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徐素琴

共找到 29 筆結果(第 1-1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依職權確定訴訟費用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他字第3號 原 告 徐素琴 上列原告因與被告衛生福利部間傳染病防治法事件(本院112年 度訴字第737號),本院就應徵收之必要費用,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向本院繳納訴訟費用新臺幣伍佰陸拾元。   理 由 一、按「訴訟費用指裁判費及其他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由敗訴 之當事人負擔。」「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審判長得定期命 當事人預納。逾期未納者,由國庫墊付,並於判決確定後, 依職權裁定,向應負擔訴訟費用之人徵收之。」行政訴訟法 第98條第1項前段及第100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與被告衛生福利部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737號傳 染病防治法事件之訴訟進行中,經本院113年5月1日依職權 傳訊證人戴仲騏到庭作證,證人日旅費為新臺幣(下同)56 0元,已由國庫墊付,有本院行政訴訟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 旅費申請書兼領據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7頁)。該案於11 4年1月23日經本院判決:「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 負擔。」,因兩造皆未提起上訴,於114年3月3日而告確定 。上開證人日旅費核屬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依行政訴訟法 第100條第2項規定,向應負擔訴訟費用之人徵收之,爰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3-31

TPBA-114-他-3-20250331-1

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92號 原 告 胡乃馨 訴訟代理人 黃帥升律師 陳誌泓律師 賴育佑律師 鄒熙華律師 複代理人 高敬棠律師 被 告 誠益行實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蕭嘉豪律師(臨時管理人) 訴訟代理人 陳致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2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伍拾萬伍仟壹佰玖拾捌元,及其中新 臺幣肆拾伍萬陸仟參佰捌拾壹元自民國一一二年六月六日起 ,其餘新臺幣肆萬捌仟捌佰壹拾柒元自民國一一二年七月七 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三十八,餘由原告負擔。 四、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伍拾萬伍仟壹佰 玖拾捌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本件被告公司原法定代理人即訴外人陳家熙於民國112年5月 14日死亡,有死亡證明書可憑(見本院卷第29頁),嗣本院 以112年度司字第116號裁定選任蕭嘉豪律師為臨時管理人確 定,並經臺北市政府登記在案等情,有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 資料查詢、本院上開裁定可佐(見本院卷第171頁、第447至 449頁),依公司法第8條第2項規定,臨時管理人於其執行 業務範圍內為公司負責人,是本件即應列蕭嘉豪律師為被告 之法定代理人,合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伊自93年7月30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陳家熙之 特助、秘書及業務,並於94年7月1日結清舊制年資。然陳家 熙於112年5月14日死亡後,被告即無法定代理人,日常業務 亦無法運作,迄今未給付伊112年5、6月份工資,伊乃於112 年7月14日寄發台北仁愛路郵局存證號碼000248號存證信函 ,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規定,向 陳家熙之法定繼承人為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法律關係之意思 表示,退步言之,伊再以民事準備㈡狀繕本之送達,依勞基 法第14條第1項第5、6款規定,為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法律 關係之意思表示。惟被告尚積欠如附表一所示項目、金額。 爰依附表一所示請求權基礎,求為命被告如數給付併計付法 定遲延利息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 )6萬6,000元,及自112年6月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 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給付原告53萬8,377元,及自112年6月 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㈢被告應給付原告 6萬6,000元,及自112年7月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 算之利息。㈣被告應給付原告5萬3,434元,及自112年7月7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㈤被告應給付原告51 萬2,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5%計算之利息。㈥被告應給付原告9萬6,294元,及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兩造間並無勞動契約法律關係存在,原告應為非 董事即實質董事執行業務,兩造間屬委任契約法律關係;另 臺北市○○區○○路000號房屋(下稱代官山房屋)之所有權人 為陳家熙,並非伊所有,該房屋為陳家熙與原告生活之住宅 ,不應由伊負擔水電費與管理費,至原告所提出陳家熙所書 立之同意書,其上雖記載:「房屋稅、管理費由誠益行及日 健公司支付」等語,然伊否認該同意書之形式真正,縱然為 真,因伊為營利事業,營業範圍不包括照顧董事、股東生活 ,或承擔董事、股東私人事務所生費用,難認屬於伊營業範 圍,陳家熙自無權代表伊書立該同意書。此外,就其餘代墊 費用部分,其中附表二編號1至4、16部分,伊同意支付,剩 餘部分若原告得提出相關會計憑證,伊亦同意支付之等語, 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 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兩造間是否存在勞動契約法律關係?  ⒈按勞基法規定之勞動契約,指當事人之一方,在從屬於他方 之關係下,提供職業上之勞動力,而由他方給付報酬之契約 ,此觀該法第2條第3款、第6款規定即明。勞動契約當事人 之勞工,通常具有:⑴人格上從屬性,即受僱人在僱用人企 業組織內,服從僱用人權威,並有接受懲戒或制裁之義務。 ⑵親自履行,不得使用代理人。⑶經濟上從屬性,即受僱人並 不是為自己之營業勞動而是從屬於他人,為該他人之目的而 勞動。⑷組織上從屬性,即納入僱用人方生產組織體系,並 與同僚間居於分工合作狀態等項特徵(最高法院111年度台 上字第1054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查:  ⑴原告主張其與被告間存在勞動契約等語,固提出勞保職保被 保險人投保資料表、薪資條、存摺內頁、對話紀錄翻拍照片 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49至56頁、第231至235頁)。惟被告 於75年12月20日設立,而於陳家熙死亡前之股東為陳家熙( 陳家熙死亡後,由其繼承人繼承之)及原告,出資額分別為 1億9,980萬元、20萬元,原告並於99年至104年間擔任董事 等情,有有限公司變更登記表、被告公司章程、經濟部商工 登記公示資料查詢、網頁列印資料可稽(見本院卷第133至1 36頁、第171至175頁、第203頁、第267至268頁),可見原 告與陳家熙前均為被告之股東,並共同經營、管理被告公司 。  ⑵參以原告於另案自陳,其與陳家熙交往超過30年,為男女朋 友,也是工作夥伴,被告公司業務及財務主要交予其負責, 其亦曾出資20萬元,並在陳家熙授意安排下,擔任被告之負 責人,另20年前其在陳家熙要求下,進入被告公司協助陳家 熙處理公司業務與財務,因為其是公司業務及財務主要負責 人,更是陳家熙的女友,陳家熙告訴其保管箱密碼與鑰匙置 放處,這個密碼僅其等知道,公司大小章與重要財物及文件 ,其會放在保管箱內等語,有原告113年4月18日陳述書可證 (見本院卷第367頁)。核與證人即被告公司前司機鄭啟揚 於本院言詞辯論時證述:「我會開車載老闆或原告上下班」 、「(被告法定代理人問:這台公務車在上班期間,有誰可 以調派這台車?)原告可以指揮我接送」等語(見本院卷第 294頁);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會計徐素琴於本院言詞辯論時 證稱:鄭啟揚是司機,負責接送陳家熙,有時候我們因為公 事需要外出,鄭啟揚也會接送我們,如果陳家熙在時,我們 會跟陳家熙說,陳家熙不需要用司機時,他會跟鄭啟揚說, 或請我們直接跟鄭啟揚說,由鄭啟揚接送我們;如果陳家熙 不在,主管即原告有在的話,會跟原告說一下,原告的作法 同陳家熙;原告是主管,他沒有正式的職稱,我一進入公司 時,他就在公司,我是由陳家熙、原告面試的等語(見本院 卷第298頁)相符;此外,原告於陳家熙死亡後之112年5月2 9日持被告公司大小章,自被告第一銀行中山分行帳戶分別 提領8,820元、17萬元、3,517元、1萬5,152元、1萬2,990元 、54萬9,374元、1萬840元,並存入其個人帳戶乙節,有取 款憑條為據(見本院卷第377至389頁),而原告亦不爭執曾 為上述行為,僅稱其中17萬元為其代墊為陳家熙購買生命契 約之費用、54萬9,374元為代墊被告112年3月至4月營業稅、 其餘款項為其曾陸續代墊陳家熙之頭七與紙錢費用與代被告 公司支付相關小額款項等情,亦有臺北仁愛路郵局存證號碼 000368號存證信函可佐(見本院卷第391至403頁)。足見原 告於陳家熙死亡前,2人共同管理被告公司業務,於陳家熙 死亡後,尚可自行拿取被告公司大小章提領公司帳戶款項, 處理被告公司事務,或是用被告公司款項支應陳家熙個人之 喪葬費用(喪葬費用原則上由遺產支付,最高法院109年度 台上字第89號判決意旨參照),且原告於陳家熙死亡後,慮 及被告公司無法定代理人,日常業務無法運作,陸續為被告 代墊款項,亦經原告自陳在卷(見本院卷第433頁),則原 告前與陳家熙共同經營事業並分擔經營風險,顯係為自己之 營業勞動,非從屬於被告,而為被告之目的而勞動,尚難認 兩造間具有人格上、經濟上、組織上之從屬性。  ⑶再者,被告雖為原告投保勞工保險(見本院卷第49頁),然 勞工保險投保目的係為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使勞 工發生保險事故得受有保險給付,非必以先存在僱傭關係方 可投保,此觀勞工保險條例第6條、第8條規定,得投保勞工 保險之勞工,並不以受僱員工為限即明。另被告雖曾每月交 付固定薪水給予原告,有薪資條、存摺內頁影本為據(見本 院卷第51至56頁),然不論是僱傭契約或委任契約,均得為 有償契約,自難僅憑被告有固定給付原告薪資之事實,即謂 兩造間係屬僱傭關係。至原告提出之對話紀錄(見本院卷第 231至235頁),尚難以認定兩造間有指揮、監督關係。  ⑷綜上,兩造間並無人格上、經濟上與組織上之從屬性,原告 主張兩造間存在勞動契約法律關係,尚非有據,被告辯稱兩 造間為委任契約法律關係,並非無據。  ㈡原告得請求之項目與金額:  ⒈112年5、6月份工資、112年7月1日至同年月17日工資、111年 度與112年度特別休假未休工資、資遣費(即附表一編號1、 3、5至7)部分   兩造間並非勞動契約法律關係,已如上述,則原告以兩造間 存在勞動契約為由,依附表一編號1、3、5至7所示請求權基 礎,請求附表一編號1、3、5至7所示項目、金額,均非有理 。  ⒉代墊款(即附表一編號2、4、8)部分   按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 思者,管理人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之費用,或負擔債務, 或受損害時,得請求本人償還其費用及自支出時起之利息, 或清償其所負擔之債務,或賠償其損害,民法第176條第1項 定有明文。是無因管理必須管理人有為本人管理事務之意思 ,即以其管理行為所生事實上之利益,歸屬於本人之意思, 始能成立。  ⑴房屋稅、4月份健保費(含原告)、4月份勞保費(含原告) 、3月份員工退休金提繳、110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 5%稅款分期繳納第1期款(含逾繳利息)   原告主張其為被告支出房屋稅37萬9,222元、4月份健保費( 含原告)1萬4,868元、4月份勞保費(含原告)1萬7,484元 、3月份員工退休金提繳9,258元、110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未 分配盈餘5%稅款分期繳納第1期款(含逾繳利息)4萬8,817 元,業據提出如附表二編號1至4、16所示證據為憑,且被告 亦同意給付(見本院卷第457頁),是原告依民法第176條第 1項規定,請求被告償還共計46萬9,649元,為有理由。又原 告依民法第176條第1項、第179條規定擇一為請求,而其依 據民法第176條第1項請求償還費用,既經本院認有理由,則 其另主張以民法第179條部分之主張是否可採,即無再為審 酌之必要,附此敘明。    ⑵5月份員工薪資(不含原告)   原告主張其為被告支出5月份員工薪資11萬7,545元,固據提 出取款憑條存根聯、存摺存款/支票存款憑條存根聯、存摺 內頁影本為憑(見本院卷第75至79頁),其中支付予鄭啟揚 部分,依取款憑條存根聯所載,取款帳號為00000000000號 ,此係原告之第一銀行中山分行帳戶,有存摺封面影本可憑 (見本院卷第271頁),堪認原告確有為被告支出鄭啟揚5月 份薪資3萬5,549元,至其餘款項部分,存款人姓名並非記載 原告,且該2名員工薪資總額,亦與原告提出之存摺內頁影 本所載轉帳金額不相符,難認原告有為被告支出其餘員工薪 資,是原告依民法第176條第1項、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 償還3萬5,549元為有理由,逾此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  ⑶代官山房屋5月份電費、代官山房屋7月份電費、代官山房屋9 月份電費、代官山房屋6月28日至8月24日水費、代官山房屋 8月25日至10月25日水費、代官山房屋7月份管理費、代官山 房屋8月份管理費、代官山房屋9月份管理費、代官山房屋10 月份管理費、代官山房屋11月份管理費  ①原告主張代官山房屋之水電費、管理費支出,實為被告給予 其之補貼等語(見本院卷第168頁),固提出陳家熙於109年 7月22日所書立之同意書(下稱系爭同意書)為憑(見本院 卷第81頁),惟代官山房屋為陳家熙所有,此有附表二編號 6至15所示證物所載用戶姓名或姓名為陳家熙可證,並經原 告供陳在卷(見本院卷第168頁:陳家熙提供名下住所與原 告共同使用),即繳納上開費用之義務人為陳家熙,若原告 有代為清償或支出該等費用,應向陳家熙或其繼承人請求。  ②至原告所提出之系爭同意書,其上雖記載:本人同意代官山 房屋提供給原告使用之百年為止,所有房屋稅金、管理費用 由被告公司與日健公司支付等語,然立書人記載為「陳家熙 」,而非被告「誠益行」或被告「誠益行」法定代理人等類 似字樣,縱然陳家熙前為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於法律上其等 仍為不同主體,無從僅以系爭同意書上記載「陳家熙」之字 樣,即認其有代理或代表被告之意思,則系爭同意書之效力 自不歸於被告,被告自不負擔支出代官山房屋任何費用之義 務。  ③是原告縱有代為繳納代官山水電費、管理費,難認有利於被 告或使被告受有利益,原告依民法第176條第1項、第179條 規定,請求被告償還或給付代官山水電費、管理費,自無理 由。  ⑷末按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 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 ,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5%,民法第233條第1項前段 、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如前所述,無因管理人為本人支 出必要費用,得請求本人償還其費用及自支出時起之利息。 本件原告為被告支出(墊付)附表二編號1至4、5(員工鄭 啟揚之薪資)、16部分必要費用之時間各如附表二編號1至4 、5、16所示,本得自支出時起請求按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 利息,是原告請求自支出後如附表三所示日期起算之法定遲 延利息,亦屬有據。 四、從而,原告依民法第176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50萬5, 198元,及其中45萬6,381元自112年6月6日起,其餘4萬8,81 7元自112年7月7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法定 遲延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 由,不應准許。 五、本件依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另依同法第44條第2項規定同時宣告被告得供擔保,而免 為假執行,並酌定相當之金額。 六、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陳述及所提其他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於判決之結果無影響,亦與本案 之爭點無涉,自無庸逐一論述。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莊仁杰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書記官  張月姝 附表一:原告請求之項目、金額與請求權基礎 編號 項 目 金額 (新臺幣) 請求權基礎 備 註 1 112年5月份工資 66,000元 勞基法第22條第2項、民法第486條規定、勞動契約約定 聲明第1項 2 112年6月5日前代墊款(即附表二編號1至5) 538,377元 民法第176條第1項、第179條規定(請求擇一為有利之判決) 聲明第2項 3 112年6月份工資 66,000元 勞基法第22條第2項、民法第486條規定、勞動契約約定 聲明第3項 4 112年7月6日前代墊款(即附表二編號6、16) 53,434元 民法第176條第1項、第179條規定(請求擇一為有利之判決) 聲明第4項 5 111、112年度特別休假未休工資 96,600元 勞基法第38條第4項 聲明第5項 6 112年7月1日至同年月17日工資 37,400元 勞基法第22條第2項、民法第486條規定、勞動契約約定 聲明第5項 7 資遣費 378,000元 勞退條例第12條第1項 聲明第5項 8 112年7月7日後代墊款(即附表二編號7至15) 96,294元 民法第176條第1項、第179條規定(請求擇一為有利之判決) 聲明第6項 附表二:原告請求代墊款項目、金額與代墊日期(本院卷第27頁     ) 編號 項 目 金 額 (新臺幣) 代墊日期 證物出處 備 註 1 房屋稅 379,222元 112年6月2日 原證9代收款項收款證明暨手續費收據、房屋稅繳款書(本院卷第57至65頁) 被告同意給付 2 4月份健保費(含原告) 14,868元 原證10代收款項收款證明暨手續費收據、全民健康保險112年4月保險費計算表(本院卷第69頁) 被告同意給付 3 4月份勞保費(含原告) 17,484元 原證11代收款項收款證明暨手續費收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保險費繳款單(本院卷第71頁) 被告同意給付 4 3月份員工退休金提繳 9,258元 原證12代收款項收款證明暨手續費收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勞工退休金繳款單(本院卷第73頁) 被告同意給付 5 5月份員工薪資(不含原告) 117,545元 112年6月5日 原證13取款憑條存根聯、存摺存款/支票存款憑條存根聯、存摺內頁影本(本院卷第75至79頁) 6 代官山房屋5月份電費 4,617元 112年6月10日 原證15繳費通知單、代收款專用繳款證明、繳費憑證(本院卷第83至87頁) 7 代官山房屋7月份電費 7,333元 112年7月28日 8 代官山房屋9月份電費 9,804元 112年10月5日 9 代官山房屋6月28日至8月24日水費 1,063元 112年9月13日 原證16繳費憑證(本院卷第89至90頁) 10 代官山房屋8月25日至10月25日水費 1,074元 112年11月13日 11 代官山房屋7月份管理費 15,404元 112年8月7日 原證17大樓管理費收據證明(本院卷第93至99頁) 12 代官山房屋8月份管理費 15,404元 13 代官山房屋9月份管理費 15,404元 112年10月2日 14 代官山房屋10月份管理費 15,404元 112年10月12日 15 代官山房屋11月份管理費 15,404元 112年11月21日 16 110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5%稅款分期繳納第1期款(含逾繳利息) 48,817元 112年7月6日 原證18代收款項收款證明暨手續費收據、110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繳款單(本院卷第101頁) 被告同意給付 附表三:本院准許之項目、金額與利息起算日 編號 項 目 金額即計算本金 (新臺幣) 利息起算日 (民國) 1 房屋稅 379,222元 112年6月6日 2 4月份健保費(含原告) 14,868元 3 4月份勞保費(含原告) 17,484元 4 3月份員工退休金提繳 9,258元 5 5月份員工薪資 (鄭啟揚) 35,549元 6 110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5%稅款分期繳納第1期款(含逾繳利息) 48,817元 112年7月7日 總計 505,198元

2025-03-26

TPDV-113-勞訴-92-20250326-1

港簡
北港簡易庭

清償債務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港簡字第270號 原 告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佳曉 訴訟代理人 徐素琴 被 告 陳庭瑄 鄭思靜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債務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3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86,082元,及自民國113年7月1日起 至民國113年12月11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1.775計算之利息, 並自民國113年12月12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2.775 計算之利息,暨自民國113年8月2日起至清償日止,其逾期在6個 月以內者,按上開利率之百分之10,逾期超過6個月者,按上開 利率之百分之20計算之違約金。 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本判決第1項得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 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被告陳庭瑄前就讀國立北港高中期間,邀同被告 鄭思靜為連帶保證人,與原告簽訂就學貸款專用之放款借據 ,借款額度新臺幣(下同)300,000元,借款利率按中華郵 政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加百分之0.15 浮動計算,且應於借款人各階段學業完成滿1年之次日起開 始攤還本息。倘借款人不依期償還本息時,除自逾期日起按 約定利率計付逾期息外,對應付未付本息自應還款日起,逾 期6個月以內者,按借款利率百分之10,逾期6個月以上者, 按借款利率百分之20加計違約金。並依據放款借據第6條約 定,利率自轉列催收款項之日起,改按轉列催收款項日被告 陳庭瑄應負擔利率加百分之1計算。被告陳庭瑄自民國113年 8月1日起未依約清償,迄今尚積欠本金186,082元及利息、 違約金,又被告鄭思靜為連帶保證人,對上開債務自應負擔 連帶清償責任,為此爰依消費借貸及連帶保證法律關係,提 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三、被告經本院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 任何書狀為爭執。 四、原告主張前揭事實,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放款借據(就 學貸款專用)、就學貸款申請撥款通知書暨約定事項、就學 貸款放出查詢單、利率資料、催收/呆帳查詢單等影本為證 (見本院卷第9頁至第19頁、第25頁至第31頁),核屬相符 ,均與原告主張相符,本院依證據調查之結果,堪信原告之 主張為真實。從而,原告本於消費借貸及連帶保證之法律關 係,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 准許,並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389條第1項第3款 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2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北港簡易庭   法 官 尤光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北港簡易庭提出上訴 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 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伍幸怡

2025-02-27

PKEV-113-港簡-270-20250227-1

司促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支付命令 114年度司促字第886號 債 權 人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佳曉 代 理 人 徐素琴 債 務 人 張燕雪 曾文邦 一、債務人張燕雪應向債權人給付新臺幣(下同)1,130,215元 ,及自民國113年6月11日起至113年7月10日止,按年息2.28 8%計算之利息,自113年7月11日起至114年1月9日止,按年 息2.414%計算之利息,自114年1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3.414%計算之利息,暨自113年7月12日起至清償日止,其 逾期在6個月以內者,按上開利率10%,超過6個月者,按上 開利率20%計算之違約金,並賠償督促程序費用500元。如對 主債務人張燕雪之財產強制執行無效果時,由另一債務人曾 文邦負清償責任。 二、債權人請求之原因事實如附件(即聲請狀)所載。 三、債務人對於本命令,得於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異議,債務人未於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時,債權人得依法 院核發之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聲請強制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司法事務官 陳崇漢 附註: 一、本事件確定後,本院依職權以平信自動發給確定證明書;聲 請人於收受本支付命令40日後,如尚未收到確定證明書者, 得自行具狀聲請核發確定證明書,確定與否,本院當另行函 覆。 二、債權人收到支付命令後,請即時核對內容,如有錯誤應速依 法聲請更正或補充裁定。 三、嗣後遞狀及其信封請註明案號及股別。

2025-02-18

ULDV-114-司促-886-20250218-1

六簡
斗六簡易庭

清償債務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六簡字第408號 原 告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佳曉 訴訟代理人 徐素琴 被 告 李孟翰 林鳳梅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債務事件,於民國114年1月20日言詞辯論 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476,768元,及如附表所示之利 息、違約金。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三、本判決第1項得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被告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 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李孟翰前於民國108年8月間至112年2月 間,邀同被告林鳳梅為連帶保證人,向原告申辦「高中以上 學生就學貸款」,被告李孟翰簽訂借款額度為新臺幣(下同 )1,000,000元之「放款借據(就學貸款專用)」(下稱系 爭借據),依約原告憑被告李孟翰出具之「就學貸款申請/ 撥款通知書」撥款,被告李孟翰陸續動用撥款共6筆,借款 金額共計476,768元,被告李孟翰應自各階段學業完成或退 伍後滿1年之次日起依年金法按月攤還本息。借款利率為中 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1年期定儲金機動利率加0.15%浮動計息 ,原告為體恤被告李孟翰經濟負擔,自99年起自行吸收當次 指標利率調升之漲幅0.06%,故被告李孟翰應負擔之利率自1 13年3月27日迄今為1.775%。依系爭借據第6條約定,倘被告 李孟翰遲延還本付息,全部債務即視為到期,並經原告轉列 催收款項時,自轉列催收款項日起改按前開利率加計年利率 1%計算利息,且應付未付本息自應還款日起,照應還款額, 逾期在6個月以內者,按借款利率百分之10,逾期超過6個月 者,按借款利率百分之20計付違約金。被告李孟翰自113年8 月1日起,即未依約還款,尚積欠本金476,768元及如附表所 示之利息、違約金未清償,被告林鳳梅為其連帶保證人,亦 應負清償責任,爰依兩造間借款契約、連帶保證之法律關係 ,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均未提出書 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原告主張之事實,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系爭借據、申請 撥款通知書暨約定事項、利率資料、就學貸款放出查詢單、 催收/呆帳查詢單為憑(見本院卷第9至33頁),是上開事實 ,應堪採信。從而,原告依兩造間借款契約、連帶保證之法 律關係,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 四、本件係適用簡易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依民事訴訟法第 389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2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斗六簡易庭    法 官 楊謹瑜 以上正本係依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 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 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蕭亦倫    附表 編號 本金 (新臺幣) 利息計算方式 違約金計算方式 1 476,768元 自民國113年7月1日起至民國113年12月9日止,按年息1.775%計算 自民國113年8月2日起至清償日止,逾期在6個月以內者,按左揭利率百分之10,逾期超過6個月者,按左揭利率百分之20計算 自民國113年12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2.775%計算

2025-02-17

TLEV-113-六簡-408-2025021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傳染病防治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2年度訴字第737號 113年12月2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徐素琴 被 告 衛生福利部 代 表 人 邱泰源(部長)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陳昶安 律師 萬哲源 律師 陳傑明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傳染病防治法事件,原告不服行政院中華民國112 年6月8日院臺訴字第1125011195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事項:   壹、按民國(下同)111年6月22日修正公布、112年8月15日施行 之行政訴訟法施行法第1條、第18條分別規定:「本法稱修 正行政訴訟法者,指與本法同日施行之行政訴訟法;稱舊法 者,指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前之行政訴訟法。」「修正行政 訴訟法施行前已繫屬於高等行政法院之通常訴訟程序或都市 計畫審查程序事件,於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後,依下列規定 辦理:一、尚未終結者:由高等行政法院依舊法審理。其後 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上訴或抗告,適用修正行政訴訟法之 規定。二、已終結者:(一)其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上訴 或抗告,適用舊法之規定。(二)最高行政法院為發回或發 交之裁判者,應依修正行政訴訟法第一百零四條之一或第二 百二十九條規定決定受發回或發交之管轄法院。受發回或發 交之高等行政法院或地方行政法院應依修正行政訴訟法審理 。」準此,本件為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前已繫屬於高等行政 法院,而於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後尚未終結之通常訴訟程序 事件,除有特別規定外,應適用舊法即修正施行前之行政訴 訟法(下稱修正前行政訴訟法)規定。查原告訴之聲明係請 求被告應核發原告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金額新臺幣(下同)50 萬元,非屬修正前行政訴訟法第229條第2項第3款所定應適 用簡易訴訟程序之事件,故本應依通常訴訟程序進行,合先 敘明。 貳、本件被告代表人原為薛瑞元,訴訟進行中變更為邱泰源,茲 據被告新任代表人具狀聲明承受訴訟(見本院卷第221至222 頁),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參、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經被 告同意或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不在此限。」「有下列情形 之一者,訴之變更或追加,應予准許:……二、訴訟標的之請 求雖有變更,但其請求之基礎不變。」行政訴訟法第111條 第1項、第3項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查原告訴之聲明原為: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二、請法官命被告核發原 告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金額(詳細金額請被告依法計算)。三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見本院卷第11頁)。嗣原告於 113年3月1日本院準備程序中變更聲明為:「一、訴願決定 及原處分均撤銷。二、被告應核發原告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金 額新臺幣50萬元。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見本院卷 第158頁)。核其變更訴之聲明之內容尚在本件固有之審理 範圍,無礙兩造前就本件實體爭點已為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 據資料之實效性,是基於程序經濟,本院認原告所為訴之變 更,洵屬適當,應予准許。 乙、實體方面:   壹、事實概要:   原告以其於110年10月12日接種COVID-19(AZ)疫苗(下稱 系爭疫苗)後暈眩跌倒,發生車禍致傷,經長庚醫療財團法 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下稱林口長庚醫院)手術,目前已完 全無法工作,疑似有預防接種受害情事,於110年11月19日 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經被告所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 小組(下稱審議小組)112年2月9日第196次會議(下稱第19 6次會議)審議結果,以依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 檢驗結果等研判,原告自述接種疫苗後因暈眩摔倒,發生交 通事故致外傷,惟其意識未經治療即恢復,與過敏性休克之 臨床表現不符,爰其外傷症狀與接種系爭疫苗無關,依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下稱受害救濟辦法)第 17條第1款規定,不予救濟。被告於112年2月26日以衛授疾 字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原處分)檢送上開審議小組會議 紀錄予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下稱生策會), 由該會以112年3月1日(112)國醫生技字第0000000000號函 通知原告。原告不服,提起訴願,業經行政院112年6月8日 院臺訴字第0000000000號訴願決定(下稱訴願決定)駁回, 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貳、本件原告主張: 一、原告原無定期就醫及長期服用藥物之記錄,確實為疫苗後車 禍發生。依車禍錄影畫面顯示,原告當時有戴紅色安全帽, 而且沒有撞到任何東西,是直接倒下。原告於摔車並無不舒 服,原告係突發性的失去意識而摔車,且摔車時就已經昏迷 。原告於失去意識4天後才醒來,原告根本沒有記憶有跟護 理人員說沒有戴安全帽,110年10月12日的急診記載對話, 是醫療人員自己自問自答,原告沒有這個記憶。本件係醫療 不實記錄導致不予救濟,是雙重傷害。一向健康的原告,卻 要背負創傷後遺症等語。 二、並聲明: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二)被告應核發原告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金額新臺幣50萬元。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參、被告則以: 一、就管轄事項所涉訴訟標的之範圍變動,應以原告起訴狀所非 法院最終判斷為基準,既原告起訴之初,依其最初聲明其請 求為20萬元,應逕行適用簡易訴訟程序,交由地方行政訴訟 庭管轄,要無因本院闡明其變更聲明而適用通常訴訟程序之 理,故懇請本院依職權為管轄移轉之裁定: (一)查原告於112年6月27日向本院提起本件訴訟時,其起訴狀 係聲明「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鎖。二、請法官命被 告核發原告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金額(詳細金額請被告依法 計算)。三、訴訟費用應由被告負擔。」,準此,本院於 113年3月1日序備程序中,就前開原告起訴狀聲明第二項 詢問被告:「法官:如原告請求屬實,核給之金額為多少 ?」被告訴訟代理人回應:「請參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 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附表。」而查該附表所載,原告 之情形於救濟給付種類分類上既非「死亡給付」、「障礙 給付」(卷內查無身心障礙證明)、「嚴重疾病給付」, 至多構成「其他不良反應給付」(本院卷第149頁),則 縱使原告請求屬實(此為假設語,被告否認之),被告依 法計算核給之金額至多為新臺幣20萬元,依最高行政法院 105年度裁字第1561號裁定見解,原告起訴之初,其訴訟 標的為20萬,不論適用新舊法,其訴訟標的皆符合行政訴 訟法第229條第2項之規定,應逕行適用簡易訴訟程序,而 應職權移送地方行政訴訟庭為第一審管轄。 (二)又本院固同日準備程序中曉諭原告變更訴之聲明,原告當 場表示「我請求50萬就可以了。」,然已逾前開附表之「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金額範圍」,即關於「其他不良反 應給付」部分。與其接種疫苗之關聯性如為「相關/無法 確定」之給付金額範圍為0到20萬元,由此可知,原告起 訴請求被告補償逾20萬元部分,依法顯無理由,此有本院 112年訴字第320號確定判決可參,然依前開最高行政法院 裁定可知,不論原告變更後之聲明是否合法、有理,或是 否經法院曉諭變更,仍應依原告起訴狀載之聲明而非以法 院之最终判斷為基準,故以原告起訴狀所載聲明至多請求 20萬元觀之,不論是依現行行政訴訟法或修法前之行政訴 訟法第229條第1項、第2項第3款規定,應由地方行政法院 為第一審管轄法院,本院無管轄權,故為確保管轄合法性 ,懇請本院依職權裁定移送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二、本件涉醫學專業判斷認定預防接種疫苗與原告症狀之關聯性 ,核屬被告之判斷餘地,行政法院應尊重其判斷: (一)行政機關下設委員會作成之審議結果,基於尊重其不可替 代性、專業性及法律授權之專屬性,就醫學專業判斷,應 享有判斷餘地,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31號判決及 108年度上字第1072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本件審議小組於112年2月9日第196次會議審議原告申請案 ,當時審議小組由召集人等共24人組成,其中包括感染症 、神經學、病理學及過敏免疫等專科醫師,與法學專家及 社會公正人士,任期自111年1月1日至112年12月31日,此 有111至112年度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名單可稽 (乙證9),且依會議紀錄可知,第196次審議小組會議係 由召集人邱南昌主持,並擔任主席(乙證1)。據此,審 議小組之組成與審議小組第196次會議召開,實係植基於 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第4項之授權,並與受害救濟辦法第1 0條所定之法定組成方式相符。 (三)次查,關於本件申請案之審議程序,被告為求審慎,於接 獲本件申請後,即先蒐集原告申請資料,包含原告之就醫 紀錄、相關檢查及檢驗結果等,依審議辦法第11條規定, 送請審議小組指定之鑑定委員先行調查研究並作成「衛生 福利部疑似預防接種受害案件鑑定書」(乙證7),再將 其所作之初步鑑定意見及相關資料卷證,提交審議小組會 議進行綜合討論,故審議小組是依據原告所提疑似受害事 實之相關資料,包含申請書之陳述、就醫情形、病歷和檢 驗報告,以及接種疫苗之特性等,基於委員個別學術專業 、相關醫學資料或文獻及臨床經驗,釐清受害事實與預防 接種間之關聯性或因果關係(乙證1)。由此可知,被告 審議小組之審議程序及審查過程(包括但不限於出席、審 查及決議),核與前揭傳染病防治法及受害救濟辦法規定 相符。 (四)準此,本件審議小組係合法組成,並植基法定程序,本於 原告提供之發病過程、病歷資料、臨床表現及檢驗結果, 依據醫學專業知識綜合研判作成本件審定結果,故依司法 實務見解(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31號、108年度 上字第1072號判決),審定結果之作成核屬被告之判斷餘 地,僅於被告之判斷有恣意濫用及其他違法情事時,法院 始有介入審查之空間。 三、審議小組係依據原告之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 驗結果等綜合研判,得出接種疫苗與原告症狀之關聯性為「 無關」,而依據受害救濟辦法第13條規定之審查標準進行認 定,其事實認定並無違誤,說明如下: (一)立法者鑒於人民因預防接種而可能受有無法預期損害之特 別犧牲,制定本辦法使人民得於合理範圍給予適當補償, 業已落實社會補償的國家責任展現,並已基於社會補償法 理從寬認定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之因果關係,擴大人民合 理獲得適當補償之範圍,並以受害救濟辦法第13條將關聯 性標準予以客觀化,以屏除個別委員主觀之判斷,實屬機 關就預防接種此社會補償法制,所為社會性思考之展現, 就個案關聯性鑑定而言,應回歸審議小組是否依據相關事 證,為綜合判斷,合先敘明。 (二)關聯性之判斷不單純以接種後發生病狀之時序關係為唯一 依據,合先敘明:  1、審議小組於鑑定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關聯性時,如認為符 合受害救濟辦法第13條第1項第1款各目其中之一之情形時 ,其鑑定結果即可為「無關」,而其鑑定之判斷因素,應 衡諸疑似受害人接種前後之病史、家族病史、過去接種類 似疫苗後之反應、藥物使用、毒素暴露、生物學上之贊同 性及其他相關因素所為之醫療專業判斷,以進行綜合研判 。 2、經查,原告稱接種系爭疫苗後方發生腦霧而摔倒,發生交 通事故致外傷,其病程與系爭疫苗接種時間接近,故無法 完全排除與系爭疫苗之關聯性云云,惟查,接種後出現症 狀,僅表示兩者間有時序上之先後關係,非當然代表兩者 間有關聯性或因果關係,蓋前後時序雖為證明關聯性之必 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而在進行關聯性之鑑定時,除時 序關係外,尚須審酌受害救濟辦法第13條第3項所列因素 為綜合研判,不得以時序關係為唯一參考因素。故原告單 以時序上之關聯即稱與系爭疫苗有關云云,即無可採。 (三)審議小組係衡酌以下情形,始依受害救濟辦法第17條第1 款規定,作出原告之受傷結果與接種系爭疫苗間之關聯性 應為「無關」之審定結論,核與受害救濟辦法第13條關聯 性之判斷標準相符,說明如下: 依據原告之申請書記載,其於110年10月12日接種COVID-1 9疫苗(AZ)後發生車禍(乙證6第8頁),同日頸椎電腦 斷層檢查結果顯示腦溝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在左半球) (sulcal SAH, mainly over left hemisphere)、右臉 頰腫脹血腫(right cheek swelling and hematoma)( 參乙證6第88頁),頸椎X光檢查結果顯示頸椎退化(spon dylosis of cervical spine)、第4節至第5節頸椎及第5 節至第6節頸椎輕度椎間滑脫(mild retrolisthesis of C4-C5 and C5-C6)、第4節至第5節頸椎椎間盤間隙變窄 (narrowing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 C4/5)(乙證 6第89頁),110年10月27日出院病歷摘要記載出院診斷為 第3節至第7節頸椎椎間盤突出,其中第4節至第7節頸椎合 併嚴重脊髓水腫(C3-7 HIVD, more severe C4-7 with c ord edema)、外傷性左半球蛛網膜下腔出血/挫傷性腦出 血(traumatic left hemisphere SAH/contusional ICH )、外傷性鈍傷(traumatic blunt injury)、多處擦傷 (multiple abrasion wound)(乙證6第129頁)。 (四)原告自述因暈眩摔車,並稱有「昏迷四天,到病房才清醒 」云云,然原告從最早急診到院檢查時,自始皆未達醫學 上認定之「昏迷」狀態,且原告所謂因接種疫苗或暈眩而 摔車之導致之可能的意識程度改變至遲於16時6分前即恢 復清醒,依病歷記載,與原告所述「昏迷四天,到病房才 清醒」之情形不符,足見審議小組於認定事實並無違誤。 四、原處分係以客觀病歷資料等文件作成,並無違法,縱事後經 本院調查發現原告於車禍發生時有佩戴安全帽,亦不影響原 處分之認定結果,說明如下: (一)原處分係以客觀之病歷資料等文件作成,長庚醫院之急診 病歷記載原告自述沒戴安全帽機車自摔,後於審判中經本 院調查發現原告於車禍發生時有佩戴安全帽,此為類似情 事變更之狀況,並不可歸責於被告,與被告係依據錯誤之 事實作成違法處分仍屬有別。 (二)又本案之爭點在於導致原告發生車禍之暈眩症狀是否為接 種疫苗所造成,而是否佩戴安全帽僅影響車禍事故之損害 程度,與車禍事故之發生原因並無關聯,初步鑑定意見書 所載「……本案主要傷害來自於患者本身不安全駕駛,未戴 安全帽……」僅在指出車禍事故傷害程度與未戴安全帽之關 聯性,而非指摘車禍事故係因原告未戴安全帽所引起。換 言之,有無佩戴安全帽於本案之因果關係認定實無影響, 故即便此部分事實認定於審判過程中有所改變,亦不影響 原處分之結果。 (三)綜上,審議小組乃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 驗結果等客觀資料作成原處分,就事實及因果關係之認定 並無違誤,且審判中發現之新事證亦不影響原處分之結論 ,故原處分之作成,於法有據。    五、並聲明: (一)駁回原告之訴。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肆、兩造不爭之事實及兩造爭點: 如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業據提出長庚醫院急診病歷(見 本院卷第285頁)、會診回覆單(見本院卷第289頁)、診斷 證明書、病歷資料(見原處分卷第59至276頁)、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申請書(見原處分卷第54至55頁)、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調查暨送件檢核表(見原處分卷第52至53頁)、被告疑 似預防接種受害案件鑑定書(見原處分卷第277至279頁)、 被告112年1月5日衛授疾字第0000000000號公告(見原處分 卷第41至42頁)、被告111至112年審議小組委員名單(見本 院卷第97至98頁)、第196次會議簽到單(見本院卷第305至 309頁)、第196次會議紀錄(見原處分卷第3至35頁)、原 處分(見原處分卷第1頁)、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 進112年3月1日(112)國醫生技字第0000000000號函(見原 處分卷第37至38頁)、訴願決定(見本院卷第15至19頁)等 本院卷、原處分卷所附證物為證,其形式真正為兩造所不爭 執,堪信為真,兩造之爭點厥為: 原告經查證騎機車時確有戴安全帽,是否會影響原處分「外 傷症狀與接種系爭疫苗無關」之正確性? 一、本件應適用之法條與法理: (一)傳染病防治法第2條規定:「本法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 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 )政府。」 (二)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規定:「(第1項)因預防接種而受 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第2項)前項請求權,自請求 權人知有受害情事日起,因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受害 發生日起,逾5年者亦同。(第3項)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 苗檢驗合格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第4項)前項徵收之金額、繳交期限、免徵範圍與預 防接種受害救濟之資格、給付種類、金額、審議方式、程 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三)以下辦法核乃執行母法(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第4項)之 技術性、細節性行政規定,與立法意旨相符,且未逾越母 法之限度,行政機關予以適用,自無違誤: 1、受害救濟辦法第9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辦理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之審議,應設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以下 簡稱審議小組),其任務如下:一、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 請案之審議。二、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關聯性之鑑定。三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金額之審定。四、其他與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之相關事項。」 2、受害救濟辦法第10條規定:「(第1項)審議小組置委員19 人至25人;委員由中央主管機關就醫藥衛生、解剖病理、 法學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聘兼之,並指定1人為召集人。 (第2項)前項法學專家、社會公正人士人數,合計不得 少於3分之1;委員之單一性別人數不得少於3分之1。(第 3項)委員任期2年,期滿得續聘之;任期內出缺時,得就 原代表之同質性人員補足聘任,其任期至原任期屆滿之日 止。(第4項)審議小組之召集人,負責召集會議,並擔 任主席。召集人因故不能出席時,由委員互推1人為主席 。」 3、受害救濟辦法第11條規定:「審議小組審議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案時,得指定委員或委託有關機關、學術機構先行調 查研究;必要時,並得邀請有關機關或學者專家參與鑑定 或列席諮詢。」 4、受害救濟辦法第13條規定:「(第1項)審議小組鑑定預防 接種與受害情形關聯性之分類如下:一、無關: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鑑定結果為無關:(一)臨床檢查或實驗室檢 驗結果,證實受害情形係由預防接種以外其他原因所致。 (二)醫學實證證實為無關聯性或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 性。(三)醫學實證支持其關聯性,但受害情形非發生於 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內。(四)衡酌醫學常理且經綜合 研判不支持受害情形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二、相關:符 合下列情形者,鑑定結果為相關:(一)醫學實證、臨床 檢查或實驗室檢驗結果,支持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之關聯 性。(二)受害情形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內。( 三)經綜合研判具有相當關聯性。三、無法確定:無前2 款情形,經綜合研判後,仍無法確定其關聯性。(第2項 )前項醫學實證,指以人口群體或致病機轉為研究基礎, 發表於國內外期刊之實證文獻。(第3項)第1項綜合研判 ,指衡酌疑似受害人接種前後之病史、家族病史、過去接 種類似疫苗後之反應、藥物使用、毒素暴露、生物學上之 贊同性及其他相關因素所為之醫療專業判斷。」 5、受害救濟辦法第17條規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案件,有 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予救濟:一、發生死亡、障礙、 嚴重疾病或其他不良反應與預防接種確定無關。二、常見 、輕微之可預期預防接種不良反應。三、轉化症或其他因 心理因素所致之障礙。四、非因預防接種目的使用疫苗致 生損害。」 6、受害救濟辦法第18條規定:「(第1項)審議小組依救濟給 付種類,審定給付金額範圍如附表。(第2項)審定給付 金額,應依受害人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實際傷害 、死亡或致身心障礙程度、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及其他相 關事項為之。(第3項)障礙程度之認定,依身心障礙者 權益保障法令所定障礙類別、等級。(第4項)嚴重疾病 之認定,依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或嚴重藥物不良反 應通報辦法所列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第5項)給付種類 發生競合時,擇其較高金額給付之;已就較低金額給付者 ,補足其差額。」;附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金額範 圍:「障礙給付: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令所定障礙類 別、等級:4-極重度;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相關:50~600 萬元、無法確定:30~350萬元。3-重度;與預防接種之關 聯性相關:30~500萬元、無法確定:20~300萬元。2-中度 ;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相關:20~400萬元、無法確定:10 ~250萬元。1-輕度;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相關:10~250萬 元、無法確定:5~200萬元。」、「嚴重疾病給付:依全 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或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通報辦法所 列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但未達障礙程度者;與預防接種之 關聯性相關:1~300萬元、無法確定:1~120萬元。」、「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其他未達嚴重疾病程度之不良反應情 形,但常見、輕微之可預期接種後不良反應不予救濟;與 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相關/無法確定:0~20萬元」】。  二、原告經查證騎機車時確有戴安全帽,但不影響原處分「外傷 症狀與接種系爭疫苗無關」之正確性: (一)原告以其於110年10月12日接種系爭疫苗後暈眩跌倒,發 生車禍致傷,疑似有預防接種受害情事,於110年11月19 日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經被告所屬審議小組第196次 會議審議結果,以其意識未經治療即恢復,與過敏性休克 之臨床表現不符,爰其外傷症狀與接種系爭疫苗無關,依 受害救濟辦法第17條第1款規定,不予救濟。被告以原處 分檢送上開審議小組會議紀錄予生策會,由該會通知原告 ,本院經核尚無不合。 (二)原告雖主張伊無定期就醫及長期服用藥物之記錄,確實為 疫苗後車禍發生。依車禍錄影畫面顯示,原告當時有戴紅 色安全帽,而且沒有撞到任何東西,是直接倒下,係突發 性的失去意識而摔車,且摔車時就已經昏迷。原告於失去 意識4天後才醒來,初步鑑定意見書載「……本案主要傷害 來自於患者本身不安全駕駛,未戴安全帽……」,及最終審 議結果及原處分顯有違誤云云。 (三)惟查111年11月30日衛生福利部疑似預防接種受害案件鑑 定書固記載:【二、初步鑑定意見: …… (七)鑑定總結 :56歲女,接受AZ疫苗後當天發生車禍,自述因暈眩機車 自摔,沒戴安全帽,有頭部、頸椎、雙下肢之外傷,到院 檢傷意識E2V3M5,隨即恢復至E4V4-5M6,腦部有蜘蛛網膜 下出血,頸椎C3-C7 HIVD接受手術治療。Covid疫苗後發 生暈眩甚至失去意識,可能但原因有二,1.過敏性休克或 2.轉化症的心因性原因,患者送醫後,沒有治療意識自動 恢復,可以排除過敏性休克,到急診時意識不清應該是頭 部撞擊短暫的現象,若是轉化症則不符合救濟條件。綜上 ,本案主要傷害來自於患者本身不安全駕駛,未戴安全帽 ,傷害判斷與疫苗無關、或有關,但是是轉化症引起,不 予救濟。】(見原處分卷乙證7),但最終之鑑定即審議 小組第196次會議審議結果記載:【以依病歷資料記載、 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原告自述接種疫苗後因 暈眩摔倒,發生交通事故致外傷,惟其意識未經治療即恢 復,與過敏性休克之臨床表現不符,爰其外傷症狀與接種 系爭疫苗無關,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 第17條第1款規定,不予救濟】,並未提及「沒戴安全帽 」,且依車禍錄影畫面顯示,原告當時有戴紅色安全帽, 在沒有撞到任何東西之情形下,直接傾倒,確係突發性的 失去意識(或平衡)而摔車,而依急診昏迷指數(詳後) ,可判斷騎車時係「暈眩失去意識」,此種「暈眩失去意 識」,與Covid疫苗有關之原因有二,即1.過敏性休克或2 .轉化症的心因性原因(轉化症不符合救濟條件,只有「 過敏性休克」方符合救濟條件)。而所謂「過敏性休克」 ,根據急診醫學更新記載,過敏性休克是一種急性、潛在 致命的症候群,與肥大細胞介質的突然系統性釋放有關。 世界過敏組織(WAO)過敏性休克委員會在2020年提出了 判斷過敏性休克的標準,於滿足以下任一條件時,極有可 能發生過敏性休克:1.急性發作,影響皮膚、粘膜組織並 同時發生a.呼吸系統損害、b.血壓降低或器官功能障礙的 證據或c.急性腸胃炎任一情況;2.急性低血壓,支氣管痙 攣或喉部症狀(見乙證11第1頁)。目前醫學臨床對於過 敏性休克之治療方式乃給與腎上腺素,文獻指出腎上腺素 是對於全身性過敏性休克的一線治療藥物,一旦懷疑發生 過敏性休克應儘快給予。對於有嚴重過敏性休克的患者, 更應給予靜脈注射,若症狀未在給藥後改善,則應持續重 複給予或注射腎上腺素直至症狀消失(見乙證11第2-3頁 )。 (四) 然原告檢查結果及病歷記載,皆未出現其他類似於前述判 斷標準之症狀,若原告確實發生過敏性休克,則根據醫學文 獻對過敏性休克嚴重程度之分級以及相對應之臨床標準示例 ,出現頭暈、低血壓、暈厥等症狀代表嚴重程度至少已達到 第3級(最高為第5級,見乙證11第2頁),即應給與腎上腺 素之方式治療。然本件被告於送醫後未經治療即恢復意識( 見乙證6笫100頁、第146頁;乙證7第2頁),與過敏性休克 之臨床表現不符:  1、依原告之急診病歷記載,原告「於110年10月12日15:06 :01到院,昏迷指數經檢測為E2V3M5」,依格拉斯哥昏 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下稱GCS),總分為10 ,大於7分,即非醫學上認定之「昏迷」狀態。且主訴 記載「意識程度改變(GCS9-l3)」(見乙證6第100頁 ),依GCS量表說明,原告於急診到院當下已能於給予 痛刺激時張開眼睛、說出一些單字、詞,且能除去痛覺 刺激原,GCS總分為10,並依原告到院當時向醫護人員 的回應情形,其GCS總分在9至13分之間,足見原告於到 院之時,非處於醫學上認定之「昏迷」狀態。 2、原告之急診病歷記載,原告於急診期間進行理學檢查(醫 師運用自己感官,透過問診、視診、觸診、叩診、聽診 等方式檢查患者身體),昏迷指數經檢測為E4V4-5M6,G CS總分為接近滿分之14-15(見乙證6第100頁)。依據GC S量表說明,原告於急診期間進行理學檢查時已能於有人 靠近時自動張開眼睛、清楚回答人、時、地、物(或可 應答,但人、時、地不清楚),並可依指令做正確動作 ,已恢復至意識清楚之狀態。又急診病歷固未載明理學 檢查之準確時間,惟根據一般之急診、會診流程,急診 之病患第一時間由急診醫師進行初步檢查、評估,並於 必要時開立會診邀請單,以會診方式照會其他專科醫師 進行進一步之診斷(見乙證14)。本件急診醫師開立之 「腦神經外科會診邀請單」(見乙證6第110頁)係於110 年10月12日16時6分做成,足見急診之理學檢查之進行時 間應早於前開時段,意即原告最遲於16時6分前即恢復清 酲,此與急診病歷記載同日15時25分「現在患者清醒」 (見乙證6第103頁)相符。又原告之腦神經外科會診回 覆單記載,原告於110年10月12日16時45分進行會診,昏 迷指數經檢測為E3V4M6(見乙證6第112頁),依據GCS量 表說明,原告於會診時已能於呼叫其姓名時張開眼睛、 可應答(但人、時、地不清楚,對話混淆不清),並可 依指令做出正確動作,GCS總分為13,幾乎為清醒狀態。 雖會診回覆單記載之昏迷指數總分略低於急診病歷中理 學檢查之記載,惟因昏迷指數檢測係觀察患者接收指令 後之反應進行判斷,具有一定之主觀判斷因素,故可能 因為進行檢測之醫師、救護人員不同而稍有不同,在時 序上前後昏迷指數總分雖有落差,但原告意識程度改變 至遲於16時6分前即恢復清醒,審議小組第196次會議審 議結果「其意識未經治療即恢復」尚無違誤,原告主張 有「昏迷四天,到病房才清醒」云云,尚不足採。 3、又原告在急診到院(15時6分)至會診之前(16時6分)期 間接受之治療僅有Ketorolac tromethamine(止痛、抗 發炎藥)、Tatanus vaccine(破傷風疫苗)及Neomycin & Tyrothricin(抗生素)(見乙證6第101頁),與其 外傷有關,而與意識恢復無關,即原告是在未接受腎上 腺素等針對過敏性休克之治療下即恢復意識,此與疫苗 可能導致之過敏性休克(昏迷情形需予以腎上腺素等治 療才可能恢復意識)之臨床表現不符,足以認定原告接 種疫苗後,後續所發生之自摔或其所謂昏迷等意識狀態 改變等症狀,並非因疫苗所致,原處分及審議判斷認定 事實並無違誤,亦非基於錯誤之資訊判斷,是縱經查證 原告騎機車時確有戴安全帽,但不影響原處分「外傷症 狀與接種系爭疫苗無關」之正確性。   4、原告主張之腦霧(brain fog)屬認知缺損(cognitive i mpairments)之症狀,其病因一般認為係病毒感染(vir al neuronal damage)、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 )、血腦障壁破損(rupture of the blood brain barr ier)、微血管炎(microvasculitis)或缺氧(hypoxia )等導致中樞神經系統(CNS)與周邊神經系統(periph eral nervous system)損傷所致(見乙證5第1頁),然 前述原告檢查結果及病歷記載並未記載原告有神經損傷 或認知缺損情形,是縱經查證原告騎機車時確有戴安全 帽,但原處分認定「外傷症狀與接種系爭疫苗無關」仍 無違誤,原告主張尚不足採。 三、綜上,原處分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 告訴請撤銷並請求核發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金額50萬元,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四、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均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故不逐 一論述,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 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1-23

TPBA-112-訴-737-20250123-1

司促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支付命令 113年度司促字第8502號 債 權 人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佳曉 代 理 人 徐素琴 債 務 人 鄭文進兼鄭清波之繼承人 曾月兼鄭清波之繼承人 一、債務人鄭文進、曾月應於繼承被繼承人鄭清波(身分證統一 編號:Z000000000號)之遺產範圍內與債務人鄭文進、曾月 向債權人連帶給付新臺幣(下同)34,185元,及自民國113 年7月1日起至113年12月19日止,按年息1.775%計算之利息 ,自113年12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2.775%計算之利 息,暨自113年8月2日起至清償日止,其逾期在6個月(含)以 內者,按上開利率10%,超過6個月者,就超過部分,按上開 利率20%計算之違約金。 二、債務人鄭文進、曾月應於繼承被繼承人鄭清波(身分證統一 編號:Z000000000號)之遺產範圍內與債務人鄭文進、曾月 連帶賠償督促程序費用500元。 三、債權人請求之原因事實如附件(即聲請狀)所載。 四、債務人對於本命令,得於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異議,債務人未於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時,債權人得依法 院核發之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聲請強制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司法事務官 陳崇漢 附註: 一、本事件確定後,本院依職權以平信自動發給確定證明書;聲 請人於收受本支付命令40日後,如尚未收到確定證明書者, 得自行具狀聲請核發確定證明書,確定與否,本院當另行函 覆。 二、債權人收到支付命令後,請即時核對內容,如有錯誤應速依 法聲請更正或補充裁定。 三、嗣後遞狀及其信封請註明案號及股別。

2025-01-15

ULDV-113-司促-8502-20250115-1

六小
斗六簡易庭

清償債務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小額判決 113年度六小字第389號 原 告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佳曉 訴訟代理人 劉家蓁 徐素琴 被 告 劉逸葳即劉芷芸 劉建豐(即何家汝之繼承人) 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債務事件,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30日言詞辯 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劉建豐應於繼承被繼承人何家汝之遺產範圍內與被告劉 逸葳即劉芷芸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368元及如附表所示之 利息、違約金。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被告劉建豐應於繼承被繼承人何家汝之遺產範圍內與被告劉 逸葳即劉芷芸連帶給付原告之訴訟費用確定為新臺幣1,000 元,及自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加給按年息百分 之5計算之利息。 四、本判決第1、3項得假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斗六簡易庭    法 官 楊謹瑜 以上正本係依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 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 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書記官 蕭亦倫 附表 編號 本金 (新臺幣) 應收利息 逾期違約金 起迄日 (民國) 年利率 起迄日 (民國) 年利率 1 6,368元 113年6月1日起至113年11月6日止 1.775% 113年7月2日起至清償日止 逾期6個月以內者,按左列年利率10%,逾期超過6個月部分,按左列年利率20%計算之違約金 113年11月7日起至清償日止 2.775%

2025-01-09

TLEV-113-六小-389-20250109-1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2511號 原 告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佳曉 訴訟代理人 徐素琴 被 告 宋鈺婷 宋鈺賢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原告聲請對被告發支付命令, 經被告於法定期間內提出異議,應以支付命令之聲請視為起訴。 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以一訴附帶請求 其起訴後之孳息、損害賠償、違約金或費用者,不併算其價額,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本文、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 訴訟標的價額經核定如附表所示為新臺幣(下同)90,558元,應 徵第一審裁判費1,000元,扣除前繳支付命令裁判費500元外,尚 應補繳500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 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7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 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宋國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書記官 金秋伶 附表: 編號 類別 計算本金 起算日 終止日 (計算至起訴前一日) 計算基數 (單位為年) 年息 給付總額 1 本金 89,808元 89,808元 2 利息 89,808元 113/6/1 113/11/6 (159/365) 1.775% 694元 3 違約金 89,808元 113/7/2 113/11/6 (128/365) 0.1775% 56元 合計 90,558元

2025-01-09

MLDV-113-補-2511-2025010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334號 上 訴 人 郭子豪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9月1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569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4844、51520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審經審理結果,認為上 訴人郭子豪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判決,改判仍依想像 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幫助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 第14條第1項洗錢罪刑。已詳述調查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 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 二、本件上訴意旨略稱:其已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以分期付款 方式償還被害人損失,原判決量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 新臺幣6萬元,然因父親身體不好、無人照顧,其希望能判 輕一點,給予易科罰金之機會,以照顧父親、認真工作、彌 補被害人損失。 三、刑之量定,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事項。原判決已說明以上訴 人之責任為基礎,斟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而為量刑之 理由,且已具體審酌上訴人業與原判決附表二編號11之告訴 人林錫金達成調解、與附表二編號14之告訴人徐素琴達成和 解,及上訴人之家庭與生活狀況等情狀,自屬裁量權之行使 ,尚難指為違法。原判決復已說明上訴人僅得適用刑法第30 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並無修正前後洗錢防制法自白減刑 規定適用,故應依較有利於上訴人之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 條第1項規定論處等旨(見原判決第11至12頁),且修正前 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法定本刑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新臺幣5萬元以下罰金」,依刑法第41條第1項規定,縱 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之宣告,仍無從易科罰金,上訴意旨請 求諭知易科罰金,即屬無據。上訴意旨仍執前揭陳詞,重為 爭辯,無非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己見,而為不 同之評價,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 相適合。    四、其餘上訴意旨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 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徒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 ,暨不影響於判決結果之枝節問題,漫事爭論,顯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之首揭說明 ,應認本件關於幫助洗錢部分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予以駁回。又上開得上訴第三審之幫助洗錢部分上訴,既從 程序上予以駁回,則與之有裁判上一罪關係,經第一審及原 審均認有罪,屬不得上訴第三審之幫助詐欺取財部分之上訴 ,亦無從為實體上審判,應一併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何信慶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2025-01-02

TPSM-114-台上-334-2025010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