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趙德韻

共找到 249 筆結果(第 21-30 筆)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190號 附民原告 蕭偉池 附民被告 王建杰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113年度訴字第727號),經原告提起附帶 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此觀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明。 二、經查,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27號詐欺案件,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 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 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3-附民-1190-20250312-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00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蔡承翰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114年度訴字第229號),聲請具保 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蔡承翰為幫父親償還債務,誤 信友人稱可賺取較多之薪水,方參與本案犯行,現已認罪且 深感悔悟。又被告祖母年邁且生病,生活無法自理,家中經 濟困窘無法支付高額之具保金,請法院准予降低具保金並給 予交保之機會,讓被告可具保陪伴家人等語。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刑 事被告經訊問後,認有法定羈押原因,於必要時得羈押之, 所謂必要與否或執行羈押後,有無繼續之必要,仍許法院斟 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切情事而為認定,除有刑事訴訟法 第114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不得駁回者外,准許與否,該管 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最高法院91年度台抗字第456號裁定 意旨參照)。又按停止羈押係指受羈押之被告仍有羈押之原 因,但無繼續羈押之必要,而以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之處 分,代替羈押處分而停止羈押之執行。被告有無繼續羈押之 必要,事實審法院本得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切情形而 為認定,故受羈押之被告除確有刑事訴訟法第114條所列情 形之一,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者外,如以其他原因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其應否准許,事實審法院自有認定裁量 之權(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60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一)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26日訊問後,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 款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罪、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 段之一般洗錢等罪,犯罪嫌疑重大,並有刑事訴訟法第10 1條之1第1項第7款之羈押原因,並有羈押之必要,於同日 起執行羈押在案。 (二)被告供述其係為賺取報酬而擔任取簿手及取款車手,一天 可獲得新臺幣3,000至5,000元等語(見本院114訴229卷第 62至63頁),並於本件起訴範圍之113年10月11日起至113 年10月25日之期間內,依詐欺集團成員之指示,多次提領 詐欺贓款,顯見被告因車手高報酬之特性而反覆擔任取款 車手,足認被告有反覆實施加重詐欺取財犯罪之虞,而有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第7款之羈押原因。考量本案 被害人數眾多,被告犯行對社會治安之危害影響甚鉅,為 確保本案後續訴訟程序之進行及將來刑罰之執行,及衡酌 社會秩序之維護與被告人身自由之保障等情,本院認為對 被告採羈押此拘束人身自由措施,仍屬相當而必要之手段 ,尚不得以具保或限制住居等較輕之處分替代羈押。 (三)被告雖以前揭事由聲請具保停止羈押,然本案羈押之原因 及必要性仍繼續存在,又被告是否有照顧親人之需求,與 審酌上開羈押之原因、必要性無涉,且本案無刑事訴訟法 第114條各款所列情事,故其聲請具保停止羈押,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4-聲-600-2025031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86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洪梓豪 指定辯護人 林宜樺律師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4年度訴字第198號),聲請具保停止 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洪梓豪提出新臺幣壹拾萬元之保證金後,准予停止羈押。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下稱被告)業已坦承犯行,並 明確交代案情,請鈞院准予停止羈押等語。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聲請 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法院准許具 保停止羈押聲請之要件為:被告雖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 項各款或第101條之1第1項所示羈押原因,但已無羈押之必 要,或有同法第114條各款所示情形。且對被告所執行之羈 押,本質上係為保全證據,或為使偵查、審判程序得以順利 進行及擔保嗣後之執行程序,而對被告所實施剝奪其人身自 由之強制處分,因之被告有無羈押之必要,應依案件進行之 程度不同而予認定。 三、經查:  ㈠本案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以其涉犯詐欺罪提起公訴 ,經本院於民國113年2月14日訊問後,認其犯罪嫌疑重大, 且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2款之事由,並有羈押之必 要,於同日裁定羈押在案,合先敘明。  ㈡經查,被告嗣後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客觀犯罪事實均坦認不 會,並有卷內證據資料可佐,足徵被告犯罪嫌疑重大,又本 案尚有共犯未到案,不能排除被告有與其通共犯勾串證言、 湮滅證據之可能,而仍有羈押之原因,然本院審酌被告業已 坦承犯行,勾串證言、湮滅證據之可能性已然減低,倘再課 予被告提出相當之保證金,應足以對其形成相當程度之心理 拘束力,是認被告如能確實具保,則無繼續羈押之必要,爰 准被告於提出新臺幣10萬元之保證金後,准予停止羈押。  ㈢另被告既自113年2月14日經本院羈押如前,本次羈押屆滿日 應為同年5月13日,是被告倘於113年5月13日前未能依本裁 定具保停止羈押,本裁定當然失其效力,一併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21條第1項、第110條第1項、第111條第1項 、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4-聲-486-2025031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性騷擾防治法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易字第988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連勝 上列被告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 度偵字第1704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停止審判。   理 由 一、被告因精神或其他心智障礙,致不解訴訟行為意義或欠缺依 其理解而為訴訟行為之能力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 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被告陳連勝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現由本院審理中,惟被告因罹患失智症合併神經精神行為症 狀,經醫師診斷為器質性腦病變,並領有中度身心障礙證明 等情,有臺北榮民總醫院113年9月11日北總精字第11399121 36號函暨病歷資料、診斷證明書、精神部報告身心障礙證明 等件在卷可憑。又被告於本院民國113年10月22日調查程序 雖經其子陳世騰陪同到庭,惟無法回答自己姓名及生日,亦 無法辨別法庭環境及開庭程序等情,有本院筆錄在卷可參( 見本院卷第39至41頁),是被告目前無法正常理解他人詢問 內容,亦無法正確回應,可認被告確有因精神或其他心智障 礙,致不解訴訟行為意義或欠缺依其理解而為訴訟行為之能 力之狀況。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之規定,應於其回 復以前停止審判,特此裁定。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3-易-988-2025031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319號 附民原告 葉浩熊 附民被告 王建杰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113年度訴字第727號),經原告提起附帶 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此觀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明。 二、經查,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27號詐欺案件,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 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 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3-附民-1319-20250312-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易字第29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志堅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調院偵字第6396號),本院認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114年度簡 字第268號),改依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如附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 二、按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撤回其告訴 ,又告訴經撤回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且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1項、第303條第3款、第307 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查本件告訴人翁美利告訴被告劉志堅傷害案件,檢察官認被 告所為係涉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依同法第287條 前段之規定,須告訴乃論。茲告訴人與被告於本院成立調解 ,告訴人並於民國114年3月6日向本院具狀撤回對被告之告 訴,有調解筆錄、刑事撤回告訴狀在卷可參(見本院簡字卷 第35、39至40頁),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 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3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調院偵字第6396號   被   告 劉志堅 男 00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區○○街0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 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劉志堅於民國113年10月8日9時57分許,在臺北市○○區○○路0 段00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領藥處,因排隊領藥而與 翁美利發生口角爭執,竟基於傷害之犯意,先徒手將翁美利 推倒在地後,再打其一巴掌,致其受有右臉頰痛瘀傷之傷害 。 二、案經翁美利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劉志堅於警詢及偵查中均坦承不諱 ,核與告訴人翁美利於警詢及偵查中指訴相符,並有臺北市 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和平)驗傷診斷證明書1張、監視 器翻拍照片5張附卷可稽。被告自白核與事實相符,被告犯 嫌堪予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嫌。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檢 察 官 李蕙如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書 記 官 連偉傑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50 萬 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 7 年以上有期徒 刑;致重傷者,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辦理,法院簡易庭得不傳喚被告、 輔佐人、告訴人、告發人等出庭即以簡易判決處刑;被告、被害 人、告訴人等對於告訴乃論案件如已達成民事和解而要撤回告訴 或對非告訴乃論案件認有受傳喚到庭陳述意見之必要時,請即另 以書狀向簡易法庭陳述或請求傳訊。

2025-03-12

TPDM-114-易-293-2025031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86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邱郅鈞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114年度訴字第229號),聲請具保 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邱郅鈞為家中經濟支柱,因一 時急需家用,聽信友人介紹兼差,只做6天左右即被警方查 獲,並於偵查中羈押迄今,已深感悔悟希望能與被害人有和 解之機會。又被告母親年邁,且罹患先天心臟病,希望法院 准予交保之機會,被告願以限制住居及每週至派出所報到以 代替羈押等語。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刑 事被告經訊問後,認有法定羈押原因,於必要時得羈押之, 所謂必要與否或執行羈押後,有無繼續之必要,仍許法院斟 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切情事而為認定,除有刑事訴訟法 第114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不得駁回者外,准許與否,該管 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最高法院91年度台抗字第456號裁定 意旨參照)。又按停止羈押係指受羈押之被告仍有羈押之原 因,但無繼續羈押之必要,而以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之處 分,代替羈押處分而停止羈押之執行。被告有無繼續羈押之 必要,事實審法院本得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切情形而 為認定,故受羈押之被告除確有刑事訴訟法第114條所列情 形之一,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者外,如以其他原因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其應否准許,事實審法院自有認定裁量 之權(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60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一)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26日訊問後,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 款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罪、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 段之一般洗錢等罪,犯罪嫌疑重大,並有刑事訴訟法第10 1條之1第1項第7款之羈押原因,並有羈押之必要,於同日 起執行羈押在案。 (二)被告供述其係因經濟因素而擔任取款車手,一天可賺取報 酬新臺幣3,000至5,000元等語(見本院114訴229卷第58至 59頁),並於本件起訴範圍之113年10月19日起至113年10 月28日之期間內,依詐欺集團成員之指示,多次提領詐欺 贓款,顯見被告因車手高報酬之特性而反覆擔任取款車手 ,足認被告有反覆實施加重詐欺取財犯罪之虞,而有刑事 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第7款之羈押原因。考量本案被害 人數眾多,被告犯行對社會治安之危害影響甚鉅,為確保 本案後續訴訟程序之進行及將來刑罰之執行,及衡酌社會 秩序之維護與被告人身自由之保障等情,本院認為對被告 採羈押此拘束人身自由措施,仍屬相當而必要之手段,尚 不得以具保或限制住居等較輕之處分替代羈押。 (三)被告雖以前揭事由聲請具保停止羈押,然本案羈押之原因 及必要性仍繼續存在,又被告是否有照顧親人之需求,與 審酌上開羈押之原因、必要性無涉,且本案無刑事訴訟法 第114條各款所列情事,故其聲請具保停止羈押,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4-聲-586-2025031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271號 附民原告 郭俊佑 附民被告 王建杰 籍設基隆市○○區○○路00號(基隆○ ○○○○○○○仁愛辦公室)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113年度訴字第727號),經原告提起附帶 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此觀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明。 二、經查,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27號詐欺案件,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 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 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3-附民-1271-2025031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妨害名譽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189號 附民原告 林喆韋 附民被告 歐陽達德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113年度易字第925號),經原告提起 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此觀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明。 二、經查,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925號妨害名譽案件,經原 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 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 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2

TPDM-113-附民-1189-20250312-1

交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簡上字第112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鄭永裕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0 月1日所為之113年度交簡字第1021號第一審簡易判決(聲請簡易 判決處刑案號:113年度調院偵字第1531號),提起上訴,本院 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鄭永裕緩刑貳年。   事實及理由 一、按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 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定有明文。上開規定,對於簡易判決 不服而上訴者,準用之,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3項亦有 明文。經查,上訴人即被告鄭永裕因不服本院第一審刑事簡 易判決而提起上訴,僅針對其量刑及緩刑宣告部分,此有刑 事上訴理由狀等在卷可佐,故本案上訴範圍僅及於原判決關 於刑之部分,不及於犯罪事實及論罪部分,並引用本院第一 審刑事簡易判決記載之犯罪事實、證據及理由(如附件)。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其已與告訴人張嘉芳達成和解,請輕判 並給予緩刑宣告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量刑輕重,屬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 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 失入情形,自不得指為不當或違法;且在同一犯罪事實與 情節,如別無其他加重或減輕之原因,下級審量定之刑, 亦無過重或失輕之不當情形,則上級審法院對下級審法院 之職權行使,原則上應予尊重。  (二)原審審酌被告鄭永裕為職業汽車駕駛人,明知汽車除遇突 發狀況必須減速外,不得任意於車道中暫停,竟疏未注意 ,任意將汽車暫停於路中妨礙交通,致後方騎乘機車直行 之告訴人張嘉芳追撞被告汽車車尾,而受有本案傷害,被 告所為雖非故意犯罪,仍應予非難,以及衡酌被告犯後坦 承犯行,態度良好,且雖有與告訴人和解之意願,惟因雙 方就賠償金額尚無共識,致未能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賠償 告訴人之損失,兼以考量其自述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為 計程車司機,須扶養父親,家庭經濟狀況小康等生活狀況 ,以及先前未經法院論罪科刑之前案紀錄,素行良好,暨 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告訴人所受傷勢程度,以及本 案事故經臺北市車輛行車事故鑑定會鑑定認被告過失係肇 事次因,告訴人未注意車前狀況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 施為肇事主因等一切情狀,判處被告拘役15日,如易科罰 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俱已具體說明量刑理由, 核無逾越法定刑度或濫用自由裁量權限之違法或不當情事 ,本院自應予以尊重並維持。被告主張原審量刑不當,並 無理由,應予駁回。  (三)被告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此有法院 前案紀錄表可稽,其因一時失慮偶罹刑典,犯後坦承犯行 ,勇於面對己身錯誤,堪信確有悔悟之心,又已與告訴人 達成和解,有本院辦理公務電話紀錄可考,是認被告經此 偵審程序及前開罪刑宣告,當知所警惕,應無再犯之虞, 因認其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 1項第1款規定予以宣告緩刑2年。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68條 、第373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謝奇孟聲請簡易判決處刑,由檢察官葉惠燕到庭執 行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罰金。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交簡字第102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鄭永裕 上列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 年度調院偵字第1531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鄭永裕犯過失傷害罪,處拘役壹拾伍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證據部分補充「被告鄭永裕於本院 訊問中之自白(見本院卷第26頁)」外,其餘均引用檢察官 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記載(詳附件)。 二、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 (二)爰審酌被告為職業汽車駕駛人,明知汽車除遇突發狀況必 須減速外,不得任意於車道中暫停,竟疏未注意,任意將 汽車暫停於路中妨礙交通,致後方騎乘機車直行之告訴人 張嘉芳追撞被告汽車車尾,而受有本案傷害,被告所為雖 非故意犯罪,仍應予非難。衡酌被告犯後坦承犯行,態度 良好,且始終有與告訴人和解之意願,惟因雙方就賠償金 額尚無共識,致迄未能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賠償告訴人之 損失(見本院卷第25-26頁訊問筆錄、第35-36頁調解紀錄 表);考量其自述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為計程車司機, 須扶養父親,家庭經濟狀況小康等生活狀況(見偵卷第9 頁,本院卷第26頁);兼衡其先前未經法院論罪科刑之前 案紀錄(見本院卷第9頁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素行良好;暨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告訴人所受傷 勢程度,以及本案事故經臺北市車輛行車事故鑑定會鑑定 認被告過失係肇事次因,告訴人未注意車前狀況並隨時採 取必要之安全措施為肇事主因(見調院偵卷第47-51頁) 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 算標準。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 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判決,應自收受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書狀並敘明上訴理由(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 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謝奇孟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郭子彰

2025-03-05

TPDM-113-交簡上-112-2025030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