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盧姿妤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41-250 筆)

續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續收字第9027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代 理 人 兼 送達代收人 王柏婷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PHAM VAN LINH(越南國籍) (現收容於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新竹收容所)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 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3年12月18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v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v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30

TPTA-113-續收-9027-20241230-1

續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續收字第8998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代 理 人 朱進豐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SHINTA MUSTYKA AMELLIA MALLIK(印尼國籍) (現收容於內政部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宜蘭收容所)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SHINTA MUSTYKA AMELLIA MALLIK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3年12月18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v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v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30

TPTA-113-續收-8998-20241230-1

續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續收字第9003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代 理 人 朱進豐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SUPATMI(印尼國籍) (現收容於內政部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宜蘭收容所)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SUPATMI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3年12月19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v無相關旅行證件,不能依規定執行。 v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30

TPTA-113-續收-9003-20241230-1

續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續收字第9015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代 理 人 朱進豐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NGUYEN VAN THUYET(越南國籍) (現收容於內政部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宜蘭收容所)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NGUYEN VAN THUYET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3年12月19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v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五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二個月。 3.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具體有效足供擔保日後執行驅逐出境之收容替代處分,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30

TPTA-113-續收-9015-20241230-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2年度交字第2144號 原 告 永錸交通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梁永盛 被 告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送達代收人 張雅婷 訴訟代理人 黃曉妍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10月24日 新北裁催字第48-CZ3241632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係因原告不服被告所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 罰條例)第8條之裁決而提起行政訴訟,依行政訴訟法第237 條之1,應適用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而本件因卷證資料 已經明確,爰依同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 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所有車牌號碼000-0000號營業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遭民眾檢舉於112年7月4日17時16分許停放在新北市○○區○ ○路0段00號,有「在人行道臨時停車」之違規行為,經新北 市政府警察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逕行舉發。被告認舉發 無誤,於112年10月24日依處罰條例第55條第1項第1款等規 定,以新北裁催字第48-CZ3241632號裁決,裁處原告罰鍰新 臺幣(下同)6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下稱原處分、罰鍰已 繳納)。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經被告重新審查後 ,因處罰條例第63條第1項將違規記點修正限於「當場舉發 」者,並於113年6月30日施行,被告於113年7月12日已自行 將前開處分有關「記違規點數1點」部分予以刪除並重新送 達原告(見本院卷第113、123頁)。原告仍不服,續行行政訴 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   系爭車輛於汽車維修廠完成維修,當時因車流量大,又離開 一定是以倒車方式行駛,為了禮讓其他行駛在幹道之車輛先 行,卻被舉發在人行道臨時停車,這並非是原告本意等語。 爰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則以:   本件依檢舉採證影像及照片,原告所有之系爭車輛停放於新 北市○○區○○路0段00號前,該處屬人行道,又本件從寬認定 屬於臨時停車之行為,被告據此作成裁罰處分,洵屬合法。 原告固主張非停車云云,惟查,系爭車輛無立即行駛之狀態 ,仍屬違規臨時停車,故原告主張不可採。本件原告之訴為 無理由,爰答辯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處罰條例第3條第3款、第10款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 如下:三、人行道:指為專供行人通行之騎樓、走廊,及劃 設供行人行走之地面道路,與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十 、臨時停車:指車輛因上、下人、客,裝卸物品,其停止時 間未滿3分鐘,保持立即行駛之狀態。」;第55條第1項第1 款規定:「汽車駕駛人,臨時停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30 0元以上600元以下罰鍰:一、在橋樑、隧道、圓環、障礙物 對面、人行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臨時停車。」。次按道 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1條第1項第1款規定:「汽車臨時停車 時,應依下列規定:一、橋樑、隧道、圓環、障礙物對面、 鐵路平交道、人行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等處,不得臨時 停車。」據上可知,如車輛非處於移動之行駛狀態,即係處 於靜止之停車狀態,此為概念邏輯上所當然。又所謂「停車 」與「行駛」的概念區分,是以有無「立即行駛」作為判別 標準,「立即行駛」就是「行駛」。 ㈡經查,原告所有系爭車輛於事實概要欄所示時、地,有「在 人行道臨時停車」乙節,有舉發通知單、原處分暨送達證書 、舉發機關函、汽車車籍查詢、檢舉採證光碟及照片等附卷 可稽(見本院卷第79至105頁),而原告亦未爭執系爭車輛確 有停在人行道上之情事,應可認定屬實。至原告前詞為主張 ,惟依卷附採證照片內容,未見系爭車輛車尾之煞車燈或倒 車燈亮起等情(見本院卷第80、81頁),按常理而論並非為立 即行駛之態,是原告上開主張其將倒車行駛、禮讓他車先行 之說法,核與上開照片所示之客觀內容並不相符,實不足採 。原告之系爭車輛停放於違規地 點,核無立即行駛之狀態,且停放之位置是禁止臨時停車之 處所,屬於不合法之臨時停車態樣,至為明確。  ㈢綜上,被告以原處分予以裁罰,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原 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八、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25

TPTA-112-交-2144-20241225-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750號 原 告 吳柏寬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訴訟代理人 楊承達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2月23日北 市裁催字第22-AH089615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係因原告不服被告所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 罰條例)第8條之裁決而提起行政訴訟,依行政訴訟法第237 條之1,應適用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而本件因卷證資料 已經明確,爰依同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為 判決,合先敘明。 二、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2年9月26日8時43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 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北市松河街與重陽 路口(下稱系爭路口) ,因有「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之違 規,經民眾檢舉後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南港分局(下稱舉發 機關)員警逕行舉發。被告認舉發無誤,於113年2月23日依 處罰條例第45條第1項第3款等規定,以北市裁催字第22-AH0 896150號裁決,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900元,並記違 規點數1點(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經被告重新審查後,因處罰條例第63條第1項將違規記點修 正限於「當場舉發」者,並於113年6月30日施行,被告於11 3年7月15日已自行將前開處分有關「記違規點數1點」部分 予以刪除並重新送達原告(見本院卷第69頁)。原告仍不服, 續行行政訴訟。 三、本件原告主張:   本案非現場警員攔查,而由不具名檢舉人透過未經國家檢驗 不明器材進行非法攝錄,此錄影正確性、合法性均係違法。 況且,於113年3月7日已通過修法,罰鍰1,200元以下之輕微 違規,不開放民眾檢舉。又系爭路口標誌不清,原告為閃避 對方機車來車,故左轉略有跨線,符合避免緊急危難,且依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規定 ,情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並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則答辯以:   本件依舉發機關就違規事實及舉發過程之說明,原告違規屬 實,且無原告所稱標線不清等情事,又民眾檢舉案件,無需 經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格之儀器採證。是本件原告之訴為 無理由,爰答辯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五、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⒈按處罰條例第7條之1第1項第8款、第2項:「(第1項)民眾 對於下列違反本條例之行為者,得敘明違規事實並檢具違規 證據資料,向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檢舉:……八、第45條第1 項……第3款……。(第2項)公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對於第1 項之檢舉,經查證屬實者,應即舉發。但行為終了日起逾7 日之檢舉,不予舉發。」第45條第1項第3款規定:「汽車駕 駛人,爭道行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8 00元以下罰鍰:……三、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道路交通安 全規則第97條第1項第1款、第2款規定:「汽車在未劃設慢 車道之雙向二車道行駛時,應依下列規定:一、均應在遵行 車道內行駛。二、在劃有分向限制線之路段,不得駛入來車 之車道內。」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 則)第149條第1項第1款第8目規定:「標線依其型態原則上 分類如下:一、線條以實線或虛線標繪於路面或緣石上,用 以管制交通者,原則上區分如下:……(八)雙黃實線設於路 段中,用以分隔對向車道,並雙向禁止超車、跨越或迴轉。 」第165條第1項、第2項規定:「(第1項)分向限制線,用 以劃分路面成雙向車道,禁止車輛跨越行駛,並不得迴轉。 (第2項)本標線為雙黃實線……」準此,依法劃設分向限制 線即雙黃實線之路段,即已顯示該路段分有雙向車道,駕駛 人即應在遵行車道內行駛,不得跨越分向限制線而駛入來車 之車道內,若違反上開設置規則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規定 ,未在遵行車道內而駛入來車之車道內者,即應按處罰條例 第45條第1項第3款規定為處罰。  ⒉復按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授權交通部會同內政部訂定「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下稱處理細 則)及其附件裁罰基準表,以維持裁罰之統一性與全國因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受處罰民眾之公平,不因裁決人員不同 ,而生偏頗,寓有避免各監理機關於相同事件恣意為不同裁 罰之功能(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1號解釋理由意旨參照) 。而裁罰基準表記載機車或小型車駕駛人,不依規定駛入來 車道,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者,處罰鍰額度為900 元,業斟酌機車或小型車、大型車等不同違規車種,依其可 能危害道路交通安全之輕重程度,並就其是否逾越於期限內 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之期限不同,其衍生交通秩序危害之情 節,分別為不同之裁處,符合相同事件相同處理,不同事件 不同處理之平等原則,且並未逾越法律明定得裁罰之上限, 被告自得依此基準而為裁罰。  ㈡經查:  ⒈處罰條例第7條之1規定得由民眾檢具違規證據資料向警察機 關檢舉,經查證屬實後予以舉發,乃因警力有限及民眾取巧 違規成性,為交通秩序混亂原因之一。民眾如能利用適當管 道檢舉交通違規,除可彌補警力之不足外,亦將產生極大之 嚇阻效果(該條文立法理由參照)。又處罰條例第7條之1第 2項、處理細則第22條第2項僅規定民眾敘明違規事實並檢具 違規證據資料向警察機關檢舉,檢舉違規證據係以科學儀器 取得者,經查證屬實足資認定違規事實應即舉發,並未規定 民眾持以舉發之錄像設備亦須屬於經定期檢定合格之法定度 量衡器。而所謂科學儀器,僅需其獲得結果可還原現場情形 及具有驗證性即為已足,並無另提出檢測合格證明文件之必 要。檢舉影像既係透過錄影設備之機械作用,真實保存當時 錄影之真實內容所得,復經本院當庭勘驗(詳下述),並無 偽、變造之情形,自得由民眾作為檢舉之違規證據,交由舉 發單位作為舉發之憑證。至原告主張依最新修正法規,低於 1,200元以下罰單不開放民眾檢舉云云。惟處罰條例第7條之 1第1項雖有於113年5月29日修正公布、訂於同年6月30日施 行,然本件原告所涉違反該條例第45條第1項第3款規定而言 ,無論修法前後,舉發機關皆得憑民眾檢具違規事證逕行舉 發後予以處罰,並不因修法而有所不同。故本件民眾檢舉及 舉發機關之舉發程序,自均屬合法。原告前揭主張關於檢舉 及舉發程序之質疑,顯係對於現行法規理解不全所致,並不 可採。  ⒉又前開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有舉發通知單、違規採證照 片、汽車車籍資料查詢、交通違規陳述、舉發機關112年12 月29日北市警南分交字第1123053381號函、原處分、檢舉採 證光碟等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29至44、47至52頁)。復經當 庭勘驗檢舉採證光碟影像,勘驗內容如下:「⒈(畫面時間08 :43:53-56)畫面係由檢舉人之行車紀錄器向前拍攝,可見 有一直向道路(下稱A道路、按即松河街),其兩側車道間 以雙黃實線分隔,前方有一與該直向道路交岔之橫向道路( 下稱B道路、按即重陽路)。檢舉人車輛行駛於松河街之右 側車道,前方有一車牌號碼為「000-0000」之自小客車即系 爭車輛(照片1)。⒉(畫面時間08:43:57-08:44:05)可見 系爭車輛行駛方向向左偏,並跨越雙黃線,行駛於對向車道 上,並持續左轉彎進入重陽街(照片2至6)。」上開勘驗內 容,有本院勘驗筆錄及截圖照片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76至 83頁)。足見原告所駕駛之系爭車輛行至系爭路口松河街路 段,確屬劃設分向限制線即雙黃實線之路段,惟系爭車輛左 方車輪仍跨越分向限制線致部分車體駛入對向車道占用來車 道而為行駛,客觀上顯已該當處罰條例第45條第1項第3款「 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之構成要件甚明。  ⒊原告另主張系爭路口標誌不清,為閃避對向機車才左轉而有 跨線,主張其符合緊急避難及處理細則第12條規定,可阻卻 違法或施予勸導云云,經查:  ⑴由前揭勘驗結果以觀,系爭路口松河街路段之路面確實畫有 雙黃實線且該標線清晰並無辨識不清之情存在,原告之行向 號誌亦清晰可辨,且原告跨越分向限制線行駛時,其對向並 無機車來車各情,有上述勘驗筆錄及截圖照片在卷可佐。是 原告無因標誌不清而欠缺期待可能性,亦無任何不得已之狀 況甚明,實難認有發生任何危及生命、身體或財產之「緊急 危難」存在,是原告主張符合緊急避難或欠缺期待可能性之 事由云云,即非有據。  ⑵又針對關於情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之情形,依處理細則 第12條第1項規定「免予舉發」之違規行為情狀,並未包含 本件違反處罰條例第45條第1項第3款「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 」之違規態樣,要無疑義。又如前述,原告並無不得已而須 跨越分向限制線行駛之情形存在,亦核與前揭處理細則第12 條第1項第14款、第15款所列要件不符。  ⑶是原告主張符合上開阻卻違法或免予舉發之事由云云,即非 有據;而被告認本件依法應加以處罰,並無違誤。  ㈢綜上所述,原告違規事證明確,被告依法所為原處分並無違 誤,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八、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25

TPTA-113-交-750-20241225-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有關行政執行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簡字第282號 原 告 張福根 上列原告因有關行政執行事務事件,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起訴,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起訴之聲明、訴訟標的及其原 因事實,並按件數徵收裁判費。行政訴訟法第105條第1項、 第98條第2項定有明文。訴狀未表明上開法定事項,或未繳 納裁判費,為不合起訴程式,經限期命補正而不補正或補正 不完全者,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裁定駁回之 。上開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236條之規定,於簡易訴訟程 序適用之。 二、經查,本件起訴書狀,未據繳納裁判費,且該訴狀未表明其 為本件原告並載明住居所地址,亦未記載被告機關及其代表 人,復未表明其訴之聲明及訴訟種類為何,且未附具原處分 書及訴願(或相當之聲明異議)決定書影本,經本院於民國11 3年11月15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達後7日內補正,該裁定已 於113年11月26日合法寄存送達予原告,有上開裁定及送達 證書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15、19頁)。嗣原告雖於113年1 1月29日具狀補充陳述意見,惟仍未完整補正上開事項,故 書狀程式仍有欠缺,且迄今仍未繳納裁判費,有本院多元化 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繳費資料明細、答詢表、收狀、收 文資料查詢清單附卷可佐(見本院卷第21、39至47頁)。是 本件補正顯不完全,參照前述規定與說明,原告起訴於法不 合,應予駁回。 三、據上,本件原告之訴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18

TPTA-113-簡-282-20241218-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2687號 原 告 梅家禮 上列原告因交通裁決事件,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交通裁決事件之起訴,按件徵收新臺幣300元,行政訴訟 法第237條之5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次按原告之訴,起訴不 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 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行政訴訟法第 107條第1項第10款亦有明文,此依同法第237條之9、第236 條等規定,於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亦準用之。 二、經查,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且未表明訴訟標的 ,亦未附具裁決書影本,起訴程式顯有欠缺。經本院於民國 113年10月11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達後7日內補正,該裁定 已於113年10月18日合法送達予原告,然原告迄今未補正上 開事項,有上開裁定、送達證書、收狀、收文資料查詢清單 、繳費資料明細、答詢表等件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27、31 -41頁)。揆諸前揭說明,原告本件起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 三、結論:原告之訴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17

TPTA-113-交-2687-20241217-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82號 原 告 鄭傳 被 告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送達代收人 張雅婷 訴訟代理人 黃曉妍律師 複 代理人 高宏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12月11日 新北裁催字第48-AS0428690號裁決(即原處分),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處分撤銷。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被告負擔。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300元。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係因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12月11日新北裁催字第48- AS042869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 ,而提起行政訴訟,核屬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第1項第1款 規定之交通裁決事件,因卷證資料明確,爰依同法第237條 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於112年9月9日13時12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 營業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北市文山區景中街路 口(下稱系爭路口),經民眾以系爭車輛有行經行人穿越道 時,不暫停讓行人先行之違規行為,於同日提出檢舉,經臺 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第二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對車主 即訴外人志陽計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志陽公司) 製開 北市警交大字第AS042869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 知單。嗣經志陽公司辦理歸責予原告,被告遂依道路交通管 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44條第2項等規定,於112年 12月11日以新北裁催字第48-AS042869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 分),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6,000元,記違規點數 3點,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告不服,提起行政 訴訟。嗣因處罰條例第63條第1項修正為僅當場舉發者始得 以記違規點數,並自113年6月30日起施行,被告乃於113年8 月1日刪除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並將更正後之原處分重新送 達原告(見本院卷第123頁)。原告仍不服,續行本件行政訴 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   依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第173 條第1項規定,網狀線用以告示車輛駕駛人禁止在設置本標 線之範圍內臨時停車,防止交通阻塞,由舉發通知單之照片 可知,本件為法規互有牴觸之爭議路口。另原告有遵照禮讓 行人行進方向一個車道寬距離約3公尺,被告所為的裁決違 法,訴請撤銷原處分,予以免罰等語。爰聲明:原處分撤銷 。 四、被告則以:   本件經檢視檢舉人提供採證影像,原告駛經系爭路口未減速 並暫停讓行人優先通行而逕行穿越,致行人自身安全未獲得 確認前,難再繼續前行穿越道路等情狀,違規事實足堪認定 ,被告據以裁處,應無違誤。是綜上所述,本件原告之訴為 無理由。爰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原告駕駛系爭車輛,並無未禮讓行人之情形,亦無其他 違規情事:  ⒈處罰條例第44條第2項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3條第2項規定 ,課以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遇有行人穿越時 ,應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此暫停時與行人之距離為何,並 無具體規定;而依內政部警政署「強化行人路權執法計畫」 不停讓行人先行之取締認定原則及應注意事項(下稱取締認 定原則)規定:「(一)路口無人指揮時,汽車在行人穿越 道上以距離行人行進方向1個車道寬(約3公尺)以內及前懸 已進入行人穿越道上為取締認定基準。(二)路口有人指揮 時,不聽從指揮強行通過者,得逕予認定舉發。(三)以攔 停舉發方式執行為原則,但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 ,得直接逕行舉發。」上開內容係道路交通安全主管機關所 訂定之取締認定原則,並未逾母法意旨,且未增加法律所無 之限制或處罰,自得予以援用(本院111年度交上字第269號 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本院當庭勘驗採證光碟內容顯示,系爭車輛前懸進入行人 穿越道時,雖有2名行人站立於行人穿越道上,惟車輛與行 人站立位置,2者相距約有3道(組)枕木紋之距離,此有勘驗 筆錄及影片截圖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109至111頁)。而依設 置規則第185條第1項規定,1組枕木紋距離約為80至120公分 ,自難遽認2者相距不足3公尺,尚不符合上開內政部警政署 所定之取締認定原則。  ⒊又按設置規則第173條第1項規定:「網狀線,用以告示車輛 駕駛人禁止在設置本標線之範圍內臨時停車,防止交通阻塞 。」,是依上開勘驗結果及截圖,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進入 行人穿越道前之系爭路口,為地面設有黃色網狀線範圍,依 上述規定,該網狀線劃設之功能乃用以告示車輛駕駛人禁止 在設置標線之範圍內臨時停車,防止交通阻塞,故系爭車輛 進入系爭路口即網狀線範圍後,即須通過路口,不得於該黃 色網狀標線範圍內臨時停車,至於進入路口後縱發現有行人 欲穿越通過,然如前所述,系爭車輛前懸進入行人穿越道時 ,與行人距離仍達3公尺(約3組枕木紋)以上,並未達前揭 認定原則之取締標準,而無其他違規駕駛之情事,應屬至明 。 ㈡綜上,本件原告並無未禮讓行人之行為,自無違反處罰條例 第44條第2項之違規行為,被告以原處分予以裁處,應有違 誤。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 要,附此敘明。 七、結論:  ㈠原告之訴為有理由。  ㈡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敗訴之被告負擔;而上開訴 訟費用300元已由原告起訴時預先繳納,依行政訴訟法第237 條之8第1項、第237條之9、第236條、第104條規定準用民事 訴訟法第93條規定,被告應給付原告300元,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3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16

TPTA-113-交-82-2024121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法律扶助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2年度簡字第90號 113年11月12日辯論終結 原 告 王大吉 被 告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代 表 人 陳碧玉 訴訟代理人 莊華隆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法律扶助事件,原告不服衛生福利部民國110年9月 2日衛部法字第1103160266號訴願決定(原處分:被告110年2月2 日申請編號第1100201-A-013號審查決定),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 (繫屬案號:110年度訴字第1270號),嗣經裁定移送於臺灣臺北 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繫屬案號:111年度簡字第85號),因行政 訴訟法於112年8月15日修正施行,復移撥本院接續審理,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屬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而涉訟,其標的之金額在新 臺幣(下同)50萬元以下,依行政訴訟法第229條第1項、第 2項第3款及第3條之1等規定,應適用簡易程序,並以高等行 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二、事實概要:  ㈠原告以其於民國106、107年間與群益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下 稱群益公司)有期貨交易,於108年9月4日,有放外匯保證 金45萬、46萬美元,認為108年9月4日早上5時,另筆期貨交 易發生異常,5時15分左右雙方電話停止交易,同日下午2時 群益公司砍倉原告剩餘保證金約1603.76美元,之後停止交 易,陸續砍倉至109年3月9日,造成原告總計11,569.86美元 之損失,該損失應由群益公司負擔,於110年2月1日依被告 受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委託辦理之身心障礙者法律扶助 專案計畫(下稱系爭專案)向被告以編號1100201-A-013申請 案件請求民事簡易程序第一審訴訟代理之法律扶助(參乙證2 、見高行卷第87頁)。  ㈡嗣被告審認依原告之陳述及所提資料,顯無勝訴之望,於110 年2月2日將編號1100201-A-013申請案件審查決定不予扶助( 下稱原處分,參乙證3、見高行卷第89頁)。原告不服原處分 ,提起訴願,經衛福部以110年9月2日衛部法字第110316026 6號訴願決定駁回(見高行卷第22頁),原告仍表不服,於110 年10月29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案列110年度訴字第1270 號事件,經本院以本件應適用簡易程序而裁定移送臺灣臺北 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行政訴訟庭以111年度簡字第85 號案件審理,又因行政訴訟法於112年8月15日修正生效,改 由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以本件即112年度簡字第90號案件續 行審理。 三、原告起訴主張:   本件群益公司顯然詐欺,且違反期貨交易法及證券交易法, 據全世界外匯管道,路透社在此領域60年左右,可提供近15 年內每一秒即「Tick秒數據」,是全世界各銀行報價之真實 分秒交易數據,自應做為本件之證據。群益公司提供BNG彭 博通訊社不實資料,致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被告及 衛福部均誤信。實則原告受群益公司違法不當手段詐盤,原 告之合法權益受損,自得請求法律扶助。爰聲明:⒈訴願決 定及原處分均撤銷。⒉被告應依原告110年2月1日之申請做成 核准衛福部系爭專案之法律扶助行政處分。 四、被告則以:   被告就是否准予法律扶助所為決定有判斷餘地之適用,是法 院對被告所為決定,應予尊重,而採取較低之審查密度。原 告就其與群益公司間有關108年9月4日上午5時起期貨交易爭 議之事實,區分為2案向被告申請法律扶助,均經被告予以 駁回。原告均提起行政訴訟,另1案即臺北地院行政訴訟庭1 11年度簡字第127號及鈞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簡上字第 24號案件,以難認群益公司有以非法手段侵害原告權益,故 被告駁回原告法律扶助申請並無違誤為由,而駁回原告之訴 並告確定。又原告於被告駁回其法律扶助申請後,已自行向 臺北地院提起民事訴訟求償(案號:110年度北簡字第17536 號民事事件),亦認原告未能舉證證明群益公司非法侵害其 權益,判決原告敗訴。是本件原告申請扶助其對群益公司請 求損害賠償,確屬無勝訴之望,被告原處分之決定,並非無 據,原告之訴應予駁回。爰答辯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五、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66至167頁):  ㈠事實概要欄所示之事實。 ㈡原告前曾另以其與群益公司交易外匯保證金,於109年9月4日 上午5時0分40秒遽增點差費630美元,5時8分22秒遽增點差 費747美元,5時9分41秒點差費702美元,群益公司異常操作 之後而強制平倉,以不法手段盜取其權益數本金,而造成其 損失約3萬美元,於109年12月8日以系爭專案向被告以編號1 091208-A-005申請案件請求民事簡易程序第一審訴訟代理之 法律扶助,經被告審查後決定不予扶助,原告提起訴願、行 政訴訟,歷經臺北地院行政訴訟庭111年度簡字第127號、本 院112年度簡上字第24號審理後,於113年5月16日裁判原告 敗訴確定。 ㈢原告於被告駁回上述2案法律扶助申請後,已自行向臺北地 院民事簡易庭對群益公司提起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事件,經該 院以110年度北簡字第17536號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嗣原告提 起上訴,再經該院民事庭於113年7月26日以113年度簡上字 第200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在案(下稱另案民事事件)。  六、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應有判斷餘地之適用:  ⒈按行政程序法第2條第3項規定:「受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或 團體,於委託範圍內,視為行政機關。」同法第16條規定: 「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民間團體或個 人辦理。」訴願法第10條規定:「依法受中央或地方機關委 託行使公權力之團體或個人,以其團體或個人名義所為之行 政處分,其訴願之管轄,向原委託機關提起訴願。」又身心 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第8條第1項前段規定:「身心障礙者 受公約及其有關法規保障之權益遭受侵害、無法或難以實施 者,得依法提起訴願、訴訟或其他救濟管道主張權利。」、 第8條第2項規定:「身心障礙者委任律師依前項規定行使權 利者,政府應依法提供法律扶助;其扶助業務,得委託財團 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或其他民間團體辦理。」是衛福部為使 身心障礙者得依法主張權利,維護其應有權益,提供法律扶 助,特訂定系爭專案並委託被告辦理。又為使有限之扶助資 源得以合理運用,系爭專案第6點第1項規定:「有下列情形 之一者,不予扶助:㈠訴訟顯無實益或顯無勝訴之望」。法 律扶助法(下稱法扶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亦明定:「法律扶 助之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應准許:依申請人之陳 述及所提資料,顯無理由。」上開規定自為被告認定申請是 否符合法律扶助之要件。  ⒉再按行政訴訟法第201條規定,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依裁量權 所為行政處分之司法審查範圍限於裁量之合法性,而不及於 裁量行使之妥當性。至於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法院以審查 為原則,但對於具有高度屬人性之評定(如國家考試評分、 學生之品行考核、學業評量、教師升等前之學術能力評量等 )、高度科技性之判斷(如與環保、醫藥、電機有關之風險 效率預估或價值取捨)、計畫性政策之決定及獨立專家委員 會之判斷,則基於尊重其不可替代性、專業性及法律授權之 專屬性,而承認行政機關就此等事項之決定,有判斷餘地, 對其判斷採取較低之審查密度,僅於行政機關之判斷有恣意 濫用及其他違法情事時,得予撤銷或變更(司法院釋字第38 2號、第462號、第553號解釋理由、釋字第319號翁岳生等3 位大法官所提不同意見書、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判字第630 號行政判決、最高行政法院103年度判字第453號行政判決意 旨參照)。依前開說明,並參諸法扶法第45條、第46條第1 項第1款、第47條第1項等規定可知,被告受理民眾申請法律 扶助,乃係由具有法學專門學識之審查委員以合議制作成扶 助與否之決定。此外,就訴訟是否顯無勝訴之望,核屬不確 定法律概念,對此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解釋適用,涉及個案事 實的澄清程度與相關法規之詮釋或價值判斷,核屬專業判斷 領域,除被告之判斷有恣意濫用及其他違法情事外,法院原 則上予以尊重。  ⒊本件原處分於「不予扶助理由」欄內業已載稱:「申請人(即 原告)主張雙方於108年9月4日後停止交易,然依其所提LINE 對話紀錄及異常報告,相對人(即群益公司)僅記載停止交易 是無法在平台交易,但仍可在電話交易,且申請人係因保證 金低於百分之五十而砍倉,並無停止交易之說,故本件無扶 助空間。‥」等語(參乙證3,見高行卷第89頁)。稽諸不爭 執事項㈢所載另案民事事件判決書所載,原告主張群益公司 於108年9月4日5時0分至15分期間發生詐術詐盤,使原告無 故被詭局爆倉,影響後續交易,損失甚鉅,因群益公司主管 於108年9月19日與原告談判,表示於第一、二階願賠償10萬 元、20萬元,故依民法侵權行為等法律關係請求群益公司賠 償20萬元云云,惟此經該另案民事事件判決認定:原告就其 主張與群益公司有為固定點差之議定、群益公司有以非法手 段將點差拉高而為加工平倉等節,均未能舉證屬實,且群益 公司已舉證說明於108年9月4日5時因市場劇烈波動而拉大英 鎊美元貨幣兌點差,導致原告帳戶保證金維持率低於50%之 約定,故依約進行強制沖銷等情,並判決原告敗訴確定在案 ,有該民事判決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109至126頁)。是以, 另案民事事件判決亦肯認群益公司係因保證金低於50%之約 定而砍倉,核與被告所為原處分認定相符。益證,原處分就 上開原告法律扶助之申請,依前揭法扶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 規定,認訴訟顯無實益或顯無勝訴之望,與申請法律扶助之 要件不符,自屬有據。  ⒋至原告起訴意旨雖以:被告誤信群益公司提供BNG彭博通訊社 不實資料,本件應調查路透社提供「Tick秒數據」為證據資 料,以查知109年9月4日是否市場風險強烈波動云云。惟查 ,原處分並非單純僅以任何報價資料即逕為駁回原告之申請 ,此觀前述原處分於「不予扶助理由」欄記載即明,是原告 據此指摘被告原處分未依其主張認定群益公司顯然詐欺,並 給予原告法律扶助行政處分於法有違云云,即無可採。再者 ,原處分不給予法律扶助之決定,有判斷餘地之適用,且其 判斷目的如前揭說明,係為使有限之扶助資源得以合理運用 ,故就扶助對象取捨進行價值判斷,且此判斷餘地,並不拘 束本案之認定。是前揭原告起訴意旨之主張,核屬對群益公 司本案實體事項之爭執,有待本案訴訟就原告爭執事項依證 明程序作終局之判斷,而非本件行政訴訟所得審究之客體。  ⒌基上,本件被告具有判斷餘地,原告復未能舉證有何違法情 事,依前揭說明,本院就被告原處分所為判斷即應予尊重。  ㈡原告已受另案民事事件確定判決之拘束,本件行政訴訟之實 益,洵非無疑:  ⒈按確定判決之既判力,依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就 判決主文所判斷之訴訟標的發生。當事人之一造以該確定判 決之結果為基礎,於新訴訟用作攻擊防禦方法時,他造應受 其既判力之拘束,不得以該確定判決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 結前所提出,或得提出而未提出之其他攻擊防禦方法,為與 該確定判決意旨相反之主張,此係既判力積極作用之遮斷效 。又所謂爭點效,係指法院於確定判決理由中,就訴訟標的 以外當事人所主張之重要爭點,本於當事人辯論之結果已為 判斷時,除有顯然違背法令,或當事人已提出新訴訟資料足 以推翻原判斷之情形外,於同一當事人就與該重要爭點有關 所提起之他訴訟,不得再為相反之主張,法院亦不得作相反 之判斷,以符民事訴訟法上之誠信原則而言。  ⒉經查:本件原告申請被告於事實概要欄之原告以其與群益公 司間期貨交易於108年9月4日因群益公司不法手段,造成原 告總計11,569.86美元損失之民事損害賠償事件為訴訟代理 人。然依不爭執事項㈢及前述說明,原告以其與群益公司間 期貨交易於108年9月4日因群益公司詐術詐盤之相同原因事 實,已自行對群益公司依民法侵權行為等法律關係請求給付 20萬元,經另案民事事件判決原告敗訴確定。則原告與群益 公司既均為另案民事事件判決之當事人,自應受該確定判決 之既判力及爭點效之拘束。循此,原告提起本件訴訟縱使主 張被告應做成核准法律扶助之行政處分,指派律師為其以相 同原因事實對群益公司提起民事訴訟,亦無法改變原告應受 前揭另案民事事件敗訴確定判決拘束之事實。從而,原告提 起本件行政訴訟,是否仍有實益,洵非無疑,自難認原告所 請為有理由。至原告另陳稱其之前已提供自行調取之30萬筆 「Tick秒數據」資料予臺北地院民事庭審酌,但民事庭沒有 調查云云,惟此節原告應另循其他途逕解決,並非本件得以 審理之範圍,附此敘明。 七、綜上,原告主張並不可採。本件被告對原告以原處分決定不 予扶助,核無違誤,訴願決定遞予維持,亦無不合。原告訴 請判決如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暨原 告聲請調查之其他證據方法,經本院審酌後,認對於判決結 果不生影響,亦無調查之必要,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4-12-13

TPTA-112-簡-90-20241213-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