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一罪兩罰

共找到 24 筆結果(第 21-24 筆)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626號 聲 請 人 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商琳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501號、113年度執字第2361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商琳犯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 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商琳因犯詐欺等案件,先後經法院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在案,應依刑法第五十三條及第五十 一條第五款,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法第五十條及刑事訴 訟法第四百七十七條第一項聲請裁定其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同一被告所犯數罪倘均為最早判決確定日前所犯者,即合 乎定應執行刑之要件,與各罪是否已執行完畢無關。縱其中 一罪已先執行完畢,亦不影響檢察官得就各罪聲請合併定其 應執行刑;已執行部分,應由檢察官於執行本件所定應執行 之刑時依法扣除,不生重覆執行或一罪兩罰之問題(最高法 院105年度台抗字第103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查受刑人商琳因犯詐欺等案件,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 之刑確定等情,見卷附各該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即明,是聲請人聲請就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定其應 執行之刑,於法均無不合,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爰審酌 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各罪反映出之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刑 罰暨定應執行刑之規範目的、所犯各罪間之關聯性及所侵害 之法益與整體非難評價等面向,於法律拘束之外部性及內部 性界限內,本諸限制加重原則,並兼衡公平、比例、刑罰經 濟及罪刑相當原則,依法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七十七條第一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刑事第三庭法 官 陳嘉年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需附 繕本)               書記官 謝佩欣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2024-11-25

ILDM-113-聲-626-20241125-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抗字第515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蔡昌翰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強制戒治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中華民 國113年9月27日裁定(113年度毒聲字第376號),提起抗告,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  ㈠僅依評分標準所謂「動態評分、靜態評分、心理醫師之評估 」所得之總分,即為抗告人即被告蔡昌翰強制戒治之處分, 有失公允。  ㈡依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基本權,所有法規、法令應嚴格遵 循其規範去尋求「比例原則」,否則即違反法治國原則,強 制剝奪「人身自由基本權」。對於法務部○○○○○○○○附設勒戒 處所(下稱高雄戒治所)依各項評分、評估,所謂的專業團 隊所得之總分,而認定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惟所謂「 專業團隊」各項評分,係依據什麼作為裁定強制戒治標準, 其準確度不達百分之20,二次勒戒、三次勒戒、四次勒戒成 功案例不勝枚舉、比比皆是。且毒品人口回籠率近8成,可 見高雄戒治所之動態評分、靜態評分、醫師評估等,僅係參 考用,若依據其總分而裁定,實已違反比例原則,更違背憲 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基本權。  ㈢另抗告人經法院裁定觀察勒戒不得逾2月,已經一次裁定,再 經強制戒治處分,實有一罪兩罰之嫌;且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主、客觀上實無法單憑綜合評估之總分而裁定之,準確數 據實難令人信服,為此抗告,請求撤銷原裁定云云。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 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 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 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 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定 有明文。又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的評估標準,並非完全以 受勒戒人勒戒後的結果為準,勒戒前的各種情況,仍應作為 評估的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說明手冊規定,是以前科紀錄 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3項合併計算分數,每 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 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數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 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是以,刑事被告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的臨床實務及相關 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的專業依據及標準,且涉及專 門醫學;另衡酌強制戒治的目的,是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 毒品的心癮及身癮,所為的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該評估標準 是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性 、客觀性,並加以綜合判斷的結果,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 ,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的情事,法院自應予以尊重。    三、經查:  ㈠抗告人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於執行觀察、勒戒期間,經 高雄戒治所評分結果,總分合計為81分(靜態因子共計57分 、動態因子共計24分),經評定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有高雄戒治所113年9月18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0006590號 函暨其附件「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毒偵緝297 卷第34-36頁)。依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 「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欄之記載,該項之評分因子有毒品 犯罪相關司法紀錄(6筆)、首次毒品犯罪年齡(20歲以下 )、其他犯罪相關紀錄(有,6筆)、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 (一種毒品反應)、所內行為表現(重度違規及持續於所內 抽菸)等項,復有臨床評估項目(有海洛因、大麻、安非他 命、K他命多重毒品濫用、有菸之合法物質濫用,使用方式 為無注射使用、使用年數超過1年、無精神疾病共病、臨床 綜合評估中度)、社會穩定度(含全職工作、家人無藥物濫 用、入所後無家人訪視、出所後與家人同住)等評估項目。 上揭評估除詳列各項靜態因子、動態因子之細目外,並有各 細目之配分、計算及上限,並非評估之心理醫生所得主觀擅 斷,是該紀錄表乃勒戒處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在抗告人 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綜合上開各節評估,具有科學 驗證,而得出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結論,自得憑以 判斷抗告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證明。又勒戒處所之組 織、人員之資格及執行觀察、勒戒相關程序,暨判斷施用毒 品者,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均有相關法令嚴格規範,非 可恣意而為。則高雄戒治所判定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 向,顯非無據,抗告意旨空言質疑該評估標準之公正性、正 確性,並援引憲法第8條規定指摘原裁定不當,並無可採。  ㈡復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強制戒治之目的,在於世界各國 之醫療經驗及醫學界之共識,咸認施用毒品成癮者,其心癮 甚難戒除,絕難戒絕斷癮,致其再犯率均偏高,故有持續收 容於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是該條例第20條第2項 關於強制戒治之規定,係屬強制規定,只要觀察、勒戒後, 經評定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即應 聲請法院裁定受觀察、勒戒者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中 並無任何例外規定。準此,原審給予抗告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原審毒聲376卷第39頁),並參酌抗告人陳述之意見,依 卷證資料裁定令抗告人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並無不當,亦 無一罪兩罰之違誤。  四、綜上所述,原審依檢察官之聲請,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條第2項後段之規定,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 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 長不得逾1年,經核並無不合。抗告意旨所指,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包梅真                    法 官 陳珍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許睿軒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2024-10-30

TNHM-113-毒抗-515-20241030-1

金訴緝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金訴緝字第4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振昇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字第165 38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林振昇於民國109年間,加入真實姓名年籍不詳自稱「張浩」成年男子及真實姓名年籍不詳成年人所組成之詐騙集團,擔任收簿手,並與集團內其他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之犯意聯絡,於109年11月6日21時許,收取黃秀純之京城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京城銀行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含密碼)後轉交予自稱「張浩」成年男子。嗣上開所屬詐騙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於109年10月14日11時30分許,透過交友平台以LINE通訊軟體暱稱「小玉」向告訴人黃泓斌佯稱可以投資獲利云云,致告訴人陷於錯誤,於109年11月17日15時35分許,匯款新臺幣(下同)3萬元至黃秀純之上開京城銀行帳戶內。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及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嫌等語。 二、按案件曾經判決確定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同法第302條 第1款定有明文。又所謂「同一案件」,乃指前後案件之被 告及犯罪事實俱相同者而言,既經合法提起公訴或自訴發生 訴訟繫屬,即成為法院審判之對象,而須依刑事訴訟程序, 以裁判確定其具體刑罰權之有無及範圍,自不容許重複起訴 ,檢察官就同一事實無論其為先後兩次起訴或在一個起訴書 內重複追訴,法院均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2款就重行起 訴之同一事實部分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以免法院對僅有同一 刑罰權之案件,先後為重複之裁判,或更使被告遭受二重處 罰之危險,此為刑事訴訟法上「一事不再理原則」。而所稱 「同一案件」包含事實上及法律上同一案件,舉凡自然行為 事實相同、基本社會事實相同(例如加重結果犯、加重條件 犯等)、實質上一罪(例如吸收犯、接續犯、集合犯、結合 犯等)、裁判上一罪(例如想像競合犯等)之案件均屬之。 三、經查: 被告與所屬詐欺集團成員間,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共同 基於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之犯意聯絡,由被告於10 9年11月6日取得黃秀純之京城銀行帳戶存摺、提款卡(含密 碼),復由詐欺集團成員,於109年10月14日11時30分許, 向告訴人施用詐術,致告訴人陷於錯誤,依該詐欺集團成員 指示,於109年11月17日15時35分許匯款3萬元至上開黃秀純 之京城銀行帳戶內之事實,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以110年度偵字第6498號、16161號提起公訴,由本院以111 年度金訴字第649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1月確定(見該判 決引用之起訴書附表編號7所示部分,下稱前案),於111年 10月25日確定,有前案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參。是本案判決時,前案業已確定。復經比對被告 於本案及前案之犯罪事實,不論係收取之帳戶資料或告訴人 受騙方式、受騙匯款之時間及金額均相同,顯係同一案件。 據此,前案既經判決確定,其既判力應及於本案,為免重複 評價及一罪兩罰,本案被告被訴犯罪事實,應依刑事訴訟法 第302條第1款為免訴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1款,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許嘉龍提起公訴,檢察官蘇烱峯、林慧美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張婉寧 法 官 蕭雅毓 法 官 陳嘉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 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楊意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2024-10-30

TNDM-113-金訴緝-43-20241030-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明異議等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962號 聲明異議人 鍾幸豐 即受刑人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明異議,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   異議人於民國88年及89年間,因吸食安非他命,被臺南地方 法院判處勒戒,第二次勒戒未成功,即轉至臺中少觀所戒治 。而後戒治假釋中,又再犯吸食安非他命,故撤銷戒治假釋 ,於臺南監獄執行(民國90年4月27日至90年11月27日)執 畢期滿當天,臺南地院未釋放異議人,而是直接載往臺南地 院開庭。當庭法官說,異議人因勒戒2次戒治1次判處「感化 教育」,撤銷戒治部分判處「徒刑5月」。隨即收押至臺南 少觀所,然後轉至彰化輔育院。而彰化輔育院呈報提名後, 又接續至臺南看守所執行徒刑5月。異議人於民國92年5月間 才被釋放。勒戒、戒治,屬於行政處分,而當下異議人亦已 接受適當之戒癮治療,然,臺南地方法院卻違憲,施以一罪 兩罰於異議人。今異議人,欲提出國賠申請(90年11月27日 至92年5月間),並要求塗銷徒刑5月紀錄,還以異議人自身 權益方符合平等原則。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定有明文。又按該條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乃指對 被告之有罪判決,於主文內實際宣示其主刑、從刑之裁判而 言,若判決主文並未諭知主刑、從刑,係因被告不服該裁判 ,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而上級法院以原審判決並無違誤, 上訴無理由,因而維持原判決諭知「上訴駁回」者,縱屬確 定之有罪判決,但因對原判決之主刑、從刑未予更易,其本 身復未宣示如何之主刑、從刑,自非該條所指「諭知該裁判 之法院」(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305號裁定意旨可資參 照);另按執行機關對於審判機關所為之裁判,並無審查內 容之權,故裁判是否違法,並非執行機關所得過問,是聲明 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 指揮執行之裁判,故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 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 言;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指揮執行,即無執行之指揮 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至於原確定判決、裁定,是 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應循再審或非常上訴 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最高法院108年 度台抗字第79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 三、經查:    ㈠異議人前於89年11月20日至90年2月19日止,連續多次在臺南 市永華路等地,施用第二級毒品安非他命,經臺灣臺南地方 法院於90年6月19日判處有期徒刑5月(得易刑),案未上訴, 而於90年7月6日確定,有異議人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判決在卷 可按。是本院既非諭知該判決之法院,異議人向本院聲明異 議,顯於法無據,自應駁回其聲請。  ㈡至於異議人請求塗銷上開判決之紀錄,因異議人於該判決所 示之犯罪時間,已滿18歲,已非少年,自無少年事件處理法 第83條之1第2項規定「將少年之前案紀錄及有關資料予以塗 銷」之適用;又倘異議人係認上開判決有重複處罰之違誤, 亦應循非常上訴途徑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附此 敘明。  ㈢綜上所陳,本件聲明異議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梁淑美                    法 官 包梅真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雅華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2024-10-25

TNHM-113-聲-962-2024102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