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最低生活條件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81-190 筆)

消債清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聲請清算程序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清字第62號 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周淑容 代 理 人 黃勃叡律師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賴進淵 代 理 人 張佩珍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劉上旗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聯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鴻聯 代 理 人 許榮晉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凱基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胡木源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均和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朱祐宗 代 理 人 陳怡穎 上列當事人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即債務人周淑容自民國114年2月5日下午4時起開始清算程 序。 本件清算程序之進行由辦理清算執行事務之司法事務官為之。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 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於法院裁定開始更 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清算。債務 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 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 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消 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80條第1項、 第151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法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 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 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消債 條例第83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消債條例 第3條所謂「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係指債 務人欠缺清償能力,且對於已屆清償期,或已受請求債務之 全部或主要債務,客觀上可預見處於通常且繼續的不能清償 之狀態而言,方符合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為使不幸陷入經濟 困境之人得以清理債務、重建生活,並在債務清理過程中能 保有符合人性尊嚴之最低基本生活目的,先予敘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目前無業,每月領取勞保年金新臺( 下同)17,365元,及身心障礙補助4,049元,生活必要支出 為17,076元,名下有保單價值準備金共1,257,521元,無其 他財產。因積欠債務逾745萬元,爰聲請清算等語。 三、經查:  ㈠聲請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前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前 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338號調解事件受理 在案,嗣經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年10月22日諭知調解不成 立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調解案卷查明無訛,是聲 請人確已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第153之1第2項之規定 ,於聲請清算前聲請法院調解,是本院自應綜合其目前全部 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已達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條件,而 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形。  ㈡聲請人年逾71歲,雖無工作收入,惟其勞保年金專戶每月撥 入17,495元,及郵局救助帳戶每月撥入身心障礙補助4,049 元等語,有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1、112年度 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及存摺內頁為證(本院卷第15 至19、41至47頁),參酌聲請人長期取用上開專戶之存款金 額使用,則上開補助於領出時已屬聲請人之收入,自應作為 清算程序之收入,聲請人主張勞工保險專戶及郵局救助專戶 之金額均非收入等語,自不足採。是聲請人於清算期間之收 入為21,414元(計算式:17,495+4,049)。又聲請人主張每 月生活必要支出為17,076元,與衛生福利部公告113年臺灣 省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之1.2倍相符(消債條例第64條 之2規定),應為可採,則聲請人每月有餘額4,338元可供清 償債務(計算式:21,414-17,076)。聲請人之存款共2,208 元,保單價值準備金共1,257,521元,股票投資共293元,此 外無其他財產,而本件債權人陳報聲請人之無擔保債務總額 為18,455,660元(本院卷第131、133、173、181、189頁, 中華開發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並未陳報,不予計計入), 扣除上開存款餘額、保單價值準備金等金額,債務仍有17,1 95,638元(計算式:18,455,660-2,208-1,257,521-293), 以聲請人每月剩餘4,338元為清償,需百年以上始能清償完 畢,足認聲請人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綜上,本院審酌 聲請人之財產、信用、勞力及生活費用支出等狀況,堪認聲 請人客觀上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而有藉助清 算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 之必要,自應許聲請人得藉由清算程序清理債務。此外,本 件復查無聲請人有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82條第2 項所定駁回清算聲請之事由存在,則聲請人聲請清算,核屬 有據,爰依首揭規定,應予開始清算程序,並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四、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1條第1項、第83條、第16條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書記官 謝儀潔

2025-02-05

CHDV-113-消債清-62-20250205-1

消債清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清算事件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清字第5號 聲 請 人 鄭麗淑 代 理 人 陳靜娟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清算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鄭麗淑自中華民國114年2月3日上午10時起開始清算程序 。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債務人積欠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 有限公司、永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債務共計新臺幣(下 同)1,081,478元,目前無業,每月僅領取國民年金及由子 女資助生活費用,實無資力得以清償債務,雖曾聲請前置調 解,惟前置調解不成立,爰依法聲請清算等語。 二、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 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於法院裁定開始更 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清算;債務 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 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 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法 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 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 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 例)第3條、第80條前段、第151條第1項、第83條第1項、第 16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關於本件程序:   聲請人於聲請日前5年內並未從事營業活動,為一般消費者 ,亦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且 曾向住所地之本院聲請前置調解不成立而聲請清算等情,業 經本院核閱本院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6號卷(下稱調解卷) 確認無訛。揆諸前揭說明,本院自應綜合聲請人目前全部收 支及財產狀況,評估其是否已達不能維持符合人性尊嚴之最 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 形。  ㈡聲請人所負債務:   本件聲請人陳報其債務總額為1,081,478元(見調解卷第17 頁),然經本院函詢聲請人債權人其截至民國113年2月21日 止積欠之債務金額,經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 無積欠任何款項、永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為3,005, 959元,故債務總額應為3,005,959元,此有聲請人提出之債 權人清冊及該等債權人之陳報狀在卷可查(見調解卷第17、 97、109至111頁),並有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當 事人綜合信用報告回覆書附卷為佐(見調解卷第19至32頁) 。  ㈢聲請人財產及收入:  ⒈聲請人陳報其名下財產有車牌號碼000-000號(98年出廠)機 車1輛(已超過財政部公告之固定資產耐用年數,已無殘值 )、郵局存款(餘額188元)、全球人壽壽險保單2筆(保險 金額分為20萬元、42萬元)、國泰人壽壽險保單2筆(保險 金額分為30萬元、8萬元,經扣押執行)、新光人壽壽險保 單1筆(保險金額36萬元,經扣押執行),無股票或其他財 產等情,有聲請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 戶財產查詢清單、行車執照、高額壽險資訊連結作業資料查 詢結果、郵局存摺影本、郵局交易明細、臺灣集中保管結算 所股份有限公司之投資人有價證券查詢資料、中華民國人壽 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保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資料查詢結果表 (見調解卷第15、39、45、53至73、89至93頁,本院卷第35 至59頁)等件在卷可參,堪認屬實。  ⒉聲請人陳稱其於109年、110年曾任職於湖西鄉公所,惟嗣後 已無就業,另聲請人現年67歲(46年生),已逾法定強制退 休年齡(65歲),自111年2月起迄今,每月由3名子女各給 付3,000元共計9,000元作為生活費,每月亦領有國民年金3, 772元,業據其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109至112年度 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勞保職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 表及明細為證(見調解卷第15、33至37、41至42頁,本院卷 第31頁),本院復查無聲請人有其他收入,即應以12,772元 為聲請人之每月收入【計算式:9,000元+3,772元=12,772元 】,以此評估其償債能力。  ㈣聲請人每月支出狀況:   聲請人居住在澎湖縣,有戶籍謄本在卷可佐(見調解卷第43 頁),按消債條例第43條第7項、第64條之2第1項規定意旨 ,聲請人主張其每月生活必要支出,為衛生福利部公告113 年度臺灣省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4,230元之1.2倍即17,07 6元,自應予以認列。另聲請人並無依法需扶養之人,併此 敘明。  ㈤準此可知,聲請人積欠之債務總額至少已有3,005,959元;其 目前財產僅有1台已逾耐用年數之機車、188元之存款及5筆 人壽保單(其中3筆經扣押);又其每月收入為12,772元, 扣除每月必要生活費用17,076元後,已無剩餘,遑論尚須加 計後續發生之利息、違約金,其債務金額勢必更高,堪認聲 請人之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而有藉助清算之制 度以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從而重建其經濟生 活之必要,自應許聲請人藉由清算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依其收支及財產狀況,確有不能清償債務 之情事,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 產,復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82條第2項所定 駁回清算聲請之事由存在,則聲請人聲請清算,核屬有據, 爰依首揭規定,准予開始清算程序,並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 件清算程序。 五、依消債條例第11條第1項、第83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民事庭 法 官  費品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2月3日上午10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杜依玹

2025-02-03

PHDV-113-消債清-5-20250203-2

消債清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清算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消債清字第8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林明潔(原名:林素月) 代 理 人 劉菁德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清算,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即債務人林明潔自民國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起開始清算 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理 由 一、本件聲請人即債務人以其負欠金融機構等債務無法清償,於 民國113年7月1日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法院前置調解,後調 解不成立,及聲請人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宣告破產 為由,聲請裁定准予清算等語。 二、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對於 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 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 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151條第1項分別定 有明文。此係採前置協商主義,是債務人於協商程序中,自 應本於個人實際財產及收支狀況,依最大誠信原則,商討解 決方案。如終究不能成立協商,於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法院 審酌上開條文所謂「不能清償或有不能清償之虞」,允宜綜 衡債務人全部收支、信用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因負擔債務 ,而不能維持人性尊嚴之最基本生活條件,所陳報之各項支 出,是否確屬必要性之支出,如曾有協商方案,其條件是否 已無法兼顧個人生活之基本需求等情,為其判斷之準據。又 法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 當之自然人或法人1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復為同條例第83 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所明定。 三、經查,聲請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前向本院聲請債務 清理前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470號調解事 件受理在案,依本院司法事務官函請各債權人陳報債權,債 權人台新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無擔保債權總額為1, 955,745元、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無擔保 債權總額為180,452元、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 報其無擔保債權總額為339,017元、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 公司陳報其無擔保債權總額為279,087元(調解卷第95、97 至99、113、117頁),另債權人第一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 公司陳報其無擔保債權總額為145,674元(調解卷第121至12 3頁)、債權人匯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陳報經強制執行程序 應已可獲足額清償(調解卷第101至111頁),債權人永豐商 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元大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逾期未陳 報,亦未到庭,暫以聲請人陳報之上開債權人之無擔保債權 總額分別為68,671元、41,000元列計(調解卷第21頁),總 計聲請人積欠之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為3,009,646 元,有擔保債務總額為0元,合計債務總額為3,009,646元。 因聲請人無法負擔債權人所提供之還款條件,以致調解不成 立等情,業經本院核閱調解卷宗查明無訛,復有調解不成立 證明書在卷足稽(調解卷第139頁),堪認聲請人本件聲請 已踐行前揭法條之前置調解程序規定。是以,本院自應綜合 聲請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其是否已達不能維持 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事 。 四、再查:  ㈠依聲請人於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及民事陳報一狀所載,其 於聲請清算前2年內(111年7月至113年6月)均在夜市、廣 場或菜市場擺攤,另領有老人補助、健保補助、租金補助, 共計收入595,137元(擺攤502,000元+老人補助59,033元+健 保補助11,064元+租金補助23,040元),113年4至6月擺攤收 入各為23,000元、24,000元、23,500元、現每月領有租金補 助3,840元,無以聲請人為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商業保單, 另有94年出廠之汽車一輛,經聲請人自行估價約3萬元,其 餘名下汽車均已報廢,此外無其他任何財產等情,業據提出 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1年度及112年度綜合所 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及明 細、薪資所得切結書、行車執照、保險公司查詢結果、車輛 異動登記書、名下帳戶存摺內頁明細等件為憑(調解卷第39 至47、51頁、本院卷第59至66、69至73頁),是本院爰以27 ,340元(〈23,000元+24,000元+23,500元〉÷3+3,840元=27,34 0元)作為核算聲請人現在償債能力之基礎。  ㈡再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 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受扶養 者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1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依債 務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前二項情形,債務 人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者,於該 範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 不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此為消債條例第64條之 2所明定。查聲請人主張其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以桃園市最低 生活費之1.2倍計算。衡諸衛生福利部所公布111年之平均每 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萬5,281元之1.2倍為18,337元、1 12、113年度平均每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5,977元之1.2 倍為19,172元,114年度平均每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6, 768元之1.2倍為20,122元,聲請人主張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以 桃園市最低生活費用1.2倍計算,應屬合理。是認聲請人聲 請清算後每月生活必要支出費用為20,122元。  ㈢從而,聲請人以上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每月雖有餘額7,2 18元可供清償,然聲請人積欠之債務總額為3,009,646元, 顯難於短期內清償完畢。審酌聲請人現年68歲(45年生), 已達勞工強制退休年齡(65歲),以聲請人之年紀、體力及 工作性質,且自陳患有術後甲狀腺低下、氣喘、高血壓,業 據提出診斷證明書1份在卷(本院卷第67頁),難以期待聲 請人得以長期持續保有上開工作所得,是本院綜合上情,堪 認聲請人客觀上對已屆清償期之債務有持續不能清償或難以 清償之虞,而有藉助清算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 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自應許聲請人得藉由清算程 序清理債務。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係消費者,已達不能清償債務之程度,經 消費者債務清理調解不成立,而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 第8條或第82條第2項所定應駁回清算聲請之事由,則其聲請 ,應屬有據,爰裁定准許,並依同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清算程序如主文。 六、本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日後再經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後, 聲請人所負債務並非當然免除,仍應由本院斟酌消債條例第 132條、第133 條、第134條及第135 條等,決定是否准予免 責,如本院最終未准聲請人免責,聲請人就其所負債務仍應 負清償之責,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呂如琦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業已於114年1月24日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YDV-114-消債清-8-20250124-2

消債抗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清算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抗字第2號 抗 告 人 即 債務人 王昱晴(原名:王家文) 上列抗告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清算事件,對於民國112年11 月30日本院112年度消債清字第76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一、原裁定廢棄。 二、抗告人即債務人王昱晴自民國一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    四時起開始清算程序。 三、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四、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對於 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 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 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151條第1項分別定 有明文。此係採前置協商主義,是債務人於協商程序中,自 應本於個人實際財產及收支狀況,依最大誠信原則,商討解 決方案。如終究不能成立協商,於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法院 審酌上開條文所謂「不能清償或有不能清償之虞」,允宜綜 衡債務人全部收支、信用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因負擔債務 ,而不能維持人性尊嚴之最基本生活條件,所陳報之各項支 出,是否確屬必要性之支出,如曾有協商方案,其條件是否 已無法兼顧個人生活之基本需求等情,為其判斷之準據。又 法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 當之自然人或法人1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復為同條例第83 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所明定。 二、抗告意旨略以:原裁定認定抗告人每月可處分所得扣除必要 支出後,僅餘新臺幣(下同)1,108元,不足清償前置調解 時,金融機構提出分180期,每月償付2,047元之還款數額, 然卻以「倘債權人同意再為協商、抗告人提出一部清償且債 權人願意接受、抗告人未來必能保有相同收入能力」等主觀 推測之詞,斷定抗告人未達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 ,進而駁回抗告人聲請,非屬的論。又本件最大債權銀行雖 有提供調解方案,然其他非金融機構債權人並未提出一部清 償或分期清償之方案,應視為要求抗告人一次清償,抗告人 既無一次清償之能力,確已達不能清償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 程度。另抗告人2名未成年子女不論將來是否升讀大學,至 少仍有7至10年需賴抗告人扶養之,此間債務之違約金、利 息將持續增加,抗告人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抗告人已盡 其所能將原審要求之未成年子女帳戶金流明細,提出說明資 料到院,而任何人無正當理由不得將帳戶交由他人使用之法 律誡命,係民國112年中洗錢防制法修正後始增加之法律義 務,且尚有除外之但書規定,自不能以抗告人同意他人借用 其持有帳戶為由,即認定抗告人所陳金流與常情不符,否則 凡是帳戶有非薪資之金流,而債務人無法解釋至法院毫無合 理懷疑,即認定債務人未據實陳述,對債務人顯然過苛,原 裁定認抗告人金流陳述有疑之見解,亦有違誤,爰提起本件 抗告,請求廢棄原裁定,並准抗告人開始清算程序等語。 三、經查:  ㈠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模營 業活動之自然人;前項小規模營業指營業額平均每月20萬元 以下者,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定有明文。依抗告人之衛 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個人投退保資料、財團法人金融聯 合徵信中心債權人清冊所示(調解卷第39、67、68頁),抗 告人於聲請清算前均投保在民間公司或區公所,且無擔任公 司之董事或商業登記之負責人,自得依消債條例聲請清算, 合先敘明。    ㈡抗告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前置 調解,經本院以111年度司消債調字第736號調解事件受理在 案,嗣經本院司法事務官諭知調解不成立等情,業經本院依 職權調取上開調解案卷查明無訛,是抗告人確已依消債條例 第151條第1項、第153條之1規定,於聲請清算前聲請法院調 解,本院自得斟酌該調解案卷中所提出之資料及調查之證據 ,再綜合抗告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已達不 能維持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 之情形。  ㈢又本院司法事務官前於調解程序中,函詢全體債權人陳報債 權及提供抗告人還款方案結果,債權人勞動部勞工保險局陳 報債權為9萬6,884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陳報其債 權為3萬1,382元,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 邦銀行)陳報其債權為25萬724元,凱基商業銀行股份有限 公司陳報其債權為11萬7,731元,良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陳 報其債權為20萬6,266元,萬榮行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 榮公司)陳報其債權為15萬9,684元,總計已知之債權總額 為86萬2,671元(調解卷第185、189、193、197、199、207 頁) 。另最大債權銀行富邦銀行提供以總期數180期,年利 率0%,月付金2,047元之還款方案(調解卷第225頁),債權 人萬榮公司則提出分120期,每月繳款1,200元或一次清償4 萬元之協商方案(調解卷第207頁),其餘非金融機構債權 人未提出協商方案。  ㈣依抗告人所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戶 財產查詢清單及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保險業通報 作業資訊系統資料查詢結果表(調解卷第27、51、71-73頁 ),顯示抗告人名下有富邦產物保險、國泰世紀產物保險之 保單各1份。另就收入來源部分,抗告人原主張其為桃園市 觀音區公所以工代賑人員,每月平均薪資約2萬524元,並提 出109及110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勞工保險被 保險人投保資料表、桃園市觀音區公所以工代賑人員僱用契 約及111年3月至10月份代賑金清冊、薪資入帳存摺等件為憑 (調解卷第47、49、55至57、63頁,原審卷第31至33頁), 嗣於原審112年10月18日訊問期日,抗告人陳稱目前領有符 合基本工資之薪資收入,月薪2萬6,400元、租屋補助8,000 元、低收補助2,806元等語(原審卷第121頁),是關於抗告 人薪資所得部分,本院認應暫以勞動部發布,自114年1月1 日起實施之每月基本工資2萬8,590元認定之。又經本院依職 權向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查詢抗告人之社會福利補助請領情形 ,該局覆稱抗告人於113年度共領有低收入戶三節慰問金6,5 00元,有桃園市政府社會局113年10月16日桃社助字第11300 90809號函可佐(本院卷二第15、17頁),平均每月約為542 元。綜上,抗告人目前每月可處分之所得收入應以3萬7,132 元(計算式:28,590+8,000+542=37,132)論列。  ㈤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 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受扶養者 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1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依債務 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前2項情形,債務人 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者,於該範 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不 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債務人聲請更生或清算時 所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其表明每月必要支出之數額, 與本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第2項規定之認定標準相符者, 毋庸記載原因、種類及提出證明文件,消債條例第64條之2 、消債條例施行細則第21條之1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抗告人 主張其個人每月必要生活支出數額按桃園市每人每月最低生 活費1.2倍計算,核與上開規定相符,本院爰以最新年度即1 14年度每月最低生活費1萬6,768元之1.2倍即2萬122元為標 準,計算抗告人個人每月必要之生活費用。又抗告人育有2 名未成年子女李○瑜、李○宴,分別為102年12月、000年00月 出生(調解卷第23頁),李○瑜於110年10月至112年12月間 每月領有低收兒童生活補助2,802元,111年3月至112年12月 間另領有行政院加發之補助款每月750元,自113年1月起則 每月領取低收兒童補助3,008元(已無行政院加發之補助款 ),有上開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函覆資料可佐(本院卷二第19 、21頁,上開函文雖稱李○瑜於111年1月至112年12月每月領 有低收入戶行政院加發之750元,計24個月,惟依抗告人於 原審提出之李○瑜109年11月1日起至112年8月23日之中華郵 政客戶歷史交易清單【原審卷第169至172頁】,李○瑜係自1 11年4月1日起始有按月領取中文摘要為「行政院發」之750 元款項【111年4月1日、4月30日各存入1筆,此後為按月於 每月30日發給】,此與行政院核定之「111年低收入戶及中 低收入戶加發生活補助實施計畫」,即自111年3月至12月經 政府列冊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每人每月發給 750元,採每月發給之情形相符,是本院認上開行政院加發 生活補助之領取期間應為111年3月至112年12月);至上開 函文所附之全國社會福利資源整合系統查詢結果,雖查無李 ○宴自109年至113年之補助資料(本院卷二第22頁),惟此 應係源於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查詢之身分證字號有誤所致【李 ○宴身分證字號首碼英文代號為「H」,誤輸為「F」】,而 依抗告人於原審提出之李○宴109年11月1日起至112年8月23 日止之中華郵政客戶歷史交易清單(原審卷第173至177頁) ,李○宴於110年8月30日前係按月領取育兒津貼3,500元,自 110年11月起至112年8月止均有按月領取低收扶助2,802元, 另自111年3月至112年8月有按月領取低收入戶行政院加發之 750元,故本院認2名未成年子女領取之補助款應屬相同,經 以上開114年度桃園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2倍即2萬122 元為標準計算,扣除上開最新年度補助款3,008元,及李○瑜 每年領取之獎助學金5,000元(平均每月417元,原審卷第16 9至172頁),抗告人2名未成年子女每月所需之扶養費合計 為3萬3,811元【計算式:(20,122-3,008-417)+(20,122- 3,008)=33,811】,由抗告人與未成年子女生父平均負擔後 ,抗告人應負擔之子女扶養費為每月1萬6,906元,是抗告人 每月必要支出及扶養費用應為3萬7,028元(計算式:20,122 +16,906=37,028)。 四、從而,抗告人以上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每月僅餘104元 (計算式:37,132-37,028=104)可供清償債務,顯不足支 付最大債權銀行及萬榮公司提出之上開清償方案,又抗告人 現年48歲(00年00月生,見原審卷第29頁),距勞工強制退 休年齡(65歲)約17年,審酌抗告人目前之收支狀況,至其 退休時止,顯無法清償前揭所負債務總額,復考量其所積欠 債務之利息及違約金仍在增加中等情況,堪認其客觀上對已 屆清償期之債務確有不能清償之情形,有藉助清算制度調整 其與債權人間權利義務關係之必要,自應許抗告人得藉由清 算程序清理債務。 五、原裁定雖以依未成年子女李○宴中華郵政歷史交易清單所示 ,該帳戶於110年12月20日、111年12月4日(原裁定誤載為 同年月4日)各匯入9萬9,970元、3萬8,028元,抗告人未能 就其主張該款項為其友人林宥臻借用帳戶收受工程款之交易 紀錄乙節舉證以實其說,且110年11月4日係由同一帳號轉入 及轉出(依上開歷史交易清單,未見有110年11月4日轉出、 轉入之款項,似指111年12月4日跨行轉入、同年月5日跨行 轉出之款項),恐非如抗告人所述係代朋友林宥臻收取工程 款,而認抗告人有未盡據實說明義務之虞。惟抗告人於原審 已將其與子女之所有帳戶明細資料提出到院,復到庭就其所 自行使用之子女李○宴名下帳戶內與林宥臻間金流為說明, 並配合法院之調查,且遵期提出相關文件,堪認已盡據實報 告之協力義務。至抗告人就上開金錢往來有無符合消債條例 第134條第7、8款「隱匿、毀棄、偽造或變造帳簿或其他會 計文件之全部或一部,致其財產之狀況不真確」、「故意於 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為不實之記載,或有其他故意違反本 條例所定義務之行為,致債權人受有損害,或重大延滯程序 」之事由,核屬於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之裁定確定後,應否 免責之問題,與本件抗告程序應以抗告人是否有不能清償債 務而可進行清算程序之審核條件不同,併此敘明。 六、綜上所述,抗告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且尚無消債條例 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82條第2項所定應駁回清算聲請之事 由,其聲請清算,即屬有據,應予准許。原裁定駁回抗告人 清算之聲請,尚有未洽,抗告意旨求予廢棄為有理由,爰由 本院將原裁定廢棄,裁定開始清算,並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清 算程序如主文所示。 七、本院雖裁定准許開始清算程序,俾使抗告人得以重建經濟生 活,惟本裁定不生免責效力,抗告人所負債務並非當然免除 ,仍應由本院斟酌消債條例第132條至第135條等規定,決定 是否准予免責,如本院最終未准抗告人免責,抗告人就其所 負債務仍應負清償之責,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魏于傑                  法 官 江碧珊                  法 官 劉佩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再抗告。 本裁定業已於民國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黃忠文

2025-01-24

TYDV-113-消債抗-2-20250124-1

消債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聲請更生程序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280號 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戴昆呈 代理人 賴元禧律師(法扶律師)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台中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施建安 相 對 人 即債權人 台新大安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南星 上列聲請人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即債務人戴昆呈自民國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 程序。 本件更生程序之進行由辦理更生執行事務之司法事務官為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伊目前從事市場攤販,每月所得新臺幣(下 同)21,350元;名下僅有汽車1輛,此外別無其他財產;伊 積欠無擔保債務總額1,095,144元,按其收支情形實有無法 清償之虞。伊前曾向住居所地之法院聲請債務清理之前置調 解,然調解不成立。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 產,爰依法聲請更生程序,俾早日清償債務等語。 二、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 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無擔保或無優先權 之債務總額未逾1200萬元者,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 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更生。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 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 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 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 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42條第1項、第151條第1項定有明文 。又消債條例第3條所謂「不能清償」,指債務人因欠缺清 償能力,對已屆期之債務,全盤繼續處於不能清償之客觀經 濟狀態者而言;所謂「不能清償之虞」,係指依債務人之清 償能力,就現在或即將到期之債務,有不能清償之蓋然性或 可能性而言。易言之,債務人之狀態如置之不理,客觀上得 預見將成為不能清償之情形而言,此將來發生不能清償之事 實,不必達到高度之確信。然債務人之清償能力,應包括財 產、信用及勞力(技術),並不以財產為限,必須三者總合 加以判斷仍不足以清償債務,始謂欠缺清償能力而成為不能 清償。且債務人之清償能力係處於流動性狀態,應以法院裁 定時為判斷基準時。俾符合消債條例為使不幸陷入經濟困境 之人得以清理債務、重建生活,並在債務清理過程中能保有 符合人性尊嚴之最低基本生活目的。又按法院開始更生程序 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 裁定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 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 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消債條例第45條第1項、第16 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 三、經查:  ㈠聲請人自陳其為市場攤販每月淨收入僅21,350元,業據其提 出收入切結書為證(見本院卷第49頁),再衡以聲請人之11 1、112年度所得情形及勞保投保資料顯示所得均為0元,堪 認聲請人平均月營業額應未逾20萬元,僅係從事小規模營業 活動,核屬消債條例第2條第1項所稱之消費者。又聲請人在 為本件更生之聲請前,已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規定,於 113年9月4日具狀向本院聲請前置調解,惟於113年10月22日 調解不成立,此經本院依職權調閱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342 號卷宗核閱無訛,足見債務人於提出本件更生之聲請前,已 經踐行前置調解程序,且聲請人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 或宣告破產,是本件更生聲請是否應予准許,即應審究聲請 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其是否已達不能維持符合 人性尊嚴之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 償之虞」之情形。   ㈡聲請人主張每月所得21,350元,有收入切結書為證。而經本 院查詢聲請人之電子稅務T-Road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及聲 請人提出111、112年度綜合所得稅所得資料清單,聲請人於 前開年度所得均為0元,復查無其有其他收入來源,堪認聲 請人主張其前開收入來源及金額,應非虛罔,尚能反映其真 實收入狀況,是認聲請人每月可處分所得以21,350元計算, 應屬妥適,爰暫以此金額作為計算聲請人目前償債能力之依 據。又聲請人個人生活必要費用部分。審酌聲請人負債之現 況,基於社會經濟活動之互賴及誠信,該日常生活所需費用 ,自應節制開支,不得有超越一般人最低生活標準之享受, 否則反失衡平。又債務人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所提財產及收入 狀況說明書,其表明每月必要支出之數額,與消債條例第64 條之2第1項、第2項規定之認定標準相符者,毋庸記載原因 、種類及提出證明文件,消債條例施行細則第21之1條第3項 定有明文。本院依前開規定,參酌衛福部社會司所公告114 年度臺灣省最低生活費標準15,515元之1.2倍為18,618元【 計算式:15515×1.2=18618】,則聲請人每月生活費除有特 殊情形並有證據證明者外,自宜以此為度,始得認係必要支 出。本件聲請人固主張其每月固定支出房租、餐費、保健食 品費用及雜支等合計21,000元,然聲請人現況為負債,理應 撙節開支以償還債務,於償債期間負擔較不寬裕之經濟生活 ,惟查其主張之膳食費及保養品費用等,金額高於通常生活 水平,聲請人復未釋明其必要性,故本院認聲請人全部必要 生活費仍應以前開標準即18,618元列計,逾此數額則難謂有 據。       ㈢則以聲請人每月可處分所得21,350元為其償債能力基準,扣 除其每月個人必要生活費18,618元後,其每月可供清償債務 之數額應為2,732元【計算式:00000-00000=2732】。又查 聲請人名下彰化六信帳戶餘額75元;無股票證券投資;以聲 請人自己為要保人之南山人壽保單,保單價值準備金共1,21 2,524元(見本院卷第43頁);名下有1輛93年出廠之車輛, 此外別無其他具有價值之財產等情,此有聲請人提出財產及 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聲請人 陳報狀、南山人壽保單價值準備金一覽表、汽車行照影本, 及本院查詢稅務T-Road資訊連結作業財產查詢結果、集保公 司113年12月11日保結消字第113002650號函附件在卷可稽。 而查債權人陳報之無擔保債權總額約2,954,807元,此亦有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債權人清冊、債權人陳報狀等在 卷可稽。衡酌聲請人所積欠之債務,縱以前開銀行帳戶餘額 、保單價值準備金扣抵,聲請人之無擔保債務仍有1,742,20 8元【計算式:0000000-00-0000000=0000000】,以其每月 所得餘額2,732元,按月攤還,仍須逾53年期間始得清償完 畢【計算式:0000000÷2732÷12≒53.14年】,已逾消債條例 第53條第2項第3款所定6年清償期,遑論利息及違約金仍持 續增加,勢必再延長清償期間;而聲請人現為56歲,距勞動 基準法所規定之強制退休年齡約9年,按其收支情形,縱使 撙節開銷,猶恐終其一生無法清償完畢。且聲請人終日處在 債務壓力下生活,亦有礙其個人身心正常發展。堪認聲請人 之經濟狀況,客觀上處於不能清償之狀態,合於「不能清償 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要件,而有藉助更生制度調整其 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因認 聲請人聲請本院准予更生,洵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係一般消費者,所負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 債務未逾1200萬元,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 產。本院依據其目前收入、財產、勞力及信用等清償能力為 綜合判斷,其積欠債務數額顯非得在短期內完全清償,足堪 認定債務人客觀上處於不足以清償債務之經濟狀態,而有更 生之原因,及藉助更生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 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復查無聲請人有消債條例第6 條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應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 則聲請人主張已不能清償債務,聲請本院准予更生,依所舉 事證及本院調查結果既屬有據,爰依前開規定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五、依消債條例第11條第1項、第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范馨元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張茂盛

2025-01-24

CHDV-113-消債更-280-20250124-1

消債清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清算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清字第183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余承祐即余立羣 代 理 人 黃子容律師(法律扶助律師) 上列當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清算,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甲○○○○○○自民國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起開始清算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 債務;債務人於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 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清算;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 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 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 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消債條例第3條、第80條前段 、第151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按法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 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 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 消債條例第83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債務人甲○○○○○○前積欠金融機構債 務無法清償,於民國113年7月10日向本院聲請消費者債務清 理法院前置調解,於113年8月21日經本院司法事務官諭知調 解不成立,又聲請人主張其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為 新臺幣(下同)1,569,882元,顯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爰 聲請裁定准予清算等語。 三、經查: (一)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 模營業活動之自然人;前項小規模營業指營業額平均每月 20萬元以下者,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定有明文。經查 ,參以聲請人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及國稅局綜合 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可知聲請人於聲請調解前,僅 在民間公司任職,且其於調解前5年內並無從事小額營業 活動,自得依消債條例聲請清算,合先敘明。 (二)關於前置協商之要件:    聲請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前 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502號調解事件受 理在案,嗣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年8月21日開立調解不成 立證明書(司消債調卷第243頁),業經本院依職權調閱 上開卷宗核閱無訛,堪認聲請人本件之聲請已踐行前開法 條之前置調解程序規定,本院自得斟酌調解卷中所提出之 資料及調查之證據,再綜合聲請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 況,評估是否已達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 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形。 (三)關於聲請人之債務總額:    聲請人陳報其無擔保或無優先權債務總額為1,569,882元 (司消債調卷第17頁),然經本院函詢全體債權人陳報債 權及提供聲請人還款方案結果,債權人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278,054元、和潤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1,335,578元、中國信託商業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174,074元、聯邦商業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80,078元、勞動部勞工保 險局陳報其債權額為85,703元、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股份有 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242,433元、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 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13,936元、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 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278,054元、星展(台灣)商業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447,441元、玉山商業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415,972元。是聲請人所 負欠之金融機構無擔保債權總額應以3,351,323元列計。 (四)關於聲請人之財產及收入:  1、聲請人名下除有2015年出廠之三陽牌機車1輛外,別無其他 財產,有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在卷可參(司消 債調字第65頁)。  2、聲請人於113年7月10日聲請清算,則其聲請前2年應自該日 回溯(約為111年7月至113年6月)。其收入來源部分,聲 請人稱於華儲股份有限公司任職,於聲請前2年之收入為4 5,318元。然查,參以聲請人之銀行存摺內頁明細影本( 消債清卷第53至57頁),聲請人自112年11月至113年6月 之每月平均薪資為34,836元【計算式:(12,679元+34,10 5元+35,149元+36,511元+36,048元+712元+38,931元+47,7 02元+36,851元)÷8個月=34,836元】。是以,本院應以34 ,836元列計聲請人於聲請前二年之每月收入為適當。  3、而聲請人目前任職於華儲股份有限公司,每月平均收入為4 9,575元【計算式:(40,040元+40,669元+15,133元+43,9 74元+43,764元+45,909元+67,960元)÷6個月=49,575元】 ,有薪資單在卷可考(消債清卷第33至45頁),故本院認 應暫以49,575元列計其目前每月收入為適當。    (五)關於聲請人之必要支出:  1、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 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受扶 養者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一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 依債務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前二項情形 ,債務人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 者,於該範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 要支出者,不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消債條例 第64條之2定有明文。次按,債務人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所 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其表明每月必要支出之數額, 與本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第2項規定之認定標準相符者 ,毋庸記載原因、種類及提出證明文件,消債條例施行細 則第21條之1第3項亦有明文。  2、聲請人主張其個人聲請前2年每月必要支出為19,172元,自 聲請後之每月必要生活費用願以桃園市年度平均每人每月 最低生活費1.2倍計算,是本院審酌聲請人聲請前2年之每 月必要支出及目前之每月必要支出均未逾越桃園市年度平 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與前開規定相符,故本院 認聲請人個人每月必要支出於聲請前2年應以19,172元列 計、目前之每月必要支出應以20,122元列計為合理,應予 准許。  3、另聲請人主張尚有4名未成年子女及父母親須扶養,扶養費 分別為7,000元、8,000元、8,000元、8,000元、1,000元 至2,000元、3,000元至5,000元等情。本院審酌其子女分 別為101年生、103年生、106年生、106年生,仍屬未成年 人,平日生活需依附於父母,確有不能維持生活之情形, 是有受扶養之必要,而就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用,聲請人上 開主張係已與其配偶平均分擔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用,是 聲請人主張其扶養費用各為7,000元、8,000元、8,000元 、8,000元已低於依前揭規定以衛生福利部公告桃園市之1 .2倍,應屬合理;其父母現年分別約75歲、73歲(38年生 、40年生,司消債調卷第65頁),其年齡已達勞動退休年 齡65歲,堪信其應有受撫養之必要,又聲請人稱與手足共 同負擔扶養費用,其扶養費本院以聲請人所提之數額平均 計算分別為1,500元及4,000元計算為適當。 (六)從而,聲請人以上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每月已無餘額 (計算式:49,575元-20,122元-7,000元-8,000元-8,000 元-8,000元-1,500元-4,000元=-7,047元),聲請人現年4 4歲(00年0月出生),距勞工強制退休年齡(65歲)尚有 21年,審酌聲請人目前之收支狀況,顯無法清償聲請人前 揭所負欠之債務總額,考量聲請人所積欠債務之利息或違 約金仍在增加中等情況。準此,堪認聲請人客觀上對已屆 清償期之債務有持續不能清償或難以清償之虞,而有藉助 清算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 生活之必要,自應許聲請人得藉由清算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係消費者,已達不能清償債務之程度,經 消費者債務清理調解不成立。此外,本件復查無消債條例第 6條第3項、第8條或第82條第2 項所定應駁回清算聲請之事 由。從而,本件聲請於法有據,爰裁定准許,並依同條例第 16條第1 項規定,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清算程序。 五、本院雖裁定准許開始清算程序,俾使聲請人得以重建經濟生 活,惟本裁定不生免責效力,聲請人所負債務並非當然免除 ,仍應由本院斟酌消債條例第132條至第135條等規定,決定 是否准予免責,如本院最終未准聲請人免責,聲請人就其所 負債務仍應負清償之責,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三庭法 官 張益銘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李毓茹

2025-01-24

TYDV-113-消債清-183-20250124-2

消債清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清算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清字第197號 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鄭祐丞(原名:鄭子成) 上列當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清算,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債務人甲○○自民國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起開始清算程序。 二、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對於 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 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 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151條第1項分別定 有明文。此係採前置協商主義,是債務人於協商程序中,自 應本於個人實際財產及收支狀況,依最大誠信原則,商討解 決方案。如終究不能成立協商,於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法院 審酌上開條文所謂「不能清償或有不能清償之虞」,允宜綜 衡債務人全部收支、信用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因負擔債務 ,而不能維持人性尊嚴之最基本生活條件,所陳報之各項支 出,是否確屬必要性之支出,如曾有協商方案,其條件是否 已無法兼顧個人生活之基本需求等情,為其判斷之準據。又 法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 當之自然人或法人1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復為同條例第83 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所明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債務人甲○○前積欠金融機構債務無 法清償,於民國114年間向桃園市桃園區調解委員會請求與 債權人進行調解,然因兩造意見不一致,因而調解不成立。 聲請人復向本院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清算程序,並主張其無 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為新臺幣(下同)445萬5,194元, 顯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爰聲請裁定准予清算等語。 三、經查:  ㈠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模營 業活動之自然人;前項小規模營業指營業額平均每月20萬元 以下者,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消債條例第2 條第1項所稱5年內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係指自聲請更生或 清算前1日回溯5年內,有反覆從事銷售貨物、提供勞務或其 他相類行為,以獲取代價之社會活動,依其5年內營業總額 除以實際經營月數之計算結果,其平均營業額為每月20萬元 以下者而言,例如:平均月營業額未逾20萬元之計程車司機 、小商販等即屬之(參照辦理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應行注意 事項第1點)。經查,參以聲請人所提出勞工保險局函文及 國稅局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可知聲請人均未曾有 參加勞工保險之紀錄,且於調解前5年內亦無從事小額營業 活動,自得依消債條例聲請清算,合先敘明。  ㈡又聲請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向桃園市桃園區調解委 員會聲請債務清理前置調解,經該會受理並於114年1月8日 開立調解不成立證明書等情,有聲請人所提出之調解不成立 證明書附本院卷附件四可稽,是聲請人確已依消債條例第15 1條第1項、第153之1第1項之規定,於聲請清算前聲請調解 ,本院即應綜合聲請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 已達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 清償之虞」之情形。 四、經查,依聲請人所提出之債權人清冊所示,聲請人之債權人 有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債權總額為5萬3,000元、台 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債權總額為10萬元、中國信 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債權總額為16萬3,598元、台新 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債權總額為30萬4,000元、萬榮行 銷股份有限公司,債權總額為16萬3,596元,另聲請人雖陳 列其尚有永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之連帶保證債務,然經 永豐商業銀行陳報聲請人並無此借款債務,是聲請人已知無 擔保債務總額為94萬1,194元,惟因聲請人與債權人之意見 不一致,因而調解不成立等情,業經聲請人所提出之調解不 成立證明書在卷可參,堪認聲請人本件之聲請已踐行前開法 條之前置調解程序規定。 五、經查,依聲請人所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保險資料(參本院卷附件三以下、附件五),顯示聲請人名下有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險契約2份,保單價值準備金約為8萬1,976元;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險契約1份,保單價值準備金約為5萬1,910元,此外聲請人另於112年11月27日將其名下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保險契約解約,並領有保單價值準備金10萬4,817元,該部分聲請人已很示係因需要支付小孩學費,故解約保單,願提出同額之解約金分配予債權人,故該部分應以該準備金10萬4,817元列為聲請人之財產(註:聲請人若未能於清算執行中提出該部分同額款項,該款項即應列入聲請人於聲請更生前二年所取得之收入,並應將聲請人提早解約一情列入聲請人日後是否可為免責之考量狀況中),故除上開部分外,聲請人應無其他財產。另其收入來源部分,聲請人聲請清算前二年期間,係自111年12月18日起至113年12月17日止,故以112年1月起至113年12月止之所得為計算。依聲請人提出111年、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所示,聲請人於111、112年均無薪資所得資料,惟聲請人陳報其於112年1月起至113年12月止,以打零工維生,平均每月薪資所得約為2萬7,500元,並提出收入切結書附本院卷附件四可參,是認聲請人於112年1月起至113年12月止,薪資所得共計為66萬元(2萬7,500元×24月)。又聲請人於112年領有全民共享普發現金6,000元,此外查無聲請人領有其他社會補助之情形,是聲請人聲請清算前二年期間即112年1月起至113年2月止所得收入應為66萬6,000元(66萬元+6,000元=66萬6,000元)。另聲請人聲請清算後,聲請人陳報其仍以打零工維生,平均每月薪資所得約為2萬7,500元,是認聲請人聲請清算後每月收入所得為每月2萬7,500元計算。 六、另按「(第1項)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第2項)受扶養者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1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依債務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第3項)前二項情形,債務人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者,於該範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不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此為消債條例第64條之2所明定。是查,聲請人主張其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以桃園市最低生活費之1.2倍計算。衡諸衛生福利部所公布111年之平均每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萬5,281元之1.2倍為1萬8,337元、112、113年度平均每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萬5,977元之1.2倍為1萬9,172元、114年度平均每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萬6,768元之1.2倍為20,122元,聲請人主張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以桃園市最低生活費用1.2倍計算,應屬合理,是認聲請人於114年前,二年間每月必要支出費用為1萬9,172元計算,於114年起每月必要支出費用則為2萬0,122元計算。另未成年子女扶養費部分,爰依上開114年度桃園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2萬0,122元計算,又聲請人之未成年子女每月領有低收入戶就學補助6,825元,每學期領有助學金3,000元至4,000元,一年共計約為8,000元,平均每月約為667元,是聲請人未成年子女每月受扶養費應為1萬2,630元(2萬0,122元-6,825元-667元=1萬2,630元),再聲請人應與其未成年子女之母親共同分擔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用,是認聲請人未成年子女扶養費每月應為6,315元(12,630/2人),是聲請人主張其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為6,315元部分,為有理由,予以列計,逾此部分,不予列計。是認聲請人於清算後每月必要支出之生活費用為2萬6,437元(2萬0,122元+6,315元=2萬6,437元)計算。 七、從而,聲請人以上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每月尚有1,063元之餘額(計算式:2萬7,500元-2萬6,437元=1,063元)可供清償債務,聲請人現年42歲(72年出生),距勞工強制退休年齡(65歲)尚有23年,審酌聲請人目前之收支狀況,顯無法清償聲請人前揭所負欠之債務總額,考量聲請人係以打零工維生,每月薪資收入較不穩定,且尚有未成年子女須扶養,復考量其所積欠債務之利息或違約金仍在增加中等情況,準此,堪認聲請人客觀上對已屆清償期之債務有持續不能清償或難以清償之虞,而有藉助清算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自應許聲請人得藉由清算程序清理債務。 八、綜上所述,聲請人係消費者,已達不能清償債務之程度,經 消費者債務清理調解不成立,而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 第8條或第82條第2項所定應駁回清算聲請之事由,則其聲請 ,應屬有據,爰裁定准許,並依同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清算程序如主文。 九、本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日後再經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後, 聲請人所負債務並非當然免除,仍應由本院斟酌消債條例第 132條、第133 條、第134條及第135 條等,決定是否准予免 責,如本院最終未准聲請人免責,聲請人就其所負債務仍應 負清償之責,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林靜梅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業已於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整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2025-01-24

TYDV-113-消債清-197-20250124-2

消債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更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571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徐志豪 代 理 人 汪哲論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甲○○自民國一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四時起開始更生程 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 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無擔保或無優先權 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者, 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更生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42條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 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 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 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債務人為前項請求或聲請,應以書 面為之,並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債權人及債務人清 冊,及按債權人之人數提出繕本或影本;協商或調解成立者 ,債務人不得聲請更生或清算,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 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復為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 第2項、第7項所明定。再按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 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 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 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法人一人為 監督人或管理人,消債條例第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亦有 明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債務人甲○○前積欠債務無法清償, 於民國113年6月18日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法院前置調解,然 調解不成立,顯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且未經法院裁定開 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爰聲請裁定准予更生等語。   三、經查:  ㈠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模營 業活動之自然人;前項小規模營業指營業額平均每月20萬元 以下者,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消債條例第2 條第1項所稱5年內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係指自聲請更生或 清算前1日回溯5年內,有反覆從事銷售貨物、提供勞務或其 他相類行為,以獲取代價之社會活動,依其5年內營業總額 除以實際經營月數之計算結果,其平均營業額為每月20萬元 以下者而言,例如:平均月營業額未逾20萬元之計程車司機 、小商販等即屬之(參照辦理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應行注意 事項第1點)。經查,依聲請人勞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及 國稅局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所載,可知聲請人均投 保於民間公司及職業工會,未從事營業活動,自得依消債條 例聲請更生,合先敘明。     ㈡關於前置協商部分:   聲請人前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前 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428號調解事件受理 在案,嗣經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年8月26日核發調解不成立 證明書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調解案卷查明無訛, 是聲請人確已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第153之1條之規定 ,於聲請更生前聲請法院調解,本院自得斟酌該調解案卷中 所提出之資料及調查之證據,再綜合聲請人目前全部收支及 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已達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 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形。    ㈢關於債務總額部分:     本院前函詢全體債權人陳報截至113年6月17日為止之債權數 額,經廿一世紀資融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債權額總額為19萬2, 758元(見司消債調卷第101至103頁)、裕融企業股份有限 公司陳報債權額總額為88萬6,614元(見司消債調卷第105至 111頁)、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債權額總額 為102萬7,947元(見司消債調卷第113至115頁),以上合計 210萬7,319元。  ㈣關於聲請人之財產及收入:   依聲請人所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 產查詢清單(見司消債調卷第19、59頁),顯示聲請人名下 除汽車2輛(分別於2000、2012出廠)、機車1台(車號000- 0000號)外,別無其他財產;另其收入來源部分,聲請人陳 稱現於新捷床業擔任外車承攬員,每月薪資約4萬5,000元等 語,業據其提出收入證明切結書為證(見本院卷第19頁), 參以聲請人112年度任職於同性質之工作單位,且於113年2 月28日自阿妹床業有限公司退保後即無最新投保資料,此有 其112年度財稅資料及勞保投保資料表在卷可稽(見本院卷 第21、33頁),堪認聲請人所述為真,是本院暫以聲請人每 月收入4萬5,000元為聲請更生後每月可處分之所得收入計算 。  ㈤關於聲請人之必要支出部分:   1.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 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受扶養者 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1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依債務 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前2項情形,債務人 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者,於該範 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不 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消債條例第64條之2定有 明文。查聲請人主張其每月必要支出為1萬9,172元(見司消 債調卷第20頁),應係參酌衛生福利部公告113年度桃園市 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萬5,977元之1.2倍即1萬9,172元,故 本院逕以最新年度即114年度每月最低生活費1萬6,768元之1 .2倍即2萬122元為標準,較符合實際狀況。   2.又聲請人主張每月支出未成年子女2名(分別於103年7月、0 00年00月生)扶養費合計1萬9,172元,業據其提出戶口名簿 為證(見司消債調卷第17頁),又其主張之金額亦係以衛生 福利部公告當年度最低生活費用1.2倍計算,是依前開標準 ,並由聲請人與未成年子女生母平均負擔後,聲請人每月負 擔之子女扶養費應以2萬122元(計算式:20,122÷2×2=20,12 2)列計。   3.據上,聲請人每月必要支出(含個人必要生活費用及扶養費 )應為4萬244元(計算式:20,122+20,122=40,244)。   ㈥從而,聲請人以上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每月餘額為4,756 元(計算式:45,000-40,244=4,756),倘以上開餘額清償 債務,約需36年始得清償完畢(計算式:2,107,319÷4,756÷ 12≒36.9)。而聲請人現年34歲(00年0月生,見本院卷第31 頁),距勞工強制退休年齡(65歲)雖尚有31年,惟審酌聲 請人目前之收支狀況,及前開債務仍將持續累計高額之利息 及違約金,聲請人欲清償全部欠款所需期限勢必延長,是至 其退休時止,確有無法清償債務之虞,而有藉助更生制度調 整其與債權人間權利義務關係之必要及實益,自應許聲請人 得藉由更生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係消費者,已達不能清償債務之程度,經 消費者債務清理調解不成立,而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 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應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則其聲請 ,應屬有據,爰裁定准許,並依同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程序如主文。 五、本院裁定准許開始更生程序,俾使聲請人得以重建經濟生活 ,惟本裁定不生使債務消滅之效力,須聲請人於更生程序中 與債權人協定更生方案,並持續履行完畢後,始能依消債條 例第73條之規定使全部債務均視為消滅,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佩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業已於民國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黃忠文

2025-01-24

TYDV-113-消債更-571-20250124-1

消債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更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551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周瑞祺 代 理 人 游淑琄(法律扶助律師) 上列當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周瑞祺自民國一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 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消費者債 務清理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無擔 保或無優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 200萬元者,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 法院聲請更生;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 、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 債條例)第3條、第42條第1項及第4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又按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 ,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 、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 之調解,同條例第151條第1項規定甚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債務人周瑞祺前積欠金融機構債務 無法清償,於113年5月20日向本院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法院 前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351號調解事件受 理在案,嗣經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年8月14日開立調解不成 立證明書,聲請人後向本院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更生程序, 並主張其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約為4,000,000元, 未逾1,200萬元,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 ,爰聲請裁定准予更生等語。 三、經查: (一)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 模營業活動之自然人;前項小規模營業指營業額平均每月 20萬元以下者,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消 債條例第2條第1項所稱5年內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係指 自聲請更生或清算前1日回溯5年內,有反覆從事銷售貨物 、提供勞務或其他相類行為,以獲取代價之社會活動,依 其5年內營業總額除以實際經營月數之計算結果,其平均 營業額為每月20萬元以下者而言,例如:平均月營業額未 逾20萬元之計程車司機、小商販等即屬之(參照辦理消費 者債務清理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點)。經查,參以聲請 人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及國稅局綜合所得稅各類 所得資料清單,可知聲請人於聲請更生前,均投保於民間 公司,且無從事小額營業活動,自得依消債條例聲請更生 ,合先敘明。 (二)關於前置協商之要件:    聲請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前 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351號調解事件受 理在案,嗣經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年8月14日開立調解不 成立證明書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調解案卷查明 無訛,是聲請人確已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第153之1 第1項之規定,於聲請更生前聲請法院調解,本院自得斟 酌該調解案卷中所提出之資料及調查之證據,再綜合聲請 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是否已達不能維持最低 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 形。 (三)關於聲請人之債務總額:    參以聲請人於其所提債權人清冊,記載無擔保或無優先權 債權總金額為4,000,000元,然經本院司法事務官前於調 解程序中,函詢全體債權人陳報債權及提供聲請人還款方 案結果,經債權人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台新銀行)陳報其債權額為2,441,670元、東元機車有限 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38,080元、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 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1,860,703元、合迪股份有限公司 陳報其不能滿足清償債權額為657,068元、元大國際資產 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其債權額為174,316元,並經最大 債權人台新銀行陳報遠東國際商業銀行之債權額為214,46 9元、玉山商業銀行之債權額為220,443元,其餘債權人即 長新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楊雅婷即賓士當鋪均未具狀 陳報債權。是以,本院暫以5,606,749元列計聲請人之無 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金額。 (四)關於聲請人之財產與收入:  1、依聲請人所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 戶財產查詢清單,除有機車1輛、汽車3輛外,其名下並無 其他財產(司消債調卷第51頁、第65頁)。  2、聲請人於聲請前2年之收入,聲請人稱於100年7月起於工地 作粗工,經三家人力派遣公司,目前日薪為1,450元,每 月工作約24日,月收入約為34,800元,於聲請更生前2年 之收入共計為835,200元,此有聲請人之薪資證明切結書 、勞保被保險人資料清單、財產收入狀況說明書在卷可參 ,應堪認定(司消債調卷第43頁、第53至57頁、第69頁) ,是聲請人於更生前2年期間之每月平均收入以34,800元 列計為適當。  3、聲請人稱目前仍於工地作粗工,每月收入約為34,800元, 有聲請人之薪資證明切結書可佐,是以本院以每月34,800 元列計聲請人目前每月收入,應屬合理。 (五)關於聲請人之必要支出部分:  1、按「(第1項)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 部或直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 定之。(第2項)受扶養者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1項規 定計算基準數額,並依債務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 認定之。(第3項)前二項情形,債務人釋明更生期間無 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者,於該範圍內,不受最 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不受最高數額 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此為消債條例第64條之2所明定 。  2、聲請人主張其個人聲請前2年每月必要支出總計為460,128 元,平均每月支出為19,172元【計算式:460,128元÷24個 月=19,172元,元以下四捨五入】,並陳明自聲請後之每 月必要生活費用願以桃園市年度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 1.2倍計算,是本院審酌聲請人聲請前2年之每月必要支出 及目前之每月必要支出均未逾越桃園市年度平均每人每月 最低生活費1.2倍,與前開規定相符,故本院認聲請人個 人每月必要支出於聲請前2年應以19,172元列計、目前之 每月必要支出應桃園市年度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 倍即20,122元列計為適當。 四、從而,聲請人以上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每月尚有14,6 78元之餘額【計算式:34,800元-20,122元=14,678元】可 供清償債務,本院審諸聲請人為00年0月生,現年約58歲 ,有聲請人之戶籍謄本在卷可考(司消債調卷第45頁), 距離法定退休年齡65歲僅有7年,聲請人之債務總額為5,6 06,749元,審酌聲請人目前之收支狀況,迄至法定退休年 齡之際,顯無法清償聲請人前揭所負欠之債務總額。考量 聲請人所積欠債務之利息、違約金仍在增加中等情況,堪 認聲請人之收入及財產狀況,已無法清償債務,當有藉助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係消費者,已達不能清償債務之程度,經 消費者債務清理調解不成立,而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 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應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則其聲請 ,應屬有據,爰裁定准許,並依同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程序如主文。 六、本院裁定准許開始更生程序,俾使聲請人得以重建經濟生活 ,惟本裁定不生使債務消滅之效力,須聲請人於更生程序中 與債權人協定更生方案,並持續履行完畢後,始能依消債條 例第73條之規定使全部債務均視為消滅,附此敘明。更生制 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權利義務關係之必要,自應許聲請人得 藉由更生程序清理債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三庭法 官 張益銘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1月24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李毓茹

2025-01-24

TYDV-113-消債更-551-20250124-2

消債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更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542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黃文裕 上列聲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債務人乙○○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時起開 始更生程序。 二、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 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無擔保或無優先權 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者,於 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更生; 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 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 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 ;自債務人提出協商請求之翌日起逾30日不開始協商,或自 開始協商之翌日起逾90日協商不成立,債務人得逕向法院聲 請更生或清算,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 條、第42條第1項、第151條第1項及第153條分別定有明文。 揆諸消債條例之立法目的,乃在於使陷於經濟上困境之消費 者,得分別情形利用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債務,藉以妥適調 整債務人與債權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之權利義務關係,保障 債權人之公平受償,並謀求消費者經濟生活之更生機會,從 而健全社會經濟發展(消債條例第1條參照)。準此,債務 人若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且客觀上並無 濫用更生或清算程序之情事,自應使其藉由消債條例所定程 序以清理債務。次按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 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開始更生或清算 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消債條例第 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復按,消債條例第 151條第7項但書所定「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 難者」,僅須於法院就更生或清算之聲請為裁判時存在即可 ,不以協商成立後始發生者為限,並與債務人於協商時能否 預見無關。債務人於協商時縱未詳加思考、正確判斷,或可 預見將來履行可能有困難而仍冒然簽約成立協商,亦不能據 此即認其履行有困難係可歸責於債務人。至債務人於履行有 困難之事由發生前有無違約不履行行為,與該事由是否不可 歸責於債務人之判斷尚屬無涉(民國98年第1期民事業務研 究會第24號、26號提案、司法院民事廳消債條例法律問題研 審小組就101年1月4日修正前消債條例第151條第5項但書所 定「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顯有重大困難者」之闡 釋、103年第9期民事業務研究會第4號提案、司法院民事廳 消債條例法律問題研審小組之意見,可資參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   聲請人前於民國98年5月26日與債權金融機構最大債權銀行 即荷商荷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下稱荷蘭銀行) 協商還款成立,約定分179期、年利率0%、每月清償8,700元 ,該清償方案並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以98 年度消債核字第15071號裁定認可,惟聲請人係因遭投資詐 騙而欠債,因欠債而身心狀況不佳持續3至4年,沒有收入無 以繳納協商款項,不得已毀諾。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 事,又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且無擔保或 無優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1200萬元,爰依消債條 例之規定聲請更生等語。 三、經查: (一)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 模營業活動之自然人;前項小規模營業指營業額平均每月 20萬元以下者,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消 債條例第2條第1項所稱5年內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係指 自聲請更生或清算前1日回溯5年內,有反覆從事銷售貨物 、提供勞務或其他相類行為,以獲取代價之社會活動,依 其5年內營業總額除以實際經營月數之計算結果,其平均 營業額為每月20萬元以下者而言,例如:平均月營業額未 逾20萬元之計程車司機、小商販等即屬之(辦理消費者債 務清理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點參照)。本件聲請人陳稱 其於聲請日前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並提出110年至112 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勞保異動查詢資料、 薪資明細表等件為憑(調解卷、本院卷第97至109、127頁 )。復查無其他證據證明聲請人於5年內有從事營業活動 ,應認聲請人屬消債條例第2條第1、2項規定所稱之消費 者,合先敘明。 (二)聲請人前依消債條例與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荷蘭銀行達成前 置協商協議,同意自98年6月10日起,分179期,年利率0% ,每月清償8,700元之清償方案,業經臺北地院以98年度 消債核字第15071號裁定認可,嗣因聲請人未曾繳納而未 依約履行,於98年8月13日經通報毀諾等情,業據債權人 甲○(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元大商業銀行股份 有限公司陳報在卷(本院卷第47、67頁),並有臺北地院 98年度消債核字第15071號裁定影本附卷可稽(本院卷第7 7至87頁),堪信為真。又聲請人表示其毀諾係因遭投資 詐騙而欠債,因欠債而身心狀況不佳,沒有辦法正常工作 而沒有收入無以繳納協商款項導致毀諾等情(本院卷第93 頁),參其所提出之勞保異動查詢(本院卷第127頁), 其自98年1月工作至8月底退保後,即無投保紀錄直至104 年復再行投保,堪認聲請人前揭主張無法負擔等情為真實 。是故,聲請人前開毀諾,應係有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 致其不能履行原協商條件,堪信為真。 (三)聲請人復於113年9月5日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經 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年11月5日調解不成立,核與本院11 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703號卷宗內容相符,堪可認定。聲請 人於113年11月22日具狀聲請更生,經本院另向各債權人 函詢聲請人目前積欠之債務金額,其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 債務總額為2,217,286元,未逾1200萬元,是聲請人向本 院聲請更生,即屬適法。本院自應綜合聲請人目前全部收 支及財產狀況,評估其是否已達不能維持符合人性尊嚴之 最低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 情形。   (四)次查,依聲請人所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全國財產 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存摺明細等件(調解卷、本院卷 第125頁),顯示聲請人名下除少許存款外,別無其他財 產。至收入來源部分,聲請人聲請更生前二年期間,係自 111年9月5日起至113年9月4日止,故以111年9月起至113 年8月止之所得為計算。據聲請人所提出111、112年度綜 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顯示,聲請人於111年、112年 所得收入分別為70,000元、0元,另據聲請人陳報,其自1 11年8月起迄今,均係擔任看護,112年10、11月因子女出 生而休息,每月薪資約為32,000元(調解卷、本院卷第93 頁),並提出薪資明細表影本為憑(本院卷第97至111頁) ,依111年9月至113年8月之薪資明細表,其收入合計為71 8,800元(計算式:35200+32000+35200+33600+25600+304 00+36800+27200+35200+35200+33600+36800+30400+30800 +35200+22400+33600+32000+35200+30400+36800+35200=7 18800)。另由本院職權查調之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函覆結 果,聲請人於112年11月領有生育補助3萬元。是聲請人於 111年9月起至113年8月止之所得收入應為748,800元(計 算式:718800+30000=748800),堪可認定。至聲請更生 後,聲請人陳報其仍擔任看護,每月收入平均為32,000元 ,是認應以每月32,000元作為聲請人計算其償債能力之基 準。  (五)又債務人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所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 其表明每月必要支出之數額,與本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 第2項規定之認定標準相符者,毋庸記載原因、種類及提 出證明文件;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1年衛生福利 部或直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 定之;受扶養者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一項規定計算基 準數額,並依債務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 前二項情形,債務人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 一部或全部者,於該範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 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不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 ,消債條例施行細則第21條之1第3項、消債條例第64條之 2分別定有明文。聲請人主張其須扶養父親、母親及未成 年子女1名,並提出戶籍謄本、受扶養人之110年至111年 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 查詢清單等件為據(調解卷)。據聲請人陳報,聲請人父 親、母親未領有政府補助津貼,未成年子女有托育補助每 月7,000元(本院卷第93頁)。聲請人父親為44年生,現 年69歲,名下有房地共6筆,現值約3,784,544萬元,本院 依職權向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函詢,聲請人父親自111年端 午節起訖今均領有桃園市政府三節禮金及重陽敬老禮金, 亦有桃園市政府社會局之函文附卷可稽(本院卷第35頁) ,另依聲請人提出之其父親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 清單顯示有租賃所得218,900元、利息所得2,969元、及三 筆股利合計8,537元,合計230,406元,111年所得為250,5 10元,其中利息所得為1,658元,租賃所得為238,800元, 是聲請人父親112年平均每月領有20,033元【計算式:(2 30406+2500×4)÷12=20033,元以下四捨五入】,堪可認 定;聲請人母親為47年生,現年66歲,名下有2005年出廠 之國瑞牌車輛及2011年出廠之VOLKSWAGEN車輛各一部,於 111年、112年分別領有利息所得10,291元、22,282元,自 112年重陽節起領有桃園市政府三節禮金及重陽敬老禮金 (本院卷第35頁)。本院審酌,聲請人父親及母親於112 年存款利息相較111年分別增加311元、11,991元,足見其 父母親現金足堪用度,並有餘裕持續投資股票、債券,又 聲請人父親尚有租賃所得每年20萬元以上穩固獲取收益, 聲請人父母顯非無資力之人,應無受扶養之必要,聲請人 復未提出其他證據資料釋明聲請人父母有何不能維持生活 而須受扶養之情,是聲請人主張每月扶養父親2000元、扶 養母親4000元之支出,應予剔除。至聲請人之未成年子女 ,聲請人陳報其領有托育補助7000元,核與本院依職權查 調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桃園市政府婦幼發展局函覆(本院 卷第35、39至42頁)其112年11月至113年8月共領有5萬元 育兒津貼,113年9月起領有托育補助每月7,000元相符。 至扶養費數額,聲請人主張自112年11月起至113年8月間 每月支出6,000元,113年9月後為每月6,086元(本院卷第9 3頁),已低於依前揭規定,以衛生福利部公告桃園市114 年度最低生活費16,768元之1.2倍即20,122元,再扣除每 月領取之托育補助7,000元,再依法定扶養義務人比例即2 分之1計算之數額,堪認屬必要。 至聲請人個人每月生活 必要支出其主張為19,172元,已低於依前揭規定,以衛生 福利部公告桃園市114年度最低生活費16,768元之1.2倍即 20,122元計算之數額,應認屬必要,即為可採。從而,聲 請人主張其每月必要支出即為25,258元(計算式:6086+1 9172=25258)。 (六)承前,聲請人以上開每月32,000元之收入扣除每月必要生 活費用25,258元後,尚餘6,742元可供清償債務,而聲請 人現年38歲(75年出生),距勞工強制退休年齡(65歲) 尚約27年,審酌以聲請人目前之收支狀況,至其退休時止 ,仍有可能無法清償聲請人前揭所負欠之債務總額,堪認 聲請人之收入及財產狀況,已無法清償債務,當有藉助更 生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權利義務關係之必要,自應許聲 請人得藉由更生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係消費者,已達不能清償債務之程度,前 於98年6月10日與荷蘭銀行達成之協商還款係有不可歸責於 己之事由,致其不能履行原協商條件而毀諾,且查無消債條 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應駁回更生聲請之 事由,則其聲請,應屬有據,爰裁定准許,並依同條例第16 條第1項規定,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程序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陳昭仁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業於114年1月23日上午10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李思儀

2025-01-23

TYDV-113-消債更-542-2025012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