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邱士賓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2959號 原 告 傅國華 被 告 桃園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張丞邦 訴訟代理人 周岳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9月27 日桃交裁罰字第58-DG0000000號、113年9月27日桃交裁罰字第58 -DG0000000號裁決(下合稱原處分),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言詞辯論的必要。因此,依行 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1月11日晚間7時3分,在桃園市蘆竹區赤塗 路處,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為警以有「在道路上蛇行」、「在道路上蛇行(處車主 )」之違規行為(下稱系爭違規行為),而於同年3月8日舉 發,並於同日移送被告處理。經被告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 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1款、第4項、第24條第1 項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罰基準 表)等規定,以原處分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8,000元, 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以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原 告不服,於是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依職權移請被告重新審 查後,被告業已將原裁罰主文之易處處分部分予以刪除。 三、原告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原告行駛於赤塗路上山區道路,未依道路標線行駛(截彎取 直)致某些路段開到對向車道,但並未蛇行行駛及任意轉動 方向盤。  ㈡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   依採證影片,系爭車輛連續變換車道,以S型連續來回跨越 雙黃線,甚至行駛至對向車道路面邊線外,違規事實明確。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蛇行」,依文義解釋 ,當指汽車沿途任意變換車道,且於車道上穿梭行駛之危險 駕車方式,亦即倘駕駛人駕駛汽車有多次連續、密集驟然或 任意變換車道之行為,且可預見其行為極有可能造成其他用 路人遭追撞之結果,即屬於「蛇行」。  ㈡經查,依被告113年12月31日函暨所附採證影片截圖(本院卷 第89至95頁),可徵於19:03:09至19:03:31之間,系爭車輛 先跨越雙黃線至對向車道,並偏移至對向道路路面邊線外, 之後再度跨越雙黃線回原車道,並偏移至原車道路面邊線, 嗣對向車道機車駛過後,系爭車輛再次跨越雙黃線至對向車 道,又駛回原車道,再跨越兩車道行駛,駛入對向車道後再 駛回原車道等情。準此,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短短約20秒內 ,有多次密集、連續任意跨越雙黃線變換至對向車道,甚至 偏移至路面邊線外之違規行為,此舉顯然具高度危害程度, 造成後方用路人不可預測其行向,且稍有不慎即可能與對向 車道來車發生碰撞之嚴重交通事故,當屬蛇行危險方式駕車 之違規行為無訛。而原告之危險駕駛違規行為顯然並非僅未 依道路標線行駛而已,故其前開主張,並不可採。  ㈢依原處分作成時之裁罰基準表,汽車駕駛人違反道交條例第4 3條第1項第1款,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者,應處罰 鍰18,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上開裁罰基準表已綜合考量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各款之 不同行為類型,且就裁罰基準表中有關道交條例第43條第1 項第1款之裁罰基準內容,除就其是否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 聽候裁決為裁量因素外,並區分機車、汽車、1年內有2次以 上第1項第1款、第3款或第4款行為,其衍生交通秩序危害, 既不相同,分別處以不同之罰鍰,符合相同事件相同處理, 不同事件不同處理之平等原則,並未牴觸母法,亦未違反行 政罰法第18條之規定與比例原則,附此敘明。  ㈣被告依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1款、第4項、第24條第1項及 裁罰基準表等規定作成原處分,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  ㈤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訴訟資料經本 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 明。 六、本件第一審裁判費300元,應由原告負擔。 七、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附錄應適用法令: 一、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1款規定:「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 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6千元以上3萬6千元以下罰鍰, 並當場禁止其駕駛:一、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 駕車。」第4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有第1項或前項行為者, 並吊扣該汽車牌照6個月;經受吊扣牌照之汽車再次提供為 違反第1項第1款、第3款、第4款或前項行為者,沒入該汽車 。」第24條第1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違反本 條例規定者,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令其或其他相關之人接 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2025-02-19

TPTA-113-交-2959-20250219-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3845號 原 告 吳忠傑 被 告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就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者,行政 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7款定有 明文。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之規定, 於交通裁決事件亦適用之。學說上稱為重複起訴之禁止,其 立法理由,在於節省當事人及法院之勞費,並避免一案數判 及裁判相互矛盾牴觸。是以,原告起訴後,在其訴訟繫屬中 ,又就相同之訴訟標的及訴之聲明,對同一被告起訴,其起 訴即屬不合法,應裁定駁回之。查原告前於民國113年11月2 2日就被告113年11月21日新北裁催字第48-CBSD80421號、11 3年11月21日新北裁催字第48-CBSD80422號、113年11月21日 新北裁催字第48-CBSD80423號裁決(下合稱原處分一)提起 撤銷訴訟,業已繫屬本院(案號:113年度交字第3502號) ,有行政訴訟起訴狀(本院卷第51至54頁)及原處分一(本 院卷第55至59頁)附卷可稽,並經本院調卷核閱無訛。是原 告於113年12月19日就原處分一向本院訴請撤銷(本院卷第1 1頁、第23至27頁),係就前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 更行起訴,且屬無從補正。是本件原告就原處分一提起撤銷 訴訟,依前開規定,顯非合法,應以裁定駁回。 二、次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3第2項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中 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3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又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原告之訴,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六 、起訴逾越法定期限。」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 第236條規定,亦適用於交通裁決事件,是原告起訴逾越上 開30日之不變期間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本件原告 行政訴訟起訴狀所述106年之違規事實(本院卷第12頁), 被告係於106年9月26日以新北裁催字第48-C00000000號裁決 (下稱原處分二),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9萬元,吊銷駕駛 執照,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並於同日送達原告,有 原處分二(本院卷第63頁)及送達證書(本院卷第64頁)附 卷可參。然原告遲至113年12月19日始提起行政訴訟,此有 行政訴訟起訴狀上收狀章所載日期(本院卷第11頁)可考, 已逾法定不變期間,且其情形無從補正。是本件原告就原處 分二提起撤銷訴訟,依前開規定,顯非合法,亦應以裁定駁 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9

TPTA-113-交-3845-20250219-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2038號 原 告 莊永全 莊博文 被 告 桃園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張丞邦 訴訟代理人 周岳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4月10 日桃交裁罰字第58-CIME40190號、113年7月31日桃交裁罰字第58 -CIME40191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被告民國113年4月10日桃交裁罰字第58-CIME40190號裁決( 下稱原處分一,見本院卷第11頁)部分:  ㈠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3第2項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中撤銷 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3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又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六、起 訴逾越法定期限。」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 6條規定,亦適用於交通裁決事件,是原告起訴逾越上開30 日之不變期間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次按處理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有關文書送達之程序,依行政程序法之 規定(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5 條規定參照)。行政程序法第68條第1項規定:「送達由行 政機關自行或交由郵政機關送達。」第72條第1項前段規定 :「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為之。 」第73條第1項規定:「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 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 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  ㈡查原處分一於113年4月15日送達原告莊博文之戶籍地址(即 車主戶籍地址,見本院卷第129頁),並由該址管理委員會 人員收受,有送達證書(見本院卷第189頁)附卷可憑,依 前開規定,已發生合法送達效力。然原告遲至113年7月8日 始提起行政訴訟,此有行政訴訟起訴狀上收狀章所載日期( 見本院卷第9頁)可考,已逾法定不變期間,且其情形無從 補正。是本件原告就原處分一提起行政訴訟,依前開規定, 顯非合法,應以裁定駁回。  ㈢至被告因原處分一處罰主文第2項尚未生易處處分效力,而於 114年2月5日職權更正刪除易處處分,重新開立與原處分一 相同裁罰內容「吊扣汽車牌照24個月」之裁決書(見本院卷 第123頁),並未對原違規事實重為新的法律評價,不生新 的拘束力,是本件起訴期間仍應自原處分一合法送達之翌日 起算,併予敘明。 二、被告113年7月31日桃交裁罰字第58-CIME40191號裁決(下稱 原處分二,見本院卷第37頁)部分: ㈠按當事人就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者,行政 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7款定有 明文。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之規定, 於交通裁決事件亦適用之。學說上稱為重複起訴之禁止,其 立法理由,在於節省當事人及法院之勞費,並避免一案數判 及裁判相互矛盾牴觸。是以,原告起訴後,在其訴訟繫屬中 ,又就相同之訴訟標的及訴之聲明,對同一被告起訴,其起 訴即屬不合法,應裁定駁回之。 ㈡經查,原告莊永全前於113年8月16日就原處分二提起撤銷訴 訟,業已繫屬本院(案號:113年度交字第2466號),有行 政訴訟起訴狀(見本院卷第179至185頁)附卷可稽,並經本 院調卷核閱無訛。是原告於113年8月29日追加原處分二向本 院訴請撤銷(見本院卷第31頁),係就前已起訴之事件,於 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且屬無從補正,依前開規定,此部分 起訴亦不合法,應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8

TPTA-113-交-2038-20250218-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3917號 原 告 陳濬承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9月20 日北市裁催字第22-ZDA394192號、113年9月20日北市裁催字第22 -ZDA394193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3第2項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中撤 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3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又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原告之訴,有 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六、 起訴逾越法定期限。」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 236條規定,亦適用於交通裁決事件,是原告起訴逾越上開3 0日之不變期間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次按處理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有關文書送達之程序,依行政程序法 之規定(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 5條規定參照)。行政程序法第68條第1項規定:「送達由行 政機關自行或交由郵政機關送達。」第72條第1項前段規定 :「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為之。 」第73條第1項規定:「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 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 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 二、本件原告係不服被告民國113年9月20日北市裁催字第22-ZDA 394192號裁決(下稱原處分一)及113年9月20日北市裁催字 第22-ZDA394193號裁決(下稱原處分二),提起行政訴訟。 查原處分一於113年9月24日送達原告住所地,並由該址管理 委員會人員收受,原處分二則於113年9月24日送達原告住所 地,並由該址管理委員會人員收受,另於113年11月8日送達 原告起訴狀所載之送達代收人住所地,並由該址管理委員會 人員收受,有上開裁決書及送達證書(本院卷第35至43頁) 附卷可憑,依前開規定,已發生合法送達效力。然原告遲至 113年12月26日始提起行政訴訟,此有行政訴訟起訴狀上收 狀章所載日期(本院卷第9頁)可考,已逾法定不變期間, 且其情形無從補正。是本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依首揭規定 ,顯非合法,應以裁定駁回,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8

TPTA-113-交-3917-20250218-1

延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延長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4年度延收字第38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林青樺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AHMED SABER(孟加拉國籍)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延長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AHMED SABER延長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3年12月25日起暫予收容,經本院113年度續收字第9171號裁定續予收容,聲請人於該續予收容期間屆滿之5日前聲請延長收容。 具延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延長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4第2項):續予收容期間屆滿前,因受收容人所持護照或旅行文件遺失或失效,尚未能換發、補發或延期者。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5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2個月。 3.未滿12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延長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延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收容替代處分可能,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延長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8

TPTA-114-延收-38-20250218-1

監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撤銷假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監簡字第56號 114年1月21日辯論終結 原 告 王志卿 被 告 法務部矯正署 代 表 人 周輝煌 訴訟代理人 黃琪雯 上列當事人間撤銷假釋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5月24 日法矯署復字第11201108250號復審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前因竊盜、贓物、施用、轉讓及持有毒品等罪,經法院 判處有期徒刑9年1月確定,經入獄服刑後,於民國112年4月 10日自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下稱臺中監獄)假釋出監並 付保護管束,原定保護管束期滿日為114年4月2日。嗣臺灣 臺中地方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檢察官認原告於保護管 束期間內之112年10月11日、10月25日、11月2日、11月8日 、11月15日有報到後未完成尿液採驗之情事,違反保安處分 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規定且情節重大,函請臺中監獄依法 辦理撤銷假釋,臺中監獄審酌後認原告違反保護管束期間應 遵守事項,情節重大,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2項規 定報請被告撤銷對原告之假釋。被告審酌後以112年12月14 日法矯署教字第11201954260號函(下稱原處分),撤銷原 告之假釋。原告不服,循序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⒈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規定,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 者報告1次,112年10月25日、11月2日、11月8日及11月15日 期間,觀護人是否已違反報到比例原則。  ⒉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規定可緩刑處分,如再有違反假 釋期間規定,原告願加重刑期處分。另希望適用109年大法 官解釋,撤銷原告的假釋,改為緩刑處分,以及適用114 年 1月23日暫時停止保安處分的規定。  ㈡聲明:原處分及復審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    臺中地檢署觀護人已盡告知義務,於原告初次報到及後續約 談時,均明確告知其應確實履行觀護處遇,惟原告詎未遵行 ,卻於事後徒執前詞主張其未採尿有正當理由,所訴顯不可 採。又原告於一個半月内違規累計高達5次,違規情節顯屬 重大,被告依職權裁量後撤銷其假釋,核無違誤,且無比例 失衡而過度侵害原告權益之情事。  ㈡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四、本院之判斷:  ㈠事實概要記載之事實,有原告前案紀錄表(原處分卷第82至1 16頁)、被告112年3月25日法矯署教字第11201414410號函 (原處分卷第12頁)、臺中地檢署檢察官執行保護管束指揮 書(原處分卷第19頁)、臺中地檢署112年12月4日函暨所附 報請撤銷假釋資料檢核表(原處分卷第16至18頁)、臺中監 獄112年12月12日函暨所附報請撤銷假釋報告表、作業程序 檢視表及應備文件檢視表(原處分卷第3至7頁)、原處分( 原處分卷第1至2頁)及復審決定(本院卷第23至25頁)等附 卷足稽,為可確認之事實。  ㈡按法務部得將假釋之審查、維持、停止、廢止、撤銷、本章 有關復審審議及其相關事項之權限,委任所屬矯正署辦理, 監獄行刑法第137條定有明文。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4條第2 項規定:「法務部得於地方法院檢察處置觀護人,專司由檢 察官指揮執行之保護管束事務。」第65條前段規定:「檢察 官對於執行保護管束者,負隨時調查、監督之責;……。」第 66條規定:「執行保護管束者,對於受保護管束人,得指定 其遵守一定之事項;受保護管束人不遵守時,得予以告誡, 或報請指揮執行之檢察官為適當之處理;必要時,得限制其 自由。」第68條規定:「(第1項)執行保護管束者,應按 月將受保護管束人之執行情形,報告檢察官。其有違反第74 條之2各款情形之一時,應列舉事實,立即報告。(第2項) 對於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者,檢察官認有違反第74條之2各款 情形之一時,應即通知原執行監獄之典獄長。」第74條之2 規定:「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 :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 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 人或告發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 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次。五、非經執行保 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10日以上時 ,應經檢察官核准。」第74條之3規定:「(第1項)受保護 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 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第2項)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者,如有前項情形時,典獄長得報請撤銷假釋。」  ㈢經查,原告於112年4月11日向臺中地檢署檢察官報到時,檢 察官已告知保護管束期間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 規定事項,在假釋期內如違反保護管束規則情節重大,將報 請撤銷假釋,有臺中地檢署報到筆錄及受保護管束人應遵守 事項暨報到具結書(原處分卷第20至24頁)在卷可稽。又原 告於112年10月11日、10月25日、11月2日、11月8日、11月1 5日報到後未完成尿液採驗共5次,且歷次違規均經臺中地檢 署發函告誡及諭知再度違規之法律效果,並送達原告,且觀 護人於原告報到約談時,亦有告知其應於約談後前往採尿等 情,有臺中地檢署觀護輔導紀要表、告誡函及送達證書(原 處分卷第26至52頁)附卷可參。另證人即觀護人林曉鴻於本 院審理時具結證稱:原告於上開日期報到後未依規定採尿, 這幾天的狀況,應該都是原告無法採尿,伊認為原告有施用 的可能,可是不能明確的問,伊不清楚原告的原因,最後結 論就是沒有採尿,並且有輔導原告做戒癮治療,伊認為沒有 什麼正當的理由,原告也沒有提任何正當的理由,一般認為 除非醫療上有使用到會影響到尿檢的藥品,如嗎啡,原告也 沒有說因為生病使用嗎啡,亦無提供相關證據,所以認為沒 有正當理由;如果沒有完成採尿會告誡,112年11月2日有讓 原告簽說如果沒有報到的話,會以違規情節重大報請撤銷假 釋,每次沒有採尿時,有發書面告誡函,已經寫的很清楚, 當日是伊用電腦打字,讓原告看完後簽名等語(本院卷第11 9至120頁),堪認原告在保護管束期間內,多次未能確實遵 行命令接受尿液採驗,顯見保護管束處分對原告確已不能收 效,而屬違反保護管束之約定且情節重大甚明。是被告基此 認定原告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規定,且情節 重大,以原處分撤銷原告假釋,自於法有據。  ㈣原告前開主張均不可採,分別論述如下:  ⒈衡諸原告為毒品案件之受刑人,接受矯正之核心事項本即為 毒品之戒絕事項,然依觀護輔導紀要表(原處分卷第26、31 、37、43、49頁)內容,可知原告於112年10月11日開始報 到後未完成尿液採驗,且觀護人於當日發現原告神情態度異 常,改為密集報到採尿,嗣原告仍未依規定採尿,故繼續維 持密集採尿。準此,觀護人審酌原告為毒品案件之受刑人, 且屢次於報到後未完成尿液採驗,於是對原告採取密集採尿 之方式,並未違反比例原則。  ⒉觀諸司法院釋字第796號解釋意旨,足見其係論斷修正前刑法 第78條第1項本文牴觸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有違憲法第8條 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而宣告自該號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 力,解釋標的並不及於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及第74條 之3在內至明。再者,依刑法第78條與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3之規定意旨,可知前者係規範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之 情形,而後者則適用於假釋中之受保護管束人有違反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2所列應遵守事項情節重大情形,二者均 為撤銷假釋之事由規定,彼此之法規範位階相同,各自單獨 完足其要件與效果,於適用上並行不悖。申言之,假釋中之 受保護管束人只要符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規定之情 形,即該當撤銷假釋要件,並不以兼具刑法第78條規定之應 撤銷假釋事由為必要。是原告主張應適用司法院釋字第796 號解釋,難以採為對其有利認定之依據。又原告並未受緩刑 之宣告,則檢察官自無法適用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 項之規定。 ㈤綜上,原處分認事用法並無違誤,復審決定遞予維持,亦無 不合。原告徒執前詞,訴請判決如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㈥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主張陳述,均 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駁。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 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8

TPTA-113-監簡-56-20250218-2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所得稅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稅簡字第70號 114年1月17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何百欣 被 告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 訴訟代理人 蔡佩璇 上列當事人間所得稅法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13年7月 4日台財法字第1131392291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0年1月22日因拍賣取得彰化縣○○市○○街00號房 屋暨其坐落基地持分1/6(下稱系爭房地),嗣於111年7月1 日將系爭房地出售予周奎妙,並於同年9月21日完成所有權 移轉登記(下稱系爭交易),惟未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5規 定,於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起算30日內辦理房屋土 地交易所得稅(下稱房地合一稅)申報。嗣經被告依查得資 料,以112年3月30日第0000000000號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 稅未申報核定通知書(下稱核定稅額處分),核定應納稅額 為348,365元,並以112年6月28日第Z0000000000000號裁處 書(下稱原處分),按補徵稅額處0.8倍之罰鍰新臺幣(下 同)278,692元。原告對於罰鍰部分申請復查,經被告113年 2月16日財北國稅法務字第1130004675號復查決定(下稱復 查決定)維持。原告不服,循序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系爭交易因具買賣重大爭議,直至111年12月23日始確定順 利完成,且原告不諳不動產買賣實務,仲介亦未提醒原告申 報房地交易所得,以致原告未能於所得稅法第14條之5規定 之申報期間申報,顯屬原告應受責難程度較輕之事由,與一 般疏忽怠惰情形不同。被告作成原處分未審酌此節,僅考量 原告已繳清本稅裁處所漏稅額0.8倍罰鍰,難謂無裁量怠惰 之違法。  ㈡聲明:訴願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房地合一稅為納稅義務人之法定義務,且納稅者權利保護法 第16條第2項亦規定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行政處罰。再者 原告自系爭交易買賣契約書第6條第7款約定及土地增值稅免 稅證明書收據聯所載警語,均可得知應申報納稅,難以不諳 不動產交易為由卸免義務。被告審酌原告曾於107年出售房 地未辦理房地合一稅申報經裁罰,並非首次違章,又原告已 繳清本稅,有助於稽徵成本之節省,而裁處補徵稅額0.8倍 罰鍰,已考量原告違章情節及程度而為適切裁罰,並無裁量 怠惰之違法。  ㈡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四、本院之判斷:  ㈠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1項規定:「個人及營利事業交易中華民 國105年1月1日以後取得之房屋、房屋及其坐落基地或依法 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以下合稱房屋、土地),其交易所 得應依第14條之4至第14條之8及第24條之5規定課徵所得稅 。」第14條之4第1項、第3項第1款第1目規定:「(第1項) 第4條之4規定之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或損失之計算,其 為出價取得者,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原始取得成本,與 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其為 繼承或受贈取得者,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繼承或受贈時 之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按政府發布之消費者物價指 數調整後之價值,與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後之 餘額為所得額。但依土地稅法規定繳納之土地增值稅,除屬 當次交易未自該房屋、土地交易所得額減除之土地漲價總數 額部分之稅額外,不得列為成本費用。(第3項)個人依前2 項規定計算之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減除當次交易依土地稅 法第30條第1項規定公告土地現值計算之土地漲價總數額後 之餘額,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按下列規定稅率計算應納稅 額:一、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㈠持有房屋、土地之期 間在2年以內者,稅率為百分之45。」第14條之5第1款規定 :「個人有前條之交易所得或損失,不論有無應納稅額,應 於下列各款規定日期起算30日內自行填具申報書,檢附契約 書影本及其他有關文件,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申報;其有應 納稅額者,應一併檢附繳納收據:一、第4條之4第1項所定 房屋、土地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第108條之2 第1項、第3項規定:「(第1項)個人違反第14條之5規定, 未依限辦理申報,處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鍰。……( 第3項)個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申 報,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額外,應按補徵稅額處3倍以下 之罰鍰。」而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5規定,不論有無應納稅 額,均應於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起算30日內自行填具申 報書,並檢附契約書及其他有關文件,向稅捐稽徵機關申報 房地合一稅,尚非待稅捐稽徵機關通知,始有申報義務。 ㈡事實概要欄所載事實,有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10年1月20日不 動產權利移轉證書及送達證書(原處分卷第89至91頁)、系 爭交易不動產買賣契約書(原處分卷第78至85頁)、系爭房 地土地建物查詢、異動索引、異動清冊查詢資料(原處分卷 第58至75頁)、被告111年12月19日函(原處分卷第105至10 6頁)、核定稅額處分(本院卷第163至165頁)、原處分( 原處分卷第122頁)、復查決定(原處分卷第151至158頁) 及訴願決定(本院卷第167至175頁)等附卷足稽,為可確認 之事實。又原告就系爭交易所得應納稅額348,365元,未依 所得稅法第14條之5第1款規定之期限辦理系爭交易所得之申 報等情,業據原告陳明在卷(本院卷第238至239頁),且有 上開系爭房地土地建物查詢、異動索引、異動清冊查詢資料 、被告111年12月19日函及核定稅額處分在卷可佐,亦堪認 定。準此,原告違反所得稅法第14條之5第1款規定辦理房地 合一稅申報之行政法上義務,臻屬明確,被告作成原處分裁 罰,自於法有據。  ㈢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規定:「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 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司法院釋字第64 1號解釋理由書謂:「對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處以 罰鍰,其違規情節有區分輕重程度之可能與必要者,應根據 違反義務情節之輕重程度為之,使責罰相當。」是可知,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或制裁,須符合責罰相當原則。依被 告裁處時之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下稱裁罰 倍數參考表)關於所得稅法(綜合所得稅)第108條之2第3 項部分規定:「個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房屋、土地交易 所得申報,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額外,應按補徵稅額處3 倍以下之罰鍰。一、漏稅額在10萬元以下者,處所漏稅額1 倍之罰鍰。二、漏稅額超過10萬元,在20萬元以下者,處所 漏稅額○‧八倍之罰鍰。三、漏稅額超過20萬元者,處所漏稅 額1倍之罰鍰。……六、依前5點處罰案件,於裁罰處分核定前 已補繳稅款者,依前5點規定之倍數酌減百分之二十處罰。 」而該裁罰倍數參考表係主管機關財政部,為協助稅捐稽徵 機關就法律授予裁罰裁量權之行使,在遵循法律授權目的及 範圍內,為實踐具體個案正義,並顧及法律適用之一致性及 符合平等原則,分別就所得稅法等各種稅務違章案件之不同 情節,訂定不同之處罰數額或倍數,與法律授權目的尚無牴 觸,稅捐稽徵機關自得援引裁罰倍數參考表作成裁罰處分。 準此,本件被告審酌原告未於所得稅法第14條之5第1款規定 之期限辦理房地合一稅申報,且原告曾於107年度出售房地 未辦理申報經裁處罰鍰(原處分卷第114頁),並非首次違 反辦理申報義務等情,依裁罰倍數參考表,本應依補徵稅額 348,365元處1倍之罰鍰,惟原告已繳清本稅,有助於稽徵成 本之節省,僅依補徵稅額處0.8倍罰鍰278,692元,核無與法 律授權之目的相違或出於不相關事項考量之裁量逾越或濫用 ,亦無消極不行使裁量權之裁量怠惰等情事,復無過當,且 罰責相當,於法自無不合。  ㈣至原告雖以前詞主張減輕罰鍰金額,惟系爭交易不動產買賣 契約書第6條第7款(原處分卷第83頁)已載明:「賣方需自 行檢視是否課徵房地合一稅(即所得稅),日後自行向稅捐 機關申報及繳納,與買方、地政士及仲介公司無涉」之約定 ,況原告前於107年度出售房地未辦理申報經裁處罰鍰等情 ,業如前述,且當時原告經被告通知,亦於108年1月2日提 出陳述意見書(原處分不可閱卷第114-15頁),自不得諉為 不知辦理房地合一稅申報一事。是原告前開主張,並不可採 。  ㈤綜上,原處分認事用法並無違誤,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遞予 維持,亦無不合。原告徒執前詞,訴請判決如聲明所示,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  ㈥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主張陳述,均 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駁。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 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4

TPTA-113-稅簡-70-2025021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3008號 原 告 廖志強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訴訟代理人 楊承達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10月1 日北市裁催字第22-A08E9O7A1號裁決(下稱原處分),提起行政 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860元由原告負擔。 三、原告應給付被告新臺幣560元。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言詞辯論的必要。因此,依行 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所有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 )於民國113年7月11日上午11時57分,在臺北市○○區○○街00 號前(下稱系爭地點),為警以有「併排停車」之違規,而 於同年7月16日舉發,並於同日移送被告處理。經被告依道 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56條第2項及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罰基準表)等規 定,以原處分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2,400元。原告不服 ,於是提起行政訴訟。 三、原告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原告當日騎乘另一部機車至臺北市立大同幼兒園上班,上午 11時38分打卡,約中午12時至○○○路O段OO號取披薩。系爭機 車遭不明惡意人士移車,而且還找了另一台機車,製造併排 違規之罰單,照片可看出原來就是停在騎樓內,且旁邊停車 格還有空位,沒有理由併排停車。  ㈡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   因原告未檢附相關佐證資料,致無法據以查證,原告應就其 所述系爭機車遭人移至違規處所之事實,依法負舉證責任。  ㈡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五、本院之判斷:  ㈠經查,本件舉發員警於本院審理時到庭具結證稱:當日早上9 點至12點之間,約11時許民眾檢舉很多地方,伊和另一位同 事依序處理這位民眾所檢舉之違規,伊先去處理其他地方的 違規,處理大概5個地方,才到本件違規現場。到違規現場 ,系爭機車與紅線的機車併排在一起,於是依法製單舉發; 在事發地點偶爾會有併排停車的情況,就伊在社子派出所, 沒有接獲民眾報這裡有車被移,通常是施工單位移動別人的 車輛;那位民眾那陣子經常對永平街及社中街檢舉違規停車 ,而且報案會提及到場未看到員警舉發就會錄影送督察;伊 沒有移動系爭機車等語(本院卷第132至134頁),又本院當 庭勘驗舉發員警密錄器影片,勘驗結果如下:員警走到系爭 地點畫面上可見系爭機車,系爭機車停放如採證照片所示的 位置,員警使用手機進行開單,員警將舉發通知單釘起來放 在系爭機車上,並且拍攝系爭車輛。接著對另一台停在紅線 的機車開單,開完單之後,滑動手機,接著碰到另一位員警 ,與之交談確認無誤後,離開現場,有勘驗筆錄(本院卷第 134頁)附卷可參。依上開舉發員警證詞及勘驗結果,並參 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士林分局113年8月2日函所附採證照片 (本院卷第78頁)、機車車籍查詢(本院卷第93頁)等證據 資料,可徵舉發員警依民眾檢舉,前往系爭地點發現原告所 有之系爭機車有併排停車之違規情形,而予以舉發等情,已 可認定原告有「併排停車」之違規行為。  ㈡原告雖以前詞主張,惟被告就原告本件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 行為,業已提出上開證據資料為佐,且原告既為系爭機車之 所有人,對系爭機車具有支配實力,則被告就系爭機車確係 併排停車,可認已盡其就裁罰事實所負之舉證責任,並已足 使本院形成「沒有合理可疑」蓋然性程度之確信。而原告固 提出打卡紀錄及訂購披薩之訂單紀錄(本院卷第15至17頁) ,證明其當時並未騎乘系爭機車,然而縱使原告所述為真, 亦未能排除其他人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機車之可能性。又原 告未能提供其他事證或證據方法足供證明或調查,是其所主 張系爭機車遭他人移車之有利於己事實仍陷於真偽不明,則 本件自難以原告上開片面主張,遽為其有利之認定。  ㈢被告依道交條例第56條第2項及裁罰基準表等規定作成原處分 ,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㈣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訴訟資料經本 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 明。 六、本件第一審裁判費300元及證人日旅費560元,應由原告負擔 。因被告已預納證人日旅費56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用 額如主文第2、3項所示。 七、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附錄應適用法令: 一、道交條例第56條第2項規定:「汽車駕駛人停車時,有併排 停車之情事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2千4百元罰鍰。」

2025-02-13

TPTA-113-交-3008-2025021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3895號 原 告 胡連庭 上列原告因交通裁決事件,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行政訴訟,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 件,經審判長定期間命補正,而未遵期補正者,依同法第10 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上開規定 ,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之規定,於交通裁決事件 亦適用之。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3 0日裁定命原告於該裁定送達之日起7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 114年1月15日送達原告,有送達證書在卷可證。原告逾期迄 未補正,其起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2025-02-13

TPTA-113-交-3895-20250213-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3768號 原 告 吳𢙨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11月2 9日北市裁催字第22-AX0000000號裁決(下稱原處分),提起行 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言詞辯論的必要。因此,依行 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7月29日上午9時54分,在臺北市○○區○○路0 00號處(下稱系爭地點),騎乘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 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為警以有「汽車駕駛人未依規定 使用方向燈」之違規行為(下稱系爭違規行為),而於同年 8月15日舉發,並於同日移送被告處理。經被告依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2條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罰基準表)等規定,以原處分 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元。原告不服,於是提起行 政訴訟。 三、原告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路OOO號處為路底,碰到承德路成T字路口,此處唯一只能 右轉彎的路口,路面上也有右轉彎的地標,行經只能右轉, 別無去向。又系爭地點號誌亮綠燈時,只有往前右彎的車輛 ,並無其他方向來車,雖有斑馬線的標線,但亦是紅燈,故 根本沒有行人交織的現象。  ㈡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   系爭地點並非封閉型彎道或路口,此有Google圖資可證,故 系爭機車於該道路路口轉彎時仍會與道路其他方向車輛、行 人交織,是系爭機車右轉彎時仍需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 稱道安規則)第91條第1項第1款規定使用右側方向燈,提示 後方、往來車輛及行人系爭機車之行車動向。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經本院詳細審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士林分局113年10月21日函 暨所附採證照片(本院卷第59至67頁)、Google街景圖(本 院卷第81至83頁)、機車車籍查詢(本院卷第77頁)等證據 資料,已可認定原告有系爭違規行為。  ㈡原告雖以前詞主張,惟按車輛方向燈為汽車駕駛人互通訊息 之重要憑藉,使用目的係為提醒其他用路人注意其行車動線 ,並有足夠時間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以保障用路人行車安 全,當駕駛人只是依循道路線型行駛時,對於其他用路人不 會產生必須特別留意其行車動線之情形,而無使用車輛方向 燈之必要,反之當行車改變方向,包括車輛轉向、轉彎時, 駕駛人即應顯示方向燈。尤其,在車輛駛至交岔路口時,會 有多方向車輛駛至路中會車之可能,為使進入交岔路口車輛 注意其他用路人之行向,於轉彎時更應使用方向燈,此一使 用轉彎方向燈之作為義務,並不因行駛車道於路面劃設有弧 形箭頭指向線,或是顯示有箭頭綠燈之號誌,屬於應依指示 方向行駛之轉彎專用車道而有異,要言之,駕駛人只要遇有 轉彎、轉向時,即應使用方向燈,如有違反,即屬不依規定 使用轉彎方向燈光,該當道交條例第42條所定之處罰要件( 本院111年度交上字第80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觀諸採證 照片(本院卷第64、66頁)及Google街景圖(本院卷第81至 83頁),可見系爭地點並非封閉型彎道或路口,系爭機車沿 大南路行駛,再右轉至承德路4段,顯然已改變原有之行進 道路與方向,係交岔路口之右轉行為,難謂屬「依循原道路 線型行駛」而不用使用方向燈之情形,原告既為右轉彎,自 應使用右轉方向燈。又系爭地點路面雖劃設有右轉白色弧形 箭頭之右轉專用車道,原告行駛該車道,固只能右轉彎至承 德路4段,但使用方向燈仍可讓行車動態更加明確,非全無 提醒其他用路人注意之作用。況且轉彎專用車道與顯示方向 燈並不衝突,使用方向燈在於使周遭車輛,尤其是後方車輛 得以預測前車動態,後車駕駛人亦有應注意車前狀況,以採 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之義務,若遇前車使用方向燈,只要稍加 留意應即可辨明其行車意向是轉彎或變換車道,不致造成混 淆。是原告前開主張,尚難憑採。  ㈢被告依道交條例第42條及裁罰基準表等規定作成原處分,並 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㈣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訴訟資料經本 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 明。 六、本件第一審裁判費300元,應由原告負擔。 七、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法 官 邱士賓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書記官 蔡叔穎 附錄應適用法令: 一、道交條例第42條規定:「汽車駕駛人,不依規定使用燈光者 ,處新臺幣1千2百元以上3千6百元以下罰鍰。」 二、道安規則第91條第1項第1款規定:「行車遇有轉向、減速暫 停、讓車、倒車、變換車道等情況時所用之燈光及駕駛人之 手勢,應依下列規定:一、右轉彎時,應先顯示車輛前後之 右邊方向燈光,或由駕駛人表示左臂向上,手掌向右微曲之 手勢。」第109條第2項第2款規定:「汽車駕駛人,應依下 列規定使用方向燈:……二、左(右)轉彎時,應先顯示車輛 前後之左(右)邊方向燈光;變換車道時,應先顯示欲變換 車道方向之燈光,並應顯示至完成轉彎或變換車道之行為。 」 三、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8條第1項規定:「指向 線,用以指示車輛行駛方向。以白色箭頭劃設於車道上。本 標線設於交岔路口方向專用車道上與禁止變換車道線配合使 用時,車輛須循序前進,並於進入交岔路口後遵照所指方向 行駛。」第2項第2款規定:「本標線之式樣,依其目的規定 如下:……二、指示轉彎:弧形箭頭。」

2025-02-12

TPTA-113-交-3768-2025021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