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1-220 筆)

民專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民專上字第14號 上 訴 人 月池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永順 住同上 被 上訴 人 凃柏堂 被 上訴 人 笠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育霖(原名吳侑宸) 本件改由技術審查官高韻萍依民國110年12月8日修正公布之智慧 財產案件審理法第4條規定,執行下列職務: 一、為使訴訟關係明確,就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事項,基於專業知 識對當事人為說明或發問; 二、對證人或鑑定人為直接發問; 三、就本案向法官為意見之陳述; 四、於證據保全時協助調查證據; 五、於保全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提供協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陳端宜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5-02-07

IPCV-113-民專上-14-20250207-2

民秘聲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聲請秘密保持命令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民秘聲字第3號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美商藍姆研究公司) 法定代理人 Daniel L. Rabago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泰洛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Shahriar Shaghafi 共同代理人 馮博生律師 沈宗原律師 賴建宏律師 相 對 人 即 被 告 陳漢宗 相 對 人 吳孟勳律師 詹博聿律師 高永穎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113年度民營訴字第20號事件,聲請對相對人 核發秘密保持命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陳漢宗、吳孟勳律師、詹博聿律師、高永穎律師就附表所 示文件,不得為實施本院113年度民營訴字第20號事件訴訟以外 之目的而使用,或對未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開示。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院113年度民營訴字第20號營業秘密損害 賠償等(勞動)事件(下稱本案),聲請人所提原證19號光碟 (如附表所示文件)包含薄膜沉積/電漿蝕刻設備之腔室零 件工程圖、電路、電路板設計圖等相關圖面、規格表、模組 測試程序與管控文件,以及供應商表現評估及報告等重要機 密資訊,為聲請人所持有之營業秘密,為避免因該營業秘密 於本案審理期間經開示或供訴訟進行以外之目的使用,可能 妨害聲請人基於營業秘密之事業活動,將使聲請人之競爭力 受重大損害,而有限制其開示或使用之必要,爰聲請對相對 人核發秘密保持命令等語。 二、按當事人或第三人就其持有之營業秘密,經釋明符合下列情 形者,法院得依該當事人或第三人之聲請,對他造、當事人   、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發秘密保持命令:㈠當 事人書狀之內容,記載當事人或第三人之營業秘密,或已調 查或應調查之證據,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營業秘密。㈡為 避免因前款之營業秘密經開示,或供該訴訟進行以外之目的 使用,有妨害該當事人或第三人基於該營業秘密之事業活動 之虞,致有限制其開示或使用之必要。前項規定,於他造、 當事人、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在聲請前已依 書狀閱覽或證據調查以外方法,取得或持有該營業秘密時, 不適用之。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就該營業秘密,不得為實 施該訴訟以外之目的而使用之,或對未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 開示,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36條第1、2、4項分別定有明 文。 三、經查,聲請人所提出如附表所示文件含有非為一般涉及該資 訊領域之人所知悉而具有經濟價值之機密資訊,且聲請人已 採取必要之門禁或資安管制措施,或要求員工簽署保密合約 、員工承諾及切結書等合理保密措施手段,業據其於本案提 出相關之證據資料為證,堪認聲請人已釋明附表所示文件為 其持有之營業秘密。又相對人分別為本案之被告或訴訟代理 人,為進行本案訴訟均有接觸該營業秘密之必要,且迄本件 聲請時止尚未自本案閱覽書狀或調查證據以外之方法,知悉 或持有附表所示文件內容,如經開示或供該訴訟進行以外之 目的使用,確有妨害聲請人基於該營業秘密之事業活動之虞 ,而有限制相對人開示或使用之必要。準此,聲請人聲請對 相對人核發秘密保持命令,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結論:依智慧財產審理法第3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法 官 吳俊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秘密保持命令,自本命令送達相對人時起發生效力。 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其住所或居所有遷移時,應向法院陳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書記官 蔣淑君 附表(引用聲請狀第3至5頁之內容): 附件 編號 附表1-1編號 文 件 名 稱 歸屬主體 檔案內容 檔案內容性質 原證19號-甲-1-1至甲-1-13 1~13 ž 00-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00_D.pdf ž 00-000-000000-000_E.pdf ž 00-000-000000-000_F.pdf ž 00-000-000000-000_G.pdf ž 00-000-000000-000_H.pdf ž 00-000-000000-000_I.pdf ž 00-000-000000-000_J.pdf ž 00-000-000000-000_K.pdf ž 00-000-000000-000_L.pdf ž 00-000-000000-000_M.pdf ž 00-000-000000-000_N.pdf Lam公司 薄膜沉積/電漿蝕刻設備之腔室零件工程圖 涉及營業秘密 原證19號-甲-2-1至甲-2-4 14~17 ž 0-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0_D.pdf 原證19號-乙-1-1至乙-1-3; 18~20 ž 0-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0_C.pdf Lam公司 電路/電路板設計圖 涉及營業秘密 原證19號-乙-2至乙-9 21~28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F.pdf ž 000-000000-000_B_vukn.pdf, ž 000-000000-000_E.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D.pdf ž 000-000000-000_B_vishvdh.pdf 原證19號-丙-1至丙-4 29~32 ž OOO OOOOOOOOOOOOOOOOOO O OOOOOOOOOOOOOOOO.xlsx. ž OOOOOOOO OOO OOOOOOOOOOOO.xlsx ž OOO-0000000000 OOOOOOO OOOOOOOO OOOOOO.pptx ž OOOOOOO OOO OOOOO OOO #OOOOOO OOOOOOO OOOOOO.pptx Talus公司 供應商表現評估及報告 涉及營業秘密 原證19號-丁-1至丁-34 33~66 ž 000-000000-000_E_shettsu.pdf ž 000-000000-000_E_poradmin.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XXX_G_CHANDPR3.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_A_X.pdf ž 00-000000-00_A_1.pdf ž 000-000000-000_G.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F.pdf ž 000-000000-000_E.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T_lucerbo.pdf ž 000-000000-000_E1.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D_kumarav1.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D.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Lam公司 薄膜沉積/電漿蝕刻設備之相關周圍零件工程圖 涉及營業秘密 原證19號-戊-1至戊-6 67~72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A.pdf ž 000-000000-000_C.pdf ž 000-000000-000_B.pdf ž 000-000000-000_F.pdf ž 000-000000-000_K.pdf Lam公司 零件來源管控文件、規格表與製程模組測試程序 涉及營業秘密

2025-02-07

IPCV-114-民秘聲-3-20250207-1

民商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民商訴字第49號 原 告 瑞士商.亞米茄股份有限公司(OMEGA SA) 法定代理人 Raynald Aeschlimann、 Frédéric Nardin 訴訟代理人 陳和貴律師 吳婷婷律師 劉冠均律師 被 告 史書華 訴訟代理人 陳宇安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 月3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告第00033626、01195040、019448 65號「OMEGA+Ω」商標於網路商店、任何商業文書、廣告、數位 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並應將使用含有上開商標 之標識、廣告及其他行銷物品除去及予以銷毀。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伍拾萬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七月十 九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五分之一,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第二項於原告以新臺幣壹拾陸萬陸仟元為被告供擔保後, 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臺幣伍拾萬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 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民事事件涉及外國人或外國地者,為涉外民事事件,內國 法院應先確定有國際管轄權,始得受理,次依內國法之規定 或概念,就爭執之法律關係予以定性後,決定應適用之法律 (即準據法),而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並無明文規定國際管 轄權,應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 字第2259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告瑞士商亞米茄股份有 限公司為依外國法設立之外國法人,具有涉外因素,為涉外 民事事件。原告主張被告在我國境內,侵害原告所有之註冊 第00033626號、第01195040號及第01944865號「OMEGA+Ω」 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乃依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規定,起 訴請求排除、防止被告侵害系爭商標及賠償損害,是本件應 定性為商標侵權及不公平競爭事件,應類推民事訴訟法第1 條前段及第15條第1項因侵權行為涉訟之特別審判籍規定, 以行為地之我國法院有國際管轄權。再者,依商標法所保護 之智慧財產權益所生之第一、二審民事訴訟事件,智慧財產 及商業法院有專屬管轄權,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組織法第3 條第1款、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9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是以本院對本件涉外民事事件具有管轄權,並適用涉外民事 法律適用法以定本件涉外民事事件之準據法。 二、準據法之選定:   按關於由侵權行為而生之債,依侵權行為地法;市場競爭秩 序因不公平競爭或限制競爭之行為而受妨害者,其因此所生 之債,依該市場之所在地法;以智慧財產為標的之權利,依 該權利應受保護地之法律,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25條第1 項、第27條及第4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原告主張被告侵 害商標與不公平競爭行為妨害我國市場競爭秩序,及故意以 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之侵權行為,依上開規定 ,本件自應適用我國法為準據法。 三、當事人能力:   按公司法於民國107年8月1日修正、同年11月1日公布施行之 第4 條規定:「本法所稱外國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 外國法律組織登記之公司。外國公司,於法令限制內,與中 華民國公司有同一之權利能力。」,即廢除外國公司認許制 度,尊重依外國法設立之外國公司於其本國取得法人人格之 既存事實,而認與我國公司具有相同權利能力。又按有權利 能力者,有當事人能力,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定有明文 。本件原告為依外國法律設立之外國法人,與我國公司有同 一之權利能力,有當事人能力,自得為本件原告。 四、依112年2月15日修正公布、同年8月30日施行之現行智慧財 產案件審理法第75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法112年1月12日修 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件,適用 本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本件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施 行前之112年6月29日繫屬於本院(見本院卷第11頁),應適用 修正前即110年12月10日修正施行之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規 定,合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略以:  ㈠原告係世界知名之頂級腕錶製造商,自58年起陸續在我國取 得系爭商標之商標權,分別指定使用於鐘錶及計時儀器包括 錶及錶之組件等商品及其零售服務等,依法應受商標法保護 。系爭商標使用於鐘錶等商品及服務之信譽已為相關消費者 所普遍認知,經本院107年度行商訴字第53號判決認屬著名 商標。  ㈡被告自112年1月23日起陸續向原告在板橋大遠百百貨公司(下 稱板橋大遠百)專櫃購買「OMEGA」系列手錶,原告適逢母 親節折扣檔期,被告於112年4月28日至同年5月6日先後向原 告購買該系列手錶10只,原告給予其中部分手錶九五折優惠 ,被告以刷卡結帳付款,並要求該專櫃店員以其經營之「史 傳奇娛樂有限公司」名義開立發票。詎被告自112年4月29日 起在「盾牌牙醫史書華」、「邪教教主史伊森」臉書粉絲專 頁及「史醫師團購網」舉辦團購OMEGA手錶活動,未經原告 同意或授權,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於上開臉書網頁, 並宣稱「和瑞士精品160年的OMEGA合作」之不實訊息。被告 上開使用商標之行為,實際上已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被告所 舉辦之系爭團購活動與原告有合作、贊助、授權等類似關係 。被告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顯然已逾越純粹作為商品或服 務本身說明之用意,而以系爭商標字樣作為表彰其商品或服 務來源之標識,客觀上足以使消費者認識其商標,構成商標 之使用。  ㈢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在臉書網頁上舉辦團購手錶行為 ,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款及第70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與視 為侵害商標權。另被告在臉書網頁擅自使用原告系爭商標, 宣稱與原告合作團購不實訊息,攀附原告商譽,榨取原告長 期努力成果,使消費者誤認其與原告間具授權及合作關係, 而向被告購買手錶,獲取轉售商品或刷卡取得紅利點數回饋 利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2項不得在商品或廣告上 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規定,亦違反同法第25 條事業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 規定。為此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第3項、民 法第184條第1項前、後段、第195條第1項後段及公平交易第 29條、第30條與第31條規定請求排除與防止侵害系爭商標、 損害賠償及將本件勝訴判決啟事刊登被告經營之網站。  ㈣並聲明:   ⒈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告系爭「OMEGA+Ω」商標於網 路商店、任何商業文書、廣告、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 路或其他媒介物,並應將使用含有上開商標之標識、廣告 及其他行銷物品除去且予以銷毀。   ⒉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 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⒊被告應在其經營之社群網站包括但不限於被告臉書FACEBOO K粉絲專頁「盾牌牙醫史書華」及「邪教教主史伊森」刊 登附件1所示之勝訴啟事及公開置頂連續30日。   ⒋原告願供擔保,就第二項聲明聲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答辯略以:  ㈠被告為原告之VIP客戶,於112年3月底與板橋大遠百內之OMEG A專櫃服務人員及OMEGA臺灣分公司○○○○黃○樺洽談合作方案 ,雙方約定被告得使相關親友及其所經營之臉書粉絲團之網 友,以團購之名義透過被告使用VIP優惠折扣向原告購買商 品,此活動非被告擅自舉辦之團購活動。被告於112年4、5 月間多次與OMEGA服務人員接洽,詢問商品款式類別、折扣 價格等相關事宜,並告知其親友及網友欲訂購之商品款式, 請服務人員安排取貨時間,有被告與服務人員112年4、5、7 月間對話紀錄、錄音檔及錄音逐字紀錄可證。  ㈡被告舉辦團購活動,使相關親友以優惠價格購入OMEGA鐘錶, 被告為此活動在其臉書粉絲專頁張貼OMEGA鐘錶照片及商標 圖樣,目的僅係單純作為鐘錶之介紹說明,並表彰團購鐘錶 為原告所製造、販售之正版商品,消費者就團購商品來源為 原告,並無誤認之虞,且被告未將系爭商標標示於其他商品 或服務,被告之行為屬指示性合理使用,應不構成商標法第 68條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  ㈢被告在其臉書粉絲專頁張貼OMEGA鐘錶照片及系爭商標,係為 表彰鐘錶為原告所製造、販售之正版商品,是消費者觀看照 片及系爭商標後,所認知者仍為原告之商品,不致混淆誤認 商品來源為被告,未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且被告舉辦團 購,消費者購得者均為正版商品,非屬贋品,不致使消費者 對系爭商標之信譽產生負面聯想,且消費者係以兩造合作方 案約定之折扣價格購買,商品之發票皆由原告開立,原告商 品之社會評價亦未因此貶損。是被告之行為不構成商標法第 70條第1款視為侵害商標權之態樣。  ㈣被告舉辦團購活動之商品為板橋大遠百專櫃所銷售,消費者 亦係從該專櫃取貨付款,僅係消費者使用被告為OMEGA VIP 客戶的折扣額度而能同享折扣,被告標示系爭商標圖樣係原 告之正版鐘錶,被告自始即稱商品為原告之正版鐘錶,自未 欺騙或隱匿重要事實而使人陷於錯誤,亦無搭便車或攀附原 告產品、商標、品牌及商譽等情,被告未使原告所屬之消費 族群減少而喪失交易機會,而公平交易法之規範目的是為維 護市場整體交易秩序,被告顯未具市場影響力,難認違反公 平交易法第21條及第25條規定。  ㈤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604頁)  ㈠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  ㈡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  ㈢被告於112年4月28日間在其Line群組與臉書網頁上記載與原 告合作舉辦團購OMEGA手錶活動,並在其Line群組與臉書網 頁上使用系爭商標。  ㈣原告於112年5月16日委請律師發函,請被告停止使用系爭商 標及刪除合作之訊息。 四、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見本院卷第605頁 ):  ㈠被告稱與原告達成合作團購銷售手錶之協議,是否成立? ㈡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70條第1款規定主張被告侵 害系爭商標,是否有理由? ㈢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規定請求排除及防止被告侵 害系爭商標,是否有理由? ㈣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3 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是否 有理由? ㈤原告依據民法第184條第1 項前、後段及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 賠償損害,是否有理由? ㈥原告依據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 項、第25、29、30、31條規 定請求排除、防止被告侵害系爭商標及損害賠償,是否有理 由? ㈦原告依據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請規定求被告刊登勝訴啟事 ,是否有理由? ㈧如原告損害賠償請求權成立,被告應賠償之金額為何?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被告未與原告達成合作團購銷售手錶協議   ⒈本件兩造是否成立團購合作協議,被告未提出書面證明, 被告認雙方已達成,此為有利於被告事項,應由被告舉證 。其辯稱:被告為原告之VIP客戶,於112年3月底在板橋 大遠百與原告專櫃人員及○○○○黃○樺洽談合作方案,達成 由被告使用其所經營之臉書粉絲團以團購名義,透過被告 之VIP優惠折扣向原告購買手錶商品,其不過金流,完全 未賺錢,雙方有合作關係等語,並提出被告於112年4、 5 月間與原告服務人員接洽之對話紀錄、112年7月21日被告 與原告板橋大遠百專櫃服務人員對話錄音及逐字紀錄為證 (被證1至3,見本院卷第183至184、191至199、201至235 頁)。原告則否認與被告洽談合作並同意被告在其臉書使 用系爭商標及宣傳團購之事,並稱:兩造間為單純之一般 買賣關係,原告專櫃店員在取得主管授權範圍內,給予被 告購買部分錶款原訂價百分之五優惠(即九五折)等語( 見本院卷第247至249頁)。   ⒉經查,被告提出之被證1顯示,被告係於112年4、5月間與 原告專櫃人員接洽,被告詢問商品款式類別、折扣價格等 事,而被告引用被證2、3之被告與專櫃代班服務人員對話 紀錄認雙方成立合作方案之內容為:被告提及「方案就是 我是跟他們...等於說我自己一個人開,跟他們開團,然 後用我的名義去購買他們的OMEGA的錶」、被告稱「我們 這樣子賣公司貨,我跟他們合作的模式就是 ..就是我用 我的名義買,反正我不過金流、不過手,所以我完全不賺 錢」,被告並詢問服務人員「你們可以幫我們 ..你們可 以幫我統計一下,我到底幫你們賣了幾支錶嗎?」,服務 人員回覆「對,我現在到底賣了幾支?我自己都搞不清楚 。因為我印象中是這樣子賣起來應該有十幾支。」;隨後 被告表示「好,那我覺得..那我們這個合作案子應該就這 個部分,應該潘先生就最後一支了。」、「好,然後我還 是希望你們跟你們總公司講一下」,服務人員皆允諾等語 (見本院卷第183頁)。   ⒊由上開對話紀錄顯示,僅有被告片面表示開團購買手錶, 幫原告銷售手錶,自己並未營利等語,並無原告人員具體 承諾被告在網路上可使用系爭商標及同意被告揪團採購原 告之手錶,且合作之具體內容,例如:被告可否使用系爭 商標、商品如有瑕疵如何處理、被告之分潤及原告由何人 代表約定此合作等細節,均付之闕如。因之,雙方並未達 成由被告以團購方式為原告銷售手錶及使用系爭商標之合 作約定,是被告抗辯其係依據雙方合作方案,有權使用系 爭商標及銷售原告之手錶商品,並不足採。  ㈡被告侵害系爭商標   ⒈按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 冊商標之商標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8條第1款定 有明文。如為行銷目的,將商標用於與商品或服務有關之 商業文書或廣告,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 媒介物方式為之,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者,為 商標之使用,商標法第5條第1項第4款及第2項設有規定。   ⒉次按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之商標,有 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者,視為侵害商標權, 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定有明文。所謂減損著名商標識別性 之虞,指與該著名商標指定之商品或服務同一領域,使用 相同於該著名商標之商標,將會逐漸減弱或分散該著名商 標曾經強烈指示單一來源之特徵及吸引力,使該著名商標 在相關消費者心中不會留下單一聯想或獨特性印象,而有 減損商標識別性之可能。   ⒊查被告自103年4月26日起開始經營「盾牌牙醫史書華」, 自110年8月31日經營「邪教教主史伊森」臉書粉絲專頁及 經營「史醫師團購網」推薦及銷售各類商品。被告在上開 臉書粉絲專頁及「史醫師團購網」上,使用相同於原告之 系爭商標,並刊登:「....這次特別團購,史上第一團, 比iPhone PS5要誇張,和瑞士精品160年OMEGA合作..請鎖 定史醫師的團購平台..隨時可能結團,如果沒有錶款也沒 有辦法」等語之廣告,同時連結重製知名人物照片加以合 成,宣稱可取得85折優惠等語(原證5、7、13至15,見本 院卷第47至55、61至72、263至269、479至483頁),因之 ,被告經營上開網頁多年,其使用系爭商標號召網頁粉絲 購買原告之手錶商品,自會使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 被告取得原告同意團購之同意,而被告自始未經原告同意 可在網頁廣告上使用系爭商標,故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 款規定之侵害商標權行為。   ⒋次查原告之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為被告所不爭執。被告 未經原告同意在上開網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將 會逐漸減弱或分散系爭商標指示由原告銷售之單一來源特 徵,使系爭商標在相關消費者心中不能留下單一聯想或獨 特性印象,而有淡化、減弱系爭商標識別性之虞,自構成 商標法第70第1款規定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   ⒌被告稱其使用系爭商標屬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2款指示性 合理使用規定,消費者無誤認商品或服務來源之虞,無庸 取得原告同意云云(見本院卷第575頁)。按商標法第36 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 ,表示商品或服務之使用目的,而有使用他人之商標用以 指示該他人之商品或服務之必要者。但其使用結果有致相 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不適用之。」。所稱符合商業 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指行為人主觀上沒有不正當競 爭或攀附他人商標之意圖,客觀上使用之事證須符合誠實 信用方法,並無不正確或非真實之表示,或意圖影射或攀 附他人商譽而致影響公平競爭秩序之等情形。又依本款但 書規定,使用之結果不會造成相關消費者對於商品或服務 來源,產生混淆誤認,亦即使用他人商標,必須沒有任何 暗示係由商標權人贊助、保證等關係,行為人應證明其行 為,足以反應他人與行為人間商品或服務之真實及精確關 係。查被告從事網路銷售商品多年,應知銷售他人商標商 品,須取得商標權人同意或授權,然被告未與原告達到合 作銷售協議,擅自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或網路平台上使用相 同於系爭商標之圖樣及刊登「與瑞士精品160年的OMEGA合 作團購」之廣告,難謂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 ;又有多名消費者以電話或聯絡原告門市專櫃詢問原告是 否授權被告代言行銷、是否有被告所稱85折團購優惠等情 ,有原告提出之「盾牌牙醫史書華」臉書專頁網友留言列 印資料可證(見原證6,本院卷第57至59頁),由此足認相 關消費者誤認被告與原告有合作、贊助、授權等關係,是 被告使用系爭商標行為,不構成指示性合理使用。被告所 辯,尚不足採。  ㈢被告行為違反公平交易法   ⒈按公司、獨資或合夥之工商號或其他提供商品或從事交易 之人或團體為公平交易法所稱之事業;又事業不得在商品 或廣告上,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對於與商品相關 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 示;前項所定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包 括商品之價格、數量、品質、內容、製造方法、製造日期 、有效期限、使用方法、用途、原產地、製造者、製造地 、加工者、加工地,及其他具有招徠效果之相關事項,公 平交易法第2條第1項、第21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   ⒉次按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 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公平交易法第25條定有明 文。所稱欺罔,指對於交易相對人,以欺瞞、誤導或隱匿 重要交易資訊致引人錯誤之方式,從事交易之行為。所稱 顯失公平,指以顯失公平之方法從事競爭或商業交易,其 常見類型包括以損害競爭對手為目的之阻礙競爭、榨取他 人努力成果、或使用他事業名稱等相關文字為自身營運宣 傳等方式攀附他人商譽,使人誤認兩者屬同一來源或有一 定關係,以推展自身商品或服務等情(公平交易委員會對 於公平交易法第25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6點及第7點規定參 照)。      ⒊查被告透過其臉書粉絲專頁及「史醫師團購網」等,提供 銷售各類包括手錶等商品,有原告提出之史醫師團購網截 圖可證(原證13,本院卷第263至265),足認被告係獨立 而繼續從事經濟活動之人,為公平交易法第2條第1項第3 款所稱「提供商品或服務從事交易之人」,為受公平交易 法所規範之事業主體。又被告未與原告達成合作團購協議 ,然在網路上刊登「..這次特別團購,史上第一團,比iP hone PS5要誇張,和瑞士精品160年OMEGA合作..」,使不 知情消費者誤認被告與原告確實有團購合作或授權關係, 或誤認向被告購買可以有85折優惠價格,將與商品相關而 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為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 ,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規定。   ⒋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擅自在其臉書網頁刊登與原告 團購合作,致消費者誤認被告已取得原告同意或授權使用 系爭商標,此由證人黃譽樞到庭證述:「我認為是團購, 他(指被告)在Line群組說可以跟OMEGA談一個好價錢。 」等語可證(見本院卷第563頁),又被告使用知名人物 及自己照片,致相關消費者誤認被告為原告品牌代言人, 有原告提出之新聞媒體報導可證(見原證7,本院卷第61 至62頁)。由此足認被告藉此使消費者誤認此團購活動與 原告有關聯,是被告攀附系爭商標,不當取得原告品牌價 值,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  ㈣原告得請求排除被告侵害系爭商標   ⒈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 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商標權人依前項規定為請求時, 得請求銷毀侵害商標權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 具。但法院審酌侵害之程度及第三人利益後,得為其他必 要之處置,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⒉查被告擅自在其臉書網頁刊登與原告團購合作,使用系爭 商標,致消費者誤認獲得原告同意或授權銷售OMEGA系列 手錶,而向被告購買,被告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商標之商 標權,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70條第1款及公平交易 法第21條第1項、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是原告依商標 法第69條第1、2項規定請求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 告系爭商標,將使用含有系爭商標之標識、廣告及其他行 銷物品除去並予以銷毀,為有理由。  ㈤被告應賠償原告所受損害   ⒈原告主張:被告自112年4月28日起至同年5月6日,向其購 買10只OMEGA手錶,原價合計3,714,900元,扣除百貨公司 母親節折扣活動,被告實際支付原告3,087,150元,被告 減少支付中間價差627,750元,屬侵害原告商標權所得利 益;又原告不便提出授權他人使用系爭商標之權利金數額 ,惟被告曾表示其銷售商品抽成傭金為5%,而實務上多數 商標權利金比例為事業淨銷售額5%,其次為10%,多數實 務上商標授權金比例至少10%計算,是以原告所受損害額 為308,715元(3,087,150×10%);又被告係惡意侵害系爭 商標權及攀附原告商譽行銷商品,造成原告公平競爭利益 損失,應賠償不超過三倍之懲罰性賠償額,即依商標法第 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或第4款請法院擇一計算損 害額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規定酌定三倍懲罰性 損害賠償額即926,145元(308,715×3),原告僅請求50萬 元賠償額等語。   ⒉按商標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 害賠償;事業違反本法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 害賠償責任,商標法第69條第3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分 別定有明文。次按商標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商 標權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商標權者不能就其 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商品全部收入為所得 利益,或以相當於商標權人授權他人使用所得收取之權利 金數額為其損害額;法院因前條被害人之請求,如為事業 之故意行為,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 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三倍,侵害人如因侵害行為受有 利益者,被害人得請求專依該項利益計算損害額,商標法 第71條第1項第2款、第4款及公平交易法第31條亦分別設 有規定。   ⒊又按原告就商標權不同之計算損害賠償方式,分別提出其 舉證方法,並請求法院擇一計算損害方法,命侵權行為人 負損害賠償責任,法院不宜限縮權利人之計算損害方法( 司法院98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 類第8號參照)。是商標法第71條第1項雖明定商標權人得 就該項所列4款方式擇一計算損害額,如商標權人提出2款 計算方式,法院不宜限縮。   ⒋原告雖主張被告因搭配百貨公司母親節等折扣而所減少支 付中間價差627,750元,並提出發票紀錄及消費明細表為 證(見原證4,本院卷第45至46頁),但板橋大遠百於當 時即提供各消費者折扣,原告在該時期購物,本即可享有 此優惠,是難認此差額為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所得利益。因 之,本件按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4款以相當於商標權人授 權他人使用所得收取權利金方式之規定計算損害額。依原 告參酌本院109年度民商上更一字第2號判決引用國立清華 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表示大多數商標權利金平 均比例為5%至10%之先例,本件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損害額 以原告提出按商標權利金比例10%計算。是以被告侵害系 爭商標應賠償原告損害額為308,715元(3,087,150×10%=3 08,715)。又原告稱被告之臉書頁有16萬追蹤人數(見本 院卷第541頁),其在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其未經原 告同意或授權,在臉書粉絲專頁及其「史醫師團購網」使 用原告系爭商標,屬惡意侵害,使原告受公平競爭利益之 損失,應負擔懲罰性損害賠償,爰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 1項規定,酌定三倍懲罰性損害賠償即926,145元(308,71 5×3=926,145),原告在此範圍內請求被告給付50萬元, 為有理由。  ㈥被告未侵害原告商譽權   ⒈原告主張: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擅自聲稱並刊登與 原告達成團購合作之不實廣告,及使用系爭商標行銷其商 品,榨取原告長期經營OMEGA品牌所獲得之良好商譽,原 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商譽損失4 50萬元,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規定,請求被告在其 臉書專頁刊登原告勝訴啟事30日等語。   ⒉按商譽權指公司以其優質產品或良好服務、誠信經營等所 形成之無形資產,須透過長期經營所形成,其依附於公司 整體,無法單獨轉讓。商譽權主要組成要素,如品牌知名 度、客戶忠誠度及滿意度、市場地位、管理能力、創新能 力、財務表現、遵守法律及社會責任等,是商譽權具財產 與非財產雙重性質,應受法律保護。   ⒊查原告認為被告在臉書網頁刊登不實廣告,使消費者紛紛 於被告臉書專頁留下負面留言及評價,致原告商譽受損, 亦即以被告在網路上揪團購買OMEGA手錶商品,降低消費 者對該系列手錶品牌高端精品定位認知,進而影響原告商 譽。惟被告在網路上揪團購買,僅提供折扣優惠資訊,此 由證人黃譽樞證述:「我的理解是團購是大量採購價格就 會壓低」等語(見本院卷第564頁)可證,因之,消費者 僅想以較便宜價格參加團購,原告之手錶商品仍為團購成 員評價之精品,被告並未在網路上宣傳或貶低OMEGA手錶 品牌價值,其雖未取得與原告團購合作協議,亦未告知參 加團購成員此訊息,或違反消費者保護法中關於真實資訊 提供之規定,然尚不能認構成侵害原告之商譽權。又原告 就其因被告上開行為,有如何影響OMEGA品牌價值、如何 致原告與客戶關係動搖及原告市場地位是否因此而低落等 情,並未提出具體事證。是原告主張其商譽權受到被告侵 害而請求損害賠償450萬元及將勝訴啟事文刊登被告臉書 網頁,並不足採。   ㈦末按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 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 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給付無確 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 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 送達訴狀,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33條第1項前段 、第203條、第229條第2項亦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被告 侵害系爭商標之損害賠償屬無確定期限之債,又係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揆諸上開規定,原告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即 發生催告之效力,準此,原告請求給付自起訴狀繕本送達 被告之翌日即112年7月19日起(起訴狀繕本係112年7月18 日送達,見本院卷第173頁)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 分之5計算之利息,自屬有據。 六、綜上所述,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在其臉書粉絲專頁及 「史醫師團購網」使用系爭商標,招徠成員,以團購方式自 原告專櫃購得優惠之OMEGA手錶,獲得原告折扣讓利,侵害 原告系爭商標及公平競爭交易利益。從而,原告依商標法第 69條第1項、第2項及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排除及防 止被告侵害系爭商標,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 第4款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 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2年7月19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為有理由,應 予准許。至原告主張其因被告之侵害商標權行為,受有商譽 損失,依民法第184條第1、2項及第195條第1項後段,請求 被告賠償450萬元並刊登勝訴啟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就原 告勝訴部分,經核均無不合,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 告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予 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 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 ,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修正前智 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390條第2 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智慧財產第二庭 法 官 李維心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林佳蘋

2025-02-07

IPCV-112-民商訴-49-20250207-1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裁定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34號 原 告 光超建材工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蕭炎奉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陳居亮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王怡婷 住同上 參 加 人 長岡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彭森榮 住同上 參 加 人 希進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徐偉傑 住同上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陳豐裕律師 複 代理 人 薛祐珽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新型專利舉發事件,改由高韻萍技術審查官依智慧 財產案件審理法第6條第1項第1款至第5款規定,執行下列職務: 一、為使訴訟關係明確,就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事項,基於專業知 識對當事人為說明或發問; 二、對證人、專家證人或鑑定人為直接發問; 三、就本案向法官為意見之陳述; 四、於證據保全時協助調查證據; 五、於保全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提供協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陳端宜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5-02-07

IPCA-113-行專訴-34-20250207-3

民專上更一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民專上更一字第6號 上 訴 人 即被上訴人 Mercedes-Benz Group AG(德商賓士集團股份有限 公司,原名Daimler AG德商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Fabian Römer Dr. Rainer Beckmann 訴訟代理人 林怡芳律師 童啟哲專利師 詹抒靜律師 被 上訴 人 即 上訴 人 帝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兼 法 定 代 理 人 謝綉氣 上 列一 人 訴訟代理人 王雅泠律師 上列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羅閎逸律師 吳佩書律師 王文成律師 劉蘊文律師 李文賢專利師 陳學箴專利師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原指定技術審 查官於民國114年1月31日歸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改指定技術審 查官高韻萍依112年8月30日修正施行前之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4條規定,執行下列職務: 一、為使訴訟關係明確,就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事項,基於專業知 識對當事人為說明或發問; 二、對證人或鑑定人為直接發問; 三、就本案向法官為意見之陳述; 四、於證據保全時協助調查證據; 五、於保全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提供協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5-02-06

IPCV-112-民專上更一-6-20250206-2

民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民專訴字第30號 上 訴 人 統亞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世雄 住同上 被上訴人 賀亞企業有限公司 兼法定代理人 何駿佑 住同上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本院113年度民專訴字第30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正本送達後十日內,繳納第二審裁判費新臺幣 肆萬捌仟柒佰伍拾柒元,且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特定關 係人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書,並由訴訟代理人追認。逾期未補正 ,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兩造間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 月31日判決,上訴人於114年2月3日提起上訴,其上訴聲明第2項 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00萬元,第3項訴訟標的價額經 核定為165萬元,其上訴利益共265萬元,應徵第二審裁判費48,7 57元,未據上訴人繳納,且其未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 1項第3款規定,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 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及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2條第2 項規定,命上訴人應於本裁定正本送達後10日內,補正如主文所 示事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上訴利益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 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命繳納裁判費及提 出委任書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5-02-06

IPCV-113-民專訴-30-20250206-3

民專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1年度民專上字第37號 上 訴 人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榮華 訴訟代理人 邱銘峯律師 王傳勝 被 上訴 人 建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兼 上一 人 法定代理人 楊啟仁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鐘登科律師 劉沁瑋 本件改由技術審查官高韻萍依民國110年12月8日修正公布之智慧 財產案件審理法第4條規定,執行下列職務: 一、為使訴訟關係明確,就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事項,基於專業知 識對當事人為說明或發問; 二、對證人或鑑定人為直接發問; 三、就本案向法官為意見之陳述; 四、於證據保全時協助調查證據; 五、於保全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提供協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蔣淑君

2025-02-06

IPCV-111-民專上-37-20250206-2

民公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民公訴字第4號 原 告 中華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永聲 訴訟代理人 沈明欣律師 被 告 輕采國際有限公司 訴訟代理人 謝天仁律師 複 代理 人 戴宇欣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 2月2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原告主張: 兩造均係販售臺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保健食品之廠商,為同業 競爭之關係。原告之商品為「褐抑定」、「Hi-Q」(下稱原 告商品),被告之商品為「研褐-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下稱被告商品)。嗣原告發現被告官網介紹「研褐-二代小 分子褐藻醣膠發展歷程」廣告影片(下稱系爭廣告),有與 原告商品外包裝設計、顏色相同,但文字或商標字樣予以遮 掩之產品,該照片下方記載「黃培安博士完成開發食品級/ 臺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技術(一代小分子褐藻醣膠),並 與中華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技術移轉」等語,可知系 爭廣告所稱之一代小分子褐藻醣膠係指原告商品。被告於系 爭廣告同時擺放被告商品照片,並稱被告商品係以開發進階 食品級萃取技術而成,為「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被告商 品經評鑑證實相較於一代,純度及活性大幅提升。被告前開 廣告行為,違反公平交易法(下稱公平法)第21條第1項規定 ,業經本院以112年度民公上字第3號判決確定,是被告前開 行為,足以影響消費者之交易決定而妨害原告之市場效能並 對原告造成嚴重的無形資產商業損失。被告自111年6月至11 2年2月20日於官網刊登系爭廣告,獲取點擊人數總計有269 次,而系爭廣告在FB社群媒體上共有609按讚人數,若以原 告商品單價新臺幣(下同)33,000元計算,導致原告至少受有 1,500萬元之損失(計算式:33,000×269=8,877,000;33,000× 609=20,097,000,取其中間數),又被告行為顯屬故意,應 以2倍酌定賠償額,爰依公平法第30、31條規定請求被告負 損害賠償責任。並聲明:一、被告應給付原告3,000萬元, 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 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二、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貳、被告則以: 系爭廣告在官網與FB社群媒體上的點擊或按讚人數不代表確 實購買被告商品或不購買原告商品數量,無法以該作為原告 實際損害的計算標準,原告無法提出證明原告商品銷售期間 因系爭廣告導致銷售量下滑之相關營收數據,又消費者對於 保健食品的選擇主要取決於商品的品質、接受新品牌的意願 、行銷人員的投入心力與原告產品成分等因素,難謂僅因系 爭廣告而影響消費者的採購意願,故原告無法證明其實際營 業收入損失數額和系爭廣告與原告實際損失間的因果關係; 原告於109年12月即發現系爭廣告,卻遲至113年5月8日方提 出本件請求,原告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時效,原告主張並 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一、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 聲請均駁回。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三、願供擔保,請 准宣告免假執行。  參、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120頁,並依判決格式修正或 刪減文句) 原告就前開被告行為提起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訴訟,業經本 院於112年9月28日以112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民事判決「被告 不得於其官網或所刊登之廣告上,使用一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表示原告生產販售之褐藻醣膠產品」,被告提起上訴,經 本院於113年3月28日以112年度民公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駁回 上訴,該案被告未提上訴而確定。 肆、本件兩造爭點:(本院卷第121頁) 一、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 責任,有無理由?若有,金額為何? 二、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罹於時效?  伍、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除別有規定外,確定之終局判決就經裁判之訴訟標的,有 既判力,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定有明文。復按確定判決 所生之既判力,除使當事人就確定終局判決經裁判之訴訟標 的法律關係,不得更行起訴或為相反之主張外,法院亦不得 為與確定判決意旨相反之裁判,始能避免同一紛爭再燃,以 保護權利,維持法之安定及私法秩序,達成裁判之強制性、 終局性解決紛爭之目的。申言之,法院於將抽象之法律條文 ,經由認事用法之職權行使,以判決形式適用於具體個案所 確定之權利義務關係,乃當事人間就該事件訴訟標的之具體 規範,對於雙方當事人及法院均具有拘束力,當事人間之權 利義務關係因而調整,不容當事人再為相反之爭執,法院更 應將之作為「當事人間之法」而適用於該當事人間之後續訴 訟(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736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查原告就被告前開系爭廣告之行為提起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 訴訟,業經本院於112年9月28日以112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民 事判決「被告不得於其官網或所刊登之廣告上,使用『一代 小分子褐藻醣膠』表示原告生產販售之褐藻醣膠產品」,被 告提起上訴,經本院於113年3月28日以112年度民公上字第3 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在案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並經 本院調閱上開卷宗核閱無訛,故被告前開就系爭廣告之行為 違反公平法第21條第1項規定,業經本院判決認定如前,是 兩造應受上開判決既判力之拘束。 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為無理由: ㈠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責任,民 事訴訟法第277條第1項定有明文。主張法律關係存在之當事 人,須就該法律關係發生所須具備之特別要件,負舉證之責 任。而此特別要件之具備,苟能證明間接事實並據此推認要 件事實雖無不可,並不以直接證明者為限,惟此經證明之間 接事實與要件事實間,須依經驗法則足以推認其因果關係存 在者,始克當之。倘負舉證責任之一方所證明之間接事實, 尚不足以推認要件事實,縱不負舉證責任之一方就其主張之 事實不能證明或陳述不明、或其舉證猶有疵累,仍難認負舉 證責任之一方已盡其舉證責任,即不得為其有利之認定(最 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613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事 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公平法第30條定有明文。又侵權行為賠償損害之請求權, 乃在填補被害人之實際損害,而非更予以利益,故損害賠償 以受有實際損害為成立要件,若無損害即無賠償之可言,此 即所謂損害填補原則。 ㈡原告主張系爭廣告足以影響消費者之交易決定而妨害原告之 市場效能並對原告造成嚴重的無形資產商業損失,被告自11 1年6月至112年2月20日於官網刊登系爭廣告,獲取點擊人數 總計有269次,而系爭廣告在FB社群媒體上共有609按讚人數 ,若以原告商品單價33,000元計算,導致原告至少受有1,50 0萬元之損失云云。然系爭廣告在被告官網、FB社群媒體上 之點擊或按讚人數,僅能表示瀏覽系爭廣告之人數,無法據 此推認瀏覽之人會因此不買原告商品而轉而購買被告商品, 無法僅以上開點擊或按讚之人數據以推認原告因此受有實質 上之損害,且迄至本件言詞辯論終結前,原告均未提出其因 系爭廣告之刊登而導致實際損害為何,亦未提出證據證明原 告商品有因系爭廣告而導致銷售減少之具體證據供本院審酌 ,即不能證明原告有因此造成損害,是以基於無損害即無賠 償原則,原告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此部分之賠償。故原告向被 告請求負損害賠償責任,即難認有據,不應准許。 四、從而,原告依公平法第30、31條規定,請求被告等給付3,00 0萬元本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 其假執行之請求即失所依附,應併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 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 ,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民事訴 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二庭   法 官 王碧瑩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上 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有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1項但 書、第5項所定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前開資格者,應另附 具各該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上開規定(詳附註)所 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楊允佳 附註: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1項、第5項

2025-02-06

IPCV-113-民公訴-4-20250206-1

民商上再易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民商上再易字第3號 再 審原 告 高滄洋 再 審被 告 鄭得軒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1月11日本院113年度民商上易字第3號確定裁定及1 13年7月16日113年度民商訴字22號民事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並 為訴之追加,判決如下: 主 文 一、本院一一三年度民商上易字第三號民事裁定廢棄。 二、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均駁回。 三、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訴訟費用均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本件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施行(民國112年1月12日修   正、同年8月30日施行)前繫屬於本院,依同法第75條第1項   前段,自應適用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之規定。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507條規定,裁定已經確定,而有同法第496 條第1項或第497條之情形者,得準用本編之規定,聲請再審 。本件再審原告所提「民事抗告狀」其請求之標的裁判為本 院113年度民商上易字第3號(下稱本院前審)確定裁定(下 稱原確定裁定),原確定裁定本不得抗告,本院雖誤載為得 抗告,然依上開規定,視為其已提出再審之聲請。又原確定 裁定係於113年11月18日送達於再審原告(見本院前審卷第1 92頁),再審原告於113年11月25日具狀聲請再審,有民事 訴訟視為聲請再審狀首頁之本院收狀章可稽(見本院卷第17 頁),尚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 三、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 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此觀民事訴訟 法第446條第1項但書、第255條第1項第3款規定自明。再審 原告原起訴聲明第1項請求再審被告應賠償其新臺幣(下同 )20萬元。嗣於本院前審上訴時擴張金額為291,300元,則 揆諸前開規定,核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 再審原告以本院113民商訴字第22號(下稱本院一審)判決 (下稱本院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1、2所示商標圖樣向經濟 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商標註冊,經智慧局核准 取得第02140976、01295290號註冊商標(其名稱、申請日、 註冊日、註冊公告日、專用期限、指定使用類別如本院一審 判決附表一編號1、2所示,下稱系爭商標1、2)。再審被告 自110年9月起迄今,未經再審原告授權或同意,使用與系爭 商標1、2相同之「貝多芬」文字於其銷售之斗櫃、床頭櫃商 品網頁上如本院一審判決附表二所示,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 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商標權之行為 。又再審原告於111年9月12日、112年3月7日、112年7月24 日分別以存證信函通知再審被告,但其仍繼續使用,爰依商 標法第69條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本院一審判決再審 原告敗訴,再審原告提起上訴,經原確定裁定認定再審原告 上訴行為不生效力,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2條第2項後 段規定駁回其上訴。再審原告提起再審,主張原確定裁定有 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96條第1項1款適用法規錯誤的再 審事由,及主張第20類商品「家具」有包括床頭櫃與五斗櫃 ,本院一審判決認為五斗櫃不包括於家具中,理由錯誤,且 再審被告承認上游廠商提供商品資料,即使為真,被告即使 無故意,最少也是有過失,也許刑事不處罰過失,但在民事 事件中過失應負責任,仍應依照商標法負賠償責任。再審被 告於偵查庭中有承認其有販售「貝多芬」床頭櫃,再審被告 至少有過失不容否認等語。並聲明:㈠原確定裁定及本院一 審判決均廢棄。㈡再審被告應賠償再審原告291,300元。㈢訴 訟費用由再審被告負擔。 二、再審被告答辯:     再審原告申請的商標適用商品類別中沒有床頭櫃與五斗櫃這 兩個項目,再審被告之貝多芬六斗櫃商品為上游廠商提供, 亦由上游廠商命名並提供商品資料,再審被告在不知情下刊 登,再審被告收到再審原告第一次存證信函,已立即將商品 下架,再審被告並無侵權意圖,其答辯引用本院前審及一審 卷中所提之書狀。並聲明:㈠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均駁回。㈡ 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訴訟費用均由再審原告負擔。 三、本件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463 條準用同法第270條之1第1項   第3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協議簡化爭點如   下: ㈠不爭執事項: ⒈再審原告為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人。 ⒉智慧局於110年8月25日以中台廢字第L01100230號廢止處分   書為系爭商標2指定使用於「桌、椅、餐椅、沙發、書櫃、   鞋櫃、衣櫥、病床、銅床、床架、床座、床頭板、床頭櫃、   枕頭、坐墊、靠墊」商品之註冊應予廢止;指定使用於「彈   簧床墊、床墊、發泡聚乙烯床墊、家具」商品之註冊,廢止   不成立。  ⒊再審被告於其銷售之斗櫃商品網頁上使用「貝多芬」字樣,   銷售價格為9,710元。  ⒋再審原告於111年9月12日寄發存證信函於再審被告。 ㈡爭執事項: ⒈再審被告於其銷售之斗櫃商品、床頭櫃商品網頁上使用「貝   多芬」字樣,是否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商標   權之行為?  ⒉再審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規定,請求再審被告賠償   其損害,有無理由?如有,損害賠償金額應如何計算? 四、本件應適用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之規定,已如前述, 惟原確定裁定誤用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1項第3 款、第5項規定,認為再審原告未依上開規定委任律師或具 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於同年10月14日裁定再審 原告於收受裁定正本15日內,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 特定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書,並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第12條第4項規定追認再審原告自同年8月1日起所為之訴 訟行為,經再審告於同年10月18日收受,逾期未補正亦未依 同法第11條第1項為訴訟救助之聲請(本院前審卷第174至17 8、188頁),因此原確定裁定以再審原告所為之上訴行為不 生效力,爰依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2條第2項後段規 定,駁回其上訴,其適用法規核屬錯誤。是以,再審原告主 張原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96條第1項1款適 用法規錯誤的再審事由,為有理由,本院自應廢棄原確定裁 定,並繼而審理本院一審判決駁回再審原告之訴是否正當及 再審原告於前審追加之訴是否有理由。 五、按再審之訴,雖有再審理由,法院如認為原判決為正當者, 應以判決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4條定有明文。 六、經查,再審原告雖為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人,然系爭商標 2原指定使用於「桌、椅、餐椅、沙發、書櫃、鞋櫃、衣櫥 、病床、銅床、床架、床座、床頭板、床頭櫃、枕頭、坐墊 、靠墊」商品之註冊業經智慧局於110年8月25日廢止在案, 因商標係從廢止之日起始解消其商標註冊效力,而非溯及失 效(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75號民事判決可資參照), 可知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自斯時起僅限於「乳膠床墊、記 憶床墊、床、床架、床墊、電動床、木製床架、彈簧床墊、 桌、椅、餐椅、沙發、衣櫥、系統家具、辦公家具、金屬製 家具、多層床墊、餐桌、電腦椅、電腦桌」、「彈簧床墊、 床墊、發泡聚乙烯床墊、家具」等商品,而不及於前揭廢止 註冊之商品(含本件再審原告主張之斗櫃、床頭櫃等)。 七、再審原告雖主張斗櫃、床頭櫃商品均屬於系爭商標1、2所指 定使用之「家具」,被告販售使用「貝多芬」商標字樣於斗 櫃、床頭櫃之行為,自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 商標權之行為云云。然查,本院一審判決就系爭商標2指定 使用於「桌、椅、餐椅、沙發、書櫃、鞋櫃、衣櫥、病床、 銅床、床架、床座、床頭板、床頭櫃、枕頭、坐墊、靠墊」 商品部分自110年8月25日經智慧局廢止確定後,再審原告就 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範圍即應限縮於該等商標所指定「乳 膠床墊、記憶床墊、床、床架、床墊、電動床、木製床架、 彈簧床墊、桌、椅、餐椅、沙發、衣櫥、系統家具、辦公家 具、金屬製家具、多層床墊、餐桌、電腦椅、電腦桌」、「 彈簧床墊、床墊、發泡聚乙烯床墊、家具」等商品部分為限 ,且依前述,「家具」亦應限定於與再審原告實際使用商標 之「床墊」商品性質相當者,已敘明理由(見本院一審判決 四、得心證之理由第㈢項第1點),核屬正當。從而,再審原 告主張系爭商標1、2指定使用之「家具」應包含斗櫃、床頭 櫃商品,難認有據。     八、承上可知,再審原告主張再審被告於系爭商標2經部分廢止 後,自110年9月起迄今使用「貝多芬」商標字樣於斗櫃、床 頭櫃等商品,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再審原告 商標權之行為,即非有據。本院一審判決已依卷內證據,敘 明再審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規定,請求再審被告賠償 其損害,為無理由,本院審酌後認定本院一審判決為正當, 且再審被告並未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再審原 告商標權之行為,再審原告請求再審被告賠償損害及於前審 為追加之訴,均為無理由。 七、綜上所述,本院原確定裁定雖有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 96條第1項1款適用法規錯誤的再審事由,應予廢棄,惟本院 一審判決為再審原告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再審意旨指摘 本院一審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其於前審追 加之訴,亦為無理由,均應予駁回。 八、兩造其餘主張及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審酌後,認為均於判   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504條 、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林惠君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2025-02-06

IPCV-113-民商上再易-3-20250206-1

民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民專訴字第19號 原 告 士覺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松瑋 訴訟代理人 吳磺慶律師 被 告 有你共創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兼法定代理人李彥甫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魏意庭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 3年12月3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513550號「支撐版」新型專利(下稱系爭 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4年12月1日至114年 6月25日止。原告於112年11月2日發現被告有你共創數位股 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於「有•設計u Design」網站販售如起訴狀附表1 所示編號1:「Kira Kobai 支架款磁吸行動電源」(下稱系爭產品1)、編號2:「Spunk 支架款磁吸行動電源」(下稱系爭產品2)、編號3:「Apex Skinarma IML工藝防刮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下稱系爭產 品3)等產品(以下合稱系爭產品),經侵權鑑定報告分析比 對結果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被告既 為原告之競爭同業,無法推諉不知系爭專利,被告販售系爭 產品,主觀上顯具故意。據此,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 第58條第1、2項、第96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公司 排除、防止侵害並回收銷毀系爭產品;另依專利法第120條 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請求被告公司給付損害賠償新臺 幣(下同)165萬元。又因被告公司前述侵權行為,屬其法 定代理人即被告李彥甫之執行業務範圍,依公司法第23條第 2項規定,請求被告李彥甫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 ㈡並聲明:   ⒈被告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直接或間接為製造、為販賣之 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侵權產品 列表之物品。   ⒉被告公司應將如附表1侵權產品列表之物品及原料回收並銷 毀。   ⒊被告公司應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 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⒋原告願供現金或銀行可轉讓定存單供擔保,請准予假執行 。 二、被告答辯:     ㈠被告公司為一設計媒體結合電子商務之文創平台(虛擬通路 業者),與訴外人亞瑟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亞瑟公司) 簽署合作契約書,透過被告公司所屬「有•設計uDesign」網 站販售系爭產品,依合作契約書第10條1.約定,基於合約交 付之商品或商品說明、圖樣及其他行銷資料等,均取得合法 之權利或授權,絕無侵害他人所有之專利權、著作權、商標 權、營業秘密、或其他專門技術或權利,或侵害姓名權、肖 像權或其他違反法令之情事。又系爭產品係依我國第M61481 2號「便攜式電子裝置防護體之改良」新型專利技術内容所 為,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不符合全要件原則 ,且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實質不同,亦不適用均等論原則, 自不構成專利權侵害。 ㈡被告公司為虛擬通路業者,透過電視、網路及型錄等銷售平 台而販售各類型商品,非製造或販賣其中特定某一類商品之 業者,倘未經專利權人告知,實難期待其具有解讀申請專利 範圍並進而判斷分析所販賣之商品有無侵害專利權之能力, 自無從課予其避免侵害專利之注意義務與責任,且被告公司 於112年12月間收受本院來函檢附原告之民事起訴狀後,即 將系爭產品下架停止銷售,原告主張為無理由。  ㈢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 予假執行。    三、不爭執事項(見本卷二第50頁) ㈠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4年12月1日至1 14年6月25日止。 ㈡訴外人亞瑟公司與被告公司於111年4月18日訂立合作契約書 ,透過被告公司所屬「有•設計uDesign」網站販售如起訴狀 附表1所示系爭產品。 四、爭執事項(見本院卷二第50至51頁)  ㈠專利侵權部分:   ⒈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   ⒉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  ㈡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條第1、2項、第96條第1項、 第3項規定,請求排除、防止被告公司侵害系爭專利並銷毀 系爭產品及原料,有無理由?  ㈢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 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有無 理由?如有,損害賠償金額應如何計算?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 使用電子裝置過程中,容易造成頸部與手部疲勞,如果將 電子裝置平置於桌面上使用,易造成背部不舒適的問題, 及螢幕反射而干擾閱讀與操作,通常需讓電子裝置以一具 有傾斜角度的狀態立起以方便的使用,才能方便閱讀與操 作。現有保護蓋產品在翻摺形成支撐結構後,電子裝置斜 置且倚靠其上,無法得到有效的定位,容易因本身重量或 不當碰觸而滑動。又現有保護蓋產品體積過大、不容易收 納、不便於攜帶等缺點。系爭專利開發出一種支撐板,可 提供一種能夠穩固地支撐所述電子裝置,且能夠快速展開 及收納的支撐板(見甲證8,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2】~ 【0006】段,本院卷一第108至109頁)。   ⒉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系爭專利提供一種支撐板100,供支撐一電子裝置10。支 撐板100包括一第一板件110、一可折部160及一第二板件2 00。可折部160分別連接第一板件110及第二板件200,第 一板件110更包含遠離可折部160的一結合部210及鄰近於 可折部160的一抵靠部220。第二板件200則具有至少一被 結合部120及貼附於第二板件200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140 。結合部210能夠翻摺地與被結合部120結合定位,其中抵 靠部220能夠支撐第二板件200且與第二板件200之間形成 一仰視夾角θ(見甲證8,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7】段, 本院卷一第109頁)。   ⒊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1示。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共計10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餘為附 屬項,依原告提出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見甲證4、5、6 ,本院卷一第37至73頁)內容,原告主張系爭產品文義侵 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故僅列出原告所主張受侵害請求項1 之內容:    一種支撐板,供支撐一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 折部及一第二板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 二板件,該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 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 合部及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該結合部 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其中該抵靠部能夠支 撐該第二板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  ㈡系爭產品技術內容   ⒈系爭產品1技術描述    ⑴系爭產品1為「Kira Kobai磁吸行動電源」,供支撐一電 子裝置(手機),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 板1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件,該 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 折部的一抵靠部,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部及 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該結合部能夠 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 二板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見甲證4 ,本院卷一第45至47頁)。    ⑵系爭產品1之照片如附圖2所示。   ⒉系爭產品2技術描述    ⑴系爭產品2為「Spunk磁吸行動電源」,供支撐一電子裝 置(手機),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板件 ,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該第一 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 的一抵靠部,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部及貼附 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該結合部能夠翻摺 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二板 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見甲證5,本 院卷一第58至59頁)。    ⑵系爭產品2之照片如附圖3所示。   ⒊系爭產品3技術描述    ⑴系爭產品3為「Apex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供支撐一電 子裝置(手機),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 板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該 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 折部的一抵靠部,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部及 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該結合部能夠 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 二板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見甲證6 ,本院卷一第70至71頁)。    ⑵系爭產品3之照片如附圖4示。  ㈢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   ⒈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侵權比對分析說明: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解析:     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範圍,其技術內容可解析為7個 要件(element),分別為:     A.要件編號1A:一種支撐板,供支撐一電子裝置;     B.要件編號1B: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板 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     C.要件編號1C:該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 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     D.要件編號1D: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部及貼 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     E.要件編號1E:該結合部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 定位,其中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二板件且與該第二 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    ⑵系爭產品1、2技術內容:      a.要件編號1a-1、1a-2:一種磁吸行動電源具一支撐結 構,供支撐一電子裝置;    b.要件編號1b-1、1b-2: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 一第二板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 板件;     c.要件編號1c-1、1c-2:該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 部的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     d.要件編號1d-1、1d-2: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 合部及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結合一磁吸行動電源;     e.要件編號1e-1、1e-2:該結合部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 合部結合定位,其中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二板件且 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      ⑶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1、2各要件之文義比對:     A.要件編號1a-1、1a-2:甲證1、甲證4第5頁照片2、第 10頁(見本院卷一第25至28、41、46頁)及甲證7附 件2第2頁(見本院卷一第88頁)揭露系爭產品1、2磁 吸行動電源,包含一支撐結構,該具有支撐結構之磁 吸行動電源用以支撐一手機之內容。由上所述,系爭 產品1、2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A「一種支撐板,供支 撐一電子裝置」文義所讀取。     B.要件編號1b-1、1b-2:甲證1、甲證4第5、6頁照片2 、5、第10頁(見本院卷一第25至28、41、42、46頁 )及甲證7附件2第2頁(見本院卷一第88頁)揭露該 支撐結構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板件; 該支撐結構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 之特徵。由上所述,系爭產品1、2為系爭專利要件編 號1B「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板件,該 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文義所讀 取。 C.要件編號1c-1、1c-2:甲證1、甲證4第5、6頁照片2 、5、第10頁(見本院卷一第25至28、41、42、46頁 )及甲證7附件2第2頁(見本院卷一第88頁)揭露該支 撐結構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 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由上所述,系爭產品1、2 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該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 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文義 所讀取。     D.要件編號1d-1、1d-2:甲證1、甲證4第5頁照片2、第 10頁(本院卷一第25至28、41、46頁)及甲證7附件2 第2頁(見本院卷一第88頁)揭露該支撐結構結合一 磁吸式行動電源,係對應智慧型手機磁吸感應線圈位 置,對手機進行充電,與系爭專利於支撐板上貼附有 一止滑元件之技術特徵有別。由上所述,系爭產品1 、2未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D「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 少一被結合部及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 件」文義所讀取。     E.要件編號1e-1、1e-2:甲證1、甲證4第5、6頁照片2 、5、第10頁(見本院卷一第25至28、41、42、46頁 )及甲證7附件2第2頁(見本院卷一第88頁)揭露該 支撐結構該結合部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 ;該支撐結構之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二板件且與該第 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之內容。由上所述,系爭 產品1、2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E「該結合部能夠翻摺 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其中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 第二板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文義 所讀取。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1、2文義讀取分析如附表1所 示。   ⒊綜上所述,系爭產品1、2技術內容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 義讀取,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 圍。 ㈣系爭產品3 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   ⒈系爭產品3 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侵權比對分析說明:    ⑴系爭產品3技術內容:      a.要件編號1a-3:一種Apex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具一 支撐結構,供支撐一電子裝置;    b.要件編號1b-3: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 板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     c.要件編號1c-3:該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 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     d.要件編號1d-3: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部; 未具有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     e.要件編號1e-3:該結合部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 合定位,其中該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二板件且與該第 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3各要件之文義比對: A.要件編號1a-3:甲證3、甲證6第5至7、10頁及甲證7 附件5(見本院卷一第33至35、65至67、70、92至102 頁)揭露Apex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包含一支撐結構 ,該具有支撐結構之磁吸行動電源用以支撐一手機之 內容。由上所述,系爭產品3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A 「一種支撐板,供支撐一電子裝置」文義讀取。 B.要件編號1b-3:甲證3、甲證6第5至7、10頁及甲證7 附件5(見本院卷一第33至35、65至67、70、92至102 頁)揭露該支撐結構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 第二板件;該支撐結構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 該第二板件之特徵。由上所述,系爭產品3為系爭專 利要件編號1B「包括一第一板件、一可折部及一第二 板件,該可折部分別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 文義讀取。 C.要件編號1c-3:甲證3、甲證6第5至7、10頁及甲證7 附件5(見本院卷一第33至35、65至67、70、92至102 頁)揭露該支撐結構第一板件更包含遠離該可折部的 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靠部。由上所述, 系爭產品3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該第一板件更包 含遠離該可折部的一結合部及鄰近於該可折部的一抵 靠部」文義讀取。 D.要件編號1d-3:甲證3、甲證6第5至7、10頁及甲證7 附件5(見本院卷一第33至35、65至67、70、92至102 頁)揭露該支撐結構結合於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該 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對應第二板件一側面並未揭示貼 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之止滑元件特徵,系爭產品3 之止滑方式係透過手機與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周緣卡 合方式固定止滑,與系爭專利於支撐板上貼附一止滑 元件之技術特徵有別。由上所述,系爭產品3未為系 爭專利要件編號1D「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 部及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文義讀 取。 E.要件編號1e-3:甲證3、甲證6第5至7、10頁及甲證7 附件5(見本院卷一第33至35、65至67、70、92至10 2頁)揭露該支撐結構之結合部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合 部結合定位;該支撐結構之抵靠部能夠支撐該第二板 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角之內容。由上 所述,系爭產品3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E「該結合部 能夠翻摺地與該被結合部結合定位,其中該抵靠部能 夠支撐該第二板件且與該第二板件之間形成一仰視夾 角」文義讀取。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3文義讀取分析如附表2所示。   ⒊綜上所述,系爭產品3技術內容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 所讀取,系爭產品3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  ㈤系爭產品1至3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   ⒈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比對分析: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與系爭產品1、2要件編號1d -1、1d-2均等比對分析說明: A.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專利為一支撐板,其中該止 滑元件係以貼附方式固定於支撐板第二板件對應支 撐行動裝置之表面,以使該行動裝置不易滑落;系 爭產品1、2為一磁吸行動電源裝置,具有對應電子 裝置電源或數據傳輸及支撐之功能,該對應電子裝 置端之支撐面為行動電源之磁吸充電單元。系爭專 利之止滑單元與系爭產品1、2之磁吸充電單元並不 相同,上述技術特徵上之差異並非已知元件所能簡 單替換,亦非元件位置之簡單改變,故系爭專利之 止滑元件與系爭產品1、2之磁吸充電單元兩者具有 實質差異。 B.就功能而言:系爭專利止滑元件之定位、貼附定位 及吸震之功能及效果,與系爭產品1、2磁吸進行充 電或數據傳輸與充電接口對接定位之功能難謂其功 能實質相同。 C.就結果而言: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1、2皆可支撐、 定位電子裝置,故兩者具有實質相同之結果。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1、2均等比對分析如附表3 所示。   ⑶綜上,系爭產品1、2要件編號1d-1、1d-2與系爭專利請 求項1要件編號1D相較,係以不同之方式,及不同之功 能,而獲得相同之結果,故系爭產品1、2要件編號1d 、1d-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不符合均等論, 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 ⒉系爭產品3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比對分析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與系爭產品3要件編號1d-3 均等比對分析說明: A.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專利為一支撐板,其中該止 滑元件係以貼附方式固定於支撐板第二板件對應支 撐行動裝置之表面,以使該行動裝置不易滑落; 系爭產品3為一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該磁吸支架 用以調整手機殼之角度變化,該手機殼之周緣殼套 用以保護及固定手機。系爭專利之止滑單元與系爭 產品3之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並不相同,上述技術 特徵上之差異並非已知元件所能簡單替換,亦非元 件位置之簡單改變,故止滑元件與磁吸支架防摔手 機殼兩者明顯不同。 B.就功能而言:系爭專利止滑元件之定位、貼附定位 及吸震之功能及效果,與系爭產品3磁吸支架防摔 手機殼以手機殼之殼周緣殼套固定保護手機之功能 難謂其功能實質相同。 C.就結果而言: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3皆可對手機進 行角度定位調整,故兩者具有實質相同之結果。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3均等比對分析如附表4所 示。   ⑶綜上,系爭產品3要件編號1d-3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 件編號1D相較,係以不同之方式,及不同之功能,而 獲得相同之結果,故系爭產品3要件編號1d-3與系爭 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不符合均等論,系爭產品3未 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 ㈥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至3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之意見 ⒈原告主張:其提出之鑑定報告内所述之「磁吸支架防摔手 機殼周緣殼套」或「磁吸零件」,是系爭專利所述的其中 一個止滑元件」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83頁)。惟查:    ⑴系爭產品1、2為「磁吸式行動電源」,系爭產品3為「Ap ex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原告所稱「磁吸支架防摔手 機殼周緣殼套」應為系爭產品3,「磁吸零件」應為系 爭產品1、2,先予敘明。    ⑵關於系爭產品1、2「磁吸零件」:如前述理由,系爭產 品1、2之第二板件結合一磁吸行動電源,姑且不論磁吸 零件是具備系爭專利之止滑元件之作用或功效,由系爭 專利請求項1技術特徵1E所界定「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 少一被結合部及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 」,系爭產品1、2之磁吸單元係設於磁吸行動電源內, 與系爭專利所載「貼附」之技術特徵不同;另參酌系爭 專利說明書[0021]「止滑元件140為由熱可塑性橡膠、 樹脂、結合劑混合構成自黏性以及可伸縮彈性的一貼/ 墊片,因此使電子裝置10不僅具有定位效果,還兼具有 貼附定位並吸震的效果」,系爭產品1、2之磁吸行動電 源,所為之磁吸係為充電目的或功能,具有定位之功效 ,惟仍不具防震之功效,是以原告所述系爭產品1、2之 「磁吸零件」相當系爭專利「止滑元件」之理由並不足 採。 ⑶關於系爭產品3「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周緣殼套」:如前 述理由,系爭產品3為一具有支撐結構之磁吸支架防摔 手機殼,系爭產品3並未具有前述「貼附於該第二板件 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之技術特徵。另參酌系爭專利說 明書[0021]「止滑元件140為由熱可塑性橡膠、樹脂、 結合劑混合構成自黏性以及可伸縮彈性的一貼/墊片, 因此使電子裝置10不僅具有定位效果,還兼具有貼附定 位並吸震的效果」,系爭產品3可由熱可塑性橡膠、樹 脂、結合劑混合構成,該周緣套殼並未設於該第二板件 之側面,是以原告所述系爭產品3「手機殼周緣殼套」 相當系爭專利「止滑元件」之理由並不足採。 ⒉原告又稱:系爭產品係整體販售,系爭產品1、2僅是將第 二板件融入電源功能,系爭產品3僅是將第二板件融入手 機殼功能,但系爭專利並未排除「第二板件」可「具有充 電功能」或「同時具有手機殼」之可能,因此不應僅單獨 拆分某零件進行分析,而應以整個具有支撐功能的行動電 源或手機殼進行分析;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未限定該止 滑元件之形式,系爭產品1、2之「磁吸手段」或系爭產品 3之「手機殼包覆作用」亦符合止滑元件之定義,符合文 義讀取云云(見本院卷二第15至20頁)。惟查: ⑴「文義讀取」之判斷,應將解釋後的系爭專利之請求項 的每一技術特徵與被控侵權對象之對應元件、成分、步 驟或其間之關係等,分別進行比對,若各別對應之技術 特徵均相同,則被控侵權對象符合「文義讀取」。反之 ,若被控侵權對象欠缺解釋後的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任 一技術特徵,或有任一對應之技術特徵不相同,則不符 合「文義讀取」。所謂技術特徵「相同」,係指系爭專 利之請求項與被控侵權對象二者對應的技術特徵「完全 相同」、「差異僅在於文字之記載形式或能直接且無歧 異得知者」、「被控侵權對象的技術特徵為系爭專利之 請求項對應技術特徵的下位概念技術特徵」等三種情形 。(參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侵害判斷要點3.2.1)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該第二板件則具有至少一被結合 部及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元件」,系爭產 品1、2之磁吸單元及系爭產品3之手機殼周緣皆未具有 系爭專利請求項1「貼附於該第二板件一側面的一止滑 元件」之技術特徵,原告所訴系爭產品1至3已為系爭專 利請求項1所文義讀取之理由顯不足採。 ⑶另查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0004】段「現有的 保護蓋產品在翻摺形成支撐結構後,電子裝置斜置且倚 靠於其上時,並無法得到有效的定位,容易因本身重量 或不當碰觸而滑動。此外,現有保護蓋產品體積過大, 導致不容易收納,而不便於攜帶,因此都造成使用上的 不便與困擾」,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為電子產 品之保護蓋產品體積過大、收納不易、不便於攜帶等困 擾而創作系爭「支撐板」,惟系爭產品3「Apex磁吸支 架防摔手機殼」即為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 ,原告所訴系爭產品3「手機殼」侵害系爭專利「支撐 板」之主張應不足採。    ⑷再依專利法第58條第4條「發明專利權範圍,以申請專利 範圍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並得審酌說明書及 圖式」,第120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系爭專利「止滑 元件」一詞,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0021]「止滑元件14 0為由熱可塑性橡膠、樹脂、結合劑混合構成自黏性以 及可伸縮彈性的一貼/墊片,因此使電子裝置10不僅具 有定位效果,還兼具有貼附定位並吸震的效果」,系爭 產品1、2之磁吸單元或系爭產品3之手機殼非為具有自 黏性及可伸縮之貼/墊片,難謂已為文義讀取。 ⒊原告另主張:系爭產品1、2片體之被結合部與「行動電源 」磁吸(止滑)部相結合,其技術手段仍為透過「第二板件 (包含被結合部與磁吸元件)」作為連結第一板件與接觸電 子裝置,方式實質相同,並有防止電子裝置滑動之實質相 同功能及效果。系爭產品3由結合「上第二板件、下第二 板件、手機殼」之技術手段,以達到支撐電子裝置之功能 與效果,皆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止滑元件」要件不具 實質差異,系爭產品1、2之磁吸元件及系爭產品3之手機 殼周緣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止滑元件」實質相同云云( 見本院卷二第15至20頁)。惟查:    ⑴判斷被控侵權對象是否適用均等論,即判斷被控侵權對 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差異是否為非實質的,若二者 之間具有實質差異,則不適用均等論,應判斷被控侵權 對象不構成均等侵權。反之,若二者之間不具實質差異 ,且無均等論之限制事項時,則適用均等論,應判斷被 控侵權對象構成均等侵權。判斷被控侵權對象是否適用 均等論,原則上僅須就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 項的技術特徵不相同的部分進行比對。若被控侵權對象 欠缺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任一技術特徵,或二者對應之 任一技術特徵有實質差異,則不適用均等論。(參經濟 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4.2) ⑵如前所述,系爭產品1、2之磁吸行動電源,係以磁場吸 引方式對電子裝置之充電接口對接,進行電源或數據之 傳輸;系爭產品3之磁吸支架防摔手機殼,係以手機殼 之周緣殼套固定、保護手機,系爭產品1、2之磁吸元件 或系爭產品3之手機殼周緣皆與系爭專利之「止滑元件 」具有實質差異,自不適用均等論,原告所訴系爭專利 與系爭產品1至3為實質相同之理由顯不足採。 六、綜上所述,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及均等 範圍,未侵害系爭專利。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41條第2 項規定,原告不得對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之權利。從而,原告 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排除 、防止被告公司侵害系爭專利並回收銷毀系爭產品及原料, 並依同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及公司法第23條 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公司與被告李彥甫連帶賠償損害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已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其 依據,併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 本院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 八、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2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二庭 法 官 李維心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有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1項但書、第5項所定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前開資格者,應另附具各該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上開規定(詳附註)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林佳蘋 附註: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1項、第5項 智慧財產民事事件,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當事人應委任律師 為訴訟代理人。但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法官、檢察官、律 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一、第一審民事訴訟事件,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逾民事訴訟 法第四百六十六條所定得上訴第三審之數額。 二、因專利權、電腦程式著作權、營業秘密涉訟之第一審民事訴 訟事件。 三、第二審民事訴訟事件。 四、起訴前聲請證據保全、保全程序及前三款訴訟事件所生其他 事件之聲請或抗告。 五、前四款之再審事件。 六、第三審法院之事件。 七、其他司法院所定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事件。 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當事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 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一項訴訟代理人。

2025-02-06

IPCV-113-民專訴-19-20250206-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