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勞動契約終止

共找到 213 筆結果(第 41-50 筆)

勞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工資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122號 原 告 周鈺岑 訴訟代理人 邱靖棠律師 李柏毅律師 華育成律師 被 告 台灣大洋金幣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畢海 住同上(現應受送達處所不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8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513,508元,及自民國114年1月13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被告應開立記載離職原因為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之非自 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如被告以新臺幣513,508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 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原告自民國105年6月15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財 會部經理,兩造約定薪資為新臺幣(下同)6萬元,扣除勞 健保費用後應發放57,957元。被告自113年4月起,無故停止 給付原告薪資,原告向被告催討,被告僅於113年6月4日及6 月18日分別給付3萬元及8,331元,其後均置之不理,原告乃 於113年8月9日以電話向被告法定代理人甲○終止勞動契約。 迄至113年8月9日,被告積欠原告5個月又9日薪資共268,841 元(計算式:57,957×5+57,957×9/30-38,331=268,841,小 數點以下四捨五入,下同)、資遣費244,667元。另被告應 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爰依兩造勞動契約、勞工退 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勞動基準法第19條、就業保險法第1 1條第3項、同法第25條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 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513,508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開立記載 離職原因為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 書予原告。 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作何聲明或 陳述。 四、本院之判斷:  ㈠積欠工資:原告主張其受僱於被告,工資為每月6萬元,被告 自113年4月起,積欠薪資268,841元等語,並據提出薪資明 細表(上載「到職日期:2015/6/15」)、存款憑條等件為 佐(見本院卷第24頁至28頁),堪信為真,應予准許。   ㈡資遣費部分:  1.按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 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勞動基準 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有明文。又按勞工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 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該條例後之工作年資,於勞動契約依 勞動基準法第第11條、第13條但書、第14條及第20條或職業 災害勞工保護法第23條、第24條規定終止時,其資遣費由僱 主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發給2分之1個月之平均工資,未 滿1年者,以比例計給;最高以發給6個月平均工資為限,勞 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亦有明文。  2.經查,被告有積欠原告工資之事實,業如前述,可認原告於 113年8月9日依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規定終止勞動 契約,並請求被告給付資遣費,為有理由。又依原告提出前 揭薪資明細表記載原告到職日期為104年6月15日,則原告工 作年資為9年1月又26日,原告得請求之資遣費為274,667元 (計算式:60,000×1/2×9+60,000×1/2×1/12+60,000×1/2×1/ 12×26/30=274,667),本件原告請求244,667元,未逾此範 圍,應予准許。   ㈢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部分:      按勞動契約終止時,勞工如請求發給服務證明書,雇主或其 代理人不得拒絕,勞動基準法第19條定有明文。而就業保險 法所稱非自願離職,指被保險人因投保單位關廠、遷廠、休 業、解散、破產宣告離職;或因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13條 但書、第14條及第20條規定各款情事之一離職,就業保險法 第11條第3項亦有明定。本件原告依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 第5款規定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為有理由,業如前述,則 其符合上開法條所稱「非自願離職」之定義,是原告請求被 告發給記載離職原因為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之非自 願離職證明書,自屬有據,應予准許。  ㈣末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 任。民法第229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 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但 約定利率較高者,仍從其約定利率。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 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民法 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亦定有明文。再按依勞動基準法終 止勞動契約時,雇主應即結清工資給付勞工。勞動基準法施 行細則第9條有明文。又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 計算之資遣費,應於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發給。此觀之同 條例第12條第2項自明。原告係於113年8月9日終止勞動契約 ,被告就應給付予原告之工資至遲應於上開日期結算並給付 予原告。另資遣費部分應於113年9月8日前發給。是以本件 原告就工資及資遣費之請求(合計513,508元),併請求自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4年1月13日起(見本院卷第66頁)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  五、從而,原告依兩造勞動契約、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 、勞動基準法第19條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513,508元, 及自114年1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以及請求被告開立記載離職原因為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 項第5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上開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部分,依勞動事件 法第44條第1項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同條第2項 規定,由本院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林銘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若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否則本院得不 命補正逕行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陳姵勻

2025-03-04

SLDV-113-勞訴-122-20250304-1

勞補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23號 原 告 方莉榛 訴訟代理人 陳秋伶律師 被 告 滿室愛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徐暖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之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 件,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 定期間先命補正。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 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法之規定。民事訴 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勞動事件法第15條分別定有明文 。 二、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足 額之裁判費。查本件金錢請求之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 同)876,269元(含資遣費469,894元、短少業績獎金206,37 5元、精神慰撫金200,000元),原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1,640 元。惟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 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勞動事 件法第12條第1項定有明文。基此,除精神慰撫金外均屬之 ,則暫免部分之訴訟標的金額為676,269元,原應徵第一審 裁判費9,040元,本件應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即6,027元( 計算式:9,040元×2/3=6,027元)。另聲明二請求被告開立 非自願離職證明書,參勞動基準法第19條規定:「勞動契約 終止時,勞工如請求發給服務證明書,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得 拒絕」,則勞工訴請雇主發給服務證明書(含非自願離職證 明),核其標的係對於勞工身分上之權利有所主張,應屬非 財產權之訴訟,故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之規定徵收裁 判費4,500元(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3年法律座談會民 事類提案第21號參照)。是以,扣除該暫免徵收部分後,本 件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0,113元(計算式:11,640元-6,027 元+4,500元=10,113元),原告僅繳納3,193元,尚欠6,920 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 受本件裁定送達5日內,向本院補繳上述不足額之裁判費; 逾期不繳,即駁回原告之訴。 三、爰檢送原告起訴狀繕本送被告,請被告於收受後7日內提出 答辯狀送本院,並逕將繕本送達原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黃渙文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關於命補繳裁 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建分

2025-02-27

TCDV-114-勞補-23-20250227-1

重勞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6號 原 告 周德璋 訴訟代理人 林俊宏律師 周聖皓律師 被 告 美商科磊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高儒麟 訴訟代理人 許修豪律師 許芳慈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6日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緣原告自民國86年10月27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並於111年7 月31日退休離職,退休時之職務為被告公司之臺灣全球支援 服務處(Global Support Services,下稱:GSS)資深營運 處長,原告並選擇適用勞工退休金舊制,依累計年資於退休 時取得40個基數之退休金給付,另被告公司就特別休假乃採 曆年制計算。 ㈡、被告公司應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 款規定,給付原告退休金差額新臺幣(下同)22,308,947元 及自111年8月3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 之利息: 1、被告公司有「ANNUAL INCENTIVE BONUS 」(下稱:系爭獎 金)制度,乃依其AIBP(Annual Incentive Bonus Plan, 下稱:系爭獎金計畫)所發給,該計畫每年結算並發放一次 ,均先行編列被告公司人事薪資成本預算內,並已實施達10 年以上,原告於每個年度收到被告所提供之Compensation S ummary其上皆明定年薪35%為系爭獎金,於原告退休前之各 年度均有該獎金之發放,被告公司於104人力銀行的招聘廣 告上稱此獎金為績效獎金並列入薪資架構,顯見系爭獎金為 員工可預測、可期待之年度薪資收入,具有制度上、時間上 之經常性,已符合經常性給與要件。 2、再者,依系爭獎金計畫第4點「Definitions」第b.項「Bonu s Target」(獎金目標)、第c.項「Bonus Segments」(獎 金段)、第d.項「Individual Performance」(個人表現) 及第6點「Individual Bonus Calculation」(個人獎金計 算)等規定可知,系爭獎金確係依照原告個人表現、貢獻程 度及目標達成為發放標準,具有勞務對價性質,自屬因工作 而獲得之報酬。而原告為被告公司臺灣全球支援服務處資深 營運處長,屬於管理職,自過去20幾年擔任被告台灣區GSS 處長及資深處長以來,每週都定期召開一次跨事業群的GSS 部門會議,與會者為所有事業群GSS處長及各級GSS經理,每 週定期會議的討論內容都與GSS的營運、平衡計分卡項目的 追蹤改善以及P&L(收入、費用、獲利)的追蹤改進等事務 相關,故原告實際上統管、綜理負責全台灣服務部門運營及 策略,管理、溝通、執行、檢討、驅動、改善平衡計分卡項 目的目標進度,以及負責檢討、建議及解決團隊成員及跨事 業群之執行問題即為原告負責工作,包含原告及被告公司實 際上於每年度評核原告個人工作表現時,亦將該等平衡計分 卡項目及達成情形予以列入,足證確屬原告個人身為管理職 務之勞務提供內容,具有勞務對價性自明。若GSS團隊未達 成被告公司所設定之平衡計分卡目標,原告非但會遭上級檢 討,還須提出相關改善報告,足證所謂「團隊表現」就是依 據原告就己身管理職務履行之結果所為之評比,GSS團隊達 標就是原告之工作任務及工作內容。簡言之,GSS團隊表現 、GSS團隊達標就是原告之勞務給付內容,攸關被告公司評 估原告工作內容與品質之良莠,故系爭獎金之發放與原告勞 務給付內容息息相關,自具有勞務對價性。 3、從而,被告公司本應依法將具備勞務對價性、經常性給與要 件而屬工資之系爭獎金3,346,342元納入原告平均工資計算 ,詎被告公司計算原告於111年7月31日退休時所應給付之退 休金數額時,竟僅以694,648元作為平均工資基礎,而未將 系爭獎金計入,原告自得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請 求被告補足該退休金差額共計22,308,947元【計算式:(3,3 46,342÷6)×40=22,308,947】。 4、原告於111年7月31日退休,依勞基法第55條第3項規定,被 告公司本應於原告退休日起30日即同年8月30日內給付退休 金,惟被告迄今仍短少給付退休金,故其自期限屆滿時,負 遲延責任,原告除得請求被告給付退休金額差額外,亦得依 民法第229條、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等規定,請求自111 年8月30日之翌日(即111年8月31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 計算之利息。 ㈢、被告公司應依勞基法第38條第4項規定,給付原告未休特別休 假工資差額134,829元及自111年8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1、依勞動部特別休假日數試算系統,原告於86年10月27日受僱 於被告公司,故自110年10月27日起,應有30日特別休假日 數(請休期間為110年10月27日至111年10月26日),且依勞 動部函釋及司法實務見解,若勞工於約定給假年度中終止契 約,應改以週年制方式計算終止契約當年度特別休假日數, 以確保特休日數不低於勞基法所定之基準。 2、然而,原告於111年7月31日退休而終止勞動契約時,被告公 司仍採曆年制方式計算並結清原告之特別休假日數,即被告 公司於110年底結清5.4天特休日數(即110年10月27日至同 年12月31日間),又於111年原告退休終止契約時,結清17. 5天之特休未休日數,尚短少給付7.1天之未休特別休假工資 (計算式:30-5.4-17.5=7.1),實於法不合,故原告依勞 基法第38條第4項規定,以勞動契約終止前最近一個月正常 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除以三十所得之金額為計算基礎,得請 求被告公司給付未休特別休假工資差額計134,829元【計算 式:569,698÷30×7.1≒134,829,元以下四捨五入】。 3、另原告於111年7月31日終止勞動契約,依勞基法施行細則第 24條之1第2項、第9條規定,被告公司應於111年7月31日起 結清原告工資並給付未休特別休假工資差額134,829元,惟 被告迄今仍短少給付,故其自期限屆滿時,負遲延責任,原 告得依民法第229條、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等規定,請求 自111年7月31日之翌日(即111年8月1日)起按週年利率百 分之5計算之利息。 ㈣、綜上所述,被告公司應給付原告共計22,443,776元(計算式 :22,308,947+134,829=22,443,776)及各項請求之遲延利 息,為此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22,443,776元,及其中22,308,947元部分, 自111年8月31日起至清償日止;其餘134,829元部分,自111 年8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均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 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 ㈠、系爭獎金欠缺勞務對價性與發給經常性,從被告公司薪資結 構設計上來看,並非薪資之一部,故系爭獎金實質上非屬工 資,無須納入原告退休金平均工資之計算: 1、原告自86年10月27日起任職於被告公司,並於111年7月31日 退休,時任台灣全球支援服務處資深營運處長,總工作年資 共24年9月2日,全數年資皆適用舊制勞工退休金,依其年資 取得40個基數之勞退給付。 2、原告退休前之年基本薪資為7,975,773元(包含14個月月薪 ),每月基本薪資為569,698元,且每月另可領取汽車津貼3 0,000元,故原告每月共可領取599,698元,將第13個月及第 14個月之月薪平均攤提後併計,原告退休前六個月(自111 年2月至111年7月)之平均工資應為694,648元。單以原告平 均工資論,即已係我國職場之超高水準,並係其高階主管職 務之相應報酬。被告公司以該694,648元作為平均工資基礎 ,乘以40個給付基數,計算得出原告所應得之退休金為27,7 85,920元,並依法報新竹縣政府勞工處辦理退休金給付事宜 ,勞工處並於111年8月15日核准動支勞工退休準備金。 3、至於原告所主張於111年3月所發放之系爭獎金3,346,342元 ,並非單純依勞工提供勞務之結果所給付之報酬,而係被告 母公司KLA Corporation綜合考量被告公司集團整體營業利 潤表現、重點事業群(Major Organization)之財務狀況與營 運表現所決定。公司依平衡計分卡分數及其他大環境考量, 調整後決定之系爭獎金基數(Bonus Multiplier),係影響所 有員工激勵獎金數額之最重要指標。本件原告與所有其GSS 部門之500多名團隊同事,皆適用相同之激勵獎金基數。個 別員工之特別表現僅係最後決定金額的調整項【稱為個人表 現修正係數(Individual Performance Modifier,IPM),該 係數一般只影響獎金金額之5%】,而本件原告該年度之表現 僅係一般水準之「三」,故原告領取之系爭獎金並未依其個 人表現修正係數被調整,即原告個人表現完全未影響系爭獎 金金額。 4、依據被告公司集團之CY21系爭獎金計畫,系爭獎金發放之具 體運作方式如下:  ⑴系爭獎金之發放有4個重要因素:① Overall Company Operat ing Margin Dollar Performance(相對人公司集團整體營 業利潤表現);② Each Major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個別重點事業群之財務狀 況與營運表現);③ Organization Group Balanced Scorec ards or additional measures of both qualitative perf ormance against objectives for each operating organi zation(重點事業群下之小組之平衡計分卡或針對每個營運 組織之目標定性績效的附加衡量標準);④ Individual Per formance(個別員工之表現)。  ⑵可作為系爭獎金發放之資金,係依據被告公司全球集團在該 年度之累計業績與既定之營業利潤表現的對比情況,以及被 告公司集團自行決定之其他指標(包括但不限於公司戰略及 財務目標之實現情況)決定。被告公司自其盈餘抽取部分發 給。由於系爭獎金發放係由被告公司全球集團主導,故被告 公司對於台灣部份分配多少資金並無最終決定權。  ⑶待重點事業群依其營運表現取得系爭獎金發放資金之配額後 ,負責該主要組織之執行副總裁將依據部門團隊平衡計分卡 之績效,就所有團隊成員適用同樣之系爭激勵獎金基數,向 該事業群內之各小組發配適當金額之系爭獎金(前述第③項 因素)。個別員工之特別表現僅係最後決定金額的細部調整 項(前述第④項因素,亦最不重要之因素,一般只影響金額 之5%),而本件原告該年度之表現僅係一般水準之3,並無 特別,故系爭獎金並未依其個人表現被調整。  ⑷系爭獎金計畫應由被告公司集團自行決定解釋、管理及執行 ,故被告公司集團有權隨時更改發放標準及方式。系爭獎金 計畫每年重新修正頒布,故係公司單方發布之規則,非與員 工間之契約。 5、由於前述系爭獎金之分配,涉及KLA Corporation全球集團 之全球分配,及各事業群之團隊表現,由被告美國總公司KL A Corporation高層裁量,不著重考量任何員工之個別表現 。故原告過去5年間,每年所領取之系爭獎金金額亦有極大 程度之差異,光是110年及111年所領取之金額即相差654,96 2元。其差異皆係基於團隊之整體表現,由集團母公司基於 其裁量,調整分配予被告台灣公司整體獎金數額及適用於各 團隊之獎金基數所致,亦非基於原告之個別表現。其非勞基 法規定之工作之對價及經常性給與,昭然明甚。 ㈡、被告公司於111年1月1日將原告之年資採計為滿第25年,然實 際上原告當時之年資應為24年未滿25年,且觀原告在職期間 所獲得特別休假總天數,被告公司所提供之特別休假日數並 未低於勞基法所定之基準,甚至多出48天,原告請求被告公 司給付未休特別休假工資差額之主張,顯無可採: 1、特別休假制度採取「曆年制」計算並無違法,所謂「勞工於 約定給假年度中終止契約改以「週年制」方式試算終止契約 當年度特別休假日數」並非法令明文要求,僅係實務上為避 免勞工因曆年制計算而導致所獲得之特休天數短少所採取之 勞工權益保護措施。原告係於86年10月27日到職,應於87年 10月26日始為入職滿一年。被告公司之特別体假雖採曆年制 ,然而,被告於87年1月1日起即將原告之年資認足為一年( 其當時之實際年資僅2個月5日),並給予10天之特別休假, 後續亦依此方式計算給假,可證被告公司所提供之特別休假 總日數原本即已優於法定要求,並無針對不足數補給假或折 發工資之必要,原告之主張洵屬無理。 2、原告111年度依法享有之特休假,係由法定之30日依比例換 算於原告退休前得享有之日數,故實為17.5日:  ⑴被告公司係採「曆年制」計算特別休假,每一年度特別休假 請休期間為111年1月1日至111年112月31日,未休完之特別 休假則於隔年1月份補償其工資。  ⑵於111年1月1日,被告公司採納計算原告特別休假之年資為滿 第25年(然實際上原告於111年1月1日時,其年資應為24年2 個月又5天),並給予原告30天特別休假,請休期間為111年 1月1日至111年12月31日。  ⑶又,被告公司與原告之勞動關係因其退休而於111年7月31日 終止,被告公司將原告於該完整年度(即111年1月1日至111 年12月31日)可得之30天特別休假以比例計算,原告至111 年7月31日時可獲得17.5天之特別休假。因原告於111年1月1 日至111年7月31日期間並未使用任何特休假,故將17.5天之 未休特別休假乘以原告之一日工資計算後,發給原告332,32 4元之未休特別休假工資。  ⑷至於原告前一年度(即110年1月1日至110年12月31日期間) 之未休特別休假,被告公司已於111年1月14日支付其未休特 別休假12天之工資。原告就此部分主張與被告公司所採行之 曆年制做法不符,蓋被告公司係依循曆年制於年度終結時結 算特別休假,於110年底所結清之特別休假請休期間應為110 年1月1日至110年12月31日,並非原告所主張之110年10月27 日至110年12月31日。 3、依據週年制之計算,原告於111年10月27日到職滿25年,故 理論上於111年10月27日起可再獲得30天之特別休假,請休 期間為111年10月27日至112年10月26日。然而,因原告於11 1年7月31日退休,在111年10月27日原告已不在職之情形下 ,何以於該日再獲得30日之特別休假?被告公司所為究竟有 何於法不符,實令人匪夷所思,原告所言顯然不合理。  ㈢、綜上所述,原告向被告公司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22,308,947 元以及未休特別休假工資134,829元,應無理由等語,資為 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件經整理及協議簡化爭點之結果如下(詳本院卷3第156頁 ,部分文字依本判決之用語調整): ㈠、兩造不爭執事項: 1、原告自86年10月27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並於111年7月31日 退休離職,退休時之職務為被告公司之臺灣全球支援服務處 資深營運處長,總工作年資共24年9月2日,並選擇適用勞工 退休金舊制,依累計年資於退休時取得40個基數之退休金給 付。 2、被告公司以原告退休前6個月即111年2月至7月之平均工資69 4,648元作為原告退休金基數之標準,並依40個給付基數為 計算,已給付退休金27,785,920元予原告。 3、被告公司於111年3月依據系爭獎金計畫發放系爭獎金3,346, 342元予原告。 4、被告公司就特別休假乃採用曆年制方式計算。 5、被告公司已於111年1月14日給付原告110年1月1日至同年12 月31日期間未休特別休假12日之工資。 6、原告於111年1月1日至111年7月31日期間並未請休特別休假 。 7、原告於111年7月31日兩造間勞動契約終止前最近一個月正常 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為569,698元,被告公司已據此結算並 給付原告未休特別休假17.5日之工資332,324元。 8、被證34為原告之聘僱通知,另被證35為被告公司於113年12 月10日簽署並於當時使用之僱傭合約範本。 ㈡、本件爭點: 1、系爭獎金是否屬於勞基法所定義之工資? 2、原告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公司給付退 休金差額22,308,947元及其遲延利息,有無理由? 3、原告依勞基法第38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公司給付7.1天未 休特別休假折算工資金額134,829元及其遲延利息,有無理 由? 四、本院之判斷: ㈠、系爭獎金非屬於勞基法所定義之工資: 1、按工資,依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定,謂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 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 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 與均屬之。該所謂「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者,係指符合勞 務對價性而言、所謂「經常性之給與」者,係指在一般情形 下經常可以領得之給付(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801號判 決意旨參照)。故勞工因工作所得之報酬,倘符合「勞務對 價性」及「給與經常性」二項要件時,依法即應認定為工資 。而於判斷某項給付是否具「勞務對價性」及「給與經常性 」要件之際,則應依一般社會交易之健全觀念以為決定,至 於其給付之名稱如何,在非所問。次按,勞工與雇主間關於 工資之爭執,經證明勞工本於勞動關係自雇主所受領之給付 ,推定為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勞動事件法第37條亦有 明文。經查,原告自86年10月27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並於 111年7月31日退休離職,被告公司乃於111年3月依據系爭獎 金計畫發放系爭獎金3,346,342元予原告等情,為兩造所不 爭執,則該獎金自係原告本於勞動關係自被告處受領之給付 ,核屬原告因工作獲得之報酬,揆諸前開勞動事件法之規定 ,即推定為工資,被告公司既抗辯系爭獎金屬恩惠性、勉勵 性給與而非屬工資,無須納入原告退休金平均工資之計算, 自應由其就此節負舉證之責。 2、經查,系爭獎金之發放與計算方式,係依據CY21 Annual In centive Bonus Plan即系爭獎金計畫所載內容為準則(詳本 院卷1第279頁至第284頁)。參酌系爭獎金計畫第1條有關系 爭獎金計畫之概要說明略以:「系爭獎金計畫為本公司全球 大部分員工之主要短期變動激勵計畫,包含四個主要績效因 素:KLA集團整體營業利潤表現;個別重點事業群之財務狀 況與營運表現;重點事業群下之小組之平衡計分卡或針對每 個營運組織之目標定性績效的附加衡量標準;個別員工之表 現」;第5條第1項有關系爭獎金之資金規定:「2021年年度 獎金辦法之資金,依本公司在該日曆年度(於提供達標獎金 之資金後)之累計業績與既定之營利表現的對比情況,以及 本公司自行決定之其他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公司戰略及財務 目標之實現情況)決定」;第5條第2項有關個別重點事業群 之資金分配規定則為:「資金將按重點事業群之財務狀況與 營運表現分配,次按與各事業群組平衡計分卡結果之對比情 況分配,二種分配方式皆由資深管理階層核定」;第5條第4 項有關重點事業群下小組獎金預算之分配計算係以:「獎金 發放預算(即供各事業群小組之獎金總額)之計算公式,依 獎金辦法期間結束時人資系統登載之基本薪資及獎金目標為 之:【就事業群小組,員工於年度獎金辦法期間之合格基本 薪資】×【各員工分別之獎金目標百分比】×【各事業群小組 員工之平衡計分卡,以事業群小組核定為準】=小組獎金預 算」;第6條有關個別員工之獎金分配計算則定以:「參加 人之年度獎金給付,按獎金辦法期間結束時人資系統登載之 基本薪資及獎金目標,依下列公式計算:【基本薪資】×【 獎金目標百分比】=獎金目標金額;【獎金目標金額】×【個 別獎金績效百分比】=獎金發放;【獎金發放】×【個別表現 修正係數IPM百分比=個別獎金發放」(詳本院卷1第279頁至 第282頁),佐以被告公司提出如附表二所示系爭獎金之發 放流程圖解(詳本院卷2第21頁),可知系爭獎金分配至個 別員工之流程,乃先由被告公司美國總部以集團整體營業利 潤目標衡量集團整體業績,據此決議整個KLA集團該年度獎 金資金之數額,而後再向下逐層分配至各個重點事業群、重 點事業群下小組,以至於個別員工。而系爭獎金資金,係先 經衡量各重點事業群之財務狀況與營運表現為分配後,再依 序分配予各個事業群小組,小組負責主管復依據其所獲得之 系爭獎金資金配額,參酌其所負責之各事業小組平衡計分卡 得分,按經核定之系爭獎金基數,於其所負責之各事業小組 內進行小組獎金預算之分配,最後始按個別員工所適用個別 表現修正係數IPM百分比,計算應發給個別員工之系爭獎金 數額。是以,個別員工是否獲發系爭獎金,既取決於被告公 司美國總部以集團整體營業利潤目標衡量集團整體業績而定 ,並涉及重點事業群之財務狀況與營運表現,參以   被告主張台灣GSS團隊於110年度之平衡計分卡分數僅為103. 57,惟被告公司為激勵員工,乃提高平衡計分卡分數,而以 132.57作為獎金發放時採用之分數,則系爭獎金是否係因員 工提供勞務即可獲取,並有權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對價性報 酬,尚非無疑。 3、次查,系爭獎金資金經依序由各重點事業群分配予各個事業 群小組後,猶需憑各事業小組平衡計分卡得分,按核定之系 爭獎金基數以定各事業小組獎金預算分配數額,復按個別員 工所適用個別表現修正係數IPM百分比計算應發給之系爭獎 金數額。而觀諸原告所屬台灣GSS團隊平衡計分卡之評分項 目,區分為財務指標及非財務面之關鍵戰略重點領域兩面向 ,其中非財務面之關鍵戰略重點領域,另分列有著重於顧客 、內部流程及學習成長面向之各評分項目,以此進行被告公 司與他事業單位及台灣地區整體合作情況之分析等情,有被 告公司提出原告所屬GSS團隊106年至111年第1季平衡計分卡 之投影片檔案在卷可查(詳本院卷1第435頁至第505頁)。 參酌證人即被告公司人力資源資深處長甲○○於本院113年12 月19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述:「平衡計分卡是比較後來推 的評量公司營運的系統,有分財務、客戶、流程、Talent人 才管理,每個主要事業群的KPI會不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 讓不同的事業群可以達到他們團隊共同要去執行或達到的策 略目標,我們每一個季度、每一個Quarter都會去Review, 所以這些策略是團隊要去共同實現的,個人沒有平衡計分卡 ,個人是用年度績效考核去衡量員工的表現」等語(詳本院 卷2第245頁、第250頁),與證人即接任原告於被告公司原 職位之乙○○於本院113年9月23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稱:「 台灣GSS團隊成員所有人都是獲得一樣的平衡計分卡分數。 就我了解應該沒有少數不能獲得一樣的平衡計分卡分數的人 ,因為每一項都是團隊的努力。平衡計分卡裡面大約都分成 幾種大項,第一個就是營收,而營收當然不是銷售去談就好 ,也跟事業群裡面如何服務客戶有關係,在我們營運的指標 裡面,它也是一個團隊的努力,比如今天我們的零件、物件 更換的頻率,或是我們有無在最有效率的狀況下去服務客戶 ,因為公司考慮它是一個團隊努力的結果,所以每個人的分 數是一樣的」等語(詳本院卷2第158頁至第159頁),足見 平衡計分卡並非針對員工個人之工作表現進行評估,所衡量 者多係著重於組織團體整體營運表現之指標,始會在相同事 業群小組員工間所獲得之平衡計分卡分數,大體上呈現相同 計算系爭獎金基數情形,此觀被告公司提出原告所屬台灣GS S團隊百餘位人員於107年至110年之系爭獎金計算明細(詳 本院卷2第23頁至第97頁),可見原告與其餘GSS團隊成員所 獲得最終適用於系爭獎金計算之系爭獎金基數接近一樣,原 告於本院113年6月27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時亦不否認沒有個 人之平衡計分卡,平衡計分卡是針對被告公司所有服務部門 共同訂立的目標,因為職務的不同所需要的執行業務事項也 有所不同等情(詳本院卷1第291頁)甚明。 4、復觀諸證人乙○○到庭證稱:「(法官問:被告公司員工工作 表現的評價,與平衡計分卡的分數有無關係?)沒有直接的 關係,平衡計分卡就是給我們這個團隊一個努力目標,但是 到最後,我們工作表現的評價跟獎金還是有關係,所以平衡 計分卡跟獎金沒有直接是一比一最後的關聯,因為有時我們 的平衡計分卡根本就沒有達到100分,但我們的獎金也是超 過100分,獎金比較跟公司整體營運狀況有一定的關係,因 為我在美商科磊公司待超過28年,在過去有幾年整個環境不 好,雖然我們有所謂的獎金制度,但事實上公司也沒有發放 獎金」等語(詳本院卷2第158頁至第159頁),及證人甲○○ 到庭證稱:「(問:關於平衡計分卡即BSC,總部在年度開 始的時候會有一些設計和決定,最後會參考BSC來決定AIB即 系爭獎金的所謂一包錢要如何在公司內做分配,請問是完全 依照BSC的分數來決定嗎?)不見得,美國總部的決策單位 他們會去做不一樣的權衡,比如在去年臺灣的業績沒有達到 目標,但總部還是給我們很好的預算去做分配」等語(詳本 院卷2第248頁),可知平衡計分卡經核定為系爭獎金基數前 ,被告公司美國總部猶得視每個營運組織之營運狀況及發展 ,調整獎勵政策,酌情定最終適用於系爭獎金計算之系爭獎 金基數,益見系爭獎金之核發數額基準,係著重於事業組織 團體之表現及之集團經營之考量,甚於個別勞工提供勞務之 表現。 5、原告雖主張系爭獎金係依照原告個人表現、貢獻程度及目標 達成為發放標準,其中個別表現修正係數(IPM)為計算系爭 獎金之參數之一,而台灣GSS團隊之表現、達標與否即是原 告之勞務給付內容,故系爭獎金之發放與原告己身管理職務 之履行具有密切關連,顯然具有勞務對價性云云。然查,被 告公司發給系爭獎金流程中,雖存有個別表現修正係數(IPM )之計算因素,惟參以證人甲○○到庭證稱:「我是負責HR的 ,我們HR沒有自己的平衡計分卡,大方向我會看到他們平衡 計分卡的結果,這個結果如同我剛剛所述,不同事業群結算 的分數會不一樣,這個分數到最後高層決定好之後,他會放 到考核系統,所以帶出來的分數,不同的情況之下,帶進來 的預算也會不一樣。(法官問:IPM個人表現修正係數的部 分,在平衡計分卡中扮演的意義為何?)在我們的考核系統 主要會有兩個分數帶進來,一個是上面的高層決定好不同的 利潤中心帶進來的分數或預算,放到系統之後就鎖起來,我 們就沒辦法用,此預算是不能變動的,Manager帶人主管只 能就IPM這個調整係數去做一些些許的調整,一方面我們考 核系統也有個人目標的實現,我們稱之為Performance Mana gement Process System,主管會利用這個系統去考核員工 的考績,會分成四個等級即二、三、四、五,表現比較好的 ,Manager就會在IPM這個欄位去做一些係數的調整,也就是 說,五是考核裡面最棒的,那他拿到的IPM會比較好,三是 占最大宗的人數,大約55%,所以考核三跟五拿到的IPM就會 有一些不一樣,但這個差距不會太大,大約在5%左右。(問 :妳剛才提到,每年美國總部會就平衡計分卡BSC做一些討 論,然後訂定策略放到後台,然後會進入預算及考核的系統 ,請問這部分所謂進入預算及考核的系統,也就是美國總部 在決定的時候,是考量公司和團隊的整體表現,還是員工的 個人表現?)我們的BSC主要是希望團隊一起合作達到這個 目標,不同的事業群會有不同的單位要一起合作,以服務來 說,會有工程師、設備、業務、HR一起達到BSC的KPI,至於 個人的考核,公司有員工績效考核系統即PMP,所以這兩個 系統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個人的,一個是團隊的」等語(詳 本院卷2第245頁至第246頁),可知該參數雖係本於員工個 人之工作表現考核而定,然綜觀系爭獎金發放及計算所斟酌 之各項因素,其所涉影響比例不大,應可認制度設計納入此 調整因素,係為使獎金總額在由平衡計分卡、系爭獎金基數 等參酌事業群小組團體表現為衡量之參數決定時,得依個別 員工工作表現考核成果略加修正獎金領取數額,以彰公平, 自不因系爭獎金之計算納入此因素,即謂系爭獎金之給付全 繫諸員工個人勞務供給之對價。 6、再者,原告為被告公司之臺灣全球支援服務處資深營運處長 ,其職務內容固涵蓋如下圖所示有關GSS團隊之管理、監督 業務等事項(詳本院卷2第231頁至第232頁資深營運處長角 色與責任清單投影片):   惟系爭獎金之發給,其數額之多寡係取決於被告公司美國總 部以科磊集團整體營業利潤目標衡量不確定之集團整體實際 業績,並據此決議該年度系爭獎金資金之數額,而後向下逐 層分配,就事業單位財務狀況與營運之整體表現各項因素定 分配,非原告得單以自己之行為常態性去滿足該給付條件, 即無足逕認系爭獎金為被告公司對原告個人日常職務內容品 質評價之對價給與。且參酌證人乙○○證述:「(法官問:就 證人所知,原告擔任GSS團隊資深營運處長,其是否負責統 籌管理台灣區支援服務部門的全體業務及營運表現,並須向 美國總部報告?)如果指的是每一季的季報,基本上每一季 不是只有原告,而是我們整個台灣團隊都會跟美國總部一起 開會,就我們這一季的業務表現及營運表現做報告」、「( 法官問:妳接任原告職務後,是否須向美國總部報告GSS團 隊每季平衡計分卡之執行狀況?若GSS團隊表現未達標,是 否需向公司提出檢討、改善報告或相關措施?)是,我們每 一季都要就平衡計分卡的執行狀況跟美國總部報告,這部分 與剛剛我提到的每一季季報是一起的,如果我們團隊沒有達 標,我們是整個團隊都需要跟美國總部提出檢討、改善及相 關措施,我們會連同不同事業群內的Service部門(即服務 團隊)一起報告」等語(詳本院卷2第156頁),亦難將台灣 GSS團隊之整體表現歸諸於原告個人勞務之付出。復衡以被 告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在定義薪資架構時,會考量員工的職位 及職能,反映其在這個位置職責職能之勞務薪酬乙情,為證 人即被告公司人力資源資深處長甲○○於本院113年12月19日 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述明確(詳本院卷2第249頁),則兩造 既不爭執原告退休時之職務為被告公司之臺灣全球支援服務 處資深營運處長,被告公司乃以原告退休前6個月即111年2 月至7月之平均工資694,648元作為原告退休金基數之標準等 情,應可認原告本於該管理職務所為常態性勞務給付,其對 價業已反映在其按月得領取之高額固定薪酬中,參以原告亦 不否認被告公司確於98年間曾因金融海嘯發生未發放系爭獎 金(詳本院卷3第160頁、卷2第262頁),則原告雖提出勞務, 如未達成系爭獎金設定之目標,是否得領取系爭獎金並非確 定,仍須由被告公司美國總部以集團當時整體營業狀況裁量 決定是否發放系爭獎金及獎金數額,即難認系爭獎金之給付 與原告本於管理職務內容所為勞力提供間必存在高度關聯, 而具有勞務對價性。 7、原告復主張系爭獎金每年結算並發放一次,均先行編列被告 公司人事薪資成本預算內,並已實施達10年以上,原告於每 個年度收到被告公司所提供之Compensation Summary其上皆 明定年薪35%為系爭獎金,於原告退休前之各年度均有該獎 金之發放,被告公司亦於104人力銀行的招聘廣告上稱此獎 金為績效獎金並列入薪資架構,顯見系爭獎金應屬員工可期 待依一般情形可獲得之經常性給與云云。然觀諸原告於86年 間入職時所簽署之聘僱通知(詳本院卷2第301頁至第302頁 ),其上就約定被告給付薪資僅載明基本薪資(Base Salar y)及車輛津貼(Car Allowance)兩項目,並未包含系爭獎 金,復觀諸被告公司人員於113年12月10日簽署並於當時使 用之僱傭合約範本(詳本院卷2第303頁至第312頁),其上 就薪資與獎金(非屬薪資)亦記載:每月「薪資」,並有「車 輛津貼」,及符合在職條件即可領取相當於兩個月月薪之「 年終獎金」,至被告公司發放之獎金、津貼皆非屬「薪資」 或「固定收入」之一部等情,佐以證人甲○○於本院113年12 月19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述:「被告公司沒有保證系爭獎 金是每年都一定會發的項目,因為在我們的聘僱合約書,我 們會提到員工的固定薪水及汽車津貼,獎勵計畫是變動的部 分,所以我們不會放在聘僱合約書,但這些獎勵計畫會放在 公司內部官網讓員工參考」等語(詳本院卷2第251頁),亦 可見系爭獎金並非被告公司與員工約定擔保必須給付之項目 ,則系爭獎金是否為被告公司薪資架構設計下「固定薪資」 之一部,尚非無疑。至被告公司所提供之Compensation Sum mary,僅係被告公司給付員工款項之明細,仍須實質認定各 該款項之給付是否符合勞基法第2條第3款工資性質,即難據 此採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 8、末參酌系爭獎金之發放,係依據CY21 Annual Incentive Bo nus Plan即系爭獎金計畫為準則,其資金來源係按被告公司 集團每年度之累計業績與既定之營利表現以決其數額,由證 人乙○○於本院113年9月23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述:「(問 :妳方稱妳在美商科磊公司28年,之前有幾次沒有發放獎金 ,妳的印象是在幾年、大約有幾次?)2008年、2009年確定 沒有發放獎金,就是金融海嘯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還有減薪 。2005年我不確定有無發放獎金」等語(詳本院卷2第159頁 ),與證人甲○○於本院113年12月19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 述:「(問:實務上,公司就BSC的達成結果來決定發放AIB 時,是否還是有一些相關的裁量?另外,有無曾經不發的例 子?)BSC的結果還是會由美國總部的高階主管去做權衡, 會有不一樣的調整,比如在2013年(註:被告認應為2023年 之誤)我們業績沒有很好,但總部還是給我們不錯的獎勵, 再回顧過去2008年、2009年,因為當時整個景氣蕭條,我們 那2年就沒有發放獎勵的獎金」等語(詳本院卷2第251頁) ,可知系爭獎金之發放取決於被告公司集團當年度之營運與 財務狀況,具不確定性,而與因從事工作獲致每年穩定、經 常性,且不論績效目標或工作目標達成率、考核之優劣,皆 須發給之薪資未盡相同,縱該項獎金確據被告公司於每年之 人事薪資成本當中編列預算,亦僅係被告公司管理者為公司 治理所需而為之財務預先規劃,無足證系爭獎金即屬經年或 經常性發放而具備給與經常性。再參酌系爭獎金計畫名稱所 用「Annual Incentive Bonus」即「年度激勵獎金」等語, 及系爭獎金計畫第1條有關系爭獎金計畫之概要敘明:「本 公司藉由提供具有競爭力之目標績效激勵獎金及優異表現之 獎勵機會,以達成激發參加人實現重點事業群及本公司關鍵 目標之目的」等情(詳本院卷1第279頁),應認被告公司核 發系爭獎金之目的既涉及企業本身營運經營、著重績效管理 之核心領域,數額多寡均非固定,具不確定性、變動性,與 勞工出勤、工時狀況及其職務內容等勞力提供並無直接關係 ,原告提供勞務亦不以被告公司給付系爭獎金為必要,足徵 系爭獎金與因從事工作獲致每月穩定、經常性,且不論績效 目標或工作目標達成率、考核之優劣,皆須發給之薪資未盡 相同,非屬經年或經常性發放之工資,亦與工資為勞工因工 作而獲得之報酬不同,難認係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0條第2款 所謂「經常性給與」之獎金性質,應認係對被告公司員工之 獎勵性給與。是被告公司雖有參考個人協同團體達成工作目 標績效狀況,惟仍須符合特定條件並斟酌各種因素後始發給 之系爭獎金,與工資係員工付出勞務即可獲得之報酬,不再 考慮其他因素者,尚屬有間,難認係勞務對價,亦非經常性 之給與。故被告公司辯稱系爭獎金實為被告公司所規劃具恩 惠性、勉勵性質之給與等語,應堪採信。 9、從而,被告公司是否發放系爭績效獎金及發放之數額等,須 視事業單位利潤、企業集團盈餘而定,具有不確定性,且難 認係原告個人勞務給付之直接對價給與,而屬被告公司對於 原告之工作情形所為恩惠性、勉勵性之給與,未具勞基法第 2條第3款規定之工資性質。參以被告公司之工作規則係將績 效獎金列為員工福利,而與工資列入員工薪酬分屬不同篇章 (詳勞專調卷第145頁至第147頁),從而,被告公司抗辯系爭 獎金非屬勞基法所定義之工資,亦非無憑,堪予採信。 ㈡、原告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公司給付退 休金差額22,308,947元及其遲延利息,為無理由: 1、按「本條例施行前已適用勞動基準法之勞工,於本條例施行 後仍服務於同一事業單位者,得選擇繼續適用勞動基準法之 退休金規定」、「雇主應自本條例公布後至施行前一日之期 間內,就本條例之勞工退休金制度及勞動基準法之退休金規 定,以書面徵詢勞工之選擇」、「勞工選擇繼續自本條例施 行之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之退休金規定者,於五年內仍得選 擇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勞工退休金條例第8條第1項 、第9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經查,勞工退休金條 例係於93年6月30日公布,並於94年7月1日施行,而本件原 告自86年10月27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並於111年7月31日退 休離職,並選擇適用勞工退休金舊制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 ,則依上開說明,原告所應獲付之勞工退休金,自應適用勞 基法有關退休金之規定,合先敘明。 2、次按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所定應給與勞工退休金之標準 ,應以核准勞工退休時一個月平均工資為其退休金基數,並 依其工作年資,每滿一年給與兩個基數。但超過十五年之工 作年資,每滿一年給與一個基數,最高總數以四十五個基數 為限。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一年計。此為勞基 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2項所明定。又所謂平均工資,係 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 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勞基法第2條第4款亦有明文。 3、經查,原告所應獲付之勞工退休金,依前開說明,應適用勞 基法有關退休金之規定,以核准原告退休時一個月平均工資 為退休金基數據以計算。而原告固主張被告公司於111年3月 發放之系爭獎金3,346,342元未據計入原告之平均工資,請 求被告公司給付退休金短付差額22,308,947元及其遲延利息 云云。然如前述,系爭獎金並非屬勞基法所定義之工資,本 無須納入原告退休時之平均工資數額計為其退休金給付基數 ,則被告公司以原告退休前6個月即111年2月至7月之平均工 資694,648元作為其退休金基數之標準,依40個給付基數為 計算給付予原告退休金27,785,920元,應認無短付原告退休 金之情事,是原告執上開事由,訴請被告公司給付退休金差 額22,308,947元及其遲延利息云云,並無理由。 ㈢、原告依勞基法第38條規定,請求被告公司給付未休特別休假 工資134,829元及其遲延利息,亦無理由: 1、按「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 應依下列規定給予特別休假:一、6個月以上1年未滿者,3 日。二、1年以上2年未滿者,7日。三、2年以上3年未滿者 ,10日。四、3年以上5年未滿者,每年14日。五、5年以上1 0年未滿者,每年15日。六、10年以上者,每1年加給1日, 加至30日為止」;「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 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勞基法第38條第1項 、第4項本文分別定有明文。而勞基法第38條第4項所定雇主 應發給工資之基準,依勞基法施行細則第24條之1第2項第1 款規定,應依下列規定辦理:㈠按勞工未休畢之特別休假日 數,乘以其一日工資計發。㈡前目所定一日工資,為勞工之 特別休假於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前一日之正常工作時間所得 之工資。其為計月者,為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前最近一個月 正常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除以三十所得之金額。㈢勞雇雙方 依本法第38條第4項但書規定協商遞延至次1年度實施者,按 原特別休假年度終結時應發給工資之基準計發。 2、復按勞基法施行細則第24條第2項規定:「依本法第38條第1 項規定給予之特別休假日數,勞工得於勞雇雙方協商之下列 期間內,行使特別休假權利:一、以勞工受僱當日起算,每 一週年之期間。但其工作6個月以上1年未滿者,為取得特別 休假權利後6個月之期間。二、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期 間。三、教育單位之學年度、事業單位之會計年度或勞雇雙 方約定年度之期間」。參以該規定之立法理由,乃考量勞工 之工作年資,固應以受僱日起算,雇主並應於勞工每繼續工 作滿一定期間後,依勞基法第38條第1項規定給予特別休假 ,惟實務上勞雇雙方仍多有約定以曆年制、會計年度、學年 度(學校)或自行約定之年度給假之模式,已為慣例且行之有 年,鑒於部分事業單位採行「曆年制」分段給假者所在多有 ,爰允在未低於勞基法所定給假日數基準之前提下,續予為 之。亦即事業單位如依勞基法施行細則第24條第2項規定與 勞工協商約定依曆年制分段或預先給假,尚無不可,僅其給 假標準仍不得低於勞基法相關規定,以符勞基法所定勞動條 件之最低標準。又勞工享有一定日數特別休假之權利,係以 其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為前提,以落實勞工休息權,俾能消 除工作一定期間後所產生之身心疲倦,以恢復其勞動力並保 障其社會、文化生活,故若勞工於屆滿一定工作年資前離職 ,勞動關係既不復存在,雇主即無必要給予其應屆滿一定工 作年資始取得之特別休假權利,此與勞基法所規定就繼續工 作滿一定期間始應給予相應日數特別休假之勞動條件最低標 準,尚無相悖。 3、經查,被告公司就特別休假之給予,乃根據員工繼續工作屆 滿一定期間之服務年資計算應給予之特別休假日數,即依被 告公司工作規則第37條規定,其服務年資未滿1年者,以每 年10個工作天按比例給予;其服務年資1年以上未滿3年者, 以每年10個工作天給予;其服務年資3年以上未滿5年者,以 每年14個工作天給予;其服務年資5年以上未滿10年者,以 每年15個工作天給予;其服務年資10年以上者,每年給予15 個工作天外,每服務滿一年給予一個工作天,最高至30個工 作天,並採用曆年制方式為計算與給假,即以每年1月1日至 12月31日之期間為特別休假使用期間,於每年1月1日預先給 假,該年度未休畢之特別休假則於隔年1月份補償其工資; 若員工當年度離職,會在離職當月按比例結算,把未休完的 特別休假連同當月薪水一起給付等情,業據被告公司提出公 司工作規則為證(詳勞專調卷第150頁),並有其提出如附 表一所示原告任職被告公司期間歷年所獲被告公司給予之特 別休假日數及其得行使休假權利期間表格在卷可查(詳勞專 調卷第347頁至第348頁),復為證人即被告公司人力資源資 深處長甲○○於本院113年12月19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證述明 確(詳本院卷2第243頁至第244頁)。 4、次查,原告自86年10月27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迄至111年7 月31日退休離職,原告於其任職被告公司期間歷年所獲被告 公司給予之特別休假日數及其得行使休假權利期間分別如附 表一「相對人公司提供之特別休假」欄、「相對人公司特別 休假使用期間」欄所示;至原告依勞基法第38條第1項規定 ,自到職日起算,於各年度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依法應取得 之特別休假日數,則如附表一「法定特別休假天數(週年制) 」所示。由附表一所載上開內容,可見原告於86年10月27日 到職之日起(工作年資未滿1年,依勞基法規定本無需給予 特別休假),即享有被告公司提供1.5日之特別休假;於87 年1月1日起(工作年資僅2個月餘未滿1年,應至87年10月27 日始滿1年,方得依勞基法規定取得特別休假7日),即享有 被告公司提供10日之特別休假,均按上開被告公司工作規則 第37條規定之給假標準,於勞動契約始日或該年度1月1日提 供予原告行使休假權利,且較勞基法所定給假日數基準為多 。復接續逐年比對被告公司提供原告之特別休假日數,亦均 與工作規則之給假標準相符,並於該年度1月1日即提供予原 告,且均未低於勞基法所定給假日數基準,例如:原告於11 0年1月1日起(工作年資23年2個月餘,應至110年10月26日 始滿24年),即享有被告公司提供工作年資滿24年應獲給予 之特別休假30日,未低於勞基法所定工作年資滿24年始應獲 給予之休假日數30日。又兩造不爭執原告於110年1月1日至 同年12月31日期間未休特別休假12日,已據被告公司於隔年 1月份即111年1月14日結算工資給付原告;被告公司於111年 7月31日兩造間勞動契約終止時亦已就原告於111年1月1日至 111年7月31日期間未請休特別休假而按比例結算17.5日之工 資332,324元給付原告等情,堪認被告公司前述有關特別休 假之年度給假模式,確屬兩造間所約定並行之多年實施,而 其給假標準既未低於勞基法所定原告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應 取得之特別休假日數最低標準,依前述說明,於法自無不合 ,應為兩造所遵循。 5、再者,被告公司於111年7月31日因原告退休離職,兩造間勞 動契約終止而結算原告取得之特別休假日數時,係以兩造所 約定並遵循之年度給假模式,就原告於111年1月1日起即享 有被告公司提供工作年資滿25年而給予之特別休假30日,按 原告於該年度實際提供勞務之期間占該年度之比例為計算, 認定其應取得17.5日之特別休假。因原告自到職日起算,至 其退休時之工作年資僅24年9個月餘,其應至111年10月27日 工作年資始滿25年,故原告於退休時尚無從依勞基法第38條 第1項規定取得工作年資滿25年始取得之30日特別休假權利 ;而原告於工作年資滿24年而獲給予之特別休假30日,前經 被告公司於110年1月1日即提供予原告行使休假之權利,並 於111年1月14日就該年度未休畢之特別休假結算工資給付原 告,故被告公司給予原告之特別休假17.5日,並無違反勞基 法所規定就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應給予相應日數特別休假之 勞動條件最低標準。從而,被告公司既已就原告於110年1月 1日至同年12月31日期間未休特別休假12日,及原告111年1 月1日至111年7月31日期間未休特別休假17.5日均結算工資 並給付原告,應認被告公司就原告退休前所應給付之未休畢 特別休假工資均為給付,要無短付情事,是以原告主張被告 公司短付其未休畢特別休假工資,請求被告公司給付134,82 9元之差額及其遲延利息云云,亦非有理。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38條第4項 規定,請求被告公司給付22,443,776元,及其中22,308,947 元部分,自111年8月31日起至清償日止;其餘134,829元部 分,自111年8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均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 算之利息,為無理由,其訴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 ,則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 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駁,併此 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王佳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   日                 書記官 黃伊婕 附表一: 被告公司自原告入職時起至其退休止所提供之特別休假天數與法 定特別休假天數之比較(表格內載「相對人公司」即本件被告公 司) 附表二: 系爭獎金之發放流程圖解

2025-02-27

SCDV-113-重勞訴-6-20250227-1

勞補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補字第914號 原 告 許國宏 訴訟代理人 王琮鈞律師(法扶律師) 被 告 容合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史立中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之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 件,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 定期間先命補正。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 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法之規定。民事訴 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勞動事件法第15條亦分別定有明 文。 二、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 判費。查本件財產權部分之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 239,525元(含特休未休工資70,343元、資遣費109,461元、 預告工資37,377元、高薪低報失業給付之損失20,580元、勞 工退休金差額1,764元),原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540元。惟 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 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勞動事件法第 12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除高薪低報失業給付之損失外, 均屬之,則應暫免徵收裁判費部分之訴訟標的金額為218,94 5元,原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320元,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 即1,546元(計算式:2,320元×2/3=1,546元,元以下四捨五 入)。另原告尚有請求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參勞動 基準法第19條規定:「勞動契約終止時,勞工如請求發給服 務證明書,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得拒絕」,則勞工訴請雇主發 給服務證明書(含非自願離職證明),核其標的係對於勞工 身分上之權利有所主張,應屬非財產權之訴訟,故應依民事 訴訟法第77條之14之規定徵收裁判費3,000元(臺灣高等法 院暨所屬法院 103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21號參照)。 故合計本件應徵第一審裁判費3,994元(計算式:2,540元-1 ,546元+3,000元=3,994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 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如數補繳;如逾 期未繳,即駁回原告之訴。 三、爰檢送原告起訴狀繕本送被告,請被告於收受後7日內提出 答辯狀送本院,並逕將繕本送達原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黃渙文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建分

2025-02-27

TCDV-113-勞補-914-20250227-1

竹北勞簡
竹北簡易庭(含竹東)

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竹北勞簡字第1號 原 告 謝家昌 被 告 宏信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呂家蒼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3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貳拾伍萬參仟壹佰貳拾伍元,及其中 新臺幣壹拾肆萬柒仟元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起,其餘新臺幣壹拾萬陸仟壹佰貳拾伍元自民國一百一十三 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 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本判決第一項得為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貳拾伍萬參仟 壹佰貳拾伍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不變更 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非為訴 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前段、第256條分 別定有明文。經查,原告起訴時聲明之原告姓名誤載為「翟 品程」,嗣於民國114年2月13日言詞辯論時更正為「甲○○」 (見本院卷第37頁),揆諸前揭說明,核與民事訴訟法第25 6條相符,應准原告為前述聲明之更正,合先敘明。 二、被告宏信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 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 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自民國111年7月11日起任職於被告公司,嗣 於113年11月13日獲悉被告公司倒閉,惟被告公司尚有113年 10月1日至同年月31日工資新臺幣(下同)9萬元、113年11 月1日至同年月19日工資5萬7,000元、資遣費10萬6,125元, 合計25萬3,125元未給付予原告,經向新竹縣政府勞工處申 請調解不成立,爰依民法第382條、勞動基準法第17條提起 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5萬3,125元,及 自113年11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 利息。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 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其提出經被告公司蓋印之離職證 明書及積欠薪資明細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1至13頁),核 與其所述相符。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 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書狀為何有利於己之聲明、陳 述或證據,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80條第3項準用 同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視同自認,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 。 (二)茲就原告請求之項目及數額有無理由,分述如下:  ⒈按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 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勞動基準 法(下稱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定有明文。經查,原告 主張被告公司積欠原告自113年10月起至同年11月19日之工 資未付,被告公司並出具積欠薪資明細,載明被告公司尚積 欠原告工資及資遣費等節,觀諸其上所載薪資及工作年資均 計算至113年11月19日,足認原告係於113年11月19日,依勞 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規定向被告公司終止勞動契約。  ⒉請求積欠工資部分:   按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依本法終止勞動契約時,雇主 應即結清工資給付勞工,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前段、勞基法 施行細則第9條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原告主張被告公司積 欠原告自113年10月起至同年11月19日之工資未付,原告並 於113年11月19日終止勞動契約等節,業具其提出經被告公 司蓋印之積欠薪資明細為證,而被告迄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 已經給付前開積欠薪資,則原告請求被告給付113年10月1日 至同年月31日工資9萬元、113年11月1日至同年月19日工資5 萬7,000元,核屬有據。  ⒊請求資遣費部分:   按勞工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本條例後之工作年 資,於勞動契約依勞基法第14條規定終止時,其資遣費由雇 主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發給2分之1個月之平均工資,未 滿1年者,以比例計給,最高以發給6個月平均工資爲限,不 適用勞基法第17條之規定;依前項規定計算之資遣費,應於 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發給,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兩造間勞動契約已於113年11月19 日終止乙節,業如前述,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 。基此,原告自離職日起往前回溯6個月止月平均薪資為9萬 元,而原告自111年7月11日任職於被告公司至113年11月19 日離職日止,年資為2年4月9日,其勞工退休新制資遣基數 為(1+129/720),原告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10 萬6,125元(新制資遣基數計算公式:([年+(月+日÷30)÷12] ÷2),則原告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10萬6,125元,洵屬 有據,應予准許。 (三)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 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 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 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1項、第 2項定有明文。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 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但約定利息較高者, 仍從其約定利率,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 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 03條亦分別有明文。再按資遣費應於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 發給;且依勞基法終止勞動契約時,雇主應即結清工資給付 勞工,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2項及勞基法施行細則第9條 亦有明定。本件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工資及資遣費,均係以 支付金錢為標的,其中10月份工資應於發薪日給付,11月份 工資應於勞動契約終止日即113年11月19日給付,資遣費亦 應於勞動契約終止後30日內即113年12月19日前發給,均為 定有期限之債權,而兩造間勞動契約係於113年11月19日終 止,則原告請求工資部分均自勞資爭議調解翌日即113年11 月23日起算法定遲延利息,及資遣費自113年12月19日起算 法定遲延利息,依上開規定,均屬有據;逾此範圍之利息請 求,難謂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 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上開 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按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 宣告假執行;前項情形,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 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為假執行,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2項 定有明文。本件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所為雇主即被告公司敗 訴之判決,依上開規定,應依職權為假執行之宣告,並同時 諭知被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及理由:按各當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 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 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出之訴訟費用,民事訴 訟法第79條定有明文。本件判決原告一部勝訴、一部敗訴, 惟原告敗訴部分僅部分遲延利息,所佔比例甚微,爰酌量命 被告負擔全部訴訟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竹北簡易庭 法 官 彭淑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 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鄧雪怡

2025-02-26

CPEV-114-竹北勞簡-1-20250226-1

重勞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15號 原 告 呂學政 訴訟代理人 吳世敏律師 苗繼業律師 被 告 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孫弘 訴訟代理人 張婉柔律師 陳麗增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 月17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先位之訴駁回。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佰貳拾壹萬壹仟參佰壹拾伍元及自民國 一一三年十一月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 原告其餘備位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陸萬柒仟壹佰參拾貳元由被告負擔百分之十八即 新臺幣壹萬貳仟零捌拾肆元及加給自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第二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壹佰貳拾壹萬壹仟參 佰壹拾伍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不甚礙被 告之防禦及訴訟之終結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 第1項第7款定有明文。經查,本院收案日為民國113年8月22 日,翌(23)日指定第1次言詞辯論期日為113年9月20日, 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訴狀,應與言詞辯論期日 之通知書,一併送達於被告」之規定,將本件起訴狀繕本送 達被告,嗣於次一辯論期日即第2次言詞辯論期日,原告方 面於該次113年11月1日期日前,已具狀變更或追加聲明(見 本院卷第169~170頁民事準備書狀),即由原起訴聲明:「1 .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2.被告應自113年1月1日起至原 告於被告復職前一日止,按月給付聲請人新臺幣(下同)11 萬1,300元及自各期應給付之日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 %計算之利息。3.被告應自113年1月1日起至原告於被告復職 前一日止,按月提撥6,930元行政院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設立 之聲請人勞工退休基金專戶。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下 稱:原聲明),變更或追加為:「先位聲明:即原聲明。備 位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25萬3,825元及自收受民事準備書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下稱 :最後聲明),第3次言詞辯論期日定於113年12月13日,惟 於是日據稱被告訴訟代理人開庭前發生行車事故,因此本院 當庭裁示延展期日至114年1月17日,且籲知會就原告追加部 分一起審理,於114年1月17日可能辯結,請注意攻、防(見 本院卷第321頁筆錄),經核上開情狀,本件原告所為之訴 之變更或追加,與上開規定並無不合,程序上應予准許,先 予敘明。 二、原告主張:後開不爭執事項第(三)點前段所示之112年12 月19日協商合意資遣,是原告不得不被迫與被告達成之資遣 方式離職,前一個月即112年11月間發生之資安事件,是駭 客所為,但被告於112年12月11日將包括原告在內之呂、李 、陳、莊姓4名資深員工,安排調查,並口頭告知進行組織 調整暨究責計畫,甚至預告結論報告內容,期間更暗示選擇 資遣方案者,會有較優條件,不但可以拿到非自願離職書可 領失業補助,接受方案者於離職後,被告不會再用資安事件 對資深員展開究責,如此威逼之下,原告遭受到非自願離職 待遇,此後被告卻於112年12月29日通知原告,說是有人檢 舉原告與廠商不正當往來、要求原告前來公司說明,如此地 莫須有,因此有了後開不爭執事項第(三)點後段所示之次 (113)年1年8日由被告發出解僱通知函,單方改引用勞動 基準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對原告為解僱之意思表示,無論後 開不爭執事項第(三)點前段或後段所為之終止,皆不足使 兩造間僱傭關係合法地向後失效,為維勞工權益,故求為原 聲明所示即先位聲明求為確認僱傭關係存在及續付工資暨續 為勞退金提撥;退步言之,被告既不爭執曾經於112年12月1 9日與原告協商合意資遣,並同意原告在113年1月31日離職 ,則被告應依追加之備位聲明所示,給付原告資遣費114萬0 ,825元及補付113年1月份薪資11萬3,000元等語,爰聲明: 如最後聲明所示。 三、被告則以:不同意原告為訴之變更或追加,因為後開不爭執 事項第(三)點後段所示之113年1年8日,經被告引用勞動 基準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對原告所為解僱之通知,已經合法 生效,原告與往來廠商「英○資訊工程有限公司、老闆葉○桂 」(真實姓名、詳卷)間有不正當利益往來或回扣,此情有 被告公司檢舉信箱與檢舉電話網頁截圖、匿名檢舉人112年1 2月28日提供相關租車單與契約書事證、被告公司112年12月 29日廉潔案件會議紀錄、被告公司113年1月5日誠信經營申 訴案件調查報告、精○軟體公司(公司全名、詳卷)轉寄電 子郵件等件為證,並請求傳喚證人即原告直屬主管胡○祥( 真實姓名、詳卷),證明上情屬實,暨請求向科管局函查被 告是否有撤回或撤銷對原告資遣之通報及相關資料;退步言 之,縱使追加之備位之訴可採,金額亦有誤,因為原告平均 工資應該是10萬0,300元,不是原告鍵入勞動部網頁試算表 所用的11萬1,300元,所以資遣費的數額不是原證16試算表 結論的114萬0,825元,而應修正為102萬8,383元,終止日期 則應鍵入112年12月31日,如被證13所示,再加計預告天數 以19日薪資計算等於6萬3,642元,合計為109萬1,935元,惟 應再與被告民事答辯㈢狀第6~7頁表格總計72萬1,303元之金 額,依民法第334條規定,兩者互為抵銷,因為這些是原告 離職後,經盤點原告先前保管屬於被告公司之電話內線卡、 交換器、AVAYA GATEWAY、遠端電源控制器、硬碟機、無線 基地台各項資產,未為交還、去向不明,原告應依民法第18 4條第1項前段、第266條第1項對被告所為之賠償等語,資為 抗辯,爰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 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四、本件不爭執事項共四點如下:(見最後筆錄) (一)原告90年4月16日到職,最後工作日於112年12月「某日」 ,112年7月以後之薪資明細如原證2所示(本院卷15~25頁 )。 (二)原告勞保退保日期為113年1月11日(本院卷65頁),且兩 造對於本院已經提示之科學管理局回覆資料(114年1月15 日竹環字第1140001579號覆函及附件通報名冊),其形式 真正不爭執。 (三)兩造間曾在112年12月19日協商合意資遣(見本院卷159頁 、被證9)。又於113年1月8日由被告發出解僱通知函,改 引用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對原告為解僱之意思表示( 見本院卷29頁、原證4)。 (四)對於本院卷55~65頁已經提示調查的勞資爭議案卷,兩造 對於形式真正並不爭執,而且於本件訴訟中各自引用自己 一方於該次113年2月1日於調解會議所為的陳述。 五、本院依民事訴訟法第271條之1準用第270條之1第1項第3款規 定為爭點整理,經兩造在最後期日當庭同意協議簡化爭點, 即本件經協議簡化爭點共五點如下:(見本院卷第421頁筆 錄) (一)兩造間是否於112年12月19日,已經由雇主即被告引用勞 動基準法第11條第5款為事由,並經兩造協商,對兩造是 否已生終止勞動契約之效力? (二)被告於113年1月8日引用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為 事由,對原告發動勞動契約之終止權,是否有其效力? (三)原告起訴求為確認僱傭關係存在及續付工資暨續為提撥勞 退金至專戶,有無理由? (四)原告追加備位聲明請求給付資遣費114萬0,825元及給付11 3年1月薪資11萬3,000元,有無理由? (五)被告抵銷抗辯72萬1,303元(計算式見本院卷384~385頁即 被告民事答辯㈢狀第6~7頁),是否可取? 六、經本院聽取兩造陳詞暨調查審理全部卷證結果,判斷如下: (一)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 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 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 本件原聲明求為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乙節,為被告否認,堪 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否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地位有 受侵害之不安狀態存在,且此不安狀態得以確認判決除去 之,故原告起訴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固有即受 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先予敘明。 (二)當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者,無論其為明示或默示,契約 即為成立,民法第153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勞雇雙方得 以合意終止勞動契約,法無明文禁止以資遣方式達成合意 ,此合意不以明示為限,倘依雙方之舉動或其他情事,足 以間接推知雙方就終止勞動契約之意思表示趨於一致,即 難謂非合意終止勞動契約(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06 9號、110年度台上字第1511號判決參照)。復按,勞雇雙 方合意終止勞動契約者,倘雇主未濫用其經濟上之優勢地 位,致勞工立於不對等地位而處於非完全自由決定之情形 時,除有其他無效之事由外,仍應承認其效力(最高法院 109年度台上字第1008號判決參照)。 (三)綜據兩造提出文書及證物,於原告方面,依其起訴狀陳述 及兩造不爭執形式真正之113年2月1日勞資爭議調解會議 紀錄,原告於113年7月30日起訴時,無非認為其先前112 年12月份所同意之合意資遣,有威逼、利誘及所謂資安事 件乃駭客造成(見本院卷第8~9頁起訴狀、第63頁及調解 申請書);於被告方面,明顯地係另出於資安問題以外之 考量,於兩造已於112年12月中旬合意資遣後,復因112年 12月下旬接獲匿名檢舉不法並因此展開與合意資遣所據事 項即資安事項,此事項無關之其他調查(見本院卷第159 頁被證9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112年12月29日週五上午 、出席人員:孫弘、謝潔萍、饒邱勇共計3人之112年廉潔 案件會議紀錄)。再經本院檢視起訴狀,據其載稱:「( 112年12月29日)公司稱有接獲檢舉告知原告與廠商有不 正當往來,要求原告『來』公司說明,原告對此舉甚感意外 ,而後於今(113)年1月5日依約『前往』公司說明」乙情 (見本院卷第9頁),證明本件不爭執事項第(三)點前 段所示之112年12月19日協商合意資遣,原本兩造間相安 無事,亦查無雇主濫用經濟上之優勢地位、勞工立於不對 等地位、存有意思表示錯誤或受欺詐脅迫各情,依上說明 ,兩造間於斯時由雇主方面鑑於資安事並引用勞動基準法 第11條第5款為楔,兩造以此出發考量,並互為協商後, 既有共識且意思合致,則如不爭執事項第(三)點前段所 示之協商合意資遣,已足發生終止僱傭關係之效力,自不 得因9日後,另接獲與合意資遣成立無關之事項,例如包 括但不限於:甫驚爆回扣、舞弊…,任由契約一方以一己 之詞,推翻彼此間已發生之法律效果,亦不因行政管制之 勞保退保日期或科管局存檔之通報或有修改、撤回、撤銷 ,而有不同,否則即妨礙當事人間法之安定性。 (四)不論上開原告方面改口合意資遣其導火線之資安事件非其 造成云云,並據此求為已終止之僱傭關係回復其效力,請 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及續付工資暨續為勞退金提撥,其先 位之訴因欠缺根據,俱無理由,或被告方面另擲與形成合 意資遣意思表示無關之背信、貪墨及行政管制紀錄等節, 抗辯如前,亦無足取,故而本件如不爭執事項第(三)點 前段所示之協商合意資遣,既已發生終止僱傭關係之效力 ,兩造當事人必須同受此拘束,於未獲他方同意之下,不 得由任一方隨意主張增、減、變更。又,民事訴訟法第27 9條第1項「當事人主張之事實,經他造於準備書狀內或言 詞辯論時或在受命法官、受託法官前自認者,無庸舉證」 ,本件被告民事答辯㈢狀第5頁及隨狀提出被證13勞動部網 頁資遣費試算表(附於本院卷第383、389頁),於備位之 訴為有根據時,被告同意給付之條件為:「資遣費以受僱 日期90/04/16、勞動契約終止日113/12/31、平均工資10 萬0,330元及預告工資19日」,則除了平均工資逾10萬0,3 30元外,原告方面無庸舉證,此外,茲以兩造形式真正不 爭執勞資爭議案卷,原告本人於113年1月16日申請時填寫 「雙方約定工資101,100元/月」(見本院卷第63頁原告手 寫處),併依民法第482條僱傭定義規定「稱僱傭者,謂 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一定或不定之期限內為他方服勞務, 他方給付報酬之契約」,而上開112年12月份合意資遣後 ,原告因此於當月「某日」即不再對被告提供勞務,復經 本院細譯前述原告手寫「雙方約定工資101,100元/月」, 應係原告將其每月扣繳之「勞保費:1,100」(見本院卷 第15~25頁原證2:112年7~12月薪資條),於調解程序時 ,取月薪10萬元整數而為陳述,有以致之。故以訴訟終結 時,計算上即應以薪資條登載之固定、數額不變,包括前 開薪資條各個加項「工資75400」「伙食費2400」「津貼2 1500」在內,總計經常性之給與,每月均見於各該月薪資 條右上角「薪資應發合計」欄,以電腦打字方式登載,別 無其他數字可求之「11萬1,300元」,而為本件平均工資 ,爰此同以該勞動部網頁各欄位鍵入相應數字後,可知本 件被告應給付原告之資遣費為114萬0,825元,而19日工資 則為7萬0,490元(後者計算式:11萬1,300元×19÷30=7萬0 ,490元)。 (五)從而,雖原聲明為無理由,然追加金錢給付之訴(資遣費 +工資),於121萬1,315元範圍內之備位請求為有理由(1 14萬0,825元+7萬0,490元=121萬1,315元),於此範圍之 備位請求則無理由。上開有理由部分,應為原告勝訴之判 決,且原告請求加計自民事準備書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遲延給付利息,並無不合,應予 准許(民法第229條第1項、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 第203條規定參照及本院卷第169頁書狀右上角簽收、第25 9頁筆錄第25行參看)。末,被告最後提出之侵權行為損 害賠償抵銷抗辯,審酌被告於112年12月中旬合意資遣時 、112年12月下旬出席人數3人之112年廉潔案件會議時、1 13年1月上旬原告前往公司說明及如不爭執事項第(三) 點後段之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解僱時,被告始終未提 及設備交接短少乙事,且被告方面隨民事答辯㈢狀檢附112 年9月6日「主管胡○祥、複盤莊○琳、初盤呂學政即原告、 抽盤112.9.22許○惠」固定資產盤點清冊,各物取得日期 最早有西元1998年12月20日「以前工控辦公室鐵櫃」,一 旁手寫「儲位異常」(見本院卷第394頁第1列),又該份 清冊其他物品,大部分異常原因均同為手寫「儲位異常」 且取得日期分散於西元2008年11月25日~2023年02月15日 之間,其中兩筆手寫「儲位異常、放在客戶處」、至西元 2011年01年11日取得置於新竹一期二樓智能機房交換機1 筆則手寫「遺失、3期偏遠機房」、遠端電源控制器1筆手 寫「更名」、電話機「儲位異常、現在中科」、無線基地 台取得日期西元2015年08月03日該筆手寫「沒在用了」、 另筆西元2014年05月14日取得之無線基地台手寫「找不到 」、兩筆西元2013年11月26日取得之無限基地台「帶回新 竹」(見本院卷第391~408頁清冊第1頁至倒數第2頁)、 還有西元2013年5月29日及西元2013年9月19日基地台各1 筆也是「帶回新竹」(此兩筆抽盤黃○茗,見本院卷第409 頁清冊最後1頁),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及最高 法院17年上字第917號判例,被告前開抵銷抗辯所云之侵 權行為事實,既經原告以最後書狀否認並隨狀檢附證物編 號原證29:113年2月間LINE對話紀錄(附於本院卷第487 頁),是依被告一方之說明及舉證程度,不能信其所述為 真,至多僅見被告物品儲位異常、分散放置,且多數物件 年代久遠,考無可考。 七、綜上,本件先、備位請求,依本院調查審理結果,應為准、 駁,如主文第1至3項所示,並於主文第2項原告勝訴部分, 應依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2項規定,為准、免假執行之宣 告(雇主部分由本院並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如主文第5 項所示,至原告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依據, 應併予駁回,如主文第6項所示。 八、因本案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或傳 喚證人胡姓主管之聲請(見本院卷第303頁被告方面書狀) ,均毋庸再予審酌,附此敘明。   九、訴訟費用之負擔:本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前經本院113年8 月14日113年度勞補字第70號民事裁定核定為667萬8,000元 ,第一審起訴裁判費為6萬7,132元(見本院卷第39~40頁裁 定正本),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規定為部分暫免繳納 ,業據原告預繳2萬2,377元,有綠聯收據乙紙存卷,訴訟過 程中未發生其他訴訟費用,爰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91條 第3項規定,定其負擔,如主文第4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周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若原告方面對於主文第3項不服提起上訴時,仍有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暫免規定之適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徐佩鈴

2025-02-26

SCDV-113-重勞訴-15-20250226-1

勞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勞訴字第3號 原 告 蔡坤利 蔡韋銘 謝佩琴 原 告 連俊鑫 被 告 宏信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呂家蒼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3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分別給付各原告如附表「應給付金額」欄所示之金額 ,及均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應分別提繳如附表「應補提繳金額」欄所示之金額至原 告蘇韋銘、丙○○於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 專戶。 三、原告乙○○其餘之訴駁回。 四、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五、本判決第一、二項得為假執行。但被告如就本判決第一、二 項各以如附表「應給付金額」欄、「應補提繳金額」欄所示 之金額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被告宏信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 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 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甲○○、乙○○、蘇韋銘、丙○○(下稱原告4人 )受雇於被告公司,其等任職期間及工資各如附表所示。嗣 被告公司因週轉不靈無法繼續營業,遂要求包括原告4人在 內之員工自113年11月14日起毋庸再至被告公司上班,並於 同年月21日發給原告4人積欠薪資明細及離職證明書。惟被 告公司尚有附表所示113年10月工資、113年11月份工資、資 遣費、特別休假折算工資未給付予原告4人,且被告公司於 原告蘇韋銘、丙○○任職期間所提繳至渠等勞工退休金個人專 戶之金額分別短少2萬4,714元、9,900元。經向新竹縣政府 勞工處申請調解不成立,爰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法律關係提 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一)被告應各給付原告如附表「 原告主張金額」欄所示之金額,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二)被告應各提繳 如附表「應補提繳金額」欄所示之金額至原告蘇韋銘、丙○○ 於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 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其等提出經被告公司蓋印之離職 證明書、積欠薪資明細、新竹縣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錄、原 告蘇韋銘及丙○○之勞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勞工退休金個 人專戶明細資料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7至36頁),核與其 等所述相符。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為 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書狀為何有利於己之聲明、陳述 或證據,依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準用同條第1項前段之 規定,視同自認,堪信原告等之主張為真實。 (二)茲就原告等請求之項目及數額有無理由,分述如下:  ⒈按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 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勞動基準 法(下稱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定有明文。經查,原告 等主張被告公司積欠原告4人自113年10月起至同年11月19日 之工資未付,被告公司並出具積欠薪資明細,載明被告公司 尚積欠原告4人工資及資遣費等節,觀諸其上所載薪資及工 作年資均計算至113年11月19日,足認原告4人係於113年11 月19日,依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規定向被告公司終止勞 動契約。  ⒉請求積欠工資部分:   按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依本法終止勞動契約時,雇主 應即結清工資給付勞工,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前段、勞基法 施行細則第9條分別定有明文。查原告4人主張被告公司積欠 原告4人自113年10月起至同年11月19日之工資未付,原告4 人並於113年11月19日終止勞動契約等節,業具其等提出經 被告公司蓋印之積欠薪資明細為證,而被告迄未提出任何證 據證明已經給付前開積欠薪資,則原告4人請求被告給付如 附表「113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工資」、「113年11月1日至 11月19日工資」欄所示工資,核屬有據。  ⒊請求資遣費部分:   按勞工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本條例後之工作年 資,於勞動契約依勞基法第14條規定終止時,其資遣費由雇 主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發給2分之1個月之平均工資,未 滿1年者,以比例計給,最高以發給6個月平均工資爲限,不 適用勞基法第17條之規定;依前項規定計算之資遣費,應於 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發給,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兩造間勞動契約已於113年11月19 日終止乙節,業如前述,原告4人自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 遣費。準此:  ⑴原告甲○○自離職日起往前回溯6個月止月平均薪資為10萬5,00 0元,而其自112年6月1日任職於被告公司至113年11月19日 離職日止,年資為1年5月19日,其勞工退休新制資遣基數為 (529/720),原告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3萬9,47 2元(新制資遣基數計算公式:([年+(月+日÷30)÷12]÷2), 則原告甲○○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7萬7,146元,其 僅請求7萬5,432元,洵屬有據,應予准許。  ⑵原告乙○○自離職日起往前回溯6個月止月平均薪資為7萬元, 而其自113年8月1日任職於被告公司至113年11月19日離職日 止,年資為3月19日,其勞工退休新制資遣基數為(109/720 ),原告乙○○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1萬597元(新 制資遣基數計算公式:([年+(月+日÷30)÷12]÷2),則其請 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1萬597元,洵屬有據,應予准許;逾 此範圍之請求,應予駁回。  ⑶原告蘇韋銘自離職日起往前回溯6個月止月平均薪資為6萬5,0 00元,而其自113年3月1日任職於被告公司至113年11月19日 離職日止,年資為8月19日,其勞工退休新制資遣基數為(2 59/720),原告蘇韋銘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2萬3 ,382元(新制資遣基數計算公式:([年+(月+日÷30)÷12]÷2 ),則其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2萬3,382元,洵屬有據, 應予准許。  ⑷原告丙○○自離職日起往前回溯6個月止月平均薪資為3萬7,000 元,而其自113年3月1日任職於被告公司至113年11月19日離 職日止,年資為8月19日,其勞工退休新制資遣基數為(259 /720),原告丙○○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1萬3,310 元(新制資遣基數計算公式:([年+(月+日÷30)÷12]÷2), 則其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1萬3,310元,洵屬有據,應予 准許。  ⒋請求特別休假折算工資部分:   按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6個月以上1年未滿 者,應給予3日之特別休假;繼續工作1年以上2年未滿者, 應給予7日之特別休假;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 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勞工依本條主張權 利時,雇主如認為其權利不存在,應負舉證責任,勞基法第 38條第1項、第4項、第6項定有明文。經查,原告甲○○、蘇 韋銘、丙○○分別主張受僱於被告公司期間尚有7日、1日、3 日特休假未休乙節,未據被告公司提出事證證明原告等已享 有特別休假,自應認原告等得請求特別休假未休之工資。從 而:  ⑴原告甲○○任職於被告公司之年資為1年5月19日,應給予7日之 特別休假,被告公司既於113年11月19日終止勞動契約,自 應發給原告甲○○未休假之工資2萬4,500元(計算式:10萬5, 000元/30日*7日=2萬4,500元)。  ⑵原告蘇韋銘任職於被告公司之年資為8月19日,應給予3日之 特別休假,被告公司既於113年11月19日終止勞動契約,自 應發給原告蘇韋銘未休假之工資4,333元(計算式:6萬5,00 0元/30日*2日=4,333元)。  ⑶原告丙○○任職於被告公司之年資為8月19日,應給予3日之特 別休假,被告公司既於113年11月19日終止勞動契約,自應 發給原告丙○○未休假之工資3,700元(計算式:3萬7,000元/ 30日*3日=3,700元)。  ⒌請求勞工退休金提撥部分:   按雇主應為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之勞工,按月提繳退休金, 儲存於勞工保險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雇主每月負 擔之勞工退休金提繳率,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百分之6, 勞工退休金條例第6條第1項、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再依 同條例第31條第1項規定,雇主未依該條例之規定按月提繳 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致勞工受有損害者,勞工得向雇主 請求損害賠償。前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內之本金及累積收 益屬勞工所有,僅於未符合同條例第24條第1項所定請領退 休金規定之前,不得領取。是雇主未依該條例之規定,按月 提繳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者,將減損勞工退休金專戶之本 金及累積收益,勞工之財產受有損害,自得依該條例第31條 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於勞工尚不得請領退休金之情形 ,亦得請求雇主將未提繳或未足額提繳之金額繳納至其退休 金專戶,以回復原狀(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602號判 決參照)。經查:  ⑴原告蘇韋銘每月工資為6萬5,000元,被告公司即應依113年度 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規定之月提繳工資6萬6,800元,按 月為原告提繳勞退金4,008元,然被告公司於113年3月至8月 間,每月僅提撥1,648元,113年9月後則尚未提撥,有原告 蘇韋銘之勞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明 細資料等件為憑(見本院卷第31至33頁)。從而,原告蘇韋 銘請求自113年3月1日起至113年11月19日止之勞工退休金提 繳差額2萬4,714元【計算式:(4,008-1,648)*6+4,008*2+ 4,008*19/30=24,714元,元以下四捨五入】,應屬有據。  ⑵原告丙○○每月工資為3萬7,000元,被告公司即應依113年度勞 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規定之月提繳工資3萬8,200元,按月 為原告提繳勞退金2,292元,然被告公司於113年3月至8月間 ,每月僅提撥1,648元,113年9月後則尚未提撥,有原告丙○ ○之勞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明細資 料等件為憑(見本院卷第35至36頁)。從而,原告丙○○請求 自113年3月1日起至113年11月19日止之勞工退休金提繳差額 9,900元【計算式:(2,292-1,648)*6+2,292*2+2,292*19/ 30=9,900元,元以下四捨五入】,應屬有據。  (三)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 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 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 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1項、第 2項定有明文。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 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但約定利息較高者, 仍從其約定利率,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 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 03條亦分別有明文。查原告4人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工資、 特別休假折算工資及資遣費,均係以支付金錢為標的,其中 10月份工資應於發薪日給付,11月份工資及特別休假折算工 資應於勞動契約終止日即113年11月19日給付,資遣費亦應 於勞動契約終止後30日內即113年12月19日前發給,均為定 有期限之債權,則原告4人就前揭給付均請求自民事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即114年1月16日(見本院卷第43頁)起算法定 遲延利息,核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4人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被 告給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 上開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按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 宣告假執行;前項情形,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 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為假執行,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2項 定有明文。本件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所為雇主即被告公司敗 訴之判決,依上開規定,應依職權為假執行之宣告,並同時 諭知被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及理由:按各當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 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 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出之訴訟費用,民事訴 訟法第79條定有明文。本件判決原告乙○○一部勝訴、一部敗 訴,惟原告乙○○敗訴部分僅1元,所佔比例甚微,爰酌量命 被告負擔全部訴訟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彭淑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 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鄧雪怡 附表 編號 1 2 3 4 原告 甲○○ 乙○○ 蘇韋銘 丙○○ 任職期間 112年6月1日至113年11月19日 113年8月1日至113年11月19日 113年3月1日至113年11月19日 113年3月1日至113年11月19日 月工資 10萬5,000元 7萬元 6萬5,000元 3萬7,000元 113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工資 10萬2,667元 7萬元 6萬5,000元 3萬7,000元 113年11月1日至11月19日工資 6萬5,022元 4萬4,333元 4萬1,167元 2萬3,433元 特休未修工資 2萬4,500元 無 4,333元 3,700元 資遣費 7萬5,432元 1萬598元 2萬3,382元 1萬3,310元 原告主張金額 26萬7,621元 12萬4,931元 13萬3,882元 7萬7,443元 應給付金額 26萬7,621元 12萬4,930元 13萬3,882元 7萬7,443元 應補提繳金額 無 無 2萬4,714元 9,900元

2025-02-26

SCDV-114-勞訴-3-20250226-1

竹北勞簡
竹北簡易庭(含竹東)

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竹北勞簡字第26號 原 告 彭義騰 被 告 宏信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呂家蒼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6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拾參萬肆仟貳佰零伍元,及其中新 臺幣玖萬肆仟柒佰參拾參元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一月二十 三日起,其餘新臺幣參萬玖仟肆佰柒拾貳元自民國一百一十 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 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本判決第一項得為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壹拾參萬肆仟   貳佰零伍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被告宏信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 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 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自民國112年7月10日起受雇於被告公司擔任 工程主任,從事工程監工工作,嗣被告公司因故無法繼續營 業,遂要求包括原告在內之員工自113年11月14日起毋庸再 至被告公司上班,惟被告公司尚有113年10月1日至同年月31 日工資新臺幣(下同)5萬8,000元、113年11月1日至同年月 19日工資3萬6,733元、資遣費3萬9,473元,合計13萬4,206 元未給付予原告,經向新竹縣政府勞工處申請調解不成立, 爰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 :被告應給付原告13萬4,206元,及自113年11月23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 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其提出經被告公司蓋印之離職證 明書、積欠薪資明細、新竹縣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錄等件為 證(見本院卷第13至18頁),核與其所述相符。而被告經合 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 出書狀為何有利於己之聲明、陳述或證據,依民事訴訟法第 436條第2項、第280條第3項準用同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視 同自認,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 (二)茲就原告請求之項目及數額有無理由,分述如下:  ⒈按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 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勞動基準 法(下稱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定有明文。經查,原告 主張被告公司積欠原告自113年10月起至同年11月19日之工 資未付,又因無法繼續營業而通知原告自113年11月14日起 毋庸再至被告公司上班,被告公司並出具積欠薪資明細,載 明被告公司尚積欠原告工資及資遣費等節,觀諸其上所載薪 資及工作年資均計算至113年11月19日,足認原告係於113年 11月19日,依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規定向被告公司終止 勞動契約。  ⒉請求積欠工資部分:   按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依本法終止勞動契約時,雇主 應即結清工資給付勞工,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前段、勞基法 施行細則第9條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原告主張被告公司積 欠原告自113年10月起至同年11月19日之工資未付,原告並 於113年11月19日終止勞動契約等節,業具其提出經被告公 司蓋印之積欠薪資明細為證,而被告迄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 已經給付前開積欠薪資,則原告請求被告給付113年10月1日 至同年月31日工資5萬8,000元、113年11月1日至同年月19日 工資3萬6,733元,核屬有據。  ⒊請求資遣費部分:   按勞工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本條例後之工作年 資,於勞動契約依勞基法第14條規定終止時,其資遣費由雇 主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發給2分之1個月之平均工資,未 滿1年者,以比例計給,最高以發給6個月平均工資爲限,不 適用勞基法第17條之規定;依前項規定計算之資遣費,應於 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發給,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兩造間勞動契約已於113年11月19 日終止乙節,業如前述,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 。基此,原告自離職日起往前回溯6個月止月平均薪資為5萬 8,000元,而原告自112年7月10日任職於被告公司至113年11 月19日離職日止,年資為1年4月10日,其勞工退休新制資遣 基數為(490/720),原告得請求被告公司給付之資遣費為3 萬9,472元(新制資遣基數計算公式:([年+(月+日÷30)÷12] ÷2),則原告請求被告公司給付資遣費3萬9,472元,洵屬有 據,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應予駁回。 (三)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 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 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 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1項、第 2項定有明文。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 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但約定利息較高者, 仍從其約定利率,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 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 03條亦分別有明文。再按資遣費應於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 發給;且依勞基法終止勞動契約時,雇主應即結清工資給付 勞工,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2項及勞基法施行細則第9條 亦有明定。本件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工資及資遣費,均係以 支付金錢為標的,其中10月份工資應於發薪日即113年11月1 1日給付,11月份工資應於勞動契約終止日即113年11月19日 給付,資遣費亦應於勞動契約終止後30日內即113年12月19 日前發給,均為定有期限之債權,而兩造間勞動契約係於11 3年11月19日終止,則原告請求工資部分均自勞資爭議調解 翌日即113年11月23日(見本院卷第17至18頁)起算法定遲 延利息,及資遣費自113年12月19日起算法定遲延利息,依 上開規定,均屬有據,逾此範圍之利息請求,難謂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 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上開 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按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 宣告假執行;前項情形,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 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為假執行,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2項 定有明文。本件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所為雇主即被告公司敗 訴之判決,依上開規定,應依職權為假執行之宣告,並同時 諭知被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及理由:按各當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 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 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出之訴訟費用,民事訴 訟法第79條定有明文。本件判決原告一部勝訴、一部敗訴, 惟原告敗訴部分僅1元及部分遲延利息,所佔比例甚微,爰 酌量命被告負擔全部訴訟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竹北簡易庭 法 官 彭淑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 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鄧雪怡

2025-02-26

CPEV-113-竹北勞簡-26-20250226-1

勞簡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給付加班費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簡字第69號 原 告 黃世育 被 告 徐國欽即橙茂企業行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加班費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3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除減縮部分外)由被告負擔十分之七,並應自本判決確 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不甚礙被告之防禦及訴訟之終結 者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3款、第7款定 有明文。經查,原告原起訴請求被告給付加班費、資遣費、 勞退差額及勞保老年給付差額共計新台幣(下同)132,244元 ,嗣於民國113年11月7日本院言詞辯論期日當庭減縮請求金 額為75,268元(參本院卷第225頁),又於113年12月19日本院 言詞辯論期日追加請求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參本院 卷第419頁),經核原告上開所為,係屬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 聲明,及為訴之追加。而被告雖不同意原告所為之開立非自 願離職證明書之追加,惟本院審酌原告係於本院第一次言詞 辯論期日即表明希望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則被告就 原告所為之此部分主張自已有充分時間可為答辯,而無礙於 被告之防禦,且亦未妨礙本件訴訟之終結,是本院認原告所 為上開追加及減縮變更合於前揭規定,應予准許。 二、次按因訴之變更、追加或提起反訴,致其訴之全部或一部, 不屬第427 條第1 項及第2 項之範圍者,除當事人合意繼續 適用簡易程序外,法院應以裁定改用通常訴訟程序,並由原 法官繼續審理,民事訴訟法第435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原 告請求之訴訟標的價額原未逾50萬元,嗣為訴之追加即請求 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致非屬民事訴訟法第427條所 定應適用簡易程序之範圍,然業經兩造合意適用簡易程序, 有本院言詞辯論筆錄可稽(參本院卷第696頁),揆諸上開 規定,本件應適用簡易程序。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於110年6月11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司機 ,工作地點為被告位於高雄市○○區○○路000○0號之倉庫,工 作內容為收貨、送貨及整理倉庫,每月薪資為36,184元,而 被告於原告在職期間未為原告提繳勞工退休金。被告規定上 班時間係自上午8點至12點、下午1時至5時30分,工時為8個 小時30分鐘,因此原告每天均加班30分鐘,被告自應依勞動 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24條規定給付每日自下午5時起至5時 30分止之加班費共73,450元(另自下午5時30分起之加班費於 本件不予請求)。又原告之月平均工資為36,184元,然被告 僅以月投保薪資26,809元為原告投保勞保,致原告受有短少 老年給付之損害,被告應依勞工保險條例(下稱勞保條例) 第72條第3項規定賠償原告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差額5,431元。 茲因被告有上開違法行為,原告已於113年4月3日在高雄市 政府勞工局調解時依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向被告終 止僱傭關係,惟被告卻未給付資遣費而請求被告應給付資遣 費48,496元。是上開金額共計127,377元,嗣因被告已給付 原告資遣費52,109元,故請求金額減縮為75,268元。再兩造 間勞動關係係依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而終止,依 法被告自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惟被告迄未開立 ,亦請求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為此,爰依兩造間之 僱傭關係、勞基法第24條、勞退條例第72條第3項等規定提 起本訴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75,268元,及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㈡ 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 二、被告則以:被告所定之員工工作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17時3   0分,中間午休1個半小時(12時至13時30分,非如原告所述 僅12時至13時),此有被告所委託「111人力銀行」刊登人力 招募「倉管兼司機」、「磁磚業務」、「主辦會計」等職位 之廣告資訊可證,故下班時間並非17時,則原告於下班打卡 時間為17時30分,係屬正常下班時間,並無延長工時之事實 ;況被告採行加班申請制,原告從未向被告申請加班,被告 亦從未接受原告申請加班並同意其加班,自非僅以原告有於 正常工作時間外仍停留於工作場所,即認其得請求雇主給付 延長工時時間之工資,是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加班費實屬無據 。又關於原告所請求勞保老年給付差額部分,因老年給付之 最終給付金額會因勞工之投保情形而隨時產生差異,原告迄 今亦尚未申請老年給付,則原告最終得申領之老年年金金額 究屬為何,尚不明確,是否因被告將投保薪資高薪低報將致 其日後老年年金給付有所短少云云,自屬有疑,故在無法證 明原告確有損害之情形下,原告請求被告賠償老年給付之差 額云云,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 (一)原告於110 年6 月11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司機,工作地點為   被告位於高雄市○○區○○路000○0號之倉庫,工作內容為收貨 、送貨及整理倉庫,每月薪資為36,184元。被告於原告在職 期間未為原告提繳勞工退休金。 (二)原告於113 年4 月3 日勞工局調解時向被告以勞基法第14條   第1項第6款終止勞動契約。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請求其在職期間每天半小時即5 點至5 點半之加班費,   有無理由?如有,金額為何? 1、按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 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勞動事件法第38條定有明文。而參諸 該條規定之立法理由係謂:雇主本於其管理勞工出勤之權利 及所負出勤紀錄之備置義務,對於勞工之工作時間具有較強 之證明能力。爰就勞工與雇主間關於工作時間之爭執,明定 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 主同意而執行職務;雇主如主張該時間內有休息時間或勞工 係未經雇主同意而自行於該期間內執行職務等情形,不應列 入工作時間計算者,亦得提出勞動契約、工作規則或其他管 理資料作為反對之證據,而推翻上述推定,以合理調整勞工 所負舉證責任,謀求勞工與雇主間訴訟上之實質平等等語, 是勞工出勤紀錄所載之出勤時間,應推定其業經雇主同意於 該期間內服勞務,然雇主仍得提出反證推翻上開推定。復按 所謂工作時間,一般係指勞工於雇主指揮監督下受拘束之時 間,即除勞工實際工作之時間外,勞工於雇主指揮監督下, 雖未實際服勞務之待命時間,亦應包括於工作時間之範圍內 ,惟勞工倘得自由活動,不受雇主指揮監督支配之時間,應 屬休息時間並非工作時間。 2、原告主張其在職期間每日上班時間為自上午8點至12點、下 午1時至5時30分(中午休息時間為12時至下午1時僅1小時), 工時為8個小時30分鐘,故加班30分鐘等情,為被告所否認 ,並以前揭情詞置辯。經查,依原告之出勤紀錄,中午休息 時間固無再次打卡上下班之情形(參本院卷第145頁至第150 頁、第157頁至第219頁),依前揭勞動事件法第38條之規定 而可推定為自早上8時上班至下午5時30分下班此段期間均為 工作時間,然依被告所提出之徵才廣告,與原告相同之倉庫 工作地點即「高雄市○○區○○路00000號」之廣告內容,均係 記載工作時間為「0800~1730(午休一個半小時)」(參本院卷 第109頁至第111頁、第117頁),且參證人甲○○到庭證稱:伊 入職後在倉庫工作地點工作3個月,伊認識原告,不過原告 來的時候伊已經調回公司作業務,而倉庫的工作時間為上午 8時至下午5時30分,中間12時到1時30分休息,休息時間可 以外出,倉庫的主管就是楊明賢經理,全公司的上下班時間 及休息時間都相同等語(參本院卷第551頁至第554頁),即證 稱原告所在倉庫工作地點之工作時間為上午8點至12點、下 午1時至5時30分,中午休息時間為12時至下午1時30分,且 休息時間可以自由外出等情,亦核與上開徵才廣告之內容相 符,堪認被告就其有給予每日中午1時30分之休息時間一節 已提出反證而推翻上開推定。 3、原告固提出被告之會計人員於111年12月30日於LINE群組所 傳送之訊息,主張被告係於112年1月1日方更改門市工作地 點之工作時間為中午休息1時30分,然倉庫工作地點仍照舊 為中午休息1時等情(參本院卷第529頁、第539頁),惟被告 則辯稱:該訊息是伊請會計人員發布的,用途是當初在112 年之前有業務離職跟會計人員說中午不回來打卡可能會有變 相加班的問題,伊有詢問倉庫之楊明賢經理,楊經理說倉庫 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伊就請會計人員傳送這個訊息,只是要 確認上下班及中午休息時間,因為楊經理說倉庫沒問題,故 寫倉庫照舊等語(參本院卷第554頁)。經查,依原告所提出 之被告會計人員「May小珠」於LINE群組所傳送之訊息內容 :「112年1月1日開始,上班時間做以下更動,上午上班時 間8:00~12:00,午休時間12:00~13:30,下午上班時間1 3:30~17:30,倉庫人員保持原上下班時間(照舊)。」等語 觀之(參本院卷第539頁),因僅提及門市工作地點之時間有 變動,非屬倉庫工作地點之工作時間變更,且倉庫工作地點 之工作時間未變更之原因是否如被告所述係因本即為中午休 息1時30分而無須變更,亦屬可能之情,則尚難以此推論被 告對倉庫之工作地點自始僅給予休息時間1小時。又參高雄 市政府勞工局113年11月20日函文所附勞動檢查相關資料, 被告會計人員翁小珠曾於113年5月2日在勞工局所陳:「乙○ ○(即本件原告)、梁駿勝為送貨司機,楊曜彰、項柏誠為業 務,工作時間皆為0000-0000(中間自己找時間至少休息1.5 小時),工作時間以出勤紀錄(打卡)為準。」等語(參本院卷 第277頁、第328頁),即亦稱中午休息時間為1時30分一節, 且勞工局嗣經檢查後,復未認定被告有何未依法給付延長工 時加班費予原告之事由而裁罰被告(參本院卷第281頁勞工局 裁處書僅就被告未依法給付延長工時加班費予訴外人項柏誠 、楊曜彰之事由為裁罰),則本院自難僅以上開LINE訊息內 容,遽認原告所主張被告僅給予休息時間1小時、未依法給 付加班費等情為真實。 4、再證人甲○○雖亦於本院證稱:伊有看過楊經理叫倉庫人員1 點就上班,可能因為工作量比較多,但不一定每次都會看到 ,要看楊明賢經理怎麼安排,但伊離開倉庫後伊就不清楚了 等語(參本院卷第552頁至第553頁),可見倉庫之工作人員受 楊明賢經理指揮監督而可能偶有調度倉庫人員於下午1點即 開始工作之情形,然原告是否受楊明賢經理指揮而有於下午 1點即開始上班,及具體日期為何等節,因證人甲○○並未在 場親自見聞而未能證明(原告到職時證人甲○○已離開倉庫工 作地點),仍應由原告就上開事實負舉證之責,惟原告就此 並未提出任何證據供本院審酌,則本院尚難逕認原告必有提 早上班之延長工時事實存在。 5、準此,被告已提出反證證明其有給予中午休息時間1時30分 ,然原告並未就此提出相關證據證明其僅中午休息1時而有 加班30分鐘之事實,則其請求被告給付每天自下午5時起至5 時30分止之加班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勞保老年給付之差額,有無理由?   按「投保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為其所屬勞工辦理投保手 續者,按自僱用之日起,至參加保險之前一日或勞工離職日 止應負擔之保險費金額,處四倍罰鍰。勞工因此所受之損失 ,並應由投保單位依本條例規定之給付標準賠償之。」,勞 保條例第72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惟損害賠償之債,以有損 害之發生及有責任原因之事實,並二者之間有相當因果關係 為其成立要件,故原告所主張損害賠償之債,如不合於此項 成立要件,即難謂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又按勞保條例第 58條第1項規定:「年滿60歲有保險年資者,得依下列規定 請領老年給付: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者,請領老年年金給 付。保險年資合計未滿15年者,請領老年一次金給付。」 、第2項規定:「本條例中華民國97年7月17日修正之條文施 行前有保險年資者,於符合下列規定之一時,除依前項規定 請領老年給付外,亦得選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經保險人核 付後,不得變更: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1年,年滿60歲或 女性被保險人年滿55歲退職者。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15 年,年滿55歲退職者。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 計滿25年退職者。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25年,年滿50歲 退職者。、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 計滿5年,年滿55歲退職者。」、第3項規定:「依前二項規 定請領老年給付者,應辦理離職退保」,是如勞工主張其受 有勞保「老年年金」損害者,應具備受有損害之要件(即投 保單位違背勞保條例之規定而致勞工受有損害)外,並應同 時符合勞保條例第58條前揭規定「保險年資」、「年齡」及 「離職退保」之法定事實要件,始足當之,否則,該勞工尚 無勞保「老年年金」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經查,原告為 00年0月00日出生(參本院卷第9頁原告身分證影本),現年 僅35歲,堪認原告未具備前揭勞保條例第58條所定得請領老 年給付之年齡要件,則該部分請求權尚未發生,即難認已受 有損害,是其請求給付老年給付差額,即屬無據,亦應予駁 回。 (三)原告請求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有無理由?   按雇主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致有損害勞工權益之虞者 ,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定有 明文。次按,勞動契約終止時,勞工如請求發給服務證明書 ,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得拒絕,勞基法第19條定有明文。又按 ,本法所稱非自願離職,指被保險人因投保單位關廠、遷廠 、休業、解散、破產宣告離職,或因勞基法第11條、第13條 但書、第14條及第20條規定各款情形之一離職,就業保險法 第11條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是勞工因有就業保險法第14條 第1項第6款規定之非自願離職事由時,應可請求雇主發給註 記離職原因為非自願離職之服務證明書。而查,被告有未依 法為原告提繳勞工退休金之情形,業經兩造不爭執如前(即 上開不爭執事項㈠,參本院卷第697頁),則原告依前揭勞基 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終止兩造間之勞動契約,即屬合法 ,亦核與上開條文所定非自願離職之要件相符,故原告請求 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請求被告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至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加班費及勞保老年給付差 額共75,268元暨法定遲延利息,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及防禦方法,經核與本判   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呂佩珊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解景惠

2025-02-21

KSDV-113-勞簡-69-20250221-1

勞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職災賠償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勞訴字第255號 原 告 黃智隆 訴訟代理人 柯毓榮律師(法扶律師) 被 告 金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於正 訴訟代理人 余柏儒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職災賠償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24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2萬8,113元,及自民國112年9月24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5%,餘由原告負擔。 四、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2萬8,113元為原 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原告原起訴聲明第一項為:被告應 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3萬1,118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 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移 調卷第11頁)。嗣原告於民國113年3月4日及113年11月15日 時變更聲明第一項為:被告應給付原告54萬3,118元,及其 中53萬1,118元部分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其中1萬2,000元部分自113年11 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卷 第153、341頁)。原告上開所為,核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 聲明,依前開規定,自屬適法。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伊於108年3月1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焊接人員 ,每月工資4萬2,000元。嗣伊於109年6月23日執行塔架廠中 之黑塔焊接門框作業時,發生右手受傷之職業災害(下稱10 9年事故),惟當時被告向伊表示僅能請病假且至多請假1個 月,伊僅得於109年9月23日至109年10月30日請病假後,隨 即於109年11月1日復工。惟伊當時因109年事故所受傷勢尚 在復健而無法從事焊接工作,被告遂表示如伊無法從事焊接 工作則需自請離職,伊在別無選擇之情形下,詢問被告是否 尚有其他部門職缺,進而轉調至組裝部門擔任組裝人員,惟 伊於職務調動後每月工資為3萬5,000元,遭被告不當扣薪7, 000元。嗣伊於111年8月29日與同事搬運工作物品時,因工 作場地不平整,致伊踩到石頭滑倒受有左側手肘扭傷、左手 肘肌肉拉傷等傷勢(下稱111年事故或系爭傷勢),伊於事 故發生當日除隨即前往就醫外,通知被告前情,然被告卻仍 要求伊僅得請病假並限制其請假天數,更於告知伊如未復工 即需自請離職後,於伊仍在職業災害之醫療期間內違法終止 兩造勞動契約,伊自得依民法第482條、勞基法第22條、第2 4條規定請求因被告不當扣薪所致之工資差額23萬6,694元、 加班費差額3萬527元、依勞基法第59條第1款、第2款規定請 求109年事故之醫療補償1萬2,300元及111年事故之醫療補償 2萬6,880元及工資補償24萬1,164元、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 求勞工保險費及全民健康保險費差額(下稱勞健保費差額) 2萬6,080元、依勞工退休金條例(下稱勞退條例)第31條第 1項規定請求補提繳勞工退休金(下稱勞退金)1萬3,872元 ,共55萬6,990元,爰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 給付原告54萬3,118元,及其中53萬1,118元部分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其中1萬2,000元部分自113年11月15日起, 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向原告 之勞工保險局退休金專戶提撥1萬3,872元。 二、被告則以:原告於109年事故發生後,向伊反應因其手部網 球肘而無法舉重物,希望由原工作性質較粗重之「塔架焊接 組」調職至相對輕鬆之「塔架裝配組」,經兩造就工作內容 及工資異動為協商,並由原告提出薪資異動申請單後,伊即 依兩造合意於109年11月將原告調動至塔架裝配組工作。原 告之薪資調整乃因調職前後工作不同之差異所致,此皆為原 告申請調職時所得預見,原告自應受此合意之拘束,且原告 亦受領調職後工資長達26個月之久,可見原告對調職後之薪 資結構亦表示同意,難謂原告係於非自願情形下遭伊調職。 況伊於原告調職滿3個月後即將原告之工資調整為4萬元,並 逐步調漲,故原告自未受有工資差額之損害。至有關原告依 111年事故所為請求部分,原告在其主張發生事故當日及翌 日均上足8小時班,已難認原告係在執行職務中受有系爭傷 勢,是原告主張111年事故為職業災害並為醫療補償及工資 補償之請求,顯無理由。又原告於111年起,扣除其本應享 有之特休假及經伊同意之公假外,以各種理由請假而未服勞 務之天數多達36天,顯然低於其他勞工之出勤時數,且工作 表現不佳,經伊多次輔導及勸導仍未見改善後,伊始於111 年12月16日告知原告依勞基法第11條第5款規定於同年月31 日終止兩造勞動契約,又縱認111年事故屬職業災害,該時 亦已非屬職業災害之醫療期間,是伊所為終止兩造勞動契約 之通知效力,自屬合法。況原告於經伊預告終止兩造勞動契 約後,更向伊請謀職假,嗣並受領資遣費及預告工資,是原 告亦已同意兩造勞動契約終止之情事,是原告請求伊給付兩 造勞動契約終止後之勞建保費差額及勞退金,即無理由等語 ,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275頁)  ㈠原告自108年3月1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塔架焊接人員,每 月工資4萬2,000元。  ㈡原告於109年6月間曾發生右手受傷之職業災害,所支出之醫 療費用為1萬2,300元,被告同意給付。  ㈢109年11月1日起,原告職務調動為塔架裝配人員,工資調整 為3萬5,000元;110年2月1日起,工資調整為4萬2,000元。  ㈣被告於111年12月31日以勞基法第11條第5款規定終止兩造勞 動契約,並給付13萬707元之資遣費(含預告工資)。 四、原告主張遭被告不當扣薪及111年事故為職業災害,並據以 請求工資差額、醫療補償、工資補償、勞健保費差額、勞退 金等情,為被告所拒,並以前詞置辯,茲就本件爭點說明如 下:  ㈠109年11月之職務調動係經兩造協議之結果:  ⒈按職業災害勞工經醫療終止後,雇主應按其健康狀況及能力 ,安置適當之工作,並提供其從事工作必要之輔助設施,勞 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27條定有明文。又按勞工因職業 災害,治療停止申請復職時,因停職之原因已消滅,雇主即 有同意勞工申請復職之義務,雇主如因勞工治療後之復原狀 況已不適任停職前之原工作,而欲調動勞工工作時,此屬勞 動契約中工作場所或應從事工作之勞動條件之變更,除依勞 基法施行細則第7條之規定,由雇主與勞工商議約定外,應 依調動勞工工作之五項原則辦理。  ⒉原告主張被告於109年事故後所為之職務調動,未經其同意云 云,為被告所否認,辯稱:原告於109年之職務調動係經兩 造協商後之結果等語。經查,109年事故為職業災害乙情, 且原告有於109年11月提出自「塔架焊接組」轉調至「塔架 裝配組」擔任組員之申請乙節,為兩造所不爭執,並有薪資 異動銓敘表、109年11月之薪資/晉升/異動申請單(下稱異 動申請單)在卷可憑(見本院移調卷第49、51頁),觀諸異 動申請單記載:「手有舊傷無法舉重,故11月01日起調至塔 架裝配組」等內容,可知兩造確因原告該時之手部傷勢而為 工作內容之調整,原告固否認其有同意上開職務調動內容, 然參以原告既自陳係因需要工作始詢問被告有無其他部門職 缺等語(見本院卷第12頁),及原告亦已於上開異動申請單 簽署確認,並自109年11月職務調動後至111年12月,長達2 年期間均從事調動後工作,而未見其有為任何反對或保留之 舉止,足認原告於109年11月所為之職務調動係經兩造合意 之結果。原告上開主張,自無足取。  ㈡原告主張其於109年11月職務調動後工資遭被告不當扣薪7,00 0元,有無理由?  ⒈按雇主調動勞工工作,應斟酌有無企業經營之必要性及調職 之合理性,倘勞工擔任不同之工作,其受領之工資當有所不 同,尚不得僅以工資總額減少,即認調職違法(最高法院98 年台上字第600號判決意旨參照);又試用期間,係基於勞 雇雙方同意,於進入長期正式關係前嵌入一段彼此觀察猶豫 期間,讓雇主能藉此期間觀察勞工之工作態度、性格、技術 、能力等有關工作之特質,再藉以決定是否在試用期間後繼 續僱用該勞工。讓勞雇雙方確知彼此情況,再詳實考量是否 願與對方進一步締結永續性之勞動關係(最高法院109年台 上字第2374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查原告因109年職務調動所受調整之工資項目,109年11月之 異動申請單記載:「原薪資$42,000;異動後薪資$35,000」 、「薪資比照裝配新人,待試用期滿後再評估調薪。年齡給 16,560+伙食津貼1,800+職能給16,140+全勤給500元=35,000 」等內容(見本院移調卷第51頁),嗣110年2月之薪資職稱 異動銓敘表、異動申請單則記載:「於2020年11月1日調任 到塔架裝配組後,已經滿3個月試用期,薪資調整為NTD40,0 00元」、「年齡給16,560+伙食津貼1,800+職能給21,140+全 勤給500元=40,000」等內容(見本院移調卷第53、55頁), 可知被告於職務調動後因工作內容差異所為之工資調整為2, 000元(計算式42,000-40,000=2,000),至其餘5,000元則 係被告於原告職務調動後,以比照新人試用期為由而予調降 ,此節應堪認定。茲就被告所為前開工資調整,說明如下:  ⑴因職務內容差異而調降工資部分:   查原告於109事故前係擔任焊接人員,於109年事故後因原告 手部受有傷勢之故,始經原告提出申請並由兩造協議後調整 職務內容為塔架裝配組人員等情,業經說明如前,足認原告 職務調動後之工作內容係經兩造評估原告該時傷勢復原情形 ,始將原告調動至較焊接工作更利於傷勢恢復之裝配組工作 。揆諸上開說明,兩造勞動契約既係以「勞務給付」與「工 資給付」為對價之雙務契約,則被告因原告於職務調後工作 內容及勞務提供種類之差異而減少該部分勞務給付之對價即 2,000元部分(計算式:職務調動前工資42,000元-職務調動 後非試用期員工應領工資40,000元=2,000元),即難謂屬違 法減薪,而無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之情事。原告主張此 部分工資係遭不當扣薪云云,難認可採。  ⑵因試用期而調降之工資部分:  ①被告辯稱因職務調動所為之工資調整,於試用期滿後之110年 2月起即調整為4,000元,並逐步調漲薪資,且前開調整亦經 原告之同意云云,惟揆諸前開說明,試用期乃係勞雇雙方於 進入長期正式關係前之觀察猶豫期間,由勞雇雙方就試用期 間之勞動條件另為約定,以考慮是否進一步締結永續性勞動 契約之情形。然本件原告係因109年事故受有職業災害而有 職務調動之需求,而原告於職務調動時即已任職於被告相當 時日且為正式員工,堪認被告對於原告之工作態度、性格、 技術、能力等節已有所知悉,被告以職務調動為由而使勞雇 雙方再進入試用期並據以調降工資,自難謂符合前開最高法 院判決意旨所指得為試用期約定之情形。  ②被告固以異動申請單為據,辯稱職務調動後之工資業經原告 同意云云,然參被告提出製表日期為西元2020年11月17日, 且無原告簽名之薪資異動銓敘表記載:「因為手部(網球肘 )無法舉重物,因此轉任到塔架裝配組,薪資比照裝配組新 人敘薪,3個月適用期滿再做評估」等語,並經被告內部主 管依層級簽核等情(見本院移調卷第49頁),可知有關原告 於職務調動後之工資需比照新人敘薪且有3個月試用期適用 乙情,應為被告單方所擇定,此參被告於試用期滿後亦單方 經內部簽核將原告工資自3萬5,000元調整至4萬元等情即足 證之(見本院移調卷第53、55頁),是自難逕以原告有於異 動申請單上簽名乙情,即認其同意被告以試用期名義而為工 資之調降。又縱認原告曾同意被告以試用期名義調降工資, 原告於109年事故後所為之職務調動,亦屬雇主安置義務之 履行,被告既稱職務調動後之工作內容較調動前為輕鬆等語 (見本院卷第294頁),足徵兩造自無再約定試用期作為觀 察之必要,是被告於109年11月至110年1月間以試用期為由 而扣減原告每月工資5,000元之行為,顯與試用期約定之目 的不符而欠缺合理性,已違反勞基法第22條第2項本文關於 工資應全額給付予勞工之強制規定,而此規定亦不得依勞雇 間之合意而為不利於勞工之約定。是被告上開所辯,顯無可 取。  ㈢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工資差額20萬6,167元、延長工時工資差額 3萬0,527元,有無理由?  ⒈工資差額及延長工時工資部分:   有關原告於109年事故後所為之工資調整,除被告於109年11 月至110年1月經以試用期名義而短少給付部分外,被告因職 務內容差異而調整部分,尚具其合理性及必要性,業經說明 如前,則原告得請求被告給付之工資差額及延長工時工資差 額,即應以試用期名義而短少給付之工資所致者為限。從而 ,原告109年11月至110年1月間經被告以試用期名義而短少 給付之工資為1萬5,000元(計算式:5,000×3=15,000),原 告得據此請求109年11月至110年1月之延長工時工資差額, 依原告提出之薪資明細單所載(見本院卷第35至39頁),其 於上開期間延長工作時間2小時內之加班時數共18小時、再 延長工作時間共9小時,其原得請求之延長工時工資經扣除 已領加班費共5,690元(計算式:389+243+2,724+1,702+389 +243=5,690)後,合計為813元【計算式:(40,000÷240×1. 334×18)+(40,000÷240×1.667×9)-5,690=813)】。  ⒉年終獎金部分:   按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款固規定:「工資:謂勞工因工作而 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 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 經常性給與均屬之」。惟所稱之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 ,並不包括年終獎金在內,該法施行細則第10條第2款定有 明文(最高法院75年台上字第469號判決意旨參照)。原告 主張因被告短少給付工資致其短收109年度至111年度之年終 獎金差額共2萬4,167元云云,被告則辯稱原告自行以曾領取 之年終獎金除以本薪,再自行乘以其預期之工資,其計算式 顯非允當等語。然查有關原告所請求之年終獎金性質究是否 為經常性給與且具勞務對價而屬工資範圍,或是否需視被告 當年度盈餘狀況而決定是否發放等情,均未見原告舉證以實 ,原告逕主張年終獎金為經常性給與而屬短少給付之工資云 云,已難認可採。況原告之工資於110年2月即已調整為正式 員工工資,其於110年1月所領取109年度年終獎金4萬0,333 元(見本院卷第87頁),亦已高於其該時原應領取之工資即 4萬元,則原告逕以實際受領之年終獎金金額與其該時工資 之比例試算預期可得之年終獎金金額,尚乏所據,而無可採 。  ⒊準此,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工資差額1萬5,000元及延長工時工 資813元,為有理由,逾此部分之請求,自屬無據。  ㈣原告依勞基法第59條第1款、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給付醫療費 用補償3萬9,180元及工資補償24萬1,164元,有無理由?  ⒈有關原告主張109事故為職業災害,並依勞基法第59條第2款 規定請求醫療補償1萬2,300元部分,被告已為認諾(見本院 卷第364頁),則依民事訴訟法第384條規定,本院就前開認 諾部分即應被告敗訴之判決。是原告此部分請求,應予准許 。  ⒉有關原告主張111年事故亦屬職業災害,並依勞基法第59條第 1款、第2款規定請求醫療補償2萬6,880元及工資補償24萬1, 164元部分:  ⑴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應就其事實有舉證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定有明文;主張法律關係存在之當事人 ,須就該法律關係發生所須具備之特別要件,負舉證責任; 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 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 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 駁回原告之請求(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2061號判決意旨參 照)。  ⑵原告主張於111年8月29日執行業務時受有系爭傷勢等節,為 被告所否認,揆諸前開說明,自應由原告就此部分負舉證責 任。原告固提出泰乙堂中醫診所及光田醫療社團法人光田綜 合醫院(下稱光田綜合醫院)之診斷證明書為據(見本院卷 第27、29頁),主張其確有於111年8月29日受有系爭傷勢, 並以證人王世華之證述為佐,然觀諸前開診斷證明,均僅足 證原告因左側手肘扭挫傷之傷勢於111年8月29日至112年5月 8日間曾至泰乙堂中醫診所進行治療、因左側手肘扭傷、左 側手肘拉傷等傷勢於111年9月16日至112年7月7日間曾至光 田綜合醫院進行治療之事實(見本院卷第27、29頁),尚無 從證明前開傷勢係因執行職務時所致。另證人王世華固於本 院審理時結證稱:原告於111年8月、9月期間如何受傷的我 不清楚,因為我們不同部門,我有兩天沒有看到原告去上班 ,問他們組別後才聽說原告受傷,當時組別有說原告是工作 時不小心受傷,但沒有說什麼地方受傷,我沒有當場看到原 告受傷的過程,後來我有打電話關心原告,原告說因為工作 搬東西受傷的,但不記得我打電話關心原告之時點等語(見 本院卷第272至274頁),依證人王世華上開證述可知,其雖 於111年8、9月間有經同事得知原告似有因工作受傷,並親 自聽聞原告表示其係於工作搬東西時受傷等情,然證人王世 華亦證稱其並未當場見聞原告之受傷過程,故其所證述關於 原告之受傷情形均係經原告或第三人轉述而知悉,且其亦證 稱對於致電關心原告之時點已不復記憶等語,可知證人王世 華並未親眼見聞原告於111年8月29日之受傷情形,是其所證 述內容尚不足逕認原告確有於111年8月29日發生職業災害之 事實。  ⑶另原告主張於111年事故當下與其一同搬運工作物品之同事即 證人郭子睿,於本院審理時結證稱;我對於有無於111年8月 29日與原告一起搬運工作物品沒有什麼印象,也沒有什麼印 象原告曾因搬運工作物品而滑倒,雖有印象原告在任職期間 曾因受傷請假,但不記得原告是為何受傷,我也不曾向王世 華講過原告受傷的事情等語(見本院卷第286至288頁),依 前開證述內容可知,證人郭子睿對於原告主張其在111年8月 29日執行業務時有發生滑倒而受有系爭傷勢之情事表示沒有 印象,則原告所為前開主張是否為真實可採,已非無疑;證 人郭子睿復證稱:我跟王世華認識,但很少跟他講話,我沒 有跟王世華講過原告受傷的事等語(見本院卷第288頁), 則證人王世華證述其曾聽聞其他同事表示原告有因工作受傷 之訊息來源,即難認係經原告主張發生事故現場親眼見聞之 人所轉述,而顯不足採。遑論原告就被告抗辯其於111年8月 29日及翌日均上足8小時班,且亦未為職業災害之通報,難 認原告係於111年8月29日工作中受有系爭傷勢等節,原告亦 未能就此提出合理說明,是依原告所提證據,僅足證其於上 開期間有至醫療院所進行治療之事實,尚難認系爭傷勢係於 執行業務時所致。  ⑷準此,原告所提前開證據尚不足證明其係於執行職務或從事 與執行職務相牽連之行為致於111年8月29日受有系爭傷勢, 是原告依勞基法第59條第1款、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11 年事故之醫療補償2萬6,880元及工資補償24萬1,164元,即 均屬無據。  ㈣原告主張被告於111年12月31日終止兩造勞動契約違反勞基法 第13條規定而無效,有無理由?  ⒈原告主張被告於111年12月31日向其終止兩造勞動契約時,因 原告尚在職業災害之醫療期間,故被告所為之終止通知不生 效力云云,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其係因原告請假相當頻 繁且工作表現不佳,經輔導多次仍未能改善,始依勞基法第 11條第5款規定終止兩造勞動契約,且原告亦同意被告所為 資遣等語。經查,111年事故非職業災害乙情,業經本院認 定如前,則被告於111年12月31日終止兩造勞動契約時,即 不受勞基法第13條所定職業災害醫療期間不得終止契約之限 制。原告上開主張,自無理由。  ⒉原告另主張其有於111年4月及7月經被告給予嘉獎之獎勵,而 無工作表現不佳之情形云云,並以獎勵申請單為據(見本院 卷第347、349頁),惟被告辯稱:原告雖無曠職之情形,然 其工作時數較正常出勤情形為少,經考核結果認為原告不適 任後,後續也有再與原告溝通,但仍未改善,故與原告合意 以勞基法第11條第5款規定終止兩造勞動契約,縱認兩造非 合意終止,被告所為資遣行為亦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等語。 查被告提出考核日期為111年12月15日之考核紀錄表記載: 「出勤率低落,面對工作會挑輕鬆地做,尤其大部分時間操 作堆高機,但同組人員卻付出辛苦的勞力組裝工作。這也導 致他對工作內容不熟悉,無法獨立完成組裝作業,需要組長 一直提醒及檢查他的作業成果。故此人無法適任此工作,也 造成同組人員勞力付出不公平的狀況」、「total score:5 0」等內容(見本院卷第305頁),堪認被告確有就原告之工 作表現進行評估,且考核結果為不適任之情,併參以原告之 出勤紀錄顯示,原告於111年間確有因「身體不舒服」、「 看醫生」、「有事需請假」等事由多次請假之情形(見本院 卷第281至286頁),足認被告為上開考評時併為考量之情事 ,尚非無據。被告固曾於111年4月及7月間對原告為嘉獎之 獎勵,然此應屬被告於特定時間或事件所為之獎勵,尚與被 告於綜合考量原告整年度表現後所為之考評有別,自難僅憑 上開嘉獎紀錄即推認原告整年度之工作表現。  ⒊另參被告提出之員工資遣費計算表記載:「離職日期:2022/ 12/31」、「資遣原因:勞基法第11條第5款:勞工對於所擔 任的工作卻不能勝任」、「預告工資:繼續工作三年以上者 ,於三十日前預告之。已於12/16告知,發給十五日預告工 資。」等內容(見本院移調卷第429頁),及被告已於原告 仍在職之111年12月21日為資遣通報等情,並有員工資遣通 報名冊在卷可憑(見本院移調卷第427頁),而原告對於員 工資遣費計算表所記載事項,並於112年1月10日簽名確認, 足認被告辯稱其係因原告工作表現不佳而依勞基法第11條第 5款規定終止兩造勞動契約,且於向原告為終止通知前亦曾 勸導原告改善仍未果,始依前揭規定終止兩造勞動契約等情 ,尚非無據,否則原告於受資遣通知時,應會就被告所為終 止之合理性或事由提出質疑,然原告除於111年12月20日、2 3日、29至30日均以「謀職假」之事由向被告請假外(見本 院卷第423至425頁),更於兩造勞動契約終止後之112年1月 10日再次簽名確認其受終止之時間、事由、所受領之資遣費 及預告工資金額,堪認原告對於被告所為終止通知事由亦未 為異議,此觀諸原告於臺中市政府勞工局爭議調解及本院起 訴時,均僅係就被告所為終止兩造勞動契約之通知是否於職 業災害醫療期間而不生效力乙事予以爭執(見本院卷第16、 31頁),可徵被告依勞基法第11條第5款規定終止兩造勞動 契約,核屬適法。原告主張被告所為終止兩造勞動契約之通 知不生效力云云,顯無可採。  ⒋至有關被告辯稱兩造勞動契約係經合意終止云云,然觀諸被 告所提出之員工資遣費計算表上既載明兩造勞動契約係經被 告於111年12月16日為預告終止之告知(見本院移調卷第429 頁),自難逕以原告嗣後於其上簽名確認或請謀職假等情, 即認兩造有合意終止之意。是被告上開所辯,自難認可採。 準此,兩造勞動契約業於111年12月31日經被告合法終止, 則原告請求112年1月至112年4月之勞健保費差額2萬6,080元 及勞退金1萬3,872元,即均屬無據,不應准許。  ㈤基上所述,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工資差額1萬5,000元及延長工 時工資813元,及原告於109年事故之醫療補償1萬2,300元, 合計2萬8,113元(計算式:15,000+813+12,300=28,113),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即無可取。  ㈥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 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 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 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1項、第 2項定有明文。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 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但約定利率較高者, 仍從其約定利率;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 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5%,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 亦有明文。經查,原告請求之工資差額部分,核屬有確定期 限之給付;至有關醫療補償部分,則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 從而,原告請求被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即112年9 月24日(見本院卷第137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 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六、綜上所述,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勞基法第22條第2項、 第24條、勞基法第59條第2款等規定,請求被告應給付2萬8, 113元,及自112年9月2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 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則無理由,應 予駁回。 七、本件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依勞動事件 法第44條第1項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勞動事件 法第44條第2項規定,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被告供擔 保後,免為假執行。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勞動法庭法 官 許仁純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廖于萱

2025-02-21

TCDV-112-勞訴-255-2025022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