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罪責相當原則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21-13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468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盧世振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強盜等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署檢 察官之執行指揮(93年度執乙字第413號),聲明異議,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盧世振(下稱異議 人)因強盜等案件,經本院以93年度上重更㈠字第25號判處 無期徒刑,經最高法院以93年度台上字第5061號判決駁回上 訴確定(甲案)。然甲案審理期間,因另犯竊盜案件,經臺 灣士林地方法院(下稱士林地院)92年度重訴字第21號判處 有期徒刑1年,經本院以92年度上重訴字第88號、最高法院 以93年度台上字第2459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檢察官就竊盜 案件先予發監執行,執行完畢後,押解至臺北看守所接續甲 案之審理,待甲案確定後,發監執行無期徒刑至今。然甲案 之執行指揮書,其羈押及折抵日數欄,僅記有羈押之103日 ,未記載竊盜罪已執行完畢之1年有期徒刑,使異議人實際 羈押日數減少1年,致異議人權益受有實質損害,爰對臺灣 高等檢察署(下稱高檢署)檢察官之93年度執乙字第413號 執行指揮聲明異議云云。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 定有明文。而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 有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又數罪 併罰之案件未繫屬於同一訴訟程序,致有2裁判以上者,依 刑法第53條規定,應依同法第51條合併定其應執行刑,然同 法條第1至4款因其主刑之性質而採吸收原則,明定宣告死刑 或無期徒刑者執行其一,而不執行其他自由刑,則檢察官就 上開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數裁判執行時,已有明確之 「應執行刑」,即僅執行其一或不執行他刑,自毋庸聲請法 院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惟依刑法第77條及行刑累進處遇 條例之規定,於執行無期徒刑時,仍有假釋及累進處遇規定 之適用。是上開數罪併罰依法不執行之其他自由刑,實際上 已執行之部分,自應於指揮執行無期徒刑時,與因本案羈押 而得折抵之日數,併同註記之,均計入該無期徒刑已實際執 行之日數及累進處遇之分數,方符數罪併罰之立法目的及罪 責相當原則(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672號裁定意旨參照 )。 三、經查:  ㈠異議人於民國92年間犯強盜等案件(即甲案),該案審理期 間,異議人另犯竊盜案件,經士林地院92年度重訴字第21號 判處有期徒刑1年,嗣經本院92年度上重訴字第88號、最高 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459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高檢署檢察 官據以核發93年度執丁字第199號執行指揮書,先予發監執 行,並於93年6月11日執行完畢等情,業經本院調閱執行案 卷審核無誤,並有執行指揮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 應可認定。  ㈡異議人所犯之甲案部分,法院自93年6月12日起接押異議人, 嗣經本院以93年度上重更㈠字第25號判處無期徒刑,並經最 高法院於93年9月23日以93年度台上字第5061號判決駁回上 訴確定,高檢署檢察官據以核發93年度執乙字第413號執行 指揮書指揮執行等情,經本院調閱執行案卷查核屬實,並有 執行指揮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是認高檢署檢察官 依據確定判決而核發指揮書,於法相合,且指揮執行方法並 無不當之處,亦堪認定。  ㈢至聲明異議意旨略以:甲案之執行指揮書「羈押及折抵日數 」欄,僅記有羈押之103日,未記載竊盜罪已執行完畢之1年 有期徒刑,實質影響其權益乙節。經查:   ⒈觀諸甲案之執行指揮書內容,刑期起算日期欄記載「民國 九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執行期滿日欄記載「無期」、 羈押及折抵日數欄記載「93.06.12到93.09.22,共一百三 日」、備註欄記載「受刑人竊盜罪徒刑一年部分本署九十 三年執丁字第一九九號已執行完畢。依法毋庸聲請定其應 執行刑」等情,有上開執行指揮書在卷可查。   ⒉又羈押係於裁判確定前拘束被告之處分,故「執行」與「 羈押」之性質迥異,執行完畢之刑期自無從於事後將之變 易為羈押期間而予以折抵。是以,異議人所犯竊盜罪而執 行有期徒刑1年完畢部分,未予記載於「羈押及折抵日數 」欄,而在「備註」欄內予以註記明確,並無違誤。   ⒊甲案之執行指揮書之「備註」欄,既已明確註記「受刑人 竊盜罪徒刑一年部分本署九十三年執丁字第一九九號已執 行完畢」,並未漠視異議人業已執行有期徒刑1年之情, 尚難認定異議人權益有何實質損害。至於日後適用刑法第 77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等規定時,有無將備註欄註記之 「已執行有期徒刑1年」部分,計入該無期徒刑已實際執 行之日數及累進處遇之分數,異議人如有不服,核屬提起 行政救濟之他案,併此說明。   ⒋從而,聲明異議意旨指摘檢察官關於甲案之指揮執行未當 ,請求撤銷檢察官此部分之執行指揮,難認有據。  ㈣綜上所述,本件檢察官之執行指揮並無不當或違法之處,本 件聲明異議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黃美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彭威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2025-03-20

TPHM-113-聲-3468-20250320-1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2號 聲 請 人 福建金門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邵佳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邵佳男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參月,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為:受刑人邵佳男因違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 民關係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先後經本院判決確 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 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 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依刑法第53條應依同法第51 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 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本,聲請該 法院裁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 及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分別規定甚詳。又所稱併合處罰 ,係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倘被告一再犯罪,經 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謂「裁判確定」,乃指 「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日 作為基準,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 至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確定日期之後所犯者 ,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倘其另符合數罪 併罰者,仍得依前述法則處理(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5 23號刑事裁定意旨參照)。另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 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 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 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 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 束。是以,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 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之總和。又法院於裁量另 定應執行之刑時,祇須在不逸脫上開範圍內為衡酌,而無全 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原則之裁量權濫 用之例外情形,並不悖於定應執行刑之恤刑目的者,即無違 裁量權之內部性界限(最高法院114年度台抗字第364號刑事 裁定參照)。 三、經查:  ㈠本案受刑人因違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並 分別確定在案等情,有各該判決、法院前案紀錄表及定應執 行聲請書在卷可稽。又附表所示各罪中,係以如附表編號10 之案件為最後事實審案件,且該案業經本院為實體判決後確 定,是本院為附表所示各案件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依法應具有管轄權。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 附表編號1至9所示判決確定日即民國113年12月10日前為之 。是本案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 當。  ㈡本院審酌:  ⒈受刑人所犯各案件經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依上述 說明,本案依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之外部界限上限為有期 徒刑2年11月(計算式:3月+3月+3月+3月+4月+4月+4月+4月 +4月+3月),下限為有期徒刑4月;依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所定之內部界限上限為有期徒刑1年3月(計算式:1年【編 號1至9】+3月【編號10】),下限為有期徒刑1年【編號1至 9】。基此,本院於定本案應執行刑時,不得逾有期徒刑1年 3月,亦不得低於有期徒刑1年。  ⒉爰以受刑人罪責相當原則:  ⑴考量受刑人附表編號1至9及編號10之間,均已各自於裁判中 審酌其犯罪態樣、法益侵害種類、犯罪行為態樣後予以量刑 ,此應即可反映受刑人於不同犯罪類型之人格特性與犯罪傾 向、罪質責任等因素。是以,受刑人所犯之附表編號1至9及 編號10之間,其前後之犯罪行為、態樣不同,本案應無相同 類型犯罪再予以酌定減輕之情事存在,倘本院未以上限之1 年3月為定應執行刑標準,尚無法反應受刑人忽略整體刑罰 秩序之意識,反而與罪刑相當原則有違。  ⑵復參酌前述之內、外部界限,及受刑人就本院定應執行刑, 其逾期尚未表示意見,則視為無意見等情(見本院卷第17至2 3頁),爰依法定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 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宋政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杜敏慧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2/3/29 112/3/29 112/3/30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判決 日期 113/10/30 113/10/30 113/10/30 確定 判決 法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判決確 定日期 113/12/10 (首先確定) 113/12/10 (首先確定) 113/12/10 (首先確定)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應執行刑 編號1至9,經本院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刑事簡易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編號 4 5 6 罪名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4月 犯罪日期 112/3/31 112/4/10 112/4/11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判決 日期 113/10/30 113/10/30 113/10/30 確定 判決 法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判決確 定日期 113/12/10 (首先確定) 113/12/10 (首先確定) 113/12/10 (首先確定)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編號1至9,經本院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刑事簡易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編號 7 8 9 罪名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4月 犯罪日期 112/4/13 112/4/14 112/4/15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86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判決 日期 113/10/30 113/10/30 113/10/30 確定 判決 法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12/10 (首先確定) 113/12/10 (首先確定) 113/12/10 (首先確定)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29號 編號1至9,經本院113年度城簡字第148號刑事簡易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編號 10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3/5/31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金門地檢113年度毒偵字第68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24號 判決 日期 113/12/02 確定 判決 法院 金門地院 案號 113年度城簡字第124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12/31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備註 金門地檢114年度執字第10號

2025-03-20

KMDM-114-聲-12-20250320-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680號 上 訴 人 呂和金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9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784號,起訴案 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8972、46351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之 職權,認定上訴人呂和金有如其犯罪事實欄所載犯行,因而 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 論處上訴人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三人以上共同詐欺 取財(下稱加重詐欺)罪刑(想像競合犯民國113年7月31日 修正公布、同年8月2日生效施行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 之一般洗錢罪),暨相關沒收(追徵),已詳述調查、取捨 證據之結果,以及認定犯罪事實之得心證理由。其所為論斷 說明,俱有卷內證據資料可資覆按,自形式上觀察,並無足 以影響其判決結果的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於偵查及第一審、原審審理時均自承:我因「阿峰」 介紹工作,而與他的助理聯繫,後續均由助理聯絡我,再由 我去向告訴人即被害人張凱珏取款,並轉交給助理等語,符 合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前段減輕其刑之規定。原判 決未據以減輕其刑,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㈡依上訴人於本件詐欺集團係擔任車手,相較於指揮、分配任 務之共同正犯,其參與犯罪程度輕微;犯後坦承犯行,並有 誠心尋求與告訴人成立民事上和解等情,應從輕量刑。原判 決未詳加審酌上情,致量刑過重,有不符罪責相當原則之違 法。 四、惟查: ㈠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前段規定:「犯詐欺犯罪,在 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犯罪所得,自動繳交其犯罪 所得者,減輕其刑」,而此所謂之「自白」,乃對自己之犯 罪事實全部或主要部分為肯定供述之意,亦即自白內容,須 具備基本犯罪構成要件之事實,即包含主觀及客觀之構成要 件該當事實為基本前提,始足當之。   卷查,上訴人於偵查及第一審審理時供稱:「(問:當時是 否知悉與你配合之收款者可能從事詐欺犯行?)完全不知道 」、「客觀事實我不爭執。但我沒有詐欺犯意」、「...... 我沒有想到是詐欺,若我知道是詐欺我就不會做了」等語( 見112年度偵字第38972號卷第68頁、第一審卷第51、112頁 ),已明確否認其主觀上有加重詐欺之犯意,亦即未自白犯 行,且未自動繳交其犯罪所得,不符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 第47條前段之規定。原判決未予減輕其刑,且因上訴人於原 審審理時未持以抗辯,而未說明理由,並無違法可言。此部 分上訴意旨,任意指摘:原判決未依前開規定予以減輕其刑 ,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云云,洵非合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 ㈡量刑之輕重,係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法院於量刑 時,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範圍, 又未顯然濫用其職權,即不得遽指為違法。 原判決說明:審酌上訴人係擔任聽從上手指示之底層角色、 於原審審理時坦承犯行、尋求與告訴人成立民事上和解等一 切情狀之旨,而為量刑。已斟酌上訴意旨所指刑法第57條各 款所列情狀,且未逾法定刑度,亦無明顯濫用裁量權,而有 違反比例原則或公平正義之情形,核屬原審量刑裁量職權行 使之事項,尚難任意指為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猶泛詞指 摘:原判決所為量刑過重違法云云,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 理由。 五、綜上,上訴意旨係就原審量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或原判 決已明白論斷說明之事項,仍持己見,漫為指摘違法,難認 已符合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本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 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君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0

TPSM-114-台上-680-20250320-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71號 上 訴 人 葉日程 選任辯護人 林鈺雄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101號 ,起訴及追加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16 05、37452號),由原審辯護人林鈺雄律師,為上訴人之利益, 代為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上訴人葉日程有如第一審判決事 實欄(包含第一審判決附表一至三)所載犯行,以及所犯罪名 ,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其附表一編號3至12、附表二、附表 三所示犯行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上訴人明示僅就此量刑之 一部上訴),改判各量處上訴人如原判決附表一編號3至12、 附表二、附表三所示之有期徒刑(附表一編號3至12共計10罪 、附表二、三共計2罪);維持第一審關於第一審判決附表一 編號1、2所示犯行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此明示 僅就量刑一部在第二審之上訴,暨就原判決附表一、二所處 之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已敘述第一審判決所為量刑不當 ,應予撤銷改判,以及量刑並無違誤,應予維持,暨說明量 刑(包含定應執行刑)之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已供出其第二級毒品大麻來源為黃智麟、孫鈺翔,又 原判決已認定原判決附表一編號3至12、附表二、附表三所 示之罪,均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輕或免除 其刑之規定,而予以減輕其刑。又一般毒品來源單一,分次 買入之情形所在多有,衡情原判決附表一編號1、2所示犯行 ,上訴人亦係向黃智麟、孫鈺翔購入大麻。原判決遽認原判 決附表一編號1、2所示犯行,不符上述減免其刑之規定,違 反經驗法則。  ㈡112年憲判字第13號所揭示之未考量個案情節輕重,未予減輕 其刑,而違反罪刑相當性,雖係針對販賣第一級毒品罪所為 解釋。然對於同為販賣第二級、第三級毒品之被告而言,應 依個案考量減輕其刑之情,並無二致。況本件係屬朋友間毒 品互通有無之小額交易,有情堪憫恕之情,符合刑法第59條 酌量減輕其刑之規定。又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 項減免其刑規定,可以減輕至三分之二。原判決未予酌減其 刑,且減輕其刑之幅度過小,致量刑及定應執行刑過重,有 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並違反罪責相當原則。 四、惟按:  ㈠證據之取捨與證據之證明力如何,均屬事實審法院得裁量、 判斷之職權,苟其裁量、判斷,並不悖乎經驗法則或論理法 則,且已於判決內論敘其何以作此判斷之心證理由者,即無 違法可言。   原判決說明:上訴人向黃智麟、孫鈺翔購入大麻之時間,依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1年度偵字第31157、35562號 起訴書所記載之事實,係自民國109年8月12日起。而原判決 附表一編號1、2所示之犯行,上訴人係於108年11月14日、1 09年4月10日販賣大麻,不可能來自黃智麟、孫鈺翔,不符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輕或免除其刑規定等旨, 依法並無不合。此部分上訴意旨,猶泛詞指摘:就原判決附 表一編號1、2所示之犯行,原判決認為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1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違法云云,並非適法上訴第三審之 理由。  ㈡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乃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裁量之 事項,且以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 ,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 。其審酌事項固不排除刑法第57條所列舉之事由,但仍以犯 罪有其特殊之原因與環境為必要。   又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係指「販賣第一 級毒品」犯行,除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外,另得 依該判決意旨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者,以無其他犯罪行為, 且依其販賣行為態樣、數量、對價等,可認屬情節極為輕微 ,顯可憫恕之個案,縱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仍嫌 情輕法重,致罪責與處罰不相當之情形者為限。    原判決說明:上訴人所犯販賣第二級毒品各罪,分別依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或依同條第1項、 第2項規定遞予減輕其刑事由,或再依刑法第25條第2項未遂 犯規定遞予減輕其刑,並無情輕法重責罰顯不相當情形,不 符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規定之旨,而未酌減其刑。依上 開說明,於法並無不合。此部分上訴意旨,猶泛詞指稱:原 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違法云云,洵非合法之 第三審上訴理由。  ㈢量刑(含定應執行刑)之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 量之事項,倘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又未違背罪刑相當 原則,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   緩刑以受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並具備刑 法第74條第1項各款所定之條件,且須有可認以暫不執行為 適當之情形,始足當之。   原判決審酌、說明:依上訴人之犯罪手段、所生危害,以及 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等一切情狀,而為量刑以及維持第一審 量刑。又原判決附表一所示之罪所處之有期徒刑,已逾有期 徒刑2年,不符宣告緩刑要件,自無從宣告緩刑之旨。已以 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形而為 量刑、維持第一審之量刑,暨就原判決附表一、二所示之罪 定應執行刑,既未逾法定刑度,又未濫用裁量之權限,亦無 違背罪刑相當原則,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 ,泛言指摘:原判決之量刑及所定應執行刑過重違法云云, 同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綜上,上訴意旨係就原審採證、認事及量刑(含定應執行刑) 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或原判決已明白論斷說明之事項,仍 持己見,漫為指摘違法,或單純就事實有無,再為爭執,難 認已符合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本件上訴均為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0

TPSM-114-台上-571-20250320-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301號 上 訴 人 吳宇承 選任辯護人 王銘助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5005號 ,起訴案號: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6495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吳宇承有其事實欄一所載違反槍 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之犯行明確,而依刑法想像競合犯規定 從一重論處上訴人非法寄藏非制式手槍罪刑。上訴人不服第 一審判決且明示僅就刑之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結 果,維持第一審判決所處之刑,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 ,已詳敘其量刑審酌所憑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從形式上觀 察,並無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與否,法院本有權斟酌決定,原判 決依審理結果,已就本件何以無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縱科以 法定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之情事,而未依前述規定予以酌減, 說明其理由(見原判決第2、3頁)。上訴意旨就上開法院職權 之合法行使任意評價,泛言本件犯行有情輕法重情事,原判 決未予酌減,有不適用法則之違法等語,並非適法之第三審 上訴理由。   四、量刑輕重,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如無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致明顯輕重失衡情形,自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已 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科刑等相關情狀,依卷存事證就本 件犯罪情節及行為人屬性等事由,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 刑罰之裁量權,客觀上未逾越法定刑度,且與罪刑相當原則 無悖,難認有逾越法律規定範圍,或濫用裁量權限之違法情 形。況量刑係法院就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故其判斷當否之 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 ,遽予評斷或為指摘。縱原判決未逐一列載前述刑罰審酌之 全部細節,結論並無不同。上訴意旨就原判決前述刑罰裁量 職權,任意爭執,泛言原判決未審酌上訴人之年齡及育有身 心障礙子女等家庭狀況,致量刑過重,有違比例及罪責相當 原則等語,並非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 五、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仍對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行使, 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要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301-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94號 上 訴 人 楊永居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 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 訴字第1108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 6441、36450、48877、52049號,112年度偵字第17544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楊永居有其犯罪事實欄一、二所 載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之犯行明確,而分別論處 上訴人共同犯未經許可販賣具殺傷力之非制式手槍(依刑法 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論處)及持有槍枝主要組成零件各罪 刑。上訴人不服第一審判決且明示僅就刑之部分提起第二審 上訴;原審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判決此部分之宣告刑及所 定應執行刑,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量刑審 酌所憑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從形式上觀察,並無足以影響 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與否,法院有權斟酌決定。原判決 依審理結果,認上訴人並無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縱科以法定 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之情事,而未依前述規定予以酌減,已說 明理由(見原判決第3頁),難認於法有違。上訴意旨對於 原判決前述法律適用之職權行使,任意評價,泛言上訴人之 主觀惡性及客觀犯罪情狀非屬重大,且家中長輩需人照料, 原判決未審酌上情予以酌減,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 之違誤等語,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量刑輕重,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如無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致明顯輕重失衡情形,自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已 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科刑等相關一切情狀,依卷存事證就上 訴人犯行情節及行為人屬性等事由,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 其量刑之裁量權,所量處之刑,客觀上未逾越法定刑度,且 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有逾越法律規定範圍,或濫用裁 量權限之違法情形。且具體個案不同行為人之犯行情節或個 人量刑事由各異,無從比附援引其他行為人之宣告刑高低, 指摘本件量刑為違法。上訴意旨就原判決前述職權行使,任 意爭執,泛言上訴人於原審已坦承犯行,此為第一審未及審 酌之事項,其量刑基礎已有改變,原判決量處之刑與其他犯 罪情節相同、甚至更嚴重之案件相較,顯然過重,有違反比 例及罪責相當原則之違法等語,乃僅憑己意而為指摘,並非 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 五、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仍對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行使, 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要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294-20250319-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10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李垣志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屏東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4年2月11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413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 (一)實務上學者論著主張在累進遞減的原則上,數罪併罰時具 體審酌整體犯罪過程之各罪關係,宜予各刑期相加後酌減 三分之一以上。黃榮堅教授「數罪併罰量刑模式構想」( 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 (二)再者蔡英文總統前於民國105年11月28日主持執政決策協 調會議時亦宣示,對於毒品成癮者應視為病人,不能僅單 以定罪和處罰的方式對待之,且毒品成癮者主要是以戕害 身體健康為主,對他人法益未產生實質上的侵害,然而在 數罪併罰定應執行之刑期,通常又酌減一、二個月而已, 與其他犯罪行為比較,施用毒品的刑期反而常常較長,足 見數罪併罰所施恩典對毒品成癮者已嚴重失衡且有違公平 比例原則。 (三)綜上所述,我國刑法兼具報應主義及預防主義之雙重目的 ,故於量刑之時,倘依抗告人即受刑人李垣志(下稱抗告 人)之行為情狀處以適當徒刑,即足懲敬,並可達防衛社 會者,自非不可依客觀犯行與主觀惡性兩者相加以考量其 情狀。要僅以行為人犯罪次數作為定應執行刑期唯一標準 ,是以應考量行為人犯罪時間的密接性及個人情狀,定其 應執行刑期,使較符合公平比例原則。 (四)實施新法以來各級法院對觸法者之判例如下: 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6年度執更壬字第4082號,毒品罪處有期 徒刑83個月,定應執行1年4月。 2.臺灣新北地方地院98年度聲字第2535號,毒品與竊盜罪處有期 徒刑42個月,數罪併罰定應執行22個月。 (五)綜合以上各級法院裁定案例,希盼鈞長參酌自由裁量衡酌 比例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公正原則,罪責相當原則等認 事用法,充分考量抗告人所請,予抗告人一個從輕量刑, 最有利抗告人之裁定,賜與重生契機,再造之恩,不敢或 忘云云。 二、按數罪併罰如何定其應執行刑,應由法院視個案具體情節之 不同,以其各罪所宣告之刑為基礎,本其自由裁量之職權, 依刑法第51條所定方法為之(最高法院101 年度台非字第35 1 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 無法律性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 法律之具體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 由裁量之外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 目的,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 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 以上,應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 由裁量事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 (最高法院99年度台非字第207 號判決、102 年度台抗字第 1110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原裁定以「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且於如附表所示日期分 別確定;其中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曾定應執行有期徒 刑7月確定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相關刑 事判決書在卷可稽」,因而認本件檢察官聲請核與上開規定 要無不合,應予准許,而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 年6月。 四、查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 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 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 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 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 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 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 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 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 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 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 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 ,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 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個案之裁量判斷 ,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平 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即不得任意指其為違法或不 當。本件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計7 罪(各罪刑度詳如附表 所載),所處有期徒刑合計為3年3月(外部界限),且其中 之附表編號1、2 二罪前已定過應執行刑7月,加計其餘5罪 ,所處有期徒刑合計為3年2月(內部界限),有各該刑事判 決書在卷可證。經核原裁定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2 年6 月,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 款之規定,且無違反自由裁量 之內、外部界限或濫用其職權可言,亦無全然喪失權衡意義 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 形,亦難謂有侵害抗告人原本已有之權益。 五、抗告意旨所援引他案裁定之應執行刑係法官酌量具體案件情 形之結果,因各案情節不同,法院之裁量判斷基準亦不盡相 同,所為刑罰之量定自屬有別,並無相互拘束之效力,且執 行刑之酌定,尤無必須按一定比例、折數衡定之理,抗告意 旨徒憑己意,泛詞漫指原裁定定應執行刑過重而有違法、失 當之處,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李璧君                    法 官 鍾佩真                    法 官 石家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家煜

2025-03-19

KSHM-114-抗-110-20250319-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1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廖峻毅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114年度執聲字第395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廖峻毅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參年,如易科罰 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廖峻毅因詐欺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分別宣告 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數罪併罰 ,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53條分別定有明 文。 三、經查:  ㈠本案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案件,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罪刑,均分別確定在案,又如附表編號2-11所各罪, 其犯罪行為時間在附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期前,且本院 為本案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有各該 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 1至9所示之罪,前經法院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確定 ,揆諸前開說明,前定之執行刑當然失效,本院自應以其各 罪宣告刑為基礎,惟仍不得較重於上開所定之應執行刑加計 其他判決所處刑期後為重,又本案聲請係增加經另案裁判確 定合於數罪併罰規定之其他犯罪後,聲請本院就全部各罪合 併定應執行刑,並非僅就已定應執行刑確定之部分犯罪抽離 而重複與他罪定應執行刑,是本案聲請並無違反一事不再理 原則之情形。是檢察官聲請就附表所示之罪定其應執行之刑 ,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  ㈡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各罪之法益侵害類型多係詐欺案件,責 任非難重複程度較高、綜衡受刑人所犯各罪情節、犯行嚴重 性,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貫徹罪責相當原則、比例原則 、定應執行刑內外部界限等事項,暨本院徵詢受刑人對本案 定刑之意見,受刑人並未回覆等情,綜合對受刑人所犯數罪 為整體非難評價後,爰裁定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併諭知 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王筱寧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婉如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9

TPDM-114-聲-513-20250319-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737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葉志偉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 年度執聲字第501 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葉志偉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叁年 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葉志偉因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有期徒刑部分)應依刑法第53 條及第51條第5 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77 條第1 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經查受刑人葉志偉因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法院先 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茲檢察官依受 刑人請求聲請就其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 認聲請為正當,應定其應執行之刑。 三、復經函詢受刑人陳述意見後,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 8 罪之行為類型、侵害法益及犯罪相隔時間,綜衡其上開各 罪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刑 罰經濟、邊際效應及復歸社會之可能性等一切情狀,基於罪 責相當原則,而為整體非難評價後,於定執行刑之外部性及 內部性界限內,就其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刑法第50條第2 項、第51條 第5 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彭 全 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蕭 琮 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名 傷害 洗錢防制法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1.01.22 111.05.25 112.03.25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 111年度偵緝字第5573號 新北地檢 112年度偵緝字第1970號等 新北地檢 112年度毒偵字第286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257號 112年度金簡字第303號 112年度簡字第5199號 判決 日期 112.04.20 112.06.28 112.11.17 確 定 判 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257號 112年度金簡字第303號 112年度簡字第5199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5.31 112.11.03 112.12.22 備註 新北地檢 112年度執緝字第1734號 新北地檢 112年度執字第12888號 新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986號 編    號 4 5 6 罪名 竊盜 詐欺、竊盜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 ①有期徒刑5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②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③有期徒刑5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1.11.10 ①111.11.10 ②111.11.14 ③111.12.01 111.11.19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 112年度偵緝字第2796號等 新北地檢 112年度偵緝字第2796號等 新北地檢 112年度毒偵字第5892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易字第1151號 112年度易字第1151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695號 判決 日期 113.02.27 113.02.27 113.04.19 確 定 判 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易字第1151號 112年度易字第1151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695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4.17 113.04.17 113.05.29 備註 新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6814號 新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6815號 新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8148號 前曾經定應執行刑1年,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2025-03-19

PCDM-114-聲-737-20250319-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4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洪聖翔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3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洪聖翔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 徒刑肆年壹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洪聖翔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先 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如受刑人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所載, 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得易刑(易科罰 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刑(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 動)之罪者,不在此限。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 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2裁 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又依刑法 第53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 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 請該法院裁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第53條,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受刑人洪聖翔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數罪,經法院先後判處如 附表(引用受刑人洪聖翔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所示之刑, 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有如附表各該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 卷可稽。茲聲請人以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並依 受刑人之請求(見本院卷第9頁),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本院 審核結果認於法並無不合。爰於具體審酌受刑人附表所犯2 罪,犯罪類型、手法及侵害法益完全不同,相互間關聯性不 大,定應執行刑之限制加重原則,以及受刑人對定執行刑表 示無意見(見本院卷第9頁)等一切情狀,在其外部性界限及 內部性界限範圍內,依比例原則及罪責相當原則,就有期徒 刑部分,定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梁淑美                    法 官 包梅真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雅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9

TNHM-114-聲-241-202503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