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忠澤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61-170 筆)

附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2650號 原 告 王仲揚 被 告 泰剛工程有限公司 兼 法定代理人 劉育奇(已歿) 被 告 派工助理1 派工助理2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 實 一、原告部分之聲明及主張詳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所載。 二、被告部分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前 為之,但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起上訴前,不得提起,刑事 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及第488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法院認 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同法第50 2條第1項亦有明文。而所謂「附帶民事訴訟」原本為民事訴 訟程序,為求程序之便捷,乃附帶於刑事訴訟程序,一併審 理及判決;申言之,在刑事訴訟中,因有訴訟程序可資依附 ,而隨時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若案件無繫屬,自無程序 可資依附,無從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又按「提起附帶民事訴 訟,應提出訴狀於法院為之。前項訴狀,準用民事訴訟法之 規定」,刑事訴訟法第492 條定有明文。經核民事訴訟法第 244 條第1 項第1 款明定「起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 項,提出於法院為之: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同法第 116 條第1 項第1 款亦有「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應 記載下列各款事項: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 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 業所」、第2 項規定「書狀內宜記載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或 訴訟代理人之性別、出生年月日、職業、國民身分證號碼、 營利事業統一編號、電話號碼及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以 上均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準用之。又法院認為原告之訴 不合法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亦定 有明文。 二、經查: (一)被告泰剛工程有限公司、甲○○部分:   被告泰剛工程有限公司、甲○○並無因任何犯罪繫屬於本院中 ,此有其等臺灣高等法院前案紀錄表、繫屬案件簡表在卷可 稽,依上開說明,原告對被告等提起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並無繫屬之刑事訴訟程序可資依附,揆諸前揭說明,原告此 部分之訴即非合法。 (二)乙○○○1、乙○○○2部分:   查原告將「乙○○○1」、「乙○○○2」列為被告,然未記載當事 人真實姓名、所在地或住居所,亦未按本件被告之人數提出 繕本,欠缺法定必備之程式,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4日裁 定命原告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該裁定於同月18日寄存 送達原告之住所,並自同月28日生送達之效力,迄今仍未補 正等情,有本院上開裁定、送達證書附卷可稽,依前揭規定 ,原告此部分之訴當為不合法。 (三)綜上,原告對被告泰剛工程有限公司、甲○○所提之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未有刑事案件繫屬本院,原告亦未補正「乙○○○1 」、「乙○○○2」姓名、住居地等資料,則揆諸前開法條規定 ,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與法未合,應予駁回,其 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亦應併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之規定,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2025-01-07

TCDM-113-附民-2650-20250107-2

金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金簡字第74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郁祁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 偵字第39932號),因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 (113年度金易字第100號),爰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 決處刑如下:   主   文 陳郁祁犯洗錢防制法第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二款之無正當理由提供 金融帳戶合計三個以上予他人使用罪,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 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除證據部分補充「被告陳郁祁於本院 審理時之自白」外,其餘均引用如附件檢察官起訴書之記載 。 二、論罪科刑:  ㈠被告陳郁祁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修正公 布,於同年8月2日起生效施行,並將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 規定移列至同法第22條,現行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僅針對 金融機構外之實質性金融業者之定義作細微文字調整修正, 就無正當理由提供帳戶行為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均未修正 ,故上揭修正就被告所涉犯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第3項之犯 行並無影響,對被告而言即無有利或不利之情形,不生新舊 法比較之問題,依一般法律適用原則,逕行適用現行法即洗 錢防制法第22條第3項之規定。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3項第2款之無正當理 由提供金融帳戶合計三個以上予他人使用罪。  ㈢被告就本案雖未獲取犯罪所得,但其未於偵查中自白犯罪, 自無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減刑規定之適用(被告 並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犯行,茲不贅述新舊法比較之適 用)。  ㈣爰審酌被告並無前科,素行良好,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附卷可稽,其無正當理由提供起訴書附表一所示3 個帳戶予他人使用,致使真正犯罪者得以隱匿其身分,破壞 社會治安及金融秩序,造成警察機關查緝犯罪之困難,應予 非難,並考量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坦承犯行,惟並未與如起訴 書附表二所示被害人等達成和解,賠償其等之損失,兼衡被 告犯罪動機、目的、交付金融帳戶之數量、所生損害之程度 ,兼衡被告自陳之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狀況(見本院 金易卷第60頁)等一切情況,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 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三、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未獲取犯罪所得等語(見本院金易卷 第60頁),而卷內並無證據證明被告確有因本案犯行而有任 何犯罪所得,自無犯罪所得應予宣告沒收、追徵之問題。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第2項,逕以 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收受判決正本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   本庭提出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管轄第二審合議   庭。 本案經檢察官謝志遠提起公訴,檢察官王富哲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洗錢防制法第22條 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 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 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 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違反第一項規定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期約或收受對價而犯之。 二、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三個以上。 三、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四項規定裁處 後,五年以內再犯。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偵字第39932號   被   告 陳郁祁 女 31歲(民國00年00月0日生)             住○○市○○區○○○路0000○0號6             樓             居南投縣○○鎮○○路000○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已經偵查終結,認應該提起公 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郁祁基於交付3個以上金融帳戶予他人使用之犯意,無正當 理由,於民國112年9月底起,以通訊軟體LINE與真實姓名、年 籍不詳,自稱「龍兄」、「嘉良」之人聯絡,約定由陳郁祁交 付金融帳戶予「龍兄」、「嘉良」使用,陳郁祁遂於112年11 月11日,在統一超商京埔門市,將其所申請開立如附表一所 示金融帳戶之提款卡,寄送予「龍兄」、「嘉良」使用,並 於LINE告知「龍兄」、「嘉良」提款卡密碼、網路銀行帳號 及密碼。「龍兄」、「嘉良」所屬詐欺集團成員即另基於詐 欺犯意而詐騙如附表二所示之人。 二、案經如附表二所示之人訴由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報告 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 編號 證據名稱 待證事實 1 被告陳郁祁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自白 1.坦承於犯罪事實所載之時間、地點,以犯罪事實所載之方式交付帳戶3個以上予他人使用之事實。 2.被告無正當理由即交付犯罪事實所載帳戶予他人使用之事實。 2 如附表二所示之人於警詢 之指訴 證明他人使用犯罪事實所載 之帳戶之事實。 3 被告陳郁祁與「龍兄」、「嘉良」之LINE對話 截圖 證明被告無正當理由交付犯 罪事實所載帳戶予他人使用 之事實。 被告之金融帳戶之交易明 細表 二、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於113年7月3 1日修正公布,並自113年8月2日起施行,修正後洗錢防制法 第22條第1項、第3項規定:「(第1項)任何人不得將自己 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 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 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 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第3項)違反第1項規 定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一、期約或收受對價而犯之 。二、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3個以上。三、經直轄 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4項規定裁處後,5年 以內再犯」,與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第1、3項規定 :「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 向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 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 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違反第1項規定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一、期約或收 受對價而犯之。二、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3個以上 。三、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4項規 定裁處後,5年以內再犯」,除將「向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 業務之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改為「向提供虛擬資產服 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外,其餘內容及法定刑 度均相同,是上開規定之條文內容雖有所修正,然其修正係 無關乎要件內容之不同或處罰之輕重,而僅為文字、文義之 修正及條次之移列等,就本案被告所犯,尚無有利或不利之 情形,非屬法律變更,自不生新舊法比較之問題,應依一般 法律適用原則,適用行為時法之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 2第1、3項規定論處。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第3項第2款 、第1項之無正當理由交付三個以上帳戶予他人使用罪嫌。至 報告意旨認被告上揭行為,另涉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同法第 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嫌乙節,惟查,被告辯稱:伊 於112年9月底在臉書上找家庭代工,對方要求伊先匯款才可 以操作家庭代工平台,結果後來伊發現這是個投資平台,對 方把伊加進去另外一個群組暱稱「AS777888」,這個群組除 了伊之外還有2個人,一個自稱是特助暱稱「嘉良」,一個 暱稱「龍兄」,起初伊有先匯款,但對方跟伊說伊操作失敗 ,後來伊因為沒有錢,所以拿機車去跟中租貸款,再重新匯 過去,但又失敗,對方說要借錢給伊幫助伊生活,後來因對 方不想再借錢給伊,「嘉良」要伊將名下帳戶的提款卡提供 給他等語,並提出對話紀錄以佐其說,衡情,並非不可採信, 此外,卷內尚無足夠證據,證明被告確有詐欺之故意,然若 此部分成立犯罪,因與上揭起訴部分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 一罪、吸收犯之實質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不起訴處分,附此 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28  日               檢察官   謝志遠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6   日               書記官   陳文豐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 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虛擬通 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之帳號交付、 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 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違反前項規定者,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裁處告誡。 經裁處告誡後逾五年再違反前項規定者,亦同。 違反第一項規定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期約或收受對價而犯之。 二、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三個以上。 三、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四項規定裁處 後,五年以內再犯。 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應依第二項規定,由該管機關併予裁 處之。 違反第一項規定者,金融機構、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 及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得對其已開立之帳戶、帳號,或欲開立 之新帳戶、帳號,於一定期間內,暫停或限制該帳戶、帳號之全 部或部分功能,或逕予關閉。 前項帳戶、帳號之認定基準,暫停、限制功能或逕予關閉之期間 、範圍、程序、方式、作業程序之辦法,由法務部會同中央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警政主管機關應會同社會福利主管機關,建立個案通報機制,於 依第二項規定為告誡處分時,倘知悉有社會救助需要之個人或家 庭,應通報直轄市、縣(市)社會福利主管機關,協助其獲得社 會救助法所定社會救助。 附表一: 編號 金融機構 帳戶號碼 簡稱 1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 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戶 - 2 台中商業銀行 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 - 3 臺灣土地銀行 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 土銀帳戶 附表二: 編號 被害人 是否 提告 詐騙方式 匯款時間 匯款至被告 之帳戶 匯款金額 (新臺幣) 1 藍日亭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6日下午2時48分 土銀帳戶 15萬元 112年12月26日下午2時49分 15萬元 112年12月26日下午3時24分 70萬元 2 陳信則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7日中午12時39分 土銀帳戶 49萬元 3 彭大誠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7日下午3時4分 土銀帳戶 15萬4,000元 4 吳怡柔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7日下午3時45分 土銀帳戶 2萬6,000元 5 張舒晴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7日下午5時3分 土銀帳戶 10萬元 112年12月27日下午5時5分 10萬元 6 黃睿郁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8日下午1時17分 土銀帳戶 50萬元 7 凌福源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8日下午2時14分 土銀帳戶 66萬元 8 賴詩怡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8日下午2時51分 土銀帳戶 32萬5,000元 112年12月28日下午2時53分 5,000元 9 黃玟綺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8日下午3時8分 土銀帳戶 5萬元 112年12月28日下午3時9分 2萬元 10 盧萱翎 是 假投資詐欺 112年12月29日上午9時41分 土銀帳戶 44萬元

2025-01-07

TCDM-113-金簡-742-20250107-1

簡附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簡附民字第412號 原 告 甲○○ 被 告 乙○○ 上列被告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113年度簡字第1850號), 經原告提起請求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長 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5條第1項、第504 條第1項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 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紹輔 法 官 蔡有亮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2025-01-07

TCDM-113-簡附民-412-20250107-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1985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泓毅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 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202號),因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宜以簡易 判決處刑(113年度易字第3403號),爰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 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林泓毅施用第二級毒品,累犯,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檢察官起訴書之記載(如附件) 。 二、被告林泓毅前於民國111年間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本院以111 年度毒聲字第689號裁定送觀察、勒戒後,認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於111年12月16日釋放,並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 檢察官以111年度毒偵字第2432號、第2597號、111年度毒偵 緝字第639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在卷可佐。被告再犯本案施用第二級毒品犯行,係 於前揭觀察、勒戒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內再犯,自應依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23條第2項規定予以追訴、處罰。  三、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 項之施用第 二級毒品罪。被告為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而持有之 低度行為,為其施用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 (二)被告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本院分別以:⑴1 04年度中簡字第46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確定;⑵104年度 審訴字第139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共3罪)、7月(共2 罪),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3月確定;又因公共危險案件,經 本院以104年度中交簡字第195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確定 【下稱第⑶案】;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 先後以:⑷104年度審訴字第792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7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確定;⑸104年度簡上字第372號判決 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前開⑴至⑸案復經本院以105年度聲字 第247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月確定(下稱甲案);被 告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04年度審訴 字第107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7月,應執行有期徒刑1 年確定(下稱乙案)。嗣被告入監接續執行上開甲、乙2案 ,於108年1月17日縮短刑期假釋出監付保護管束,後遭撤銷 假釋,於108年8月2日入監執行殘刑10月28日,於109年6月2 9日徒刑執行完畢出監等情,業經檢察官於起訴書中說明被 告構成累犯及應加重其刑之理由,並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在卷可查。堪認被告於5年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 刑以上之罪,為累犯,審酌被告未因前案經徒刑執行完畢產 生警惕作用,竟又再犯本案相同罪質犯行,足徵其有立法意 旨所指之特別惡性及對刑罰反應力薄弱明確,且依其犯罪情 節,並無應量處最低法定刑,否則有違罪刑相當原則,暨有 因無法適用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之規定,致其人身自由 遭受過苛侵害之情形,爰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及司法院 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加重其刑。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有前述構成累犯之素行 外,仍不顧國家禁絕毒品之禁令,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 他命自戕身心,暨被告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參酌被告施用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行為,本質上乃屬戕害自己身心 健康之舉,尚未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或侵害他人權益之情形 ,兼衡其犯罪動機、目的,並衡酌其自述之教育程度、職業 、家庭生活經濟狀況(見毒偵卷第67頁被告警詢筆錄受詢問 人欄)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 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第2項,逕以 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收受判決書送達後20日內,以書狀敘述   理由(須附繕本),經本庭向本院管轄第二審之合議庭提起   上訴。 本案經檢察官黃政揚提起公訴,檢察官王富哲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 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夙股                 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202號   被   告 林泓毅 男 51歲(民國00年0月0日生)             住○○市○○區○○路0段000號12樓              之6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 起公訴,茲敘述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如下:     犯罪事實 一、林泓毅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4年度審 訴字第107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7月,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1年確定,嗣與另犯他罪經判處有期徒刑3年8月接續執行 ,迭經假釋、撤銷假釋執行殘刑,於民國109年6月29日縮短 刑期執行完畢。又因施用毒品案件,經依法院裁定送觀察、勒 戒後,認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於111年12月16日執行完畢 釋放,由本署檢察官以111年度毒偵字第2432號等案為不起訴 處分確定。 二、詎仍不知悔改,於上開觀察、勒戒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內,又基 於施用第二級毒品之犯意,於112年8月2日下午某時,在臺 中市西屯區某處,以燒烤玻璃球吸食煙霧之方式,施用第二 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次。嗣於同年8月4日晚間8時10分許, 在臺中市○○區○○○路0段000號為警攔查,因其為毒品列管人 口,經警持本署檢察官核發之強制到場(強制採驗尿液)許 可書強制其到場採集尿液送驗,結果呈安非他命、甲基安非 他命陽性反應,始悉上情。 三、案經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林泓毅於偵查中坦承不諱,且被告 為警查獲後,經採集尿液送檢驗,呈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 命陽性反應,有本署檢察官強制到場(強制採驗尿液)許可 書、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委託鑑驗尿液代號與真實姓 名對照表及欣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濫用藥物尿液檢驗報告 在卷可稽,足認被告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嫌堪以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之施用第二 級毒品罪嫌。又查被告前有如犯罪事實欄所載之論罪科刑及執 行情形,有本署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附卷可憑,其於有期徒刑 執行完畢5年內,故意再犯本件有期徒刑以上之罪,為累犯,且 被告所犯前案核與本案罪質、罪名均屬相同,足見其非一時 失慮、偶然之犯罪,甚且相同類型之犯罪,一犯再犯,屢經查 獲而不思悔改,足徵被告有其特別惡性,且對刑罰之反應力顯 然薄弱,請參照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及刑法第 47條之規定,審酌依累犯之規定加重其刑。 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3條第2項、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 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12  日                檢 察 官 黃政揚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28  日                書 記 官 張茵茹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 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 6 月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01-07

TCDM-113-簡-1985-20250107-1

簡附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簡附民字第436號 原 告 盧萱翎 被 告 陳郁祁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113年度金簡字第742號),經 原告提起請求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長久 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5條第1項、第504條 第1項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 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紹輔 法 官 蔡有亮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2025-01-07

TCDM-113-簡附民-436-20250107-1

中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毀棄損壞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中簡字第2328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屘 上列被告因毀棄損壞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 年度偵字第3927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楊屘犯毀損他人物品罪,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證據及應適用法條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 決處刑書之記載(如附件)。 二、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楊屘前無犯罪前科,素 行良好,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查,被告與 告訴人賴召容係鄰居關係,詎被告與告訴人素有嫌隙,不思 以理性、平和之態度溝通解決,竟以裝有拖地後汙水之澆水 容器,澆灌告訴人之植物盆栽,導致植物枯死,造成告訴人 財產損害,所為實非可取,並考量被告於犯後已坦承犯行, 然未與告訴人達成調解之犯後態度,復衡酌被告之犯罪動機 、目的、手段,及其自述之教育程度、家庭生活經濟狀況、 職業(見偵卷第19頁之警詢筆錄被告受詢問人欄)等一切情 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三、被告為本案毀損犯行持用之澆水容器,未據扣案,且非違禁 物,於日常生活中取得容易,其沒收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 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之規定,爰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 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簡易判決,得自本簡易判決收受送達之日起20日內   ,具狀敘明理由(須附繕本),向本院合議庭所管轄第二審   提起上訴。 本案經檢察官詹益昌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臺中簡易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54條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者,處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 萬 5 千元以 下罰金。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39274號   被   告 楊屘  女 72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里區○○路00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毀棄損壞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 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楊屘與賴召容係鄰居,雙方素有嫌隙,竟基於毀棄損壞他人 物品之犯意,於民國113年6月13日3時2分許,在賴召容位於 臺中市○里區○○路000巷00號住處前,持裝有拖地後汙水之澆 水容器,澆灌賴召容所有放置於該處之左手香等植物盆栽3 盆(共價值新臺幣5萬元),致盆栽內之植物於翌(14)日枯死 ,足以生損害於賴召容。嗣賴召容發現前開遭毀損之情,經 調閱監視錄影畫面並報警處理,始查悉上情。 二、案經賴召容訴由臺中市政府警察局霧峰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楊屘於警詢及偵查時坦承不諱,核 與證人即告訴人賴召容於警詢及偵查中指證歷歷,且有員警 職務報告、監視器錄影畫面擷圖及現場照片共6張等在卷可 按,足認被告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54條之毀損罪嫌。另告訴意旨認 被告以汙水澆灌之盆栽共5、6盆,惟此為被告於偵查中所否 認,供稱僅以汙水澆灌盆栽3盆,警方所提供之現場照片亦 無法辨識哪幾盆盆栽內之植物因此枯死,是此部分除告訴人 之單一指訴外,並無其他積極證據佐證,尚難認被告係毀損 共5、6盆盆栽內之植物,惟此部分若成立犯罪,與前揭聲請 簡易判決處刑部分為同一行為,應為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效力 所及,爰不另為不起訴處分,附此敘明。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24  日                檢 察 官 詹益昌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29  日                書 記 官 謝佳芬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54條 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者,處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 萬 5 千元以 下罰金。

2025-01-07

TCDM-113-中簡-2328-20250107-1

聲自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135號 聲 請 人 即 告訴人 楊紘珉 代 理 人 洪家駿律師 被 告 饒師凱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因被告侵占等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署臺 中檢察分署檢察長113年度上聲議字第2337號駁回聲請再議之處 分(原不起訴處分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263 44號),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聲請人楊紘珉前以被告饒師凱涉犯侵占等罪嫌,向臺灣臺中 地方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告訴,經該署檢 察官偵查後以113年度偵字第26344號為不起訴處分,聲請人 不服而聲請再議後,經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下稱 臺中高分檢)檢察長於民國113年8月15日,以聲請人就被告 涉嫌強制罪部分聲請再議不合法,就被告涉嫌侵占及毀損罪 部分聲請再議無理由,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2337號處分書 駁回聲請再議,而該駁回聲請再議之處分書於113年8月19日 分別送達聲請人指定之送達代收人及聲請人之住所地址,嗣 聲請人於法定期間10日內之113年8月28日,委任律師向本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述偵查卷證 核閱無訛,有上開不起訴處分書、駁回聲請再議之處分書、 送達證書、刑事准許自訴聲請狀上本院之收狀戳章及刑事委 任狀存卷可憑,聲請人之聲請程序,與上述規定相符,合先 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聲請意旨詳如刑事准許自訴聲請狀所載(如附件;聲請人僅 就被告涉嫌侵占、毀損部分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二、關於准許提起自訴之審查,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修正理由 雖指出:「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心證門檻、審查標準, 或其理由記載之繁簡,則委諸實務發展」,未於法條內明確 規定,然觀諸同法第258條之1修正理由一、第258條之3修正 理由三可知,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仍屬「對於檢察官 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制」,其重點仍在於審查 檢察官之不起訴處分是否正確,以防止檢察官濫權。而刑事 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檢察官依偵查所得之證據,足 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者,應提起公訴。」此所謂「足認被告有 犯罪嫌疑者」,乃指檢察官之起訴門檻,須有「足夠之犯罪 嫌疑」,並非謂「有合理之可疑」而已,換言之,乃檢察官 依偵查所得之事證,足認被告之犯行有獲致有罪判決之高度 可能時,始足當之。基於體系解釋,法院審查應否裁定准許 提起自訴,亦應如檢察官決定應否起訴時一般,採取相同之 心證門檻,以「足認被告有足夠之犯罪嫌疑」為審查標準, 並審酌聲請人所指摘不利被告之事證是否未經檢察機關詳為 調查或斟酌,或不起訴處分書所載理由有無違背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及證據法則,以決定應否裁定准許提起自訴。至於 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4項雖規定法院審查是否准許提起 自訴案件時「得為必要之調查」,依前開規定與說明,裁定 准許提起自訴制度既屬「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 外部監督機制」,則調查證據之範圍,自應以偵查中曾顯現 之證據為限,不可就聲請人提出之新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可 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而應依偵查卷內所存之證據判斷是 否已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所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 嫌疑」,否則將使法院身兼檢察官角色,而有回復糾問制度 之疑慮,違背刑事訴訟之控訴原則。 三、經查:  ㈠聲請人告訴意旨略以:被告、同案共犯林振漢(另移由臺灣 桃園地方檢察署偵辦)與聲請人原本為生意上之合作夥伴, 聲請人與被告、林振漢共同成立軒漢綠能股份有限公司(下 稱軒漢綠能公司),並推派聲請人為軒漢綠能公司董事長, 聲請人遂於112年5月間,將其所有如附表所示之業務上所需 之工具及相關資料(下稱系爭辦公物品),先搬至軒漢綠能 公司所承租之址設臺中市○○區○○段000000000地號倉庫(下 稱系爭倉庫)内存放。嗣軒漢綠能公司因故解除聲請人董事 長職務,變更被告為董事長,詎被告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 有,基於侵占及強制之犯意,於112年7月10日,將上開倉庫 上鎖並向聲請人恫稱:「支付新臺幣(下同)12萬元租金, 否則拒絕返還系爭辦公物品,且將系爭辦公物品報廢」等語 ,以此方式妨害聲請人使用系爭辦公物品之權利,並將系爭 辦公物品侵占入己,拒不返還,甚而加以清除毀損,致令系 爭辦公物品受損不堪使用,足以生損害於聲請人。因認被告 涉有刑法第304條之強制、第335條第1項之侵占及同法第354 條之毀損等罪嫌。  ㈡臺中地檢署檢察官偵查終結後,以113年度偵字第26344號對 被告為不起訴處分之理由略以:  ⒈被告辯稱:聲請人是軒漢綠能公司成立時的董事長,他出資5 0萬元,成立這家公司要500萬元,其他不足的金額,由林振 漢投資,我只是軒漢綠能公司裡管財務的,軒漢綠能公司成 立不到1、2個月時間,聲請人的昶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昶 紘公司)員工打電話到軒漢綠能公司找聲請人,該員工說都 聯絡不到聲請人,所以我覺得聲請人的財力有問題,我就提 醒林振漢;系爭倉庫是聲請人承租,因為我們都在桃園,所 以聲請人就近在霧峰承租系爭倉庫,相關事宜都是他跟林振 漢聯繫,我只知道有太陽能電池在裡面,因為太陽能電池是 有記帳的,所以我才知道有太陽能電池在裡面,其他我就不 清楚;後來系爭倉庫租約到期,裡面的太陽能電池都已經搬 回桃園另外承租的倉庫,其他物品應該是處理掉了,應該是 由林振漢處理的,但我不知道是有收起來,還是怎麼處理等 語。  ⒉被告、林振漢與聲請人原本為生意上之合作夥伴,聲請人與 被告、林振漢共同成立軒漢綠能公司,並推派聲請人為軒漢 綠能公司董事長,嗣變更被告為董事長等情,業據被告供陳 不諱,核與聲請人、證人林振漢於警詢及偵查之證述相符, 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⒊證人即軒漢綠能公司之股東林振漢於偵查中證稱:軒漢綠能 公司員工接到昶紘科技的員工打電話來說要找聲請人,表示 聲請人積欠他們員工2個月薪水沒付,請我們幫忙找,我們 發現聲請人有問題,他的電話、手機都不接,後來找到他, 要他來把股份歸還給公司,解除他董事長身分,並請聲請人 將系爭倉庫鑰匙拿回來等語,核與被告所辯大致相符,復有 軒漢綠能公司112年7月10日股東臨時會會議紀錄在卷可稽, 且該會議紀錄上亦有聲請人之簽名,足認聲請人確實知悉其 已遭解除軒漢綠能公司董事長職務,則被告要求聲請人歸還 系爭倉庫鑰匙,並非無據。再者,聲請人於偵查中自陳:是 林振漢請員工把鑰匙收回去等語,難認被告有何強暴、脅迫 行為之行使,被告並無強制之主觀犯意及客觀行為,與刑法 強制罪之構成要件有間,自難遽以該罪責相繩。  ⒋又觀諸系爭倉庫廠房租賃契約書,該契約書之承租人即軒漢 綠能公司,由籌備處之發起人即聲請人所簽立,又該契約書 第6條第5點約定:「乙方(即軒漢綠能公司)遷出時或租賃 契約期滿後,如遺留物不搬出時,視作放棄,並同意由甲方 (即出租人)自行處理,乙方不得有異議。」參以軒漢綠能 公司於112年11月30日,確實曾以蘆竹大竹郵局之存證信函 通知聲請人取回系爭辦公物品,該存證信函並無「若不給付 租金,則拒絕返還系爭辦公物品」之語句,而係「若於112 年12月10日前未取回私自放置之辦公用品一批,軒漢綠能股 份有限公司將以報廢程序處理之」,有該郵局存證信函在卷 可考,而聲請人明知悉其有處理義務,竟拒不處理,嗣軒漢 綠能公司派員依系爭倉庫廠房租賃契約書約定清除系爭辦公 物品,自屬有據,難認被告有何侵占及毀損之犯行,自不能 遽以該等罪責相繩。  ㈢聲請人不服而聲請再議,經臺中高分檢檢察長駁回聲請再議 之理由(涉嫌侵占及毀損部分)略以:  ⒈按系爭倉庫廠房租賃契約書係由聲請人代表軒漢綠能公司籌 備處發起人之身分訂立,第2條已約定租賃期限自112年5月2 0日至113年5月19日止,第6條第5點並約定乙方即軒漢綠能 公司遷出時或租赁契約期滿後,如遺留物不搬出時,即視作 放棄,並同意出租人自行處理,乙方不得有異議,因此所生 之費用,由乙方支付並依前述處理,有該契約書影本可考。 足見聲請人訂立該契約書時,已知悉該契約書承租人乃軒漢 綠能公司,並非聲請人個人,且該契約書確有約定租賃契約 期滿後,如遺留物不搬出時,視作放棄,並同意出租人自行 處理。  ⒉證人林振漢於偵查中證稱:聲請人以昶紘公司入股軒漢公司 之資金50萬元,係向我借貸,迄今尚未歸還,軒漢綠能公司 員工接到昶紘公司員工打來說要找聲請人,表示聲請人積欠 他們員工2個月的薪水還沒付,請我們幫忙找聲請人,我們 發現聲請人有問題,聲請人的電話及手機都不接,後來找到 聲請人,要聲請人把股份歸還公司,解除他的董事長身分, 並請聲請人將系爭倉庫鑰匙拿回來,之後我與被告前去系爭 倉庫查看,發現系爭倉庫多了很多雜物與垃圾,於是發存證 信函給聲請人,請聲請人限期清走非屬軒漢綠能公司物品, 並給付應分擔之租金,系爭倉庫内放有軒漢綠能公司所有之 價值約5、600萬元之太陽能電池,但聲請人並沒有清理軒漢 綠能公司所有財產以外之物品,也不與被告及我聯絡,只發 存證信函回來,後來因系爭倉庫要還人家,就將太陽能電池 運回桃園,其餘物品請屋主處理掉等語,與被告所辯相符。 復有軒漢綠能公司112年7月10日之股東臨時會會議紀錄記載 改由被告擔任負責人,以及昶紘公司負責人即聲請人放棄併 購案等情,該會議紀錄上並有聲請人之簽名,有該會議紀錄 在卷可稽。足認聲請人自112年7月10日起,知悉其已遭解除 董事長職務,並退出併購案,則被告或林振漢基於軒漢綠能 公司之營運,要求聲請人歸還系爭倉庫鑰匙,洵有依據。又 觀諸上開租賃契約書已約定,軒漢綠能公司若遷出時或租賃 契約期滿後,如遺留物不搬出時,視作放棄,並同意出租人 自行處理,軒漢綠能公司不得有異議,已如上述;軒漢綠能 公司復已於112年11月30日以郵局存證信函通知聲請人限期 於112年12月10日前,請聲請人取回聲請人擅自放置之非屬 軒漢綠能公司所有之系爭辦公物品一批,否則軒漢綠能公司 將以報廢程序處理,並請求聲請人給付系爭倉庫租賃期間因 聲請人使用部分系爭倉庫空間放置系爭辦公物品,而應分擔 之每月租金2萬元,迄至112年11月19日止共應分擔12萬元之 意旨,亦有112年11月30日軒漢綠能公司所寄發之郵局存證 信函存卷可考。林振漢並提出其自112年7月13日通知聲請人 出面結算聲請人向其借貸之50萬元及結算聲請人之昶紘公司 與軒漢綠能公司之費用等事務之LINE訊息翻拍影本,足見姑 不論聲請人放置於系爭倉庫之系爭辦公物品是否得軒漢綠能 公司同意而放置,被告主觀上認為聲請人明知依據上開租賃 契約書及前述之存證信函,軒漢綠能公司擬遷出系爭倉庫, 軒漢綠能公司有清理系爭倉庫之義務,亦即聲請人亦隨同有 處理系爭辦公物品之義務,然聲請人均未出面處理,被告即 依上開租賃契約書約定搬走軒漢綠能公司資產後,將聲請人 之放置物,隨由系爭倉庫出租人依租賃契約處置,難認被告 有何侵占系爭辦公物品之不法所有意圖,以及有何毀損系爭 辦公物品之故意,自難遽以該等罪責相繩。檢察官據此認為 被告罪嫌不足,而為不起訴處分,核無違誤。至於聲請人與 被告、林振漢間之退出合夥清算,屬民事糾葛,應另循民事 程序救濟之。  ㈣前開不起訴處分及駁回聲請再議處分所憑之事證,業經本院 調閱前開卷證核閱屬實,而前開不起訴處分及駁回聲請再議 處分所憑之理由,亦已詳予論述,經核並無悖於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或證據法則之情事。且查:  ⒈軒漢綠能公司於112年7月10日召開股東臨時會,解任聲請人之董事長職務,改由被告擔任董事長,聲請人表示放棄昶紘公司併購案,且已無與軒漢綠能公司轉場合作意願,惟軒漢綠能公司成立後為昶紘公司代墊之相關費用,昶紘公司仍應返還軒漢綠能公司,且軒漢綠能公司尚有代墊昶紘公司投資股款50萬元等情,有該次股東臨時會會議紀錄存卷可稽。則聲請人於斯時起,即已明確知悉軒漢綠能公司與昶紘公司間之併購合作破局,且其已無代表軒漢綠能公司之權限,退出軒漢綠能公司之經營,理應積極聯絡被告或證人林振漢結算相關費用,並取回系爭辦公物品。惟聲請人似未積極處理,證人林振漢於112年7月13日再次以通訊軟體LINE傳送訊息給聲請人表示:「臨時股東會談好的條件你全部反悔要棄場,剩下所有的費用趕快清一清,跟我借的500,000還我,這個禮拜內請來簽一簽文件大家兩清,不要再屎尿一堆。我們實際上去丈量屋頂上的結果,跟你請款買的材料的東西根本不符,你一個月前就開始在騙我們了,不管怎麼樣錢的部分大家算清楚關係切斷……你從軒漢綠能請走去做自己昶紘工程材料工具費用請跟會計結算歸還」等語。從而,聲請人主張其於112年7月10日遭解除軒漢綠能公司董事長職務,並交還系爭倉庫鑰匙後,即已無法取回系爭辦公物品云云,與其說聲請人因故「無法」取回系爭辦公物品,毋寧係因聲請人(或其經營之昶紘公司)與證人林振漢或軒漢綠能公司間就結算相關費用或清償借款等問題未獲解決,而遲遲「無意」面對處理取回系爭辦公物品事宜。  ⒉況且依聲請人於告訴狀所提出其與證人林振漢間之LINE對話紀錄(即告證六)顯示,聲請人於112年8月及9月間,確有多通來自證人林振漢之未接來電,聲請人均未予回應,即便證人林振漢曾詢問聲請人案場是否有要交易等語,聲請人亦始終無任何回應。雙方在長達近3個月無任何實質對話後,聲請人直至112年10月27日才突然傳送訊息:「林董,下週我要拿回倉庫的東西,請問哪一天方便」等語,惟經證人林振漢來電,聲請人未予接聽,經證人林振漢回覆訊息稱:「你先跟我談過再說,不然我也沒有必要跑一趟」等語後,聲請人才再傳送訊息:「林董不好意思,我還在會議中,請問是什麼原因所以不讓我拿東西呢?」等語,逕行指摘證人林振漢不讓其取回系爭辦公物品。嗣後證人林振漢於112年11月1日再次撥打電話予聲請人,聲請人仍未接聽,亦未再回覆,而證人林振漢於112年11月2日再傳送訊息:「你的為人依舊是這種態度,誰敢跟你約時間,做人反覆又沒誠信」等語(見他卷第46頁)。其後於112年11月間,聲請人即以昶紘公司名義與軒漢綠能公司間多次以存證信函方式聯繫,互相指摘就系爭辦公物品置之不理或聲請人積欠相關費用或應分擔額等語,嗣聲請人於113年1月18日,即對被告及證人林振漢提出本件告訴等情,有該存證信函及刑事告訴狀存卷可考。是依雙方上開對話內容與互動過程,難認被告或證人林振漢有如聲請人所指訴完全置之不理,拒絕返還系爭辦公物品之情事,反而係聲請人於解除擔任軒漢綠能公司負責人之職務後,與被告或證人林振漢已長達約3個月無任何實質對話後、於提出本件告訴前不久,才又突然、刻意地傳送欲取回系爭辦公物品之訊息,然而卻又始終「不與」或「不願與」被告或證人林振漢有任何直接、正面聯繫。再佐以軒漢綠能公司於112年11月30日以郵局存證信函通知聲請人(依信函內容,尚有同年月22日存證信函),並限期請聲請人於112年12月10日前,取回其放置於系爭倉庫之非屬軒漢綠能公司所有之系爭辦公物品,否則將以報廢程序處理該等物品等語,已如前述,顯見被告不但始終並無拒絕返還系爭辦公物品之意思,甚至還積極聯繫聲請人並請聲請人盡速處理,實難認被告有何侵占系爭辦公物品之不法所有意圖甚明。  ⒊至於聲請意旨雖指摘未傳喚系爭倉庫房東,以釐清系爭辦公 物品下落,堪認有應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誤,並請求 本院傳喚系爭倉庫廠房租賃契約書中所載之出租人(房東) 到庭作證,及函詢設備廠商,調查系爭辦公物品中之設備於 112年7月10日後有無啟用之紀錄云云。惟姑不論其上開聲請 調查證據事項之待證事實,是否已足以動搖原不起訴處分及 駁回聲請再議處分之認定,且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 第4項為准否提起自訴之裁定前,所得為必要之調查,僅以 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不可就聲請人提出之新證據再為 調查,亦不可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已如前述,聲請人所 指應調查而未予調查之部分,既非屬於偵查中曾顯現之事實 及證據,揆諸前揭規定與說明,此部分證據即不在本院所得 審酌之範圍內,本院自無從加以准駁或認定。更何況,倘若 案件尚須繼續偵查始能判斷應否起訴者,即應認為該案件並 未存有應起訴之犯罪事實及理由,而未達到起訴門檻,法院 依法自應駁回准許提起自訴之聲請,併予指明。    ㈤綜上所述,依目前卷內所存之證據,確實不符合刑事訴訟法 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而應由檢察官 提起公訴之情形,即本案並未達到起訴門檻,則臺中高分檢 檢察長依偵查所得之證據,認為被告之犯罪嫌疑不足,駁回 聲請人對於臺中地檢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之再議聲請,核無 不合,聲請人仍執陳詞聲請准予提起自訴,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紹輔                    法 官 林忠澤                     法 官 蔡有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育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附表 1、辦公室用品一批(含桌子、椅子、屏風、四人大辦公桌、三層架、四層架、垃圾桶、麻將桌、塑膠椅、鞋凳等) 2、電腦器材一批(含主機、螢幕、鍵盤組、音響、碎紙機、攝影機、路由器、檯燈、3D列印機等)。 3、昶紘科技紙本文件一批(含客戶資料、文宣等)。 4、工程設備及器材(含美沃奇電動工具、台達電變流器、線材、工具盒、樓梯、手推車、小五金、配電箱、跑馬燈等)。 5、雜物一批。

2025-01-03

TCDM-113-聲自-135-20250103-1

交簡抗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公共危險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交簡抗字第2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洪榮駿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不服本院臺中簡易庭民國11 3年11月18日113年度中交簡字第772號駁回其上訴之裁定,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被告洪榮駿(下稱抗告人)於民國 113年10月1日即已將抗告狀(按應指「刑事聲明上訴狀」) 交予臺中看守所之衛舍遞出,並未超過抗告期間(按應指「 上訴期間),為何會於113年10月8日才收到,抗告人實為不 明,已影響抗告人之上訴權益,請法院向臺中看守所調閱相 關紀錄等語。 二、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補正者,應定期 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定有明文。 又對於簡易判決有不服者,得上訴於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 合議庭,並準用上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 第3項亦有明文。是以,對於簡易判決逾期提起上訴者,其 上訴即不合法律上之程式,第一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三、經查: (一)抗告人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本院臺中簡易庭於113年9月9日 以113年度中交簡字第772號判決後,該判決正本於113年9月 13日送達被告本人,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 55頁),則被告之上訴期間,應自收受前開判決之翌日(即 113年9月14日)起算20日,加計在途期間3日,原應於同年1 0月6日屆滿,惟該日為例假日,故順延至同年月7日屆滿; 被告遲至同年月8日始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有其刑事聲明 上訴狀上本院收狀章戳日期可憑,依前開說明,被告之上訴 已逾上訴期間,其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自 應予駁回。 (二)抗告人雖以前詞提出抗告,惟查:  ⒈按刑事訴訟法第351條第1項規定:「在監獄或看守所之被告 ,於上訴期間內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者,視為上訴期間 內之上訴。」此規定無非係因收容於監所之被告失去人身自 由,不能直接向法院提出書狀時,為其便利而設,故祇要被 告將書狀提交予監所場舍主管收受為已足,至於監所人員何 時依內規,完成相關作業程序,或監所長官何時寄發或送交 法院收文,均無關乎上揭書狀提出時點之判斷。惟在監所之 被告,並非以經由監所長官轉遞書狀為上訴或抗告之必要程 式,故事實上如逕向法院直接提出書狀,亦非法所不許,此 觀諸同法第351條第4項所定「被告之上訴書狀,未經監所長 官提出者,原審法院之書記官於接到上訴書狀後,應即通知 監所長官」自明。基此,為利辨別與日後查考,如在監所之 被告循由監所長官轉遞程序提出書狀,監所場舍主管不論任 何時間皆需收受,並應於書狀明顯處蓋印「機關收受書狀專 用檢查章戳」,同時附記「接受書狀之日期時間」;倘在監 所之被告係自行以書信方式郵寄、以書信附件請親友代為寄 送,或請辯護人轉遞書狀,均與向監所長官提出書狀程序有 別,矯正機關自不得蓋印收受書狀之專用檢查章戳,而應根 據提交方式登載於書信登記表等相關簿冊(最高法院112年 度台抗字第479、922號裁定意旨參照)。  ⒉抗告人所提出之刑事聲明上訴狀,並未蓋有「機關收受書狀 專用檢查章戳」,顯非循由監所長官轉遞程序提出書狀。又 經原審函詢法務部○○○○○○○○關於抗告人所指之寄發書狀乙事 ,該所函覆抗告人於113年9月18日入所至同年10月18日出所 止,收容於該所衛舍,於收容期間並無提交書狀予該所代為 轉遞,上揭書狀亦無該所書狀章戳,而係幸運草之一般郵件 (並註113年10月1日)章戳,故該信件應為抗告人於113年1 0月1日循該所寄發信件流程自行郵寄等語,有該所113年10 月25日中所戒字第11300099190號函存卷可憑。足見抗告人 所提書狀應係自行以書信方式郵寄,而與向監所長官提出書 狀之程序有別,本院於113年10月8日始收受抗告人所提出之 刑事聲明上訴狀,已逾上訴之不變期間,業如前述,其上訴 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則原審以抗告人之上訴已 逾上訴期間為由裁定駁回上訴,於法並無違誤。 (三)綜上所述,抗告人之上訴確實已逾上訴期間,原審以其上訴 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法補正,依刑事訴訟法第455之1第 3項、第362條前段規定,裁定駁回其上訴,於法並無違誤。 被告對該裁定不服而提起本件抗告,其抗告仍無理由,應予 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4項、第5項、第412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紹輔                    法 官 林忠澤                    法 官 蔡有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育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2025-01-02

TCDM-113-交簡抗-2-20250102-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178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福泉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 3年度毒偵字第1895號),因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宜以簡易判 決處刑(113年度易字第3000號),爰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 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張福泉施用第二級毒品,累犯,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扣案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物沒收銷燬 ;扣案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物沒收。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犯罪事實欄一第11至12行「113年5 月10日凌晨1時6分許」更正為「113年5月9日19時30分許」 外,其餘均引用檢察官起訴書之記載(如附件)。 二、被告張福泉前於民國112年間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本院以112 年度毒聲字第231號裁定送觀察、勒戒後,認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於112年8月8日釋放,並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以112年度毒偵字346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此有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被告再犯本案施用第二級 毒品犯行,係於前揭觀察、勒戒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內再犯 ,自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3條第2項規定予以追訴、處 罰。  三、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張福泉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 項之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被告為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而 持有之低度行為,為其施用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  ㈡被告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09年度易字 第119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5月確定,於110年4月5日執行完 畢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1份在卷可稽,其 於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5年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刑以上 之罪,為累犯,審酌被告未因前案經徒刑執行完畢產生警惕 作用,竟又再犯本案相同罪質犯行,其惡性不改,對刑罰之 反應力亦屬薄弱,且依本案犯罪情節,並無加重最低本刑顯 有過苛之情形,參照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775號解釋意 旨,爰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  ㈢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前有多起違反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之前科(累犯部分不予重複評價),素行尚非良好, 不顧國家禁絕毒品之禁令,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自 戕身心,暨被告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參酌被告施用第二級 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行為,本質上乃屬戕害自己身心健康之 舉,尚未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或侵害他人權益之情形,兼衡 其犯罪動機、目的,並衡酌其自述之教育程度、職業、家庭 生活經濟狀況(見毒偵卷第59頁被告警詢筆錄受詢問人欄) 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 標準。  四、沒收部分:  ㈠查獲之第一級、第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銷燬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扣案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物,經送鑑驗結果檢出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有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113年5月21日草療鑑字第1130500405號鑑驗書可佐(見核交卷第7頁),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宣告沒收銷燬之。包裝上開毒品之外包裝袋1只,因仍會殘留微量毒品而無法完全析離,應視為毒品之一部,故與所盛裝之第二級毒品併予宣告沒收銷燬之。至鑑驗耗損之毒品既已滅失,自無庸為沒收銷燬之諭知。  ㈡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 人者,得沒收之。刑法第38條第2項定有明文。扣案如附表 編號2所示之物,係被告所有供其犯本案施用第二級毒品所 用之物,業據被告供陳明確(見毒偵卷第130頁),應依前揭 規定宣告沒收。   ㈢至扣案如附表編號3所示之物,為被告所有,被告供稱手機係 平時聯繫用(見毒偵卷第130頁),未有證據證明與本案有 關,爰不予宣告沒收。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第2項、第450 條第1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六、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收受判決書送達後20日內,以書狀敘述   理由(須附繕本),經本庭向本院管轄第二審之合議庭提起   上訴。 本案經檢察官楊仕正提起公訴,檢察官王富哲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 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附表: 編號 物品名稱 數量 備註 1. 甲基安非他命 2包 經送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鑑驗,結果含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總毛重2.23公克,送驗晶體2包,送驗單位指定鑑驗1包,該包檢驗前淨重1.5152公克,驗餘淨重1.5029公克,見核交卷第7頁) 2. 吸食器 1組 3. OPPO粉色行動電話(含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序號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號) 1支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毒偵字第1895號   被   告 張福泉 男 61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區○○街00○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 公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張福泉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9年度 易字第119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5月確定,於民國110年4月5 日徒刑執行完畢出監;又因施用毒品案件,經依臺灣臺中地 方法院112年度毒聲字第231號裁定送法務部○○○○○○○○附設勒 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認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於112年8 月8日執行完畢釋放出所,並經本署檢察官以112年度毒偵字 第346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詎其猶未能戒除毒癮,復基於 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犯意,於113年5月9日下午2 時許,在其位於臺中市○○區○○街00○00號住處內,以將甲基 安非他命置於玻璃球內燒烤加熱後吸食煙霧之方式,施用第 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次。嗣於113年5月10日凌晨1時6分 許,經警在臺中市○○區○○路000號310號房實施逕行搜索,當 場扣得其所有之毒品安非他命2包(毛重共2.06公克)、吸 食器1組及手機1支,復經警徵得其同意採其尿液送驗,結果 呈安非他命及甲基安非他命陽性反應,始悉上情。 二、案經臺中市政府警察局豐原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張福泉於警詢及本署偵查中均坦承 不諱,復有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大雅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 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自願受採尿同意書、臺中市政 府警察局豐原分局委託鑑驗尿液代號與真實姓名對照表、欣 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3年6月5日濫用藥物尿液檢驗報 告(原樣編號:G00000000)及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113年 5月21日草療鑑字第1130500405號鑑驗書各1份附卷可稽,足 認被告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之施用第二 級毒品罪嫌。其持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低度行為,應 為施用之高度行為所吸收,請不另論罪。被告有犯罪事實欄所載 之有期徒刑執行完畢,此有本署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及前案 刑事判決書在卷可稽,其於有期徒刑執行完畢5年以內故意 再犯本件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該當刑法第47條第1項之累犯 。又被告所犯前案與本案所犯施用第二級毒品罪間,犯罪類 型、罪質、手段及法益侵害結果均相似,毒品種類相同,被 告因前案入監執行,已然接受較嚴格之矯正處遍,並因此與 毒品隔絕相當期間,猶未認知毒品之違法性及危害性,於前 案執行完畢後約3年即再為本案犯行,足認其仍欠缺對法律 規範之尊重,對刑罰之感應力不足,加重其法定最低度刑, 並無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所指可能使被告所 受刑罰超過其應負擔罪責之疑慮,請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 定,加重其刑。扣案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2包(毛重 共2.06公克,驗餘淨重1.5029公克),請依同條例第18條第1 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銷燬之。 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3條第2項、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 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26  日                檢 察 官 楊仕正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6   日                書 記 官 呂姿樺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 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 6 月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4-12-27

TCDM-113-簡-1782-20241227-1

中交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公共危險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中交簡字第1416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銘森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 年度偵字第3372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李銘森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 毫克以上,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 壹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如附件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書之記載。 二、核被告李銘森所為,係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之駕駛 動力交通工具而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5毫克以上罪 。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明知酒後騎車在道路上 行駛,對一般往來之公眾及駕駛人自身具有高度危險性,被 告竟無視政府法令之宣導,以及對於他人生命、財產安全之 尊重,仍酒後騎車上路,漠視公權力及往來人車生命、身體 、財產安全甚鉅,所為實非可取,復考量被告坦承犯行之犯 後態度,其經測得之吐氣所含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28毫克, 兼衡被告自陳之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狀況(見速偵卷 19頁被告警詢筆錄受詢問人欄)及犯罪動機、目的、手段等 一切情況,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 準,以示懲儆。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 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收受判決正本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   本庭提出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管轄第二審合議   庭。 本案經檢察官郭明嵐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臺中簡易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嘉仁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 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  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 不能安全駕駛。  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 物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  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 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速偵字第3372號   被  告 李銘森 男 72歲 (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區○○路0段00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宜聲請簡易判決處 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李銘森自民國113年9月6日14時許至16時許,在其位於臺中 市○○區○○路0段000巷00號之住處內,飲用鹿茸酒後,雖經稍 事休息,惟體內酒精仍未退盡,明知已達不能安全駕駛動力 交通工具之程度,竟不顧公眾行車之安全,仍於翌   (7) 日9時許,騎乘牌照號碼501-BEF號普通重型機車上   路。嗣於該(7)日10時17分許,行經臺中市○區○○路000   號前時,因所騎乘之機車違規未裝設後照鏡而為警攔查,並 發現其身上散發酒氣,遂於該日10時17分許,對其施以吐氣 酒精濃度測試,測得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值達每公升0.28毫 克,始查悉上情。 二、案經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三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李銘森於警詢時及本署偵查中坦承 不諱,且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8毫克,有臺中市 政府第三分局正義派出所公共危險罪關係人酒精測定紀錄表 在卷可稽。此外,復有員警職務報告、呼氣酒精測試器檢定 合格證書、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執行交通違規移置保管車輛收 據、車輛詳細資料報表、駕籍詳細資料報表各1份及臺中市 政府警察局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2份等附卷可 憑 。足認被告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嫌堪以認定。 二、核被告李銘森所為,係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之公共 危險罪嫌。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13  日                檢 察 官 郭明嵐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19   日                書 記 官 張允倫 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 30 萬元以下罰金: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   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 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   能安全駕駛。 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物   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 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   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2 百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 1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 1 百萬元以下罰金。 曾犯本條或陸海空軍刑法第 54 條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經緩 起訴處分確定,於十年內再犯第 1 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 無期徒刑或 5 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 3 百萬元以下罰金;致 重傷者,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2 百萬元以 下罰金。

2024-12-27

TCDM-113-中交簡-1416-20241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