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臺北地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41-15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1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信彰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110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陳信彰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有期徒刑部 分,應執行有期徒刑伍年捌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信彰因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等數罪,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 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二 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又宣 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 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且按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 之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 程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 以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 策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採限制加重原則 ,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罪 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害 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 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 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 。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為 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 字第62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 院及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在案,有各該判決書 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茲因附表編號2至5所示之罪, 其犯罪日期在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於民國112年3月28日判決 確定日期前,符合數罪併罰之規定。再者,本件受刑人所犯 附表編號4所示之罪,屬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1至 3、編號5所示之罪,則屬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原不得合 併定應執行刑,因受刑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表各編號所示 之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此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依102 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 刑調查表在卷可稽,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從而, 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編號之罪向本院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 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㈡、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3均為販賣第二級毒品罪、附表 編號4為轉讓禁藥罪,附表編號5為幫助洗錢罪,各罪之犯罪 類型、侵害法益及罪質均不同,然受刑人所犯3次販賣第二 級毒品罪之犯罪目的、行為態樣與罪質則屬相同,責任非難 重複之程度較高,倘以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 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及刑罰之社會功能,復考量受刑人犯 罪所反映之人格特質,參酌上揭最高法院裁定意旨,並考量 定刑之外部性、內部性界限、刑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行為 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行為人之人格、各罪間之關係(侵害 法益、罪質異同、時空密接及獨立程度)及受刑人於對本件 定應執行刑表示「無意見」等一切情狀,本於罪責相當性之 要求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合併定其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刑 如主文所示。 ㈢、附表編號5所示之罪併科罰金新臺幣8萬元部分,既無刑法第5 1條第7款所謂宣告多數罰金之情形,即應併予執行,不生定 應執行刑之問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淑惠                    法 官  吳定亞                    法 官  張宏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于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販賣第二級毒品 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 販賣第二級毒品 宣告刑 有期徒刑2年10月 有期徒刑2年7月 有期徒刑3年2月 犯罪日期 111年3月26日、111年3月29日 111年3月25日 110年11月25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1170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1170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5738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637號 111年度訴字第637號 111年度訴字第592號 判決日期 111年10月27日 111年10月27日 111年12月14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637號 111年度訴字第637號 111年度訴字第592號 確定日期 112年3月28日 112年3月28日 112年4月24日 編號    4    5 罪名 轉讓禁藥 幫助洗錢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1年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8萬元 犯罪日期 110年11月24日 110年11月9日至110年11月18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5738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7484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592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848號 判決日期 111年12月14日 113年7月10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592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848號 確定日期 112年4月24日 113年8月13日

2025-02-25

TPHM-114-聲-219-20250225-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12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潘佳昕 上列聲請人因對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9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潘佳昕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 徒刑壹年拾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潘佳昕因犯詐欺等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刑法第53條定有明文。又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 所示之數罪,宣告刑均在有期徒刑6月以下,且均得易科罰 金,並無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所列不得聲請定應執行刑之 情形,合先敘明。 三、查受刑人潘佳昕因犯詐欺等案件,經各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本院為各該案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上開判決 書等件在卷可稽。依上開說明,檢察官所為本件聲請合法, 應定其應執行之刑,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又聲請 定應執行刑之數罪,縱使犯罪之一部分所科之刑已經執行完 畢,仍不能逕認檢察官之聲請為不合法,予以駁回;至於已 執行部分應如何處理,則係檢察官指揮執行問題,與定應執 行刑之裁定無涉(最高法院94年度台抗字第47號、93年度台 抗字第621號裁定意旨參照)。查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9 所示之罪刑,雖已執行完畢,依上開說明,仍應與附表編號 10所示之罪刑,定其應執行刑,僅嗣應予扣除該已執行部分 。又定應執行刑,不僅攸關國家刑罰權之行使,於受刑人之 權益亦有重大影響,除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形外,法院於裁 定前,允宜予受刑人以言詞、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陳述意見 之機會,程序保障更加周全(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 89號大法庭裁定意旨參照)。準此,本院以書面通知受刑人 於期限內就定應執行刑表示意見,惟受刑人於期限內並未具 狀表示意見,有本院送達證書1份在卷可憑,附此敘明。 四、爰審酌受刑人自民國105年起即有偽造文書等前科,素行不 良且呈現其特殊之人格特質與犯罪傾向(見卷附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如附表編號1、3、6至10所示之罪均 係以各種虛構之理由向他人詐取錢財,如附表編號2、4、5 所示之罪則係冒用他人姓名身分,其犯罪時間分布於107年1 月至111年3月之間,其中編號1至9所示之罪業經臺灣士林地 方法院112年度聲字第1467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8月確 定等各項情狀,整體評價受刑人應受矯治之程度,並兼衡責 罰相當、比例原則與刑罰經濟暨恤刑目的,依刑事訴訟法第 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41條第1項前段 、第8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樊季康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莉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受刑人潘佳昕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偽造文書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08/10/02-108/10/23 107/01/25-107/02/06 107/06/10-107/10/30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1792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758、759、760、761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758、759、760、761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審易字第165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判決日期 111/11/15 111/11/23 111/11/23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審易字第165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1/12/29 112/01/04 112/01/04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156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24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24號 編號1-9定應執行刑為1年8月(士檢113執更38號) 受刑人潘佳昕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4 5 6 罪名 偽造文書 偽造文書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08/08/13-108/08/23 108/12/10 108/09/19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758、759、760、761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758、759、760、761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757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判決日期 111/11/23 111/11/23 111/11/23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2143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2/01/04 112/01/04 112/01/04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24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24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24號 編號1-9定應執行刑為1年8月(士檢113執更38號) 受刑人潘佳昕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7 8 9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07/03/11-107/05/23 107/03/11-107/05/09 107/04/16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621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621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621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575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575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575號 判決日期 112/07/24 112/07/24 112/07/24 確定 判決 法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案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575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575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575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2/08/22 112/08/22 112/08/22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4800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4800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4800號 編號1-9定應執行刑為1年8月(士檢113執更38號) 受刑人潘佳昕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0 罪名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1/01/14-111/03/10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0786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1866號 判決日期 113/10/25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1866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12/13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備註 新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545號

2025-02-25

PCDM-114-聲-212-20250225-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15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謝又菁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9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謝又菁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應執行拘役陸拾日,如易科罰金,以 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謝又菁因犯竊盜數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有二以上裁判者,依 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 3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 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 ,刑法第51條第6款亦有明文。再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 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 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 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法院於接受繕本後,應將繕本送 達於受刑人;法院對於第1項聲請,除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 形者外,於裁定前應予受刑人以言詞或書面陳述意見之機會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3項並有明文。又數罪併罰 之定應執行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應檢視 受刑人本身及其所犯數罪反應之人格特性,並權衡行為人之 責任、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 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規定,以限制加重原則作為量刑自 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規範秩序下比例原則、責罰 相當原則等裁量權內部界限支配,以兼顧刑罰衡平。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法院以判決判處如 附表所示之刑,且各該罪均在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判決確定 前所犯,並以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有法院前案紀 錄表及上開判決在卷可稽,是聲請人之聲請於法核無不合, 應予准許。另本院已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3項規定意旨, 檢具檢察官聲請書繕本函知受刑人得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 意見,如文到後7日內未回覆,視為無意見,而上開通知業 於民國114年1月24日送達於受刑人住所生效,有本院陳述意 見函暨送達證書可憑,然受刑人迄今未向本院表示意見,有 本院收文、收狀資料查詢清單足參,是本院業已提供受刑人 陳述意見之機會,併予敘明。   四、本院審酌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行為類型、侵害法 益相同,兼衡上開各罪宣告刑總和上限、各刑中最長期、犯 罪情節、次數、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及復歸社會之可能性 等一切情狀,基於罪責相當原則,為整體非難評價後,於定 執行刑之內、外部性界限內,並參酌受刑人之意見,裁定如 主文所示之應執行刑,併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而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部分如已執行完畢,該部分與所犯 附表其餘未執行完畢之罪,符合數罪併罰規定,仍應合併定 其應執行之刑,俟檢察官指揮執行應執行刑時,再就形式上 已執行部分予以折抵,併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陳安信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玫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附表: 編號 1 2 罪名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拘役30日 拘役40日 犯罪日期 113/06/04 113/06/28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25340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45063號、第45833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3208號 113年度簡字第4794號 判決 日期 113/09/20 113/11/12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3208號 113年度簡字第4794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10/22 113/12/17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備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8059號(已執畢) 新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168號

2025-02-25

PCDM-114-聲-315-20250225-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1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 人 陳士傑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民國113年12月17日士檢迺執庚113執 聲他1970字第1139078895號函),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士傑(下稱受刑 人)前因詐欺等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聲字第894號 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8月確定(下簡稱A裁定);又因違 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聲字 第2978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8月確定(下簡稱B裁定 );再因詐欺等罪,經本院105年度金重易字第2號判決判處 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10月,上訴後復經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 上易字第2339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下簡稱C判決),上開裁 定及判決接續執行,刑期達有期徒刑23年2月,然A裁定附表 編號4所示之罪應併入與B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刑較有利於受 刑人,又C判決犯罪開始時間為民國99年11月間,雖最後犯 罪時間為102年4月18日,但法無明文定應執行刑係以最後犯 罪時間為要件,而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署) 檢察官卻於113年12月17日士檢迺執庚113執聲他1970字第11 39078895號函就C判決最後犯罪日之認定為102年4月18日, 致否准C判決與B裁定重新合併定應執行刑之聲請,對受刑人 甚為不利。若就同一案件之罪拆分之方式所生之合併定執行 刑量刑範圍,對比目前接續執行有期徒刑23年2月,顯比例 失衡,且目前接續執行之有期徒刑總刑度與刑法第51條第5 款30年上限亦相去不遠,不符平等及責罰相當原則,爰依法 聲明異議等語。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而此所稱「 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違背法 令,或處置失當,致侵害受刑人權益而言。而是否屬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應從檢察官所為之實質 內容觀察,不應侷限於已核發執行指揮書之情形(最高法院 107年度台抗字第209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凡以國家權力強 制實現刑事裁判內容,均屬刑事執行程序之一環,原則上依 檢察官之指揮為之,以檢察官為執行機關。檢察官就確定裁 判之執行,雖應以裁判為據,實現其內容之意旨,然倘裁判 本身所生法定原因,致已不應依原先之裁判而為執行時,即 須另謀因應。合於刑法第51條併罰規定之數罪,卻未經法院 以裁判依法定其應執行刑,因量刑之權屬於法院,為維護數 罪併罰採限制加重主義原則下受刑人之權益,檢察官基於執 行機關之地位,自應本其職權,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規定,聲請法院定其應執行之刑。倘指揮執行之檢察官未此 為之,受刑人自得循序先依同條第2項規定促請檢察官聲請 ,於遭拒時並得對檢察官之執行聲明異議(最高法院111年 度台抗字第1268號裁定意旨參照)。本件受刑人係就其所犯 A裁定附表編號4所示之罪、B裁定附表編號1至8所示之罪、C 判決附表二所示之罪,具狀請求士林地檢署檢察官向法院聲 請更定應執行刑,經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於113年12月17日士 檢迺執庚113執聲他1970字第1139078895號函覆略以:臺端 聲請強盜等案重新組合定應執行乙節,違反一事不再理之原 則及刑法第50條、第51條第1項第5款規定,礙難辦理;C案 最後犯罪日為102年4月18日,均在A、B裁定附表編號1案確 定日所犯,不符定應執行刑要件等語,有上開函文附卷可稽 (見本院卷第11頁)。由形式觀之,地檢署上開函文,固非 檢察官之執行指揮書,惟該函文既未准許受刑人定應執行刑 之請求,揆諸前開說明,受刑人自得對此聲明異議。 三、次按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目的在聲請法 院將各罪刑合併斟酌,進行充分而不過度之評價,則其對檢 察官消極不行使聲請權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與檢察官積極 行使聲請權具有法律上之同一事由,本於相同法理,自應類 推適用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管轄(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780號裁定意 旨參照)。本件受刑人因請求檢察官向法院聲請重新定應執 行刑,不服上開執行指揮函之聲明異議案件,依前開說明, 應由受刑人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案件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 法院管轄,而查受刑人係請求檢察官就A裁定附表編號4所示 之罪,與B裁定附表所示之罪、C判決附表二所示之罪合併, 向法院聲請重定應執行刑,而上開定刑組合之犯罪事實最後 裁判法院為C判決,因此,受刑人向本院聲明異議,於法並 無不合,合先敘明。 四、就C判決是否得與B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刑部分:  ⒈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 條第1項前段、第53條定有明文。刑法第53條所規定「數罪 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係指二裁判以上所宣告之數罪,均在首先裁判確定之罪 前所犯為要件。但犯罪行為如具延時性(例如繼續犯、接續 犯、集合犯),或行為與結果之發生有所間隔(例如加重結 果犯),因法律上評價為一罪,故其犯罪行為時間是否為上 述裁判確定前之認定,當持續至行為終了,或延伸至結果發 生時為止,以為判斷,而非僅以最初著手之時為準(最高法 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509號裁定意旨參照)。  ⒉本件受刑人犯A、B裁定、C判決附表二所示之罪,分別經法院 判處A、B裁定附表及C判決附表二所示之刑,且均分別確定 在案。而C判決附表二所示之罪,均係受刑人於99年至102年 4月18月間所犯詐欺取財罪,而各次犯罪行為終了之日均在B 裁定附表編號1之最先判決確定日即100年3月31日之後,有C 判決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49頁至第105頁),已不合數罪 併罰之規定。   ⒊基上,受刑人具狀請求B裁定與C判決附表二所示各罪定其應 執行刑,於法未合,檢察官否准受刑人之情求,並無不當。 五、就A裁定編號4所示之罪與B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部分:  ⒈按得併合處罰之實質競合數罪案件,於定其應執行刑之實體 裁判確定後,即生實質確定力,除符合刑法第50條第1項前 段關於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規定,且因增加經另 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規定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 之部分罪刑,經赦免、減刑或因非常上訴或再審程序撤銷改 判,致原裁判所定應執行刑之基礎變動,或有其他客觀上責 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 行更定其應執行刑必要之情形外,依一事不再理原則,不得 再就其中部分宣告刑裁定更定其應執行刑。又上開數罪併罰 規定所稱裁判確定前之裁判,係指所犯數罪中判決確定日期 最早者而言,須在該基準日之前之犯罪,始得併合處罰,而 由法院以裁判酌定其應執行之刑。而得併合處罰之實質競合 數罪,不論係初定應執行刑,抑更定應執行刑,其實體法之 依據及標準,均為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故併罰數 罪之全部或一部曾經裁判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後,原則上須 在不變動全部相關罪刑中判決確定日期最早之定應執行刑基 準日(即絕對最早判決確定基準日),而得併合處罰之前提 下,存有就其中部分宣告刑拆分重組出對受刑人較有利併罰 刑度之可能,且曾經裁判確定之應執行刑,呈現客觀上有責 罰顯不相當而過苛之特殊情形者,始例外不受一事不再理原 則之限制,而准許重新拆分組合以更定其應執行刑,否則即 與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有違,而非屬前揭所指一事 不再理原則之例外情形(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2383號 裁定意旨參照)。  ⒉受刑人前因詐欺等案件,經A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8月確定 ;復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B裁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13年8月確定等情,有上開各該刑事裁定在卷足參(見 本院卷第119頁至第123頁、第129頁至第134頁),並經本院 調卷核閱屬實。而A裁定附表編號1所示之本院97年度簡字第 320號判決確定日即「97年8月4日」乃絕對最早裁判確定日 ,以此所劃定之定刑範圍,經A裁定作成定刑之裁判後,原 則上即不應再行變動。又A、B裁定確定後,各該裁定原定應 執行之數罪中,其一部或全部均無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 法院撤銷改判之情事,亦無因赦免、減刑、更定其刑等導致 定刑基準日或定刑範圍之特定有誤之情狀;且A、B裁定確定 後,亦無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而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 而需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從而,A、B裁定均已確定而生實 質確定力,法院、檢察官、受刑人均應受上開確定裁判實質 確定力之拘束,自無許受刑人任擇其所犯各罪中最有利或不 利之數罪排列組合,請求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分組合併定應執 行刑,而將原有定刑基準日、原本定刑範圍拆解,重行向法 院再為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準此,受刑人據此主張將A、B 裁定附表所示各罪拆開、抽離後重新定其應執行之刑云云, 顯然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尚不足採。  ⒊如以受刑人前揭將A裁定編號4所示之罪重新與B裁定組合、定 刑之方式合併定應執行刑,其定刑接續執行結果應在有期徒 刑6年7月以上(新A、B裁定下限分別為有期徒刑7月、6年) ,有期徒刑17年7月以下(新A、B裁定上限分別為1年4月、1 6年3月),相較於A、B裁定定刑接續執行結果為7年10月以 上(A、B裁定下限分別為有期徒刑1年10月、6年),有期徒 刑17年7月以下(A、B裁定上限分別為3年2月、14年5月), 並無客觀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例外情形。況受刑人所犯A 裁定附表編號4所示之罪為傷害罪,與B裁定所犯之販賣毒品 (共3罪)、恐嚇取財罪(2罪)、強盜罪(1罪)、妨害自 由罪(共2罪),各罪罪質、侵害法益非屬相同,即使將A裁 定附表編號4所示之罪納入B裁定重新組合合併定刑,所能得 到的刑罰寬減程度自相當有限,況由前開A、B裁定所示罪名 以觀,反以原區分組合較能將相同罪名組合定刑,以綜合判 斷各罪間的整體關係與密接程度,而較有利於受刑人。故依 前開說明,從罪質、侵害法益及罪名觀之,以原本裁定接續 執行,並無不合罪刑相當原則、比例原則的問題,自無客觀 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例外情形。 六、綜上所述,受刑人之主張與併合處罰要件不合,亦非屬一事 不再理原則之例外情形,檢察官函覆否准其聲請,難認有何 指揮不當或違法。受刑人猶執前詞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七、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黃怡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姚均坪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A裁定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贓物 偽造文書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6月 犯罪日期 96年6月間 96.12.28 97.04.18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及案號 士林地檢97年度偵字第2558號 士林地檢97年度偵字第2558號 士林地檢98年度偵緝字第196號 最 後 實審事 法 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案 號 97年度簡字第320號 97年度簡字第320號 98年度湖簡字第215號 判 決 日 期 97.07.04 97.07.04 98.04.09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案 號 97年度簡字第320號 97年度簡字第320號 98年度湖簡字第215號 判 決 確 定 日 期 97.08.04 97.08.04 98.05.11 備 註 編號1-4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聲字第1353號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5月確定。 編  號 4 5 罪  名 傷害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10月 有期徒刑7月 犯罪日期 97.08.04 97.04.18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及案號 臺北地檢98年度偵字第12296號 新北地檢98年度偵字第16728號 最 後 實審事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98年度上訴字第3567號 105年度上易字第577號 判 決 日 期 99.07.01 105.04.14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98年度上訴字第3567號 105年度上易字第577號 判 決 確定日 期 99.07.01 105.04.14 備 註 編號1-4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聲字第1353號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5月確定。 【B裁定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妨害自由 強盜 妨害自由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6年 有期徒刑1年6月 犯罪日期 97.08.06至97.08.12 97.08.04 97.08.04至97.08.11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及案號 臺北地檢98年度偵字第12296號 臺北地檢97年度偵字第22920號、98年度偵字第12296號 臺北地檢97年度偵字第22920號、98年度偵字第12296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99年度上訴字第3460號 101年度上更一字第54號 101年度上更一字第54號 判 決 日 期 100.03.31 102.07.31 102.07.31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99年度上訴字第3460號 102年度台上字第5172號 102年度台上字第5172號 判 決 確 定 日 期 100.03.31 102.12.19 102.12.19 備 註 編號1至4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聲字第3764號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4月確定。 編  號 4 5 6 罪  名 恐嚇取財 恐嚇取財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10月 有期徒刑2年8月 犯罪日期 97.08.15 97.09.17 98.03.12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及案號 臺北地檢97年度偵字第22920號、98年度偵字第12296號 新北地檢99年度偵字第5249號 臺北地檢98年度偵字第12297號、105年度蒞追字第3號 最 後 實審事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01年度上更一字第54號 104年度訴緝字第189號 105年度上訴字第2557號 判 決 日 期 102.07.31 106.02.17 106.02.23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02年度台上字第5172號 104年度訴緝字第189號 106年度台上字第1516號 判 決 確 定 日 期 102.12.19 106.06.08 106.05.18 備 註 編號1至4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聲字第3764號裁定合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4月確定。 編號6至8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2月。 編  號 7 8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5年6月 有期徒刑2年8月 犯罪日期 98.03.19 98.03.31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及案號 臺北地檢98年度偵字第12297號、105年度蒞追字第3號 臺北地檢98年度偵字第12297號、105年度蒞追字第3號 最 後 實審事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05年度上訴字第2557號 105年度上訴字第2557號 判 決 日 期 106.02.23 106.02.23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06年度台上字第1516號 106年度台上字第1516號 判 決 確 定 日 期 106.05.18 106.05.18 備 註 編號6至8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2月。

2025-02-24

SLDM-114-聲-11-20250224-1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7號 聲 請 人 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鈺凱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85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鈺凱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肆月,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鈺凱因犯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案件,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5款定其 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 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之對應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法 第53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查受刑人因犯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業經臺灣高等法院 及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刑,且均已確定在案 ,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本院審核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係於附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 定日期前為之,且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核與首 揭規定並無不合,茲聲請人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 認聲請為正當,復經本院函詢受刑人對於本件定應執行刑之 意見,該陳述意見通知書於民國114年1月13日寄存於桃園市 政府警察局平鎮分局北勢派出所,迄本院裁定前未獲回覆, 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查,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 罪之犯罪原因、行為樣態、所侵害之法益相類,又犯罪時間 相近,兼衡受刑人各罪所反應之人格及犯罪傾向、矯正之必 要、復歸社會之可能性,及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因素 ,暨責罰相當、刑罰衡平原則,依法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 所示,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陸怡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件裁定如有不服,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 告書狀,敘述抗告之理由,抗告於臺灣高等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櫻姿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個人資料保護法 個人資料保護法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2月 犯 罪 日 期 112年7月14日 112年7月10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30799號 基隆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0017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案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317號 113年度基簡字第1135號 判決日期 113年7月31日 113年9月30日 確 定 判 決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案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317號 113年度基簡字第1135號 判決日期 113年9月3日 113年11月7日 是否得易科罰金 是 是 備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6794號(業於113年12月25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 基隆地檢114年度執字第55號

2025-02-24

KLDM-114-聲-7-2025022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回復原狀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33號 抗 告 人 即受處分人 李智昌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回復原狀等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中華 民國114年1月24日裁定(114年度聲字第21號),提起抗告,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非因過失,遲誤上訴、抗告或聲請再審之期間,或聲請撤 銷或變更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裁定或檢察官命令之 期間者,於其原因消滅後5日內,得聲請回復原狀,刑事訴 訟法第67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然聲請回復原狀,依法本以 當事人非因過失不能遵守期限者為限,所謂非因過失,係指 逾期之緣由非可歸責於當事人而言,若其不能遵守期限係由 於自誤,即不能謂非過失,故對於遲誤抗告期間聲請法院回 復原狀,自應以非因自身過失致遲誤抗告期間為其前提要件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399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即受處分人(下稱抗告人)李智昌於民 國113年3月11日具狀請求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 檢署)准予發還其因違反期貨交易法案件(即臺灣臺北地方 法院107年度金訴字第5號、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金訴字第2 1號、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645號,下稱本案期貨交易 法案件),經臺北地檢署扣押之現金新臺幣(下同)206,90 0元、金塊299塊、銀幣25枚及銀條1條後,經臺北地檢署於1 13年7月17日以北檢力敏113執聲542字第1139071381號函覆 略以:「本件尚有同案被告尚在通緝中,案件尚未確定,台 端之所請礙難准許」等語,且經該署檢察官向抗告人住所「 新北市○○區○○街000號9樓」送達,經原審調閱臺北地檢113 年度執聲他字第542號卷宗查閱無訛。另經抗告人於原審訊 問程序中自承其本人有於113年7月底收受等情明確。然抗告 人遲於113年12月27日始向原審提出刑事準抗告狀,有刑事 準抗告狀上所蓋本院收文戳章可憑,因認抗告人本件聲請撤 銷或變更檢察官不予發還扣押物之處分,顯已逾刑事訴訟法 第416條第3項規定期間,於法顯有未合,且無從補正。至抗 告人雖以臺北地檢署檢察官以上開函覆否准抗告人之聲請, 然因未附理由,且因抗告人對法律程序不瞭解,沒有提起準 抗告;直至抗告人在114年1月自香港回臺看到監察院所寄之 113年11月28日監察院院台業肆字第1130139964號函文,得 知檢察官不發還上開扣押物的理由後,就在一星期內提出回 復原狀及聲請撤銷檢察官的處分等詞置稱,然檢察官已於前 揭處分中表示未能發還前揭扣押物之理由係因尚有同案被告 在通緝中乙情,且抗告人既已確實收受上開檢察官命令,即 並非不能於法定期間內,就其主張應發還前揭扣押物之理由 提起本件撤銷或變更檢察官處分之聲請,是抗告人所執前揭 理由,並無證據足以認定聲請人係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 致無法於法定期間內為訴訟行為,而遲誤聲請撤銷或變更檢 察官命令期間,與刑事訴訟法第67條所定回復原狀之要件不 合,自不得聲請回復原狀而補行聲請撤銷或變更檢察官之處 分。因認抗告人所為回復原狀之聲請,於法未合,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其併同補行之聲請撤銷或變更檢察官不予發還 扣押物之處分失所附麗,應認已逾法定聲請撤銷或變更期間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亦應併予駁回等旨。經核尚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略稱:檢察官是否有權合法行使與確定判決相悖之 扣押物處分,且拖延一年餘後,可以因為監察院查復而酌情 分割部分發還,該處分合法與否關係抗告人有無需要回復權 利,法院裁判書皆標示清楚,亦盡義務告知不服救濟之期限 ,然檢察官之處分函於抗告人向監察院陳情期間,連監察院 都未必認同或警覺到檢察官之處分函,有比法院之裁判書享 有再審之大權,且該處分函又無需告知不服之救濟期限,顯 有違憲法賦與人民之平等訴訟權,爰請撤銷原裁定,准予抗 告人提起準抗告等語。惟查: (一)按檢察官所為之處分,除起訴書、不起訴處分書刑事訴訟法 第255條、第264條有規定其程式及應記載事項外,其餘有關 訴訟程序之指揮等,則無明文,是無論檢察官以書面或言詞 為之,僅須發生公法上效力者均屬檢察官之處分,如對之不 服,受處分人均得依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1項規定,聲請所 屬法院撤銷或變更之。 (二)再遲誤上訴之期間,而得聲請回復原狀者,以非因過失者為 限,此觀刑事訴訟法第67條第1項規定自明。本案臺北地檢 署前揭函文雖未記載受處分人對於檢察官所為之處分有不服 者,得依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1項規定,聲請所屬法院撤銷 或變更之。惟按上訴與抗告期間均屬法定不變期間,不因檢 察官或法院將處分書或裁判書未記載教示期間,而影響因期 間經過所發生之效力。又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3項規定準抗 告之期間為10日,自為處分之日起算,其為送達者,自送達 後起算,並不因前揭處分書未記載受處分人得依刑事訴訟法 第416條第1項規定,聲請所屬法院撤銷或變更之教示而有不 同,況抗告人為本案期貨交易法案件之被告,對於自身案件 之進行狀況本應為相當之注意,若其自認不諳法律,為維護 自身權益,自應主動尋求法律專業人士協助,再參以抗告人 自陳對臺北地檢署不予發還扣押物乙事向監察院陳情,有該 署113年7月18日函在卷可參(本院卷第33至37頁),亦徵抗 告人並非無尋求其他人協助之可能,然抗告人於本案臺北地 檢署前揭函文處分之準抗告期間內卻捨此不為,揆諸前開說 明,仍難解免抗告人未盡相當之注意,而致逾期提起聲請法 院撤銷或變更檢察官所為處分之責,是抗告意旨所稱抗告人 未遵期提出聲請所屬法院撤銷或變更檢察官所為處分,並無 過失一節,洵無足取。從而,抗告人遲誤準抗告期間後,始 向原審法院聲請撤銷、變更,自有過失,其聲請回復原狀併 同補行之聲請撤銷或變更檢察官不予發還扣押物之處分,均 於法不合。 四、綜上,原裁定駁回抗告人回復原狀及併同補行撤銷或變更檢 察官不予發還扣押物處分之聲請,於法均無不合。抗告意旨 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十一庭審判長法 官 謝靜慧                    法 官 吳志強                    法 官 楊志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昱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2025-02-24

TPHM-114-抗-433-20250224-1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25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郭亦軒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114年度執聲字第10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郭亦軒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壹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郭亦軒(下稱受刑人)因詐欺數罪,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數罪中雖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 所列情形,惟受刑人已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有臺灣 臺中地方檢察署114年1月17日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 否聲請定刑聲請書足稽,應依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條、 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 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定有明文;次按 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又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如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亦有 明文。又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 ,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 ,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界 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 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 者均不得有所踰越。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前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本院及最高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確定在案, 有各該案件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在卷 可憑。而受刑人所犯上開各罪,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所 列之不得併合處罰情事,惟經受刑人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 定請求檢察官向本院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此亦有臺灣臺中 地方檢察署114年1月17日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聲 請定刑聲請書在卷足憑,茲檢察官向最後事實審之本院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認其聲請於法有據,並審酌受刑人所 犯如附表所示之罪之刑期總合及內部界限、外部界限之範圍 ,及編號1為侵占之犯罪,編號2為詐欺之犯罪,該2罪均為 侵害財產法益之犯罪,惟行為態樣、動機均不相同,且犯罪 時間尚有相當差距,及受刑人於上開是否聲請定刑調查表陳 稱「沒意見」等情後,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本件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之刑業已執行完畢,檢察官於指 揮執行時,自應扣除其前已執行之有期徒刑部分。另刑事訴 訟法第477第3項雖規定「法院對於第一項聲請,除顯無必要 或有急迫情形者外,於裁定前應予受刑人以言詞或書面陳述 意見之機會」,惟本件依法應於有期徒刑8月以上1年以下定 其刑期,裁量空間有限,且附表編號1之罪刑復已執行完畢 ,受刑人並已入監執行附表2所示刑期(尚須扣除羈押日數8 0日),時間急迫,其復於上開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4年1 月17日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勾選對法院定應執行刑無 意見,顯無拖延裁定再使受刑人重複表示意見之必要,均附 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條、 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 進 發                 法 官 許 冰 芬                 法 官 鍾 貴 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林 德 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附表:受刑人郭亦軒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罪    名 侵占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8月 犯 罪 日 期 111年10月3日 112年7月26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調院偵字第364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偵字第36284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案  號 112年度簡字第2086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50號 判決日期 112年8月24日 113年4月10日 確定判決 法  院 臺北地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2年度簡字第2086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2813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12月21日 113年7月3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得易科罰金、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易科罰金、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    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131號(已執畢)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0458號

2025-02-24

TCHM-114-聲-225-202502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6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楊彥翬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1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楊彥翬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拘役 參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楊彥翬因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案件,先 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載,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 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分 別定有明文。又二裁判以上數罪,縱其中一部分已執行完畢 ,如該數罪尚未全部執行完畢,因與刑法第54條,及司法院 院字第1304號解釋所謂僅餘一罪之情形有別,自仍應依刑法 第53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而定應執行之刑,應由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依法裁定之,不能 因犯罪之一部分所科之刑業經執行完畢,而認檢察官之聲請 為不合法,予以駁回,至已執行部分,自不能重複執行,應 由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扣除之,此與定應執行刑之裁定無涉 (最高法院81年度台抗字第464號、86年度台抗字第472 號 裁判意旨可資參照)。 三、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業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示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有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如附表所示判決各1份在卷可稽。 茲檢察官以本院為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其 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定其應執行刑,並 諭知如易科罰金折算之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41條第1項前 段、第51條第6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 法 官 馮昌偉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彭自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以下空白) 罪     名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宣  告  刑 拘役2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拘役15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2年1月31日 112年6月26日至112年7月24日 偵 查 機 關 年 度 案 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1700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28928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1558號 113年度簡字第3875號 判決日期 113年4月11日 113年11月14日 確 定判 決 法  院 同上 同上 案  號 同上 同上 確定日期 113年5月14日 113年12月24日 備     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4179號(已執畢) 臺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399號

2025-02-20

TPDM-114-聲-165-20250220-1

台非
最高法院

竊盜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32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鍾妤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竊盜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 法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15日第一審確定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06 1號),認為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鍾妤犯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拘役玖拾日,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 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裁定與科刑判 決有同等效力者,於裁定確定後,認為違法,得提起非常上 訴。次按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 上訴案件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 用;而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倘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 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 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故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 定之刑期,倘較重於前定執行刑加計其他裁判宣告刑之總合 ,即屬違背法令(最高法院105年度台非字第110號判決意旨 參照)。二、經查,本件受刑人鍾妤先後犯竊盜、侮辱公務 員等罪,分別經法院判決確定,因合於數罪併罰之例而有二 裁判以上,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嗣由臺 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113年7月30日以113年執聲字第7 99號聲請書向該等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即臺灣士林 地方法院(下稱士林地院)聲請定應執行刑。案經士林地院 於113年8月15日以113年度聲字第1061號裁定(下稱原裁定 ),定應執行刑為拘役110日,並於113年9月16日確定。惟 查被告所犯如原裁定附表編號1-3,前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13 年5月31日裁定應執行拘役80日,並於113年7月3日確定。本 件原裁定就如附表編號1-4所示之罪再定執行刑時,自應受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拘束,所定之執行刑不得重於附表編 號1-3號裁定拘役80日及附表編號4侮辱公務員罪拘役20日之 總和,即拘役100日。詎原裁定就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4 所示各罪,裁定應執行刑為拘役110日,顯然已重於上述定 應執行刑之總和,原裁定疏未審酌上情,依上述說明,自與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有違,而有判決不適用法則之違背法令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第443條提起非常上訴,以資糾 正」等語。 二、本院按:  ㈠定應執行刑之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倘有違背 法令,而於被告不利,應許提起非常上訴,以資救濟。又刑 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數 罪之定應執行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 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倘裁判宣告數罪之刑,部分曾經定 應執行刑,再與其他宣告刑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時,亦應同 受此原則之拘束。故定應執行之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倘 較重於前開各罪曾定應執行刑與後裁判宣告刑之總和,即違 反上開原則而有判決不適用法則之違背法令。  ㈡本件被告鍾妤犯附表各罪,前經法院先後判處罪刑確定,其 中附表編號1至3部分,曾經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聲字第965 號裁定定其應執行刑為拘役80日,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 準確定,有各該裁判、執行案件資料表附卷可稽;嗣檢察官 併同附表編號4部分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刑,依前揭說明, 所定之執行刑,即不得較重於附表編號1至3各罪前定之應執 行刑(拘役80日)加計附表編號4所示宣告刑(拘役20日) 之總和(拘役100日),始為適法。原裁定未察,定其應執 行刑為拘役110日,依上說明,自有未合,而有不適用法則 之違法。案經確定,且於被告不利,非常上訴意旨執以指摘 ,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裁定撤銷,並兼衡罪責相當及刑 罰預防犯罪之目的,具體審酌整體犯罪之各罪關係、罪數所 反應行為人人格及犯罪傾向等情狀綜合判斷,另行判決如主 文第2項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資救濟。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第1款,刑法第53條、 第51條第6款、第41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竊盜罪 竊盜罪 侮辱公務員罪 宣  告  刑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5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0年3月6日 111年5月15日 111年8月4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8235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3117、3118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3117、3118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1年度壢簡字第1098號 112年度易字第377號 112年度上易字第1598號 判決日期 111年12月23日 112年7月25日 113年1月15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1年度壢簡字第1098號 112年度易字第377號 112年度上易字第1598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2月5日 112年10月5日 113年3月26日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緝字第1935號(已執畢)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904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257號 編號1至2經北院以112年度聲字第2152號裁定定應執行拘役70日 編     號 4 (以下空白) 罪     名 侮辱公務員罪 宣  告  刑 拘役2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1年7月4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52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易字第393號 判決日期 113年2月20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易字第393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4月1日 備註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580號

2025-02-20

TPSM-114-台非-32-20250220-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09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人 王耀霆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2月25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4157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如附件。 二、抗告意旨略以:刑法第51條數罪併罰明文規定「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刑期以下,定其 刑期。」又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並非概無法律上拘束 ,法律上有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為法律上具體規定, 使法院得具體選擇為適當之裁判,後者為法律秩序理念之所 在,法院為裁判時,兩者皆不得有所逾越。又法院就裁量權 之行使,除不得逾越法律規定之外部界限,尚應遵守比例原 則、公平正義原則,謹守法秩序之理性界限,體察法律之規 範目的,使其結果實質正當,合於裁量之內部性界限,俾與 立法本旨相契合,亦即必須符合所適用法律授權之目的,並 受法律秩序之理念、法律感情及慣性等規範;且現階段之刑 事政策非只在實現以往報應主義之觀念,尤重在教化功能。 其次,刑法第56條連續犯之規定,業於民國94年2月2日修正 公布刪除,並於95年7月1日施行。而連續犯之所以廢除,係 因實務界對於「同一罪名」認定過寬,所謂「概括犯意」經 常可連綿數年之久,且採證上多於寬鬆,致過度擴張連續犯 概念、併案浮濫,造成不公之現象,在修正後基於連續犯原 為數罪之本質及刑之公平原則考量,過去視為連續犯之犯罪 ,原則上應回歸數罪併罰,以藉此維護刑罰之公正性。實施 新法以來,各法院對其罪犯所判之例,諸如:最高法院98年 台上字第6192號就被告犯27次詐欺,共判處有期徒刑30年7 月,僅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臺中地方法院98年易字第206 7號116件恐嚇及詐欺案,判處有期徒刑計3年7月,定應執行 有期徒刑1年10月;本院97年度上訴字第5195號判處計有期 徒刑132年8月,僅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請求給予受刑人 悔過向上的機會,撤銷原裁定,重新從輕給予最有利之刑度 等語。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 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53條定有明文。法院就應 併合處罰之數個有期徒刑宣告定其應執行刑時,若未逾越刑 法第51條第5款所定外部性界限,亦無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罪刑相當原 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內部性界限時,核屬法院裁量職權 之適法行使,尚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四、經查:   ㈠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王耀霆(下稱受刑人)所犯原裁定附表 所示各罪,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及本院 分別判處罪刑確定在案,此有各該刑事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嗣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向犯罪事實最後判 決之法院即原審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原審經核閱卷證結果 ,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並斟酌受刑人如原裁定附表所 犯罪名、罪數(加重詐欺取財共11罪、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罪、過失傷害罪)、犯罪時間(加重詐欺取財罪:110 年4月12日至同年7月29日;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及 過失傷害罪:111年5月31日)、情節(加重詐欺取財罪均係分 擔同一詐欺集團負責將贓款轉帳至第二層、第三層人頭帳戶 、載送「車手」提領贓款、收水等行為;酒後駕車致人受傷 )、侵害法益(分別侵害財產、社會及個人身體法益),對於 所犯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之罪為整體非難評價,定其應執行刑 有期徒刑4年2月。經核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 之外部性界限,以及定刑之內部性界限,屬法院裁量職權之 適法行使,於法並無不合。  ㈡再者,觀諸受刑人所為,除原裁定附表編號2外,其他皆為三 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罪,雖各罪間罪名相同,然犯罪日期 分別為113年4月間、同年7月間,犯罪時間相隔3月有餘,且 共同犯罪之人、參與詐欺行為之態樣皆相異,分係加入不同 詐欺集團所為,彼此間非難重複之程度非高;參以原審已衡 酌受刑人所犯各罪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罪質與侵害之法 益、犯罪情節與擔任之角色,以及受刑人陳述之意見:無意 見(見原審卷第23頁)等一切情狀,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 矯治之程度而為裁量。經核原裁定尚無違公平、比例及罪責 相當原則,即無不當。至抗告意旨所援引他案裁定之應執行 刑係法官酌量具體案件情形之結果,因各案情節不同,法院 之裁量判斷基準亦不盡相同,所為刑罰之量定自屬有別,並 無相互拘束之效力;且執行刑之酌定,尤無必須按一定比例 、折數衡定之理。抗告意旨執前詞指摘原裁定定應執行刑失 重而有不當等語,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連育群                    法 官 劉為丕                    法 官 蕭世昌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吳沁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附件: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157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王耀霆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339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王耀霆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 徒刑肆年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王耀霆因犯詐欺等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及第50條第2項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定其應執 行之刑等語。 二、經查,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先後經如附表所 示之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茲檢察 官經受刑人請求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 當,爰參酌受刑人所犯罪名、罪數(加重詐欺取財共11罪、 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過失傷害罪)、犯罪時間(加 重詐欺取財罪:110年4月12日至同年7月29日;不能安全駕 駛動力交通工具罪及過失傷害罪:111年5月31日)、情節(加 重詐欺取財罪均係分擔同一詐欺集團負責將贓款轉帳至第二 層、第三層人頭帳戶、載送「車手」提領贓款、收水等行為 ;酒後駕車致人受傷)、侵害法益(分別侵害財產、社會及個 人身體法益),對於其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為整體非難評價 ,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三、依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許雅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淑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4 罪     名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①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 ②過失傷害罪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5月(2罪) 有期徒刑1年3月(2罪) 有期徒刑1年8月(1罪) 各處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均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3月(2罪) 有期徒刑1年1月(3罪) 犯 罪 日 期 110年7月19日至同年月29日 ①111年5月31日 ②111年5月31日 110年4月18日 110年4月12日至同年月15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 度 案 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130號等 雲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560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37813號等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2213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雲林地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3174號 112年度交簡字第67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50號等 113年度金訴字第1361號 判決日期 112年3月21日 112年7月27日 113年5月3日 113年5月29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雲林地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3174號 112年度交簡字第67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50號等 113年度金訴字第1361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2年4月22日 112年8月30日 113年6月19日 113年7月8日 備      註 1、編號1所示5罪,前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1年度上訴字第3174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2月確定。 2、編號2所示2罪,前經臺灣雲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交簡字第67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確定。 3、編號4所示5罪,前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113年度金訴字第13614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1月確定。

2025-02-19

TPHM-114-抗-409-202502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