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牧耘

共找到 36 筆結果(第 21-3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金字第127號 原 告 丁文翔 被 告 李牧耘 張弘毅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原告對本院108年度 金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經本院刑事庭於民 國113年5月31日以113年度附民字第596號裁定移送前來,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原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之情形者,依其 情形可以補正,經審判長定期間命其補正而不補正者,法院 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   。次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 裁判費,此為必備之程式。 二、本件原告起訴請求被告李牧耘、張弘毅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未據繳納裁判費。查原告並非本院108年度金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所認被告2人違反銀行法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之直接被害人,縱有損害,亦僅屬間接被害人,是前開起訴自非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範疇,仍應由原告繳納裁判費補正起訴程式之欠缺。爰由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22日裁定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260萬元,應徵裁判費2萬6740元,並命原告於收受裁定送達後7日內繳納,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原告之訴。該裁定已於113年11月29日送達原告本人,有送達證書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73頁),惟原告逾期迄今仍未補繳裁判費乙節,有本院繳費資料明細、答詢表查詢列印資料、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75至79頁),是依首揭說明,原告之訴欠缺訴訟要件,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併駁回之。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楊承翰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馮姿蓉

2024-12-11

TPDV-113-金-127-20241211-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金字第110號 原 告 蔡月娥 訴訟代理人 蘇芳儀 被 告 李牧耘 張弘毅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 事訴訟,經本院刑事庭移送前來(109年度附民字第224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5日內,補繳裁判費新臺幣1萬2,187 元,逾期未補繳,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固得附帶提起民事   訴訟,對於被告請求回復之損害,但其請求回復之損害,以 被訴犯罪事實所生之損害為限,否則縱令得依其他事由,提 起民事訴訟,亦不得於刑事訴訟程序附帶為此請求。銀行法 第29條及第29條之1規定係在維護國家有關經營銀行業務, 應經許可之制度,貫徹金融政策上禁止非法經營銀行業務, 以直接維護國家正常之金融、經濟秩序,至於存款人權益之 保障,屬衍生及間接之目的,其非行為人違反此規定之直接 被害人,不得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 抗字第1185號裁定、110年度台上字第869號判決參照)。次 按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質上與一般民事訴訟無異,故刑事 附帶民事訴訟經刑事庭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規定裁定 移送於同院民事庭後,民事庭如認其不符同法第487條第1項 規定之要件時,應許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 欠缺(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大字第953號裁定參照)。準此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刑事庭移送民事庭後,依刑事訴訟法 第490條但書規定,既應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辦理,其起 訴如有應繳而未繳納裁判費者,民事庭得依民事訴訟法第24 9條第1項但書規定,定期先命補正,其未遵命補正者,得依 同條項本文規定,以起訴不合法而駁回之。 二、查原告於本院108年度金重訴字第12號違反銀行法等案件之 刑事訴訟程序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被告2人連帶負 損害賠償責任,被告2人經上開刑事判決認定均違反銀行法 第29條之1、第29條第1項之規定,觸犯同法第125條第1項後 段之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及準存款業務罪而判處罪刑,被 訴李牧耘違反民國105年12月28日修法前之洗錢防制法第11 條第1項洗錢罪及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部分,則判決無 罪,本院刑事庭復以裁定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移送本院 民事庭(即本件),有上開刑事判決及裁定在卷可稽。揆之 前揭說明,原告非屬被告涉犯上開刑事犯罪之直接被害人, 其於刑事訴訟程序中所提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核與刑事訴訟 法第487條第1項之要件未合。惟本院刑事庭既已裁定移送民 事庭審理,自應許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 缺。又原告於109年4月21日起訴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臺幣( 下同)112萬7,100元本息,有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可稽 (見附民卷第9頁),訴訟標的金額為112萬7,100元,應徵裁 判費1萬2,187元。茲限原告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5日內如數 向本院補繳,逾期未補繳,即駁回其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春鈴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廖昱侖

2024-12-10

TPDV-113-金-110-20241210-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金字第266號 原 告 徐美英 莊金慈 陳雨璇 粘在銘 徐國柱 劉安鎂 蔡佳娟 蔡美貴 張瓊宇 黃儀雯 徐國城 王采宣 賴桂粉 徐國英 賴錦綢 曾品萁(原名曾婉玲) 羅惠如 梁碧琳 張嘉琪 羅海齊 陳秀霞 李吉祥 蔡兆喜 賴澄海 張進木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黃珮茹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李牧耘等間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原告提起刑事 附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刑事庭以10 9年度重附民字第65號裁定移送前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分別補繳如附表一「應徵裁判 費」欄所示第一審裁判費,逾期未繳,即駁回該原告對於被告李 牧耘、陳鴻國、張弘毅、沈允中、高全祿之訴。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故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之當事人,原告必須為因被訴犯罪事實直接侵害個人私權, 致生損害之人。而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規定,係在維 護國家有關經營銀行業務,應經許可之制度,貫徹金融政策 上禁止非法經營銀行業務,以直接維護國家正常之金融、經 濟秩序,至於存款人權益之保障,尚屬衍生及間接之目的, 其縱因此項犯罪而事後受損害,亦僅屬間接被害人,應不得 附帶民事訴訟(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444號、110年度 台抗字第1185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經 刑事庭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規定裁定移送於同院民事 庭後,民事庭如認其不符同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之要件時, 應許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缺(最高法院 108年度台抗字第953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查原告請求被告李牧耘、陳鴻國、張弘毅、沈允中、高全祿 償其等損害,關於被告李牧耘、張弘毅部分,經本院108年 度金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下稱系爭刑事判決)為有罪判 決,認定其等均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第29條之1之規定 ,應論以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至 於陳鴻國、沈允中、高全祿部分,則均經系爭刑事判決諭知 無罪等情,此有系爭刑事判決可參(見外放刑事判決書), 揆諸前揭說明,原告僅屬上開犯罪之間接被害人,其於刑事 訴訟程序中對被告李牧耘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核與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之要件未合,惟仍應許原告得繳納裁 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缺。而本件訴訟標的金額及應徵 第一審裁判費,各如附表一「請求金額」欄所示,茲依民事 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第6款之規定,命原告於收受本裁 定送達後5日內分別向本院如數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該 原告就該等被告部分之訴。 三、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潘英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李文友 附表:(單位:新臺幣)  編號 原告 請求金額 應徵裁判費 1 徐美英 1,023,000元 11,197元 2 莊金慈 3,168,000元 32,383元 3 陳雨璇 693,000元 7,600元 4 粘在銘 1,386,000元 14,761元 5 徐國柱 1,600,500元 16,939元 6 劉安鎂 990,000元 10,790元 7 蔡佳娟 833,844元 9,140元 8 蔡美貴 990,000元 10,790元 9 張瓊宇 495,000元 5,400元 10 黃儀雯 330,000元 3,530元 11 徐國城 2,046,000元 21,295元 12 王采宣 660,000元 7,160元 13 賴桂粉 2,145,000元 22,285元 14 徐國英 3,295,700元 33,670元 15 賴錦綢 1,666,500元 17,533元 16 曾品萁(原名:曾婉玲) 2,517,900元 25,948元 17 羅惠如 10,440,000元 103,872元 18 梁碧琳 4,022,300元 40,897元 19 張嘉琪 2,098,400元 21,790元 20 羅海齊 693,000元 7,600元 21 陳秀霞 2,063,000元 21,493元 22 李吉祥 1,458,100元 15,454元 23 蔡兆喜 330,000元 3,530元 24 賴澄海 1,095,600元 11,890元 25 張進木 1,020,000元 11,098元

2024-12-10

TPDV-113-金-266-20241210-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履行協議(契約)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5420號 原 告 林毓庭 訴訟代理人 林易徵律師 複 代理人 張育瑄律師 被 告 愛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謝愛玲 訴訟代理人 黃柏瑜 李牧耘(原名李法恩)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履行協議(契約)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 0月2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  ㈠被告於民國113年4月2日與原告簽訂原證1和解協議(下稱系 爭協議),約定甲方(即被告,下同)同意將乙方(即原告 ,下同)先時曾有款項匯入甲方帳戶,共計34筆全額新臺幣 (下同)96萬元悉數退還乙方,並應於113年4月15日前匯款 至乙方指定本人帳戶(戶名:林毓庭,銀行:台新國際商業 銀行,分行:北高雄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0)或 現場交付乙方本人為受款人禁止背書轉讓之支票乙張,乙方 則同意和解等情。詎被告僅於113年4月16日匯款24萬9,392 元,迄今尚積欠71萬0,608元未給付(計算公式:96萬元-24 萬9,392元=71萬0,608元);雖經原告於113年5月20日寄發 台中文心路郵局第000601號存證信函限期催告被告應於113 年5月24日前依系爭協議匯款給付原告71萬0,608元,逾期原 告將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被告給付71萬0,608元及自113 年4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之遲延利息,被告迄今仍置之不理 。為此,原告爰依系爭協議第2條第1項之約定暨民法第299 條第1項、第233條等規定提起本訴等語。  ㈡為此聲明:    ⒈被告應給付原告71萬0,608元,及自113年4月15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⒉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抗辯略以:  ㈠被告業已將系爭協議所約定之96萬元款項悉數給付原告,是 兩造間債權債務關係已因清償而消滅,此有被證1即清償帳 目表附卷可稽(收款人帳戶:台新銀行-00000000000000, 帳戶所有人:林毓庭,收款銀行:0000000台新北高雄分行 ),且按被證1之2至10匯款前揭帳戶金額共計71萬0,608元 ,加計原告主張被告於113年4月16日匯款24萬9,392元,與 系爭96萬元款項數額相同,益徵被告確已清償全部債務,而 且係依據債務本旨(即系爭協議約定內容)向債權人帳戶匯 入款項,並且通知債權人即原告,依民法第309條第1項規定 ,兩造間債之關係消滅;俟原告於收受系爭96萬元款項後, 確實有依照和解協議約定內容撤回對被告與相關人員所為全 部刑事告訴,並協助被告恢復帳戶完整使用權限,豈料原告 於嗣後竟恣意違反系爭協議第2條第3項約定內容,訴請被告 給付71萬0,608元云云,自不應准許等語置辯。  ㈡為此聲明:   ⒈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⒉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事實如下:(見本院卷第159、160頁)  ㈠台新銀行北高雄分行第00000000000000號帳戶(戶名:林毓 庭,下稱台新銀行原告帳戶)為原告開設使用帳戶。  ㈡被告有於113年4月16日匯款24萬9,392元至台新銀行原告帳戶 。  ㈢被告有於下列時間、匯款下列金額至台新銀行原告帳戶:   ⒈112年8月14日匯款10萬7,385元。   ⒉112年8月10日匯款9萬0,745元。   ⒊112年7月21日匯款4萬1,700元。   ⒋112年7月21日匯款4,893元。   ⒌112年7月14日匯款17萬2,000元。   ⒍112年7月10日匯款14萬2,500元。   ⒎112年7月4日匯款5萬5,150元。   ⒏112年7月3日匯款4萬9,550元。   ⒐112年6月27日匯款4萬6,700元。 四、茲論述本件之爭點及本院得心證之理由如下:  ㈠按「解釋契約,須探求當事人之真意,固不能拘泥於契約之 文字,但契約之文字業已表達當事人之真意,無須別事探求 者,即不得反捨契約文字而更為曲解」、「解釋契約,如契 約文字已表示當事人之真意,無須別事探求者,即無須反捨 契約文字而更為曲解。是以,倘契約約定明確,其內容又無 違反公序良俗、強制規定,或顯然違反誠信原則之情形,當 事人即應受契約約定之拘束,而無『常情』適用之餘地」,有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1168號民事裁判、97年度台上字第 1676號民事裁判。  ㈡兩造就渠等有簽署系爭協議一節並無爭執,經查,卷附系爭 協議記載:「一、基本事實,爰乙方(即原告,下同)先時 有將款項匯入甲方(即被告,下同)共計有34筆合計新臺幣 960,000元。…乙方聲稱有爭議並向檢警單位報案…,甲方並 接獲銀行通知就甲方帳戶進行圈存。二、協議內容,㈠甲方 同意將34筆全額新臺幣960,000元全額退予乙方,於113年4 月15日前匯款至乙方指定本人帳戶(戶名:林毓庭,銀行: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分行:北高雄分行,帳號:000-000000 00000000)或現場交付乙方本人為受款人禁止背書轉讓之支 票乙張,乙方則同意和解等情。㈡乙方同意於收到全額退款 金額新臺幣960,000元,向檢調單位說明和解情況並撤回對 甲方與相關人員全部告訴,並協助甲方恢復帳戶完整使用權 限。如乙方因行政流程導致無法立即處理時,保證於程序允 許時處理」等語明確(見本院卷第19頁),是認,系爭協議 係兩造為解決原告匯入被告帳戶共計96萬元此一爭議而簽署 ,依兩造於系爭協議達成和解內容,被告承諾於113年4月15 日將全部96萬元匯入台新銀行原告帳戶或簽發受款人為原告 之禁止背書轉讓支票交付予原告,原告則同意於收到退款96 萬元後撤回對被告所為相關刑事告訴,並協助被告恢復帳戶 完整使用權限。  ㈢再查,兩造對於被告「⒈於113年4月16日匯款24萬9,392元至 台新銀行原告帳戶。⒉於下列時間、匯款下列金額至台新銀 行原告帳戶:①112年8月14日匯款10萬7,385元。②112年8月1 0日匯款9萬0,745元。③112年7月21日匯款4萬1,700元。④112 年7月21日匯款4,893元。⑤112年7月14日匯款17萬2,000元。 ⑥112年7月10日匯款14萬2,500元。⑦112年7月4日匯款5萬5,1 50元。⑧112年7月3日匯款4萬9,550元。⑨112年6月27日匯款4 萬6,700元。」一節並無爭執,已如前述,是被告共計匯入9 6萬0,015元至台新銀行原告帳戶一節應堪認定(其中15元為 手續費),準此,被告抗辯其已系爭協議第2條第1項之約定 ,將全部96萬元匯回至台新銀行原告帳戶,被告已依債之本 旨為履行,原告對被告之債權債務關係已因清償而消滅一節 ,應與事實相符,而可採信。  ㈣原告固主張系爭協議係兩造於113年4月2日所簽訂,被告於11 2年6月27日至112年8月14日匯入台新銀行原告帳戶共計71萬 0,608元不應列入約定給付96萬元款項內云云;然查,兩造 於系爭協議第2條第1項係約定,被告應將原告所匯96萬元全 數匯回予原告,並於113年4月15日以前匯入原告指定之台新 銀行原告帳戶,並無排除被告於112年間提前匯返予原告款 項之效力,況系爭協議係兩造為解決原告匯入被告帳戶共計 96萬元此一爭議而簽署,系爭協議既已明確記載原告誤為匯 入被告帳戶之款項為96萬元,被告同意將該96萬元悉數返還 予原告,則被告將該96萬元款項匯入原告指定之台新銀行原 告帳戶,核屬依債之本旨而為履行,是兩造間之債權債務關 係已因清償而消滅,要與被告係何時匯入款項無涉,是原告 所為前揭主張,要與事實不符,自無可採。 五、綜上所述,原告爰依系爭協議,請求被告應給付71萬0,608 元,及自113年4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本件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 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 據,經核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李家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書記官 鍾雯芳

2024-11-28

TPDV-113-訴-5420-20241128-2

北金簡
臺北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金簡字第41號 原 告 翁苑玲 被 告 李牧耘 張弘毅 上列當事人間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條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必備之程式;又原告之訴,有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依其情形可以補正,經審判長 定期間命其補正而不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簡易訴 訟程序,除本章別有規定外,仍適用第一章通常訴訟程序之 規定,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436條第2項亦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原告起訴未補繳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 月24日裁定限原告於收受裁定後5日內補繳裁判費,該裁定 於113年10月29日送達原告,有卷附送達證書可憑。原告逾 期迄未補正,有本院收費答詢表查詢、繳費狀況查詢清單在 卷可稽,其訴應認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 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美杏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路 0 段000 巷0 號)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 記 官 林玗倩

2024-11-27

TPEV-113-北金簡-41-20241127-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金字第118號 原 告 李景屏 被 告 李牧耘 孟淑蓁 上列當事人間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 訟,經本院刑事庭裁定移送前來,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5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2人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9,933,843元,及自民國111年9月 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被告李牧耘應給付原告新台幣2,013,146元,及自民國111年9月1 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2人連帶負擔80%,其餘20%由被告李牧耘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台幣990,000元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但被告如連帶以新台幣9,933,843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 假執行。 本判決第二項於原告以新台幣200,000元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但被告李牧耘如以新台幣2,013,146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 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部分: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 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款、第3款定有明文。查原 告起訴狀所載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第一項原為「被告應連帶 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12,388,50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 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111年度附民字 第664號卷第5頁),嗣於113年11月5日言詞辯論期日主張: 「我請求的金額12,388,503元,減縮至11,946,989元,即刑 事判決附表所認定之金額為準」等語,有上開言詞辯論筆錄 在卷可按(卷第22頁),經核其聲明之變更,請求之基礎事實 並未改變,仍係基於同一侵權行為事實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 ,且金額之變更亦與減縮應受判決事項聲明之情形相符,揆 諸前開條文所示,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本件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 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乙、實體部分: 一、原告起訴主張:  ㈠被告李牧耘為紫洣公司、森銳公司實際負責人,其於106年9 月間與葉廷浩協議,以扎佛利平臺作為ANB集團投資人交付 投資款之管道,並於106年10月間與張弘毅就此簽定網路金 流委託服務合約書。另被告李牧耘以森銳公司、紫洣公司名 義與立誠電腦公司簽訂繳費代收服務合約,由立誠電腦公司 提供富邦銀虛擬帳號API予扎佛利平臺使用。其後,ANB集團 投資者確實使用扎佛利平臺交付投資款,而原告自106年起 參與ANB集團所稱之投資,並陸續將款項匯入扎佛利平臺指 定之森銳公司、紫洣公司銀行帳戶內,收款後被告李牧耘再 依ANB集團或投資者指示,付款至其等所指定之實體銀行帳 戶,原告雖然有用扎佛利平台之帳號出金過,領回4次大約1 00萬,但是ANB集團終無法如期出金,經其他投資者察覺有 異而報警處理,原告所支付款項合計約11,946,989元,為此 依侵權行為規定請求被告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引用台 灣台北地方法院108年金重訴字第12號、109年度金訴字第42 號刑事判決認定之事實。  ㈡並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1,946,989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願供擔 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任何聲明或陳 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經查,原告主張之事實,業據其主張引用台灣台北地方法院1 08年金重訴字第12號、109年度金訴字第42號刑事判決以為 佐證,而被告李牧耘、孟淑蓁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知,均 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爭執,亦未提出書狀答辯供本院斟酌 ,依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準用同條第1項規定視同自認 ,自堪信原告主張其遭被告李牧耘、孟淑蓁以違反銀行法、 洗錢防制法、刑法詐欺取財罪等規定實施犯罪行為之侵權行 為損害賠償事實為真實,先予敘明。  ㈡而就原告主張被告負擔侵權行為連帶損害賠償責任部分:  ⑴就被告李牧耘部分:本院108年金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下 稱系爭12號刑事判決)記載原告以匯款交付予被告李牧耘掌 控之紫洣公司、森銳公司銀行帳戶,以及以面交方式交付予 姓名年籍不詳之「羅琦」之投資金額計有:①106年12月12日 ,50,000元、②106年12月12日,100,000元、③106年12月13 日,360,000元、④106年12月15日,660,000元、⑤107年1月2 日,250,000元、⑥107年3月14日,4,915,326元、⑦107年3月 30日,49,500元、⑧107年4月19日,308,294元、⑨107年4月3 0日,2,065,213元、⑩107年5月4日,880,963元、⑪107年5月 7日,311,811元、⑫107年5月4日,174,482元、⑬107年5月29 日,264,000元、⑭107年5月31日,759,000元、⑮107年6月1 日,165,000元、⑯107年6月17日,574,000元、⑰另於不詳期 日交付594,000元(合計11,946,989元),則原告主張:被告 李牧耘即應就上開金額11,946,989元部分負擔侵權行為損害 賠償責任等語,即非無由,可以確定。  ⑵就被告孟淑蓁部分:本院109年度金訴字第42號刑事判決(下 稱42號刑事判決)記載原告以匯款交付予被告李牧耘掌控之 紫洣公司、森銳公司銀行帳戶之投資金額計有①106年12月12 日,165,000元、②106年12月13日,330,000元、③106年12月 15日,660,000元、④107年1月2日,250,800元、⑤107年3月1 4日,4,915,716元、⑥107年4月19日,308,294元、⑦107年4 月30日,2,065,563元、⑧107年5月4日,880,813元、⑨107年 5月7日,308,144元、⑩107年5月14日,174,332元、⑪107年6 月7日,620,981元(合計9,933,843元),則原告主張:被告 孟淑蓁應就上開金額9,933,843元部分負擔侵權行為損害賠 償責任等語,亦非無據,亦可確定。  ⑶但是,本院系爭42號刑事判決就原告以面交方式交付予姓名 年籍不詳之「羅琦」之投資金額中之①107年3月30日,49,50 0元、②107年5月29日,264,000元、③107年5月31日,759,00 0元、④107年6月1日,165,000元、⑤107年6月8日,59,400元 (合計1,296,900元)部分,係認定以:「⑸、附表二之一編號 併6-2所示證人李景屏固證稱其於附表二之一編號併6-2-1、 併6-2-2、併6-2-4及附表二之五編號併6-2所示款項均係交 付予附表二之一編號2所示投資者羅琦,再由其轉交予被告 孟淑蓁等情(見110他9636卷第35至36頁、108金重訴12卷十 一第231至245頁),並有證人李景屏所提存簿交易明細可參( 見110他9636號卷第9至17頁、第105頁)。參酌附表二之一編 號2所示投資者羅琦於警詢中證稱:附表二之一編號2-1所示 107年3月6日匯款應該有一半是我的投資款,其他是下線的 投資款等語(見108偵10518卷十六第8頁),而依卷內事證並 無證據證明羅琦於此前尚有其他下線,是就證人李景屏給付 予羅琦之現金部分,為避免重覆計算,就時序在附表二之一 編號2-1前之併6-2-1、併6-2-2、併6-2-4部分現金均不予列 計。至附表附表二之五編號併6-2所示證人李景屏交付現金 予羅琦部分,因均已逾羅琦附表二之一編號2-1所示匯款時 間,且無證據證明羅琦確有將此部分款項交付被告孟淑蓁( 詳後述),是僅就附表二之一編號6-2所示其餘款項,併計入 被告孟淑蓁部分因犯罪獲取之財物」、「1、被告孟淑蓁部 分:⑴、附表二之五編號併3-1、併6-1部分款項,係經投資 人蔡淑貞、吳建國交付郭子榮:附表二之五編號併6-2部分 款項,係經投資人李景屏交付羅琦;附表二之五編號併7-5 部分款項,係經投資人羅秀蓉交付陳淑梅:附表二編號併7- 6部分款項,係經投資人韓玲交付林家淳等情,有附表二之 五『證據』欄所示證據在卷,然上開款項是否均經交付被告孟 淑蓁乙節,尚無卷內事證可資認定,就此自難認與本件被告 孟淑蓁經判決有罪部分,存有裁判上或實質上一罪關係,因 此,上開移送併辦部分,本院無從審理,應退回由檢察官另 為適法之處理」等情,有上開刑事判決附卷可按(卷2第266- 267、297-298頁),據此,依照刑事判決認定之事實,就原 告交付予訴外人羅琦之款項,是否經轉交予被告孟淑蓁,並 無證據可以認定,因此本院系爭42號刑事判決認定合計1,29 6,900元款項之部分,認為不屬於被告孟淑蓁犯罪獲取之財 物,此部分款項自不能要求被告孟淑蓁賠償,是故,被告孟 淑蓁僅就合計9,933,843元部分負擔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自堪確定。  ⑷再者,就上開系爭42號刑事判決退回予檢察官部分,因為被 告李牧耘既為紫洣公司、森銳公司實際負責人,並與ANB集 團之葉廷浩、張弘毅共同實施違反銀行法之犯罪行為,被告 李牧耘甚且提供扎佛利平臺為ANB集團收付款項使用,則被 告李牧耘自應就原告所有損害(即11,946,989元部分)負擔侵 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可以確定。  ⑸是故,原告所請求金額合計11,946,989元之部分,係以:①就 其中9,933,843元部分,被告李牧耘、孟淑蓁既均實際參與 犯罪行為,自均應就此部分負擔損害賠償責任,則原告依民 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被告李牧耘、孟淑蓁負擔連帶損害賠償 責任,即非無據,自堪予認定;②就其餘2,013,146元部分, 則由被告李牧耘單獨負擔損害賠償責任,逾此範圍之請求, 則為無理由,亦可確定。  ㈢末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民法第229條、第233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而我國民法明 定因侵權行為所受非財產上之損害,加害人應為金錢賠償( 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此即民法第213條第1項所謂法律 另有規定,自無適用同條規定之餘地(最高法院56年台上字 第1863號),即以受有非財產上損害而請求金錢賠償者,固 不得依民法第213條第2項請求就該金錢加給利息,惟侵權行 為人支付該金錢遲延時,被害人非不得依民法第233條第1項 規定請求法定利息(最高法院70年台上字第689號)。查原告 依民法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連帶給付損害賠償, 就其中9,933,843元部分由被告李牧耘、孟淑蓁負擔連帶損 害賠償責任,就其中2,013,146元部分,則由被告李牧耘單 獨負擔損害賠償責任,為有理由,已如前述,而本件刑事附 帶民事訴訟起訴狀繕本係於111年9月6日寄存送達於被告李 牧耘住所(依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項規定經10日發生合法 送達之效力,即111年9月16日),並於111年8月31日送達於 法務部○○○○○○○○○予被告孟淑蓁,則原告請求自刑事附帶民 事訴訟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1年9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 之法定遲延利息,即屬有據,應予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連帶 給付損害賠償,就其中9,933,843元部分由被告李牧耘、孟 淑蓁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就其中2,013,146元部分,則 由被告李牧耘單獨負擔損害賠償責任,及均自111年9月17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逾此範圍,為無理由,應予以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經本院 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一一論述, 附此敘明。 六、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經核其勝訴部分,核 無不合,爰依詐欺犯罪危害防治條例第34條第2、3項規定, 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 規定,宣告被告如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 ,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依據,不予准許。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79條、第390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蘇嘉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亭諭

2024-11-27

TPDV-113-金-118-20241127-1

板簡
板橋簡易庭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民事判決 108年度板簡字第2946號 原 告 翁苑玲(原名翁美秋) 被 告 朱碧雄 郭建平 楊溱溱 指定送達:桃園市○○區○○路0000號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兼複代理人 王韋鈞律師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魏雯祈律師 被 告 李牧耘 指定送達:臺北市○○區○○○路0段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 月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李牧耘應給付原告新臺幣49萬5,000元,及自民國107年 2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李牧耘負擔。 四、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於原告以新臺幣16萬5,000元為被告 李牧耘供擔保後,得假執行。但被告李牧耘如以新臺幣49萬 5,000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五、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吸金組織ANB GROUP COMPANY LTD.及M101集團(下合稱ANB集 團)自民國106年起,陸續在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等地宣 稱ANB集團於全球多地提供有價證券、不動產、財富管理及 投資諮詢等相關業務,並於星馬等地興建多起知名酒店大樓 ,以此吸引投資者,並由該集團成員親自或由與其等有違反 銀行法犯意聯絡之原投資者,分別以通訊軟體設立群組、召 開投資說明會,或招待出國考察等方式講解說明投資方案, 宣稱於投資人購買方案後約120天後,即可獲得高達本利合2 .16倍之報酬(即利息116%),以此保本並賺取顯不相當報 酬之方案對外招攬不特定人參與投資。  ㈡而被告朱碧雄係在ANB集團負責替投資人開立「ANB電腦投資 帳戶」,與被告郭建平皆係ANB集團在臺灣之代表人,被告 楊溱溱則為朱碧雄、郭建平之下線,另被告李牧耘為森銳數 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森銳公司)、紫洣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下稱紫洣公司)、香港Instant Global Group Limit ed等公司之實際負責人,並實質管領ZAVORi GLOBAL(下稱 扎佛利,其後改版為WoPay)金融平臺網站,並與ANB集團合 作而提供扎佛利平臺為ANB集團收付款項,渠等均明知未經 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經營銀行之收受存款業務,亦不得以借 款、收受投資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人收受款項或 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 息或其他報酬,竟共同基於非法收受投資款項之犯意聯絡, 由被告楊溱溱、朱碧雄及郭建平3人(下稱被告楊溱溱等3人 )以安排旅遊出國考察、召開ANB投資案說明會等方式,向 原告招攬ANB集團馬來西亞「大富翁」、「紅酒店」、「保 時捷」等不動產投資方案,並宣稱在ANB公司網站開立「ANB 投資帳戶」者,帳戶內資產從2美元增值到4美元,可每40天 拆分1次,經過3次即120天投資獲利為本金之3.6倍,以投資 1萬美元為例,將可領回本金2.16倍獲利等語,而遊說原告 參與投資,原告遂於107年2月6日交付被告楊溱溱面額為新 臺幣(下同)49萬5,000元之即期支票1紙,之後再由被告李 牧耘所管控之扎佛利等平臺作為入金管道,而該款項自被告 李牧耘所使用之森銳公司、紫洣公司銀行帳戶轉帳至ANB集 團投資者指定之實體銀行帳戶後,ANB集團定期與被告李牧 耘結算投資者投資之相關款項,再由被告李牧耘依ANB集團 指示將款項匯往指定之海外帳戶,而致原告受有49萬5,000 元之財產上損失。  ㈢被告李牧耘上揭所為,業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庭以108年 度金重訴字第12號(下稱系爭刑案)判決違反銀行法第29條 、第29條之1、第125條等罪刑,至被告楊溱溱等3人上揭所 為,亦與被告李牧耘間有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25條之犯 意聯絡與行為分擔,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後段、第2 項及第185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其聲明為:被告應連 帶給付原告49萬5,000元,及自107年2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分別以下列理由抗辯,並均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 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㈠被告李牧耘:系爭刑案卷內資料看不出原告投資ANB之過程與 我有何關係,我只是一個第三方支付機構,我已針對刑事判 決提起上訴等語。  ㈡被告楊溱溱等3人:⒈原告在107年3月25日上網發現ANB網站無 法登入時,即已知悉受有損害之情事,卻遲至109年7月13日 始追加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2人,已罹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請求權時效;⒉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及第125條規定, 非屬保護他人之法律,原告係為了獲取高額紅利獎金,而出 於個人之審慎評估利害得失後為投資行為,難認被告楊溱溱 等3人有何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等情。⒊原告前以被告楊溱溱 等3人有違反銀行法等情事而提起告訴,經臺灣新北地方檢 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偵查後,業已為被告楊溱溱 等3人不起訴處分確定,原告未舉證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被告 被告李牧耘或ANB吸金集團有何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其所 為請求洵屬無據。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李牧耘賠償49萬5,000元,為有理由:  ⒈原告上揭主張被告李牧耘有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及 第125條之事實,業據提出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 地檢署)檢察官併案意旨書為證(本院卷一第99至103頁、 ),而被告李牧耘上揭所為,業經系爭刑案判決認定李牧耘 共同犯違反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 ,處有期徒刑8年6月,亦有系爭刑案判決附卷可稽(本院卷 二第73至276頁),並經本院調取系爭刑案電子卷證核閱無 訛,自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  ⒉被告李牧耘固以前揭情詞置辯。惟查,ANB集團成員確有以賺 取顯不相當報酬之方案對外招攬包含原告在內之不特定人參 與投資,業經系爭刑案判決詳予認定(見系爭刑案判決附表 二編號262,本院卷二第201頁),而被告李牧耘亦確實有與 ANB集團合作,而由被告李牧耘管控之扎佛利平臺作為ANB集 團投資者交付款項管道之一,並由被告李牧耘負責依ANB集 團指示發放投資者相關報酬,而為ANB集團收付款項,其方 式為:被告李牧耘以森銳公司、紫洣公司名義而與不知情之 立誠電腦資訊有限公司(下稱立誠電腦公司)負責人即訴外 人陳鴻國簽訂「繳費代收服務合約」,由與台北富邦銀行股 份有限公司(下稱富邦銀)簽定有代收業務往來契約書之立 誠電腦公司,提供API(即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 face,應用程式開發介面)連結予扎佛利平臺使用;而ANB 集團則係於網頁上嵌入扎佛利平臺程式,倘ANB會員選擇以 扎佛利平臺支付投資款,需登入扎佛利平臺註冊建立帳號, 並於選單點選「充值」按鍵,如於中國大陸或香港等地交付 款項,則對接中國大陸「天下付」平臺;如係支付美金,得 選擇將款項匯入由被告李牧耘實際掌控之香港IGG公司恒生 銀行有限公司(下稱恒生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 下稱香港IGG公司恒生銀行帳戶)內;另如於臺灣選擇新臺 幣充值,則會出現前開經立誠電腦公司對接之富邦銀自動生 成虛擬帳號,供投資者匯入款項。又依被告李牧耘所為提供 設計,每一於扎佛利平臺註冊之投資者如以指定方式匯款, 扎佛利平臺即會顯示該投資者帳號之充值金額,其後投資者 得再使用扎佛利平臺以內部轉帳之方式,將應給付之投資款 項轉予其他投資者或ANB集團指定之扎佛利平臺帳號。另投 資者所匯入至富邦銀虛擬帳號之款項,實際均存入立誠電腦 公司富邦銀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立誠電腦公司富 邦銀0880帳戶),而於收受款項達500萬元或其他約定條件 成就後,立誠電腦公司再依被告李牧耘指示匯款至其指定之 森銳公司、紫洣公司帳戶。而倘ANB集團投資者有出金需求 ,則由投資者於ANB集團網站上先為出金之請求,待ANB集團 使用扎佛利平臺自該集團持用之扎佛利帳戶撥付款項至投資 者之扎佛利平臺帳號內,投資者再於扎佛利平臺使用自身扎 佛利帳號為提取現金之申請,經被告李牧耘依扎佛利平臺產 生之相關報表使用網路銀行系統放行,款項即自被告李牧耘 所使用之森銳公司、紫洣公司銀行帳戶轉帳至ANB集團投資 者指定之實體銀行帳戶;另ANB集團亦會定期與被告李牧耘 結算投資者投資之相關款項,由被告李牧耘依ANB集團指示 將款項匯往指定之海外帳戶;而被告李牧耘知悉ANB集團所 為係吸收資金之行為,仍負責收取並交付報酬,所為實與AN B集團之帳房無異,自堪認與ANB集團人員有違反銀行法犯意 聯絡及行為分擔等情,業據系爭刑案判決認定綦詳,是被告 李牧耘前揭所辯,自無可採。  ⒊「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84條第2項 定有明文。以上所稱保護他人之法律,固包括直接或間接以 保護個人之權利或利益為目的之法律,又雖非直接以保護他 人為目的,而係藉由行政措施以保障他人之權利或利益不受 侵害者,亦應認屬之,而依銀行法第29條第1項規定:「除 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 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銀行法第29條 之1規定:「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 ,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 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 受存款論。」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及第3項亦分別規定:「 違反第29條第1項規定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 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金。其因犯罪獲取之財 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2千5百萬元以上5億元以下罰金。」「法人 犯前二項之罪者,處罰其行為負責人。」細繹上開銀行法第 29條及第29條之1之規定意旨,係在維護國家有關經營銀行 業務,應經許可之制度,貫徹金融政策上禁止非法經營銀行 業務,以直接維護國家正常之金融、經濟秩序,至於存款人 權益之保障,屬衍生及間接之目的(參看最高法院109年度 台抗字第444號裁定意旨)。準此,違反銀行法第29條之1及 第29條第1項規定,未經許可經營收受投資業務,向多數人 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 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要屬違反間接保護 他人之法律,而得適用民法第184條第2項之規定。是以,被 告李牧耘既有前述違法收受銀行法第29條之1所定以存款論 之投資款,而悖離維護經濟金融秩序目的及保障社會投資大 眾權益,違反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規定,自屬違 反民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保護他人之法律,且其行為與原告 所受損害間,有相當因果關係,自應依上開規定負損害賠償 責任。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李牧耘賠 償其損害,洵屬有據。  ㈡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後段、第2項及第185條等規定,請求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被告李牧耘負連帶賠償責任,為無理由:  ⒈原告對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消滅時效:  ⑴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 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 而消滅。」所謂「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係指「明知」 而言。其因過失而不知者,並不包括在內。如當事人間就「 知」之時間有所爭執,應由賠償義務人就請求權人知悉前之 事實負舉證責任(參看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1428號原判例 意旨)。  ⑵被告楊溱溱等3人辯稱:原告在107年3月25日上網發現ANB網 站無法登入時,即已知悉受有損害之情事,惟原告遲至109 年7月13日始追加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業已罹於侵權行為 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云云。經查,原告固稱其於107年3月25 日上網發現ANB網站無法登入等語,然此不足以證明原告業 已明確知悉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有何違反銀行法而為賠償義 務人等情事;況且,觀諸原告於107年10月19日至臺北地檢 署申告之事實,僅係稱被告楊溱溱侵占其投資款等語,嗣原 告於107年11月13日至警局製作調查筆錄時,亦僅係稱被告 楊溱溱對其為詐欺取財,並稱欲通知朱碧雄至警局協助調查 等語,而均未提及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有何違反銀行法等情 事(本院卷二第57至58頁、第69至71頁),足認原告至遲於 斯時,應仍未認為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有何違反銀行法之情 事而為本件賠償義務人。此外,被告朱碧雄及郭建平未能就 原告於107年7月或之前即已知悉其2人為賠償義務人乙節, 舉證以實其說,則原告於109年7月13日具狀追加被告朱碧雄 及郭建平2人請求連帶賠償損害(本院卷一第95頁),應認 並未罹於消滅時效,被告前開抗辯,洵無足採。  ⒉原告未舉證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被告李牧耘間共同基於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犯意聯絡,而構成共同侵權行為:  ⑴民事上之共同侵權行為,必須各行為人之故意或過失行為, 均為其所生損害之共同原因始足成立。又各行為人就其行為 須有故意或過失,以及該行為與損害間須有相當因果關係, 俱為構成侵權行為所不可或缺之要件,如其中一人祇要欠缺 其一,不但其侵權行為無由成立,尤無成立共同侵權行為之 餘地(參看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1244號判決意旨);且 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對於被害人所受損害,所 以應負連帶賠償者,係因數人之行為共同構成違法行為之原 因或條件,因而發生同一損害,具有行為關連共同性之故, 民事上之共同侵權行為與刑事上之共同正犯,其構成要件雖 非全同,共同侵權行為人間在主觀上固不以有犯聯絡為必要 ,惟在客觀上仍須數人之不法行為,均為其所生損害之共同 原因即所謂行為關連共同,始足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參看最 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658號判決意旨)。而當事人主張有 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 7條前段定有明文,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 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 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之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 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  ⑵經查,原告主張其係因被告楊溱溱等3人之招攬而參與系爭投 資,且被告朱碧雄係在ANB集團負責替投資人開立「ANB電腦 投資帳戶」,與被告郭建平均係ANB集團在臺灣的代表人, 被告楊溱溱則為朱碧雄、郭建平之下線等語,固據提出支票 、陽信商業銀行收據及檔案庫資料調閱單、客戶對帳單、原 告與被告楊溱溱之Line對話紀錄擷圖、ANBGROUP通告及電腦 系統個人資料畫面、銀聯卡外觀影印、被告楊溱溱等3人於 偵查中之詢問筆錄等資料影本為證(本院卷一第65至71頁、 第105至109頁、第335至337頁、第593頁、第597至611頁、 第615至645頁,卷二第325頁)。惟查,觀諸上開資料,至 多僅能證明被告楊溱溱確有邀請原告參加ANB集團舉辦之投 資理財說明會,及被告楊溱溱等3人有向原告說明投資ANB集 團之事實,並由原告將投資款49萬5,000元以開立即期支票 方式交付被告楊溱溱兌現後,再由被告楊溱溱將款項交予被 告朱碧雄轉交被告郭建平,而後由被告郭建平將款項匯至AN B集團公司帳戶而為原告辦理入會取得會員資格之過程,及 被告朱碧雄於ANBGROUP電腦系統有註冊用戶登錄個人資料等 事實,然原告未能舉證證明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ANB集團成員 或被告李牧耘間,究有何「未經許可經營收受投資業務」之 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之具體事實,或就上開情事有何居於決 策或主導地位之功能性支配等情,尚非得逕以被告楊溱溱等 3人有邀請原告參加投資或向原告說明投資事宜,及代原告 轉交投資款予ANB集團或為原告辦理加入會員等事宜,即遽 認被告楊溱溱等3人有何違反銀行法之情事。  ⑶且被告楊溱溱等3人均否認係ANB集團重要幹部,並辯稱原告 以渠等涉犯詐欺及違反銀行法等情而提出告訴,業經新北地 檢署檢察官偵查後,以109年度偵續字第311號為不起訴處分 ,並經臺灣高等檢察署以110年度上聲議字第617號為駁回再 議之處分等語,有上開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書附卷 可稽(本院卷一第219至226頁、第438至444頁),本院審酌 被告楊溱溱等3人分別有轉帳或匯款至ANB集團所指定之受款 銀行帳戶,而有投資ANB集團之事實,為原告所不否認(本 院卷一第617至619頁、第625頁、第645頁),倘若被告楊溱 溱等3人知悉ANB集團投資案係屬虛偽詐財吸金,而詐使原告 投資,又豈會參與ANB集團投資方案,而甘冒出資無法獲利 之風險,足徵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原告間應僅係同為ANB集團 之上、下線投資者關係;況且,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楊溱 溱等3人有於ANB集團內擔任經營或管理階層之重要幹部,縱 被告楊溱溱等3人有介紹投資人投資或指導其他下線投資者 操作ANB集團網頁平台之行為,亦仍與一般口耳相傳或經驗 分享之末端投資人無異,仍難據此認為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A NB集團核心成員間,有何違法經營以收受投資為名而收受存 款犯行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至原告所提出訴外人陳幸岳、 李寶芝、張蜀玉、李璦纓、葉芬玲等人之調查筆錄(本院卷 一第653至707頁),至多僅得證明被告朱碧雄有邀請或介紹 該等人員參與投資或為其等人員之上線,亦不足以認定被告 朱碧雄有何違法經營以收受投資為名而收受存款之違反銀行 法情事。  ⑷此外,原告未再就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被告李牧耘間共同基於 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犯意聯絡,已構成共同侵權行為乙 節,再舉證以實其說,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後段 、第2項及第185條之規定,請求被告楊溱溱等3人與被告李 牧耘連帶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自屬無據。     ㈢「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 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因回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者 ,自損害發生時起,加給利息。」民法第213條第1項、第2 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李牧耘違反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 業務之保護他人法律之規定,而致原告受有49萬5,000元之 金錢損害,既經本院認定如前,從而,原告依侵權行為法律 關係,請求被告李牧耘負損害賠償責任,應給付原告49萬5, 000元,及自交付金錢107年2月8日支票兌現翌日即107年2月 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核屬有據,應予 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李牧耘 給付49萬5,000元,及自107年2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則 屬無據,應予駁回。 五、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係依簡易程序而為被告李牧耘 敗訴之判決,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又被告李牧耘陳明願供 擔保,請求免為假執行,亦無不合,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 准許之。至原告就敗訴部分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 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據,應不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經核均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華民國113年11月22日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            法   官 江俊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 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 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書 記 官 林宜宣

2024-11-22

PCEV-108-板簡-2946-20241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金字第127號 原 告 丁文翔 被 告 李牧耘 張弘毅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 事訴訟(113年度附民字第596號),經本院刑事庭移送前來,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繳納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貳 萬陸仟柒佰肆拾元,逾期未補繳,即駁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惟所謂因犯罪而受損害 之人,係指因犯罪行為直接受損害之人而言,至其他因犯罪 間接或附帶受損害之人,在民事上雖不失有請求賠償損害之 權,但既非因犯罪而直接受其侵害,即不得認係因犯罪而受 損害之人(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869號裁定參照)。又 銀行法第29條及第29條之1規定係在維護國家有關經營銀行 業務,應經許可之制度,貫徹金融政策上禁止非法經營銀行 業務,以直接維護國家正常之金融、經濟秩序,至於存款人 權益之保障,屬衍生及間接之目的,其非行為人違反此規定 之直接被害人,不得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抗字第444號裁定參照)。另按,因刑事附帶民事訴 訟本質上與一般民事訴訟無異,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經刑事 庭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規定裁定移送於同院民事庭後 ,民事庭如認其不符同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之要件時,應許 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缺(最高法院108 年度台抗大字第953號裁定參照)。準此,刑事附帶民事訴 訟由刑事庭移送民事庭後,依刑事訴訟法第490條但書規定 ,既應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辦理,其起訴如有應繳而未繳 納裁判費者,民事庭得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 ,定期先命補正,其未遵命補正者,得依同條項本文規定, 以起訴不合法而駁回之。 二、經查,原告於民國113年4月29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被告2人給付新臺幣(下同)260萬元本息(見附民卷第5頁),嗣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附民字第596號裁定移送本院民事庭。被告2人所涉刑事案件部分,經本院108年度金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為有罪判決,認定均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第29條之1之規定,應論以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惟被告李牧耘被訴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部分,則判決無罪,此有上開刑事判決可參(見外放刑事判決書),則依前說明,原告並非被告2人違反銀行法上開規定犯罪之直接被害人,縱有損害,亦僅屬間接被害人,原告提起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不符,惟本院刑事庭既已裁定移送民事庭審理,應許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缺。又本件原告請求被告2人賠償之金額即訴訟標的金額為260萬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萬6740元,茲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向本院補繳,逾期未補繳,即駁回其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楊承翰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書記官  馮姿蓉

2024-11-22

TPDV-113-金-127-20241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金字第99號 上訴人 即 被 告 李牧耘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即原告黃薰葶等間因本院113年度金字第9 9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提起上訴到院,查本件 訴訟標的金額核定為新台幣1,683,000元(計算式:33000+99000 0 +165000+495000),應徵第二審裁判費新台幣26,597元,未據 上訴人繳納,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限上訴人於收 受本裁定後五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瑋桓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巫玉媛

2024-11-11

TPDV-113-金-99-20241111-2

北金簡
臺北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金簡字第31號 原 告 張厤茜 被 告 李牧耘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條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必備之程式;又原告之訴,有民事訴訟法第 249 條第1 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依其情形可以補正,經審判長 定期間命其補正而不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亦為同 法條第1 項所明文。 二、本件原告起訴應補繳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1日裁 定限原告於收受裁定後3日內補繳裁判費,該項裁定已於113 年10月9日送達原告,有送達證書附卷可稽,原告逾期迄未 補正裁判費,有本院繳費狀況查詢清單附卷可參,其訴顯難 認為合法,自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 6款,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趙子榮 上列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中正區重 慶南路1 段126 巷1 號)提出抗告狀,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書記官 陳怡安

2024-11-07

TPEV-113-北金簡-31-20241107-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