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綜合所得稅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1-220 筆)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罰鍰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訴字第26號 民國113年12月2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陳進發 訴訟代理人 陳俊茂 律師 複 代理 人 紀冠羽 律師 被 告 財政部中區國稅局 代 表 人 樓美鐘 訴訟代理人 吳昱瑩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罰鍰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1 2年12月21日台財法字第1121394642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   緣原告民國107年度、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綜 合所得總額新臺幣(下同)1,481,810元、1,608,422元;經 被告查獲107年度短漏報薪資、利息及其他所得計新臺幣( 下同)10,474,358元,109年度短漏報利息及其他所得計9,4 85,433元,歸課核定107、109年度綜合所得總額10,568,274 元、9,603,656元,補徵應納稅額2,829,752元、2,439,159 元。其中「其他所得」部分,被告依據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下稱南投地院)民事執行處(下稱投院民執處)107年4月13 日103年司執字第6756號之2、109年10月30日108年司執字第 1788號強制執行金額分配表,查得原告漏報取得自債務人違 約金收入10,482,233元、6,806,598元(下稱系爭違約金) ,經扣除裁判費、律師費及規費等相關費用後,核定107年 、109年其他所得10,197,528元(核定通知書序號41)、6,7 74,256元(核定通知書序號36)。原告對核定「其他所得」 不服,申請復查,經被告於111年12月14日以中區國稅法二 字第1110011897號復查決定書獲追減109年度其他所得7,075 元,其餘駁回(本稅部分,經原告循序提起行政爭訟,經本 院高等行政訴訟庭於113年3月28日以112年度訴字第142號判 決駁回,下稱前案)。嗣被告按原告107及109年度短漏報所 得部分,按所漏稅額裁處0.4倍之罰鍰分別為1,129,735元及 973,354元。原告不服,申經復查未獲變更,提起訴願遞遭 駁回,原告仍表不服,於是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⒈於82年10月20日,訴外人吳哲源、劉順霞因經營台興股份有 限公司向原告及訴外人黃東和、洪秀霞借款3,000萬元,其 中原告出借1,700萬元,約定還款日期為83年1月20日,訴外 人吳哲源、劉順霞除開立同額本票予原告外,並分別設定其 等所有坐落○○縣○○鄉○○段271-1地號等多筆土地抵押權予原 告,嗣因訴外人吳哲源、劉順霞未遵期還款,經原告就前揭 抵押物聲請拍賣裁定,歷經南投地院民執處多次拍賣與分配 程序,而於107年4月13日,通知原告該次得分配違約金10,4 82,233元,另於109年10月23日,通知原告該次得分配違約 金6,806,598元、利息2,710,770元。  ⒉原告出借予訴外人吳哲源、劉順霞之1,700萬元來源,係其於 82年5月18日提供其子訴外人陳德義所有○○縣○○鄉○○段(下 同)1630地號土地,於82年6月25日提供其所有1701地號土 地,均設定最高限額960萬元予○○縣○○鄉農會(下稱埔鹽鄉 農會),而向該農會信用部借款,再將其中1,700萬元出借 予訴外人吳哲源、劉順霞,而原告向埔鹽鄉農會借款年利率 則為8.75%,嗣原告約於90年間清償該貸款,其間支付約8年 利息共10,412,500元(計算式:17,000,000×8.75%×8=10,41 2,500)。依據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4年度訴字第2214號判決 意旨,該案原告係銀行借款後轉借予債務人,嗣債務人未清 償借款,經拍賣債務人所有不動產分配程序,債權人除取回 本金外,另受分配違約金,該違約金收入減除債權人向銀行 借款之利息支出後,方為債權人綜合所得稅之其他所得。本 件原告已支出上揭銀行利息,應予扣除。  3.原告貸款時間為82年,而埔鹽鄉農會信用部於90年9月14日 ,曾被重建基金接管強制轉讓予彰化銀行,嗣於97年4月15 日方重新成立信用部,原告雖盡力蒐集貸款當時資料,然僅 能取得甲證6臺灣省彰化縣土地登記簿,以證明原告及其子 所有之土地,曾於82年5、6月間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予埔鹽 鄉農會,而依經驗法則,若非向金融機構借款,一般人自無 將其所有土地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予金融機構之可能;另取 得甲證7埔鹽鄉農會放款利息明細,則可證明原告迄88年間 ,仍有積欠埔鹽鄉農會貸款。本案原告出借1,700萬元予訴 外人吳哲源、劉順霞之時間為82年10月20日,與上開設定最 高限額抵押權之日期緊接,顯見原告出借之款項係向埔鹽鄉 農會貸款所得,復查及訴願決定捨此通常經驗於不顧,僅機 械性套用法規,顯非適法等語。  4.本件於前案審理時,經原告提出聲請,函詢埔鹽鄉農會、彰 化銀行溪湖分行、台中商業銀行竹山分行、鹿谷鄉農會,有 關原告出借吳哲源、劉順霞款項來源之相關事實,固未獲明 確結果,然其主要原因係因時間久遠,多數金融機構已未保 存82年間資料,且埔鹽鄉農會於90年間,因放貸問題被重建 基金接管強制轉讓予彰化銀行,故佚失82年資料所致,乃不 可歸責於原告,應認原告已盡協力義務。目前僅存人證即訴 外人施阿昌,原告借用施阿昌名義借款,再開立支票交付予 借款人吳哲源、劉順霞之過程,施阿昌均有參與。  ㈡聲明:訴願決定、原處分及復查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  1.原告107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短漏報其他所得(違約金 )10,197,528元、受扶養親屬楊易華等2人之薪資所得267,46 9元及利息所得9,361元;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短 漏報其他所得(違約金)6,767,181元、利息所得2,710,770元 及受扶養親屬施鴻易之利息所得7,482元,經審理違章成立 ,乃依首揭規定,按107年度所漏稅額2,824,339元、109年 度所漏稅額2,433,385元,處0.4倍之罰鍰分別為1,129,735 元、973,354元。原告不服,主張略以:其出借17,000,000 元與債務人吳哲源及劉順霞,因渠等未依約還款,經向臺灣 南投地方法院(下稱南投地院)聲請裁定拍賣抵押物,經南 投地院拍賣及分配賣得價金,107及109年度受分配取得違約 金10,482,233元及6,806,598元,惟其出借與吳哲源及劉順 霞2人之資金來源,係82年5月18日及同年6月25日分別以其 子所有之○○縣○○鄉和平段1630地號及其所有之同縣鄉段1701 地號土地(下稱和平段土地),向○○縣○○鄉農會(下稱埔鹽 鄉農會)抵押借款而來,借款年利率為8.75%,嗣原告於90 年間清償借款,107及109年度取得之違約金應扣除約8年之 借款利息10,412,500元等,並提供土地登記簿及埔鹽鄉農會 放款利息明細影本等資料,申經被告復查決定略以:(一)原 告於82年10月間借款17,000,000元與債務人吳哲源及劉順霞 ,由吳哲源等2人以其所有坐落○○縣○○鄉○○段土地設定抵押 權與原告,嗣因吳哲源等2人未依約還款,原告向南投地院 聲請裁定拍賣抵押物,經南投地院拍賣及分配賣得價金,原 告107及109年度受分配取得違約金10,482,233元及6,806,59 8元,有82年10月20日吳哲源等2人簽發之本票、抵押權設定 契約書、南投地院93年度拍字第244號民事裁定、臺灣高等 法院臺中分院93年度抗字第1074號民事裁定、南投地院94年 1月20日民事裁定確定證明書、南投地院民事執行處107年4 月13日製作之103年司執字第6756號之2及109年10月30日製 作之108年司執字第1788號強制執行金額分配表可稽,亦為 原告所不爭。(二)被告就系爭違約金收入減除原告107及109 年度支付之裁判費、律師費及規費等相關費用284,705元及3 9,417元,核認原告107年度短漏報其他所得10,197,528元( 10,482,233元-284,705元),109年度短漏報其他所得6,767 ,181元(6,806,598元-39,417元)。原告雖主張借與吳哲源 等2人之資金,係其以本人及子陳德義所有和平段土地向埔 鹽鄉農會抵押借款而來,該借款之利息支出應認列為違約金 收入之成本,惟查:1.原告提示埔鹽鄉農會88年2月19日、 同年3月5日及同年3月17日之放款利息明細,其上並未載明 借款期間;又原告雖於82年間以原告及其子所有和平段土地 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與埔鹽鄉農會,惟依民法第881條之1第 1項規定:「稱最高限額抵押權者,謂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 其不動產為擔保,就債權人對債務人一定範圍內之不特定債 權,在最高限額內設定之抵押權。」不同於普通抵押權有從 屬主債權之特性,最高限額抵押權可在尚未發生債權時設立 ,債權消滅亦能繼續存在,是尚難逕依他項權利證明書及抵 押權設定契約書予以認定確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是該抵押 權登記並無法證明實際借款金額、資金用途、利息支付及與 系爭違約金收入之關聯性。2.被告於111年8月1日函請埔鹽 鄉農會查告原告以和平段土地向其貸款之借款契約、貸款匯 入帳戶及清償明細等資料,經埔鹽鄉農會函復:「本會為一 重設信用部於97年4月15日成立,埔鹽鄉農會於97年以前所 有信用業務均由彰化銀行概括承受,請被告向彰化銀行溪湖 分行索取。」被告乃就和平段土地抵押借款情形及原告提供 之放款利息明細單函詢彰化商業銀行(下稱彰化銀行)溪湖分 行,經該分行函復以:「民國90年間○○縣○○鄉農會信用部讓 與該行時,該客戶轉換存載資料僅有存款業務,並無放款帳 務,故無相關資料可提供。」有埔鹽鄉農會111年8月8日鹽 鄉農信字第111003022號函及彰化銀行溪湖分行111年8月15 日彰溪字第11100162號函、112年5月31日彰溪字第11200115 函可稽,是難認定原告主張為真實。(三)綜上,原告主張 其他所得應減除成本即相對應之利息支出10,412,500元,惟 迄未能提供確實之證明文件,且經被告函詢埔鹽鄉農會及彰 化銀行溪湖分行,亦未能查得利息支出與系爭違約金收入相 關聯之證明文件。原告107及109年度取有其他所得10,197,5 28元及6,767,181元,惟於辦理該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 時,未併入綜合所得總額申報,違章事證明確,其未盡據實 申報之義務,致短漏報所得,核有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 之過失,並不符合納保法第16條第1項規定不予處罰之要件 。原查審酌原告於裁罰處分核定前已繳清本稅,就其107及1 09年度短漏報應稅所得10,197,528元及9,477,951元(含漏 報應稅利息所得2,710,770元),分別按所漏稅額2,824,339 元及2,433,385元處0.4倍罰鍰1,129,735元及973,354元,實 已考量原告之違章程度所為之適切裁罰,並無不合等由,駁 回其復查之申請。    2.參據司法院釋字第537號解釋意旨,稅務案件具有課稅資料 多為納稅義務人所掌握及大量性行政之事物本質,稽徵機關 欲完全調查及取得相關資料,容有困難,為貫徹課稅公平原 則,納稅義務人對所得支配或掌握課稅要件事實,負有提供 資料之協力義務;應稅所得之成本、費用及損失等應行扣減 之項目,則屬於課稅公法關係發生後之消滅事由,不論從證 據掌控或利益歸屬之觀點言之,均應由納稅義務人負擔證明 責任。  3.原告107及109年度綜合所得稅,漏報系爭違約金收入,經被 告機關減除原告支付之裁判費、律師費及規費等相關費用後 ,復查決定變更核定原告107及109年度取有其他所得(違約 金)10,197,528元及6,767,181元。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 財政部訴願決定駁回。原告猶表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主張 系爭其他所得(違約金)應扣除其向埔鹽鄉農會抵押借款而 支付約8年之借款利息10,412,500元。該案前繫屬鈞院高等 行政訴訟庭審理中(112年度訴字第142號),原告輔佐人陳 德義於112年7月25日準備程序庭補充表示,因埔鹽鄉農會有 最高借貸金額限制,原告僅可借得1,000萬元,其他金額則 是以訴外人施阿昌名義,以原告所有土地抵押向埔鹽鄉農會 借款,又因埔鹽鄉農會規模太小無法開立代支支票,故貸得 款項皆係撥入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帳戶,並提供施阿昌合作金 庫存摺影本為證,承審法官依原告之說明,命被告機關向彰 化商業銀行溪湖分行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函查,惟依該2銀 行函復結果,皆無法取得與原告所述利息支出相關之證明文 件,有彰化銀行溪湖分行112年7月31日彰溪字第11200192號 函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臺中分行112年8月10日合金臺中字第 0000000000號函可稽。承審法官與被告已善盡職權調查,尚 無法就原告提示之臺灣省土地登記簿及埔鹽鄉農會放款利息 明細等資料,查得原告實際向埔鹽鄉農會借款金額、期間及 資金用途與系爭違約收入之關聯性。是被告依查得資料,以 原告107及109年度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漏未申報其 他所得10,197,528元及6,767,181元,審酌原告於裁罰處分 核定前已繳清本稅,就其107及109年度短漏報應稅所得,分 別按所漏稅額2,824,339元及2,433,385元處0.4倍罰鍰1,129 ,735元及973,354元,實已考量原告之違章程度所為適切之 裁罰,並無不合等語。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爭點: ㈠原告主張其向銀行貸款的利息支出費用,為本件取得其他所 得(違約金)之必要費用應予扣除,是否可採? ㈡被告以原告107及109年度短漏報所得,裁處所漏稅額0.4倍罰 鍰,是否適法? 五、本院的判斷: ㈠前提事實:爭訟概要所述,除上列爭點外,為兩造所不爭執 ,並有107及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原處分卷第12 3至130頁、第115至122頁)、被告107及109年度綜合所得稅 核定通知書(原處分卷第102至104頁、第99至101頁)、原 處分(原處分卷第105、106頁)、罰鍰繳款書(原處分卷第 109至110頁、第107至108頁)、復查決定(原處分卷第138 至145頁)及訴願決定(原處分卷第178至186頁)各1份在卷 可稽,堪信為真。 ㈡本件應適用之法規:  1.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下稱納保法)第16條第1項及第3項規定: 「納稅者違反稅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 處罰。……稅捐稽徵機關為處罰,應審酌納稅者違反稅法上義 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稅法上義務所得之 利益,並得考量納稅者之資力。」  2.行為時所得稅法   第14條第1項第10類前段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 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十類:其他所得:不 屬於上列各類之所得,以其收入額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 餘額為所得額。」第71條第1項前段規定:「納稅義務人應 於每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填具結算申報書,向該管稽 徵機關,申報其上一年度內構成綜合所得總額……之項目及數 額,以及有關減免、扣除之事實,並應依其全年應納稅額減 除……尚未抵繳之扣繳稅額及依第15條第4項規定計算之可抵 減稅額,計算其應納之結算稅額,於申報前自行繳納。」現 行同法第110條第1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 結算、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之所得 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處以所漏稅額2倍以下之罰鍰。」 準此,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10類其他所得之計算係以其 收入額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以符合量能 課稅原則之要求。又課稅之要件事實應由稅捐稽徵機關負客 觀舉證責任,惟成本費用為計算個人其他所得之減項,有利 於納稅義務人,依行政訴訟法第13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規定,應由納稅義務人就成本費用事實之存在,負客觀舉 證責任。準此,納稅義務人應提出足資證明與其他所得有關 之成本費用之相關憑證,否則,不得予以扣除。 ⒊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下稱裁罰倍數參考表 )關於所得稅法(綜合所得稅)第110條第1項部分規定:「 …三、短漏報屬前2點以外之所得,且非屬第六點(四)或(五) 情形者。處所漏稅額0.5倍之罰鍰。…八、依前7點處罰案件 ,於裁罰處分核定前已補繳稅款者。依前7點規定之倍數酌 減20%處罰。」又上開「裁罰倍數參考表」係主管機關財政 部,為協助稅捐稽徵機關就法律授予裁罰裁量權之行使,在 遵循法律授權目的及範圍內,為實踐具體個案正義,並顧及 法律適用之一致性及符合平等原則,分別就所得稅法等各種 稅務違章案件之不同情節,訂定不同之處罰數額或倍數,與 法律授權目的尚無牴觸,稅捐稽徵機關自得援引上開裁罰基 準作成裁罰處分。  ⒋司法院釋字第537號解釋明示:「租稅稽徵程序,稅捐稽徵機 關雖依職權調查原則而進行,惟有關課稅要件事實,多發生 於納稅義務人所得支配之範圍,稅捐稽徵機關掌握困難,為 貫徹公平合法課稅之目的,因而課納稅義務人申報協力義務 」,依其意旨觀之,乃因有關稅捐稽徵事項多而繁雜,勢難 強制稅捐稽徵機關鉅細靡遺介入課稅要件事實之調查,且課 稅事實大部分與納稅義務人生活範圍事件相連結,其最瞭解 其各種情況,也最接近課稅證據資料,故乃藉由法律課予納 稅義務人一定之申報協力義務,俾使稅捐稽徵機關得據以正 確核課稅捐。另當事人主張事實,須負舉證責任,倘其所提 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自不能認其主張之事實為 真實。 ㈢本稅部分 1.經查,原告107年度及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綜 合所得總額1,481,810元、1,608,422元(原處分卷第130頁、 第122頁)。被告員林稽徵所依南投地院民事執行處107年4月 13日製作之103年司執字第6756號之2強制執行金額分配表( 原處分卷第45至46頁)、109年10月30日製作之108年司執字 第1788號強制執行金額分配表(原處分卷第42至44頁),查 得原告漏報系爭違約金收入。系爭違約金收入係訴外人吳哲 源及劉順霞於82年10月間向原告借款17,000,000元(82年10 月20日吳哲源等2人簽發之本票,原處分卷第83頁),同年 月29日提供不動產設定抵押擔保(抵押權設定契約書,原處 分卷第81至82頁),惟未依限還款,經原告向南投地院聲請 裁定拍賣抵押物,南投地院以93年度拍字第244號裁定准予 拍賣(原處分卷第77至78頁),訴外人吳哲源及劉順霞提起 抗告,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3年度抗字第1074號民事裁 定駁回抗告(原處分卷第74至76頁),原告於107年度及109 年度獲配系爭違約金分別為10,482,233元、6,813,673元, 乃減除支付裁判費、律師費及規費等284,705元、39,417元 ,核認原告107年度及109年度短漏報其他所得10,197,528元 、6,774,256元,歸課原告各該年度綜合所得稅。原告對核 定其他所得不服,申請復查,因109年度查核結果被告將分 配表所載之地價稅7,075元併入違約金收入計算,尚有未合 ,予以追減,重行核定107年、109年其他所得10,197,528元 、6,767,181元,歸課核定107、109年度綜合所得總額10,56 8,274元、9,596,581元,應納稅額2,811,922元、2,426,632 元,尚無不合。 ⒉上開關於歸課核定107、109年度綜合所得總額10,568,274元 、9,596,581元,應納稅額2,811,922元、2,426,632元,補 徵所得稅額部分(即本稅部分),原告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業經前案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在案,經查:   ⑴原告固提出系爭土地臺灣省彰化縣土地登記簿,分別於82年5 月18日及同年6月25日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9,600,000元予埔 鹽鄉農會(前案卷第61、66頁)。惟查,最高限額抵押權係 約定於一定金額內擔保已發生及將來可能發生之債權,至實 際擔保範圍,仍需視實際發生之債權範圍而定,尚難即憑原 告提出曾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9,600,000元予埔鹽鄉農會, 即認原告於82年間有以系爭土地向埔鹽鄉農會借款之事實。 原告固又提出埔鹽鄉農會借據(下稱88年貸款借據,前案原 處分卷1第78頁),借款人雖為原告,然係於88年2月23日簽 立,借款期間係88年2月23日至90年2月23日止,並非原告主 張82年間之系爭貸款。次依原告所提88年2月19日、同年3月 5日及同年月17日之放款利息明細單(前案卷第67-70頁), 雖借款人為原告,其帳號為69005000002159(下稱2159號帳 戶),借款金額分別為2,000,000元、9,000,000元及3,000, 000元等情,惟查,依88年貸款借據所示(前案原處分卷1第 78頁),當時放款帳戶即為2159號帳戶,是該利息之支出亦 非系爭貸款利息支出,此亦為原告前案所自承88年貸款借據 及2159號帳戶與系爭貸款無關(前案本院卷第214頁)。綜 上,原告所提出之上揭證據均不能證明有系爭貸款存在,自 亦不能證明有原告所指系爭利息之支出。 ⑵前案原告曾主張系爭貸款模式係因埔鹽鄉農會當時有最高借 貸金額限制,原告可借貸1,000萬元,另訴外人施阿昌以他 的名義,用原告等所有之系爭土地抵押借貸940萬元云云, 惟嗣亦自承施阿昌940萬元並非系爭貸款等語(前案卷第165 頁)。原告嗣又更異主張系爭貸款之放款模式係埔鹽鄉農會 於82年間有委託合作金庫銀行員林分行開立支票予原告,原 告再用以借予吳哲源等成立系爭借款,原告並以埔鹽鄉農會 帳號「69000-40000-8856」帳戶(即8856號帳戶)償還系爭 貸款等云,惟經前案函詢埔鹽鄉農會、彰化銀行溪湖分行   (前案卷第227、231頁),均無法證明原告所主張之系爭貸 款及還款模式。原告另提出訴外人吳哲源、劉順霞於82年10 月20日簽立之3,000萬元借款切結書為據(前案卷第205頁) ,並主張訴外人施阿昌為在場見證人云云,惟查,本案爭點 並非原告與訴外人吳哲源、劉順霞於82年10月20日有無3,00 0萬元借款契約,綜合前案函詢結果,均無法證明原告有其 主張之系爭貸款之存在,自亦無法證明原告有取得系爭貸款 後,以開立施阿昌名義支票將系爭貸款支付予訴外人吳哲源 、劉順霞成立系爭借款之事實,從而,施阿昌自無法證明本 案主要爭點,即無從證明有原告主張系爭利息支出之必要費 用。  ⒊綜上所述,原告就本稅主張部分,業據本院調閱前案卷證, 尚非可採,依前揭說明及調查結果,稽徵機關依其查得之客 觀事證為合乎經驗及論理法則之認定,以貫徹公平合法課稅 之目的,原告均未提出足資證明與其他所得有關之成本費用 即系爭利息支出之相關憑證供核,且聲請調查之證人施阿昌 ,亦不能證明有系爭利息之支出,亦如前述,自無傳喚證人 施阿昌必要,即不得予以扣除。 ㈣罰鍰部分:  ⒈納保法第16條第1、2項規定:「納稅者違反稅法上義務之行 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納稅者不得因不知 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或免除其處 罰。」所得稅係採自行報繳制,納稅者負有應誠實申報納稅 之義務,有所得即應申報,此為基本原則,且納稅事實之發 生皆源於納稅義務人之生活事實,應為納稅義務人所知悉。 納稅義務人對於自身依法定期限誠實申報所得額之客觀義務 存在,應注意能注意卻未注意而違反誠實義務,致漏未報繳 所得額,造成稅捐機關不知將系爭所得列入當期所得稅捐客 體及計算對應稅額,產生漏稅結果,核有過失,自應負法定 之漏稅罰責任,不得以不知法令規定而免除其誠實申報之義 務,亦無免除漏稅罰責任之理,僅得按其情節,減輕或免除 其處罰。  ⒉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規定:「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 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準此,行政罰法 對於依法補繳稅款之納稅義務人裁處漏稅罰時,應按個案之 情節,注意有無減輕或免除處罰之事由,慎重裁量求其適切 。又違反義務人之應受責難程度,究屬直接故意、間接故意 、無認識之過失、有認識之過失、重大過失或輕微過失等, 僅屬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所規定為罰鍰之裁量時應審酌之 情狀之一,而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就違反所得稅法(綜合 所得稅)第110條第1項之違章情形區分9種,而以短漏報非 屬處分核定前已填報扣免繳憑單及股利憑單之所得,以及非 屬應填報緩課股票轉讓所得申報憑單之所得,且非屬以他人 名義分散所得情形者,處所漏稅額0.5倍之罰鍰。另於裁罰 處分核定前已補繳稅款者,依前規定之倍數酌減百分之20處 罰,實已依據違章情形不同特性,列出重要典型案件之裁罰 基準,顯已審酌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所規定之「應受責難 程度」、「所生影響」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 等因素,對其違章情節不同者,予以不同之處罰,自與比例 原則無違。  ⒊經查,原告107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本院卷第191頁) ,短漏報其他所得10,197,528元、受扶養親屬楊易華等2人 之薪資所得267,469元及利息所得9,361元,經被告機關按所 漏稅額2,824,339元處0.4倍罰鍰1,129,735元(本院卷第163 頁);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本院卷第193頁),短 漏報其他所得6,767,181元、利息所得2,710,770元及受扶養 親屬施鴻易之薪資及利息所得7,482元,經被告機關按所漏 稅額2,433,385元處0.4倍罰鍰973,354元(本院卷第165頁), 自屬有據。  ⒋次查,綜合所得稅係採自行申報制,納稅義務人就其所得有 誠實申報之義務,並應盡審查核對之責,俾符合稅法規定。 原告107及109年度既有本人及受扶養親屬薪資、利息及其他 所得等收入,核其具相當金額,原告自難諉為不知,乃原告 於辦理該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未併入綜合所得總 額申報,其未盡據實申報之義務,自有應注意、能注意而未 注意之過失,且未符合上揭納保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免予處 罰之要件。被告審酌原告於裁罰處分核定前補繳稅款,參據 裁罰倍數參考表關於所得稅法第110條第1項之規定,本於法 定裁量權審酌結果,依漏報所得應受責難及所生影響,於裁 罰倍數0.5倍酌減20%,裁處0.4倍罰鍰,核定原告107及109 年度短漏報應稅所得10,197,528元及9,477,951元(含漏報應 稅利息所得2,710,770元),分別按所漏稅額2,824,339元及2 ,433,385元處0.4倍之罰鍰1,129,735元及973,354元,裁罰 之金額已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 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經核並無不合。  ㈤綜上所述,原處分(復查決定)於法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 維持,核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的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的必 要,併予敘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林靜雯                法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 按他造人數附繕本);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 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逕以裁定駁回。 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但符合下列情 形者,得例外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2.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3.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 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當事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當事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㈠、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林昱妏

2025-01-16

TCBA-113-訴-26-20250116-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486號 聲 請 人 張淑晶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財政部臺北國稅局大安分局等間綜合所得 稅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14日本院113年度抗字第156號裁 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76條第1項、第2項規定:「(第1項)再審 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第2項)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事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前揭規定依 同法第283條,於對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時準用之。又依同法 第283條準用第281條再準用第244條第4項規定:「在監獄或 看守所之當事人,於上訴期間內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狀者, 視為上訴期間內之上訴……。」在監獄或看守所之當事人,須 於聲請再審之法定不變期間內向監所長官提出再審聲請書狀 ,始可視為於該期間內聲請再審,無扣除在途期間之問題, 如逾期始向監所長官提出聲請再審書狀,其再審聲請即非合 法,應以裁定駁回。  二、聲請人對本院113年度抗字第156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 聲請再審,而原確定裁定係於民國113年8月23日送達於受聲 請人特別委任之訴訟代理人阮祺祥律師,有卷附送達證書足 據。是聲請人對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之不變期間,應自原確 定裁定送達翌日即113年8月24日起算30日,計至113年9月22 日,因適逢星期日,期間之末日遞延至同年月23日(星期一 )屆滿。聲請人於113年9月24日始向監所提出再審聲請狀, 且未主張並舉證再審理由有發生或知悉在後之情事,依上開 規定及說明,其再審聲請業已逾期,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王 俊 雄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鍾 啟 煒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廖 仲 一

2025-01-16

TPAA-113-聲再-486-20250116-1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宣示判決筆錄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稅簡字第45號 114年1月16日辯論終結 原告 董維雄 被告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上開當事人間113年度稅簡字第45號綜合所得稅事件,於中華民 國114 年1 月16日以視訊方式公開宣示判決,出席人員如下: 法 官 劉家昆 書記官 陳弘毅 通 譯 范姜琦 到庭關係人: 原告董維雄 到 被告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代表人李怡慧 未到 訴訟代理人陳立瑩 到 訴訟代理人郭秀琴 到 訴訟代理人楊碧珠 到 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234條宣示判決如下,不另作判決書: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理由要領: 一、原告未辦理96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經被告以綜合所得 稅核定通知書、稅額繳款書,核定原告96年度綜合所得總額 新臺幣(下同)768,352元,綜合所得淨額 367,352元,應 納稅額22,041元(被告答辯可閱覽卷《下稱答辯卷》第25、27 頁)。上開文書皆以寄存送達方式於98年10月19日送達原告 戶籍地址即新北市○○市○○路00號底層(下稱系爭地址,答辯 卷第28頁),被告並於100年4月21日如數徵得上開款項(本 院卷第248頁)。嗣原告主張上開寄存送達為不合法,現已 逾核課期間,爰依稅捐稽徵法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退還稅 款22,041元(答辯卷第56、58頁、本院卷第246頁),經被 告以112年12月21日北區國稅中和綜徵字第1120553968號函 (下稱原處分)否准(答辯卷第13頁),原告不服,提起訴 願,復經財政部113年5月10日台財法字第11313910540號訴 願決定書(案號:第11300041號,下稱訴願決定)駁回(本 院卷第33頁),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略以:系爭地址門牌編釘錯誤並無其出入口,也無 大門門首,不符合寄存送達應將送達通知書黏貼住居所門首 之要件,原告因信賴政府編釘門牌之正確性,對於96年核定 通知書、稅額繳款書皆不知悉,且門牌編釘錯誤一事非可歸 責於原告,應認上開文書送達不合法,聲明:(一)訴願決定 及原處分均撤銷;(二)被告應返還原告22,041元(本院卷第 9至15、142、246頁)。被告則認原告主張不可採,答辯聲 明:原告之訴駁回(本院卷第91至102、199至204頁)。 三、經查,原告於97年9月22日將戶籍遷至系爭地址並居住該處 ,且居住該處時即知悉該址並無門牌(本院卷第140、265頁 )。又關於送達至系爭地址之郵件,板橋郵局函覆表示該址 無公寓制式信箱且未設電鈴及對講機,街坊鄰居均指明有一 外掛於○○路00、00號門首之信箱即為原告所有,郵差會將普 通郵件置於該信箱,掛號郵件依規定送交中和宜安郵局招領 ,送達通知書則一聯置於該信箱中,另一聯黏貼於15、17號 門首(本院卷第189至195頁)。原告雖稱郵差非每次都將送 達通知書貼在○○路00、00號門首,有時會貼到旁鄰之○○街00 0號門首,或貼在○○路00號門首處的里長公告欄(本院卷第2 47、248頁)。但原告亦自承○○路00號底層及○○街000號之房 屋也是伊所有(本院卷第246、247頁),加上送達至系爭地 址之郵件,原告亦有親收或去郵局領取寄存文件之事例(本 院卷第141、190頁),堪認寄送至系爭地址之文件而為寄存 送達者,不論郵差是貼在○○路00號門首的里長公告欄,或原 告所有之○○路00號號底層、○○街000號門首,均已處於原告 可得知悉之狀態,符合行政程序法第74條第1項規定:「送 達,不能依前二條規定為之者,得將文書寄存送達地之地方 自治或警察機關,並作送達通知書兩份,一份黏貼於應受送 達人住居所、事務所、營業所或其就業處所門首,另一份交 由鄰居轉交或置於該送達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位置,以為送 達。」。原告知悉系爭地址並無門牌,又無法從○○路00號出 入(本院卷第174頁),而須從他處出入(原告表示其是從○ ○路00巷出入,本院卷第246頁),仍決意以該址作為戶籍、 收受文件送達地,姑不論是否有利用該址特殊情形以圖事後 爭執送達不合法之嫌,本應自己隨時注意有何等文件送達( 包含寄存送達)該址;至於系爭地址門牌問題,原告自可申 請戶政機關申請門牌改編,有戶政機關函覆可稽(本院卷第 170頁),但不論有無改編,均不影響送達之合法性,不待 謷言。 四、綜上,96年度綜合所得稅核定通知書、稅額繳款書,以寄存 送達方式於98年10月19日送達系爭地址,核屬合法,原告主 張送達不合法,現已逾核課期間而應退還稅款,並不可採, 其所為上開聲明,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核與判決之結果不 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弘毅 法 官 劉家昆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宣示判決筆錄,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 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判決所違背之 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的 具體事實),其未載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如未按期補提上訴理由書,則逕予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弘毅

2025-01-16

TPTA-113-稅簡-45-20250116-1

簡抗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簡抗再字第1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相 對 人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局長)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12月2 8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簡抗字第25號裁定,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本院裁定聲請再審,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同法 第277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必須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 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 指明其所聲請再審之裁定,有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 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 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或僅指明所聲請再審之裁定前各程 序所為裁判,有如何再審事由,而未一語指及其所聲請再審 之裁定有合於再審之事由者,均難謂已表明再審事由,其再 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 二、本件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間民國109年度綜合所得稅補徵之爭 議,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 下稱臺北地行)111年度稅簡字第11號行政訴訟判決(下稱 原判決)駁回。嗣聲請人對原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地 方行政訴訟庭以其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再審之提起為不合 法為由,以112年度稅簡再字第1號裁定(下稱再審裁定)駁 回。聲請人不服再審裁定,提起抗告,本院112年度簡抗字 第25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再以聲請人對上訴期間尚未 屆滿之原判決提起再審,難謂合法,再審裁定結論尚無違誤 ,聲請人抗告無理由而駁回。復聲請人對原確定裁定不服, 向本院聲明異議(本院卷第9頁),因對終局裁定不服,應 視為再審之聲請。 三、聲請意旨略以:㈠原確定裁定記載內容事項與再審裁定記載 內容事項不合?並與行政訴訟法第90條第1項但書、第276條 第1項規定不合?㈡所得稅法第77條第3項、第122條之記載內 容事項及再審裁定理由記載事項及原判決理由記載事項不合 ?與司法院釋字第696號解釋意旨不合?與最高行政法院105 年度判字第84號不合?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第1項、第21 條不合?㈢所得稅法第77條第3項、第122條之記載內容事項 及相對人綜合所得稅核定通知書記載內容與納稅者權利保護 法第4條第1項規定不合?與基本生活費所需之費用不得加以 課稅規定不合?與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並沒有列入所得稅法 第71條第3項規定不合?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第1項、第6 條不合?與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25條第1項第2項之記載不合 等語。並聲明:⒈復查決定、訴願決定均撤銷。⒉原判決廢棄 。⒊再審裁定廢棄。⒋原確定裁定廢棄。⒌訴訟費用及程序費 用由相對人負擔。 四、核原確定裁定駁回聲請人抗告,已論明聲請人在原判決確定 前,即提起再審之訴,其再審之訴不合法,再審裁定之結論 尚無違誤,聲請人抗告並無理由。(原確定裁定第2頁第13 行至第19行)聲請人上開聲請再審之事由,無非係說明其對 於前訴訟程序實體爭議事項不服之理由,惟對於原確定裁定 究有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規定何款再審事由之具體 情事,則未據敘明,依前揭規定意旨及說明,難謂已合法表 明再審理由,其再審之聲請自不合法,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審判長法 官 蕭忠仁      法 官 許麗華       法 官 吳坤芳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書記官 何閣梅

2025-01-06

TPBA-113-簡抗再-1-20250106-1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2年度稅簡字第24號 原 告 劉國華 訴訟代理人 張獻聰律師 謝榮裕律師 被 告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代 表 人 李怡慧 訴訟代理人 林婉婷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本院前於民國113年12月5日辯論 終結,因尚有應行調查之處,爰依法命再開言詞辯論,並定於11 4年1月23日11時30分在本院第11法庭行言詞辯論程序,特此裁定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法 官 劉家昆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 記 官 張育誠

2025-01-03

TPTA-112-稅簡-24-20250103-1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2年度稅簡字第24號 原 告 劉國華 訴訟代理人 張獻聰律師 謝榮裕律師 被 告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代 表 人 李怡慧 訴訟代理人 林婉婷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本院前於民國113年12月5日辯論 終結,因尚有應行調查之處,爰依法命再開言詞辯論,並定於11 4年1月23日11時30分在本院第11法庭行言詞辯論程序,特此裁定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法 官 劉家昆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 記 官 張育誠

2025-01-03

TPTA-112-稅簡-24-20250103-2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訴字第135號 民國113年12月1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陳○○ 訴訟代理人 王健安 律師 高羅亘 律師 王維康 律師 被 告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 代 表 人 翁培祐 訴訟代理人 周靜資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13年1 月25日台財法字第1121394992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與配偶薛○○合併辦理民國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 (以配偶為納稅義務人),列報玉山商業銀行(下稱玉山銀 行)海外財產交易所得新臺幣(下同)14,601,364元[基本所得 額細項(下同)序號6]、台新國際商業銀行(下稱台新銀行)海 外財產交易所得29,393,593元(序號7)、元大商業銀行(下稱 元大銀行)海外財產交易損失2,029,070元;被告依據申報及 查得資料,以薛○○短漏報原告租賃所得68,613元及元大銀行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3,859,923元(序號18),乃歸課核定基本 所得額65,192,375元,基本稅額11,698,475元,減除扣繳稅 額、股利及盈餘可減稅額及結算已自繳稅額10,912,767元, 應補徵稅額785,708元。原告就核定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序號 6、7、18)部分不服,申請復查,未獲變更,提起訴願,亦 遭決定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 (一)主張要旨︰ 1、原告於108年至109年間向玉山銀行、台新銀行、元大銀行( 下稱系爭3家銀行) 購買之境外結構型商品(下稱系爭境外結 構型商品),於109年時陸續到期並轉換為前揭銀行所持有之 境外金融商品(下稱系爭海外股票)。是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 並非由原告實際取得,而是由前揭銀行登記所有權,原告僅 保有得對前揭銀行請求之債權,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之損益 未於109年實現,直至原告於110年度指示前揭銀行贖回系爭 海外股票,原告方實際取得出售金融商品之金額,是依照司 法院釋字第377號及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258號判決 意旨,原告既於110年始實際取得出售金融商品之金額,系 爭境外結構型商品之損益及出售系爭海外股票之所得,均應 於110年度實現,方符合所得稅法針對個人所得稅採「現金 收付制」規定。被告依財政部98年8月27日台財稅字第00000 000000號令(下稱財政部98年8月27日令)稱境外結構型商 品損益於109年已實現,認事用法顯有違誤。 2、依台新銀行113年9月25日台新總理財字第0000000000號函( 下稱台新銀行113年9月25日函)說明三、玉山銀行113年9月2 6日玉山私(信)字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玉山銀行113年9月 26日函)說明二及元大銀行113年10月15日元銀字第00000000 00號函(下稱元大銀行113年10月15日函)說明二(一)均可 證於所稱「到期日」屆至後,僅係依交易條件進行商品結算 ,雙方間權利義務仍依信託合約辦理,契約關係仍然存續, 信託關係存續即系爭海外股票尚未出售時,系爭海外股票尚 非歸屬於原告甚明,則損益本尚未發生,被告任意切割所得 實現之時點,顯有違誤。且參照原告自行函詢玉山綜合證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綜合證券股 份有限公司所收受之函復,均可證明,實務上就境外結構型 商品轉換連結標的之情形,係以連結標的之出售(即贖回) 時點,作為損益之認列時機,而非如被告認定以轉換連結標 的時認列所得。被告逕稱109年轉換連結標的時損益已經實 現云云,顯與實務不符,應予撤銷。 3、縱使本件應於109年度計算損益(假設語,原告否認之), 其成本計算基礎應以契約約定之執行價為據,參財政部99年 3月8日台財稅字第00000000000號函(下稱財政部99年函釋 )及所得稅施行細則第17條之3,均揭示計算交易損益,應 以原始支付之金額做為取得成本計算之。原告購入系爭境外 結構型商品時,其實際支出部分既為契約約定價格即執行價 部分,則本件個別轉換連結標的之取得成本,均應以契約執 行價計算之,而非以轉換日之收盤價計算,方符財政部99年 函釋之「原基金買回價格」及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17條之3 所稱之「原始投入金額」之意義,俾符本件之交易事實。 (二)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含復查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答辯要旨︰ 1、按綜合所得稅採現金收付制,而所得實現與否,原則上係以 個人對於收入已取得使用、收益及處分之實際支配狀態為斷 ,非專以收到現金之型態為唯一判準。結構型商品係結合固 定收益商品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之組合式交易,原告透過系爭 3家銀行投資7筆境外股權連結結構型商品,於到期日前因未 曾發生提前出場事件,且連結標的到期日之收盤價皆低於執 行價(或轉換價),系爭3家銀行爰於109年度系爭海外結構 型商品契約交易完結時(即到期日)以系爭海外股票結轉交 付,除按契約約定執行價(或轉換價)計算原告可取得之股 數,並按98年8月27日台財稅字第00000000000號令(下稱財 政部98年8月27日令)意旨,以當日收盤價計算系爭海外股票 之價值,據此計算原告109年度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損益, 洵屬有據;至原告欲何時出售因契約到期而取得之系爭海外 股票,核與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契約無涉。 2、系爭3家銀行於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契約到期時,既以當日 收盤價計算原告109年度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損益,並據此 計算其取得系爭海外股票之價值,則原告出售該等股票時, 即應以契約到期日各股票之收盤價為取得成本,並以新臺幣 折算其財產交易損益,是被告核定原告110年度取得系爭3家 銀行之海外財產交易所得14,601,364元(序號6)、29,393, 593元(序號7)及1,830,853元(序號18),並未違反綜合 所得稅現金收付制原則。 (二)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爭點︰ (一)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於到期轉換連結標的時,海外交易所得 是否即已實現? (二)被告核定原告配偶薛○○110年度基本所得額65,192,375元, 基本稅額11,698,475元,應補徵稅額785,708元,是否適法 ? 五、本院的判斷: (一)事實概要記載之事實,有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原 處分卷1第331-340頁)、110年度綜合所得核定通知書(原處 分卷1第341-344頁)、原告向各銀行購買境外結構型商品交 易明細(原處分卷2第750頁)、復查決定書(原處分2卷第751 -764頁)、訴願決定書(原處分卷2第817-832頁)等可以證 明。 (二)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到期轉換連結標的時,商品契約即結束 ,海外交易所得業已實現。 1、按個人綜合所得稅之課徵係以年度所得之實現與否為準(採 年度課稅及收付實現原則),凡已收取現金或替代現金之報 償均為核課對象,若因法律或事實上之原因而未能收取者, 即屬所得尚未實現,則不列計在內(司法院釋字第377號解 釋理由書參照)。是所得實現與否,原則上係以個人對於收 入已取得使用、收益及處分之實際支配狀態為斷,非專以收 到現金之型態為唯一判準,此參所得稅法第14條第2項規定 之各類所得為實物或有價證券之情形,即屬非現金型態但「 足以替代現金之報償」,其於取得實物之日期即實現所得, 自應依規定計入取得年度所得課稅。次按,以特定金錢信託 投資國外有價證券,係指投資人與信託業者(例如銀行)簽訂 以自己為受益人的信託契約後,將資金交給信託業,透過信 託業依信託契約之約定投資於投資人所選擇的各種國外標的 ,信託業者取得投資人所應得的投資權益,並定期回報投資 組合的表現。故當投資人想處分投資,只要指示信託業將投 資標的賣掉後即可取回資金。 2、經查,原告與系爭3家銀行簽定特定金錢信託契約總約定書 、帳戶往來暨相關服務總約定書等,開立信託帳戶委由銀行 辦理相關金融商品包括但不限於境外結構型產品之投資事宜 ,依所簽訂之總約定書,原告可透過電話銀行、網路銀行暨 其他方式辦理信託之約定(即從事個別投資商品之申購、轉 換、贖回等附屬約定),並不需簽訂個別商品投資契約,而 由銀行依信託約定以個別投資商品說明書之條件為投資標的 之管理處分,有台新銀行113年9月25日函、玉山銀行113年9 月26日函及元大銀行113年10月15日函暨帳戶往來暨相關服 務總約定書在卷(本院卷第159-161、173-174、177-224頁) 可參。是原告於系爭3家銀行所進行之個別商品投資,均屬 上開信託服務總約定書或相關特定金錢信託契約之附屬約定 ,各附屬約定均係依個別產品說明書之條件進行申購,轉換 或贖回及到期終止,不影響原總約定書(辦理相關金融商品 投資事宜)之成立與終止,此亦有元大銀行特定金錢信託申 購暨贖回申請書之特別約定事項一、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國內 外有價證券及其他投資標的特約條款及風險預告書(本院卷 第225-230頁)、玉山銀行113年9月26日函說明二:「陳保和 (即原告)係於92年12月10日與本行簽訂特定金錢信託契約總 約定書,由本行受陳○○委託辦理相關金融商品包括但不限於 境外結構型產品之投資事宜,並於109年1月13日委託本行向 法商法國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下稱法國興業 銀行)申購……系爭商品於109年10月26日轉換為連結標的……本 行受託向法國興業銀行申購系爭商品之法律關係已到期終止 ,並依與陳○○間之特定金錢信託契約總約定書為連結標的之 信託管理。」(本院卷第173頁)及元大銀行113年10月15日函 說明二、(二):「……商品屆期且實物交割後,陳君(即原告) 與本行就該結構型商品之契約關係即為終止。另前述實物交 割標的係撥入陳君開立於本行之信託帳戶(及陳君原投資該 三檔境外結構型商品之信託帳戶)。」(本院卷第177頁)等可 證,則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依各該產品說明書條件,於109 年度到期時轉換成實物交割之系爭海外股票後,原告投資於 系爭結構型商品之附屬約定即告終結,原告透過銀行(受託 人)由持有投資股權連結結構型債券基金轉為取得系爭海外 股票(非現金型態之實物),持有之標的先後已不相同,參 諸前揭規定,自屬實現損益之行為,應依規定計算交易所得 後計入取得年度所得課稅。至於原告後續於110年度出售系 爭海外股票核屬另一交易行為,自應另行計算損益併入當年 度所得,與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結算(即原附屬約定之結算) 無涉。原告片面擷取上開系爭3家銀行回函內容,稱契約關 係尚未結束,未取得完整處分權能,實係混淆信託總約定及 附屬約定,原告所述,容有誤解。 3、又依台新銀行113年9月25日函說明二,原告於台新銀行購買 之三檔商品,業經台新銀行將所收到國外發行機構到期返還 依市價核算之ETF(即系爭海外股票)及剩餘款項,匯入原告 於台新銀行開立之信託帳戶及外幣存款帳戶;另依玉山銀行 113年9月26日函說明三及五,原告所購買系爭境外結構型商 品轉換為連結標的時,由玉山銀行以受託人名義代理原告辦 理連結標的之交割,並交割至以玉山銀行信託處名義於元大 證券開立之證券帳戶,原告無須另行開立證券帳戶,並可依 總約定書條款指示玉山銀行出售連結標的;又依元大銀行11 3年10月15日函說明二、(二),實物交割標的係撥入原告開 立於元大銀行之信託帳戶(即原告原投資該三檔境外結構型 商品之信託帳戶)。是依上開函文內容,足見原告以委託人 身分擁有連結標的之處分權。況且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到期 除實物交割系爭海外股票外,亦有部分畸零股數以現金交割 結算存入原告之外幣存款帳戶而得由原告所支配。是原告以 交割帳戶為委託人名義之證券戶、銀行無法受理客戶將連結 標的轉至其他帳戶、他行庫之業務等語,主張未獲得連結標 的之處分權能,難謂109年轉換連結標的時所得已經實現云 云,核難採憑。 (三)被告核定原告配偶薛○○110年度基本所得額65,192,375元, 基本稅額11,698,475元,應補徵稅額785,708元,尚無違誤 。   1、應適用的法令: (1)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①第2條:「所得基本稅額之計算、申報、繳納及核定,依本條 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所得稅法及其他法律有關租 稅減免之規定。」  ②第12條第1項第1款:「個人之基本所得額,為依所得稅法規 定計算之綜合所得淨額,加計下列各款金額後之合計數:一 、未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依香港澳門 關係條例第28條第4項規定免納所得稅之所得……。」  ③第14條:「個人與其依所得稅法規定應合併申報綜合所得稅 之配偶及受扶養親屬,有第12條第1項各款及第12條之1第1 項金額者,應一併計入基本所得額。 」 (2)財政部98年9月22日台財稅字第09804558720號令訂定之「非 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來源所得計入個人基本所得額 申報及查核要點」(下稱海外所得查核要點) ①第3點:「海外所得應於給付日所屬年度,計入個人基本所得 額。所稱給付日所屬年度,適用於股票交易所得者,指股票 買賣交割日所屬年度;適用於基金受益憑證交易所得者,指 契約約定核算買回價格之日所屬年度。」 ②第11點第1項及第2項:「(第1項)財產交易所得指財產及權利 因交易而取得之所得。(第2項)財產或權利原為出價取得者 ,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原始取得之成本及因取得、改 良及移轉該項資產而支付之一切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③第17點第1項及第2項:「(第1項)海外所得如為實物或有價證 券,應以取得時政府規定之價格折算之;未經政府規定者, 以當地時價計算。(第2項)海外所得如為外國貨幣或以外國 貨幣計價,應按給付日臺灣銀行買入及賣出該外國貨幣即期 外匯收盤價之平均數折算新臺幣,計算所得額。」 (3)財政部98年8月27日令:「核釋98年4月22日修正公布所得稅 法第14條之1、第24條及第24條之1有關金融商品相關課稅規 定:……五、其他有關短期票券、證券化商品及附條件交易及 結構型商品相關課稅問題:……(四)結構型商品如採實物交 割且交割標的為上市(櫃)股票者,應按交易完結日之收盤 價計算契約期間產生之收入。……」 (4)財政部109年12月16日台財稅字第00000000000號公告:「主 旨:公告110年度……個人免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規定繳納所 得稅之基本所得額金額、計算基本稅額時基本所得額應 扣 除之金額……。公告事項:……二、110年度個人之基本所得額 在670萬元以下者,免依本條例規定繳納所得稅……。」 2、財政部鑑於所得稅法及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對於應計入個人基 本所得額之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來源所得,應如 何列報及計算,並未明文規定,為統一規範其內部核認海外 所得,應如何計算及列報之標準,減少徵納雙方爭議,訂有 海外所得查核要點,就各項海外來源所得之列計予以明文, 並作為稽徵機關核課之準據。該海外所得查核要點係財政部 本於稽徵主管機關認定事實職權,指示所屬執行所得基本稅 額條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行政規則,其中第17點規定 :「海外所得如為實物或有價證券,應以取得時政府規定之 價格折算之;未經政府規定者,以當地時價計算。海外所得 如為外國貨幣或以外國貨幣計價,應按給付日臺灣銀行買入 及賣出該外國貨幣即期外匯收盤價之平均數折算新臺幣,計 算所得額。信託基金分配之收益或轉讓、申請買回基金受益 憑證之利得以外國貨幣計價,如信託契約約定,應依約定之 兌換率折算新臺幣計算所得額者,不適用前項規定。」認定 之標準,係將海外所得產生之課稅情形予以標準化及具體化 ,且係參酌市場實際交易情況本於收付實現原則所作成,符 合所得稅法立法原意,復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更未涉稅 基,而無違租稅法定主義,稅捐稽徵機關辦理相關案件自得 援用,合先敘明。 3、經查,原告之配偶薛○○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原列 報原告之玉山銀行海外財產交易所得14,601,364元[序號6] 、台新銀行海外財產交易所得29,393,593元(序號7)、元大 銀行海外財產交易損失2,029,070元,嗣經被告查得,薛○○ 漏報原告租賃所得68,613元及元大銀行海外財產交易所得3, 859,923元(序號18,核定財產交易所得1,830,853元+原申報 損失2,029,070元),乃歸課核定基本所得額65,192,375元, 基本稅額11,698,475元,減除扣繳稅額、股利及盈餘可減稅 額及結算已自繳稅額10,912,767元,應補徵稅額785,708元 ,此有原告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原處分卷1第33 1-340頁)、被告之核定通知書(原處分卷1第341-344頁) 、玉山銀行110年度個人各類信託所得資料明細通知單(原 處分卷2第670-674頁)、台新銀行信託財產海外所得及私募 基金所得彙計單(原處分卷2第423-432頁)、元大銀行110 年度個人特定金錢信託所得通知書(原處分卷2第526-530頁 )等資料附卷可稽,應可認定。 4、被告核定之系爭3家銀行110年度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分述如 下: (1)原告於109年1月13日向玉山銀行申購名稱為「SG ISSUER美 元計價9個月自動提前出場股權連結結構型商品(不保本及無 擔保)」之股權連結結構型債券,連結標的為「SPDR標普油 氣開採及生產ETF」(下稱XOP UP),申購金額USD920,000,1 09年10月26日到期,依產品說明書條款採實物交割,發行機 構交付XOP UP之單位數+畸零數額,畸零單位則以現金支付 ,由發行機構交付依約定之轉換價(109年3月30日因反向分 割調整)計算之XOP UP11,776單位及畸零股現金USD1,925.56 (原處分卷1第88頁),玉山銀行並依轉換當日收盤價計算原 告之XOP UP價值為USD500,951.04,因上述XOP UP之價值低 於原告原始申購該結構型債券之金額,是原告109年度有財 產交易損失。嗣原告於110年2月24日及3月4日將XOP UP4,71 0股、7,066股全數贖回,贖回金額USD399,408、USD613,328 .80,扣除成本(即轉換時XOP UP價值USD200,363.4、USD300 ,587.64)及費用(USD3,326.18、USD5,115.29)後之淨收入為 USD195,718.42、USD307,625.87,玉山銀行依贖回當日臺灣 銀行匯率28.28及28.27計算原告贖回XOP UP之財產交易所得 為5,534,917元、8,696,582元(小數點進位誤差1元),另加 計其他財產交易所得369,865元,是原告於玉山銀行110年度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合計14,601,364元,此有原告提供之玉山 銀行說明書(原處分卷1第84-88頁)、玉山銀行信託部112年7 月14日玉山個(富)字第0000000000號函暨中文產品說明書( 原處分卷2第712-676頁)及玉山銀行110年個人各類信託所得 資料明細通知單(原處分卷2第670-674頁)可參。 (2)原告分別於109年1月2日、1月15日及2月14日向台新銀行申 購名稱為「瑞士信貸銀行6個月美元計價連結股權(自動提前 出場)結構型商品(無擔保及無保證機構)(不保本)」之股權 連結結構型債券,連結標的為XOP UP,申購金額分別為USD7 50,000、USD800,000、USD500,000,產品代碼為:EN7P、EN8 J、EN7W,到期日為109年7月14日、7月27日及11月30日。依 產品說明書,因XOP UP期末價小於轉換價,且觸及事件曾發 生,依轉換價格採實物交割,畸零單位則以美元支付剩餘金 額,由發行機構交付依約定之轉換價(109年3月30日因反向 分割調整)計算之XOP UP單位數7,875股、8,720股、6,650股 及剩餘金額USD2,373、USD1,332、USD358.50(原處分卷1第8 2頁),台新銀行並依轉換當日收盤價計算原告之XOP UP價值 為USD375,480、USD463,119.20、USD396,473,因上述XOP U P之價值低於原告原始申購該結構型債券之金額,是原告109 年度有財產交易損失。嗣原告於110年11月8日、10月8日及3 月4日將XOP UP7,875股、8,720股、6,650股全數贖回,贖回 金額USD888,300、USD922,576、USD583,908.69,扣除成本( 即109年度轉換時XOP UP價值USD375,480、USD463,119.20、 USD396,473)及費用(USD11,636.25、USD12,008.96、USD3,6 79.58)後之淨收入為USD501,183.75、USD447,447.84、USD1 83,756.11,台新銀行並依贖回當日臺灣銀行匯率27.835、2 7.945、28.24計算XOP UP財產交易所得合計31,643,653元(1 3,950,450元+12,503,930元+5,189,273元),另加計其他財 產交易所得323,214元及其他財產交易損失2,573,274元,是 原告於台新銀行110年度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合計29,393,593 元,此有原告提供之台新銀行說明書(原處分卷1第78-82、9 4-98頁)及台新銀行109年及110年信託財產海外所得及私募 基金所得彙計單(原處分卷2第494-502頁)可參。 (3)又原告分別於108年4月6日、5月10日及11月4日向元大銀行 申購「瑞銀(定期觀察)記憶式提前出場區間累計配息連結一 籃子股票(無擔保)(無保證機構)結構型債券」,連結標的為 一籃子股票(XOP UP、OIH UP、USO UP、UNG UP及XME UP), 申購金額分別為USD100,000、AUD30,000、USD100,000,商 品代號為:UCC7EQ1904、UB4GEQ1902、UCHCEQ1911,到期日 為109年4月28日、5月21日及11月27日。依產品說明書,因 未發生提前出場事件,且期末定價日一籃子股票中最差表現 之連結標的股票之收盤價低於其轉換價,依約轉換為一籃子 股票中最差表現之連結標的股票,畸零股數換算現金,由發 行機構依約定交付連結標的股票OIH UP34股、USO UP81股、 USO UP136股及剩餘金額USD150.4、USD45.57、USD89.7,元 大銀行並依轉換當日各連結標的收盤價計算原告各轉換標的 價值為USD33,422、USD5,907.33、USD40,147.20(原處分卷2 第532-536頁),因上述連結標的股票之價值低於原告原始申 購該結構型債券之金額,是原告109年度有財產交易損失。 嗣原告於110年12月10日將取得之轉換標的全數贖回,元大 銀行扣除成本及費用,依贖回當日臺灣銀行匯率27.705計算 財產交易所得,合計1,830,853元(原處分卷2第528頁),是 原告於元大銀行110年度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合計1,830,853元 ,此有元大銀行112年6月26日元銀字第1120013933號函暨到 期條件通知函及中文產品說明書(原處分卷2第539-572頁)、 客戶成交及轉股資料查詢(原處分卷2第532-536頁)及110年 個人特定金錢信託所得通知單(原處分卷2第526-530頁)可參 。 (4)綜上,原告109年度因投資之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股權連結 結構型債券)到期轉換為持有系爭海外股票,實已因取得足 以替代現金之報償(系爭海外股票)而實現所得,自應於轉 換當年度計算原債券處分損益計入所得課稅,並就債券轉換 取得之系爭海外股票以股票取得日之收盤價計算股票之取得 成本。是原告於110年度出售系爭海外股票時,被告乃以109 年度取得股票之成本據以計算原告110年度處分股票損益, 核定原告於系爭3家銀110年度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分別為14,6 01,364元、29,393,593元及1,830,853元,自難認與法有違 。 5、被告以轉換日之收盤價而非契約約定執行價(或轉換價)計 算原告各轉換連結標的(股票)之取得成本,並無違誤。 查,原告與系爭3家銀行申購之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均屬 股權連結型金融商品,亦均約定自動提前出場(以美元為計 價單位給付)或到期贖回給付(實物交割/實體交付連結標的 之數額),有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中文產品說明書一、商品 基本資料(原處分卷1第568-570、607-614、708頁)可參,是 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契約結束時,原告可取得者為美金現金 或境外股票(替代現金之報償),依系爭3家銀行之通報資料 ,原告於109年度契約到期日均取得實物交割股票及畸零股 轉換之現金,則依財政部98年8月27日令,結構型商品如採 實物交割且交割標的為上市(櫃)股票者,應按交易完結日 之收盤價計算契約期間產生之收入,被告以原告取得之股票 當日之收盤價,核算原告持有該股票之成本,並無違誤。至 於原告所稱之轉換價格,則為系爭境外結構型商品契約結束 時,國外發行機構依約用以計算應給付原告股票股數之基準 ,與原告實際取得股票之價值無關,是原告主張應以契約約 定執行價(或轉換價)而非以轉換日之收盤價計算取得成本 ,本件結構型商品不應適用財政部98年8月27日令等語,自 無足取。 6、承前所述,原告於110年度將系爭3家銀行受託管理之系爭海 外股票為處分,自應申報交易所得,原告配偶雖依法申報玉 山銀行、台新銀行之海外財產交易所得14,601,364元、29,3 93,593元,惟元大銀行部分,應申報海外財產交易所得1,83 0,853元,卻申報損失2,029,070元,合計漏報海外財產交易 所得3,859,923元,及原告配偶亦漏報原告租賃所得68,613 元,是被告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及海外所得查核要點規定, 重新核定基本所得額65,192,375元,基本稅額11,698,475元 ,減除扣繳稅額、股利及盈餘可減稅額及結算已自繳稅額10 ,912,767元,應補徵稅額785,708元,自無不合。 六、綜上所述,原處分(含復查決定)並無違誤,訴願決定遞予維 持,亦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本件 事證已經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經本院斟 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的必要,一併說 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審判長法官 李 協 明 法官 孫 奇 芳 法官 邱 政 強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李 佳 芮

2024-12-31

KSBA-113-訴-135-20241231-1

地訴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地訴字第53號 113年12月4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黃揆元 被 告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 訴訟代理人 康詠婕 陳奎翰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12年8 月24日台財法字第1121392623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行政訴訟法第111條第1項規定:「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 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經被告同意或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 ,不在此限。」同條第3項第2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訴之變更或追加,應予准許:……二、訴訟標的之請求雖有 變更,但其請求之基礎不變。」本件原告起訴時原聲明為: 「一、訴願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二、訴訟費用 由被告負擔。」(本院卷第9頁)嗣於民國113年12月4日言 詞辯論期日,將訴之聲明更正為:「一、訴願決定、復查決 定及原處分關於核定原告應補稅額之決定均撤銷。二、訴訟 費用由被告負擔。」(本院卷第195至196頁)核其所為乃本 於相同基礎事實,就原未臻妥適之訴之聲明更正使符合法定 程式,應予准許。 貳、實體部分  一、事實概要:   原告自105年間起,擔任華元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 元公司)之董事長,其於辦理108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 ,列報本人取自華元公司之薪資收入為新臺幣(下同)1,478, 400元。嗣經被告查得同年度華元公司所開立之各類所得扣 繳暨免扣繳憑單(下稱扣繳憑單),記載給付予原告之薪資總 額為5,623,133元,兩者數額不相符,審認原告有未依規定 申報薪資收入之情事,乃以108年度綜合所得稅底冊號碼第0 000000000號核定通知書及編號Z0000000000000號裁處書( 下合稱原處分),核定原告108年度取自華元公司之薪資收 入為5,623,133元,歸課核定綜合所得總額7,885,837元,應 補稅額1,051,243元,並按漏稅額處0.2倍之罰鍰210,248元 。原告不服,申請復查,經被告以112年5月17日財北國稅法 務字第1120014711號復查決定(下稱復查決定)註銷罰鍰210, 248元,其餘駁回。原告猶不服,提起訴願,經財政部以112 年8月24日台財法字第11213926230號訴願決定(下稱訴願決 定)駁回。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  ㈠我是華元公司之董事長,公司於108年1月及同年3月發放107 年度獎金共4,141,733元給我,惟公司章程載明「董事酬勞 」需經股東會決議通過,嗣因公司107年度經營不善,股東 於108年股東常會上,要求我返還上開獎金,我即於108年7 月4日取整數匯還上開獎金至公司帳戶,我當時認為公司財 務人員會妥善處理差額一事。又因財務人員更迭,竟誤將該 筆款項誤載為股東往來,誤載會計傳票及申報錯誤扣繳憑單 ,該等相關文件因無須提呈至董事長審閱批核,致我無從及 時得知此錯誤情事,直至取得扣繳憑單欲申報所得稅時,始 發現有所得金額不符實領金額之情形。  ㈡我分別於108年6月13日、6月19日、7月29日、8月5日、8月7 日及8月8日,以股東往來之方式借貸資金予華元公司,匯款 日期皆採集中匯出,且金額均落於100萬元至200萬元,與10 8年7月4日所匯款之450萬元款項不同,不僅時間邏輯不符, 金額亦不一致,可以證明450萬元並非股東往來而係返還獎 金,被告僅以該筆450萬元匯款方式、帳載記錄均與其他股 東往來相同,就認該款項必為股東往來,應屬無據。  ㈢並聲明:訴願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關於核定原告應補稅 額之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華元公司108年度給付原告薪資合計為5,623,133元,是內湖 稽徵所依該公司開立之扣繳憑單核定原告於108年度取自華 元公司薪資所得5,623,133元,應屬有據。 ㈡原告雖主張股東常會決議要求其返還上開獎金予華元公司, 然107年6月股東常會並無股東要求原告須將上開獎金返還之 相關提案。且原告於108年7月4日現金轉帳450萬元至公司帳 戶,與其取自華元公司給付特別獎金之金額不符,縱原告稱 當時財務人員承諾會妥善處理差額部分,惟原告至今未提示 相關事證證明該差額是否已返還。原告另主張450萬元不屬 股東往來之性質,惟原告於108年6月至8月間,共有6筆現金 匯入至華元公司帳戶,可見原告在該區間內常以股東往來方 式借貸資金予華元公司,本件450萬元匯入華元公司帳戶之 日期即於上開區間內。再者,前述現金轉帳之會計傳票皆記 載為股東往來,尚難核認450萬元款項與上開6筆資金有何不 同,亦難認該筆匯款即屬獎金之性質。    ㈢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件爭點:   原告列報108年度取得華元公司薪資收入1,478,400元,嗣被 告核定此部分收入為5,623,133元,二者差額4,144,733元, 其中3,000元部分,原告已陳明不爭執(本院卷第197頁), 則原告主張其於108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前,已將該年自華 元公司領得之獎金共4,141,733元匯還予公司,故被告不得 將該筆獎金計入其薪資收入,有無理由? 五、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1.所得稅法  ⑴第2條第1項規定:「凡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 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⑵第14條第1項第3類:「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 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 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一、薪資 所得之計算,以在職務上或工作上取得之各種薪資收入,減 除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之餘額 為所得額,餘額為負數者,以零計算。…四、第一款薪資收 入包括:薪金、俸給、工資、津貼、歲費、獎金、紅利及各 種補助費。但為雇主之目的,執行職務而支領之差旅費、日 支費及加班費不超過規定標準者,及依第4條規定免稅之項 目,不在此限。…」  2.商業會計法第14條規定:「會計事項之發生,均應取得、給 予或自行編製足以證明之會計憑證。」第15條規定:「商業 會計憑證分下列二類:一、原始憑證:證明會計事項之經過 ,而為造具記帳憑證所根據之憑證。二、記帳憑證:證明處 理會計事項人員之責任,而為記帳所根據之憑證。」第18條 第1項前段規定:「商業應根據原始憑證,編製記帳憑證, 根據記帳憑證,登入會計帳簿。」準此,商業之會計人員就 商業之資產、負債或權益發生增減變化等會計事項發生,均 應取得、給予或自行編製足以證明之會計憑證,並經過辨認 及衡量等程序,始得據以編製記帳憑證而登入會計帳簿。  ㈡前提事實:   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上開爭點外,其餘均為兩造所不 爭執,並有原處分(原處分卷第155至156頁、第154頁)、 復查決定書(原處分卷第340至346頁)、訴願決定書(原處 分卷第350至358頁)、華元公司之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 (原處分卷第262至243頁)、華元公司變更登記資料(原處 分卷第215至230頁)、華元公司108年度綜合所得稅BAN給付 清單(原處分卷第203至209頁)、華元公司108年6至8月兆 豐銀行帳戶申請人轉帳明細暨會計傳票(原處分卷第168至1 98頁)、華元公司108年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書(原處分卷 第161頁)、華元公司108年1月30日及108年3月28日給付特 別獎金會計傳票及附件(原處分卷第106至121頁)、原告10 8年度所得資料紀錄表(原處分卷第150頁)、原告108年度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國稅局審核專用申報書(原處分卷第14 7至148頁)、營業人暨扣繳單位稅籍查詢列印表(原處分卷 第132至133頁)、原告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存摺內頁影本(原 處分卷第83至89頁)各1份附卷可稽,此部分之事實,堪以 認定。  ㈢被告認原告漏報4,141,733元獎金為薪資收入,故重行核定其 該年度薪資收入為5,623,133元據以補稅,並無違誤,原告 主張無理由:  1.查原告於108年間確曾自華元公司獲取之一般薪資、獎金加 計共5,623,133元,前已認定,此情亦為原告所不爭執(本 院卷第166頁、197頁)。是被告依華元公司扣繳憑單之記載 ,核認原告108年度所得來源為華元公司之薪資收入為5,623 ,133元,自於法有據。  2.又原告雖主張其已於108年7月4日匯還其中之4,141,733元獎 金云云。然查:  ⑴原告於108年7月4日係匯款450萬元予華元公司,顯與4,141,7 33元獎金額度不相符,華元公司收款銀行帳戶之交易明細亦 僅備註「黃揆元」乙情,此有交易明細1份在卷可稽(原處 分卷第106頁),佐以卷附之華元公司108年7月4日編號HYVZ 0000000000會計傳票(原處分卷第107頁,下稱系爭會計傳 票)就匯款之原因係註明「股東往來」,亦非獎金返還,已 難認原告所述為真。再者,原告分別於同年6月13日、6月19 日、7月29日、8月5日、8月7日、8月8日以股東往來之名義 ,匯款100萬、150萬、200萬(共4筆)予華元公司,此有會 計傳票、交易明細各6份在卷可查(原處分卷第171至179頁 、第184至187頁),可見原告於該期間與華元公司資金借貸 往來頻繁,而參諸108年7月4日匯款亦為整數,會計傳票記 載事由同為股東往來,原告泛稱只有此筆為誤載云云,尚難 信採。況華元公司於108年1月、3月發放獎金後,依法為薪 資所得扣繳稅額並繳納補充保險費,此有薪資所得扣繳稅額 繳款書、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扣費義務人各類所得( 收入)補充保險費繳款書各2份附卷足參(原處分卷第108至 109頁、第115至116頁),倘原告確有將上開獎金返還,華 元公司自應向繳款單位申請退還上開稅額及保險費(所得稅 法第88、92、94條、全民健康保險法第31條等規定參照), 然並無事證顯示華元公司事後有此舉動,益徵原告並未返還 4,141,733元獎金。  ⑵復參以華元公司之董事及員工酬勞,依公司章程第20條、第2 3條規定,係由董事會決議之,此有華元公司章程1份附卷足 憑(原處分卷第211頁),然觀諸華元公司108年度之股東常 會、董事會開會議程及議事錄內容,均無董事酬勞分配相關 議案,亦未記載有討論及原告是否返還當年受領之獎金一事 ,此有華元公司108年5月14日董事會開會通知書(原處分卷 第242頁)、108年6月28日股東常會議事錄(原處分卷第231 至234頁)、108年7月4日董事會議事錄(原處分卷第237頁 )各1份在卷可考,是原告片面稱係應股東要求返還獎金云 云,與上開事證所示相悖,尚難信採。  ⑶至原告另主張係因財務人員更迭,才將獎金返還誤載為股東 往來云云。然衡諸常情,財務人員必須依商業會計法第14條 、第18條第1項等規定,依原始憑證如實製作記帳憑證,否 則恐涉及同法第71條以下所定相關罰責,故當不致隨意記載 會計憑證,自陷遭行政處分甚至刑事追訴之風險。觀諸系爭 會計傳票之記載,與其原始憑證即交易明細(原處分卷第10 6頁)所示之財務損益變化,兩者間無明顯歧異,故在無其 他事證佐證可能有記載不實之情形下,尚難逕指「股東往來 」之註記有誤。況據原告所述財務人員誤載之始末係以:其 當時係向財務人員周欣儀交代暫時用股東往來名義,而後同 年9月李淑寧從別的單位調來,因人員更迭,故未將股東往 來更正為獎金返還云云(本院卷第72頁)。惟觀諸華元公司 108年1月30日、3月29日發放特別獎金之會計傳票係由李淑 寧製作,請款單事後亦經周欣儀審核(原處分卷第120至121 頁、第113至114頁),可見李淑寧自始即在該單位,與周欣 儀同樣知悉原告領有獎金一事,是原告所述不實在,主張難 認可採。  3.據上,被告認原告108年度取自華元公司之薪資收入為5,623 ,133元,歸課核定綜合所得總額7,885,837元,應補稅額1,0 51,243元,並無違誤。原告上開主張與客觀事證均不符,洵 非可採。  ㈣綜上所述,原處分關於核定原告應補稅額之決定並無違誤, 復查及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告徒執前詞,訴請 判決如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㈤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斟 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駁之必要,併予敘 明。 六、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劉正偉               法 官 楊蕙芬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2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⒈上訴人或其法定代理具備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⒉稅務行政事件,上訴或其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⒊專利行政事件,上訴或其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⒈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律師資格者。 ⒉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⒊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⒋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4-12-27

TPTA-112-地訴-53-20241227-2

簡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簡上再字第48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相 對 人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局長)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0 日本院113年度簡上再字第11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第2 77條第1項第4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同法第27 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如僅泛言有何條 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尚難認已合法表明再審理 由,所為再審之聲請,即不合法,法院無須命其補正,應以 裁定駁回之。又聲請再審,係對於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之非常 救濟程序,必須就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定為前述說明之具體 指摘,如聲明對某件確定裁定為再審,但所主張之理由,係 指摘前程序確定判決或前次再審判決或確定裁定如何違法, 或對聲明不服的確定裁定則未指明任何法定再審理由,亦難 認為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應以其聲請再審為不合法。 二、聲請人前因綜合所得稅事件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 法院108年度稅簡字第28號行政訴訟判決駁回後,向本院提 起上訴,經本院以109年度簡上字第71號裁定駁回其上訴而 告確定。嗣聲請人先後多次聲請再審,均經本院裁定駁回在 案,最近一次係本院113年度簡上再字第11號裁定(下稱原 確定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聲請。聲請人不服,以原確定裁定 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第3項後段事由 ,聲請再審。 三、聲請意旨略以: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1目及綜合所 得稅結算申報書有關標準扣除額單身者,及與配偶合併申報 之規定數額,與司法院釋字第696號解釋納稅者權利保護法 、中央法規標準法等規定不合云云。 四、經查,原確定裁定係以聲請人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而裁定駁 回其聲請,聲請人如欲對其聲請再審,依首揭規定及說明, 應具體指明原確定裁定有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所定之 再審事由及其具體情事。然核聲請人所載之事由,無非係說 明其對於前訴訟程序實體爭議事項不服之理由,惟對於原確 定裁定究有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 款及第3項後段等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明。另當 事人就同一事件對於法院所為歷次裁判聲請再審或提起再審 之訴,必須其對最近一次之裁判具有再審理由者,始得進而 審究其前此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本件聲請人對於原確定 裁定所為之再審聲請既不合法,自無庸審究其前歷次裁判有 無再審理由,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周泰德 法 官 郭銘禮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林淑盈

2024-12-26

TPBA-113-簡上再-48-20241226-1

簡抗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簡抗再字第5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相 對 人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局長) 上列當事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6月24 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簡抗再字第18號裁定,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76條第4項、第5項規定:「(第4項)再審 之訴自判決確定時起,如已逾五年者,不得提起。但以第二 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五款、第六款或第十二款情形為再審事 由者,不在此限。(第5項)對於再審確定判決不服,復提 起再審之訴者,前項所定期間,自原判決確定時起算。但再 審之訴有理由者,自該再審判決確定時起算。」,行政訴訟 法第276條第4項所稱「再審之訴自判決確定時起」,其起訴 期間應自第1次判決確定時起算。又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83條 規定,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準用之。   二、聲請人前因綜合所得稅事件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 法院於民國108年3月27日以107年度稅簡字第37號行政訴訟 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因聲請人未提起上訴而於108年4 月22日確定在案,有辦案進行簿在卷可稽。嗣聲請人對原判 決提起再審之訴,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稅簡再字第1 號行政訴訟裁定駁回,復經本院110年度簡抗字第9號裁定駁 回其抗告而確定。其後,聲請人數次聲請再審,均經本院裁 定駁回在案。聲請人於113年7月10日(本院收文日期)以最 近一次裁定即本院112年度簡抗再字第18號裁定(下稱原確 定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及第3項 後段所定事由,聲請本件再審(本院卷第9-11頁)。惟查聲 請人提起本件聲請再審,距原判決確定時已逾5年,且本件 亦非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5款、第6款或第12款規定 事由聲請再審,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其聲請再審自非合法, 應予駁回。又當事人就同一事件對於法院所為歷次裁判聲請 再審,必須其對最近一次之裁判具有再審理由者,始得進而 審究其前此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本件聲請人對最近一次 再審確定裁定所為再審聲請既不合法,自無庸審究其前歷次 裁判有無再審理由,附此敘明。 三、結論:本件聲請再審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周泰德 法 官 郭銘禮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林淑盈

2024-12-26

TPBA-113-簡抗再-5-20241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