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無留存之必要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776號 聲 請 人 黃兆楷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113年度金訴字第1178號詐欺等案件聲請發還 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均准予發還黃兆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黃兆楷(下稱聲請人)因本院113年 度金訴字第1178號案件遭扣押如附表所示之物,請准予發還 等語。另聲請書狀所附扣押物品目錄表雖亦記載聲請人以外 之人遭扣押物品,然聲請人既未表明其與該等人員之關係, 難認聲請人得代他人提出聲請,是應認聲請人僅就其自身被 扣押之物品聲請發還,於此指明。 二、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 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各定有明文。 三、聲請意旨所指如附表所示之物,均經法務部調查局桃園市調 查處人員於民國113年6月11日予以扣押在案,此有搜索扣押 筆錄及扣押物品目錄表等在卷可稽。而卷內無證據顯示該等 物品與本案具備關聯性,且公訴意旨未就該等物品聲請宣告 沒收,檢察官於本院審理中亦就聲請人向本院聲請發還該等 物品表示「沒有意見,請依法處理」,故本院認依目前審理 進度,該等物品應已無留存之必要。是聲請人聲請發還上開 扣押物,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刑事第二十庭審判長法 官 林蕙芳                   法 官 張羿正                   法 官 陳布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莊季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附表: 編號 名稱 數量 說明 1 行動電話 1支 廠牌/型號:IPHONE 14pro(黑色) IMEI:000000000000000 2 行動電話 1支 廠牌/型號:IPHONE 12(黑色) IMEI:000000000000000

2025-03-10

TYDM-114-聲-776-20250310-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證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73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劉威辰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110年度金訴字第106號 ),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經扣押如附表所示之物,並非犯罪工具,該 等電子設備經長久扣押恐已無法正常使用,聲請人亦有使用 該等物品需求,爰聲請發還如附表所示之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其係贓物而無第三人主張權利者,應發還被害人;扣押物 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中遇有必 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 條第1項、第317條分別定有明文。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 者,乃指非得沒收或追徵之物,且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 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其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事實審法 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故扣押物在案件未確 定,而扣押物仍有留存必要時,事實審法院得本於職權依審 判之需要及訴訟進行之程度,予以妥適裁量而得繼續扣押, 俾供審判或日後執行程序得以適正運行(最高法院110年度 台抗字第1980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被告劉威辰涉犯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本院以110年 度金訴字第106號繫屬在案,聲請人聲請返還扣案如附表所 示之物,係扣自被告劉威辰之物,有桃園市政府警察局龍潭 分局扣押物品清單、本院扣押物品清單在卷可稽(本院110 年度金訴字第106號卷二197、211頁)。本院審酌本案尚未 判決確定,附表所示扣押物仍有隨訴訟程序之發展而有需要 調查、宣告沒收之可能等情,尚難率認附表所示扣押物已無 留存之必要,故為確保日後上開案件之審理、執行所需,本 院認應繼續扣押附表所示之物,無從於此階段即逕予裁定發 還。從而,聲請人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謝順輝                   法 官 范振義                   法 官 林其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附表 編號 物品名稱 數量 說明 1 Iphone xs手機 1支 IMEZ0000000000000 2 Iphone 8手機 1支 IMEZ000000000000000 3 Iphone 8手機 1支 IMEZ000000000000000 4 小米MI 8手機 1支 IMEZ000000000000000 5 sony 平板電腦 1台 IMEZ0000000000000000 6 三星平板電腦 1台

2025-03-10

TYDM-114-聲-673-20250310-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6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陳融陞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妨害秩序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1號), 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貴院113年度訴字第91號被告陳融陞被訴妨 害秩序案件,經扣押如該案判決附表五編號1至11所示之物 在案,上開扣押物屬聲請人所有,且未經法院宣告沒收,故 請求准予發還上開扣押物等語。 二、按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 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 ,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前段分別定有明 文。又法院審理案件時,扣押物有無繼續扣押必要,雖應由 審理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然案件如未繫 屬法院,或已脫離法院繫屬,則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是 否發還,應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予以審酌(最高 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342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聲請人即被告陳融陞因妨害秩序等案件,經本院於民 國114年1月7日以113年度訴字第91號判決在案,而於114年2 月24日確定,並已移送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執行,有 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以,上開案件已脫離本院繫屬 ,業由檢察官執行,依前揭說明,自應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 具體情形審酌是否發還扣案物。從而聲請人向本院聲請發還 上開扣案物,礙難准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孫偲綺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李珈慧

2025-03-10

CYDM-114-聲-164-20250310-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936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吳承恩 選任辯護人 劉庭恩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3年度 訴字第799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吳承恩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案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99號),前於偵查中為警搜索 扣得1支IPHONE手機(型號:IPhone 8 Plus)及瓦斯槍1把 ,然上開扣案物與本案無關,爰聲請發還扣押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 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 、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定有明文。所謂扣押物應以 法院裁定發還者,其中所謂法院,係指承辦受理該案件之法 院,蓋扣押物有無發還之必要,自以承辦該案件之法院始得 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 字第268號裁定意旨參照)。準此,於案件未確定前,受理 案件之法院固得依職權發還扣押物,惟此處之法院應指現時 承辦該案件之法院而言,俾得依據該案卷證資料調查扣押物 有無留存之必要,苟向現時非繫屬之法院或已脫離繫屬之法 院聲請發還扣押物,因該法院已無審酌扣押物發還與否之權 限,自無從為准予發還之裁定。 三、經查,被告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於113 年11月28日以113年度訴字第799號判決有罪,嗣因被告提起 上訴,而於114年1月13日繫屬於臺灣高等法院,現由該院以 114年度上訴字第262號審理中,尚未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 紀錄表可查,揆諸前揭說明,本案既已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 而脫離本院繫屬,本院就扣押物發還與否已無審酌之權限, 是被告向本院聲請發還扣押物,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許博然                              法 官 洪韻婷                              法 官 鄭芝宜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怡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7

PCDM-113-聲-4936-20250307-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61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范先雄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加重詐欺等案件(114年度訴字第209號), 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為保全追徵,必要時 得酌量扣押犯罪嫌疑人、被告或第三人之財產。又扣押物若 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 命令發還之;其係贓物而無第三人主張權利者,應發還被害 人,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2項、第142條第1項分別 定有明文。而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 收或追徵之物,且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述規定 發還。其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事實審法院依案件發展、 事實調查,予以審酌。從而,扣押物在案件未確定,而仍有 留存必要時,事實審法院自得本於職權依審判之需要及訴訟 進行之程度,予以妥適裁量而得繼續扣押,俾供審判或日後 執行程序得以適正運行(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117號 、第1118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本件聲請人即被告范先雄(下稱被告)因加重詐欺等 案件,遭扣押其IPhone 14 pro手機1支(見偵卷第31頁); 該案經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 之4第2項、第1項第2款3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未遂、洗錢 防制法第19條第2項、第1項後段洗錢未遂、刑法第216條、 第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及刑法第216條、第212條行使偽 造特種文書等罪嫌,而以114年度偵字第2444號提起公訴, 現由本院以114年度訴字第209號案件審理中,有該起訴書附 卷可參(見本院訴字卷第9至12頁)。觀諸被告於準備程序 供稱:前述手機是我用來和陳經理(按,即起訴書所認定之 詐欺集團成員)對話所用,陳經理都是以LINE開電話和我視 訊等語(見本院訴字卷第58頁),故上開扣案之IPhone 14 pro手機尚待審理以釐清是否得予諭知沒收。是以,上開扣 押物自有隨訴訟程序之發展而有其他調查之可能,而認仍有 繼續扣押必要,尚不宜在審理程序未終結前逕予發還。從而 ,為日後審判需要及訴訟進行,當有留存上開扣押物之必要 。從而,被告聲請發還上開扣押物,尚難准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邱鼎文                   法 官 張琇涵                   法 官 林明誼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張莉秋

2025-03-07

CHDM-114-聲-261-20250307-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742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吳承恩 指定辯護人 本院公設辯護人張哲誠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3年度 訴字第593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吳承恩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案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93號),前於偵查中為警搜索 扣得1支IPHONE手機(型號:IPhone 13 Pro Max),然上開 扣案物與本案無關,爰聲請發還扣押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 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 、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定有明文。所謂扣押物應以 法院裁定發還者,其中所謂法院,係指承辦受理該案件之法 院,蓋扣押物有無發還之必要,自以承辦該案件之法院始得 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 字第268號裁定意旨參照)。準此,於案件未確定前,受理 案件之法院固得依職權發還扣押物,惟此處之法院應指現時 承辦該案件之法院而言,俾得依據該案卷證資料調查扣押物 有無留存之必要,苟向現時非繫屬之法院或已脫離繫屬之法 院聲請發還扣押物,因該法院已無審酌扣押物發還與否之權 限,自無從為准予發還之裁定。 三、經查,被告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於113 年11月14日以113年度訴字第593號判決有罪,嗣因被告提起 上訴,而於114年1月13日繫屬於臺灣高等法院,現由該院以 114年度上訴字第263號審理中,尚未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 紀錄表可查,揆諸前揭說明,本案既已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 而脫離本院繫屬,本院就扣押物發還與否已無審酌之權限, 是被告向本院聲請發還扣押物,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許博然                              法 官 洪韻婷                              法 官 鄭芝宜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怡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7

PCDM-113-聲-4742-2025030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107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陳亭安 指定辯護人 黃志興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3年度 訴字第1106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陳亭安(下稱聲請人)前經扣 押其所有之iPhone 14 Plus手機(含門號為0000000000號SI M卡1張,下稱本案手機),然本案手機業經檢察官於起訴書 載明與本案無關而不予宣告沒收,且聲請人亦需本案手機以 替換目前使用而即將損壞之手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 第1項規定,聲請發還扣押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 文。而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且 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前開規定發還;惟倘扣押物 尚有留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又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 之必要,並不以經確認可為證據或係得沒收之物為必要。且 法院審理時,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審理法院依案件發展 、事實調查,予以審酌。 三、經查,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提起公訴,現由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1106 號審理中。本院審酌本案既尚未審結,則本案手機是否與聲 請人所涉犯罪事實全然無涉、是否可為本案證據、是否為應 沒收或得沒收之物等情,均仍有待調查審認,尚不能排除與 本案具有關聯性。況檢察官雖於起訴書之「五、沒收:(六 )」部分記載「其餘卷內扣案物(即未列於附表二者)經核 與本案無關,爰不予聲請宣告沒收,併予敘明。」,然亦於 該份起訴書附表三記載本案手機係「插用門號:0000000000 號,IMEI:000000000000000號,為本案製造第三級毒品而 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犯罪所用之物。」,復經本院函請檢察 官確認上開記載矛盾情形應以何者為正確,檢察官亦回覆稱 :檢察官就本案手機主張係供犯罪所用之物而應予沒收,有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民國114年2月3日函在卷可稽,足見前 開起訴書之「五、沒收:(六)」部分係誤載,檢察官實則 並未認定本案手機與犯罪無關而不應宣告沒收。依此,為確 保日後審理之需要及保全將來執行之可能,並參酌檢察官認 上開物品為供犯罪所用之物,應予沒收之意見,本院認於本 案判決確定前,仍有繼續扣押留存之必要,以利後續訴訟之 進行,不宜逕予發還。應俟本案經判決確定後,由執行檢察 官依法處理為宜。準此,本件聲請人向本院聲請發還上開扣 押物,尚難准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歐陽儀                              法 官 趙書郁                              法 官 蕭淳尹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嚴蕙亭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2025-03-07

TPDM-113-聲-3107-20250307-1

審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審聲字第12號 聲 請 人 即 告訴 人 龔月貞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因被告黃世吉竊盜案件(113年度審易字第2 102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院113年度審易字第2102號被告黃世吉被 訴竊盜案件,經扣押如起訴書附表所示之物在案。但該等扣 押物為聲請人即告訴人龔月貞所有,因該等物品並無扣押之 必要。為此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規定,聲請准予發還聲請 人等語。 二、按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 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又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 還,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第317條前段固分別定有明 文。然如案件已經判決確定,執行裁判除有性質特殊情形外 ,原則由檢察官指揮之,同法第457條第1項亦有明文規定, 故確定判決之執行,含案內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是否發 還,應由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予以斟酌;因裁判一經確 定,即脫離繫屬,法院因無訴訟關係存在,原則上即不得加 以裁判(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612號裁定參照)。 又 按無論係從立法目的、立法體例或法律規定而言,刑事訴訟 法第七編之一協商程序既係獨立於通常程序之特別規定,自 應依據協商判決不得上訴之本質,認為第一審協商判決應於 宣示判決時即告確定(最高法院111年度台非字第15號判決 參照)。 三、經查,被告黃世吉因竊盜案件,於準備程序就被訴事實為有 罪之陳述,經檢察官聲請改依協商程序而為判決,本院認為 適當裁定進行認罪協商程序,並於民國114年2月20日以113 年度審易字第2102號宣示判決處有期徒刑6月,因本件為協 商判決,故於上開宣示判決之時即告確定,待送檢察官執行 等情,業經本院調閱上開刑事案件卷宗核實無訛。則該案既 經裁判確定,已自本院脫離繫屬,依上說明,關於本件扣押 物有無留存之必要,本院無從辦理,自應於案件送執行後由 執行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審酌。從而,聲請人向本院聲請 發還扣押物,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庭法 官 李冠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收受裁判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壹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2025-03-07

SLDM-114-審聲-12-20250307-1

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貪污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 聲 請 人 陳宗詮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陳重文等人貪污等案件(113年度金訴字第32 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一一三年度金訴字第三十二號案件扣案如附件所示之物,准 予發還陳宗詮。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陳宗詮於被告陳重文等人貪污等案件 (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下稱本案)偵查過程中,有附件 所示之物品遭扣押,惟聲請人並非本案被告,扣案物品之行 動電話內容應已被複製、檢視,無再竄改之可能,希望得予 以保存行動電話內之生活照片,請求准許發還上開扣押物予 聲請人等語。 二、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 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又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又無 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 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 並不以係得沒收之物為限;而有無繼續扣押之必要,應由事 實審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抗字第88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陳重文等人因貪污等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以113年度偵字第17702號等案件提起公訴,現繫屬於本院 審理中(即本案),而附件所示之扣押物,係聲請人所持有 ,並於本案偵查中扣押在案等情,有上開起訴書、本院扣押 物品清單存卷可參。  ㈡關於附件所示之物品,係聲請人所有之金融機構交易明細、 行動電話等物品,審酌聲請人並非本案被告,起訴書亦未將 此部分物品引為證據或聲請宣告沒收,且上開物品非屬違禁 物,復無證據足認係本案被告涉犯本案時,供犯罪所用、犯 罪預備之物或因犯罪所生或所得之物,應認無繼續扣押留存 之必要。是依上開說明,聲請人聲請發還上開扣案物,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220條之規定,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附件:113年度刑保字第2444號扣押物品清單。

2025-03-06

TPDM-113-金訴-32-20250306-8

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貪污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 聲 請 人 黃明慧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陳重文等人貪污等案件(113年度金訴字第32 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一一三年度金訴字第三十二號案件扣案如附件所示之物,准 予發還黃明慧。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黃明慧於被告陳重文等人貪污等案件 (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下稱本案)偵查過程中,有附件 所示之物品遭扣押,惟聲請人已獲不起訴處分,上開物品無 扣押之必要,請求准許發還上開扣押物予聲請人等語。 二、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 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又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又無 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 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 並不以係得沒收之物為限;而有無繼續扣押之必要,應由事 實審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抗字第88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陳重文等人因貪污等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以113年度偵字第17702號等案件提起公訴,現繫屬於本院 審理中(即本案),而附件所示之扣押物,係聲請人所持有 ,並於本案偵查中扣押在案等情,有上開起訴書、本院扣押 物品清單存卷可參。  ㈡關於附件所示之物品,係聲請人所有之金融機構存摺、匯款 單、行政機關函文、行動電話、隨身碟等物品,審酌聲請人 並非本案被告,起訴書亦未將此部分物品引為證據或聲請宣 告沒收,且上開物品非屬違禁物,復無證據足認係本案被告 涉犯本案時,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因犯罪所生或所 得之物,應認無繼續扣押留存之必要。是依上開說明,聲請 人聲請發還上開扣案物,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220條之規定,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附件:113年度刑保字第2439號扣押物品清單。

2025-03-06

TPDM-113-金訴-32-20250306-7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