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最高行政法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最高行政法院

不當勞動行為爭議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上字第743號 上 訴 人 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高星潢 訴訟代理人 陳金泉 律師 葛百鈴 律師 黃胤欣 律師 被 上訴 人 勞動部 代 表 人 洪申翰 訴訟代理人 張國璽 律師 參 加 人 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修護工廠企業工會 代 表 人 易湘岳 上列當事人間不當勞動行為爭議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0月9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訴更一字第77號判決,提起 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行政訴訟法第242條定有明文。依同法第243條第 1項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 判決有同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是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訟法第24 3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 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 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 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則為揭 示該判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 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 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者,即 難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 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參加人為爭取民國104年度年終獎金,於105年1月14日向桃 園市政府提出勞資爭議調解之申請,其理、監事10人乃於10 5年2月3日向上訴人申請會務假參與桃園市政府勞資爭議調 解,惟經上訴人否准,僅給予理事長1人會務公假。又參加 人欲邀請講師林佳瑋、毛振飛進入修護工廠進行勞工教育, 經上訴人以飛航管制安全為由拒絕。參加人不服上訴人決定 ,向被上訴人申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經被上訴人以106年1 月20日105年勞裁字第7號裁決決定(下稱原裁決):「一、 確認相對人(即上訴人,下同)否准申請人(即參加人,下 同)工會理、監事,於105年2月3日申請會務假參與桃園市 政府勞資爭議調解之行為,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 不當勞動行為。二、確認相對人否准申請人105年2月16日『 勞基法條文修訂與勞工權益之關係探討』講師林佳瑋與105年 3月15日『工會創立過程分享』講師毛振飛進入相對人修護工 廠廠區進行勞工教育之行為,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 之不當勞動行為。……」上訴人就原裁決主文第1、2項部分不 服提起行政訴訟,並聲明撤銷該部分。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下稱原審)106年度訴字第434號判決將原裁決主文第1、2 項部分撤銷後,被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111年度 上字第910號判決廢棄發回更為審理,經原審112年度訴更一 字第77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上訴 人對原判決駁回上訴人請求撤銷原裁決主文第2項部分不服 ,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本件上訴人對原判決提起上訴,主張:上訴人所屬修護工廠 廠區位處飛航管制區,無關第三人不得任意進入,除非辦理 公務所需。上訴人制定修護廠區辦理會客流程,會客必須先 進入會客預約系統頁面進行操作,並須檢附二級單位主管同 意簽核之證明。參加人邀請外部講師辦理勞工教育訓練,即 應利用下班時間於管制區外進行。企業工會邀請外部講師進 入上訴人所屬修護工廠管制區應認定非屬工會活動。參加人 在工作時間內邀請外部人士進入修護工廠管制區,未遵守上 述作業規則,上訴人予以拒絕,不應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 項第5款規定之不當勞動行為。參加人並非華夏航科國際股 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公司)企業工會,本無法相互比較, 原判決錯誤採信林佳瑋輔導華夏公司企業工會而進入廠區之 證詞,認定上訴人自己邀請外部講師與參加人邀請外部講師 進入修護工廠場區有不同處置方式,進一步認定上訴人構成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之不當勞動行為,有適用法規 不當之違法等語。 四、經查,原判決已敘明:工會法第5條明文規定,勞工教育之 舉辦為工會之任務之一,則企業工會依企業設施使用規則及 勞雇雙方相關約定,以其名義在雇主之企業設施內舉辦勞工 教育,如無干擾企業秩序、生產活動之行為,雇主自應予以 尊重。參加人於105年1月22日函請上訴人協助講師蒞臨參加 人指導與訓練之進場會客事宜,惟上訴人以保障飛安,除非 辦理公務所需為由,否准參加人邀請林佳瑋與毛振飛進入參 加人會所進行勞工教育。依保安計畫第3.2.1條、警衛勤務 作業手冊第2.6.1條、第2.6.3條及第4.2.1條等規定,上訴 人對於非修護工廠之員工非因公務所需之進出,管制之方式 為換臨時證並派員陪同申請及進出,且均未有任何關於辦理 會客程序,須檢附二級主管單位簽核文件之相關規定。上訴 人對於自己舉辦之課程,允許外部講師進入授課,對於參加 人兩次擬請外部講師舉辦勞工教育之工會活動,卻拒絕外部 講師進入授課,處置結果明顯有差異。華夏公司夜間清艙人 員的辦公室在修護工廠二機棚廠內,屬保安計畫及警衛勤務 作業手冊適用之範圍,依上開規定之管制方式,即換臨時證 並派員陪同申請及進出,此方式與林佳瑋陳述相符。參加人 業已依上開規定,先於會客系統輸入,卻遭上訴人阻擋入廠 ,加以上訴人未能具體指明外部講師進入修護工廠廠區,究 有何干擾企業秩序或生產活動之情,則原裁決認定上訴人禁 止參加人邀請之勞工教育講師林佳瑋與毛振飛進入上訴人廠 區擔任講師,乃不當妨礙、限制與影響工會之活動,構成工 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於法尚難認為有違 誤。核諸上訴理由主張各節,無非重述其在原審提出而為原 審所不採之主張,並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 ,指摘其為不當,泛言原判決適用法規不當,而非具體表明 原判決有何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合於行政訴訟法 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 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上訴人之上訴 為不合法。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 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林 惠 瑜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5-03-27

TPAA-113-上-743-20250327-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文化資產保存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89號 聲 請 人 林怡博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花蓮縣政府間文化資產保存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394號裁定,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裁定確 定時起算,裁定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審事 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行政訴訟法第283 條準用第276條第1項及第2項定有明文。倘聲請人主張再審 事由發生或其知悉在後者,依同法第283條準用第277條第1 項第4款之規定,應就此利己事實負舉證責任。 二、聲請人對於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394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 定)聲請再審,經查,原確定裁定係於民國113年11月14日 送達聲請人,有卷附送達證書可稽,聲請再審之不變期間自 裁定送達之翌日起,扣除在途期間7日,算至1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即告屆滿,惟因期間末日為假日,順延至同年月 23日(星期一)。聲請人遲至114年1月8日始聲請再審,且 未主張並舉證再審理由有發生或知悉在後之情事,則揆諸前 揭規定及說明,其再審聲請顯已逾期,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5-03-27

TPAA-114-聲再-89-20250327-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文化資產保存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58號 聲 請 人 林怡博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花蓮縣政府間文化資產保存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2月26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576號裁定,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向本院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及第3項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 訴訟代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 ,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亦未提出 相關釋明,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3日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 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並於同年月24日送達,有送達證書在 卷可稽。聲請人迄未補正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 訟代理人,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至於聲請人 雖另具狀表示不服前揭補正裁定,惟該補正裁定乃訴訟程序 進行中之裁定,並無准許不服之特別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 265條規定,不得聲明不服,聲請人尚無從據此補正其聲請 再審而未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之程式 欠缺,附此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5-03-27

TPAA-114-聲再-58-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175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間聲請再審事件(本院 114年度聲再字第118號),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同法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 項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 規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 關於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 之事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對民國114年1月16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703號裁定聲 請再審(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118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 選任訴訟代理人。聲請人雖主張:其已告知、釋明遭資遣, 且多次遭行政法院法官或大法官駁回或不受理或移轉管轄, 聲請裁定准予訴訟救助、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等語。惟聲 請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 ,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或提出保證書 以代之,俾供本院審酌,尚不足以釋明其之完整收入及全面 資力狀況,更無法釋明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而無資力繳納本件 訴訟費用之事實。復經本院依職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 會查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無資力為由聲請法律扶助而經准 許情事,有該基金會114年3月7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525號 函在卷可憑。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 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即屬 無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法官 簡 慧 娟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蕭 君 卉

2025-03-27

TPAA-114-聲-175-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193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再審事件(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136號),聲請訴 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項事 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 ,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關於 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之事 由釋明之。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遭資遣數年,沒有薪資即無資力支出 訴訟費用,請裁定准予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等語。經 查,聲請人就本件是否有「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情事, 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資 釋明,或提出保證書以代釋明,俾供本院審酌。復經本院向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函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無資力為 由申請法律扶助而經准許情事,有該會民國114年3月7日法 扶總字第0000000000號函附卷可稽。揆諸前開規定及說明, 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聲請訴訟救助 及選任訴訟代理人即無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 事訴訟法第95條第2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王 俊 雄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5-03-27

TPAA-114-聲-193-20250327-1

交上統
最高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3年度交上統字第19號 上 訴 人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訴訟代理人 黃曉妍 律師 被 上訴 人 江懿紜 訴訟代理人 林玉卿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12月21 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796號判決, 提起上訴,經同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上字第37號裁定移 送本院,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被上訴人名下車牌號碼000-0000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111年11月21日20時43分許,由訴外人○○○(下稱 ○君)駕駛行經在○○市○○區○○路000號之0附近,因有迫近其 他車輛及連續按鳴喇叭等情事,遭○○市政府警察局員警攔停 ,聞得酒味,經施以酒精濃度測試,其呼氣酒精濃度達每公 升0.17毫克,因認○君有駕駛汽車經測試檢定酒精濃度超過 規定標準等違規行為,當場製單舉發,另依道路交通管理處 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5條第9項規定(下稱系爭規定 )製單舉發被上訴人,並移送上訴人處理。經上訴人審認後 ,以112年12月12日新北裁催字第48-CCND80543號違反道路 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依系爭規定裁處被上 訴人吊扣系爭車輛牌照24個月,被上訴人不服,提起行政訴 訟,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以11 2年度交字第796號判決(下稱原判決)將原處分撤銷,上訴 人提起上訴,復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裁定法院)認 本件有確保裁判見解統一之必要,以113年度交上字第37號 裁定移送本院裁判。 二、被上訴人起訴主張、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聲明,均引用原 判決之記載。 三、原審為不利上訴人之判決,係以:系爭規定不能純以汽機車 駕駛人有違規之事實即反面推論汽機車所有人未盡注意義務 。依本件事證,系爭車輛為110年6月出廠之賓士車輛,被上 訴人基於朋友情義偶爾短時間借車予○君供其接送父母看病 或外出等,並已督促○君保證不為酒駕,○君借車原係為隔日 載父母外出,惟因其父親來電要其處理母親藥物突發狀況而 駕車返家,且經當場攔停警員跟隨○君返家觀看,○君所稱並 無不實,故○君酒駕違規情事非被上訴人可得合理預見而事 先督促防免,被上訴人並無故意過失,原處分自非適法等詞 ,為其判斷之基礎。 四、本院按:  ㈠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4第1項、第5項規定:「高等行政法院 受理上訴事件,認有確保裁判見解統一之必要者,應以裁定 敘明理由移送最高行政法院裁判之。」「除前項情形外,最 高行政法院各庭應先以徵詢書徵詢其他庭之意見,並準用行 政法院組織法第15條之1、第15條之2、第15條之5至第15條 之11規定。」本件所涉系爭規定「吊扣該汽機車牌照2年」 ,是否須以汽機車所有人與駕駛人為同一人,始有適用之法 律爭議,各高等行政法院裁判之見解確存有歧異情事,是原 裁定法院認有確保裁判見解統一之必要,而裁定移送本院裁 判,核無不合,先予敘明。  ㈡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第2款規定:「汽車駕駛人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二、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 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 百分之0.03以上。」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9項規定:「 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 車駕駛人處新臺幣1萬5千元以上9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 人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2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 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1年至2年;附載未滿12歲兒童或 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2年至4年;致人重 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酒精濃 度超過規定標準。二、吸食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及其相 類似之管制藥品。」「汽機車駕駛人有第1項、第3項至第5 項之情形之一,吊扣該汽機車牌照2年……」又汽機車所有人 ,明知汽機車駕駛人有同條例第35條第1項各款情形,而不 予禁止駕駛者,除依該第1項規定之罰鍰處罰外,並吊扣該 汽機車牌照2年,則為同條例第35條第7項所明定。依此,系 爭規定(即道交條例第35條第9項)係對於汽機車駕駛人違反 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3項至第5項等義務(包含單純酒駕 、毒駕、不依法配合稽查、測試檢定酒測等情形),施以吊 扣汽機車牌照之處罰,且單從系爭規定尚不足得出汽機車所 有人僅因其具有所有權人之身分,即負有防止汽機車駕駛人 實施上述違規行為之作為義務,而逕依系爭規定令其居於保 證人地位。因此,須汽機車所有人與違反行政法上義務的違 規駕駛人為同一人時,始得依系爭規定對其施以「吊扣該汽 機車牌照2年」之處分。上述法律爭議,業經本院第三庭審 理另案(113年度交上統字第2號)交通裁決事件時,提具本 院114年度徵字第1號徵詢書,徵詢本院其他各庭意見,受徵 詢庭均回復同意徵詢庭所擬採「系爭規定須以汽機車所有人 與駕駛人為同一人,始有適用」之法律見解,而為本院統一 的法律見解。        ㈢經查,爭訟概要欄所述訴外人○君之交通違規行為等情,為原判決確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證據資料相符。被上訴人雖為系爭車輛之所有人,惟並非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所定義務之人,是以上訴人單純依據系爭規定,以原處分對被上訴人裁處吊扣系爭車輛牌照24個月,依前揭說明,自屬違誤。原判決認原處分違法之見解雖與上開本院統一之法律見解有所不同,惟認原處分違法而應撤銷之結論,並無二致,仍應維持。又道交條例第35條第7項已另有明文針對汽機車所有人就他人駕駛其汽機車所為的違規行為,課予防止義務,且本件情形無涉同條例第43條規定之情形,難認二者規範之異同。上訴意旨主張:系爭規定係為達到對「汽車」之處罰效果,且系爭規定應與道交條例第43條第4項規定作相同解釋,汽機車所有人若係明知汽機車駕駛人有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各款情形而不予禁止駕駛,依同條第7項規定,除吊扣汽車牌照2年外,尚應依第1項處以罰鍰;惟如汽車所有人非明知,僅是違反監督管理之責,即應適用系爭規定吊扣汽車牌照。又系爭規定未排除行政罰法第7條第1項之適用,且依行為時道交條例第85條第4項規定,係採推定過失責任,汽車所有人須舉證證明無過失始得免罰,本件被上訴人所採措施難認已盡監督注意義務,自具過失而應受原處分之處罰云云,自無可採。上訴論旨認原判決違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應確 定其費用額,為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7條之8 第1項所規定。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的上訴,為無 理由,則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上訴裁判費),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確定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2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63條之5後段、第237條之8第1項,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法官 簡 慧 娟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蕭 君 卉

2025-03-27

TPAA-113-交上統-19-20250327-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482號 聲 請 人 胡明義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犯罪被害人補償審議 會間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29 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306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聲 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法院之 裁定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 ,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本件聲請人對於本院113年 度聲字第306號裁定不服,依上說明,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 請,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次按聲請再審,應依行政 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 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 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並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 3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 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 正,該裁定已於民國114年2月24日送達;其聲請訴訟救助及 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588號裁定駁回 ,此裁定並於113年12月27日送達,均有送達證書附卷可稽 。聲請人迄今仍未補正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 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聲請人雖另具狀主張不服本院前開命補正裁定云云,惟因命 補正裁定係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並無准許不服之特 別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不得聲明不服,聲請 人尚無從據此補正其聲請再審而未委任訴訟代理人及未繳納 裁判費之程式欠缺,附此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王 俊 雄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蕭 君 卉

2025-03-27

TPAA-113-聲再-482-20250327-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57號 聲 請 人 呂萬鑫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中市政府警察局霧峰分局間訴訟救助及 選任訴訟代理人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26日本院113年度 聲字第497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聲 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法院之 裁定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 ,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本件聲請人提出「行政訴訟 抗告狀」對於本院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依上說明,仍應視其 為再審之聲請憑以調查裁判。次按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 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 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並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第2 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 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後10 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民國113年11月13日依法寄存送達; 而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113年度聲 字第682號裁定駁回,此項裁定並於114年2月3日依法寄存送 達,有各該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請人仍未補正繳納裁判費 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其再審之聲 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另聲請人除原確定裁定之相對人外 ,尚增列其他相對人部分,於法亦有未合,併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邱 鈺 萍

2025-03-27

TPAA-113-聲再-557-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217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訴訟救助事件,對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救 字第85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86號),並聲請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關於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 人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項事 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 ,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關於 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之事 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救字第85號裁定,提起 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86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 訴訟代理人。經查,聲請人就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暨如何 窘於生活且有何缺乏經濟上信用之情事,並未提出可使本院 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 行政法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自 難認其已盡釋明之責。復經本院依職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 基金會查詢結果,並未有准予扶助之紀錄,有該會民國114 年3月7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525號函在卷可憑。是以,聲請 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依上開規定及說明, 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無從准許,均應予駁 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法官 高 愈 杰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章 舒 涵

2025-03-27

TPAA-114-聲-217-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廢止土地徵收等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3年度上字第260號 上 訴 人 謝欣穎 謝欣曄 謝佳宏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尤英夫 律師 被 上訴 人 內政部 代 表 人 劉世芳 訴訟代理人 邱于蓉 張容華 參 加 人 國防部 上列當事人間廢止土地徵收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 月11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354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緣參加人國防部為建築兵舍營房,報經行政院以民國43年11 月25日台43(內)字第7484號令(下稱系爭徵收處分)核准 徵收○○市○○區○○○段(下稱下內埔段)75、76、77、78、200 地號等5筆土地,並令由被上訴人以43年12月1日內地字第60 261號函知臺灣省政府以43年12月2日府民地丁字第4285號 令由臺北市政府以43年12月11日北市地權字第33365號公告 徵收。嗣後上訴人先於111年1月21日向被上訴人提出「請求 書」,主張○○市○○區○○段一小段(下稱學府段一小段)209 、209-1、257、263地號土地(下合稱系爭土地;各該土地 下逕稱209、209-1、257、263地號土地),於43年徵收當時 為下內埔段200、76、77、78地號土地(下稱系爭下內埔段4 筆土地),上訴人之被繼承人謝明德為系爭下內埔段4筆土 地原所有權人(應有部分1/2),參加人徵收後竟未依徵收計 畫作軍事用途,而變更用途為眷村,與原徵收目的不符,且 目前眷村人口搬遷而成為荒地,上訴人基於繼承原土地所有 權人之地位,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規定,請求廢止 徵收並返還系爭土地等語。經被上訴人函請臺北市政府依土 地徵收條例第50條規定辦理,臺北市政府以111年3月15日府 授地用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上訴人略以:本案經洽國防部 軍備局(下稱軍備局),系爭土地已依徵收計畫完成使用, 無應辦理廢止徵收規定之適用等語。上訴人不服前開處理結 果,依土地徵收條例第50條第4項規定於111年3月18日提出 「再請求書」,向被上訴人請求廢止徵收系爭土地,經被上 訴人以111年5月19日台內地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上訴人略 以:經111年4月27日土地徵收審議小組第241次會議決議, 本案業經106年11月22日第146次會議決議不予廢止徵收,並 經被上訴人以106年12月8日台內地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上 訴人在案,上訴人再次請求廢止徵收,並無新事證,應有一 事不再理之適用,不予受理等語予以否准(下稱原處分)。 上訴人不服,經行政院訴願決定駁回後,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並聲明:⒈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⒉被上訴人應就重測 合併後之257、263、209、209-1地號及學府段一小段264、2 00-5、205、205-1、206、207、207-1地號等11筆土地(即 重測合併前之下內埔段4筆土地)廢止徵收,並應將前開土 地返還上訴人。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以111年 度訴字第1354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仍不服, 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與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之記 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㈠參加人國防 部(總務局)前報經行政院核准之系爭徵收處分,於擬具之 征收計畫書載明「征收土地原因:建築兵舍營房」、征收土 地範圍暨面積為系爭下內埔段4筆土地及下內埔段75地號土 地、面積0.7807甲(約7,572平方公尺)、興辦事業之性質為 國防事業等事項,並經發給地價補償費完竣。㈡系爭徵收處 分徵收之下內埔段75、76、77、78地號土地,與下內埔段20 0地號土地後續經分割出之下內埔段200-5地號土地(面積23 3平方公尺,於53年7月7日分割出時登記為200-2地號,嗣更 正為200-5地號),迭經分割、合併、重測後成為現下257地 號土地之一部分;另下內埔段200地號土地(約為3,198平方 公尺)後續經分割、重測及與其他土地合併後,部分現為20 5、205-1、206、207、207-1、208、209、209-1地號等土地 (總面積5,908平方公尺)之一部分;另下內埔段78地號土 地分割出之同段78-1地號土地(28平方公尺),於67年間重 測後則為現下263(11平方公尺)、264(5平方公尺)地號 土地。㈢上訴人起訴時雖僅針對209、209-1、257、263地號 土地為請求,嗣後方追加請求另7筆土地,追加之7筆土地亦 不在其前向臺北市政府或被上訴人提出本件申請所列土地範 圍,惟仍可認其申請及起訴時,均有包括系爭徵收處分廢止 後所能請求返還的土地,亦得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 各款規定為據在本件請求;惟其針對學府段一小段200-5地 號土地亦請求部分,該土地實際上並不在系爭徵收處分範圍 內(非下內埔段200-5地號土地),則有誤會。㈣依臺北市政 府於106年3月24日會勘紀錄及現場照片,現下之209、209-1 、263地號土地,絕大部分位處和平新莊範圍內且用以為菜 圃、種植雜木及臨時停車空間(209、209-1地號土地),及 設有和平新莊圍牆及圍牆內空地(263地號土地),確實位 於軍備局所管理之「和平新莊」範圍內;257地號土地現況 為敦化南路2段172巷至200巷間建物前主要幹道,包括敦化 南路2段兩側已闢建之人行步道。前開209、209-1、257、26 3地號土地現況固已無兵舍營房存在,依被上訴人提出之45 年航照圖及其地籍套繪圖、47年「台北市地形圖」及其地籍 套繪圖、重測前地籍圖與現行地籍圖套繪成果所示,系爭徵 收處分所徵收土地及其旁非屬當時徵收範圍的土地上,有存 在數棟建物坐落其間暨經註載「國防部宿舍」等文字。再依 臺北市政府於76年間申請撥用257地號土地興辦敦化南路新 闢工程時所備具之「撥用不動產計畫書」內有關土地改良情 形,經載明:地上建築物有與軍方協議補償完畢且配合拆除 完畢等語;國防部總務局於84年6月29日曾函復說明209、25 7地號土地徵收後均做為營舍使用,209地號土地迄今未曾變 更用途,257地號土地則於76年間撥予開闢敦化南路使用; 另軍備局於92年4月因立法委員關切提出之說明資料中,亦 說明209、209-1地號土地為營產,斯時由該局和平新莊退舍 使用,屬營區而非眷舍等語,上情均足見系爭徵收處分所徵 收之5筆土地,確實有依徵收計畫作為兵舍營房(和平新莊 )之用,且至遲於47年間即已興建完成。㈤由後勤次長室99 年8月26日重要工作提報單記載與前開會勘照片、96航照套 繪圖、111年航照套繪圖、重測前地籍圖與現行地籍圖套匯 成果資料互核,可知99年8月26日提報單所稱已提報預計拆 除的「大門右側木造平房」,坐落於209、209-1地號土地( 另尚坐落於208、207-1、200-6、205-1地號土地),係因99 年間經拆除建物,106年會勘時其上才已無建物。另257地號 土地之一部分,如前述參加人於徵收後至遲於47年間即興建 兵舍營房使用,係於76年間才撥用開闢為敦化南路2段道路 及人行道使用。而系爭徵收處分徵收後之土地,既有依徵收 計畫完成使用之事實,其後無論是土地撥用或建物拆除,均 係徵收土地完成使用後,就土地所有權所為一般行使,與因 情事變更致無徵收必要之情節無涉,亦非計畫興辦事業之變 更,且亦無證據證明參加人興設兵舍營房而完成使用前,有 何工程變更設計致徵收土地不在工程用地範圍內,或就國防 事業、開發方式、取得方式有變更,或有何情事變更等情, 並無上訴人主張系爭下內埔段4筆土地有土地徵收條例第49 條第2項各款規定應廢止徵收之情事。㈥雖然臺北市政府都市 發展局曾說明209地號土地適用之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未 將之劃為軍事用地,但各該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發布時間均 在系爭徵收處分作成(43年11月25日)後,且至遲於47年間 其上仍已興建完成兵營房舍供使用,並未因此無法依徵收計 畫完成使用。被上訴人、參加人提出之相關套繪圖說,與相 關土地地籍資料、撥用及會勘事證並無不符,上訴人亦未具 體指明各該資料有何不實或錯誤,甚且有錯解土地面積單位 ,其請求均無理由等語。故而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並無違誤。茲就 上訴意旨補充論斷如下:    ㈠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至4項規定:「(第2項)已公告徵收之 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廢止徵收:一、因工程變更設 計,致原徵收之土地不在工程用地範圍內。二、依徵收計畫 開始使用前,興辦之事業改變、興辦事業計畫經註銷、開發 方式改變或取得方式改變。三、已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尚 未依徵收計畫完成使用之土地,因情事變更,致原徵收土地 之全部或一部已無徵收之必要。(第3項)依前2項辦理撤銷或 廢止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其已一併徵收之殘餘部分, 應同時辦理撤銷或廢止。但該殘餘部分已移轉或另有他用者 ,不在此限。(第4項)前3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公告徵 收之土地,適用之。」第50條第1至4項規定:「(第1項)撤 銷或廢止徵收,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之。(第2 項)已公告徵收之土地有前條第1項或第2項各款情形之一, 而需用土地人未申請撤銷或廢止徵收者,原土地所有權人得 向該管直轄巿或縣(巿)主管機關請求之。(第3項)該管 直轄巿或縣(巿)主管機關收受前項請求後,應會同需用土 地人及其他有關機關審查。……不合規定者,該管直轄巿或縣 (巿)主管機關應將處理結果函復原土地所有權人。(第4 項)原土地所有權人不服前項處理結果,應於直轄巿或縣( 巿)主管機關函復送達之日起30日內向中央主管機關請求撤 銷或廢止徵收。……不合規定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將處理結果 函復原土地所有權人。原土地所有權人不服處理結果者,依 法提起行政救濟。」按土地徵收後,國家負有確保徵收土地 持續符合公用或其他公益目的之義務,以貫徹徵收必要性之 嚴格要求,且需用土地人應於一定期限內,依照核准計畫實 行使用,以防止徵收權之濫用,而保障人民私有土地權益, 前開原土地所有權人得循序請求需用土地人、中央主管機關 廢止徵收之規定,固然本於人民財產權之保障及土地徵收法 律關係而來,惟如需用土地人已依徵收計畫對被徵收土地完 成使用,且未有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第1款所指需用土 地人變更工程設計之情形,該條項第2款、第3款所定廢止徵 收之各該事由,復分別設有徵收計畫開始使用前、尚未依徵 收計畫完成使用前之時間限制,縱然依徵收計畫完成使用以 後,徵收土地用途再經變更,已屬後續本於土地所有權所為 一般行使,不再有適用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各款規定 辦理之問題。又是否依徵收計畫對被徵收土地完成使用,應 依徵收目的所為土地使用之規劃,就所徵收之全部土地整體 觀察之,在有明顯事實,足認屬於相關範圍者,不得為割裂 之認定,始能符合公用徵收之立法本旨(司法院釋字第236號 解釋意旨參照)。  ㈡經查,原審本於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針對系爭徵收處分 及所徵收土地與本件上訴人請求土地之關聯,認定:參加人 報准系爭徵收處分時提出之徵收計畫,係以建築兵舍營房為 徵收土地原因,興辦事業為國防事業,系爭徵收處分徵收下 內埔段75地號土地及系爭下內埔段4筆土地(合計面積0.780 7甲,約為7,572平方公尺),上訴人之被繼承人謝明德為系 爭下內埔段4筆土地原所有權人(應有部分1/2)且有經發給 地價補償費完畢;其後前開徵收5筆土地中之下內埔段200地 號土地,再經分割出之下內埔段200-5地號土地(面積233平 方公尺,於53年7月7日分割出時登記為下內埔段200-2地號 ,嗣更正為下內埔段200-5地號),此下內埔段200-5地號土 地又分割出200-6地號土地後之所餘土地(233平方公尺), 與下內埔段75(非上訴人被繼承人所有)、76、77、78(不 含61年7月25日分割出之78-1地號土地部分)地號土地,復 經分割、合併、重測後登記為257地號土地。徵收時之下內 埔段200地號土地(除前述嗣經異動而登記為257地號土地之 部分外),後續經分割、與其他同段但不在徵收範圍之土地 合併登記及地籍圖重測後,其中部分現登記為學府段一小段 205、205-1、206、207、207-1、208、209、209-1地號等8 筆土地(總面積5,908平方公尺)之一部分(如前述,因與 系爭徵收處分以外之其他土地有合併情形)。另由徵收時下 內埔段78地號分割出之同段78-1地號土地(28平方公尺), 於67年間因重測登記為263地號(11平方公尺)、學府段一 小段264(5平方公尺)地號2筆土地等事實,經核與卷內證 據相符。且原判決依卷附之土地登記資料,具體指明徵收後 下內埔段200地號土地,雖曾記載分割出200-2地號(登記資 料列載53年7月7日分割),嗣即更正為200-5地號(下內埔 段200-2、200-5地號土地登記資料,見原審卷第311至313頁 ),進而認定其後迭經異動而登記為257地號土地之一部分 者,為下內埔段200地號土地經徵收後再分割出之200-5地號 土地(且不含再由200-5地號分割出之200-6地號土地),而 學府段一小段200-5地號土地(非下內埔段200-5地號土地) 應不在前開徵收範圍,上訴人關於學府段一小段200-5地號 土地之請求係有誤等情,核與證據法則及經驗法則、論理法 則無違。上訴意旨仍謂學府段一小段200-5地號土地與其他 請求土地之圖說不完整,下內埔段200地號土地於徵收後再 分割出者為下內埔段200-2地號土地,非同段200-5地號土地 ,或依卷附地號沿革資料、土地登記資料,質疑下內埔段20 0地號土地嗣後應未曾登記為257地號土地之一部分等,指摘 原審就此有未依職權調查證據、認定事實不依證據等違法云 云,已不可取。另原判決並未認定下內埔段200-6地號土地 有經登記入257地號土地,而係認登記入其他土地中,上訴 人此部分指摘亦有誤解。  ㈢再依卷附45年航照圖、47年「台北市地形圖」所示屬於系爭 徵收處分徵收之土地及其旁(非屬當時徵收範圍)土地上,當 時業已存在數棟建物坐落其間暨圖籍上經註載「國防部宿舍 」等文字,參加人所屬機關前於84年、92年回復上訴人之被 繼承人詢問時,亦均表述徵收後土地有作為和平新莊且屬營 產使用之情;另257地號土地現況雖為敦化南路2段172巷至2 00巷間建物前主要幹道(包括兩側人行步道),但前於76年間 經臺北市政府申請撥用興辦敦化南路新闢工程時,有與軍方 協議補償而配合拆除之情;99年8月26日經提報拆除之和平 新莊「大門右側木造平房」,係坐落於209、209-1地號土地 (另尚坐落於學府段一小段207-1、205-1地號土地及非本件 請求範圍之同段208、200-6地號土地);及上訴人於本件請 求前,因曾具函向臺北市政府表明系爭下內埔段4筆土地有 應廢止徵收情事,臺北市政府為此於106年3月24日會同相關 機關至現場會勘結果,斯時209、209-1、263地號土地絕大 部分仍位處軍備局管理之營舍(和平新莊)圍牆範圍內,暨 經設為和平新莊圍牆用地,有作為營舍使用等事實,業為原 審依法所確定,且與卷內證據相符。以209、209-1、263地 號土地部分,迄今既仍由軍備局管理之營舍即和平新莊持續 使用中;另257地號於99年開闢道路拆除前,原本存有軍方 管領建物,且與前開209、209-1、263地號土地暨其餘6筆土 地(指學府段一小段264、205、205-1、206、207、207-1地 號土地)所在處,於47年間業已存有數棟建物坐落其間暨其 旁建物經註載為「國防部宿舍」等事實,原判決據以論斷: 系爭下內埔段4筆土地,有部分仍持續依徵收計畫使用,且 與其餘土地在徵收後,至遲於47年間即已興建完成而有依徵 收計畫作為兵舍營房(和平新莊)之用,並無未依徵收計畫完 成使用之情形,及完成使用前,未有事證可認曾經變更工程 設計、變更國防事業、開發方式、取得方式,及進一步指明 部分土地使用現況雖與徵收計畫不同,係按徵收計畫完成使 用另為所有權之一般行使,而非因情事變更致影響徵收必要 ,難認本件有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各款規定之情事等 語,亦符合前述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所指徵收土地依 徵收計畫之完成使用,應整體觀察,不得割裂認定之立法本 旨,認事用法核無違誤,原判決據以駁回上訴人如訴之聲明 所示請求,自無不合。上訴意旨仍執陳詞,主張系爭下內埔 段4筆土地有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規定事由卻未據調查 、部分土地不應被徵收、應調取系爭徵收處分全卷資料,或 質疑被上訴人提出之套繪圖有內容不一、部分土地重測前後 面積不一、青苗補償費發放無證據、國防事業與國防設備不 同、未依其聲請至現場勘驗等,指摘原審有未依職權調查證 據、未依證據認定事實或理由不備等違法,均係就原審已詳 為論述指駁者,重複爭執,或執與本件無關事項謂原審有未 依職權調查等違法,均無可採;上訴人尚聲請本件進行言詞 辯論,以勸諭兩造和解,亦核無必要。      ㈣綜上所述,上訴人之主張均無可採,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 審之訴,核無違誤。上訴論旨,仍執前詞,指摘原判決違背 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邱 鈺 萍

2025-03-27

TPAA-113-上-260-202503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