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彭宏達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61-17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森林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簡字第175號 113年12月1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劉邦顯 被 告 農業部 代 表 人 陳駿季 訴訟代理人 黃健弘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森林法事件,原告不服行政院民國113年4月24日院 臺訴字第1135007293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  ㈠改制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嗣改制為行政院農業部)林務局 花蓮林區管理處(嗣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下 稱花蓮林管處)玉里工作站人員於112年1月12日執行林野巡 視勤務時,發現所管理花蓮縣○○鄉○○段0000○0000000○0000 號地號之森林區國土保安用地(下稱系爭保安林地)上,經不 明人士以擺放空心磚再敷設水泥之方式,設置一條連接至附 近舊墓(下稱系爭舊墓)之階梯便道(全長約49公尺,面積 22平方公尺;下稱系爭便道),遂在該處告示「在國有林地 不得擅自施工興建設施」等語後,並於112年1月15日返站報 告前情並表示「尚需調查行為人」等語。  ㈡嗣玉里工作站人員接獲民眾聯繫,表示欲到站接受訪談等語 ,並於112年3月24日在該站對「劉國助」(下稱劉君)進行 訪談;嗣花蓮林管處認「原告」未申請核准,即於112年1月 初在系爭保安林地修設系爭便道,涉違反森林法第9條規定 ,遂於112年5月30日以花政字第1128310457號函,通知原告 陳述意見,並命原告於112年6月30日前恢復原狀;嗣被告認 「原告」未申請核准,即於112年1月初在系爭保安林地修設 系爭便道,已違反森林法第9條規定,遂於112年11月15日以 農授林業字第1121622467號裁處書,依同法第56條、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辦理違反森林法行政罰鍰案 件裁罰基準(下稱裁罰基準)第2點規定,處原告法定罰鍰最 低額新臺幣(下同)12萬元(下稱原處分),於112年12月1 5日送達與原告。  ㈢原告不服原處分,於112年12月28日提起訴願,行政院於113 年4月24日以院臺訴字第1135007293號訴願決定書,決定駁 回訴願,於113年4月30日送達與原告。原告不服訴願決定, 於113年5月15日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略以:  ㈠劉君(31年次)為原告(38年次)胞兄,亦為其家族族長, 其等家族先祖世居瑞穗鄉瑞祥村,以務農種植果樹、竹林為 生,家族子孫為懷念先祖,早年即在系爭保安林地興建系爭 舊墓,現雖已散居各地,仍於每年清明節期間返鄉上山祭祀 。  ㈡惟系爭墓地位處山區,未鋪設路面,其等家族成員每年上山 祭祀時,常因天雨地滑致摔倒受傷,其甚曾因滑倒致遭竹子 穿刺腹部重傷;其等家族族長劉君係為避免家族成員再次發 生前開危難,始委託訴外人宋先生於112年1月初在系爭保安 林地,以擺放空心磚再敷設水泥之方式,修設通往系爭舊墓 之系爭便道,未以機具開挖土地及興建重大設施。  ㈢劉君委託他人在系爭保安林地修設系爭便道前,曾請原告向 主管機關洽詢,了解可行的處理方式,原告電詢玉里工作站 人員,獲覆不要以機具開挖土地破壞山林即可,若重大建設 始需先經申請等語,遂告知劉君,劉君始託人修設系爭便道 。  ㈣劉君託人修設系爭便道過程中,見玉里工作站在該處為告示 後,又請原告與玉里工作站相約訪談,尋求合法的處理方式 (含系爭舊墓遷葬及便道修設疑義),原告電知該站人員, 相約訪談時間後,遂陪同劉君於當年清明節返鄉期間至該站 接受訪談,玉里工作站始知悉系爭舊墓及便道的修設家族。  ㈤原告係受族長即胞兄劉君委託,始幫忙洽詢及聯絡主管機關 ,並陪同劉君受訪談,且在旁確認劉君有無說錯、紀錄有無 遺漏;原告因受劉君委託,並考量本身居住在主管機關農業 部所在地臺北市、各級主管機關歷次發函均係給原告,原告 始替家族持續接洽主管機關,提出陳述意見書等書面;然而 ,原告從未參與(委託)修設系爭便道事宜,實非修設系爭便 道之行為人,被告對其裁罰,顯屬錯誤。  ㈥縱認原告有違章情事,亦屬不知法規之無心過錯,且其年事 已高而無力謀生,且身罹痼疾致常須就醫,被告不教即處其 罰鍰12萬元,實屬過重,違反行政罰法第8條但書、第13條 、第18條第1、3項等規定。另原告家族成員商議後,已同意 擇期施工遷葬系爭舊墓,請准免予裁罰。  ㈦爰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三、被告抗辯略以:  ㈠系爭舊墓於59年間即以興建,依原臺灣省政府林政局61年6月 19日林政字第26491號、65年2月24日林政字第06008號函釋 ,雖得以原有形狀加以維持及補修,惟不能改建或增建,且 系爭舊墓與附近水泥道路間,距離不到20公尺,中間有堪供 行走的途徑,不得再擅自修設系爭便道。  ㈡原告未申請核准,即於112年1月初在系爭保安林地修設系爭 便道,已違反森林法第9條規定,被告依同法第56條、裁罰 基準第2點規定,審酌各項情狀後,始處原告法定罰鍰最低 額12萬元,核無違誤。  ㈢自現場採證照片,可見系爭便道之修設方式,非單純擺放空 心磚,係以擺放空心磚再敷設水泥,自屬施工行為,且移除 地表原植被,造成地表裸露,恐有致生水土流失之虞。  ㈣玉里工作站訪談紀錄,固記載由劉君陳述,惟經原告確認簽 名,足徵原告已自承其委託宋先生修設系爭便道乙節;原告 陳述意見書中,亦稱其有修設系爭便道乙節,足認原告即為 修設系爭便道之行為人。  ㈤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  ㈠改制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嗣改制為行政院農業部)林務局 花蓮林區管理處(嗣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下 稱花蓮林管處)玉里工作站人員於112年1月12日執行林野巡 視勤務時,發現所管理系爭保安林地上,經不明人士以擺放 空心磚再敷設水泥之方式,設置一條連接附近系爭舊墓之系 爭便道(全長約49公尺,面積22平方公尺),遂於112年1月 15日返站製成書面報告(見原處分卷第1至5頁書面報告及所 附現場照片及位置圖)。  ㈡玉里工作站人員於112年3月24日對「劉君」進行訪談。劉君 於訪談時陳述略以:其先父於56至59年間興建系爭舊墓後, 歷年僅於清明節時期,會至該處掃墓,惟有人曾於掃墓時因 土地濕滑而跌倒受傷,遂委託宋先生在進入系爭舊墓之便道 上,鋪設空心磚,再敷設水泥,俾維護行走安全,避免再有 人因此受傷,且做為水土保持,未破壞山林環境;系爭舊墓 於幼時即經建造,不清楚坐落土地為林務局所管領國有地, 希望可承租土地,並維持便道現況等語,原告在旁確認前開 陳述及記錄內容後,在訪談紀錄上簽名。玉里工作站人員於 訪談時回應略以:系爭舊墓係設置於56至59年間,依林務局 61.6.19.林政字第2649號令,雖得維持現狀,惟若須整修, 仍應申請,且僅得依原有形狀為補修,至系爭便道待調查作 業完成後,再請予恢復原狀等語(見原處分卷第6至10頁訪談 紀錄、本院卷第141頁函令)  ㈢花蓮林管處於112年5月30日以花政字第1128310457號函通知 「原告」陳述意見,並命原告於112年6月30日前恢復原狀。 原告提出陳述意見書表示略以:民確在系爭保安林地內修設 便道,施作長度約49公尺、面積22平方公尺;民等係因山地 無路且山坡陡峭,致民等家族每年上山祭祀時屢生跌倒受傷 情事,始疏未申准施作,即私自鋪設空心磚並敷設水泥,作 為行走便道,惟未向下深入開挖破壞林地,且所修便道可供 公眾行走使用,亦無侵占國土意圖;民等日後必先申准許可 始為異動,亦不再修護已設便道,令其因山區風雨被大自然 淹沒而恢復原狀等語(見原處分卷第11頁通知陳述函、第13 頁原告112年6月12日陳述意見書)。  ㈣被告於112年11月15日以原處分,認定「原告」未經許可,於 112年1月初在系爭保安林地內擅自修設系爭便道(面積22平 方公尺),違反森林法第9條第1項第3款規定,爰依同法第56 條、裁罰基準第2點規定,處原告法定罰鍰最低額12萬元, 於112年12月15日送達與原告(見原處分卷第17頁及訴願卷第 13至15頁及本院卷第45至47頁裁處書、本院卷第83頁郵件收 件回執聯)。  ㈤原告不服原處分,於112年12月28日提起訴願,行政院於113 年4月24日以院臺訴字第1135007293號訴願決定書,決定駁 回訴願,於113年4月30日送達與原告(見本院卷第85頁訴願 書收件條碼、第11至22及49至60頁訴願決定書、訴願卷二第 12頁送達證書)。原告不服訴願決定,於113年5月15日提起 本件行政訴訟(見本院卷第9頁起訴狀收文章)。    五、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及法理:  ⒈森林法:  ⑴第9條第1項:「於森林內為左列行為之一者,應報經主管機 關會同有關機關實地勘查同意後,依指定施工界限施工:一 、興修水庫、道路、輸電系統或開發電源者。二、探採礦或 採取土、石者。三、興修其他工程者。」  ⑵第56條:「違反第9條、第34條、第36條、第38條之3及第45 條第1項之規定者,處12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罰鍰。」可知 ,違反第9條規定之行為人,始為第56條所定之應受處罰者 。  ⒉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且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 均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並斟酌全部陳述與所 調查事證,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行政程序法第36條 、第43條定有明文。可知,行政機關本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以 證明違規事實後,始能作成負擔處分(本院高等行政訴訟10 7年度訴字第834號判決意旨參照)。  ⒊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行政訴訟法第133條固有明文, 惟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同法第13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亦有明文。可知, ⑴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或於其他維護公益訴訟中,固應依職 權調查證據,以期發現真實,然依職權調查證據後,仍不免 發生要件事實不明致須決定不利益結果歸屬之情形,而有由 當事人負擔客觀舉證責任之必要,且⑵行政裁罰既為國家行 使處罰高權之行為,行政機關就裁罰要件事實,自應負擔客 觀舉證責任,於裁罰要件事實存否陷於不明時,即應將不利 益結果歸於行政機關,而認該裁罰要件事實不存在,致裁罰 難謂合法(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533號、39年度判字 第2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  ⒈關於爭訟概要及兩造不爭執事項欄所示事實,為兩造所不爭 執,並有相關證據可證(見不爭執事項欄所示卷證頁碼及證 據),且經本院調取原處分及訴願卷證資料核閱無訛,固堪 認定。  ⒉然而,被告雖抗辯原告為修設系爭便道之行為人等語,並執 玉里工作站訪談紀錄、原告陳述意見書為據,惟⑴自玉里工 作站訪談紀錄,可知劉君雖自陳有委託訴外人宋先生在進入 系爭舊墓之便道上,鋪設空心磚、敷設水泥等語,然全未表 示原告亦有參與委託或修設行為等語(見原處分卷第7頁) ,則原告雖於確認前開陳述及記錄內容後,在訪談紀錄上簽 名,然原告所簽認事實,實係劉君有託人興建系爭便道乙節 ,自不能憑該訪談紀錄,即認原告已自承其有託人修設系爭 便道乙節。⑵自系爭舊墓照片,可見系爭舊墓確係祭祀劉氏 祖先(見本院卷第139頁),從劉君及原告戶役政查詢資料 ,可知劉君(31年次)確為原告(38年次)胞兄,且屬長男 (見本院卷第173至177頁),可徵劉君於112年1月初時,確 足資為家族長者,並負責處理家族祭祀相關事宜;自原告陳 述意見書,可見原告雖一度記載「民」確在所指地點修設系 爭便道等語,惟其一開始即表示其係受被告通知,始出具該 書面陳述意見,且通篇幾乎均在陳述「民等」家族成員每年 上山祭祀時,常摔倒受傷,「民等」為避免再次發生前開危 難,始委託訴外人宋先生修設系爭便道等語(見原處分卷第 13頁),可徵原告向花蓮林管處陳述意見時,確存有代為陳 述之意思;自本院送達證書及原告戶役政查詢資料,可知原 告確係居住在臺北市及新北市(見本院卷第29、93、173頁 ),花蓮林管處112年5月30日花政字第112831045號函,可 知該處於劉君自陳係其託人修設系爭便道等語後,因不明原 因,未通知劉君就違章事實陳述意見,僅通知原告就此陳述 意見(見原處分卷第11頁);則原告主張係其等家族族長劉 君,為避免家族成員每年上山祭祀時,再因天雨地滑致摔倒 受傷,始託人修設系爭便道,而其因受劉君委託,考量本身 居住在被告所在地臺北市、主管機關歷次均發函給原告,始 替家族持續接洽主管機關,提出陳述意見書等書面等語,實 未悖於常理及常情,自不能憑該陳述意見書,即謂原告已自 承其有託人修設系爭便道乙節。⑶復無相關證據,可證原告 確有參與(託人)修設系爭便道事宜,且被告經本院闡明後 ,仍無法具體說明其未認定劉君為修設者、卻認定原告為修 設者之判斷理由。⑷從而,尚難認定原告確係違反森林法第9 條規定之行為人。 六、綜上所述,原告既非違反森林法第9條規定之行為人,即非 第56條所定之應受處罰者,被告以原處分處原告罰鍰,自非 適法,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有未洽,原告請求撤銷訴願決 定、原處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暨舉證,經審酌 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本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23

TPTA-113-簡-175-20250123-1

地訴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2年度地訴字第68號 113年12月11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京工興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映蓉 訴訟代理人 繆璁律師 繆忠男律師 被 告 新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侯友宜 訴訟代理人 林庭妤 陳文章 上列當事人間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事件,原告不服衛生福利部民 國112年9月8日衛部法字第1120022292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 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  ㈠原告遭被告查獲其銷售人員於民國111年11月18日在其所承租 新莊宏匯廣場(下稱宏匯廣場)櫃位(下稱系爭櫃位)陳列 架上,擺放其所製印刊物(下稱系爭刊物),記載附表「食 品產品名稱」欄所示食品產品(下稱系爭食品),並接續記 載附表「宣稱內容」欄所示等詞句(下稱系爭詞句)。  ㈡被告於112年4月17日作成新北府衛食字第1120658913號裁處 書,認原告在系爭櫃位陳列架上擺放系爭刊物,系爭刊物就 系爭食品述及預防、改善、減輕、治療疾病及症狀等系爭詞 句,整體表現屬對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廣告,違反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依同 法第45條第1項、食安法第45條規定廣告處理原則(下稱違法 廣告處理原則)等規定,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60萬元 (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原處分,提起訴願,經衛生福利 部(下稱衛福部)於112年9月8日以衛部法字第1120022292 號訴願決定書,決定駁回訴願,於112年9月12日送達與原告 ,原告不服訴願決定,於112年10月20日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 二、原告主張略以:  ㈠系爭刊物係原告為自身品牌產品製作的參考文獻資料,僅供 內部同仁作學習使用,已在各頁面下方註明「不做任何食品 廣告」等語,非供對外作廣告使用,系爭櫃位銷售人員陳○○ 係於準備營業前整理櫃位時,誤將系爭刊物放置在陳列架上 ,非在就系爭食品作廣告。  ㈡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 效能認定準則(下稱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第5條,在未 下修裁處最低罰鍰額情形下,即擴張解釋「醫療效能」意涵 ,系爭刊物就系爭食品述及系爭詞句,僅係就所用食材說明 其通俗常識功效,不構成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廣告。  ㈢系爭櫃位之實際經營者為吳○○,乃系爭產品之經銷商,系爭 櫃位之銷售人員為陳○○,乃吳○○之員工,其等均非原告之受 僱人,原告亦未參與其等銷售行為;系爭櫃位雖係原告出面 承租,惟原告僅係隱名代理吳○○承租,供其銷售原告公司及 乙豆公司產品,非實際承租人;原告非違章行為之行為人, 就違章行為之發生,無故意或過失,亦不得適用行政罰法第 7條第2項規定,推定故意或過失,被告裁罰原告,未盡行政 調查之義務。  ㈣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第5條規定,在未下修裁處罰鍰最低額 情形下,即擴張解釋「醫療效能」意涵,且未區分「有無導 致民眾遲誤就醫而產生身體機能減損」等情形,被告處罰鍰 60萬,已違反行政罰法第18條規定、責罰相當原則、比例原 則,且有裁量怠惰之違法,未盡有利不利均應注意之義務。  ㈤爰聲明: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抗辯略以:  ㈠原告銷售人員於宏匯廣場營業期間,在原告所承租系爭櫃位 ,將原告所製印系爭刊物,擺放在陳列架上,提供民眾隨意 翻閱,系爭刊物內容就原告品牌之系爭食品,述及食品廣告 違法認定基準第5條所列關乎醫療效能之系爭詞句,將系爭 食品與系爭詞句相連結,足使民眾誤認系爭食品具有系爭詞 句所宣稱醫療效能,整體表現乃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 傳、廣告,不論系爭刊物有無徒具形式地記載「不做任何食 品廣告」等語,均已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不論其 是否有造成民眾延緩就醫治療實害,均應依同法第45條第1 項中段規定,處60萬元以上罰鍰,被告依前開規定、違法廣 告處理原則,計算裁處原告法定最低罰鍰額60萬元,未違反 行政罰法第18條規定、責罰相當性原則、比例原則。  ㈡被告依現場稽查採證資料,足認原告確為前開違章行為之行 為人。依證人吳○○證稱:原告會將系爭櫃位當月銷售額百分 之30轉帳給吳○○等語,可知其等間非經銷商關係,復無相關 證據,可證原告確將系爭食品產品委由第三方承攬代為銷售 ,可知吳○○及陳○○等銷售人員,均係為原告實際行為的從業 人員,其等故意或過失,依行政罰法第7條第2項規定,應推 定為原告故意或過失。縱認原告與吳○○間有經銷商關係,然 原告承租系爭櫃位、製印系爭刊物後,提供給吳○○及銷售人 員擺放在系爭櫃位陳列架上,宣稱其品牌系爭食品具有系爭 詞句醫療效能,吸引民眾購買系爭食品,仍屬前開違章行為 之行為人,且具可責性。  ㈢爰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  ㈠原告所提出111年8月15日「宏匯廣場設櫃合約書」(下稱系 爭合約書),書面記載:⒈甲方為新莊宏匯廣場,乙方為「 京工興業有限公司」,乙方登記地址及通訊地址均為「新北 市○○區○○街00巷00號」,乙方業務聯絡人為「吳○○」,電子 信箱為「0000000gkung.com」,乙方匯款資料為「京工興業 有限公司」帳戶;⒉乙方設櫃期間為「111年9月1日起至112 年2月28日止」,設櫃位置為位在新北市○○區○○○道0段0號之 新莊宏匯廣場B2的B2040櫃位(即系爭櫃位),專櫃名稱為 「京工蔬菜湯養生館-京工興業」,營業內容「餐飲類/餐飲 食品/食品」,銷售品牌為「京工蔬菜湯養生館」,人員配 置「2人」;⒊立合約書欄位,記載甲方為宏匯新北股份有限 公司、乙方為京工興業有限公司,並經其等蓋立公司及代表 人印章,乙方連帶保證人欄位則空白。⒋其餘詳系爭合約書 所載(見原處分卷第53至58頁、訴願卷第20至25頁)。  ㈡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記載,原告公司名稱為京工興業有限公 司,所在地為新北市○○區○○街00巷00號,所營事業包括蔬果 批發業、水果批發業、冷凍食品批發業、飲料批發業、茶葉 批發業、農產品零售業、畜產品零售業、水產品零售業、食 品什貨及飲料零售業、一般廣告服務業、脫水食品批發業、 醃漬食品批發業等項目,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 或限制之業務。原告經濟部工廠登記證記載,廠名為京工興 業有限公司,廠址為新北市○○區○○街00巷00號1樓,產業類 別為食品製造業(見原處分卷第80至83、139、175至178頁、 訴願卷第43至46頁)。  ㈢民眾於111年11月12日向主管機關檢舉:「系爭櫃位上刊物, 所刊登廣告有違反食安法第28條情形」等語,並檢附如原處 分卷第107至113頁所示系爭刊物頁面照片(見原處分卷第105 至113、137頁、訴願卷重複頁碼第85至91頁)。  ㈣被告於111年11月18日至系爭櫃位稽查,發現系爭櫃位陳列架 第一層放置系爭刊物,系爭刊物先在系爭食品產品說明中述 及系爭詞句,嗣提供系爭食品SCG檢驗合格證書等,並第二 層則放置銷售系爭食品(見原處分卷第115至136、141至173 頁、訴願卷第62至84頁)。  ㈤被告於111年11月28日以新北衛食字第1112265835號函通知: 系爭櫃位上刊物,刊登內容涉違反食安法第28條規定,依行 政程序法第39、102條規定,請原告於10日內陳述意見(見原 處分卷第97至104頁、訴願卷第54至61頁)。原告於111年12 月13日以京工字第000000000號意見函陳述:系爭刊物係供 內部同仁作學習使用的參考文獻資料,非作廣告使用的文宣 ,資料各頁面下方亦註明不做任何食品廣告,原告無就食品 為標示宣傳廣告等行為及故意;系爭櫃位為共用攤位,銷售 京工及乙豆相關食品;產品為京工生產包裝等語(見原處分 卷第77至95頁、訴願卷第40至53頁)。  ㈥被告於112年4月17日以原處分,認定原告於111年11月18日( 查獲日)在系爭櫃位(營業場所)陳列架上擺放系爭刊物, 系爭刊物就系爭食品述及預防、改善、減輕、治療疾病及症 狀等系爭詞句,整體表現屬對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 廣告,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依同法第45條第1項、 違法廣告處理原則等規定,於審酌違反義務行為之應受責難 程度、所得利益、所生影響等節後,計算裁處原告罰鍰60萬 元,於112年4月20日送達與原告(見原處分卷第3至13頁、訴 願卷第9至19、30至39頁、本院卷第37至57頁)。原告不服原 處分,於112年5月12日提起訴願(見原處分卷第37至63、67 至74頁、訴願卷第1、37至39頁)。  ㈦衛福部於112年9月8日以衛部法字第1120022292號訴願決定書 ,決定訴願駁回,於112年9月12日送達與原告(見原處分卷 第15至32頁、訴願卷第1至16頁、本院卷第61至69頁)。原 告不服原處分及訴願決定,於112年10月20日提起本件行政 訴訟(見本院卷第11頁)。 五、兩造爭執事項:  ㈠在系爭櫃位陳列架上擺放系爭刊物之行為,是否為宣傳、廣 告之行為?系爭刊物之內容,是否屬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 之宣傳、廣告?  ㈡原告是否為違章行為之行為人?就違章行為之發生,有無故 意過失等主觀責任條件?  ㈢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60萬元,是否違反責罰相當原則及比例 原則,而有裁量瑕疵之違法? 六、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及法理:   ⒈食安法:  ⑴第3條第1款:「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食品:指供人飲 食或咀嚼之產品及其原料。」  ⑵第28條第1、2、4項:「(第1項)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用 洗潔劑及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 ,其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 形。(第2項)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 ...(第4項)第1項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與第2項醫療效能之 認定基準、宣傳或廣告之內容、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 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⑶第45條第1項:「違反第28條第1項……,處4萬元以上400萬元 以下罰鍰;違反同條第2項規定者,處6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 下罰鍰……。」  ⒉衛福部依食安法第28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之「食品及相關產 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 」(即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  ⑴第3條:「本法第28條第1項或第2項所定標示、宣傳或廣告涉 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之認定,應就其傳達 予消費者之品名、文字敘述、圖案、符號、影像、聲音或其 他訊息,依整體表現,綜合判斷之。」  ⑵第5條第1、2款:「本法第28條第2項食品之標示、宣傳或廣 告,表述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認定為涉及醫療效能:一 、涉及預防、改善、減輕、診斷或治療疾病、疾病症候群或 症狀。二、涉及減輕或降低導致疾病有關之體內成分。」  ⒊改制前行政院衛生署84年12月30日衛署食字第84076719號函 釋:「廣告內容如未針對某特定食品產品,且僅宣傳營養成 分之營養價值,則視為對民眾之營養宣導教育,並未違反食 品衛生管理法規定。然食品廣告如為推介特定食品,同時以 就該產品所含成分,宣稱可達特定之生理功能或效果,則易 使民眾誤認僅食用該品即可達到改善生理機能效果,已明顯 誤導民眾正確均衡飲食之觀念,則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 。」、該署95年1月2日衛署食字第0940071857號函釋:「業 者如引述政府出版品、政府網站、典籍或研究報導之內容, 並與特定產品作連結,其引述之內容仍屬對特定產品作廣告 。」  ⒋前開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及函釋所揭內容,係中央主管機 關就食安法第28條之原意,作成具體明確之闡釋,且符食安 法規之意旨,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俾利各主管機關於解 釋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時,能正確地涵攝構成要件事實,實 係上級機關為協助下級機關統一解釋法令、認定事實,而訂 頒之解釋性行政規則,甚係依食安法第28條第4項規定之授 權,所訂頒之法規命令,自應作為主管機關依職權認定事實 、適用法律之準據,並得作為執法機關認事用法之參考(本 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1年度訴字第371號、110年度訴字第965 號、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04年度簡上字第22 號判決意旨參照)。  ⒌可知,食品廣告係利用傳播方法,宣傳食品效能,以達招徠 銷售為目的,性質為商業上意見表達,倘所提供訊息內容, 非虛偽不實或不致產生誤導作用,且以合法交易為目的,而 有助於消費大眾作出經濟上的合理抉擇者,應受憲法第11條 言論自由的保障(司法院釋字第577號、第623號解釋參照) ,惟食安法第28條規定,禁止就食品為不實、誇張、易生誤 解、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廣告,旨在保障消費者獲得真 實而完整的資訊,維護國民健康與消費權益,為增進公共利 益所必要,未違反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及第23條比 例原則。再者,食安法第28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之要件不同 、效果有別,倘綜合食品廣告內容所使用之文字、敘述、圖 像、符號等節,足認其整體表現所傳達予消費者訊息,在客 觀上已使消費者認知使用該產品後,得預防、改善、減輕、 治療疾病及症狀等生理狀態,即屬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 情形,倘未達於前開程度,始得認屬食安法第28條第1項規 定情形(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0年度訴字第965號判決意旨 參照)。  ⒍行政罰法:  ⑴第7條:「(第1項)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 失者,不予處罰。(第2項)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 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 ,其代表人、管理人、其他有代表權之人或實際行為之職員 、受僱人或從業人員之故意、過失,推定為該等組織之故意 、過失。」  ⑵可知,法人等組織之代表人、管理人及其他有代表權之人, 其等職務上之行為,本即視為法人等組織之行為,法人等組 織就其等之故意、過失,自應負推定故意、過失責任,至實 際行為之職員、受僱人、從業人員,其等為法人等組織所為 之行為,係以使用人或代理人之地位為之,法人等組織就彼 等之故意、過失,亦應負推定故意、過失責任。又行政罰法 第7條第2項所稱「實際行為之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 係指實際上為法人等組織從事業務或參與行政程序之人,不 以有權代表法人等組織之人為前提,亦不以經正式僱用為形 式上職員或受僱人為必要(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43 號判決意旨參照)  ⑶第18條第1項規定:「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 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 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  ㈡關於兩造不爭執事項欄所示事實,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院 卷第156至160頁),且與爭訟概要欄所示事實,均有相關證 據可證(見不爭執事項欄所示卷證頁碼證據),並經本院調 取原處分及訴願卷證資料核閱無訛,均堪認定。  ㈢原告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廣告,有違反食安法第2 8條第2項規定之違章行為及主觀責任條件,應依食安法第45 條第1項中段規定處6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之罰鍰,被告依 前開規定論處裁罰,核無不法:  ⒈原告銷售人員於111年11月18日在原告所承租系爭櫃位陳列架 上第一層處,擺放原告所製印系爭刊物,系爭刊物在原告品 牌系爭食品產品說明中記載系爭詞句,並在陳列架第二層處 ,擺放銷售原告品牌系爭食品,已如前述。可知,系爭刊物 所使用之系爭詞句,已涉醫療效能之表述(諸如預防、改善 、減輕、治療疾病及症狀等語),且自系爭刊物內容及擺放 位置之整體表現,顯足使消費者認為系爭食品具有所宣稱之 前開醫療效能,並產生購買系爭食品之想法及行動,進而達 到招徠商業利益之效果,自屬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 、廣告,而構成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之違章行為。  ⒉原告及其銷售人員均應注意就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宣傳、 廣告,復無不能注意此節之情狀,卻未注意前情,仍就系爭 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廣告,就違章行為之發生,至少有 應注意、能注意、不注意之過失。  ⒊至原告固主張系爭刊物係原告為自身品牌產品製作的參考文 獻資料,僅供內部同仁作學習使用,已在各頁面下方註明「 不做任何食品廣告」等語,非供對外作廣告使用,系爭櫃位 銷售人員陳○○係於準備營業前整理櫃位時,誤將系爭刊物放 置在陳列架上,非在就系爭食品作廣告云云,並執系爭刊物 及證人吳○○證詞為據(見本院卷第243至244頁)。然而,⑴ 自被告稽查採證照片,可見系爭刊物之圖片、文字、排版、 色澤、紙面等節均經特別設計,整體呈現相當精美(見本院 卷第173至186頁、原處分卷第123至136、141至173頁),就 原告品牌系爭食品,先逐一說明適用對象、妙用、中醫學研 究結果後,再一併提供SGS檢驗合格報告書影本,並記載「 致消費者」、「產品通過台灣SGS檢驗驗證......請安心食 用」、「客服專線:......」、「各項檢驗報告可上網查詢 ......請安心選購京工所有產品,感謝您的支持」等語(見 原處分卷第167至173頁),可徵原告製印系爭刊物,顯係供 作向大眾宣傳產品使用之文宣,而非供作向員工教育使用之 教材;⑵依宏匯新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匯公司)113年7 月12日宏匯新北字第1130039號函,表示宏匯廣場於111年11 月18日係11點開始營業等語(見本院卷第287頁),自被告1 11年11月18日12時稽查時所拍攝採證照片,可見系爭刊物之 擺放位置,係在陳列架第一層,可供大眾隨意翻閱,且系爭 刊物及周遭產品之擺放方式,均端正整齊、井然有序,核無 將雜物誤置桌面或未將櫃位整理完畢等情形(見本院卷第17 5頁),且民眾111年11月12日檢舉時,即表示係在系爭櫃位 見到系爭刊物就系爭食品為廣告,廣告內容違反食安法第28 條規定等語,並檢附其所拍攝採證照片呈現系爭刊物各頁所 載內容(系爭食品產品說明及系爭詞句)、擺放位置(陳列 架上第一層處)等節(見原處分卷第105至113、137頁),可 徵系爭刊物係刻意地擺放在系爭櫃位陳列架上第一層處,經 常性地提供大眾隨意翻閱,顯非銷售人員於準備營業前及整 理櫃位時,偶一誤置在架上;⑶況被告111年11月18日稽查時 所製工作日誌亦記載:系爭櫃位於查核期間係銷售人員在場 ,稱系爭刊物放置在陳列架上係供民眾參考,未曾接獲系爭 刊物應收入櫃台保存的資訊等語,前開記載復經吳○○於當日 逐頁確認後簽名(見原處分卷第115至121頁)。⑷從而,系 爭刊物既經擺放在系爭櫃位陳列架上第一層處,供大眾隨意 翻閱,即足使不特定多數人知悉其宣稱內容,自構成宣傳行 為,甚可進而達到招徠商業利益效果,亦構成廣告行為,不 因系爭刊物底部另記載「本刊為健康飲食觀念介紹,不做食 品廣告」等語,而有所不同。是以,原告前開主張及證人相 關證詞,顯非事實,均非可採。  ⒋至原告又主張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第5條,在未下修裁處最 低罰鍰額情形下,即擴張解釋「醫療效能」意涵,系爭刊物 就系爭食品述及系爭詞句,僅係就所用食材說明其通俗常識 功效,不構成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廣告云云。然而,⑴ 前開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及主管機關函釋所揭內容,係就 食安法第28條之原意,作成具體明確之闡釋,符合食安法規 之意旨,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甚有食安法第28條第4項 規定之授權,自應作為主管機關依職權認定事實、適用法律 之準據,並得作為執法機關認事用法之參考,已如前述,而 無原告所稱已擴張解釋「醫療效能」而不得作為認事用法參 考準據之情形。⑵系爭刊物在各項系爭食品下記載系爭詞句 ,將系爭詞句與系爭食品相互連結,顯足使消費者認為系爭 食品具有系爭詞句所宣稱之前開醫療效能,自屬就系爭食品 為醫療效能之宣傳,且能進而達到招徠商業利益之效果,亦 屬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廣告,而非僅就某成分宣傳營養 價值或日常功用之情形。⑶從而,原告以前詞主張其無前開 違章行為云云,尚非可採。  ⒌至原告雖主張系爭櫃位之實際經營者為吳○○,乃系爭產品之 經銷商,系爭櫃位之銷售人員為陳○○,乃吳○○之員工,其等 均非原告之受僱人,原告亦未參與其等銷售行為;系爭櫃位 雖係原告出面承租,惟原告僅係隱名代理吳○○承租,供其銷 售原告公司及乙豆公司產品,非實際承租人;原告非違章行 為之行為人,就違章行為之發生,無故意或過失,亦不得適 用行政罰法第7條第2項規定,推定故意或過失,被告裁罰原 告,未盡行政調查之義務云云,並執吳○○證詞為據。然而, ⑴依系爭合約書面記載,可見系爭合約乙方為原告,無連帶 保證人,聯絡人為吳○○,電子信箱為「0000000gkung.com」 (音譯即為京工),人員配置為2人,專櫃名稱為「京工蔬 菜湯養生館-京工興業」,營業內容「餐飲類/餐飲食品/食 品」,銷售品牌為「京工蔬菜湯養生館」,匯款資料為「京 工興業有限公司」帳戶,均如前述。⑵證人吳○○固證稱:其 曾和宏匯廣場樓管接觸過云云(見本院卷第248頁),惟其 亦證稱:其未曾向有權出櫃者表示過承租意思等語(見本院 卷第249頁),且宏匯公司113年7月12日宏匯新北字第11300 39號函亦表示:係原告在系爭櫃位設櫃,吳○○(誤載為吳○○ )僅係業務聯繫人,專櫃名稱及銷售品牌系爭專櫃名稱為「 京工蔬菜湯養生館-京工興業」及「京工蔬菜湯養生館」等 語(見本院卷第287頁)。⑶證人吳○○雖證稱:其與原告間僅 係合作關係,非受原告雇用,陳○○係經其請來顧櫃,未與原 告合作,未受原告雇用,其會支付陳○○報酬,系爭櫃位係由 其二人輪班,除銷售原告產品外,亦有銷售乙豆公司產品云 云(見本院卷第243、245至246頁),惟其亦證稱系爭櫃位 費用係宏匯廣場按櫃位營業額向原告抽取,由原告支付,原 告不會轉向其扣取,非由其所支付,原告會於每月15日同時 將報酬轉帳給其及陳○○,惟其沒有資料可徵陳○○報酬金額係 從其報酬中扣取等語(見本院卷第244至245頁),且前開宏 匯公司函亦表示:系爭櫃位營業抽成、櫃位費用均係自原告 每月設櫃營收中抽取等語(見本院卷第287頁)。⑷依被告11 1年11月18日稽查時所製工作日誌表記載:系爭櫃位係由原 告設櫃,名稱為「京工蔬菜湯養生館」,於營業期間在陳列 架上擺放系爭刊物,就系爭食品宣稱系爭詞句;系爭櫃位於 查核期間係銷售人員在場,稱系爭刊物係從何時開始放置, 吳姓員工較為清楚;現場接獲原告負責人夫游君電話,聲稱 系爭刊物係原告自網路上自行蒐集資料後印製等語(見原處 分卷第115至121頁),前開記載除經吳○○於當日逐頁確認後 簽名外,復與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代表人為陳映蓉、股東 為游○堂)及代表人戶籍查詢資料表(代表人陳映蓉配偶為 游○堂)相符(見原處分卷第175至179頁)。⑸復無經銷契約 書面或相關證據,足證原告與吳○○間確係經銷契約關係,且 系爭櫃位及陳○○均係由且吳○○承租及配置等節。⑹據上,可 徵系爭櫃位確係由原告向宏匯公司承租使用,無原告所稱隱 名代理承租事實,且系爭櫃位係由原告命名為「京工蔬菜湯 養生館-京工興業」,配置吳○○與陳○○等2人,銷售「京工蔬 菜湯養生館」品牌食品,再由原告收取系爭櫃位之營業額, 負擔系爭櫃位之費用及成本,暨支付配置人員吳○○及陳○○之 銷售報酬。⑺從而,足認吳○○與陳○○2人均係經原告配置在系 爭櫃位,乃實際上為原告從事銷售產品業務之從業人員,非 原告所稱經銷商關係,且其等在銷售原告品牌之產品時,將 原告所製印提供之系爭刊物,擺放在原告所承租之系爭櫃位 上,乃就原告品牌之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廣告, 並就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之違章行為,至少具有過失, 業如前述,則原告就前開違章行為之發生,依行政罰法第7 條第2項規定,推定為有過失,原告復未能舉反證推翻之, 自應就過失行為負違章責任,尚不因其等是否經原告正式僱 用為形式上職員或受僱人、是否在系爭櫃位為原告或自己一 併銷售其他品牌產品等節,而有所不同。是以,原告以前詞 主張其非行為人、無主觀責任條件云云,自非可採。  ⒍原告既有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之違章行為及主觀責任 條件,自應依同法第45條第1項中段規定處60萬元以上之罰 鍰,被告據前開規定論處裁罰,核無不法。  ㈣被告裁處原告罰鍰60萬元,未違反行政罰法第18條規定,亦 無裁量瑕疵之違法:  ⒈原告既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廣告,構成違反食安 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之違章行為,即應依同法第45條第1項中 段規定處6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之罰鍰,被告以原處分處 原告罰鍰60萬元,核無不法。  ⒉至原告固主張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第5條規定,在未下修裁 處罰鍰最低額情形下,即擴張解釋「醫療效能」意涵,且未 區分「有無導致民眾遲誤就醫而產生身體機能減損」等情形 ,被告處罰鍰60萬,已違反行政罰法第18條規定、責罰相當 原則、比例原則,且有裁量怠惰之違法,未盡有利不利均應 注意之義務云云。然而,⑴前開食品廣告違法認定基準,係 就食安法第28條之原意,作成具體明確之闡釋,符合食安法 規之意旨,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甚有食安法第28條第4 項規定之授權,自應作為主管機關依職權認定事實、適用法 律之準據,並得作為執法機關認事用法之參考,已如前述。 ⑵食安法第45條第1項中段規範內容,既表示違反食安法第28 條第2項規定者,即應處6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之罰鍰,復 未以違章行為「是否已導致民眾遲誤就醫而產生身體機能減 損」之實害,作為裁處前開法定罰鍰額之前提,則被告自不 得在無法定減輕處罰事由的情形下,逸脫前開法定罰鍰額區 間,裁處更低的罰鍰金額,否則,反會構成裁量逾越之違法 。⑶本件既無相關證據可徵原告存有何種法定減輕處罰事由 ,則被告在前開法定罰鍰額區間內,於考量原告違章情節後 ,處原告法定最低罰鍰額60萬元,難認有何違反行政罰法第 18條規定(責罰相當性原則及比例原則)情事。⑷從而,原 告以前詞主張原處分違反行政罰法第18條規定、責罰相當性 、比例原則,而有裁量瑕疵之違法云云,顯非可採。 七、綜上所述,原告就系爭食品為醫療效能之宣傳、廣告,有違 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規定之違章行為及主觀責任條件,原 處分依同法第45條第1項中段規定處其罰鍰60萬元,核無違 法,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告請求撤銷訴願決定 及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審酌 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本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雪玉          法 官 林禎瑩          法 官 葉峻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2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15

TPTA-112-地訴-68-20250115-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3833號 原 告 杜啓源 被 告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10月14日 新北裁催字第48-CIME40136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交通裁決事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30日之 不變期間內為之,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3第2項定有明文。 原告之訴,有起訴逾越法定期限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第107條第1項第6 款定有明文。 二、處理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有關文書送達之程序,依行政 程序法之規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授權訂 定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5條 定有明文。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 為之;但在行政機關辦公處所或他處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 於會晤處所為之,行政程序法第72條第1項定有明文。於應 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 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行政 程序法第73條第1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於民國113年10月14日所為新北裁催字第48-CIME 40136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於1 13年10月16日送達原告,有原處分、送達證書可證(見本院 卷第43至44頁),可知原處分於000年00月00日生送達效力 ,於翌日即113年10月17日起算提起行政訴訟之30日不變期 間,再依法計算在途期間暨考量期間末日為平假日等節後, 可認於113年11月18日(週一)屆至前開期限;惟原告於113 年12月18日始向本院提起本件訴訟,聲明請求撤銷原處分, 有蓋有本院收文戳章之起訴狀可佐(見本院卷第9頁),已 逾前開不變期限,應予駁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15

TPTA-113-交-3833-20250115-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1809號 原 告 第一爬梯機服務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宗榮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5月16日北 市裁催字第22-ZIB464843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行政訴訟法第 237條之7定有明文。經查:本件係原告不服道路交通管理處 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8條裁決所提撤銷訴訟,屬行政 訴訟法第237條之1第1項第1款所稱交通裁決事件,且依兩造 陳述及卷內資料,足認事證已臻明確,爰依前開規定,不經 言詞辯論逕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爭訟概要:   原告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112年7月8日9時48分許(下稱系爭時間),行駛在國 道3號17.8公里北向車道(下稱系爭路段),於駛離主線道時 ,未依序排隊,插入正在連貫駛出主線車道之車輛中間,而 有「行駛高速公路未依規定變換車道(插入連貫車陣)」之 違規行為;經民眾檢附錄影檔案檢舉,繼經國道公路警察局 第九公路警察大隊(下稱舉發機關)舉發(應到案日期為112 年10月7日);原告不服前開舉發,於112年9月22日為陳述 、113年5月16日請求開立裁決書,被告於113年5月16日以北 市裁催字第22-ZIB464843號裁決書,依處罰條例第33條第1 項第4款規定,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3,000元(下稱原 處分),於同日送達與原告。原告不服原處分,於113年6月 17日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略以:  ㈠系爭路段車道間未劃設雙黃線,原告見外側車道之車輛中間 ,有足夠空間可供進入,始駕駛系爭車輛從中間車道變換至 外側車道,有何不可?  ㈡爰聲明:原處分撤銷。 三、被告抗辯略以:  ㈠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系爭時間行駛至系爭路段時,已有眾多 車輛從主線外側車道,排隊駛入減速車道,準備下交流道, 形成連貫駛出主線車道之車陣,惟原告於駛離主線道時,未 依序排隊,即插入正在連貫駛出主線車道之車陣空隙,自有 行駛在高速公路,未依規定變換車道之違規行為。  ㈡爰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及法理:  ⒈汽車駛離主線車道時,不得有未依序排隊,插入正在連貫駛 出主線車道汽車中間之情形,處罰條例第33條第6項所授權 訂定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下稱高快規則) 第11條第4款定有明文。  ⒉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行 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未依規定變換車道行為 者,處汽車駕駛人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處罰條例 第33條第1項第4款定有明文。  ⒊若係違反處罰條例第33條第1項第4款規定,於應到案期限內 繳納罰鍰或到案聽候裁決者,處罰鍰3,000元,處罰條例第9 2條第4項所授權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及處理細則第2條所附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表(下稱裁罰基準表)定有明文。前開裁罰基準表,乃主管機 關在母法範圍內,為統一行使裁罰裁量權,所訂定之裁量基 準,本於行政自我拘束原則及平等原則,得作為被告裁罰之 依據。  ㈡經查:  ⒈如爭訟概要欄所示之事實,有舉發通知單、舉發機關112年10 月2日國道警九交字第1120011347號函、自檢舉人行車紀錄 器錄影所擷取連續採證照片、汽車車籍查詢資料、裁決書及 送達證書等件可證(見本院卷第35至43、47、51頁),應堪 認定。則原告駕駛系爭車輛行駛在系爭路段,於駛離主線道 時,未依序排隊,插入正在連貫駛出主線車道之車輛中間, 確有未依規定變換車道之違規行為,亦堪認定。  ⒉原告駕駛系爭車輛行駛在高速公路,應注意駛離主線車道時 ,不得未依序排隊,插入正在連貫駛出主線車道之車輛中間 ;其竟未注意前情,仍有前開違規行為;復無相關證據,可 證原告有不能注意之情狀。從而,原告就前開違規行為之發 生,自有應注意、能注意、不注意之過失。  ⒊至原告固主張系爭路段車道間未劃設雙黃線,原告見外側車 道之車輛中間,有足夠空間可供進入,始駕駛系爭車輛從中 間車道變換至外側車道,有何不可云云。然而,⑴自前開連 續採證照片,可見系爭車輛於系爭時間行經系爭路段時,係 行駛在主線中線車道,右側已有眾多車輛在主線外側車道排 隊,準備駛入減速車道後銜接匝道(連接109縣道往中央研 究院),且該些車輛顯係從匝道或減速車道回堵到主線外側 車道,呈現走走停停、跟車連貫行駛之狀態,已形成連貫駛 出主線車道之車陣;系爭車輛在主線中線車道,持續煞車減 速,尋找右方車陣中間之空隙,過程中阻擋到後方檢舉人車 輛,致檢舉人車輛須減速至時速60公里以下,始能保持相當 距離;嗣系爭車輛見到右方車陣中間之空隙,遂閃爍右側方 向燈,變換至右方車陣之車輛中間,過程中再度阻擋到後方 檢舉人車輛,致檢舉人車輛未能及時反應,貼近系爭車輛車 尾(見本院卷第51頁)。⑵可徵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變換 車道之際,見所欲駛入之車道,已形成連貫駛出主線車道之 車陣,卻仍利用該車陣中間短暫出現之空隙,縮短其依序排 隊的距離、獲取插隊的利益,已屬妨害道路交通秩序之舉動 ,甚造成後車追撞的風險,更屬危害道路交通安全之行為, 不論該車陣所出現之空間是否足供其插入、系爭車輛插入時 之車速是否緩慢,均構成不依高快規則第11條第4款規定變 換車道之行為,且不容以錯過前開空隙,即無法駛出主線車 道離開國道之事實,作為合理化其違規行為之理由(本院高 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上字第307號、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高 等行政訴訟庭111年度交上字第81號判決意旨參照、內政部 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國道警交字第1050911072號函文亦同 此意旨)。⑶從而,原告以前詞主張所為不構成前開違規行 為云云,尚非可採。 ㈣基上,原告駕駛系爭車輛行駛高速公路,確有未依規定變換 車道(插入連貫車陣)之違規行為,並就前開違規行為之發 生,具有過失,被告依處罰條例第33條第1項第4款、裁罰基 準表等規定,處原告罰鍰3,000元,核無違誤。 五、綜上所述,原處分合法,原告請求撤銷原處分,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審酌 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七、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僅裁判費30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 用額為300元,命由敗訴之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14

TPTA-113-交-1809-2025011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2年度交字第1903號 原 告 王德興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市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江澍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11月3日北 市監基裁字第25-A01K3A203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行政訴訟法第 237條之7定有明文。經查:本件係原告不服道路交通管理處 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8條裁決所提撤銷訴訟,屬行政 訴訟法第237條之1第1項第1款所稱交通裁決事件,且依兩造 陳述及卷內資料,足認事證已臻明確,爰依前開規定,不經 言詞辯論逕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爭訟概要:   原告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營業小客車(下稱系爭計程車) ,於民國112年8月13日3時59分許,行駛在臺北市大安區忠 孝東路4段往東方向的內側第二車道,行經該路與該路216巷 交岔路口處時,未先駛入最內側車道,即逕往左迴轉至該路 往西方向的路緣,搭載站立在該處的乘客;臺北市政府警察 局大安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目睹後,遂攔停系爭計程車 ,在查證原告身分過程中,發現原告所領有計程車駕駛人執 業登記證(下稱執業登記證)已因屆齡而失效,遂當場舉發 原告有「計程車駕駛人未向警察機關辦理執業登記領取登記 證即執業」之違規行為(應到案日期為112年9月12日)。原 告不服前開舉發,於112年9月8日為陳述、於112年11月3日 請求開立裁決書,被告於112年11月3日以北市監基裁字第25 -A01K3A203號裁決書,依處罰條例第36條第1項規定,處原 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500元(下稱原處分),於112年11 月3日送達與原告。原告不服原處分,於112年10月18日提起 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略以:  ㈠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下稱交通大隊)曾於112年 8月2日寄發屆期換發新證通知書,表示原告於生日前後1個 月換發新證即可,未註明於生日後未換發新證即不可執業。 原告生日為8月9日,於換發期限內遭舉發認定構成前開違規 行為,實無故意。  ㈡爰聲明:原處分撤銷。 三、被告抗辯略以:  ㈠舉發機關員警目睹系爭計程車違規行為後,攔停系爭計程車 ,查證原告身分過程中,發現原告所領有執業登記證已因屆 齡而失效,卻仍在道路上隨機攬客營業(開啟車頂燈及計費 器、靠路緣搭載乘客),已構成「計程車駕駛人未向警察機 關辦理執業登記領取登記證即執業」之違規行為。  ㈡原告雖稱其於生日前後1個月換發新證即可等語,惟其於00年 0月0日出生,於112年8月9日屆滿70歲,執業登記證於112年 8月9日因屆齡而失效,且不得再換發新證,屬無執業登記證 狀態,與屆齡前得換發新證情形有別。且交通大隊於112年8 月2日所寄發屆期換發新證通知書,性質僅為觀念通知,且 僅係告知相關法令規定,不發生延長執業登記證效期或允許 原告可申請換發新證等法律效果。  ㈢爰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及法理:  ⒈處罰條例第92條第1項所授權訂定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 條第5款:「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五 、計程車駕駛人未向警察機關請領執業登記證,或雖已領有 而未依規定放置車內指定之插座。」。  ⒉處罰條例第37條第8項所授權訂定之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管 理辦法第2條:「汽車駕駛人以從事計程車駕駛為業者,應 於執業前向執業地直轄市、縣(市)警察局申請辦理執業登 記,領有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以下簡稱執業登記證) 及其副證,並領有有效職業駕駛執照,始得執業。」、第15 條第1、2項:「(第1項)執業登記證及其副證應自初次領 證之翌年起,每3年於出生月份之前後1個月內,向原發證之 警察局申請換發新證。但年滿65歲之計程車駕駛人,應於每 年出生月份之前後1個月內,向原發證之警察局申請換發新 證,至年滿70歲止。(第2項)執業登記證及其副證屆期未 換發者,失其效力,該駕駛人應重新申請辦理執業登記,始 得執業。......」、第10條第1項:「計程車駕駛人停止執 業時,應繳回執業登記證及其副證,......。」  ⒊處罰條例第36條第1、2項:「(第1項)計程車駕駛人,未向 警察機關辦理執業登記,領取執業登記證,即行執業者,處 1,5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第2項)計程車駕駛人, 不依規定辦理執業登記,經依前項處罰仍不辦理者,吊銷其 駕駛執照。」。  ㈡經查:  ⒈如爭訟概要欄所示之事實,有舉發通知單、原告陳述書、舉 發機關112年9月19日及113年4月19日北市警安分交字第1123 070145及0000000000號函、交通大隊113年3月18日及4月18 日北市警交大綜字第1133016323及0000000000號函、員警職 務報告、自員警密錄器錄影所擷取連續採證照片、google街 景說明圖、駕駛人執業登記證資料、駕駛人基本資料、裁決 書及送達證書等件可證(見本院卷第63至83、97至98、111 至129、139至157頁),應堪認定。則原告所領有執業登記 證已因屆齡而失效,卻仍駕駛系爭計程車即執業,確有未向 警察機關辦理執業登記領取登記證,即駕駛計程車執業之違 規行為。  ⒉原告應注意須申請辦理執業登記,領有執業登記證後,始可 駕駛計程車執業;其竟未注意前情,仍有前開違規行為;復 無相關證據,足認其有不能注意之情狀;則原告就前開違規 行為之發生,至少有應注意、能注意、不注意之過失。  ⒊至原告固主張交通大隊曾於112年8月2日寄發屆期換發新證通 知書,表示原告於生日前後1個月換發新證即可,未註明於 生日後未換發新證即不可執業;原告生日為8月9日,於換發 期限內遭舉發認定構成前開違規行為,實無故意云云。然而 ,⑴依前開執業登記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計程車駕駛人, 應每3年於出生月份之前後1個月內,申請換發新證,年滿65 歲之計程車駕駛人,應每年於出生月份之前後1個月內,申 請換發新證,屆期未換發,執業登記證即失其效力,至年滿 70歲之人,即不得再換發新證,執業登記證因屆齡而失效, 屬無執業登記證狀態。⑵交通大隊雖曾寄發前開屆期換發新 證通知書,並依法令記載計程車駕駛人持有執業登記證者, 應於有效期限將屆前換發新證,請於出生月份之前後1個月 內申辦,屆期未換發者,執業登記證失其效力等語,惟亦依 法令記載執業登記證有效期限,僅至年滿70歲止,年滿70歲 者,應於有效期限內繳回執業登記證,辦理停止執業作業等 語(見本院卷第21、129頁)。⑶從而,原告以前詞主張其無 前開違規行為或主觀責任條件云云,均非可採。  ㈢基上,原告確有未向警察機關辦理執業登記領取登記證,即 駕駛計程車執業之違規行為,且就前開行為之發生,具有主 觀責任條件,被告依處罰條例第36條第1項規定,處原告罰 鍰1,500元,核無違誤。 五、綜上所述,原處分合法,原告請求撤銷原處分,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審酌 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七、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僅裁判費30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 用額為300元,命由敗訴之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14

TPTA-112-交-1903-20250114-2

延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延長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4年度延收字第6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代 理 人 林青樺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裴元友BUI NGUYEN HUU(越南國籍)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延長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BUI NGUYEN HUU延長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113年12月5日起續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5日前聲請延長收容。 具延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延長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4第2項):續予收容期間屆滿前,因受收容人所持護照或旅行文件遺失或失效,尚未能換發、補發或延期者。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有延長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延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收容替代處分可能,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論 聲請人聲請延長收容,為有理由,爰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13

TPTA-114-延收-6-20250113-1

延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延長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4年度延收字第7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代 理 人 楊忠廣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TRAN TUAN VU 陳俊武(越南國籍)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延長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 ○○○ 延長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113年12月5日起續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5日前聲請延長收容。 具延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延長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4第2項):續予收容期間屆滿前,因受收容人所持護照或旅行文件遺失或失效,尚未能換發、補發或延期者。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有延長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延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收容替代處分可能,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論 聲請人聲請延長收容,為有理由,爰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13

TPTA-114-延收-7-2025011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1863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李冠德 被 上訴人 即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5日 本院113年度交字第186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提起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上訴不 合法而其情形不能補正者,原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行政 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第263條之5準用第241條本 文、第246條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院113年度交字第1863號判決於民國113年12月18日 送達上訴人(見本院卷第111至117頁),於翌日即113年12 月19日起算提起上訴之20日不變期間,於114年1月7日(週 二)屆至前開期限,且上訴人住居在臺北市文山區,依法無 庸扣除在途期間,惟上訴人於114年1月8日始向本院提起上 訴,聲明請求廢棄前開該判決(見上訴狀上收文戳章),已 逾前開不變期間,顯非合法,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09

TPTA-113-交-1863-20250109-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2570號 原 告 安成國際法律事務所 代 表 人 劉安桓 上列原告與被告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提 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交通裁決事件之起訴,按件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300 元,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5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此為起訴 必須具備之程式。原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 件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 條、第107條第1項第10款定有明文。裁判費除法律別有規定 外,當事人應預納之,其未預納者,審判長應定期命當事人 繳納,逾期未納者,行政法院應駁回其訴、上訴、抗告、再 審或其他聲請,行政訴訟法第100條第1項亦有明文。 二、經查:原告提起本件交通裁決事件訴訟時,未繳納第一審裁 判費300元;本院於113年11月28日以裁定命原告於裁定送達 後7日內補繳納前開裁判費,該裁定於113年12月4日送達與 原告,然原告迄今仍未繳前開裁判費,有前開裁定、送達證 書、臨櫃繳費查詢清單、繳費資料明細、答詢表、收文及收 狀資料查詢清單等件可證;足認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欠缺必 備程式,復未遵期補正,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08

TPTA-113-交-2570-20250108-2

監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撤銷假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監簡字第33號 抗 告 人 吳盡偉 上列抗告人因撤銷假釋事件,對於本院民國113年10月9日113年 度監簡字第3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1,000元,行政訴訟法第9 8之4條定有明文;依監獄行刑法第134條規定提起之訴訟, 其裁判費用減徵2分之1,監獄行刑法第136條準用第114條第 1項定有明文;此為抗告必須具備程式。 二、裁判費除法律別有規定外,當事人應預納之,其未預納者, 審判長應定期命當事人繳納,逾期未納者,行政法院應駁回 其訴、上訴、抗告、再審或其他聲請,行政訴訟法第100條 第1項定有明文。抗告不合程式或有其他不合法情形而可以 補正者,原法院應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 以裁定駁回之,行政訴訟法第272條第3項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第442條第2項亦有明文。 三、經查:抗告人不服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9日所為113年度監 簡字第33號裁定,雖提起抗告,惟未繳納抗告裁判費500元 ;本院於113年11月14日以函文命抗告人於函文送達後7日內 補繳前開裁判費,該函文於113年11月22日送達抗告人,抗 告人逾期未補繳前開裁判費,本院於113年12月9日再以裁定 命抗告人於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繳前開裁判費,該裁定於113 年12月16日送達抗告人,抗告人迄今仍未繳納前開裁判費, 有前開函文、裁定、送達證書、本院答詢表、收文及收狀資 料查詢清單等見可證;足認抗告人提起抗告,欠缺法定必備 程式,復未遵期補正,應予駁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法 官 葉峻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彭宏達

2025-01-08

TPTA-113-監簡-33-20250108-5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