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畢乃俊

共找到 108 筆結果(第 51-6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私運貨物出口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951號 原 告 陳世勳 訴訟代理人 翁國彥 律師 林旭峰 律師 被 告 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 代 表 人 張世棟(關務長) 訴訟代理人 郭彥緯 李庭偉 輔助參加人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 代 表 人 陳泗川(分署長)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私運貨物出口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應輔助參加本件被告之訴訟。   理 由 一、按行政法院認其他行政機關有輔助一造之必要者,得命其參 加訴訟,行政訴訟法第44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緣原告為本國籍「承豐號」貨船(編號:914918,下稱系爭 貨船)船長,其於民國111年10月4日18時許,以該船載運於 北竿白沙港裝載之活體天鵝龍蝦70箱及於福澳港裝載之活體 愛德華岩龍蝦90箱(共160箱,總淨重約2,560公斤),向輔 助參加人所屬第一O岸巡隊(下稱移送機關)福澳安檢所申 報出港前往大坵島,於同日19時許向移送機關白沙安檢所申 報返港,經檢查結果,該船原載運出港之全部貨物已不存在 。原告復於111年10月13日16時許,以系爭貨船裝載活體愛 德華岩龍蝦42箱(淨重714公斤,與上開貨物合稱系爭貨物 ),向移送機關福澳安檢所申報出港前往大坵島,於同日18 時許向白沙安檢所申報進港,經檢查結果,系爭貨船原載運 出港之全部貨物已不存在。移送機關認上開案件涉及違反海 關緝私條例情事,乃以112年3月30日金馬澎第一O隊字第112 1201049號、第112121051號查獲走私案件移送書(下稱移送 書),移請被告辦理。經被告審查相關事證,認定原告私運 貨物出口之違章成立,依海關緝私條例第36條第1項、第3項 規定,參據緝私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所訂違章情節, 分別以被告112年5月15日112年第11200874號、第11200875 號處分書,裁處原告貨價新臺幣(下同)2,576,604元及683 ,576元0.75倍之罰鍰即1,932,453元及512,682元,併沒入系 爭貨物,復因系爭貨物於受裁處沒入前已不存在,致不能裁 處沒入,依行政罰法第23條第1項前段規定,分別裁處沒入 系爭貨物之價額2,576,604元及683,576元。原告不服,申請 復查,未獲被告112年7月28日基普法字第1121017033號、11 2年7月31日基普法字第1121017175號復查決定變更。原告猶 不服,提起訴願經決定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經核,原告於111年10月4日及13日向移送機關申報以系爭貨 船載運系爭貨物出港,返港後經安檢所人員實施船舶及貨物 安全檢查,發現系爭貨船原載運出港之貨物已全部不存在, 移送機關認原告涉有違反海關緝私條例之情事,乃以移送書 移請被告處理。因本案事涉貨船載運貨物進出港紀錄及航跡 圖之判讀,暨漁船是否可載運貨物等相關業務均屬輔助參加 人之業管範圍,故由輔助參加人到庭說明或提供適切資料, 將有助本案訴訟程序之進行,自有命輔助參加人輔助被告陳 明之必要,茲本件已定114年3月27日(星期四)下午4時00 分於本院第七法庭續行準備程序,爰依首揭規定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5-01-21

TPBA-113-訴-951-20250121-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教育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584號 原 告 黃雅莉 訴訟代理人 徐滄明 律師 被 告 國立清華大學 代 表 人 高為元(校長) 訴訟代理人 陳又寧 律師 複 代理 人 陳亞暄 律師 輔助參加人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代 表 人 吳誠文(主任委員)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有關教育事務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應輔助參加本件被告之訴訟。   理 由 一、按行政法院認其他行政機關有輔助一造之必要者,得命其參 加訴訟,行政訴訟法第44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緣原告係被告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被告於民國112年1月31 日接獲輔助參加人112年1月10日科會文字1120003046號書函 (下稱輔助參加人112年1月10日書函)通報原告申請111年 度專題研究計畫之申請計畫書涉嫌違反學術倫理,並請被告 協助調查。經被告研究發展處依學校違反學術倫理案件處理 辦法(下稱學倫處理辦法)第5條規定,循初步查證、初審 與複審階段調查屬實,認定原告構成抄襲之不當研究行為, 由被告研究發展會召開112年5月9日研發會議決議通過書面 告誡等懲處建議。嗣被告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下稱校教評 會)於112年6月15日就上開懲處建議適當性進行評估,並就 懲處建議所涉停權期間進行討論,決議同意112年5月9日研 發會議之懲處建議,依學倫處理辦法第11條規定,由被告以 112年7月31日清研倫字第1129005738號函(下稱原處分)對 原告處分如下:⑴書面告誡。⑵自函到次日起算2年內完成12 小時學術倫理相關課程,並取得證明。⑶自函到次日起算5年 內停止擔任學校委員或學術行政職務、申請及執行學校自主 資助計畫、申請及領取學校補助費用、獎勵(費)。⑷自函 到次日起算3年內不予晉薪、不得申請升等、借調、在外兼 職或兼課。⑸自函到次日起算4年內不得申請教授休假研究、 延長服務。⑹廢止擔任111學年度華文所上各類委員和行政職 務、且停發(繳回)112年7月份彈薪。原告不服,提起申訴 ,經被告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評議決定申訴駁回,由被告以 112年10月30日清秘字第1129008673號函檢送評議決定予原 告。原告仍不服,提起再申訴,經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 委員會決定再申訴駁回,由教育部以113年3月22日臺教法㈢ 字第1130023856號函檢送再申訴決定通知原告。原告猶有不 服,遂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求為判決撤銷原處分、申訴決 定及再申訴決定。   三、經核,本案事涉原告向輔助參加人提交之111年度專題研究 計畫之申請計畫書疑似違反學術倫理,經輔助參加人審查發 現後,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 要點」(下稱學倫審議要點)第9點第1項第1款第1目規定, 以112年1月10日書函,請被告先行查處,並依查處期限完成 調查報告書及相關事證資料送交輔助參加人,嗣由被告依學 倫處理辦法查證及審查,認定原告構成抄襲之不當研究行為 ,經被告校教評會決議,以原處分予以懲處。因原告於行政 訴訟準備書一(補充證據)狀就關於輔助參加人及被告對申 請專題研究計畫違反學術倫理之懲處權責歸屬有所爭執,並 主張本件應依學倫審議要點相關規定處理,被告僅係受輔助 參加人委託協助查證,無權進行懲處,原處分有違一事不二 罰原則云云(本院卷第337至357頁、第438至440頁),故由 輔助參加人到庭說明或提供適切資料,將有助本案訴訟程序 之進行,自有命輔助參加人輔助被告陳明之必要,茲本件已 定114年3月13日(星期四)下午4時整於本院第七法庭續行 準備程序,爰依首揭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5-01-16

TPBA-113-訴-584-2025011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戶政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636號 原 告 陳婉瑜 被 告 新北市樹林戶政事務所 代 表 人 劉美懿(主任) 上列當事人間戶政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提起行政訴訟,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 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 ,經審判長定期間命補正,而未遵期補正者,依同法第107 條第1項第10款規定,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雖經聲請訴訟救助(本院113年 度救字第35號),然經駁回(並於113年9月30日確定在案,參 本院卷第117頁)。故原告仍屬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之情狀。 後經本院審判長於113年10月11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達後7 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113年10月17日送達原告,有送達證 書(本院卷第127頁)在卷可證。原告逾期迄未補正,其起訴 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林妙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5-01-13

TPBA-113-訴-636-20250113-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42號 上 訴 人 張永杰 被 上訴 人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黃鈴婷(所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不服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中 華民國112年12月21日112年度交字第120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高等行政訴訟庭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①上訴人於112年5月25日3時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 小客貨車(下稱系爭車輛),至宜蘭縣宜蘭市健康路2段47號 附近停放,嗣於同日3時10分許,因其停放車輛於巷口,且 車輛發動而車燈亮起,前輪亦未轉正,員警遂上前盤查,發 現上訴人臉色潮紅且散發酒氣,經提供水漱口及告知酒測相 關規定後,對上訴人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酒測值為0.18 mg/L。宜蘭縣政府警察局宜蘭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認 上訴人有「酒後駕車,酒測值0.18mg/L」之違規行為,遂於 同日製發宜警交字第Q02018122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 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予以舉發。  ②嗣被上訴人審認上訴人有「汽機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 標準(0.15-0.25(未含))」之違規事實,乃於112年5月25日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 款、修正前道交條例第24條規定開立原處分,裁處上訴人罰 鍰新臺幣(下同)30,000元,吊扣駕駛執照24個月,應參加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處分於112年5月25日送達上訴人。上 訴人不服,於112年6月20日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 訴訟庭判決駁回(下稱原判決),提起上訴。 二、兩造之陳述及聲明,均採用原審判決書所載。 三、本件上訴人上訴理由略以:  ①原判決以上訴人回答警員數小時前上訴人不知飲酒及多少之 詞,就驟認上訴人酒後駕車,在完全無證據力下推論入罪。 過於草率且侵犯人權。  ②既為酒駕則定義應為喝酒後駕車於道路上,有實質駕駛行為 ;對於持續停車持續完全靜止靜止狀態下就是為酒駕行為, 是否過於便宜行事,且擴大解釋法律。  ③斷不能以所謂隨時可啟動車輛駕駛之可能,就率爾認定此為 酒駕。請問若有人身懷萬能開鎖工具鬼祟於他人屋前,警方 可否就以隨時入屋行竊之可能,而論以竊盜罪起訴。 四、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之事由,或表明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2項準用第235 條第2項及第236條之1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37條之9第2項 準用第236條之2第3項、第243條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 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判決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 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當事人對於地方法院交通裁 決事件之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2項準 用第236條之2第3項、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 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 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 ,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2項 準用第236條之2第3項、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當然違背法 令之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 款之事實。若未依上開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 事件之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換言之上訴人若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 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 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 之旨趣。上訴人這般的上訴理由,根本在程序上就不合法, 而應予駁回。實體內容自得不問。 五、本件上訴雖得以程序不合法而駁回。但因上訴人仍以侵害人 權為由,足見其行為理應不至於有損於人權之維護;然而, 對人權維護與規範意旨間認知失之周延,因應用方法失之嚴 謹,將會導致良善的目的為之敗壞。上訴人之上訴理由顯然 有所偏誤,即使程序上是合法,其實體上之三項上訴理由, 亦為無理由。   ①以上訴人回答警員數小時前上訴人不知飲酒多少之詞,這 是情況證據(112年5月25日3時許,駕駛系爭車輛,至宜蘭 縣宜蘭市健康路2段47號附近停放,嗣於同日3時10分許, 因其停放車輛於巷口,經歷了10分鐘左右,才停好車)。 除非該停車之位置是屬於停車位或合法之停車空間;否則 任意停車也是違規。情況是10分鐘上下,上訴人駕車停放 於健康路2段47號附近的巷口。而間接證據是停車用了10 分鐘,但喝酒是之前數小時所喝,但不知喝多少,然而多 久以前喝的酒,卻足以推論從喝酒的位置移動到停車空間 是酒駕行為;至少,找個地方停車的10分鐘是酒後駕車。 況且交通安全規則第111條,巷口均為交岔路口10公尺內 不得臨時停車。且車輛發動而車燈亮起、前輪亦未轉正, 經警盤查,發現臉色潮紅、散發酒氣等等,這是各項證據 綜合判斷之結果,而其判斷無違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自 屬可採;上訴人以「原判決以上訴人回答警員數小時前上 訴人不知飲酒及多少之詞,就驟認上訴人酒後駕車,在完 全無證據力下推論入罪。過於草率且侵犯人權」云云,自 無所據。   ②上訴人又稱「既為酒駕則定義應為喝酒後駕車於道路上,   有實質駕駛行為;對於持續停車持續完全靜止靜止狀態下 就是為酒駕行為」是否有誤云云。經查,原判決已經敘明 ,【勘驗路口監視器影像,可見系爭車輛於畫面時間03: 00:04時停靠於健康路2段之路旁,畫面時間03:11:23 時員警騎乘機車經過,並注意停靠在一旁之系爭車輛,員 警原要直行,後迴轉至系爭車輛旁邊,從畫面中並可看見 系爭車輛從停靠路邊後至員警到達之時間車燈皆未熄滅; 又員警密錄器影像顯示員警騎車巡邏經過於畫面時間03: 15:41)發現系爭車輛停靠在路邊並未停於白實線之內, 後車燈亮起。員警下車詢問系爭車輛之駕駛,請其吹酒測 棒並表示有聞到酒味,而對其實施酒測等情,均有本院勘 驗筆錄在卷可查(見原審眷第73頁至第75頁、第83頁至第 99頁)】這是事實概述;而【又所謂「攔停」,並非須駕 駛人於行進中被「攔停」,始得對其進行酒測,否則任何 酒駕之人一旦見有員警在前攔檢,豈非均得以下車、離開 車輛或類似主張攔檢時非處於駕車狀況,以規避接受酒測 ,故員警對駕駛人施以酒測,不以對於行進中駕駛人「攔 停」為前提,僅須依客觀事實合理判斷有無喝酒及駕駛車 輛之事實已足】這是法律評價;原判決是針對上訴人於11 2年5月25日3時15分許,酒後駕駛其所有之系爭車輛,在○ ○縣○○市○○路0段00號經舉發機關執勤員警攔查實施酒測, 呼氣酒測值0.18mg/L,而論以酒後駕車,自屬於法有據。 上訴人卻以最後停車而無實質駕駛行為企圖卸責,當無可 取。   ③上訴人另指稱,斷不能以所謂隨時可啟動車輛駕駛之可能 ,就率爾認定此為酒駕云云。上訴人將是實情描淡寫化, 實際上應該是車輛發動而車燈亮起、前輪亦未轉正等語。 但上揭事實之認定在此並非重心,而是針對上訴人所稱是 否以可能性做為違法判斷之依據。    然查,可能性者法律上之用語是為有無特定情狀之虞,或 無虞。誠如環境影響評估法第5條,下列開發行為對環境 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略);同 法第8條,前條審查結論認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應 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者,開發單位應辦理下列 事項:(以下略);同法第26條,有影響環境之虞之政府政 策,其環境影響評估之有關作業,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之 。另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5條,各級主管機關依科學實 證,建立食品衛生安全監測體系,於監測發現有危害食品 衛生安全之虞之事件發生時,應主動查驗,並發布預警或 採行必要管制措施(以下略)。同法第7、16、18-1、36、4 1等條,而同法第49條第2項,「有第44條至前條行為,情 節重大足以危害人體健康之虞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就「之虞」而言,已經 是刑罰的構成要件要素。    再查,之虞及無虞併用於同一法規,應以交通法規為適切 之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45條第3項,公路監理機關於 必要時,得實施臨時檢驗;對於出廠十年以上或行駛有安 全之虞之汽車及拖車,應按所轄管之汽車數量比例訂定年 度計畫,實施臨時檢驗。第83-1條第3項第4款,動力機械 應依前條第二項及下列規定申請核發臨時通行證:(略)四 、顯有損壞道路、橋梁之虞者,不得核發臨時通行證。第 124-1條,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 得在不妨礙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 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慢車應依標誌或標線之指示 行駛,並應讓行人優先通行。在在均顯示可能性之有無都 已經是立法之選項,而可能性之裁處空間已經由行政罰的 規範架構,進入到刑事處罰之範疇。上訴人所指稱顯與現 行法的思維脫節,而無可憑。 六、至於,上訴人所並稱若有人身懷萬能開鎖工具鬼祟於他人屋   前,警方可否就以隨時入屋行竊之可能,而論以竊盜罪起訴   。這是假設性個案判斷的問題,若單獨以刑事追訴而言,是 犯罪著手的問題。刑事法學說之多數意見,以客觀之行為已   接近構成要件要素之實現,而足以呈現主觀犯意之程度即為   著手。但本案所涉是行政違規之處罰,二者容有本質上之差   異。   若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身分查證及第8條攔停交通工具採   行措施而言,警察實施之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依其事務本   質往往具有高度密接性、重疊性,實施行政調查之際,一旦   有事實足認相對人涉有犯罪嫌疑時,即有轉換進入犯罪偵查   之必要,不容繼續以行政調查手段取得刑事犯罪證據。但因   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之本質不同,容許侵害(干預)人民基   本權利之發動要件,亦不一致,為避免警察「假行政調查之   名、行犯罪偵查之實」,以規避較為嚴格之司法審查或正當   法律程序,警察於執行職務之前如已預見行政調查及蒐集資   料之過程中,會有轉換為犯罪偵查之高度可能性,則其執行   職務行為不僅應符合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並應同時符合   刑事程序法之相關規範,始符合正當法律程序。   換言之,倘警察執行職務之目的,原本即係為實施犯罪偵查   蒐集取得刑事證據,或實質上與蒐集取得追究刑事責任之證   據資料直接發生連結作用,基於犯罪偵查吸收行政調查之程   序優位概念,除性質上顯不相容(如具有急迫性、或告知、   給予辯解機會將導致難以達成行政目的等)者外,自應同時   受刑事程序法諸原則之拘束。此部分與本案爭議無關,本院   略述至此,附此敘明。 七、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   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   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 5 、第255條第1項、第237條之8第1項、第98條第1項前段,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林妙黛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5-01-13

TPBA-113-交上-42-2025011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傳染病防治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386號 原 告 蘇亮華 上列當事人因傳染病防治法事件,原告蘇亮華不服行政院中華民 國112年11月10日院臺訴字第1125021215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 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前段規定:「起訴,按件徵收裁 判費新臺幣四千元。」第100條第1項規定:「裁判費除法律 別有規定外,當事人應預納之。其未預納者,審判長應定期 命當事人繳納;逾期未納者,行政法院應駁回其訴、上訴、 抗告、再審或其他聲請。」第105條第1項第1款、第2項規定 :「(第1項)起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行 政法院為之:一、當事人。……(第2項)訴狀內宜記載適用程 序上有關事項、證據方法及其他準備言詞辯論之事項;其經 訴願程序者,並附具決定書。」同法第57條第1項第1、2款 規定:「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 :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機關或其 他團體者,其名稱及所在地、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法定 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六、 供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原 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十 、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第4條及第5條訴訟 之提起,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於訴願決定書送達後2個月 之不變期間內為之。」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第1 06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因此,提起撤銷訴訟或課予 義務訴訟應於訴願決定書送達後2個月之不變期間內提起, 始屬合法。原告起訴逾越法定期限者,其情形無從補正,行 政法院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以裁定駁 回之。 二、原告主張衛福部對其兒蘇敬哲(下稱蘇君)注射COVUD-19疫苗 (Moderna),19天之後不幸往生,鑑定報告稱其兒之死亡與 疫苗無關,認定是衛福部推卸賠償家屬之責任。且有許多民 眾於接種疫苗後死於心肌炎之案例,官員意圖掩蓋真相;衛 福部官員以疫情嚴峻為由,主動要求民眾進出各相關處所都 必須注射疫苗,不能成為防疫破口為由,屬半強制要求民眾 施打疫苗;原告多次撥打電話向總統府、行政院、監察員人 民陳情專線陳情、向政府官員陳情,均無獲得政府派員至靈 前哀悼致意或關心慰問;苗栗縣社會局核發急難慰問金及衛 福部核發喪葬補助費,根本不夠完成喪禮費用;衛福部官員 應替全國注射疫苗卻不幸往生者之家屬向國外疫苗公司大藥 廠合理求償;且主張鑑定審議僅看蘇君生前看診病例,於注 射疫苗19天後因心肌梗塞往生應為疫苗所致,應給付救濟金 新臺幣(下同)600萬元。後於113年6月24日收文之書狀主張 衛福部應賠償吾兒人命錢1200萬元。  三、經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未依上開規定繳納裁判費,亦未 於起訴書正確載列被告名稱、其代表人之姓名及住居所、具 體表明訴之聲明及訴訟種類及訴訟標的,經本院於113年4月 29日113年度訴字第386號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達後7日內 補正(下稱補正裁定),惟因該址無人收件,故上開補正裁 定於113年5月8日寄存送達於竹南郵局,有送達證書在卷可 稽(本院卷第35至38頁)。查原告迄今未補繳及補正等情, 有答詢表、繳費狀況查詢清單、臨櫃繳費查詢清單、收文明 細表(本院卷第73至84頁)在卷可考。本件訴願決定於112年1 1月17日寄存送達於竹南郵局,此有送達證書附訴願卷可稽 (見訴願卷第14頁),已生合法送達之效力。又依原告行政 訴訟起訴狀所載,原告住所為苗栗縣,非在本院所在地之臺 北市轄區域內,則依司法院頒行之「行政法院訴訟當事人在 途期間標準」第2條第1款規定,應扣除在途期間12日。是以 ,原告向本院提起訴訟之法定不變期間,自訴願決定書發生 送達效力之翌日即112年11月17日起算,扣除在途期間12日 及寄存送達10日(行政訴訟法第73條第3項),計至113年2月8 日為農曆春節期間,而以休息日之次日為期間末日,即於11 3年2月15日(星期四)屆滿。原告遲至113年3月25日(本院 收文日)始向本院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有卷附原告行政訴訟 起訴狀上之本院收文日期戳章可憑(本院卷第9頁),顯已 逾上開法定不變期間。從而,原告起訴已逾法定不變期間, 依照前開說明,自非合法,應予裁定駁回。又本件因原告起 訴逾期,欠缺實體判決要件,應予程序上駁回,自無庸就原 告起訴主張之實體上理由為審究,併此敘明。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第10款、第104條,民事 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林妙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5-01-13

TPBA-113-訴-386-2025011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假扣押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全字第107號 聲 請 人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局長) 相 對 人 廖旺泉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假扣押事件,聲請人聲請假扣押,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聲請人得對於相對人之財產於新臺幣3,510,502元整範圍內為假 扣押。 相對人如為聲請人供擔保新臺幣3,510,502元整,或將相同之金 額提存後,得免為或撤銷假扣押。 聲請訴訟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為保全公法上金錢給付之強制執行,得聲請假扣押。」 「請求及假扣押之原因,應釋明之。」行政訴訟法第293條 第1項、同法第297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26條第1項規定甚明 。次按「納稅義務人有隱匿或移轉財產、逃避稅捐執行之跡 象者,稅捐稽徵機關得於繳納通知文書送達後,聲請法院就 其財產實施假扣押,並免提供擔保;其屬納稅義務人已依法 申報而未繳納稅捐者,稅捐稽徵機關得於法定繳納期間屆滿 後聲請假扣押。」為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1項第2款所明定; 又所得稅法第110條之1亦規定:「主管稽徵機關對於逃稅、 漏稅案件應補徵之稅款,經核定稅額送達繳納通知後,如發 現納稅義務人有隱匿或移轉財產逃避執行之跡象者,得敘明 事實,聲請法院假扣押,並免提擔保。但納稅義務人已提供 相當財產保證,或覓具殷實商保者,應即聲請撤銷或免為假 扣押。」稽徵機關依此規定聲請假扣押者,應就納稅義務人 「有應補徵之稅款且經核定稅額送達繳納通知」及「有隱匿 或移轉財產、逃避執行跡象」,予以釋明;而依行政訴訟法 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定,釋明事實上之主張者 ,當事人以提出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使法院就其事實之存否 ,得到「大致為正當」之心證即足(最高行政法院113年度 抗字第79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假扣押裁定內,應記載債務 人供所定金額之擔保或將請求之金額提存,得免為或撤銷假 扣押,民事訴訟法第527條設有規定;此規定依行政訴訟法 第297條規定,亦準用於行政訴訟事件之假扣押程序。 二、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未依規定申請稅籍登記,自民國107 年10月1日至112年12月31日經營網路購物,逃漏營業稅,經 聲請人核定補徵營業稅1,755,251元並裁處罰鍰1,755,251元 ;相對人係經營網路購物,未依規定申請稅籍登記擅自營業 ,並使用其名下台新國際商業銀行板南分行00000000000000 號帳戶收受營業收入款項,有涉嫌短漏報銷售額及未依規定 開立統一發票情事,經聲請人函請相對人提示網路銷售明細 、銷項憑證、收付款證明、金融帳戶往來明細等資料及說明 收取樂購蝦皮股份有限公司款項之原因,調查基準日為112 年9月14日,惟相對人未提示相關資料,顯有規避查核之嫌 。查相對人使用名下台新國際商業銀行板南分行0000000000 0000號帳戶作為收受營業收入之用,核算自107年10月1日起 至113年1月17日止由樂購蝦皮股份有限公司共計匯入金額高 達30,993,018元,且查該金融帳戶於營業收入匯入後,相對 人旋即以現金方式提領,企圖阻斷資金流向,更竟於聲請人 調查後,於113年1月22日將帳戶結清為0元,顯有隱匿或移 轉財產之情,意圖規避稅捐之行政執行甚明。又查,相對人 全國財產稅總歸戶查詢清單及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 資料清單,名下無財產及存款,與其實際營業規模相比較, 顯不相當,相對人確有隱匿或移轉財產之跡象。以其現存財 產似難冀望其完納稅捐,況相對人已有隱匿或移轉財產規避 稅捐執行之跡象,已如前述,倘俟滯納期滿移送執行,恐有 未能及時維護租稅債權之虞,為確保國家稅捐債權,實有立 即扣押相對人財產之必要。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事實,業據提出營業稅違章補徵核定通 知書、營業稅違章核定稅額繳款書、裁處書、違章案件罰鍰 繳款書及送達證書回執(本院卷第15頁至20頁)、聲請人信義 分局112年9月14日財北國稅信義營業字第1120161072B號函( 本院卷第21頁至22頁)、聲請人信義分局112年12月8日財北 國稅信義營業字第1120165072號函(本院卷第23頁至24頁)、 相對人台新國際商業銀行板南分行00000000000000號帳戶蝦 皮購物平臺匯入貨款金額統計表(本院卷第27頁)、台新國際 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13年5月17日台新總作服字第113001 1993號函(本院卷第28頁至51頁)、相對人下台新國際商業銀 行板南分行00000000000000號帳戶蝦皮購物平臺匯入貨款金 額統計表(本院卷第53頁)、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 (本院卷第55頁)、相對人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 料清單(本院卷第56頁),亦足堪認定聲請人就相對人有隱 匿或移轉財產以逃避稅捐執行之跡象乙節,已為相當之釋明 。則揆諸首揭規定,聲請人為保全其對相對人之公法上金錢 給付債權,聲請於該範圍內對相對人之財產為假扣押,於法 相符,應予准許。惟相對人如為聲請人提供擔保金3,510,50 2元或將同額之請求金額提存後,得免為或撤銷假扣押。 四、依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1項第2款,行政訴訟法第104條、第2 97條,民事訴訟法第527條、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林妙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5-01-13

TPBA-113-全-107-2025011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救字第73號 聲 請 人 謝清彥 現於法務部矯正署臺東監獄執行中 上列聲請人因提供行政資訊事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421號) ,聲請訴訟救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行政法院應依聲請,以 裁定准予訴訟救助。」「(第2項)聲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 費用之事由應釋明之。(第3項)前項釋明,得由受訴行政 法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保證書代之。」行政訴訟法 第101條前段、第102條第2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 行政訴訟法第101條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 濟上之信用者而言。」最高行政法院前97年度裁聲字第18號 判例可資參照。又法院調查聲請人是否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 ,專就聲請人提出之證據為之,如聲請人未提出證據,或依 其提出之證據,未能信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主張為真實 ,即應將其聲請駁回。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於綠島監獄之受刑人個別處遇計畫證 明為精障患者及泛性戀者,依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施行法第8條第2項之國會立法,應受律師及法扶保障,同法 第10條第2項規定該公約有優位權,又揆UNO釋示,拒供身心 障礙者法扶視為歧視且我國法扶法等國會立法咸明文規定各 級法檢俱有協施法扶之義務,再查同法第8條第3項,司法院 及國審會記錄,各級法檢均受訓練上開基本人權常識在案, 又經向CRPD主管機關行政院查證,CRPD當事者法扶圭臬為我 國法扶法法定標準值的1.5倍,另秉呈最高法院111年度台聲 字第304號及高等法院108年度國抗字第24號民事裁定兼其案 內財稅證明代釋明,再呈具拘束力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 14條準則、聯合國關於在司法系統中獲得法律援助機會的原 則和準則及障礙者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指引等語,並檢附 法務部矯正署臺東監獄保管金分戶卡、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 金會台北分會院檢刑事個案轉介單、法院或團體轉介回覆單 (全部扶助)、受刑人個別處遇計畫(第一次複查)、最高 法院109年度台聲字第1347號民事裁定、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 07年度救字第1號行政訴訟裁定、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7年度 救字第1號行政訴訟裁定、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國抗字第24 號民事裁定、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8年度抗字第63號民事裁 定、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聲國字第30號民事裁定、臺灣臺 北地方法院108年度國簡抗字第3號民事裁定等資料,以釋明 其無資力。 三、經查,聲請人雖提出上開准予訴訟救助之裁定,以及他案曾 獲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准予全部扶助之轉介回 覆單影本,然各該裁定及准予扶助決定之效力均僅及於各該 他案,亦無從因之而謂聲請人於本件聲請已符合訴訟救助之 要件(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裁聲字第665號裁定參照),是 上開裁定係屬個案認定,無拘束本件的效力。又聲請人未檢 附狀內所陳之最高法院111年度台聲字第304號及高等法院10 8年度國抗字第24號民事裁定之案內財稅證明,亦未釋明其 如何窘於生活且有何缺乏經濟上信用之情事,復未提出其他 得以即時調查,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之證據,以釋明其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亦未提出本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 具保證書代之。揆諸上揭規定及說明,本件聲請不應准許, 應予駁回。 四、衛生福利部依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第8條之規定, 每年均公告以一年為期,委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辦理 身心障礙者法律扶助業務。然該委託之事項包括:接受民眾 申請、資格及案情審查、指派律師、律師酬金審定及給付等 等。就資格及案情審查業務而言,並非以具備身心障礙者之 身分者,即可獲得扶助,關於訴訟救助,仍應循法律扶助法 第63條,經准許法律扶助之無資力者,其於救濟程序中,向 法院聲請訴訟救助時,除顯無理由者外,法院應准予訴訟救 助。是以,仍須經由法律扶助機構為案情審查,而准予扶助 者。始得據以聲請訴訟救助,法院方可較為寬鬆之准許。聲 請人就本案訴訟部分,未經法律扶助機構之審查程序,直接 以具備身心障礙者之身分者,主張即可獲得訴訟救助,是不 符合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第8條之立法意旨,所稱自 無足採;附此敘明。 五、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提出抗 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4-12-31

TPBA-113-救-73-20241231-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346號 上 訴 人 李文學 送達代收人 潘翠秋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所長)住同上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14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2103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 當事人對於地方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 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 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 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行政法院之判例,則 為揭示該判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準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 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此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 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汽車 ),於民國(下同)113年3月16日下午2時55分許,於國道1 號南向107.6公里處,經民眾檢舉,為警以有「行駛高速公 路違規超車(利用爬坡、加、減速車道超車)」之違規,而 於113年3月29日舉發。經被上訴人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33條第1項第7款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 處理細則等規定,以113年7月15日北市裁催字第22-ZBA5302 02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 下同)3,000元。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於113 年10月14日以113年度交字第2103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 回上訴人於原審之訴,上訴人仍表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所謂超車係指在同一車道,後變換車道加速 超越,而上訴人係在不同車道行駛,各自行駛自已的安全速 限,決無超車意圖。上訴人行駛至車道終點自然併入,並無 與他車競駛,那來的超車,如果旁邊的龜速車,上訴人在它 前面這就叫做超車,怎能令人心服口服。又道路交通安全不 是要保持順暢才安全嗎?並聲明:(一)原判決廢棄。(二 )原裁決撤銷。(三)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 擔。 四、惟查,關於被上訴人認定上訴人有「行駛高速公路違規超車 (利用爬坡、加、減速車道超車)」之違規乙節,原判決已 敘明:【四、本院之判斷:……㈢原告前揭主張不可採,理由 分述如下:1.原告主張:系爭汽車在爬坡道行駛,直行至爬 坡道終點處後,正常匯入外側車道,過程中與鄰車各自以安 全速限行駛,檢舉人車輛也沒有緊急煞車,我並無超車意圖 等語。經查,本院當庭勘驗採證影像,勘驗結果為:「一、 採證影片『前』,內容摘要如下:畫面中,A車行駛於高速公 路之中線車道,畫面時間14:54:38,可見到右側邊坡上立有 『爬坡道250公尺』白底黑字之告示牌(見圖1);畫面時間14 :54:50,外側車道之右側邊線開始出現穿越虛線,向右延伸 出爬坡道之車道(見圖2);14:54:54,可看見右側邊坡上 立有『慢速車靠右』白底黑字之告示牌(見圖3)。畫面時間1 4:55:14,可見到爬坡道之車道地面上繪有車道縮減之白色 箭頭(見圖4);畫面時間14:55:19-14:55:26,可見到A車 右側出現一輛黑色小客車,其車牌號碼為0000-00(下稱系 爭車輛),自爬坡道超越A車後向左匯入外側車道,爬坡道 亦縮減完畢(見圖5、6、7)。二、採證影片『後』,內容摘 要如下:畫面時間14:55:05開始,可見到畫面最左側之爬坡 道上有一輛黑色小客車(見圖8);該黑色小客車與A車距離 持續縮短,14:55:16時,可見到該黑色小客車之車牌號碼為 0000-00,即系爭車輛(見圖9、10)。14:55:18後,系爭車 輛已超越A車,消失於畫面中(見圖11、12)。」,有勘驗 筆錄及擷取畫面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66-67、71-83頁)。 經核,爬坡道之設置係供「爬坡時速低於最低速限之車輛」 行駛,業如前述,然系爭汽車原並未行駛於爬坡道(見本院 卷第73-75頁擷取畫面),嗣行駛於爬坡道,與行駛於主線 車道之檢舉人車輛距離持續縮短(見本院卷第79頁下方、第 81頁擷取畫面),期間超越主線車道另一車輛(見本院卷第 79頁下方、81頁上方擷取畫面),並於爬坡道將減縮完畢之 際超越檢舉人車輛匯入主線車道(見本院卷第77頁、第79頁 上方擷取畫面),系爭汽車以顯高於行駛於主線車道車輛之 車速行駛於爬坡道,可見其並非因爬坡時速低於最低速限而 行駛於爬坡道,期間並超越檢舉人車輛等行駛於主線車道之 車輛,確有行駛爬坡道超越前車之事實,原告此部分之主張 ,難認可採。……】(見原判決第3至4頁),其事實認定並未 違反一般經驗法則或證據法則,原審並於113年10月8日言詞 辯論程序當庭勘驗違規當時錄影採證光碟在案(見原審卷第 66至67頁),本件上訴意旨仍重述上訴人於原審已提出而未 據原判決採納之主張,無非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 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而非具體表明原判決如何合於不 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 體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第237條之8第1項、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4-12-31

TPBA-113-交上-346-20241231-1

交抗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交抗再字第9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相 對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所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8日 本院113年度交抗再字第3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同 法第277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 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 同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泛 言有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仍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 ,所為再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又聲請再審,乃對於確定 裁定不服之程序,故聲請再審,必須就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 定為前揭說明之指摘;倘其聲請,雖聲明係對某件確定裁定 為再審,但其聲請之理由,實為指摘前程序確定判決或前次 之再審判決或確定裁定如何違法,而對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 定,則未指明有如何法定再審理由,亦難認為已合法表明再 審理由,應以其聲請再審為不合法駁回之。上開規定,依同 法第237條之9第3項規定,於交通裁決事件再審程序準用之 。   二、緣相對人以民國109年3月6日北市裁催字第22-CU2425940號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認定聲請人有 「於一般道路變換車道前未使用方向燈」之違規行為,依道 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8條第1項第1款規定,裁處罰鍰新臺 幣9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聲請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原審法院)以109年度交字第145 號行政訴訟判決(下稱前程序判決)駁回其訴確定。嗣聲請 人不服,對前程序判決提起再審,先經原審法院以109年度 交再字第6號行政訴訟裁定駁回,復經本院以109年度交抗字 第33號裁定駁回其抗告確定。聲請人仍未甘服,就本院109 年度交抗字第33號裁定聲請再審,仍經本院以聲請不合法駁 回。嗣聲請人陸續以不服前一次之本院駁回裁定,多次聲請 再審,經本院分別裁定駁回在案。茲聲請人復主張以最近一 次裁定即本院113年度交抗再字第3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 )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第3項後段規 定再審之事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聲請。其所持理由無非係以 :前程序判決之判決理由記載內容事項與伊主張在高架道路 匝道非一般道路,依該處標誌左彎,並無變換車道等語之記 載事項不合,並與相對人卷附採證光碟照片23時33分50秒, 聲請人機車在安和路上前方匝道路口上方設有「平面車道專 用號誌」顯示綠燈箭頭不合,亦與採證光碟照片23時33分52 秒匝道路口地面繪有白色直線與弧形之分岔箭頭不合,並與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9條第1項第3款、第4款、第2項應依標 誌或標線之規定行駛及第102條第1項第1款應遵守燈光號誌 規定不合,並與採證影像照片所示往安興路匝道出口,及往 祥和路匝道出口進入中安快速道路高架道路入口之記載不合 等語,經核其聲請行政訴訟再審狀所表明之再審理由,無非 係說明其對原處分不服之實體爭議事項之理由,而對於原確 定裁定究有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 款、第3項後段規定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明,依上開規定 及說明,其聲請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 、第278條第1項、第237條之8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2-23

TPBA-113-交抗再-9-2024122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金融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061號 原 告 毓嘉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林文魁(董事)住同上 上列原告與被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間有關金融事務事件,原 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105條規定:「(第1項)起訴,應以訴狀表 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行政法院為之:一、當事人。二、 起訴之聲明。三、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第2項)訴狀 內宜記載適用程序上有關事項、證據方法及其他準備言詞辯 論之事項;其經訴願程序者,並附具決定書。」同法第57條 規定:「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 :……四、應為之聲明。五、事實上及法律上之陳述。……」次 按,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亦明定:「原告之訴,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 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不合 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又所謂起訴之聲明,為請求法院 判決之事項,應具體明確;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為起訴 之聲明所由生之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主張。若起訴之聲明欠缺 具體明確,或未對應起訴之聲明表明其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主 張,其起訴即為不合程式。經限期命補正而不補正或補正不 完全者,起訴為不合法。 二、本件原告因有關金融事務事件,具狀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 會、行政院、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國防部軍備局工程營產 中心、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建字第89號法官劉逸成、高等法 院105年建上字第86號法官方彬彬、黃若美、許純芳、丹砂 企業有限公司、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凱基期貨股份 有限公司、吳志豐、林玉琴、盛揚柬、加丞實業有限公司負 責人黃佐夫、鉅瀚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培倫、香的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怡筠、彰化商業銀行光復分行、彰化商 業銀行光復分行、台北銀行吉林分行、第一商業銀行臺北分 行、玉山商業銀行儲蓄部、黃佐夫、詹桂香、李麗惠、110 年度他字第10276號君股檢察官、110年度他字第1586號鼎股 檢察官、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中小企業信 用保證基金、花蓮縣警察局、劉仲雄、南友遊覽汽車有限公 司、陳輝堂、黃張玉霞、陳淑枝(永富商行)、柯春福、花 蓮地院95年度國字第2號、高等法院花蓮分院96年度上國字 第1號、最高法院109年民訴字第131號、潘忠良、李豐裕、 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士林地院100年度重訴字第336號、 高等法院102年度上字第44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聲字第63 號」為被告,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惟僅「金融監督管理委 員會、行政院、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國防部軍備局工程營 產中心、花蓮縣警察局」為行政機關,而「花蓮地院95年度 國字第2號、高等法院花蓮分院96年度上國字第1號、最高法 院109年民訴字第131號、士林地院100年度重訴字第336號、 高等法院102年度上字第44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聲字第63 號」僅係訴訟案件繫屬之案號,其他被告則為執行職務之公 務員、自然人、私法人、財團法人或人民團體等,均非行政 機關,且觀之其起訴狀中「請求之聲明」的記載,乃是將其 所主張事實及法律上之理由混合填寫,龐雜紛亂,難以理解 其所欲請求法院判決之事項為何,其訴之聲明並不明確。且 因其書狀內容龐雜,所述甚難明瞭,難解其意,故原告對所 欲起訴之各個被告究係以何種地位提起訴訟,乃至對於各個 被告起訴之訴訟類型、訴訟標的及原因事實均不明確,實有 補正之必要。茲命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20日內,依行政訴 訟法第105條之規定補正適格之被告、明確之起訴聲明,以 及陳明其對各別被告所欲提起訴訟之訴訟類型、訴訟標的、 原因事實及法律關係,以及得提起此行政訴訟之法律上依據 ,逾期未補正或補正不完全,即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4-12-23

TPBA-113-訴-1061-2024122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