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共找到 6 筆結果(第 1-6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農業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七庭 113年度訴字第918號 原 告 許煌 被 告 農業部 代 表 人 陳駿季(部長) 上列當事人間有關農業事務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為宜蘭縣冬山鄉小南澳段25-14、25-16及25-37地號土 地(下分稱其地號土地)之所有權人,原告主張25-16、25- 17、25-18、25-60地號土地上之農路【即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3年度訴字第2753號確認所有權存在事件民事卷(下稱北 院卷)第15頁附圖所示C1、D1、A1、B1部分,下稱系爭農路 】分別為原告、訴外人林志福、林敬服、陳少禹所有,系爭 農路於民國79年至81年間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所規劃、輔建 、改善,長期供農產及生產資財公共運輸,可知系爭農路已 為設立農業部農路公物之行政處分,而成立公法上法律關係 ,依89年11月間公布施行之農業部農路養護管理要點,由被 告承受並負責辦理、管理全台公設農路。然25-18地號土地 所有人林敬服於106年間用鐵門、圍籬封閉系爭農路,侵害 原告自由權、財產權,原告多次請求被告排除、維護系爭農 路交通運輸,遭被告拒絕,並否認系爭農路為其所設立,系 爭農路法律關係基礎事實存否不明確,致原告主觀上在法律 上地位不安狀態,等語,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 院)提起本件訴訟,經臺北地院以113年6月12日113年度訴 字第2753號民事裁定移送本院審理。 三、原告起訴主張略以:  ㈠系爭農路於79年至81年間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所規劃、輔建 、改善,長期供農產及生產資財公共運輸,可知系爭農路已 為設立農業部農路公物之行政處分,而成立公法上法律關係 ,適用農業部農路養護管理要點規定,且任何人對之均有公 物利用請求權。然25-18地號土地所有權人林敬服於106年起 以鐵門、圍籬封閉迄今,強佔該公物,原告自由權、財產權 受嚴重侵害,系爭農路法律關係基礎事實存否不明確,致原 告主觀上在法律上地位不安狀態。  ㈡系爭農路符合「農產及生產資材運輸」、「路寬在6公尺以下 ,3公尺以上」、「經輔建、改善」等3大要件,當然推定為 被告農路之國有財產。被告於本院110年度訴字第1078號中 自認所屬水土保持局於75年至88年,興建產業道路及改善農 路總長度近12,000公里,精省後,被告所屬水土保持局自應 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路養護管理要點」將之全部編號入 冊,惟被告卻未為之,自得推定系爭農路為國家依預算撥款 取得之國有定著物不動產。  ㈢系爭農路如經民事法院判決為政府支出預算興建為國有,依 法當然成立農業道路公用地役法律關係。原告另案提起民事 訴訟,確認系爭農路為國有,非屬私有,與本件訴訟標的成 立「公物」公法上法律關係不同,不生一事不再理之問題。  ㈣聲明:  ⒈確認附件一圖面所示坐落宜蘭縣冬山鄉小南澳段上之平均路 寬6公尺、長度約178公尺、瀝青柏油(水泥)路基、路面( 即系爭農路)為國家依預算撥款而營建之國有定著物不動產 。  ⒉確認被告就前項國有財產成立公法上支配、管理法律關係。  ⒊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被告答辯略以:  ㈠原告曾對被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112年度訴字第883號案件 ),並於該案起訴聲明為:「一、確認被告前之臺灣省政府 農林廳就如附件一圖面上所示農路,坐落宜蘭縣冬山鄉公所 小南澳段第25-18地號(『A1』部分)、第25-60地號(『B1』部 分)、25-16地號(『C1』部分)、25-17地號(『D1』部分), 平均路寬6公尺、長度約177公尺、柏油路面,已為設立『農 業部農路』公物之行政處分所形成的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 二、預備訴之聲明:確認被告前之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就乙證 卷第60頁所示虛線部分,平均路寬6公尺、長度約177公尺、 柏油路面,已為設立『農業部農路』公物之行政處分所形成的 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本院審理後,以原告所訴事實於法 律上顯無理由,判決駁回,原告未於法定期間内提出上訴而 為確定。臺北地院113年度訴字第2753號民事裁定亦指明: 「原告前曾對被告就本件主張之同一爭執(即系爭農路是否 為被告所設立農用道路之公物)向北高行法院提起確認訴訟 經判決駁回」。依此,本件訴訟標的已為本院112年度訴字 第883號確定判決效力所及,應予駁回。  ㈡原告先於113年6月4日具狀追加聲明:「(二)確認被告農業部 就系爭農路所有權存在」,經臺北地院認定此部分應由不動 產所在地法院管轄,裁定移送臺灣宜蘭地方法院113年度訴 字第397號審理(該案於113年10月22日行言詞辯論並終結, 定113年11月5日宣判)。詎料,前揭民事訴訟尚在繫屬中, 原告卻以113年10月17日行政訴訟補正狀向本院追加起訴: 「一、請求判令確認(附件一)圖面所示座落宜蘭縣冬山鄉 小南澳段上之平均路寬六公尺、長度約一七八公尺、遞青柏 油(水泥)路基、路面(以下簡稱『系爭農(道)路』)為國 家依預算撥款而營建之『國有』定著物不動產。」惟確認原告 爭執土地是否為國有定著物不動產,非屬行政法院審判權, 且其與前揭民事訴訟之事件顯然同一,原告顯係就民事法院 繫屬中之同一事件,向行政法院追加起訴,依照行政訴訟法 第107條第1項第7款規定,此部分起訴顯然違法且無從補正 ,依法亦應裁定駁回之。  ㈢原告浪費國家寶貴司法資源,先前已數次提起與本件聲明類 似之行政訴訟,然原告爭執之土地並非國有或公有,且本院 於106年度訴字第965號判決、108年度全字第45號裁定、108 年度訴字第1309判決、112年度訴字第883號判決及最高行政 法院109年度判字第532號判決均闡明系爭農路是否為既成道 路而成立公用地役關係,抑或是否設立被告農路公物之行政 處分所形成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之訴訟,原告當無任何公法 上請求權可以行使,且未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自 無權利保護之必要。  ㈣本件原告爭執之土地,早經本院106年度訴字第965號判決認 定25-18、25-60、25-16等地號土地所設之通道,僅為供特 定人使用之私設通道,原告不服提起上訴,最高行政法院10 9年度判字第532號判決認原審判斷與卷内證據資料相符,前 揭認定適法無違。又本院112年度訴字883號判決亦表明,系 爭農路並無成為道路供公眾通行之事實,亦非被告業管之農 用道路。又原告曾於本院108年度全字第45號行政訴訟主張 系爭農路為52年間由土地所有權人共同約定各自提供相鄰交 界處土地,以供通行使用,並於80年間,由宜蘭縣冬山鄉公 所舖設瀝青柏油路面,經本院審理並駁回其訴後,原告復於 本院110年度訴字第1078號、112年度訴字第883號及本件始 變更主張系爭農路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興建之農用道路,顯 見原告前、後起訴之事實迥異,顯不可信。徵以被告查詢改 制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圖資結果及改制前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宜蘭縣農路改善工程明細, 均未顯示案爭標的為農路,足認系爭農路非屬農業部農路養 護管理要點輔建或改善之農用道路,與被告權責無涉。  ㈤至於原告狀稱被告於本院112年訴字第883號案件112年1月2日 庭訊時自認未將精省前之國有農道路編號入冊云云,經查該 次準備程序筆錄記載,完全沒有原告主張之内容,更無自認 情事,顯不可信。  ㈥聲明:  ⒈原告之訴駁回。  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五、本院查:  ㈠原告聲明第1項部分,為不合法:  ⒈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項規定:「確認行政處分無效及確認公 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訟,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 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其確認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 可能之行政處分或已消滅之行政處分為違法之訴訟,亦同。 」足知,行政訴訟法規範得提起確認訴訟之類型有「確認行 政處分無效訴訟」、「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訴 訟」及「確認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可能之行政處分或已消滅 之行政處分為違法訴訟」三種。其中,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 成立或不成立訴訟,所稱公法上法律關係,係指特定生活事 實之存在,在兩個以上權利主體間所產生之公法上權利義務 關係,或產生人對權利客體間之公法上利用關係。而行政法 上法律關係之成立,雖有直接基於法規規定者,亦有因行政 處分、行政契約或事實行為而發生者,惟法規、行政行為及 事實均非法律關係之本身,不得以其存否為確認訴訟之標的 。若當事人提起之確認訴訟非屬上開法定之類型,即應認其 起訴係不備要件(最高行政法院112年度抗字第347號裁定參 照)。  ⒉經查,原告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其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系爭 農路為國家依預算撥款而營建之國有定著物不動產,實僅屬 事實問題,並非原告與被告間具體法律關係存在與否的爭議 ,非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項所稱之公法上法律關係,不得以 之為確認訴訟之標的,是原告此部分之訴,不符行政訴訟法 第6條第1項規定之確認訴訟要件。揆之前開規定及說明,原 告之訴為不合法,自應駁回。  ㈡原告聲明第2項部分,顯無理由:  ⒈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訟,非原告有即受確 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 項前段所明定。是提起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 訴訟,須原告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有因該所主張之公法上 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侵害之危險,得以確認判決除去之即 受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始足當之。又依司法院釋字第400號 解釋意旨,可知私有土地上所形成之供不特定公眾通行之用 的道路,在公法上如認已成立公用地役關係存在,此將限制 該土地之所有權人財產權之行使,致其有忍受不特定公眾通 行其土地之義務,是所有權人爭執其所有之系爭土地不成立 (或不存在)公用地役關係,據以提起確認訴訟,請求確認 公用地役關係不成立(或不存在),即有確認利益;反之, 主管機關若未認定有公法上公用地役關係存在,無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提起之確認訴訟,無權利保護必要(最 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178號判決意旨參照)。又公用地 役關係之成立,僅在限制土地所有權人不得反於公眾通行之 目的而使用其土地,並無相對應享受公用地役關係之權利人 ,故公用地役關係乃基於公眾利益而存在,個人之得以通行 而受利益,係因公用地役關係所附隨而生之反射利益,難謂 利用該土地通行之個人對之有何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可言(最 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241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原告雖主張系爭農路為被告所設立農用道路之公物,且系爭 農路中之「C1」部分坐落於其所有25-16地號土地等語。惟 被告曾於本院112年訴字第883號案件審理時否認系爭農路為 其所設立(112年訴字第883號卷第139頁),亦無證據可證 明系爭農路係被告設立;又原告自承系爭農路自106年間即 為25-18地號土地之所有權人林敬服以鐵門及圍籬封閉迄今 ,且其係依航照圖及農業部農路養護管理要點第2點規定自 行推定系爭農路之柏油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於81、82年間所 鋪設等語(北院卷第12頁、本院卷第38、180頁),足見系 爭農路並無成為道路供公眾通行之事實,亦非被告業管之農 用道路。被告既未將私有之系爭農路認定或設定為公物,要 求系爭農路之所有權人須容忍其土地供農產及生產資材運輸 道路之公共使用,致系爭農路所有權人就該土地無從自由使 用收益,即無侵害原告對其土地之使用收益權能,且原告前 得通行系爭農路穿越其他土地所有權人所有部分,亦僅係反 射利益,並無通行之公法上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可資主張。從 而原告就本件確認訴訟,欠缺即受確認之法律上利益,其提 起確認被告就(系爭農路)「國有財產」成立公法上支配、 管理法律關係之訴訟,無權利保護必要,依其所訴事實,其 請求在法律上顯無理由,爰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3項規定 ,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   六、綜上,本件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事實,其請求在法律上顯無 理由。又原告訴之聲明一部為不合法,一部為無理由,惟為 求卷證合一,避免救濟途徑歧異,併以判決駁回之。本件判 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經本 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要,併 予敘明。 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一部為不合法,一部為顯無理由,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審判長法 官 侯志融 法 官 郭淑珍 法 官 張瑜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 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宜蓁

2025-03-31

TPBA-113-訴-918-20250331-1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

房地抵押權塗銷登記等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58號 原 告 林進來 被 告 莊英俊 被 告 莊英萬 被 告 莊英通 被 告 莊憲忠 被 告 王文攸 被 告 徐玉妹 被 告 張琦錦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房地抵押權塗銷登記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房地塗銷抵押權登記之訴移送臺灣新 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 地之法院管轄;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 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其管轄法院;移送訴訟之裁 定確定時,受移送之法院受其羈束。前項法院,不得以該訴 訟更移送於他法院。但專屬於他法院管轄者,不在此限,民 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第28條第1項、第30條定有明文。又 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之物上請求權起訴請求塗銷抵 押權登記者,乃所有權人行使其排除他人干涉之所有權權能 ,自係因不動產物權涉訟,依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規定 ,應專屬該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末按對於同一被告之數 宗訴訟,除定有專屬管轄者外,得向就其中一訴訟有管轄權 之法院合併提起之,同法第248條前段亦有明文。準此,對 於同一被告之數宗數訟,如有專屬管轄之情形,即無民事訴 訟法第248條前段「得向就其中一訴訟有管轄權之法院合併 提起之」規定之適用,須將該專屬管轄之訴訟,裁定移送於 其管轄法院。 二、本件原告訴之聲明第1項請求塗銷附表一編號1-6所示不動產 之抵押權設定,惟附表一編號1、2所示不動產均位於新北市 土城區,有土地、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可稽,應專屬臺灣新 北地方法院管轄,本院並無管轄權,參照上開說明,須將該 專屬管轄之訴訟,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魏玉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書記官 蔡翔雲

2024-12-20

KMDV-113-補-58-20241220-2

重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確認債權不存在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341號 原 告 蔡棋安 訴訟代理人 陳乃慈律師 蔡司瑾律師 被 告 蔡清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 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 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1 條第1 項前段及同法第28條第1 項 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主張其被繼承人即訴外人蔡李寶珠生前與被告簽立 委任協議書,約定由訴外人蔡李寶珠委任被告代為辦理訴外 人蔡李寶珠所有之坐落桃園市○○區○○段0000地號土地(下稱 系爭土地)之繼承登記,然訴外人蔡李寶珠係受被告詐欺而 為意思表示,並交付個人身分證、印鑑及系爭土地所有權狀 與被告,然訴外人蔡李寶珠生前已依民法第92條第1項規定 撤銷上開委任契約之締約意思表示或已依民法第終止系549 條規定終止該委任契約,是該委任契約為無效或已終止,原 告作為訴外人蔡李寶珠繼承人自得提起確認被告對原告上開 委任協議書之債權不存在,及依民法第113條、第541條及第 767條規定請求被告返還上開訴外人蔡李寶珠先前交付之個 人身分證、印鑑及系爭土地所有權狀等節。原告固於起訴時 陳明:系爭土地坐落在本院轄內,故依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 2規定可認本院有管轄權云云。 三、惟按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2項規定:「其他因不動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所謂「其他因不動產涉訟者」,固採廣義解釋,指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以外,與不動產有關之一切事項涉訟者而言(最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538 號、98年度台抗字第155號、86 年度台抗字第 79 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雖不必要求訴之聲明內容必須有對不動產為相關請求,惟仍必須訴訟請求與不動產具有利害關係或合理實質關聯者,始符合條文所稱「因」不動產而涉訟者之文義,並與該條文規定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該法院法官較熟悉一切情形俾得為適當之審判,及因訴訟請求與不動產有利害關係,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可便利證據調查等訴訟經濟追求之立法意旨相合。是以,於因不動產交易所衍生之訴訟請求,如優先承買權主張、不動產買賣契約所生之損害賠償、違約金、定金返還等,固屬因不動產而涉訟者(最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538號、98年度台抗字第155號、86年度台抗字第79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又如確認派下權存在時,因實質涉及對不動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確認,亦屬因不動產而涉訟者(最高法院89 年度台抗字第453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然並非只要原因事實有提及不動產者均屬之,仍應視訴訟請求內容是否與不動產有利害關係或合理實質關聯,始得判斷是否與管轄條文所定「因不動產而涉訟者」之要件相符。 四、經查,本件原告起訴所為主張及請求,乃係主張委任契約經 意思表示撤銷或終止,而請求確認被告無繼續占有訴外人蔡 李寶珠身分證、印鑑或系爭不動產權狀此等動產之債權依據 ,並請求被告返還上開動產,是其主張及請求所涉者乃係訴 外人蔡李寶珠意思表示是否有瑕疵、生前是否已合法終止委 任契約及原告是否仍因該委任契約關係仍享有占有上開動產 之權源,此等情事均與系爭不動產本身並無利害關係或合理 實質關聯,是原告本件訴訟請求即顯不構成上開「『因』不動 產而涉訟者」之要件,自無從主張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2項 規定為管轄依據。是本件訴訟既無原告所稱可依民事訴訟法 第10條第2項規定定其管轄之情事,則本件管轄權之認定應 回歸上開民事訴訟法第1條第1項規定,以被告住所地之法院 為有管轄權之法院。則查被告住所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有被 告戶籍查詢資料在卷可稽,故被告住所係位於臺北市文山區 內,本院並無管轄權,僅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有管轄權,爰依 職權將本件移送於該管轄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陳炫谷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台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盧佳莉

2024-12-13

TYDV-113-重訴-341-20241213-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給付工程款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建字第63號 原 告 宸閎營造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梁夢月 訴訟代理人 賴鎮局律師 被 告 黃卿維 黃世存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程款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 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又訴訟之全 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 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28條第1 項分 別定有明文。準此,當事人間以書面約定就其等因契約爭執 涉訟時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者,當事人及法院均應受其拘 束,除專屬管轄外,得排斥其他審判籍優先適用(最高法院 103年度台抗字第917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因不動產之物權 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 他因不動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 訟法第10條第1項、第2項亦有明定。因不動產物權而涉訟者 ,雖應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然因買賣、贈與或其 他關於不動產之債權契約,請求履行時,則屬債法上之關係 ,而非不動產物權之訟爭,應不在專屬管轄之列(最高法院 71年度台上字第4722號判例參照)。所謂其他因不動產涉訟 ,係指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以外,與不動產有關 之一切事項涉訟者而言,包括以不動產為標的物之債權契約 涉訟者(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字抗字第44號裁判參照)。 二、經查:本件原告主張其與被告簽訂工程合約書(下稱系爭合 約書),因被告未依限給付工程款,經原告依約定終止權終 止系爭合約書,依系爭合約書約定及民法第513條規定,先 位聲明請求被告給付工程款新臺幣(下同)5,109,940元及 利息,並就被告所有之新北市○○區○○段000○000地號土地上 之建物〔即建築執照編號:(110)林建字第00268號,權利範 圍全部〕(下稱系爭建物)辦理以原告為抵押權人,債權額 為前開請求金額之預為抵押權登記,如無理由,備位聲明則 請求被告給付工程款5,109,940元及利息,並就系爭建物辦 理以原告為抵押權人,債權額為4,322,000元之預為抵押權 登記等情,有原告之民事起訴狀可佐(見本院卷第9至11頁 ),是原告先、備位聲明均係依系爭合約書及民法第513條 規定請求,而就民法第513規定乃係承攬人就承攬關係之報 酬額,對於其承攬之工作所附之定作人之不動產,請求預為 抵押權之登記,亦即原告係因兩造間承攬之債權契約所生糾 紛,而依承攬契約之法律關係為請求,足認本件屬因債法上 之原因關係而為請求,並非基於物權之法律關係而請求(亦 即原告並非基於所有權或抵押權等法定物權為請求權基礎) ,本件自不在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規定之專屬管轄之範 圍內,而僅屬該條第2項之其他因不動產涉訟,「得」由不 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之情形。是原告主張:本件應專屬不動 產所在地之本院管轄,顯有誤會,自不足採。次查,兩造於 系爭合約書第19條已約定:「……若因本合約書所產爭訟,雙 方同意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為管轄法院」等語,有系爭合約 書可佐(見本院卷第53頁),揆諸首揭法條規定及最高法院 裁定意旨,此項合意管轄之約定,得排斥其他審判籍(如民 事訴訟法第10條第2項規定)而優先適用,是本件應由臺灣 桃園地方法院管轄,玆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起訴,顯係違 誤,爰依職權將本件移送於該管轄法院即臺灣桃園北地方法 院。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鄧雅心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書記官 賴峻權

2024-11-18

PCDV-113-建-63-20241118-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土地徵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訴字第700號 原 告 黃盈賓 余盷融 余姿樺 余盈字 余盈輝 余王銀 蘇慧能 黃敬德 葉林月秀 陳吉輝 陳素真 陳素麗 陳吉隆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呂郁斌 律師 被 告 內政部 代 表 人 劉世芳(部長) 訴訟代理人 吳秉諺 許嘉紋 程珍惠 上列當事人間土地徵收事件,原告不服行政院中華民國113年4月 18日院臺訴字第1135004416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理 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15條第1項規定:「因不動產徵收、徵用或撥 用之訴訟,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轄。」其立法理 由在於,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易於調查不動產之現狀 ,收審判迅速之效。準此,關於不動產徵收、徵用或撥用之 訴訟,係專屬管轄,原告不得向被告之普通審判籍法院起訴 。又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 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行政訴訟法第18條準用 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前臺灣省交通處公路局(嗣改隸交通部,民國91年1月30日 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112年9月15日更名為交通部公路局 )為辦理都市計畫省道台1線經前高雄縣路竹鄉(99年12月2 5日改制為高雄市路竹區)路段工程(下稱系爭工程)需要 ,報經前臺灣省政府80年1月10日八十府地二字第10794號函 核准徵收前高雄縣路竹鄉大社段275-21地號等295筆土地, 並附帶徵收其地上物,交由前高雄縣政府(99年12月25日改 制為高雄市政府)以80年4月15日(80)府地權字第48948號公 告徵收,公告期間自80年4月16日起至80年5月15日止。嗣原 告以其等原係上開被徵收土地中,坐落前高雄縣路竹鄉路竹 段137-32地號等13筆土地(詳如本院卷第33頁所示,下合稱 系爭土地)之所有權人或所有權人之繼承人,以系爭土地有 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第2項規定之情形,依同條例第50條規 定,於107年1月18日具申請書,向高雄市政府請求廢止徵收 系爭土地,經高雄市政府於107年3月30日以高市府地徵字第 10730868900號函復不予廢止徵收,原告不服高雄市政府上 開處理結果,於107年4月13日具申請書,向被告請求廢止徵 收系爭土地,經被告於112年5月23日以台內地字第11202634 70號函(下稱112年5月23日函)復略以,經被告112年5月3 日土地徵收審議小組第261次會議決議,本案經高雄市政府 及前公路總局歷次查復說明,系爭工程未變更設計,無興辦 之事業類別改變或註銷、開發方式改變或取得方式改變,且 都市計畫迄今仍為道路用地,並經需用土地人表示預計於11 6年10月31日開闢完成,亦無情事變更之情形,爰無土地徵 收條例第49條第2項各款規定應辦理廢止徵收之情形,不准 予廢止徵收〔被告另以112年7月25日台內地字第1120265044 號函將112年5月23日函附表編號6申請人余明融更正為余昀 榕,並以113年1月15日台內地字第1130260364號函就蘇黃雪 之繼承人等人(含原告蘇慧能)部分,重為不准予廢止徵收 之處分,下合稱原處分〕。原告不服原處分,提起訴願,經 行政院以113年4月18日院臺訴字第1135004416號訴願決定書 決定訴願駁回(下稱訴願決定),原告仍不服,於是提起本 件行政訴訟,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 三、經核本件原告之訴,係因系爭土地所生之徵收法律關係涉訟 ,而系爭土地坐落於高雄市,依行政訴訟法第15條第1項規 定,應專屬於不動產所在地之行政法院即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高等行政訴訟庭管轄。茲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起訴,顯係 違誤,爰依職權移送於有管轄權之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 政訴訟庭。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8條、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郭銘禮 法 官 孫萍萍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書記官 李虹儒

2024-10-28

TPBA-113-訴-700-20241028-1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塗銷抵押權登記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823號 原 告 彭子錡 訴訟代理人 蘇仙宜律師 金湘惟律師 李育任律師 被 告 陳春景 沈思剛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抵押權登記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附表四編號㈠、㈡之訴移送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 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 定有明文。又按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 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同法第10條第1項規定甚明。 而請求塗銷土地之抵押權設定登記,顯在行使土地所有人之 除去妨害請求權,自係因不動產物權涉訟,應專屬該不動產 所在地之法院管轄(最高法院74年度台上字第280號、86年 度台上字第1421號判決意旨參照);且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 ,因與確認抵押權不存在及塗銷抵押權登記部分係基於同一 原因事實,自不宜割裂由不同之法院管轄。末按對於同一被 告之數宗訴訟,除定有專屬管轄者外,得向就其中一訴訟有 管轄權之法院合併提起之,同法第248條前段亦有明文。準 此,對於同一被告之數宗數訟,如有專屬管轄之情形,即無 民事訴訟法第248條前段「得向就其中一訴訟有管轄權之法 院合併提起之」規定之適用,故如其中一訴或數訴專屬於他 法院管轄者,須將該專屬管轄之訴訟,依裁定移送於其管轄 法院,其餘之數宗訴訟,仍得依訴之合併規定辦理。 二、經查,原告起訴主張其繼承之如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所 示土地,分別遭被繼承人何文富生前設定抵押權予第三人, 共同擔保債權額為新臺幣(下同)195萬元、600萬元、700 萬元不等,惟各該抵押權分別於84、90年間設定登記,迄今 均已逾20年,未見被告實行,該等抵押權擔保之債權應已不 存在,基於抵押權從屬性原則,該等抵押權亦失所附麗。縱 認該等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仍存在,依民法第125條規定, 均已罹於消滅時效,依民法第880條規定,該等抵押權亦已 消滅,爰請求確認如附表四編號㈠之1、㈡之1、㈢之1所示抵押 權及所擔保之債權均不存在,並依民法第767第1項中段規定 ,請求塗銷各該抵押權登記,揆諸前揭說明,原告請求塗銷 抵押權登記及確認抵押權不存在之訴部分,應專屬不動產所 在地法院管轄;其一併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部分,因與確認 抵押權不存在部分係基於同一原因事實,不宜割裂由不同之 法院管轄。而查,附表一、附表二所示土地分別位於臺北市 士林區及北投區,有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可稽,屬臺灣士林 地方法院所轄範圍,則附表四編號㈠、㈡之訴,依上說明,應 專屬臺灣士林地方法院管轄,本院並無管轄權。至本院雖就 被告沈思剛被訴之附表四編號㈢之訴有管轄權,惟依前揭說 明,因附表四編號㈠、㈡之訴係專屬管轄案件,無民事訴訟法 第248條前段「得向就其中一訴訟有管轄權之法院合併提起 之」規定之適用,故原告尚不得因本院就附表四編號㈢之訴 有專屬管轄權,而主張本院就附表四編號㈡之訴亦有管轄權 。從而,本院就附表四編號㈠、㈡之訴無管轄權,原告就此部 分向本院起訴,顯係違誤,爰依職權將附表四編號㈠、㈡之訴 移送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至附表四編號㈢之訴部分,本院將 另行審理,附此敘明。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桂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   日 書記官 翁鏡瑄

2024-10-01

TPDV-113-重訴-823-2024100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