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上字第441號
上 訴 人 張聰榮
訴訟代理人 張銘顯
成介之律師
被 上訴 人 周濂
周涓
上 二 人
訴訟代理人 林瑤律師
張念涵律師
複 代理 人 葉沛瑄律師
被 上訴 人 邢毓瀚
邢忠婷
邢忠嫻
邢忠遠
(上四人為周溱之承受訴訟人)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1年8月
5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5753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於113年12月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被上訴人周溱於原審判決後之民國111年8月26日死亡,其繼
承人為邢毓瀚、邢忠婷、邢忠嫻、邢忠遠(下稱邢毓瀚等4
人,有被上訴人周濂、周涓所提周溱之追思禮拜邀請函、民
事陳報狀及戶籍謄本可憑(見本院㈠卷第317頁、第327頁、
第335頁、第336頁;㈡卷第11頁、第45頁),上訴人不爭執
邢毓瀚等4人為周溱之繼承人,並聲明由邢毓瀚等4人承受訴
訟(見本院㈠卷第351頁、㈡卷第15頁、第45頁),核無不合
,應予准許。
二、民事訴訟法第168條所定,當事人死亡者,訴訟程序在應續
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於有訴訟代理人時不
適用之,同法第173條本文有明定。查被上訴人周濂於本院
委任林瑤律師、張念涵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有民事委任書為
憑(見本院㈠卷第79頁)。嗣周濂於本院判決前之113年8月
間死亡(見本院㈡卷第197頁),雖未經其繼承人承受訴訟,
依上開規定,本院仍得將周濂列為當事人而為判決。
三、被上訴人邢毓瀚等4人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
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上訴人聲請,由其一造辯
論而為判決。
四、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更正事實上之陳述者,非為訴之變更
或追加,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56條規定即明,依同法第463條
規定,於第二審程序準用之。上訴人就其主張侵權行為、不
當得利及債務不履行之原因事實,於本院改稱均指被上訴人
周溱、周濂、周涓(下分稱其姓名,合稱為周溱等3人)於
民國100年11月9日出賣坐落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
下稱系爭土地)應有部分各9/20、3/20、3/20予訴外人劉綉
珠之行為(下稱系爭出售行為),沒有其他(見本院㈡卷第2
29頁),核其所為,屬不變更訴訟標的而更正事實上之陳述
,併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上訴人主張:兩造原為系爭土地之共有人,伊之應有部分為
1/4,另周溱、周濂、周涓之應有部分依序為9/20、3/20、3
/20,合計應有部分為3/4(下稱系爭應有部分),詎周溱等
3人於100年11月9日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珠(即系爭出
售行為),未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通知伊優先承購,係
共同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伊之權利,並違反土地法第
34條之1及執行要點第11點關於優先承購權之保護他人規定
,應連帶賠償伊新臺幣(下同)215萬6,088元之損害;倘認
侵權行為請求權罹於時效,因周溱等3人無法律上原因受有
出賣土地的利益,亦應返還以出售系爭應有部分之價格與本
件起訴時之價差計算之215萬6,088元利益。又周溱等3人已
將系爭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劉綉珠,無從以買賣為原因將該
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伊,已陷於給付不能之狀態,亦應賠償
伊215萬6,088元之損害等情。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
第2項、第185條第1項、第197條第2項、第179條、第226條
第1項規定,擇一求為命被上訴人連帶給付上訴人215萬6,08
8元,及自111年7月13日民事言詞辯論意旨狀繕本送達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利息之判決(本院㈠卷第1
64頁、第165頁、㈡卷第228頁,原審關此部分為上訴人敗訴
之判決,上訴人聲明不服,提起上訴。未繫屬本院者,不予
贅述)。其上訴聲明:(一)原判決關於駁回上訴人後開第
㈡項之訴部分及該部分假執行之聲請,均廢棄。(二)被上
訴人應連帶給付上訴人215萬6,088元及自111年7月13日民事
言詞辯論意旨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
計算之利息。(三)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上訴人周濂、周涓以:系爭出售行為並未侵害上訴人之優
先承購權,倘認上訴人有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其於
110年6月24日提起本件訴訟,已罹於時效。周溱等3人基於
買賣行為而受有出售系爭應有部分之利益,不構成不當得利
。系爭應有部分業已移轉完畢,上訴人無從行使優先承購權
,兩造間未成立買賣關係,周溱等3人自無給付不能之損害
賠償責任可言等語置辯。周溱之承受訴訟人邢毓瀚等4人雖
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任何聲明或陳述,
惟周溱於原審答辯之內容,均與周濂、周涓上開所辯相同(
見原審訴字卷〈下稱原審卷〉第395頁至第399頁)。
三、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應連帶給付215萬6,088元本息,為被上
訴人以前開情詞所否認。經查:
(一)上訴人不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185條第
1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連帶賠償215萬6,088元本息。
1、按出賣之共有人違反通知義務,致未受通知之他共有人無
從行使優先承購權,倘構成侵權行為致該共有人因此受有
損害,固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則請求出賣之共有人負損害賠
償責任。然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
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消
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時效完成後,債務人得
拒絕給付,民法第197條第1項前段、第128條前段、第144
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知有損害,係指知悉損害之發生
而言,對於損害之程度、種類或數額則無認識之必要。又
所謂請求權可行使時,係指其行使請求權已無法律上之障
礙而言。是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於請求
權人知悉受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即應起算時效。
2、上訴人不爭執系爭土地之共有人原為上訴人、周溱、周濂
、周涓,應有部分依序為1/4、9/20、3/20、3/20,嗣周
溱等3人於100年11月9日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珠等事
實(見本院㈠卷第166頁、167頁),並有土地登記申請書
可佐(見原審卷第481頁至第487頁)。參諸上訴人108年6
月26日以周溱等3人為被告所提之刑事告訴狀所載:周溱
、周濂及周涓於出賣系爭土地應有部分各9/20、3/20、3/
20予劉綉珠時,並未通知告訴人(即上訴人,下同),告
訴人亦未放棄優先承購權,竟於100年11月9日與劉綉珠簽
訂買賣契約後,在土地所有權移轉之土地登記申請書備註
欄註記「優先購買權人已放棄優先購買權,如有不實,出
賣人願負法律責任」等語,並於同年11月17日委由訴外人
劉善武向新北市中和地政事務所申請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
登記‧‧上情係因告訴人另有其他共有土地經其他共有人出
售而通知告訴人行使優先購買權,告訴人方檢閱名下土地
登記情況,而經告訴人於107年7月16日調閱系爭土地登記
簿等資料後發現,爰依法提出告訴,周溱等3人之前開犯
行,涉犯刑法第214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等內容,並
檢附系爭土地登記申請書、107年7月16日之異動索引(見
原審卷第421頁至第433頁、第481頁至第495頁);及上訴
人陳稱:伊於107年7月調閱謄本資料是要知道系爭土地共
有異動情形,並瞭解出售之價格。107年調閱謄本時,還
不曉得優先購買權,是到107年9月其他塊土地通知優先承
購時,才知道其他共有人有優先承購這件事,想到系爭土
地也是共有土地,才將原來調閱的謄本拿出來看,才知道
底下有記載放棄優先承購之字眼等語(見本院㈡卷第230頁
)以考,可知上訴人於107年7月調取系爭土地登記資料,
知悉周溱等3人於100年11月9日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
珠之事實,斯時當已知悉其受有不能行使優先承購權取得
系爭應有部分之損害,嗣經其他土地之共有人於107年9月
通知上訴人行使優先承購權,經其檢視系爭土地登記資料
而查知周溱等3人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珠時,並未通
知上訴人優先承購等情,則上訴人至遲於107年9月亦已知
悉其其受有不能行使優先承購權取得系爭應有部分之損害
,且上訴人於當時如對周溱等3人行使本件侵權行為損害
賠償請求權,並無法律上之障礙,上訴人於110年6月24日
始提起本件訴訟(見原法院調解卷第5頁),顯已逾2年之
請求權時效。至上訴人所稱:伊直到108年6月26日至律師
事務所諮詢後才確定本件損害事實等語(見本院㈡卷第230
頁),僅為上訴人不行使其請求權之過程,尚不能阻止本
件請求權時效之進行。是上訴人於請求權罹於時效後始提
起本件訴訟,周溱等3人為拒絕給付之時效抗辯,即屬有
據。
3、基上,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185條
第1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連帶賠償215萬6,088元本息,
自無理由。
(二)上訴人不得依民法第197條第2項、第179條規定,請求被
上訴人連帶返還215萬6,088元。
1、按損害賠償之義務人,因侵權行為受利益,致被害人受損
害者,於前項時效完成後,仍應依關於不當得利之規定,
返還其所受之利益於被害人,民法第197條第2項固有明文
。該項所謂「依關於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加害人返還
其所受之利益,仍須具備不當得利請求權之構成要件。而
同法第179規定之不當得利,須當事人間財產損益變動,
即一方所受財產上之利益,與他方財產上所生之損害,係
由於無法律上之原因所致者,始能成立。倘受益人基於債
權取得利益,即屬有法律上之原因受利益,自不成立不當
得利。
2、周溱等3人於100年11月9日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珠,其
依買賣行為而受有出售系爭應有部分之利益,非其依權益
歸屬內容不應取得之利益,自非無法律上之原因。又依土
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所載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
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之規定,可知周溱
等3人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珠,或由上訴人優先承購
,周溱等3人可獲得之利益相同,自難認周溱等3人因系爭
出售行為而獲有與本件起訴時之價差利益。況周溱等3人
於100年12月6日將系爭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劉綉珠(見原
審卷第495頁)後,已非系爭應有部分之所有人,是周溱
等3人出售系爭應有部分之價格與本件起訴時之價差利益
,顯非周溱等3人取得,上訴人主張周溱等3人無法律上原
因受有出賣土地的利益,被上訴人應依民法第197條第2項
、第179條規定,連帶返還以出售系爭應有部分之價格與
本件起訴時之價差計算之215萬6,088元利益本息,亦無理
由。
(三)上訴人不得依民法第226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連帶
賠償215萬6,088元。
1、土地共有人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1項規定出賣共有之土地
,未依同條第2項規定通知他共有人,並辦畢所有權移轉
登記,他共有人於移轉登記後知悉上情,不得依給付不能
之法律關係,請求出賣土地之共有人賠償損害(最高法院
109年度台上大字第2169號民事大法庭裁定參照),而出
賣共有土地全部,就各該共有人言,仍為出賣其應有部分
,故關於優先承購之法律關係解釋,於出賣應有部分或土
地全部,並無不同,則部分共有人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
項規定出售其土地之應有部分,並已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
而喪失共有人身分,縱有違反通知義務,已無從對其行使
優先承購權,且為出售者亦無與之訂立買賣契約之意願,
雙方自未成立買賣契約,該未受通知者即不得依給付不能
之法律關係請求出售應有部分之共有人賠償損害。
2、查周溱等3人於100年11月9日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劉綉珠,
已於同年12月6日將系爭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劉綉珠,為
兩造所不爭,並有地籍異動索引為證(見本院㈠卷第167頁
、原審卷第495頁),可知周溱等3人於上訴人主張優先承
購權時已喪失系爭土地之共有人身分,縱有違反通知義務
,依上說明,與上訴人間自未成立買賣契約,上訴人即不
得依給付不能之法律關係請求周溱等3人賠償損害,故上
訴人主張參酌土地法第34條之1執行要點第11點規定,本
件與出售共有土地全部之情形不同,周溱等3人就系爭應
有部分移轉登記予劉綉珠後,對其優先承購權即限於給付
不能狀態云云,並不足採,其據以依民法第226條第1項規
定,請求被上訴人連帶賠償215萬6,088元本息,亦無理由
。
四、綜上所述,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185
條第1項、第197條第2項、第179條、第226條第1項規定,請
求被上訴人連帶給付215萬6,088元及自111年7月13日民事言
詞辯論意旨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
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原審關此部分為上訴人敗
訴之判決,於法並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此部分不當
,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上訴。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黃書苑
法 官 胡芷瑜
法 官 林政佑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
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王韻雅
TPHV-112-上-441-2025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