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

共找到 29 筆結果(第 21-29 筆)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分配表異議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31號 上 訴 人 謝三郎 訴訟代理人 湯文章律師 被 上訴 人 林達三 訴訟代理人 劉彥呈律師 複 代 理人 紀岳良律師 當事人間請求分配表異議之訴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4 月3日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296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於113年11月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 實 一、被上訴人主張:訴外人花蓮縣吉安鄉農會於民國111年7月19 日聲請對訴外人賴貞良所有坐落花蓮縣○○鄉○○段00000號、0 00-0號、000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強執執行,經原審以1 11年度司執字第14243號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案件 )執行;伊於111年10月28日對賴貞良聲請強制執行,經併 入系爭執行案件,嗣系爭土地經拍定,並製作分配表(下稱 系爭分配表),但系爭分配表項次6中上訴人受分配之新台幣 (下同)60萬元本息(計至112年6月8日止為789,452元,下稱 系爭債權)及項次3中按比例計算之執行費用4,800元(下稱系 爭執行費),不屬受第2順位抵押權擔保之債權,無從認定賴 貞良確有積欠上訴人並負擔執行費,依抵押權從屬性,應自 系爭分配表中剔除等情,求為系爭債權、系爭執行費應自系 爭分配表剔除;將剔除部分改分配予伊之判決。原審判決系 爭債權、系爭執行費自系爭分配表剔除,不得列入分配,並 駁回其餘之訴(駁回部分未經被上訴人上訴而確定),上訴人 就不利部分上訴,被上訴人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二、上訴人則以:賴貞良曾於105年7月20日以花資登字第OOOOOO 號設定抵押權(下稱系爭抵押權)予伊,伊借300萬元予賴 貞良,系爭債權並經賴貞良於105年8月15日開立本票,系爭 債權為損害賠償總額預定之違約金,亦屬系爭抵押權擔保之 債權,伊僅以300萬元借款所生657萬元違約金中之60萬元作 為損害賠償金額等情置辯。並聲明:原判決不利於上訴人部 分廢棄,上廢棄部分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駁回。   三、不爭執事項:  ㈠賴貞良於105年7月20日與上訴人簽訂借款承諾書,向上訴人 借款300萬元,賴貞良並簽有票號為296714之本票及收據。  ㈡賴貞良於同日以系爭土地設定系爭抵押權予上訴人,系爭抵 押權設定契約書第18欄擔保債權總金額為360萬元,第19欄 擔保債權種類及範圍則為「債務人與債權人於民國105年7 月20日之金錢消費借貸」。  ㈢被上訴人對上訴人原審所提被證1、2(書狀誤載為原證1、2) 形式真正不爭執。  ㈣系爭執行案件,執行法院將未分配之案款4,776,197元(其中 28,800元為系爭分配表項次3執行費,4,747,397元為系爭分 配表項次6之債權)以原審112年度存字第141號提存書辦理 提存。 四、本院判斷:   被上訴人主張系爭債權非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系爭債 權、執行費均應自系爭分配表剔除,為上訴人否認,並以系 爭債權為賴貞良300萬元借款未清償所生之損害賠償金額, 亦為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云云為辯。經查:  ㈠關於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  1.查系爭抵押權設定之時間為105年7月20日,而系爭抵押權設 定契約書第19條記載所擔保之債權種類及範圍係記載「債務 人與債權人於民國105年7月20日之金錢消費借貸」,有花蓮 縣花蓮地政事務所112年11月22日花地所登字第OOOOOOOOOO 號函暨所附系爭抵押權設定契約書在卷(原審卷53-65頁) 。依系爭抵押權設定契約書所載,對照兩造不爭執事項㈠之 借款承諾書、票號296714號本票、收據,可知系爭抵押權設 定之原因,係賴貞良於105年7月20日向上訴人借款300萬元 ,同時設定系爭抵押權並簽發本票予上訴人,準此,系爭抵 押權應僅擔保賴貞良與上訴人間上述300萬元金錢消費借貸 之債權。  2.依系爭抵押權設定契約書第22欄利息(率)、第23欄遲延利息 (率)、第24欄違約金,均明載「無」(原審卷第61頁)等,即 足認定系爭抵押權設定之時,賴貞良所承認系爭抵押權所及 之債權,應僅限於兩造不爭執事項㈠之借款承諾書、票號296 714號本票、收據,而不及於系爭抵押權設定當日尚未發生 超過300萬元消費借貸契約以外之其它債權,亦無另擔保300 萬元消費借貸契約以外違約金之意,否則即不會於上述第24 欄違約金部分,明白約定為「無」。  3.次查,上訴人於原審執行法院所提參與分配之60萬元本票, 賴貞良簽發之日期為105年8月15日,與上開抵押權設定契約 書、借款承諾書、收據所簽立之日期105年7月20日顯有不同 ,本不得列入分配表,則原審執行法院未審酌系爭抵押權所 擔保之範圍,逕依台灣苗栗地方法院111年度司促字第1242 號支付命令(111年度14243號執行卷第156頁)將該60萬元本 票所載之債權,列入分配表,即有未洽。  4.上訴人雖上訴後另抗辯,系爭債權為賴貞良300萬元借款未 清償所生之損害賠償,亦為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解釋 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真意云云,並以系爭抵押權設定契約 書第25欄中「因債務不履行而發生之損害賠償」、第26欄申 請登記以外之約定事項3.所載「於實際貸放時另立借據或支 票或本票」及借款承諾書為據。但查:系爭抵押權之抵押權 設定契約書第24欄就違約金部分係記載「無」,而系爭土地 之第1類謄本(即經公示之系爭抵押權記載),就違約金約定 ,亦記載為「無」(執行卷第28、30、32頁),上客觀公示登 記已相當明確,且與系爭抵押權設定契約書所載相符,準此 ,即足認定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並不及於上訴人依借 款承諾書所抗辯之違約金,亦無上訴人抗辯解釋當事人意思 表示應探求真意之問題。  5.至上訴人另依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395號民事判決, 抗辯應審酌申請登記以外之約定事項云云,但查,上最高法 院之判決意見,係以最高限額抵押權為基礎,與系爭抵押權 為普通抵押權不同,且係就法定遲延利息表示意見,與上訴 人抗辯系爭債權屬違約金,且第1類登記謄本並未有違約金 約定記載之情形不同,並不得比附援引,上訴人上項抗辯, 亦無可取。  五、綜上,本件被上訴人主張系爭債權非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 權,為可採,上訴人所辯均無可取。從而,被上訴人依強制 執行法第41條第1項規定,請求剔除系爭分配表中之系爭債 權、系爭執行費,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原審判決剔除系爭 債權、執行費,於法並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不當, 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其上訴。 六、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事證,經本院 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尚不生影響,無逐一論述之必要,附 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陳真真                法 官 李水源                法 官 詹駿鴻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書記官 徐錦純

2024-11-20

HLHV-113-上易-31-20241120-1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排除侵害等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字第1號 上 訴 人 蕭雪花 訴訟代理人 蕭雪玉 被 上訴 人 胡秋鳳 訴訟代理人 游櫻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排除侵害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10 月31日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18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被上訴人為訴之追加,本院於113年10月14日言詞辯論終判 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主文第一項更正為:上訴人應將安裝於門牌號碼花蓮縣○○ 市○○路000巷00號及OO號房屋正面牆面上之電錶(00-00-0000-00 -0),向同市○○段00地號土地(或上開門牌號碼OO號房屋)方向 挪移14公分。 上訴及其餘追加之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上訴人主張:坐落花蓮縣○○市○○段00地號土地(下稱OO地 號)及其上同段OOO建號建物(門牌號碼:○○市○○路000巷00 號,下稱OO號房屋或被上訴人房屋)為伊所有,上訴人為其 鄰地(同段OO地號)暨其上鄰屋(同段OOO建號建物,門牌 號碼:○○市○○路000巷00號,下稱OO號房屋或上訴人房屋) 之所有權人。因上訴人房屋之電錶00-00-0000-00-0(下稱 系爭電錶)安裝於被上訴人房屋正面牆柱上,妨礙其排水管 設置,爰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之規定,訴請上訴人挪移系爭 電錶等語。並聲明:上訴人應將系爭電錶向00地號土地(或 上訴人房屋)方向挪移10公分(見原審卷二第257頁);嗣 於本院為訴之追加,擴張聲明請求上訴人應將系爭電錶向00 地號土地(或上訴人房屋)方向挪移15.5公分(見本院卷一 第144頁、第155頁、卷二第209頁)。 二、上訴人則以:伊於民國97年間買進00號房屋時即有系爭電錶 設置,應是被上訴人因改建00號房屋廚房有越界00地號之嫌 ,故同意00號房屋前屋主裝設系爭電錶,此屬被上訴人與前 屋主間利益交換行為;被上訴人未對越界之系爭電錶即時提 出異議,經14年後方為異議,已逾時效;況被上訴人將屋前 法定空地砌牆增建室內車庫時,越界至前方同市○○段0000地 號公有地(下稱0000地號公有地)上,致設置於該牆柱上之 系爭電錶亦突出於界外之公有地,被上訴人既非公有地所有 權人,自無權請求拆移。又被上訴人利用增建室內車庫砌牆 時,逾越界址將00地號所屬地界約12公分之水泥橫樑占為己 有,兩造房屋共用牆應以原始起造之基本數據為準,不同意 地政機關測量結果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被上訴人之訴 駁回。 三、原審判決命上訴人應將系爭電錶向00地號土地(或00號房屋 )方向挪移10公分。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聲明:廢棄原判 決,駁回被上訴人之訴;被上訴人於本院為訴之追加,擴張 聲明如前所述,並答辯聲明:駁回上訴。 四、本件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一第213頁至第214頁):  ㈠00地號土地及00號房屋為被上訴人所有,被上訴人係92年遷 入使用至今。  ㈡00地號土地及00號房屋為上訴人所有,上訴人係於97年5月5 日遷入使用至今。  ㈢系爭電錶係於62年4月1日新設,最近一次申請復電日期為96 年12月25日,97年5月6日過戶給上訴人,復電後至今無申請 與電錶裝置有關事項。  ㈣系爭電錶於上訴人97年5月5日遷入00號房屋時,已設置在兩 造房屋一樓共用牆柱如原審卷一第283頁照片所示,該電錶 確切坐落於0000地號公有地之上方。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 ,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民法第767條第1項 前、中段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 應就其事實有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亦有明文;又 主張法律關係存在之當事人,須就該法律關係發生所須具備 之特別要件,負舉證責任。原告於起訴原因已有相當之證明 ,而被告於抗辯事實並無確實證明方法,僅以空言爭執者, 當然認定其抗辯事實之非真正,而應為被告不利益之裁判。  ㈡被上訴人主張其為00地號土地及00號房屋之所有權人,系爭 電錶裝設在兩造房屋0樓的共用牆柱上等情,業據其提出土 地及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現場照片數幀為據,並經原審囑 託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下稱花蓮地政事務所)派員會同 履勘測量,製有勘驗筆錄、現場照片及花蓮地政事務所112 年9月20日函檢送之土地複丈成果圖在卷可憑(見原審卷二 第127頁至第129頁),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㈢上訴人雖以系爭電錶係被上訴人同意00號房屋前屋主裝設, 屬利益交換行為,且迄至本件起訴時已逾時效,被上訴人不 得請求移除等語置辯。惟上訴人就其所述之利益交換乙節, 未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而系爭電錶設置於兩造房屋1樓 共用牆柱上,縱使被上訴人同意系爭電錶跨越共用牆柱中心 線設置,且在上訴人92年間買受00號房屋後仍繼續容任使用 迄提起本件訴訟時為止,未曾收取任何費用,而成立所謂之 使用借貸關係,亦因系爭電錶裝設位置阻礙被上訴人在歸屬 其權利部分之共用牆柱上施設排水管,而兩造訴訟代理人自 108年間起交惡,迄今有多起訴訟案件(見原審卷一第37頁 至第58頁、第383頁至第386頁、卷二第195頁至第203頁,本 院卷一第363頁至第368頁、第377頁至第378頁),上訴人於 本案中亦明確表達不同意被上訴人使用原排水管解決00號房 屋之排水問題(見本院卷一第215頁),則被上訴人因有使 用共用牆柱施設排水管之必要,其依民法第472條第1款約定 終止使用借貸關係(見原審卷一第339頁至第341頁,本院卷 二第211頁),即無不合。再者,系爭電錶(動產)非房屋 構成部分,其安裝與民法第796條第1項越界建築(不動產) 規定之要件顯不相合,縱被上訴人於系爭電錶設置之時未即 提出異議,甚至長期容任迄至本件起訴時長達數年,仍無上 開條項適用餘地,上訴人以此為由,拒絕移除或變更,尚無 可採。 ㈣上訴人另抗辯系爭電錶突出設置於00、00地號土地界外之000 0地號公有地上方(見原審卷一第303頁),被上訴人無權排 除公有地上之系爭電錶。然查,被上訴人與00號房屋前屋主 於兩造房屋相鄰處砌牆並於屋前建蓋共用牆柱時,各將原騎 樓改建闢為室內空間,該改(增)建包括共用牆柱部分已與 原房屋合而為一,而不具有構造上及使用上獨立性,各為00 、00號房屋所有權擴張之範圍,是上訴人00號房屋之系爭電 錶有無使用共用牆柱之權利,當以兩造就共用牆柱利用範圍 為判斷基準,兩造對於共用牆柱使用方式既生爭議而無從協 議,即應依兩造土地界址劃分其各自使用範圍,始為合理。 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以兩造土地界址之中心 線為準,請求上訴人將系爭電錶往00號房屋方向遷移,騰出 歸屬被上訴人權利部分之共用牆柱空間以設置00號房屋排水 管,自屬有據。又此之請求雖影響上訴人之利益,然非以損 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應不構成權利濫用,併此敘明。  ㈤查00、00地號土地界址爭議,前經上訴人聲請花蓮地政事務 所鑑界並於112年11月8日辦理完竣製有鑑界成果圖可參(見 本院卷一第181頁至第183頁)。原審囑託測量系爭電錶占用 牆面位置時,花蓮地政事務所因未作現況界址認定,僅以共 用牆柱中心線施測,其認系爭電錶分別坐落00地號一側約9 公分、00地號一側約10公分之結果(見原審卷二第129頁112 年花測字001700號土地複丈成果圖),因與實際界址不符, 而無可採,有關牆柱坐落疑義仍應以現場鑑界成果為準等情 ,有該所113年2月23日花地所測字第1130002042號、113年2 月26日花地所測字第1130001787號函可憑(見本院卷一第18 1頁至第185頁)。又00、00地號土地界址是否位於兩造房屋 正面牆柱之中間線疑義,經花蓮地政事務所113年4月30日至 現場檢測,發現兩造房屋騎樓之牆面前後端厚度不一(見本 院卷一第313頁圖示),00、00地號界址未與兩造房屋正面 牆柱之中間線等齊,故依主建物之地籍線施測,確認兩地界 址點位在正面牆柱中間線往00地號土地(00號房屋)偏移4 公分之位置,有該所113年5月29日花地所測字第1130006089 號函及抓界成果圖可參(見本院卷一第311頁、第313頁)。 上訴人雖不服花蓮地政事務所112年11月8日鑑界成果聲請再 鑑界,然在地政事務所更正原複丈成果或花蓮縣政府辦理改 樁之前,該地政人員本於專業所為之鑑界測量結果(本院卷 一第183頁),既無顯不可信之處,本院應予尊重,則花蓮 地政事務所循該鑑界成果確認之00、00地號地籍線,並依此 測量確認兩地界址點位於正面牆柱中間線往00地號土地(00 號房屋)偏移4公分之結果,洵屬可採。被上訴人於本院請 求上訴人應將系爭電錶向00地號土地(或上訴人房屋)方向 挪移14公分,即屬有據,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不應 准許。 ㈥上訴人一再抗辯被上訴人房屋1樓室內車庫之牆面占用00地號 土地,並以現實屋況與花蓮地政事務所提供之土地調查表之 界址標示不符,聲請位置測量(見本院卷二第31頁)。然查 ,00號、00號房屋之原始建物於完工查驗後已核給使用執照 辦理登記,該共用牆壁中心線為兩地界址所在。花蓮地政事 務所以113年5月29日花地所測字第1130006089號回覆本院之 內容,係該所於113年4月30日至現場勘查後,以「主建物」 共用牆壁中線為界(與地籍調查表所示牆壁中相符)之施測 結果,而非以有爭議之騎樓增砌之牆面為基準,此合於土地 鑑界依據地籍調查表及地籍圖成果施測之規則,有該所113 年7月15日花地所測字第1130007118號、113年8月23日花地 所測字第1130009349號函可稽(見本院卷二第55頁至第59頁 、第171頁至第172頁),該施測結果應屬有據。上訴人另聲 請向花蓮縣政府建築管理科查明被上訴人增建水泥牆面是否 逾越分界線中間線,然該單位非測量機關,無法協助認定( 見本院卷二第19頁花蓮縣政府113年6月26日府建管字第1130 122053號函),且原始建築圖說已據上訴人提出並供地政事 務所於測量時審酌,而上訴人所述之屋簷下方橫樑消失及砌 牆之厚度,與地界線之移動並無關聯,此不影響本案鑑界成 果,上訴人未指出本件測量依「主建物」之牆壁中為界施測 ,有何違反地籍調查表之瑕疵存在,則其否認地政機關所測 量結果之正確性,自無可採。 六、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於原審請求 及本院擴張請求上訴人將系爭電錶挪移如主文第1項所示, 自屬有據,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 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被上訴人追加之訴為部分有 理由、部分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9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劉雪惠(主筆)                法 官 廖曉萍                法 官 鍾志雄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l項 但書或第2項(詳附註)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 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香君 附 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第2項):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2024-11-19

HLHV-113-上-1-20241119-2

司聲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發還擔保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聲字第84號 聲 請 人 王朝毅 相 對 人 花亦如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發還擔保金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109年度存字第179號擔保提存事件,聲請人所提存之擔保金 新臺幣1,350,000元,准予返還。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返還擔保金,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4條之規定, 須符合:⑴應供擔保之原因消滅者;⑵供擔保人證明受擔保利 益人同意返還者;⑶訴訟終結後供擔保人證明已定20日以上 之期間催告受擔保利益人行使權利而未行使,或法院依供擔 保人之聲請,通知受擔保利益人於一定期間內行使權利並向 法院為行使權利之證明而未證明者之要件,法院始得裁定返 還擔保金。次按所謂「訴訟終結」,在因假扣押或假處分所 供擔保之場合,因該擔保係為保障受擔保利益人因該假扣押 或假處分所受損害而設,倘執行法院已依假扣押或假處分裁 定為假扣押或假處分之執行,則在供擔保人撤回假扣押或假 處分之執行前,受擔保利益人所受損害仍可能繼續發生,損 害額既尚未確定,自難強令其行使權利,必待供擔保人已撤 回假扣押或假處分之執行,始得謂為訴訟終結,最高法院87 年度台抗字第234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相對人間假處分事件,前依鈞 院109年度全字第16號民事裁定,為擔保假處分,曾提供如 主文所示之擔保金,並以鈞院109年度存字第179號提存事件 提存在案。茲因訴訟已終結,復經聲請人聲請鈞院定20日以 上之期間對相對人就催告相對人行使權利之通知為公示送達 ,經鈞院以113年度司聲字第53號民事裁定准為公示送達, 並提出鈞院109年度存字第179號提存書、109司執全字第40 號函、公示催告公告、存證信函等影本及裁定確定證明書及 110年度重訴字第9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111年度 重上字第15號判決暨確定證明書等,而相對人經鈞院裁定就 限期行使權利之通知經公示送達後迄未行使權利,爰聲請發 還前開擔保金等語。 三、經查,本院依職權調閱109年度存字第179號、109年度司執 全字第40號、110年度重訴字第9號全卷及113年度聲字第53 號等相關卷宗審核,與聲請人主張相符。再查相對人已另因 上開假處分之本案訴訟事件勝訴而向本院聲請撤銷假處分, 經本院以112年度全聲字第3號裁定撤銷假處分之執行並經花 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辦理塗銷查封登記完畢(109年度司執 全字第40號卷第48頁至第54頁)。是以聲請人雖未撤回假處 分之執行,惟相對人既已向本院為撤銷假處分之聲請並經本 院為准許之裁定,且相對人亦執該裁定向本院聲請花蓮縣花 蓮市地政事務所塗銷原聲請人聲請之假處分登記完畢,已生 與聲請人撤銷假處分同一效果即受擔保利益人所受損害已不 會繼續發生,按諸上開說明,應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4條 第1項第3款所定之「訴訟終結」情形。末以經本院裁定將催 告相對人行使權利之通知為公示送達迄今,相對人迄未就假 處分之本案損害對聲請人提起訴訟,有本院索引卡查詢-當 事人姓名查詢乙紙在卷可參。從而,聲請人聲請發還本件擔 保金,經核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台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6  日             司法事務官 易新福

2024-11-16

HLDV-113-司聲-84-20241116-1

聲自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109號 聲 請 人 馬月齡 許晶茹 共 同 代 理 人 洪銘憲律師 被 告 鍾美珍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背信等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113 年度上聲議字第6422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原不起訴處分案號:臺 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續字第38號),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告訴人不服上級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認再議為無理由 之駁回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10日內委任律師提出理由 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法院認為准許提 起自訴之聲請為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駁回之,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1第1項、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本 案聲請人馬月齡、許晶茹以被告鍾美珍涉犯背信罪,向臺灣 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告訴,經新 北地檢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3月13日以112年度偵續字第38 號為不起訴處分後,聲請人不服,對原不起訴處分聲請再議 ,經臺灣高等檢察署(下稱高檢署)檢察長於113年6月27日 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6422號處分書,以聲請人再議之聲請 為無理由而駁回再議,駁回再議處分書於113年7月2日補充 送達馬月齡、許晶茹,聲請人馬月齡、許晶茹於113年7月11 日委任律師具狀向本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等情,有聲請人所 提刑事自訴狀上所蓋本院收狀戳日期及送達證書在卷可稽, 故聲請人馬月齡、許晶茹所為聲請,尚未逾上開規定之10日 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二、聲請意旨如附件刑事自訴狀所載。   三、按立法者為維持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 機制,並賦予聲請人提起自訴之選擇權,爰在我國公訴與自 訴雙軌併行之基礎上,將交付審判制度適度轉型為「准許提 起自訴」之換軌模式,而於112年5月30日將刑事訴訟法第25 8條之1第1項原規定之「聲請交付審判」修正通過為「聲請 准許提起自訴」。又關於准許提起自訴之審查,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3修正理由指出:「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心證 門檻、審查標準,或其理由記載之繁簡,則委諸實務發展」 ,未於法條內明確規定,然觀諸同法第258條之1、第258條 之3修正理由可知,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仍屬「對於檢察 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制」,其重點仍在於審 查檢察官之不起訴處分是否正確,以防止檢察官濫權。而刑 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檢察官依偵查所得之證據, 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者,應提起公訴。」此所謂「足認被告 有犯罪嫌疑者」,乃檢察官之起訴門檻需有「足夠之犯罪嫌 疑」,並非所謂「有合理可疑」而已,詳言之,乃依偵查所 得事證,被告之犯行很可能獲致有罪判決,具有罪判決之高 度可能,始足當之。基於體系解釋,法院於審查應否裁定准 許提起自訴時,亦應如檢察官決定應否起訴時一般,採取相 同之心證門檻,以「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為審查標準,並 審酌聲請人所指摘不利被告之事證是否未經檢察機關詳為調 查或斟酌,或不起訴處分書所載理由有無違背經驗法則、論 理法則及證據法則,決定應否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再刑事訴 訟法第258條之3第4項雖規定法院審查是否准許提起自訴案 件時「得為必要之調查」,揆諸前開說明,裁定准許提起自 訴制度仍屬「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 制」,調查證據之範圍,自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 不可就聲請人所新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可蒐集偵查卷 以外之證據,應依偵查卷內所存證據判斷是否已符合刑事訴 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否則將使 法院身兼檢察官之角色,而有回復糾問制度之疑慮,已與本 次修法所闡明之立法精神不符,違背刑事訴訟制度最核心之 控訴原則。 四、經查,原不起訴處分及再議駁回處分之意旨,已清楚述明認 定被告並未構成告訴意旨所指犯罪之證據及理由,並經本院 調取全案偵查卷宗核閱無訛,是檢察官調查證據、採認事實 確有所據。聲請意旨雖仍指摘被告早於110年1月25日在尚未 取得110年2月2日之協議書時,即已向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 所辦理土地他項權利之刪除,足證被告於此期間係以話術詐 欺聲請人馬月齡,以利於110年2月2日取得該協議書云云, 惟查,聲請人馬月齡等人於109年11月9日共同至本案土地登 記名義人即鄭月春、林興正、鄭東陽之代理人林政豪律師之 事務所商議如何塗銷本案抵押權並償還聲請人馬月齡等人之 債權等事,至110年2月2日簽署協議書時,聲請人馬月齡等 人已然同意將本案抵押權以160萬元之價格塗銷甚明,自難 認被告有何違背任務之行為等情,業據原不起訴處分書說明 認定之理由(見原不起訴處分書三、㈠、㈡),核無違反論理 法則、經驗法則之情。 五、綜上,本件聲請意旨所指被告涉背信罪嫌云云,原偵查、再 議機關依偵查所得證據,認定被告犯罪嫌疑不足,而先後為 不起訴處分及再議駁回處分,核其理由,洵無違背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或其他證據法則之情形,其認事用法亦未見有何 違法或不當之處。聲請人猶執前詞,指摘原不起訴處分及再 議駁回處分為不當,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昭筠                              法 官 林建良                                        法 官 施吟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蘇 泠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2024-11-06

PCDM-113-聲自-109-20241106-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國字第1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劉宜盈 被 上訴 人 即 被 告 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 法定代理人 洪淑麗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0月4日 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查本件訴訟標的價額為新臺 幣1,000,000元,應徵上訴審裁判費新臺幣16,350元,未據上訴 人繳納,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限上訴人於 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如數補繳,逾期不繳,駁回其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可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須按他造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 1,000元(若經合法抗告,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併受抗告法院 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莊鈞安

2024-10-30

HLDV-113-國-1-20241030-2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給付委任報酬等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370號 上 訴 人 江良華 訴訟代理人 許丕駿律師 林政雄律師 被 上訴 人 林丕河 訴訟代理人 湯文章律師 楊晴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委任報酬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 2年1月18日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第二審更審判決(110年度上 更一字第1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除假執行部分外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於民國103年5月15日與伊訂定○○ 縣○○鄉○○段申請特定專用區變更編定委任合約書(下稱系爭 契約),委託伊將坐落○○縣○○鄉○○段93地號等56筆土地(下 稱系爭土地)依相關法令進行土地之規劃及用地變更編定, 並負責完成國際觀光旅館用地變更事宜(下稱系爭委託事項 ),於取得核准變更文後,被上訴人應於100天內給付伊委 託報酬新臺幣(下同)1,050萬元(下稱系爭報酬)。嗣花 蓮縣政府於108年3月7日同意系爭土地之變更編定,伊於同 年4月9日向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下稱花蓮地政事務所) 申請辦理系爭土地變更編定登記,完成委託事項,被上訴人 自應給付伊系爭報酬,並返還伊為擔保履約所交付如原判決 附表所示本票(下稱系爭本票)等情,依系爭契約第6條之1 、第17條之1約定或民法第179條規定,求為命被上訴人給付 1,050萬元及自108年4月11日起加計法定遲延利息,並返還 系爭本票之判決。 二、被上訴人則以:系爭契約約定上訴人應完成系爭委託事項, 始得請求給付系爭報酬。上訴人僅辦理完成「一般旅館用地 變更事宜」,自不得請求給付系爭報酬,且應依系爭契約第 16條、第17條約定,返還作業費用1,050萬元(下稱系爭作 業費用),伊並得以之與上訴人之系爭報酬債權為抵銷等語 ,資為抗辯。 三、原審廢棄第一審所為上訴人勝訴之判決,改判駁回其在第一 審之訴,理由如下:  ㈠被上訴人於103年5月15日與上訴人訂立系爭契約,委託上訴 人完成系爭委託事項,於取得核准變更文後,被上訴人應於 100天內給付上訴人系爭報酬;被上訴人已給付上訴人系爭 作業費用,上訴人則簽發系爭本票交由兩造選定之訴外人陳 志峰律師保管;花蓮縣政府於108年3月7日同意辦理系爭土 地之變更編定,上訴人於同年4月9日向花蓮地政事務所申請 辦理系爭土地變更編定登記完成,惟系爭土地迄未變更為國 際觀光旅館用地,為兩造所不爭執。  ㈡依證人簡美惠之證述,至多僅能證明上訴人於系爭契約簽定 後知悉僅有以一般旅館申請,方能符合花蓮縣政府重大投資 案審查資格,為達到系爭契約第6條所載第3期作業費用之給 付條件,遂決定先以一般旅館名義向花蓮縣政府申請重大投 資案之審核,之後再向交通部觀光局提出國際觀光旅館之申 請,以完成「國際觀光旅館用地變更事宜」,然無法證明兩 造有合意將系爭契約第2條所定委託事項由「負責完成國際 觀光旅館用地變更事宜」變更為「負責完成一般旅館用地之 變更事宜」。  ㈢以一般旅館項目向花蓮縣政府申請納入花蓮縣政府重大投資 案件,與向交通部觀光局申請辦理國際觀光旅館,本得並行 不悖,在申請案均符合兩者申請條件、審核規範等相關法令 情形下,亦無法規禁止兩者間不得轉換變更。是縱被上訴人 透過興辦計畫書、花蓮縣政府函文、電子郵件及於103年9月 18日出席審查會議,知悉需以一般旅館作為申請項目始符合 申請花蓮縣重大投資案之資格,而未反對上訴人以一般旅館 項目向花蓮縣政府申請將前開興辦計畫納入花蓮縣政府重大 投資案件,然此至多僅能證明被上訴人同意上訴人上開申請 ,尚無從據此推論兩造間至遲於103年9月18日前已合意變更 系爭契約第2條之委託事項。  ㈣被上訴人與上訴人訂立系爭契約,係委託上訴人完成系爭委 託事項,上訴人既尚未完成將系爭土地變更為國際觀光旅館 用地事宜,自不得依系爭契約第6條之1約定請求被上訴人給 付系爭報酬。  ㈤系爭本票係為擔保系爭契約之履行,為兩造所不爭,上訴人 既未完成系爭委託事項,則受託律師基於系爭契約之約定保 管系爭本票,即非無法律上原因。故上訴人依系爭契約第17 條之1之約定、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上訴人返還系爭本 票,亦為無理由。 四、本院之判斷:   按當事人之一方因可歸責於他方之事由,致不能給付者,得 請求對待給付。但其因免給付義務所得之利益或應得之利益 ,均應由其所得請求之對待給付中扣除之。民法第267條定 有明文。查上訴人依系爭契約之約定,應完成之委託事項為 將系爭土地變更為國際觀光旅館用地,而上訴人僅完成一般 旅館用地之變更事宜,迄未完成系爭委託事項等情,固為原 審所認定。惟上訴人於事實審主張:交通部制定之「觀光旅 館業管理規則」原無關於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審核興辦事 業計畫等相關規定,故伊當時乃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 則」及「花蓮縣非都市土地申請變更為遊憩用地興辦事業計 畫審查作業要點」之規定向花蓮縣政府辦理委託事項。而被 上訴人遲未辦理系爭土地交換事務,致伊遲至105年6月2日 方能著手進行系爭土地使用地類別之變更編定。詎交通部於 同年1月28日修訂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新增涉及都市計畫 變更或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之限制規定,又於同年8月26日 修正申請開發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將觀光 旅館興辦事業計畫之土地規模審查由2公頃上修至5公頃,而 系爭土地面積約3.5公頃,故伊現今無法依觀光旅館業管理 規則之規定申請籌設國際觀光旅館業,實乃因可歸責於被上 訴人之事由所致,依民法第267條規定,伊得依系爭契約約 定,請求被上訴人給付系爭報酬等語(見一審卷㈡第104至10 5頁),攸關上訴人未能完成系爭委託事項,是否因可歸責 於被上訴人之事由所致?如是,上訴人得否依民法第267條 規定請求被上訴人給付系爭報酬?乃上訴人之重要攻擊方法 ,自不得恝置不論。原審未予查明審認,徒以上訴人迄未完 成系爭委託事項為由,遽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自有理由不 備之違誤。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 無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彭 昭 芬(主筆) 法官 蘇 芹 英 法官 邱 璿 如 法官 李 國 增 法官 游 悦 晨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王 宜 玲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2024-10-17

TPSV-112-台上-1370-20241017-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國字第1號 原 告 劉宜盈 訴訟代理人 吳明益律師 複 代理 人 彭鈞律師 被 告 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 法定代理人 洪淑麗 訴訟代理人 林立益 陳郁涵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3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坐落花蓮縣○○鄉○○段0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於民國 86年前係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台東農場(下稱台東農 場)之配耕地,同年4月22日分割時即登載為甲種建築用地 ,並於同年9月4日放領予訴外人台東農場場員王○義,伊於1 07年間購買系爭土地並辦妥所有權登記。嗣於110年11月4日 伊出售系爭土地予買受人即訴外人陳○昀並辦理過戶之際, 被告機關以系爭土地「使用地類別登記錯誤」為由,於111 年1月14日以花地所登字第1110000581號函認定系爭土地為 「農牧用地」,並於同年月24日以花地所登字第1110000921 號函(下稱系爭處分)變更系爭土地之使用地類別為農牧用 地。伊不服系爭處分提出訴願,經花蓮縣政府以111年訴字 第41號訴願決定書駁回訴願,伊提起行政訴訟,經臺北高等 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279號(下稱系爭行政訴訟)駁回 在案。 ㈡伊購入系爭土地時,使用地類別為「甲種建築用地」,然經 被告機關於111年1月24日主張登記人員「登記錯誤」而以系 爭處分變更始用地類別為「農牧用地」,伊就此部分之損失 分別為「交易價值之減損」、土地公告現值計算基準以「甲 種建築用地」計算之多繳納「地價稅稅金損失」,上開「交 易價值之減損」部分,非因土地所有權之直接損害,而屬「 純粹經濟上損失」,經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大字第1706號 民事裁定,此部分損害亦屬國賠法第2條第2項之請求範圍, 故而就上開財產上損害部分,伊自得依據國家賠償法(下稱 國賠法)第2條第2項之規定為請求。 ㈢系爭土地之使用地類別雖係因「登記錯誤」而誤載為「甲種 建築用地」,然系爭登記已逾25年未經更動,伊因合理信賴 系爭該土地登記之公信力,而買賣系爭土地,被告機關自應 就伊因登記錯誤所受之損害部分為賠償,或依據信賴保護原 則之價值保障為補償等語。 ㈣爰依國賠法第2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被告應給付 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 二、被告則以: ㈠有關土地登記簿登載土地使用地編定結果,目的在於方便執 行管制之查考,不能代替公告之編定結果作為管制之依據, 其屬事實行為,並非行政處分,故伊就系爭土地於111年辦 理更正登記為農牧用地以前所為甲種建築用地之登載行為, 不僅並非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行為,亦不具有信賴基礎。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大字第1706號民事裁定雖認為國賠法 第2條第2項前段所保護之法益,不以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所定之權利為限,但係以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 行之職務,或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 之方法,侵害人民之利益,人民得依該規定請求國家賠償。 伊並未不法侵害原告財產權,原告仍得使用、收益、處分系 爭土地,且伊所屬公務員,亦無故意違背對於原告應執行之 職務,更未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 原告援引上開裁定主張伊告應負國賠法第2條第2項之國賠責 任,實屬無據。 ㈡再者,系爭土地自花蓮縣政府74年11月15日(74)府地用字第8 6779號公告時,即為農牧用地,而土地登記簿之記載,並非 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依據,故不論是伊於111年辦理系爭土 地使用地類別之更正登記,抑或是111年以前於系爭土地使 用地類別為「甲種建築用地」之記載,均不會侵害原告之權 利,亦不會造成系爭土地交易價值之減損。至於稅捐主管機 關是否依據甲種建築用地計算核課稅捐,致原告多繳納地價 稅等情,因其非屬伊所屬公務員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行為 ,原告自不得據此向伊主張國家賠償。 ㈢又誠如系爭行政訴訟判決書所載:「本件原告主張購買系爭 土地係信賴土地登記簿登記為『甲種建築用地』,以及系爭土 地也因此錯誤記載而有調高地價之情形,然此至多為原告購 買系爭土地之『動機』,不符合信賴保護之構成要件中之『信 賴表現』」,足見原告並未有因土地登記簿所為之登載而受 到損害,退步言之,縱使原告受有損害,亦難謂其所受之損 害與伊所屬公務員就土地登記簿所為之登載行為間具有相當 因果關係。況不動產行情僅係提供作為買賣交易之參考,於 實務上有關不動產買賣成交價格本因個案事實(如:不動產 坐落之位置、大小、方位等)、買賣雙方議價、時機等種種 因素而受影響,不動產買賣價格係決定於買賣雙方個人認知 及接受度,實難以個案之不動產買賣成交價格作互相比較。 相同不動產於不同人間議定交易價格,本難相同,更遑論不 同不動產,故原告以系爭土地附近農舍成交行情主張其受有 損害,當非可採等語,資為抗辯。 ㈣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 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 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國家賠償法第 2條第2項定有明文。國家機關依上開規定負賠償責任,係以 其所屬公務員行使公權力之行為,具違法性為前提要件(最 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864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民事或刑 事訴訟之裁判,以行政處分是否無效或違法為據者,應依行 政爭訟程序確定之,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項亦有明定。足 見行政處分是否無效或違法,應先由行政爭訟程序確定之。 倘行政法院對於行政處分之違法性已有認定,民事或刑事法 院就此即不得再為實體審查而為相左之認定(最高法院93年 度台上字第2014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處分侵害其權益(卷213頁),經原告提 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均遭駁回等情,有系爭行政訴訟判決書可 按,復為兩造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是系爭行政處分之適 法性業已經行政救濟程序確定,本院就此自不得再另為實體 審查而為相歧異之認定,則被告所屬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 公權力時,係依合法有效之行政處分為公權力之正當行使, 欠缺違法性,且無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情事,原告依國家 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訴請賠償,即屬無據。原告另聲請就 實際所受損害送鑑定云云(卷23、213頁),自無調查之必 要,併予敘明。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請求判命如 其聲明所述之事項,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   援用之證據,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   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可文 上列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書記官 莊鈞安

2024-10-04

HLDV-113-國-1-20241004-1

家繼簡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代位分割遺產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簡字第30號 原 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訴訟代理人 張師誠 梁熙 送達代收人 林紫彤 被 告 甲○○ 乙○ 丙○○ 兼 上一 人 訴訟代理人 丁○○ 受 告知 人 戊○○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代位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1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與受告知人繼承自被繼承人己○○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 准予依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訴訟費用由兩造依附表三所示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請求分割遺產之訴,其訴訟標的對於全體共有人(即繼承 人)必須合一確定,雖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原應由同意分 割之繼承人起訴,並以反對分割之其他繼承人全體為共同被 告,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惟債權人基於民法第242條規定 ,乃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自無再以受告知人(即債務人 )列為共同被告之餘地(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92號判 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告既以債權人之地位,代位受告知人 戊○○(下稱受告知人)請求分割遺產,自無以受告知人為共 同被告之必要,合先敘明。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受告知人原積欠原告新臺幣(下同)1,091,237 元及利息尚未清償,經原告前向本院聲請核發112年度司促 字第0000號支付命令確定在案。又被繼承人己○○前於民國11 1年6月14日死亡,被告與受告知人均為被繼承人己○○之繼承 人,其等因繼承所公同共有如附表一所示遺產,迄今仍未協 議分割,受告知人怠於行使分割系爭遺產之權利,致原告債 權無法受償,原告為保全債權,爰依民法第242條、第1164 條規定,代位受告知人請求分割系爭遺產等語。並聲明:如 主文第1、2項所示。 二、被告、受告知人部分:對於本件繼承人人數及繼承標的均無 意見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由直系血親卑親屬為第一順序之 遺產繼承人;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親等近者為先 ;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民法第11 38條第1款、第1139條、第114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繼 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 者,不在此限;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 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民法第1164條、第1151條亦有明 定。此外,繼承人欲終止其間之公同共有關係,惟有以分割 遺產之方式為之,因此將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終止改為分別 共有關係,性質上屬分割遺產方法之一。而遺產分割,依民 法第1164條、第830條第2項之規定,應由法院依民法第824 條命為適當之分配,不受任何共有人主張之拘束。故法院選 擇遺產分割之方法,應具體斟酌公平原則;各繼承人之利害 關係;遺產之性質及價格;利用價值、經濟效用;經濟原則 及使用現狀;各繼承人之意願等相關因素,以為妥適之判決 。 ㈡次按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 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242條定有明文。又代位權之行使,須債權人如不 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其債權即有不能受完全滿足清償之 虞時,始得為之。倘債之標的與債務人之資力有關,如金錢 之債,代位權之行使應以債務人陷於無資力或資力不足為要 件(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157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經查,原告主張其為受告知人之債權人,前對受告知人取得 支付命令之執行名義,又被告與受告知人均為被繼承人己○○ 之合法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己○○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 並無不予分割之協議,亦無法律規定禁止分割之情形,惟受 告知人迄今未請求分割遺產,致無財產足以清償對原告之債 務,顯係怠於行使權利等節,業據其提出土地暨建物登記第 二類謄本、花蓮縣地籍異動索引、本院112年度司促字第000 0號支付命令暨確定證明書、中國信託個人信用貸款申請書 暨約定書、還款交易明細、公務員國民旅遊卡專用申請書、 客戶消費明細表、歷史帳單彙總查詢、戶籍謄本在卷(見本 院卷第23至103頁),並有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於113年3 月27日以花地所登字第1130003361號函覆之土地登記申請書 、登記清冊、繼承系統表、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 明書、戶籍謄本、土地暨建物所有權狀等件為證(見本院卷 第111至139頁),而被告等人於本院113年9月11日最後言詞 辯論期日到庭,就原告主張之前揭事實均不爭執,依家事事 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1項之規定視同自認, 自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是以,原告為保全其債權,依民 法第242條、第1164條之規定,代位受告知人起訴請求本件 分割系爭遺產,於法應屬有據。 ㈣本院審酌系爭遺產之性質、經濟效用、全體共有人之利益, 原告主張依應繼分比例為分割之方案,對各繼承人利益均屬 相當,核屬公平,因認就被繼承人己○○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 遺產,由被告與受告知人按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 別共有,應屬適當。從而,本件原告依民法第242條、第116 4條之規定,代位受告知人起訴請求分割系爭遺產,為有理 由,應予准許,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 。查原告代位受告知人提起本件分割遺產之訴雖有理由,惟 原告實係以保全債權為目的而行使受告知人之遺產分割請求 權,其與被告均因此互蒙其利,故關於本件訴訟費用之負擔 ,依前揭規定,應由原告依受告知人之應繼分比例與被告各 自負擔如附表三所示之訴訟費用,較屬公允,爰判決如主文 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第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   日 家事庭 法 官 陳淑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8   日 書記官 黃馨儀      附表一 編號 種類 遺產內容 面積 權利範圍 1 土地 花蓮縣○○鄉○○段000地號土地 151.75平方公尺 公同共有1分之1 2 房屋 花蓮縣○○鄉○○段000○號建物(門牌號碼:花蓮縣○○鄉○○○街00巷00號) 總面積:57.68平方公尺 公同共有1分之1 附表二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戊○○ 5分之1 2 丙○○ 5分之1 3 甲○○ 5分之1 4 丁○○ 5分之1 5 乙○ 5分之1 附表三 編號 繼承人 訴訟費用負擔比例 1 原告 5分之1 2 丙○○ 5分之1 3 甲○○ 5分之1 4 丁○○ 5分之1 5 乙○ 5分之1

2024-10-02

HLDV-113-家繼簡-30-20241002-1

家繼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代位分割遺產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30號 原 告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伍維洪 訴訟代理人 江怡嫻 蘇偉譽 送達代收人 張薇薇 被 告 甲○○ 乙○○ 丙○○ 上三人共同 送達代收人 丁○○ 被 告 戊○○ 己○○ 庚○○ 辛○○ 壬○○ 上四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癸○○ 受 告知 人 子○○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代位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8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與受告知人繼承自被繼承人丑○○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 准予依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訴訟費用由兩造依附表三所示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按請求分割遺產之訴,其訴訟標的對於全體共有人(即繼承 人)必須合一確定,雖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原應由同意分 割之繼承人起訴,並以反對分割之其他繼承人全體為共同被 告,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惟債權人基於民法第242條規定 ,乃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自無再以受告知人(即債務人 )列為共同被告之餘地(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92號判 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告既以債權人之地位,代位受告知人 子○○(下稱受告知人)請求分割遺產,自無以受告知人為共 同被告之必要,合先敘明。 二、本件被告甲○○、乙○○、丙○○經本院合法通知,均未於最後言 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 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 ,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受告知人積欠原告新臺幣(下同)750,882元及 利息尚未清償,前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北簡字第000 0號判決確定在案。又被繼承人丑○○前於民國110年8月24日 死亡,被告與受告知人均為被繼承人丑○○之繼承人,其等因 繼承所公同共有如附表一所示遺產(下稱系爭遺產),迄今 仍未協議分割,受告知人怠於行使分割系爭遺產之權利,致 原告債權無法受償,原告為保全債權,爰依民法第242條、 第1164條規定,代位受告知人請求分割系爭遺產等語。並聲 明:如主文第1、2項所示。 二、被告、受告知人部分:  ㈠本件被告甲○○、乙○○、丙○○及受告知人經本院合法通知,均 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做任何聲明或陳述。  ㈡被告戊○○:原告主張本件繼承標的包含附表一編號3建物,經 伊向地政事務所詢問,此為臨時申請之建號等語(見本院卷 第380頁)。  ㈢被告己○○、庚○○、辛○○、壬○○委任共同訴訟代理人癸○○則以 :對本件繼承標的及應繼分比例沒有意見等語(見本院卷第 379頁)。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由直系血親卑親屬為第一順序之 遺產繼承人;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親等近者為先 ;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民法第11 38條第1款、第1139條、第114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繼 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 者,不在此限;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 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民法第1164條、第1151條亦有明 定。此外,繼承人欲終止其間之公同共有關係,惟有以分割 遺產之方式為之,因此將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終止改為分別 共有關係,性質上屬分割遺產方法之一。而遺產分割,依民 法第1164條、第830條第2項之規定,應由法院依民法第824 條命為適當之分配,不受任何共有人主張之拘束。故法院選 擇遺產分割之方法,應具體斟酌公平原則;各繼承人之利害 關係;遺產之性質及價格;利用價值、經濟效用;經濟原則 及使用現狀;各繼承人之意願等相關因素,以為妥適之判決 。 ㈡次按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 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242條定有明文。又代位權之行使,須債權人如不 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其債權即有不能受完全滿足清償之 虞時,始得為之。倘債之標的與債務人之資力有關,如金錢 之債,代位權之行使應以債務人陷於無資力或資力不足為要 件(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157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經查,原告主張其為受告知人之債權人,前對受告知人取得 確定判決之執行名義,又被告與受告知人均為被繼承人丑○○ 之合法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丑○○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 並無不予分割之協議,亦無法律規定禁止分割之情形,惟受 告知人迄今未請求分割遺產,致無財產足以清償對原告之債 務,顯係怠於行使權利等節,業據其提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1年度北簡字第0000號宣示判決筆錄暨確定證明書、金融 監督管理委員會111年12月22日金管銀外字第11101491841號 函、土地暨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花蓮縣地籍異動索引、戶 籍謄本、花旗VISA萬事達卡金卡預先核准信用卡申請書在卷 (見本院卷第35至63、83頁),並有花蓮縣花蓮地政事務所 於113年3月14日以花地所登字第1130002808號函覆之土地登 記申請書、權利義務人附表、登記清冊、繼承系統表、財政 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戶籍謄本、理由書、土地 所有權狀、建物所有權狀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85至131頁 )。另原告主張如附表一編號3所示房屋原為未辦理保存登 記之建物,係原告向本院聲請強制執行受告知人財產之程序 中(本院112年度司執字第00000號),經執行法院認定屬獨 立建物,始向地政事務所申請建號等情,亦提出本院113年3 月12日花院胤112司執信00000字第1134002593號函影本附卷 可稽(見本院卷第385至391頁),且據被告戊○○於113年9月 18日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庭陳稱:「我有去地政問,他說這 是臨時申請的建號,確實有這個建號。」等語明確(見本院 卷第380頁),自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是以,原告為保 全其債權,依民法第242條、第1164條之規定,代位受告知 人起訴請求本件分割系爭遺產,於法應屬有據。 ㈣本院審酌系爭遺產之性質、經濟效用、全體共有人之利益, 原告主張依應繼分比例為分割之方案,對各繼承人利益均屬 相當,核屬公平,因認就被繼承人丑○○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 遺產,由被告與受告知人按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 別共有,應屬適當。從而,本件原告依民法第242條、第116 4條之規定,代位受告知人起訴請求分割系爭遺產,為有理 由,應予准許,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 。查原告代位受告知人提起本件分割遺產之訴雖有理由,惟 原告實係以保全債權為目的而行使受告知人之遺產分割請求 權,其與被告均因此互蒙其利,故關於本件訴訟費用之負擔 ,依前揭規定,應由原告依受告知人之應繼分比例與被告各 自負擔如附表三所示之訴訟費用,較屬公允,爰判決如主文 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80條之1、第85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   日 家事庭 法 官 陳淑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8   日 書記官 黃馨儀 附表一 編號 種類 遺產內容 面積 權利範圍 1 土地 花蓮縣○○市○○段0000地號土地 255平方公尺 公同共有1分之1 2 房屋 花蓮縣○○市○○段0000○號建物(門牌號碼:花蓮縣○○市○○街00巷00號) 總面積:91.34平方公尺 公同共有4分之2 3 房屋 花蓮縣○○市○○段0000○號建物(門牌號碼:花蓮縣○○市○○街00巷00號) 門廊:5.53平方公尺 公同共有4分之2 4 存款 花蓮二信(新臺幣66,078元) -- 公同共有1分之1 附表二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子○○ 7分之1 2 甲○○ 21分之1 3 乙○○ 21分之1 4 丙○○ 21分之1 5 己○○ 7分之1 6 庚○○ 7分之1 7 辛○○ 7分之1 8 戊○○ 7分之1 9 壬○○ 7分之1 附表三 編號 當事人 訴訟費用 負擔比例 1 原告 7分之1 2 甲○○ 21分之1 3 乙○○ 21分之1 4 丙○○ 21分之1 5 己○○ 7分之1 6 庚○○ 7分之1 7 辛○○ 7分之1 8 戊○○ 7分之1 9 壬○○ 7分之1

2024-10-02

HLDV-113-家繼訴-30-2024100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