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陳複坤

共找到 5 筆結果(第 1-5 筆)

台抗
最高法院

強盜等罪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24號 抗 告 人 陳奕維 上列抗告人因強盜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 1月29日駁回聲請再審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539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為受判決人之 利益,得以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以下除個別記載,合稱新 事證),經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 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判決為由 聲請再審。是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所憑之新事證,除須 具有未經判斷資料性之新規性(或稱嶄新性)外,尚須具備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 事實之確實性(或稱明確性、顯著性),二者均不可或缺。 是以發現新事證作為聲請再審事由,再審法院應依前揭兩階 段方式審查,先審查聲請人提出之新事證,是否具備「新規 性」要件,其次經單獨評價或綜合評價是否具備「確實性」 要件,倘未兼備,即與法定聲請再審事由不符,應認其聲請 再審為無理由。又聲請再審理由,如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 的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 ,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即使審 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 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 二、抗告人陳奕維因強盜等罪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12年度上訴 字第3734號判決確定(下稱原判決,抗告人提起第三審上訴 ,經本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1931號判決,以其上訴不合法 ,從程序上駁回上訴在案)。抗告人以有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事由,對原判決聲請再審,其聲請意旨詳如原 裁定理由一所載。原裁定則以:抗告人聲請再審提出吳紹強 、陳複坤(上2人均經判決確定)、溫睿宇之證詞、通訊軟 體微信群組之對話內容、民國110年10月1日臺灣桃園地方法 院關於吳紹強之筆錄,主張吳紹強證詞有嚴重瑕疵,溫睿宇 的證詞僅能證明車上有人對話,陳複坤的證詞證明其強押溫 睿宇上B車後才知余建緯(已死亡,經不受理判決確定)策 畫強盜,均不能證明抗告人知悉余建緯策劃強盜;微信群組 對話內容雖有談到「收水、交水」,然非抗告人所能瞭解, 抗告人復係上車後始加入群組,原判決所採證據不足證明抗 告人主、客觀犯行,事實認定有誤。惟吳紹強、陳複坤、溫 睿宇之證詞、微信群組之對話内容、110年10月1日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關於吳紹強之筆錄,均經原判決調查審酌,不具新 規性要件,聲請意旨係就卷內已存在之證據,對於原判決取 捨證據及判斷證據證明力,徒憑己見而為指摘或為相異評價 ,均不足動搖原判決,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 定得為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符;又原判決審理時,溫睿宇經傳 喚未到庭,原判決已援引溫睿宇於偵訊時之證詞,並無聲請 意旨所指未調查審酌該項證據,因認抗告人本件聲請再審為 無理由,而予駁回。 三、抗告意旨略以:㈠余建緯告知抗告人需湊人數處理債務,抗 告人方臨時搭乘A車並加入微信群組,因生活單純,無法暸 解詐欺集團使用暗語所代表之意,主觀上僅具妨害自由犯意 。吳紹強歷次證述就何時、何處知悉余建緯策畫強盜之事、 有無告知當時在A車上之抗告人等重要事實均有瑕疵;溫睿 宇之證詞未經對質詰問,無法證明抗告人知悉余建緯之強盜 計畫,原判決引用該等證據,即有違誤。㈡抗告人提出天成 醫療社團法人天晟醫院(下稱天晟醫院)急診病歷影本(抗 證1),證明於109年10月9日晚間8時15分被拘捕後即遭受刑 求,並於同年月10日凌晨0時49分因頭部外傷、暈眩、嘔吐 等傷勢被送至桃園市中壢區之天晟醫院急診等語。 四、惟查:原裁定已說明抗告人所提前開證據,如何與刑事訴訟 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指之新證據不合,經單獨或與卷內 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動搖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因認其聲 請再審為無理由,而予駁回,於法尚無不合。抗告意旨並未 依據卷內資料,對原裁定駁回其聲請再審有何違法、不當為 具體之指摘,仍執前詞,對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 對原判決採證認事職權,或對證據之證明力,徒憑己意漫事 指摘或為相異之評價,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抗告 人提出天晟醫院急診病歷影本,主張被逮捕時受非法刑求, 係抗告本院後始行提出之新主張及新證據,並非原聲請再審 之理由及證據,非本院所得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劉興浪 法 官 蔡廣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黃斯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鄭淑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0

TPSM-114-台抗-424-20250320-1

台抗
最高法院

強盜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68號 抗 告 人 陳複坤 上列抗告人因強盜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 2月17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2988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及第51條第5款分別規定甚明。又 執行刑之量定,係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 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所定之方法或範圍及刑事 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即法律之外 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 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 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陳複坤因犯如其附表(下稱附 表)所示強盜等罪,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有期徒刑確定 ,合於數罪併罰規定,檢察官依抗告人之請求,向原審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原審即於給予抗告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後, 於各刑最長期以上,合併各刑之刑期以下之範圍內,審酌附 表編號1至10、14至15前曾定應執行刑、抗告人所犯附表編 號1至10、12至13所示各罪之罪名相同,手法類似,犯罪時 間接近,均屬侵害他人財產法益之罪;而附表編號14至15部 分,為攜帶兇器強盜犯罪,係因覬覦詐欺集團犯罪贓款衍生 而來,附表編號11之罪,則係持刀械棍棒揮砍門扇、叫囂等 方式為之;及其惡性、可非難程度、對於法秩序之敵對態度 ,與抗告人具狀表示對定刑無意見等一切情狀後,定應執行 之刑為有期徒刑10年6月,既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及刑事 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法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濫用裁 量權而有違反法律內部性界限之情形,此核屬原審定應執行 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自無違法或不當可言。抗告意旨以 其尚有外公、養父、兒子及其他家人待照顧,服刑期間也已 知錯,請求讓其早日返鄉云云,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有何違 法或不當,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M-114-台抗-268-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98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複坤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102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年陸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強盜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 如附表(聲請書附表編號6所示判決確定日期、附表編號11 所載罪名、附表編號14至15所示偵查機關年度案號及判決日 期,均應更正為如本裁定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 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 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得易科罰金之罪與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不在此限;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 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 有二裁判以上,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 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 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第2項、第53條及第51條 第5款定有明文。準此,如受刑人所犯之數罪中有原得易科 罰金之罪者,因與他罪合併定執行刑,於裁判前所犯數罪兼 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混合之情形時,應繫 乎受刑人之請求與否,而非不問被告之利益與意願,一律併 合處罰之。次按數罪併罰中之一罪,雖得易科罰金,惟因與 不得易科之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 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記載,有司法院 釋字第144號解釋意旨可參。 三、經查,受刑人因強盜等案件,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 刑(其中附表編號1至10所示各罪,前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 11年聲字第627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5月;附表編號14 至15所示各罪,前經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判決定應 執行有期徒刑7年4月),均確定在案,且附表編號2至15所 示各罪,犯罪時間均在附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前所犯, 而本院為本件最後事實審法院等情,有各刑事判決書、本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可稽。參照前揭說明,檢察官以本院為犯罪 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依受刑人之請求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 行之刑,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 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可佐,本 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各罪聲請定應執 行刑,並無不合。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11、12 至13所示各罪之罪名相同,手法類似,犯罪時間接近,均屬 侵害他人財產法益之罪;而附表編號14至15部分,為攜帶兇 器強盜犯罪,係因覬覦詐欺集團犯罪贓款衍生而來,附表編 號13之罪,則係持刀械棍棒揮砍門扇、叫囂等方式為之,考 量受人上所犯各罪之惡性、整體可非難程度、對於法秩序之 敵對態度,與受刑人對於本件定刑具狀表示無意見等一切情 狀,定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另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1所示 原得易科罰金之罪,因與附表編號1至10、編號12至15所示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處罰,揆諸上開解釋,原得易科罰金 部分所處之刑,自毋庸為易科罰金折算標準之記載,附此敘 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條 第1項但書第1款、第2項、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二十一庭審判長法 官 謝靜慧                    法 官 楊志雄                    法 官 汪怡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高妤瑄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附表:(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臺灣士林地方檢 察署,下稱士林地檢;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 檢;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罪日期 110年3月11日 110年3月11日 110年3月11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判決日期 110年11月22日 110年11月22日 110年11月22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確定 日期 110年12月28日 110年12月28日 110年12月28日 備註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編號1至10部分,前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聲字第627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5月。 編號 4 5 6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2月 期徒刑1年1月 犯罪日期 110年3月11日 110年3月11日 110年3月12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判決日期 110年11月22日 110年11月22日 110年11月22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確定 日期 110年12月28日 110年12月28日 110年12月28日 備註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編號 7 8 9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罪日期 110年3月12日 110年3月12日 110年3月12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75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判決日期 110年11月22日 110年11月22日 110年11月22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337號 確定 日期 110年12月28日 110年12月28日 110年12月28日 備註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96號 編號 10 11 12 罪名 詐欺 恐嚇危害安全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1年 犯罪日期 110年4月20日 109年11月9日 110年1月15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8059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9710、14308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7848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18號 111年度簡字第1846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879號 判決日期 111年4月6日 111年8月26日 111年11月8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18號 111年度簡字第1846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879號 確定 日期 111年5月5日 111年10月12日 111年12月6日 備註 士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2033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6022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08號 編號 13 14 15 罪名 詐欺 強盜 強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7年1月 有期徒刑7年1月 犯罪日期 109年9月12日 109年10月9日 109年10月9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少連偵字第217號、110年度偵字第6953號 桃園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0981號、110年度偵字第5341、6102號;追加起訴:110年度偵字第6816、12700號 桃園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0981號、110年度偵字第5341、6102號;追加起訴:110年度偵字第6816、1270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審訴字第1197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 判決日期 111年11月23日 113年1月31日 113年1月31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號 111年度審訴字第1197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1931 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1931 號 確定 日期 112年1月4日 113年8月28日 113年8月28日 備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2284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150號 編號14至15部分,前經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4月。

2024-12-17

TPHM-113-聲-2988-20241217-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強盜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39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陳奕維 代 理 人 許碧真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強盜等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 中華民國113年1月31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0 年度訴字第149、774號,起訴案號:109年度偵字第30981號、11 0年度偵字第5341、6102號;追加起訴案號:同署110年度偵字第 6816、12700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稱:原確定判決引用證人吳紹強之證詞,惟證人 吳紹強之證詞有嚴重瑕疵、與原確定判決認定之客觀事實明 顯違背,證詞内容未臻明確,依照吳紹強之證詞觀之,吳紹 強駕駛A車到中壢火車站時都還不知道余建緯策晝去搶詐騙 集團的錢,吳紹強究竟是何時知悉、在哪裡知悉、如何從余 建緯處知悉其策畫去搶詐騙集團的錢,是否有告知A 車上之 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陳奕維(下稱聲請人)或其他人,攸 關聲請人是否與同案被告間有犯意聯絡至關重要,但原判決 既然以吳紹強之證詞作為認定聲請人與同案被告間有強盜之 犯意,卻對此足以影響結果之重要疑點或證據並未調查釐清 ,此部分足以影響聲請人是否知悉余建緯策畫強盜犯行至關 重要,又被害人溫睿宇於109年11月26日偵查中證稱「我有 聽到一共14人 ,他們之間對話也有提到為何叫那麼多人做 這件事,我記得當時有三台車,但不曉得錢被拿到哪台車, 我這台車有四人,普通的轎車,我被押到後座中間,左右兩 側都有人,後面好像提到有一車只有三人,他們一直繞中壢 那邊,也有聽到鄭德威車上那台有7人 。一開始我就聽到三 台車,我這邊4人、最後一台是3人 ,但他們有說總共有14 人,所以扣我跟3人的車,所以剩下的就是7 人 ,我認為應 該不是三個人那台車,因為他們一直繞行,我在車上都有聽 到他們在聊天跟指揮,甚至他們知道鄭德威被押的車有被警 察追,所以請3人的那台車去擋住警察」,其所述内容與原 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有不符之處,且其證稱内容僅能證明有 人對話,但究竟是何人對話,溫睿宇未說明清楚 ,其證詞 内容無法證明聲請人知悉余建緯策畫強盜犯行,陳複坤之證 詞,僅足以證明在B車強押溫睿宇上車後,其始知悉余建緯 策畫強盜犯行,A 車上之聲請人無從知悉,更未與余建緯等 人有強盜犯行之犯意聯,溫睿宇於法院審理時未到庭作證, 以致涉案被告等人無法行使對質詰問,微信群組之對話内容 雖有談到「收水、交水」等字眼,詐欺集團會使用「收水、 交水」等字眼,就是為了避免遭他人察覺是詐欺贓款而使用 之暗語,聲請人於案發時僅21歲,無任何前科(參酌前案紀 錄表),因罹患憂鬱症長期接受治療,之後才找到工作在生 存遊戲店擔任店員,生活極為單純,無法了解群組内有人用 「收水、交水」等字眼代表何意,何況聲請人在上車後始被 加入微信群組,再加上余建緯告知有債務要處理,只是要聲 請人去助陣湊人數,而聲請人理解「助陣」之意思亦為只是 到現場增加人數,沒有要做什麼事,上訴人非以強盜共犯之 意思而與余建緯等人到中壢,故聲請人沒有仔細去看對話内 容或對他人已在討論的事項參與討論,故余建緯於偵查、第 一審所證稱本案很多人都不知道強盜詐欺集團應有可能,此 涉及聲請人之犯行究竟是加重強盜罪,亦或僅該當妨害自由 罪等,至關重要。綜上所述,聲請人因未發現前開證據,並 提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0年10月15日審理筆錄為證據,依 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因發現新事實及新證據之規 定,聲請再審云云。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420第1項第6款關於得為再審之原因規定, 雖修正為「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 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 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並增列第3項:「第一項第六 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 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準此 ,關於新事實及新證據之定義,對於新規性之要件,採取以 該證據是否具有「未判斷資料性」而定,與證據之確實性( 或稱顯著性),重在證據之證明力,應分別以觀。準此,所 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料性之「新規 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論該事實或證 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就其實質之證 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 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終在原確定判 決中本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或捨棄不採卻 未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情形。通過 新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此重在證據 之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係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 產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利受判決人 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審法院合理相 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式,當受客觀 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人任憑主觀、 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由僅係對原確定 判決之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 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 ,縱法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 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抗字第263、269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原確定判決及第一審判決綜合卷內相關證據,說明扣案共同 正犯陳旻鴻、翁祥鈞之手機經鑑識還原後,發現其等手機微 信群組內有通報詐欺集團車手「收水」、「交水」之過程、 指示強押被害人溫睿宇上由共同正犯陳複坤駕駛其所有之車 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外觀為黑色轎車,下稱B車 ),再透過被害人溫睿宇得知告訴人鄭德威下落後,強押鄭 德威上由共同正犯吳紹強駕駛不知情之吳木坤所有之車牌號 碼0000-00自用小客貨車(外觀為銀色廂型車,下稱A車)等 相關對話內容;而警方查獲A車及其車上之聲請人與共同正 犯余建緯、胡西寶、陳旻鴻、翁祥鈞、洪永全及楊凱宇等7 人後,在車內座椅或腳踏墊上發現空氣長槍、空氣手槍、開 山刀、膠帶、伸縮刀及短刀等兇器,且告訴人鄭德威雙眼遭 膠帶矇貼、右大腿遭刺傷、頭皮亦有撕裂傷;證人即共同正 犯吳紹強(原A車駕駛,後於中壢火車站與B車會合後,換乘 B車)復證稱:伊在車行前往中壢途中,見「吳力俊」在微 信群組發送要搶「收水」的錢等語,乃向共同正犯余建緯發 訊詢問確認此行目的,至中壢火車站會合時,共同正犯余建 緯始回覆確認,群組成員皆知此行欲前往強取詐欺集團「車 手」財物等語。另證人即共同正犯陳複坤(B車駕駛)亦證 稱:一開始以為是要去討債,到了中壢火車站才知道是要去 搶車手的錢,因「車手3號」向「車手1、2號」取得贓款後 ,交付予「車手4號」之被害人溫睿宇,隨即在群組內通報 被害人溫睿宇位置,俾利B車之共同正犯余建緯及另名不詳 姓名之人得以順利強押被害人溫睿宇上車,再逼問被害人溫 睿宇得知「車手5號」之告訴人鄭德威行蹤後,繼通報群組 以供A車共犯得以強押告訴人鄭德威上車取得贓款等語。又 證人即被害人溫睿宇指稱:伊因遭強押上B車而不得不供出 鄭德威下落以後不久,曾聽聞B車上之人接獲他人表示已押 到鄭德威之電話,且B車上之人亦表示此行共14人參與,分 乘3部車,A車共7人、B車共4人,另C車共3人,嗣A車因遭警 方圍捕,尚通報C車前往阻擋警方追緝等語,資以論斷聲請 人與其他共同正犯駕駛或搭乘A車至中壢火車站附近與B車會 合後,已因閱讀微信群組上開對話內容,及共同正犯吳紹強 或余建緯之告知而獲悉本件強盜整體計畫內容,A車車上復 隨處置放有上開空氣槍等兇器,且被害人等遭強押上車後隨 即遭矇眼、上銬,告訴人鄭德威更因反抗而遭刺傷,至使被 害人等均不能抗拒,而先後強取被害人等分別管領詐欺集團 因詐欺犯罪而取得之贓款得手,主觀上顯係基於自己參與犯 罪之意思,雖推由共同正犯余建緯、翁祥鈞、洪永全、陳旻 鴻及另名不詳之人先後強押被害人等上車,然聲請人在A車 上與其他共犯共同搜尋鄭德威行蹤,及與共同正犯楊凱宇於 告訴人鄭德威遭強押上車後,共同參與毆打告訴人鄭德威以 壓制其反抗意志;且其等得以強盜告訴人鄭德威財物,係因 B車上之共同正犯余建緯等人強押被害人溫睿宇後逼問,或 佯以被害人溫睿宇名義持溫睿宇之工作機聯繫詐欺集團成員 獲悉告訴人鄭德威行蹤後,始通報A車得以著手強盜告訴人 鄭德威財物,對於本件強盜被害人等財物之行為,自均應負 共同正犯責任,不能因其客觀上僅參與搜尋告訴人鄭德威下 落等加重強盜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或僅實際參與加重強盜 告訴人鄭德威部分財物,即認其所為僅成立加重強盜罪之幫 助犯;或對於被害人溫睿宇部分,並無與B車之共同正犯余 建緯、吳紹強、陳複坤及其他不詳姓名之人有加重強盜之犯 意聯絡與行為分擔等情臻明。足徵聲請人主張伊所為至多應 僅成立幫助犯云云,並不足採。原判決就聲請人所辯如何不 足以採信,已在理由內逐一詳加指駁及說明,因認聲請人犯 罪事證明確,詳予指駁。核其論斷,俱有卷存資料可憑,復 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無違,有原確定判決在卷可稽,並經 本院調取原確定判決之全案卷證核閱無訛。  ㈡聲請意旨以吳紹強之證詞有嚴重瑕疵、與原確定判決認定之 客觀事實明顯違背,證詞内容未臻明確;陳複坤之證詞,僅 足以證明在B車強押溫睿宇上車後,其始知悉余建緯策畫強 盜犯行,A 車上之聲請人無從知悉,以及微信群組之對話内 容雖有談到「收水、交水」等字眼,聲請人並不知悉該暗語 涵意云云;代理人於本院訊問時亦稱:依110年10月1日臺灣 桃園地方法院的訊問筆錄,傳訊吳紹強作為證人,並引用該 次證詞,但該次證詞有嚴重瑕疵,因為余建緯前往中壢火車 站的路中,並未搭乘A 車,吳紹強卻表示,在車上詢問余建 緯是否要強盜詐欺集團車手,車上的人應該都有聽到,該次 證詞我方認為不可能發生,但原確定判決對該證詞的瑕疵沒 有發現其問題,沒有針對該次瑕疵繼續對吳紹強繼續訊問, 吳紹強究竟如何得知余建緯強盜之計畫?在何處得知?何時 得知?有無告知聲請人?此攸關聲請人是否有強盜之犯意聯 絡云云。惟聲請人及其代理人無非係就原確定判決已審酌之 證據,主張該等證據之證明力不足,或無法證明聲請人前開 主、客觀之犯行,憑此認定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有所違誤, 是就現有之事證,即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之認定基礎為由聲 請再審。惟稽之卷存事證,聲請人與胡西寶等6人在A車上抵 達中壢火車站時,已清楚知悉余建緯欲強盜詐欺集團車手所 持贓款之計畫,而吳紹強在陳複坤所駕駛B車逼問溫睿宇得 出鄭德威之行蹤,余建緯由微信群組得知吳紹強在B車上已 透過逼問被害人溫睿宇告以告訴人鄭德威穿藍色衣著之外觀 特徵,余建緯則指示胡西寶駕駛A車至路旁暫時停放,A車上 之余建緯、胡西寶等6人則環顧四周找尋鄭德威之行蹤後, 再由余建緯、翁祥鈞、洪永全、陳旻鴻出面實行強盜犯行乙 節,亦據余建緯、陳旻鴻、胡西寶、翁祥鈞供承明確,足見 聲請人等於事前對於強取鄭德威財物一事已有犯意聯絡。故 案發當天係由余建緯按其等分工內容提供告訴人鄭德威之所 在,並指示同在A車上之胡西寶將車輛暫停路旁、聲請人、 洪永全、楊凱宇、陳旻鴻、翁祥鈞則尋找鄭德威之行蹤,使 余建緯、翁祥鈞、洪永全、陳旻鴻得以遂行強盜犯行,是聲 請人與其餘共同正犯間有共同之行為決意,其等均全程在場 ,而無任何脫離犯罪計劃之行為,且其等均知悉隨同余建緯 下手強搶鄭德威之財物,事後會有報酬可朋分乙情,足徵其 等確有共同強盜鄭德威之意思。又其等與余建緯、吳紹強、 陳複坤各自所為雖有不同,但本件無非係透過其等協力完成 各自之分配工作,利用相互間之行為,達到強盜溫睿宇、鄭 德威財物之目的,且其等所為與本件強盜目的之實現俱有重 要且密切之關聯性,聲請人與其餘共同正犯間就本件強盜犯 行,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甚明。是聲請意旨所指吳紹強、 陳複坤、溫睿宇之證述,以及微信群組之對話内容,以及代 理人於本院所指110年10月1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關於吳紹強 之筆錄,均經原確定判決調查審酌,業如前述,並不具新規 性之要件,聲請人此部分所指,經核僅係就卷內業已存在之 證據資料,對於法院本其職權行使予以取捨及判斷之證據, 持相異評價,尚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依據前開說明,而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之要件不符。  ㈢又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案件審理時,已依法傳喚證人 溫睿宇,其雖未到庭,然原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有加重強盜 罪之證據資料中,已援引證人溫睿宇於偵訊時之證述,難認 原確定判決有聲請人所指之未調查審酌該項證據之情形,足 認該項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中為調查判斷,顯不合於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之再審事由。  四、據上所述,原確定判決已就卷內各項人證、書證、物證等證 據資料,相互參酌判斷,而詳予敘明得心證之理由,其證據 之斟酌取捨,核無違背一般經驗及論理法則之情事。而聲請 再審案件所舉之事證,其判斷仍應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所支配,非由聲請人任憑主觀意思自作主張。本案 聲請意旨所提之各項證據方法,從其形式上觀察,不論單獨 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 均無法產生合理懷疑,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 使聲請人被訴之上開犯行,得改諭知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從而,聲請人並未提出足以動搖 原確定判決之新證據、新事實,其執以聲請再審之理由,核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6款所定再審事由不合,聲請並 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潘翠雪                    法 官 商啟泰                    法 官 許文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蘇柏瑋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2024-11-29

TPHM-113-聲再-539-20241129-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強盜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457號 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 聲 請 人 楊凱宇 代 理 人 張本皓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強盜等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734號, 中華民國113年1月31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0 年度訴字第149、774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9年 度偵字第30981號、110年度偵字第5341、6102號;追加起訴案號 :同署110年度偵字第6816、12700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一)、原審判決為本件數罪併罰之認 定,顯有違背法令之處,對本件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 第6款之再審事由:本件聲請再審之新事實新證據係指本件 主謀即共同被告余建緯於「第一審110年2月2日訊問時,陳 述伊最初犯罪計畫就是要強盜鄭德威、溫睿宇,要強到同一 個犯罪集團的收水贓款(黑吃黑),並透過溫睿宇找到鄭德威 下落,所以一開始就是準備兩台車等節,顯見本件並非先搶 到溫睿宇後,再另行起意強盜鄭德威,此即伊陳述「我會想 強盜鄭德威、溫睿宇的錢...我知道鄭德威有錢,所以我就 打算去強盜鄭德威,但我沒有辦法所定鄭德威,所以我先從 鄭德威的手下溫睿宇下手」、「我們當天下午2時許,所有 人,包含我,都去新北市三重區成功路某處集合,那時候還 有另外一台車也有到,那台車是黑色,車牌號碼000-0000號 自用小客車,黑色的車先去押溫睿宇,我這銀色的廂型車先 在旁邊等候,那台黑色的車壓到溫睿宇後,就把鄭德威的行 蹤傳在群組裡面」(聲證4,第一審卷一第65頁以下)。三 上開陳述,亦與共同被告陳旻宏手機中還原的微信對話「他 們剛出款」、「第一次水要交了」、「目前交150」、「等 等可能又要交水了」等物證(聲證5,109年度偵字30981號 卷四第134、135頁),相互符合。(二)、而鄭德威、溫睿 宇被強盜的錢,屬於同一個詐騙集團的收水贓款,欲與被害 人溫瑞玉於109年10月11日俊行時所陳述「我與鄭德葳於109 年10月9日下午13時47分許到中壢區,後老闆叫我們先找收 交貨點再告知...一直到三人群組內老闆傳訊息『150準備』( 準備要收取新臺幣15萬元),我就從網咖離開直接前往吉野 家3樓廁所敲門喊150,對方就開了一個門縫拿一袋錢給我, ...不到十分鐘後老闆又傳訊息『259準備』(準備要收取新臺 幣29萬5000元),這時候我把錢給鄭德威保管,我背他的包 包出門再次前往吉野家收錢,一步出吉野家就被一個身高約 175公分的陌生男子勾者脖子,另一個陌生男子押著我的背 把我押上車,....大約過一小時左右,我就聽到他們聊天說 我朋友鄭德威也被第二組人押走了」(聲證6,109年度偵字 30981號卷三第第1-7頁)。(三)、依共同被告余建瑋上開 於第一審之陳述,顯見本按被害人鄭德威、溫睿宇係共同管 理某詐騙集團所得之財物,且依「鄭德威及溫睿宇將於109 年10月9日下午某時許,在桃園市中壢區某處取得詐欺贓款 」等節,該被害二人顯係擔任詐騙集團車手取款之任務,終 究要將詐得管領之財物上繳詐騙集團,是被告等人縱有所謂 「對該二人施以強暴至使不能抗拒,而取該財物或使其交付 」,然被告等均於109年10月9日下午接續據實施強盜鄭德威 及溫瑞與共同管理某詐騙集團所得之財物,應依想像競合犯 論處一罪,詎原確定判決以被告等人涉犯兩個強盜罪,數罪 併罰之,顯有違背法令之處。(四)、按想像競合犯係裁判 上一罪,而數罪併罰係兩罪,一個強盜罪自係叫兩個強盜罪 為較輕之罪名,對被告而言更為有利,是本件合乎再審之要 件。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提起本件再審 等語。   二、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固 得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然該所 稱的新事實或新證據,須確實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 犯罪事實,亦即學理上所謂的確實性(或明確性、顯著性) 要件,且是否符合此項要件,其判斷,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 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人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 張,就已完足;倘提出所主張之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 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尚無法產生合理懷疑,不足以動搖原 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亦無准予再審之餘地。再按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所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較,其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言 ,至於相同罪名,應論以一罪或數罪問題,自不在本款所謂 罪名之內。又法院若對罪數之認定違背法律原則(如是否有 應論以事實上一罪、裁判上一罪,但以數罪論處)等情形時 ,屬原確定判決有無違背法令之範疇,為是否循非常上訴途 徑救濟之問題 三、經查:原確定判決依調查證據之結果,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 聲請人楊凱宇與本案其他共同被告余建緯、胡西寶、翁祥鈞 、陳奕維、洪永全、陳旻鴻、吳紹強、陳複坤、真實姓名年 籍不詳自稱「吳力俊」之人及數名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成年 人,共同基於攜帶兇器、結夥三人以上強盜之犯意聯絡,於 109年10月9日下午,在桃園市中壢區東正路上之吉野家餐廳 前,先強盜被害人溫睿宇之財物(裝有工作機及贓款新台幣 〈下同〉22萬4,000元之背包);再於同日晚間7時33分許,於 桃園市○○區○○路00號前,強押被害人鄭德威上車進而強盜其 財物(內裝有14萬9,000元贓款之背包)之犯罪事實,核聲 請人即被告楊凱宇所為係犯刑法第330條第1項、第321條第4 款、第三款之結夥三人以上攜帶兇器強盜罪,共2罪,且就 扣案聲請人所有之手機1具(即第一審判決附表編號18部分) ,說明係被告所有且供犯罪所用之物,應依刑法第38條第2 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認原審就以上事實認定、論罪及沒收 等部分,採證、認事及用法均無違誤,聲請人此部分之上訴 應予駁回(詳原確定判決第4至14頁,理由貳部分);惟就 第一審判決科刑部分,以聲請人上訴後已與被害人鄭德威達 成和解,取得其諒解,被害人溫睿宇部分則經多次傳喚未到 庭以致無從與之和解等之犯後態度,而撤銷第一審判決之科 刑,再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量刑事由,就聲請人所犯上開二 罪,各量處有期徒刑7年4月,並定應執行刑7年10月;聲請 人不服上訴最高法院,經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931號 判決駁回其上訴。以上有本案第一審判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10訴字第149、774號及原確定判決、上開最高法院刑事判 決等在卷可稽。 四、聲請人雖以原確定判決應以想像競合犯規定,認聲請人於本 案所為僅成立三人以上攜帶兇器強盜罪一罪云云。然查: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所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 名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較,其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 言。而聲請人並不爭執其所犯之上開罪名,乃認為其係以一 行為對本案被害人二人犯本案加重強盜罪,應依想像競合犯 規定論以一罪,依上說明,此自非合法之再審事由。況聲請 人前已執同一理由提起第三審上訴,經上開最高法院刑事判 決駁回其上訴,且於理由闡述本件共犯等人先後加重強盜被 害人等財物之犯行,其被害人不同,犯罪時間、手段各具獨 立性,且犯意各別,行為互殊,自應予分論併罰,並無從論 以想像競合犯裁判上一罪(詳理由四部分)。聲請人仍再爭 執此節聲請本件再審,自非適法之聲請再審事由。另聲請人 所提聲證4、5、6即共同被告等人於本案中之歷次供述,本 院認為亦顯無審酌及說明之必要,附此敘明。 五、綜上,本件聲請再審意旨所述及所提出之證據資料,核與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得聲請再審之要件不合,而無 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6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煙平                    法 官 吳炳桂                    法 官 孫惠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蔡於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6  日

2024-11-26

TPHM-113-聲再-457-202411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