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杜白

共找到 50 筆結果(第 1-1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4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臣股) 失 蹤 人 程昌源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失蹤人為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相對人即失蹤人程昌源(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 一編號:Z000000000,失蹤前籍設: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4 樓)於民國105年4月17日下午12時死亡。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遺產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 文。又宣告死亡之裁定應確定死亡之時;受死亡宣告者,以 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前項死亡之時,應 為前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反證者,不在此 限,家事事件法第159條第1項、民法第9條第1項、第2項分 別明文規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程昌源為民國00年0月0日生,為80歲 以上之人,於102年4月17日經列報為失蹤人口,且尚未換領 新式國民身分證,又未投保全民健康保險,亦非屬榮民,復 查無在監或出監紀錄,亦無殯葬紀錄,另無在臺親屬,足認 失蹤人年滿80歲,迄今失蹤已逾3年,前經聲請本院准以113 年度亡字第49號公示催告,並刊登新聞紙在案,現申報期間 屆滿,未據失蹤人陳報其生存、或知失蹤人生死者陳報其所 知。為此,爰依法聲請准予宣告相對人死亡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前揭事實,業據其提出臺北○○○○○○○○○113 年7月19日北市松戶登字第11360047905號函暨戶籍謄本、臺 北市殯葬處管理處函、新北市殯葬管理處函、內政部移民署 函、國軍退除官兵輔導委員會函、全民健保資料查詢、完整 矯正簡表等件為證等件為證,查無相對人之殯葬紀錄、無出 入境之紀錄,相對人亦非榮民、榮眷人員,是聲請人主張自 堪信為事實。從而相對人失蹤時已滿80歲,失蹤迄今已逾3 年,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為死亡宣告,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 四、按宣告死亡之裁定應確定死亡之時。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 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前項死亡之時,應為前 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反證者,不在此限。 家事事件法第159條第1項、民法第9條分別定有明文。查, 聲請人前經本院113年度亡字第49號裁定准許對相對人即失 蹤人為公示催告,並於113年8月20日將本院公示催告裁定刊 登本院公告處乙節,有該裁定及聲請人提出本院公告處公告 在卷可稽,現申報期已屆滿,未據失蹤人陳報其生存或知其 生死者陳報其所知,而聲請人於相對人失蹤滿3年後,聲請 對之為死亡宣告,揆諸上揭規定,自屬有據。又本件相對人 係於102年4月17日失蹤,計至105年4月17日屆滿3年,自應 推定相對人於是日下午12時為死亡之時,准予依法宣告。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5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31

TPDV-113-亡-49-20250331-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15號 聲 請 人 陳惠瑜 失 蹤 人 陳楊秀雲 上列聲請人請求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失蹤人陳楊秀雲(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 號:Z000000000號,失蹤前籍設: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2樓) 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聲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二十日內,將本裁定登載於公報、 新聞紙或其他相類之傳播工具。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最後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 他適當處所之翌日起柒個月內,向本院陳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 ,本院將宣告其為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將其所 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失蹤人陳楊秀雲之女,失蹤人為民 國00年0月00日生,相對人於97年1月17日失蹤,迄今失蹤已 逾7年,爰依法聲請宣告失蹤人死亡等語。 二、按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宣 告死亡或撤銷、變更宣告死亡之裁定,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 得聲請之;法院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公示 催告,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一、失蹤人應於期間內陳報其 生存,如不陳報,即應受死亡之宣告。二、凡知失蹤人之生 死者,應於期間內將其所知陳報法院。前項公示催告,準用 第130條第3項至第5項之規定。但失蹤人滿百歲者,其陳報 期間,得定為自揭示之日起二個月以上,家事事件法第155 條、第156條亦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臺北市政府警 察局文山第一分局木柵派出所受(處)理案件證明單等件為證 ,並經本院依職權查詢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查無失蹤人資 料,本院審酌上開證據,查於97年1月17日失蹤後,再無失 蹤人之行蹤資訊,且失蹤人迄今仍行方不明,揆諸前述法條 說明,失蹤人符合得為死亡宣告之法定期間之規定,應屬可 採,自應准其聲請為公示催告,並依法諭知聲請人應於收受 本裁定之日起20日之限期內,將本裁定登載於公報、新聞紙 或其他相類之傳播工具。 四、按法院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公示催告,應 記載下列各款事項:㈠失蹤人應於期間內陳報其生存,如不 陳報,即應受死亡之宣告。㈡凡知失蹤人之生死者,應於期 間內將其所知陳報法院,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1項、第2項 第1款及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應公 告之;公告應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 ,法院認為必要時,並得命登載於公報或新聞紙,或用其他 方法公告之;陳報期間,自揭示之日起,應有6個月以上, 亦有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3項準用第130條第3項至第5項規 定可參。本件既經准許對相對人為死亡宣告之公示催告,本 院自應依上揭規定,將本公示催告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 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並定陳報期間為7個月,爰分別裁定 如主文所示。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3項、第130條第3項、第4項,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31

TPDV-114-亡-15-20250331-1

重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履行遺產分割協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07號 原 告 顧心妮 訴訟代理人 朱俊銘律師 被 告 顧安妮 訴訟代理人 林明賢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履行遺產分割協議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 1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參佰陸拾肆萬肆仟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 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 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兩造平均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臺幣壹佰貳拾壹萬伍仟元為被告供擔保 後,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台幣參佰陸拾肆萬肆仟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但書第3款定有明文。又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 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 訴訟法第256條亦有明定。查,原告起訴時聲明為:「㈠被告 應給付原告新台幣9,144,000元,及自家事事件起訴狀繕本 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見本院卷第7頁) ,嗣於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2日言詞辯論期日更正聲明為: 「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7,144,000元,及自家事事件起訴 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 之利息。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見本院卷 第97頁),核原告所為係基於同一基礎事實,為訴之減縮及 更正事實上之陳述,依前開說明,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略以:兩造為姊妹關係,兩造與父母顧建民、 許繼芳(以下以姓名稱之)及被告之夫同住於許繼芳名下之臺 北市○○區○○街000巷0號4樓之房地(下稱系爭房地),許繼芳 於民國112年9月27日離世,被告深知原告及顧建民無心思考 許繼芳所留遺產相關繼承事宜,遂以節省稅捐及方便管理為 由,要求原告及顧建民拋棄繼承,並聲稱系爭房地市價約為 新台幣(下同)2,400萬元,約定由被告單獨取得,原告與顧 建民則可各繼承相當800萬元部分,顧建民於5年前發現罹患 癌症,顧建民得取得之部分將作為其日後醫療、看護、安養 、扶養、喪葬等支出,而原告可取得部分,則由被告分四年 給付原告,原告亦得以支付贈與稅要求被告一次給付,並約 定由原告繼續住在系爭房地,三方並於112年11月13日簽遺 產協議書(下稱第一次協議)。未料,顧建民於112年12月4 日發現癌症已轉移至多處,而被告不顧原告剛做完手術出院 ,要求原告空出房間,供日後顧建民的看護居住,然因原告 無其他房屋可供居住,且顧建民尚未聘請看護,原告則向被 告表示能否商討其他方案,原告見被告不肯搬離,便於112 年12月5日晚間與其丈夫進入原告房間不斷對原告口出惡言 ,並作勢要毆打原告,原告立即報警處理。於派出所返家後 ,原告告知被告其因身體不佳,無法繼續工作,而有經濟急 迫性,被告則無理要求原告遷出系爭房地後始願支付第一次 協議約定之第一期款項,並稱系爭房地係用於支付顧建民醫 療、看護、安養、扶養、喪葬等費用,為方便被告出售籌款 ,由被告一人統籌較為便利,若所得款項支應上開費用後有 不足或剩餘,再行協商找補。原告前因多次遭被告暴力相向 ,擔心日後會遭被告及其先生破門、辱罵、毆打,又不忍顧 建民擔心,遂於112年12月6日簽立協議書(下稱第二次協議 ),同意於一周內搬離。詎料,顧建民於年月28日死亡,被 告支付顧建民之相關費用根本不及於800萬元,原告多次要 求被告協商顧建民繼承部分找補事宜,並通知被告依約給付 之600萬元款項,被告均不予理會。被告本有工作,係因結 婚多年未懷孕承受婆家壓力,原想離婚辭職回娘家,其夫隨 後亦搬離婆家避免壓力,且被告辭職後常出外遊玩,並非專 為照顧許繼芳而離職,兩造父母大多時候都是相互陪伴或自 行就醫,被告辭職後有時也會陪同,原告因有24小時論班工 作,且身體狀態變差,因而減少陪同就醫,父母亦能理解。 而原告未曾認為顧建民是累贅,亦未想要拿錢走人,原告有 正當工作、無財務問題,果為被告所辯原告為索現金、不想 照顧顧建民,又怎麼可能在未拿取任何款項前,就簽立協議 書,任由財務問題無法解決,反而需要增加租屋支出,足見 被告所辯顯非事實。是被告尚有400萬元未給付,扣除贈與 稅35萬6仟元,仍應支付原告364萬4仟元,加計顧建民應得8 00萬元部分,其中400萬元扣除顧建民相關費用初估50萬元 後,尚有350萬元應給付原告,是被告應給付原告共714萬4 仟元。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7,144,000元,及自家事事 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 五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答辯則以:兩造間除第一次及第二次協議書外,否認有 原告主張應行找補之口頭協議存在,兩造之父母多年來都由 被告妻照顧,許繼芳過世後,基於被告為照顧雙親辭去工作 多年未有收入,而顧建民只想與被告共同生活,原告認為顧 建民是累贅,只想拿錢走人,且因有財務問題、想拿現金, 遂達成合意,兩造簽訂第一次協議,而依第一次協議約定, 原本應待顧建民離世、系爭房地出售後,被告才需要給付原 告部分之款項,原告卻突然反悔,要求被告先行給付其200 萬元,要求顧建民搬至土城居住,以求盡快取得款項。被告 見原告如此不孝、無情,不願再與原告有任何瓜葛,遂商議 無論將來系爭房地有無及何時出售,被告均願分四年各200 萬元給付,但為免將來被告無力支付,需售出系爭房地時原 告又反悔不願搬離,故以原告搬離清空作為第一期給付之條 件,及往後三年之付款日,故有第二份協議。原告主張將來 「若有剩餘或不足,再行協商找補」,乃杜撰之詞,第一次 協議第五條明定:……相關費用,皆由乙方負擔,乙方不得向 甲方要求分擔。」,亦即無論顧建民生前或逝世後相關費用 多寡,皆無須進行計算找補之意,與原告主張有所矛盾。又 兩造發生爭執時,係相互拉扯,並非原告所形塑之被害弱者 形象。再者,就被告應給付之800萬元,第二次協議已明定 給付時期,被告會按時給付,無須原告訴請給付。並聲明: 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 請准免假執行。 三、本院之判斷:  ㈠兩造之父母許繼芳、顧建民分別於112年9月27日、112年12月 28日死亡,原告與顧建民於112年10月13日聲請拋棄許繼芳 之遺產,而就許繼芳之遺產,兩造先後於112年11月13日及1 12年12月6日簽訂就系爭房地分配之第一次協議與第二次協 議等情,有遺產協議書、協議書、死亡證明書、本院北院忠 家元112年度司繼字第2814號函為證(見本院卷第13頁、第21 頁、第25頁、第51頁、第75頁),復經本院調取兩造個人戶 籍資料查閱無訛,且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86頁、第8 9頁),堪信為實。  ㈡原告主張依照兩造第一次及第二次協議,原告可以支付贈與 稅後,請求被告為一次給付;惟為被告所否認,辯稱第一次 協議約定,原本應待顧建民離世、系爭房地出售後,被告才 需要給付原告部分之款項,後因原告需用錢,兩造方簽訂第 二次協議,約定由被告先給付原告200萬元,其餘款項則分 三年期給付。經查:  ⒈本院參酌第一次協議,第四條:「就乙方(即被告)所繼承上 述房地,俟父親顧建民離世後出售,乙方承諾給予甲方(即 原告)新台幣捌百萬元整,甲乙雙方合意,分四年每年新台 幣貳佰萬元整分期給付,乙銀行本郎支票或金融轉帳方式擇 一支付;倘欲一次給付,則贈與稅由甲方負擔。」(見本院 卷第13頁),復參酌第二次協議,第一條:「……就許繼芳女 士遺產協議書第四條協議內容原俟父親顧建民離世後出售, 乙方承諾給予甲方新台幣捌百萬元整,甲乙雙方合意,分四 年每年新台幣貳佰萬元整分期給付」、第二條:「……更改為 自112年12月6日起算7日甲方搬離清空,俟13日搬離清空後 乙方必須於清空後將第一期款項貳佰萬元整匯入甲方第一銀 行松茂分行……」(見本院卷第21頁),是兩造間第二次協議之 內容為將分配之時間提前,意即將原先合意出售系爭房地後 始分配,改為原告搬出系爭房地為條件,由被告先給付第一 次款項,核與兩造所述相符,應先敘明。  ⒉就兩造是否於第二次協議時約定能一次給付,經本院傳喚證 人即第二次協議之見證人周偉萍、顧國良到庭證稱,證人周 偉萍稱:兩造是伊的表妹,簽第一次協議時伊不在場,第二 次協議是伊幫忙寫的,原告於112年12月5日打給伊,說她跟 被告吵架,正在派出所,伊就去派出所帶原告回家。第二次 協議時,被告說顧建民的看護7天要來了,只有原告的房間 可以用,所以希望原告可以7天之內搬家,但因原告手術剛 出院,原告表明不想搬,所以兩造才發生爭執,所以被告說 願意給原告200萬元,讓原告先搬出去,最後還是協議原告7 天內要搬出去。當時第二次協議是由被告及其丈夫說,伊寫 下來的,伊知道第一次協議的條件是顧建民過世後賣房子去 分,分成3分,等到賣房子後,分4年給原告,因為要避贈與 稅,如果要一次付800萬元,被告就要先去貸款,贈與稅由 原告付,第二次協議時伊也沒想很多,兩造口頭上有說可以 一次提前付清,但沒有寫在協議上,原告本來想照顧顧建民 ,但因原告身體不適,談到後來要搬家,但原告還是想照顧 顧建民。伊寫協議書時沒有特別寫支付顧建民部分有不夠或 剩餘時應如何處理,但伊認為這本來就是兩個人共同承擔, 更何況顧建民那份錢也還沒有什麼花費,對原告除協議外, 該給原告的還是要給等語;證人顧國良稱:伊為兩造之堂弟 ,112年12月5日因被告丈夫電話給伊說家裡有事請伊到現場 討論第二份協議的事,一個說要付錢給原告請他搬出去,之 後照合約上每年定期給他錢,以後都由被告照顧顧建民,而 費用則由顧建民分得部分來負擔,第二次協議時有承諾的都 有寫上去,並無提到若照顧顧建民費用不足或有剩餘時應如 何處理,當天有討論到若是要給原告費用為分期付款,但原 告可以負擔贈與稅後要求被告一次給付。(見本院卷第110頁 至第119頁),是兩名證人皆稱當日兩造有討論到原告可以要 求一次性提前付清,且第二次協議雖為第一次協議之更正, 惟僅變更是否出售系爭房地部分,並不妨礙第一次協議中約 定原告選擇分期取得或是一次取得之權利,是原告自得就負 擔贈與稅後,請求被告為一次性給付。  ㈢原告復主張兩造有口頭協議關於照顧顧建民費用部分若有不 足或剩餘,兩造再行協商找補,故被告應再給付原告就顧建 民剩餘之費用;亦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有關顧建民費用 部分,兩造已於第一次協議約定由照顧方取得,並無任何有 關協商找補之口頭協議。觀諸第一次協議第五條:「顧建民 顧建民生前所有醫療、看護、安養、撫養等費用即離世後喪 葬等相關費用,皆由乙方負擔,乙方不得向甲方要求分擔。 」(見本院卷第13頁),是兩造已約定就顧建民相關費用部分 由被告負擔,惟尚難認定就顧建民剩餘部分有做約定。復觀 諸證人周偉萍、顧國良之證詞,(問:如果顧建民的那部分 支付他的所有部分有不夠,或是有剩餘時,有無約定如何處 理?)周偉萍:「我其實不是專業的人,寫這些協議書時, 時間很晚,所以這部分也沒有特別寫,也沒有講到,但我認 為這本來就是兩個人要共同承擔,不夠也是兩個人要一起出 。」;(問:當天有無提到照顧顧建民的費用如果不足,或 有剩餘的話,要如何處理?)顧國良:「沒有。」(見本院 卷第114頁、第118頁至第119頁),足認兩造於第二次協議時 亦未討論顧建民若有剩餘部分,應如何處理。又本院於言詞 辯論期日之114年3月10日訊問兩造,被告稱:第一次協議時 ,兩造從頭到尾就是講爸爸跟誰生活,誰就拿爸爸的那部分 800萬元等語;而原告當庭稱:第二次協議當天印象中沒有 討論到如果顧建民醫藥費沒有使用完,剩餘的金錢應如何處 理,並對被告所述表示沒有意見等語(見本院卷第119頁、第 120頁),足認兩造就照顧顧建民之人即被告取得顧建民部分 之800萬元之事實,業已達成合意,是雖第一次協議與第二 次協議中未明定,若照顧顧建民有剩餘應如何處理,然既然 兩造已合意由照顧顧建民之人取得800萬元,自無就剩餘部 分另做找補,況原告並未提出證據證明兩造間有另口頭協議 存在,是原告稱兩造間有口頭協議,就顧建民部分其應取得 350萬元云云,為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兩造第一次協議及第二次協議之法律關係 ,請求被告給付3,644,000元,及自家事事件起訴狀繕本送 達之翌日即113年8月21日(見本院卷第45頁)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 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另兩造均陳明願供擔 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核無不合,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392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酌定相當擔保金額分別 准許之,至原告敗訴部分,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 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經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逐一論列。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 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27

TPDV-113-重家繼訴-107-20250327-1

家暫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暫時處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暫字第142號 抗 告 人 許弼程 相 對 人 陳怡潔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暫時處分事件,對於民國113年12月17日本院1 13年度家暫字第142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對於非訟事件之裁定提起抗告者,徵收裁判費新臺幣1千 元,關係人未預納者,法院應限期命其預納,逾期仍不預納 者,應駁回抗告,此為家事非訟事件所準用,家事事件法第 43條第3項及非訟事件法第17條、第26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抗告人對於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7日所為裁定 提起抗告,未據繳納抗告費,經本院於114年2月5日裁定命 抗告人於裁定送達之日起3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114年2月1 0日送達至抗告人之住所,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見本院 卷第199頁)。惟抗告人逾期迄未補正,其抗告自非合法,應 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27

TPDV-113-家暫-142-20250327-3

重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07號 上 訴 人 張以昇 張家芮 張郁欣 被 上訴人 陳怡君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4年1月23日 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繳上訴費新臺幣貳佰肆拾捌萬 柒仟肆佰捌拾陸元,逾期未繳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之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法定必備之程式。又原告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 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定有明 文。次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 額,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 訟標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 項分別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於家 事訴訟事件均準用之。再按請求分割共有物之訴,其訴訟標 的價額之計算,應以原告在第一審起訴時因分割所受利益之 客觀價額為準,此種事件上訴時,其訴訟標的價額及上訴利 益額,亦以此為準,不因被告或原告提起上訴而有異;故關 於分割共有物之訴,其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於分別共有之 情形,應以起訴時原告依其應有部分計算分得共有物之價額 為準,於分割遺產之訴,則應依起訴時遺產總價額,按原告 所佔應繼分比例定之(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277號裁定 意旨參照)。末按臺灣高等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7授 權規定,經報請司法院以民國113年12月12日院台廳民一字 第11390225051號函准予核定,於113年12月30日以院高文莊 字第1130045236號令修正發布「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 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並自發布日施 行、000年0月0日生效之第3條第1項規定,因財產權而起訴 向第二審上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應依原定額數加徵, 而本件上訴人係於114年2月21日提起上訴,故應適用修正後 之規定。 二、上訴人不服本院民國114年1月23日112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07 號判決,提起上訴,未繳納第二審裁判費。經查,上訴人提 起上訴,請求廢棄原判決,則其上訴利益自應依全部遺產於 起訴時之總價額新臺幣(下同)262,822,656元,按上訴人 所占應繼分比例即四分之三定之,即上訴人之上訴利益為19 7,116,992元,因此應徵收第二審裁判費2,487,486元,茲依 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限上 訴人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一千伍佰元;其餘關於命 補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27

TPDV-112-重家繼訴-107-20250327-5

重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07號 上 訴 人 陳怡君 被 上訴人 張以昇 張家芮 張郁欣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4年1月23日 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繳上訴費新臺幣貳佰貳拾陸萬 肆仟壹佰零玖元,逾期未繳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之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法定必備之程式。又原告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 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定有明 文。次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 額,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 訟標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 項分別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於家 事訴訟事件均準用之。再按請求分割共有物之訴,其訴訟標 的價額之計算,應以原告在第一審起訴時因分割所受利益之 客觀價額為準,此種事件上訴時,其訴訟標的價額及上訴利 益額,亦以此為準,不因被告或原告提起上訴而有異;故關 於分割共有物之訴,其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於分別共有之 情形,應以起訴時原告依其應有部分計算分得共有物之價額 為準,於分割遺產之訴,則應依起訴時遺產總價額,按原告 所佔應繼分比例定之(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277號裁定 意旨參照)。末按臺灣高等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7授 權規定,經報請司法院以民國113年12月12日院台廳民一字 第11390225051號函准予核定,於113年12月30日以院高文莊 字第1130045236號令修正發布「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 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並自發布日施 行、000年0月0日生效之第3條第1項規定,因財產權而起訴 向第二審上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應依原定額數加徵, 而本件上訴人係於114年2月24日提起上訴,故應適用修正後 之規定。 二、上訴人不服本院民國114年1月23日112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07 號判決,提起上訴,未繳納第二審裁判費。經查,上訴人提 起上訴,請求廢棄原判決,則其上訴利益自應依全部遺產於 起訴時之總價額,按上訴人所請求夫妻剩餘財產分配及其應 繼分比例與返還代墊費用定之,上訴人之上訴利益為新臺幣 (下同)177,778,783元,因此應徵收第二審裁判費2,264,1 09元,茲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 規定,限上訴人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 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一千伍佰元;其餘關於命 補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27

TPDV-112-重家繼訴-107-20250327-4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離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婚字第312號 原 告 陳秀卿 被 告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3日所為之判 決,其原本及正本應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原本及正本當事人欄關於原告姓名「陳秀𡖥」之記載,應 更正為「陳秀卿」。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依 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之,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民 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家事訴訟事件,除家事 事件法別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 51條亦定有明文。 二、查本院上開判決之原本、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 予更正。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20

TPDV-113-婚-312-20250320-2

家親聲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331號 聲 請 人 乙 ○ 住○○市○○區○○路0段000號0樓 (臺北○○○○○○○○○) 非訟代理人 陳禾原律師 相 對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對於相對人之扶養義務應予免除。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相對人及訴外人蕭欣蕾所生,惟自 聲請人出生後,父母即對聲請人不聞不問,將聲請人交由外 祖父與舅舅照顧,相對人則因涉犯刑事案件而入監執行,鮮 少探望聲請人並給予生活費用之照顧,是相對人未盡照顧責 任,致聲請人未能感受到父親之關懷,而相對人更自民國11 2年12月20日起多次向聲請人索取生活費用,並威脅聲請人 若是不給予便提告聲請人,惟相對人自小便無扶養過聲請人 ,核屬情節重大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請求依民法第11 18條之1規定免除聲請人對相對人之扶養義務。 二、相對人經合法通知未到庭,亦未提出任何書狀答辯。 三、按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民法第1114條第1款 定有明文,是直系血親相互間,受扶養權利之一方,自得向 負扶養義務之他方請求扶養。次按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 尊親屬,以不能維持生活為限;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 自己生活者,免除其義務。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 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受扶養權利者有下列情形之一, 由負扶養義務者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負扶養義務者得請 求法院減輕其扶養義務:㈠對負扶養義務者、其配偶或直系 血親故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 行為。㈡對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受扶養 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者有前項各款行為之一,且情節重大者 ,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民法第1117條、第1118條、第11 18條之1第1、2項分別定有明文。核其立法理由係:係在以 個人主義、自己責任為原則之近代民法中,徵諸社會實例, 受扶養權利者對於負扶養義務者本人、配偶或直系血親曾故 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 或對於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之情形,例如 對於負扶養義務者施加毆打,或無正當理由惡意不予扶養者 ,即以身體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負扶養義務者而言均屬適 例(最高法院74年臺上字第1870號判例意旨參照),此際如 仍由其等負完全扶養義務,有違事理之衡平,爰增列第1項 ,此種情形宜賦予法院衡酌扶養本質,兼顧受扶養權利者及 負扶養義務者之權益,依個案彈性調整減輕扶養義務。至受 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者有第1項各款行為之一,且情節 重大者,法律如仍令其負扶養義務,顯強人所難,爰增列第 2項,明定法院得完全免除其扶養義務。是可知增訂之民法 第1118條之1規定於99年1月29日施行後,扶養義務從「絕對 義務」改為「相對義務」,賦予法院得斟酌扶養本質,兼顧 受扶養權利者及負扶養義務者之權益,依個案彈性調整減輕 或免除扶養義務。 四、經查:  ㈠相對人為聲請人之父,有聲請人之戶籍謄本附卷可參(見本卷 第13頁),足認相對人為聲請人之一親等直系血親尊親屬, 是聲請人依法為對相對人負扶養義務之人乙節,首堪認定。 又聲請人主張相對人自112年12月20日起多次向聲請人索取 生活費用,經本院調取相對人民國111、112年度稅務T-Road 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所得明細表,相對人無任何所得,除 此之外,相對人名下並無其餘財產,是以,相對人現確不能 維持生活等情至明,自有受扶養之必要,聲請人為相對人之 子女,對於相對人即負有扶養義務。  ㈡聲請人主張相對人自聲請人出生後便對聲請人不聞不問,將 聲請人交由外祖父與舅舅照顧,相對人則因涉犯刑事案件而 入監執行,鮮少探望聲請人並給予生活費用之照顧,是相對 人未盡扶養之義務,核屬情節重大無正當理由;相對人經合 法通知未到庭,亦未提出任何書狀或作何聲明。經證人即聲 請人之外公蕭榮坤到庭證述:聲請人成年以前皆與伊或聲請 人舅舅同住,聲請人生活費用皆由伊支付,聲請人的父母都 沒有給付聲請人的生活費,相對人幾乎沒有來看過聲請人亦 無以電話連絡過,伊最後一次見到相對人是因聲請人母親過 世,在這之前很少見到面,相對人幾乎來都是借錢、要錢等 語(見本院卷第68頁);復觀諸兩造之訊息截圖,相對人:「 我會招開記者會,對你如何孝順,給大家知道」、「也會對 你提出告訴,我們走著瞧」(見本院卷第19頁),是據聲請人 與證人之陳述及聲請人提出之訊息截圖,相對人從未給付扶 養費給聲請人,亦未於聲請人成長過程親身陪伴照顧,未盡 父親之責任,甚至於聲請人成年後有威脅聲請人給付扶養費 之行為,是聲請人主張相對人未曾善盡扶養義務,情節已臻 重大程度乙節,應有理由。 五、綜上所述,本院認為於聲請人成年前,相對人無正當理由未 盡扶養之責,聲請人之成長階段所需照顧及生活費用幾乎均 由證人蕭榮坤負擔,屬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上開情節 已屬重大,若現由聲請人負擔扶養相對人之義務,顯失公平 。從而,聲請人等主張依前開規定,聲請免除聲請人對相對 人之扶養義務,洵屬有據,應予准許。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9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14

TPDV-113-家親聲-331-20250314-1

重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22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呂培華 被 上訴人 即 被 告 呂國華 呂耀華 呂培蘭 呂培潔 呂培廉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上訴人對於本院於114年1月23 日所為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七日內補繳上訴費新臺幣壹拾貳萬陸仟 參佰貳拾捌元,逾期未繳,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按家事訴訟事件,除家事事件法別有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 訟法之規定;家事訴訟事件應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繳納裁 判費,家事事件法第51條、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41條第1項 分別規範明確。再按向第二審或第三審法院上訴,依民事訴 訟法第77條之13及第77條之14規定,加徵裁判費十分之五,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此為必須具備 之程式,上訴不合程式且經定期命補正而未補正者,原第一 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亦有明文 。另於請求分割遺產之訴,其訴訟標的價額之計算,應以原 告在第一審起訴時因分割所受利益之客觀價額為準,就此種 事件上訴時,其訴訟標的價額及上訴利益額,亦以此為準, 不因被告或原告提起上訴而有所歧異(最高法院105年度台 抗字第315號裁定意旨參照)。而民法第1164條所定之遺產 分割,既係以遺產為一體,整個的為分割,並非以遺產中各 個財產之分割為對象,則於分割遺產之訴,其訴訟標的價額 及上訴利益額,自應依全部遺產於起訴時之總價額,按原告 所占應繼分比例定之(最高法院70年度台上字第1757號判例 、100年度台抗字第436號裁定、103年度台抗字第480號裁定 意旨參照)。末按臺灣高等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7授 權規定,經報請司法院以民國113年12月12日院台廳民一字 第11390225051號函准予核定,於113年12月30日以院高文莊 字第1130045236號令修正發布「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 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原名稱:臺灣 高等法院民事訴訟、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並 自發布日施行、000年0月0日生效之第3條第1項規定,因財 產權而起訴向第二審上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應依原定 額數加徵,而本件上訴人係於114年2月20日提起上訴(有上 訴聲明狀上所載本院收文章可參),故應適用修正後之規定 。 二、上訴人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3日所為113年度重家繼 訴字第122號判決而提起上訴,未繳納第二審裁判費。經查 ,上訴人就判決全部提起上訴,依前開說明,遺產分割應就 全部遺產整體為分割,故應以全部遺產價額,按上訴人所占 應繼分比例計算上訴費用,而本件訴訟標的金額核定為新台 幣(下同)7,065,727元(計算式:31,714,746/6+1,779,936=7 ,065,727),依上開規定,應徵收第二審裁判費126,328元, 限上訴人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上 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一千伍佰元;其餘關於命 補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14

TPDV-113-重家繼訴-122-20250314-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5號 聲 請 人 孫偉德 送達代收人 王奕涵律師 失 蹤 人 孫小渝 上列聲請人請求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失蹤人(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失蹤前籍設:臺北市松山 區中正里11鄰11戶)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聲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二十日內,將本裁定登載於公報、 新聞紙或其他相類之傳播工具。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最後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 他適當處所之翌日起柒個月內,向本院陳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 ,本院將宣告其為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將其所 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孫小渝為民國00年0月0日生,為80歲 以上之人,緣失蹤人於戶籍資料上登載為聲請人之胞兄,惟 聲請人與失蹤人不僅未曾謀面,聲請人之父母亦未提及此人 ,且聲請人支付出生於00年0月00日,母親出生於00年0月00 日,是失蹤人出生時聲請人父母尚年幼且未結婚,應無可能 生下失蹤人。查聲請人之父於37年底隨部隊移防臺灣,於38 年1月春節前夕始與孫胡玫及聲請人於臺灣團聚,聲請人之 父為此派員為家人辦理戶籍登記,而失蹤人在辦理戶籍登記 之38年1月1日即失去行蹤,此後再無失蹤人之記事或戶籍異 動,可見失蹤人遲於38年1月1日即行蹤不明而處於生死狀態 不明至今,已逾76年,爰依法聲請宣告失蹤人死亡等語。 二、按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第1、2項定有明文。又宣 告死亡或撤銷、變更宣告死亡之裁定,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 得聲請之;法院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公示 催告,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一、失蹤人應於期間內陳報其 生存,如不陳報,即應受死亡之宣告。二、凡知失蹤人之生 死者,應於期間內將其所知陳報法院。前項公示催告,準用 第130條第3項至第5項之規定。但失蹤人滿百歲者,其陳報 期間,得定為自揭示之日起二個月以上,家事事件法第155 條、第156條亦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臺北市信義區 戶政事務所函為證,本院審酌上開證據,查失蹤人自38年1 月1日隨戶長孫劍鋒即聲請人之父遷入臺後,無其接續之戶 籍資料,亦查無失蹤人現今之生死狀態,故可認應於38年1 月1日登記戶籍資料後,再無失蹤人之行蹤資訊,且失蹤人 迄今仍行方不明,揆諸前述法條說明,失蹤人符合得為死亡 宣告之法定期間之規定,應屬可採,自應准其聲請為公示催 告,並依法諭知聲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20日之限期內 ,將本裁定登載於公報、新聞紙或其他相類之傳播工具。 四、按法院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公示催告,應 記載下列各款事項:㈠失蹤人應於期間內陳報其生存,如不 陳報,即應受死亡之宣告。㈡凡知失蹤人之生死者,應於期 間內將其所知陳報法院,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1項、第2項 第1款及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應公 告之;公告應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 ,法院認為必要時,並得命登載於公報或新聞紙,或用其他 方法公告之;陳報期間,自揭示之日起,應有6個月以上, 亦有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3項準用第130條第3項至第5項規 定可參。本件既經准許對相對人為死亡宣告之公示催告,本 院自應依上揭規定,將本公示催告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 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並定陳報期間為7個月,爰分別裁定 如主文所示。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3項、第130條第3項、第4項,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謝伊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 記 官 杜 白

2025-03-14

TPDV-114-亡-5-2025031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