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王美雪

共找到 18 筆結果(第 1-10 筆)

重訴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確認優先承買權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69號 上 訴 人 林憲昌 被 上訴人 黃成滄 王美雪 王心妍 唐雪平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間請求確認優先承買權事件,上訴人對於 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經查,上訴人之上訴利益為 新臺幣(下同)19,110,000 元,應徵第二審裁判費270,252元, 未據上訴人繳納,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 條第2 項規定,限上訴 人於收受本裁定後5 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即駁回其上訴, 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二庭法 官 吳福森

2025-03-31

ULDV-113-重訴-69-20250331-2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363號 原 告 蔣均定 訴訟代理人 吳磺慶律師 被 告 于治中 訴訟代理人 于傅秀蓮 被 告 陳秀春 訴訟代理人 丁德智 被 告 楊陳梅蘭 王秀眞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何紀瑩 被 告 朱黃靜香 追加 被告 黃玉芝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吉文儀 被 告 周王淑妹 陳秀女 王美雪 林玉芬 羅喜妹 陳怡杏 柳美智 萬荆葆 凃展嘉 陳樹青 陳樹芳 陳樹芬 李秀玉 俞成松 俞黃河妹 俞成竹 黃德蓮 兼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藍玉翠 被 告 余敏長律師(即張興朝之遺產管理人) 翁王鴛鴦 甘張秀蓮 欒謝壁綉 陳玉葉 林彩英 徐鶯娥 徐儷萍 徐佩䊔 徐珮玲 陳漢得 陳漢朝 楊奉美 楊奉傑 張鳳桂 章顯恒 陳伯維 陳漢地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1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坐落臺北市○○區○○段○○段○○○○○○地號土地應予變價分割,所 得價金按如附表所示之比例分配之。 二、訴訟費用由兩造按如附表所示應有部分比例負擔。   事 實 及 理 由 壹、程序事項 一、按當事人死亡者,訴訟程序在有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其他 依法令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承受訴訟 人,於得為承受時,應即為承受之聲明。他造當事人,亦得 聲明承受訴訟;當事人不聲明承受訴訟時,法院亦得依職權 ,以裁定命其續行訴訟,民事訴訟法第168 條、第175 條及 第178 條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被告朱仁德於訴訟程序中死 亡,其繼承人為朱黃靜香,並由其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 卷二第448頁),經核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又本件除被告周王淑妹、陳秀女、王美雪、林玉芬、羅喜妹 、陳怡杏、柳美智、萬荆葆、凃展嘉、陳樹青、陳樹芳、陳 樹芬、李秀玉、俞成松、俞黃河妹、俞成竹、黃德蓮、藍玉 翠(下合稱藍玉翠等18人)、于治中、楊陳梅蘭、王秀真、 朱黃靜香、黃玉芝、余敏長律師(即張興朝之遺產管理人) 、徐佩䊔、楊奉美、楊奉傑外,其餘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 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 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起訴主張:坐落臺北市○○區○○段○○段000000地號土地( 下稱系爭土地)為兩造共有,應有部分比例如附表所示。因 系爭土地無不能分割情事,亦無不為分割之約定,為避免使 用上之不必要爭議及增進不動產利用價值,爰依民法第823 條第1項規定,請求將系爭土地按如鈞院卷二第106頁附表所 示之方案為分割,或將之變價分割等語。 二、被告抗辯則以: (一)藍玉翠等18人、余敏長律師、徐佩䊔:同意原告之分割方 案等語。 (二)于治中、楊陳梅蘭、王秀真、楊奉傑、朱黃靜香、黃玉芝 :駁回原告之訴,繼續維持共有等語。 (三)其餘被告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    明或陳述。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 ,民法第823條第1項本文定有明文。經查:   1.系爭土地為兩造共有,應有部分比例如附表所示,兩造就 系爭土地無不為分割之約定,亦無不能分割之情事等情, 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276頁),則原告依民法第8 23條規定,請求裁判分割系爭土地,自屬有據。   2.部分被告固抗辯稱:系爭土地為法定空地,依法不得分割 云云。惟依建築基地法定空地分割辦法第6條規定,系爭 土地經法院判決分割確定,申請人得逕自檢附法院確定判 決書至地政機關申辦地籍分割等情,有臺北市建築管理工 程處民國113年12月4日北市都建照字第1136192303號函在 卷可稽(本院卷二第200-201頁),可知系爭土地並不因 其為法定空地而不許裁判分割。是被告上開抗辯,洵屬無 據。 (二)次按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 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 ,命為下列之分配: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 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 有人,民法第824條第2項第1款定有明文。又法院裁判分 割共有物,須斟酌各共有人之利害關係、使用情形、共有 物之性質及價值、經濟效用,符合公平經濟原則,其分割 方法始得謂為適當(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1607號判決 意旨參照)。且分割共有物究以原物分割或變價分割為適 當,法院應斟酌當事人意願、共有物之使用情形、經濟效 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情形而為適當之分割,不受共有 人所主張分割方法之拘束(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00 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分割共有物,以消滅共有關係為目 的,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土地時,除因該土地內部分土地 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部分共有人仍願維持其共有關係, 應就該部分土地不予分割或准該部分共有人成立新共有關 係外,應將土地分配於各共有人單獨所有(最高法院96年 度台上字第108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   1.系爭土地之面積為288平方公尺,形狀為T字型,現況為供 公眾通行之巷道等情,業據兩造陳報在卷,且有系爭土地 之謄本、地籍圖、現場照片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460-46 8頁、卷二第186、326-339頁)。原告固提出分割方案, 請求將系爭土地為原物分割(本院卷二第106頁)。而依 系爭土地之面積及共有人應有部分比例,雖可原物分配予 全體共有人,惟因系爭土地共有人多達數十人,如依原告 提出之分割方案,按共有人之應有部分比例就系爭土地為 原物分割,土地分割顯然將過於零碎,難認符合系爭土地 之經濟效用。況除原告與他共有人共同分得之A部分外,B -R部分之分割面積均為8平方公尺,惟其分割之形狀卻大 有不同,於土地分割後,不同形狀土地間之價值應有差異 ,亦與公平原則有違。是原告提出之原物分割方案既有如 上所述之問題,自難認其分割方案為適當。   2.又原告另主張本件亦得採變價分割之方案,而本院綜合審 酌系爭土地之使用情形、經濟效用、全體共有人之利益及 渠等之意願,認系爭土地應以變價分割,將所得價金按如 附表所示之兩造應有部分比例分配予全體共有人,應屬最 適當之分割方案。 四、從而,原告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規定,請求將系爭土地變價 分割,所得價金由兩造按如附表所示之比例分配,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出之證據 ,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駁 ,併此敘明。 六、又分割共有物之訴具非訟事件之性質,分割共有物之方法, 應由法院斟酌何種方式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顧 共有人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因何造起訴而有 不同,故原告請求分割之訴雖有理由,惟關於訴訟費用負擔 ,應由兩造各按其應有部分比例負擔,方屬事理之平,爰併 依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規定,諭知訴訟費用之負擔如主文 第2 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楊忠霖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若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否則本院得不 命補正逕行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宜羚 附表: 編號 當事人姓名 應有部分比例 1 翁王鴛鴦 36分之1 2 蔣均定 36分之1 3 甘張秀蓮 36分之1 4 周王淑妹 36分之1 5 欒謝壁綉 36分之1 6 張興朝 36分之1 7 陳秀女 36分之1 8 王美雪 36分之2 9 陳玉葉 36分之1 10 林玉芬 36分之1 11 羅喜妹 36分之1 12 林彩英 36分之1 13 柳美智 36分之2 14 萬荆葆 36分之1 15 于治中 36分之1 16 陳秀春 36分之1 17 徐鶯娥 288分之2 18 陳怡杏 36分之2 19 徐儷萍 288分之2 20 徐佩䊔 288分之2 21 徐珮玲 288分之2 22 陳漢得 216分之4 23 陳漢朝 216分之4 24 王秀眞眞 72分之2 25 凃展嘉 36分之1 26 羅喜妹 公同共有36分之1 27 陳樹青 28 陳樹芳 29 陳樹芬 30 李秀玉 36分之1 31 楊奉美 公同共有36分之1 32 楊陳梅蘭 33 楊奉傑 34 楊陳梅蘭 35 俞成松 108分之1 36 俞成竹 108分之1 37 俞黃河妹 108分之1 38 張鳳桂 36分之1 39 藍玉翠 36分之1 40 陳漢地 216分之4 41 章顯恒 36分之1 42 陳伯維 72分之2 43 黃德蓮 36分之1 44 黃玉芝 36分之1 45 朱黃靜香 36分之1

2025-03-27

SLDV-113-訴-1363-20250327-2

金簡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金簡字第286號 公 訴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佳賓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 度偵字第11261號、第12280號、第14156號、第14537號、第1491 4號、第14915號、第14916號、112年度偵緝字第550號)及移送 併辦(113年度偵字第1162號、第2070號、第3808號、113年度偵 緝字第573號),被告於準備程序中自白犯罪(113年度金訴字第 114號),本院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爰不經通常程序,逕以 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劉佳賓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之洗錢罪,處有期徒 刑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4萬元,並就有期徒刑、併科罰金部分, 分別諭知易科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犯罪事實:   劉佳賓依其智識程度及社會經驗,可知金融帳戶具一身專屬 性,為個人身分、信用、財產之重要表徵,且任何人均可自 行到金融機構申請開立帳戶尚無特別條件限制,並可預見將 其所有之金融帳戶提供給不具信賴關係之他人使用,可能遭 犯罪者用以作為詐欺取財犯罪中收受被害人匯款之人頭帳戶 ,同時也會幫助犯罪者於提領被害人款項後,產生遮斷資金 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然其仍基於幫助他 人詐欺取財、一般洗錢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112年4月20日 15時30分許,在址設嘉義市○區○○路000號之嘟嘟房停車場嘉 義杭州站,將其名下臺灣新光商業銀行帳戶(帳號:000000 0000000,下稱本案新光帳戶)、第一商業銀行帳戶(帳號 :00000000000,下稱本案一銀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均交 付真實身分不詳之人,嗣並告以上開2帳戶之提款卡密碼、 網路銀行帳號及密碼,容任與其不具信賴關係之人得恣意使 用上開2帳戶收支款項。上開2帳戶使用權嗣經詐欺集團取得 ,詐欺集團成員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詐欺取財 、洗錢之犯意聯絡,於附表所示詐騙時間,以附表所示詐騙 方式,對附表所示之人施用詐術,致其等陷於錯誤,因而分 別於附表所示匯款/轉帳時間,匯/轉入如附表所示金額之款 項至本案新光帳戶內而詐欺得手。復由詐欺集團派員陸續以 網路銀行轉帳方式,將前述款項轉入本案一銀帳戶或其他人 頭帳戶,輾轉提領得款,形成金流斷點,產生遮掩、隱匿詐 欺犯罪所得去向、所在之效果。 二、證據名稱:  ㈠被告劉佳賓於偵查之供述及本院準備程序中之自白。  ㈡本案新光帳戶、本案一銀帳戶之客戶基本資料、交易明細各1 份。  ㈢GOOGLE地圖查詢結果截圖1份。   ㈣如附表「相關證據」欄所示之證據。  三、論罪科刑:  ㈠新舊法比較:  ⒈按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 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 為人之法律,此即從舊從輕原則。而如何就行為人行為前後 予以適用最有利之法律,其比較時應就罪刑有關之共犯、未 遂犯、想像競合犯、牽連犯、連續犯、結合犯,以及累犯加 重、自首減輕暨其他法定加減(如身分加減)等一切情形, 綜其全部罪刑相關規定而為整體性之比較結果,以一體適用 方式,依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處斷(最高法院110年度台 上字第971號、110年度台上字第1333號判決參照)。  ⒉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先於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第16條 規定,自同年月16日起生效施行。又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 布全文31條,除第6條、第11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 ,自同年8月2日起生效施行。茲比較如下:  ①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 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百萬元以下罰金」; 修正後移列至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 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億 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者,處6 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千萬元以下罰金」。就洗錢 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部分,與修正前法定刑「7年 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百萬元」相較,修正後法定最高刑度 部分降低,但提高法定最低刑度及併科罰金額度。再依刑法 第35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就有期徒刑最高度部分先予比 較,修正前法定刑有期徒刑最高度為7年以下,修正後已降 為有期徒刑為5年以下,自應以修正後規定,有利於行為人 。  ②另關於自白減刑之規定,本案行為時法(即107年11月7日修 正公布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2條之罪, 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刑」;中間時法(即112年6 月14日修正公布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4 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裁判 時法(即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之第23條3項)規定:「犯 前4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 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 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或查獲其 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可見洗錢防制法就自 白減刑之規定,經歷次修正,其要件越趨嚴格。  ③被告於本案繫屬本院前之最末次偵訊時(即112年10月21日偵 訊筆錄),猶否認本案洗錢犯行,遲至本院準備程序中始自 白認罪。其後雖於114年2月6日檢察事務官詢問時,同為認 罪之表示,然尚與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之洗錢防制法第23 條3項所定「在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之要件不符,惟依行 為時法即107年11月7日修正公布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 規定,被告已符合該條項之減輕事由。從而,被告本案犯行 ,若適用107年11月7日修正公布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 及一體適用斯時之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規定,有期徒 刑最高刑度為6年11月,最低刑度則為有期徒刑1月。又修正 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3項雖規定,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 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然本案觀諸附表所示詐術實施手法, 可知本案詐欺正犯就附表編號1、3、4、5、7、8、10所示之 人,均係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故本案洗錢 行為之前置特定犯罪應為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加重 詐欺取財罪,法定最重本刑有期徒刑7年。本案洗錢罪最高 法定刑自未超過該特定犯罪之法定最重本刑。而若被告本案 適用修正後即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之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 1項之規定,因無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之減輕事由,其有 期徒刑最高度刑為5年以下,最低刑度則為有期徒刑6月以上 。經整體比較仍以113年7月31日修正後之規定較有利於被告 ,依刑法第2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應適用修正後洗錢防制法 第19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論處。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 助詐欺取財罪,及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修正後洗錢防制 法第19條第1項後段之幫助洗錢罪。被告以一行為同時提供 上開2金融帳戶,幫助詐欺正犯詐欺附表所示之人之財物得 逞,並移轉犯罪所得形成金流斷點,遂行詐欺取財、一般洗 錢之犯行,係以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 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論以幫助洗錢罪。  ㈢被告基於幫助之犯意而為一般洗錢罪,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 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當前社會中詐騙集團犯案猖 獗,我國政府為防制詐欺及洗錢犯罪,歷年來已透過多元管 道宣導應審慎保管金融帳戶以避免淪為犯罪工具,被告為具 有通常智識及社會經驗之人,依其過往經驗,顯已預見交付 金融帳戶供他人使用,該帳戶將可能遭供作詐欺取財、洗錢 之人頭帳戶之用,卻仍為求獲得貸款,而將帳戶交付他人使 用,因此幫助詐欺犯罪者遂行詐欺取財犯罪之目的,並得以 隱匿其真實身分,復使詐欺犯罪者得以掩飾、隱匿犯罪所得 之真正去向,而保有犯罪所得,減少遭查獲之風險,增加被 害人尋求救濟之困難,對於社會安全及金融秩序均有負面影 響。再考量因受騙而轉帳至本案帳戶之被害人共計11人,金 額為120萬7000元,尚無證據足認被告已因提供帳戶而獲有 對價。兼衡被告原否認犯罪,直到本院審理中始自白認罪, 且未彌補附表所示之人所受損失之犯後態度,及其於準備程 序中自陳之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生活狀況等一切 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就有期徒刑、併科罰金部分 ,分別諭知易科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沒收   被告否認已因交付帳戶而取得對價,而本案卷內無積極事證 可認被告已因提供本案帳戶而取得報酬,自無須沒收犯罪所 得。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0條第1項、第454 條第1項(依刑事判決精簡原則,僅記載程序法條),逕以 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六、如不服本判決,得自收受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   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姜智仁提起公訴及移送併辦,檢察官葉美菁到庭執 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嘉義簡易庭 法 官 陳盈螢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 繕本)。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 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 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方瀅晴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 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 幣一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 以下罰金。 附表: 編號 被害人 /告訴人 詐騙時間、方法 轉帳/匯款時間 轉(匯)入金額 (新臺幣) (不含手續費) 相關證據 1 曾子辰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底,在臉書刊登不實投資廣告,誘使曾子辰點閱並將之加為LINE好友後,再對曾子辰謊稱:在MetaTrader5開立帳戶進行股票、外匯投資賺錢速度快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5日9時36分 ①5萬元 1.證人曾子宸於警詢之證述(警6844卷第1-3頁) 2.曾子宸提出之轉帳交易明細截圖(警6844卷第12頁) ② 112年4月25日9時38分 ②1萬6000元 2 林昆模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初某時起,在LINE群組「景潤私募俱樂部」中向林昆模謊稱:在MetaTrader5換匯投資黃金即可獲利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5日9時38分 ①5萬元 1.證人即被害人林昆模於警詢之證述(警0200卷第37-38頁) ② 112年4月25日9時42分 ②5萬元 3 黃偉淳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11日,在臉書刊登「景潤私募俱樂部」理財廣告,誘使黃偉淳將之加為LINE好友後,再向黃偉淳佯稱:在MetaTrader5換匯投資美金、黃金、原油,入金後不到5分鐘即可獲利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5日9時39分 ①4萬6000元 1.證人黃偉淳於警詢之證述(警2200卷第1-4頁) 2.黃偉淳于提出之投資APP頁面、LINE對話紀錄、轉帳交易明細等截圖(警2200卷第5-15頁) ② 112年4月25日9時41分 ②4000元 4 馬美玲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3月9日9時許,在臉書刊登不實存股廣告,誘使馬美玲點閱並將之加為LINE好友後,再對馬美玲謊稱:可提供個股資訊來穩定獲利,並陸續提供買賣交易獲利資訊,且在MetaTrader5進行美金存股,獲利豐厚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6日9時 ①5萬元 1.證人馬美玲於警詢之證述(警3800卷第7-9頁) 2.馬美玲提出之LINE對話紀錄文字檔(警3800卷第69-180頁)、轉帳交易明細截圖(警3800卷第61-65頁) ② 112年4月26日9時3分 ②5萬元 ③ 112年4月26日9時6分 ③3萬元 ④ 112年4月27日8時39分 ④5萬元 5 王美雪 (未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底某日,在臉書刊登不實投資廣告,誘使王美雪點閱並將之加為LINE好友後,再對王美雪佯稱:可以代操股票及投資貨幣,穩賺不陪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6日9時40分 ①5萬元 1.證人王美雪於警詢之證述(警5673卷第3-7頁) 2.王美雪提出之轉帳交易明細截圖(警5673卷第17-21頁) ② 112年4月26日9時43分 ②3萬元 6 劉允昱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3月19日某時起,誘使劉允昱加入LINE群組「景潤私募」後,對劉允昱謊稱:可在MetaTrader5進行黃金、美元交易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6日10時2分 ①13萬1000元 1.證人劉允昱於警詢之證述(警0342卷第102-104頁) 2.劉允昱提出之LINE對話紀錄截圖、轉帳交易明細截圖(警0342卷第195-206頁) ② 112年4月26日10時16分 ②5萬元 ③ 112年4月26日10時22分 ③5萬元 7 盧義樺 (未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3月6日,在臉書刊登不實投資廣告,誘使盧義樺點閱並將之加為LINE好友後,向盧義樺謊稱:加入623景潤私募倶樂部會員,一起投資股票1個月可以獲利300%。投資金額越多獲利越豐厚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6日12時24分 ①5萬元 1.證人盧義樺於警詢之證述(警9088卷第31-33頁) 2.被害人盧義樺提出之轉帳交易明細截圖、LINE對話紀錄截圖(警9088卷第67、79-111頁) ② 112年4月26日12時26分 ②5萬元 8 陳緯倫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2月23日,在臉書刊登不實投資廣告,誘使陳緯倫點閱並將之加為LINE好友後,向陳緯倫謊稱:以台幣換匯投資美金期貨,獲利豐厚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112年4月26日13時17分 5萬元 1.證人陳緯倫於警詢之證述(警6346卷第1-4頁) 2.陳緯倫提出之轉帳交易明細截圖(警6346卷第13頁)、LINE對話紀錄截圖(警6346卷第14-25頁) 9 郭佳紜 (未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26日前某時起,使用LINE與郭佳紜聯絡,並向其佯稱:透過MT5APP投資穩賺不賠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及匯款至指定帳戶。 112年4月27日12時18分 5萬元 1.證人郭佳紜於警詢之證述(警0645卷第11-12頁) 2.郭佳紜提出之LINE對話紀錄截圖(警0645卷第13-16頁)、郵政跨行匯款申請書(警0645卷第19頁) 10 李志脩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間某日,在臉書刊登不實投資廣告,誘使李志脩點閱並加入LINE群組「633景潤私募俱樂部」。嗣在該群組中,向李志脩謊稱:可透過METATRADER5 APP進行投資,匯款至指定帳戶即可購買美金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5日 9時43分 ①3萬元 1.證人李志脩於警詢之證述(警5418卷第1-6頁) 2.李志脩提出之LINE對話紀錄截圖(警5418卷第24、26、28、30、32頁) ② 112年4月25日 9時46分 ②2萬元 11 陳筠璇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4月25日前,透過臉書結識陳筠璇,進而成為其LINE好友後,向其佯稱:可至指定網站投資虛擬貨幣,保證獲利,匯款至指定帳戶即可購買虛擬貨幣云云,致其陷於錯誤,因而轉帳至指定帳戶。 ① 112年4月25日 12時30分 ①15萬元 1.證人陳筠璇於警詢之證述(警0031卷第3-7頁) 2.陳筠璇提出之郵政跨行匯款申請書影本2張、LINE對話紀錄截圖1份、委任契約、虛擬貨幣買賣契約、升值計劃協議書、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營業執照等件影本(警0031卷第23、31-53頁) ② 112年4月26日8時48分 ②5萬元 ③ 112年4月26日9時26分 ③5萬元

2025-03-24

CYDM-113-金簡-286-20250324-1

重訴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確認優先承買權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69號 原 告 林憲昌 訴訟代理人 林錦龍 李昶欣律師 被 告 黃成滄 訴訟代理人 張智學律師 被 告 王美雪 王心妍 唐雪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優先承買權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 1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所謂 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 原告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或受侵害之危險,而 此種不安之狀態或危險,能以確認判決除去者而言。查原告 主張其就坐落雲林縣○○鎮○○段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 )有優先購買權,惟為被告所否認,則原告究竟得否行使優 先購買權,即陷於不明確狀態,而此種不明確之狀態,得以 確認判決除去,故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 上利益。 二、被告王美雪、王心妍、唐雪平經合法通知,均未於最後言詞 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情形,爰依 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系爭土地原為訴外人李秋慶所有,訴外人林 全喜於民國98年間向李秋慶承租系爭土地種植真柏,而林全 喜於107年2月12日將真柏出售予原告,嗣後原告再另向李慶 秋租用系爭土地,並簽訂土地租用契約書,約定租賃期間自 111年12月4日至117年12月14日止。而李秋慶於112年8月10 日將系爭土地以買賣為原因登記予被告王美雪,被告王美雪 亦同意依照原告與李秋慶間就系爭土地之租賃契約履行,並 將其用電繳費通知單地址改至原告之住所地。詎料被告王美 雪出賣系爭土地時竟未通知原告行使優先購買權,將系爭土 地以新臺幣(下同)1,911萬元出售,並於113年1月3日辦竣 所有權移轉登記至被告黃成滄、王心妍、唐雪平名下。爰依 土地法第104條規定,提請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確認原 告就系爭土地有優先購買權存在;被告應將系爭土地於113 年1月3日以買賣為原因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即被告黃成 滄應有部分2分之1、王心妍應有部分百分之15、唐雪平應有 部分百分之35)予以塗銷,並回復登記為被告王美雪所有; 被告王美雪就系爭土地,應以出賣予被告黃成滄、王心妍、 唐雪平之相同條件與原告訂立買賣契約,並於原告給付1,91 1萬元後,將系爭土地應有部分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 。 二、被告方面: ㈠、黃成滄、王心妍、唐雪平則均以:被告黃成滄於112年10月7 日與被告王美雪簽訂土地買賣契約,以1,911萬元購買系爭 土地,系爭土地業已移轉登記為被告三人所共有。原告所提 出之租賃契約係原告與李秋慶間之租賃契約,與被告王美雪 沒有關係,且依民法第425條第2項規定,租賃契約超過5年 需經公證才有民法425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該租約為6年, 其未經公證,故無民法第425條第1項規定,無法拘束被告王 美雪。況依被告王美雪114年1月16日律師函之記載,沒有被 告王美雪同意原告承租系爭土地等語置辯,並均聲明:原告 之訴駁回。 ㈡、被告王美雪經本院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 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 ㈠、系爭土地為農牧用地,原由林全喜於98年間向原土地所有人 李秋慶承租種植真柏,之後林全喜於107年2月12日將真柏出 售予原告。 ㈡、李秋慶於112年8月10日將系爭土地以買賣為原因登記予被告 王美雪。 ㈢、被告王美雪於113年1月3日將系爭土地以總價1,911萬元出賣 予被告黃成滄,並指定登記所有權人為被告黃成滄、王心妍 、唐雪平。 四、本院之判斷:   本件兩造爭執之處,應在於:原告得否依土地法第104條規 定主張優先承買權?茲論述如下: ㈠、按基地出賣時,地上權人、典權人或承租人有依同樣條件優 先購買之權,房屋出賣時,基地所有權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 購買之權,其順序以登記之先後定之,土地法第104條第1項 定有明文。次按土地法第104條第1項關於基地或房屋優先購 買權之規定,旨在使房屋與基地之所有權合歸於一人所有, 使法律關係單純化,以盡經濟上之效用,並杜絕紛爭,故必 須對於基地有地上權、典權或租賃關係之存在,且地上權人 、典權人或承租人於基地上有房屋之建築者,始有本條優先 購買權之適用(最高法院84年度臺上字第83號、84年度臺上 字第1750號、97年度臺上字第1200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原告主張其自林全喜處購買系爭土地上之真柏,並與李秋慶 就系爭土地定有租賃契約乙情,有其提出之系爭土地現況照 片、樹木盆栽買賣契約書、土地租用契約書、虎尾郵局第00 0271號存證信函為證(見本院卷第59至65頁、第83至84頁) ,核與證人李秋慶、林全喜到庭具結之證述相符,有言詞辯 論筆錄附卷可參(見本院卷第118至121頁),則原告在系爭 土地係種植真柏乙情,堪以認定為真實。姑且不論原告與被 告王美雪間就系爭土地是否有成立租賃契約,原告既未在系 爭土地上有房屋之建築,依上開規定及裁判意旨,其主張就 系爭土地有土地法第104條規定之優先承買權,難認合乎該 條項規範之旨趣,故原告主張其依土地法第104條,就系爭 土地有優先購買權之主張,請求確認其就系爭土地有優先購 買權存在,並無理由。 ㈢、原告因未於系爭土地上興建房屋,不得依土地法第104條規定 ,主張就系爭土地有優先購買權等情,已如前述,則原告請 求被告黃成滄、王心妍、唐雪平應塗銷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 登記,並回復登記為被告王美雪所有,及請求被告王美雪, 應按與被告黃成滄、王心妍、唐雪平所定買賣契約之同一條 件與原告訂立買賣契約,並於原告給付1,911萬元後,將系 爭土地移轉登記與原告所有,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於系爭土地上並未興建房屋,故其依民法第 土地法第104條規定,請求確認其就系爭土地有優先購買權 ,並請求被告黃成滄、王心妍、唐雪平塗銷系爭土地所有權 移轉登記,及被告王美雪應以同樣條件與原告訂立買賣契約 ,於原告給付前述價金後,將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與原 告之部分,並無理由,均應予駁回。 六、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 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亦 與本案爭點無涉,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吳福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需 按他造人數提出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沈菀玲

2025-03-13

ULDV-113-重訴-69-20250313-1

重訴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返還土地等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60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王美雪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即原告)黃成滄間因給付違約金事件, 上訴人對民國114 年1 月7 日本院民事判決提起上訴到院。查, 本件上訴其訴訟標的金額為新台幣(下同)6,142,950 元(計算 式:1,683×365×10=6,142,950),應徵第二審裁判費110,182元 未據上訴人繳納,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 條第2 項規定,限該上 訴人於收受本裁定後5 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即駁回其上訴 。其次,上訴狀應表明上訴理由;又上訴理由應表明:應廢棄或 變更原判決之理由及關於前款理由之事實及證據(同法第441 條第1 項第4 款、第2 項)。查,上訴人所提上訴狀之內容有上 開缺漏,併命上訴人於前揭期間內補正,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蔣得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李欣芸

2025-02-04

ULDV-113-重訴-60-20250204-5

竹小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小額判決 113年度竹小字第262號 原 告 王美雪 被 告 張惟丞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損害賠償之附帶 民事訴訟,由本院刑事庭裁定移送前來(112年度附民字第902號 ),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6日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50,000元,及自民國112年7月28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本判決得假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新竹簡易庭 法 官 楊祐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以違背法令為理由,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 本院提出上訴(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 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范欣蘋 附錄: 一、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8第1項:   (小額訴訟程序)判決書得僅記載主文,就當事人有爭執事   項,於必要時得加記理由要領。 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項:   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為   理由,不得為之。 三、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5:   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項:   ㈠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㈡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2025-01-20

SCDV-113-竹小-262-20250120-1

司執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清償債務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執字第6453號 債 權 人 合作金庫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設臺北市○○區○○路00號3樓    法定代理人 周俊隆  住同上            送達代收人 盧思廷              住○○市○○區○○○路0號3樓    債 務 人 隆鋒實業有限公司            設新北市○○區○○路00號2樓    兼法定代理 王梁明波 住○○市○○區○○○路0段00巷00號 人 2樓 債 務 人 王美雪即顏美雪            住○○市○○區○○街00巷0號 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應依債權 人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強制執行法第30 條之1 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本件債權人聲請查調債務人王梁明波、王美雪即顏美雪之保 險投保資料,並就對投保第三人基於保險契約所生之相關金 錢債權強制執行,然依強制執行法第7條第2項之規定,應執 行之標的物所在地或應為執行行為地不明者,由債務人之住 、居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而債務人經查係分別設籍於臺北 市中山區、松山區,非在本院轄區,有債務人個人戶籍資料 查詢結果在卷可稽,是本件自應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管轄。 茲債權人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聲請強制執行,顯係違誤,爰依 職權將本件移送於前開法院。 三、依首開法條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民事執行處 司法事務官 郭鎧瑋

2025-01-14

TYDV-114-司執-6453-20250114-1

重訴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返還土地等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60號 原 告 黃成滄 訴訟代理人 張智學 律師 被 告 王美雪 訴訟代理人 涂朝興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違約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3 年12月24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自民國一一三年三月一日起按日給付原告新台幣壹仟陸佰 捌拾參元,至原告取得座落雲林縣○○鎮○○段○○○○地號土地占有之 日止。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新台幣伍萬玖仟貳佰壹拾陸元,餘由原告負 擔。 本判決第一項已到期部分於原告就到期部分按金額三分之一為被 告供擔保後得假執行;被告就到期部分全額為原告供擔保後,得 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當事人關於由一定法律關係而生之訴訟得以合意定第一審 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1 項)。查,兩造約明就座 落雲林縣○○鎮○○段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交易事宜 若涉訟時,以系爭土地所在地之法院為管轄法院乙節,此有 原告提出之兩造簽立之系爭土地買賣契約書在卷(見卷內第 16-18頁之合約書中第11條第5 款後段)足稽,是以被告王 美雪之住居所雖非在本院轄區內,惟依上揭規定,本院就兩 造間因買賣系爭土地所發生之爭議亦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二、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被告 同意者;或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 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視 為同意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 項第1 款、第 3 款、第2 項)。查,原告起訴時其聲明原為:「被告林憲 昌、王美雪應將系爭土地返還予原告及其他共有人全體;被 告王美雪應自民國113 年3 月1 日起至返還系爭土地之日止   ,按日給付原告已付價金新台幣(下同)1,861 萬元萬分之 2 計算之違約金」等情,嗣於同年11月14日具狀(見卷內第 63頁)將其上開聲明變更為:「被告林憲昌應將系爭土地返 還予原告及其他共有人全體;被告王美雪應自113 年3 月1   日起至返還系爭土地之日止,按日給付其已付價金1,861 萬   元萬分之2 計算之違約金」。而被告對原告之上開變更亦無 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是依上開規定,原告所為上開訴 之變更,合符前揭規定。 三、又按以一訴主張之數項標的,其一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者, 法院得為一部終局判決(民事訴訟法第382 條前段)。經查   ,原告依其與被告王美雪所簽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第9 條、第10條第2 款之約定,請求王美雪應自民國113 年3 月1 日起至其取得系爭土地占有之日止,按其已付買賣價金新台幣(下同)1,861 萬元以每日萬分之2 (即每日3,722 元)計付違約金予伊;並另依民法第767 條第1 項、第821 條規定對同案被告林憲昌訴請其應將系爭土地返還予原告及其他全體共有人(此部分另行審結)。因原告對被告王美雪所提前開請求給付違約金部分之訴訟已達於可為判決程度,爰依前揭規定先為一部終局判決,併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方面:  ㈠聲明:被告應自113 年3 月1 日起至林憲昌將系爭土地交還      時止,按日給付其3,722 元(計算式:18,610,000×      2/10,000=3,722 );並願供擔保為假執行之宣告。  ㈡陳述:   ⒈112 年10月7 日伊以1,911 萬元向被告購買系爭土地,上 開買賣價款伊已給付其中1,861萬元予被告(至其餘50萬 元則保留在履約保證專戶內)。   ⒉被告雖已將系爭土地產權移轉登記予伊(應有部分2 分之1 )及訴外人唐雪平(應有部分100 分之35)、王心妍(    應有部分100 分之15)所共有,然依約被告應於113 年2    月28日前將系爭土地點交予伊,惟系爭土地現仍為同案被 告林憲昌種植之真柏所占用中,是依雙方之系爭土地買賣 合約第9 條、第10條規定,伊每日得向王美雪請求以伊已 付價款萬分之2 計算之違約金(即18,610,000×0.0002 =3 ,722 )。 二、被告方面:  ㈠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㈡陳述:   ⒈按當事人得約定債務人於債務不履行時,應支付違約金(    民法第250條第1 項),惟債務已為一部履行者,法院得 比照債權人因一部履行所受之利益,減少違約金;約定之 違約金額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同法第251 條    、第252 條)。而違約金之約定「是否相當仍須依一般客 觀事實、社會經濟狀況及當事人所受損害情形,以為酌定 標準,職是債務已為一部履行者,亦得比照債權人所受利 益減少其數額」(最高法院49年台上字第807 號民事裁判 要旨可參)。   ⒉系爭土地屬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僅能供為農使用,且面 積僅有1,911 平方公尺,以稻作生產為例每公頃一年兩期    ,產出總值不過273,301 元,全年淨所得亦僅103,369 元    ,每月平均收入僅8,614 元,遑論系爭土地面積不足2 分    。若依原告主張之違約金計算方式,每日高達3,722 元, 一個月金額即為111,660 元,況系爭土地已完成過戶,自 無逕依合約之約定計算違約金之餘地。   ⒊伊並非不點交系爭土地予原告,實係受同案被告林憲昌之 拖累,因林憲昌拒不返還,伊同感無奈。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物之出賣人負交付其物於買受人,並使其取得該物所有權之義務(民法第348 條第1 項);所謂交付其物於買受人,即移轉其物之占有於買受人之謂(同法第946 條第1 項規定參照)。其次,當事人得約定債務人於債務不履行時,應支付違約金。違約金,除當事人另有訂定外,視為因不履行而生損害之賠償總額(同法第250 條第1 項、第2 項前段)。經查,原告以總價1,911 萬元向被告購買系爭土地,並約定賣方若違反契約義務時,每逾1 日應按買方已付價款萬分之2 計算違約金(自逾期之次日起至完成給付日止),嗣原告已付給被告部分買賣價款(即1,861 萬元),而被告雖已將系爭土地產權移轉登記予原告及他人所共有,然迄仍未依約於113 年2 月28日前將系爭土地點交予原告等各情,業據原告提出系爭土地買賣契約書、系爭土地登記第1 類謄本、不動產買賣契約展延同意書(均影本)等在卷(見卷內第16-24、33頁)為證,並為被告所不爭執。從而,原告主張:因被告未完全履行系爭土地買賣契約上之義務,依雙方之約定   ,被告應對其負違約賠償責任乙節,自屬可採。  ㈡次按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民法 第252 條)。至於當事人約定之違約金是否過高,須依一般 客觀事實,社會經濟狀況,當事人所受損害情形及債務人如 能依約履行時,債權人可享受之一切利益為衡量標準;另債 務已為一部履行者,亦得比照債權人所受之利益減少其數額   。倘違約金係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質者,參諸同法第216 條 第1 項規定,尤應衡酌債權人實際上所受之積極損害及消極 損害(所失利益),以決定其約定之違約金是否過高。經查   ,兩造就被告(即賣方)未能依約履行時所應負之賠償責任 範圍,已在系爭土地買賣契約第10條第2 項定明:「賣方違 反契約義務時,每逾1 日按買方已付價款萬分之2 計算違約 金(自逾期日起至完成給付日止)…」等語,是由上開文義 可知,該項違約金乃屬損害賠償總額預定之性質,此並為兩 造所不爭執。至被告雖以:原告請求之違約金額要屬過高應 予以酌減等語為辯;但為原告所否認,並陳稱:其因購地而 向銀行貸款,每月須向銀行依年利率3.3%支付利息,而伊現 仍無法占有使用系爭土地,是依原約定計算違約金尚非過高 等語在卷(詳卷內第127 頁-言詞辯論筆錄)。其次,系爭 土地屬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乙節,此有兩造不爭執之系爭土 地登記第1 類謄本在卷可稽,顯見系爭土地目前僅能供作農 業使用。是以本院審酌上開各情,認原告因被告違約所受損 害應為原告購買系爭土地所投入之資源及成本(即利息損失 ),故而原告依系爭土地買賣契約第10條第2 項約定,並以 其向銀行借款利率3.3%為計算基準,請求被告按日給付其違 約金1,683元(計算式:18,610,000×3.3%÷365≒1,683)尚屬 公允適當;至逾上開金額部分則無理由,不應准許。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併此敘明。 五、假執行之宣告:   按就財產權將來給付訴訟部分,在判決確定前仍有屆清償期 之可能或有部分屆清償期,不能謂無宣告假執行之實益,是 以原告對被告請求而為本院准許且在判決確定前已屆清償期 部分,其既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 定相當擔保金額准許之(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89年法律 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37號研討結果參照);另被告亦陳明願 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之宣告,就原告勝訴部分,經核符法律規 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 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六、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一部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民事訴 訟法第79條、第390 條第2 項、第392 條第2 項,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蔣得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廿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書記官 李欣芸

2025-01-07

ULDV-113-重訴-60-20250107-4

重訴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返還土地等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60號 原 告 黃成滄 訴訟代理人 張智學 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王美雪間因請求給付違約金事件,原告起訴雖據 繳納裁判費新臺幣(下同)4,630 元(以原核定價額428,030 元 為計算基準)。惟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 。但所主張之數項標的互相競合或應為選擇者,其訴訟標的價額 ,應依其中價額最高者定之。以一訴附帶請求其起訴後之孳息 、損害賠償、違約金或費用者,不併算其價額(民事訴訟法第77 條之2 )。而此所稱以「一訴附帶請求」,係指凡是附帶請求與 主位請求間有主從、依附或牽連關係者,始有該條項規定之適用 (最高法院101 年度台簡抗字第9 號民事裁判要旨可參);換言 之,若依原告之聲明及所陳述之事實,關於違約金之請求,並非 附帶於主請求而請求,而係另為請求者,則應依同法第77條之2 第1 項前段規定,合併計算其訴訟標的價額。其次,因定期給付 或定期收益涉訟,以權利存續期間之收入總數為準;期間未確定 時,應推定其存續期間。但其期間超過十年者,以十年計算(同 法第77條之10)。查,原告係依其與被告王美雪所簽立不動產買 賣契約書第9 條、第10條第2 款之約定,請求王美雪應自民國11 3 年3 月1 日起至其取得座落雲林縣○○鎮○○段0000地號土地(下 稱系爭土地)占有之日止,按其已付買賣價金1,861 萬元以每日 萬分之2 (即每日3,722 元)計付違約金予伊;另依民法第767 條第1 項、第821 條規定訴請同案被告林憲昌應將系爭土地返還 予其及其他全體共有人。因原告對不同被告所為上開各項請求, 二者之間要無主從之附帶關係;亦無競合或應為選擇關係者,自 應併算訴訟標的價額。其次,原告對被告王美雪請求違約金(含 已發生及將來可能發生部分),具定期給付性質,且原告向同案 被告林憲昌訴請返還系爭土地部分,原告究竟於何時能取得系爭 土地之占有,端繫他案(本院113 年度重訴字第69號)及本案訴 訟(即原告對同案被告林憲昌請求返還土地部分)結果,參諸各 級法院辦案期限實施要點第2 點規定(民事通常程序第一審審判 案件及民事執行事件均為2 年,民事第二審審判案件為2 年6 個月,民事第三審審判案件為1 年6 個月),僅以他案(即 本院113 年度重訴字第69號)即需時6 年。若再加計原告對同案 被告林憲昌請求返還系爭土地本案部分,推定原告對被告林美雪 所主張之其上開權利存續期間將超過10年,是依民事訴訟法第77 條之10後段規定,其訴訟標的價額應以10年之收入總數為準。準 此,原告對被告王美雪請求給付違約金部分之訴訟標的價額核定 為13,585,300元(計算式:3,722 × 365 × 10=13,585,300), 此部分訴訟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31,592 元,原告已繳納4,630 元,尚不足126,962 元,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3 日內補繳, 逾期不繳,即駁回原告之訴,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 書之規定,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9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蔣得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 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李欣芸

2024-12-29

ULDV-113-重訴-60-20241229-2

重訴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返還土地等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60號 原 告 黃成滄 訴訟代理人 張智學 律師 被 告 林憲昌 訴訟代理人 林錦龍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土地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於本院一一三年度重訴字第六九號確認優先承買權事件民事 訴訟終結前,停止訴訟程序。   理 由 一、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 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民事 訴訟法第182 條第1 項定有明文。而所謂訴訟全部或一部之 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者,係指他訴訟之 法律關係是否成立,要為本件訴訟先決問題者而言(最高法 院101 年度台抗字第224 號民事裁判要旨可參)。其次,出 租人出賣耕地時,承租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承買之權(土地 法第107 條第1 項);前項出賣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而與 第三人訂立買賣契約者,其契約不得對抗優先購買權人(同 法第107 條第2 項、第104 條第2 項後段)。 二、經查:  ㈠本件原告主張:座落雲林縣○○鎮○○段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 爭土地)乃為伊於民國112 年10月7 日向王美雪所購買   ,並已辦竣所有權移轉登記,詎系爭土地迄仍為被告種植之 「真柏」樹所無權占用,爰依民法第767 條第1 項前段、第 821 條規定,請求被告應將系爭土地返還與伊及其他共有人 等語。  ㈡被告則辯以:系爭土地為屬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其於111   年12月4 日即與系爭土地原所有權人李秋慶就系爭土地定有 租約(租期6 年),嗣李秋慶將系爭土地出售予王美雪,王 美雪仍允應伊繼續租用系爭土地,詎王美雪又於112 年11月 21日將系爭土地出售予原告,然並未依土地法相關規定通知 伊行使優先承買權,是以原告與王美雪間就系爭土地所為買 賣契約自不得對抗伊,伊已對原告及系爭土地之其他共有人 與王美雪向鈞院提起確認優先承買權(案號:113 年度重訴 字第69號)在案等情,要為原告所不爭執,復經本院調閱上 開案號案卷核閱無誤。  ㈢綜上,原告於本件訴訟既以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地位,並本於 民法第767 條第1 項前段規定而為請求,則原告是否為系爭 土地所有權人,即屬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而被告係以具有 物權效力之土地法第107 條、第104 條第2 項等規定為據提 起他案訴訟事件,倘他案事件獲勝訴判決,得請求原告塗銷 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是他案訴訟事件所涉法律關係乃 為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依首揭規定及實務見解,並為避免 裁判歧異,自有裁定停止本件民事訴訟程序之必要。 三、依首開法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蔣得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李欣芸

2024-12-27

ULDV-113-重訴-60-20241227-3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