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再審案件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20 筆)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75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冉光煒 送達代收人 劉國龍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75號),聲 請選任非律師為辯護人,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29規定,辯護人應選 任律師充之。但審判中經審判長許可者,亦得選任非律師為 辯護人。劉國龍雖非律師,曾於「開南大學法律學分班」、 「世新大學法律學分班」進修法律課程,並曾擔任過律師助 理,有開庭實務經驗。聲請人前因本案歷審程序均有委任律 師為聲請人之辯護人,惟均不能為聲請人之有利證據之主張 ,致最終為有罪判決確定,經與劉國龍所屬「民間司法官監 督委員」討論案情後,並能提出本案涉有「證據採集」之程 序違法及「判決矛盾」之處,為維護司法上之權益,請求准 予劉國龍為聲請人之辯護人,如未獲准許,亦請協助指派公 設辯護人云云。 二、按聲請再審,得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1 第1項定有明文。立法理由係為應實務上之需要,期以律師 之專業學識協助聲請人聲請再審。故聲請再審之代理人,自 應由具充分法學知識且通過國家考試、實務訓練養成,並服 從律師法、律師倫理規範所定應遵守義務之律師充之,並杜 流弊。至同法第29條固規定:辯護人應選任律師充之。但審 判中經審判長許可者,亦得選任非律師為辯護人。惟此規定 於再審程序並無準用(參見同法第429條之1第2、3項)。是 以,聲請人於再審程序固得委任代理人,但僅以具有律師資 格者為限,不得選任非律師為代理人。 三、查聲請人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前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0 年度金訴字第68號判決有期徒刑4年,經上訴後由本院以112 年度金上訴字第72號判決上訴駁回,嗣聲請人不服,再提起 上訴,由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4799號上訴駁回確定 。聲請人於民國114年2月26日具狀向本院聲請再審,並於11 4年3月28日本院調查程序時當庭具狀聲請委任劉國龍為代理 人。惟劉國龍並非律師,為聲請人所不爭執,縱劉國龍曾有 上述進修法律學分、曾任律師助理、開庭等進修及實務經驗 ,然即使如此,究與律師須經過國家考試、訓練養成、工作 性質、內容及所擔負之社會角色、功能,全然不同,自難認 其得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確實維護聲請人有效行使防禦權, 並有效且順暢地進行準備程序之證據能力及證據方法之提出 等一切訴訟上之權利,而勝任辯護人之職責,是聲請人聲請 劉國龍為本件代理人,於法不合,不應准許。聲請人另聲請 本院指定公設辯護人為其辯護,惟刑事訴訟法僅規定審判中 遇有第31條第1項所定情形,被告未經選任辯護人者,審判 長應指定公設辯護人或律師為被告辯護;而本件係聲請再審 程序,依同法第429條之1應由聲請人自行委任律師為代理人 ,並無同法第31條第1項指定辯護制度之適用,是此部分聲 請無法律上依據,亦無理由。綜上,本件聲請無理由,應予 駁回。 四、本院雖未准許聲請人選任非律師為代理人,然聲請人仍得依 法選任律師為其主張權利,並不生侵害聲請人訴訟權之問題 ,附此說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陳銘壎                    法 官 陳麗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梁駿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HM-114-聲再-75-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581號 抗告人 即 再審聲請人 賴啟明 上列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1日裁定(113年度聲再更一字第1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㈠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賴啟明提出之臺灣高等檢察署112年度 上聲議字第3033號處分書,認原審法院111年度審訴字第499 號(下稱原確定判決)所憑證言為假,且其係被誣告,有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第3款之再審事由。然該處分 書僅就再審聲請人對原確定判決之告訴人提出誣告告訴,而 經不起訴處分及再議駁回在案,其中內容並未積極認定「告 訴人之證言為虛偽、或再審聲請人係遭誣告」,顯與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第3款所規定之再審要件不合。  ㈡雖再審聲請人提出手機截圖、辦公室門口照片及告訴人無故 進入隊長辦公室之影片檔案以為新證據,而主張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事由。然該辦公室門口照片無法 佐證告訴人進入辦公室屬於「擅自進入」;且經原審法院當 庭勘驗前開影片,可知告訴人即非無故進入「臺北榮譽國民 之家」隊長辦公室內,再審聲請人於案發所為之舉,尚不構 成刑事訴訟法定義之現行犯,因此,並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 0條第1項第6款所定「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之要件。  ㈢因此,再審聲請人以前揭事由聲請聲請,難認與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2款、第3款或第6款所規定之再審事由相符 ,其聲請應予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告訴人確實是違反生活公約無故進入隊長辦 公室,屬現行犯無疑。且告訴人向來素行不良,善於說謊與 狡辯,常給榮民之家之住民與員工造成麻煩。再審聲請人即 抗告人(下稱抗告人)只因告訴人之謊言,而受原確定判決 之有罪認定,十分冤枉。因此提起抗告,並請求返還因本案 賠償予告訴人之精神慰問金云云。 三、再審管轄法院對於再審之聲請,應審查其聲請是否合法及有 無理由。所謂合法與否,係審查其再審之聲請是否違背程序 之規定;所謂有無理由,則係依再審聲請人之主張就實質上 再審原因之存否予以審查而言。又聲請再審之程式,刑事訴 訟法第429條固規定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 繕本及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惟所謂「證據」,祇須 指出足以證明所述再審原因存在之證據方法或證據資料,供 管轄法院調查,即足認符合聲請之法定程式。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 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 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項並規定:第1 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 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 基此,聲請再審所憑各事實或證據,如經法院調查、斟酌者 ,即非上開條文所指之新證據。至聲請再審之理由,如僅係 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 事職權的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 相異評價,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院 109年度台抗字第736號裁定意旨參照)。另按有罪之判決確 定後,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原判決所憑 之證物已證明其為偽造或變造者、或所憑之證言已證明其為 虛偽者,固得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惟依同條第2 項規定,前開情形之證明,以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 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是倘聲請再審時未提出 原判決所依憑之證物被認定有偽造、變造或證言被認定為虛 偽之確定判決,或其刑事訴訟程序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 不足所致之相關證據,其再審之聲請程序,即與上述法定得 聲請再審要件不相符合(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207號 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抗告人前因傷害等案件,經原確定判決判處拘役20日等情, 有原確定判決、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抗告人雖 以臺灣高等檢察署112年度上聲議字第3033號處分書、手機 截圖、辦公室門口照片及告訴人無故進入隊長辦公室之影片 檔案等資料提出再審,然皆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 款、第3款或第6款所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相符合,原裁定業已 詳述所憑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且有原審於民國113年9月 3日訊問程序時所為之勘驗筆錄及勘驗結果(見原審113年度 聲再更一字第1號卷第34至35、37頁)在卷可憑,經核尚無 違誤。  ㈡抗告意旨仍主張此為冤案、告訴人說謊、告訴人進入隊長辦 公室即為現行犯,並提出與再審理由相同之臺灣高等檢察署 112年度上聲議字第3033號處分書、與原審勘驗結果相同之 截圖,以及榮民之家服務台之照片以為抗告。惟抗告人反覆 就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及證據之調查、取捨,再為事實上爭 執之外,亦無敘明原裁定所為之認定有何違誤之處,是抗告 意旨所陳,均不可採。  ㈢綜上所述,抗告意旨所述無非係執陳詞就原裁定已為論駁之 事項或原確定判決之採證與事實認定,持相異評價重為爭辯 。是原裁定以抗告人之再審聲請,或未提出相關之確定判決 或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之證據,自難認 原確定判決所憑之證言存在「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 譯已證明其為虛偽者」、「受有罪判決之人,已證明其係被 誣告者」等再審事由,或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或不影響 罪名之認定,因而駁回其再審之聲請,認無不當。抗告人之 抗告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黃美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彭威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PHM-114-抗-581-2025032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34號 聲 請 人 李念慈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號中華 民國110年5月21日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再審乃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設之救濟程序,是聲請 再審之客體應為「確定之判決」,至於裁定,則不得作為聲 請再審之客體,此觀刑事訴訟法再審編就確定裁定並無得聲 請再審之規定自明(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941、938、9 47號裁定意旨參照)。而此項得否作為聲請再審之客體,又 屬首應調查、審認之事項,倘有違背,法院即應以再審之聲 請不合法律上程序,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駁回再審之 聲請。 二、經查,本件聲請人李念慈因涉犯刑法第304條強制及同法第3 54條毀損等罪聲請提審案件,聲請閱覽交付該案卷證資料, 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10年度聲字第653號裁定聲請駁回後 ,聲請人不服提起抗告,嗣經本院於民國110年5月21日以11 0年度抗字第377號刑事裁定認其抗告無理由,而裁定駁回確 定在案。而聲請人係對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號「確定裁定 」聲請再審,有卷附聲請人提出之「刑事聲請更正錯誤、補 充裁定暨閱覽全卷狀(56)」(該書狀雖未載明「聲請再審 」,然已載明係對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號刑事裁定「聲請 更正錯誤、補充裁定」等語,顯係對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 號駁回其閱覽卷宗及交付卷證資料之聲請所為確定裁定表示 不服,應視為聲請再審)在卷可稽。此與聲請再審者應以「 確定判決」為客體不符。揆諸前揭說明,本件再審之聲請, 不合法律上之程序,且無從補正,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 應予駁回。本件是因聲請人再審聲請違背規定而不合法,乃 駁回其聲請,自無須通知聲請人到場,或聽取其意見。 三、後記,本件依聲請人聲請狀所載之編號,為聲請人第56度聲 請,自110年間至今,每月1至2狀,綿延不絕,內容相同, 僅更改編號,一而再,再而三的聲請,不知所云,本院均以 相同理由駁回,聲請人此舉,對其毫無助益,實為眾多浪費 司法資源行徑之一。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蕭于哲                    法 官 吳勇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王杏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NHM-114-聲再-34-2025032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聲再字第25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劉清田 上列受判決人因誹謗案件,不服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29號中華 民國113年8月29日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法律規定及實務見解:   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所謂 新事實及新證據,必須具備新規性及確實性之要件,其中新 規性之要件,採取以該證據是否具有「未判斷資料性」而定 ,與證據之確實性(或稱顯著性),重在證據之證明力,應 分別以觀。依此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新事實或   新證據,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卷證   ,予以判斷,而非徒就卷內業已存在成立且經調查斟酌之證   據資料再行爭辯,或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任意指摘   ,抑或對卷內同一證據之證明力執憑己見徒事爭執。是以如   提出主張之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尚無法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或不足   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即無准予再審之餘地(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344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同法第 421條關於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就足以影響判決 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得聲請再審之規定...其中「重要證 據」之法文和上揭新事證之規範文字不同,但涵義其實無異 ,應為相同之解釋(最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125號裁定意 旨參照)。又聲請再審之案件,事涉再審程序之開啟,亦攸 關當事人與被害人權益,為釐清再審之聲請是否合法及有無 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除顯無必要者外 ,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 之意見。惟倘再審聲請之依據及再審事由均已明瞭,無須釐 清或訊明,而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不合法或顯無理由,應逕 予駁回,或聲請顯有理由,應逕予裁定開啟再審者,自屬「 顯無必要」之情形(最高法院114年度台抗字第14號裁定意 旨參照)。 二、聲請人因誹謗案件,前經本院以113年度上易字第129號判決 罪刑後,於113年8月29日確定。聲請人向本院聲請再審,經 本院調取原確定案件的電子卷證查核後,認為聲請人提出的 下列文書,除補正本次聲請再審案件的一、二審判決以外, 其他部分屬於聲請人自撰的書狀,部分則早已存在於原確定 案件卷宗內,經核並非屬於聲請再審的新事實、新證據:  ㈠聲請人補充證據㈠狀部分:  ⒈附件1:本院聲再卷第63頁劉清田刑事答辯狀:僅聲請人自己 的陳述,並非證據,且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他卷二 第9頁。  ⒉附件2:本院聲再卷第65至75頁陳明焜2年違法亂紀74項:僅 聲請人自己的陳述,並非證據,且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 決案原審卷一第310至315頁。  ⒊附件3:本院聲再卷第77至85頁LINE對話截圖、不動產買賣契 約書增訂特約事項等: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原審卷 一第122、298、378頁,電卷P.1186、1362、1442。  ⒋附件4:本院聲再卷第87至120頁:劉清田自行翻譯108年3月3 0日在陳明焜工廠辦公室的討論債務聲音檔:之前較為簡略 的翻譯版,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本院卷第313至319頁, 電卷P.2035。  ⒌附件5:本院聲再卷第121至136頁:「數學博物館土地一萬多 坪,終止借名登記案臺南高等法院出現20項重要的關鍵證據 」:應為劉清田自撰的書狀,經核並非證據。  ⒍附件6:  ①本院聲再卷第137至138頁: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1年4月22 日函: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他卷二第97頁。  ②本院聲再第139至150頁:「109.02.26為何開庭錄影影片少了 11分鐘呢?」,應為劉清田自撰的書狀,所引用的筆錄內容 於原確定判決案他卷二第19頁以下。  ⒎附件7:本次聲請再審的一審判決。  ⒏附件8:本院聲再卷第161頁:聲請人劉清田被訴竊佔案件, 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易字第359號判決無罪之判決: 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原審卷一第347頁。  ⒐附件9:本院聲再第171至182頁: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 署109年9月23日函: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原審卷一 第57至67頁。  ㈡補充證據㈡狀:   提出聲請本案再審之二審判決。  三、至於聲請人提出的附件10,即本院112年度重上字第96號劉 清田、昭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之間的終止借名登記民事案 件114年2月27日準備程序筆錄(本院聲再卷第183至195頁) ,雖屬原確定案件卷內並未存在的文書,然觀諸其內容,明 顯與本案聲請人遭認定於111年2月3日、2月25日接續在臉書 散布誹謗昭志公司董事長陳明焜勾結臺南地方檢察署二位檢 察官的犯行無涉,經核無法推翻原確定判決的有罪認定。 四、綜上,聲請人本次聲請再審所提出的證據,明顯並無理由, 本院爰不通知聲請人到場,逕予駁回其聲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廷宜                    法 官 林坤志                    法 官 蔡川富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蔡曉卿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NHM-114-聲再-25-2025032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妨害公務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84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詹大為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妨害公務等案件,對於本院106年 度上易字第2283號,中華民國107年1月17日第二審確定判決(第 一審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易字第366號,起訴案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5年度偵字第11764號),聲請再審,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理由:詳如刑事聲請再審狀、刑事聲請再審補充理 由狀(如附件)。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關於得為再審之原因規定 ,雖修正為「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並增列第3項:「第一項第 六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 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但 仍須以該所稱的新事實或新證據,確實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 所認定的犯罪事實,亦即學理上所謂的確實性(或明確性、 顯著性)要件,必須具備,方能准許再審。而聲請再審案件 之事證,是否符合此項要件,其判斷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 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人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張 ,就已完足。故倘聲請人所主張之新事實或新證據,若自形 式上觀察,根本與原判決所確認之犯罪事實無何關聯,或單 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無法產生合理懷疑,不足以動 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或對判決確定前已存在且已 審酌之證據、事實,自為不同之評價,當然無庸贅行其他無 益之調查,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自無准予再審之餘 地(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55號、第152號、第356號、 第404號裁定意旨參照)。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第1項規定 :聲請再審得同時釋明其事由聲請調查證據,法院認有必要 者,應為調查。是再審聲請人所提出或主張之新事實、新證 據,若自形式上觀察,核與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犯罪事實無 所關連,抑或無從動搖該事實認定之心證時,當無庸贅行其 他之調查,自不待言(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720號裁定 意旨參照)。再審之聲請,經法院認無再審理由,而以裁定 駁回者,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34條 第3項定有明文。而所謂同一原因,係指同一事實之原因而 言;是否為同一事實之原因,應就重行聲請再審之事由暨其 提出之證據方法,與已經實體上裁定駁回之先前聲請,是否 完全相同,予以判斷,若前後二次聲請再審原因事實以及其 所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者,即屬同一事實之原因,自不許 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197號 、102年度台抗字第758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按不得上訴於 第三審法院之案件,除前條規定外,其經第二審確定之有罪 判決,如就足生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者,亦得為 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依第421條規定,因重要證據 漏未審酌而聲請再審者,應於送達判決後20日內為之,刑事 訴訟法第421條、第424條分別定有明文。再審與非常上訴制 度,雖均係針對確定裁判之特別救濟途徑,但再審係在救濟 原確定裁判認定事實錯誤而設,非常上訴制度則在糾正原確 定判決之法律上錯誤。是如對於原確定判決係以違背法令之 理由聲明不服,應依非常上訴程序為之,非循再審程序所能 救濟,二者迥不相同(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60號、105 年度台抗字第577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已傳喚聲請人到庭,並聽取檢察官、聲請人之意見(見 本院民國114年3月26日訊問筆錄),合先敘明。  ㈡本件原確定判決係依憑聲請人之供述,並參酌告訴人指訴、 偵查中檢察官勘驗筆錄及第一審勘驗員警之密錄器畫面光碟 勘驗筆錄等證據,相互勾稽,據以認定聲請人基於侮辱公務 員之故意犯刑法第140條第1項前段之公務員執行職務時當場 侮辱罪及同法第309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業已詳述其取捨證 據及論斷之基礎,並對聲請人之辯解詳予指駁,其認定自屬 有據,亦經本院依職權調閱電子全卷無訛。是原確定判決依 憑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本其自由心證對證據予以取捨及判 斷所為之結果,屬其職權之適當行使,並無違背經驗法則或 論理法則等之違法不當情事。  ㈢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21條規定聲請再審部分:   聲請人所犯刑法第140條第1項前段之公務員執行職務時當場 侮辱罪及同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核屬刑事訴訟法 第376條所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依前揭說明, 應於送達判決後20日內聲請再審。查原確定判決之判決日期 為107年1月17日,聲請人於114年3月5日始具狀聲請再審, 有刑事聲請再審狀上所蓋本院收件章戳在卷足憑,顯已逾法 定期限,核與法定要件不符。  ㈣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3款、第 2項等規定聲請再審部分:   聲請人並未提出可資證明原確定判決所憑證物為偽造或變造 、證言為虛偽,或其係被誣告之「確定判決」,亦未提出替 代確定判決之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且相當於確定判決 證明力之證據資料,顯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 第2款、第3款規定之要件不合。  ㈤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部分:  1.再審聲請理由主張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496號裁定駁回其再 審聲請之理由,與其該案聲請理由不合云云。惟本院113年 度聲再字第496號裁定,僅屬法院就聲請人先前所提再審聲 請予以准駁之公文書,並非得以認定聲請人犯罪與否之事實 、證據,顯非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 新證據。  2.聲請意旨雖謂原確定判決事實、理由、勘驗筆錄與偵查時檢 察官之勘驗筆錄記載不符云云。惟聲請人前曾以同一證據、 主張向本院聲請再審(雖再審聲請理由之說法、論述稍有不 同,惟無礙於同一原因事實之認定),經本院分別以本院以 107年度聲再字第45號、112年聲再字第24號、112年度聲再 字第127號、112年度聲再字第142號、112年度聲再字第342 號、112年度聲再字第452號、113年度聲再字第66號、113年 度聲再字第496號等裁定,認再審聲請無理由及不合法而裁 定駁回聲請確定,有上開裁定及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 則聲請人以同一事由聲請再審,此部分顯屬違背規定,且無 從補正。   3.至再審聲請理由指稱原確定判決與最高法院判決、刑事訴訟 法規定、憲法法庭判決等不符部分,顯非新事實、新證據, 非屬聲請再審事由。  4.聲請人前述所指事由及所提事證,不論經單獨或結合先前已 存在之卷內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觀察,均不足以動 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  四、綜上所述,再審聲請人前開據以聲請再審之理由,與法定程 式不合。是本件再審之聲請,或為無理由,或其程序為不合 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吳秋宏                    法 官 柯姿佐                    法 官 黃雅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鄭雅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PHM-114-聲再-84-20250327-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20號 抗 告 人 林宏偉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4年1月22日駁回聲請再審之裁定(114年度聲再字第19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所謂 「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較,其 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言,量刑輕重問題,則非屬該款所 謂罪名。至依前開規定所提出之新事實及新證據,倘未兼備 「新規性」(即「未判斷資料性」)及「確實性」(即具備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 定事實),即無准予再審之餘地。判斷聲請再審案件之事證 是否符合上開要件,當以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為 審查,尚非任憑再審聲請人之主觀、片面自我主張,即已完 足,如僅係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 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 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亦無 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即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 之要件。 二、原裁定略以:  ㈠本件抗告人即受判決人林宏偉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對原審 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5710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 聲請再審,主張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事 由,聲請意旨略如原裁定理由一所載。  ㈡抗告人僅執一己之詞,片面主張自己係遭詐欺集團利用,並 無犯罪故意,難認有何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事實認定之新事 實、新證據。至其所稱被害人未到庭、法院未安排和解、調 解,致其無從與被害人為和解賠償,其仍願意與被害人和解 ,以爭取輕判或緩刑乙情,未涉及本案犯罪事實之認定,亦 不涉及罪名變更,僅與科刑有關,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規定之要件不符,本件再審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 回。 三、抗告意旨仍執原聲請再審意旨,另略以:伊係為申辦貸款而 受詐欺集團利用之被害人,取款車手陳泰亦稱與伊完全不認 識等語。伊案發後有協助警方查緝涉案不法人員,主觀上並 無與詐欺集團共同犯罪之故意,原確定判決不採信伊之說詞 ,未調查對伊有利之證據,僅以臆測方式,推論伊主觀上有 犯罪之不確定故意等語。 四、惟查,原確定判決依憑抗告人之部分供述、共犯陳泰之證述 、抗告人與Line暱稱「潮霖資產Sally郭思莉」、「陳伯宇 」之Line對話紀錄擷取圖片、抗告人提領款項及陳泰收取款 項之監視器錄影畫面翻拍照片、其附表所示告訴人之證述、 報案資料及相關金融帳戶之交易明細等證據資料綜合判斷後 ,認定抗告人基於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 、隱匿詐欺所得去向(下稱洗錢)之不確定故意犯意聯絡, 於民國110年6月22日透過以Line將其郵局帳戶(帳號詳卷, 下稱本案帳戶)之存摺封面照片檔案傳送予「潮霖資產Sall y郭思莉」之方式,提供予該詐欺集團。嗣告訴人等於遭詐 欺集團成員施用詐術陷於錯誤後,匯款至本案帳戶,抗告人 再依「陳伯宇」指示,提領本案帳戶內之款項,並於110年6 月30日下午交予陳泰,由陳泰轉交詐欺集團其他成員之加重 詐欺及洗錢犯行2次,因而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之例,從 一重論處抗告人加重詐欺2罪刑,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3月 ,並諭知相關沒收、追徵之判決。已就抗告人主觀上何以具 有加重詐欺及洗錢之未必故意,所辯因急於創業開店貸款, 欲申辦貸款,方遭詐騙,要非基於洗錢或詐欺之犯意而為之 等語,何以不足採信,於理由內詳為指駁、論述,所為論斷 有卷存事證足憑,採證認事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無違。原 裁定已就聲請意旨所指,何以非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 6款之新事實、新證據,說明其論據,核無違法。抗告意旨 無非係就法院依職權取捨之證據持相異評價、任意指摘,或 就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與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之法定要件均不適合。從而,原裁定以抗告人 之聲請再審為無理由,駁回其再審之聲請,於法尚無不合, 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王敏慧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游巧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8   日

2025-03-27

TPSM-114-台抗-420-20250327-1

台抗
最高法院

聲請參與沒收程序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530號 抗 告 人 陳致廷 上列抗告人因被告游晨瑋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12月17日駁回其聲請參與沒收程序之裁定(113年度聲 參字第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為賦予因刑事訴訟程序進行結果,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 程序主體之地位,俾其有參與程序之權利與尋求救濟之機會 ,以保障其權益,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1、2項規定該 第三人得聲請參與本案沒收程序及其聲請之程式。又為兼顧 該第三人參與訴訟之程序保障與被告本案訴訟之進行順暢, 課予第三人參與程序一定之期限,該條第1項明定須於本案 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為之。茲既謂之本案最後事實審 言詞辯論終結前,則在被告於判決確定後聲請再審之案件, 因法院為開始再審之裁定確定後,原確定判決始失其效力, 得依其審級之通常程序更為審判,故而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 三人須於開始再審之裁定確定後,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 前,向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始為適法。倘若於法院裁定 開始再審前,逕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即非合法。 二、本件原裁定已敘明:被告游晨瑋因妨害自由案件,經原審法 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321號判決論處罪刑確定,被告雖對於 該案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惟未經原審為開始再審之裁定,該 案仍處於確定之狀態,抗告人陳致廷於民國113年12月2日具 狀聲請參與沒收程序,係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後 所為,因認其聲請為不合法等旨。又原審嗣於114年1月21日 以113年度聲再字第521號裁定駁回前開被告之再審聲請,亦 有該裁定電腦列印本在卷可查。是原裁定以抗告人上開聲請 為不合法,而予以駁回,經核於法尚無不合。抗告意旨徒憑 己見,謂其參與乃附隨於被告聲請再審之狀態,為保障第三 人之基本權,原審在未經駁回被告之再審聲請確定前,應准 許抗告人之參與沒收程序云云,而據以指摘原裁定不當,依 首揭說明,其抗告自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7

TPSM-114-台抗-530-20250327-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22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黃忠龍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民國112年度上訴字第411 號中華民國112年5月25日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刑事聲請再審狀所載(如附件)。 二、經查:  ㈠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依此 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新事實或新證據,由法院單 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卷證,予以判斷,而非 徒就卷內業已存在成立且經調查斟酌之證據資料再行爭辯, 或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任意指摘,抑或對卷內同一 證據之證明力執憑己見徒事爭執。  ㈡聲請人黃忠龍雖具狀對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411號確定判決 聲請再審,主張本院原確定判決漏未審酌其所載的新事實、 新證據等語,然觀諸聲請人再審聲請狀所稱的新事實、新證 據(再審聲請狀所列再證3-12),均僅係證人即共同被告蔡 燕章於警詢、偵查與審理時所為之陳述,然證人蔡燕章該些 證述,業經原確定判決於審理陳述為提示、調查(詳如附表 所示),並於原確定判決就證人蔡燕章該些不利聲請人之證 述,何以與卷內其他事證相符而可採信,業已詳加勾稽說明 (見原確定判決第6-13頁),另就聲請人於原確定判決質疑 證人蔡燕章所為不利證述不可採之辯解,詳加辯駁,因此, 聲請人聲請再審意旨係就原確定判決已為評價、判斷之證人 蔡燕章警詢、偵查及審理所為不利聲請人之證述,再事爭執 ,請求重為評價、判斷,均僅是就原確定判決的認定事實或 適用法律,依憑己意再為爭執論述而已,縱然經綜合評價, 經核並不足以使被告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之認定。  ㈢因此,聲請人之聲請再審,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三、因聲請人之再審聲請,於法律上明顯並無理由,本院認為即 顯無必要再開庭聽取檢察官及聲請人之意見(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抗字第401號裁定意旨參照),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廷宜                   法 官 翁世容                   法 官 林坤志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羅珮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附表:聲請人所列之再審新證據 編號 證據名稱 證據出處 原確定判決 調查證據出處 1 蔡燕章109年10月16日警詢筆錄【再證3】 警卷 P1-4 【112年5月11日 審理】 上訴411卷 P207-208 2 蔡燕章109年11月19日警詢筆錄【再證4】 警卷 P13-16 3 蔡燕章109年10月23日警詢筆錄【再證5】 警卷 P5-7 4 蔡燕章111年12月7日審理筆錄【再證6-9、11、13】 原審卷 P419-434 5 蔡燕章110年9月8日偵訊筆錄【再證10】 偵7691卷 P371-425 6 蔡燕章110年11月4日偵訊筆錄【再證12】 偵7691卷 P587-591

2025-03-26

TNHM-114-聲再-22-20250326-1

台抗
最高法院

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521號 再 抗告 人 張德明 上列再抗告人因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中華民國114年2月7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字第65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第1項定有明文。又再審程序係就已確定之判決發現事實上 錯誤時所設之救濟方法,故應以實體確定判決為聲請再審之 客體,方為適法。次按受理再審聲請之法院,應先審查再審 之聲請是否具備合法條件;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 定者,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規定,應以裁定駁回之;必再 審之聲請合法,始能進而審究其再審之聲請有無理由。是以 ,受判決人所犯案件倘係經第二審法院為實體上之判決確定 者,其聲請再審應向第二審法院為之;若向第一審法院聲請 再審,則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已違背上開規定,自應予駁回 。 二、本件再抗告人張德明因誣告案件,經第一審即臺灣苗栗地方 法院(下稱苗栗地院)於民國111年10月12日以111年度訴字 第28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嗣經再抗告人不服提起上 訴,經原審法院為實體審理後,於112年1月12日以111年度 上訴字第2788號判決駁回上訴,再抗告人復提起第三審上訴 ,經本院認其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於112年6月8日以112年 度台上字第2069號判決從程序上駁回上訴確定等情,有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判決書在卷可稽。是本件再 審案件之管轄法院應為第二審實體確定判決之原審法院,而 非為第一審判決之苗栗地院。再抗告人向無管轄權之苗栗地 院聲請再審,其聲請程序自難謂合法,且無從補正。原裁定 因而維持苗栗地院所為駁回再審聲請之裁定,將再抗告人之 抗告駁回,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三、再抗告意旨並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審維持第一審從 程序上駁回其再審聲請之裁定有何違法、不當,僅泛稱本案 已由原審法院以114年度聲再字第20號審理,並於114年2月 27日開庭,依法應送該股審理等語,係與本案聲請再審管轄 法院歸屬之判斷無關事項。依首揭說明,核其再抗告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6

TPSM-114-台抗-521-20250326-1

台抗
最高法院

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29號 再 抗告 人 白國豊 上列再抗告人因被告楊文宏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4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字第191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再審係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設之救濟程序,再審之對 象應僅限於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確定判決,此觀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至第422條規定自明。至於確定裁定,並無 準用上開再審之規定,自不得為再審之對象;又依同法第42 8條第1項前段規定,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僅得由 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告訴人並無為 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之權利。 二、本件原裁定以:本件再抗告人白國豊係對被告楊文宏涉犯誣 告罪提出告訴,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1年度偵 字第16906號為不起訴處分,並經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以1 13年度上聲議字第4088號處分書,駁回再抗告人之再議聲請 ,再抗告人復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經該 院以113年度聲自字第49號裁定予以駁回確定等情,有各該 不起訴處分書、處分書及裁定在卷可稽。依上揭說明,該駁 回聲請准許提起自訴之裁定,自不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對象, 且再抗告人非自訴人,自無得對被告之不利益聲請再審之權 利,乃再抗告人為被告之不利益,對該確定之裁定聲請再審 ,顯非合法,因而維持第一審駁回再抗告人聲請再審之裁定 ,駁回再抗告人在第二審之抗告,經核於法並無違誤。再抗 告意旨,仍執己見,漫詞指摘原裁定不當,並無理由,應予 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汪梅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6

TPSM-114-台抗-429-202503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