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榮民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51-6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14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失 蹤 人 張黃甘 上列聲請人聲請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失蹤人張黃甘(女,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失蹤前戶籍地址: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 4樓)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公告最後揭示於法院公告處或資訊網 路之日起陸個月內,向本院陳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本院將 宣告其為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將其 所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張黃甘係民國00年0月0日生,為80歲以 上之人,因行方不明,於101年2月2日由戶政人員向警方舉報 為失蹤人口,並經臺北市松山區戶政事務所人員逕為住址變更 至臺北市松山區戶政事務所現址。又失蹤人配偶張郁定已於70 年1月12日死亡,與前配偶梁壽所生之女梁月娥亦於65年2月28 日死亡,最近親屬分別為長女李張愛玉、孫李文福,惟李張愛 玉、李文福均不知失蹤人之行蹤下落。另失蹤人未曾換領新式 國民身分證,且查無入出境資料、全民健康保險投保及殯葬設 施使用等紀錄,其亦非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列管之榮民 對象,失蹤人迄今失蹤已逾3年,爰依家事事件法第155、156 條,聲請失蹤人死亡等語。 按失蹤人失蹤滿7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 ,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80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3年後為 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宣告死亡或撤 銷、變更死亡之裁定,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聲請之;法院准 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公示催告,應記載下列各 款事項:失蹤人應於期間內陳報其生存,如不陳報,即應受 死亡之宣告。凡知失蹤人之生死者,應於期間內將其所知陳 報法院。前項公示催告,準用第130條第3項至第5項之規定, 家事事件法第155條、第156條亦有明文。 經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其提出臺北市松山區戶政事務所113 年12月27日北市松戶登字第1136008395號函、失蹤人之光復後 戶籍資料、新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113年6月7日新北殯館字第1 135166030號函、臺北市殯葬管理處113年6月13日北市殯儀字 第1133006945號函、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市榮民服 務處113年6月13日北市榮服字第1130006076號函、內政部移民 署113年6月11日移署資字第1130068046號函暨入出境紀錄、臺 北市政府警察局松山分局111年1月24日北市警松分防字第1113 031684號函暨失蹤人口系統資料報表、全民健保資料查詢、李 文福委託書及國民身分證影本、完整矯正簡表、己身一親等資 料等件附卷可參(見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民參字第44號 偵查卷宗第3至22頁、第25至26頁、第29頁、第32至33頁、第3 7至42頁、第45至47頁),經核尚無不符。是本件聲請核無不合 ,應予准許。 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5

TPDV-114-亡-14-20250325-1

交易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交易字第95號 公 訴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驥驤 上列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1 029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劉驥驤因過失傷害人,處拘役三十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一 千元折算一日。   犯罪事實 一、劉驥驤在花蓮縣○○鎮○○街0巷0號居處旁飼養含黃色犬隻(下 稱本案犬隻)在內之犬隻數隻,為動物保護法所稱之飼主, 其本應注意對所飼養之犬隻為適當管束或採取必要之防護措 施,不得疏縱犬隻在道路奔走,妨害影響交通安全,且依其 能力及客觀情形,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將本案犬隻 綁妥或為適當之管束,適詹○祥於民國111年8月22日17時56 分許,騎乘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沿花蓮縣○○ 鎮○○街由北往南方向行駛,行經○○街0巷0號前時,本案犬隻 突自路旁竄出並與詹○祥所騎乘之機車發生碰撞,致詹○祥人 車倒地,因而受有右側鎖骨閉鎖性骨折及四肢擦傷等傷害。 二、案經詹○祥訴由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報告臺灣花蓮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本判決引用採為認定被告劉驥驤犯罪事實之供述證據,檢察 官、被告均未爭執證據能力,復經本院審酌認該等證據之作 成無違法、不當或顯不可信之情況,而非供述證據亦非公務 員違背法定程序所取得,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規定及同 法第158條之4反面解釋,均有證據能力。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告訴人詹○祥於犯罪事實所載之時間,騎乘機車行經被告 劉驥驤居處前時,因肇事犬隻自旁竄出並與告訴人所騎乘 之機車發生碰撞,致告訴人人車倒地,經救護車送醫急救 ,診斷受有如犯罪事實所載之傷勢等情,業據告訴人於警 詢、偵訊及本院審理時指證綦詳(見警卷第7至9頁,偵卷 第26至27頁,本院卷一第75至83頁),且有臺北榮民總醫 院鳳林分院診斷證明書、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 醫院診斷證明書、花蓮縣消防局執行救護服務證明、道路 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一)、(二)、道路交通事故現場 圖、現場照片、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交通分隊受(處) 理案件證明單、花蓮縣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受理110報案 紀錄單、公路監理電子閘門系統列印資料附卷可參(見警 卷第13至15、17至18、20、23至32、35至36、44至45頁) ,此部分之事實,首堪認定。 (二)被告就本案交通事故發生有過失,且其過失行為與告訴人 所受傷勢有因果關係:  1、本案犬隻確為肇事犬隻:  (1)質之告訴人先於警詢中指訴:事故當時有二隻狗從○○街0 巷0號衝到路上,邊跑邊吠,其中一隻狗直接撞到我車 ,導致我人車倒地,我自行站起,被告過一陣子從屋內 走出,並承認肇事犬隻為其所飼養等節(見警卷第8頁 ),再於偵查中檢察官面前具結指證稱:導致我車禍的 狗是被告養的,被告有跟警察說是她養的,警察也有去 被告家拍照,當天導致我車禍的狗有二隻,一灰一黃, 那一天二隻都跑出來追我、咬我,其中有一隻直接撞倒 我的車子,哪一隻狗我不確定,但那一天二隻狗突然衝 出來,太突然了等語(見偵卷第26至27頁),並於本院 審理中證稱:當時騎機車要回我爸家時,就在被告家前 面有二隻狗突然間衝出來,衝出來撞到我,我才知道有 一隻狗撞到我,當下我就倒下去,後來沒多久救護車來 把我送去榮民醫院。當時狗就從被告家門口衝出來,被 告住址幾號我不知道,二隻狗分別是灰色跟黃色,哪隻 狗撞到我,我當下不知道,做筆錄時員警跟我說是黃色 那一隻,車禍後,狗就往原本跑出來的地方跑進去,被 告當天在我倒地約2分鐘過後,有走出來跟我說對不起 等情(見本院卷一第76至78頁),可見告訴人對於其於 本案交通事故發生前,有看到含肇事犬隻在內共二隻犬 隻從被告居處突然衝出,肇事犬隻並與其騎乘之機車發 生碰撞,致其人車倒地,之後被告有上前致意、道歉等 情,證述詳盡且一致,對於未能觀察、注意之情事(如 肇事犬隻毛色),則明確證稱不確定、不知情,未見有 刻意渲染之情,亦無前後矛盾之處,應係本於其親身經 歷回憶所為之證述,憑信性甚高。  (2)又證人即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交通事故處理小組警員 江明橋於本院審理時證稱:我於111年8月22日,有至花 蓮縣○○鎮○○街0巷0號前處理車禍,是勤務中心通報我到 場,我做現場處理之後,我才知道是有機車當事人騎車 撞到狗,然後鳳林派出所警員告知我那個狗有主人,並 告知狗主人住在旁邊8號的屋子裡,我當時就前去敲門 詢問並確認被告是否知道這件事,被告那時已經知道, 應該是有被通知過了,只是那時候她人在屋裡,那時我 就問被告說是不是妳養的狗?然後她說是,我看到一隻 土黃色的狗,我問說這狗有受傷嗎?我記得我看到狗腿 部有明顯的傷勢,警卷照片中,狗沒有繫狗鏈,那就是 當時的狀況等語(本院卷一第89至90頁),以及證人即 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鳳林派出所警員潘嘉琪於本院審 理中證稱:我於111年8月22日接獲有交通事故,到現場 時,當事人有受傷坐在地板那邊,當時我問他情況,他 說他是為了閃衝出來的一隻狗而跌倒,印象中現場有人 說那隻狗現在在他們家倉庫裡面休息,說是他們家養的 狗,但我現在忘記講的人是誰,但我當時有跟接手處理 的江明橋交接,對江明橋表示現場的當事人說那隻狗是 他們所飼養的狗,現在狗在倉庫裡面休息,我之前應該 沒有跟被告見過面,與被告沒有任何恩怨糾紛等情(見 本院卷二第71至73、76頁),均與告訴人指訴被告有於 現場自承肇事犬隻為其飼養之本案犬隻乙節相符,本院 並審酌證人江明橋、潘嘉琪均係經國家考試及格、專業 訓練後依法任用之公務人員,僅因輪值勤務,偶然到場 處理本案交通事故,與被告及告訴人素不相識,立場應 屬中立,無特別偏袒一方之必要,且經於本院具結作證 ,已足擔保其陳述之真實性,衡情應無甘冒偽證罪之制 裁風險,而故意設詞誣陷被告之理,是其證言信而有徵 ,自可補強告訴人之指訴。  (3)再參以證人即告訴人之兄詹○清於審理中亦證稱:我接獲 電話後趕到現場,見弟弟有傷勢後,剛好被告在旁邊, 我就問她說誰養的狗,被告的動作是手稍微舉起來,說 這是我養的狗,然後我就問那狗現在在哪裡,她說現在 跑回家,我把牠關起來了,警察來時,我直接跟警察說 我弟弟騎機車過來跟狗發生事故,狗主人是這位劉小姐 ,目前狗已經被劉小姐關在她的家裡面,我講這話時, 被告在場,被告也說是他的,並把警察帶進去裡面幫狗 拍照等語(見本院卷二第65、67頁),核與證人江明橋 、潘嘉琪證述內容互核一致,足認其證詞並無偏頗告訴 人之情,應足採信。  (4)是承上各節,告訴人對於本案交通事故之經過及確認肇 事犬隻之過程指證明確,歷次所述並無不一致之處,並 核與證人江明橋、潘嘉琪、詹○清之證詞相符,且觀諸 本案犬隻之照片,亦可見其毛色為黃色且右前腿有明顯 傷勢等情(見警卷第24頁編號3照片),核與前揭證人 指稱肇事犬隻之外觀、特徵相同。此外,被告於本案交 通事故發生後之翌日(即111年8月23日)18時26分至同 日時35分許,接受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交通分隊員警 詢問時,亦自承:當時我人在家裡,我正要帶我媽和我 的狗準備出門,狗當時在門外等我,我就聽到我的狗慘 叫,我就出門看,看到機車倒在地上,駕駛跟我說他撞 倒狗。(問:該犬隻平日如何管理飼養?)平常都養在 家裡,那天是正好要出門,所以狗在門外等候沒有牽繩 。(問:第一次撞擊之部位?車損情形?)我的狗右前 腿有受傷。機車有擦痕等語(見警卷第2頁),可見被 告不僅曾明確供認本案犬隻為其所飼養,復敘明當日疏 縱本案犬隻之原因並告以其見聞本案犬隻慘叫及傷勢情 形,而一般人在案發之初,因尚未慮及即將面臨之民事 賠償問題,亦無充分時間思索如何規避、善後責任,斯 時所為之陳述、反應常最為真實、直接,且被告該次於 警詢中所述內容,更與證人江明橋等證述情節相符,是 由此以觀,益徵本案犬隻確為肇事犬隻無疑。   2、被告為本案犬隻之飼主:    「飼主」係指動物之所有人或實際管領動物之人,動物保 護法第3條第7款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於警詢及偵查中自 承:照片編號3之犬隻為我飼養的狗,我的狗本來是流浪 狗都很乖,平時養在我家門口右前方的屋簷下,我養的是 流浪狗等語(見警卷第4至5頁,偵卷第27頁),顯見被告 確有長期餵養本案犬隻之事實,再佐以本案犬隻及其所處 現場照片(見警卷第21至22頁),得見本案犬隻戴有項圈 、繫有鐵鏈,並經安置在可遮風避雨處,且設有狗籠可供 其休憩,地下亦擺有金屬容器盛裝水供其飲用,顯與一般 餵養流浪犬僅於定點放置食物之情有別,反與飼養寵物之 情吻合,已彰顯被告占有之意及外觀,可認被告業已將本 案犬隻飼養於其上開居處旁,為實際管領本案犬隻之人, 而為「飼主」無訛。  3、被告疏縱本案犬隻在道路奔走,致本案交通事故發生,顯 有過失:  (1)對於犯罪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 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又飼主應防止 其所飼養動物無故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 ,且任何人不得疏縱或牽繫畜、禽或寵物在道路奔走, 妨害交通,刑法第15條第1項、動物保護法第7條、道路 交通安全規則第140條第7款分別定有明文,而上揭規定 之立法意旨,無非係使動物飼主對所飼養動物,負有防 止該動物無故侵害他人生命、身體等法益之作為義務, 避免無法規意識、亦無路權觀念之動物,在無人看管或 看顧不周情況下,任意奔走在道路,造成往來交通之危 險或發生侵害他人法益,故課予動物之所有人或實際管 領者有隨時注意該動物動態,不得使動物妨害交通之義 務,是動物所有人或實際管領者若未盡其防護義務,而 對他人法益造成危險者,即負有防止危險發生之義務, 該違背義務之危險前行為,即構成不純正不作為犯之保 證人地位。  (2)經查,本件被告依上揭規定,對於其所飼養之本案犬隻 應為防護措施,以及對於如何防止本案犬隻任意奔走於 道路而侵害用路人之生命、身體安全均負有客觀注意義 務,具有保證人地位。而以被告之智識程度、社會經驗 ,其理應知悉應將其飼養之犬隻以項圈、狗鍊、牽繩等 物,牢固拴綁或牽緊,以防止該等犬隻在道路奔走妨害 交通,並危及用路人之危險,竟疏未注意,未採取有效 管束、適當防護措施,致本案犬隻突然往道路中奔走, 因而與告訴人所騎乘之機車發生碰撞,致告訴人人車倒 地並受有上開傷勢,被告就本案交通事故之發生顯有違 反前開注意義務之過失,足堪認定。  4、被告之過失行為既造成本案交通事故發生,告訴人並因而 受有前揭傷害,則被告之過失行為與告訴人所受之傷害間 ,即有相當因果關係。 (三)綜上所述,被告上開犯行,事證明確,洵堪認定。 三、對被告辯解不採之理由: (一)被告否認有過失傷害犯行,辯稱:肇事犬隻不是我所飼養 的本案犬隻,我都沒有親眼看到本件事故的發生,警察問 狗在哪裡,我就讓他們到我家看,我只是要證明那不是我 的狗,我在第一次警詢時表示是我的狗跟對方發生擦撞, 是我以為我的狗鏈鬆開或我媽媽要去倒垃圾要去鬆狗鏈, 但之後我回想,我媽媽有失智症不會出門,我的狗很膽小 ,我沒有出門,牠們也不會出門云云, (二)惟查,被告於第二次警詢、偵查中及本院固改稱肇事犬隻 並非其所飼養之本案犬隻云云,然所辯若屬實,被告何以 除於案發現場時向在場之人自承肇事犬隻為其飼養外,復 於翌日第一次警詢中再次確認其為肇事犬隻之飼主?況本 案業據證人江明橋等人證述明確,並均與告訴人指訴情節 相符,且依卷附本案犬隻照片以觀,可見本案犬隻右前腿 亦有受傷乙情,在在均可認定被告所飼養本案犬隻即為肇 事犬隻無疑,是被告前揭所辯,顯屬卸責,尚非可採。 四、至證人即被告父親劉○旺於警詢時固證稱:事故發生時我在 屋外掃地,距離事故地點約50至60公尺,當時一台機車經過 我身邊,之後我就聽到一聲狗的慘叫聲,我就回頭看,我看 到機車倒地,已經站起來了。我回頭看時看到一條黃色的狗 快速跑過,往我女兒的住家方向跑,之後我女兒養的二隻流 浪狗就開始吼叫云云(見警卷第11頁),然其於同次警詢時 ,經員警確認是否能辨認發生交通事故之犬隻,是否為被告 所飼養之犬隻時,竟供稱:我當時不能辨認,因為該犬隻跑 步一閃即過云云(見警卷第11頁),前後所述已有矛盾。又 嗣證人劉○旺於本院審理時,雖就見聞案發經過,仍證稱: 當時我在公正街1巷接近衛生所的地方掃地,當時看到一部 機車經過我身邊,幾秒鐘以後就發生狗慘叫聲,我回頭一看 ,原來就是一個年輕人站在那邊打電話等語(見本院卷一第 85頁第13至15列),與其在警詢時證稱之情節大致相符,然 就肇事犬隻逃逸方向部分,其卻更稱為:那一條狗往南邊逃 竄,因我女兒家那邊是完全被盆栽堵住,往西邊是往我女兒 家,那邊幾乎沒有路云云(見本院卷一第85頁第15、28列、 86頁第7列),已與其在警詢時所述肇事犬隻往被告居處方 向逃竄乙情顯不相符,而證人劉○旺既為被告之父,實無法 排除其係為迴護被告,始為前揭矛盾、衝突證述之可能。況 證人劉○旺之證詞又與證人江明橋等前引證詞內容不合,是 綜上各情,本院認證人劉○旺之證詞難以盡信,更不足據為 有利於被告之認定。 五、論罪、刑之酌科及減輕: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 (二)犯人在犯罪未發覺之前,向該管公務員告知其犯罪,而不 逃避接受裁判,即與刑法第62條規定之自首條件相符,縱 於自首後,又為與其初供不一致之陳述,甚至否認其有過 失或犯罪,仍不能動搖其自首之效力,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上字第2850號判決意旨得參。經查,本案被告於肇事後 留置現場,並於有偵查犯罪權限之機關或公務員知悉本件 犯罪人之前,即主動向前往現場處理之警員坦承其係肇事 犬隻之飼主等情,業據證人江明橋等證述如前,並有花蓮 縣警察局鳳林分局交通分隊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人自首情形 紀錄表附卷可稽(見警卷第34頁),是被告所為,核與刑 法第62條前段自首之規定相符,縱其事後否認本案犯行, 亦不影響先前自首之效力,爰依法減輕其刑。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1、前無經法院判 處罪刑之紀錄,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考 ,足認素行尚屬良好;2、飼養本案犬隻,未為適當之管 束,放任該犬隻於道路上奔走,致與告訴人騎乘之機車發 生碰撞,使告訴人人車倒地,受有上開傷害,所為實有不 該;3、被告雖於偵審中均否認犯行,極力提出對己有利 之辯解,然此係為其正當權利之合法行使,難謂其犯後態 度不佳,惟亦因此迄今未能與告訴人達成和解,彌補告訴 人所受人身、財物損害及醫藥費等費用支出(相關收據、 估價單,見警卷第37至43頁);4、被告自述高中畢業, 喪偶,有一名成年子女,現無業,需照顧失智母親,生活 經濟來源仰賴父親退休金,勉持之經濟狀況(見本院卷二 第63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依刑法第 41條第1項前段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羅美秀提起公訴,檢察官陳宗賢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吳明駿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 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 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李宜蓉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罰金。

2025-03-24

HLDM-112-交易-95-20250324-1

簡上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34號 上 訴 人 曾金枝 訴訟代理人 湯文章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被上訴人 顏宏叡 訴訟代理人 萬鴻均律師 上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5月23日本 院玉里簡易庭113年度玉簡字第30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 於114年3月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上訴人(原審原告)起訴主張其為位在花蓮縣○里鎮○○路000號 西側後方之鐵皮房屋、做為工寮使用、懸掛花蓮縣○里鎮○○○ 街0○0號門牌之未辦保存登記建物(下稱系爭工寮)之所有人 ,然系爭工寮遭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換鎖占用及破壞,依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上訴人賠償新臺幣(下同) 50萬元。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 兩造之聲明、陳述及證據如附件所示。 二、兩造不爭執之事實(本院卷110頁):系爭工寮於113年10月31 日因颱風,主要結構已吹毀。 三、本院之判斷:依民事訴訟法第454條、第436條之1第3項規定 引用第一審判決所載之理由,並補充:  ㈠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 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於其所主張之起 訴原因,不能為相當之證明,而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已有相 當之反證者,當然駁回原告之請求。未辦保存登記房屋,出 資興建即原始取得所有權之人並未就該屋辦理所有權登記, 既無登記之公示資料可憑認定該屋所有權人或其後受讓該屋 事實上處分權之人為何人,仍應依實體法之相關法規予以認 定,及就房屋占有情形、戶籍設定、房屋稅籍登記及其他足 以表彰權利之各類書證為據綜合判斷。  ㈡上訴人主張其為系爭工寮之所有權人,被上訴人未經上訴人 同意,擅自將工寮內上訴人之物品搬出、更換門鎖、改建工 寮及裝設監視器等,致上訴人受有損害等情,惟被上訴人否 認系爭工寮為上訴人所有。依據前述說明,上訴人應先舉證 證明其為工寮之所有權人或事實上處分權人,始得就該工寮 之損害請求賠償。系爭工寮為未辦保存登記建物,無登記之 公示資料足以確定該屋坐落位置及面積,依上訴人起訴時所 提書狀上之描述、提出之照片,及原審法官調閱偵查卷(花 檢署112年度偵字第7432號,為上訴人之配偶李順益對被上 訴人提告毀損案件)內資料核對後,經兩造確認系爭工寮為 坐落花蓮縣○里鎮○○段00000地號土地上最西側(原審卷272頁 )、懸掛花蓮縣○里鎮○○○街0○0號門牌(原審卷43頁)之木造鐵 皮建物。  ㈢上訴人主張系爭工寮為其公公李添登出資興建後贈與上訴人 等情,提出工寮照片、玉里鎮中華路000號門牌證明書、玉 里鎮中華路000號房屋稅籍證明書、玉里鎮中華路000號台電 用電證明、玉里鎮中華路000號自來水裝設證明、估價單、 切結書、國有基地租賃契約書、國有土地使用補償金繳納通 知書、土地複丈成果圖、玉里鎮永昌里地圖、存證信函、財 產資料、證明書等為憑(原審卷43至53、65至89、107頁、本 院卷71至75頁)。查:  ⒈上訴人在原審所提出之前開事證,係證明①玉里鎮中華路000 號房屋為上訴人所有(原審卷107頁),該屋原門牌為玉里鎮 中華路000之2號(原審卷45頁),於58年5月1日裝表供電(原 審卷49頁),63年間裝設自來水(原審卷51頁),及上訴人曾 於105年8月間就「玉里鎮中華路000號後方工寮」請鋁門窗 行估價(原審卷53頁)。②連程於105年5月24日出具切結書表 明占用上訴人玉里鎮中華路000號後面房屋及土地限2個月內 遷離歸還(原審卷65頁)。③上訴人向國產署承租玉里鎮玉昌 段000-5、000-16、000地號土地(註:均非系爭工寮坐落之 土地),坐落「永昌里中華路000號磚木造平房及後院(增改 建)鋼筋混凝土造平房、永昌里中華路000號後鋼筋混凝土造 平房、永昌里中華路000號加強磚造鐵皮平房」,租期自110 年7月1日起至116年12月31日,國產署並通知上訴人繳納土 地使用補償金(原審卷67至73頁)。④上訴人配偶李順益發存 證信函給被上訴人(原審卷85至87頁)。顯然均無法作為上訴 人所主張系爭工寮係其公公出資興建,其後贈與上訴人等情 之有利證明。  ⒉上訴人提起上訴另提出連程之切結書上載其歸還玉里鎮中華 路000號西側後方工寮係李添登於82年7月21日以前出資興建 (本院卷71頁),連程之證明書上載新昌一街0之0號確實被拆 除(本院卷73頁),邱友熙等人之證明書上載玉里鎮中華路00 0號西側後方工寮係李添登於82年7月21日以前出資興建(本 院卷75頁)等,均為私文書,依民事訴訟法第357條規定,上 訴人應先證其真正,然上訴人就此並未舉證,且亦無法僅憑 上開切結書、證明書之內容即足以佐證上訴人所主張之事實 為真。是綜合上訴人所舉之前開事證,均無從證明其為系爭 工寮之所有權人或事實上處分權人。  ㈣被上訴人辯稱其為系爭工寮之事實上處分權人,已據其提出 土地所有權狀等事證(原審卷229至255頁),足以證明①被上 訴人於112年1月1日向系爭工寮坐落土地(玉昌段000-2地號) 之所有權人陳淑姬承租土地,期間自112年1月1日起至117年 1月1日止(原審卷229至239頁),陳淑姬於112年1月17日向宋 榮華購買玉昌段000-2地號土地上之鐵皮屋(即系爭工寮;原 審卷243頁)後,將系爭工寮(玉里鎮新昌一街0之0號未辦保 存登記房屋)贈與被上訴人並繳納契稅(原審卷241頁),被上 訴人為系爭工寮之房屋稅納稅義務人(原審卷245頁),被上 訴人並繳納系爭工寮之電費(原審卷253、255頁)。從被上訴 人提出之反證足以證明其辯詞為真;上訴人固陳稱宋榮華除 稅籍登記外,並未有任何興建或出資之證據,其於偵訊時之 陳述亦與客觀事證不符等語(本院卷65頁),然本件上訴人就 其主張之起訴原因,既不能為相當之證明,而被上訴人就其 抗辯事實已有相當之反證者,縱其所提證據尚有疵累,依據 前述說明,本院仍應駁回上訴人之請求。 四、綜上所述,上訴人主張其為系爭工寮之所有權人或事實上處 分權人,難認屬實,則其因被上訴人改裝工寮認受有損害, 請求系爭工寮遭被上訴人毀損、回復原狀費用、精神慰撫金 、農作物及土壤損害、律師費等賠償(原審卷195頁、本院卷 101頁),均屬無據。從而,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故意、過失侵權行為規定)、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上訴 人給付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審為上 訴人敗訴之判決,核無不合,上訴人仍執前詞,指摘原判決 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上訴。本件事證已 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均無礙勝負判斷,爰不 一一論列,在此說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 3項、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官 陳雅敏                法   官 沈培錚                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 記 官 汪郁棨 【附件】 上訴人 被上訴人 上訴聲明:原判決廢棄。上開廢棄部分,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爭點: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故意、過失侵權行為規定)、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如其上訴聲明,是否有理? 主張:引用原審判決所載。補充: 1.宋榮華於花檢署112年度偵字第7432號陳稱係由其向劉姓榮民購買並允許連文秀居住。然依上訴人提出連文秀之子連程之105年5月24日切結書可見,系爭工寮實際上係由上訴人所有並無償提供連文秀居住,且參酌鄰居邱友熙、邱秀慧、呂玉珠、張錦驎之證明書亦可證明系爭工寮係上訴人之公公李添登所建,宋榮華並非系爭工寮之所有權人。宋榮華除稅籍登記外,並未有任何興建或出資之證據,其於偵訊時之陳述亦與客觀事證不符。 2.系爭工寮為李添登於82年7月21日前出資興建,原有3間房間(門牌號碼花蓮縣○里鎮○○○街0○0○0○0○0○0號),嗣因東部鐵路電氣化拓寬工程將系爭工寮旁之房屋拆除,僅餘系爭工寮,李添登於90年間將系爭工寮贈與上訴人,且自105年連程歸還後均由上訴人使用,此由宋榮華於偵訊證述「所以我有跟李順益說你東西搬出來,我工寮要還給人家」為證,被上訴人與宋榮華間,將系爭工寮辦理稅籍登記移轉後,即將上訴人放置在系爭工寮內之物品全數搬出、更換門鎖,無視上訴人寄發存證信函警告,益證被上訴人明白系爭工寮實非宋榮華所有,故被上訴人顯係故意侵害上訴人就系爭工寮之事實上處分權,上訴人得請求賠償。若鈞院認為被上訴人並無侵權行為之故意,被上訴人未詳加查證即破壞更換門鎖,貿然在系爭工寮進行改建修復申請電源電表裝設監視器等,亦屬過失侵害上訴人對系爭工寮之事實上處分權。 3.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方面,因被上訴人在該處任意堆置廢棄物致環境惡臭孳生蚊蟲、躲藏大量之蛇類、蜜蜂等生物,影響上訴人身體健康,現已罹患失眠症,得請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答辯:引用原審判決所載。補充: 1.系爭工寮於113年10月31日遭颱風吹毀而滅失,失去遮風蔽雨、獨立之經濟利用功能,上訴人主張對系爭工寮有事實上處分權已無理由。 2.上訴人提出上證1第2頁由連程出具之證明書第1至3行記載「連程與其父親連文秀係向宋榮華承租系爭工寮」,可見系爭工寮確實是宋榮華所有,陳淑姬向宋榮華購買後,贈與並交付被上訴人占有,被上訴人為事實上處分權人。 3.上訴人提出上證1第1頁連程出具之切結書左側文字中所稱「花蓮縣○里鎮○○路○○里0鄰000號西側後方工寮」究指何建物,是否為系爭工寮已有疑義。且連程在上證1第1頁先稱工寮是李添登於82年7月21日出資興建,但第2頁證明書卻記載連程與其父親連文秀於90至96年向宋榮華承租,可見李添登出資興建之工寮,與連程向宋榮華承租之新昌一街2之3號並不相同。上訴人提出之上證1、上證2切結書、證明書均無法證明系爭工寮為李添登出資興建,亦無法證明李添登於90年間將系爭工寮贈與上訴人,上訴人主張取得系爭工寮之事實上處分權並無可採。 證據: 上證1.切結書、證明書(71-73頁) 上證2.證明書(75頁) 上證3.診斷證明書(77頁) 證據: 被上證1.系爭工寮因颱風毀損照片(91-97頁)

2025-03-21

HLDV-113-簡上-34-20250321-1

司家催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公示催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家催字第11號 聲 請 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市榮民服務處 法定代理人 黃信仁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被繼承人梁奇壽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債 權人及受遺贈人為公示催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被繼承人梁奇壽(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臺北市○○區○○街000○0號3樓、 民國113年12月24日死亡)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債權人及 受遺贈人為公示催告。 被繼承人梁奇壽之大陸地區以外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內向聲請人承認繼承,上述期限屆滿 ,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梁奇壽之遺產於清償債權,並 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被繼承人梁奇壽之債權人及受遺贈人,應自本公示催告公告於司 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6個月內,向聲請人報明債權及為願受遺贈與 否之聲明,如不於上述期間內為報明或聲明者,僅得就賸餘財產 行使其權利。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被繼承人梁奇壽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梁奇壽係聲請人列管轄區之在 臺退除役官兵,不幸於113年12月24日死亡,依據臺灣地區 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8條規定,聲請人依法為其法定 遺產管理人,爰依民法第1179條第1項第3款、退除役官兵死 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第3條、第4條、第6條之規定,聲 請准對被繼承人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債權人及受遺贈 人指定期限為承認繼承、報明債權及願受遺贈與否之聲明公 示催告等語,並提出被繼承人除戶謄本、榮民基本資料、死 亡證明書為證。 二、本件聲請經核尚無不合,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 三、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附註:本院於本裁定送達聲請人之日起20日內,依法將裁定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聲請人可自行至司法院網站查詢。

2025-03-20

TPDV-114-司家催-11-20250320-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宣告死亡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37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代 理 人 李岱憶 相 對 人 即 失蹤人 王逢淑蘭 失蹤前最後住所:籍設桃園市○鎮區○ 上列聲請人因宣告相對人死亡事件,聲請公示催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宣告王逢淑蘭(女,民國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 000000號,失蹤前最後住所:籍設園市○鎮區○○路0段000巷00號 )於民國103年11月7日下午12時死亡。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遺產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以:相對人王逢淑蘭為民國0年0月00日生,於100 年11月7日因行方不明,列為失蹤人口,迄今失蹤已逾3年, 前經聲請鈞院准以113年度亡字第37號公示催告,並刊登新 聞紙在案,現申報期間屆滿,未據失蹤人陳報其生存,或知 失蹤人生死者,陳報其所知。為此,爰依法聲請准予宣告相 對人死亡等語,並提出全國刑案資料查註表、完整矯正簡表 、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健保資訊連結作業、國軍退除役官 兵輔導委員會桃園市榮民服務處113年5月27日桃市榮處字第 1130005313號函、桃園市政府社會局l13年5月30日桃社老字 第1130047409號函、臺北市殯葬管理處113年7月16日北市殯 儀字第1133008495號函、桃園市殯葬管理所113年7月22日桃 市殯字第1130003478號函等件為證。 二、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事實,業據提出上開資料之偵查卷宗可 憑,前經准許對相對人為公示催告,業經聲請人於113年12 月12日將本院民事公示催告裁定刊登新聞紙在案,有其提出 新聞紙乙份在卷可稽,核閱無訛;復經本院依職權調取相對 人健保、勞保投保資料、收入及所得資料,均查無相對人之 勞健保投保紀錄,亦無任何所得收入,復查無相對人入出境 紀錄及在監在押紀錄,經註記為失蹤人口並通報協尋單位迄 今亦未曾尋獲相對人,核均與聲請人上開主張相符,自堪信 為真實。 三、按失蹤人失蹤滿7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80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3年 後,為死亡之宣告。宣告死亡之裁定,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 得聲請之。民法第8條第1項、第2項、家事事件法第155條分 別定有明文。又宣告死亡之裁定應確定死亡之時。受死亡宣 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前項死亡 之時,應為前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反證者 ,不在此限。家事事件法第第159條第1項、民法第9條亦分 別定有明文。查,聲請人係以相對人為0年0月00日生,自10 0年11月7日註記為失蹤人口時,已經滿80歲以上,自斯時起 即音訊杳然,迄今生死不明,經本院公示催告在案,今申報 期已屆滿,未據失蹤人陳報其生存或知其生死者陳報其所知 ,而聲請人為檢察官,自得於相對人失蹤滿3年後,聲請對 之為死亡宣告,揆諸上揭規定,自屬有據。又相對人係於10 0年11月7日註記為失蹤人口,計至103年11月7日屆滿3年, 自應推定相對人於是日下午12時為死亡之時,准予依法宣告 。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5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20

TYDV-113-亡-37-20250320-3

司家催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公示催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家催字第13號 聲 請 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市榮民服務處 法定代理人 黃信仁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被繼承人李英濤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債 權人及受遺贈人為公示催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被繼承人李英濤(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 號: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臺北市○○區○○路0段00號5樓 、民國113年12月21日死亡)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債權人 及受遺贈人為公示催告。 被繼承人李英濤之大陸地區以外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內向聲請人承認繼承,上述期限屆滿 ,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李英濤之遺產於清償債權,並 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被繼承人李英濤之債權人及受遺贈人,應自本公示催告公告於司 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6個月內,向聲請人報明債權及為願受遺贈與 否之聲明,如不於上述期間內為報明或聲明者,僅得就賸餘財產 行使其權利。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被繼承人李英濤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李英濤係聲請人列管轄區之在 臺退除役官兵,不幸於113年12月21日死亡,依據臺灣地區 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8條規定,聲請人依法為其法定 遺產管理人,爰依民法第1179條第1項第3款、退除役官兵死 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第3條、第4條、第6條之規定,聲 請准對被繼承人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債權人及受遺贈 人指定期限為承認繼承、報明債權及願受遺贈與否之聲明公 示催告等語,並提出被繼承人除戶謄本、榮民基本資料、死 亡證明書為證。 二、本件聲請經核尚無不合,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 三、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附註:本院於本裁定送達聲請人之日起20日內,依法將裁定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聲請人可自行至司法院網站查詢。

2025-03-20

TPDV-114-司家催-13-20250320-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拆屋還地等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上字第385號 上 訴 人 呂永堂 呂梅雅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林榮華律師 被 上訴 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新北市榮民服務處 法定代理人 林振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拆屋還地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 月23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判決(112年度重上字第292號),提 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又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且提起上訴 ,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依 民事訴訟法第46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並應具體敘述為從 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 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另第三審法院應於上訴聲明之範圍 內,依上訴理由調查之。同法第467條、第468條、第470條 第2項、第475條本文各有明定。是當事人提起上訴,如依同 法第469條規定,以原判決有所列各款情形之當然違背法令 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有合於各該條款 規定情形之具體內容,及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 具體事實;如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以原判決有前條以外 其他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 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 庭裁判字號,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法則等及其具體 內容,暨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 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 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上述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 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自非合法。另第三審法院 就未經表明於上訴狀或理由書之事項,除有民事訴訟法第47 5條但書情形外,亦不調查審認。 二、上訴人就原判決於其不利部分提起上訴,雖以該部分判決違 背法令為由,惟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原審取捨證 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所論斷:系爭房地為被上訴人列 管輔導之榮民靳德正所有,上訴人雖於靳德正死亡後遷入居 住迄今,惟上訴人呂永堂既未證明曾於靳德正生前向其買受 系爭房地,上訴人呂梅雅更非僅係系爭房地之輔助占有人, 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無權占有系爭房地,即非無據。再依靳 德正死亡時之時空背景、被上訴人接獲地政機關通知後之處 理情形綜合以觀,難認本件有何足使上訴人信賴被上訴人不 欲行使權利之特別情事,被上訴人基於靳德正遺產管理人之 身分為本件請求,亦屬正當行使權利,與誠信原則並無違背 。從而,被上訴人㈠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第179條規定 ,先位請求上訴人遷讓返還系爭房地(備位之訴無庸審究) ;㈡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給付新臺幣(下同)47萬4,91 0元本息,並自民國111年3月17日起至返還系爭土地之日止 ,按年給付依系爭土地當年度申報地價年息5%乘以57平方公 尺計算之金額;㈢於原審依民法第179條規定,擴張請求給付 4萬9,602元各本息,並自113年1月1日起至返還系爭房屋之 日止,按年給付依系爭房屋當年度課稅現值5%計算之金額, 均有理由,應予准許,另說明無訊問證人之必要等情,指摘 為不當,並就原審已論斷者,泛言論斷矛盾,或違反論理、 經驗、證據法則或違法,而非表明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 令之具體事實,更未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 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 難認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 法。末查,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就本件 所涉爭點,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真偽,並無所載理由前後牴 觸或判決主文與理由不符等理由矛盾之情事。上訴人就此所 為之指摘,不無誤會。至本院112年度台上字第97號判決, 與本件基礎事實不同,無從比附援引。均併此說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   44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陳 麗 玲 法官 方 彬 彬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陳 麗 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區 衿 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19

TPSV-114-台上-385-20250319-1

司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3118號 聲 請 人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法定代理人 姚淑文 關 係 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 法定代理人 郭曉蓉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被繼承人李東隆之遺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為被繼承人李東隆(男、民國00 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 :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4樓、民國112年5月3日死亡)之遺 產管理人。 准對被繼承人李東隆之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 被繼承人李東隆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公 告於司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內承認繼承;大陸地區之繼承人, 應自李東隆死亡之日起3年內以書面向本院為繼承之表示。上述 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李東隆之遺產,於清 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聲請程序費用新台幣壹仟元由被繼承人李東隆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按先順序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時,由次順序之繼承人繼承 ,其次順序繼承人有無不明或第四順序之繼承人均拋棄其繼 承權者,準用關於無人承認繼承之規定。次按繼承開始時, 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而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1個月內 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 ,並由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 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此觀民法第1176條第6項、 第1177條、第1178條規定自明。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李東隆為聲請人列冊低收獨居 長者,於民國112年5月3日死亡,其遺產目前由聲請人協助 保管,因被繼承人非具榮民身分,其繼承人均已拋棄繼承或 死亡,且無親屬會議於1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為處理其 所留遺產,爰聲請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等語。 三、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提出遺產清冊、臺北○○○○○○○○○函、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函、繼承系統表、戶籍資料、本 院家事公告等件影本為證,復經本院依職權調取112年度司 繼字第1775號拋棄繼承案卷查核無誤,堪信聲請人以利害關 係人身分聲請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與首揭規定並無 不符。本院考量被繼承人遺有存款若干,為避免該遺產因無 人管理,致影響公益,故斟酌遺產管理人之職務,依民法第 1179條之規定,其程序相當複雜,任務頗為繁重,為期程序 之公正、公信起見,爰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為被 繼承人李東隆之遺產管理人,並限期命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 公示催告。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附註:本院於本裁定送達聲請人之日起20日內,依法將裁定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聲請人可自行至司法院網站查詢。

2025-03-19

TPDV-113-司繼-3118-20250319-1

司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3124號 聲 請 人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法定代理人 姚淑文 關 係 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 法定代理人 郭曉蓉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被繼承人馮承異之遺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為被繼承人馮承異(男、民國00 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 :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7樓、民國108年12月8日死亡)之遺 產管理人。 准對被繼承人馮承異之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 被繼承人馮承異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公 告於司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內承認繼承;大陸地區之繼承人, 應自馮承異死亡之日起3年內以書面向本院為繼承之表示。上述 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馮承異之遺產,於清 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聲請程序費用新台幣壹仟元由被繼承人馮承異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按先順序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時,由次順序之繼承人繼承 ,其次順序繼承人有無不明或第四順序之繼承人均拋棄其繼 承權者,準用關於無人承認繼承之規定。次按繼承開始時, 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而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1個月內 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 ,並由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 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此觀民法第1176條第6項、 第1177條、第1178條規定自明。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馮承異為聲請人列冊低收獨居 長者,於民國108年12月8日死亡,其遺產目前由聲請人協助 保管,因被繼承人非具榮民身分,其繼承人均已拋棄繼承或 死亡,且無親屬會議於1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為處理其 所留遺產,爰聲請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等語。 三、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提出遺產清冊、臺北○○○○○○○○○函、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函、繼承系統表、戶籍資料、本 院家事公告等件影本為證,復經本院依職權調取109年度司 繼字第150號拋棄繼承案卷查核無誤,堪信聲請人以利害關 係人身分聲請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與首揭規定並無 不符。本院考量被繼承人遺有存款及現金若干,為避免該遺 產因無人管理,致影響公益,故斟酌遺產管理人之職務,依 民法第1179條之規定,其程序相當複雜,任務頗為繁重,為 期程序之公正、公信起見,爰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 署為被繼承人馮承異之遺產管理人,並限期命繼承人為承認 繼承之公示催告。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附註:本院於本裁定送達聲請人之日起20日內,依法將裁定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聲請人可自行至司法院網站查詢。

2025-03-19

TPDV-113-司繼-3124-20250319-1

監宣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選定監護人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920號 聲 請 人 乙○○ 相 對 人 甲○○ 關 係 人 丙○○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選定監護人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選定乙○○(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甲○○(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 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監護人。 指定丙○○(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 0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監護人死亡,且受監護人無第1094條第1項之監護人者, 法院得依受監護人、第1094條第3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或依職 權,另行選定適當之監護人,民法第1106條第1項第1款定有 明文;法院依前項選定監護人或依第1106條及第1106條之1 另行選定或改定監護人時,應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 人,民法第1094條第4項亦有明文。前開關於未成年人監護 規定,於成年人之監護準用之,此觀民法第1113條之規定即 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相對人之兄,相對人前經臺灣花蓮 地方法院於民國83年2月3日以83年度禁字第1號民事裁定宣 告為禁治產人。原以相對人之母劉遏為其監護人。惟因原監 護人劉遏於104年11月05日死亡。爰聲請改定聲請人為相對 人之監護人,並指定關係人即相對人侄兒丙○○為會同開具財 產清冊之人等語。 三、再按法院選定監護人時,應依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   優先考量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意見,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   列事項:受監護宣告之人之身心狀態與生活及財產狀況;受   監護宣告之人與其配偶、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   狀況;監護人之職業、經歷、意見及其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   利害關係;法人為監護人時,其事業之種類與內容,法人及   其代表人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民法第1111條之1   定有明文。 四、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兩造及關係人之 戶籍謄本、原監護人劉遏除戶戶籍謄本、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83年度禁字第1號民事裁定、親屬同意書、親屬系統表等件 為證,復經本院依職權調取臺灣花蓮地方法院83年度禁字第 1號宣告禁治產事件民事卷宗核閱無誤,互核相符,自堪信 為真實。是相對人既經本院宣告為受監護宣告之人,原監護 人業已死亡,聲請人為相對人之兄,亦為主責相對人事務者 ,其聲請本院另行改定監護人,顯然較符合相對人之最佳利 益。 五、另本院囑請桃園市社會工作師公會對兩造及關係人進行訪視   ,經桃園市社會工作師公會於113年11月29日以桃社師字第1 13132號函暨所附之監護(輔助)宣告調查訪視報告記載建 議略以:本案之聲請人乙○○為禁治產人哥哥,關係人丙○○為 禁治產人姪子。禁治產人現與聲請人同住桃園區住所,平時 由居家照顧服務員照顧禁治產人日常生活起居,另由聲請人 代替禁治產人回診領藥,並保管禁治產人的身分證、健保卡 、身心障礙證明、郵局存摺與印章,也願意協助禁治產人處 理事務及使用榮民就養金1萬4千多元及禁治產人補助款約2 萬出頭一起支付禁治產人所有開銷費用。關係人亦願意配合 聲請人處理禁治產人事務及不定時關懷探視禁治產人。訪視 現場,禁治產人無法明確表達對本案的意見及想法。聲請人 口頭表示禁治產人父母皆已往生,而與禁治產人弟弟陳連進 及養妹陳秀蘭皆無聯絡往來,故無法告知有關本案之聲請。 另聲請人自薦擔任禁治產人的監護人,並指定由聲請人長子 即本案關係人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等語(見本院卷第 17、21頁)。 六、本院參酌上揭訪視報告及親屬同意書等各情狀,因聲請人為 相對人之至親,復有擔任相對人監護人之意願,應可考量相 對人之身心狀態與生活狀況,盡力維護相對人之權利,執行 有關相對人之生活、護養療治、財產管理之職務,故認由聲 請人擔任相對人之監護人,應最能符合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 佳利益,爰選定聲請人為相對人之監護人,並依上揭規定, 指定關係人丙○○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七、末按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第1099條之1 之規定   ,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應依規定會同   遺囑指定、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指派或法院指定之人   ,於二個月內開具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於前條之財產清   冊開具完成並陳報法院前,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僅   得為管理上必要之行為。本件聲請人既任相對人之監護人,   其於監護開始時,對於相對人之財產,自應依前揭規定會同   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於二個月內開具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併   此敘明。 八、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李佳穎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傳哲

2025-03-19

TYDV-113-監宣-920-202503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