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淑婷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41-250 筆)

最高行政法院

文化資產保存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240號 上 訴 人 臺中市政府 代 表 人 盧秀燕 訴訟代理人 陳惠伶 律師 被 上訴 人 黃瑛瑛 黃家溱(原名黃文琴) 黃文瑟 黃利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黃幼蘭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文化資產保存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3月 16日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27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爭訟概要:  ㈠臺中市OO區OO路229號「外埔黃宅」(即黃來旺故居,包括同 區OOO段79、80、81建號等3幢建物、下稱系爭建物),坐落 同段818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被上訴人為系爭土地 及79、81建號建物所有權人,訴外人黃文浩(下稱黃文浩) 為80建號建物之所有權人。訴外人陳建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 (下稱文資法)第14條第1項規定,於民國109年12月9日向 上訴人提報系爭建物具文化資產價值,經上訴人於110年2月 3日邀集3位專家學者進行現勘,並召開文化資產價值評估會 議決議列冊追蹤。上訴人繼於110年3月2日召開討論會議, 經被上訴人黃瑛瑛、黃文琴、黃文瑟同意後,委託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下稱雲林科大)辦理簡易調查研究。其間,上訴人 依文資法第14條第2項規定,將本案提送臺中市第2屆古蹟歷 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會(下稱審 議會)審議,經審議會110年7月23日110年第4次會議決議: 持續列冊,並得採取其他適當列冊追蹤之措施。  ㈡另黃文浩以其為80建號建物所有權人,於110年5月7日向上訴 人申請系爭建物指定為古蹟或登錄歷史建築,上訴人遂組成 專案小組,並以110年7月22日府授文資古字第1100185640號 會勘通知單(下稱110年7月22日會勘通知單)通知於同年7 月29日會勘,嗣因專案小組委員異動,復於同年月26日發函 更正專案小組委員,並說明暫定古蹟起算日按110年7月22日 會勘通知單為110年7月22日。專案小組於110年7月29日進行 會勘,並召開專案小組會議決議:「一、本案建物損壞嚴重 ,簡易調研應儘速完成,以利後續作業。二、目前所有權人 已有異動,建議所有權人重新填寫保存意願表。三、本案是 否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將提送審議會審議。」因雲林 科大於110年8月底完成「『外埔黃宅』初步調查研究及測繪案 」(下稱初步調查研究報告),專案小組爰於110年9月24日 召開第2次專案小組會議後,決議依本次專案小組意見(即 建議依初步調查研究結果,提送古蹟指定審議等)並前次( 110年7月29日)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報告,提送審議會審議。 嗣經審議會於110年11月5日召開110年第7次會議(下稱系爭 會議)審議,決議:指定「外埔黃宅」為古蹟。  ㈢上訴人依系爭會議決議內容,於110年12月21日以府授文資古 字第11003247261號公告指定「外埔黃宅」為古蹟(下稱原 處分)。被上訴人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訴請撤銷訴願 決定及原處分,經臺中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111年度訴 字第127號判決(下稱原判決)將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上訴人不服,提起本件上訴。 二、被上訴人起訴主張及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所 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  ㈠上訴人依文資法第17條第2項規定所進行之審議程序,於法未 合:黃文浩僅為系爭建物中之80建號建物所有權人,其依文 資法第17條第2項、第18條第2項所為申請,及其後上訴人基 於黃文浩之申請而依法定程序審查之範圍及效力,應僅能及 於80建號建物。至於79、81建號建物部分,則應經由完備陳 建融提報案之後續程序,以進入指定或登錄審查程序。由上 訴人110年7月22日及同年月26日之會勘通知單僅列3名專案 小組成員、開會事由則載為「現勘暨專案小組會議」,顯然 並非以審議會全體委員為通知參與對象,且卷內亦無事證可 證該次參與現勘之委員,係由審議會依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 及運作辦法(下稱審議會組織運作辦法)第9條第2項規定所 推派者,因本件欠缺邀請審議會委員進行現場勘查之作為, 難認本件有因主管機關辦理並邀請審議會委員現勘而進入古 蹟指定、歷史建築登錄審查程序之情事,而陳建融之提報案 雖經110年7月23日審議會決議持續列冊追蹤,然其後並未經 審議會另為決議進入指定或登錄審查程序,上訴人應無由就 79、81建號建物主張依文資法第14條第3項規定職權進入第1 7條、第18條審查程序。  ㈡審議會組織成(委)員,未有民間團體代表,違反審議會組 織運作辦法第4條第1、2項規定,為組織不合法:上訴人於 委員名單載明拾已寰之現職為臺中市教育大學民俗藝術與文 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未載明為何民間團體,且上訴人所 提審議會委員聘書,均係以拾已寰個人名義聘任之,是上訴 人並非因拾已寰身為特定民間團體代表而聘為審議委員。另 方怡仁為「方怡仁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陳惠伶為「陳惠 伶律師事務所律師」、莊雪琪為「鼎騏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等3位,其3人之事務所非屬民間團體,且上訴人係以專家 學者身分而聘任之審議會之組織,顯然欠缺民間團體代表。   ㈢原處分公告指定古蹟之判斷有資訊不足、違反法定正當程序 :依專案小組歷次會議紀綠、110年9月24日會議紀錄及各委 員之補充意見,均重著於文化資產價值之評估,並無對於「 未來保存管理維護」、「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為評估。另 雲林科大初步調查研究報告係就系爭建物之歷史沿革、建築 特色、文化資產價值及測繪所為,對於「未來保存管理維護 」及「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並無任何著墨;又上訴人依據 上揭資料於110年11月作成評估報告關於「未來保存管理維 護」及「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內容,僅說明建物目前現況 及指定登錄之範圍,全無就文化資產經指定登錄後之保存維 護之可能方式、經費,財務支出等具體內容,及建物具體價 值變動及對於所有權人之不利影響、利弊得失等為說明,此 與文資法施行細則規定所欲達成之目的,相去甚遠,不僅係 正當程序未予踐行,尚與上揭規定不符,則系爭會議作成決 議指定古蹟,核有出於不完足之資訊而有判斷違誤之情事。 原處分據以公告指定古蹟,即有違誤。 ㈣被上訴人主張系爭土地面積3862.26平方公尺,系爭建物坐落 土地面積共612.82平方公尺,占系爭土地僅有15.87%,即其 餘高達84%之土地,並無指定之必要等語,雖因未經評估尚 難信其主張全然可信,惟原處分所公告定著土地範圍既為系 爭土地,上訴人自有詳予調查並論述說明何以指定系爭土地 全部範圍之必要。況且,依110年7月29日專案小組綜合意見 所建議指定登錄範圍為系爭土地圍牆內全部,而參雲林科大 初步調查研究報告之地籍套繪圖所示,系爭土地圍牆範圍並 不等同於系爭土地之地界線,且系爭建物及部分圍牆尚有坐 落鄰地819地號土地之情形,卻未經上訴人釐清系爭建物坐 落情形,即率爾以原處分指定登錄土地範圍,原處分所公告 指定之古蹟及其坐落土地,恐與現場實際空間使用情形不符 。又文化資產之登錄乃負擔處分,上訴人即有必要詳實計算 證明原處分公告系爭建物定著於被上訴人之土地及其範圍, 以令人相信原處分指定古蹟之土地範圍為無法替代之方法, 且屬最小侵害之手段,而符比例原則。則上訴人對於建築定 著土地面積大小,未見有文資法施行細則第14條第2項、第3 項之評估,難認原處分公告系爭古蹟定著於系爭土地及其範 圍,屬無可替代且侵害最小之手段而符比例原則,是原處分 所為指定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僅概略記載:「……定 著土地範圍為臺中市OO區OOO段818地號(實際面積應以實際 測繪資料為準)」難認明確外,更難認其土地範圍之判斷尚 無違法等語,為其論據。 四、本院查:  ㈠文資法第3條第1款第1目、第2目:「本法所稱文化資產,指 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下列 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一、有形文化資產:(一)古蹟:指 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 物及附屬設施。(二)歷史建築:指歷史事件所定著或具有 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之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 造物及附屬設施。」第4條第1項:「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 中央為文化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 市)政府。」第6條:「(第1項)主管機關為審議各類文化 資產之指定、登錄、廢止及其他本法規定之重大事項,應組 成相關審議會,進行審議。(第2項)前項審議會之任務、 組織、運作、旁聽、委員之遴聘、任期、迴避及其他相關事 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14條:「(第1項) 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古蹟、歷史建 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者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 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第2項)依前項由個人、團體提 報者,主管機關應於6個月內辦理審議。(第3項)經第1項 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17條至第19條所定審查程序辦 理。」第17條:「(第1項)古蹟依其主管機關區分為國定 、直轄市定、縣(市)定三類,由各級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 ,辦理公告。直轄市定、縣(市)定者,並應報中央主管機 關備查。(第2項)建造物所有人得向主管機關申請指定古 蹟,主管機關應依法定程序審查之。(第3項)中央主管機 關得就前2項,或接受各級主管機關、個人、團體提報、建 造物所有人申請已指定之直轄市定、縣(市)定古蹟,審查 指定為國定古蹟後,辦理公告。……(第5項)古蹟指定基準 、廢止條件、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 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18條:「(第1項)歷史建 築、紀念建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 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2項)建造物所有人 得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 築,主管機關應依法定程序審查之。……(第5項)建築、紀 念建築登錄基準、廢止條件、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助及其他 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行為時(108 年12月12日修正發布)文資法施行細則第14條:「(第1項) 主管機關依本法第6條組成文化資產審議會(以下簡稱審議 會),應依本法第3條所定文化資產類別,分別審議各類文 化資產之指定、登錄、廢止等重大事項。(第2項)主管機關 將文化資產指定、登錄或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登錄、 認定之個案交付審議會審議前,應依據文化資產類別、特性 組成專案小組,就文化資產之歷史、藝術、科學、自然等價 值進行評估。(第3項)文化資產屬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 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自然地景及 自然紀念物類別者,前項評估應包括未來保存管理維護、指 定登錄範圍之影響。」準此,市定古蹟之指定、歷史建築之 登錄,應由市政府設置相關審議會依法定之審議組織及程序 ,參照中央主管機關所定關於古蹟指定、歷史建築之登錄基 準及審查程序之辦法而為審查。主管機關將文化資產指定、 登錄之個案交付審議會審議前,應依據文化資產類別、特性 組成專案小組,就文化資產之歷史、藝術、科學、自然等價 值、未來保存管理維護、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進行評估,此 乃法定必要程序,主管機關若未實質踐行此義務,即有違正 當法律程序,其所為文化資產公告之行政處分,即構成違法 應予撤銷之事由。  ㈡文化部分別依文資法第17條第5項、第18條第5項授權訂定之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下稱古蹟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 「古蹟之指定,應符合下列基準之一:一、具高度歷史、藝 術或科學價值者。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三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行為時(106年7月27日修正)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下稱歷史建築 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歷史建築之登錄,應符合下列基 準之一:一、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二、具建築 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三、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參照前開說明,古蹟之指定,其指定基準所謂「具高度歷 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等不確定法律概念;歷史建築之 登錄,其指定基準所謂「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 之特色者」等不確定法律概念,均涉及文化價值之判斷;文 資法第6條第1項,以及依同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審議會組織 運作辦法第3條、第4條第1項、第2項等,亦明定各類文化資 產之指定,應由主管機關組成具備審議所涉文化資產類別相 關學術專長或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且其人 數不得少於審議會委員總人數4分之3的審議會,以此等兼具 專業及公民參與多元意義之合議制組織,進行審議決定,足 見審議會對於古蹟指定、歷史建築登錄之判斷具有不可替代 性、專業性及法律授權之專屬性,行政法院就行政機關據審 議會判斷所為之決定,應尊重其有專業判斷餘地;然就不涉 及價值取捨之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及有關程序等非屬專業判 斷領域等事項,則應仍予以審查。換言之,行政法院就行政 機關所為古蹟指定公告之適法性,仍須審查其決定有無:⒈ 出於錯誤或不完全之資訊為事實認定。⒉法律概念涉及事實 關係之涵攝明顯錯誤。⒊對法律概念之解釋明顯違背解釋法 則或牴觸既存之上位規範。⒋違反一般公認之價值判斷標準 。⒌出於與事物無關之考量,即違反不當聯結之禁止。⒍違反 法定之正當程序。⒎判斷機關之組織合法且具權限。⒏違反相 關法治國家應遵守之原理原則,如平等原則、公益原則等違 法情事。    ㈢有關原判決認定本件審議會組織不合法部分:    ⒈文資法第6條為94年2月5日文資法修正所增加之規定。當時 依此一規定第2項授權訂定之組織準則第3條規定,審議會 之組成委員並不包括民間團體之代表。106年7月27日修正 並更名為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後,始於第4條第1項規定 審議會委員之組成,除召集人為當然委員外,其他由主管 機關首長遴聘主管機關或有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民間 團體代表擔任,自此將民間團體代表納入為審議會成員。 同辦法第6條第5項、第6項尚規定審議會之決議,以過半 數委員之出席,出席委員3分之2以上同意行之;出席委員 中,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委員人數不得低於2分之1。 比較以上修正前後之規定可知,106年7月27日修正規定始 納入民間團體代表為審議會成員,並要求其與專家學者出 席審議會參與討論表決之人數,不得低於出席總人數之一 半。足見使民間團體參與文化資產保存事項之民主審議程 序,為修正後規定有意實現公民社會之理念,提供公民參 與公共事務,增進對話機會,廣收多元意見,藉以減少衝 突及消弭誤會,並經由相互辯證,彼此說服,尋求彼此尊 重可供接受之基礎。此由本條規定後於108年4月22日、12 月31日二度再修正為現行規定,將委員人數提高至11人至 23人,且具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身分之委員人數不得 少於委員總人數4分之3。修正理由先後敘明:「一、為強 化文化資產審議專業及提升公民參與,將專家學者及民間 團體代表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人數『3分之2』修正為『4 分之3』」、「為強化文化資產審議專業及提升公民參與, 爰修正第1項將委員總人數由『9人至21人』修正為『11人至2 3人』」等語,一再加重公民參與之強度,可資佐證。對於 作成具判斷餘地決定之審議會,其組織之合法性之要求亦 為正當程序之一環,判斷其組織之合法性,自不得忽略法 規設計植基於公正多元、民主參與之美意,任意解釋損其 宗旨,架空法規之實質內容。    ⒉本件原審認定本屆審議會成員(任期係自110年1月1日起至 111年12月31日止),欠缺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4條第 1項、第2項所規定應有具民間團體代表身分之委員,審議 會有組織不合法之違法,業已詳述其得心證之理由,核其 認事用法並無違誤,可資肯認。上訴意旨主張:拾已寰委 員兼具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學會負責人身分,又持文化部11 2年2月17日文授資局綜字第1123001509號函釋內容,略以 :審議委員之遴聘係屬主管機關首長之權責,其欲全數遴 聘專家學者,或遴聘部分專家學者、部分民間團體代表, 均無不可等語,指摘原判決前揭認定,有適用法規不當之 違背法令云云。查,承認文化資產之指定或登錄決定具有 判斷餘地之重要因素之一,即形成決定之審議會組成具有 專業、多元及不可替代性,審議決議合法要件之一繫之於 審議會組成之合法。從而,縱審議委員之聘任合於聘任當 時之法令要求,然在審議決定發生審議會成員之多元性未 能滿足審議當時之法令規定時,該決議之形成即與多元性 之要求未合。上訴人前開主張,等同認為民間團體代表為 組成審議會可有可無之成員,及其代表性可任由聘任之機 關首長判斷,乃未能辨識民主審議之真諦,輕忽106年7月 27日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修正第4條規定,有意增加民 間團體代表為審議會成員,以順應當今公共政策或公共事 務之決定應具有民主審議內涵之普遍思潮,因而曲解法規 之主張,自難成立。再查,上訴人於上訴審雖提出臺灣文 化創意產業學會立案證書及內政部全國性及區級人民團體 負責人當選證明書為憑,惟前揭資料核屬上訴審中始提出 之新證據,因本院為法律審,依行政訴訟法第254條第1項 之規定,除別有規定外,本院應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確定 之事實為判決基礎,當事人在本院原則上不得提出新攻擊 防禦方法,即不得提出新事實、新證據,資為上訴之理由 ,故本院無從審酌,況該負責人拾已寰當選證明書係於原 處分作成後,始於111年8月核發,亦難為上訴人有利之認 定。  ㈣有關原判決認定原處分所依據之審議會審查程序不符正當行 政程序、審議決議之作成所依據之資訊不足、未進行比例原 則之審查部分:     1.依文資法施行細則第14條第2項、第3項規定,主管機關應 組成專案小組,就文化資產之歷史、藝術等價值進行評估 其未來保存管理維護、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等;再依審議 會組織運作辦法第9條第1項規定,提出於審議會供作委員 審議之重要參考。又古蹟審查辦法第5條第1項第2款:「 主管機關辦理前條第1項第3款公告,應載明下列事項:…… 二、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歷史建築 審查辦法第5條第1項第2款:「直轄市、縣(市)主管機 關辦理前條第3款公告,應載明下列事項:……二、歷史建 築、紀念建築及其所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之規 定,係鑑於實務上主管機關公告指定古蹟或登錄歷史建築 之後,常發生有關保存範圍的疑義,乃予修正明定為「所 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係指本體之占地面積及基 於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文化資產價值保存必要與不 可分割範圍所定著土地部分之面積及其土地地號(參修法 理由);亦即,古蹟、歷史建築坐落範圍應以必要為限, 不得無端擴大基地面積侵害土地所有權人之權益。中央主 管機關文化部107年8月15日文授資局綜字第1073009181號 函亦釋明:「該規定(按,指106年7月27日修正前之文資 法施行細則第7條之1,於106年7月27日修正條次為同細則 第14條,並為文字之修正如前述)之立法目的是認為主管 機關審議各類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前,應有事先之評估 機制,俾使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程序更為完善,並有助 於未來文化資產之管理維護工作。其規定『應』係為強化主 管機關於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前,應就文化資產之歷史、 藝術、科學、自然等價值進行評估之義務,且依文化資產 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9條第1項規定,該項價值評估報 告尚須送審議會,供審議委員參酌判斷之參考。爰文資法 施行細則第14條乃法定應踐行之必要程序,至行政機關如 未踐行上述法定必要程序,則此等行政瑕疪對行政處分之 影響,係屬重大明顯瑕疵而無效或屬得撤銷、補正之情形 ,則應由司法機關依具體個案調查事實認定之。」綜上可 知,審議會專案小組所提出之評估報告,其重要性已甚明 確,如有欠缺,不僅係正當程序未予踐行,尚涉及審議結 論是否出於不完足之資訊而屬判斷違誤。     2.經查,專案小組110年7月29日會議紀綠記載:「專案小組 綜合意見:一、文化資產價值評估:……二、未來保存管理 維護評估:㈠目前閒置,建議先進行調查研究。㈡漏水嚴重 須儘速進行保護措施。㈢環境宜定時清理。㈣所有權人意願 為關鍵。三、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評估:OO區OOO段818地 號圍牆內全部。」等語,110年9月24日會議紀錄記載:「 專案小組綜合意見:一、本案土地所有權原非黃來旺,其 所有權之更替與許黃兩家之關係,未來應更多於著墨。二 、本院自苗栗OOOOOO庄262-1番地轉為818地號等之歷程建 議釐清。三、本案建議整理指定建議之內容與範圍,送大 會審議。四、建議依初步調查研究結果,提送古蹟指定審 議。決議:本次小組意見並前次(110年7月29日)文化資產 價值評估報告,提送本市文資審議會審議。」等語;各委 員之補充意見則均重著於文化資產價值之評估。另雲林科 大初步調查研究報告係就系爭建物之歷史沿革、建築特色 、文化資產價值及測繪所為。上訴人文化局110年11月評 估報告,對於「未來保存管理維護」載明:「㈠目前閒置 ,建議先進行調查研究。㈡漏水嚴重,需進行保護措施。㈢ 定時環境清理。」於「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則載明「本 案指定登錄範圍以圍牆範圍為主目,OO區OOO段818地號。 」(原審卷二第55頁至第57頁)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 事實,核與卷內證據資料相符。原審因認本件並無對於「 未來保存管理維護」及「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為評估, 實未符文資法施行細則第14條第2項、第3項規定評估之意 義,未踐行正當程序,故審議會於系爭會議決議指定系爭 建物為古蹟,核有出於不完足之資訊而有判斷違誤之情事 ,原處分據以公告指定古蹟,即有違誤等情,核無不合。       3.次查,原處分之公告事項「四、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範圍 之面積及地號」關於定著土地範圍記載:「定著土地範圍 為臺中市OO區OOO段818地號(實際面積應以實際測繪資料 為準)」則本件「外埔黃宅」古蹟所定著系爭土地之面積 若干,已欠明確。再依卷內土地建物查詢資料所示,系爭 土地面積為3862.26平方公尺(原審卷一第89頁),79、8 0、81建號建物一層面積分別為280.34平方公尺、93.48平 方公尺、93.48平方公尺,80、81建號建物之附屬建物面 積均為72.76平方公尺(原審卷一第111頁至第119頁)合 計系爭建物(含附屬建物)面積612.82平方公尺,僅占系爭 土地之15.87%。又依雲林科大初步調查研究報告之地籍套 繪圖(原審卷一第430頁)所示,系爭土地圍牆範圍並不 等同於系爭土地之地界線,且系爭建物及部分圍牆坐落鄰 地819地號土地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依此,原 審論明:上訴人未釐清系爭建物坐落情形,即以原處分指 定登錄土地範圍,原處分所公告指定之古蹟及其坐落土地 ,恐與現場實際空間使用情形不符,因認上訴人對於定著 土地面積大小,未評估審酌必要性,難認符合比例原則, 核無不合,並無適用法規不當之違法。上訴意旨主張系爭 建物定著土地僅有系爭土地一筆,定著土地記載系爭土地 一筆並無違法,至非系爭建物所套繪之土地,分割後之土 地所有人得申請法定空地分割證明,辦理分割登記云云, 以其一己主觀之見解,指摘原判決適用法規不當,自無可 採。 ㈤至原審認文資法第17條第2項及第18條第2項僅規定建物所有 人得指定古蹟或申請登錄歷史建築云云,乃未解文資法第17 條及第18條各項均在規定主管機關辦理指定古蹟及登錄歷史 建築之職權事項,各該條第2項固有「建物所有人得向……申 請指定古蹟……」「建物所有人得向……申請登錄……」之文字, 僅係指明主管機關應受理建物所有權人之申請,並無因此排 除機關主動辦理指定及登錄審查之職權。再依古蹟審查辦法 、歷史建築審查辦法第4條規定,古蹟指定及歷史建築登錄 審議程序之首要步驟均為「現場勘查」。審議會組織運作辦 法第8條規定,機關辦理現場勘查或訪查程序時,應邀請審 議會委員參與;第9條第2項規定,審議會審議該個案時,參 與現勘或訪查之委員應至少有1人出席,以上規定之目的於 立法理由說明甚詳,係為使委員於審議會中表示其前往現場 勘查或訪查而親身見聞之專業意見。惟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 法第8條並未規定應邀請審議會全體委員參與,查上訴人110 年7月26日之會勘通知單記載3名專案小組成員邱委員、王委 員、莊委員均為審議會委員(原審卷2第17頁至第18頁), 現場勘查程序於法尚無不合。原審指摘黃文浩僅係80建號建 物之所有權人,申請案審查之範圍及效力僅及於80建號建物 ,陳建融提報案僅止於持續列冊追踪,故上訴人所辯就系爭 建物可依職權進入文資法第17條、第18條之審查程序應屬違 法,暨本件未通知審議會全體委員進行現場勘查之作為,難 認進入古蹟指定、歷史建築登錄審查程序之情事等節,固有 適用法律不當之情事,惟此於原審論斷本件原處分已有前揭 違法之結果不生影響,原判決仍應予維持。至原判決贅述之 其他理由,不論當否,要不影響上開審認結論。上訴論旨, 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並駁回被上訴人於第一審之訴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林 惠 瑜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4-12-19

TPAA-112-上-240-20241219-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有關建築事務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00號 聲 請 人 陳妙光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苗栗縣政府間有關建築事務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2年9月21日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587號裁定,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 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 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並應 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 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 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亦未提出相關釋明,經本院於民 國113年10月11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 已於同年月15日送達,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請人迄未補 正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 ,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4-12-19

TPAA-113-聲再-500-20241219-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402號 聲 請 人 呂萬鑫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中市政府警察局霧峰分局間訴訟救助事 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月31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208號裁定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 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 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並應 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 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對於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208號裁定(下稱原確 定裁定)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 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21日以裁 定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而其聲請訴訟救助,亦經本 院以113年度聲字第486號裁定駁回,上開補正裁定及駁回裁 定分別於113年11月25日、113年11月14日寄存送達於中華郵 政股份有限公司台中國光路郵局,有送達證書附於各該案卷 可稽,依行政訴訟法第73條第3項規定,自寄存之日起經10 日發生效力。聲請人迄未補正上開事項,其再審之聲請為不 合法,應予駁回。至聲請人雖另具狀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 訟代理人,然聲請人並未就本院113年度聲字第486號裁定駁 回訴訟救助後,其有如何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及無須委任訴 訟代理人等相關事由為釋明,故本院自無再裁定駁回其聲請 之必要,亦無從據之而免聲請人補正之責,附此敘明。另聲 請再審係對於確定裁定所設救濟程序,應以已受裁定之當事 人為對象始得提起,聲請人除原確定裁定之相對人外,尚增 列其他相對人部分,於法亦有未合,應併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4-12-19

TPAA-113-聲再-402-20241219-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有關人事行政事務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42號 聲 請 人 邱德修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現改制為國營臺 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間有關人事行政事務事件,對於中華民國 112年6月29日本院112年度抗字第111號裁定,聲請再審,經臺北 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再字第104號裁定移送本院,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修正行政訴訟法(民國111年6月22日修正公布、112年8月15 日施行)施行前已繫屬於最高行政法院,而於修正行政訴訟 法施行後,尚未終結之事件,由最高行政法院依舊法審理, 同上日期施行之行政訴訟法施行法第19條第1項定有明文。 依修正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規定,向本院聲請 再審應委任訴訟代理人。惟本件係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前繫 屬於本院之事件,依上述規定,應適用舊法即修正行政訴訟 法施行前之行政訴訟法之規定,故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委 任訴訟代理人,核屬合法,先予敘明。 二、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聲 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法院之 裁定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 ,而依聲請再審程序審理裁判。本件聲請人提出異議狀對於 本院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依上述說明,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 請,而依聲請再審程序審理裁判。次按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 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之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 式。 三、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本院審判長以裁 定命於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113年10月24日送 達,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請人迄未補正,亦有本院答詢 表可據,是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4-12-19

TPAA-113-聲再-542-20241219-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73號 聲 請 人 李來旺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北市市場處等間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 理人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5月28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152號 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聲 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法院之 裁定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 ,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本件聲請人提出「行政訴訟 再審之訴起訴狀」及「行政民事調查證據與傳證人及勘驗現 場聲請狀」對於本院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依上說明,仍應視 其為再審之聲請,而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次按聲請再 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至第5項 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理人或係 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並應依行政訴 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亦未委任律師或得 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30 日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並於同年11月 4日送達;而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 以113年度聲字第322號裁定駁回,該裁定已於113年10月9日 送達,有各該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請人迄未繳納裁判費, 亦未補正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其再 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另聲請人雖請求調查證據、 傳訊證人及勘驗現場,惟本件聲請再審既為不合法,此部分 請求調查證據,自無必要,併予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4-12-19

TPAA-113-聲再-273-20241219-1

最高行政法院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1年度上字第266號 上 訴 人 臺中市政府 代 表 人 盧秀燕 訴訟代理人 巫豐哲 姜俊豪 被 上訴 人 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林文惠 訴訟代理人 劉志鵬 律師 劉素吟 律師 戴丞偉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勞動基準法事件,中華民國113年11月11日本院111 年度上字第266號判決原本及正本,應更正如下:   主 文 本院上開判決關於主文及理由欄所載:「高等行政訴訟庭」,應 更正為:「地方行政訴訟庭」。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依 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民 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項規定,依行政訴訟法 第218條規定,於行政訴訟之裁判準用之。 二、查本院前開判決原本及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予 更正,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林 惠 瑜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4-12-11

TPAA-111-上-266-20241211-2

最高行政法院

有關捷運土地聯合開發事務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166號 上 訴 人 卓永安 訴訟代理人 黃仕翰 律師 李增胤 律師 劉安宇 律師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蔣萬安 訴訟代理人 林雅芬 律師 李仲昀 律師 莊友翔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有關捷運土地聯合開發事務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 民國111年12月8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431號判決,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爭訟概要: (一)上訴人所有坐落○○市○○區○○段二小段262、263地號之2筆土 地(下稱系爭土地)為捷運松山線中山站捷一土地開發用地, 被上訴人依民國94年12月23日修正發布之○○市○○○○區大眾捷 運系統開發所需土地協議價購優惠辦法(下稱94年優惠辦法 )規定,於95年3月7日與上訴人簽訂「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 系統開發所需土地協議價購協議書」(下稱系爭協議書)。 依系爭協議書第1條約定,上訴人願先將系爭土地辦理所有 權移轉登記予被上訴人進行開發,並不領取協議價購土地款 新臺幣(下同)1,984萬7,699元,雙方同意依系爭協議書第 2條約定計算權值方式,以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分配抵付, 系爭土地上之建物由被上訴人一併價購取得。同協議書第2 條第1項(下稱系爭約款)則約定,被上訴人所取得之開發 後建築物價值,扣除其以主管機關身分所取得獎勵樓地板面 積之價值後,乘以上訴人原有土地占開發基地之可建容積比 率及公告土地現值比率之平均值,再扣除按其原有土地採合 建分坪方式須移轉予投資人部分原應納之土地增值稅(下稱 土增稅)金額,作為應抵付上訴人之權值,並依照各樓層、 區位被上訴人與投資人所議定價格,將被上訴人應抵付權值 部分,以集中、連貫之分配方式,由上訴人選定樓層、區位 ;上訴人如為原1樓建物之土地所有人,得按其協議價購土 地款大小,優先選定樓層、區位。嗣上訴人於108年11月間 協同其子卓孟慶(下與上訴人合稱上訴人父子)與被上訴人 簽訂契約,將上訴人於系爭協議書之當事人權益部分移轉予 卓孟慶承擔,義務則由上訴人父子負連帶責任。上訴人父子 並於同年12月7日與被上訴人簽訂「捷運松山線中山站(捷一 )土地開發案房屋/車位分配協議書」(下稱分配協議),選 定房屋及車位,合計取得價值1億2千餘萬元之房地。 (二)嗣上訴人認被上訴人如以徵收方式取得系爭土地,於稅法上應免徵土增稅,不應依系爭約款之約定,扣除相當於土增稅額17萬6,304元之權值,計算上訴人取得開發後建築物之價值,系爭約款違反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依法行政原則,且有不當合理關聯情事而屬無效;又本件協議價購未比照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下稱捷運局)95年12月8日專簽報請被上訴人核准之1樓加計權值優惠承購原則(下稱專簽優惠原則),剝奪上訴人平等比照專簽優惠原則取得相當於1,757萬3,015元優惠承購權值之權利,違反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系爭約款此部分約定給付因此有不當合理關聯,也屬無效,被上訴人無法律上原因,受有溢徵土增稅、未計算優惠承購權值等不當得利,共計1,774萬9,319元(下稱系爭請求款),致使上訴人受有損害,依公法上不當得利之請求權,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提起行政訴訟,聲明:「⒈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系爭請求款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上訴人願供擔保系爭請求款,請准宣告假執行。」經原審以111年度訴字第431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及聲明均引用原判 決之記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是以:㈠系爭協議 書是被上訴人為開發交通事業捷運松山線中山站土地,而與 上訴人簽訂之行政契約。依該協議約定,上訴人選擇不領取 協議價購土地款,而依協議所定方式計算權值,由被上訴人 以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按權值抵付。系爭約款僅在計算上訴 人所應獲分配權值時,扣除於系爭土地採合建分坪方式移轉 他人時,原本所應繳納相當於土增稅之金額,非在對上訴人 課徵土增稅;上訴人本於自由意志接受系爭約款,被上訴人 依此計算權值,進行開發後公有不動產分配以抵付協議價購 系爭土地款,並無違反土地稅法第39條第1項、平均地權條 例第42條第1項等規定而課徵土增稅之問題。又上訴人未領 取之協議價購土地款1,984萬餘元,由被上訴人按計得權值 提供公有不動產抵付,取得協議價購系爭土地之對價,權值 高達1億餘元,經濟價值顯高於協議價購土地款,並無給付 顯不相當情事。至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則係引用其他開發案之開會通知及會議說明資料為證。被上 訴人於計算上訴人應受分配之權值,扣除相當於土增稅金額 ,乃依系爭協議書而為,非無法律上原因,上訴人本於公法 上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上訴人返還此部分不當得利, 自無理由。㈡依系爭協議書之約定,就原1樓建物之土地所有 權人相關權益,僅於系爭約款約定得按其協議價購土地款大 小,優先選定樓層、區位;並無得加計權值,或就1樓地主 增加分配權值,向被上訴人就其以主管機關身分取得之獎勵 樓地板面積,行使優惠承購權之約定,上訴人本無另向被上 訴人主張系爭協議書所未約定之權利。上訴人為系爭土地上 3層建物之共有人,各樓層應有部分各為3分之1,若依上訴 人主張,加計1樓建物土地所有權人之權值,亦將連動調降2 樓以上建物之權值,上訴人所獲權值分配結果不會增加。至 訴外人廖玉貴擁有原4層建物之1、2樓產權參與捷二基地聯 合開發,依專簽優惠原則取得優惠承購權值,與上訴人情形 不同,上訴人援引該事例要求被上訴人比照辦理,應屬誤會 。況專簽優惠原則是由被上訴人提供其以主管機關身分取得 獎勵樓地板面積予地主優惠承購,而非將加計權值折算現金 後給付原地主,上訴人本於公法上不當得利請求被上訴人依 專簽優惠原則給付一定金額,自屬無據等語,判決駁回上訴 人在原審之訴。 四、本院按: (一)大眾捷運法第6條:「大眾捷運系統需用之土地,得依法徵收或撥用之。」第7條第1項、第4項:「(第1項)為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地區發展,主管機關得辦理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土地及其毗鄰地區土地之開發。……(第4項)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及其毗鄰地區辦理開發所需之土地,得依有償撥用、協議價購、巿地重劃或區段徵收方式取得之;其依協議價購方式辦理者,主管機關應訂定優惠辦法,經協議不成者,得由主管機關依法報請徵收。」94年優惠辦法乃依大眾捷運法第7條第4項授權所訂定,該辦法第3條:「(第1項)依本辦法協議價購之土地,其土地改良物應一併價購。(第2項)前項之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價格,以協議當期當地舉辦公共工程徵收補償標準計算。(第3項)協議價購之土地,其原所有人於捷運局通知期限拆遷建築改良物,且該建築物所有人自願放棄安置或其他代替安置之補償措施者,原土地所有人得申請以該基地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抵付協議價購土地款;或申請優先承購、承租該基地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第5條第1項第1款、第4項(下合稱系爭權值分配抵付條款):「(第1項)原土地所有人依第3條第3項規定申請以該基地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抵付協議價購土地款或優先承購、承租之樓地板面積,依下列規定辦理:未領取協議價購土地款者,按其原有土地占開發基地之可建容積比率及公告土地現值比率之平均值,乘以本府所取得之開發後建築物價值,作為其應抵付權值;並依照各樓層區位本府所議定價格,將其應抵付權值部分,以集中、連貫之分配方式,由原土地所有人選定樓層、區位。但原1樓建物之土地所有人,得按其協議價購土地款大小,優先選定樓層、區位。……(第4項)第1項第1款所稱之本府所取得之開發後建築物價值,應扣除本府以主管機關身分所取得獎勵樓地板面積之價值及按其原有土地採合建分坪方式須移轉予投資人部分原應納之土地增值稅金額。」又大眾捷運法第6條是為興建捷運系統之特定目的使用,就需用土地得依相關法律徵收,非以追求商業利益為考量;至於同法第7條第1項、第4項則是在相同需用土地情形下,為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地區發展並利取得大眾捷運系統建設之經費,得以同條第4項取得土地方式,辦理土地之開發,其中依協議價購方式取得開發土地者,乃依主管機關所訂定之優惠辦法辦理,則涉及商業利益之分享及風險之分擔(司法院釋字第743號解釋理由參照)。就徵收土地而言,因屬財產權之強制移轉,土地稅法第39條第1項、平均地權條例第42條第1項固訂有免徵土增稅之優惠規定;然若依優惠辦法所定協議價購之方式,取得開發所需土地者,則係本於土地原所有權人參與開發以分享商業利益及分攤風險之同意,與土地強制徵收之情形有別。故94年優惠辦法系爭權值抵付條款,關於原土地所有權人選擇不領取協議價購土地款,而按系爭權值抵付條款所定方式,計算原有土地得參與分配基地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之權值,以資抵付協議價購土地款者,其中權值計算過程中,是否將原有土地如採合建分坪方式須移轉予投資人部分原應納之土增稅額予以扣除,本質上乃土地開發商業損益如何分享、分攤之計算,無涉土增稅之課徵或免除。主管機關依94年優惠辦法,與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需用土地原所有權人簽訂協議價購協議書,其中有依系爭權值抵付條款,於權值計算過程中,約定將原有土地如採合建分坪方式須移轉予投資人部分原應納之土增稅額予以扣除者,亦為此等土地開發當事人間有關開發商業損益共享之計算,無涉土增稅之課徵,主管機關依此辦理基地開發後公有不動產分配抵付協議價購土地款事宜,難謂有何無法律上原因受有利益而致該土地所有權人受有損害之不當得利可言。同理,原1樓之土地所有權人,於基地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分配抵付協議價購土地款時,相對於其他樓層建物土地所有權人,如何享有相對於其他樓層建物更優惠之權益,亦屬此等土地開發之商業利益,當如何於共同參與開發當事人間分攤之問題。主管機關與原1樓土地所有權人,依94年優惠辦法簽訂雙方間協議價購協議書,並參照系爭權值分配抵付條款,約定該所有權人得按其協議價購土地款大小,相對於其他樓層建物土地所有權人,優先選定基地開發後公有不動產之樓層、區位,主管機關據以辦理抵付協議價購土地款事宜,縱未依其他開發案不同商業損益分攤之計算,改予原1樓土地所有權人加計分配權值之優惠利益,亦難謂有何公法上不當得利之問題。 (二)經查,上訴人所有系爭土地為捷運松山線中山站捷一土地開 發用地,被上訴人依94年優惠辦法與上訴人簽訂系爭協議書 ,依系爭協議書約定,上訴人願將系爭土地辦理所有權移轉 登記予被上訴人進行開發,不領取協議價購土地款,而依系 爭協議書第2條約定計算權值方式,以開發後之公有不動產 分配抵付,系爭土地上建物由被上訴人一併價購取得;同協 議書之系爭約款則有類如系爭權值分配抵付條款之約定,被 上訴人所取得之開發後建築物(即上述公有不動產)價值, 於扣除其以主管機關身分所取得獎勵樓地板面積之價值後, 乘以上訴人原有土地占開發基地之可建容積比率及公告土地 現值比率之平均值,須再扣除按其原有土地採合建分坪方式 須移轉予投資人部分原應納之土增稅金額,作為應抵付上訴 人之權值,並依照各樓層、區位被上訴人與投資人所議定價 格,將被上訴人應抵付權值部分,以集中、連貫之分配方式 ,由上訴人選定樓層、區位,且上訴人為原1樓建物之土地 所有權人,得按其協議價購土地款大小,優先選定樓層、區 位。嗣系爭協議書關於系爭土地原所有權人權利義務,另約 定由上訴人父子共同承擔,上訴人父子並依分配協議,選定 抵付協議價購系爭土地款之房屋及車位等情,為原審依法確 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證據相符。原判決依此論明:系爭約款 關於扣除系爭土地採合建分坪方式移轉他人時,原本所應繳 納相當於土增稅額之約定,僅在計算上訴人參與分配公有不 動產之權值,非在對上訴人課徵土增稅,被上訴人據此計算 權值,進行開發後公有不動產分配以抵付協議價購系爭土地 款,並無違反系爭免徵土增稅條款問題,非無法律上原因受 有不當得利;關於上訴人為系爭土地原1樓建物土地所有權 人之權益,系爭約款僅約定得按其協議價購土地款大小,優 先選定樓層、區位,並無如專簽優惠原則得加計權值或行使 優惠承購權之約定,上訴人本無向被上訴人主張系爭協議書 所未約定之權利,上訴人依公法上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 被上訴人給付聲明所載之金額,並無理由等語,已詳細敘明 判斷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且參照前開規定及說明,核無 違誤。上訴意旨援引108年間修正並適用於不同捷運系統所 需土地開發案商業損益分攤計算之協議價購優惠辦法,主張 108年優惠辦法已刪除94年優惠辦法關於計算土地所有權人 應獲分配權值扣除土增稅額之規定,被上訴人仍依94年優惠 辦法之系爭權值分配抵付條款及系爭約款,預先扣除系爭土 地應繳納之土增稅額,計算上訴人應獲分配開發後建築物之 權值,違反土地稅法第39條第1項、平均地權條例第42條第1 項規定,且系爭土地原1樓建物價值未適用專簽優惠原則加 計上訴人應受分配權值,被上訴人受有不當得利,原判決適 用法規不當且不備理由等語,經核無非復執其主觀見解之陳 詞而為爭議,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10

TPAA-112-上-166-20241210-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352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訴訟代理人 林明侖 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南市北區文元國民小學間交付法庭錄影 光碟事件,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352號 「判決」原本及正本,應更正如下:   主 文 本院上開「判決」原本及正本所載:「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應 更正為:「最高行政法院裁定」。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依 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民 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項規定,依行政訴訟法 第218條規定,於行政訴訟之裁判準用之。 二、查本院上開「判決」原本及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 應予更正,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4-12-10

TPAA-113-聲再-352-20241210-2

最高行政法院

教師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抗字第243號 抗 告 人 郭峻延 訴訟代理人 陳崇善 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高雄市OO區OO國民小學間教師法事件,對 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6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401號 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抗告法院認抗告為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為駁回抗告之裁 定。 二、事實概要:  ㈠抗告人原為相對人所聘教師,於109學年度擔任甲生(真實姓 名年籍詳卷)四年級時之導師。相對人於民國110年8月14日 接獲甲生之法定代理人申請調查,指稱抗告人有將甲生抱在 大腿上及使用通訊軟體LINE傳送不當言詞之情事,經相對人 提送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下稱性平會)決議受理及成立調 查小組進行調查,於110年12月12日作成調查報告(下稱第1 次調查報告),認定抗告人於109學年度下學期第1次期中考 後某週三午休時間,對甲生聞背面頸部1次、將甲生嬰兒抱 並正面聞頸部2次,構成利用權勢猥褻罪,成立性別平等教 育法(下稱性平法)第2條第3款所定性侵害行為;又在LINE上 與甲生不當互動,在校給予甲生特別優越待遇,與甲生不當 身體接觸等行為,違反行為時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 治準則(113年3月6日修正發布全文及名稱為校園性別事件 防治準則,下稱防治準則)第7條第1項規定且情節重大,建 議依性平法第27條之1第1項第1款予以解聘。經性平會110年 12月15日110學年度第3次會議決議通過第1次調查報告,相 對人即依防治準則第29條第2項規定,函附調查報告通知抗 告人,限期提出書面陳述意見,抗告人逾期未提出陳述意見 書,性平會再於110年12月28日召開110學年度第4次會議, 決議通過第1次調查報告之事實認定及懲處建議,相對人乃 將全案調查結果於110年12月29日函知抗告人。  ㈡調查小組因認第1次調查報告漏列教師法第14條,於111年1月 7日修正該調查報告 (下稱第2次調查報告),經性平會111年 1月18日110學年度第7次會議決議通過,並由相對人函附該 決議事項及修正內容通知抗告人限期提出書面陳述意見;嗣 調查小組因認第2次調查報告仍漏列刑法第227條第2項對未 滿14歲之人猥褻罪,僅列刑法第228條第2項利用權勢猥褻罪 ,抗告人同時構成該2罪,應成立較重之刑法第227條第2項 對未滿14歲之人猥褻罪,再於111年1月19日修正該調查報告 (下稱第3次調查報告),經性平會111年1月20日110學年度 第8次會議決議通過後,相對人將上開決議事項及第3次調查 報告函知抗告人,並限期抗告人提出書面陳述意見。抗告人 逾期均未提出書面陳述意見,性平會於111年2月17日召開11 0學年度第9次會議,決議同意第3次調查報告之事實認定、 理由及懲處建議,以本案構成性平法第2條第3款所稱之性侵 害,且違反防治準則第7條第1項之專業倫理,依性平法第27 條之1第1項第1款、教師法第14條第1項第4款及第3項規定, 應由相對人逕報主管機關核准後解聘抗告人。相對人依據性 平會決議,於111年2月22日函送相關書件報請高雄市政府教 育局(下稱教育局)核准,並於同日發文通知抗告人上開處 理結果。嗣經教育局以111年3月29日高市密教特字第111323 52300號函(下稱系爭核准函)復核准依據教師法第14條第1 項第4款規定予以解聘抗告人,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相 對人以111年4月6日高市新國密人字第11170173800號函(下 稱系爭函)通知抗告人予以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 抗告人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聲明:系爭函及訴願決定 均撤銷。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111年度訴字第401 號裁定(下稱原裁定)以系爭函非行政處分,駁回其訴後,抗 告人遂提起本件抗告。 三、本院查:  ㈠按「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 ……十、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人民因中央或地 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 經依訴願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3個月不 為決定,或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2個月不為決定者,得向行 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 第4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行政處分」,依行政程序法第 92條第1項及訴願法第3條第1項規定,則係指中央或地方機 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 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而言。故若僅為行政機關之 單純事實敘述、觀念通知、理由說明或行政指導,並不因該 項敘述或說明而生法律上效果,即非行政處分。  ㈡經查,有關公立學校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教師之法律性質, 經憲法法庭於111年7月29日作成111年憲判字第11號判決, 變更本院98年7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意旨,關於公立 學校教師因具有教師法第14條第1項各款事由之一,經該校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依法定組織及法定程序決議通過予以不 續聘,係屬行政處分之見解,而改採單純基於聘任契約所為 意思表示之見解。可知,教師法既已規範教師與公立學校間 係基於聘約關係,雙方簽立之聘約本於教師應聘及學校審查 通過後予以聘任之意思合致而生,形成雙方之權利義務關係 ,並於聘約期限屆至時決定是否繼續聘任。而聘期中聘約關 係之消滅,除合意外,若有教師法第14條第1項各款法定事 由發生時,係由校方予以解聘。是公立學校對其所屬教師所 為解聘意思表示之性質,與不續聘教師意思表示之意思相同 ,均屬基於聘任契約法律關係存否之爭執,應對該學校提起 確認聘任法律關係存在之訴,以為救濟。又公立國民小學與 其教師間之法律關係,與公立大學並無二致,則公立國民小 學解聘其教師時,亦應本於前揭憲法法庭判決意旨,認解聘 為契約一造之學校以自己之意思終止聘約,尚非行政機關單 方以高權作用作成行政處分,自不得提起撤銷訴訟。  ㈢又108年6月5日修正公布(自109年6月30日施行)之教師法第14 條第1項第4款、第3項規定:「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 ,應予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四、經學校性別平 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 為屬實。」「教師有第1項第4款至第6款規定情形之一者, 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由學校逕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 以解聘,不受大學法第20條第1項及專科學校法第27條第1項 規定之限制。」因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教師法第14條第3項 規定對公立學校教師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核准,始對該教 師產生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規制效果,而屬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之行政處分。是以,公立學校將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此 作成之核准決定轉知教師知悉,教師對該終身不得聘任為教 師之處分,循序提起行政訴訟,應以核准之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為被告。  ㈣查抗告人原為相對人之教師,抗告人因遭相對人之甲生法定 代理人指稱抗告人有對甲生性騷擾行為,經相對人提送性平 會決議成立調查小組進行調查,作成調查報告,認定抗告人 對甲生之行為,符合性平法第2條第3款所稱之性侵害,及違 反防治準則第7條第1項規定,建議依教師法第14條第1項第4 款及第3項規定予以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經性平 會決議通過,相對人乃報請教育局以系爭核准函核准後,相 對人以系爭函通知抗告人予以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 ,並自系爭函送達次日起生效等情,有相對人性平會會議紀 錄、調查報告、系爭函及系爭核准函等件附卷可稽。故揆諸 上揭規定及說明,相對人因抗告人涉有教師法第14條第1項 第4款規定性侵害學生之情形,經性平會審議決議抗告人應 予解聘,於報請教育局以系爭核准函核准後,以系爭函通知 自該函送達抗告人次日起解聘生效,乃基於雙方聘任關係所 為終止聘約之意思表示,並非行政處分,自不得提起撤銷訴 訟。至於系爭函通知抗告人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部分,係將 教育局系爭核准函之核准決定轉知抗告人知悉,純屬事實通 知,亦非行政處分。因此,抗告人如不服解聘,並對相對人 提起確認聘任之法律關係存在之訴;而對於上開終身不得聘 任為教師部分如有不服,則應以教育局為被告,對系爭核准 函提起撤銷訴訟。惟抗告人經原審闡明後,仍對非行政處分 之系爭函提起撤銷訴訟,自屬起訴不備其他要件,且無從補 正,應予駁回。又抗告人係對系爭函提起撤銷訴訟,並非對 系爭核准函提起撤銷訴訟,系爭函係由相對人作成,是抗告 人未以教育局為被告,並無誤列被告之情事,原裁定以抗告 人以相對人為被告,訴請撤銷系爭核准函,核屬誤列被告等 情,固有未洽,惟原裁定駁回抗告人在原審之訴,結論並無 違誤。  ㈤抗告意旨雖主張:抗告人訴訟代理人於原審已表明請原審函 詢行政機關,是否依據本院的見解,更正或變更其原先行政 行為之法律效力(行政處分?行政契約?觀念通知?錯誤的救濟 教示的更正等),俟行政機關回覆後,抗告人對於該如何提 出救濟,才有所依據,而為相應之處理云云。惟查,本件原 審援引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1號判決及本院110年度上字 第19號判決意旨,已行使闡明權,有準備程序筆錄及補正裁 定在卷可稽(原審卷第191頁、第203頁至第205頁、第279頁 至第282頁)。原裁定並已說明抗告人經原審於歷次準備程 序闡明及書面裁定命補正後,基於處分權主義得自行決定是 否變更或追加其訴,無須透過行政機關之說明釐清法律關係 ,其既經原審於歷次準備程序闡明及前揭書面裁定命補正後 仍維持原訴之聲明而不遵期補正,僅得予以尊重並以據此進 行審理,予以裁定駁回,應認原審已盡闡明之義務。抗告意 旨猶執前詞,以其一己主觀之見解,指摘原裁定違背法令求 予廢棄,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 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林 惠 瑜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4-12-10

TPAA-113-抗-243-20241210-1

最高行政法院

衛星廣播電視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329號 上 訴 人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王明玉 訴訟代理人 陳倩芸 律師 被 上訴 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代 表 人 翁柏宗 訴訟代理人 陳忠儀 律師 陳家祥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衛星廣播電視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4 月13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訴字第1514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爭訟概要:   上訴人經營之民視新聞台於民國109年3月16、17日19時56分 至21時53分所播送「臺灣最前線」節目(下稱系爭節目)中, 對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同年月15日新聞 公布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下稱新冠肺炎)案 59確診者(下稱案59),所為如原判決事實概要欄所述該確 診者從事活動增加他人染疫風險及防疫負擔之相關報導內容 (下稱系爭新聞內容),經被上訴人審認違反事實查證原則 ,致損害公共利益,已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下稱衛廣法)第 27條第3項第4款規定,依同法第53條第2款,以109年10月22 日通傳內容字第10900192930號裁處書(下稱原處分),裁處 上訴人罰鍰新臺幣60萬元,上訴人不服,向臺北高等行政法 院(下稱原審)提起撤銷訴訟,經原審判決駁回之,遂提起 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及聲明均引用原判 決之記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㈠上訴人經營 民視新聞台播送系爭節目之系爭新聞內容,經被上訴人109 年第4次「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下稱系爭諮詢會 )討論,出席13位諮詢委員中有10位委員認已違反衛廣法第 27條第3項第4款規定,建議依同法第53條第2款規定予以核 處,案經被上訴人同年9月23日第928次委員會議審議,決議 依衛廣法第27條第3項第4款及第53條第2款規定裁處罰鍰。㈡ 系爭新聞內容非僅個人感受評價之意見表達或評論,而包括 具體事實之陳述,所敘述之人、事、物、時間及方法等均明 確而具體,屬可查證之「事實描述」,非如上訴人所主張, 僅在探究如何避免增加傳染風險,提醒觀眾校園感染隱憂, 呼籲重視防疫。而新冠肺炎疫情屬重大公共衛生議題。疾管 署新聞稿提及案59,均以「北部10多歲男性」、「北部高中 生」、「與家人同遊希臘」等語代之,系爭新聞內容則擴及 該案例校外活動及生活軌跡,包括其自歐洲旅遊回來,未經 居家檢疫或隔離,除校內上課、打球和同學吃飯等活動外, 尚參與熱舞社、補習等擴大接觸人群範圍,會增加一般民眾 染疫風險,溢出疾管署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資訊,但對 於該溢出部分,未說明如何查證以證明其所製播之系爭新聞 內容為真,或對系爭新聞內容事實真偽已盡合理查證義務, 僅依臆測即予播送,除抨擊當事人外,亦誤導視聽大眾對防 疫訊息之認知,引起一般民眾對疫情之恐慌,對公共利益有 所損害,上訴人確有違反衛廣法第27條第3項第4款情事,尚 難因系爭新聞內容非屬「公審、污名化染疫者之獵巫行為」 ,或上述關係事實之內容乃系爭節目來賓所陳述,或社會大 眾對疫情既已存有恐慌,即認上訴人得以免除事實查證之義 務或已盡其查證之責,被上訴人依同法第53條第2款規定, 並參照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裁處違反廣播電視法及衛廣法案 件裁量基準(下稱裁量基準),以原處分裁罰,並無違誤等 語,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本院按: (一)以廣播及電視方式表達言論之自由,為憲法第11條所保障之 範圍。惟廣播電視無遠弗屆,對於社會具有廣大而深遠之影 響。故享有傳播之自由者,應基於自律觀念善盡其社會責任 ,不得有濫用自由情事。其有藉傳播媒體妨害善良風俗、破 壞社會安寧、危害國家利益或侵害他人權利等情形者,國家 自得依法予以限制(司法院釋字第364號解釋理由書參照) 。又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11條有明文保障, 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 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惟為兼 顧對個人名譽、隱私及公共利益之保護,法律尚非不得對言 論自由依其傳播方式為合理之限制(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 釋參照)。 (二)衛廣法是為促進衛星廣播電視健全發展,保障公眾視聽權益 ,維護視聽多元化,開拓我國傳播事業之國際空間,並加強 區域文化交流而制定(同法第1條參照)。同法第27條第3項 第4款規定:「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播送之節目或廣告內容 ,不得有下列情形之一:……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 致損害公共利益。」第53條第2款規定:「衛星廣播電視事 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 罰鍰,並得令其停止播送該節目或廣告,或採取必要之更正 措施:……違反第27條第3項第2款至第4款或第64條第1項準 用第27條第3項第2款至第4款規定。」 (三)被上訴人為通訊傳播相關法規之主管機關,以維護通訊傳播 領域多元價值思考為其設立目標(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 法〔下稱通傳會組織法〕第1條、第2條參照),且為依據法律 獨立行使職權,自主運作,不受其他機關指揮監督之獨立機 關(通傳會組織法第8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3條第 2款參照)。為強化被上訴人行政決定之正當性,通傳會組 織法第10條第6項規定:「委員會議開會時,得邀請學者、 專家與會,並得請相關機關、事業或團體派員列席說明、陳 述事實或提供意見。」被上訴人為執行上述規定,與進一步 擴大公民參與及廣納社會多元觀點,於102年12月3日下達修 正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設置要點(下稱設置要點), 特設諮詢會議(第1點參照),其第2點規定:「諮詢會議, 依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及本會主 管之相關法令規定,就下列事項提出諮詢意見:……㈢衛星廣 播電視之節目……」第7點規定:「(第1項)諮詢會議委員由 本會主任委員視議案需要,自第3點諮詢委員名單中遴選19 人與會。(第2項)前項遴選之委員至少有2分之1出席,始 得開會。」第9點規定:「(第1項)出席委員應就當次議案 提出書面審查意見,並就涉嫌違法議案,勾選下列建議處理 方式並簽註意見:㈠應予核處,並加註違規情節輕重。㈡發函 改進。㈢不予處理。(第2項)有關諮詢會議之議案審查、討 論、諮詢意見彙整及建議方式之處理原則,另訂要點規定。 」第10點規定:「諮詢會議之意見,得供本會委員會議審議 之參考。」被上訴人另依該設置要點第9點第2項規定訂定之 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處理建議作業原則(下稱作業原 則)第2點規定:「涉有違反兒童及少年保護、公序良俗、內 容分級或其他違法情節之節目或廣告內容處理,先提請諮詢 會議討論並作成處理建議後,再提請本會委員會議審議。」 第3點規定:「諮詢會議開會前,本會幕僚單位應先就案件 違法事實與法律構成要件之涵攝作分析整理;諮詢會議可參 考幕僚單位之分析意見,協助審酌及確認個案事實與法規範 構成要件是否相符及其可能造成之影響,以作成處理建議, 其餘涉及行政裁罰之裁量等,仍由本會委員會議依職權為之 。」第4點規定:「本會就諮詢會議所提處理建議作業原則 如下:㈠獲過半數出席諮詢委員共識之處理建議,依其建議 提請本會委員會議審議。㈡未獲過半數出席諮詢委員共識之 意見,其處理建議『予以核處』加上『發函改進』意見之人數, 合計多於『不予處理』者,以『發函改進』處理建議提請本會委 員會議審議。㈢出席諮詢委員提供之處理建議,因票數相同 致無法依前述原則作成處理建議時,會議主持人得對該議案 重新討論。本款所稱票數相同情形指:⒈『予以核處』加上『發 函改進』與『不予處理』處理建議票數相同。⒉『予以核處』之違 法情節處理建議票數相同。㈣未獲過半數出席諮詢委員共識 且無第2款之情形,或經重新討論票數仍然相同時,得依會 議主持人意見,擬訂處理建議提請本會委員會議審議。」第 5點規定:「本會委員會議之決議與諮詢會議處理建議不同 時,得將該決議內容提供諮詢會議討論案件參考。」上述設 置要點及作業原則,為被上訴人依行政程序法第159條規定 就機關內部組織及業務處理方式所訂頒之行政規則,依其規 定可知,被上訴人於法定組織及程序之外,另行設置諮詢會 議及規定其作業程序,目的係藉由專家學者、公民團體代表 、內容製播實務工作者之參與,廣納社會多元觀點,於處理 涉及違反兒童及少年保護、公序良俗、內容分級或其他違法 情節之節目內容時,應先組成19名諮詢委員之諮詢會議,經 諮詢委員至少2分之1出席開會,參考被上訴人幕僚單位就案 件違法事實與法律構成要件涵攝所提出分析整理進行審查討 論並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後,如獲過半數出席諮詢委員共識作 成應予核處、發函改進或不予處理之處理建議,依其建議提 請被上訴人之委員會議審議,供被上訴人之委員會議審議時 參考。 (四)經查,上訴人播送系爭節目播出之系爭新聞內容,經系爭諮 詢會以超過總數19位諮詢委員2分之1的13位委員出席開會, 其中有10位委員,即超過諮詢委員總數及出席委員的半數, 認定系爭新聞內容違反衛廣法第27條第3項第4款規定,應依 同法第53條第2款規定核處,送請被上訴人審議參考並作成 原處分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證據相符。 原判決依此論明:系爭新聞內容播送案59可資查證之具體事 實陳述內容,超過疾管署新聞公布之活動資訊部分,未說明 如何查證其內容為真或如何盡其合理查證之義務,僅依臆測 即予播送,誤導視聽大眾對防疫訊息之認知,足以引起一般 民眾對疫情之恐慌,對公共利益有所損害,確有違反衛廣法 第27條第3項第4款之情事,且經系爭諮詢會討論後,以出席 13位中10位諮詢委員之共識作成應依同法第53條第2款予以 核處之建議,經被上訴人審議參考後決議作成原處分,程序 核無不合,所裁處之罰鍰亦合於裁量基準,並無違誤等情, 經核與卷內證據亦無不符,也無違反論理法則、經驗法則、 證據法則,抑或理由矛盾、理由不備等情事,且參前開規定 及說明,並無違誤。原判決據以駁回上訴人之訴,於法並無 不合。上訴意旨主張系爭新聞內容縱有所誤,僅涉及案59一 人,與公共利益無涉,原判決認定違法不備理由云云,無非 執其個人主觀見解,就原審認定事實、證據取捨之職權行使 事項為指摘,指摘為不當,並無足採。又本院為法律審,依 行政訴訟法第254條第1項規定,原則上應以高等行政法院判 決確定之事實為判決基礎,故當事人不得主張新事實或提出 新證據方法資為向本院提起上訴之理由。上訴意旨另主張原 判決漏未審酌並敘明系爭諮詢會之組成,是否合於設置要點 第7點規定等語,經核乃上訴人於原審言詞辯論終結後提出 之新攻擊防禦方法,本院無從加以斟酌,併予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4-12-10

TPAA-112-上-329-2024121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