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世強

共找到 69 筆結果(第 21-30 筆)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162號 原 告 劉錦坤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張穎傑 張琬婷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0日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自民國72年11月14日起任職於被告,原於11 3年4月29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6,754,910元,然原告 自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前之年資為15年1月3日( 另役期5月16日)、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為25年9月又29日, 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之退休金應為9,568, 835元(計算式:1,030,465元【適用勞基法前】+8,441,775 元【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數應為45*平均工資187,595 元】),再扣除被告已給付之6,754,910元,被告尚積欠原 告退休金1,686,865元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 1款請求1,686,865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686,865 元,及自113年4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 利息。 二、被告則以:原告自72年11月14日起任職於被告,為科技聘用 人員,原告於113年4月29日退休。原告自72年11月14日起至 87年6月30日(下稱第一階段,原告係自87年7月1日起始適 用勞基法),適用勞基法前之年資為15年1月又3日(含役期 )。是原告應依被告所定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員工工作規 則第77條及其附件(下稱系爭工作規則)計算第一階段退休 金為1,877,440元。又原告退休年資基數應依勞基法施行細 則第5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規定計算,是原告退休年資基 數應自原告受雇於被告時起算,且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之 工作年資應合併計算,故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下稱第二階段 ,自87年7月1日起至退休日)之年資為25年9月29日,退休 金基數為26,是原告第二階段退休金為4,877,470元。惟原 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應重新起計退休年資基數,顯與法未合 。綜上,被告已依法核付原告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之退休金 共計6,754,910元,並無短少給付之情事,原告請求被告再 給付退休金差額,顯無理由,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如 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對於原告自72年11月14日起任職至113年4月29日退休, 擔任科技聘用人員,被告已依法核付原告退休金共計6,754, 910元等情,均無爭執,均應堪信為真實。本件爭點厥為: 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 四、本院判斷: ㈠、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工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 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 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84條之2、第55條第1項第1款定有 明文,再按勞工工作年資以服務同一事業單位為限,並自受 僱當日起算。適用本法前已在同一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 計算。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亦有明文。又按勞工於事業單 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者,如該事 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或其自訂之 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計算適用勞 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後, 另行起算,查被上訴人係於上訴人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 於上訴人適用勞基法後退休,上訴人並訂有系爭退撫辦法等 情,為原審所認定,而被上訴人對於適用勞基法前年資之退 休金,亦請求自其受僱之日起,按系爭退撫辦法計算,則就 適用勞基法後之系爭年資之退休金,自應接續計算,乃原審 就系爭年資,又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之退休金,所持法律見解,已有可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上字第3191號判決參照)。是以本院認勞基法既已明訂計算 退休金之年資基數係以自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時起算,若勞 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公布施行前、後,而於勞基法施行後 退休者,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勞基 法施行前、後之工作年資應合併接續計算,而非自勞基法施 行時起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㈡、再查,原告雖主張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基數應重新起 算云云,然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休假年資、服務年資、薪 資結構、職級等年資均未重新起計,為何僅在計算退休金之 工作年資認應重新起計,要難謂有理。又查,如依原告主張 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應重新起計,則原告「前15年」之年資 ,將於計算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退休金時,重複計算而有加 倍累計基數,致雙重給付退休金之情,是原告主張顯屬無據 。末查,被告工作規則第77條規定:「聘僱人員工作年資自 受聘僱之日起算,87年6 月30日前(即適用勞基法前)之工 作年資,其資遺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即被告) 87年6 月30日各職類聘僱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 件四)。87年7 月1 日後(即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其資遺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第68條及第75條規定計算 」;且系爭工作規則(此指第77條及附件4)係依據勞基法 第55條之規定,並經勞資協商後訂定,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 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束兩造之效力,是系爭工 作規則應在明白告知87年7 月1 日以後仍在職的員工,其工 作年資基數應自受僱時起接續計算,而退休金計算標準則區 分87年7 月1 日以後及87年6 月30日以前,分別適用勞基法 及系爭工作規則為二階段計算等情無訛。而原告逕自主張應 比較相關法令後,採「有利於」勞工之計算方式為之,顯係 自行增加勞基法第84條之2並無規範之要件,是原告主張殊 難謂有理。 ㈢、綜上,原告上開主張均屬無理,均難採信。本件被告業就原 告適用勞基法前、後區分第一、第二階段之退休金,依上開 規則及勞基法第55條規定分別按本薪、平均工資給付完畢, 即屬合法。故原告主張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本件原告未 陳明願供擔保聲請為假執行,是被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免為 假執行,自無庸審酌,附此敘明。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游璧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劉明芳

2025-01-23

TYDV-113-勞訴-162-20250123-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勞訴字第4號 原 告 柯文麟 訴訟代理人 宋英華律師 複代理人 葉育泓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張穎傑 張琬婷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0日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自民國80年6月25日起任職於被告,為科技 聘用人員,原告於108年11月27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5 ,171,354元,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前之 年資為9年又6日(另含2年軍校年資,原告主張前曾拋棄, 認本件應計入)、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為21年5月又24日, 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之退休金應為6,403, 849元(計算式:1,030,465元【適用勞基法前】+5,373,384 元【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數應為36.5*平均工資147,2 16元】),再扣除被告已給付之5,171,354元,被告尚積欠 原告退休金1,232,495元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 第1款請求1,232,495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232,49 5元,及自109年3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 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原告自80年6月25日起任職於被告,為科技聘用 人員,原告於108年11月27日退休。原告自80年6月25日起至 87年6月30日(下稱第一階段,原告係自87年7月1日起始適 用勞基法),適用勞基法前之年資為7年又6日,軍校年資僅 得併計公職退休年資,然原告僅為本院聘僱人員,不具公務 人員身份,故無軍校年資併入計算之問題。是原告應依被告 所定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員工工作規則第77條及其附件( 下稱系爭工作規則)計算第一階段退休金為759,290元。又 原告退休年資基數應依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勞基法第55 條第1項規定計算,是原告退休年資基數應自原告受雇於被 告時起算,且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之工作年資應合併計算 ,故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下稱第二階段,自87年7月1日起至 退休日)之年資為21年5月24日,退休金基數為29.97,是原 告第二階段退休金為4,412,064元。惟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 後應重新起計退休年資基數,顯與法未合。綜上,被告已依 法核付原告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之退休金共計5,171,354元 ,並無短少給付之情事,原告請求被告再給付退休金差額, 顯無理由,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願供 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對於原告自80年6月25日起任職至108年12月24日退休, 擔任科技聘用人員,被告已依法核付原告退休金共計5,171, 354元等情,均無爭執,均應堪信為真實。惟原告主張①適用 勞基法前軍校年資2年應重新記入;②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 應重新起計云云,被告則辯稱:原告非屬國軍編制內人員, 本無法將軍校2年年資計入,且原告自承退休前已放棄該2年 年資。又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之年資基數應合併接續計算 ,依法並無重新起算年資基數之理由等語。是本件爭點厥為 :①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②原告得否將 軍校2年年資記入退休年資? 四、本院判斷: ㈠、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工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 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 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84條之2、第55條第1項第1款定有 明文,再按勞工工作年資以服務同一事業單位為限,並自受 僱當日起算。適用本法前已在同一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 計算。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亦有明文。又按勞工於事業單 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者,如該事 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或其自訂之 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計算適用勞 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後, 另行起算,查被上訴人係於上訴人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 於上訴人適用勞基法後退休,上訴人並訂有系爭退撫辦法等 情,為原審所認定,而被上訴人對於適用勞基法前年資之退 休金,亦請求自其受僱之日起,按系爭退撫辦法計算,則就 適用勞基法後之系爭年資之退休金,自應接續計算,乃原審 就系爭年資,又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之退休金,所持法律見解,已有可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上字第3191號判決參照)。是以本院認勞基法既已明訂計算 退休金之年資基數係以自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時起算,若勞 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公布施行前、後,而於勞基法施行後 退休者,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勞基 法施行前、後之工作年資應合併接續計算,而非自勞基法施 行時起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㈡、再查,原告雖主張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基數應重新起 算云云,然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休假年資、服務年資、薪 資結構、職級等年資均未重新起計,為何僅在計算退休金之 工作年資認應重新起計,要難謂有理。又查,如依原告主張 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應重新起計,則原告「前15年」之年資 ,將於計算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退休金時,重複計算而有加 倍累計基數,致雙重給付退休金之情,是原告主張顯屬無據 。末查,被告工作規則第77條規定:「聘僱人員工作年資自 受聘僱之日起算,87年6 月30日前(即適用勞基法前)之工 作年資,其資遺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即被告) 87年6 月30日各職類聘僱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 件四)。87年7 月1 日後(即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其資遺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第68條及第75條規定計算 」;且系爭工作規則(此指第77條及附件4)係依據勞基法 第55條之規定,並經勞資協商後訂定,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 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束兩造之效力,是系爭工 作規則應在明白告知87年7 月1 日以後仍在職的員工,其工 作年資基數應自受僱時起接續計算,而退休金計算標準則區 分87年7 月1 日以後及87年6 月30日以前,分別適用勞基法 及系爭工作規則為二階段計算等情無訛。而原告主張應比較 相關法令後,採「有利於」勞工之計算方式為之,顯係自行 增加勞基法第84條之2並無規範之要件,是原告主張殊難謂 有理。 ㈢、原告主張前拋棄之軍校2年年資應重新計入退休年資計算云云 ,被告辯稱:原告所提之原證7 (即國防部陸軍司令部,下 稱系爭國防部函示)僅證明是軍校年資得併計公職退休年資 ,然原告僅為本院聘僱人員非屬國軍編制內聘僱人員,不具 公務員身分,自無併入計算之問題。又原告當庭表示於退休 時已放棄該部分年資,其意思表示業已送達被告,原告並無 撤銷拋棄之理。經查。系爭國防部函示之主旨以明確闡明, 軍職年資及軍校教育折算役期併計「公職」退休年資等語, 而本件原告並未具公務員身分,自無併入公職退休年資之問 題。是被告上開抗辯,應屬有理。 ㈣、綜上,原告上開主張均屬無理,均難採信。本件被告業就原 告適用勞基法前、後區分第一、第二階段之退休金,依上開 規則及勞基法第55條規定分別按本薪、平均工資給付完畢, 即屬合法。故原告主張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本件原告未 陳明願供擔保聲請為假執行,是被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免為 假執行,自無庸審酌,附此敘明。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游璧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劉明芳

2025-01-23

TYDV-114-勞訴-4-20250123-1

司繼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繼字第154號 聲 請 人 李昕芳 李世韋 被 繼承人 曾阿奔(亡) 上列聲請人聲明拋棄繼承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緣被繼承人曾阿奔於民國113年10月12 日去世,聲請人李昕芳、李世韋(下合稱聲請人)為被繼承 人之第一順位繼承人。聲請人於被繼承人過世之時即知悉得 為繼承,爰依法檢呈被繼承人之死亡證明書與除戶戶籍謄本 、聲請人之戶籍謄本及印鑑證明等件,具狀聲明拋棄繼承權 等語。 二、按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民法第1174條第1項定有明文。 準此,非繼承人即無拋棄繼承權可言。次按遺產繼承人,除 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㈠直系血親卑親屬。㈡父母。㈢兄 弟姊妹。㈣祖父母;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 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 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 序之繼承人中有拋棄繼承權者,其應繼分歸屬於其他同為繼 承之人。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其親等近者均拋棄繼承權時, 由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拋棄繼承為不合法者,法 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法第1138條、第1140條、第1176條第 1項及第5項、家事事件法第132條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繼承人於113年10月12日死亡,其直系血親卑親屬 之子輩李祥仲與代位繼承人即被繼承人已歿子女李祥鳳之子 女彭雅琳、彭祚育同於本案聲明拋棄繼承,本院將另以函文 准予備查,合先敘明。而聲請人為被繼承人之孫子女等情, 固據其提出被繼承人之除戶戶籍謄本、戶籍謄本及繼承系統 表為證。惟被繼承人尚有代位繼承人李佳珍、李世閔(即被 繼承人已歿子女李祥龍之子女)、李婕綸、李佳蓉、李世強 (即被繼承人已歿子女李祥屏之子女)、 吳東錡(即被繼 承人已歿子女李祥鳳之子女)迄今尚未拋棄繼承,此有本院 依職權調閱吳東錡、李婕綸、李佳蓉、李世強、李佳珍、李 世閔之個人戶籍資料及本院案件索引卡查詢結果在卷可憑, 揆諸首揭規定,足認被繼承人之第一順位繼承人親等近者並 未全體均拋棄繼承權。而聲請人既為繼承順序在後之孫輩, 尚無從成為被繼承人之繼承人自明,自無得為拋棄繼承。從 而,本件聲請人聲明拋棄繼承,於法不合,應予駁回,爰裁 定如主文。 四、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應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蔡淑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2025-01-17

TYDV-114-司繼-154-20250117-1

重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11號 原 告 李東明 古文大 周德崇 康文榜 陳士高 陳和傑 彭新晏 黃根泰 謝明陽 韓艷玉 上十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黃儉華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游智舜 徐克銘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7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均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李東明自民國72年9月13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工程師一 職,於87年7月1日開始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原 告於109年3月12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新臺幣(下同) 4,960,053元(計算式:1,572,815元【適用勞基法前】+3,3 87,238元【適用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 之基數為37,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 基法後之退休金應為5,594,992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 用勞基法後之基數應為37*平均工資151,216元】),扣除被 告適用勞基法後已給付之3,387,238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 休金2,207,754元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 請求2,207,754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207,754元, 及自109年3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 ㈡、原告古文大自72年9月15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工程師一職, 於110年3月15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5,150,839元(計 算式:1,808,225元【適用勞基法前】+3,252,614元【適用 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8,故 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 應為5,373,884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 數應為38*平均工資141,418元】),扣除被告適用勞基法後 已給付之3,252,614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2,121,270元 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2,121,270元 ,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121,270元,及自110年1月31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㈢、原告周德崇自71年12月24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副研究員一 職,於111年12月31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6,210,845元 (計算式:2,087,170元【適用勞基法前】+4,123,675元【 適用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9 .5,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 退休金應為6,515,406.5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 法後之基數應為39.5*平均工資164,947元】),扣除被告適 用勞基法後已給付之4,123,675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2 ,391,732元(四捨五入至小數點)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 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2,391,732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 告2,391,732元,及自112年1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 ㈣、原告康文榜自70年1月19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技術師一職, 於109年6月29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3,742,348元(計 算式:1,719,800元【適用勞基法前】+2,022,548元【適用 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7,故 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 應為3,401,558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 數應為37*平均工資91,934元】),扣除被告適用勞基法後 已給付之2,022,548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1,379,010元 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1,379,010元 ,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379,010元,及自109年6月30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㈤、原告陳士高自72年11月21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副研究員一 職,於111年5月20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3,641,120元 (計算式:1,805,120元【適用勞基法前】+1,836,000元【 適用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24 ,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 休金應為3,672,000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 之基數應為24*平均工資153,000元】),扣除被告適用勞基 法後已給付之1,836,000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1,836,0 00元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1,836,00 0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836,000元,及自111年5月 2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㈥、原告陳和傑自72年9月26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工程師一職, 於110年3月25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5,172,722元(計 算式:1,778,175元【適用勞基法前】+3,394,547元【適用 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8,故 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 應為5,608,382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 數應為38*平均工資147,589元】),扣除被告適用勞基法後 已給付之3,394,547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2,213,835元 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2,213,835元 ,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213,835元,及自110年3月26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㈦、原告彭新宴自76年2月19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工程師一職, 於110年1月30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5,015,980元(計 算式:1,193,170元【適用勞基法前】+3,822,810元【適用 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8,故 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 應為5,529,760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 數應為38*平均工資145,520元】),扣除被告適用勞基法後 已給付之3,822,810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1,706,950元 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1,706,950元 ,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706,950元,及自110年1月31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㈧、原告黃根泰自72年9月27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工程師一職, 於110年3月26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6,191,566元(計 算式:1,898,225元【適用勞基法前】+4,293,341元【適用 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8,故 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 應為7,093,346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之基 數應為38*平均工資186,667元】),扣除被告適用勞基法後 已給付之4,293,341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2,800,005元 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2,800,005元 ,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800,005元,及自110年3月27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㈨、原告謝明陽自72年5月19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副研究員一職 ,於111年11月18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5,763,164元( 計算式:2,030,760元【適用勞基法前】+3,732,404元【適 用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39.5 ,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 休金應為6,017,548.5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 後之基數應為39.5*平均工資152,343元】),扣除被告適用 勞基法後已給付之3,732,404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2,2 85,145元(四捨五入至小數點)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 條第1項第1款請求2,285,145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 ,285,145元,及自111年11月1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 ㈩、原告韓豔玉自73年7月25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副研究員一職 ,於112年9月29日退休,被告僅核發退休金5,832,869元( 計算式:1,523,070元【適用勞基法前】+4,309,799元【適 用勞基法後】),然原告自適用勞動基準法後之基數為40.5 ,故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原告本可取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 休金應為6,554,520元(計算式:【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 之基數應為40.5*平均工資161,840元】),扣除被告適用勞 基法後已給付之4,309,799元,被告尚積欠原告退休金2,244 ,721元等語,原告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請求2,244, 721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244,721元,及自112年9 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就原告10人主張之任職起迄期間、平均薪資均不 爭執。惟就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部分,原告李東明、古文 大、陳士高、陳和傑、彭新宴及黃根泰,被告係依107年8月 3日修正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員工工作規則(下稱107年工 作規則)第77條第2項「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僱之日起計, 八十七年七月一日為十六年者,每滿一年給予一個基數(未 滿半年給與0.5個基數)。未滿半年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 一年計」為給付依據。原告周德崇、謝銘陽、韓豔玉,被告 係依111年11月4日修正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員工工作規則 (下稱111年工作規則)第77條「聘僱人員工作年資自受聘 僱之日起算,其退休(職)金給與標準如下:二、八十七年七 月一日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75條規定計 算,…」,及準用第75條「二、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如下:( 一)按聘僱人員在院工作年資,每滿一年給與兩個基數,但 超過十五年之工作年資,每滿一年給與一個基數未滿半年給 與二分之一個基數,最高總數以四十五個基數為限。未滿半 年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一年計」為給付依據。然原告均主 張退休金基數年資應自適用勞基法後重新起算(僅原告陳士 高自99年6月17日改採勞退新制,故其退休金年資計算至99 年6月17日,其餘原告均計算至退休日),顯與法未合。又 原告另主張適用勞基法後所計算之退休金始有上限為45個基 數之限制,如適用勞基法前、後加總合計之退休金即無上限 45個基數之限制云云。然依勞基法第55條第3項已明訂舊制 退休金上限為45個基數。綜上,被告已依法核付原告退休金 ,並無短少給付之情事,原告請求被告再給付退休金差額, 顯無理由,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對於原告等10人任職起迄時間、平均薪資、適用勞基法 前之退休金依工作規則計算等情,均無爭執,均應堪信為真 實。惟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之舊制退休金,究應如何計算退休 金基數及其基數上限為何乙節,兩造存有爭議,原告主張: ①依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應以有利原告之方式,重新計算適 用退休金之年資基數;②僅有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基數始 有上限45個基數之限制,如將適用前後合併計算,則無上限 45個基數之限制云云,被告則辯稱:①原告適用勞基法前、 後之年資基數應合併接續計算,依法並無重新起算年資基數 之理由;②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適用勞基法前後合併計算 之上限即為45個基數等語以資抗辯。是本件爭點厥為:㈠原 告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㈡原告適用勞基 法前後之退休金合併計算後,是否應以45個基數為上限? 四、本院判斷: ㈠、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  ⒈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工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 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 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84條之2、第55條第1項第1款定有 明文,再按勞工工作年資以服務同一事業單位為限,並自受 僱當日起算。適用本法前已在同一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 計算。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亦有明文。又按勞工於事業單 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者,如該事 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或其自訂之 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計算適用勞 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後, 另行起算,查被上訴人係於上訴人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 於上訴人適用勞基法後退休,上訴人並訂有系爭退撫辦法等 情,為原審所認定,而被上訴人對於適用勞基法前年資之退 休金,亦請求自其受僱之日起,按系爭退撫辦法計算,則就 適用勞基法後之系爭年資之退休金,自應接續計算,乃原審 就系爭年資,又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之退休金,所持法律見解,已有可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上字第3191號判決參照)。是以本院認勞基法既已明訂計算 退休金之年資基數係以自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時起算,若勞 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公布施行前、後,而於勞基法施行後 退休者,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勞基 法施行前、後之工作年資應合併接續計算,而非自勞基法施 行時起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⒉再查,原告雖主張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基數應重新起 算云云,然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休假年資、服務年資、薪 資結構、職級等年資均未重新起計,為何僅在計算退休金之 工作年資認應重新起計,要難謂有理。又查,如依原告主張 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應重新起計,則原告「前15年」之年資 ,將於計算第一階段(即適用勞基法前)及第二階段(即適 用勞基法後)退休金時,重複計算而有加倍累計基數,致雙 重給付退休金之情,是原告主張顯屬無據。末查,被告工作 規則第77條已明訂:「聘僱人員工作年資自受聘僱之日起算 ,87年6月30日前(即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其資遺 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即被告)87年6月30日各 職類聘僱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件四)。87年7 月1日後(即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遺費及退休 職金給與標準,依第68條(資遺費給與標準)及第75條規定 計算」,而被告工作規則(此指第77條及附件四,下稱系爭 工作規則)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規定,經勞資協商後訂定, 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束兩 造之效力,是系爭工作規則目的應在明白告知87年7月1日以 後仍在職的員工,其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時起接續計算,而退 休金計算標準則區分87年7月1日以後及87年6月30日以前, 分別適用勞基法及系爭工作規則為二階段計算等情無訛。  ⒊綜上,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應自聘僱時起算,原告上 開主張,實屬無理。 ㈡、是否僅有適用勞基法後之舊制退休金始以45個基數為上限?  ⒈勞基法課雇主負擔勞工退休金之給付義務,除性質上確有窒礙難行者外,係一體適用於所有勞雇關係,與憲法第7條平等權之保障,亦無牴觸;又立法者對勞工設有退休金制度,係衡酌客觀之社會經濟情勢、國家資源之有效分配,而為不同優先順序之選擇與設計,亦無違憲法第7條關於平等權之保障。...惟立法者就保障勞工生活之立法選擇,本應隨社會整體發展而隨時檢討,勞基法自73年立法施行至今,為保護勞工目的而設之勞工退休金制度,其實施成效如何,所採行之手段應否及如何隨社會整體之變遷而適時檢討改進,俾能與時俱進,符合憲法所欲實現之勞工保護政策目標,以及國內人口年齡組成之轉變,已呈現人口持續老化現象,未來將對社會經濟、福利制度等產生衝擊,因此對既有勞工退休制度及社會保險制度,應否予以整合,由於攸關社會資源之分配、國家財政負擔能力等全民之整體利益,仍屬立法形成之事項,允宜在兼顧現制下勞工既有權益之保障與雇主給付能力、企業經營成本等整體社會條件之平衡,由相關機關根據我國憲法保障勞工之基本精神及國家對人民興辦之中小型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之意旨,參酌有關國際勞工公約之規定,並衡量國家總體發展,通盤檢討(釋字第578號解釋文參照)。是以勞工退休金制度係一體適用於所有勞雇關係,此涉及社會資源之分配、國家財政負擔能力,並需兼顧現制下勞工既有權益之保障與雇主給付能力、企業經營成本等整體平衡下之考量,故勞基法既已明文規定計算方式、基數上限等限制,全體勞工應一體適用。本件原告竟以不同時期適用勞基法之勞工加以比較,認如越晚任職之勞工,退休後將領取較多退休金,而主張除上開年資基數應自適用勞基法後從新起計外,甚至主張僅有適用勞基法後始有上限45基數之限制云云,而有恣意解釋年資基數起算時點,並恣意限制45基數上限之適用範圍之情,顯將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形同具文。此外,本件原告以不同時期適用勞基法之勞工為比較基準,卻忽略自94年7月1日後始任職之勞工(僅距原告適用勞基法7年),即無舊制退休金制度可資選擇,僅得適用新制退休金提撥制度,該勞工除需年滿60歲始得申請退休外,其退休時所得領取之新制退休金亦顯低於依舊制退休金計算之金額【說明:任滿30年退休之勞工,平均月薪10萬元,舊制退休金(僅以上限45基數試算):10萬*45=450萬,新制退休金僅得領取10萬*6%*12*30=216萬】,是原告上開主張僅適用勞基法後始有上限為45個基數之限制,僅係舊制退休金利益極大化之論述,實與實體正義無關,亦顯脫逸現行勞基法第55條之法規範,原告之主張顯屬無稽。故本院認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係不區分適用勞基法前、後,舊制退休金合計應以45個基數為給付之上限。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游璧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書記官 劉明芳

2025-01-07

TYDV-113-重勞訴-11-20250107-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102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李文學 送達代收人 高妤甄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 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 二審上訴,惟未繳足第一審裁判費及未繳納上訴第二審裁判費。 查,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給付新臺幣(下同)1,134,563元,及 自112年3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加付5%法定遲延利息。嗣經本院 駁回其訴,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則本件訴訟標的價額 及上訴利益均為1,214,449元(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規 定,含自112年3月10日起至113年8月5日起訴前按週年利率5%之 遲延利息79,886元,小數點下四捨五入),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 13,078元、第二審裁判費19,617元,扣除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 1項規定暫免徵收之2/3裁判費及已繳納之裁判費,應補繳第一審 裁判費264元(應繳4,359元-已繳4,095元)、第二審裁判費6,53 9元,合計6,803元(264元+6,539元),上訴人未據繳納。茲命 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正本5日內補繳上開裁判費,逾期未補正, 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謝志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書記官 邱淑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2025-01-06

TYDV-113-勞訴-102-20250106-2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135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劉逸明 送達代收人 高妤甄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 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 二審上訴,且未繳納上訴第二審裁判費。依上訴人民事上訴狀上 訴聲明所載,係對前揭判決全部聲明不服,核其財產權部分上訴 利益為新臺幣(下同)1,889,145元(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 2項規定,含自109年11月17日起至113年11月27日起訴前按週年 利率5%之遲延利息180,465元,小數點下四捨五入),原應徵第 二審裁判費29,566元,惟此部分請求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 規定得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則上訴人就財產權部分應徵第二 審裁判費9,855元。茲命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正本5日內補繳上開 裁判費,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謝志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書記官 邱淑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2025-01-06

TYDV-113-勞訴-135-20250106-2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132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胡雪琴 送達代收人 高妤甄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 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 二審上訴,惟未繳足第一審裁判費及未繳納上訴第二審裁判費。 查,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給付新臺幣(下同)1,102,414元,及 自111年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加付5%法定遲延利息。嗣經本院 駁回其訴,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則本件訴訟標的價額 及上訴利益均為1,245,336元(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規 定,含自111年2月1日起至113年9月4日起訴前按週年利率5%之遲 延利息142,922元,小數點下四捨五入),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 3,375元、第二審裁判費20,062元,扣除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 項規定暫免徵收之2/3裁判費及已繳納之裁判費,應補繳第一審 裁判費462元(應繳4,458元-已繳3,996元)、第二審裁判費6,68 7元,合計7,149元(462元+6,687元),上訴人未據繳納。茲命 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正本5日內補繳上開裁判費,逾期未補正, 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謝志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書記官 邱淑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2025-01-06

TYDV-113-勞訴-132-20250106-2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133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呂素真 送達代收人 高妤甄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 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 二審上訴,且未繳納上訴第二審裁判費。依上訴人民事上訴狀上 訴聲明所載,係對前揭判決全部聲明不服,核其財產權部分上訴 利益為新臺幣(下同)1,527,462元(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 2項規定,含自109年11月19日起至113年9月5日起訴前按週年利 率5%之遲延利息243,763元,小數點下四捨五入),原應徵第二 審裁判費24,220元,惟此部分請求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規 定得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則上訴人就財產權部分應徵第二審 裁判費8,073元。茲命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正本5日內補繳上開裁 判費,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謝志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書記官 邱淑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2025-01-06

TYDV-113-勞訴-133-20250106-2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84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姚嘉瑋 訴訟代理人 崔瀞文律師 吳文琳律師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 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 二審上訴,惟未繳足第一審裁判費及未繳納上訴第二審裁判費。 查,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給付新臺幣(下同)937,370元,及自1 11年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加付5%法定遲延利息。嗣經本院駁回 其訴,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則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及上 訴利益均為1,048,779元(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規定, 含自111年2月1日起至113年6月17日起訴前按週年利率5%之遲延 利息111,409元,小數點下四捨五入),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1, 395元、第二審裁判費17,092元,扣除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 規定暫免徵收之2/3裁判費及已繳納之裁判費,應補繳第一審裁 判費385元(應繳3,798元-已繳3,413元)、第二審裁判費577元 (應繳5,697元-已繳5,120元),合計962元(385元+577元), 上訴人未據繳納。茲命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正本5日內補繳上開 裁判費,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謝志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書記官 邱淑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2025-01-06

TYDV-113-勞訴-84-20250106-2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100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許恒山 李海宇 共 同 送達代收人 高妤甄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上列上訴人許恒山、李海宇(下合稱上訴人,如單指一人時則逕 稱其名)與被上訴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事 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二 審上訴,惟未繳足第一審裁判費及未繳納上訴第二審裁判費。查 ,許恒山請求被上訴人給付新臺幣(下同)1,234,808元,及自1 08年12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加付5%法定遲延利息;李海宇請求 被上訴人給付187,160元,及自108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加付 5%法定遲延利息,嗣俱經本院駁回其等之訴,上訴人不服,均提 起第二審上訴,則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及上訴利益均為1,750,781 元〔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規定,含自108年12月29日起至 113年7月28日起訴前按週年利率5%之遲延利息282,892元(上訴 人許恒山)、及自108年9月1日起至113年7月28日起訴前按週年 利率5%之遲延利息45,921元(上訴人李海宇),小數點下均四捨 五入〕,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8,424元、第二審裁判費27,636元 ,扣除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暫免徵收之2/3裁判費及已 繳納之裁判費,應補繳第一審裁判費1,089元(應繳6,141元-已 繳5,052元)、第二審裁判費9,212元,合計10,301元(1,089元+ 9,212元),上訴人未據繳納。茲命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正本5日 內補繳上開裁判費,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謝志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書記官 邱淑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2025-01-06

TYDV-113-勞訴-100-20250106-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