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所有權狀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1-220 筆)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所有權狀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703號 上 訴 人 劉力菘 被 上訴人 劉林百合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2月27日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0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繳納第二審裁判費新臺幣31,20 7元,逾期未補繳第二審裁判費,即駁回上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規定繳 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按上訴不合程式或有其 他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補正者,原第一審法院應定期間命其 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 442條第2項定有明文。 二、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上訴人不服本院第一 審判決,提起上訴,其上訴利益為新臺幣(下同)165萬元 ,應徵第二審裁判費31,207元,未據上訴人繳納。茲依民事 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之規定,限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 內向本院繳納,逾期未繳即駁回其上訴。又上訴人所提出之 民事上訴狀,未具上訴理由,併依上開規定命上訴人於上開 期間內補正,並依民事訴訟法第441條規定提出上訴理由狀 ,按被上訴人數提出繕本到院,附此敘明。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思緯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關於訴訟標的價額核定之部分如有不服,得於裁定送達後 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命補 裁判費之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林慧安

2025-03-03

TYDV-113-訴-703-20250303-2

監宣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許可監護人行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840號 聲 請 人 李錫村 相 對 人 李全忠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許可監護人行為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聲請人代為處分相對人所有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 前項處分所得價金應全部存入相對人所申設臺灣銀行西屯分行帳 號000000000000號帳戶內。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前經本院以112年度監宣字第726號裁 定宣告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並選定聲請人即相對人之父為相 對人之監護人,及指定相對人之姑丈林飛輝為會同開具財產 清冊之人確定。現為照顧養護相對人之身體或其利益,爰依 法請求許可聲請人代為出售相對人所有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 ,處分所得價金並存入相對人所申設臺灣銀行西屯分行帳號 000000000000號帳戶內等語。 二、按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非為受監護人之利益,不得 使用、代為或同意處分。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 ,不生效力: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二、代 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他人使 用或終止租賃。監護人不得以受監護人之財產為投資。但購 買公債、國庫券、中央銀行儲蓄券、金融債券、可轉讓定期 存單、金融機構承兌匯票或保證商業本票,不在此限,民法 第1101條定有明文。該條規定依民法第1113條規定,於成年 人之監護準用之。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親屬 系統表、本院112年度監宣字第726號裁定確定證明書、親屬 團體會議-處分受監護宣告人財產、同意書、建物及土地所 有權狀、登記第一類謄本、房屋稅籍證明書、相對人存摺影 本、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等件為證,並有前開裁定在卷可稽, 堪信為真實。而聲請人業已開具相對人財產清冊並陳報本院 ,經本院以113年度司監宣字第626號准予備查等情,亦經本 院依職權調取該卷宗核閱無訛。本院審酌相對人現已受監護 宣告,無工作能力,無收入以支應其醫療費用及日常生活所 需,將相對人所有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予以處分,以支付相 對人醫療及生活所需費用,應屬為相對人之利益,且亦經相 對人之親屬團體會議決議及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林飛輝表 示同意。是聲請人聲請許可處分相對人所有如附表所示之不 動產,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再按監護人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執行監護職務。又監護 人於執行監護職務時,因故意或過失,致生損害於受監護人 者,應負賠償之責。且法院於必要時,得命監護人提出監護 事務之報告、財產清冊或結算書,檢查監護事務或受監護人 之財產狀況,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100條、第1109條第 1項、第1103條第2項規定均有明示。本件聲請人即監護人處 分相對人所有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就其處分所得之金錢, 自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妥適管理,並使用於受監護人 之生活及養護治療所需費用。又為保護、增進受監護宣告人 之利益,及有利於監督監護人管理變賣所得價金行為,爰併 予諭知相對人所有如附表所示不動產出售所得價金應存入相 對人所申設臺灣銀行西屯分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內。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蔡家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用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張詠昕 附表:  編號       不動產    權利範圍 1 臺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 公同共有117/10000 2 臺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 3 臺中市○○區○○段0000○號建物 公同共有全部

2025-03-03

TCDV-113-監宣-840-20250303-1

台抗
最高法院

請求返還所有權狀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78號 再 抗告 人 謝家華 訴訟代理人 蕭萬龍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張素蘭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聲請 裁定停止訴訟程序,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23日臺灣高等法院 裁定(113年度抗字第1162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應由臺灣高等法院更為裁定。 理 由 一、本件再抗告人以伊為原裁定附表所示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 產)之所有權人,相對人無權占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狀(下 稱系爭所有權狀),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相 對人返還(下稱本件訴訟)。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 地院)以111年度訴字第1506號裁定本件訴訟於原法院112年 度重上字第694號、113年度審重上字第327號請求不動產所 有權移轉登記等事件(下稱另案訴訟)終結確定前,停止訴 訟程序。再抗告人聲明不服,提起抗告,原法院以:相對人 於另案訴訟主張系爭不動產係伊借名登記於再抗告人名下, 伊已終止該借名登記契約,請求再抗告人將系爭不動產所有 權移轉登記予伊。惟系爭不動產登記為再抗告人所有,僅具 推定效力,非不得提出反證推翻;相對人在另案訴訟如獲勝 訴判決,再抗告人即應將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予相對 人,則再抗告人於本件訴訟即失所據,另案訴訟之法律關係 是否成立,屬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且再抗告人提起本件訴 訟前,兩造已就借名登記關係存否於另案訴訟舉證、攻防, 所涉卷證資料繁多,如未裁定停止本件訴訟程序,兩造對於 上開爭點需於各該訴訟中分別調查、論斷,難免耗費司法資 源,並有裁判矛盾之虞。至再抗告人指稱相對人拒不返還系 爭所有權狀,致其無法處理、清償債務,而遭債權人聲請強 制執行云云,與本件是否合於裁定停止訴訟之要件無涉等情 。爰維持桃園地院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1項規定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 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 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係指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 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而言;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 並非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即無依上開規定裁定停止訴訟程 序之餘地。查再抗告人於本件訴訟主張相對人無權占有系爭 所有權狀,則法院應審認相對人占有該所有權狀是否具正當 權源,縱涉及系爭不動產是否為相對人借名登記予再抗告人 之爭點,而與另案訴訟之爭點相同,然另案訴訟之法律關係 成立與否,究非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法院自不得依民事訴 訟法第182條第1項裁定停止訴訟程序。原法院見未及此,逕 認本件訴訟應依前開規定停止訴訟程序,於法自有未合。再 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求予廢棄,非無 理由。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 第2項、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彭 昭 芬 法官 邱 璿 如 法官 李 國 增 法官 游 悦 晨 法官 蘇 芹 英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李 家 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V-114-台抗-78-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

返還所有權狀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上字第383號 聲 請 人 韓宏道 訴訟代理人 陳樹村律師 邢振武律師 陳郁婷律師 相 對 人 韓雲霞 訴訟代理人 何積翰 黃世瑋律師 高國峻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韓雲霞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聲請停 止訴訟程序,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重訴字第322號請求不動產所有 權移轉登記事件民事訴訟終結前,停止訴訟程序。   理   由 一、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 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民事訴 訟法第18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所謂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 ,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者,係指他訴訟之法律 關係是否成立,為本件訴訟先決問題者而言。 二、本件相對人起訴主張其將所有之臺北市○○區○○段○○段000○00 0○00000地號土地及其上同小段1601建號建物(下稱系爭不 動產)委託聲請人出租,遂將系爭不動產之所有權狀(下稱 系爭權狀)交予聲請人保管,詎聲請人於代理相對人簽訂租 約後,拒不返還系爭權狀,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第59 7條規定,請求聲請人返還系爭權狀。聲請人以系爭不動產 係伊借名登記予相對人,伊已終止兩造間之借名登記關係, 並向原法院請求相對人應將系爭不動產移轉登記予伊(案列 原法院113年度重訴字第322號,下稱他案,並參該案起訴狀 所載)為由,請求本院於該他案終結前停止本件訴訟程序( 見本院卷一第85、355頁、本院卷五第268頁)。查相對人雖 登記為系爭不動產之所有權人,惟該不動產物權登記僅具推 定效力,如聲請人提起之他案經獲勝訴確定之判決,即得推 翻(民法第759條之1立法理由、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 935號裁定參照),而按土地或建物所有權狀,應蓋登記機 關印信及其首長職銜簽字章,發給權利人,土地登記規則第 25條定有明文。故房屋、土地之所有權狀,係證明不動產所 有權之文件書據,尚非不動產所有權之本體,自屬權利人或 登記名義人所有或應由其持有(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7 72號判決要旨參照)。是房屋、土地之所有權狀本質上為從 物(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617號判決要旨參照),屬房 屋、土地之所有權人所有。足見該他案之法律關係為本件之 先決問題;本件裁判顯以他案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為 免裁判兩歧,本院認有裁定停止本件訴訟程序之必要。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李媛媛               法 官 蔡子琪               法 官 陳雯珊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韋杉

2025-02-25

TPHV-113-上-383-20250225-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返還不動產所有權狀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上字第264號 上 訴 人 許擇寶 訴訟代理人 蔡金保律師 被 上訴 人 龍禾榛 訴訟代理人 林堯順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不動產所有權狀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11月13日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第二審判決(112年度上 字第254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又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且提起上訴 ,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依 民事訴訟法第46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並應具體敘述為從 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 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另第三審法院應於上訴聲明之範圍 內,依上訴理由調查之。同法第467條、第468條、第470條 第2項、第475條本文各有明定。是當事人提起上訴,如依同 法第469條規定,以原判決有所列各款情形之當然違背法令 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有合於各該條款 規定情形之具體內容,及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 具體事實;如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以原判決有前條以外 其他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 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 庭裁判字號,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法則等及其具體 內容,暨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 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 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上述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 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自非合法。另第三審法院 就未經表明於上訴狀或理由書之事項,除有民事訴訟法第47 5條但書情形外,亦不調查審認。 二、上訴人對於原判決提起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惟 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 職權行使,所論斷:被上訴人購買系爭不動產而登記為所有 人,上訴人非其前手,不能否定該所有權登記。上訴人既未 證明占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狀之正當權源,則上訴人依民法 第767條第1項規定,請求返還,為有理由等情,指摘為不當 ,並就原審已論斷或其他與判決結果無礙事項,泛言未論斷 或論斷矛盾錯誤,違反證據、論理及經驗法則,而非表明依 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亦未具體敘述為從事 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 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認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 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 44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林 麗 玲 法官 呂 淑 玲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黃 明 發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曾 韻 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19

TPSV-114-台上-264-20250219-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所有權狀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417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劉詔 被 上訴人 即 原 告 劉慧 劉駿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上訴人即被告對本院民國 114年1月6日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上訴審裁判費新臺幣60,16 5元,逾期未繳納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之規定 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上訴不合程式或有 其 他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補正者,原第一審法院應定期間 命其 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 訟法第 442 條第2 項定有明文。 二、經查:  ㈠本件訴訟標的屬財產權訴訟,且無法核定,依民事訴訟法第7 7條之12之規定,應以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最高利益額數加10 分之1即新臺幣(下同)165萬元定之,又因被上訴人即原告 有2人,應各為165萬元,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為330萬元。  ㈡本院民國114年1月6日第一審判決判決被上訴人全部勝訴,上 訴人則對第一審判決全部提起第二審上訴,故核上訴人之上 訴利益為330萬元,應徵第二審裁判費6萬165元。茲依前揭 規定,請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補正如主文所示事 項,逾期即駁回上訴。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丁俞尹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關於訴訟標的價額核定之部分如有不服,得於裁定送達後 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000元;命補 裁判費之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禕行

2025-02-18

TYDV-113-訴-417-20250218-3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返還所有權狀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字第201號 上 訴 人 陳麗玉 訴訟代理人 黃渝鈞律師 劉家榮律師 陳映璇律師 陳富絹律師 被 上訴 人 李格豪 訴訟代理人 張倍豪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6月6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478號第一審判決提起 上訴,本院於114年1月1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為其養母,附表所示不動產(下以編 號稱之,合稱系爭不動產)均為伊所有。伊將不動產所有權 狀正本放在臺東縣○○鄉○○村○○路00號上訴人住處,上訴人未 經伊同意,擅將該所有權狀正本(下稱系爭權狀)據為己有 ,經多次請求返還未獲置理,爰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提 起本件訴訟。聲明:㈠上訴人應將系爭權狀返還被上訴人;㈡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上訴人則以:編號1、2不動產(下稱○○房地)係上訴人出資 購買,原本登記在上訴人名下,嗣因擔任配偶即被上訴人之 父李連芳之農會借款連帶保證人,為免名下財產遭查封,遂 徵得被上訴人同意後,將○○房地借名登記在被上訴人名下, 該房地實為上訴人所有。編號3至9不動產中,編號3、4、5 房地為上訴人單獨出資購買,編號6、7、8、9   土地則係上訴人與訴外人黎岳洋、鄭惠珮、宋謙玉及1位李 先生合資購買,惟編號3、4、6、7、8、9土地均為農地,上 訴人與其他出資人均無自耕農身分,因而將之借名登記在有 自耕農身分之李連芳名下,嗣因土地因遭台東地區農會聲請 查封,經上訴人以現金代償李連芳之借款債務後將之取回, 並於徵得李連芳及共同出資人同意後,將土地借名登記在被 上訴人名下,故編號3至9不動產亦非被上訴人所有,被上訴 人自無以所有人地位求予返還權狀之餘地等語置辯。 三、原審判決上訴人敗訴,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聲明:㈠原 判決廢棄;㈡被上訴人於原審之訴駁回。被上訴人答辯聲明 :上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  ㈠系爭不動產均登記為被上訴人所有,登記日期及登記原因各 如附表所示。  ㈡系爭權狀現由上訴人持有。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被上訴人是否為系爭不動產之真正所有人?   按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 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不動產所有權狀為表彰不 動產所有權歸屬證明,自應為所有權人所有。次按當事人主 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 第277條前段亦有明定。又原告以無權占有為原因,提起返 還所有物之訴,被告爭執兩造間存有契約關係,非無權占有 為抗辯者,被告即應就其占有權源之存在負舉證責任(最高 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65號判決意旨參照)。被上訴人主張 其為訟爭不動產所有權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訴 請上訴人返還權狀,惟遭上訴人所拒,並抗辯上該不動產實 為其所有,僅借名登記在被上訴人名下,其非無權占有系爭 權狀云云。查被上訴人為不動產登記名義人乙節,為上訴人 所不爭執,並有不動產登記謄本足憑(原審卷一第35至52頁 ),是登記權利人即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59條之1第1項推定 適法有此權利。故而上訴人以其與被上訴人間存有借名登記 關係,上訴人非無權占有系爭權狀為辯,依上揭說明,應由 上訴人就其具占有權源即借名登記契約關係存在,負舉證責 任。經查:  ⒈關於小港房地部分:  ⑴被上訴人主張兩造間有移轉○○房地所有權之真意,業據其提 出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為證(原審卷三第29至31頁,下稱「買 賣私契」)。上訴人於原審原已陳述上該買賣契約書之真正 ,僅抗辯該契約只是為了配合以買賣為原因過戶之用云云( 原審卷三第85頁),並稱代書林秀緹清楚過戶緣由(原審卷 三第246頁)。然據證人林秀緹嗣證述:○○房地買賣私契是 伊幫兩造寫的;兩造是真的有要買賣;上訴人委託伊辦理○○ 房地(過戶),及兩造簽訂買賣契約時,上訴人均沒有提到 借名登記,沒有借名登記的問題,伊很確定上訴人當時不曾 提到她有負債,不希望自己名下有不動產(原審卷三第394 、395、398-399頁)。此情佐以被上訴人當時從事海員工作 多年,有固定薪資收入;依上該買賣私契之記載,顯示買賣 總價為420萬元,分5期給付,其中第3、4期之付款,並有金 額及日期相符之轉帳資料可考(原審卷三第42-43頁),及 林秀緹證稱:伊與兩造一家人都是朋友,認識上訴人及李連 芳將近20年(見原審卷三第396頁),無證據證明林秀緹與 被上訴人間有何特殊或密切情誼,衡情其當無刻意偏頗被上 訴人而甘冒偽證風險之動機及必要。上該各情足認林秀緹所 證兩造就○○房地確有買賣合意之上情,堪信屬實。上訴人嗣 後翻異前詞,陳稱:被上訴人於99年8月18日尚在船上工作 ,上該買賣私契(原證5)及被上訴人所提出「99年8月18日 土地建物所有權買賣移轉契約書」(即原證20之「買賣公契 」,原審卷三第385-388頁),均屬偽造云云(原審卷四第7 8-79頁),並提出另紙買賣公契為證(原審卷四第83-85頁 )。然依原審調取之入出境資料,顯示被上訴人於99年7月9 日即已返回高雄港,並無所指仍在海上工作之情。且就上該 兩份買賣公契對照以觀(原審卷三第385-388頁;卷四第83- 85頁),除當事人用印位置及數量略有不同外,其餘內容俱 為相同;被上訴人提出之公契係連同土地登記申請書一併提 出,其上有地政機關收件章及防偽所用之騎縫印戳;上訴人 之公契則未附申請書,其上除地政機關「99.10.1」登記完 畢之章外,別無其他機關所用之印戳。顯見上訴人及被上訴 人各自提出之買賣公契,依序是自行留存及從地政機關所複 印之登記文件(按:申請所有權移轉登記應繳驗買賣契約書 一式二份)。是上訴人徒以兩份公契用印位置及數量略顯不 同之情,據而主張被上訴人所提出之買賣公契係偽造,自非 可採,此觀上訴人嗣又改口承認被上訴人提出之買賣契約均 為真正(原審卷四第66頁)自明。上該各情,非但可見上訴 人係臨訟先為子虛之抗辯,再隨訴訟進度及所呈現之事證, 逐步調整對應陳述,卻反致與情理及事證相悖所徵掩匿之情 ,並核兩造就上該房地分別簽立買賣私契及公契之情節,即 與一般買賣交易常情相符,否則倘為借名登記之目的而移轉 所有權,當以上該公契提交地政機關辦理即可,自無另立「 私契」之必要。由此益徵被上訴人主張兩造就上該房地係為 買賣之說為可採。  ⑵上訴人另辯稱:伊將○○房地登記至被上訴人名下前,曾考慮 借用黎岳洋之名義登記云云。惟依證人黎岳洋證稱:我與兩 造都是朋友,認識超過30年。上訴人本來是要把○○房地賣給 我,我有去看那棟房子,發現是路沖,我不喜歡,後來就由 上訴人將房地移轉登記至被上訴人名下(原審卷四第10-11 頁),且上訴人曾就○○房地與黎岳洋簽訂買賣契約,但未移 轉登記乙情,亦據林秀緹證述屬實(原審卷三第397-398頁 ),並有該份97年10月30日簽立之不動產買賣契約書可考( 原審卷三第407至417頁)。參以上訴人在上該契約書之簽約 款簽收欄位為簽名用印,足認黎岳洋所證其與上訴人曾就○○ 房地為買賣之情,確為可信。此該情形足見上訴人於97年末 即欲行變賣○○房地以取得金錢,僅因黎岳洋嗣後未能履約, 上訴人乃將房地改售予被上訴人。是而被上訴人主張上該房 地為其向上訴人所購得,並非借名登記,堪可採信。  ⑶上訴人復辯稱:○○房地移轉登記至被上訴人名下前,即經伊 以每月5,000元出租予伊女李真慈,約定租期自99年5月15日 起至119年5月14日止云云,並提出房屋租賃契約書為證(原 審卷一第81至84頁)。查李真慈固到場證稱:伊自10年前開 始迄今都在○○從事健康管理師工作,工作地點就是在○○房地 ;之所以簽訂房屋租賃契約書,是因為上訴人要讓伊可以繼 續居住使用○○房地,因為被上訴人不讓伊使用,伊每月均有 給付租金5,000元給上訴人,是直接拿現金給上訴人(原審 卷四第221-222頁)。然,李真慈為上訴人親生之女(按: 被上訴人則迄101年9月3日始經上訴人收養),倘○○房地並 非真實買賣而僅係借被上訴人名義登記,即該不動產在移轉 登記後仍為上訴人實際管有,衡情當無立此租約之必要。是 由李真慈所證因被上訴人不讓伊使用等語,及上訴人趕在將 屋地售讓前夕先行簽立此該租期長達20年租約之情,恰足印 證兩造間確有買賣○○房地之真意,故有此該母女間訂立租約 之反常行舉。又被上訴人常年在海上工作乙節,為兩造所不 爭執,上訴人並陳述其自90年起至111年間止,保管被上訴 人全部郵局及銀行存摺、印鑑章,並持以辦理存、提、匯款 等情(原審卷四第66頁),故而上訴人所提房屋及地價稅繳 款書、存摺影本等資料(原審卷四第151-169頁),至多僅 能證明○○房地103至110年間之房屋稅、地價稅及貸款本息曾 經繳納之事實,尚難逕認係上訴人以自己金錢繳納,上該資 料自無法執為有利上訴人之認定。被上訴人主張○○房地為其 向上訴人買受取得,堪信真實。上訴人辯稱上該房地僅係借 名登記於被上訴人名下,則非可採。  ⒉關於編號7土地部分:       上訴人雖辯稱:編號7土地係由伊與黎岳洋、鄭惠珮、宋謙 玉及1位李先生共同出資購買,僅借名登記在李連芳名下云 云。惟查,上該土地係李連芳於78年6月9日以買賣為原因登 記取得所有權,有土地登記簿可憑(原審卷三第185頁)。 證人黎岳洋證稱:土地登記在李連芳名下,並非伊買受土地 後,借用李連芳的名字登記,伊不認識也沒有見過鄭惠珮、 宋謙玉(原審卷四第13頁),參以黎岳洋與兩造間為認識多 年之共同友人,已如前述,無證據證明其與被上訴人間有何 特殊情誼,衡情當無刻意偏頗被上訴人而甘冒偽證風險之動 機及必要,且黎岳洋倘如上訴人所云亦有共同出資,黎岳洋 當無為此對己不利證述之情,堪信所為證述為真實。又被上 訴人係以「遺囑繼承」之原因取得該地所有權,有登記謄本 可考(原審卷一第47頁)。依上訴人提出之李連芳103年11 月25日代書遺囑記載:「本人李連芳……身後財產分配如下: 一、台東縣○○鄉○○○段000號(按:即編號7土地),權利範 圍全部。及台東縣○○鄉○○段0000地號,國有林地承租地,承 租全部,以上兩筆由次子甲○○繼承…」(原審卷一第71頁) ,可見李連芳生前得對編號7土地自由支配及處分。且上開 遺囑見證人之一即上訴人指為共同出資買地之鄭惠珮(原審 卷三第245頁),依證人林秀緹所證:上開遺囑內容是伊按 照李連芳口述內容所寫,伊當時問李連芳要怎麼分配,李連 芳表示要這樣分配,並未說明理由;當時在場之人除伊以外 ,兩造及遺囑上見證人均有在場,伊有將遺囑內容唸出來, 在場之人都知道,又在場沒有人反對遺囑內容,也沒有人說 什麼(原審卷三第396、397頁),則倘如上訴人所述,編號 7土地實為其與鄭惠珮等人共同出資取得,僅借名登記在李 連芳名下,鄭惠珮衡情應會當場為反對之表示,以維護其身 為所有權人之權益,然卻無此情形。由此益見編號7土地自 始即為李連芳所有,而非上訴人與鄭惠珮等人借名登記在李 連芳名下。是被上訴人主張編號7土地係其依李連芳遺囑繼 承取得,自可採信。又關於兩造均概括承受台東地區農會全 部債務乙節,已據李連芳上該遺囑第3條中記載明確,況被 上訴人是否因繼承而承擔其他債務,亦與其因上該遺囑取得 權利無涉,是上訴人聲請訊問鄭惠珮釐清被上訴人之繼承有 無其他隱藏的相關債務,進而證明借名登記關係云云(本院 卷第146-147頁),自無贅予調查之必要。  ⒊關於編號3、4、6、8、9土地及編號5房屋部分:  ⑴上訴人主張:編號6、8、9土地為伊與黎岳洋、鄭惠珮、宋謙 玉及1位李先生共同出資購買,編號3、4土地及編號5房屋則 為伊個人出資購買,並均借名登記在李連芳名下,嗣再改借 名登記在被上訴人名下云云,然黎岳洋並未出資買受上開土 地,亦未借用李連芳名義登記所有人,業據其於原審到場證 述明確(原審卷四第13頁)。證人林秀緹亦證稱:上開土地 移轉登記至被上訴人名下,均係李連芳及上訴人委託伊辦理 ;被上訴人的薪水都是李連芳及上訴人夫妻在用,被上訴人 銀行帳戶存摺、印章都在他們手上,李連芳表示按照被上訴 人20多年來的收入亦足夠分配他這些財產,所以才會移轉給 被上訴人,李連芳知道被上訴人的錢都是他與上訴人在使用 ,被上訴人拿回家的錢已足夠買這些土地,所以才會將名下 的土地移轉登記給被上訴人;以贈與為原因辦理所有權移轉 登記部分,是直接從李連芳名下移轉登記給被上訴人,而以 買賣為原因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部分,則是由出賣人直接移 轉登記給被上訴人,無論是贈與或買賣,都是李連芳自願要 給被上訴人的;編號5房屋是農舍,是李連芳買的,直接辦 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當初李連芳私下跟伊聊,說他們 長期用被上訴人的,所以移轉登記給被上訴人也是應該的( 原審卷三第399至401頁),堪認上該屋地均非上訴人或其與 他人出資購買後借名登記在李連芳名下,且其後分別以贈與 或買賣為原因移轉登記予被上訴人,亦係因李連芳及上訴人 同意給被上訴人,並非係借用被上訴人名義為登記。是上訴 人所辯上該各情,難認與事實相符。  ⑵上訴人辯稱:編號3、4土地由伊以每年3萬5,000元之代價, 租予訴外人陳坤財種植木瓜;編號5房屋於105年間辦理建物 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後,由伊以每月6,000元之代價出租予訴 外人李佳縯,可見上開土地及房屋實際由伊管理、使用、收 益,被上訴人僅係出名登記為所有人云云,並提出租賃契約 書為憑(原審卷四第171至180頁)。然非所有人而出租他人 之物之情形,並非罕見,尤以被上訴人常年出海工作,並將 其帳戶資料交付上訴人管理使用,已如前述,故於此情形下 ,其名下屋地亦同由其養母即上訴人代為管理收益,以發揮 此該不動產之經濟效用,亦符合事理常情,此觀上訴人與陳 坤財間之租賃契約書,其上出租人記載「甲○○」,立契約書 人欄記載「甲○○ 乙○○代」,及上訴人陳述:伊係代被上訴 人出租編號3、4土地,被上訴人曾於110年間請伊代理被上 訴人與不動產仲介公司簽訂委託銷售同意書等情(原審卷四 第76、77頁),益徵明確。故而不能徒以上訴人有代為出租 上該屋地之事實,據而推論上訴人為真正所有人。  ⑶上訴人另辯稱:編號8、9土地曾經李連芳於98年間,將土地 面積分為100股供他人出資認購,以籌得資金興建養生村, 土地之增值及養生村之盈餘則以股份分配,故伊與李連芳間 就上開土地有借名登記關係存在云云,並提出李連芳與鄭惠 珮、黎岳洋間簽訂之常安養生集村計劃合約書為據(原審卷 三第253、255頁)。然依證人黎岳洋證稱:上開土地是由李 連芳及上訴人出資購買,李連芳將土地分成100股,由伊及 其他投資人依各自所認股數換算土地面積,藉以取得相對應 面積土地之使用權(原審卷四第12頁),參以上該2筆土地 除均登記為李連芳單獨所有外(見原審卷三第159、173頁土 地登記簿記載),上該計劃合約書記載之地主亦均為「李連 芳」一人,據此非但難認李連芳與上訴人之間就上該土地存 有借名登記關係,更不能以此推論兩造嗣成立借名登記契約 ,故李連芳始將土地以贈與原因移轉登記予被上訴人等情。  ㈡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返還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狀正本,有無理 由?    被上訴人為訟爭不動產登記之所有權人,上訴人並未就其占 有系爭權狀之合法權源即借名登記關係存在為舉證,則被上 訴人本於其所有權人之地位,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 ,請求上訴人返還用以表彰此該不動產所有權歸屬之證明文 件,洵屬有據,應予准許。 六、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上 訴人返還系爭權狀予被上訴人,應予准許。原審為上訴人敗 訴之判決,並為附條件准、免假執行之宣告,並無不合。上 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 上訴。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舉證,經審酌後認 不影響判決結果,爰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明進                   法 官 周佳佩                   法 官 蔣志宗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 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並依附註條文規定辦理。如委任律師 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駱青樺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第1項但書及第2項情形,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                   附表: 編號 土地/建物 所有權應有部分 登記所有人 登記日期 登記原因 1 高雄市○○區○○段000地號 全部 甲○○ 99年10月1日 買賣 2 高雄市○○區○○段000○號 (門牌號碼同區○○路00巷0弄00之1號) 全部 甲○○ 99年10月1日 買賣 3 台東縣○○鄉○○段000地號(重測前為同鄉○○段0000地號) 全部 甲○○ 99年10月1日 贈與 4 台東縣○○鄉○○段000地號(重測前為同鄉○○段0000之0地號) 全部 甲○○ 99年10月1日 贈與 5 台東縣○○鄉○○段00○號 (門牌號碼同鄉○○00號) 全部 甲○○ 105年8月18日 第一次登記 6 台東縣○○鄉○○段000地號(重測前為同鄉○○段0000之0地號) 全部 甲○○ 98年11月2日 買賣 7 台東縣○○鄉○○○段000地號(重測前為同鄉○○段0000地號) 全部 甲○○ 104年5月12日 遺囑繼承 8 台東縣○○鄉○○○段000地號(重測前為同鄉○○段0000地號) 全部 甲○○ 99年10月1日 贈與 9 台東縣○○鄉○○○段000地號(重測前為同鄉○○段0000地號) 全部 甲○○ 99年10月1日 贈與

2025-02-18

KSHV-113-上-201-20250218-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返還所有權狀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上字第240號 上 訴 人 朱瑋晟 訴訟代理人 黃俊嘉律師 陳秉宏律師 被 上訴 人 陳姿茜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1月27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字第9 0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又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且提起上訴 ,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依 民事訴訟法第46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並應具體敘述為從 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 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另第三審法院應於上訴聲明之範圍 內,依上訴理由調查之。同法第467條、第468條、第470條 第2項、第475條本文各有明定。是當事人提起上訴,如依同 法第469條規定,以原判決有所列各款情形之當然違背法令 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有合於各該條款 規定情形之具體內容,及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 具體事實;如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以原判決有前條以外 其他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 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 庭裁判字號,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法則等及其具體 內容,暨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 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 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上述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 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自非合法。另第三審法院 就未經表明於上訴狀或理由書之事項,除有民事訴訟法第47 5條但書情形外,亦不調查審認。 二、上訴人對於原判決提起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惟 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 職權行使,所論斷:被上訴人主張其為系爭權狀之所有人, 因上訴人無權占有該權狀而請求返還,當事人即為適格;又 上訴人並未證明占有系爭權狀之權源,則被上訴人依民法第 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返還,應予准許等情,指摘為不當 ,並就原審已論斷或其他與判決結果無礙事項,泛言未論斷 或論斷矛盾錯誤,而非表明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亦未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 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認已 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末 查,原判決有關當事人適格之見解,縱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5年度重訴字第362號判決之見解有所分歧,亦非法院組織 法所設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之裁判範圍,本庭尚無提案義務 ,附此說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 44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林 麗 玲 法官 呂 淑 玲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黃 明 發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曾 韻 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2025-02-12

TPSV-114-台上-240-2025021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返還所有權狀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35號 原 告 程淑快 訴訟代理人 黃匡麒律師 被 告 賴忠信 訴訟代理人 甯維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9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兩造為同居多年之伴侶,被告為感念原告照顧晚 年生活,於民國111年7月間承諾將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下 稱系爭1樓房地)及門牌號碼新北市○○區○○街00號2樓房地( 下稱系爭2樓房地)贈與原告養老,並為節稅而逐年辦理贈 與移轉所有權與原告,系爭1樓房地已移轉所有權完畢。因 原告發現系爭1樓房地所有權狀(下稱系爭權狀)遺失,於1 12年2月間辦理遺失補發,惟訴外人即被告女兒賴怡君向新 莊地政事務所提出異議及檢附系爭權狀正本,原告始知被告 藉同居之便,擅自取走系爭權狀,並交予賴怡君保管,原告 已催告被告卻拒不返還,為此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請求 被告返還系爭權狀等語。並聲明:被告應將如附表所示不動 產之所有權狀返還原告。 二、被告則以:被告於111年7月8日以自書遺囑(下稱111年7月8 日自書遺囑)之方式,預先分配其百年後所有不動產處理方 式,指定訴外人即女婿黃河錫為遺囑執行人,將系爭1樓及2 樓房地以遺贈方式登記為原告所有。原告明知被告以上開房 地收租養老,並無生前贈與之意,原告卻以節稅為由,利用 被告因年事已高、判斷及理解能力降低,要求被告簽署文件 ,豈知系爭1樓房地竟於111年7月13日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 記與原告。因原告於112年1月間又欲重施故技,再以節稅為 由要求被告簽署系爭2樓房地之移轉所有權文件時,被告始 驚覺系爭1樓房地已變成原告所有,被告乃於112年1月17日 要求被告在賴怡君、黃河錫、訴外人即被告兒子陳冠彣、原 告兒子林勇在之見證下,與原告簽立不動產贈與契約書(下 稱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約定被告雖贈與系爭1樓房 地,惟原告應負擔照顧、扶養被告之義務,且系爭1樓房地 租金仍應交付被告,如原告不履行贈與契約所約定之扶養與 照顧義務,被告得撤銷贈與,兩造同時達成合意由被告保管 系爭權狀至其百年,以確保原告不得將系爭1樓房地轉讓, 原告亦同意,原告自不得請求返還系爭權狀等語,資為抗辯 。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138、139頁)  ㈠兩造原為男女朋友並同居在臺北市○○區○○街000巷00弄00號2 樓(下稱福德街住處),至112年1月17日之後某日結束同居 及交往關係。  ㈡被告於111年7月8日預立遺囑,第三點記載「坐落於新北市○○ 區○○里○○街00號1樓2樓,建物土地全部贈與程淑快女士(民 國00年00月00日生,身份證字號Z0000000000 )」。  ㈢系爭1樓房地於111年7月27日登記為原告所有。  ㈣兩造另就系爭2樓房地於112年1月3日簽立委任契約書,委任 陽明地政士事務所辦理贈與登記予原告,然於112年1月16日 兩造復簽署撤銷贈與協議書,撤銷系爭2樓房地之贈與行為 。  ㈤112年1月17日凌晨,兩造因系爭1樓房地贈與問題,在福德街 住處發生爭吵後,同日上午兩造即在賴怡君、黃河錫、陳冠 彣、林勇在之見證下,簽立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約定 被告將系爭1樓房地贈與原告,並於第二點約定「乙方(即 原告)受贈後記之不動產應負扶養甲方(即被告)照顧之實 。但乙方應自後記不動產租賃所得全權交付予甲方處理,無 任何異議。」、第四點約定:「乙方若因前條任一事由遭致 撤銷契約時,不得將後記之不動產轉讓,並應立即將之歸還 甲方。」。  ㈥原告於112年2月間向新北市新莊地政事務所申請補發系爭權 狀,上開地政事務所以賴怡君於112年2月22日提出異議書並 檢附原權利書狀正本,主張原告權利書狀並未遺失,上開地 政事務所乃依土地登記規則第57條第1項第2款規定,於112 年2月24日以莊地登駁字第65號土地登記案件駁回通知書駁 回原告之申請。 四、本院之判斷:  ㈠被告是否基於正當合法權源占有系爭權狀?   被告抗辯其占有系爭權狀之正當權源,係以兩造於112年1月 17日合意由被告保管等語,惟為原告所否認。經查:  ⒈依被告於111年7月8日自書遺囑記載「本人賴忠信於民國00年 0月0日生,因年事已高,於智清明時,預先安排本人百年身 後事宜。指定黃河錫先生為遺囑執行人,遺產分配如下:… 坐落於新北市○○區○○里○○街00號1樓2樓建物土地全部贈與程 淑快女士(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份證字號Z0000000000 )」(本院卷第47、48頁),足見被告為處分其死後財產, 以自書遺囑將系爭房地作為遺贈與原告。再觀諸兩造簽立之 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約定「乙方(即原告)受贈後記 之不動產應負扶養甲方(即被告)照顧之實。但乙方應自後 記不動產租賃所得全權交付予甲方處理,無任何異議。」、 「乙方若因前條任一事由遭致撤銷契約時,不得將後記之 不動產轉讓,並應立即將之歸還甲方。」(本院卷第49頁) ,可認被告自始即有以系爭房地收取租金養老直至其死亡時 之意。  ⒉證人即陽明地政士事務所人員林文傑雖於偵查中證稱:伊有 幫原告辦理被告所有之新莊區自強街22號房地移轉事宜,當 時被告交給伊本件房地所有權狀、印鑑證明書、戶籍謄本、 身分證,111年7月13日不動產贈與契約書是被告親簽的,內 容也是先詢問過雙方後幫他們擬的,雙方是一起到事務所委 託伊辦理,當時被告說有3戶房子要分別贈與給原告,要分 年辦理贈與,還問伊怎麼贈與稅金會比較省,他們之後又委 託要做第2戶移轉,但到了申報稅單的時候,被告就撤銷說 不要辦了等語(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3673號 卷第19、20頁),足見被告確曾為將系爭1樓房地過戶事宜 委託地政士林文傑辦理;然自兩造另就系爭2樓房地於112年 1月3日簽立委任契約書,委任同一地政士事務所辦理贈與登 記予原告,卻於112年1月16日簽署撤銷贈與協議書,撤銷系 爭2樓房地之贈與行為,且原告於本院審理時主張被告曾於1 12年1月17日凌晨對原告家暴,起因是被告認為原告將系爭1 樓房地瞞著被告偷偷過戶(本院卷第124頁),及收取房地 租金為被告晚年生活之金錢來源,倘若於生前贈與給原告, 可能影響被告收取租金之權益,甚至遭原告處分該不動產等 節觀之,倘被告自始即有在生前贈與系爭1樓房地與原告之 意,又豈會撤銷正在辦理之系爭2樓房地贈與程序,並與原 告起口角衝突致原告搬離福德街住處。足認被告應係於112 年1月16日始發現系爭1樓房地已登記為原告所有,旋即簽署 撤銷贈與協議書,並為系爭1樓房地已移轉登記為原告所有 一事違反111年7月8日自書遺囑內容,與原告生劇烈爭執, 是被告辯稱系爭1樓房地原計畫以遺贈方式登記與原告,原 告為節省遺產稅,故商得被告同意共同委託地政士林文傑辦 理移轉登記給原告,惟被告閱讀、認知能力已下降,因基於 信賴其已與原告達成系爭1樓房地以遺贈為原因移轉登記為 原告所有之共識而配合辦理,不知此舉立即發生系爭1樓房 地所有權變動之效力,其自始即無於生前贈與之意思等語, 應可採信。  ⒊被告又抗辯兩造成立以被告百年後,原告始能取回系爭權狀 為特約之寄託關係,此固為原告所否認,然證人賴怡君於本 院審理時證稱:111年7月8日自書遺囑是被告在福德街住處 寫的,在場的人還有我、黃河錫、原告,當天是我、黃河錫 去探望被告,聊天被告說到先前同意將松德路的房產在百年 後贈與給原告,但是這樣會侵害陳冠彣的權益,所以就起意 當場寫自書遺囑,改將新莊房地在百年後贈與給原告;112 年1月17日上午原告傳訊息給我們說與被告發生嚴重的爭執 ,希望我們到福德街住處勸被告,到場後被告給我們看權狀 ,我們才知道新莊的房子被過戶,而被告當天才知道,因此 暴怒,我與黃河錫先到,陳冠彣是我從我家前往福德街的路 上傳LINE叫他來的,林勇在應該是原告找來的,我們夫妻到 時,只有被告在家,原告不在家,之後陳冠彣到場後,林勇 在才來,被告就給林勇在看系爭權狀,說竟然被過戶給原告 ,要還給被告,最後原告回來,原告保證不會賣掉,強調無 此意圖,房租也不會自己收取,但是因為口說無憑,才寫立 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第2條 的約定是為了要保障被告收取房租的權利,原告完全同意, 被告有生之年都是由被告收取房租;寫契約書時,是專注在 處理租金收取的問題,寫好後父親當著原告的面,拿著權狀 說那這個我就收起來了,原告就說好,權狀就收在被告那邊 ,最後看到被告拿著權狀回去房間(本院卷第140頁至第142 頁);及證人陳冠彣於本院審理時證稱:當天收到賴怡君通 知說被告與原告有糾紛希望我一同前往現場,我到場後,被 告、賴怡君、黃河錫在場,我詢問被告始知被告把本來過世 後才要過戶的房子過戶給原告,但被告沒有要過戶的意思, 所以跟原告有糾紛,最後決定為了確保被告繼續收房租及避 免房子被變賣,所以在大家的討論下簽訂這份112年1月17日 贈與契約書;其中第2條約定是被告提出的,目的是為了確 保被告可以繼續收房租,持續到過世為止,房租就是被告的 生活收入來源;被告詢問原告說既然你沒有要變賣房子,也 就用不到權狀,所以權狀由我(指被告)保管好嗎?原告就 說好,所以被告就把權狀收起來了(本院卷第144頁至第145 頁);及證人黃河錫於本院審理時證稱:我有看過111年7月 8日自書遺囑,是111年7月8日當天,在場人有我、賴怡君、 兩造,新莊不動產是待被告死後才要贈與給原告;112年1月 17日賴怡君告訴我兩造在吵架,原告找她過去看看,到場後 只有被告跟我、賴怡君在場,被告說他與原告吵架因為房子 被過戶了,拿著權狀給我們看,之後陳冠彣、林勇在陸續到 場,最後原告來,被告說你為什麼要把房子過戶,原告說是 你要給我的,被告說是我死掉才要給你,原告說是你自己去 辦給我的,被告說我沒有要辦給你,我只是要節稅,我是相 信你,大聲爭吵一直重複類似的意旨,後來才說,不然寫一 張契約書,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第2條的內容是被告提 出的,是為了要收取房租,持續到被告死後,被告說怕原告 將房子偷過戶,那我的房租收入怎麼辦?112年1月17日贈與 契約書沒有寫系爭權狀由何人保管,但是被告有說既然你也 不會偷賣,那權狀我就收起來了,原告點頭說好等語(本院 卷第147頁至第150頁),足認112年1月17日當日,被告確有 因發現系爭1樓房地已提前至其生前即移轉與原告所有,而 於賴怡君、陳冠彣、黃河錫、林勇在之見證下,由兩造簽立 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避免原告處分系爭1樓房地,並 由被告保管系爭權狀以保障其可收取房屋租金供作生活費之 用。是被告抗辯系爭1樓房地若遭原告移轉所有權與第三人 ,將使被告喪失收取租金之權利,故兩造均有不得轉讓系爭 房屋之共識,並達成由被告保管系爭權狀直至被告百年之後 ,應屬實情,故認兩造成立以被告百年後,原告始能取回為 特約之寄託關係。  ⒋至於證人林勇在於本院審理時證稱:早上我接到原告電話說 她被被告毆打,我問原告原因,說是被告之前有贈與房子給 原告,之後被告後悔,發生爭吵,被告動手打原告,我就說 我過去了解一下,到現場時除了原告以外,他們都在屋內了 ,我聽到被告先前有立遺囑,百年後過戶到原告名下,我不 清楚為何先過戶,我有一直問被告為何要動手打原告,被告 說他情緒太激動,等原告到場後,說是節稅才先辦理過戶, 被告說他後悔,有先立遺囑為何還要先過戶,一直重複這個 話題,所以才簽立112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第2條的內容 是被告說靠租金維持生活,怕原告把租金拿走,但房屋過戶 給原告後,原告都沒有請租客把租金給原告,被告害怕所以 才加這點;簽完後,權狀在桌上,我先離開,沒有看到有人 把權狀收起來,贈與契約簽署前雙方沒有討論由誰保管權狀 等語(本院卷第151、152頁),其就系爭1樓房地登記為原 告所有一節,固稱是被告事後後悔,然系爭1樓房地原屬被 告遺贈,被告於112年1月16日發現其先前與原告共同委託地 政士辦理移轉登記之行為造成將系爭1樓房地於生前贈與為 原告所有之結果,業經本院認定如前,證人林勇在此部分證 述,應非可採;且證人林勇在證稱其沒有見到兩造合意由被 告保管系爭權狀一節,本院審酌被告縱使為感謝原告長年照 顧,而預立遺囑將系爭1樓房地遺贈與原告養老,惟兩造間 無夫妻關係,亦無共同所生子女為羈絆,為防日後感情生變 、原告擅自處分財產,或避免被告無法繼續就系爭1樓房地 收取租金,影響被告安養晚年生活之金錢來源,乃書立112 年1月17日贈與契約書,且兩造既有原告不得處分系爭1樓房 地及仍由被告收取租金之共識,因而合意由被告保管系爭權 狀,並不違反經驗法則,故證人林勇在此部分證述,亦不足 採。  ㈡原告請求被告返還系爭權狀,有無理由?  ⒈按寄託物返還之期限,雖經約定,依民法第597條之規定,寄 託人仍得隨時請求返還。惟該條並非強制規定,當事人非不 得另以特約排除適用(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253號判 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告為系爭1樓房地之所有權人,本應 持有系爭權狀,惟依前所述,其既同意由被告保管系爭權狀 至被告死亡時為止,是被告持有系爭權狀,係基於附有該特 約之寄託關係。是於被告死亡前,兩造間之寄託關係仍有效 力,原告自不得依民法第597條規定,請求返還。  ⒉又按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   ,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固定有明文。惟本件被告持有系爭 權狀,既係基於兩造間之寄託關係,則其於寄託關係存續中 持有系爭權狀,即有法律上之正當權源,是原告依民法第76 7條第1項前段,請求被告返還系爭權狀,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被告基於兩造約定保管系爭權狀,尚非無權占有 ,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 權狀,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林芳華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孫福麟 附表 編號 不動產 權狀 1 新北市○○區○○段0000○號 (門牌號碼新北市○○區○○街00號1樓) 建物所有權狀 2 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 (應有部分4分之1) 土地所有權狀

2025-02-06

TPDV-113-訴-135-20250206-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返還所有權狀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300號 原 告 商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志展 被 告 林士雅 以上原告與被告間請求返還所有權狀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起訴時原告法定代理權之欠 缺,逾期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公司與董事間訴訟,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監察人代表公 司,股東會亦得另選代表公司為訴訟之人,公司法第二百十 三條定有明文。所謂公司與董事間訴訟,無論由何人提起, 均有其適用,且亦不限於其訴之原因事實係基於董事資格而 發生,即其事由基於個人資格所生之場合,亦包括在內(最 高法院98年度台抗字第844號裁判意旨參照)。次按能力、 法定代理權或為訴訟所必要之允許有欠缺而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命其補正,民事訴訟法第49條前段亦定有明文 。 二、本件原告起訴時(民國113年8月13日)被告既為原告公司董 事,依公司法第213條規定,應由斯時原告公司監察人代表 原告公司對被告起訴,原告逕以董事長為其法定代理人對被 告起訴,原告起訴時之法定代理權即有欠缺,於法不合,應 定期間命其補正。 三、另原告起訴後,被告於113年10月6日任期屆滿喪失董事身分 ,則應由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6條規定提出書狀 聲明承受訴訟(即承受訴訟部分,應以原告公司董事長為其 法定代理人),附此敘明。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信滿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書記官 吳佳玲

2025-02-05

PCDV-114-訴-300-2025020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