割,其使用目的既無不能分割之情形,共有人間亦 未以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復無法協議分割,則被上訴人 請求合併分割,即應准許。 六、次按每宗耕地分割後每人所有面積未達0.25公頃者,不得分 割,但本條例89年1月4日修正施行前之共有耕地,得分割為 單獨所有;前項第3款及第4款所定共有耕地,辦理分割為單 獨所有者,應先取得共有人之協議或法院確定判決,其分割 後之宗數,不得超過共有人人數,農業發展條例第16條第1 項第4款、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系爭土地為依區域計劃法 劃定為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屬於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第1 1款所定之耕地,依前開規定,耕地分割後每人所有面積未 達0.25公頃者,即不得分割,但89年1月4日修正施行前之共 有耕地,例外得分割為單獨所有。經查,陳忠(附表編號1 ,於81年2月19日取得系爭土地應有部分,見本院卷二第304 至310頁)、李政憲(附表編號9,於88年11月29日取得45地 號土地應有部分,見本院卷二第308頁)應有部分面積雖未 達0.25公頃,惟係於89年1月4日修正施行前取得之共有耕地 ,即不受前開0.25公頃面積之限制。又系爭土地合併分割後 宗數不超過共有人人數,則附圖一、附圖二、附圖三、附圖 四分割方案、分割後筆數為9筆,現系爭土地共有人為9人, 與前揭規定並無違背,然採附圖五方案,分割後筆數為10筆 ,與前揭規定有違,合先敘明。 七、按共有物分割方法,法院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按共有物之 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公平決之,且不受 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經查,系爭土地雖然類似長方形,然南 北、東西均未等長,地界並非方整,南側可接隆山路,對外 聯絡,地上則有共有人設置之鐵皮屋、水池、水塔、墓園、 擋土牆等設施,並且種植果園、林木等情,業經原審及本院 會同屏東縣枋寮地政事務所人員履勘現場屬實,製有勘驗測 量筆錄及複丈成果圖在卷可稽(見原審卷二第17至19頁、第 27頁、本院卷二第11至15頁),並有現況照片可憑(見原審 卷二第20頁、本院卷二第17至35頁),可見系爭土地雖然未 為分管之協議,惟大部分共有人已設置地上物使用土地。其 次,毗鄰之同段47地號土地為張銘修所有,同段46之1地號 土地則為李政憲所有,有土地登記謄本可憑,並據張銘修、 李政憲陳明在卷(見原審卷三第137頁、第127頁背面、本院 卷二第396頁),則系爭土地分割,原物分配方法,自以能 連接共有人之鄰地者為宜,若無鄰地可資連接,亦應可往南 側通行隆山路者為當。採附圖一之分割方案,李政憲、張銘 修均有鄰地可資連接,分割方法以能連接鄰地,而不影響他 方土地之方整,而廖舜麗分得部分,有南北向土地通往聯外 道路。爰考量大部分共有人設置地上物之位置,兼及上情, 應認如附圖一所示之分割方法,較為公平,爰將系爭土地分 割採附圖一及附表所示之方案。至如附表所示各共有人受分 配面積並無增減(如應有部分面積欄及合計欄所示),斟酌 共有人並未為分管之協議,管領各自占用部分,尚難認有金 錢補償之必要。 八、其餘共有人主張,並不可採,理由如下:  ㈠被上訴人主張:倘採附圖一方案,被上訴人使用範圍之東側 土地將作為廖舜麗通行使用,必須剷除芒果樹及修改固定式 澆灌水線,減損其維生之農作價值及另負擔修改澆灌水線費 用,惡化其經濟狀況,徒然增加無法耕作面積,故採附圖二 所示方案,被上訴人分得編號35⑵位置,並無如附圖一所示 須將其東側土地供廖舜麗作為通路使用,應較為妥適云云。 然查:觀諸附圖一、二及附表所載,被上訴人分得編號35⑵ 位置,在系爭土地合併分割後,被上訴人分得之面積均與應 有部分比例折算之面積相當(即如附表編號2所示),並無 減少耕作面積之情事,且採附圖一方案,被上訴人取得編號 35⑵部分土地,輪廓尚稱完整,南側均面臨道路,亦能完整 利用其所有之土地,況且分割共有物不受分管約定拘束,而 應綜合各該共有人之利益公平與分割後土地之利用均如前述 ,各共有人均在各自利用土地設有地上物,本應就其利用部 分管領、使用,管理費用之負擔自應包含在內。故被上訴人 此部分主張,委無可採。  ㈡又張神州、張銘修主張採附圖三或附圖四方案,並以前揭情 詞抗辯。然查,本院審酌附圖三、四所示之分割方案,張神 州所分得編號35(6)部分位置之地形,與附圖一對照,亦屬 於狹長型,其設置之檔土牆面積為23.91平方公尺,其中22. 37平方公尺坐落於同段42地號土地,僅有小部分面積位於35 地號土地(見原審卷二第27頁,編號F),就系爭土地分割 影響不大,採附圖一方案亦得使張神州搭建之鐵皮屋(編號 E)及墓園(編號D)坐落土地分歸張神州;及佐以林鶯貴本 僅為35地號土地之共有人,原非45地號土地之共有人,暨分 割共有物不受分管約定拘束,而應綜合各該共有人之利益公 平與分割後土地之利用狀況等情以觀,認附圖一較採附圖三 或附圖四方案,各能兼顧各共有人之利益公平。至於附圖一 所示,張銘修分得編號35⑺部分,與張銘修主張採附圖三、 四方案之編號35⑺位置及面積均相同,附此敘明。  ㈢至莊隆三主張採原判決分割方案(即附圖五)云云,並以前 揭情詞置辯。然原判決分割方案,已因共有人應有部分變更 及人數之變更而不可採(附圖五所採分割筆數為10筆,現共 有人人數為9人,有違前述農業發展條例第16條規定),而 道路寬度2米,亦可供一般車輛出入等情以觀,認採附圖一 方案對其並無不妥之處。  ㈣本院斟酌系爭土地之使用現況、兩造各自主張分割方案,認 採附圖一、附表所示之方案,共有人受分配位置與土地使用 情形大致脗合,且兼顧各共有人通行南側道路,各共有人受 分配之土地面積,與其應有部分折算面積相符,各筆土地外 交通亦均無不便,應屬妥適。  九、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第824條規定, 請求合併分割系爭土地,為有理由,並依附圖一及附表所示 之分割方法為適當,由兩造各取得附圖一所示編號位置、面 積之土地。原判決諭知系爭土地合併分割方法(即採附圖五 )尚有未洽,李政憲等人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不當,為有理 由,應予廢棄,分割方法改判如主文第二項所示。本件為共 有物分割事件,由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審酌 兩造之利害關係,由兩造依應有部分換算面積比例負擔如附 表「應有部分比例」欄所示。 十、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簡色嬌 法 官 陳宛榆 法 官 郭慧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 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並依附註條文規定辦理。如委任律師 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書記官 馬蕙梅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第1項但書及第2項情形,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 附表: 編 號 共有人 枋寮鄉隆山北段 45地號 枋寮鄉隆山北段 35地號 合計 應有部分比例 (合併後) 分配位置編號 附圖一 應有部分 折算面積 應有部分 折算面積 1 陳忠 6280/117480 702.25 260/6720 835.03 1537.28 153728/0000000 35(1) 2 黃秀梅 1884/14685 1685.4 13/140 2004.06 3689.46 368946/0000000 35(2) 3 廖舜麗 6594/117480 737.36 1246/6720 4001.71 4739.07 473907/0000000 35(3) 4 林鶯貴 0 0 503/1750 6203.35 6203.35 620335/0000000 35(4) 5 莊隆三 0 0 2585/14000 3985 3985 398500/0000000 35(5) 6 張神州 41582/117480 4649.83 837/28000 645.15 5294.98 529497/0000000 35(6) 7 張銘修 1884/14685 1685.4 3678/28000 2834.98 4520.38 452038/0000000 35(7) 8 李政昌 1883/14685 1684.49 696/14000 1072.95 2757.44 275745/0000000 35(8) 9 李政憲 2227/14685 1992.24 0 0 1992.24 199224/0000000 35 合計 13136.97 21582.23 34719.2 備註:1.上開面積及合計欄之單位平方公尺。 2.各共有人分配位置編號之面積即為合計欄之面積。

2024-10-09

KSHV-108-上-332-20241009-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153號 上 訴 人 陳豐陞 訴訟代理人 陳靜娟律師 被 上訴 人 黎禮欽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 113年4月10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第105號第一審判決 提起上訴,本院於113年9月18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㈠按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後,對於債務人不得開始或繼續 訴訟及強制執行程序。但有擔保或有優先權之債權,不在 此限。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48條第2 項定有明文。上開條項但書之規定,即屬消債條例第28條 第2項除書所指之「本條例別有規定」。次按下列債務, 非經債權人之同意,不得減免之:債務人因故意侵權行 為所生損害賠償之債務。前項未經債權人同意減免之債務 ,於更生方案所定清償期間屆滿後,債務人仍應負清償責 任。消債條例第55條第1項第2款、第2項亦定有明文。觀 諸消債條例第55條第2項之立法理由為:「非免責債務, 僅止於期限之猶豫,更生方案所定清償期間屆滿後,債務 人仍應負清償責任,爰設第2項;又非免責債權,債權人 仍應依限申報債權,如其未依限申報,即不得依更生方案 受清償,須俟更生方案所定清償期間屆滿後,始得請求債 務人清償」,則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後,債務人就「非 免責債務」所應負之清償責任,與消債條例第68條所定「 有擔保或有優先權之債權」相較,實不分軒輊,僅債權人 於行使「非免責債權」之期間受有限制,且縱債權人未依 限申報,亦僅發生不得依更生方案受清償之效果,其債權 並非即依消債條例第73條第1項前段規定而視為消滅;且 故意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賠償之債務,於更生程序中既無從 減免,則債權人於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後,就該債務起 訴請求債務人給付,僅屬確定債權存否及範圍之手段,對 於更生程序之進行不生妨礙,對於其餘債權人之公平受償 亦無影響,對於債權人及債務人之程序保障,更勝於消債 條例第36條所規定之程序。是以,基於平等原則及社會通 念,關於消債條例第55條第1項所定「非免責債務」之訴 訟程序,應類推適用消債條例第48條第2項但書規定,亦 即於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後,仍得對於債務人開始或繼 續進行。   ㈡經查:被上訴人對上訴人之債權於民國111年6月17日成立 (詳下述),嗣上訴人經原法院以111年度消債更字第130 號裁定自同年00月00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程序,而被上 訴人係於其後之112年11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等事實,有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裁判書查詢列印資料、本件起訴 狀收文戳章附卷可稽(見原審附民卷第3頁、本院卷第361 至365頁)。惟上訴人對被上訴人所負之債務,乃故意侵 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債務(詳下述),揆諸前揭說明, 本件應得類推適用消債條例第48條第2項但書規定,亦即 被上訴人起訴行使其債權,屬於消債條例第28條第2項除 書規定之情形,且訴訟程序之繼續進行,並不受消債條例 第48條第2項前段規定之限制。是以,本件起訴仍屬合法 ,訴訟程序亦無當然停止之事由,本院應為實體判決,先 予敘明。 二、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已預見提供金融機構帳戶予不熟識之 人使用,有供作財產犯罪或掩飾、隱匿犯罪所得用途之可能 ,竟基於幫助詐欺取財及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於000年0 月間將其所有之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 戶(下稱系爭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含密碼)、網路銀行 帳號及密碼等資料,交予身分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而詐欺 集團成員自000年0月間起即透過通訊軟體LINE,向伊佯稱可 至指定網站投資獲利云云,致伊陷於錯誤,而依指示於同年 6月17日匯款新台幣(下同)100萬元至系爭帳戶,旋遭詐欺 集團成員以網路銀行轉匯他處,伊因此受有同額損害,爰依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2項(請求擇一為有利於 被上訴人之判決)、第185條規定,請求上訴人加計法定遲 延利息如數賠償等語,於原審聲明:㈠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 人100萬元,及自111年6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 %計算之利息。㈡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 三、上訴人則以:伊患有亞斯伯格症、妥瑞氏症、雙向情緒障礙 症,於111年1月6日至同年4月21日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住院 治療,出院後為籌措生活費用,遂依網路借貸廣告訊息,聽 從對方指示至銀行辦理網路銀行約定帳戶,嗣於同年6月中 旬遭訴外人洪昌融、唐國偉拘禁,受脅迫而交付系爭帳戶之 網路銀行帳號、密碼予他人。伊因精神疾病及服藥而辨識能 力低下,復非自願提供系爭帳戶資料,並無幫助犯罪之不確 定故意,即不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等語置辯。 四、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於本院 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及假執行之聲 請均駁回。被上訴人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五、下列事項,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36至137頁),並 經本院調閱原法院111年度訴字第832號刑事案件(下稱另案 )、本院刑事庭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31號刑事案件(下稱刑 案)偵審卷宗查明無訛,堪認為真實:   ㈠上訴人於111年6月17日前之某時,將其所有之合作金庫商 業銀行東高雄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戶(即系爭帳 戶)之資料(網路銀行帳號、密碼),提供予不詳詐欺集 團成員使用。   ㈡詐欺集團成員自000年0月間起陸續以通訊軟體聯繫被上訴 人,佯稱可至指定網站投資、保證獲利云云,致被上訴人 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1年6月17日14時6分匯款100萬元至 系爭帳戶。   ㈢洪昌融、唐國偉因自111年6月20日起至111年6月22日止在 高雄市○○區○○○路0號「85大樓」20樓8號房剝奪上訴人之 行動自由,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庭以111年度訴字第8 32號判決洪昌融、唐國偉共同犯私行拘禁罪,各處拘役55 日(得易科罰金),已告確定(即另案)。   ㈣上訴人本件所涉犯行,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庭以112年 度金訴字第568號判決上訴人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 項之一般洗錢罪,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12萬元(得 易服勞役),並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31號 駁回上訴人與檢察官之上訴,已告確定(即刑案)。 六、本件爭點為:被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 2項(擇一為有利之判決)、第185條規定,請求上訴人負侵 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是否有理由? 七、本院判斷如下:   ㈠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 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 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造意人及幫助人,視 為共同行為人。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 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因回復原 狀而應給付金錢者,自損害發生時起,加給利息。民法第 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213條第1、2項分別定有明 文。又行為人對於構成侵權行為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 發生者,稱為直接故意或確定故意;預見其發生,而其發 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稱為間接故意或不確定故意,兩者 均該當侵權行為之故意要件。再民法第185條第2項所謂視 為共同行為人之幫助人,係指以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對 實施侵權行為人予以助力,促成其侵權行為之實施者而言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493號裁定意旨參照)。而金 融帳戶乃個人理財工具,依我國現狀,申設金融帳戶並無 任何特殊限制,且可於不同之金融機構申請多數帳戶使用 ,是依一般人之社會通念,若見他人不以自己名義申請帳 戶,反而收購或借用別人之金融帳戶以供使用,並要求提 供提款卡及告知密碼,則提供金融帳戶者主觀上如認識該 帳戶可能作為對方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使用,對方提 領後會產生遮斷金流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仍基 於幫助之犯意,而提供該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以利洗錢 實行,仍可成立一般洗錢罪之幫助犯(最高法院108年度 台上大字第3101號刑事裁定意旨參照)。   ㈡經查:    ⒈被上訴人主張其因受詐欺集團成員之誆騙,而於111年6 月17日14時6分匯款100萬元至系爭帳戶,該款項旋經轉 帳至其他帳戶等情,除為兩造所不爭執外,另有系爭帳 戶之交易明細附卷可稽(見刑案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111年度偵字第29998號卷【下稱併偵一卷】第131 至132頁背面),則系爭帳戶由詐欺集團作為收受犯罪 所得使用,並藉以遮斷金流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事 實,至為明確。    ⒉而金融帳戶為理財工具,攸關個人財務甚切,具有高度 屬人性,常人如遇於現實生活熟識之人向其要求提供金 融帳戶,衡情必會向對方確認用途、使用期間等事宜, 以保障個人權益,則於將金融帳戶提供予不知真實身分 之人使用時,自應更加謹慎。衡諸近年來詐欺集團以各 式手法誘騙民眾匯、存款於指定金融帳戶之情形,除於 媒體報導屢見不鮮外,亦迭據政府機關及金融機構宣導 防範,則具備一般智識程度之人對提供金融帳戶予來路 不明之人使用,可能使金融帳戶淪為詐欺集團行騙工具 之情,自當明瞭並有所警覺。審酌上訴人為82年次,學 歷為大學企管系學士,職業為郵局郵務士等情,有戶籍 資料附卷可稽,並經上訴人於刑案陳明在卷(見本院卷 第359頁、刑案一審卷第105至106頁),堪認其具備相 當之金融知識及工作經驗,並非年幼無知或與社會隔絕 而無常識之人;且上訴人於108年間亦曾為申辦貸款而 交付帳戶予詐欺集團使用,嗣獲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以109年度偵字第11109號為不起訴處分,有該不起 訴處分書附卷可稽(見刑案併偵一卷第35至37頁背面) ,則上訴人對於提供金融帳戶予身分不詳之他人,可能 被利用作為詐欺集團行騙或洗錢工具乙情,於主觀上顯 然有所預見。    ⒊上訴人雖於另案陳稱:其於111年6月14日於臉書看到貸 款廣告,因而交付帳戶資料等語(見另案警卷第20頁、 偵卷第53頁),然上訴人實於同年月13日即親自為系爭 帳戶及其於第一商業銀行五甲分行開設之帳號00000000 000號帳戶(下稱一銀帳戶),分別申請設定新增6組約 定轉入帳號,且就一銀帳戶部分表示受款人為朋友、同 學,再將轉帳限額由100萬元變更為300萬元,嗣被上訴 人匯入系爭帳戶內之款項,旋即經由網路轉帳至上開約 定帳號等情,有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東高雄分行112年5月 26日合金東高雄字第1120001587號函所附網路銀行約定 轉入帳號査詢資料、歷史交易明細查詢結果、113年8月 20日合金東高雄字第1130002065號函所附網路銀行申請 文件、第一商業銀行五甲分行113年7月9日一五甲字第0 00025號函所附約定轉出帳戶申請文件在卷可參(見刑 案併偵一卷第13、129、131至132頁背面、本院卷第245 、246、256、336頁)。上訴人於交付系爭帳戶及一銀 帳戶資料之前,既親自為系爭帳戶及一銀帳戶臨櫃申辦 眾多約定轉帳帳號,足證其理解及表達能力均屬正常; 且上訴人為取得銀行行員信任,更編造其與約定轉帳受 款人間之關係,則上訴人就系爭帳戶將供他人作為取款 及轉匯其他帳戶之不法用途,殊難謂為不知,並無辨識 能力或控制能力低下之情事。上訴人主觀上既有此認知 ,而仍將系爭帳戶網路銀行之帳號、密碼等資料提供予 身分不詳之他人,即屬容任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結果發生 。基此,上訴人就幫助詐欺及洗錢之不法加害行為,有 不違背其本意之不確定故意一事,應堪認定,其仍請求 囑託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鑑定其於行為時之辨識能力或控 制能力,有欠缺或顯著降低之情形云云,自無予以調查 之必要。    ⒋又上訴人於另案及刑案均陳稱:其有將系爭帳戶及一銀 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印章交付對方等語(見刑案併偵 一卷第24頁、112年度偵字第11530號卷第288頁、另案 警卷第21頁),於本院則改稱:其僅口頭告知對方網路 銀行之帳號及密碼,並未提供系爭帳戶之存摺、提款卡 、印章等語(見本院卷第135頁),其前後所言並非一 貫,可憑信性存疑。而上訴人為系爭帳戶及一銀帳戶申 辦眾多約定轉帳帳號之目的,原即係為提供他人作為取 款及轉匯其他帳戶之使用,則其嗣後提供予他人使用, 實難謂其並非出於自願。況上訴人雖於111年6月20日至 同年月22日有受拘禁之情事,惟關於其係受脅迫始提供 帳戶之情節,並無其他證據可資證明,則上訴人抗辯其 並非自願提供系爭帳戶資料云云,洵無可採。    ⒌系爭帳戶經詐欺集團作為犯罪使用,且上訴人就其提供 系爭帳戶資料予他人一事,有幫助不法加害行為之不確 定故意,均業據前述,則被上訴人因受詐欺集團誆騙而 匯款100萬元至系爭帳戶之損害結果,與上訴人提供系 爭帳戶資料之行為間,自有相當因果關係。從而,被上 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請求上 訴人就其前揭損害負賠償責任,並自損害發生時即111 年6月17日起加給法定遲延利息,洵屬有據(被上訴人 另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前段規定為請求, 核屬選擇的訴之合併,即毋須再予審究)。 八、綜上所述,本件被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 條規定,請求上訴人給付其100萬元,及自111年6月17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 許。原審判命上訴人如數給付,雖係以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 段為據,但結論並無二致,仍應予維持。上訴人指摘原判決 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其上訴。 九、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 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逐一論列之必要, 併此敘明。 十、據上論結,本件上訴人之上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洪能超 法 官 郭慧珊 法 官 李珮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書記官 黃月瞳

2024-10-07

KSHV-113-上易-153-2024100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