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曾名阜

共找到 209 筆結果(第 181-190 筆)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221號 原 告 鄭乃馨 被 告 陳姵菱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訴字第934號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原告附 帶提起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應以判決駁回 原告之訴。但經原告聲請時,應將附帶民事訴訟移送管轄法 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查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934號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 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上開刑事案件,已經本院 判決不另為無罪在案,惟原告已聲請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 送民事庭審理,依前開規定,將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1221-20241029-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635號 原 告 簡賢德 被 告 林以得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訴字第528號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原告附 帶提起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 二、經查,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28號違反洗錢防制法 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案件內容繁雜,非經長 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依前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 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635-20241029-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占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128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吳貴如 上列被告因侵占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續字第276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吳貴如犯侵占罪,處有期徒刑柒月。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壹佰零捌萬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 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犯罪事實 一、吳貴如於民國108年1月10日前之某時,透過鄭偉良(無證據 證明知情)介紹而認識鄭適輝,吳貴如向鄭適輝表示得以透 過其名下位於臺北市○○區○○○路0段000○0號4樓已設定抵押權 之房地(下稱本案房地)以買賣等方式取得款項,遂透過代 書蔡雅雯(無證據證明知情)認識金主吳美嫻,由吳美嫻就 本案房地締結以新臺幣(下同)1,760萬元買賣附買回之協 議,出借款項260萬元與鄭適輝,本案房地則於108年1月10 日登記於吳美嫻之女高詠麗名下,前開260萬元扣除蔡雅雯 代鄭適輝償還積欠錢莊等相關款項100萬元,將160萬元於同 年1月11日轉入鄭適輝名下新光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 號帳戶(下稱本案帳戶)內,嗣扣除借款利息23萬4,000元 、仲介費約15萬6,000元、公證費2萬元、設定費約7,000元 、契稅、印花稅、登記費、代書費用約10萬元,剩餘108萬 元,吳貴如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自108年1月14日起至同年 4月14日,未經鄭適輝之同意或授權,易持有為所有,陸續 將前開款項予以侵占入己。   理  由 一、證據能力之說明:  ㈠被告吳貴如及檢察官就本判決所引用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 之言詞或書面陳述,俱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本院 113年度易字第128號卷【下稱本院卷】第237-253頁),本 院審酌上開證據作成時之情況,尚無違法不當及證明力明顯 過低之瑕疵,認作為證據適當,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規 定,均有證據能力。  ㈡本判決引用之非供述證據部分,查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法 取得,且與本案待證事實具關聯性,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 之4反面解釋,亦具證據能力。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訊據被告固坦認有前開除侵占所匯入款項外之客觀事實,惟 否認有侵占之犯行,並辯稱:該等款項均係用於告訴人鄭適 輝(下稱告訴人)等語,經查:  ㈠吳貴如於108年間為告訴人處理本案房地,其透過蔡雅雯認識 吳美嫻,由吳美嫻就本案房地締結以1,760萬元買賣附買回 之協議,出借260萬元與告訴人,本案房地先於⑴107年12月2 8日以消費借貸為原因設定抵押權與吳美嫻之女高紹媛,並1 08年1月4日為抵押權設定登記,嗣於⑵108年1月2日以買賣為 原因移轉所有權與吳美嫻之女高詠麗,並於108年1月10日為 所有權移轉登記。⑶本案房地於108年3月27日以清償為原因 塗銷抵押權設定,並於108年4月1日為塗銷抵押權之登記。⑷ 復於108年4月2日以買賣為原因移轉所有權與余惠菁,並於1 08年4月15日為所有權移轉登記,而前開260萬元扣除蔡雅雯 代告訴人償還積欠錢莊等相關款項100萬元,剩餘之160萬元 於108年1月11日轉入本案帳戶內等情,核與告訴人之指訴(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續字第276號卷【下稱偵續卷 】第167-169頁、第329-332頁)、證人蔡雅雯(偵續卷第12 3-125頁、第289-291頁、第309-311頁)、吳美嫻(偵續卷 第265、266頁、第289-291頁)、余惠菁(偵續卷第97、98 頁)之證述大致相符,並有本案房地異動索引(偵續卷第41 -53頁)、本案房地土地登記相關資料(偵續卷第61-91頁; 本院卷第145-174頁)、本案房地所有權狀(偵續卷第113頁 、第115頁)、本案帳戶金易明細(偵續卷第323頁),是此 部分之事實,首先可以認定。  ㈡吳美嫻證稱:我當金主借錢與告訴人,但忘記確切數額,僅 記得本案房地過戶與女兒高詠麗,而借款交付、款項返還、 土地登記相關處理(印鑑、權狀等)及買家余惠菁均係蔡雅 雯處理、覓得等語(偵續卷第265、266頁、第290頁)。復 參以本案房地前開所有權登記時序,可以得知高詠麗與高紹 媛實係吳美嫻基於稅賦或其他考量而借名為相關登記,吳美 嫻與告訴人間並非所有權移轉、價金交付之買賣關係,其毋 寧係因本案房地前因告訴人受陳玉龍(涉嫌詐欺部分,經臺 灣臺北地方檢察署通緝中)詐欺而將本案房地設定抵押與國 泰人壽擔保1,500萬元借款,貸得款項為陳玉龍管領,告訴 人亦無力償還,在本案房地價值不高,告訴人又有財務需求 之情況下,由吳美嫻擔任二胎金主貸與告訴人260萬元,是 其真意不在買賣本案房地,相關土地登記僅是配合代書蔡雅 雯而已。  ㈢證人蔡雅雯亦證稱:吳美嫻借告訴人260萬元,其中100萬元 係向地下錢莊贖回本案房地所有權狀及相關費用,其餘款項 有交與告訴人;該160萬元是否有匯入告訴人帳戶,可以查 借款日大概那幾天是正確的等語(偵續卷第310頁;本院卷 第230頁、第233頁、第237頁),參以本案房地於108年1月1 0日由告訴人移轉所有權登記與高詠麗之次日,蔡雅雯即將 扣除贖回所有權狀及相關費用結清匯款至本案帳戶等情,可 知該等款項確實係吳美嫻貸與告訴人之款項。  ㈣被告自陳:蔡雅雯要求告訴人需要提供銀行帳戶,其等遂一 同至三重的新光銀行,蔡雅雯扣除贖回權狀費用後,遂匯款 160萬元至本案帳戶,而本案帳戶之存摺及提款卡,均由我 保管,我在1月每隔1、2天就會自本案帳戶提領款項等語( 本院卷第236頁、第250、251頁),及被告於書狀中自陳: 所餘之160萬元因蔡代書說要將餘款存入帳戶內走流程(按 即可達成掩飾相關金流之效果),再領出應給付之手續等費 用(本院卷第39頁),也足以說明被告確實實際支配本案帳 戶款項。又本案帳戶中160萬元之款項為告訴人向吳美嫻之 借款,已述如前,依社會一般通念,縱然是獲得本人授權管 理財務,當會細心記錄款項之用途及支付時間、數額,以避 免日後紛爭殃及自身,豈有可能恣意花銷而不詳加保全單據 或交易過程,另參以蔡雅雯證稱:扣除吳美嫻借款之3分利 共23萬4,000元、仲介費15萬6,000元、公證費2萬元、設定 費約7,000元、契稅、印花稅、登記費、代書費約10萬元, 剩下108萬元交與告訴人等語(偵續卷第310頁),則剩餘之 108萬元確為被告所侵吞,惟本案被告雖不斷空言辯稱其將 該等款項均用於本案房地或告訴人日常或其他消費,其卻完 全沒有提出任何的證據以說明款項所實際支出的個別內容、 交付之對象及時間,顯與常情相違,其辯稱實在難以採信。  ㈤被告就為告訴人處理本案房地款項疑義部分,最初於111年1 月12日警詢時陳稱:本案房地買家以屋頂坍塌而遲未給付10 0萬元尾款(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60號卷第2 7頁);於111年1月27日偵訊時陳稱:屋頂坍塌買方要求貼 錢而未給付100萬元,已聯繫買方並花費150萬元維修等語( 同卷第58頁),並庭呈維修發票(同卷第61頁);於111年9 月12日偵訊時改稱:買方說算了,所以我沒有給付150萬元 ,簽署承諾書係告訴人請我投資等語(偵續卷第109、110頁 );112年6月5日則稱:承諾書係因告訴人申請房屋貸款, 需要安全感我才簽署等語(偵續卷第256頁),足見被告就 其與告訴人間就本案房地款項的說法反覆不一,顯為不同證 據資料出現後,而臨訟杜撰卸責之詞,當無以採憑。  ㈥何況,倘沒有相當信任關係之存在,豈可能為他人處理易生 爭議、金額高、對他人影響鉅大的不動產交易,觀諸本案房 地之所有權、抵押權變動情形甚係繁雜,且該交易牽涉人員 多,難以輕易釐清彼此間的關聯,是被告表示其單純出於好 心幫忙告訴人,實然令人難以想像。  ㈦綜上所述,被告所辯均不足採。本案事證已經明確,應依法 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罪名:   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5條第1項之侵占罪。  ㈡競合:   被告基於同一犯意,於密切接近之時間侵占告訴人之財物, 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 距上,難以強行分開,在刑法評價上,以視為數個舉動之接 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故屬接續犯 ,僅論以一罪。  ㈢量刑:   本院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擅將告訴人之財物侵 占入己,所生之財產損害,應予非難。除上開犯罪情狀外, 被告始終否認犯行,欠缺作為有利於被告之審酌因素,被告 於本案前並無前案科刑紀錄,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查,為初犯,得在責任刑之減輕、折讓上予以較大 之減輕空間。參以其自述高職肄業之智識程度、於婦女團體 為諮商、獨居等語(本院卷第251、252頁)及關於量刑之被 告問卷表(本院卷第113、114頁)等一般情狀,綜合卷內一 切情況,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四、沒收部分之說明:   被告侵占告訴人之款項108萬元,為本案犯罪所得,未俱扣 案,亦未返還與告訴人,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之 規定,應予宣告沒收、追徵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鋐鎰提起公訴,檢察官周慶華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刑法第335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

2024-10-29

TPDM-113-易-128-20241029-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637號 原 告 林義煒 被 告 林以得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訴字第528號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原告附 帶提起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 二、經查,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28號違反洗錢防制法 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案件內容繁雜,非經長 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依前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 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637-20241029-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636號 原 告 周美惠 被 告 林以得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訴字第528號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原告附 帶提起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 二、經查,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28號違反洗錢防制法 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案件內容繁雜,非經長 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依前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 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636-20241029-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傷害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126號 原 告 王麗美 被 告 周依依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易字第788號傷害案件,經原告附帶提起民事 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 二、經查,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788號傷害案件,經原 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案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 不能終結其審判,依前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 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1126-20241029-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占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自字第56號 自 訴 人 劉貴元 自訴代理人 謝殷倩律師 上列自訴人因自訴被告侵占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自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拾日內,補正如理由欄標題二所示事項 。   理 由 一、按文書由非公務員制作者,應記載年、月、日並簽名。其非 自作者,應由本人簽名,不能簽名者,應使他人代書姓名, 由本人蓋章或按指印。但代書之人,應附記其事由並簽名; 自訴狀應記載下列事項:二、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 前項犯罪事實,應記載構成犯罪之具體事實及其犯罪之日、 時、處所、方法,刑事訴訟法第53條、第320條第2項第2款 、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提起自訴,於法律上必備之程 式有欠缺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法院應定期間,以裁定命其補 正,如逾期未補正,即屬自訴之程序違背規定,法院應諭知 不受理之判決,為刑事訴訟法第343條準用同法第273條第6 項、第303條第1款所明定。 二、應補正之事項:  ㈠本件自訴被告侵占案件,雖由自訴代理人謝殷倩律師以自訴 人劉貴元名義於民國113年8月23日提起,但該刑事自訴狀上 僅有自訴代理人謝殷倩律師之蓋章,並無自訴人劉貴元本人 之簽名、蓋章或所按指印,已與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未合 ,雖自訴人對於謝殷倩律師有為第一審自訴代理人之委任, 有刑事委任狀附卷可查,惟此僅係自訴代理人在訴訟合法成 立後可代為訴訟行為,仍不能謂自訴代理人有代理提起自訴 之權,自應補正有自訴人本人簽名、蓋章或所按指印之刑事 自訴狀到院。  ㈡按刑法第335條第1項之侵占罪,係以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 為要件,所謂他人之物,固不限於動產,不動產亦得為侵占 之客體,惟仍以行為人對於不動產有持有支配關係,進而為 易持有為所有之侵占行為,方能構成侵占罪。次按我國民法 關於不動產所有權之取得或喪失,係採登記生效主義,借名 登記行為之出名人既已登記為所有權人,則其就借名登記財 產所為處分行為即非無效,自與侵占罪之侵占自己持有他人 之物構成要件有間。本件自訴狀所載犯罪事實,並未具體記 載被告二人對於本案房地有何持有支配關係,自訴狀所載犯 罪事實既認被告劉祝君為本案房地之出名人即本案房地登記 之所有權人,則其就本案房地所為所有權移轉登記行為,自 屬有權處分行為,與侵占罪之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之構成 要件有間而顯然不構成犯罪,則本件所指被告二人對於本案 房地之持有支配關係、侵占之犯罪行為為何,均未具體敘明 ,就此部分亦未提出何證據,均有補正之必要,亦應具體記 載上述有關構成侵占罪之構成要件之具體事實及其犯罪之日 、時、處所、方法,並就此提出證據及具體敘明各證據之待 證事實。 三、綜上,上開各節為提起自訴之法律上必備程式,顯均有欠缺 ,爰諭知自訴人於本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如上所示事項, 逾期未補正將認本件提起自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而逕諭知不 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43條、第273條第6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蔡宗儒                     法 官 陳柏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胡國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2024-10-25

TPDM-113-自-56-20241025-1

交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過失致死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交附民字第139號 原 告 陳文靜 被 告 郭泯彤 上列被告因過失致死案件(113年度交訴字第15號),經原告對 被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聲明及事實上主張詳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 訟起訴狀所載。 二、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三、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前 為之。但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起上訴前,不得提起;法院 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 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488條、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 四、經查,原告因被告涉犯過失致死罪嫌,於民國113年10月22 日向本院提起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此有原告提出之刑事 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暨其上本院收狀戳章在卷可查,然被告 所涉本院113年度交訴字第15號過失致死案件,本院已於113 年9月30日辯論終結,並於同年10月21日宣判,有本院審判 筆錄及判決書附卷可佐,故原告既係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 起上訴前,對於被告向本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依上開 規定,即非合法,自應予以判決駁回。原告假執行之聲請亦 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蔡宗儒                     法 官 陳柏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胡國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

2024-10-24

TPDM-113-交附民-139-202410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457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薛哲輝 選任辯護人 周明添律師(法律扶助)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原訴字第41號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薛哲輝(下稱被告)已坦白承 認所有犯行,沒有羈押之必要,請予以具保停止羈押等語。 二、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聲 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羈押之 目的在於確保刑事偵查、審判程序之完成,及刑事執行之保 全,或預防反覆實施特定犯罪。被告有無羈押之必要,應許 由法院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切情事而為認定(最高法 院46年台抗字第6號判決意旨參照),而關於羈押與否之審 查,其目的僅在判斷有無實施羈押強制處分之必要,並非認 定被告有無犯罪之實體審判程序,故關於羈押之要件,無須 經嚴格之證明,而以經釋明得以自由證明為已足。另被告有 無繼續羈押之必要,事實審法院本得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 他一切情形而為認定,故受羈押之被告除確有刑事訴訟法第 114條所列情形之一,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外,如 以其他原因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其應否准許,事實審法院自 有認定裁量之權(最高法院100年度台抗字第138號裁定意旨 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已坦承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及罪名,並有起訴書證據 清單所載之供述、非供述證據在卷可證,是被告涉嫌違反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第3項之運輸第二級毒品罪、 販賣第二級毒品罪、販賣第三級毒品罪、同條第6項之販賣 第二級毒品未遂罪、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之私運管制物 品進口罪、藥事法第83條第4項、第1項轉讓偽藥未遂罪等罪 嫌重大,且前述罪名均屬最輕法定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 重罪,而重罪本伴隨高度逃亡之可能性,此乃脫免罪責、不 甘受罰之基本人性,被告當能預期將面臨刑罰嚴峻,而其試 圖逃匿或其他行為以規避後續審判程序及刑罰執行之可能性 及動機均較高,是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第3款 之羈押原因。  ㈢復審酌被告本案涉案情節並非輕微,兼衡國家刑事司法權之 有效行使、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等公益,與被告人身自由私 益及防禦權受限制程度,就目的與手段依比例原則為權衡, 難認得以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出海或施以電 子腳鐐等限制較輕手段足以確保日後之審理及執行,而有羈 押之必要。從而,本案尚未確定,本案辯論終結與否,並不 影響上開羈押原因及羈押必要性之判斷。此外,復查無刑事 訴訟法第114條所定不得駁回具保停止羈押聲請之事由。從 而,被告向本院提出具保以停止羈押聲請,難以准許,應予 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陳柏嘉                   法 官 黃瑞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佩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2024-10-24

TPDM-113-聲-2457-20241024-1

交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過失傷害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交附民字第113號 原 告 南榆豐 被 告 邵明楷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交簡字第1244號過失傷害案件,經原告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 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 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名阜 法 官 黃瑞成 法 官 蔡宗儒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郅享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2024-10-24

TPDM-113-交附民-113-2024102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