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Meta

共找到 21 筆結果(第 11-20 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61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蔡翔宇 選任辯護人 鄭才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 公訴(112年度偵字第5068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丙○○犯引誘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罪,處有期徒刑肆年。 未扣案之手機壹支(含門號○○○○○○○○○○門號卡壹張)沒收,於全 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未扣案之性 影像數位照片肆張均沒收。   犯罪事實 一、丙○○於民國112年4月16日某時,使用其所有之門號00000000 00手機(下稱本案手機)驗證註冊臉書暱稱「張可恩」(上 傳女性大頭貼照片、感情狀態顯示單身,現該帳號已遭刪除 ),並主動加A男為臉書好友,其透過A男自我介紹已知悉其 為就讀國中之學生,而明知A男係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 ,竟基於引誘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之犯意,接續於同年月16 日起至同年月25日,使用臉書暱稱「張可恩」身分以臉書通 訊軟體Messenger傳送:「那你的棒棒很雄偉嗎、龜頭整顆 很大嗎、可以量看看嗎、拍給我看」、「我是女生欸、你拍 身材跟下面給我的話」、「我要看你的,你的屌多大」、「 我說要用尺量龜頭給我看」等語,引誘A男自同年月22日晚 間7時至9時許,陸續在其臺中市外埔區住所(地址詳卷)自 行拍攝含有裸露其胸部之上半身、裸露其下體等身體隱私部 位之數位照片4張等性影像,並以Messenger傳送丙○○觀覽。 嗣經丙○○要求A男拍攝自慰影片為A男拒絕,A男擔心照片業 經儲存,且A男同學亦有收到「張可恩」以Messenger傳送騷 擾訊息,乃報警處理,始經警循線查悉上情。 二、案經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大甲分局報告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事項   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 者外,不得作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 ,惟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同法第159條之1 至第159條之4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 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 ,亦得為證據,同法第159條之5第1項亦有明文。經查本案 判決內所引用之供述證據,經檢察官、被告丙○○及其辯護人 於本院審理時均同意作為證據(本院卷第41、240頁),或 迄至本院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聲明異議,本院審酌上開證據 資料作成時之情況,並無任何違法取證之不適當情形,且對 於被告涉案之事實具有相當之關聯性,依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5之規定,認均具有證據能力。又本院下列所引用卷內 之非供述證據,並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所取得 ,依同法第158條之4反面解釋,亦均得為證據,均合先敘明 。 貳、實體事項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㈠訊據被告固坦認有申辦本案手機,並由其持用等情,惟矢口 否認有何引誘使少年拍攝性影像之犯行,辯稱:臉書暱稱「 張可恩」(下稱「張可恩」)並不是我,我跟室友乙○○一起 出門玩寶可夢遊戲時,有時會把本案手機交給室友乙○○幫忙 抓寶,除此之外都是我自己使用,我不知道為什麼「張可恩 」的臉書帳號是使用本案手機驗證註冊等語。辯護人提出辯 護意旨略以:被告性傾向是喜歡女生,亦曾有女友,不會對 被害人A男為本案犯行;且112年4月16日為週日,被告當天 與同住室友乙○○固定出門玩寶可夢遊戲,由被告搭載乙○○, 直至晚間9時許始返家;同年4月22日被告亦與乙○○及友人甲 ○○一同活動,均無可能持用手機向被害人A男索取裸照,「 張可恩」應另有其人,現今科技發達,不排除有人盜用被告 之手機門號進行註冊等語(本院卷第38-39、45-49、123-12 5、319-320頁)。  ㈡經查:  1.本案手機為被告所申辦並自己持用之事實,為被告所坦認( 本院卷第39、314頁),並有該門號之通聯調閱查詢單在卷 可佐(偵卷第43頁、第45頁);又「張可恩」之臉書係於前 開時間,以本案手機(門號)驗證註冊,嗣「張可恩」即主 動加入被害人為臉書好友,並接續於同年月16日起至同年月 25日,以臉書通訊軟體Messenger傳送:「那你的棒棒很雄 偉嗎、龜頭整顆很大嗎、可以量看看嗎、拍給我看」、「我 是女生欸、你拍身材跟下面給我的話」、「我要看你的,你 的屌多大」、「我說要用尺量龜頭給我看」等語,引誘被害 人自同年月22日晚間7時至9時許,陸續在其臺中市外埔區住 所,自行拍攝含有裸露其胸部之上半身、裸露其下體等身體 隱私部位之數位照片4張等性影像,傳送予「張可恩」等節 ,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第40-41頁),核與被害人於 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時之證述均大致相符(偵卷第21-25 、67-69頁、本院卷第242-260頁),並有「張可恩」於社群 軟體臉書之個人頁面、被害人與「張可恩」於通訊軟體Mess enger對話內容(偵卷第31-38頁、本院勘驗筆錄及對話內容 截圖翻拍畫面,本院卷第305-307、337-345頁)、臉書回覆 訊息、臺灣高等法院113年6月26日院高文孝字第1131320709 號函暨所附Meta公司網路後臺資料在卷可參(偵卷第39-41頁 、本院卷第69-73頁),此部分事實,先可認定。  2.「張可恩」之臉書帳號確為被告自行使用本案手機驗證註冊 ,而為本案犯行等節:  ①「張可恩」臉書帳號係以門號0000000000於112年4月16日下 午12時16分註冊驗證等節,有前引臉書回覆訊息、臺灣高等 法院113年6月26日院高文孝字第1131320709號函暨所附Meta 公司網路後臺資料在卷可參(偵卷第39-41頁、本院卷第69- 73頁),又如使用手機號碼註冊帳號,需於登入時顯示之確 認方塊中輸入手機門號收取之簡訊(SMS)代碼始能完成帳 號建立程序,以此確認手機號碼為使用者所有等情,亦有臉 書之使用說明資料在卷可參(本院卷第87-88頁);參以被告   於本院審理時所陳:我跟室友會一起去抓寶,如果我騎車載 他,我會請他幫我拿手機抓寶,但停下來就是我自己使用手 機,除此之外,我沒有主動把手機交給別人使用,也沒有印 象別人可以長時間拿我的手機使用等語(本院卷第39頁), 堪認本案手機除被告外,並無經他人長時間使用之情,則該 人既可輸入相關資料及本案手機申請註冊臉書帳號,復可等 待及持用本案手機查看驗證簡訊以輸入代碼而完成註冊,衡 情需使用本案手機時間非短,倘非持用本案手機之被告本人 自行申請「張可恩」之帳號使用,要難想像他人可盜用本案 手機門號請註冊上開臉書帳號;況經檢警依申請「張可恩」 帳號註冊時之IP位址,查詢斯時使用該IP位址之門號,可見 係本案手機連結中華電信網路使用乙情,亦有通聯調閱查詢 單附卷可憑(偵卷第43-45頁),復經本院函詢中華電信股 份有限公司可否特定註冊時間當時僅有本案手機使用該IP位 址,經該公司回覆所查詢註冊所示時間,僅有一個用戶即本 案手機使用該IP位址等節,並有中華電信個人家庭分公司客 戶服務處第一客服中心第一作業中心113年8月27日個服一客 警密字第0000000000000號簡便函暨附件在卷足參(本院卷 第81-85頁),更可排除他人單純使用本案手機(門號)申 請註冊「張可恩」臉書帳號之情(否則IP位址查詢結果應可 見係其他使用者);綜此以觀,「張可恩」之臉書帳號為被 告自行使用本案手機驗證註冊使用,進而為本案犯行,實可 認定,被告及辯護人空言辯稱本案手機係遭冒用註冊云云, 要非可採。  ②依證人即被害人於偵查及本院審理所證:我與網友「張可恩 」聊天聊開後有開始聊私密話題,「張可恩」有要求我拍裸 體照片給他,說也會傳他的裸照給我,我就有依他要求拍攝 裸露上半身照片2張及裸露生殖器照片2張;我與「張可恩」 聊天自我介紹時有說我就讀哪所國中,所以他知道我是國中 的學生,因為「張可恩」對我說要看我的身材跟下面,我才 拍照裸露上半身及生殖器照片各2張給「張可恩」,並不是 我本來就有拍好的照片等語(偵卷第21-25、67-69頁、本院 卷第242-260頁);參以卷附被害人與「張可恩」於通訊軟 體Messenger對話內容(偵卷第31-38頁、本院勘驗筆錄及對 話內容截圖翻拍畫面,本院卷第305-307、337-345頁),亦 可見係由「張可恩」向被害人表示「那你的棒棒很雄偉嗎、 龜頭整顆很大嗎、可以量看看嗎、拍給我看」、「我是女生 欸、你拍身材跟下面給我的話」、「我要看你的,你的屌多 大」、「我說要用尺量龜頭給我看」等要求被害人拍攝裸露 上半身及生殖器之言詞後,被害人始傳送相關內容予「張可 恩」等情,亦足徵被害人上開證述屬實,則被告係以前開訊 息勸誘原無意拍攝性影像之被害人,使其萌生製造之意思, 進而於如犯罪事實所載時間、地點,應被告要求,自行拍攝 裸露上半身及生殖器之性影像,亦可認定。  ③被害人係就讀國中之學生,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等節 ,有兒少性剝削事件報告單、兒少性剝削案件代號與真實姓 名對照表(偵卷第29-30頁、偵字不公開卷第3-7頁)在卷可 參;又被告係國中代課老師,為被告所坦認(偵卷第54頁) ,對就讀國中之學生年齡理應有所認識;而依被害人前開證 述,其既有向被告即「張可恩」表示其係就讀國中之學生, 且觀其等通訊軟體Messenger對話內容(偵卷第31-38頁、本 院勘驗筆錄及對話內容截圖翻拍畫面,本院卷第305-307、3 37-345頁),可見「張可恩」與被害人就「張可恩」是否有 留存被害人傳送之性影像有所爭執時,「張可恩」既有向被 害人表示「要不要跟你學校講、講我們昨天做了啥阿」等語 (本院卷第345頁),益徵被害人有向被告告知其就讀國中 等語可信,被告自知悉被害人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 則被告引誘少年自行拍攝裸露上半身及生殖器之性影像,即 應構成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2項之引誘少年 自行拍攝性影像罪無訛。  3.被告及辯護人雖以被告於112年4月16日當天(申請註冊「張 可恩」臉書帳號之日)係與同住室友乙○○固定出門玩寶可夢 遊戲,由被告搭載乙○○,直至晚間9時許始返家;同年4月22 日(被害人傳送性影像當日)係與乙○○及友人甲○○一同活動 ,無可能持用手機註冊帳號及向被害人索取裸照等語置辯; 又證人乙○○、甲○○固分別於本院審理時證述: 112年4月16 日有與被告一同外出完寶可夢遊戲,直至晚上9時許方返回 住處;112年4月22日有與被告一同前往逛旅展,晚間尚有一 同吃飯逛街,至晚上9、10時許方返回租屋處等語(本院卷 第261-305頁);另就112年4月22日部分,被告並提出逛旅 展及聚餐影像截圖或照片等情(本院卷第53-59頁)。然查:  ①證人乙○○於本院審理時,雖可明確證述112年4月16日中午過 後與被告一同出遊抓寶可夢,直至晚上8、9時過後才一同返 回租屋處,但經訊問112年4月16日對其而言是否有特殊之處 ,證人乙○○亦表示沒有特別意義,沒有辦法說明有何深刻印 象或特別行為可以回想起112年4月16日當日情形(本院卷第 277頁),且經訊問112年5月6日、113年9月17日當天有無作 何事,證人乙○○亦均表示不記得(本院卷第284-285頁); 又其雖再證述平常上班是周一至五,周六有時會加班,週日 通常是休息,每個周日都會與被告一同外出玩寶可夢遊係等 語,然再經訊問可否回想112年5月14日、112年5月21日有作 何事,證人乙○○先證稱都在上班,經訊問上開日期均是周日 ,為何均在上班,又證述其偶爾會輪調等語(本院卷第285- 286頁),則證人乙○○既非以特殊情節回想起112年4月16日 當日情形,且所述與被告每周日共同出遊之情實有反覆言語 ,其證述112年4月16日共同出遊之證詞,實有可疑,非可遽 信。  ②況依證人乙○○另所證:我們看到寶可夢就會拿手機抓,不一 定什麼時間拿手機出來,112年4月16日、112年4月22日並沒 有時刻與被告形影不離,逛旅展及吃飯討論行程時不記得有 無看到被告拿手機出來回訊息或聊天,之後逛街時也有抓寶 ,看到東西(寶可夢)會告知被告一下,使用寶可夢程式抓 寶可夢期間之5秒、10秒雖不能使用手機,但抓完寶可夢就 可以使用手機等語(本院卷第261-290頁);及證人甲○○所 另證述略以:112年4月22日當天我們共5人相約去逛旅展, 我與被告及證人乙○○出來他們幾乎都會玩寶可夢,關於吃飯 時,被告或其他人有拿手機出來回訊息、或被告有無表現出 分心狀況,時間太久了記不太清楚,之後逛逢甲,被告或證 人乙○○有無拿手機出來使用我也沒注意、當天被告有沒有持 用手機與人聯絡、聯絡多久、內容我都不清楚等語(本院卷 第290-305頁)。是縱認證人乙○○、甲○○所證112年4月16日、 112年4月22日有與被告一同外出等語可採,上開證人既無時 刻關注被告使用手機之情形,且可能認為被告係如平常使用 寶可夢程式而未予特別注意;參以被害人與「張可恩」於通 訊軟體Messenger對話內容(偵卷第31-38頁、本院勘驗筆錄 及對話內容截圖翻拍畫面,本院卷第305-307、337-345頁) ,可見其等均係以傳送訊息方式聯繫,並非以視訊或通話等 需長時間使用手機聯繫之情,則被告在上開活動間持用手機 於數秒內傳送、回覆訊息予被害人要無困難,且未經證人乙 ○○、甲○○所發覺有異,亦非不能想像,被告及辯護人依此主 張被告並非「張可恩」,難認有據。  ③至被告及辯護人固指依被害人證述「張可恩」於112年6月14 日下午3時50分許,有傳送騷擾訊息予其同學(偵卷第73頁 、本院卷第306、333頁),然被告於112年6月14日下午正在 學校之健康中心與該校畢業同學合照,合照時間為112年6月 14日下午3時52分7秒(本院卷第133頁、本院勘驗筆錄,本 院卷第307頁),既僅相差2分鐘,被告不可能一邊接受同學 寒暄,一邊傳送騷擾訊息予被害人之同學,可證被告並非「 張可恩」之人等語(本院卷第123-125頁)。惟觀諸卷附「張 可恩」與被害人同學於通訊軟體Messenger對話內容(偵卷 第73頁、本院卷第306、333頁),「張可恩」僅分別在下午 3時50分傳送「你幾歲啊:)」、下午4時12分傳送「嗨嗨」 、下午4時27分傳送「安安安」、晚上8時39分傳送「你色嗎 」等語,被害人同學則均未回應等情,則以上開對話及合照 時間並無重疊之情,且上開訊息內容既非緊密連續,訊息內 容亦十分簡短,被告自有在與同學合照時間前花費數秒時間 傳送訊息之可能,故被告與辯護人上開主張,亦無資為被告 有利之認定。  4.辯護人固另以被告性傾向為異性戀,並以證人乙○○於本院審 理時證述被告曾向其表示喜歡女性、有跟女性曖昧,有看過 被告帶女性回家、向其表示係其女友,及看過被告看男女間 性影片等語(本院卷第261-290頁),主張被告並無動機引誘 被害人拍攝性影像云云。然證人乙○○雖於本院審理時一再證 述被告有告知其喜歡女性、有看過被告交往女友,向其介紹 女友等語,然就訊問與被告相處六年,被告到底有無女由, 期間有無女友?亦曾先行表示我不知道、不會特別去問等語 (本院卷第275頁),雖嗣後證述被告有在外面超商向其介 紹一名女性是其女友,然亦含糊說明介紹情形已經不記得, 沒有再見過該名女性(本院卷第275-276頁);另雖證述與 被告關係還不錯,有與被告聊天經被告告知喜歡女性,惟就 有無與被告聊過自身性傾向或分享交往情形,則均稱沒有、 不會特別去說等語(本院卷第283、287頁),倘其等並未分 享彼此性傾向、交往過程,被告為何忽然單方面向證人乙○○ 告知上情,均見證人乙○○證詞,實有矛盾且不合情理之處, 證詞已難採認。況被告是否有過女友、觀看何種性影片,甚 而性傾向是否為異性戀,可能僅係代表個人生活方式之選擇 ,個人或同時有其他性傾向不願告知他人,或係單純出於興 趣、好奇而查看同性之性影像,均非不能想像,要與有無引 誘少年拍攝性影像之犯罪動機無涉,是辯護人此部分之主張 ,礙難憑採。  ㈢末按當事人聲請調查之證據,法院認為不必要者,依刑事訴 訟法第163條之2第1項規定,得以裁定駁回之,或於判決說 明不予調查之理由。辯護人固另聲請函詢學校關於被告於11 2年4月23日校內活動,及聲請傳喚學校之校護,證明被告於 112年4月23日係在校協助學生智力測驗,及112年6月14日被 告係在健康中心內備課及接受學生畢業禮物,無傳送訊息之 可能(本院卷第313、319、349-350頁),惟被告上開活動 既難認均無使用手機之可能,且被告係以傳送訊息方式與被 害人或其同學聯繫,已如前述,衡情在數秒內即可完成,且 以現今通訊軟體發達,透過手機聯繫工作或私人事宜要屬常 見,他人顯可能未察覺或認並無異狀,亦如前述,辯護人上 開證據調查之聲請實無足以證明被告並未使用手機傳送訊息 之情,是其聲請核無必要,應予駁回。 二、綜上所述,本案事證已臻明確,被告犯行應堪認定,應依法 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被告行為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 例第36條第2項規定業於113年8月7日修正公布,於同年月0 日生效施行,該條例36條第2項原規定:「招募、引誘、容 留、媒介、協助或以他法,使兒童或少年被拍攝、自行拍攝 、製造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 畫、語音或其他物品,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 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修正後規定:「招募、引 誘、容留、媒介、協助或以他法,使兒童或少年被拍攝、自 行拍攝、製造、無故重製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 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處三年以上十年以 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修正後該 條例第36條第2項僅增列「無故重製性影像」之處罰行為態 樣,然就被告於本案所犯「引誘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部 分並無影響,自無須為新舊法比較,而逕行適用修正後規定 論處。  ㈡次按稱性影像者,謂內容有下列各款之一之影像或電磁紀錄 :一、第5項第1款或第2款之行為。二、性器或客觀上足以 引起性慾或羞恥之身體隱私部位。三、以身體或器物接觸前 款部位,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行為。四、其他與 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行為,刑法第10條第 8項定有明文。第2款所稱性器,係指男性之陰莖、女性之陰 道;所稱「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身體隱私部位」, 依112年2月8日之修正理由謂:指該身體隱私部位,依一般 通常社會觀念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而言,例如臀部、肛門等 。其所舉臀部、肛門,僅為例示之性質,並不以所列之身體 部位為限,乃屬當然。查本案被害人自行拍攝含有裸露下體 之照片2張,該等照片內有男性之性器,自屬於刑法第10條 第8項第2款所定之性影像。另男性之胸部較諸女性之胸部, 雖有較高之裸露接受程度,然依前引被害人與「張可恩」於 通訊軟體Messenger對話內容(偵卷第31-38頁、本院勘驗筆 錄及對話內容截圖翻拍畫面,本院卷第305-307、337-345頁 ),被告既係向被害人表示「你拍身材跟下面給我的話」等 語,佐以前開截圖翻拍畫面前後內容,被告係基於性之目的 要求被害人展示身材,依一般通常社會觀念,於此種情形下 拍攝裸露身體之影像,客觀上應仍屬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 身體隱私部位,且在涉及兒童或少年之案件,為保護兒童或 少年,應放寬認定性影像涵攝之範圍,故該等裸露上半身照 片2張亦應屬於刑法第10條第8項第2款所定之性影像。是核 被告所為,係犯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2項引 誘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罪。  ㈢被告於犯罪事實欄一所載之期間,陸續引誘被害人自行拍攝 性影像之犯行,係基於同一目的,而於密切、接近之時、地 實施,而侵害同一法益,且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 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在主觀上 顯係基於同一之犯意接續為之,應評價為接續犯,而論以一 罪。  ㈣按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2項之規定屬對被害人 為少年之特別處罰規定,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112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無同條項前段加重規定之適用。  ㈤爰審酌被告案發時為成年人,被害人為少年,2人年齡及智識 程度有相當差距,且被告身為學校之老師,更應知悉對學生 善盡保護教育責任,然被告明知被害人性自主決定權及判斷 能力均未成熟,卻未思自我克制,猶為滿足自己之私慾,以 前開引誘之方式使被害人自行拍攝性影像傳送予被告觀覽, 嚴重影響A男身心健康發展,所為殊值非難;並考量被告自 始矢口否認之犯後態度,且未與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和解等 情,兼衡被告之犯罪動機、手段及情節,及於本院審理時自 述大學畢業之智識程度、目前無業、需扶養母親,家庭經濟 狀況小康(本院卷第315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 之刑,以示懲儆。 四、沒收:  ㈠被告係使用其所有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之手機1支,與被 害人傳送訊息及接受被害人及本案性影像,雖非直接拍攝少 年性影像之物,然核屬本案犯罪所用之物,應依刑法第38條 第2項前段規定沒收,既未扣案,應依同條第4項宣告於全部 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㈡又被害人遭被告引誘而傳送予被告之裸露上半身性影像照片2 張、裸露下體之性影像照片2張,雖均未扣案,然本院考量 上開性影像屬電子訊號,得以輕易傳播、存檔於電子產品上 ,甚且以現今科技技術,刪除後亦有方法可以還原,且尚無 證據足以證明上開性影像業已滅失,基於保護被害人之立場 ,就該等性影像仍應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 6項之規定,宣告沒收。至上開性影像係義務沒收物,核無 追徵價額問題,是尚無宣告其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 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之必要。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劉文賓提起公訴,檢察官王富哲、林忠義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湯有朋                    法 官 鄭咏欣                    法 官 吳珈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廖明瑜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2項 招募、引誘、容留、媒介、協助或以他法,使兒童或少年被拍攝 、自行拍攝、製造、無故重製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 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2025-01-21

TCDM-113-訴-612-20250121-1

勞抗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抗字第20號 抗 告 人 林志鵬 陳美慧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華奕超律師 簡晨安律師 相 對 人 鑫龍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坤炎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9 月26日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3年度勞全字第11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壹、抗告人聲請及抗告意旨:   抗告人為夫妻,自民國96年3月起受僱於相對人,每月薪資 新臺幣(下同)6萬6010元,相對人法定代理人為抗告人林 志鵬之父親,林志鵬任相對人之顧問一職、陳美慧則任相對 人之董事及資材經理。相對人於113年間無端將抗告人調職 ,並自113年6月起即未再給付抗告人工資,並於113年7月20 日訛以抗告人違反勞動契約及工作規則情節重大,且故意洩 漏相對人營業上秘密為由,違法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相對 人任意解僱行為,使抗告人頓失經濟來源,影響生計,抗告 人已對相對人提出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下稱本案;第一 審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3年度勞補字第592號)。抗告 人對相對人之業務熟稔,且相對人並無使抗告人接觸相對人 業務上秘密之機會,相對人繼續以原勞動條件僱用抗告人, 顯無重大困難。爰依勞動事件法第49條第1、2項規定聲請定 暫時狀態假處分,請求相對人自113年7月21日起至本案訴訟 終結前,繼續以原勞動條件僱用抗告人,並按月於次月10日 前給付抗告人各6萬6010元。原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聲請,爰 提起抗告,請求廢棄原裁定等語。 貳、相對人陳述意見:   抗告人共同經營欣富順機械有限公司(下稱欣富順公司),   販售與相對人相同之商品,林志鵬為該公司負責人,然林志 鵬、陳美慧利用身為相對人負責人林坤炎之子、媳之身分, 向林坤炎訛稱欣富順公司願調低相對人所需原物料之售價, 致相對人陷於錯誤,而向欣富順公司採購商品,抗告人並掌 握交易内容、流程及會計作業,嗣再調高售價而使相對人以 高於市場價格購買,增加進貨成本,減少利潤。又抗告人知 悉相對人營運與採購機密,竟向相對人客戶Grizzly Indust rial,Inc(灰熊工業集團)訛稱欣富順公司已取得相對人授 權,致灰熊工業集團轉向欣富順公司採購,相對人因此受有 鉅額損害,兩造信任基礎已蕩然無存,倘抗告人持續接觸相 對人營業機密,將對相對人經營造成損害,故相對人繼續僱 用抗告人,顯有重大困難。欣富順公司資本額高於相對人資 本額3倍,規模大於相對人,且獲利甚豐,林志鵬又為該公 司唯一出資者,並與陳美慧共同經營該公司,則相對人縱未 繼續僱用抗告人並給付工資,抗告人亦無陷於生計困難之可 能。再者,抗告人未依相對人之人事管理規則打卡出勤,屢 經勸導然未置理,實已違反工作規則情節重大,相對人終止 兩造勞動契約合法有據,抗告人提起本案訴訟,顯無勝訴之 望。 參、按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法院認勞工有勝訴之望 ,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者,得依勞工之聲請,為 繼續僱用及給付工資之定暫時狀態處分,勞動事件法第49條 第1項定有明文。其立法理由謂:勞動事件之勞工,通常有 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之強烈需求,基於此項特性,於確認僱 傭關係存在之訴訟進行中,如法院認勞工有相當程度之勝訴 可能性,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時,宜依保全程序 為暫時權利保護。此項係斟酌勞動關係特性之特別規定,性 質上屬民事訴訟法第538條第1項所定爭執法律關係及必要性 等要件之具體化。所謂「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 係指繼續僱用勞工可能造成不可期待雇主接受之經濟上負擔 、企業存續之危害或其他相類之情形。又勞工提供勞務,除 獲取工資外,兼具有人格上自我實現之目的,如勞工喪失工 作,不僅無法獲得工資而受有財產權之損害,亦有失去技能 或競爭力之虞,甚至影響其社會上之評價等,致其人格權受 損害。是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法院固不得僅因 其有資力足以維持生計,逕謂無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 急迫之危險等必要,惟倘雇主繼續僱用勞工亦顯有重大困難 ,則應依利益衡量原則,就本案確定前,勞工未獲繼續僱用 所受之損害,與雇主繼續僱用勞工所受之不利益程度,衡量 比較以為決定(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239號裁定意旨參 照)。倘勞工於確認僱傭關係存在訴訟進行中,有資力足以 維持生計,而無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險等必 要,且雇主繼續僱用勞工顯有重大困難時,自得不許為繼續 僱用之定暫時狀態處分(同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134、1353 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勞工為勞動事件法第49條之聲請,就 其本案訴訟有勝訴之望,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 應釋明之,亦為勞動事件審理細則第80條第2項所明定。 肆、經查: 一、關於本案訴訟是否有勝訴之望部分:   抗告人主張相對人未合法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其等已起訴 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並請求相對人給付薪資,經本案 受理等情,有本院查得之本案113年9月12日裁定(本院卷第 109-111頁),及抗告人提出之存證信函、本案起訴狀影本 、薪資單等件為據(原審卷第21-22頁、23-34頁、35-45頁 )。至於抗告人主張相對人非法解僱部分,究竟有無理由, 尚待本案訴訟法院調查辯論後,始能知悉勝負之結果,堪認 抗告人就本案訴訟有勝訴可能性,已為釋明。 二、關於相對人繼續僱用抗告人是否顯有重大困難部分:  ㈠抗告人主張相對人資本總額3000萬元,且相對人亦持續就其 商品參加國際工具展,並在104人力銀行網頁刊登徵才說明 資訊,可見相對人繼續僱用抗告人非顯有重大困難云云,雖 有提出相對人之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參展及104人力 銀行網頁可佐(原審卷編為第87頁之聲證13、第77-79頁之 聲證15、16),惟相對人公司資本額係該公司在商業運作中 ,通常由股東投入的資金及保留盈餘組成,為該公司之財務 實力,影響企業競爭力之基礎;而參展部分則是公司行銷商 品之策略及管道,係用於提升銷售業務,上開公司資本額及 參展行銷部分與相對人是否繼續僱用抗告人非顯有重大困難 部分並無直接關聯性。又抗告人提出之104網頁人力銀行網 頁部分,僅顯示介紹該公司之簡單說明,並無徵才內容,且 該頁面顯示暫不提供相對人之聯繫方式,故抗告人提出之網 頁資料,並不能釋明相對人在解僱抗告人後,有對外徵求員 工之事實。  ㈡抗告人另主張欣富順公司與相對人間之交易往來均經相對人 同意,該二公司係合作關係,且相對人有向客戶介紹並推薦 欣富順公司,並同意無償提供模具予欣富順公司使用,及欣 富順公司之出貨原則以林坤炎總經理簽名即可為之等情事, 並提出相對人之104年11月5日合作公告、110年1月29日函文 、112年11月15日內部聯絡單等件為證(本院卷第55-59頁) 。相對人雖不爭執其知悉林志鵬有經營欣富順公司,並曾與 該公司有交易往來之事實,惟抗辯抗告人共同經營欣富順公 司,販售與相對人相同之商品,抗告人知悉其公司營運與採 購機密,逕向灰熊工業集團訛稱欣富順公司取得相對人授權 ,致灰熊工業集團轉向欣富順公司採購,相對人因此受有損 害等情,並提出欣富順公司登記資料,及其與灰熊工業集團 之電子郵件為證(原審卷編為第101頁之乙證1、編為第117- 120頁之乙證5)。而抗告人並不否認前揭電子郵件之形式真 正性,則依前開電子郵件內容(含相對人轉譯為中文部分) ,相對人係向灰熊工業集團表示如附表編號1部分之訊息; 灰熊工業集團則向相對人回覆如附表編號2之訊息;灰熊工 業集團並轉寄林志鵬(英文名字:Harris)所傳送如附表編 號3之訊息予相對人,以前開相對人與灰熊工業集團往來電 子郵件內容及歷程,相對人係向灰熊工業集團反應該集團原 向相對人採購之商品改向欣富順公司採購,且相對人從未授 權欣富順公司使用相對人之CSA、CE認證及模製具等,並指 定電子信件聯繫方式等情事,而灰熊工業集團亦轉知相對人 關於林志鵬有向該集團表示其所經營之欣富順公司可以幫助 該集團生產製造相對人的促銷品項,並傳送折扣5%、7%之產 品型號予該集團之情事,可見相對人與林志鵬經營之欣富順 公司因商業競爭具有高度之對立性,已不具信任關係;參以 抗告人均曾為相對人之高階管理人,尚難期待其等執行相對 人事務時可避免接觸相對人之專業技術、營業秘密等事項, 倘相對人再繼續僱用抗告人,抗告人即得持續接觸相對人業 務及營利之核心事項,影響相對人之營業利益,而造成相對 人不可期待之經濟上損失之虞,且對於相對人所屬員工之忠 誠、互信及團隊合作以遂其企業目的,亦有妨礙,勢將造成 相對人營運管理、稽查控制風險、紀律維護等制度之運作等 不利益,危及相對人營運及管理事務發展,故相對人辯稱其 繼續僱用抗告人顯有重大困難,應屬可採。 三、抗告人另主張其遭解僱後,頓失經濟來源,影響生計云云, 固據提出抗告人之薪資單及林志鵬之存摺為憑(原審卷第35- 45頁、49-53頁)。然相對人主張林志鵬為欣富順公司之負 責人,自104年10月間設立登記,登記資本額自500萬元陸續 變更至8800萬元,而林志鵬為該公司之唯一出資及持股股東 等情,有欣富順公司之公示登記資料、公司資本額異動資料 可佐(原審卷編為第101頁之乙證1、本院卷第87-88頁), 可見林志鵬擔任欣富順公司之負責人將近10年;又抗告人自 陳其等在96年3月起即任職於相對人,分別擔任顧問、採購 經理等職務(原審卷第13頁),且陳美慧為林志鵬之配偶, 亦為相對人之董事(原審卷編為第104頁之乙證2),抗告人 均有相當工作經驗及能力,另謀適當之新職應非困難,尚難 逕認抗告人於本案訴訟進行中,因無資力維持生計而有防止 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險等必要,故抗告人並無因 未能繼續按月自相對人領取薪資,即有不足以維持生計之情 事。另抗告人夫妻既另有經營欣富順公司,亦足認抗告人得 依該公司之經營而達自我實現之需求。 四、從而,抗告人雖已釋明本案訴訟非無勝訴之望,惟抗告人並 未釋明其有於相對人處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及自我實現目的 之需求,及亦未釋明相對人於本案訴訟確定前繼續僱用抗告 人,非顯有重大困難。則本院衡量比較本案訴訟確定前,相 對人如依暫時處分而繼續僱用抗告人所受之不利益程度,可 能造成相對人不可期待之經濟上負擔或其他相類之情形,應 大於抗告人未獲繼續僱用所受之薪資損害,是依利益衡量原 則,難認本件具有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必要。   伍、綜上,抗告人並未釋明相對人繼續僱用其等非顯有重大困難 ,及有保全之必要性,故抗告人依勞動事件法第49條第1項 規定,聲請命相對人應繼續僱用及給付工資予抗告人之定暫 時狀態處分,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原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聲 請,並無違誤。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陸、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瑞蘭                      法 官 鄭舜元                   法 官 林孟和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抗告人得再為抗告。 再為抗告應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 如提起再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理由狀 (須按照他造人數附具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 元,同時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書記官 邱曉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附表 編號 傳送者 傳送內容(含轉譯中文部分) 1 相對人 This is Ruby Lin for James Lin,General Manager from Meta International, your dust collecotors and Sanders supplier from Taiwan since long time ago. (這是Ruby Lin是替鑫龍公司的總經理James Lin寫此信,鑫龍公司是您在台灣長久以來採購集塵機及砂帶機的供應商。) We learn from some suppliers that Grizzly switched these running models originally purchase from Meta to Fusso. Such as :G0710.G5832,W1727/G1028Z and so on. (我們從一些供應商處知道,Grizzly將原本向鑫龍例行購買的型號改向欣富順公司採購。例如:G0710。G5832、W1727/ G1028Z等型號。) And we didn't receive any new orders from Grizzly for long time. Could you kindly advise why? (而且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Grizzly的新訂單了。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 Meta has never authorized and cannot/unable to authorize Fusso to use META's CSA and CE. You could check with CSA for this very easy and clear. (鑫龍從未授權也不能/無法授權給欣富順使用鑫龍的CSA和CE的認證。您可以向CSA查詢,這非常簡單清楚的。) Meta has not authorized Fusso to use Meta's toolings and molds so on. (鑫龍並未授權欣富順使用Meta的模製具等。) There are some models that are belong to and created/developed by Meta why you buy from Fusso? For example:T28798, SB1090, G0944 ? They are in our catalogues and website in long time ago. (有一些機器型號是屬於Meta的,並由Meta創建/開發,為什麼您向欣富順購買?例如:T28798、SB1090、G0944?它們很久以前就出現在我們的目錄和網站中。) Pls don't contact with Harris anymore for Meta case, neither metas0000000il.com , nor meta0000000il.com. Those are private mail boxes. (關於鑫龍的Meta事項請不要再與林志鵬聯繋,無論是 metas0000000il.com,還是meta0000000il.com 這些是私人擁有的郵箱。) 2 灰熊工業集團 I hope this message finds you well. As I said before we were quite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you have not given authorization to Harris to make decisions on behalf of Meta, and that you were unaware of the arrangement tohave Fusso produce certain items.We had submitted purchase orders (POs) for these products to Fusso,believing that Meta was informed and had agreed to have Fusso manufacture them. (我希望這封郵件對您有幫助。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們非常驚訝地發現您沒有授權林志鵬《英文名稱Harris》代表鑫龍做出決定,而且您不知道讓欣富順《英文名稱Fusso》生產某些型號物品的安排。我們已向欣富順提交了這些產品的採購訂單(PO),且相信鑫龍已獲悉並同意由欣富順製造這些產品。) 3 灰熊工業集團 Below is exactly what Harris said regarding moving these products to Fusso. (以下是林志鵬關於將這些產品轉移到欣富順的具體說法。) I have informed and confirmed with Meta. Meta responded,that they are not joint the promotion. (我已向Meta報告並確認。Meta回應稱,他們不參與促銷活動。) For this situation,In order to support Grizzly and you.Fusso could help to produce the Meta promotion items for Grizzly. (對於這種情況。為了支持Grizzly和你。欣富順可以幫助 Grizzly生產製作鑫龍的促銷品項。)

2025-01-20

TCHV-113-勞抗-20-20250120-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4556號 原 告 陳賢容 被 告 爆料公社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葉昌圳 訴訟代理人 黃春梅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 月2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查本件原告起訴時聲明原為:㈠被 告應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㈡侵權期間為民國11 1年5月1日迄今。㈢在本案判決確定後7日內,刪除使用者Gin i Wang之侵權貼文。㈣自111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5%計算之利息。㈤如原告獲勝訴判決,請准許假執行(見本 院卷第9頁)。嗣變更聲明為:㈠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 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 息。㈡被告應在本案判決確定後7日內,刪除使用者Gini Wan g之侵權貼文。㈢如原告獲勝訴判決,請准許供擔保宣告假執 行(見本院卷第85至87頁)。核原告所為上開聲明之變更, 為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揆諸前揭規定,應予准許。 二、本件原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 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被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 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帳號「Gini Wang」之使用者於111年5月1日10時 7分、10時27分在被告經營之爆料公社網站(下稱系爭網站 )上公開張貼如附表所示之貼文(下稱系爭貼文),復於11 1年5月1日、3日、4日匿名留言,不實指稱伊有詐騙等情事 ,帳號「Genie Chien」之使用者另於111年5月4日故意將系 爭貼文之連結張貼在伊之社群網站臉書頁面,持續擴大對伊 名譽權之侵害。被告就系爭網站設有24名管理員,卻未嚴格 審查內容真實性,且被告透過多達300萬名以上會員人數及 控制貼文張貼與否作為獲取利潤之商業模式,系爭貼文亦屬 被告販售之商品之一,被告准許「Gini Wang」在系爭網站 張貼系爭貼文,進而透過系爭網站與臉書之擴散機制,及連 動到Google全球搜尋引擎,幫助散布系爭貼文,自係故意或 過失侵害伊之名譽權情節重大,致伊受有精神上痛苦,爰依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第28條、第188條 規定,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之精神慰撫金,並刪除系爭貼 文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 在本案判決確定後7日內,刪除系爭貼文。㈢如原告獲勝訴判 決,請准許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任何人申請系爭網站帳號後均可自由、不經審查 在系爭網站張貼文章,並由張貼文章之人自負法律責任,系 爭貼文係由「Gini Wang」張貼,應由「Gini Wang」負賠償 之責。又原告所稱系爭網站與臉書之連動,係「Genie Chie n」將系爭貼文之連結貼到臉書,與伊無涉,伊之臉書粉絲 專頁貼文係由小編張貼,不會顯示個別使用者之帳號,系爭 貼文並沒有張貼在伊之粉絲專頁。此外,伊已將系爭網站上 之系爭貼文下架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其 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 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 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 害者,僱用人不負賠償責任;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 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 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 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 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 項前段、第188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第28條分別定有明 文。又侵權行為之成立,須行為人因故意過失不法侵害他人 權利,亦即行為人須具備歸責性、違法性,並不法行為與損 害間有因果關係,始能成立,且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 權之人,對於侵權行為之成立要件應負舉證責任。就歸責事 由而言,無論行為人因作為或不作為而生之侵權責任,均以 行為人負有注意義務為前提,在當事人間無一定之特殊關係 (如當事人間為不相識之陌生人)之情形下,行為人對於他 人並不負一般防範損害之注意義務(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 字第912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Gini Wang」有於111年5月1日10時7分、10時27分在 系爭網站上貼系爭貼文乙節,有系爭貼文截圖在卷可稽(見 本院卷第101頁),是系爭貼文並非被告所張貼,已難認被 告有何侵權行為可言。原告雖主張被告未審核系爭貼文之真 實性即准許「Gini Wang」張貼系爭貼文,違反注意義務等 語,然審酌系爭網站與其他網路社群平台相同,僅提供註冊 帳號之使用者發表言論之途徑,被告固經營管理系爭網站, 惟使用者在系爭網站發表言論前並毋須經被告審核同意,且 一般網路使用者對在社群平台上所閱覽言論內容真實性之信 賴並不取決於所由張貼之社群平台,此與作為第四權之新聞 媒體有別,再衡以並無法令要求社群網站之使用者必須以真 實資料註冊,被告對系爭網站使用者之真實身分已難俱為核 實,各該使用者發表之言論內容漫無邊際,被告更無從就此 進行查證,是難認被告有於「Gini Wang」在系爭網站上張 貼系爭貼文前進行審核、查證之義務,系爭貼文內容縱為不 實,亦應由發表言論之人自負其責。原告另主張被告透過多 達300萬名以上會員人數及控制貼文張貼與否作為獲取利潤 之商業模式,而應就系爭貼文內容負責等語,然系爭網站使 用者毋須經被告審核即得自由張貼文章乙節,業如前述,原 告復未舉證被告確有為配合特定收入來源而任意控制系爭網 站文章發布與否之作為,原告此部分主張,要無可採。  ㈢次查,「Genie Chien」有將系爭貼文之連結張貼在「Athena Chen」之臉書頁面留言處乙情,有臉書頁面截圖存卷可考 (見本院卷第101頁),然系爭貼文並未限制瀏覽權限,任 何瀏覽系爭網站之人均得任意將系爭貼文網址加以傳送、分 享,又無證據證明「Genie Chien」與被告有何關聯,「Gen ie Chien」將系爭貼文連結張貼在「Athena Chen」之臉書 頁面留言處,要屬「Genie Chien」個人之行為,顯非系爭 網站與臉書間有何預設連動功能所致之結果,難認被告於此 有何侵權行為可言。至原告主張被告付費購買臉書Meta驗證 服務,即應遵守法律及臉書使用者規範,擔保貼文與分享內 容均為真實等語,然原告並未舉證被告有將系爭貼文分享至 臉書,自難據此認定被告有何侵權行為,原告此部分主張, 亦難憑採。  ㈣準此,被告既無審核、查證系爭貼文真實性之義務,原告復 未舉證被告有將系爭貼文分享至臉書之行為,況被告已將系 爭貼文自系爭網站下架乙節,業據被告提出系爭網站截圖為 證(見本院卷第141至145頁),原告主張被告或被告之受僱 人、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而依民法 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8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第28條 規定,請求被告賠償精神慰撫金,及於本案判決確定後7日 內刪除系爭貼文,自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8條、第195 條第1項、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給付200萬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於本 案判決確定後7日內刪除系爭貼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依據,併 予駁回之。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與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 據,經審酌後認與本件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 述,併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 第1項前段、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蕭如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書記官 劉茵綺 附表: 標題 檢舉詐騙 踢爆裝失能臥床騙善款 內文 薪X鑫負責人英文名Athena,2021年3月底出車禍後,不斷透過號稱其"助理"在fb說明A女嚴重情況、歷年豐功偉業及人生心路歷程。之後,於當年10月面向大眾發起公開募捐,表達自己#臥床失能,請大眾捐款協助她度過難關。 此間除了一兩張病床受傷貼文,A女及其助理都是貼文描述傷勢,從未錄影、直播來取信公眾。另外"助理"亦從未表明自己姓名身份證明真有其人。因此,募款該貼文除了得到同情打氣之外,也有不少朋友留言質疑許多不合理之處。 奇怪的是,她卻於2021年9月就出現於臺北市AWE女性創業學院的課堂上,還可於11月底出席該結業典禮,與長官及學員合照。 更離奇的是,2022年2月14日她又再度公開募資,並刪除先前募款貼文,聲稱她因目前仍然#失能臥床,請大家踴躍捐款。 去年的車禍,都已復原到可以正常參加課程,卻一直以#臥床失能為由欺騙相信她的朋友與大眾,只為獲得善款! 貼文出來要揭發她的惡行,不再讓她騙錢!!

2025-01-17

TPDV-113-訴-4556-20250117-1

中簡
臺中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民事判決 113年度中簡字第3806號 原 告 周執中 被 告 廖鳴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經本院刑事庭裁定移送前來(113年度簡附民字第318號),本院 於民國113年12月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60,000元及自民國113年6月15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60,000元 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引用本院113年度金簡字第447號刑事判決主張略以:被 告基於幫助詐欺取財及幫助一般洗錢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 110年11月間某日至111年1月25日12時48分間之某時,在臺 中市○○區○○路000號巷口,將其申辦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 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系爭帳戶)之網路銀行帳 號及密碼,提供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成年人使用,容任該 人及其所屬詐欺集團成年成員使用系爭帳戶,以遂行詐欺取 財及洗錢犯行。嗣該詐欺集團成員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 基於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犯意聯絡,於111年1月25日12時 38分前某時許,以暱稱「林豪運」之LINE帳號將原告加入為 好友後,即佯稱:可以在「BCH」平臺投資虛擬貨幣「META 」獲利等語,致原告陷於錯誤,而依指示操作而匯款新臺幣 (下同)668,000元至訴外人夏江岱所申設之中國信託商業 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夏江岱中信帳戶);詐 欺集團成員於111年1月25日12時44分許,由夏江岱中信帳戶 ,以網路銀行轉帳之方式,轉帳560,000元至訴外人羅志文 所申設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 羅志文中信帳戶);詐欺集團成員於111年1月25日12時48分 許,由羅志文中信帳戶,以網路銀行轉帳之方式,轉帳60,0 00元至被告系爭帳戶,造成原告受有財產上損害,爰依侵權 行為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並聲明:㈠ 被告應給付原告668,000元,及自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繕本 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答辯略以:被告因詐騙集團佯稱有虛擬貨幣投資事宜, 開立帳戶可代操盤,陷於錯誤而交付系爭帳戶網路銀行帳號 及密碼,並無供他人使用之意,且被告交付系爭帳戶為110 年11月間與原告111年1月遭詐存有時間差,兩者並無相當因 果關係,又被告並非實際提款獲得款項之人,未支配或處分 該財物或財產利益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請求駁回原 告之訴。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求免為假執行。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固非當然有拘束民事訴訟判 決之效力,但民事法院調查刑事訴訟原有之證據,而斟酌其 結果以判斷事實之真偽,並於判決內記明其得心證之理由, 即非法所不許(最高法院67年台上字第2674號及49年台上字 第929號裁判意旨參照);是本院自得調查刑事訴訟中原有 之證據,斟酌其結果以判斷其事實,合先敘明。   ㈡法律及法理說明:   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 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第1項前、後兩段為相異之侵權行為類型。關於侵權行為 所保護之法益,除有同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之情形外,原 則上限於既存法律體系所明認之權利(固有利益),而不 及於權利以外之利益特別是學說上所稱之純粹經濟上損失 或純粹財產上損害,以維護民事責任體系上應有之分際, 並達成立法上合理分配及限制損害賠償責任,適當填補被 害人所受損害之目的。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或純粹財產上 損害,係指其經濟上之損失為「純粹」的,而未與其他有 體損害如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相結合者而言;除係契約責 任(包括不完全給付)及同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 所保護之客體外,並不涵攝在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侵權 責任(以權利保護為中心)所保護之範圍。故民法第184 條規定係調和「行為自由」和「保護的權益」此兩個基本 利益,區別不同的權益的保護,而組成侵權行為責任體系 。被侵害者係他人權利時,只要加害人具有故意或過失, 即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負損害賠償責任。其被侵害 者,非屬權利時,須加害行為係出於故意背於善良風俗方 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或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第18 4條第2項)時,被害人始得請求損害賠償。   2.次按民法第185 條「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 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造 意人及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依上開規定,共同 侵權行為可分為以下四類:①主觀共同加害行為:加害人 於共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一部, 而互相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目的。②客觀行為關連共 同行為:各行為人之行為,均為所生損害之共同原因,即 各行為人皆具備侵權行為之要件,但不以有意思聯絡為必 要。③共同危險行為:數人均有侵害他人權利之不法行為 ,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擇一因果關係)。④造意人與 幫助人之共同侵權行為(相當於刑法上的教唆及幫助)。    ㈢原告主張被告構成侵權行為等事實,業據提出臺灣臺中地方 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248號起訴書等件為證,復經本院刑事 庭以113年度金簡字第447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認被告 係犯幫助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罪,處有期徒刑3月,併 科罰金10,000元(得易服勞役),緩刑2年,堪信為真實。  ㈣被告雖以前詞置辯,惟被告確有交付系爭帳戶之網銀帳號及 密碼予他人,衡諸常情,近一、二十年來,詐欺集團氾濫橫 行,提供銀行帳號及密碼予不認識之人,易遭詐騙集團作為 人頭帳戶詐欺取財工具之用等情,業經報章、媒體、網路及 政府多年來不遺餘力報導及宣導,已為一般人均公知之事實 ,況近年來詐騙人士利用人頭帳戶實行詐欺取財之犯罪案件 層出不窮,業經平面或電子媒體披載、報導,政府亦一再多 方宣導反詐騙政策,提醒一般民眾,是一般身心健全之成年 人,應可合理判斷輕易將自己申設之金融帳戶重要個人資料 ,交付毫無親誼關係之陌生人,恐成為協助他人犯罪之工具 ,被告自不得推諉為不知,被告辯稱其並非實施詐騙及提領 款項之人,完全沒經手任何金額等語,惟被告所為前揭行為 ,確係基於幫助詐欺取財與掩飾詐欺所得去向之洗錢不確定 故意,其將本案帳戶資料交予某詐欺集團成員之行為,係幫 助詐欺集團詐取原告上開財物之共同侵權行為,且被告交付 系爭帳戶資料本就會於原告遭詐騙之前,該侵權行為與原告 所受前揭損害間具有相當因果關係,原告辯稱無相當因果關 係,亦無可取,縱令被告僅為幫助人而非實施詐欺行為之加 害人或提領款項之人,然被告前揭所為係幫助犯,依照前述 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自當對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 被告前述所辯,顯非可採。    ㈤所謂金錢或貨幣所有權受侵害,應係指貨幣遭他人搶奪或竊 盜,或貨幣滅失 (如貨幣遭人燒燬) ,或貨幣遭人無權處分 ,致被善意取得而言,原告所為之匯款行為,係本於消費寄 託契約之債權人身分,指示金融機構委託付款至被告之委託 收款人,縱原告因此受有損失,亦為純粹財產上之不利益, 並非因人身或物被侵害而發生,即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 。本案詐騙集團成員既係以詐欺之方法致原告受有上開損財 產上損害,則顯係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原告。是 被告依前開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共同侵權行為之 規定,即應就此對原告負有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㈥至於被告連帶賠償之金額為何,依上開刑案認定之犯罪事實 ,原告為第三層人頭帳戶,被圈存之金額係60,000元,原告 遭詐騙之其餘款項(即668,000元-60,000元)並非匯入系爭 帳戶,而是原告因詐欺集團詐騙行為而匯入訴外人夏江岱、 羅志文等人提供之帳戶,又被告對該詐騙集團所為侵權行為 之幫助,僅在提供帳戶供使用,其主觀上有認識其帳戶可能 供作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者應僅在其帳戶範圍內,並無 及於對他人提供帳戶予該詐騙集團使用有所認識並提供助力 ,自難謂被告就此部分對原告有何侵權行為,是原告此部分 請求,尚屬無據,是被告就原告遭詐欺部分應負擔損害賠償 責任之金額應認定為60,000元,逾此金額之請求,即非有據 ,不應准許。    ㈦又連帶債務之債權人,得對於債務人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其全 體,同時或先後請求全部或一部之給付。連帶債務未全部履 行前,全體債務人仍負連帶責任。為民法第273 條所明定。 本件被告既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與詐騙集團成員負 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則依上開規定,原告自可得向被告請 求上開其所騙所受600,000元之損失。  ㈧末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   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   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   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   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   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   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   條第1項前段及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請求被告賠   償之相關費用,係以支付金錢為標的,為損害賠償之債,本   無確定給付期限,自須經催告始得要求被告負賠償責任。是 原告本於上所述之規定,對被告人請求被告給付60,000元及 自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6月15日,見 簡附民卷第13頁)起至清償日止,依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爰為判決如主文第一、二項所示。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所為其餘攻擊、防禦及舉證,經本 院審酌後,認與判決結論均無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 明。 五、本判決係依民事訴訟法第427條第2項第1款規定適用簡易訴 訟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依同法第389條第1項第3款規 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原告另聲明願供擔保,請准為假 執行之宣告部分,因在簡易訴訟程序如為被告敗訴判決時本 應依職權為假執行之宣告,原告此部分聲請僅為促使本院職 權之發動,故不另為准駁之諭知。另依被告之聲請,依同法 第392條第2項規定,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准許之。   六、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刑事庭合議裁定移送本院民 事庭事件,免納裁判費,本件訴訟中亦未生其他訴訟費用, 故毋庸為訴訟費用負擔之諭知,併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嘉宏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林佩萱

2025-01-08

TCEV-113-中簡-3806-20250108-1

重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重勞訴字第36號 原 告 趙浩守 訴訟代理人 李聖鐸律師 被 告 台灣士瑞克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詹洸 訴訟代理人 林明正律師 林育生律師 共 同 複 代理人 朱峻賢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僱傭關係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 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與被告間之僱傭關係存在。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萬零參佰貳拾玖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二 年三月十一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暨自民 國一百一十二年三月一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於次月十日給 付原告新臺幣壹拾貳萬元及自各期應給付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玖萬貳仟伍佰玖拾捌元,及自民國一百一 十二年十月二十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被告應自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三月一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提 繳新臺幣柒仟貳佰伍拾肆元至原告設於勞工保險局之勞工退休金 個人專戶。 訴訟費用(除減縮部分外)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二項得假執行。但如被告以新臺幣壹萬零參佰貳拾玖元 ,及按月以新臺幣壹拾貳萬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本判決第三項得假執行。但如被告以新臺幣玖萬貳仟伍佰玖拾捌 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本判決第四項得假執行。但如被告按月以新臺幣柒仟貳佰伍拾肆 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當事人法定代理人代理權消滅者,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理   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民事訴訟法第170 條定有明文   。復按第168 條至第172 條及前條所定之承受訴訟人,於得   為承受時,應即為承受之聲明,民事訴訟法第175 條第1 項   亦有明文。本件起訴時被告法定代理人為范詩艷,嗣於訴訟   繫屬中改為詹洸並經具狀聲明承受訴訟等情,有民事聲明承   受訴訟狀、新北市政府民國112 年11月23日新北府經司字第   1128084552號函、公司變更登記表及委任狀等在卷可參(見   本院卷第251 頁、第255 頁至第261 頁),經核尚無不合,   應予准許。 二、第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   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第1 項前段定有明   文。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存否   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   ,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故確   認之訴,苟具備前開要件,即得謂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   利益,縱其所求確認者為他人間之法律關係,亦非不得提起   (最高法院52年度台上字第1240號、42年度台上字第1031號   判決要旨參照)。原告主張原受僱於被告擔任駐點督察,被   告於112 年2 月15日以電話通知解僱,復於翌(16)日寄送   函文表示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終止兩造間僱傭   契約,然於法不合,故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等乙節   ,則經被告以伊解僱並無違法一情為辯,是兩造間是否仍存   有僱傭關係當有爭執,而此不安之狀態,得由原告以對被告   為確認判決除去之,堪謂其提起本件訴訟有受確認判決之法   律上利益,先予敘明。 三、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被告   同意者,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   者,不在此限;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之   言詞辯論者,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 項第1 款、第2 款、第3 款與第2 項自明。查原告原   聲明為:㈠先位聲明:⒈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⒉被告   應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原告復職之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   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2萬元,及自各期應給付日次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⒊被告應給付原告9 萬3,   588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   算之利息;⒋被告應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原告復職之日止   ,按月提繳7,254 元至原告設於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之勞工退   休金專戶(下稱原告勞退專戶);⒌聲明第2 項及第3 項,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㈡備位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   告26萬6,255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   ;⒊聲明第1 項,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見本院卷第   9 頁至第11頁)。嗣經多次修正,最終確定聲明為:㈠先位   聲明:⒈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⒉被告應給付原告112   年2 月薪資1 萬329 元及自112 年3 月1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回復原告職務   之日止,按月於次月10日給付原告12萬元及均自應給付之次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⒊被告應給付原告9   萬2,598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5%計算之利息;⒋被告應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同意原告回   復原職務之日止,按月提繳7,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⒌聲   明第2 項及第3 項,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㈡備位聲   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26萬5,265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   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應開立離職   事由記載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   書予原告;⒊聲明第1 項,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見   本院卷第499 頁至第500 頁)。除就非自願離職證明書離職   事由、特定聲明第2 項薪資請求給付日依發薪日計算差額而   為事實上陳述之補充外,另就112 年1 月附表編號18至23延   長工時工資則以全未逾2 小時為由自1,505 元調整為1,340   元,即延長工時工資差額自9 萬3,588 元縮減為9 萬2,598   元而屬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被告就該擴張或減   縮聲明也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見本院卷第454 頁、   第500 頁),揆之前開規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自109 年4 月1 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駐點督察,於同年   月6 日到職並派駐至位於臺北市○○區○○路000 號35樓之   訴外人台灣臉書有限公司(下稱Meta臺灣)辦公室(下稱Me   ta辦公室),約定月薪12萬元於次月10日給付,每日工作時   間為上午9 時至晚上6 時(休息時間1 小時),月提繳工資   為12萬900 元(下稱系爭契約)。又兩造原係簽訂定期勞動   契約,但其均恪遵工作倫理、配合加班,毫無怠忽職守之情   事,故被告於系爭契約到期前,復於111 年2 月9 日另訂勞   動契約文件約定其繼續提供勞務予伊,是系爭契約工作內容   具長期性與繼續性,實屬不定期勞動契約。詎被告於112 年   2 月14日與原告相約在伊位於金山南路之辦公室,由被告法   務確認其調職意願(已表明交通距離不宜離臺北市過遠外均   可接受),更藉職務調動為由要其繳回被告辦公室之門禁卡   ,歸還Meta辦公室之識別證、電梯卡與公務機後,竟於翌(   15)日旋由人資主管電話通知解僱,復於同年月16日寄予其   函文,上載其違反誠信原則且情節重大致被告商譽損害等緣   由,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規定終止系爭契約(   下稱系爭函文;又部分原因事實因被告不再爭執而不予贅載   )。惟原告全無被告所稱違反工作規則上情,兩造前於112   年2 月7 日約定繼續系爭契約之際也未曾提及系爭函文內容   ,被告亦未提出其有何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之具   體事證,也不符情節重大要件,況伊終止系爭契約前未以其   他懲戒手段等迴避資遣之方式處理,不符解雇最後手段性原   則,此等終止自不合法,系爭契約當繼續存在。原告於被告   違法終止系爭契約後,迭以112 年3 月2 日存證信函、同年   月3 日申請勞資爭議調解等方式表達提供勞務之意願,可認   其主觀上無任何去職之意,客觀上也願繼續提供勞務,然被   告首次調解期日無故缺席、第二次期日拒絕回復其職位、堅   稱其損及被告名譽而致調解不成立,足見被告預示拒絕受領   其勞務而應負受領遲延責任,當應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其   復職日止,按月給付12萬元及提繳勞工退休金7,254 元至原   告勞退專戶;另每月扣除勞保、健保、所得稅代扣等自負額   後其經常性薪資為11萬5,240 元,被告就其112 年2 月薪資   於同年3 月10日僅給付10萬4,911 元,亦應給付差額1 萬32   9 元。其次,原告長期配合被告指派提供勞務,於平日、休   息日均有延長工時之情形,被告亦與Meta臺灣簽認加班時數   在案,惟被告全以時薪1.67倍計算而有短付情形,核算並扣   除伊已支付部分延長工時工資2 萬6,652 元後,111 年5 月   至112 年2 月間尚有平日、休息日加班費差額共9 萬2,598   元,其應得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向被告請求。被告若認原   告未於加班時間提供勞務,應由伊負舉證責任。  ㈡退步言之,若被告終止系爭契約之意思表示合法,且本院可   認伊實係以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13條規定為終止,則其應   得請求被告給付資遣費,故以其遭終止前6 個月薪資12萬元   計算平均工資,自109 年4 月1 日至今工作年資共2 年10月   14日為計算,備位向被告請求資遣費17萬2,667 元,以及上   述平日與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共9 萬2,598 元,總計26萬5,   265 元。復因被告以上述事由於112 年2 月15日終止系爭契   約,依勞動基準法第19條,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3 項、第25   條第3 項規定,其仍得請求被告開立離職事由記載勞動基準   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  ㈢職是,就先位聲明部分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勞工退休金   條例第31條第1 項規定,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與被告按月   給付薪資(含112 年2 月薪資餘額)及法定遲延利息、提繳   勞工退休金至其勞退專戶,及前述期間加班費9 萬2,598 元   ,備位聲明部分則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勞工退休金條例   第12條第1 項,勞動基準法第19條,就業保險法第25條第3   項、第11條第3 項規定,請求資遣費、前述期間加班費及法   定遲延利息,並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爰先、備位各依上   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⒈先位聲明:①確認   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②被告應給付原告1 萬329 元及自11   2 年3 月1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及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回復原告職務之日止,按月於次月10日給付   原告12萬元,暨均自應給付日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   計算之利息;③被告應給付原告9 萬2,598 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④被告應   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同意原告回復原職務之日止,按月提   繳7,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⑤聲明第2 項及第3 項,願供   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⒉備位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26   萬5,265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應開立離職事由記載勞動基準法第12   條第1 項第4 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③聲明第1 項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  ㈠兩造間系爭契約自109 年4 月1 日至112 年2 月16日,為定   期契約每年續簽,原告擔任駐點督察派駐至Meta辦公室,主   要負責Meta臺灣駐點保全員之管理,約定月薪共12萬元(含   基本薪資10萬8,500 元《兼固定加班費》、等比加給6,994   元、伙食津貼2,400 元及績效獎金2,106 元)於次月10日發   放,是系爭契約應屬特定性定期契約。依兩造於109 年3 月   30日簽立之特定性及定期僱用合約書(下稱109 版契約書)   第1 條第a 項、第g 項及第2 條第a 項等約定,原告每月基   本工時為240 小時、月薪12萬元涵蓋超時加班費,是超時加   班費即指每月工時逾正常工時174 小時至240 小時範圍內,   其餘加班費僅在其每月提供勞務時數逾240 小時部份方有延   長工時工資疑義,休息日部份更因兩造有調移約定而無此部   分之延長工時工資。再原告提出之排班表未記載實際月份,   被告人員即便曾表示再行確認加班費付訖與否,亦非同意給   付每日逾8 小時工時部分之加班費,即便因被告相關人員離   職而無從確認被告給付111 年11月及112 年1 月延長工時工   資5,985 元及2 萬667 元之計算基準,惟縱偶有給付額外延   長工時工資,亦僅係被告獎勵措施,非原告得主張之契約權   利,故被告毋庸給付延長工時工資。  ㈡又依被告與客戶Meta臺灣間保全服務契約第2.1.2 條約定、   兩造109 版契約書前文及第13條第a 項第14點約定,被告員   工應每年接受體檢確認並無吸毒情事,被告亦須制定書面且   有效政策予Meta臺灣,證明派駐人員不使用毒品,並經大麻   、可卡因、安非他命、含海洛因在內之鴉片製劑與五氯酚測   試等約定。惟原告竟於111 年間要求訴外人即斯時被告員工   趙昱博代為驗尿,迨趙昱博於112 年2 月9 日向訴外人即斯   時被告客戶關係專員陳筱涵檢舉,被告方悉此情,基於商業   道德,以不護短、主動告知Meta臺灣且依法處置之方式,遂   於112 年2 月16日以系爭函文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   4 款終止系爭契約,方能繼續與Meta臺灣簽署保全服務契約   ,伊商譽是否未受減損實與原告行為無涉。承此,原告確有   系爭函文㈠所述「違反誠信原則,情節重大並致被告商譽損   害」之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被告得依勞動基   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合法解僱原告,是兩造僱傭關係已   不存在(系爭函文其餘事由則不予爭執),伊當不負有給付   112 年2 月16日以後至原告復職日止薪資、按月提繳勞工退   休金,遑論給付資遣費之義務。再被告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   第1 項第4 款規定合法解僱原告,則無給付原告資遣費及開   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之必要,且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3 項所   指非自願離職,不包含因勞動基準法第12條各款事由,原告   請求仍開立記載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之非自願離   職證明書,依法要屬無據。職是,原告先、備位聲明均屬無   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   駁回;⒉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事實(見本院卷第365 頁至第367 頁,並依判決   格式修正或刪減文句)  ㈠原告自109 年4 月1 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駐點督察,派駐至   位於臺北市○○區○○路000 號35樓之Meta辦公室,月薪12   萬元於次月10日給付,每日工作時間為上午9 時至晚上6 時   (休息時間1 小時)(即系爭契約)。  ㈡依原告勞就保歷史投保明細、原告勞退專戶明細資料所載,   其自109 年3 月31日由被告任投保單位投保勞健保,於112   年2 月16日退保;於109 年4 月至112 年1 月,每月原則上   提繳7,254 元(但111 年9 月、10月各7,902 元,109 年9   月、同年11月至112 年1 月各7,578 元,112 年2 月4,042   元)。  ㈢兩造均不爭執被告有員工每年需接受體檢確認有無吸毒之規   定。  ㈣被告於112 年2 月16日函予原告,上載因原告「違反誠信原   則,情節重大並致被告商譽損害為由」(其餘事由因被告不   再抗辯故不予贅載),以違反被告工作規則、僱用契約約定   ,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終止系爭契約。  ㈤原告以112 年3 月2 日中和宜安郵局存證號碼54號郵局存證   信函予被告,表示仍以給付勞務之意願,並於翌(3 )日送   達被告。  ㈥被告以112 年3 月7 日士法發字第0930022001號函覆原告,   並無違法終止之情形,不同意繼續給付薪資。  ㈦原告於112 年3 月7 日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於同年4 月18日   經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 四、原告另主張系爭契約存續期間,被告尚有111 年5 月至112   年2 月間加班費差額未予給付,以及被告以系爭函文所為終   止予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規定不合,系爭契約應   仍存續,被告應按月給付其薪資與提繳勞工退休金等情,則   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是以,本件爭點厥為:㈠延   長工時工資部分:⒈原告於平日、休息日是否有延長工時?   如有,兩造約定月薪12萬元部分是否含部分超時加班費,且   休息日有無含109 版契約書第1 條第g 項調移規定?⒉原告   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延長工時工資差額9   萬2,598 元(即扣除2 萬6,652 元),有無理由?㈡系爭契   約是否存續抑或終止:⒈原告有無吸毒,抑或要求其他員工   代其體檢,而有「違反誠信原則,情節重大並致被告商譽損   害」之情事,而成立109 版契約書第13條第a 項第14點事由   ?被告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規定終止,有無違   反解雇最後手段性原則?⒉原告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請   求被告給付1 萬329 元及法定遲延利息,暨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於次月10日給付12萬元及法定遲   延利息,有無理由?⒊原告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31條第1 項   規定,請求被告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   提繳7,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有無理由?㈢承㈡,如系爭   契約業已終止,原告除延長工時工資外,另為下列備位聲明   請求,是否有理:⒈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 項規定,   請求資遣費17萬2,667 元。⒉得否依勞動基準法第19條,就   業保險法第25條第3 項、第11條第3 項,請求被告開立離職   事由記載為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之非自願離職證   明書?(見本院卷第366 頁至第367 頁、第499 頁,且依論   述先後、妥適性及全辯論意旨調整順序內容)茲分述如下:  ㈠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前段亦有明文,是主張權利存在之人就   權利發生事實負舉證責任,主張權利不存在之人就權利障礙   事實、權利消滅事實與權利排除事實負有舉證責任。若上述   應負舉證責任之一方先未能舉證證實自己主張、抗辯事實為   真實,則他方就渠抗辯、主張事實縱不能舉證或所舉證據尚   有疵累,仍無從認定負舉證責任之一方所言可採。又當事人   主張之事實,經他造於準備書狀內或言詞辯論時或在受命法   官、受託法官前自認者,無庸舉證。自認之撤銷,除別有規   定外,以自認人能證明與事實不符或經他造同意者,始得為   之;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於言詞辯論時不爭執者,   視同自認。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為不知或不記憶之   陳述者,應否視同自認,由法院審酌情形斷定之,同觀民事   訴訟法第279 條第1 項與第3 項、第280 條第1 項與第2 項   自悉。  ㈡系爭契約應視為不定期勞動契約,且兩造應已達成依勞動基   準法給付逾平日正常工時8 小時部分延長工時工資而變更原   109 版、110 版契約書約定之意思表示合致,原告請求被告   給付9 萬2,598 元應屬有理:  ⒈系爭契約應視為不定期勞動契約:  ①按當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者,無論其為明示或默示,契約   即為成立,民法第153 條第1 項定有明文。勞動契約,分為   定期契約及不定期契約。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及特定性   工作得為定期契約;有繼續性工作應為不定期契約,勞動基   準法第9 條第1 項亦有明定。又勞動基準法第9 條所稱之不   定期勞動契約所需具備之「繼續性工作」,係指勞工所擔任   之工作,就該事業單位之業務性質與營運而言,具有持續性   之需要者,並非只有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之一時性需要   或基於特定目的始有需要而言。換言之,工作是否具有繼續   性,應以勞工實際從事工作之內容及性質,對於雇主事業單   位是否具有持續性之需要而定,亦即與雇主過去持續不間斷   進行之業務有關,且此種人力需求非屬突發或暫時者,該工   作即具有繼續性,不受勞動契約簽訂之書面形式拘束(最高   法院110 年度台上字第17號、109 年度台上字第1156號判決   要旨參照)。  ②觀諸兩造簽署之勞動契約文件內文(見本院卷第153 頁至第   157 頁、第199 頁至第210 頁),標題上固載「特定性與定   期雇用契約」,並於前文載以:「本僱用合約為專屬於單一   客戶之特定性定期契約,並將隨同該特定客戶:台灣臉書有   限公司(派駐地點:臉書各公司)與本公司間之保全服務契   約,同時間屆期失效、提前終止、變更或解除;如員工因任   何事由離開或受轉調至其他客戶駐點時,本合約亦隨同終止   全部效力」等文字,然原告工作內容既屬被告派駐在Meta臺   灣人員之主管,此等職務在其他公司亦有需求可能性甚明。   比對被告基本公示登記資料所載經營項目,乃各種處所、貴   重物品、人身等安全維護,設備器具系統規劃設計、保養、   修理、安裝,以及安全系統諮詢與顧問業務等內容(見本院   卷第127 頁),參以該文件第1 條、第2 條與第10條約定,   各載:「……如因任何事由導致員工不能繼續在該特定客戶   服務時,將自停止服務日起停止發給本合約所定薪資金額(   已服務期間則按比例發給),本合約即自員工離開該特定客   戶之日起隨同終止,但雙方得合議另行訂定新僱傭契約」、   「新進員工於正式工作前,需依照保全業法規定參加職前專   業訓練及安全與衛生教育訓練,日後並將安排各式在職與專   業訓練,員工有遵守規範並按時參加之義務」、「公司保有   調動員工職務或工作地點或因應客戶之需要予以指派、改派   、調整職務或該特定客戶之個駐點間輪調之權利」等內容,   足見被告為求原告提供保全相關勞務而成立系爭契約,僱佣   期間更持續提供一定專業訓練,亦有調動至其他公司、地點   提供勞務之可能性,顯係使原告長期提供勞務為成立系爭契   約之目的,難謂有何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與特定性等性   質,彰彰甚明。  ③衡以被告不否認於112 年2 月14日曾向原告表示將安排調職   而未明確提及調職地點,兩造每年續簽契約文件係因駐點地   點變動會使薪資一併變動,因派駐在費用較高之Meta臺灣才   有月薪12萬元乙情(見本院卷第191 頁、第294 頁),同有   被告同年3 月7 日士法發字第0930022001號函所載:「……   本公司於112 年2 月14日召回台端述職並說明所引發糾紛情   形,未幾即於同月16日發函解雇。雖中間之2 日或有談及調   動之可能性,亦僅為協商可能選項……」等文可資佐證(見   本院卷第59頁),是原告從事者乃繼續性工作,系爭契約應   屬不定期勞動契約,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期間要非僅以1 年   為限,洵堪認定。  ⒉兩造間應自111 年1 月14日起改依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1 項   正常工作時間之約定,倘有平日或假日延長工時工作,被告   當應給付加班費:  ①按勞工正常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8 小時,每週不得超過   40小時;雇主有使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工作之必要者,   雇主經工會同意,如事業單位無工會者,經勞資會議同意後   ,得將工作時間延長之;雇主依第32條第1 項及第2 項規定   使勞工延長工作時間,或使勞工於第36條所定休息日工作後   ,依勞工意願選擇補休並經雇主同意者,應依勞工工作之時   數計算補休時數。前項之補休,其補休期限由勞雇雙方協商   ;補休期限屆期或契約終止未補休之時數,應依延長工作時   間或休息日工作當日之工資計算發標準發給工資,勞動基準   法第30條第1 項、第32條第1 項、第32條之1 各有明文。再   解釋契約,固須探求當事人立約時之真意,不能拘泥於契約   之文字,但契約文字業已表示當事人真意,無須別事探求者   ,即不得反捨契約文字而更為曲解(最高法院110 年度台上   字第1914號判決要旨參照)。  ②證人即被告法務與人資處處長劉建鑫於本院中證稱:如本院   卷第69頁至第87頁排班表乃擔任督察之原告預排,其會提前   數月排好眾人休假出勤方便安排計畫,實際出勤狀況則利用   報哨系統使用如本院卷第93頁呈現之手機APP 打卡,並呈現   如本院卷第371 頁至第393 頁所載,被告接收到實際出勤時   間後再用以計算薪資,加班費以原告月薪除以240 小時之時   薪金額乘以1.33即665 元為計算基礎;該打卡系統無法準確   掌握到分鐘等語(見本院卷第459 頁至第460 頁、第465 頁   )。  ③查兩造自109 年4 月1 日起至112 年2 月16日經被告以系爭   函文為終止系爭契約意思表示止,每年各簽署一次書面契約   等節,有109 版契約書、110 年1 月特定性與定期僱用合約   (下稱110 版契約書),及111 年1 月14日僱用合約(固定   薪資專用)(下稱111 版契約書)等在卷可徵(見本院卷第   199 頁至第210 頁)。又109 版、110 版契約書內文,最初   固載原告每月工時240 小時且祇列「每7 日中至少1 日休息   為例假」、確認月薪含超時加班費共12萬元等內容(見本院   卷第199 頁、第204 頁),然於111 版契約書第1 條則載薪   資及津貼為12萬元,下方「本薪」、「伙食津貼」、「績效   獎金」、「固定加班費」項目全屬空白毫無具體金額之填載   ,第3 條更呈現原告每日工作時間為上午9 時至晚上6 時、   依Meta臺灣工作駐點排班行事曆出勤,且每7 日中至少1 日   休息為例假外亦記明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休息,甚乏記載每   月工時240 小時等字樣。輔以證人即斯時被告派駐Meta辦公   室之林艾彤於本院中所證:其自110 年3 月受僱於被告至11   2 年12月29日擔任Meta臺灣位於微風南山之辦公室櫃檯接待   人員,原告為Meta辦公室團隊主管,工作時間與其相同,為   平日上午9 時至晚上6 時(中午12時至下午1 時休息1 小時   )等語(見本院卷第406 頁),呈現原告確以勞動基準法第   30條第1 項正常工作工時為其實際履行勞務提供時間,足謂   兩造就原告工作時間已於111 年1 月14日合意變更系爭契約   內容無訛。  ④再觀原告110 年至112 年薪資明細、實際排班表及出勤表,   及被告差勤系統薪資明細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371 頁至第   395 頁、第93頁至第97頁),原告在被告人事系統上亦記載   為:「正常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每日9 小時(含休息時   間)/ 六日國休」等文字,於110 年11月、111 年9 月、同   年11月至112 年2 月均獲有加班費,但該等月份實際工時均   未達240 小時,甚有部分不滿正常工時174 小時亦有加班費   之紀錄,如112 年1 月高達2 萬667 元,其中數日延長工時   則屬原載為「休假」之客觀事實。姑不論原告爭執被告所提   本院卷第373 頁至第393 頁出勤表形式上真正,已據證人劉   建鑫於本院中證述綦詳如上,經本院命被告說明前給付加班   費金額之計算方式(見本院卷第413 頁),伊僅表示因相關   人員離職無從確認等語(見本院卷第420 頁),則依本院職   權上已知事實即112 年1 月適逢該年農曆春節乙事,應足推   知112 年1 月加班費係採國定假日加班費之計算方式,方有   遠高於一般延長工時工資之金額,應足認定。職是,雖原告   曾經被告依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 規定向臺北市政府報請核   備而適用乙節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365 頁),然最   遲於簽署111 版契約書之際,兩造業已合意變更系爭契約工   作時間成平日上午9 時至晚上6 時(休息1 小時)且一例一   休,並依勞動基準法規定給付法定加班費之內容,至為明確   。又被告既負有給付原告延長工時工資之義務,業經本院認   定如上,伊亦自述:倘伊有給付義務,則對原告請求金額計   算方式無意見等語(見本院卷第194 頁、第475 頁、第500   頁),是原告請求被告給付111 年5 月至112 年2 月平日與   休息日加班費差額9 萬2,598 元,應屬有理。  ㈢依現有卷內證據資料,難認符合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   4 款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之情事,是系爭   契約應仍繼續存在,且原告請求被告給付112 年2 月薪資差   額,及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其復職日止按月於次月10日給   付12萬元,暨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其復職日止按月繳納7,   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應屬有理:  ⒈按勞工有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雇主得不   經預告終止契約,雇主依此規定規定終止契約者,應自知悉   其情形之日起,30日內為之,此觀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   第4 款、第2 項自明。所謂「情節重大」,不得僅就雇主所   訂工作規則是否列為重大事項作為決定之標準,須勞工違反   工作規則之具體事項,客觀上已難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之   懲處手段而繼續其僱傭關係,且雇主所為之解僱與勞工之違   規行為在程度上須屬相當,方屬上開勞基法規定之「情節重   大」。是勞工之違規行為態樣、初次或累次、故意或過失違   規、對雇主及所營事業所生之危險或損失、勞雇間關係之緊   密程度、勞工到職時間之久暫等,均為是否達到懲戒性解僱   之衡量因素(最高法院112 年度台上字第1277號、112 年度   台上字第1099號判決要旨參照)。  ⒉被告係以112 年2 月16日系爭函文依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第4 款為終止系爭契約意思表示乙情,如不爭執事實㈣所   示,當由伊就上載「違反誠信原則,情節重大並致公司商譽   損害」之事由負舉證責任。被告雖就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   則之具體條文以109 版契約書第13條第a 項第14點為答辯,   然兩造間已簽署多次契約文件乙情,業經本院認定如上,是   當應以111 版契約書為準,又因該版契約書並無109 版契約   書第13條第a 項第14點之規定,或係同條項第11點「不遵守   公司管理規章、工作精神或工作紀律拙劣」、第13點「觸犯   任何中華民國法令」之情事,先予敘明。  ⒊兩造均不爭執被告有員工每年需接受體檢確認有無吸毒之規   定,如不爭執事實㈢所載。復以:  ①證人林艾彤於本院中證之:原告、趙昱博均早於其在Meta臺   灣辦公室上班,原告為團隊主管,趙昱博為保安,原告每日   工作時間與其相同,趙昱博則由主管排班而有早晚班區分;   被告會要求員工(含主管、保安、前臺均屬之)於每年3 月   做毒物科檢查、驗尿,並表示此為Meta臺灣所要求。其先前   曾於111 年11月、12月間在現場聽聞訴外人即新進女保全郭   姵希向其他男性同事告知趙昱博轉述原告會吸大麻,後續也   聽聞過團隊其他同仁稱郭姵希不斷提及此事,惟因該女說話   經常無中生有、反覆不一,故眾人僅止於聽聞而不會聞雞起   舞,惟原告於111 年2 月14日向眾人告知要緊急回被告辦公   室開會,離開後趙昱博及另名女職務代理人即收拾原告留置   之物品,趙昱博並曾表示原告遭被告開除,然不清楚原因,   祇知被告稱原告犯了嚴重錯誤。於其任職期間,Meta臺灣並   未對原告管理措施或工作表現投訴,反而應是稱讚,因原告   管理期間臺北團隊為臉書亞太地區保安團隊表現第一名等語   (見本院卷第404 頁至第413 頁)。  ②證人劉建鑫於本院中另證:彼自105 年起擔任人資處長,約   於111 年5 月、6 月起因Meta臺灣安排心靈導師計畫課程而   與原告有較密切聯繫,後續於同年7 月、8 月起因有勤務上   問題開始轉為人員管理問題。Meta臺灣與被告間契約文件明   文要求派駐人員全部均應且定期進行尿液測試,然112 年2   月9 日負責Meta臺灣警衛之趙昱博提供與原告間LINE對話紀   錄擷圖予客戶關係專員陳筱涵,上為原告詢問組員即趙昱博   得否代為驗尿,陳筱涵遂向被告報告而知悉此情,彼曾向趙   昱博詢問,趙昱博表示若看擷圖應知此事為真,除了渠外應   有其他同仁遭原告詢問相同問題,惟趙昱博不願說出其他同   仁姓名,僅要被告想辦法調查;因被告與Meta臺灣間契約文   件內容,故代為驗尿與否實屬敏感問題,被告認非常嚴重,   遂旋於同年2 月13日將該對話紀錄擷圖作為附件通知Meta臺   灣表示嚴重違反道德誠信原則,應將原告調離該駐點,Meta   臺灣亦同意此決定,故彼於同年2 月14日先與原告討論調動   事宜(惟重點在於勤務管理問題,僅暗示尚有更嚴重問題仍   未解決),獲其同意後彼即欲向被告爭取核發資遣費,但被   告高層於翌(15)日仍認情節過於嚴重而無法以資遣方式處   理,彼方於該日通知將終止,再以112 年2 月16日系爭函文   為終止,彼不知有無被告其他單位進行調查。又原告受僱期   間曾有2 名員工郭姵希、余品嫻與原告發生過性平申訴等糾   紛,彼於112 年5 月藉機詢問余品嫻關於原告吸毒傳聞,余   品嫻始稱當時為訴外人即被告客戶關係專員陳志雄請伊至駐   點瞭解是否有人吸毒,郭姵希也應受有相同指令,然當時原   告業已離職,故無法再為處理;之所以會調查吸毒傳聞,是   因部分組員向陳志雄反應原告會聊過去在美國吸食大麻之事   等語(見本院卷第454 頁至第465 頁)。  ③依前開證人證述內容,可謂定期配合驗尿乃派駐Meta辦公室   之被告員工應負義務之一,且業經兩造等達成工作規則一部   ,此係基於被告與Meta臺灣間保全服務契約第2.1.2 條所為   被告應制訂書面及有效之政策,證明派駐人員不施用毒品並   經毒品檢驗測試,且被告應確定測試方法及頻率,並有能力   在合理情況下及時檢測有無吸毒或酗酒情形等約定(見本院   卷第312 頁),足見該等約定核心在於未施用毒品,並以檢   驗測試為伊實行方法,合先敘明。  ⒋被告雖提出趙昱博與陳筱涵間、趙昱博與原告間之LINE對話   紀錄擷圖(見本院卷第211 頁、第265 頁),呈現原告於11   1 年3 月22日曾傳送「Yo b , are you comfortable   taking the piss test for me? I'd understand if you   're not so dont feel perssured .」、「I really wanna   smoke but I haven't cause I still need to take the   test .」、「So it crossed my mind if you're down to   take the test for me .」等文字予趙昱博;以及趙昱博於   112 年2 月9 日向陳筱涵表示原告於111 年3 月曾積極要求   派駐Meta辦公室之人員驗尿,也曾向渠表示提早驗尿即可抽   大麻並規避被告要求驗尿、詢問得否持其健保卡假裝成原告   代替驗尿,因其極度想抽大麻,渠則覆稱不應冒此風險乙情   (見本院卷第211 頁)。惟原告否認並主張時係討論在美國   吸食經驗與感想,並未實際吸食大麻、規避驗尿,且於系爭   函文終止前即有流傳原告吸食大麻之傳聞,經被告調查亦毫   無結論等語(見本院卷第296 頁)。衡酌該LINE對話紀錄擷   圖並無上下文,無從知悉原告與趙昱博間實際對話經過,難   以知悉屬玩笑用語或確有誘使代替驗尿之情事;質之證人林   艾彤、劉建鑫上開證詞,全係原告有吸毒(且是居住美國之   期間)之傳聞,但乏進一步調查確認之情形,趙昱博亦回覆   劉建鑫之陳詞亦屬曖昧而未明確說明後續應對情形,經本院   曾傳喚趙昱博後卻未到庭而由被告捨棄傳喚在案(見本院卷   第404 頁、第419 頁至第420 頁),是原告究於僱傭期間有   無施用毒品與狀態,尚屬未明。佐以被告人員於112 年2 月   13日寄送予Meta臺灣方之電子郵件(見本院卷第267 頁至第   281 頁),僅提及上開原告與趙昱博間LINE對話紀錄擷圖而   認定原告有「Intention of being Dishonesty (不誠實意   圖)」,別無其餘調查之證據資料,被告也未提出後續原告   該年度驗尿報告是否確有代驗情事之積極證據,則據前揭擷   圖內文,至多祇能認定原告曾有徵詢趙昱博是否代為驗尿、   有請他人代為驗尿意圖之意見,與其實際施用毒品之舉動間   尚屬二事。衡之現有卷內證據資料,未能判斷原告於系爭契   約存續期間是否已有委由他人代為驗尿之具體紀錄,且有無   施用毒品、抑或存續期間以前與施用毒品間之期間間隔,是   否曾有其餘懲戒處分之紀錄等均毫無所知,反有證人林艾彤   前開原告管理期間表現甚佳之證詞,揆諸上開規定及要旨,   綜合考量各該要件,難認已符情節重大而與勞動基準法第12   條第1 項第4 款要件相當,洵堪認定。  ⒌按僱用人受領勞務遲延者,受僱人無補服勞務之義務,仍得   請求報酬,民法第487 條定有明文。又二人互負債務,而其   給付種類相同,並均屆清償期者,各得以其債務,與他方之   債務,互為抵銷,民法第334 條第1 項前段亦有明文。查系   爭契約仍存續中,業經本院認定如上。原告於收受系爭函文   後,旋以同年3 月2 日存證信函表達欲提供勞務之意願,另   申請勞資爭議調解請求回復職務不同意終止乙節,如不爭執   事實㈤㈦所示,可謂其已為準備給付之事情通知被告,但為   被告拒絕受領,故被告係受領勞務遲延,原告猶得向伊請求   報酬至明。又被告自109 年4 月至112 年1 月每月原則上均   提繳7,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112 年2 月僅給付部分薪資   予原告乙情,有薪資明細、原告勞退專戶明細等足資憑佐(   見本院卷第371 頁、第143 頁至第146 頁),是原告請求被   告給付112 年2 月薪資差額1 萬329 元、自112 年3 月1 日   起至其復職日止按月於次月10日給付12萬元,與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其復職日止按月提繳7,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   當屬有據。  ㈣末按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   週年利率為5%;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   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民法第203 條及第23   3 條第1 項各有明文。又勞動基準法第23條第1 項、勞動基   準法施行細則第9 條規定,工資之給付除當事人有特別約定   或按月預付外,每月至少定期發給二次,且依勞動基準法終   止勞動契約時,雇主應即結清工資給付勞工。被告應給付予   原告上開薪資、加班費之項目與金額,已如前述,並因各屬   有確定期限之給付,除每月薪資應各於次月10日給付故於隔   (11)日負遲延責任外,加班費最遲自加班該月次月11日負   遲延責任,是原告請求月薪之法定遲延利息堪認有據;另就   加班費項目因原告以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為起算,起訴狀繕   本則於112 年10月19日送達被告由受僱人收受一情,有本院   送達回證可資佐證(見本院卷甲第35頁),揆諸前揭規定,   就加班費項目自112 年10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   之利息,亦屬有據。 五、綜上所述,系爭契約應屬不定期勞動契約,兩造最遲於11 1   年1 月14日簽署111 版契約書時已合意改依勞動基準法第30   條第1 項為正常工時等內容,原告自得請求被告給付加班費   差額,並因被告未能舉證證明符合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   第4 款要件,伊依系爭函文終止自屬無據,兩造間僱傭關係   當仍存在,並因被告受領遲延,原告得請求被告給付至其復   職日止之薪資、法定遲延利息,與提繳勞工退休金至其勞退   專戶。從而,原告先位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勞工退休金   條例第31條第1 項規定,請求:㈠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   ;㈡被告應給付原告1 萬329 元及自112 年3 月11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及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原告   復職日止,按月於次月10日給付原告12萬元,暨均自應給付   日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㈢被告應給付   原告9 萬2,598 元,及自112 年10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5%計算之利息;㈣被告應自112 年3 月1 日起至同意原告   回復原職務之日止,按月提繳7,254 元至原告勞退專戶,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末本院既已依先位聲明判准原告之請求   ,則原告另備位依系爭契約之法律關係,勞工退休金條例第   12條第1 項,勞動基準法第19條,就業保險法第25條第3 項   、第11條第3 項規定,請求:㈠被告應給付原告26萬5,265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   利息;㈡被告應開立離職事由記載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 項   第4 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等部分,自毋庸再予審究   之必要,末此敘明。 六、本件為勞動事件,就勞工即原告勝訴部分,依勞動事件法第   44條第1 項、第2 項規定,就主文第二項至第四項依職權宣   告假執行,同時宣告被告得供擔保而免為假執行,並酌定相   當之金額。聲明第二項至第三項原告雖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   告假執行,然其聲請僅係促使法院為職權之發動,爰不另為   假執行准駁之諭知。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   經本院斟酌後,認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一一論   列,併此敘明。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黃鈺純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書記官 李心怡

2025-01-07

TPDV-112-重勞訴-36-20250107-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418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李景旻 選任辯護人 黃建霖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 院113年度訴字第132號,中華民國113年6月18日第一審判決(起 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1976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李景旻幫助犯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罪 ,處有期徒刑貳年拾月。 扣案如附表一編號㈠、㈡所示之物均沒收銷燬;如附表一編號㈢至㈥ 所示之物,均沒收。   事 實 一、李景旻明知甲基安非他命、硝甲西泮(硝甲氮平)、4-甲基 甲基卡西酮、甲基-N,N-二甲基卡西酮、硝西泮(耐妥眠) 分別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第3款、第4款 所列管之第二、三、四級毒品,不得意圖販賣而持有之;復 明知其友人盧威丞(業經原審發布通緝)持有上開毒品,係 為販賣以營利,竟基於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混 合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之二種以上毒品之故意,自民國 110年12月間起(起訴書誤繕為「111年12月間」,應予更正 ),接續依盧威丞指示至新北市○○區○○路000巷「減加壹原 料國際貿易行」及新北市○○區○○街000號統一超商禧緻門市 或李景旻住處(新北市○○區○○街000巷00弄0○0號0樓)附近 之超商,領取盧威丞購買之哈密瓜果汁粉、分裝袋並交付盧 威丞,供盧威丞將其在110年11月15日另案販賣第三級毒品 及持有第二級毒品等案件(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以110年度偵字第37765號、111年度偵字第9051號提起公訴 ,下稱另案)為警查獲後起至111年2月14日17時20分許止( 起訴書誤繕為111年12月間),向不詳成年人取得如附表一之 毒品,混入果汁粉後分裝包裹,並將附表一、二所示之物寄 放在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0樓之0盧威丞友人住處 ,擬伺機出售予不特定人牟利,後因盧威丞為躲避警方查緝 ,李景旻即於111年2月14日17時,許依盧威丞指示,前往上 開盧威丞友人住處,協助盧威丞將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裝 入行李箱,並將之放入盧威丞母親所有之車牌號碼0000-00 號自用小客車內藏放,而以上開方式幫助盧威丞意圖販賣而 持有如附表一所示之毒品。然仍經警於同日17時20分許在前 開車輛查獲,並當場扣得如附表一、二之物。致盧威丞尚未 著手於銷售行為前即為警查覺而未得逞。 二、案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第一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證據能力 ㈠、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前4條之規定,而經 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 面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 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 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 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2項分別定有明文。本 判決所引用其他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經本院於審判期 日提示,並告以要旨後,檢察官、上訴人即被告李景旻及其 辯護人均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就證據能力部分有所異議, 本院復查無該等證據有違背法定程序取得或顯不可信之情狀 ,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2項之規定,有證據能力。 ㈡、本件認定事實所引用之非供述證據,與本案具有關連性,且 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式所取得,依刑事訴訟法第 158條之4反面解釋,當有證據能力,且於本院審理時,提示 並告以要旨,使檢察官、被告及其辯護人充分表示意見,被 告於訴訟上之防禦權已受保障,自得為證據使用。 二、訊據被告固坦承確有於110年12月間起,依盧威丞指示,在 事實欄一所載地點,領取盧威丞所購買之哈密瓜果汁粉、分 裝袋,並交給盧威丞,並知悉盧威丞要這些東西目的是要用 來混合毒品及分裝;復於111年2月14日17時許,依盧威丞指 示,至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0樓之0盧威丞朋友住 處,拿取附表一、二所示之物,並放入前開盧威丞母親之自 用小客車內藏放等情,惟否認有何幫助盧威丞意圖販賣而持 有附表一所示毒品之犯行,辯稱:我沒有看過盧威丞販賣、 交付混合果汁粉的毒品給別人,我也沒有參與,我只是因為 看過他把果汁粉及毒品放在一起喝,我才下意識地推測他要 拿去賣,但我沒看過他交付給別人或賣給別人的證據,沒有 幫助盧威丞意圖販賣而持有附表一所示毒品之故意等語;辯 護人則辯以:本件除被告供述外,並無證據證明盧威丞係基 於意圖販賣而持有扣案的毒品,不排除盧威丞買扣案的毒品 ,並摻入果汁粉,是要自己施用的,被告行為應不該當意圖 販賣而持有扣案毒品之幫助犯等語。經查: ㈠、本件被告確有於事實欄一所載時、地,依盧威丞指示,領取 盧威丞購買之哈密瓜果汁粉、分裝袋,並交付與盧威丞,供 盧威丞用以混入如附表一所示毒品及分裝包裹;復於111年2 月14日17時許,依盧威丞指示,至臺北市○○區○○○路0段000 巷00號0樓之0盧威丞朋友住處,拿取附表一、二所示之物, 並放入前開盧威丞母親之自用小客車內藏放,嗣同日17時20 分許,為警在前開盧威丞母親之自用小客車查扣如附表一、 二所示之物等情,業據被告供陳明確,核與證人即同案被告 盧威丞於偵查中證述:扣案的物品都是我的,我跟別人買卡 西酮,再把它混合果汁後分裝到包裝袋等語(見偵卷㈠第39 至40頁)大致相符,並有原審法院核發之搜索票、搜索扣押 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扣案物品照片、疑 毒品初步篩檢表附卷可稽(見警卷第23至33、37至59、61至 62、117頁),此外,並有扣案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扣案 為佐。且查:  ⒈扣案如附表一所示之物,經送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下 稱刑事警察局)鑑定結果,分別含有如附表一各該編號「摻 有毒品成分」欄所載之毒品成分,有刑事警察局111年6月14 日刑鑑字第1110019208號鑑定書在卷足佐(見偵卷㈠第48至5 0頁),堪認盧威丞持有如附表一所示混合果汁粉之物,確 含有如各該編號所載之毒品成分。  ⒉又警方於111年2月14日當場查獲被告,並扣得如附表一所示 之物後,在扣案之毒品咖啡包上採得指紋,經送刑事警察局 比對結果,其中編號01、02之指紋與該局檔存之被告指紋卡 之左環、右中指指紋相符,亦有臺北市政府警察局111年2月 22日北市警鑑字第11102172401-1號刑事案件證物採驗紀錄 表暨採驗之證物相片、刑事警察局111年4月25日刑紋字第11 10019415號鑑定書附卷可憑(見偵卷㈡第37至41頁),由此 足徵被告前開供述,核與事實相符。   ⒊從而,足認被告於事實欄一所載時、地,依盧威丞指示領取 並交付盧威丞所購買之哈密瓜果汁粉、分裝袋,確有由盧威 丞用於摻入如附表一所示之毒品,並以分裝袋包裹而持有一 節,洵堪認定。  ㈡、另案被告盧威丞確係基於意圖販賣而持有扣案如附一所示之 毒品,茲說明如下:    ⒈證人即同案被告盧威丞於偵查中陳稱:扣案的物品都是我的 ,我跟別人買卡西酮,再把它混合果汁後分裝到包裝袋,這 是我之前被刑大抓去用剩在家裡找到的,我是供放在我朋友 住處,因為朋友要搬家了,我打算把它處理掉,我之前被移 送的是製造及販賣毒品,該案件我有承認販賣毒品等語(見 偵卷㈠第39至40頁),於警詢時亦明確證述毒品咖啡包混合 比例及分裝方式(見警卷第9頁),並有扣案如附二所示之 物可佐。雖證人盧威丞執詞主張本案扣案之毒品為前案未查 獲之物云云,然盧威丞所涉之前案,警方係在110年11月15 日查獲盧威丞,並在盧威丞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住處查 扣毒品咖啡包一節,有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3 7765號、111年度偵字第9051號起訴書附卷可按(見偵卷㈡第 23至28頁),而被告於警詢、偵查中業已明確供稱:我跟盧 威丞於110年9月有吵架就斷聯,直到『110年12月』初與盧威 丞恢復聯繫,他知道我在做正常工作,在跑LALA外送,他認 為我不會被警察盯,所以就開始請我去上開地方取貨,我自 此即陸續幫盧威丞取貨,扣案的哈密瓜果汁相片就是我到樹 林減加壹原料國際貿易行,替盧威丞拿他買的果汁粉,每次 去拿6包10包5包都有,也有去我家附近統一超商替盧威丞拿 他買的分裝袋,我大概是在110年的12月或1月之後,才開始 幫盧威丞到超商領果汁粉及分裝袋等語(見警卷第10頁、偵 卷㈡第77至81頁),可知被告係在盧威丞另案為警查獲後, 始與盧威丞重新聯絡,並依其指示大量取貨,衡情,倘盧威 丞另案為警查獲後,即未再購入毒品原料,而僅持有少量警 方漏未查扣之毒品,依其持有毒品原料之數量,實無可能自 110年12月間起至111年2月14日17時20分許為警查獲止,陸 續而非僅一次委請被告大量代送果汁粉、分裝袋等物,顯見 盧威丞另案為警查獲,又另購置毒品原料,是認扣案毒品與 盧威丞之前案無涉,係盧威丞前案為警查獲後再行取得而持 有,再透過被告領取其所購入果汁粉、分裝袋後,加以混合 、分裝甚明。    ⒉被告及其辯護人雖辯稱:不排除盧威丞係為供己施用而持有 扣案之毒品云云。惟細究盧威丞所持有本案毒品之原料、包 裝袋、果汁粉數量,均非零星可數,尚屬鉅量(詳如附表一 、二),如僅供其自身施用,將耗時頗久,一般而言較少見 施用毒品者囤積如此數量之毒品供己施用,況毒品之保存不 易,更可能因氣溫等外在因素而有變質、受潮之可能性,衡 情一般人應不至於一次大量購入,而承受毒品因受潮而變質 之風險。遑論若專為施用而持有,當不須額外對該等原料、 果汁粉進行分裝,逕自取用即可,需另行添購上開分裝袋、 分裝機等工具,並秤重後再行封裝,如此所為不僅添加施用 成本,更平添分裝勞費,也會因此造成毒品之耗損。且依證 人盧威丞前開偵查中之證詞及扣案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 亦足以認定其持有扣案如附表一所示之毒品,係基於販賣牟 利之意圖。因此,綜合上情,盧威丞主觀上確有意圖販賣而 持有第三級毒品、混合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之二種以上 毒品以營利之犯意。 ㈢、而被告於警詢、偵查中均明確供稱:扣案如附表一、二所示 之物全部都是盧威丞的,這些都是拿來製作毒品咖啡包的材 料,111年2月14日之所以由我獨自拖著裝有扣案物的行李箱 ,至盧威丞的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是因為盧威丞知道他 被警察跟蹤,所以要我幫忙保管汽車鑰匙,並請我幫忙把行 李箱跟裡面的毒品咖啡包等物放進該自小客車內,我不知道 盧威丞在何處分裝毒品,我有聽盧威丞講在製作毒品,只知 道他有參與,他會請我幫他代訂果汁粉跟空包裝袋,但我沒 有參與,我知道包裝袋是用來把毒品咖啡包放進去的,也知 道盧威丞請我幫忙拿的果汁粉,是用來摻毒品的,我知道這 些東西的用途是準備分裝去賣的等語(見警卷第106至108頁 、偵卷㈠第35至37頁、卷㈡第77至79頁),顯見被告對於盧威 丞將之哈密瓜果汁粉混入如附表一所示之毒品並予以分裝而 持有之目的,係為伺機販賣一節,知之甚詳,竟仍受盧威丞 委託,多次代為領取、交付哈密瓜果汁粉及分裝袋,復依盧 威丞指示,協助將附表一、二所示之扣案物移至前開自小客 車內藏放,其主觀上確有基於幫助盧威丞意圖販賣而持有扣 案如附表一所示毒品之幫助故意,客觀上亦有上開幫助行為 甚明。被告辯謂:無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之幫助故意云云, 洵屬事後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㈣、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固更迭前詞,改稱:我在偵查、警詢時, 因為有用毒品咖啡包,意識不清云云,惟其於本院審理時亦 供陳:在警詢、偵查、原審審理時皆如實陳述,出於任意性 等語(見本院卷第163頁),且觀諸被告於111年2月15日、1 12年12月27日偵查筆錄(見偵卷㈠第35至37頁、卷㈡第77至81 頁),亦未見其有何意識不清無法完整陳述之情事,前開所 辯,洵無足採。 ㈤、綜上所述,本件事證明確,被告犯行,洵堪認定,所辯各節 不足採信,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 ㈠、罪名  ⒈按行為人意圖營利而購入毒品,其主觀上雖認知係為銷售營 利,客觀上並有購入毒品之行為,仍需對外銷售,始為販賣 行為之具體實現。倘行為人尚未尋找買主前,即為警查獲, 其既未對外銷售,亦無向外行銷之著手販賣行為,自難認已 著手實行販賣毒品,而應論以意圖販賣而持有毒品罪(最高 法院109年度台上大字第4861號裁定意旨參照)。查盧威丞 取得附表一毒品後擬伺機販售牟利,隨即於111年2月14日17 時20分許為警查獲,無證據足認其於取得前後,已與特定買 主洽談毒品交易事宜,或有向不特定人或特定多數人行銷毒 品之情事,難認已著手實行販賣毒品,而與販賣毒品未遂罪 之要件不合,應認盧威丞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5條 第3項之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罪、同條例第9條第3項 、第5條第2項、第3項、第4項之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 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罪。  ⒉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第5條第3項之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罪,刑法第 30條第1項前段、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第3項、第5條第2 項、第3項、第4項之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而混合 二種以上毒品罪。至於盧威丞係為躲避警方查緝,而將扣案 毒品交由被告藏放於上開盧威丞母親之車輛(見警卷第4頁 ),此舉難認盧威丞有將毒品交付被告而由其持有之意思, 此部分所為,亦應係構成要件以外之幫助行為,附此敘明。  ⒊公訴意旨固認盧威丞所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第3項 、第4條第2項之製造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罪, 被告所為則應論以幫助製造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 品罪。惟查:  ⑴、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所稱之「製造」毒品罪,不僅直 接將毒品原、物料提煉製成毒品外,並包括以改變毒品成 分及效用為目的之非法加工、提煉、配置等行為(如以毒 品以外之物為原料,提製成毒品、將毒品精煉,或使用化 學或其他方法將一種毒品製成另一種毒品等)。若單純以 「物理方式」將各種毒品拼裝成另一種毒品,或改變毒品 使用方法(如將毒品混合、於加工過程中分裝毒品,或為 方便毒品者施用所為之改變毒品型態等),除應視行為人 之主觀犯意外,倘其行為本身已變更毒品之效果或使用方 法,於過程中已造成對社會秩序或人體健康潛在威脅者, 自應成立「製造」毒品罪。且此罪性質應屬「危險犯」, 以「混合毒品」為例,亦不以混合後毒品之性質改變為另 一類、級「新興毒品」或「新型態毒品」為限。除此之外 ,無論於製造過程中或以外之如僅單一將毒品封口、包裝 、打印、為增加毒品數量所為之滲雜毒品以外物質,或分 裝、混合自行施用毒品等行為,則應就整體過程綜合觀察 ,尚難遽認皆屬毒品製造行為(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字第5 21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⑵、扣案如附表一之毒品中,僅附表一編號3、5係成分單一之 物(即僅含有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其餘均為 混合不同毒品成分之咖啡包,亦無單純為第二、四級毒品 成分之物,是實無從以扣案毒品證明盧威丞係將不同的毒 品自行調配份量而成,抑或其在購入時,該等混合毒品即 已製成,盧威丞僅係加入果汁粉後分裝,且卷內復無證據 可證盧威丞有調配毒品份量之舉,是應認盧威丞係自不詳 之人購入該等毒品原料,並填充果汁粉混合稀釋後分裝, 以此完成扣案毒品咖啡包。又果汁粉與上開毒品原料混合 稀釋,既不涉及毒品化學結構之質變,更非將之製成另一 種毒品而改變毒品成分及效用,至多僅係將原有毒品原料 加入果汁粉調味稀釋以利施用,揆諸前揭說明,尚難遽認 此屬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所謂之「製造行為」, 公訴意旨認盧威丞係基於製造第三級毒品之犯意,及被告 係基於幫助製造第三級毒品之犯意而為本案犯行,容有誤 會,惟起訴基本社會事實同一,復經法院審理時告知被告 此部分犯行可能另涉犯幫助犯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 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罪(見原審卷第170、176頁),並給 予被告答辯之機會,無礙被告防禦權之行使,爰依刑事訴 訟法第300條之規定,變更起訴法條。  ⒋又起訴書已記載盧威丞持有如附表一之毒品,並託由被告寄 藏,且被告對此部分亦坦認在卷,並與辯護人於審理中明確 表示意見及辯論,且經本院告知被告所犯法條尚有刑法第30 條第1項前段、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5條第3項之幫助意圖販 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罪(見本院卷第159頁),此部分既與 被告其餘所犯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更從重處斷 而論以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 罪,並適用其中最高級別毒品(即第二級毒品)之法定刑而 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詳后述),因而無礙被告之防禦權, 併此敘明。    ㈡、被告係係以一行為同時觸犯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 罪(即附表一編號3至6部分)、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 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罪(即附表一編號1、2部分),為 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論以幫助意圖販 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罪處斷。 ㈢、刑之加重減輕事由:  ⒈被告本件所犯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 上毒品罪,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第3項之規定,適用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之法定刑,並加重其刑。  ⒉被告未參與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 犯行之構成要件行為,僅係提供助力,幫助盧威丞違犯該罪 ,惡性明顯低於正犯,應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減輕 其刑。  ⒊被告同時有刑之加重及減輕事由,依刑法第71條第1項規定, 先加後減之。 ㈣、累犯,不予加重其刑之說明   ⒈按有關累犯加重本刑部分,其不分情節,基於累犯者有其特 別惡性及對刑罰反應力薄弱等立法理由,一律加重最低本刑 ,於不符合刑法第59條所定要件之情形下,致生行為人所受 之刑罰超過其所應負擔罪責之個案,其人身自由因此遭受過 苛之侵害部分,對人民受憲法第8條保障之人身自由所為限 制,不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牴觸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為 避免發生上述罪刑不相當之情形,法院就該個案應依本解釋 意旨,裁量是否加重最低本刑(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 旨參照)。  ⒉查被告雖有公訴意旨所稱因犯偽造文書、公共危險等罪,而 於107年2月27日執行有期徒刑完畢之情,有本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可證,被告復於5年以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刑以上之 罪,符合前述累犯規定之要件,惟審酌被告前述所犯與本案 為不同類型之案件(罪質不同),難以此部分認被告對刑罰 反應力薄弱,爰未依此論以累犯,附此敘明。 ㈤、本件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偵審自白減輕其刑之適 用:  ⒈按犯第4條至第8條之罪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 其刑,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所謂自 白,係指被告對於自己所為已經構成犯罪要件之事實,坦白 陳述而言。  ⒉辯護人雖為被告辯以:被告對於幫忙買果汁粉及分裝袋、拿 去車上的行為沒有否認,仍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 2項減刑要件云云,惟被告於本院審理時更迭前詞否認犯行 ,辯稱:我臆測盧威丞是要拿去賣,但沒有看過他交付給別 人或有賣的證據云云,顯係就犯罪構成要件之事實為否認之 陳述,難認合於前開毒品危害防制條第17條第2項自白犯罪 之要件,而無從依該條予以減輕其刑。 ㈥、辯護人雖為被告請求依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然查:   ⒈按刑法第59條規定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 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宣告法定 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刑 ,固然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時,則 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 被告另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應先適用該法定減輕事由減輕 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 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 刑(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625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被告本件犯行,已適用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業如 前述,相較原本之法定刑,已減輕甚多,已無情輕法重之憾 。且盧威丞意圖販賣而持有如附表一所示之毒品數量非少, 且種類亦多,對社會所造成潛在危害性甚鉅,被告明知該等 毒品對人體危害甚大,復明知盧威丞持有該等毒品之目的係 為伺機販賣牟利,卻仍提供上開助力,幫助盧威丞持有而意 圖販賣牟利,且所提供之助力除幫助盧威丞混合、分裝毒品 ,更幫助其藏放毒品,以避免遭警查獲,被告之犯罪情節難 謂非輕;復考量被告84年次,於本件行為時已年滿26歲,已 非智識淺薄之人,其既無畏嚴刑之峻厲,鋌而走險為盧威丞 提供前開助力,助長毒品流通,自仍應為其行為負責。因此 ,綜觀其情節,實難認被告所為屬輕微,洵應嚴厲規範,誠 無另有特殊之原因或堅強事由,而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 情之處,自無再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之餘地。  四、撤銷改判之理由 ㈠、原審因認被告犯行事證明確,予以論罪科刑,固非無見,惟 查:  ⒈被告於本院審理時更迭前詞否認犯行,不合於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第17條第2項歷次偵審均自白犯罪之要件,業如前述。 原審未及審酌,逕認被告合於上開規定,而予減輕其刑,已 有未洽。  ⒉扣案如附表二所示之物,為同案被告盧威丞所有,非屬被告 所有之物(詳后述),自無從依刑法第38條第2項規定,予 以宣告沒收。原審逕予宣告沒收,亦有未當。  ㈡、被告提起上訴,理由謂以:我否認犯行,我沒看過盧威丞交 付毒品給別人或是他賣毒品的證據云云;其辯護人則辯以: 本件檢察官起訴為幫助製造,被告否認幫助製造,縱令認為 成立幫助意圖販賣而持有,二者犯罪事實不同,不應變更起 訴法條,而應就檢察官起訴事實為無罪判決;且本件依檢察 事務官之分析,應為被告不起訴處分,檢察官係為起訴而起 訴等語,經查:  ⒈被告更迭前詞否認犯罪,所辯各節業經本院一一指駁如前, 被告據此提起上訴為無理由。  ⒉辯護人雖主張:檢察官起訴法條為幫助製造第二級毒品而混 合二種以上毒品罪,犯罪事實不同,不應援引刑事訴訟法第 300條變更起訴法條等語。然查:  ⑴、按法院之審判固應以起訴之犯罪事實為範圍,但於不妨害 事實同一之原則下,仍得自由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所謂 事實同一,乃指刑罰權所以發生之原因事實係屬同一,亦 即其基本事實相同者而言,非謂罪名必須同一,亦非全部 事實均須一致。是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如與檢察官所起訴 者,其基本事實若屬相同,即得依刑事訴訟法第300條之 規定,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而為被告有罪之判 決。而所謂事實同一,指刑罰權所以發生之原因事實係屬 同一而言,非謂罪名或犯罪之構成要件同一,亦非謂全部 事實均須一致。申言之,起訴書所指之罪名,在審判上並 無拘束之效力,祇須其基本社會事實相同,縱令行為之程 度有所差異,亦無礙其犯罪事實之同一性,仍得自由認定 事實,變更檢察官所認之罪名,予以適用刑罰。    ⑵、本件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為:「盧威丞…將上開第二、三 、四級毒品分別摻入咖啡粉、哈密瓜果汁粉,調製成混合 毒品,再裝入各式分裝袋後封口…以供向不特定人出售之 用」、「李景旻…為盧威丞領取購買之哈密瓜果汁粉、各 式分裝袋…交付盧威丞,供盧威丞用於製造混合毒品之用 」等語,與本院前開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基本事實即「李 景旻領取盧威丞購買之哈密瓜果汁粉、分裝袋,交付盧威 丞用以混入毒品並分裝,以供向不特定人出售之用」相同 ,本院既認盧威丞以哈密瓜果汁粉混入毒品以供出售之行 為,非屬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指之「製造」行為,僅係為 出售不特定人而予以混入果汁粉並分裝,被告就盧威丞此 部分行為既提供助力,揆諸前開說明,自不受檢察官起訴 之罪名所拘束,而可援引刑事訴訟法第300條之規定,變 更檢察官所認之罪名,予以適用刑罰。辯護人前開置辯, 容有誤會。  ⒊辯護人復謂以:依檢察事務官之分析,應為被告不起訴處分 ,檢察官係為起訴而起訴云云,然依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3 第1項第3款規定,檢察事務官僅係受檢察官之指揮,襄助檢 察官實施偵查。是案件經偵查後是否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 本於其職責裁量判斷,不受檢察事務官之意見所拘束。且依 本案卷證,亦無證據顯示檢察官有濫行起訴之情事,辯護人 前開置辯,顯屬片面臆測之詞,洵無足採。     ㈢、綜上所述,被告提起上訴,更迭前詞否認犯行,指摘原審認 事用法違誤一節,雖無理由,惟原判決既有上開可議之處, 即屬無可維持,應由本院予以撤銷改判。   五、科刑理由   爰以行為人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前有施用毒品等犯罪前科 ,有本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應已知悉毒品在社會上流通 對於他人之健康甚有危害,明知同案被告盧威丞購買哈密瓜 果汁粉、分裝袋之目的,係用以混入其所持有如附表一所示 各級毒品、分裝,而伺機銷售與不特定人,竟仍以前開行為 幫助盧威丞意圖營利而持有毒品(毒品數量詳如附表一所示 ),使盧威丞得擬伺機出售予不特定人牟利,助長施用毒品 行為氾濫,行為實可非難,雖於偵查、原審審理時曾坦認上 開客觀行為,惟於本院審理時更迭前詞否認犯罪之犯後態度 ,暨其學歷、家庭狀況、經濟、職業情形等一切情狀,量處 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又本案雖僅被告上訴,但原審判決 有前述適用法條不當而經本院撤銷,且經本院當庭告知(見 本院卷第168頁),依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1項但書規定, 並無不利益變更禁止之適用。 六、沒收 ㈠、扣案如附表一編號㈠、㈡所示之物,為被告幫助意圖販賣而持 有之混合第二級毒品與其他毒品成分之咖啡包,應依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宣告沒收銷燬。至包 裝上開毒品之包裝袋,因與其上所殘留之毒品難以析離,且 無析離之實益,應視同毒品,一併沒收銷燬之,至取樣化驗 部分,既已驗畢用罄滅失,不另諭知沒收銷燬。 ㈡、扣案如附表一編號㈢至㈥所示之物,為被告幫助意圖販賣而持 有之第三級毒品,核屬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 應依刑法第38條第1項規定宣告沒收。至包裝上開毒品之包 裝袋,因與其上所殘留之毒品難以析離,且無析離之實益, 應視同毒品,一併沒收之,至取樣化驗部分,既已驗畢用罄 滅失,不另諭知沒收。 ㈢、扣案如附表二之物,係盧威丞所有供犯本案分裝毒品咖啡包 所用,業經其供承明確(見警卷第4頁),既非被告所有之 物,自無從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宣告沒收。 ㈣、至為警查扣之3支手機,被告於原審審理時供陳:扣案物都是 盧威丞的,扣押物品目錄表上的三支手機也不是我的等語( 見原審卷第91頁),此外,復查無證據證明該等扣案物係被 告所有,並其為本案犯罪所用,爰不予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70條第1項但 書、第364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0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楊大智提起公訴,檢察官陳怡利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曾淑華                    法 官 黃惠敏                    法 官 李殷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周彧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 成年人對未成年人販賣毒品或犯前三條之罪者,依各該條項規定 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明知為懷胎婦女而對之販賣毒品或犯前三條之罪者,亦同。 犯前五條之罪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者,適用其中最高級別毒品 之法定刑,並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5條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一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7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者,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 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四級毒品或專供製造、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 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百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一:扣案毒品 編號 扣案物品 數量∕ 驗餘淨重 摻有毒品成分 ㈠ 黃色混合毒品(扣押物品目錄表登載為「卡西酮」) 1包∕ 690公克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第三級毒品硝甲西泮(硝甲氮平)、第四級毒品硝西泮(耐妥眠) ㈡ 白色袋裝混合毒品(扣押物品目錄表登載為「紅蘋果咖啡包」) 10包∕ 25.51公克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第三級毒品硝甲西泮(硝甲氮平)、4-甲基甲基卡西酮、第四級毒品硝西泮(耐妥眠) ㈢ 綠色混合毒品(扣押物品目錄表登載為「摻有卡西酮果汁粉保鮮盒」) 1盒∕ 82.43公克 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 ㈣ 紫色袋裝混合毒品(扣押物品目錄表登載為「DIABLO咖啡包」) 2包∕ 1.13公克 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甲基-N,N-二甲基卡西酮 ㈤ 彩色袋裝混合毒品(扣押物品目錄表登載為「米奇咖啡包」) 3包∕ 7.55公克 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 ㈥ 金黃色袋裝混合毒品(扣押物品目錄表登載為「黃色咖啡包」) 1包∕ 2.29公克 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甲基-N,N-二甲基卡西酮 附表二:其餘扣案物品 編號 扣案物品名稱及數量 ㈠ 哈密瓜果汁粉(未開封及已開封)5包 ㈡ 空保鮮盒1只 ㈢ 刷子1支 ㈣ 魷魚遊戲分裝袋10捆 ㈤ 米奇分裝袋102捆 ㈥ 皮卡丘分裝袋14捆 ㈦ Dior分裝袋1捆 ㈧ LOEWE分裝袋1捆 ㈨ TESLA分裝袋1捆 ㈩ META分裝袋1捆  電子磅秤5具  分裝機1臺

2024-12-05

TPHM-113-上訴-4186-2024120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偽造文書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058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王聖瑋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 第18760號),被告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 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被告與公訴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 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王聖瑋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陸月 。 已繳交之犯罪所得新臺幣壹仟參佰元沒收。   事實及理由 一、按簡式審判程序之證據調查,不受第159條第1項之限制,刑 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定有明文,是於行簡式審判程序之案件 ,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除有其他不得作為證據之 法定事由外,應認具有證據能力。本件所援引被告王聖瑋以 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因本案採行簡式審判程序,復無其 他不得作為證據之法定事由,依上說明,應認均有證據能力 。 二、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均引用檢察官起訴書(如附件)之 記載外,更正及補充如下: (一)事實部分:1、犯罪事實欄一第1行「王聖瑋意圖為自己不 法之所有,基於加重詐欺取財之犯意」,更正及補充為「 王聖瑋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 布而犯詐欺取財、行使變造私文書之犯意」;2、犯罪事 實欄一第18至19行「為敷衍何宣儀,另基於行使變造私文 書之犯意,」應予刪除。 (二)證據部分:補充「被告於本院之自白(見本院卷62、129 頁)」。   三、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以網際網 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及同法第216條、第210條 之行使變造私文書罪。 (二)被告所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及行使變造私文書等罪行,既在同一犯罪決意及計畫下所為行為,雖然時、地,在自然意義上並非完全一致,然仍有部分合致,且均係為求詐得他人財物,犯罪目的單一,行為間亦有局部同一之情形,依一般社會通念,認應評價為一行為方符合刑罰公平原則。公訴意旨認被告所犯行為互殊而為數罪,容有未恰。是被告本件所為犯行,即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前段之規定,從一重之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處斷。 (三)刑之減輕:   1、新增訂詐欺防制條例之自白減刑部分:    被告行為後,於113年7月31日公布,自113年8月2日起生效施行之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下稱詐欺防制條例)第47條規定「犯詐欺犯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犯罪所得,自動繳交其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犯罪所得,或查獲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詐欺犯罪組織之人者,減輕或免除其刑。」此行為後增訂之法律固有利於被告,依刑法第2條第1項但書規定,應予適用該現行法之規定。惟被告於偵查中否認犯罪(見112偵18760卷第39至40、127至130、196至198頁、宜蘭地檢110偵緝343卷第69至71頁),是本件尚無新增定詐欺防制條例第47條減刑規定之適用,附此敘明。   2、刑法第59條減刑部分:    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其所謂「犯罪之情狀」,與同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審 酌之一切情狀,並非有截然不同之領域,於裁判上酌減其 刑時,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第57條所列舉之10款事項 ),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即有 無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以及 宣告法定低度刑,是否猶嫌過重等等),以為判斷。又以 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之法定刑為「1年以 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然被告就本案犯行所獲利益尚非 甚鉅,法律科處此類犯罪,所設之法定最低本刑卻同為「 1年有期徒刑」,不可謂不重,於此情形,倘依其情狀處 以較輕之有期徒刑,即足以懲儆,並可達防衛社會之目的 者,自非不可依客觀之犯行與主觀之惡性二者加以考量其 情狀,是否有可憫恕之處,適用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量減 輕其刑,期使個案裁判之量刑,能斟酌至當,符合比例原 則。查,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均坦承犯行,又本 案被告詐得金額僅新臺幣(下同)1,300元,且被告於本 院審理時表達有與告訴人和解之意願,然因告訴人未到庭 未成立和解,惟被告已向本院繳回本件犯罪所得,堪認尚 有悔意,揆諸上情,其犯罪之情狀,雖科以法定最低度刑 ,仍嫌過重,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而顯可憫恕,爰依 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 (四)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前有多次詐欺前案紀 錄,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其不思以 正當方式賺取所需,以詐術致使他人陷於錯誤而詐騙他人 ,有害社會交易秩序及他人財產法益,殊非可取,應予非 難;惟念被告於本院坦承犯行,並表示有意願與告訴人和 解,因告訴人無意願而未成立等情,已如前述,非無悔意 ,兼衡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詐得之金額,暨自陳高 中肄業之教育智識程度、入監前從事裝潢業、未婚無子女 、無須扶養家人之家庭生活及經濟狀況(見本院卷第130 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另被告所犯之刑 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犯詐欺 取財罪,法定本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不符刑法 第41條第1項規定「犯最重本刑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易科 罰金之要件,是本案之宣告刑雖為6個月以下,尚不得為 易科罰金之諭知,惟依刑法第41條第3項「受6月以下有期 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第1項易科罰金之規定者,得依 前項折算規定,易服社會勞動」之規定,被告若符合得易 服社會勞動之條件,得於執行時向執行檢察官聲請,併予 敘明。 四、沒收部分: (一)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前2項之沒收,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 因本案犯行所得之1,300元,為被告本案犯罪所得,經被 告於本院審理中全數繳交而查扣在案等情,有本院113年 贓款字第97號收據存卷可查(見本院卷第133頁),爰依 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之規定宣告沒收之。 (二)被告變造之台灣宅配通股份有限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雖 係被告所有因犯罪所生之物及供犯罪所用之物,然經本院 審酌該文書不具經濟價值,且未扣案,本案對該被告所有 因犯罪所生之物或供犯罪所用之物,宣告沒收或追徵價額 與否,已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為符合比例原則,兼顧訴 訟經濟,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或 追徵其價額。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游欣樺提起公訴,檢察官楊淑芬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5年以下有 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第210條至第215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 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2年度偵字第18760號   被   告 王聖瑋 男 00歲(民國00年0月0日生)             住○○市○○區○○路0段00號             居○○市○○區○○路00號0樓             (另案於法務部○○○○○○○執行              中)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已經偵查終結,認應該提起公訴,茲將 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王聖瑋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加重詐欺取財之犯意, 於民國110年1月11日9時前之某不詳時日,在不詳地點,以 其父親王文魁名義申辦、實際由王聖瑋持用之門號00000000 00號,連結網際網路,並以其在META社群網站中所申請之用 戶名為「王韋」、帳號辨識碼(Account Identifier)為「 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000000000000000」( 下稱王韋臉書帳號)之帳號頁面內,刊登販售物品廣告與訊 息,詐稱販賣背包商品云云。嗣經何宣儀於110年1月11日9 時許,見上開販售商品訊息,認價格合理遂與王聖瑋接洽, 王聖瑋即提供前揭門號與之聯繫,並傳遞當時同居女友鄭惠 如(另經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以110年度偵緝字第343號為不 起訴處分確定)所申辦之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帳號000-000 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郵局帳戶)之提款卡照片,告知 匯款至郵局帳戶後即寄送商品,何宣儀因而陷於錯誤,於11 0年1月12日11時5分許,透過e動郵局APP轉帳共新臺幣(下 同)1,300元至郵局帳戶,王聖瑋即於同日12時34分許持郵 局帳戶提款卡至臺北市○○區○○街0段000號西園郵局ATM提領 之,且為敷衍何宣儀,另基於行使變造私文書之犯意,將收 件戳章日期為同日之不詳台灣宅配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宅 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變造之,顯示收件人為何宣儀、 收件地址為何宣儀提供之地址、寄件人電話欄位填寫上開門 號、寄件人地址欄位填寫其友人王茗毅位於○○市○○區○○街00 0號0樓之住處地址,並簽妥其本人簽名,於同日12時37分許 將該變造之宅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照片檔案傳送何宣儀 ,使何宣儀誤信商品業經王聖瑋委託宅配通公司寄送,而未 能立即察覺,致生損害於何宣儀、宅配通公司。嗣因何宣儀 於同年月26日仍未收到貨品,質問王聖瑋均不予理會,乃知 受騙。 二、案經何宣儀訴由宜蘭縣政府警察局三星分局報告臺灣宜蘭地 方檢察署陳請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令轉本署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暨待證事實 編號 證據名稱 待證事實 1 被告王聖瑋於警詢及偵訊時之供述 1.被告王聖瑋於110年1月間與女友即證人鄭惠如同居於友人王茗毅在○○市○○區○○街000號3樓住處,王茗毅當時另案在監或在押之事實。 2.被告實際使用門號0000000000號之事實。 3.被告謊稱本案案發時間在其受觀察勒戒期間之事實。 2 被告於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緝字第343號案件(下稱前案)以證人身分之具結證述 被告於左列案件供前具結後謊稱下列事項(因涉及己罪不另構成偽證): 被告臉書暱稱為王瑋,非王韋,未曾在網路上販售物品等情。(與本證據清單編號3矛盾) 3 被告於本署110年度偵字第30750號、110年度偵緝字第1583、1584號詐欺案件偵訊時之供述 1.經本署檢察官提示該案網拍者即臉書用戶「王韋」帳戶之照片、網路交易對話截圖,被告坦承為該「王韋」帳戶為其本人註冊使用之事實。 2.證明0000000000號為被告持用,未曾交付他人之事實。 3.被告坦承有於110年1月間以所提示臉書用戶「王韋」帳戶張貼販售商品資訊,而與左列案件告訴人陳佳慧、陳冠宏交易,並以其弟王韋力(業經不起訴處分確定)之帳戶收取貨款,惟嗣後未出貨之事實。 4.被告因另案涉嫌詐欺,於左列案件涉案時間即110年1月間無法使用自己之金融帳戶,乃使用其弟王韋力之帳戶,造成其弟王韋力因此涉訟之事實,佐證被告於110年1月間有不能使用自己帳戶而使用他人帳戶之動機與既有事實手段。 4 證人即本署110年度偵字30750、偵緝字第1583、1584號詐欺案件被告王韋力於偵訊時之具結證述 1.證明證人王韋力為被告親弟,經提示臉書用戶「王韋」帳戶照片,證稱該帳戶為被告所使用之事實。 2.證明被告使用門號0000000000號之事實。 5 證人即前案被告鄭惠如於偵訊時之供述 1.證人鄭惠如於前案案關時間與被告同居,證人鄭惠如固未提供郵局帳戶與被告,惟郵局帳戶提款卡密碼為其生日,為被告所知悉,被告有機會取得、使用郵局帳戶提款卡之事實。 2.證人鄭惠如堅決否認有使用被告臉書帳戶或臉書用戶「王韋」對外網拍詐欺之事實。 6 證人即告訴人何宣儀警詢時之證述 1.證明證人何宣儀受詐欺時,該施詐對象使用門號0000000000號及王韋臉書帳號之事實。 2.證明王韋臉書帳號與被告於本證據清單編號3所坦承使用之臉書帳號辨識碼相符之事實。 3.證人何宣儀於犯罪事實欄所載時間,透過臉書與王韋臉書帳號購物,經付款至郵局帳戶,收到宅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照片檔案,卻未收到貨品之事實,佐證上開蓋有收件戳章之收執聯係經變造。 7 證人即本署110年度偵字第30750號、110年度偵緝字第1583、1584號詐欺案件告訴人陳佳慧、陳冠宏於警詢時之證述 證明左列證人於110年1月間透過臉書與王韋臉書帳號購物,經付款至該案被告王韋力之帳號,嗣後未收到貨品,而該王韋臉書帳號使用門號0000000000號等事實。 8 王韋臉書帳號帳戶資料查詢結果 證明在本署110年度偵字第30750號、110年度偵緝字第1583、1584號詐欺案件中,與告訴人陳佳慧、陳冠宏為網拍交易之臉書用戶「王韋」帳號,辨識碼為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000000000000000,即王韋臉書帳號,且該帳號申設所用之設定手機號碼為門號0000000000號,參以證人何宣儀之證述,上開案件及本案之臉書用戶「王韋」帳戶為相同王韋臉書帳號之事實。 9 告訴人何宣儀與被告之通話紀錄暨被告變造之宅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照片檔案 1.證明臉書用戶「王韋」於犯罪事實欄所載時間,向告訴人何宣儀施用詐術、詐得1,300元貨款,且未付款,僅提供宅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照片檔案之事實。 2.證明臉書用戶「王韋」於犯罪事實欄所載時間,提供郵局帳戶提款卡照片檔與告訴人之事實。 3.左列宅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照片檔案,顯示收件人為告訴人何宣儀、收件地址為告訴人何宣儀地址、寄件人電話欄位填寫門號0000000000號、寄件人地址欄位填寫被告友人王茗毅在○○市○○區○○街000號3樓住處,並顯示「110年1月12日收件戳章」,而上方之王聖瑋簽名與被告筆錄所簽運筆字跡相同等事實。苟有他人冒用被告個資填寫或變造,殊無填寫被告正使用中之門號0000000000而增加告訴人何宣儀去電詢問遭追訴之風險之理;苟該收執聯非變造而係真實,即屬正當交易,被告何因否認再三?佐證該收執聯為被告變造甚明。 10 被告觀察勒戒簡表 證明被告於本案相關時間並非受毒品觀察勒戒之事實。 11 郵局帳戶交易明細 1.證明郵局帳戶於110年1月12日前後,有多筆購貨圈存、VS購貨、消費回饋、繳費轉出之紀錄,該帳戶應係證人鄭惠如平日使用於消費、領款及繳費所用,應無以自己平日使用之金融帳戶犯罪而遭警查緝之理,佐證證人即前案被告鄭惠如於前案之證述應屬信實。 2.證明告訴人何宣儀於110年1月12日11時5分轉帳1,300元至郵局帳戶後,於同日12時34分許,該帳戶即在臺北市○○區○○街0段000號西園郵局以ATM經提領款項之事實。 12 門號0000000000號申設資料及被告一親等查詢結果 門號0000000000號之申辦名義人為被告父親王文魁之事實。 13 以王茗毅查詢書類檢索系統之書類1份、王茗毅在監在押查詢結果 證明證人王茗毅確有居住在○○市○○區○○街000號0樓,且於110年1月間受觀察勒戒之事實,核與卷附宅配通公司寄送貨品收執聯照片檔案所載寄件人地址相符,且被告供稱因王茗毅在監在押,曾與證人鄭惠如同居上址乙節,具客觀可能性。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以網際網路 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及同法第216條、210條之行使變 造私文書等罪嫌。被告上開詐欺取財、行使變造私文書2罪 間,行為互殊,請分論併罰。另被告為本案犯行所獲之1,30 0元,為其犯罪所得,倘於裁判前未能實際合法發還告訴人 何宣儀,請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如於 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請依同條第3項規 定追徵其價額。另報告意旨認被告利用郵局帳戶收取詐欺款 項,另涉有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嫌,惟被告對 告訴人何宣儀詐欺過程,未曾隱匿其持用門號,且郵局帳戶 之申設人即證人鄭惠如於其時與被告同居,非毫無關係之人 頭,被告應無以此掩飾或隱匿詐欺所得之去向之意圖及實益 ,然此部分苟成立犯罪,與前開起訴之詐欺取財部分有想像 競合一罪關係,爰不另為不起訴處分,附此敘明。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18  日              檢 察 官  游 欣 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5   月   2  日              書 記 官  王 怡 茹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 339 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1 年以上 7 年以 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1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 行使第 210 條至第 215 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 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罪)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5 年以下 有期徒刑。

2024-11-26

TPDM-113-訴-1058-20241126-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性騷擾防治法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2355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世昌 上列被告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 度偵字第2511號),被告於本院訊問時自白犯罪(113年度易字 第185號),本院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爰不經通常審判程序, 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陳世昌犯如附表「罪名及宣告刑」欄所示之罪,各處如該欄所示 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柒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 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證據,除就證據部分補充「被告陳世昌於本 院訊問時之自白」,餘均引用如附件檢察官起訴書之記載。 二、論罪科刑:    ㈠罪名:   核被告陳世昌所為,各係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112條第1項前段、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前段之成年人 故意對少年犯性騷擾罪。  ㈡數罪併罰:   被告所犯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性騷擾罪,犯意各別,行為互 殊,應構成3罪,並予分論併罰。  ㈢刑之加重:   被告為成年人,故意對少年A男犯性騷擾罪,分別應依兒童 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規定加重其刑。  ㈣量刑:   爰以行為人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為逞一己私慾,不思尊重 他人身體自主權利,乘A男不及抗拒之際,分別以起訴書犯 罪事實欄所載之方式對A男為性騷擾行為,各致A男所享有關 於性、性別等與性有關之寧靜、不受干擾之平和狀態遭受破 壞且深感非常不舒服,所為實屬不該,兼衡被告犯罪後之態 度(見本院113年度易字第185號卷【下稱本院卷】第96頁) ,參酌A男就被告科刑範圍所表示之意見(見本院卷第117頁 ),並考量被告於本院訊問時自述現職業為服務業,在超商 工作,無須扶養之親屬之生活狀況,高中畢業之智識程度( 見本院卷第97頁)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並各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㈤定應執行刑:   考量被告所犯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性騷擾罪3罪,所侵害法 益同一,且係於相近時間所為,故被告所犯3罪所反映出之 人格特性,並無顯著不同,允宜將重複非難之部分予以扣除 ,而為整體非難之評價,復參酌刑罰暨定應執行刑之規範目 的、被告所犯各罪之刑期暨其總和等法律之內、外部界限, 依比例原則、平等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加以權衡,依刑法第 51條第5款規定,就被告所犯3罪,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 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三、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 第2項,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前段,兒童及少年福利與 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11條、第41條第1項 前段、第8項、第51條第5款,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狀(應附繕本),上訴於本院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牟芮君提起公訴,檢察官林安紜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陳柏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胡國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 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 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 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金;利用第2條第2項之權勢或機會而犯之者 ,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 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 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各該罪就被害人係兒 童及少年已定有特別處罰規定者,從其規定。 附表: 編號 對應之犯罪事實 罪名及宣告刑 1 起訴書犯罪事實一㈠ 陳世昌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前段之性騷擾罪,處有期徒叁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2 起訴書犯罪事實一㈡ 陳世昌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前段之性騷擾罪,處有期徒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3 起訴書犯罪事實一㈢ 陳世昌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前段之性騷擾罪,處有期徒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偵字第2511號   被   告 陳世昌(年籍部分,略) 上列被告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公 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世昌於民國112年10月間起,透過社群軟體Facebook內Cos play網路社團結識代號AW000-A112661號之未成年人(真實 姓名詳卷,00年00月生,下稱A男),雙方偶因參與Cosplay 活動見面。詎陳世昌明知A男為未滿14歲之人,竟意圖性騷 擾,基於承他人不及抗拒觸摸他人身體部位之犯意,分別於 ㈠112年11月5日上午9時許,在圓山花博爭豔館(址設臺北市 ○○區○○街0號)內,乘A男未及抗拒之際,突然從正面擁抱A 男約3秒鐘,至A男表示不要再擁抱其等語,陳世昌始停止動 作。㈡又於同日上午9時30分許,與A男一起前往早安美之城 圓山活力捷運早餐店(址設臺北市○○區○○街00號),在等待 早餐過程中,乘A男未及抗拒之際,突然用手抬起A男之下巴 ,隔著口罩親吻A男嘴巴。㈢另於112年11月11日上午10時許 ,與A男一同前往臺北市文山區某國中(學校名稱及地址詳 卷)參加校慶活動,又乘A男未及抗拒之際,突然用手抬起A 男之下巴,隔著口罩親吻A男之嘴巴。嗣A男不堪受辱並發覺 有多位類似遭遇之被害人,遂提出本案告訴。 二、案經A男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 編號 證據名稱 待證事實 1 被告陳世昌於警詢及偵訊中之供述 坦承全部犯罪事實。 2 證人即告訴人A男於警詢及偵訊中之陳述及證述 證稱被告有於犯罪事實欄一、㈠至㈢所示之時間、地點對告訴人為各該行為等情。 3 證人代號AW000-A112661A號(真實姓名詳卷)於警詢及偵訊中之陳述及證述 證稱被告有於犯罪事實欄一、㈠所示之時間、地點強行擁抱告訴人約3秒等情。 4 自願受搜索同意書、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被告所使用Facebook個人帳號頁面擷圖1張、Facebook社團(社團名稱詳卷)文章擷圖、通訊軟體LINE社團(社團名稱詳卷)對話紀錄擷圖、Meta公司函覆資料各1份 佐證被告有於上開時間、地點對告訴人為上開行為之事實。 二、核被告陳世昌所為,係涉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112條第1項前段、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之成年人故意 對少年犯性騷擾罪嫌。又被告所為上開3次犯行,犯意各別 ,行為互殊,請分論併罰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30  日                檢 察 官 牟芮君 (以下書記官記載部分,略)

2024-11-15

TPDM-113-簡-2355-20241115-1

金簡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金簡字第386號 公 訴 人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詹豐益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 偵緝字第736號、第737號、112年度偵字第10925號、第12967號) ,及移送併辦(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4797號、第1 1490號、113年度偵字第653號、第2055號、第2312號),而被告 於本院訊問時自白犯罪,本院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爰不經通 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詹豐益幫助犯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十九條第一項後段之洗錢罪, 處有期徒刑肆月,併科罰金新臺幣參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 ,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除下列事項外,其餘均引用如附件一 檢察官起訴書、附件二至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之記載: ㈠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3行「應執行有期徒刑10月 ,」之記載,應補充為「應執行有期徒刑10月確定。又因違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彰化地方法院以108年度易字 第75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確定。上開2案件經臺灣彰化地 方法院以108年度聲字第1412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確定, 」 ㈡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10行至第11行、附件二檢 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7行至第8行、附件三檢察官 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7行至第8行、附件四檢察官移送 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7行至第8行、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 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7行至第8行「竟分別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 反本意之幫助詐欺及幫助洗錢之犯意,」之記載,均應更正為 「竟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反本意之幫助詐欺及幫助洗錢之犯意 ,」。 ㈢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11行至第12行「於112年1 月10日前某日,」之記載、附件二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 事實欄第8行至第9行、附件三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 欄第8行至第9行、附件四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 8行至第9行、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8行 至第9行「於民國112年1月10日前某日」之記載,各應更正為 「於111年12月底至112年1月6日前之112年1月初間之某日,」 、「於民國111年12月底至112年1月6日前之112年1月初間之某 日,」。 ㈣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14行、附件二檢察官移送 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0行、附件三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 犯罪事實欄第10行、附件四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 第10行、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0行「存 摺、提款卡及密碼」之記載,均應補充為「存摺、提款卡、提 款卡密碼及網路銀行帳號與密碼」。 ㈤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15行至第16行、附件二檢 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1行至第12行、附件三檢察 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1行至第12行、附件四檢察官 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1行至第12行、附件五檢察官移 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1行至第12行「以此方式幫助該詐 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物。」之記載,均應補充為「以此方式幫 助該詐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物及洗錢。」。 ㈥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17行「存摺、提款卡及密 碼後」之記載,應補充為「存摺、提款卡、提款卡密碼及網路 銀行帳號與密碼後」。 ㈦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18行、附件二檢察官移送 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3行、附件三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 犯罪事實欄第13行」、附件四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 欄第13行、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3行「 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之記載,均應補充為「基於詐欺取 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 ㈧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表格編號4「證據名稱 」欄所載「匯款紀錄截圖照片」之證據,應更正為「台新國際 商業銀行國內匯款申請書」。 ㈨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表格編號5「證據名稱 」欄所載之證據,應補充「被害人陳哲聖轉帳之網路銀行轉帳 手機畫面擷圖」。 ㈩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表格編號6「證據名稱 」欄所載「對話紀錄」之證據,應補充為「對話紀錄文字檔」 。 附件三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9行「帳號005-」之 記載,應更正為「帳號053-」。 附件三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4行「通訊軟體微 信」之記載,應更正為「通訊軟體LINE」。 附件三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6行「以匯款」記 載,應補充為「以網路銀行匯款」。 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犯罪事實欄第15行至第16行「而 分別匯款新臺幣50000元及1萬999元至詹豐益名下之台中商業 銀行帳戶」記載,應補充為「而分別於112年1月12日11時12分 許匯款新臺幣50000元及於112年1月13日22時28分許匯款1萬99 9元至詹豐益名下之台中商業銀行帳戶」。   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證據欄(二)所載之「台中商業銀 行之存款業務往來申請約定書」證據,應更正為「台中商業銀 行之開戶資料」。  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附表編號1「受詐騙方式」欄所載 「後假裝為營業員秀被害人佯稱」之內容,應更正為「後假裝 為營業員向被害人佯稱」。 附件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附表編號2「受詐騙方式」欄所載 「透過通訊軟體META」之內容,應更正為「透過通訊軟體LINE 」。   證據部分補充「被告詹豐益於本院訊問時之自白」。 二、論罪科刑 ㈠新舊法比較部分  1.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 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條 第1項定有明文。又比較新舊法時,應就罪刑有關之事項, 如共犯、未遂犯、想像競合犯、牽連犯、連續犯、結合犯, 以及累犯加重、自首減輕及其他法定加減原因(如身分加減) 與加減例等一切情形,綜合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予以 整體適用。乃因各該規定皆涉及犯罪之態樣、階段、罪數、 法定刑得或應否加、減暨加減之幅度,影響及法定刑或處斷 刑之範圍,各該罪刑規定須經綜合考量整體適用後,方能據 以限定法定刑或處斷刑之範圍,於該範圍內為一定刑之宣告 。是宣告刑雖屬單一之結論,實係經綜合考量整體適用各相 關罪刑規定之所得。宣告刑所據以決定之各相關罪刑規定, 具有適用上之「依附及相互關聯」之特性,自須同其新舊法 之適用。而「法律有變更」為因,再經適用準據法相互比較 新舊法之規定,始有「對被告有利或不利」之結果,兩者互 為因果,不難分辨,亦不容混淆(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 1489號判決意旨參照)。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 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刑 法第35條第2項定有明文。是比較新舊法之輕重,應以最高 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必其高度刑相等者,始以最低度之 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6181號判決意 旨參照)。又易刑處分係刑罰執行問題,不必為綜合比較(最 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5129號判決意旨參照)。  2.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於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第16條, 自112年6月16日施行。再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31條 ,除第6條、第11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113年8 月2日施行: (1)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洗 錢,指下列行為: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 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二、 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 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 定犯罪所得。」修正後則規定:「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 為:一、隱匿特定犯罪所得或掩飾其來源。二、妨礙或危害 國家對於特定犯罪所得之調查、發現、保全、沒收或追徵。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四、使用自己 之特定犯罪所得與他人進行交易。」被告本案行為乃幫助隱 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依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 第2條第2款及113年7月31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1款規 定,均該當洗錢行為,尚不生有利或不利之新舊法比較問題 。 (2)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規定:「有第2條各 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百萬 元以下罰金。前項之未遂犯罰之。前2項情形,不得科以超 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113年7月31日修正後洗 錢防制法第19條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 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 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以下罰金。前項之未 遂犯罰之。」。 (3)被告行為時法即112年6月14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 項規定:「犯前2條之罪,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 刑。」中間時法即112年6月14日修正後、113年7月31日修正 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4條之罪,在偵查及 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裁判時法即113年7月31 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規定:「犯前4條之罪,在 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 財物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 押全部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或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 ,減輕或免除其刑。」。  3.經綜合全部罪刑而為比較結果,被告幫助洗錢之財物未達新 臺幣(下同)1億元,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犯罪,且依卷內 現有事證,尚乏積極證據足認被告已實際獲取犯罪所得,自 無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問題。是依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 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被告行為時法即112年6月14日修正前 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中間時法即112年6月14日修正後 、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刑法第30 條第2項(刑法第30條第2項為「得減」,以原刑最高度至減 輕後之最低度為刑量)等規定,有期徒刑部分之刑度範圍為1 月未滿(但實務通常仍以月為有期徒刑單位),5年以下(因受 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3項規定限制,受 特定犯罪即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所定最重本刑5年 以下之宣告刑限制)。依113年7月31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 9條第1項後段、第23條第3項前段、刑法第30條第2項等規定 ,刑度範圍為1.5月以上4年11月以下。則113年7月31日修正 公布之洗錢防制法規定整體適用結果之最高度宣告刑「有期 徒刑4年11月以下」對被告較為有利,依刑法第2條第1項後 段規定,自應一體適用最有利於被告之113年7月31日修正公 布之洗錢防制法規定。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113年7月31日修正後 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之幫助一般洗錢罪及刑法第30條 第1項前段、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   ㈢被告以一提供其所申設台中銀行帳戶之存摺、提款卡、提款卡 密碼、網路銀行帳號與密碼之行為,幫助詐欺集團成員詐欺附 件一檢察官起訴書、附件二至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所載之 告訴人、被害人所有財物及掩飾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係一行為 觸犯數個構成要件相同之幫助詐欺取財、幫助一般洗錢罪名, 依刑法第55條規定,應各論以一罪。且所犯幫助詐欺取財及幫 助一般洗錢犯行,亦係以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依刑法第55條規 定,應從一重之幫助一般洗錢罪處斷。 ㈣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14797號、第11490 號、113年度偵字第653號、第2055號、第2312號移送併辦之事 實,與本案起訴經本院認定有罪部分,具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 上一罪關係,為起訴效力所及,本院自應併予審理裁判。 ㈤被告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07年度易字第 116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5月(共4次),應執行有期徒刑10月確 定。又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08年度易字 第75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確定。上開2案件經本院以108年 度聲字第1412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確定,於111年2月26 日縮短刑期執行完畢一情,有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及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足憑。被告於受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 ,5年以內故意再犯本件有期徒刑以上之罪,為刑法第47條第1 項規定之累犯。而起訴書於犯罪事實處已經敘明被告構成累犯 之事實,復於核犯欄表明被告構成累犯,請依刑法第47條第1 項規定,加重其刑之理由,已然可認對於被告構成累犯有所主 張且符合自由證明之程度。茲依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775 號解釋意旨,審酌被告於上述前案執行完畢後,仍未能謹慎守 法,5年內再犯本案,顯見其刑罰反應力薄弱,自我控制力及 守法意識不佳,依其本案犯罪情節,亦無處以法定最輕本刑仍 顯過苛之情形,爰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 ㈥刑之減輕事由說明  1.被告所為本案犯行,屬幫助犯,犯罪情節較正犯輕微,爰依 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  2.被告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犯罪,且本案尚難認被告已實際 獲取犯罪所得,而無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問題。爰依113年7 月31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前段規定減輕其刑, 並依法先加重後遞減輕其刑。 ㈦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提供其所申設台中銀行帳 戶之存摺、提款卡、提款卡密碼、網路銀行帳號與密碼供他人 使用,而幫助他人為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犯行,致附件一檢察 官起訴書、附件二至五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所載之告訴人、 被害人遭詐欺而受有財產上損害,並使為詐欺取財、一般洗錢 犯行之正犯即詐欺集團成員得以隱身在後,詐欺犯罪所得不知 去向,增加檢警查緝及該等告訴人、被害人求償之困難,被告 所為應予非難。併斟酌被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本案受 害告訴人、被害人之人數、財物受損情形,被告於犯罪後,坦 承犯行,但未與各該告訴人、被害人達成和解。兼考量被告於 警詢時自述之職業、教育程度及家庭經濟狀狀等一切情狀,量 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 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是否宣告沒收之說明 ㈠被告業已否認為本案犯行,已實際獲得報酬。且依卷內證據資 料,亦無法認定被告已因本案犯行獲得報酬,即無從依刑法第 38條之1規定宣告沒收或追徵其犯罪所得。 ㈡依刑法第2條第2項規定,沒收應適用裁判時之法律。而113年7 月31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固規定:「犯第19條、 第20條之罪,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 與否,沒收之。」惟刑法第11條明定:「本法總則於其他法律 有刑罰、保安處分或沒收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是以,除上述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 25條第1項所定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沒收之特別規定外, 其餘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沒收相關規定,於本案亦有其適用。 查本案洗錢之財物即附件一檢察官起訴書、附件二至五檢察官 移送併辦意旨書所載之告訴人、被害人受騙而轉帳、匯入被告 申設之台中銀行帳戶款項,雖未實際合法發還各該告訴人、被 害人。然本院考量被告係以提供金融機構帳戶資料之方式幫助 他人犯一般洗錢罪,並非居於犯罪主導地位,且無證據證明已 取得報酬,若再對被告宣告沒收其洗錢之財物,尚屬過苛,爰 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 ㈢被告申請之台中銀行帳戶,雖係供詐欺集團成員為詐欺取財、 洗錢犯罪所用之物。惟考量該金融機構帳戶非屬違禁物,又易 於申設補辦,不具刑法上之重要性,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 規定不予宣告沒收。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第2項,逕以 簡易判決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四、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本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具狀向本院   提出上訴(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林慧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本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具狀向本院提出 上訴(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 告訴人或被害人對於判決如有不服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者, 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書記官 曾靖雯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 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 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以 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2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一: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2年度偵緝字第736號                   112年度偵緝字第737號                   112年度偵字第10925號                   112年度偵字第12967號   被   告 詹豐益 男 44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彰化縣○○市○○路000巷00號             居彰化縣○○鄉○○村○○○巷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該提起 公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詹豐益前於民國107年因毒品案件,經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07 年度易字第1168號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5月、5月、5月、5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10月,於111年2月26日縮短刑期執行完畢。 詎仍不知悔改,明知個人在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金融卡及 密碼等帳戶資料,係供自己使用之重要理財工具,關係個人 身分、財產之表徵,且可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交由他人使用, 可能幫助詐欺集團以詐欺社會大眾轉帳或匯款至該帳戶,成 為所謂「人頭帳戶」;且其所提供之金融帳戶將來可幫助車手 成員進行現金提領而切斷資金金流以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在 而進行洗錢,竟分別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反本意之幫助詐欺及 幫助洗錢之犯意,於112年1月10日前某日,在臺中市不詳地 點,以新臺幣(下同)8萬元代價,將其所有之台中商業銀行 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台中銀行帳戶)之存摺、提款 卡及密碼,出售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作為提款 、轉帳及匯款之用,以此方式幫助該詐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 物。嗣該詐騙集團成員於收受上開台中銀行帳戶之存摺、提 款卡及密碼後,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詐欺取財 之犯意聯絡,分別為以下行為:  ㈠於111年10月31日19時許,使用通訊軟體LINE聯繫陳孝忠,佯 稱匯款投資可獲利,致陳孝忠陷於錯誤,並聽從該詐騙集團 成員指示,於112年1月10日15時31分許,匯款新臺幣(下同)5 萬至詹豐益名下台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  ㈡於112年1月10日某時許,使用通訊軟體LINE聯繫陳哲聖,佯 稱匯款投資可獲利,致陳哲聖陷於錯誤,並聽從該詐騙集團 成員指示,於112年1月11日11時33分許,匯款3萬元至詹豐益 名下台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  ㈢於111年12月間某日,使用社群軟體Instagram聯繫劉淑靚, 佯稱匯款投資可獲利,致劉淑靚陷於錯誤,並聽從該詐騙集 團成員指示,於112年1月11日14時16分許,匯款3萬元至詹豐 益名下台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  ㈣於111年11月29日某時,使用通訊軟體LINE聯繫曾純純,佯稱 匯款投資可獲利,致曾純純陷於錯誤,並聽從該詐騙集團成 員指示,於112年1月12日12時1分許,匯款3萬元至詹豐益名 下台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嗣因陳孝忠、陳 哲聖、劉淑靚、曾純純發現遭詐騙報警處理,循線查悉上情 。 二、案經陳孝忠訴由彰化縣警察局溪湖分局、桃園市政府警察局 大溪分局、南投縣政府警察局集集分局、花蓮縣警察局鳳林 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 編號 證據名稱 待證事實 1 被告詹豐益於偵訊中之供述。 被告坦承經臺南友人介紹,約定以8萬元代價,出售台中銀行帳戶存摺、提款卡及密碼與詐欺集團成員之事實。 2 證人即告訴人陳孝忠及被害人陳哲聖、劉淑靚、曾純純於警詢中之證述。 告訴人陳孝忠及被害人陳哲聖、劉淑靚、曾純純遭詐騙款項匯入台中銀行帳戶之事實。 3 被告詹豐益名下台中銀行帳戶交易明細表1份。 告訴人陳孝忠及被害人陳哲聖、劉淑靚、曾純純遭詐騙款項匯入台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之事實。 4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二分局覺民派出所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金融機構聯防機制通報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理案件證明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對話紀錄及匯款紀錄截圖照片。 告訴人陳孝忠遭詐騙款項匯入台中銀行帳戶之事實。 5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臺南市政府警察局學甲分局學甲派出所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金融機構聯防機制通報單、對話紀錄截圖照片。 被害人陳哲聖遭詐騙款項匯入台中銀行帳戶之事實。 6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大雅分局大雅派出所陳報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理案件證明單、對話紀錄及匯款紀錄截圖照片。 被害人曾純純遭詐騙款項匯入台中銀行帳戶之事實。 7 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鳳林派出所金融機構聯防機制通報單、陳報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理案件證明單、對話紀錄及匯款紀錄截圖照片。 被害人劉淑靚遭詐騙款項匯入台中銀行帳戶之事實。 二、經查,被告詹豐益所提供台中銀行帳戶業已經詐欺集團成員 使用作為隱匿犯罪所得去向工具,而對詐欺集團成員之洗錢行 為產生助益,其提供台中銀行帳戶行為即屬幫助洗錢行為;又 被告主觀上對其提供台中銀行帳戶將可能作為洗錢工具,亦 有幫助預見而具幫助洗錢犯意。故被告將自己之台中銀行帳 戶存摺、金融卡及密碼交予他人,供他人實施詐欺取財及洗 錢犯行,係以幫助詐欺取財及洗錢之意思,參與詐欺取財罪及 洗錢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是核其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 第1項、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及刑法第30條第 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等罪嫌。被告係以一交 付台中銀行帳戶行為,而同時幫助詐欺告訴人陳孝忠及被害 人陳哲聖、劉淑靚、曾純純,並同時觸犯幫助洗錢罪嫌,為 想像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一重論以幫助洗 錢罪。被告前受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5年以內故意再犯本件 有期徒刑以上之罪,為累犯,衡諸被告所犯前案之犯罪類型、 罪質、手段與法益侵害結果與本案犯行雖不相同,然短時間內 即再犯本案,足認其法遵循意識仍有不足,對刑罰之感應力薄 弱,加重其法定最低度刑,並無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 釋意旨所指可能使被告所受刑罰超過其應負擔罪責之疑慮, 請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又被告幫助他人犯 詐欺取財及洗錢等罪,為幫助犯,請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 規定減輕其刑,就此部分,請依法先加重後減輕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7   月  26  日                檢 察 官 鄭文正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8   月   9  日                書 記 官 侯凱倫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犯及其處罰)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 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 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件二: 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                   112年度偵字第14797號   被   告 詹豐益 男 44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彰化縣○○市○○里00鄰○○路00             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移送貴院併辦審理 (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茲將犯罪事實、證據並所犯 法條及併案理由分述如下:    一、犯罪事實:詹豐益明知個人在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金融卡 及密碼等帳戶資料,係供自己使用之重要理財工具,關係個 人身分、財產之表徵,且可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交由他人使用 ,可能幫助詐欺集團以詐欺社會大眾轉帳或匯款至該帳戶, 成為所謂「人頭帳戶」;且其所提供之金融帳戶將來可幫助車 手成員進行現金提領而切斷資金金流以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 在而進行洗錢,竟分別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反本意之幫助詐欺 及幫助洗錢之犯意,於民國112年1月10日前某日,將其所有 之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台中銀行帳 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交付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 集團成員使用,以此方式幫助該詐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物。 另一方面,該詐騙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 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於111年12月底,使用通訊軟體微信 聯繫梁晴閔,佯稱匯款投資虛擬貨幣可獲利,致梁晴閔陷於 錯誤,並聽從該詐騙集團成員指示而匯款,其中1次係於112 年1月10日13時1分許,以網路銀行轉帳新臺幣3萬2000元至 詹豐益名下台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案經梁 晴閔訴由彰化縣警察局員林分局報告偵辦。 二、證據:   (一)證人即告訴人梁晴閔於警詢時之證述。   (二)台中銀行112年7月26日中業執字第11200926877號函所 附之開戶資料暨客戶歷史交易清單。   (三)警方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 受(處)理案 件證明單及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 詐欺取財及刑法第30條第1項、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幫助 洗錢等罪嫌。其提供帳戶之行為,觸犯上開2罪名,為想像 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處罰。 四、併案理由:   被告前因提供本件台中銀行帳戶而涉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本署檢察官於112年7月26日以112年度偵緝字第736號、 第737號、112年度偵字第10925號、第12967號提起公訴,現 由貴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審理中,有該案起 訴書、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在卷可參。本件被告所犯,與其 前案係同一犯行,僅被害人不同,為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 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應移請併案審理。  此 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9   月  13  日                檢 察 官 楊聰輝 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犯及其處罰)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 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 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件三: 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                   112年度偵字第11490號   被   告 詹豐益 男 44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彰化縣○○市○○里00鄰○○路00             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移送貴院併辦審理 (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茲將犯罪事實、證據並所犯 法條及併案理由分述如下:    一、犯罪事實:詹豐益明知個人在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金融卡 及密碼等帳戶資料,係供自己使用之重要理財工具,關係個 人身分、財產之表徵,且可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交由他人使用 ,可能幫助詐欺集團以詐欺社會大眾轉帳或匯款至該帳戶, 成為所謂「人頭帳戶」;且其所提供之金融帳戶將來可幫助車 手成員進行現金提領而切斷資金金流以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 在而進行洗錢,竟分別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反本意之幫助詐欺 及幫助洗錢之犯意,於民國112年1月10日前某日,將其所有 之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台中銀行帳 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交付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 集團成員使用,以此方式幫助該詐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物。 另一方面,該詐騙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 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於111年12月底,使用通訊軟體微信 聯繫陳如茵,佯稱可以投資股票獲利,致陳如茵陷於錯誤, 並聽從該詐騙集團成員指示而匯款,其中1次係於112年1月1 3日16時19分許,以匯款新臺幣4萬元至詹豐益名下台中銀行 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案經陳如茵訴由臺中市政府 警察局第四分局報告偵辦。 二、證據:   (一)證人即告訴人陳如茵於警詢時之證述。   (二)台中銀行112年4月7日中業執字第1120011229號函所附 之開戶資料暨客戶歷史交易清單。   (三)警方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 受(處)理案 件證明單及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 詐欺取財及刑法第30條第1項、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幫助 洗錢等罪嫌。其提供帳戶之行為,觸犯上開2罪名,為想像 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處罰。 四、併案理由:   被告前因提供本件台中銀行帳戶而涉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本署檢察官於112年7月26日以112年度偵緝字第736號、 第737號、112年度偵字第10925號、第12967號提起公訴,現 由貴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審理中,有該案起 訴書、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在卷可參。本件被告所犯,與其 前案係同一犯行,僅被害人不同,為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 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應移請併案審理。  此 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2   月  4  日                檢 察 官 楊聰輝 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犯及其處罰)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 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 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件四: 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                    113年度偵字第653號   被   告 詹豐益 男 44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彰化縣○○市○○里00鄰○○路00              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移送貴院併辦審理 (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茲將犯罪事實、證據並所犯 法條及併案理由分述如下:    一、犯罪事實:詹豐益明知個人在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金融卡 及密碼等帳戶資料,係供自己使用之重要理財工具,關係個 人身分、財產之表徵,且可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交由他人使用 ,可能幫助詐欺集團以詐欺社會大眾轉帳或匯款至該帳戶, 成為所謂「人頭帳戶」;且其所提供之金融帳戶將來可幫助車 手成員進行現金提領而切斷資金金流以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 在而進行洗錢,竟分別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反本意之幫助詐欺 及幫助洗錢之犯意,於民國112年1月10日前某日,將其所有 之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台中銀 行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交付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 詐欺集團成員使用,以此方式幫助該詐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 物。該詐騙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詐欺取 財之犯意聯絡,於111年12月底,使用通訊軟體LINE聯繫翁 啟舜,佯稱可以投資股票獲利,致翁啟舜陷於錯誤,並聽從 該詐騙集團成員指示而分別於112年1月10日14時11分許及同 年1月12日12時20分許,匯款新臺幣5000元及2萬5000元至詹 豐益名下台中商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案經 翁啟舜訴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轉彰化縣警察局員林 分局報告偵辦。 二、證據:   (一)證人即告訴人翁啟舜於警詢時之證述、內政部警政署反 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告訴人與詐欺集團成員之對話紀 錄。   (二)台中商業銀行之存款業務往來申請約定書暨客戶歷史交 易清單。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 詐欺取財及刑法第30條第1項、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幫助 洗錢等罪嫌。其提供帳戶之行為,觸犯上開2罪名,為想像 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處罰。 四、併案理由:   被告前因提供本件台中銀行帳戶而涉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本署檢察官於112年7月26日以112年度偵緝字第736號、 第737號、112年度偵字第10925號、第12967號提起公訴,現 由貴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審理中,有該案起 訴書、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在卷可參。本件被告所犯,與其 前案係同一犯行,僅被害人不同,為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 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應移請併案審理。   此 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4   日                檢  察  官  陳 顗 安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 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犯及其處罰)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 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件五: 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移送併辦意旨書                    113年度偵字第2055號                    113年度偵字第2312號   被   告 詹豐益 男 44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彰化縣○○市○○路00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移送貴院併辦審理 (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茲將犯罪事實、證據並所犯 法條及併案理由分述如下:    一、犯罪事實:詹豐益明知個人在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金融卡 及密碼等帳戶資料,係供自己使用之重要理財工具,關係個 人身分、財產之表徵,且可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交由他人使用 ,可能幫助詐欺集團以詐欺社會大眾轉帳或匯款至該帳戶, 成為所謂「人頭帳戶」;且其所提供之金融帳戶將來可幫助車 手成員進行現金提領而切斷資金金流以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 在而進行洗錢,竟分別基於即使發生亦不違反本意之幫助詐欺 及幫助洗錢之犯意,於民國112年1月10日前某日,將其所有 之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台中銀 行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交付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 詐欺集團成員使用,以此方式幫助該詐騙集團向他人詐取財 物。該詐騙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詐欺取 財之犯意聯絡,於附表所示時間,以附表所示方法詐欺被害 人梁沛霖、黃麗紜2人,致其等陷於錯誤,並聽從該詐騙集 團成員指示而分別匯款新臺幣50000元及1萬999元至詹豐益 名下之台中商業銀行帳戶,旋遭轉帳隱匿犯罪所得。案經梁 沛霖訴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蘆洲分局、黃麗紜訴由新竹市政 府警察局第二分局報告偵辦。 二、證據:   (一)證人即告訴人梁沛霖、黃麗紜於警詢時之證述與匯款紀 錄、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金融機構聯 防機制通報單、告訴人與詐欺集團成員之對話紀錄、新 竹市警察局第二分局東勢派出所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 簡便格式表與受(處)理案件證明單、新北市政府警察局 蘆洲分局集賢派出所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 與受(處)理案件證明單。   (二)台中商業銀行之存款業務往來申請約定書暨客戶歷史交 易清單。 三、核被告詹豐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 之幫助詐欺取財及刑法第30條第1項、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 項幫助洗錢等罪嫌。其提供帳戶之行為,觸犯上開2罪名, 為想像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 處罰。 四、併案理由:   被告前因提供本件台中銀行帳戶而涉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本署檢察官於112年7月26日以112年度偵緝字第736號、 第737號、112年度偵字第10925號、第12967號提起公訴,現 由貴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21號(祥股)審理中,有該案起 訴書、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在卷可參。本件被告所犯,與其 前案係同一犯行,僅被害人不同,為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 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應移請併案審理。   此 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2   月  5   日                檢  察  官  陳 顗 安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犯及其處罰)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 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 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表: 編號 被害人 受詐騙方式 匯款金額 (新臺幣) 匯款帳戶  案號 1 梁沛霖 詐欺集團成員於111年1月間,透過通訊軟體LINE將被害人加入群組,後假裝為營業員秀被害人佯稱:下載BLACKSTONE軟體,即可儲值投資獲利云云,致被害人陷於錯誤而匯款。 5萬元 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 113年度偵字第2055號 2 黃麗紜 詐欺集團成員『小夢』於112年1月間,透過通訊軟體META向被害人佯稱:下載晉達APP軟體,即可儲值投資獲利云云,致被害人陷於錯誤而匯款。 1萬9999元。 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 113年度偵字第2312號

2024-11-06

CHDM-113-金簡-386-20241106-1

原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電腦使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易字第3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駿紘 蔡宗融 共 同 選任辯護人 李柏杉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電腦使用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113年度偵字第13419號),本院受理後(113年度原簡字第89號 ),認不宜逕以簡易判決處刑,改依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如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如附件)。 二、按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撤回其告 訴;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經撤回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第161條第4項、第302條至第304條之判決,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1項、第303條第3款及第307 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本案告訴人薛宛倫告訴被告陳駿紘、蔡宗融妨害電腦 使用案件,公訴意旨認被告2人所為均係涉犯刑法第358條之 無故入侵他人電腦相關設備罪嫌,依同法第363條規定,須 告訴乃論。茲據告訴人已於民國113年10月7日具狀撤回對被 告2人之告訴,此有刑事撤回告訴狀在卷可稽(本院113年度 原簡字第89號卷第69至71頁),是依前揭規定,本案爰不經 言詞辯論,逕為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3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王筱寧                   法 官 張谷瑛                   法 官 黃柏家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蘇瑩琪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13419號   被   告 陳駿紘 男 29歲(民國00年00月0日生)             住○○市○○區○○路○段000號3樓             居臺北市○○區○○路000號19樓之2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蔡宗融 男 26歲(民國00年0月0日生)             住苗栗縣○○鎮○○路000巷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等因妨害電腦使用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宜聲請以簡 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駿紘係勝燁娛樂企業社(址設新北市○○區○○路0段00號9樓 ,實際辦公地址為臺北市○○區○○○路0段00號2樓)之負責人 ,為經營網站帳號引流及行銷之業務,於不詳時間,以不詳 方式,先購入薛宛倫之臉書帳號「Lun Xue」(下簡稱系爭 臉書帳號)及密碼後,與該企業社員工蔡宗融共同基於妨害 電腦使用之接續犯意聯絡,由陳駿紘於民國111年12月20日 下午1時2分許起,在勝燁娛樂企業社上址辦公地點,先無故 登入系爭臉書帳號並變更密碼後,再交由蔡宗融使用筆記型 電腦,連結所申辦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00之網路服務,及 勝燁娛樂企業社其他不知情員工陳采彤與陳俊銘所分別使用 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00、0000000000網路服務,登入系爭 臉書帳號,並以系爭臉書帳號持續在不同處發文,目的讓發 文對象帳號有流量後,再將該帳號賣出牟利。 二、案經薛宛倫訴由澎湖縣政府警察局移送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陳駿紘及蔡宗融2人於警詢時及本 署偵查中坦承不諱,核與告訴人薛宛倫指訴系爭臉書帳號遭 盜用之情節相符,並經證人即勝燁娛樂企業社不知情員工陳 采彤與陳俊銘2人於警詢時證述分別有在勝燁娛樂企業社上 址辦公地點提供所使用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00、00000000 00之網路服務予同事連結使用乙情明確,復有向美商Meta公 司調系爭臉書帳號之IP登錄位址紀錄、通聯調閱查詢單及系 爭臉書帳號遭盜用後對話紀錄擷圖資料乙份等在卷可參,被 告2人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2人所為,均係犯刑法第358條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 入侵相關設備罪嫌。被告2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請均 以共同正犯論處。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31  日                檢 察 官  陳弘杰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12  日                書 記 官  賴姿妤 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辦理,法院簡易庭得不傳喚被告、 輔佐人、告訴人、告發人等出庭即以簡易判決處刑;被告、被害 人、告訴人等對告訴乃論案件如已達成民事和解而要撤回告訴或 對非告訴乃論案件認有受傳喚到庭陳述意見之必要時,請即另以 書狀向簡易法庭陳述或請求傳訊。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58條 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 統之漏洞,而入侵他人之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者,處 3 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30 萬元以下罰金。

2024-10-30

TPDM-113-原易-34-2024103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