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婉婷
相關判決書
竊盜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原簡字第10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尤弘昱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葉婉婷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偵字第19914號、第27197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尤弘昱犯如附表編號2至5所示之罪,共肆罪,各處如附表主文欄 所示之刑及沒收。 葉婉婷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處如附表主文欄所示之刑及沒 收。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與證據,除附件附表編號1竊得財物「零錢約 新臺幣(下同)1,000元」更正為「零錢新臺幣(下同)900 元」;證據部分補充「被告尤弘昱、葉婉婷於本院訊問時之 供述」外,其餘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記載( 如附件)。 二、經查,被告葉婉婷於警詢、偵訊及本院訊問時就均坦承不諱 ,並供稱竊取金額僅數百元,未達1,000元等語(見警卷第3 9頁、聲羈卷第34頁),自警卷監視器錄影翻拍畫面(見警 卷第103頁)以觀,無法清楚辨認被告葉婉婷手中拿取之金 額若干,另依告訴人王嘉緯於警詢中證稱:遭竊零錢約1,00 0多元等語(見警卷第98頁),足見告訴人王嘉緯亦不能明 確證述其遭竊之金額,且本案卷內復無其他證據可資佐證被 告葉婉婷竊得零錢為1,000元之事實,基於罪疑有利被告之 原則,認被告葉婉婷就如附件附表編號1部分所竊得零錢應 為特定為900元,聲請意旨關於附件附表編號1所竊得之零錢 約1,000元,應予特定更正為900元,附此敘明。 三、核被告尤弘昱就附件附表編號2、3、5所為;被告葉婉婷就 附件附表編號1所為,均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 被告尤弘昱就附件附表編號4所為,係犯刑法第320條第3項 、第1項之竊盜未遂罪。被告尤弘昱就所犯4罪間,犯意各別 ,行為互殊,應予分論併罰。又被告尤弘昱如附件附表編號 4所為,已著手實行竊盜之犯行,惟既尚未生犯罪之結果而 屬未遂,應依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四、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尤弘昱、葉婉婷(下稱 被告2人)前均有竊盜案件經法院判刑執行完畢之前科紀錄 ,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素行不良,竟 仍不思以正當方法獲取財物,恣意竊取附件所示之財物,侵 害他人財產法益,危害社會治安及社會信任,造成告訴人、 被害人財物損失,所為實值非難;惟念及被告2人犯後均坦 承犯行,態度尚可,另考量被告尤弘昱已與附件附表編號2 被害人盧軍蔚以當面向被害人道歉之方式成立調解,有本院 113年度雄司附民移調字第2000號調解筆錄在卷可稽,且就 附件附表編號4部分僅止於未遂階段,犯罪所生危害尚非甚 鉅;兼衡被告2人自陳各次行竊之犯罪動機、徒手竊取之手 段、所竊財物種類及價值,暨其等於警詢時自述之智識程度 、職業暨家庭經濟狀況(因涉及被告個人隱私,不予揭露, 詳參被告警詢筆錄受詢問人欄之記載)等一切具體情狀,分 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或易服勞役之折 算標準。本院考量被告尤弘昱尚有其案件尚在偵查、審理中 ,爰不予定應執行刑。 五、被告尤弘昱於附件附表編號2、3、5竊得之現金50元、500元 及鐵鍊1條;被告葉婉婷於附件附表編號1竊得之現金900元 ,均屬被告2人犯罪所得,且未據扣案,為澈底剝奪被告2人 犯罪所得,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規定,隨 同於其所犯該罪刑項下宣告沒收,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 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又被告尤弘昱固已與被害人 盧軍蔚達成和解,惟被害人盧軍蔚並未對被告求償乙情,業 如上述,難認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對之沒收亦無過苛之 虞,仍應依法宣告沒收,附此說明。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0條第1項、 第454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七、如不服本判決,得自收受本判決書送達之日起20日內,向本 院提起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地方 法院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楊瀚濤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高雄簡易庭 法 官 賴建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家妮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刑法第320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 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 編 號 犯罪事實 主文 1 附件附表編號1 葉婉婷犯竊盜罪,處拘役參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即現金新臺幣玖佰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2 附件附表編號2 尤弘昱犯竊盜罪,處拘役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即現金新臺幣伍拾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3 附件附表編號3 尤弘昱犯竊盜罪,處拘役參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即現金新臺幣伍佰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4 附件附表編號4 尤弘昱犯竊盜未遂罪,處罰金新臺幣壹萬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5 附件附表編號5 尤弘昱犯竊盜罪,處拘役貳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即鐵鍊壹條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19914號 第27197號 被 告 尤弘昱 (年籍資料詳卷) 葉婉婷 (年籍資料詳卷)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決處 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尤弘昱、葉婉婷為夫妻,渠2人各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 基於竊盜之犯意,分於如附表所示時間、地點,各以如附表 所示方式竊取如附表所示被害人財物。嗣警獲報,經調閱現 場監視錄影畫面,並於113年6月13日18時35分許及18時45分 許,在高雄市○○區○○街00號花鄉汽車旅館211號房,持本署 檢察官核發之拘票拘提尤弘昱、葉婉婷到案,而查悉上情。 二、案經王嘉緯、吳豐吉訴由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鳳山分局報告偵 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開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尤弘昱、葉婉婷於警詢及偵訊時供 承不諱,核與告訴人王嘉緯、吳豐吉及被害人盧軍蔚、姚傳 芳、陳宗佑於警詢時指述之情節大致相符,並有現場監視錄 影畫面截圖共25張、現場照片共4張、監視錄影光碟1片在卷 可稽,足認被告2人之自白與事實相符,是渠等犯嫌應堪認 定。 二、核被告尤弘昱、葉婉婷所為,就如附表編號1、2、3、5部分 ,均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被告尤弘昱就如附 表編號4部分所為,則係犯刑法第320條第3項、第1項之竊盜 未遂罪嫌。被告尤弘昱所犯3次竊盜及1次竊盜未遂罪間,犯 意各別,行為有異,請予分論併罰。至被告2人犯罪所得, 併請依法處理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25 日 檢 察 官 楊瀚濤 附表 編號 時間 地點 行竊方式及所竊物品 行為人 1 民國113年6月10日23時40分許 高雄市○○區○○○路00號前王嘉緯經營之餐飲攤車 徒手打開攤車外帆布,竊取攤車內之零錢約新臺幣(下同)1千元。 葉婉婷 2 113年6月11日凌晨1時05分許 高雄市○○區○○路0號盧軍蔚經營之飲料店 徒手開啟飲料店騎樓處之櫃台抽屜,竊取其內50元硬幣1枚。 尤弘昱 3 113年6月11日凌晨1時20分許 高雄市○○區○○路000號陳宗佑經營之咖哩店 徒手竊取咖哩店騎樓處攤位上零錢箱內之零錢約500元。 尤弘昱 4 113年6月11日凌晨2時許 高雄市○○區○○街000號姚傳芳經營之飲料店 徒手開啟飲料店騎樓處之櫃台抽屜翻找財物,惟因未發現財物始作罷、未遂其行。 尤弘昱 5 113年6月11日凌晨2時50分許 高雄市○○區○○路000號吳豐吉經營之海鮮粥店 徒手竊取海鮮粥店騎樓處工作檯上層架內之鐵鍊1條。 尤弘昱
2025-01-21
KSDM-113-原簡-103-20250121-1
竊盜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審原易字第2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尤弘昱 (另案於法務部○○○○○○○○○○ ○○○執行) 葉婉婷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追加起訴(113年度偵字第36568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如附件所示。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判決,並得不經言 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有 明文。次按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 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立法意旨在於藉由程序的合併,達到簡捷及訴訟經濟的 效果。又刑事妥速審判法第1條至第5條、第7條、第8條、第 12條等,均揭示被告有受正確、迅速審判之權利,與上揭刑 事訴訟法之規定意旨相通。而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既規 定為「得」追加起訴,賦予檢察官裁量權,檢察官就追加起 訴之決定,除應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為之外,亦應顧及原先 遭起訴之被告,其受有迅速審判之權利是否將因追加起訴而 遭受侵害。倘已繫屬之案件業已第一審辯論終結,縱令追加 之案情單純,不至過度增加法院審理負擔,然追加之被告或 犯罪事實,與原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無合併審理之 利益,無從藉由程序之合併達到簡捷之效果,反將使被告原 先已審理成熟之案件,因檢察官之追加起訴,致原可預期獲 得判決結果之利益遭受侵害時,檢察官本不宜再追加起訴, 法院亦應認不具刑事訴訟法第291條所稱之「必要情形」, 不予裁定再開辯論。 三、查被告尤弘昱、葉婉婷2人前因違反電信法等犯嫌,由檢察 官提起公訴及追加起訴,經本院以113年度審原訴字第12號 、113年度審原易字第64號等案件分別受理在案(下稱另案 ),被告2人於本院民國113年12月18日準備程序時就被訴事 實均為有罪陳述,經當庭告以簡式審判之旨並聽取公訴人與 被告、辯護人之意見後,裁定合併改依簡式審判程序審理並 於同日辯論終結,定於114年1月20日宣判,有另案本院準備 程序筆錄及審判筆錄可查。檢察官於114年1月2日追加起訴 上開犯罪事實至本院,已於另案辯論終結後,與刑事訴訟法 前開規定不合。綜上,本件檢察官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後追加 起訴,即有未合,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行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王聖源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如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涂文豪
2025-01-20
KSDM-114-審原易-2-20250120-1
詐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原簡字第97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尤弘昱 葉婉婷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偵字第24142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尤弘昱共同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 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葉婉婷共同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 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尤弘昱與葉婉婷未扣案之犯罪所得電動滑板車壹臺共同沒收,於 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共同追徵其價額。 事實及理由 一、尤弘昱、葉婉婷為夫妻關係,均無依約返還租用之電動滑板 車真意,竟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 意聯絡,於民國113年2月11日下午1時39分許,在劉冠宏經 營位於高雄市○○區○○○路0號之弘利電動滑板車出租店,推由 葉婉婷向劉冠宏佯為同意以1日新臺幣(下同)600元代價租 用電動滑板車1台(價值約20,000元),得手再交由尤弘昱 變賣得利。 二、核被告尤弘昱、葉婉婷(下稱被告2人)所為,均係犯刑法 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財取罪。被告2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 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2人不思以正途獲取財 物,竟以上開方式詐騙告訴人劉冠宏,造成告訴人財物損失 ,且迄未賠償告訴人所受損害,所為殊值非難;惟念及被告 2人犯後均坦承犯行,兼衡被告2人犯行之分工程度、犯罪之 手段、情節、及其等於警詢自述之智識程度、職業暨家庭經 濟狀況(因涉及被告個人隱私,不予揭露,詳參被告2人警 詢筆錄受詢問人欄之記載)等一切具體情狀,分別量處如主 文所示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沒收部分: ㈠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於全部或一部不 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犯罪所得,包括違 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刑法第38 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第4項定有明文。申言之,針對被 告犯罪所得,本應以「原物沒收」為原則,原物不存時,始 採「追徵該物價額」之方式,且該犯罪所得因而衍生之利益 、孳息,亦應一併沒收、追徵。而為實現澈底剝奪不法利得 ,避免犯罪者隱匿以保有犯罪所得,若被告主張犯罪所得變 得之物之價值顯然低於原物價值時,法院應就犯罪所得之原 物宣告沒收及追徵,方無悖法制及不當得利之法理。。 ㈡次按共犯所得之沒收或追徵,應就各人「所分得」之數,亦 即各人「對犯罪所得有事實上之處分權限」而言。倘共同正 犯各成員內部間,對於不法利得分配明確時,應依各人實際 分配所得宣告沒收;若共同正犯成員對不法所得並無處分權 限,與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者,自不得諭知 沒收。倘共同正犯各成員對於不法利得主觀上均具有共同處 分之合意,客觀上復有共同處分之權限,且難以區別各人分 得之數,仍應共同負責。查被告2人本件未扣案犯罪所得電 動滑板車1台,雖被告2人於警詢時供稱業已變賣云云(見警 卷第3、15頁),惟卷內除被告2人供述外,並無此物品確已 變賣明確事證,難認被告2人確已變賣而喪失事實上支配處 分權,故為澈底剝奪犯罪所得,避免被告2人實質上保有不 法之犯罪所得,仍應採原物沒收,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 段、第3項規定,宣告共同沒收,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 或不宜執行沒收時,共同追徵其價額。 五、至於被告尤弘昱關於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犯罪事實欄一、㈠ 所示事實,由本院另行審結,附此敘明。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0條第1項、 第454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七、如不服本件判決,得自收受送達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 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楊瀚濤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高雄簡易庭 法 官 賴建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書記官 林家妮 附錄本判決論罪科刑之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 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24142號 被 告 尤弘昱 (年籍資料詳卷) 葉婉婷 (年籍資料詳卷)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決處 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尤弘昱、葉婉婷為夫妻,渠2人均無返還租用之電動滑板車 之真意,竟分為下列犯行: ㈠尤弘昱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於民 國113年1月23日12時29分許,在高雄市○○區○○○路0號劉冠宏 經營之弘利電動滑板車出租店,佯為同意以一日新臺幣(下 同)1,000元代價向劉冠宏租得電動滑板車1台(價值約35,0 00元),得手後即予變賣得款8,000元供己花用。 ㈡尤弘昱、葉婉婷又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 財之犯意聯絡,於113年2月11日13時39分許,在上址弘利電 動滑板車出租店,推由葉婉婷向劉冠宏佯為同意以一日600 元代價租用電動滑板車1台(價值約20,000元),得手再交 由尤弘昱變賣得款12,000元供渠2人花用。 嗣因劉冠宏聯絡尤弘昱、葉婉婷2人無著,報警處理,經警 調閱現場監視錄影畫面,始循線查悉上情。 三、案經劉冠宏訴由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鳳山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開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尤弘昱、葉婉婷於警詢時坦承不諱 ,核與告訴人劉冠宏指述之情節相符,並有現場監視錄影畫 面截圖共3張、現場監視錄影光碟1片及變賣電動滑板車網頁 截圖1張在卷可稽,足認被告2人之自白與事實相符,是渠等 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尤弘昱、葉婉婷所為,均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 欺取財罪嫌。被告尤弘昱、葉婉婷就如犯罪事實欄一㈡所示 犯行,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請論以共同正犯。又被告尤 弘昱所犯2次詐欺取財罪間,犯意各別,行為有異,請予分 論併罰。至被告2人犯罪所得,併請依法處理之。 三、至告訴及報告意旨認被告2人所涉係刑法第335條第1項之侵 占罪嫌云云;因被告尤弘昱、葉婉婷先後向告訴人租用電動 滑板車後,均於短時間內予以變賣,應可推論渠等於租用之 際,主觀上自始即無返還電動滑板車之意,渠2人為達變價 之目的,而佯以向告訴人日租、騙取告訴人之電動滑板車2 台,此行為模式應屬詐欺取財,而非事後起意據為己有之侵 占行為,告訴及報告意旨容有誤會,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18 日 檢 察 官 楊瀚濤
2025-01-06
KSDM-113-原簡-97-20250106-1
偽造文書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審原訴字第9號 公 訴 人 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尤弘昱 義務辯護人 陳微雅律師 被 告 葉婉婷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7 59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由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理 由 一、按第一審法院依被告在偵查中之自白或其他現存之證據,已 足認定其犯罪者,得因檢察官之聲請,不經通常審判程序, 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前項案件檢察官依通常程序起訴,經被 告自白犯罪,法院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者,得不經通常審 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被告尤弘昱、葉婉婷因偽造文書案件,經檢察官依通 常程序起訴,因被告2人於本院準備程序時自白犯罪,並有 卷存證據可佐,已足以認定其犯行,本院認宜以簡易判決處 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規定,裁定由受命法官獨 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49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右萱 法 官 黃逸寧 法 官 張瑾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書記官 林毓珊
2024-10-24
CTDM-113-審原訴-9-2024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