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陳佑寧

共找到 13 筆結果(第 11-13 筆)

中簡
臺中簡易庭

回復原狀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中簡字第3796號 原 告 陳佑寧 訴訟代理人 康皓智律師 複代理人 王琦翔律師 被 告 昇芊行銷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薛媚蓮 訴訟代理人 莊旻嘉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回復原狀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 具備之程式。 二、查本件起訴未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23日裁定 命其於收受裁定後5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該裁定已於113 年9月27日送達原告,惟原告迄今仍未補正等情,有該裁定 、送達回證及本院113年11月4日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 單、繳費資料明細、答詢表、收狀及收文資料查詢清單在卷 可稽,是原告逾期仍未補正,其訴不能認為合法,其假執行 之聲請亦缺乏宣告之依據,均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董惠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書記官 劉雅玲

2024-11-07

TCEV-113-中簡-3796-20241107-1

重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重訴字第55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袁君榮 指定辯護人 本院公設辯護人廖彥傑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112年度偵字第19104號、第3747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袁君榮共同運輸第一級毒品,未遂,處有期徒刑貳年捌月。   事 實 一、袁君榮、呂坤明(由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原上訴字第83 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與陳佑寧(另另由臺灣桃園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偵辦中)均明知海洛因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 第2項第1款所列管之第一級毒品,亦屬行政院依懲治走私條 例第2條第3項授權公告之「管制物品管制品項及管制方式」 所列第1項第3款之管制進出口物品,不得運輸及私運進口, 竟共同基於運輸第一級毒品及私運管制物品進口之犯意聯絡 ,於民國112年3月某日,由陳佑寧聯繫呂坤明共同聘雇袁君 榮作為收受毒品包裹之收貨人,計畫經由不知情之中華郵政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郵政)國際快捷郵包運輸之方式, 自寮國交寄夾藏第一級毒品海洛因之包裹1箱(貨號:EZ000 000000LA,共計23包,淨重共7,102.36公克【起訴書誤載為 7.102.36公克,應予更正】;純度85.54%;純質淨重共6,07 5.36公克,下稱本案毒品包裹)至我國,再由袁君榮出面收 取本案毒品包裹。袁君榮遂提供其身分資料、身分證與健保 卡翻拍照片、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00號予呂坤明,再由呂 坤明依陳佑寧之指示,以袁君榮之名義辦理EZ-WAY進口快遞 貨物實名認證完畢,陳佑寧則以袁君榮之音譯名「YUAN,JYU N-RONG」為收件人,並以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00號為收件 電話、以袁君榮當時位於「桃園市○○區○○路00號」之居所為 收件地址,向中華郵政完成本案毒品包裹之投遞,而著手於 犯罪行為之實行。 二、惟袁君榮於提供本案個資後,慮及此行風險甚高可能涉犯重 罪,乃反悔而放棄繼續實行犯罪行為,遂於本案包裹起運日 前之112年3月22日某時,自行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 隊(下稱桃園市刑大),主動告知警方呂坤明正在籌備運輸 毒品入臺之計畫,復於112年4月6日再次前往桃園市刑大, 向警方告以呂坤明運輸毒品之計畫,使桃園市刑大得以在本 案毒品包裹於112年4月8日運抵我國時及時攔截,經會同財 政部關務署臺北關人員共同開驗,確認本案包裹內夾藏第一 級毒品海洛因,而於112年4月10日循線查獲呂坤明,使其與 陳佑寧之犯罪計畫最終無法遂行。   理 由 壹、證據能力: 一、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 之1至之4等4條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 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 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 據時,知有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 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同法 第159條之5定有明文。立法意旨在於傳聞證據未經當事人之 反對詰問予以核實,原則上先予排除。惟若當事人已放棄反 對詰問權,於審判程序中表明同意該等傳聞證據可作為證據 ;或於言詞辯論終結前未聲明異議,基於尊重當事人對傳聞 證據之處分權,及證據資料愈豐富,愈有助於真實發見之理 念,且強化言詞辯論主義,使訴訟程序得以順暢進行,上開 傳聞證據亦均具有證據能力。查本判決所引用以下審判外作 成之相關供述證據,被告及其辯護人於本院準備程序時均表 示同意有證據能力(見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重訴字第5 5號卷【下稱本院卷】第50頁),復本院認其作成之情況並 無違法不當情況,經審酌後認為適當,故前開審判外之陳述 得為證據。 二、另本院以下所引用之非供述證據,均與本件事實具有自然關 聯性,且核屬書證、物證性質,又查無事證足認有違背法定 程序或經偽造、變造所取得等證據排除之情事,復經本院依 刑事訴訟法第164條、第165條踐行物證、書證之調查程序, 況公訴人、被告及辯護人均對此部分之證據能力亦不爭執, 是堪認均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㈠上揭事實,業據被告袁君榮於偵訊、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 均坦承不諱(見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9104卷 【下稱偵19104卷】一第301頁至第305頁;本院卷第43頁至 第52頁、第243頁至第252頁、第313頁至第336頁),核與證 人即另案被告呂坤明於偵訊、證人即另案被告王培勳於警詢 及偵訊時證述之情節大致相符(見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 年度偵字第37474卷【下稱偵37474卷】第147頁至第178頁、 第489頁至第496頁;偵19104卷一第325頁至第330頁;偵191 04卷二第125頁至第128頁、第133頁至第140頁),且有桃園 市政府警察局桃園分局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另案被 告呂坤明手機通訊軟體LINE對話紀錄截圖、facetime對話紀 錄截圖、手機門號0000000000號監聽譯文、臺灣桃園地方法 院112年急聲監字第8號通訊監察書、證人王培勳居所警衛室 代收包裹登記簿、上開居所之監視器畫面截圖、現場照片、 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刑 案現場照片、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112年4月8日北松郵移字 第1120101102號函、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扣押貨物收據及搜 索筆錄、包裹派送單影本、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 112年4月10日證物處理簡報、臺北榮民總醫院112年4月14日 北榮毒鑑字第C0000000號毒品成分鑑定書㈠至㈧、法務部調查 局濫用藥物實驗室112年5月23日調科壹字第11223909780號 鑑定書等件在卷可佐(見偵19104卷一第37頁至第41頁、第5 5頁至第68頁、第68頁至第77頁、第103頁至第105頁、第251 頁至第258頁、第259頁至第260頁、第261頁、第263頁、第2 65頁至第275頁;偵19104卷二第13頁至第20頁、第21頁、第 143頁至第144頁),堪認被告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足 以採信。是被告確有與另案被告呂坤明、陳佑寧共同謀議運 輸毒品,並提供本案個人資料予另案被告呂坤明,使其得以 利用本案個資向中華郵政完成本案毒品包裹之投遞等情無訛 。  ㈡公訴意旨雖認被告所涉運輸第一級毒品犯行,應論以既遂犯 之責任云云,惟查:  ⒈被告提供本案個資,並使另案被告呂坤明得以投遞本案毒品 包裹之行為,業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  ⑴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運輸毒品罪,所稱之「運輸」係指轉 運輸送而言,不以國外輸入國內或國內輸出國外者為限,其 在「國內運送」者,亦屬之,至於運輸之動機、目的是否意 在為己或為他人,運輸之方法為海運、空運、陸運或兼而有 之,均非所問,且運輸毒品罪之成立,並非以所運輸之毒品 運抵目的地為完成犯罪之要件,是區別該罪既遂、未遂之依 據,應以已否起運為準,如已起運,其構成要件之輸送行為 即已完成(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2489號判決意旨參照) 。  ⑵依前揭判決意旨,運輸毒品罪以起運作為既遂時點,且運輸 之方式在所不論。從而,本案被告與另案被告呂坤明、王培 勳之犯罪計畫係以自寮國以國際快捷郵包運輸之方式為之, 則被告提供本案個資予另案被告呂坤明使其得以完成本案毒 品包裹之投遞,應屬遂行此一犯罪結果前之必要而密接之行 為,而實質從事構成要件之實行,著手於運輸毒品之犯罪。  ⒉被告於本案犯罪既遂前脫離犯罪,無須為犯罪結果負既遂之 責任:  ⑴行為人參與共同謀議後擬脫離犯罪者,如於著手前對其他共 同正犯已提供物理上之助力,或強化心理之犯意,則須在客 觀上明確解除前述對其他共同正犯之影響力,而切斷與其他 共同正犯嗣後遂行犯罪結果之相當因果關係者,始得對該犯 罪之結果免責,而不論以該罪之共同正犯(最高法院108年 度台上字第406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此所謂「解除對其 他共同正犯之影響力」,在手段上循原路徑撤回其原先提供 之物理上或心理上助力固屬之,如原先提供刀械供共同正犯 行兇嗣後回收該刀械、向其他共同正犯表明退出犯罪而撤回 心理上助力等,惟當不以此為限,倘被告循其他路徑對犯罪 施以阻力,該路徑方法具適當性而足以抵銷其原先提供之助 力,而可認已解除前述對其他共同正犯之影響力,切斷與其 他共同正犯嗣後遂行犯罪結果之相當因果關係者亦當屬之。 蓋循原路徑撤回助力未必是阻止犯罪結果發生之最佳手段, 倘被告循其他更有助於阻止犯罪結果發生之途徑,實質上也 消弭掉其原先提供助力所創造之法益侵害風險,反而僅因手 段上未依原路徑撤回助力,即因此認其並未脫離犯罪,不僅 難謂符合事理之平,亦與平等原則與罪責原則有違。  ⑵經查:  ①如前所述,運輸毒品之既遂時點係以起運為斷,而本案毒品 包裹係於112年4月4日自寮國起運,此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 公司郵字第1128944981號函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29頁至 第133頁),是本案運輸毒品之犯行自係於斯時既遂,合先 敘明。  ②又被告確有參與運輸毒品共同謀議,而以提供本案個資之方 法替犯罪結果之發生供以助力,業如前述,惟被告前於112 年3月22日即自行前往桃園市刑大,向警方供稱:綽號「阿 明」之男子有跟我說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工作,看我們這 群朋友內有沒有人有興趣做;「阿明」有說工作內容是領包 裹,且包裹內容不是冰毒就是海洛因;我不清楚「阿明」之 真實姓名等語(見本院卷第83頁至第87頁),嗣被告於112 年4月6日再次前往桃園市刑大接受詢問時,並當場指認:「 阿明」即是呂坤明等語(見本院卷第89頁至第91頁),是綜 合上開脈絡以觀,雖被告於112年3月22日時,尚未能向警方 具體指明舉發對象之真實姓名,但被告已十足交代對方謀議 之運毒計畫,復於同年4月6日再次前往桃園市刑大告以運輸 毒品之計畫細節,使桃園市刑大得以在本案毒品包裹於同年 月8日運抵我國時及時攔截,更於112年4月10日循線查獲另 案被告呂坤明,使其與另案被告陳佑寧之犯罪計畫最終無法 遂行,由此可知,被告於112年3月22日所為之舉發行為,業 已足以使警方知悉本案運輸毒品犯行之存在,隨後所開啟之 因果歷程最終致使其他共同正犯犯罪計畫破局,遭人贓俱獲 而使本案毒品包裹免於流入我國之結果,堪認被告於112年3 月22日所為之舉發行為,已為其他共同正犯犯罪之遂行,添 以相當程度之阻力,可認被告於本案犯行既遂前,已有以脫 離犯罪之意思,從事具體作為,而為犯罪之遂行加諸阻力。  ③本案被告雖未透過「取回本案個資」之方法撤回其原先提供 之助力,惟其另以向警方舉發之方式,對犯罪之遂行施以阻 力。究本案之情形,果被告採取「成功取回本案個資」之方 法撤回其原先之助力,就其他共同正犯而言雖須另覓願意出 面收貨之人而可能有時間、心力之勞損,亦可能增添額外風 險,然而因渠等既已在寮國透過管道取得本案毒品包裹,衡 諸常情當不會僅因被告之反悔拒絕收貨,即放棄價值非輕之 毒品而中止運輸毒品之計畫,因此縱使被告依循原先施以貢 獻之途徑撤回助力,仍有高度可能難以阻止本案運輸毒品之 犯行發生。反之,被告於本案循向警方舉發之方式對犯行施 以阻力,使整個犯罪計畫隱密地受控於執法機關之掌握下, 反而使其他共同正犯無法另覓他法遂行犯罪,亦避免我國暴 露於本案毒品包裹流入社會而使人民遭受戕害之風險,其對 犯行施以阻力之強度,相較於前述的循原先施以貢獻之途徑 撤回助力更有甚之。且與其原先貢獻之助力相較,被告提供 本案個資之行為雖屬運輸毒品計畫中必要之一環,而亦參與 謀議而應論以正犯,然其既非向上游有能力取得毒品來源, 亦非向下游有能力於我國銷售者,而僅係提供個人資訊而承 擔出面取貨風險之角色,相對具可替代性而在本案所有共同 正犯中非屬有主導性與控制力之人,因此其提供本案個資之 行為對於本案運輸毒品犯罪計畫之貢獻難謂甚高,反觀,其 選擇向警方舉發本案之行為卻使整個犯罪計畫通盤失敗,故 綜合比較被告先前對犯罪提供之助力,與嗣後施以之阻力, 依前揭判決意旨應認被告已解除前述對其他共同正犯之影響 力,而切斷與其他共同正犯嗣後遂行犯罪結果之相當因果關 係,從而得對該犯罪之結果免責,不負擔其他共同正犯運輸 毒品之既遂責任,僅就其脫離犯罪前所為之著手行為而負未 遂之責。   ㈢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應予依法論 科。 二、論罪科刑  ㈠成立罪名:   按海洛因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1款規定之第一 級毒品,不得持有、運輸,且亦屬行政院依懲治走私條例第 2條第3項授權公告之「管制物品管制品項及管制方式」所列 第1項第3款之管制進出口物品,不得私運進口。經查被告與 另案被告呂坤明、陳佑寧共同謀議計畫將內含海洛因之本案 毒品包裹,經由中華郵政國際快捷郵包運輸之方式,自寮國 輸入我國,因而提供本案個資予另案被告呂坤明以完成投遞 ,自屬著手於運輸第一級毒品與私運管制物品進口之犯行。 是核被告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6項、第1項 之運輸第一級毒品未遂罪、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2項、第1 項之私運管制物品進口未遂罪。公訴意旨雖認被告係犯毒品 條例第4條第1項之運輸第一級毒品既遂罪、私運管制物品進 口既遂罪,惟此經本院審理調查後,認定被告應僅成立運輸 第一級毒品未遂罪、私運管制物品進口未遂罪,因基本犯罪 事實及罪名均相同,僅行為未遂、既遂之階段不同而已,自 無須變更起訴法條。  ㈡共犯關係:   被告與另案被告呂坤明、陳佑寧,就上開運輸第一級毒品未 遂及私運管制物品進口未遂之犯行,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應論以共同正犯。  ㈢間接正犯關係:   又被告與另案被告呂坤明、陳佑寧,共同利用不知情之中華 郵政業者運輸第一級毒品海洛因之行為,為間接正犯。  ㈣競合關係:   被告係以一行為,同時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6項、 第1項之運輸第一級毒品未遂罪與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2項 、第1項之私運管制物品進口未遂罪等罪名,屬想像競合犯 ,應依刑法第55條前段之規定,從一重之運輸第一級毒品未 遂罪處斷。  ㈤刑之減輕事由:  ⒈刑法第62條前段之自首減刑:  ⑴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得減輕其刑,刑法第62條 前段定有明文。按刑法第62條所謂自首,係以犯人在犯罪未 發覺前,主動向該管公務員自承犯罪,而接受法院之裁判為 要件;如其犯罪事實已為有偵查犯罪職權之機關或公務員發 覺,即非自首。又所謂未發覺,乃指犯罪事實未為有偵(調 )查犯罪職權之公務員所發覺,或犯罪事實雖已發覺,而犯 人為誰尚不知者而言(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436號判 決意旨參照)。  ⑵經查,檢警知悉被告涉嫌提供個資,而參與著手運輸本案毒 品包裹一節,最早係於112年4月6日被告前往桃園市刑大, 主動向警方供稱:呂坤明要我從事運輸大量一、二級毒品之 工作,由我負責提供名字、地址、電話供運輸登記用,並負 責幫他取貨,傭金約50萬至80萬元不等,我頂不住誘惑便答 應他,我有把雙證件交給他,他跟我說貨要1至3週左右就會 進來等語(見本院卷第89頁至第91頁),又證人即桃園市刑 大偵查第一隊隊長戴鼎翰於本院審理時亦證稱:112年3月13 日時我們尚不知道被告的名字有被拿來作為收貨人,是到11 2年4月6日時,被告才有說他的名字已經被呂坤明拿去做為 收毒品包裹之用等語(見本院卷第319頁),並有桃園市政 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偵查第一隊112年11月13日職務報告 、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偵查第一隊113年6月10日 職務報告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61頁至第63頁、本院卷第25 9頁至第274頁)。由此可知,警方在被告於112年4月6日主 動供承犯本案犯行前,尚無確切之根據得合理之可疑被告涉 有本案犯行,是被告於警方尚未確知其涉犯本案犯行前,即 主動於向警方坦承此部分犯罪事實,並接受裁判,合於刑法 第62條前段自首之要件。爰依刑法第62條前段規定,減輕其 刑。  ⒉刑法第25條第2項之未遂減免其刑:   本案毒品包裹雖於112年4月4日自寮國起運而達既遂狀態, 惟被告僅提供其個人資料予另案被告呂坤明作為收貨人使用 ,僅參與運輸毒品之前階段行為,即僅至未遂階段,而後之 實行階段則無參與,且未見被告於之後實行階段中有何物理 或心理之因果性存在,合乎共同正犯之脫離,應認被告僅負 實行運輸第一級毒品犯行脫離前共犯之責任,爰依刑法第25 條第2項之規定,按既遂犯之刑度減輕其刑,並依法遞減之 。   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之自白減刑:   按犯第4條至第8條之罪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 其刑,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定有明文。被告於偵 查及本院審理中,就本案犯行均坦承不諱(見偵19104卷一 第301頁至第305頁;本院卷第43頁至第52頁、第243頁至第2 52頁、第313頁至第336頁),是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 條第2項之規定,減輕其刑,並依法遞減之。   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之供出毒品來源減免其刑:   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之罪,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 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同條例第17條第1 項定有明文。所稱「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係指被告 具體提供「本案犯行相關毒品」從何而來之資訊,使調查或 偵查犯罪職務之公務員知悉而對之發動調查或偵查,並據以 破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而言。(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06 號判決參照)。查被告於112年4月6日赴桃園市刑大其應另 案被告呂坤明之邀而參與本案犯行,指認另案被告呂坤明並 具體指明其犯罪計畫業已如前述,且在此之前,警方並無本 案犯行之具體情資,係因被告之前揭供述始令警方得以於同 年月8日攔截本案毒品包裹,並於同年月10日查獲並逮捕另 案被告呂坤明,此有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偵查第 一隊112年11月13日職務報告、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 大隊偵查第一隊113年6月10日職務報告在卷可稽(見本院卷 第61頁至第63頁、本院卷第259頁至第274頁),是依上開各 情,堪認被告於112年4月6日警詢中確已供出本案毒品來源 ,並使警方得以查獲提供本案毒品之共犯即另案被告呂坤明 ,依上開說明,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 減輕其刑,並依法遞減之。  ⒌刑法第59條犯罪情狀顯可憫恕之減刑:  ⑴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 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 定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所謂法定最低度刑, 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則係指 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被告別有 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 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最低度刑 猶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此與刑之 量定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上字第1226號判決參照)。  ⑵經查被告行為時,業已41歲,依其之智識程度及經驗,當深 刻瞭解販賣毒品之嚴重性,且其非出於足堪憫恕之動機,竟 猶仍僅因為求私利即漠視法紀,與另案被告呂坤明、陳佑寧 共同謀議運輸第一級毒品海洛因至著手之程度,加劇毒品之 傳播之風險,而對社會治安造成嚴重之危害。又被告所犯運 輸第一級毒品未遂之犯行,經遞依刑法第62條前段、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17條第2項、刑法第25條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第1項遞減輕其刑後,法定刑度已大幅減輕至有期徒刑貳 年肆月拾伍日,其刑度與被告本案犯行相較,並無情輕法重 之情狀,而無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餘地。  ㈥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毒品對社會秩序及國民健康 危害至深且鉅,嚴重影響社會治安,製造、運輸、販賣等行 為情節尤重,更應嚴加非難,所為實乃法所不容而懸為厲禁 ,被告明知毒品對人體健康戕害甚鉅不得運輸,竟無視於我 國政府禁絕毒害之堅定立場,因圖一己私人經濟利益,任意 運輸毒品予欲藉此牟利,肇生他人施用毒品之來源,戕害國 民身心健康,且有滋生其他犯罪之可能,對社會所生危害程 度非輕,又被告犯後主動坦承犯行,並積極配合警方查獲其 他共犯,態度頗佳,兼衡被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情 節、就本案犯行之參與程度與角色分工等一切情狀,量處如 主文所示之刑,以資懲儆。 三、沒收部分: (一)扣案之23包海洛因,本應依法宣告沒收,惟上開物品經本 院以112年度原重訴字第5號判決宣告沒收,爰不為重複沒 收之諭知。 (二)又被卷內並無積極事證可認被告從事本案犯行確有獲得報 酬,本院自無從認被告因本案犯行獲得任何利益,是本案 尚無須就被告之犯罪所得部分宣告沒收,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范玟茵提起公訴,檢察官邱健盛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審判長法 官 鄭吉雄                   法 官 羅文鴻                   法 官 姚懿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張妤安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6項、第1項 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 刑者,得併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2項、第1項 私運管制物品進口、出口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 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4-10-31

TYDM-112-重訴-55-20241031-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傷害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521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庭毅 賴銘均 丁鈞鋐 曾子銓 陳彥佑 上列被告因傷害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9年度偵字第279 65號),因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原受理案 號:112年度訴字第629號),裁定改依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一、陳庭毅部分   犯毀損他人物品罪,處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 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二、賴銘均部分   犯毀損他人物品罪,處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 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三、丁鈞鋐部分   犯毀損他人物品罪,處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 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四、曾子銓部分   犯毀損他人物品罪,處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 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五、陳彥佑部分   犯毀損他人物品罪,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 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玖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 實 緣因陳庭毅與黃志銘有債務糾紛,陳庭毅於民國107年4月3日凌 晨1時許,遭黃志銘帶至桃園市龜山區大棟山地區處理債務問題 ,賴銘均、丁鈞鋐、曾子銓、陳彥佑、陳佑寧聞訊後旋到場搭救 陳庭毅,賴銘均、丁鈞鋐、曾子銓、陳彥佑、陳佑寧(經本院通 緝中,俟到案後另行審結)、陳庭毅(下稱賴銘均等六人),竟共 同基於毀損他人物品之犯意聯絡,持棍棒擊打黃志銘所有之車牌 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甲車)、謝泊宜所有之車牌號 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乙車),使甲、乙車玻璃碎裂、 後視鏡滅失、車體變形而不堪使用;賴銘均等六人另共同基於傷 害之犯意聯絡,持刀械、棍棒,揮砍黃志銘、余季鍇,致黃志銘 受有左前臂撕裂傷合併伸食指肌腱斷裂、左小腿撕裂傷合併血腫 與腓神經壓迫、左踝撕裂傷合併脛神經斷裂與伸足與伸趾肌腱斷 裂、頭皮開放性傷口等情;余季鍇則受有左前額頭部約4公分撕 裂傷、左手臂疼痛、左大腿疼痛等傷害。   理 由 一、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㈠上開事實,業據被告陳庭毅、賴銘均、丁鈞鋐、曾子銓、陳彥佑(下稱被告五人)於本院準備程序時均坦承不諱,核與證人即告訴人黃志銘、謝泊宜、余季鍇、證人即在場目擊之葛少軍於警詢及檢察事務官詢問時之證述、證人即同案被告陳庭毅、賴銘鈞於警詢時之證述大致相符,並有桃園市政府消防局107年5月10日桃消護字第1070015331號函暨所附救護案件救護紀錄表(證人黃志銘、余季鍇)、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診斷證明書(證人黃志銘)、亦隆汽車修理廠估價單(甲車)、車輛交修單(估價單)(乙車)、桃園市政府警察局龜山分局現場勘察紀錄表、現場勘察照片在卷可佐,足認被告五人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應可採信。  ㈡本案被告五人毀損乙車部分,已據證人謝泊宜於107年4月11 日警詢時提出毀損告訴,有其警詢筆錄在卷可參(見偵字卷 第287頁),且據檢察官於起訴書犯罪事實欄載明,是起訴 書犯罪事實移送欄漏載「謝泊宜訴由桃園市政府警察局龜 山分局報告偵辦」、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編號⒈」誤將謝 泊宜僅列為證人而非告訴人,皆應予補充及更正;至於證人 葛少軍並未提出告訴,有其檢察事務官詢問筆錄存卷可考( 見偵字卷㈥第89頁),起訴書將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編號⒑ 」證人葛少軍誤列為告訴人部分,亦應予更正。   ㈢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五人犯行均堪以認定,應依 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五人所為,均係犯刑法第354條毀損他人物品、同法第 277條第1項傷害等罪。  ㈡被告五人與同案被告陳佑寧間,就上開犯行有犯意聯絡或行 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㈢被告五人先以棍棒毀損告訴人黃志銘、謝泊宜之車輛,再持 刀械、棍棒揮砍告訴人黃志銘、余季鍇,分別係於密接時地 實施且侵害同一法益,各行為間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 會健全觀念難以強行分開,客觀上足認係單一行為多次舉動 ,主觀上亦係基於單一犯意所為,各應包括於一行為評價為 接續犯。復被告五人以一毀損行為侵害告訴人黃志銘、謝泊 宜之財產法益,並以一傷害行為,侵害告訴人黃志銘、余季 鍇之身體法益,係分別以一行為侵害數相同法益,各為同種 想像競合,分別從一情節較重之毀損他人物品、傷害罪處斷 。  ㈣本案被告五人為毀損他人物品及傷害等行為之時、地雖屬密 接相近,且侵害對象部分重疊,然被告五人係於毀損告訴人 黃志銘、謝泊宜之車輛後,復另行起意揮砍告訴人黃志銘、 余季鍇,故被告五人就上開毀損他人物品、傷害等犯行,犯 意各別,行為互殊,故在刑法評價上各具獨立性,應分論併 罰。    ㈤被告賴銘均前因恐嚇取財案件、被告陳彥佑、陳庭毅前皆因 公共危險案件,均經法院判處徒刑確定,分別於105年8月15 日、106年2月13日、106年5月16日執行完畢,經檢察官主張 為累犯,並提出被告提示簡表、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存卷可 考(見偵字卷㈤第7至19、47至52、319至339頁),經核無誤 ,其等於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5年以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 徒刑以上之罪,為累犯,本應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 重其刑,惟考量構成累犯之前案分別為公共危險、恐嚇取財 案件,本案為毀損他人物品、傷害罪,前案與本案犯罪之罪 質不同,且毫無關連,難認其等本件再犯,係有特別惡性, 抑或對於刑罰之反應力薄弱,而有加重刑度之必要,參考司 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認本件無依累犯規 定加重其刑之適用。  ㈥爰審酌被告五人不思循理性方式處理糾紛,任意以棍棒毀損 告訴人黃志銘、謝泊宜之物品,造成告訴人黃志銘、謝泊宜 受有財產損害,復再持刀械、棍棒揮砍之方式傷害告訴人黃 志銘、余季鍇,使告訴人黃志銘、余季鍇身體受傷,所為均 應予非難;惟念及被告五人犯後坦承犯行,已有悔意;兼衡 其等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犯罪分工、前科素行、智識 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狀況、被告陳庭毅、賴銘均、丁鈞鋐 、陳彥佑,雖均有意願與告訴人三人調解,惟被告陳彥佑未 到庭、被告丁鈞鋐因生病未到庭,被告陳庭毅、賴銘均與告 訴人黃志銘無共識而未能達成調解,嗣本院再行安排調解, 告訴人三人均未到庭(見偵字卷㈠第103、163頁、偵字卷㈡第 147頁、偵字卷㈢第109、273頁、訴字卷第226至227、291、2 97、293、335頁、簡字卷第13至74頁)、告訴人黃志銘、謝 泊宜物品毀損情形、告訴人黃志銘、余季鍇傷勢輕重等一切 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 標準,就其等所犯二罪,參酌所犯時間、地點、侵害之法益 ,比例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皆定應執行之刑及諭知易科罰 金之折算標準。 三、未扣案之刀械、棍棒等物,雖係為被告五人與同案被告陳佑 寧本案犯罪所用之物,惟無積極證據證明屬違禁物,則僅為 一般尋常物品,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爰依刑法第38條之2 第2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 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翌日起20日內,以書狀敘述 理由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繕本),上訴於本院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陳嘉義提起公訴,檢察官洪福臨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1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郁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 繕本)。                書記官 蔡宜伶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 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54條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萬5千元以下罰金 。

2024-10-31

TYDM-113-簡-521-202410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