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呂憶如

共找到 14 筆結果(第 11-14 筆)

撤緩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1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呂憶如 籍設臺東縣○○市○○路000號(即臺東 ○○○○○○○○○)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業務侵占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 4年度執聲字第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呂憶如因犯業務侵占案件,經鈞院11 2年度簡字第27號判處有期徒刑6 月,宣告緩刑2年,並於民 國112 年5月1日確定(聲請書誤載為「113年3月14日」)。 惟於緩刑期間屢次未依照規定至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報到執 行保護管束,其行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 、4 款規定,情節重大,爰依同法第74條之3第1項、刑事訴訟 法第476條之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等語。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一 、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 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 告發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 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五、非經執行保護管 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 經檢察官核准」、「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 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74條之3 第1 項分別定有明 文。 三、又緩刑制度設計之本旨,除可避免執行短期自由刑之流弊外 ,主要目的係在獎勵惡性較輕者使其遷善,而經宣告緩刑後 ,若有具體事證足認受宣告者並不因此有改過遷善之意,即 不宜給予緩刑之寬典,乃另有撤銷緩刑宣告制度。然撤銷緩 刑之宣告對於受刑人權益影響甚鉅,是否確屬「情節重大」 ,仍應依據個案及具體情形決定,從嚴審酌保安處分執行命 令之達成與宣告緩刑之目的,足見有保護管束處分已不能收 效之情形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始為相當。本件受刑人   固有於112年12月27日、113年1月31日、5月8、6月5日、9月 18日、10月14日未遵期向觀護人報到之情形,而於保安處分 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 、4 款有違,然受刑人仍有部分期日 按期報到,此觀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觀護輔導紀要可知,且 受刑人業於履行期間內完成法治教育3場次,業據本院核閱 臺東臺東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護命字第32號觀護卷宗查明 此情,可見受刑人並非概無履行緩刑條件之意願,悔悟之心 尚非蕩然無存,本院認尚未達聲請人所指之違反保護管束期 間應遵守事項而情節重大,已不能收暫緩執行刑罰效果程度 。是聲請人以受刑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 、4 款之規定情節重大為由,請求撤銷緩刑,尚屬無據,應予 駁回。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林涵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書記官 鄭筑安

2025-02-19

TTDM-114-撤緩-10-20250219-1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易字第245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呂憶如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381 2號、113年度偵字第574號、第1611號、第2171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本件由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理 由 一、本件被告呂憶如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依通常程序起訴, 而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為宜由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 處刑。 二、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49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朱貴蘭                   法 官 連庭蔚                   法 官 藍得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邱仲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2025-02-11

TTDM-113-易-245-20250211-1

中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4年度中簡字第15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呂憶如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偵 緝字第251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呂憶如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參仟肆佰元沒收,於 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又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 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 罪所得新臺幣玖仟陸佰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 其價額。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呂憶如無完成交易之真意,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 詐欺取財之犯意,分為下列行為: (一)於民國112年4月3日20時40分許,以通訊軟體INSTAGRAM帳號 「douzhai1226」傳送不實之出售ultra演唱會門票訊息予陳 小慧(呂憶如對陳小慧詐欺取財部分,另經臺灣臺南地方法 院以113年度簡字第753號判處拘役50日確定),陳小慧受騙 匯款後,再於112年4月3日20時47分許,透過IG分享傳送可 以新臺幣(下同)3400元購買演唱會門票及呂憶如所提供之 收款銀行帳號等訊息予斯時位在臺中市北區雙十路1段宿舍 之王智弘,致王智弘陷於錯誤,於112年4月6日17時43分許 ,轉帳3400元至呂憶如向不知情之楊承憲取得、由不知情之 郭文揚所申辦之臺灣新光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 戶(下稱本案新光銀行帳戶),呂憶如即藉此詐得之款項償 還其積欠楊承憲之債務。嗣呂憶如未寄送演唱會門票予陳小 慧,陳小慧告知王智弘,王智弘始知受騙。 (二)於112年4月6日1時許,以社群媒體Dcard暱稱「李奧納多皮 卡丘」、通訊軟體LINE傳送不實之出售演唱會門票訊息予李 雅文,致李雅文陷於錯誤,於112年4月6日1時19分許,轉帳 9600元至呂憶如向不知情之楊承憲取得、由不知情之郭文揚 所申辦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 本案中信銀行),呂憶如即藉此詐得之款項償還其積欠楊承 憲之債務。嗣呂憶如未寄送演唱會門票予李雅文,李雅文始 知受騙。 二、上開犯罪事實,經被告呂憶如於偵訊時坦認,核與告訴人王 智弘、李雅文於警詢時之指述、證人陳小慧、郭文揚、楊承 憲於警詢及偵詢時之證述相符,並有新光銀行帳號00000000 00000號帳戶開戶資料、交易明細、告訴人王智弘所提供之 行動電話螢幕畫面截圖(證人陳小慧與被告之LINE對話紀錄 )、中信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開戶資料、交易明細 、告訴人李雅文所提供之行動電話螢幕畫面截圖等在卷可參 ,足認被告上開任意性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堪可採信。從而 ,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足可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呂憶如所為,均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 。 (二)被告所犯上開2罪,犯意各別,行為互異,被害人亦不同, 應予分論併罰。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正值青壯,並非欠缺謀 生能力之人,竟不思透過合法途徑賺取錢財以清償債務,竟 分以前開方式向告訴人王智弘、李雅文施用詐術,不僅使告 訴人王智弘、李雅文各受有上揭財產損害,且破壞交易安全 及人際間信賴關係,實無足取;又考量被告犯後坦承犯行, 然尚未與告訴人王智弘、李雅文達成和解或調解,亦無賠償 所受損失之態度,暨其自陳之教育程度、職業、經濟狀況( 見被告警詢筆錄「受詢問人欄」之記載)等一切情狀,分別 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資懲 儆。 四、被告本案詐得之3400元、9600元,為其犯罪所得,未據扣案 ,亦未實際發還與告訴人王智弘、李雅文,且金錢並無不宜 執行沒收之情事,爰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之 規定,各於被告本案犯行項下宣告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 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0條第1項, 刑法第339條第1項、第41條第1項前段、第38條之1第1項前 段、第3項,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如 主文。 六、如不服本判決,得自收受送達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 狀,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須附繕本)。 本案經檢察官詹益昌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臺中簡易庭  法 官 江健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謝其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附錄本案論罪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2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言股                   113年度偵緝字第2513號   被   告 呂憶如 女 30歲(民國00年00月00日生)             籍設臺東縣○○市○○路000號○○             ○○○○○○)             現居臺東縣○○市○○街00巷00弄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決處 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呂憶如分別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 ㈠於民國112年4月3日20時40分許,以IG帳號「douzhai1226 」傳送不實之出售ultra演唱會門票訊息予陳小慧(呂憶如 詐欺陳小慧部分,另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簡字第7 53號判決判處拘役50日確定),陳小慧受騙匯款後,再於11 2年4月3日20時47分許,透過IG分享傳送可以新臺幣(下同 )3400元購買演唱會門票及呂憶如所提供之收款銀行帳號等 訊息予王智弘,致王智弘陷於錯誤,於112年4月6日17時43 分許,轉帳3400元至不知情之郭文揚所申辦之臺灣新光商業 銀行(下稱新光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戶,嗣呂憶 如未寄送演唱會門票予陳小慧,陳小慧告知王智弘,王智弘 始知受騙;㈡於112年4月6日1時許,以社群媒體Dcard暱稱「 李奧納多皮卡丘」、LINE傳送不實之出售演唱會門票訊息予 李雅文,致李雅文陷於錯誤,於112年4月6日1時19分許,轉 帳9600元至郭文揚所提供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下稱中信銀 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再由郭文揚依其友人即不知 情之楊承憲所指示,以該中信銀行帳戶之網路銀行轉帳1萬2 400元至其上開新光銀行帳戶,而呂憶如再通知其夫即不知 情之張增威要求楊承憲以上開新光銀行帳戶無卡提款方式提 領1萬9000元,再將所提領之1萬9000元轉交予呂憶如,嗣呂 憶如未寄送演唱會門票予李雅文,李雅文始知受騙。 二、案經王智弘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李雅文訴 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歸仁分局報告暨本署檢察官簽分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呂憶如於偵訊中坦承不諱,核與告 訴人王智弘、李雅文於警詢時指訴之情節相符,並經證人陳 小慧、郭文揚、楊承憲分別於警詢及本署偵查中證述明確, 且有新光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戶開戶資料、交易明 細、告訴人王智弘所提供之手機螢幕畫面截圖(證人陳小慧 與被告之LINE對話紀錄,以上見本署112年度偵字第28154號 卷)、中信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開戶資料、交易明 細、告訴人李雅文所提供之手機螢幕畫面截圖(以上見本署 112年度偵字第36475號卷)等在卷可稽。是被告之自白與事 實相符,其犯嫌應均堪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被告 所犯上開2罪,犯意各別,行為有異,為數罪,請予分論併 罰。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檢 察 官 詹益昌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書 記 官 程冠翔

2025-01-21

TCDM-114-中簡-153-20250121-1

金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金訴字第140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呂憶如 籍設臺東縣○○市○○路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398 29號、第5590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呂憶如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 壹月。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陸仟陸佰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 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犯罪事實 呂憶如無完成交易之真意,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以網 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欺取財之犯意,於民國112年4月5日下午1 1時19分許前某時,以不詳方式連結網際網路,使用暱稱「初戀 情人」在Dcard社群網站上張貼出售「大嘻哈時代」門票之文章 ,以此對公眾散布訊息之方式營造其有依約出貨意願之假象,致 賴咸礽於112年4月5日下午11時19分許,上網瀏覽前開貼文後誤 信為真,與呂憶如聯繫並約妥以新臺幣(下同)6,600元之價格 進行交易,旋於翌(6)日上午0時14分許,在其位在臺中市沙鹿 區之居所,轉帳6,600元至呂憶如透過其配偶張增威,向楊承憲 (張增威、楊承憲均經本院通緝中)取得、由不知情之郭文揚所 提供其申辦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 中國信託帳戶),呂憶如即藉此詐得之款項償還其與張增威積欠 楊承憲之債務。   理  由 一、本判決所引用之供述、非供述證據,檢察官及被告呂憶如於 本院審理時均不爭執其證據能力,迄辯論終結前未聲明異議 ,本院審酌上開證據資料之作成情況、取得方式,均無違法 不當或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均有證據能力,俱與本案有 關,經本院於審理期日踐行證據調查程序,應認均得作為證 據。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㈠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時坦承不 諱,核與告訴人賴咸礽於警詢時之指述相符(見112偵39829 卷第137-138頁),被告所述其透過張增威輾轉取得中國信 託帳戶帳號部分,亦與證人楊承憲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 見112偵39829卷第73-77頁、第186頁、第273-276頁)、證 人張增威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見112偵39829卷第97-100 頁、第249-251頁),與證人郭文揚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 (見112偵39829卷第113-117頁、第229-232頁)尚無違背; 復有張增威與楊承憲間LINE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照片、楊 承憲與郭文揚間Telegram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照片、告訴 人所提出其與「初戀情人」間對話紀錄及轉帳交易明細截圖 照片,與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12年4月21日中信 銀字第112224839136116號函檢附中國信託帳戶交易明細存 卷可稽(見112偵39829卷第85頁、第125-130頁、第139-145 頁、第157-159頁),足認被告所為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 ,堪以採信。  ㈡公訴意旨雖認被告係以3人以上共同實行之方式,遂行對告訴 人詐欺財物之行為,惟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否認與張增威、楊 承憲共同實行本案詐欺取財犯行,並稱:我只有跟張增威說 我在賣門票,應該是我和告訴人聯繫的,當時我們欠楊承憲 錢被催討,才向楊承憲要帳戶,把6,600元拿來抵欠楊承憲 的錢,但我不清楚張增威怎麼跟楊承憲說。張增威收到製作 筆錄的通知後,才知道我賣門票是在騙人等語(見本院卷第 157-160頁),與證人張增威於偵查中稱:一開始我只知道 被告在賣門票,我沒有參與,是被告有欠楊承憲錢,叫我跟 楊承憲拿帳號說要匯款等語(見112偵39829卷第249-251頁 );證人楊承憲於偵查中證稱:我欠郭文揚錢、被告及其配 偶欠我錢,我才會向郭文揚索取中國信託帳戶帳號,提供給 張增威等語(見112偵39829卷第186頁、第273-276頁)對照 ,互有一致之處,依現存全部證據資料,尚乏積極證據證明 被告確係與張增威、楊承憲共同實行本案詐欺取財犯行,即 難僅以被告透過張增威向楊承憲取得中國信託帳戶帳號之客 觀情狀,遽認被告有檢察官所指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之情 事,僅得認定被告係自行在社群網站上散布不實訊息,向告 訴人詐欺取財,應負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 之責任。  ㈢綜上所述,被告所為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犯 行之事證明確,洵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  ㈠刑法第339條之4規定雖於112年5月31日修正公布,於同年6月 2日施行,但僅新增同條第1項第4款「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 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之行為態樣,同條項第3款規定之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均 未修正,無新舊法比較之問題。  ㈡被告行為後,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於113年7月31日公布全 文58條,除部分條文自113年11月30日起施行或施行日期由 行政院定之以外,其餘條文均於同年8月2日施行。該條例第 47條:「犯詐欺犯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犯 罪所得,自動繳交其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 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犯罪所得,或查獲發起、主 持、操縱或指揮詐欺犯罪組織之人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乃新增原法律所無之減輕刑責規定,倘行為人具備該減刑要 件,應逕予適用。  ㈢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以網際網路 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本案依據卷存事證,尚難認被 告之行為同時符合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所定3人以上 之要件,已如前述,公訴意旨認本案該當該款加重要件,容 有未合,然此僅為加重要件之增減,無需變更起訴法條。 四、犯詐欺犯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犯罪所得, 自動繳交其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 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犯罪所得,或查獲發起、主持、操縱 或指揮詐欺犯罪組織之人者,減輕或免除其刑,詐欺犯罪危 害防制條例第47條定有明文。被告於偵查及本院審理時均自 白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犯行,並稱:我們把 6,600元拿來清償對楊承憲的債務等語(見本院卷第160頁) ,足認被告並非未取得告訴人受騙所匯之6,600元,而是透 過令告訴人直接匯款6,600元至指定帳戶之縮短給付流程, 用以實現其清償債務之目的,被告實際上仍享有6,600元之 犯罪所得甚明,惟被告至今未自動繳回犯罪所得,自無從依 上開規定減輕其刑。 五、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正值青年,並非欠缺謀 生能力之人,竟不思透過合法途徑賺取錢財以清償債務,利 用網際網路之快速流通特性及金融交易之便利性,任意在網 站上張貼不實之販售門票貼文,欺罔告訴人,使告訴人受有 數千元之財產損害,破壞交易安全及人際間信賴關係,實無 足取。復念被告犯後始終坦承犯行,然尚未賠償告訴人所受 損失,兼衡被告之素行(見本院卷第57-72頁),其自陳之 教育程度、工作、經濟、家庭與健康狀況(見本院卷第161 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六、被告因本案犯行取得6,600元之犯罪所得,已如前述,未扣 案,被告亦尚未賠償告訴人,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 、第3項規定宣告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 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七、不另為無罪諭知  ㈠公訴意旨另以:被告與張增威、楊承憲共同基於洗錢之犯意 聯絡,為上開向告訴人詐欺財物之行為。因認被告同時涉犯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嫌等語。  ㈡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被告 或共犯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 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又檢察官就被告犯 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不能證明被告 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第 156條第2項、第161條第1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㈢公訴意旨認被告尚涉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 罪嫌,無非係以被告於警詢及偵查中之供述、證人張增威、 楊承憲及郭文揚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告訴人於警詢時之 指述、告訴人之對話紀錄截圖、楊承憲與郭文揚之通訊軟體 對話紀錄截圖、中國信託帳戶之基本資料與交易明細、臺灣 臺東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506號不起訴處分書及臺中 市政府第二分局112年9月8日中市警二分偵字第1120013412 號刑事案件報告書為其論據。  ㈣洗錢防制法規定之洗錢罪,必須行為人基於洗錢之故意,就 前置犯罪之所得,實行該法第2條所定之洗錢行為,始足當 之。本案被告係以令告訴人直接匯款至楊承憲提供之中國信 託帳戶此一縮短給付之方式,將其向告訴人詐得之款項逕用 於清償對楊承憲之債務一節,經被告、證人張增威及楊承憲 分別為一致陳述如前(見二、㈡),核與證人郭文揚於警詢 時證稱:之前我同意楊承憲繼續在我承租的房屋居住約3個 月左右,我向楊承憲要求償還扣掉押金後的房租約6,810元 ,後來楊承憲跟我說他朋友有欠他錢,會請他朋友將款項匯 到我的帳戶,我就收到6,600元等語(見南市永偵000000000 0卷第3-11頁)尚無違背,另有郭文揚提出之LINE通訊軟體 對話紀錄翻拍照片可參(見112偵39829卷第125-130頁、第2 33-241頁),二者金額相去不遠,被告所言似非全然無憑。 果若被告出於藉此三角詐欺之方式,以達清償債務目的之意 ,為上開行為,其令告訴人匯款至中國信託帳戶之行為,僅 係其取得詐欺利得之手段,其所為犯罪行為之金流軌跡明確 ,不足以使贓款來源合法、切斷該財物與詐欺犯罪之關聯性 ,而未製造金流斷點,難認被告有何掩飾、隱匿犯罪所得之 來源及去向、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等洗錢行為,其主觀上有 無洗錢之故意,亦非無疑,與前述洗錢罪之行為要件有間, 尚難遽以洗錢罪責相繩。  ㈤從而,檢察官就此部分所舉之證據,尚無法使本院形成被告 有公訴意旨所指洗錢犯行之確信心證,依首揭規定,原應為 被告無罪之諭知,惟此部分倘成立犯罪,與被告經判決有罪 部分為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濂提起公訴,檢察官陳立偉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鄭咏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薛美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3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4-12-26

TCDM-113-金訴-1409-20241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