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再審案件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聲再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3號 聲 請 人 陳慧貞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易字第642號確定 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慧貞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三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或釋明無法 提出原判決之正當理由及提出再審之具體證據,逾期未補正或釋 明者,駁回其聲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刑事聲請再審狀所載。 二、按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又法院認 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 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又聲請再審 得同時釋明其事由聲請調查證據,法院認有必要者,應為調 查,刑事訴訟法第429條、第433條、第429條之3第1項分別 定有明文。而所謂的「敘述理由」,係指具體表明符合法定 再審事由之原因事實而言;所稱證據,係指足以證明再審事 由存在之證據,倘僅泛言有法定再審事由,而未敘明具體情 形,或所述具體情形,顯與法定再審事由不相適合,或未提 出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均應認聲請再審之程序違 背規定,以聲請不合法,依同法第433條規定裁定駁回(最 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223號裁定意旨可供參照)。 三、本件聲請人即受判決人(下稱聲請人)陳慧貞於刑事聲請再 審狀中,主張其經本院112年度易字第642號有罪判決確定後 ,聲請再審乙節。惟聲請人未檢具原判決之繕本或釋明有何 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之正當理由,所提之告訴人唐國棟提供 之光碟及部分錄音錄影檔案,並未敘明檔案資料係何時錄影 或錄音?復未提出所提光碟檔案之勘驗內容、譯文或畫面翻 拍照片,以證明並未該當於毀損要件,僅泛言有法定再審事 由,亦難認已提出符合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按上說明,命 聲請人於本裁定送達後3日內補正,逾期仍不補正,即駁回 再審之聲請。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吳佳齡                  法 官 鄭虹                  法 官 周霙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許育彤

2025-02-03

KLDM-114-聲再-3-20250203-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9號 聲 請 人 即 受刑人 李耀邦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抗字第631號裁定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稱:受刑人於民國114年1月8日收到本院113年度 抗字第631號定應執行刑裁定,該裁定並未減輕其刑,請依 法重新裁定,爰聲請再審,請求重新裁定等語。 二、本院初認為受刑人的真意應是要針對本院113年度抗字第631 號裁定提出「再抗告」,乃與受刑人確認,受刑人仍明確表 示要「聲請再審」,有本院意見調查表在卷可參(本院卷第 17頁),本院即依聲請再審程序處理之,合先敘明。   三、刑事訴訟法第五編「再審」之規定,乃為了排除「確定判決 」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途徑,因此再審之對象應僅 限於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此觀刑事訴訟 法第420條至第422條之規定自明。而「確定之裁定」,並無 準用上開再審之規定,是對於「確定之裁定」,除得依刑事 訴訟法相關程式救濟外,均不得為再審之對象(最高法院10 2年度台抗字第170號裁定意旨參照)。「確定之裁定」並非 聲請再審的合法標的,尚未確定的裁定另有抗告的救濟方法 ,更非屬於聲請再審的合法標的。 四、本案受刑人因聲明異議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抗字第631號 審理後,認為受刑人的抗告並無理由,而於113年12月30日 裁定抗告駁回。受刑人於114年1月8日收受該裁定後(本院 卷第37、38頁),於114年1月14日抗告期內向監所提出本案 聲請再審狀(本院卷第3頁),乃是對於「尚未確定」的該 案「裁定」提出再審,依照上開說明,受刑人聲請再審於法 乃有未合,其程序違背規定,且屬無法補正,並不合法,應 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廷宜                    法 官 林坤志                    法 官 蔡川富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蔡曉卿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2025-02-03

TNHM-114-聲再-9-20250203-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7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裁定人 陳東溢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裁定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 聲再字第253號中華民國113年12月24日第二審確定裁定,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五編「再審」之規定,乃為了排除「確定判 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途徑,因此再審之對象應 僅限於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此觀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至第422條之規定自明。而「確定之裁定」,並 無準用上開再審之規定,是對於「確定之裁定」,除得依刑 事訴訟法相關程式救濟外,均不得為再審之對象。又得否作 為聲請再審之客體,以及再審之聲請是否具備合法條件,受 理再審聲請之法院,應先加審查,若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 規定時,即應以其聲請不合法,依刑事訴訟法第433 條規定 裁定駁回之;必再審之客體無誤,並聲請符合法定程式,始 能進而審究其再審有無理由(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942 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經查:  ㈠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證 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本 ,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聲 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 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2 9 條、第433 條分別定有明文。本件聲請人雖有未依法提出 原確定判決繕本,惟本院審酌聲請人聲請再審對象為本院11 3年度聲再字第253號再審裁定,揆諸前開規定及說明,該裁 定並非再審對象,為節省司法資源,爰不命其補正原判決之 繕本,先予敘明。  ㈡依聲請人所提出之刑事聲請再審狀所載,係對於本院113年度 聲再字第253號駁回再審聲請之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此由案 號載明:「113年度再字第253號(應係113年度聲再字第253 號之誤繕)」可明,揆諸前開規定及說明,裁定不得作為再 審之客體,故聲請人之聲請再審程序顯屬違背規定,且無從 補正,自應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三、又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 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由 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前項本文所稱「顯 無必要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或顯無 理由而應逕予駁回,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法院辦理刑事 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77條之4定有明文。本件再審之聲 請,有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情事,已如前述,自無通知 聲請人到場聽取意見之必要,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張 國 忠                 法 官 李 雅 俐                 法 官 陳   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蔡 皓 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CHM-114-聲再-17-20250124-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731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刑人 游晨瑋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妨害自由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命令(113年度執字第5570號)聲明異議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詳如附件「刑事聲明異議狀」所載。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又執行機關對於審判機關所為之裁判,並無審查 內容之權,故裁判是否違法,並非執行機關所得過問,是聲 明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 以指揮執行之裁判(最高法院87年度台抗字第80號、108年 度台抗字第79號裁定意旨參照)。而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 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 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是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指揮執行 ,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至於原確 定判決、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應 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345、982號、108年度台抗字第 770號裁定意旨參照)。準此,聲明異議之對象乃檢察官之 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裁判。 三、經查:  ㈠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游晨瑋(下稱受刑人)前因妨害自由案 件,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41號判決處有期徒刑5月,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檢察官及受刑人均不服提 起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321號將原判 決撤銷,改判處有期徒刑8月,嗣受刑人再提起上訴,經最 高法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3969號上訴駁回確定等情,有法 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㈡觀諸本件聲明異議意旨,無非係指摘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   1年度偵字第8442號案件承辦檢察官及偵查佐未依刑事訴訟   法規定,向受刑人本人合法送達傳票,即強制開庭,嚴重違   反正當法律程序,該程序違法,損害受刑人防禦權,構成重   大程序瑕疵等情事,而未具體指明檢察官所為執行之指揮及   其執行方法有何違法、不當,揆諸前揭說明,此等事項非聲   明異議程序所得審究,而與聲明異議之要件未合。  ㈢受刑人固又主張定應執行之刑尚未確定,本件執行即屬違法 云云。惟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案件,應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受刑人 僅得請求檢察官向法院提出聲請,尚無直接向法院聲請之權 ,是受刑人以定應執行刑尚未確定本件即不得執行,亦非合 法。  ㈣至受刑人雖有聲請再審,惟該再審案件業經最高法院於民國1 13年11月13日以113年度台聲字第233號裁定聲請駁回,亦有 法院前案紀錄表可憑,是受刑人執此認應停止執行乙節,亦 屬無據。 四、綜上,受刑人所執聲明異議事由,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規定之要件不符,顯非適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七庭法 官 李育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丁梅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SLDM-113-聲-1731-20250124-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622號 抗 告 人 即受判決人 徐世宗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1月29日113年度聲再字第1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本件被害人黃玉霞(下稱被害人)為越南 籍嫁入台灣,看不懂中文,更遑論向政府機關或權責機構( 即保險公司)查詢,以維其權益,而財政部廣告之內容,易 讓人民誤解以為所有保險(包括人壽、產險)皆有通報,以致 遺漏,一旦屆期9個月後繼承人權益即喪失,遑論向投保之 產險公司提出給付請求,故上開情形,若非抗告人即受判決 人徐世宗(下稱抗告人)及時為被害人查詢,被害人在當月即 屆滿9個月期限而喪失該保險給付之權利,故其情形應屬急 迫而無爭議。抗告人既為仗義而為,自當受刑法第24條第1 項「緊急避難」規定之保障而不罰,然遺憾原審法院為保護 103年度186號判決原審之顏面,故意扭曲刑法第24條之適法 性及判例見解。為此不服原裁定,提起抗告,以資救濟,請 求撤銷原裁定等語。 二、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主張依其與被害人之委任合約書記 載,對被害人有報酬請求權,乃屬其應依循民事法律途徑向 被害人起訴請求之問題,非屬刑法第24條所謂被告之生命、 身體、自由或財產正處於緊急危難之情形,不符合緊急避難 之要件。抗告人此部分主張,至多僅屬量刑審酌事項,無從 使抗告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後段之要件並不相符。 準此,抗告人聲請再審,並未提出任何新事實或新證據,所 為論述僅係其個人對於法律適用之誤解,依卷存證據綜合判 斷,客觀上均難認為足以動搖原有罪確定判決,而為抗告人 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程度,顯與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符,因此被 告本案聲請再審並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 三、按再審制度,係為發現確實之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正義, 而於案件判決確定之後,另設救濟之特別管道,重在糾正原 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錯誤,但因不能排除某些人可能出於 惡意或其他目的,利用此方式延宕、纏訟,有害判決之安定 性,故立有嚴格之條件限制。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 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 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確定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第1項第6款之 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 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準此,所謂「新 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料性之「新規性」, 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 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就其實質之證據價值 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業經法 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終在原確定判決中本 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或捨棄不採卻未敘明 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情形。通過新規性 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此重在證據之證明 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 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 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利受判決人之蓋然 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審法院合理相信足以 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序,當受客觀存在的 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抗告人任憑主觀、片面自 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由僅係對原確定判決之 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 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縱法 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 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2 63號裁定要旨參照)。   四、經查: (一)緣抗告人得知被害人黃玉霞(原越南籍,民國00年0月0日取 得本國國籍)之夫呂明松於100年3月1日在任職之○○機器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工作時,因發生高週波感應 爐爆炸之意外事故,受有嚴重燒燙傷,於翌日不治死亡,抗 告人乃遊說被害人於同年3月5日與其簽訂委任契約,由抗告 人替被害人處理勞保、商業保險等和解求償事宜,被害人則 應給付領得理賠金額之百分之50作為委任報酬,被害人並同 意徐世宗代刻「黃玉霞」之印章1枚。惟被害人嗣於同日另 私下與○○公司以新臺幣(下同)389萬元達成和解,並於領 得相關款項後,於同年6月22日出境,迄今均未返國。抗告 人不甘受損,為取得對被害人之執行名義,遂以被害人尚積 欠其委任報酬為由,以其本人為債權人、被害人為債務人, 於101年4月10日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原審法院)聲請 核發支付命令,經原審法院以101年度司促字第10729號事件 受理,並於101年4月23日核發支付命令,上開支付命令本係 向被害人設於臺南市○○區○○里○○00號之戶籍地址送達,詎抗 告人竟於101年4月24日,逾越黃玉霞之授權,基於行使偽造 之私文書之故意,持前揭被害人委刻之印章,在「郵件改投 改寄新地址申請書」之申請人欄,盜蓋被害人「黃玉霞」之 印文1枚,及偽造「黃玉霞」之署名1枚,並填寫將原應寄送 至「臺南市○○區○○里○○00號」(下稱舊址)之文件,改投至抗 告人設籍之「臺南市○○區○○村○○000○0號」(下稱新址),持 向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郵局(下稱○○郵局)申請將郵件 改寄上址;抗告人復將前揭被害人委刻之印章交付實際住在 新址之不知情之李碧珠,請李碧珠代收被害人之信件,待新 營郵局之送達人員於101年4月30日將上開支付命令送達至新 址時,即由不知情之李碧珠持被害人之印章,在前揭法院送 達證書之本人欄,盜蓋被害人之印文1枚,以表示被害人本 人已收受上開支付命令正本及聲請狀繕本各1件,並交還予 送達人員,進而提出於原審法院,而行使偽造私文書,足以 生損害於被害人及原審法院處理案件之正確性。嗣原審法院 因誤認上開支付命令已合法送達,且債務人即被害人並未提 出異議,乃於101年5月24日誤為核發支付命令確定證明書予 抗告人。抗告人則以代被害人行使其權利為由,旋對○○公司 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侵權損害賠償,經原審法院以101年度勞 訴字第34號民事事件審理中,始發覺上情。嗣經臺灣臺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以抗告人所為,涉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提 起公訴(102年度偵字第7959號),抗告人於審理中自白犯罪 ,經檢察官聲請改依協商程序而為判決,經原審法院以103 年度訴字第186號判決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在案等情,有上開 起訴書、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 佐,並據本院調取上開案卷核閱屬實,故前揭事實,洵堪認 定。 (二)本件抗告意旨,主張抗告人所作所為依當時客觀情境而言有 其急迫性,應適用刑法第24條第1項緊急避難規定而不罰等 語,核其性質僅為法律見解之主張,而未見抗告人有所謂新 事實或新證據之提出,申言之,抗告人顯未能提出任何法院 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之新事實或新證據以為其立論基礎 (不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 後),是抗告人上述抗辯,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 行爭辯,並對原審法院之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為相異評價, 既未提出任何新事實或新證據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即難認 抗告人主張者有何上開所謂「新規性」可言,揆諸上開說明 ,顯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3項所定之聲請再審要件不符。 (三)又按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 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刑法第24條固有明文。然該條 項所規定緊急避難行為,必須在客觀上避難行為係不得已, 亦即須因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財產正處緊急危 難之際,非侵害他人法益別無救護之途,為必要之條件,因 此行為人若有其他可行之方法(例如行為人可選擇逃避措施 ,或能請求政府機關協助),且法益所遭之危難程度尚非迫 切危急,自不能主張緊急避難(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 799號、106 年度台上字第2861號、100 年度台上字第562號 判決意旨參照)。從而,抗告人主張依其與被害人之委任合 約書記載對被害人有報酬請求權,即便屬實,亦屬其得依循 民事訴訟程序向被害人起訴請求履行債務之給付問題,其本 可依民事相關規定主張及保障其權利,卻捨此不為而甘犯刑 章,即使如此,確然無法合理化抗告人上開行使偽造文書犯 行,申言之,抗告人之行使偽造文書犯行,既無任何非侵害 他人法益別無救護之途的急迫情形可言,即難認有何刑法第 24條所謂因避免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正處 於緊急危難之情形,自不符合緊急避難之要件,即無緊急避 難規定之適用。故抗告人此部分主張,至多僅屬刑法第57條 之量刑審酌事項,依一般概然性觀之,並無從使抗告人有受 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判決之可能,故亦 不具前揭所謂「顯著性」,準此,亦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 第1項第6款後段之要件不符。 五、綜上所述,原裁定以本件再審之聲請,與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要件尚有不符,其聲請為無理由,因而 駁回抗告人再審之聲請,認事用法並無不合(其論述內容與 本院上開說明略有不同,然結論並無二致),抗告人仍執前 詞提起抗告,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黃裕堯                    法 官 張 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李淑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NHM-113-抗-622-2025012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91號 抗告人 即 再審聲請人 白國豊 被 告 楊文宏 上列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 院113年度聲再字第26號,中華民國113年11月27日所為之裁定,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白國豊(下稱抗告人) 以被告楊文宏(下稱被告)涉犯誣告罪嫌提起告訴,經臺灣 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署)檢察官以111年度偵字 第16906號為不起訴處分,復經臺灣高等檢察署(下稱高檢 署)檢察長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4088處分書號駁回抗告人 之再議聲請,抗告人再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經桃園地院以113年度聲自字第49號 裁定駁回其聲請確定。嗣抗告人為被告之不利益,對桃園地 院113年度聲自字第49號裁定聲請再審,然該確定裁定顯非 確定判決,自不得對該確定裁定聲請再審,且抗告人並非刑 事訴訟法第428條所定為受判決人不利益之聲請再審權人, 本件亦無同法第422條所列得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 之情形,是抗告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且無從補正, 應予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詳如附件所載。 三、按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定有明文。次按再審係為原確定判 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當事人得聲請再審者,以 確定判決為限,裁定不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對象,此觀之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421條、第422條分別規定得為聲請再審 對象者為「有罪之判決」、「經第二審確定之有罪判決」、 「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自明(最高法院107 年度台抗字第1171號、第777號裁定意旨參照)。依現行刑 事訴訟法第五編規定,再審係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設 之特別救濟程序,確定裁定並無準用之明文(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抗字第644號裁定意旨參照)。又為受判決人之不利 益聲請再審,僅得由管轄法院之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刑事 訴訟法第428條第1項前段規定甚明。是以倘立於告訴人地位 ,又非自訴人,依法自無提起再審之權,所為之聲請再審, 自與前揭規定相違,得以裁定駁回之。 四、經查:  ㈠抗告人以被告涉犯誣告罪嫌提起告訴,經桃園地檢署檢察官 以111年度偵字第16906號為不起訴處分,復經高檢署檢察長 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4088處分書號駁回抗告人之再議聲請 ,抗告人再向桃園地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經桃園地院於民 國113年9月30日以113年度聲自字第49號裁定駁回其聲請確 定等情,有上開裁定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抗 告人既係就桃園地院113年度聲自字第49號「確定裁定」聲 請再審,因該確定裁定不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對象,抗告人又 非自訴人,無得對被告之不利益而提起再審之權利,抗告人 所為再審之聲請即不合於法律程式,且無從補正,原裁定據 此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規定駁回其聲請,經核並無違 誤。  ㈡至抗告人所提抗告意旨,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以其再審聲請 不合法而予以駁回一節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僅就案件實體 事項再為爭執,請求准予開啟再審,並無解於其聲請再審程 序違背規定之認定。 五、綜上,抗告人所提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錢衍蓁                   法 官 羅郁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蔡易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PHM-114-抗-191-2025012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28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黃𤋮文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聲請再審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𤋮文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原確定判決之繕本或釋明 請求本院調取之正當理由,並補正再審之具體理由及證據。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又法院認 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 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 第429條、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黃𤋮文於民國114年1月10日之「刑事 聲請再審」狀中並未具體敘明本件再審標的究竟有何該當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所列舉之再審原因及具體事實,亦未附具 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復未附具原判決繕本或釋明 有何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而請求法院調取之正當理由。依照 上開法律規定,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然違背規定,但其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尚可補正,爰命再審聲請人應於本裁定送達 後5日內補正原確定判決繕本,或釋明無法提出而請求本院 調取之正當理由,及補正再審之具體理由及證據,逾期未予 補正,即依法駁回其聲請。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 進 發                 法 官 許 冰 芬                 法 官 鍾 貴 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 德 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CHM-114-聲再-28-2025012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違反森林法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29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洪萬福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洪萬海配偶 洪陳玉真 受判決人 洪萬海 上列聲請人等因受判決人等違反森林法案件,對於本院96年度上 訴字第1083號中華民國96年7月31日第二審確定判決(原審判決 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4185號;起訴案號:臺灣 高雄地方檢察署94年度偵字第19378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之意旨及補充理由略以: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洪 萬福(下稱聲請人洪萬福)及再審聲請人洪陳玉真(下稱聲 請人洪陳玉真)之配偶即受判決人洪萬海(下稱受判決人洪 萬海)前因違反森林法竊佔等事件,經本院以96年度上訴字 第1083號認定聲請人洪萬福、受判決人洪萬海將向前臺灣省 林務局(已改制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承租之高雄縣 田寮鄉崇德村旗山事業區之第105、106國有林班地(下稱系 爭土地)之保安林變更租約約定,將供耕種農作物使用之土 地擅自開墾挖掘構築水池、搭建工寮並經營養殖魚塭,面積 達5.4813公頃,而認聲請人洪萬福、受判決人洪萬海共同於 他人保安林內擅自墾殖並判刑確定。惟系爭土地是聲請人洪 萬福、受判決人洪萬海(下合稱洪氏兄弟)之祖先用現金購 買,約6甲之土地由洪氏兄弟之家族世襲,竟被屏東林管處 及路竹地政事務所之公務員未經法定程序、未通知地主而偷 偷登記到中華民國名下成為林班地,故上開判決之依據即為 屏東林管處所提出之違法證據,該證據業經臺灣橋頭地方法 院刑事庭查出該土地登記到中華民國名下未依法定程序通知 地主,當然違背法令,聲請人洪萬福不能接受此違法登記土 地之行為。屏東林管處掩飾真相造成冤案,非法取得聲請人 洪萬福之土地再來告違反森林法,路竹地政事務所之公務員 亦知道系爭土地登記到中華民國名下有問題,竟仍核發土地 權狀給屏東林管處,亦不追回撤銷,明知違法不有效處理。 依田寮鄉誌之歷史文件,漢人移民來臺開發之農耕文化已有 400多年,所有買賣土地交易均有契約現金交易,沒有哪塊 土地可以任意佔用,洪氏兄弟之祖先在當時移居臺灣,所有 土地均花錢購買,且世代居住於該處,從未遷徙,系爭土地 在登記到屏東林管處名下之前一片空白,洪氏兄弟祖先用現 金向原住民買賣交易取得,至今200多年,依民法第769條規 定亦是聲請人有絕對優先權登記。現聲請人既發覺如附表所 示確實之新證據,爰依法聲請再審。 二、按經法院認無再審理由而以裁定駁回後,不得更以同一原因 聲請再審;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2項、第433條定有明文。上 開「同一原因」聲請再審之禁止,係指「同一事實原因」之 謂,此應就重行聲請再審之事由暨所提證據(含證據方法及 證據資料),與前經實體裁定駁回之聲請是否一致加以判斷 ,實質相同之事由與證據,不因聲請意旨陳以不同之說詞或 論點,即謂並非同一事實原因;若前後二次聲請再審原因事 實以及其所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者,即屬同一事實之原因 ,自不許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 字第1082號,102年度台抗字第758號裁定參照)。 三、經查,聲請人洪萬福及受判決人洪萬海之子洪晟斌前於105 年間,即以「系爭土地實為洪家祖先所有,卻因遷臺之國民 政府未依法行事,擅將之劃為國有保安林地」之論據,對原 確定判決第一次提起再審,經本院以105年度聲再字第155號 受理後,以無理由駁回該第一次再審聲請;嗣聲請人洪萬福 、洪陳玉真再以相同之論據,對原確定判決第二次提起再審 ,經本院以110年度聲再字第127號受理後,以部分不合法、 部分無理由,駁回該第二次再審聲請;後聲請人洪萬福、洪 陳玉真以相同之論據提起再審(即第三次聲請再審),經本 院以112年度聲再字第10號受理後,認其聲請部分不合法、 部分無理由,駁回該第三次再審聲請;聲請人洪萬福又再以 系爭土地為洪家祖先購買後由子孫世襲,屏東林管處未依合 法程序通知及徵收補償為由提第四次提起再審,經本院以11 3年度聲再字第23號受理後以部分不合法、部分無理由駁回 聲請;後聲請人洪萬福第五次以相同理由提起再審,經本院 以113年度聲再字第98號裁定以不合法駁回聲請。而附表編 號17所示之證據,業經聲請人於105年度聲再字第155號聲請 再審案件提出;附表編號1、2(同編號8、9)、10、12(同 編號21)、13至16所示之證據,亦經聲請人於後續聲請再審 時提出,此經本院依職權調閱上開案卷查核屬實,並有本院 105年度聲再字第155號、110年度聲再字第127號、112年度 聲再字第10號、113年度聲再字第23號、113年度聲再字第98 號刑事裁定各1份在卷足按,聲請人再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 ,其聲請再審程序顯然違背規定,為法所不許。 四、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 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 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 」。 而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依照同法第420條第3項規定, 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 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而言。因此,可以依據上述規定聲 請再審者,須具備2項要件,首先,所謂之「新事實或新證 據」,須為在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但未及調查斟酌,及 判決確定後才存在或成立等具有「嶄新性」(或稱「新規性 」、「未判斷資料性」)之事證。其次,該「新事實或新證 據」,經單獨或與先前證據綜合判斷後,須具有使法院合理 相信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而對受判決人改為較 有利判決之「顯著性」(或稱「可靠性」、「明確性」)特 質。而上述2項要件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備其中1項要件,即 無法作為聲請再審理由。準此,如果聲請人徒憑自己片面、 主觀所主張之事證,無論新、舊、單獨或結合其他卷存證據 觀察,經綜合判斷之評價結果,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 認定之事實時,即不具備再審之理由。查聲請人提出如附表 編號3、4之資料為法院傳票,自無法作為認定受判決人應受 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之證據;編號5、6、22、23 為聲請人於另案所提出之書狀或聲請人寄發予行政院、最高 法院及高雄市政府地政局之書函,性質即為聲請人之陳述, 內容亦僅係聲請人對不同單位重申「系爭土地為洪氏兄弟之 祖先所有且未經合法徵收」之意旨,非能作為違反森林法案 件再審之證據;編號7部分係聲請人欲傳喚證人之聲請,本 身並非證據,且亦係聲請人先行一己認定「系爭土地為洪氏 兄弟之祖先所有且未經合法徵收」,從而認該等證人得以證 明洪氏兄弟無罪;編號18、19(同編號24)為報紙或書籍之 內容,僅在報導或說明歷史,與本案無關;編號11(同編號 20)係聲請人提出用以說明在日治時期之前之土地買賣交易 亦有契約及證明之存在,然並非系爭土地之交易證明,本件 聲請人亦表示無法提出其先祖買賣取得系爭土地之證明(按 :聲請人雖於本院調查時表示系爭土地之丈單係房子被拆掉 時被弄不見,然於證據編號23中主張契約書及丈單早已風化 不存在)。上開證據經綜合判斷之評價結果,並不足以動搖 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是認不具備再審之理由。 五、綜上所述,本件再審聲請,部分屬不合法,部分屬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第434條第1項,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唐照明                    法 官 葉文博                    法 官 蔡書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黃瀚陞

2025-01-23

KSHM-113-聲再-129-20250123-1

台抗
最高法院

強盜強制性交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38號 抗 告 人 邱瑞文 上列抗告人因強盜強制性交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 3年12月11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2263號),再 為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亦不得提起抗告或再抗告。本件抗告人邱瑞文因 強盜強制性交聲請再審之抗告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 2263號裁定駁回其抗告確定後,復具「抗告狀」提起抗告,為法 所不許,爰為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抗-238-20250122-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洪舜偉 上列聲請人因傷害案件,對於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原審法院) 中華民國113年6月26日112年度易字第1935號判決,暨本院113年 11月14日113年度抗字第554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如附件所示。 二、上列聲請人即被告洪舜偉(下稱聲請人)因傷害案件,前經臺 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原審法院)112年度易字第1935號判決 被告無罪,並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處分6個月在案;嗣 被告不服,於上訴期間內未具理由提起上訴,經原審法院裁 定命限期補正上訴理由,然被告逾期仍未補正,經原審法院 以112年度易字第1935號裁定駁回上訴,聲請人不服該裁定 提起抗告,再經本院113年度抗字第554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 等情,有上述各法院刑事裁判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供憑參,故上開事實,首堪認定。 三、按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 事訴訟法第433條定有明文。又按當事人得聲請再審者,依 刑事訴訟法第420條至第422條規定,以確定判決為限,裁定 不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客體(最高法院89年度台抗字第404號 裁定意旨參照)。次按再審係為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 設之特別救濟程序,是聲請再審之對象應為確定之實體判決 。法院受理聲請再審案件,首應調查、審認聲請再審之對象 是否為具有實體確定力之判決,如果屬之,始得進而為其他 程序及實體上之審查(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764號、1 11年度台抗字第719號裁定意旨參照)。而此項得否作為聲 請再審之客體,又屬首應調查、審認之事項,倘有違背,法 院即應以再審之聲請不合法律上程式,依刑事訴訟法第433 條裁定駁回再審之聲請。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對於本院11 3年度抗字第554號確定裁定聲明不服而聲請再審部分,該確 定裁定並非再審之對象,與聲請再審者應以「確定判決」為 限之規定不符。揆諸前揭說明,本件再審聲請之程序自屬違 背規定,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四、再按聲請再審,除有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2項、第3項之情 形外,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26條規 定甚明。所謂判決之原審法院,係指為實體判決之法院而言 ;如上級審法院從程序上駁回上訴者,則上級審法院並非為 實體論罪或科刑之法院,此之判決之法院,自係原下級審法 院(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724號刑事裁判意旨參照)。 經查,聲請人係經原審法院112年度易字第1935號判決為實 體上裁判,故聲請人對於原審法院上開確定判決表示不服而 聲請再審部分,揆諸上開說明,自應由原審法院管轄,聲請 人誤向本院提出聲請,其程序亦屬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且無 從補正,亦應駁回。 五、又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既有上述違背規定之處,由形式上觀 之即不合法,且無從補正,自無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規 定,通知聲請人到場陳述並聽取其意見之必要,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李秋瑩                    法 官 張 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淑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22

TNHM-114-聲再-4-202501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