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行政訴訟駁回

共找到 3 筆結果(第 1-3 筆)

橋簡
橋頭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橋簡字第47號 原 告 許瑞文 訴訟代理人 劉家榮律師 陳富絹律師 被 告 蔡明立 訴訟代理人 尤挹華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4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依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合併記載事實及理由要領。 二、原告主張被告前為高雄市立海青高級工商職業學校(下稱海 青工商)總務處主任,原告前為海青工商總務處組長。被告 前因禾宸工程有限公司(下稱禾宸公司)將該校電梯廢料運 走變賣之事,於民國110年12月2日上簽校長,於該簽文(下 稱系爭簽文)內容記載「說明:三、近日偶詢禾宸公司負責 人蔡志忠先生得知變賣電梯廢料,是為許員電話指示,另還 交待保留過磅資料:本案應依據『106年電梯系統更新工程』( 按:下稱系爭工程)契約規定,由得標廠商富泓機械工程有 限公司(按:下稱富泓公司)變賣廢料,但許員未經正常程 序私下聯絡廠商禾宸公司進行變賣,已違反契約規定」(下 稱甲內容)、及「五、(二)誤導陳員,造成陳員懷疑有人將 變賣價金拿走,進而去投訴,使鈞長、職、胡麗姬組長及本 校其他同仁需前往上開單位接受調查並說明事實,已對本校 聲譽致生不良,且有損他人聲譽」(下稱乙內容)、「五、 (四)未經正常程序私下聯絡廠商禾宸公司進行變賣,為執行 職務疏失且違反規定,致生不良後果,情節嚴重」(下稱丙 內容)等文字(下稱系爭文字),嗣經校長核可送交海青工 商考績委員會審議,該校111年1月19日111年度第2次公務人 員考績委員會(下稱系爭會議)決議原告申誡2次等事實, 有系爭簽文、系爭會議紀錄可稽(本院卷第15至19頁),此 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三、原告主張被告明知其於109年1月8日召集原告、禾宸公司負 責人蔡志忠、監工陳勤傑進行工程協調會,會後達成結論應 由禾宸公司將電梯廢料運離校園並殘值回收,竟仍於前開時 間於系爭簽文記載前述不實內容,進而導致後續考績會召開 及原告遭受處分之結果,顯係故意散布不實事項詆毀原告名 譽,已使原告之社會評價遭受貶損,故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 係請求被告賠償慰撫金20萬元等語,為被告所否認,辯稱原 告應先提起國家賠償方符民法第186條規定,且原告遭受懲 處是因為原告並未依照廢料變價程序規定由富泓公司辦理清 運,而非他人誤解與否,又原告就上開處分所提行政爭訟業 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393號判決(下稱系爭行 政訴訟)駁回確定等語。經查: (一)按「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致第三人 受損害者,負賠償責任。其因過失者,以被害人不能依他項 方法受賠償時為限,負其責任。前項情形,如被害人得依法 律上之救濟方法,除去其損害,而因故意或過失不為之者, 公務員不負賠償責任。』民法第186條定有明文。本件原告是 主張被告故意於系爭簽文記載不實事項侵害其名譽權,與上 開「其因過失者,以被害人不能依他項方法受賠償時為限, 負其責任」之規定有間,被告以此規定為辯,尚有誤會。 (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   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   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又按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有實現個人自我、促進民主發展、呈現多元意見、維護人性尊嚴等多重功能,保障言論自由乃促進多元社會正常發展,實現民主社會應有價值,不可或缺之手段。至於名譽權旨在維護個人主體性及人格之完整性,為實現人性尊嚴所必要,二者之重要性固難分軒輊,在法的實現過程中,應力求其二者保障之平衡。準此,侵害名譽權而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者,須以行為人意圖散布於眾,故意或過失詆毀他人名譽為必要,且他人名譽有無受損害,應以社會上對個人評價是否貶損作為判斷之依據,以免個人之言論受到過度箝制,動輒得咎,背離民主社會之本質。又言論可分為「事實陳述」及「意見表達」,行為人之言論屬陳述事實時,如能證明其為真實,或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足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或行為人之言論屬意見表達,如係善意發表,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問事之真偽,均難謂係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尚難令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970號裁判意旨參照)。經查: 1、本件被告係以總務主任身分就關於其屬員即原告之執行業務 事項上簽校長記載系爭文字,進而經校長批示後由人事室辦 理系爭會議,有系爭簽文、人事室簽可參(本院卷第15至17 頁),故被告所為既未在機關行政流程以外以其他方式散布 關於原告之事,能否認其在系爭簽文中記載系爭文字是出於 散布於眾之意圖,已有疑義。 2、有關甲內容部分,經查: 禾宸公司負責人蔡志忠於海青工商 人事室訪談時曾表示是原告通知其清運電梯廢料,有系爭行 政訴訟卷內之訪談紀錄可參(該案院卷第73頁),可見蔡志 忠確曾認知是原告指示其變賣廢料;而被告於臺灣高雄地方 檢察署109年度他字第5252號刑事案件(業經簽結,下稱系 爭刑案)中一開始所述可能處理變賣廢料的人並未包括原告 (參本院卷第144頁),可見被告起初並未認為是原告處理 變賣電梯廢料之事,此與被告於系爭簽文中記載其「近日偶 詢禾宸公司負責人蔡志忠先生得知變賣電梯廢料,是為許員 電話指示」之情節相符,故被告既然是因為蔡志忠告知之內 容而為上開記述,其於簽文所為記述亦明確記載消息來源是 蔡志忠,難認其此部分記述為欠缺依據之無端虛構。 3、海青工商召開系爭會議認原告執行系爭工程有執行職務疏失 且違反規定而應予申誡2次懲處後,原告不服提起復審,經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下稱保訓會)以111年9月13日 111公審決字第528號復審決定駁回,嗣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經系爭行政訴訟判決駁回等情,業經調閱系爭行政訴訟卷宗 核閱確認。又系爭工程契約已載明電梯廢料應由該工程之承 包商富泓公司負責變賣,再將變賣所得款扣除運費後收益繳 回海青工商,而系爭工程是由原告承辦,且原告於系爭工程 期間及前述變賣廢料之事期間均任職總務處,故原告本應對 電梯廢料之處理方式有所了解,並應依契約約定處理,但原 告於電梯拆除並完成財產報廢程序後並未通知該案廠商處理 廢料,且蔡志忠於海青工商人事室訪談時亦曾表示是原告通 知其清運電梯廢料等情,有系爭行政訴訟案件卷內之採購案 簽辦資料(原處分卷第3頁至第4頁、第7頁至第8頁)、原告 簡歷表(復審卷第86頁)、蔡志忠訪談紀錄(該案院卷第73 頁)可參,堪認原告並未依就其承辦業務依契約約定處理, 且系爭行政訴訟判決亦認定原告未善盡採購案承辦人之前揭 注意義務,釐清廢料清運責任廠商以避免履約爭議及造成被 告機關違法行政風險,有該案判決可參,從而,被告於系爭 簽文所載丙部分內容,與上開事證及系爭行政訴訟之認定尚 非不合,難認有何違法侵害原告名譽之情形。至於乙內容部 分,被告於系爭簽文中記載其嗣後得知系爭刑案是因該校陳 某(避免公開檢舉人姓名,以下逕稱陳某)檢舉而來,檢舉 動機是因原告及總務處另名組長均曾對陳某表示非其指示廠 商載廢料去變賣,陳某因此懷疑是有人將錢拿走而去檢舉, 因原告為該案承辦人本應對事情最清楚,卻對陳某表示不知 情,誤導陳某去投訴,導致該校被調查影響校譽(本院卷第 15至16頁),由上開記載顯示被告的認知是「原告向陳某表 示不知情,才會導致陳某去檢舉,進而導致學校被調查而影 響校譽」。審酌原告既否認私下指示蔡志忠變賣廢料,其就 變賣電梯廢料之事會表示不知情,本符常情,且「某人對某 件可能涉及違法之事表示不知情」本身並無負面意涵,也不 至於影響該某人的社會評價,故無論「原告曾向陳某表示不 知情」是否屬實,被告為此事實層面之記述,尚無不法侵害 名譽問題。至於能否將陳某去檢舉的行為歸咎於原告,並認 為原告就此應負行政責任,在法律上雖有討論空間,但被告 主觀上認為原告應此負行政責任,並將其想法記載在簽文上 ,是基於其自身對事實的認識,表明其對此的意見,據以陳 報校長,難認被告此一意見表達是出於惡意而為不當評論, 依前開說明仍難認被告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4、綜上,本院依卷內事證,認原告主張被告所為系爭簽文之內 容侵害其名譽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又原告雖 於最後一次言詞辯論期日當天具狀聲請通知陳某作證,並主 張有必要確認陳某檢舉系爭刑案之始末等語(本院卷第167 頁),但本院基於前述理由,已足認被告所為系爭簽文與侵 害名譽權之損害賠償要件不符,就陳某之檢舉始末即無調查 必要,附此敘明。 四、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應給付原告2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 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舉證,經本院審酌後認 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橋頭簡易庭 法   官  呂維翰 以上正本與原本相符。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 記 官  陳勁綸

2025-02-06

CDEV-113-橋簡-47-20250206-1

簡上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確認通行權存在等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簡上字第171號 聲 請 人 即上訴人 孫千瓴 相 對 人 即被上訴人 鍾家溱 鍾斯評 兼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鍾慧吉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通行權存在等事件,聲請人聲請停止訴訟 程序,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院112年度旗簡字第203號民事判決(下稱 原審判決)固認定相對人即被上訴人公同共有坐落高雄市○○ 區○○段000地號土地,就聲請人即上訴人所有相鄰同段203、 195地號土地(下分別稱203地號、195地號土地)有通行權 存在,然本院112年度旗簡字第96號民事判決錯誤認定195地 號土地為既成道路,上訴人已對該判決提起上訴,現由本院 113年度簡上字第170號排除侵害事件(下稱系爭排除侵害事 件)審理中。又上訴人曾以訴外人高雄市○○○○○○○○○ 0○○○○○ ○0○○○○○○○○○○段000地號、195地號土地開立交通罰單為由, 提起行政訴訟並聲明撤銷原處分,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地方 行政訴訟庭以112年度交字第9號、第10號行政判決(下合稱 系爭行政訴訟) 駁回上訴人之請求,上訴人亦已對上開行政 判決提起上訴。是195地號土地是否為既成道路,為本件之 先決問題,為免裁判矛盾,爰聲請停止本件訴訟程序,待系 爭排除侵害事件及系爭行政訴訟均判決確定後再行審理等語 。 二、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 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民事訴 訟法第182條第1項定有明文。惟所謂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 ,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者,係指他訴訟之法律 關係是否成立,為本件訴訟先決問題者而言。若他訴訟是否 成立之法律關係,並非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則其訴訟程序 即毋庸停止。又有無停止之必要,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並 非一經當事人聲請,即應裁定停止訴訟程序。再本件訴訟先 決問題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在本件訴訟法院即可自為調查 審認,若因停止訴訟程序,當事人將受延滯之不利益時,仍 以不裁定停止訴訟程序為宜(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584 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系爭排除侵害事件係聲請人主張訴外人高雄市○○區○○ ○○○○○區○○○於000地號土地上鋪設柏油路面,侵害上訴人所 有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後段規定,訴請旗山區公 所刨除柏油路面,將土地返還聲請人,及不得再於195地號 土地上開闢道路、續行工程施作或為其他妨礙上訴人使用之 行為等情,有該案判決書在卷可參(本院卷第133至140頁), 是系爭排除侵害事件係審酌聲請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 、後段規定,對旗山區公所為上開請求有無理由;而系爭行 政訴訟則係上訴人因在高雄市旗山區富興路23巷通道(下稱 系爭巷道)內,有「在道路堆積、置放、設置或拋擲足以妨 礙交通之物者」之違規行為,經旗山分局員警依道路交通管 理處罰條例 (下稱道交條例)第82條第1項第1款規定,裁處 上訴人罰鍰,上訴人不服而提起行政訴訟,聲明撤銷原處分 等情,亦有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9號判決書及上 訴人提出之行政訴訟上訴狀附卷可佐(本院卷第113至115、1 41至147頁),是系爭行政訴訟係審酌系爭巷道是否確為供不 特定之公眾通行之需,而該當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所稱之道 路,及旗山分局員警所為原處分是否適法。然本件兩造所爭 執者,為被上訴人對於上訴人所有之203地號、195地號土地 有無通行權存在,與系爭排除侵害事件及系爭行政訴訟所涉 法律關係均不相同,況縱認195地號土地是否為既成道路為 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本院本得斟酌兩造辯論意旨及調查證 據之結果,依自由心證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上開事件之審 理並不影響本件得心證之結果,而與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1 項規定不符。為免當事人因停止訴訟程序而將受延滯之不利 益,應認無停止本件訴訟程序之必要。從而,上訴人聲請停 止訴訟程序,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朱玲瑤                    法 官 王碩禧                    法 官 楊捷羽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書記官 許雅如

2025-01-09

CTDV-113-簡上-171-20250109-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國字第1號 原 告 劉宜盈 訴訟代理人 吳明益律師 複 代理 人 彭鈞律師 被 告 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 法定代理人 洪淑麗 訴訟代理人 林立益 陳郁涵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3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坐落花蓮縣○○鄉○○段0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於民國 86年前係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台東農場(下稱台東農 場)之配耕地,同年4月22日分割時即登載為甲種建築用地 ,並於同年9月4日放領予訴外人台東農場場員王○義,伊於1 07年間購買系爭土地並辦妥所有權登記。嗣於110年11月4日 伊出售系爭土地予買受人即訴外人陳○昀並辦理過戶之際, 被告機關以系爭土地「使用地類別登記錯誤」為由,於111 年1月14日以花地所登字第1110000581號函認定系爭土地為 「農牧用地」,並於同年月24日以花地所登字第1110000921 號函(下稱系爭處分)變更系爭土地之使用地類別為農牧用 地。伊不服系爭處分提出訴願,經花蓮縣政府以111年訴字 第41號訴願決定書駁回訴願,伊提起行政訴訟,經臺北高等 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279號(下稱系爭行政訴訟)駁回 在案。 ㈡伊購入系爭土地時,使用地類別為「甲種建築用地」,然經 被告機關於111年1月24日主張登記人員「登記錯誤」而以系 爭處分變更始用地類別為「農牧用地」,伊就此部分之損失 分別為「交易價值之減損」、土地公告現值計算基準以「甲 種建築用地」計算之多繳納「地價稅稅金損失」,上開「交 易價值之減損」部分,非因土地所有權之直接損害,而屬「 純粹經濟上損失」,經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大字第1706號 民事裁定,此部分損害亦屬國賠法第2條第2項之請求範圍, 故而就上開財產上損害部分,伊自得依據國家賠償法(下稱 國賠法)第2條第2項之規定為請求。 ㈢系爭土地之使用地類別雖係因「登記錯誤」而誤載為「甲種 建築用地」,然系爭登記已逾25年未經更動,伊因合理信賴 系爭該土地登記之公信力,而買賣系爭土地,被告機關自應 就伊因登記錯誤所受之損害部分為賠償,或依據信賴保護原 則之價值保障為補償等語。 ㈣爰依國賠法第2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被告應給付 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 二、被告則以: ㈠有關土地登記簿登載土地使用地編定結果,目的在於方便執 行管制之查考,不能代替公告之編定結果作為管制之依據, 其屬事實行為,並非行政處分,故伊就系爭土地於111年辦 理更正登記為農牧用地以前所為甲種建築用地之登載行為, 不僅並非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行為,亦不具有信賴基礎。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大字第1706號民事裁定雖認為國賠法 第2條第2項前段所保護之法益,不以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所定之權利為限,但係以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 行之職務,或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 之方法,侵害人民之利益,人民得依該規定請求國家賠償。 伊並未不法侵害原告財產權,原告仍得使用、收益、處分系 爭土地,且伊所屬公務員,亦無故意違背對於原告應執行之 職務,更未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 原告援引上開裁定主張伊告應負國賠法第2條第2項之國賠責 任,實屬無據。 ㈡再者,系爭土地自花蓮縣政府74年11月15日(74)府地用字第8 6779號公告時,即為農牧用地,而土地登記簿之記載,並非 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依據,故不論是伊於111年辦理系爭土 地使用地類別之更正登記,抑或是111年以前於系爭土地使 用地類別為「甲種建築用地」之記載,均不會侵害原告之權 利,亦不會造成系爭土地交易價值之減損。至於稅捐主管機 關是否依據甲種建築用地計算核課稅捐,致原告多繳納地價 稅等情,因其非屬伊所屬公務員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行為 ,原告自不得據此向伊主張國家賠償。 ㈢又誠如系爭行政訴訟判決書所載:「本件原告主張購買系爭 土地係信賴土地登記簿登記為『甲種建築用地』,以及系爭土 地也因此錯誤記載而有調高地價之情形,然此至多為原告購 買系爭土地之『動機』,不符合信賴保護之構成要件中之『信 賴表現』」,足見原告並未有因土地登記簿所為之登載而受 到損害,退步言之,縱使原告受有損害,亦難謂其所受之損 害與伊所屬公務員就土地登記簿所為之登載行為間具有相當 因果關係。況不動產行情僅係提供作為買賣交易之參考,於 實務上有關不動產買賣成交價格本因個案事實(如:不動產 坐落之位置、大小、方位等)、買賣雙方議價、時機等種種 因素而受影響,不動產買賣價格係決定於買賣雙方個人認知 及接受度,實難以個案之不動產買賣成交價格作互相比較。 相同不動產於不同人間議定交易價格,本難相同,更遑論不 同不動產,故原告以系爭土地附近農舍成交行情主張其受有 損害,當非可採等語,資為抗辯。 ㈣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 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 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國家賠償法第 2條第2項定有明文。國家機關依上開規定負賠償責任,係以 其所屬公務員行使公權力之行為,具違法性為前提要件(最 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864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民事或刑 事訴訟之裁判,以行政處分是否無效或違法為據者,應依行 政爭訟程序確定之,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項亦有明定。足 見行政處分是否無效或違法,應先由行政爭訟程序確定之。 倘行政法院對於行政處分之違法性已有認定,民事或刑事法 院就此即不得再為實體審查而為相左之認定(最高法院93年 度台上字第2014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處分侵害其權益(卷213頁),經原告提 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均遭駁回等情,有系爭行政訴訟判決書可 按,復為兩造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是系爭行政處分之適 法性業已經行政救濟程序確定,本院就此自不得再另為實體 審查而為相歧異之認定,則被告所屬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 公權力時,係依合法有效之行政處分為公權力之正當行使, 欠缺違法性,且無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情事,原告依國家 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訴請賠償,即屬無據。原告另聲請就 實際所受損害送鑑定云云(卷23、213頁),自無調查之必 要,併予敘明。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請求判命如 其聲明所述之事項,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   援用之證據,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   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可文 上列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書記官 莊鈞安

2024-10-04

HLDV-113-國-1-2024100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