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吳天宇

共找到 3 筆結果(第 1-3 筆)

國審原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傷害致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國審原訴字第1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吳震武 選任辯護人 范瑋峻律師 被 告 周暐承 選任辯護人 黃慧仙律師 被 告 林世隆 選任辯護人 吳文華律師 被 告 王字宇 選任辯護人 王展星法扶律師 被 告 吳天宇 選任辯護人 鄧啟宏法扶律師 被 告 邊宇程 選任辯護人 吳柏儀法扶律師 被 告 江學宏 選任辯護人 陳義斌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傷害致死等案件,聲請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一)被告林世隆及其辯護人部分:本案被告人數眾多,參與程度 不一,屬情節繁雜,非經長久時日顯難完成審判之情形,爰 聲請本案免予適用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等語。 (二)被告王字宇及其辯護人部分:本案各被告並未完全承認檢察 官起訴之犯行,檢察官開示之證據共有308項,若加計後續 審判程序擬行證據調查之程序勞費,又本案各被告有極大可 能為求有利判決結果,而需彼此交互詰問,更有其他證人、 證物需行調查之高度可預見性;再本案各被告之答辯方向可 能不一,已可清楚預見渠等之不同防禦策略,將使國民法官 對傷害致死罪之構成要件之成立與否,產生混淆而造成過重 負擔之風險,實無法有效進行有效率之集中審理,遑論加計 本案各被告之科刑資料調查後,國民法官仍有能力負荷審判 本案異常之審判工作。綜上,實難認本案適用國民法官參與 審判程序,懇請法院按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3款規定, 裁定不行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等語。 (三)被告吳天宇及其辯護人部分:依起訴書所載,本案各被告之 犯罪事實雖有重疊,然有歧異之處,如均行國民參與審判程 序,國民法官勢必就各被告涉案情節個別審認,且亦可能混 淆審判重點,足徵本案案情確屬繁雜,非經長久時日顯難完 成審判;又依起訴書所載,本案尚有其他共犯另案偵辦中, 高度可能發生檢察官於國民參與審判程序期間追加起訴其他 共犯,如此將造成審判程序必須重新來過,恐有使國民法官 陳明拒絕被選任及法院予以除名之實際情形,或候選國民法 官到庭後表明拒絕參與審判而經法院裁定不予選任等情形。 綜上,本案顯有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3款所定不適宜行 國民參與審判之事由,懇請法院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等語 。 (四)被告邊宇程及其辯護人部分:本案被告人數眾多,然對於其 等參與犯行之動機、時間、地點、情節,甚或被告邊宇程何 時之何種行為應評價為傷害行為,又或者其他被告全部認罪 、部分認罪均有不同意見,後續勢必有爭執及不同意見,涉 及共犯間之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及因果關係中斷等專業法律 判斷,攻防方向也不一樣,從而,應認本案情節繁雜,需高 度專業知識,非經長久時日顯難完成審判。本案重點為其他 四名被告所犯傷害致死罪嫌,無法律專業背景之人恐難於短 時間釐清本案起訴之眾多犯罪事實,並且能切分出被告邊宇 程係被訴加重妨害自由罪及傷害罪嫌,而不受後續集中審理 期日反覆聽聞其他被告間之傷害致死罪嫌之相關證據,進而 影響對於被告邊宇程論罪科刑之判斷;被告邊宇程之犯罪事 實單純,無涉傷害致死之重罪,倘與其他被告併行國民參與 審判程序,因難期待國民法官在面對數名被告、時間跨度長 、具有多個犯罪事實及不同罪名之案件時,得以區分被告邊 宇程所犯之罪其他共同被告之犯行,進而有事實足認行國民 參與審判有難期公正之虞。綜合上述,本案有國民法官法第 6條第1項第1款及第3款之事由,建請法院裁定不行國民參與 審判之程序等語。 (五)被告江學宏及其辯護人部分:本案各被告之答辯方向均不同 ,可見本案案情繁雜,且有證據需調查,依國民法官法第6 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不行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等語。 二、按國民法官法於民國109年8月12日公布,並於000年0月0日 生效施行,其立法目的在於為使國民與法官共同參與刑事審 判,提升司法透明度,反映國民正當法律感情,增進國民對 於司法之瞭解及信賴,彰顯國民主權理念,國民法官法第1 條定有明文。又應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 者,法院得依職權或當事人、辯護人、輔佐人之聲請,於聽 取當事人、辯護人、輔佐人之意見後,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 判:三、案件情節繁雜或需高度專業知識,非經長久時日顯 難完成審判;五、其他有事實足認行國民參與審判顯不適當 。法院為第1項裁定,應審酌公共利益、國民法官與備位國 民法官之負擔,及當事人訴訟權益之均衡維護,國民法官法 第6條第1項第3款、第5款、第3項定有明文。從而國民參與 審判之立法目的,雖在於提升國民對於司法之理解與信賴, 並使審判能融入國民正當法律感情,然因國民法官係自一般 國民中選任產生,不宜課予過多、過重之負擔,故若案件情 節繁雜或需高度專業知識,非經長久時日顯難完成審判者, 法院審酌公共利益、國民法官與備位國民法官之負擔及當事 人訴訟權益之均衡維護及聽取當事人、辯護人、輔佐人之意 見後,認不行國民參與審判為適當,得排除行國民參與審判 之程序。再者,法院依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3款規定裁 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宜視個案情節具體考量下列事項,依 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3項規定妥為審酌決定之:一、檢察官起 訴之犯罪事實內容及預定證明之事實。二、被告之陳述及辯 護人預定證明之事實。三、準備程序整理爭點之結果。四、 預定調查證據之項目、數量、範圍、次序及方法。五、排定 審理計畫之結果。六、預定審理之日程。七、依本案或參考 與本案類似之其他案件選任情形,是否難以順利選任國民法 官、備位國民法官者。法院為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之裁定 前,得徵詢被害人或其家屬、告訴人或其代理人之意見;於 被害人參與訴訟之情形,並應徵詢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之 意見,國民法官法施行細則第6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 上開規範之立法目的,乃在於國民法官法之制定,係為使國 民與法官共同參與刑事審判,無論在事實之認定、法律構成 要件之涵攝或量刑,國民均可一同參與,使判決結果能夠反 映國民正當法律感情,也使司法審判更具有透明性。但在部 分繁雜案件中,由於案件牽涉之事實、證據過於龐雜,或是 涉及之專業知識過於艱深,難以期待國民法官可以在審判程 序中,對事實、證據以及牽涉之專業知識加以掌握與理解, 導致後續之裁判結果反而無法反應國民法官與職業法官經過 詳盡討論後所得出足以反應國民法律感情之判決結果,無法 達成國民法官法立法目的,甚至可能因為審判程序過於漫長 ,課予國民法官與備位國民法官過多之負擔。因此在前述情 況下,法院認為不行本案國民參與審判為適當,可裁定不行 國民參與審判之程序。 三、經查: (一)依起訴書所載,檢察官係認被告吳震武、林世隆、周暐承及 王字宇涉嫌共犯刑法第302條之1第1項第1款及第2款之三人 以上共同攜帶兇器剝奪行動自由罪嫌及同法第277條第2項之 傷害致死罪嫌,被告吳天宇、邊宇程及江學宏則涉嫌共犯刑 法第302條之1第1項第1款及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攜帶兇器 剝奪行動自由罪嫌及同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嫌。依被告 吳震武、林世隆、周暐承、王字宇、吳天宇、邊宇程、江學 宏(以下合稱被告7人)及其等辯護人之答辯及先前所提出 之書狀,僅被告吳震武坦承起訴犯行,被告林世隆、周暐承 僅坦認被訴三人以上共同攜帶兇器剝奪行動自由罪嫌及否認 涉犯傷害致死罪嫌,被告王字宇、吳天宇均否認涉犯被訴上 開罪名,被告邊宇程、江學宏僅坦認被訴三人以上共同攜帶 兇器剝奪行動自由罪嫌及否認涉犯傷害罪嫌,並分別爭執其 等參與程度、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可否預見被害人因傷害 行為而死亡結果之預見可能性等,是倘若進入國民參與審判 程序,國民法官即需個別判斷上開眾多爭執事項,其中單就 辯護人方對爭執事項已聲請主詰問之證人已達16人次之多, 案情與事實確實繁雜,且牽涉共同正犯之負責範圍、加重結 果犯等艱澀法律概念之說明及認定,可見本案除案情繁雜外 ,亦涉及高度專業知識,非經長久審判時日之進行與調查, 顯難讓國民法官加以理解。 (二)依據檢察官民國114年2月11日準備程序書暨補充理由書一及 114年2月13日準備程序書暨補充理由書二所載(見本院113 年度國審原訴字第1號卷<下稱本院卷>第397-424頁、第447- 448頁),檢察官聲請調查之證據共有300多項,其中有關犯 罪事實之證據調查部分即包括調查書物證資料及欲傳喚之證 人共20人,所需時間合計約近1週,復有關科刑之證據調查 部分即包括調查書物證資料、欲傳喚之證人及詢問被告7人 科刑資料,所需時間合計約4至5日,則單就檢察官聲請調查 證據所需時間,已將逾11至12日(尚未包括檢、辯雙方後續 反詰問、覆主詰問、覆反詰問所需時間暨辯護人聲請主詰問 之證人部分),且尚不包含前階段之開審陳述時間、罪責辯 論時間、科刑辯論時間以及國民法官法庭可能詢問證人或被 告之時間、評議所需時間。 (三)國民法官依本法之規定參與刑事審判程序之前提,必須是檢 辯雙方在法庭上的法庭作為需能使國民法官易於理解,也就 是應達到「目視耳聞,即知其意」的程度,才能使國民法官 與職業法官達到「合審合判」的目標;惟若案件太繁雜,或 被告人數太多,或聲請調查證據太繁複,將使國民法官不易 聚焦爭點,甚至連哪位被告到底做了何事,都有可能因被告 人數眾多與證據太繁雜,而使國民法官無法做出正確與公正 的判斷。也因此導致於在評議時,國民法官因上情而無法對 個別被告是否有罪,或如有罪,其罪刑為何等,做出妥適的 決定。參以國民法官來自各行各業,亦需參與家庭生活或社 交活動,難以期待得以耗費大量時間於參與審判事務上,其 等之時間顯然有限,亦欠缺法律專業訓練能力及訴訟經驗之 累積,難期其等能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上開公訴人及辯護人 等所提之證據,又可預期本案將進行共同被告間轉換為證人 之交互詰問程序,而在進行共同被告同時轉換為證人進行交 互詰問時,其等以證人身分指證其他共同被告所涉犯行,將 可能造成國民法官之混淆,而難以期待國民法官能在被告轉 換為證人時之角色能正確對其他共同被告有利或不利的判斷 ,難以期待國民法官能在短時間內研讀卷證資料,並分析比 較供述內容之相同或相異點,做出適應且相切之正確心證, 反而無法達成反映國民正當法律感情,增進國民對於司法之 瞭解及信賴之國民法官法規範目的。 (四)本院復依國民法官法施行細則第6條第2項規定,就本案應否 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徵詢檢察官、被告7人及其等辯護 人、告訴人之意見。檢察官於本院準備程序時表示:本案案 情複雜,符合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3款規定,建請不行 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等語;被告7人及其等辯護人於本院 準備程序時亦均表示:本案案情複雜及被害人死因需專業鑑 定,建議不行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等語(見本院卷第250 頁),告訴人則對於是否行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經檢察 官徵詢後係表示沒有意見等語(見本院卷第134頁)。 四、綜合上開各點考量,本院聽取檢察官、被告及其等辯護人之 意見,並徵詢告訴人之意見後,審酌公共利益、國民法官與 備位國民法官之負擔及當事人訴訟權益之均衡維護等各因素 ,認為本案檢察官起訴之涉案被告人數眾多、需調查審認之 爭點繁雜,並牽涉相當之專業知識,且檢辯雙方聲請調查證 據數量眾多,非經長久時日顯難完成審判,故本案應以不行 國民參與審判程序為適當,爰依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3 款、第5款之規定,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  五、依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3款、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蘇揚旭                   法 官 林琮欽                   法 官 施建榮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姿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2   日

2025-03-31

PCDM-113-國審原訴-1-20250331-1

金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金訴字第684號 聲 請 人 吳天宇 被 告 王語彤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4年度金訴字第684 號),聲請移轉管轄,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告訴人設籍於桃園市,目前在新竹 租屋讀大學,長期往返臺南經濟與交通上會有困難,希望轉 到臺灣新竹地方法院開庭等語。 二、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刑 事訴訟法第5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聲請移轉管轄,以有刑事 訴訟法第10條所定有管轄權之法院因法律或事實不能行使審 判權,或因特別情形由有管轄權之法院審判,恐影響公安或 難期公平者為限;又移轉管轄由當事人聲請者,應以書狀敘 述理由向該管法院為之,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第11條 分別定有明文。移轉管轄固得由當事人聲請,惟此之當事人 ,係指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而言,至於犯罪被害人或告訴 人若非案件之自訴人,即非上述之當事人,自無聲請權。(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聲字第19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查本案聲請人係以告訴人即被害人之身分,聲請本院移轉管 轄,揆諸首揭說明,自非刑事訴訟法規定得聲請移轉管轄之 當事人,故本件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陳澤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慧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11

TNDM-114-金訴-684-2025031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秩序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71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冠穎 蔡鎰隆 李祐葳 黃偉傑 上列被告因妨害秩序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少連偵 字第29號),嗣被告於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 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意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 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陳冠穎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而 下手施強暴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 折算壹日。緩刑貳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本判決確定 之日起壹年陸月內,向執行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 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捌拾小 時之義務勞務,及接受法治教育課程貳場次。 蔡鎰隆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而 下手施強暴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 折算壹日。 李祐葳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 強暴在場助勢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 黃偉傑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 強暴在場助勢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陳冠穎、蔡鎰隆、李祐葳、黃偉傑、何○宇、月○宏、葉○翔 、張○澤、胡○宇、曾○傑(上6人真實姓名年籍詳卷,其等於 案發時均未滿18歲,另經警移送少年法庭)均知悉在公共場 所聚集三人以上發生衝突,將使公眾恐懼不安而影響公共秩 序。緣何○宇與顏○塏(真實姓名年籍詳卷)於民國111年6月 19日某時許,因細故在Instagram(下稱IG)上起口角,雙 方心生嫌隙,何○宇及月○宏竟基於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 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首謀施強暴之犯意聯絡,分別 透過IG、MESSENGER等通訊軟體召集陳冠穎、李祐葳、黃偉 傑、蔡鎰隆、葉○翔、張○澤、胡○宇、曾○傑。其等以不詳方 式知悉顏○塏行蹤後,陸續至新北市○○區○○街000巷0○0號永 豐公園集結,並由陳冠穎駕駛之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 客車搭載何○宇、蔡鎰隆、葉○翔,張○澤駕駛車牌號碼000-0 000號自用小客車搭載黃偉傑、李祐葳、月○宏、胡○宇、曾○ 傑,於翌(20)日凌晨2時45分許至臺北市○○區○○路0段00○0 號全家興崙店(下稱本案全家便利商店)會合後,由何○宇 事先準備客觀上足供兇器使用之鋁棒、棒球棍等武器,陳冠 穎、蔡鎰隆、胡○宇、曾○傑、葉○翔即共同基於意圖供行使之 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之犯 意聯絡;李祐葳、黃偉傑、張○澤則共同基於意圖供行使之用 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在場助勢 之犯意聯絡,由葉○翔徒手毆打顏○塏3、4拳,復由陳冠穎持 鋁棒追打顏○塏及與顏○塏同行之數名友人;蔡鎰隆、胡○宇 、曾○傑則分持鋁棒、棒球棒等器具在旁助勢並追打顏○塏, 致顏○塏因此受有左眼、頭部、右邊大腿之傷害(顏○塏所受 傷害部分未據告訴),而以此方式下手實施強暴;張○澤、 李佑葳、黃偉傑則在上開公共場所給予精神上、心理上之支 援而在場助勢,嗣員警據報追查而悉上情。 二、案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第一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按除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 徒刑之罪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者外,於第一次審判期 日前之準備程序進行中,被告先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時 ,審判長得告知被告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代 理人、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後,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 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經核本案被告陳冠 穎、蔡鎰隆、李祐葳、黃偉傑(下分稱其名,合稱被告4人 )所犯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以 外之罪,其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 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 爰依首揭規定,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是本案之證據調查 ,依同法第273條之2規定,不受同法第159條第1項、第161 條之2、第161條之3、第163條之1及第164條至第170條規定 之限制,合先敘明。 二、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上開事實,業據被告4人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均坦承 不諱,核與證人顏○塏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見112少連 偵29卷第211至216、455至457頁)、證人即同案少年廖○ 捷於警詢、偵查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259至261、2 63至266、271至275、267至269、467至469頁)、證人即 同案少年何○宇於警詢、偵查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 19至23、477至479頁)、證人即同案少年葉○翔於警詢之 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31至35頁)、證人即同案少年 張○澤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71至73、75至76 頁)、證人即同案少年月○宏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 29卷第83至87、89至95頁)、證人即同案少年胡○宇於警 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129至133、135至139頁) 、證人即同案少年曾○傑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 第169至173、175至181頁)、證人劉博荃於警詢之證述( 見112少連偵29卷第239至241、243至247頁)、證人趙亭 君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295至298頁)、證人 吳天宇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307至308、309 至311頁)、證人周冠亦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 第319至321、323至325頁)、證人楊廷煇於警詢之證述( 見112少連偵29卷第333至324、335至337頁)相符,並有 監視器錄影光碟(隨卷外放)、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見11 2少連偵29卷第39至46、61至63、97至104、229至234、28 3至287、351至367頁)、臺北地檢署113年2月23日檢察事 務官勘驗報告(見112少連偵29卷第571至572頁)、何○宇 IG個人頁面截圖(見112少連偵29卷第27頁)、車輛詳細 資料報表【車牌:0000-00,車主:黃德睿】(見112少連 偵29卷第65頁)、車輛詳細資料報表【車牌:000-0000, 車主:張晏穎】(見112少連偵29卷第79頁)、顏○塏IG對 話紀錄截圖(見112少連偵29卷第217至227頁)、葉○翔IG 個人網頁、廖○捷與葉○翔微信對話紀錄截圖【帳號:zack _yeh.92】(見112少連偵29卷第279至282頁)等件在卷可 憑,足徵被告4人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予採信。 (二)綜上,本案事證明確,被告4人上開犯行均堪以認定,均 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一)按共犯在學理上,有「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之分, 前者指一般原得由一人單獨完成犯罪而由二人以上共同實 施之情形,當然有刑法總則共犯規定之適用;後者係指須 有二人以上之參與實施始能成立之犯罪而言。且「必要共 犯」依犯罪之性質,尚可分為「聚合犯」與「對向犯」, 其二人以上朝同一目標共同參與犯罪之實施者,謂之「聚 合犯」,如刑法分則之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罪、參與犯 罪結社罪、輪姦罪等是,因其本質上即屬共同正犯,故除 法律依其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等參與犯罪程度之不 同,而異其刑罰之規定時,各參與不同程度犯罪行為者之 間,不能適用刑法總則共犯之規定外,其餘均應引用刑法 第28條共同正犯之規定(最高法院81年度台非字第233號 刑事判決意旨參照)。又刑法第150條第1項規定:「在公 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 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係立法類型所謂之「聚合犯」,且法律已就其「首 謀」、「下手實施」、「在場助勢」等參與犯罪程度之不 同,而異其刑罰之規定,惟上開實務見解及刑法第150條 第2項並無將加重條件排除在共同正犯之外之意。是以, 刑法第150條第1項所規定之「首謀」、「下手實施」、「 在場助勢」此3種態樣彼此間雖無成立共同正犯之餘地, 惟如聚集三人以上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施暴時 ,無論是「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者中之 何者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均可能因相互利用兇器或 其他危險物品,造成破壞公共秩序之危險程度升高,均應 認該當於加重條件,先予敘明。 (二)核被告陳冠穎、蔡鎰隆所為,均係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 1款、第1項後段之意圖供行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 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罪;被告李祐葳、黃偉傑所為,均 係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1款、第150條第1項前段意圖供 行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在 場助勢罪。公訴意旨固認被告李祐葳、黃偉傑所為均係涉 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1款、第1項後段之攜帶兇器在公共 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罪嫌云云,惟觀卷附事證尚 無從認定被告李祐葳、黃偉傑有下手實施強暴之情事,且 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亦僅記載被告李祐葳、黃偉傑為 在場助勢,並無下手實施強暴之事實,是公訴意旨此部分 所指,尚有未洽,然因起訴之事實,與本院前揭所認定之 事實,兩者之社會基本事實同一,無礙於檢察官、被告之 攻擊防禦權,爰依刑事訴訟法第300條變更起訴法條。 (三)被告陳冠穎、蔡鎰隆與同案少年胡○宇、曾○傑、葉○翔就 其等意圖供行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 手施強暴行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被告李祐葳、黃偉傑與同案少年張○澤就其等意圖供行 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在場 助勢行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亦應論以共同正犯。 又參諸刑法條文有結夥三人以上者,其主文之記載並無加 列共同之必要(最高法院79年度台上第4231號判決意旨參 照),前揭妨害秩序罪主文既以聚集三人以上為構成要件 ,應為相同解釋,主文不加列共同二字,併此敘明。 (四)被告4人不予加重其刑之說明:   1、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部分:    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 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 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 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 刑至二分之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 項前段定有明文。另民法第12條於110年1月13日修正公布 ,並自0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修正前民法第12條規定: 「按滿20歲為成年」;修正後規定:「按滿18歲為成年」 。經查:   ⑴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於行為時均係18歲以上未滿2 0歲之人,同案少年胡○宇、曾○傑、葉○翔均為未滿18歲之 人,有相關個人資料在卷可查。依修正前民法第12條規定 ,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行為時尚未成年,惟依修 正後規定則已成年。是前開比較新舊法結果,修正後規定 並未較有利於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依刑法第2 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應適用行為時即修正前之民法第12 條規定,認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行為時尚未成年 ,而無庸論就是否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 2條第1項前段加重其刑。   ⑵被告蔡鎰隆於行為時已滿20歲,同案少年胡○宇、曾○傑、葉○翔及張○澤均為未滿18歲之少年,有相關個人資料在卷可查。惟本件被告蔡鎰隆否認知悉同案少年等人之年齡,卷內亦無證據可認被告蔡鎰隆知悉其等係與未成年人共同實施犯罪,本件就被告蔡鎰隆部分,自無庸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加重其刑。  2、又按犯刑法第150條第1項之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 暴、脅迫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 一: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刑法第150條第2項 定有明文。上開得加重條件,屬於相對加重條件,並非絕 對應加重條件,本院審酌被告4人前揭犯行,雖有不當, 然一時衝動而犯本案,於本院審理中均坦承犯行,並非毫 無悔意,參酌全案情節及被告行為對社會秩序所生危害之 程度等情,認未加重前之法定刑應已足以評價其犯行,尚 無依刑法第150條第2項規定加重其刑之必要。 (五)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4人與顏○塏並不相識 ,僅因友人間之細故紛爭,竟以前揭事實欄所示方式,攜 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眾為事實欄所示行為,對社會秩序及 安全造成影響,所為均應予非難;惟念被告4人犯後均坦 承犯行之態度,兼衡被告陳冠穎於本院審理時自述其為高 中肄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採購助理、無須撫 養家人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202頁);被告蔡鎰 隆於本院審理時自述其國中肄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 、從事工地工作、無須撫養家人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 卷第166頁);被告李祐葳於本院審理時自述其為國中畢 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服務業、無須撫養家人 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166頁);被告黃偉傑於本 院審理時自述其國中畢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 送貨工作、無須撫養家人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16 6頁);暨其等各自之素行、犯罪動機、目的、手段等一 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 折算標準。 四、緩刑部分: (一)被告陳冠穎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其因一時失慮, 致罹刑典,惟其犯後坦承所涉妨害秩序之犯行,堪認已知 悛悔。本院審酌被告陳冠穎雖不慎誤蹈法網,然經本案偵 查、審理程序,當知所警惕,尚毋庸以刑之執行達到教化 其等反社會行為之目的,因認對其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 行為適當,併予宣告緩刑2年,以啟自新。 (二)又為使被告陳冠穎能自本案中深切記取教訓,促使其尊重 法律規範秩序及強化其法治觀念,俾導正偏差行為,避免 再度犯罪,認應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及第8款規定, 命被告陳冠穎於本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6月內,向執行檢察 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 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8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接 受法治教育課程2場次,併依刑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規定 ,諭知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以收矯正及社會防衛之效 。惟倘其違反本院所定命其等履行之事項情節重大,足認 原宣告之緩刑難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檢 察官得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之規定,聲請撤銷本 案緩刑之宣告,附此敘明。 五、不予沒收之說明:   被告陳冠穎、蔡鎰隆所各自持用之鋁棒,固為供犯罪所用之 物,然係同案少年何○宇所有,業據同案少年何○宇於偵訊中 供陳在案(見112少連偵29卷第478頁),依卷存事證,尚難 認上開物品為被告陳冠穎、蔡鎰隆所有,爰不予對被告陳冠 穎、蔡鎰隆宣告沒收,併予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 段、第300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晉毅提起公訴,檢察官楊淑芬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50條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

2024-12-26

TPDM-113-訴-713-20241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