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陳麗津

共找到 59 筆結果(第 21-30 筆)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

假釋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保字第127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許富凱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受刑人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人聲請付保護管束( 113年度執聲付字第120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許富凱原名許育楷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許富凱原名許育楷前因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案件,經法院判刑確定、送監執行。嗣經法務部於113 年12月6日核准假釋在案,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出 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 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經本院審核法務部矯正署113年12月6日法矯署教字第113018 96411號函及所附法務部○○○○○○○○○○○假釋出獄人交付保護管 束名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認聲請人之聲請為正當,應 予准許。 三、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93條 第2項、第96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2024-12-11

TPHM-113-聲保-1272-20241211-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

假釋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保字第1256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王庭宇 上列受刑人因詐欺案件,聲請人聲請付保護管束(113年度執聲 付字第120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王庭宇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王庭宇前因詐欺案件,經法院判刑確 定、送監執行。嗣經法務部於113年12月6日核准假釋在案, 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 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經本院審核法務部矯正署113年12月6日法矯署教字第113018 85881號函及所附法務部○○○○○○○假釋出獄人交付保護管束名 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認聲請人之聲請為正當,應予准 許。 三、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93條 第2項、第96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2024-12-11

TPHM-113-聲保-1256-20241211-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

假釋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保字第1267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善燿 上列受刑人因詐欺案件,聲請人聲請付保護管束(113年度執聲 付字第121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張善燿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張善燿前因詐欺案件,經法院判刑確 定、送監執行。嗣經法務部於113年12月6日核准假釋在案, 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 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經本院審核法務部矯正署113年12月6日法矯署教字第113018 94201號函及所附法務部○○○○○○○○○假釋出獄人交付保護管束 名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認聲請人之聲請為正當,應予 准許。 三、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93條 第2項、第96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2024-12-11

TPHM-113-聲保-1267-20241211-1

國審抗
臺灣高等法院

傷害致死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國審抗字第13號 抗 告 人 劉彩萱 (即被告) 原 審 陳雨凡律師(法扶律師) 選任辯護人 謝孟羽律師(法扶律師) 黃任顯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凌虐致死等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9日裁定(113年度國審訴字第1號、113年度國審聲字第5 、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審裁定意旨詳如附件一。 二、抗告意旨詳如附件二。 三、經查:  ㈠本案檢察官起訴抗告人即被告劉彩萱涉犯刑法第286條第1項 、第3項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兒童及少年福利權利 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02條之1 第1項第4款、 第2項、刑法第277條第2項成年人故意傷害兒童致死及成年 人故意虐童犯剝奪他人行動自由致死罪嫌,且於協商及準備 程序未更正起訴法條,是本案依國民法官法第5條第1項應行 國民參與審判程序。  ㈡本件是否為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1款不行國民參與審判之 案件  ⒈按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但下 列裁定,不在此限:一、有得抗告之明文規定者。二、關於 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 、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身體檢查、通訊監察 、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裁定及依第一百零五 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裁定。三、對於限制 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04條 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應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法院得依職權或當事人、辯護人、輔佐人之聲請 ,於聽取當事人、辯護人、輔佐人之意見後,裁定不行國民 參與審判:一、有事實足認行國民參與審判有難期公正之虞 。二、對於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本人或其配偶、八親等 內血親、五親等內姻親或家長、家屬之生命、身體、自由、 名譽、財產有致生危害之虞。三、案件情節繁雜或需高度專 業知識,非經長久時日顯難完成審判。四、被告就被訴事實 為有罪之陳述,經審判長告知被告通常審判程序之旨,且依 案件情節,認不行國民參與審判為適當。五、其他有事實足 認行國民參與審判顯不適當。第一項裁定,當事人得抗告, 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4項前段分別另定有明文。另考 以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4項規定立法理由略以:至於當事人聲 請法院不行國民參與審判而經法院以裁定駁回者,僅係維持 原國民參與審判程序之進行,未涉及程序重大變更,況且如 嗣後因情事變更又發生第一項各款事由者,當事人仍得再行 聲請法院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自無賦予當事人聲請抗告 權限之必要。   ⒉抗告人於原審準備程序時依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1款規定 聲請本案不行國民參與審判程序,經原審裁定駁回聲請,除 核屬「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該裁定復無刑 訴法第404條第1項但書第1款得抗告之明文規定外,依國民 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4項規定,當事人得對第1項裁定抗告 ,係指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亦即當事人得提起抗告 之裁定標的,應僅限於經法院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 如經裁定駁回聲請,仍「續行」國民參與審判,顯不在第4 項射程距離範圍內,當事人應不得提起抗告,且依國民法官 法第6條第4項立法理由,原審裁定僅係維持原國民參與審判 程序之進行,未涉及程序重大變更,無賦予當事人聲請抗告 權限之必要。抗告人提起抗告,為法律上所不應准許。  ㈢本件應否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規定,以檢察官起訴不 合法為由,為本案不受理判決  ⒈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檢察官起訴時,應向管轄法院提出 起訴書,並不得將卷宗及證物一併送交法院。起訴書應記載 下列事項:一、被告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 文件編號、住所或居所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二、犯罪事 實。三、所犯法條。前項第二款之犯罪事實,以載明日、時 、處所及方法特定之。起訴書不得記載使法院就案件產生預 斷之虞之內容,國民法官法第43條第1至4項定有明文,其立 法理由略以:國民參與審判程序,乃期待國民法官依據經准 許提出於審判庭之證據做出判斷,並不要求參與審判之國民 法官判斷特定資料得否作為本案證據使用,亦不要求國民法 官負積極蒐集、調查證據之責任。是以,理想的國民參與審 判模式,應由法官與國民法官在審判程序,始同時接觸證明 本案被告犯罪事實有無之證據資料,方為妥適。此證據資料 ,不僅為檢察官、辯護人等依循證據法則,而為經法院許可 提出之證據,且係經檢辯雙方以眼見耳聞即得明瞭之方式主 張,讓法官與國民法官經由審判庭的審理活動,即可形成心 證,以貫徹直接審理、言詞審理之法庭活動。為落實前述集 中審理、當事人進行為主的審理模式,及貫徹公平法院的精 神,起訴書除被告之年籍等資訊、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外, 實毋庸再記載證據;且起訴書亦不得記載、引用或附具足使 國民法官法庭產生預斷之虞之內容,以免第一項所定「資訊 平等」與「預斷排除」之目的落空。至於第三項所稱「載明 日、時、處所及方法特定之」,指檢察官依其起訴當時之證 據,認為已足以認定被告犯罪事實者,應以當時證據所得以 證明之程度,儘可能以具體之時間、地點及方法明確記載起 訴之犯罪事實,使被告及辯護人得以順暢行使防禦權;並非 指檢察官完全不得視個案情形,以一定範圍特定上開犯罪事 實。又法院認檢察官起訴書所記載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不明 者,得請檢察官說明之。檢察官為前項說明後,法院仍有疑 慮者,得定期裁定命檢察官補正之;起訴書之記載有無違反 國民法官法第43條第4項規定有爭議,法院得審酌其有無下列 情形,妥為認定之審酌其有無下列情形,妥為認定之:一、 記載證據之內容,且並非特定犯罪事實所必要者。二、記載 前科資料,且並非特定犯罪事實所必要者。三、記載被告之 品行、素行、經歷、生活狀況或相關評價,且並非特定犯罪事實 所必要者。四、其他記載本法第四十三條第二項以外之事項 ,且足使人就犯罪事實之成立與否形成心證者。但與犯罪事 實具密不可分關係,且為說明犯罪事實所必要之部分,不在此 限,國民法官法施行細則第84條第2、3項、第85條第1項定有 明文。  ⒉國民法官法第43條的規定,顯係對於起訴程序之規定,起訴 書記載是否必然違反國民法官法第43條第4項之要求,應考 量我國國民法官制度採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下之起訴狀 一本主義,亦未更動職權主義之訴之架構,法院審判對象是 起訴書所記載之犯罪事實、所犯法條之內容,固有刑事訴訟 法第267條之起訴潛在效力及同法第300條之變更起訴法條問 題,國民法官法第5條第3項亦規定:檢察官非以第一項所定 案件起訴,法院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認為應變更所犯法條 為第一項之罪名者,應裁定行國民參與審判,與日本當事人 進行主義下之起訴狀一本主義,嚴禁法院接觸卷證以排除預 斷之法理基礎完全不同,我國國民法官制度在排除預斷外, 同時考量國民參與審判情境下對國民法官與法官資訊對等的 要求,另有促進國民法官實質理解之制度概念,將出證引導 至審判庭集中進行之目的。法院如認起訴書犯罪事實之記載 違背起訴程式,依最高法院所提出之標準,係所記載之內容 不足以辨識其起訴之對象或犯罪之基礎事實,才得依刑事訴 訟法第303條第1款為不受理判決。  ⒊目前一般刑事訴訟之審判實務上,由受命法官於準備程序向 檢察官確認並請檢查官說明起訴之對象、範圍之處理,國民 法官法第46條規定:審判長指揮訴訟,應注意法庭上之言詞 或書面陳述無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產生預斷之虞或偏 見之事項,並隨時為必要之闡明或釐清。其立法理由略以: 具備法律專業及訴訟經驗之法官、檢察官或辯護人,倘於審 判過程中將足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產生預斷之虞或偏 見之事項,摻雜於言詞或書面陳述之中,恐將致國民法官、 備位國民法官受到不當之干擾,非但將致審判遲滯、混亂, 影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參與審判之意願,甚將造成國 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無法形成正確心證,殊非國民參與審 判制度乃至刑事訴訟制度之福。是為維持國民法官、備位國 民法官得以空白之心證、公正之態度參與審判,故審判長指 揮訴訟時,應注意法庭上之言詞或書面陳述,有無使國民法 官、備位國民法官產生預斷之虞或偏見之事項,並隨時為必 要之闡明或釐清。所謂足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產生預 斷之虞或偏見之事項,諸如法官於調查證據前,事先就本案 揭露其初步心證,或當事人主張被告之素行不佳,足以推斷 有為本件犯行;或犯罪後堅不認罪,足證其犯後態度惡劣等 是。至於檢辯雙方所為陳述或提出之證據,如有使國民法官 、備位國民法官產生偏見之不當情形,例如:於論告或辯論 程序中,使用未經法院認定具有證據能力之審判外資料,此 時審判長本應積極行使訴訟指揮權,限制檢察官或辯護人用 此種可能會不當影響國民法官心證之資料。調查程序前會污 染法官心證者,屬預斷之虞適用範疇,調查程序中所生會污 染法官心證者,屬法官生預斷之虞。是以起訴書應屬法條所 稱之書面陳述,其記載有使法官生預斷之虞者,法院不應遽 為不受理判決。  ⒋綜上,我國國民法官法制度設計有闡明權規定,輔以最高法 院認定起訴書犯罪事實記載違背起訴程式,應係起訴書記載 之內容不足以辨識其起訴之對象或犯罪之基本事實,或是經 法院命檢察官更正起訴書,檢察官仍不願更正,法院參酌其 違法情形,認為確已違反國民法官法第43條第4項規定者, 法院始得審酌是否構成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項起訴之程序 違背規定之情形,而為不受理判決。抗告意旨主張檢察官縱 依原審法院裁定修正起訴書,但其原先違反國民法官法第43 條第1、4項規定之記載內容及已以召開記者會及新聞稿方式 外流起訴書記載資訊,該新聞稿並違反法院組織法第83條第 3項規定,違法大量記載證據內容之餘事記載等行為,破壞 國民法官法第43條第1、4項之制度,其起訴程序違法,應依 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規定為不受理判決云云,尚非有據 。  ㈣本件應否依國民法官法第50條第1項規定,不公開行準備程序  ⒈按準備程序之進行,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應於公開法庭 行之:一、法律另有規定者。二、有妨害國家安全、公共秩 序或善良風俗之虞,經裁定不予公開。三、為期程序順利進 行,經聽取當事人、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後,裁定不予公 開,國民法官法第50條第1項定有明文。其立法理由略以: 為維護公平法院之外觀,準備程序之進行,亦應公開行之, 惟法律另有規定者,或有妨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或善良風 俗經法院裁定不予公開者,或為期程序順利進行,經聽取當 事人、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後,裁定不予公開者,自不在 此限。所謂「為期程序順利進行」,則可由法院斟酌個案具 體情形,靈活認定,例如:重大矚目案件已受媒體關注與大 篇輻報導,其準備程序之公開,可能使普遍多數國民接觸到 案件資訊,導致對於將來順利選出得公正審理之國民法官與 維持審判公正性造成負面影響之疑慮時,法院自得依本款規 定,裁定不予公開。  ⒉抗告意旨稱本件為矚目重大案件,準備程序調查證據遭公開 揭露,預先影響潛在國民法官心證,且對抗告人有利之證人 可能因此受有壓力不敢出庭作證,將對抗告人辯護權造成妨 礙,本件準備程序應不予公開云云,然準備程序之目的,係 在整理兩造當事人對於法律、事實及證據上之主張,以形成 爭點並訂定後續審理之計畫,並無涉及證據調查或心證形成 。至於證據能力之有無,則涉及高度法律專業,考量國民法 官之能力與制度宗旨,仍宜由法官決定,故國民法官或備位 國民法官本無須參與準備程序。在通常情形,法院就特定案 件行準備程序時,尚無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選任產生, 固無問題,且原審就本件準備程序之公開,是否可能使普遍 多數國民接觸到案件資訊,導致對於將來順利選出得公正審 理之國民法官與維持審判公正性造成負面影響之疑慮已為考 量,並於原裁定詳加說明理由,經核並無不當,又抗告人及 其辯護人於選任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時,即可為必要之 調查及審核,若認受選任之國民法官不能符合公正、客觀之 要求而有偏頗之虞,亦可依國民法官法第28條規定,得不付 理由聲請法院不選任特定之候選國民法官,法院對此一聲請 ,即應裁定不選任該候選國民法官為國民法官,且法院依不 付理由拒卻聲請所為不選任裁定,參照該法第32條規定參照 ,應不得抗告之情,抗告人之辯護權行使難謂因公開之準備 程序進行而受有影響。 四、按國民法官法第6條第1項、第4項規定,可知當事人得對第1 項裁定抗告,係指裁定「不行」國民參與審判,如經裁定驳 回聲請「不行」國民參與審判,仍「續行」國民參與審判, 顯不在上開規定得抗告範圍内,當事人自不得提起抗告,業 如前述。雖原審裁定就此部分記載得抗告等旨,惟裁定是否 得抗告,應以法律規定為準據,自不得以裁定正本記載得於 法定期間内提起抗告之旨,即生法律上之效力,而使不得抗 告之裁定變成得抗告,併予敘明。 五、綜上所述,抗告人及其辯護人以檢察官起訴不合法及聲請裁 定不行國民法官審判程序、本件準備程序不公開之主張,原 審法院認均無理由,駁回其聲請,經核並無不合。是抗告人 執以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提起抗告,主張本件不行國民法 官審判為適當部分為不合法,且無從命補正,另主張檢察官 起訴不合法及本件準備程序以不公開為適當部分為無理由, 均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合法部分不得再抗告。 無理由部分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 抗告狀。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2024-11-29

TPHM-113-國審抗-13-20241129-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家暴傷害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1218號 上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A 張○○ 上2 人共同 選任辯護人 邱柏綸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家暴傷害等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3 年度易字第307號,中華民國113年5月17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 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3035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 實 一、李○A為李○B之胞兄,與李○B間具有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4 款(起訴書誤載為第3款)所定之家庭成員關係,於民國112 年4月1日晚間9時14分許,在桃園市○○區○○路0段000號,與 前來其住處之李○B商談房屋稅金如何支付之問題,發生口角 爭執,竟基於傷害之犯意,徒手毆打李○B左臉部,致李○B受 有左臉頰、左側下巴挫傷等傷害。 二、案經李○B訴請桃園市政府警察局蘆竹分局移請臺灣桃園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被告李○A部分 一、證據能力   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 者外,不得作為證據。惟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 ,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1 至第159 條之4 之規定, 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 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又當事 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 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 為有前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5 第1 項、第2項 定有明文。本案所引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所為之陳述,檢 察官、被告李○A及其辯護人均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 ,爭執其證據能力,且本院審酌結果,認該證據資料製作時 之情況,尚無違法不當及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以之作為 證據應屬適當,依上開規定,認該等供述證據均具證據能力 。又卷內之非供述證據,無證據證明係違法取得,亦或顯有 不可信之情況,本院審酌上開證據資料製作時之情況,尚無 違法不當及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亦認為以之作為證據應 屬適當,均有證據能力,合先敘明。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上揭事實,業據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坦認不諱(見本院卷第12 4頁),核與告訴人李○B指述相符,並有證人李○C、李○○D、 李○E證述在卷,及敏盛綜合醫院受理家庭暴力事件驗傷診斷 書(見偵卷第11至12頁),原審錄音勘驗譯文筆錄、附件( 見原審卷第59至63、65至79頁)在卷可查,此部份犯行,被 告之自白核與事證相符,堪以採信,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 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   家庭暴力者,謂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 為;家庭暴力罪者,謂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 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第1款、 第2款定有明文。被告與告訴人為兄妹,2人係家庭暴力防治 法第3條第4款所定之家庭成員,而被告所為之傷害犯行,自 亦構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第2款所稱之家庭暴力罪,惟因 該法對於家庭暴力罪並無科處刑罰之規定,故仍依刑法規定 論罪科刑。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 四、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  ㈠公訴意旨以:被告於上開時、地,除涉犯上揭傷害罪外,亦 有向告訴人恐嚇:「我要拿刀砍妳」等語,使告訴人心生畏 懼,致生危害於安全,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05條第1項之恐 嚇危害安全罪嫌。  ㈡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能 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條 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犯罪事實之認定, 應憑證據,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自不 能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以為裁判基礎;且認定犯罪事實所 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然 而無論直接證據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 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 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 之懷疑存在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有利 之證據。本件檢察官認被告構成恐嚇犯行,無非係以告訴人 之指述、證人李○C、李○○D、李○E之證述為主要論據,被告 則堅決否認有涉此部份犯行,辯稱:伊只說拿刀處理,沒有 說要砍人,也沒有拿刀子出來。是告訴人衝上來跟我理論, 伊係為了嚇退對方,因為之前叫她們離開,她們都沒有離開 ,當時伊在和父母討論房屋稅的問題,她們進來就大吼大叫 的等語。  ㈢經查:告訴人於警詢時證稱:被告於言語中稱要拿刀砍我, 也有準備要去廚房拿刀的動作,但被其他家人擋下,我當時 害怕極了,頭皮發麻等語(見偵卷第30頁),惟於偵訊時證 述:我過去案發地點,被告罵我跟我姐姐李○E髒話,說「刀 子拿來」,被告就要去廚房,作勢要傷害我,我媽媽當時也 在場,她說要殺就先殺我,被告還沒走到廚房,我就擋住他 等詞(見偵卷第67頁),此部份告訴人就被告出言「刀子拿 來」之情境證述前後尚有歧異,故尚須有其他積極證據足佐 。  ㈣又據原審勘驗案發時之錄影畫面,有如下之情形:告訴人與 證人李○E進入上開居所後,質問被告為何對父母說話大小聲 ,雙方進而爭論,被告稱:我跟我父親說事情這樣你們回來 衝三小啦等語,告訴人陳稱:「叫警察來啦」後,被告回稱 :「幹你娘機掰,叫人來也一樣,幹你娘刀子拿來(臺語) 」,隨後告訴人即出言:「喂,李○A。」,李○E稱:報警, 被告則稱:我們在說講稅金的事情,另稱:我忍你很久、是 在吵三小等語(見原審易字卷第60至61頁),而除上開被告 與告訴人爭吵時有出言一句「刀子拿來」外,即未再有何要 傷害告訴人之言語。復再審酌被告係於零時零分33秒稱:你 們回來衝三小啦;零時零分54秒稱「刀子拿來」;於零時1 分6秒則稱:我們在說講稅金的事情;再於1分13秒稱:我忍 你很久,是在吵三小等語,其間不到一分鐘,且數人均在對 話(爭吵)中,堪認被告係一時氣憤突然說出「刀子拿來」 ,其主觀上難認確係有拿刀傷害告訴人之意。再互核被告與 告訴人間之對話,確實有:你們回來衝三小啦、我忍你很久 ,是在吵三小等語,此核與被告辯稱:當時說要拿刀來,目 的是要讓告訴人離開其住處,並非意在恐嚇危害告訴人之安 全之辯詞,並非無稽。  ㈤綜上所述,被告並未出言起訴書所載之「我要拿刀砍妳」等 語,僅有稱「幹你娘刀子拿來(臺語)」,是此部份檢察官 所舉之相關證據,均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尚難認已 達於通常一般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 ,是依無罪推定及有疑唯利被告之原則,本應為無罪之諭知 ,然其若成立犯罪,與上開有罪部分,具有裁判上一罪關係 ,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 五、駁回上訴之理由   ㈠原審調查審理後,因認被告傷害犯行之事證明確,而適用刑 法第277條第1項、第41條第1項前段等規定,並審酌被告與 告訴人為兄妹,2人因房屋稅金問題而發生口角爭執,被告 竟不思以理性方式溝通意見並控制情緒,竟徒手毆打告訴人 左臉部,顯見未能尊重他人人格及身體法益,兼衡被告坦承 犯行,尚未與告訴人達成調解,被告自陳國中畢業之智識程 度、職業為園藝、家庭經濟狀況勉持、素行、告訴人所受傷 勢輕重等一切情狀,量處拘役30日,並諭知以新臺幣1千元 折算1日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另就恐嚇部分,認積極證據 尚屬不足,而不另為無罪諭知,經核原審認事用法均無違誤 ,量刑亦屬妥適,並無失之過重或違反罪責相當原則之不當 。  ㈡檢察官上訴意旨以:被告於上開時、地,除涉犯上揭傷害罪 外,亦有向告訴人恐嚇:「我要拿刀砍妳」等語,使告訴人 心生畏懼,致生危害於安全,因認被告同時涉犯刑法第305 條第1項之恐嚇危害安全罪嫌,原審就此部分不另為無罪之 諭知,容有違誤,請求撤銷此部份判決,改為有罪判決等語 。惟經本院審理後,認依檢察官所舉證據,尚未達於通常一 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無從使 本院形成被告有恐嚇危害安全罪之心證,自屬不能證明被告 犯罪,即應為被告無罪之諭知。原審以不能證明被告犯罪為 由,不另為無罪之諭知,理由構成雖與本院稍有不同,經核 尚無違誤,理由業如上述。檢察官雖提起上訴,然前揭檢察 官所列證據及卷內訴訟資料,經本院逐一剖析,參互審酌, 仍無從獲得有罪心證,已俱如前述,檢察官上訴意旨僅就原 審採證之職權行使再為爭執,核無理由,其上訴應予駁回。   貳、被告張○○部分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張○○係告訴人李○B嫂嫂,與告訴人於11 2年4月1日晚間9時許,在桃園市○○區○○路0段000號,因房屋 稅金問題發生口角爭執,竟徒手毆打告訴人手部,致告訴人 受有左手挫傷併疼痛之傷害,因認被告涉犯刑法277條第1項 之傷害罪嫌。     二、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能 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條 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犯罪事實之認定, 應憑證據,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自不 能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以為裁判基礎;且認定犯罪事實所 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然 而無論直接證據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 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 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 之懷疑存在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有利 之證據。復按被害人之告訴,係以使被告受刑事訴追為目的 ,是其陳述是否與事實相符,仍應調查其他證據以資審認, 始得為不利於被告之認定;至以被害人之陳述為認定犯罪之 依據時,必其陳述並無瑕疵,且就其他方面調查又與事實相 符,始足採為科刑之基礎(最高法院52年度台上字第1300號 、61年度台上字第3099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傷害罪嫌,無非係以被告於警詢及偵訊 時之供述、證人即告訴人於警詢及偵訊時之證述、證人李○C 、李○○D、李○E、李○F(起訴書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欄編號7 之證據名稱誤載為李○○D)於警詢時之證述、敏盛綜合醫院 受理家庭暴力事件驗傷診斷書及告訴人所受傷勢照片等為其 論據。訊據被告堅詞否認有何傷害犯行,辯稱:當時只是在 勸架,李○A與告訴人發生肢體拉扯,告訴人掐住李○A的手, 伊想要拉開他們,只有碰到告訴人的右手前臂,但沒有碰到 告訴人的左手背等語。經查:告訴人於112年4月1日晚間10 時44分許,前往敏盛綜合醫院就診時,雖經診斷出受有左手 挫傷併疼痛之傷害,且檢診醫師亦有在驗傷解析圖上左手背 處註記瘀青等情,有敏盛綜合醫院受理家庭暴力事件驗傷診 斷書、告訴人提出之傷勢照片附卷可證(見偵卷第11至13、 77頁),堪認告訴人受有左手挫傷併疼痛之傷害。 四、關於告訴人之左手背傷害是否確係被告造成乙節,經查:  ㈠告訴人於警詢時證稱:在制止李○A途中,張○○毆打我的左手 背;張○○為了要我放開李○A而徒手拍打我的左手背,造成紅 腫、瘀青等語(見偵卷第30、136頁),於偵訊時則證述: 伊擋住李○A,張○○就先打我的左手打到瘀青,我痛到放開, 李○A就一巴掌打我左臉耳光等語(見偵卷第68頁)。惟證人 李○C於警詢時證稱:張○○在糾紛中,徒手打告訴人左手臂等 語(見偵卷第119頁)。證人李○○D於警詢時證述:當時糾紛 過程中,李○A準備要拿刀,告訴人為了阻止拉住李○A手腕, 而與李○A有肢體衝突,張○○才徒手拍打告訴人左手臂要幫李 ○A架開告訴人等詞(見偵卷第123頁)。證人李○E於警詢時 證稱:李○A在現場不太理智,一直說幹嘛來他家,吵到一半 李○A突然一怒之下就說要去廚房拿菜刀,還說要殺我跟告訴 人,我跟告訴人上前阻止李○A拿刀,所以李○A沒有成功拿取 刀子,張○○於衝突中也上前拍打告訴人手臂,要她放開李○A ;張○○有拍打告訴人手臂數下等語(見偵卷第134頁)。證 人李○F於警詢時證述:告訴人一直抓著李○A的手,所以張○○ 才拍打告訴人手臂以達到放開、架開的目的,後來我也發現 張○○手臂有瘀青,是遭告訴人徒手拍打等詞(見偵卷第127 頁)。是就證人李○C、李○○D、李○E、李○F於警詢中均證稱 當日被告僅有拍打告訴人之手臂,顯與告訴人指稱被告張○○ 乃拍打其左手背一情有所不符。而就在場之證人所言,當日 是李○A要衝去拿刀,所以告訴人抓住李○A,被告是為了讓告 訴人放開李○A才上前,則依常情各方均在移動中,且互相施 力,被告若要制止告訴人,自然以抓住面積較大之人體即手 臂部分較為容易,反之就證人李○○D所言,告訴人為阻止李○ A,係拉住李○A手腕處,則以告訴人之手部與李○A之手腕拉 扯晃動中,被告要準確打到告訴人之「左手背」,尚難想像 ,是此部份自以各證人之證言較告訴人之指述為可採。  ㈡再者,依原審勘驗筆錄及附件可知,被告陳稱「幹你娘刀子 拿來(臺語)」後,告訴人與被告之對話內容有:   00:01:53告訴人稱:我偷拿什麼東西(臺語)?   00:01:57時起,身穿白色長袖、黑色長褲之證人李○C將   告訴人推往門口處(見勘驗筆錄附件圖十一)。   00:01:57 證人李○C稱:沒有、沒有。   00:02:01 李○A稱:(不清楚)我已經火大囉!   00:02:03 張○○稱:不要講你上去,我什麼時候打妳? 我 只不希望你們兩個吵。   00:02:07 時起,身穿白色短袖上衣及白色點點淺色長褲 、黃色拖鞋之張○○出現於畫面右方,並與告訴人說話, 證人李○E自門口處走往畫面右方(見勘驗筆錄附件圖十 二)。   00:02:07告訴人稱:我說他打我,不是妳打我(告訴人手 指向被告張○○)(見勘驗筆錄附件圖十三)。   依上開告訴人與被告之對話內容可知,被告確有稱其沒有要 打告訴人,且希望告訴人與李○A不要吵架,而告訴人亦理解 被告所言,於案發當時即稱是被李○A打,而非被告,是以李 ○A為告訴人之兄,被告僅為告訴人之大嫂,告訴人若於案發 當時確有遭被告不停毆打手背,衡情應立時出示受傷部位質 問被告,豈有僅稱其兄有傷害之犯行,而迴護被告之理。  ㈢至檢察官雖請求再行傳喚證人李○E到庭證述當時狀況,惟按 刑事訴訟法第163條之2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聲 請調查之證據,法院認為不必要者,得以裁定駁回之。下列 情形,應認為不必要:一、不能調查者。二、與待證事實無 重要關係者。三、待證事實已臻明瞭無再調查之必要者。四 、同一證據再行聲請者。查證人李○E為告訴人之姐,案發當 日一同前去被告住處,並與同案被告李○A發生爭執,與告訴 人自屬較為親近,則其於案發後已逾一年之證詞,是否較接 近案發當時之偵查中證言更為可採,自屬有疑。又當時在場 者有多人,其等證述並無歧異或與經驗法則不合之處,而不 可採信,業如上述,是本院認此部份事實已臻明瞭,檢察官 聲請並無再行調查必要,應予駁回。  ㈣綜上,檢察官所為之舉證,僅能證明告訴人於案發當時受有 傷害,而當時告訴人與同案被告李○A及被告均互有拉扯推擠 ,在場之人非少,其所受之左手挫傷併疼痛之傷害,是否確 為被告所為,自屬有疑。本案依卷存事證尚無法使本院就被 告被訴犯嫌形成毫無合理懷疑之心證,故應為無罪之諭知。 五、檢察官上訴意旨以:就被告傷害之犯行,告訴人已提出驗傷 報告佐證,足認定其傷害行為,原審就此部分為無罪之諭知 ,容有違誤,請求撤銷此部份判決,改為有罪判決等語。惟 經本院審理後,認依檢察官所舉證據,尚未達於通常一般之 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無從使本院 形成被告有傷害罪之心證,自屬不能證明被告犯罪,即應為 被告無罪之諭知。原審以不能證明被告犯罪為由,為無罪之 諭知,理由構成雖與本院稍有不同,經核尚無違誤,理由業 如上述。檢察官雖提起上訴,然前揭檢察官所列證據及卷內 訴訟資料,經本院逐一剖析,參互審酌,仍無從獲得有罪心 證,已俱如前述,檢察官上訴意旨僅就原審採證之職權行使 再為爭執,核無理由,其上訴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潘冠蓉提起公訴,檢察官郭印山提起上訴,檢察官 吳協展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2024-11-28

TPHM-113-上易-1218-20241128-1

交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上易字第329號 上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吳韋頡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過失傷害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 度審交易字第564號,中華民國113年6月19日第一審判決(起訴 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4817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審理範圍   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 第1項)。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有關係之部分,視為 亦已上訴。但有關係之部分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者,不在 此限(第2項)。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 分一部為之(第3項)」。本件檢察官對原判決提起上訴, 明示僅就原判決之刑部分上訴(見本院卷66頁),是本院就 上開被告審理範圍僅限於刑之部分,並以原判決所認定事實 、適用法條(罪名)為審酌依據。 貳、駁回上訴之理由 一、原審審酌被告未領有駕駛執照竟貿然駕車上路,且未注意車 前狀況並與前車保持隨時可以煞停之距離而肇事,並致告訴 人受傷,並兼衡其自陳高中肄業之智識程度、目前從事服務 業、無需撫養家人之生活狀況,及其過失程度、告訴人所受 之傷勢程度、犯罪後坦承犯行之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拘役 40日,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為1千元折算1日,量刑尚 屬妥適。 二、檢察官上訴意旨以:被告犯後未與告訴人甲○○達成和解,亦 未曾向告訴人請求諒解,難認犯後態度良好;且造成告訴人 受有左側腕部挫傷、左側髖部挫傷、局部腫脹等傷害,犯罪 所生之損害非輕。另據告訴人指稱,被告家人多次打電話騷 擾告訴人,原審判決未察及此,僅判處被告拘役40日,顯然 量刑過輕,未符罪刑相當之比例原則,自難認原審判決妥適 。請將原判決撤銷,更為適當合法之判決等語。 三、按量刑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已 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不得遽指 為違法(最高法院72年度台上字第6696號判決意旨參照), 本件原審判決已經詳細記載量刑審酌各項被告犯罪情節及犯 罪後之態度等一切情狀,並予以綜合考量,在法定刑內科處 拘役40日(得易科),難謂有何違反比例、平等原則之情形 。而被告於本院審理程序前業已與告訴人6萬元達成和解, 並給付完畢乙情,業據被告與告訴人於本院審理程序中互核 無訛(見本院卷第70頁),堪認被告有意願彌補其損害,犯 後態度難認不佳,已無檢察官上訴主張被告未與告訴人達成 和解,且犯後態度不佳之情形,是檢察官提起上訴,指摘原 判決不當,請求再予從重量刑,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芷琪提起公訴,檢察官朱柏璋提起上訴,檢察官 吳協展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2024-11-28

TPHM-113-交上易-329-20241128-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傷害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923號 原 告 王立柔 被 告 曾言翎 上列被告因民國113年度上訴字第1719號傷害等案件,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 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2024-11-28

TPHM-113-附民-923-20241128-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毀損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1393號 上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芳吟 郭正雄 郭珈瑜 上三人共同 選任辯護人 游孟輝律師 宋銘樹律師 朱敬文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毀損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度審 易字第351號,中華民國113年4月18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1250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 第1項)。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有關係之部分,視為 亦已上訴。但有關係之部分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者,不在 此限(第2項)。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 分一部為之(第3項)」。本件檢察官對原判決提起上訴, 於本院審理時明示僅就原判決之刑部分上訴(見本院第247 頁)。本院就上開被告審理範圍僅限於刑之部分,並以原判 決所認定事實、適用法條(罪名)為審酌依據。 貳、駁回上訴之理由 一、原審審酌被告林芳吟、郭正雄均明知其等所簽發之系爭本票 ,業經告訴人郭智輝持以向法院聲請裁定准予強制執行並已 取得執行名義,且告訴人已就被告郭正雄對被告林芳吟之租 金債權,向法院聲請假扣押;被告郭珈瑜為被告林芳吟、郭 正雄之子女,亦明知被告林芳吟將受法院強制執行,詎被告 3人為規避被告林芳吟、郭正雄之財產遭法院強制執行,竟 分別以如起訴書犯罪事實欄㈠、㈡所示之方法,共同損害告 訴人之債權,並妨礙國家強制執行之公權力,應予非難。惟 念及被告3人犯後終能坦承犯行,態度尚可,然迄今均未與 告訴人和解或為任何賠償;兼衡被告3人均無前科之素行尚 佳,及被告林芳吟自陳研究所肄業之教育智識程度、目前仍 在頑石公司擔任負責人;被告郭正雄自陳專科畢業之教育智 識程度、先前在國外從事台商協會交流業務、目前已退休並 以打零工維生;被告郭珈瑜自陳大學畢業之教育智識程度、 目前任職幼兒園老師一職之家庭生活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 分別對被告林芳吟量處有期徒刑6月(得易科)、被告郭正 雄量處有期徒刑5月(得易科)、量處被告郭珈瑜拘役30日 (得易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為新臺幣(下同 )1千元折算1日。另就不予宣告緩刑部分,原審審酌被告林 芳吟、郭正雄2人積欠告訴人之債務高達4千多萬元,至今尚 未清償完畢,復無其他事證足認被告3人所受宣告之刑有何 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之情形,爰均不予為緩刑之宣告,核其量 刑及不予宣告緩刑之理由尚屬妥適。 二、檢察官上訴意旨以:頑石公司現由被告林芳吟經營並擔任負 責人,於110年度、111年度、112年度、113年度所獲取之標 案得標金額分別為5,181萬3,600元、2,135萬1,800元、3,44 4萬3,893元、1,664萬元,合計1億2,424萬9,293元。此外, 頑石公司近期在104人力銀行亦有招募高達10個職缺,且工 作地點另位於臺北市○○區○○○路0段00號11樓之辦公室,與前 開該公司登記資料所載臺北市○○區○○路0○0號2樓之公司所在 地不同,由此可見被告林芳吟辯稱:該公司經營不善、本身 是在負債狀況,而導致其無法償還告訴人欠款云云,均為狡 辯之詞,而被告林芳吟等3人雖坦承犯行,然犯罪後未因悔 悟而力謀賠償被害人損害,其等犯後態度顯然不佳。則原審 僅判處有期徒刑6月、5月、拘役30日,實屬量刑過輕,請求 撤銷原判決,從重量刑等語。 三、按量刑輕重係屬事實審   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 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不得遽指為違法(最高法院72年 度台上字第6696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被告雖為頑石公 司負責人然與頑石公司為不同人格,即使頑石公司目前營收 狀況良好,亦難推認被告3人目前經濟情況良好。又被告郭 正雄於案發時可供執行之財產僅有租金收入,被告林芳吟係 把財產信託登記至其女兒即被告郭珈瑜之名下,與一般脫產 係低價售予與債務人全無關係之第三人名下而避免追償之情 況亦不盡相同。至就被告林芳吟積欠告訴人債務4千餘萬元 尚未清償部分,係屬民事糾紛,並非本件犯罪行為,難以被 告林芳吟未償還債務做為加重刑度之考量。是檢察官上訴請 求再予從重量刑,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錢義達提起公訴,檢察官李美金提起上訴,檢察官 吳協展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2024-11-28

TPHM-113-上易-1393-2024112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3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詹贏智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119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詹贏智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罰金新臺幣肆萬捌仟 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詹贏智因洗錢防制法等數罪,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7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 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而數罪併罰有二以上裁 判者,應定其應執行之刑,其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 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法第50條 第1項前段、第53條及第51條第7款分別定有明文。再按刑事 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 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屬不 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曾 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 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 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 之總和。又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之刑時,祇須在不逸脫上 開範圍內為衡酌,而無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 有違比例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例外情形,並不悖於定應執行 刑之恤刑目的者,即無違裁量權之內部性界限(最高法院10 6年度台抗字第523號、105年度台抗字第849 號裁定意旨參 照)。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詹贏智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各罪,先後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及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 定在案;又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其犯罪時間係在附表編 號1所示裁判確定日(即民國110年12月31日)前所犯,而本 件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本院等情,有 各該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上開犯罪乃 於裁判確定前所犯之數罪。茲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又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 罪,前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1年度聲字第1468號裁定定 應執行罰金新臺幣1萬1仟元,則參照前揭規定及說明,本院 就附表所示各罪再定應執行刑時,自應受上開裁判所定應執 行刑加計其他裁判所處刑期之內部界限(即新臺幣5萬1仟元 =1萬1仟元+4萬元)之拘束,與審酌各罪定應執行刑之外部 界限(即新臺幣5萬3仟元=3仟元+1萬元+4萬元)之範圍內, 爰依其犯罪時間之間隔、涉犯竊盜、幫助一般洗錢等一切情 狀,就其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評價,並參酌本院函詢受刑人 關於本件定執行刑之意見,受刑人未表示意見等情,定其應 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至本件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受刑 人雖已執行完畢,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佐,惟此部 分既與附表編號3所示之罪合於數罪併罰之要件,揆諸前揭 說明,仍應就附表編號1至3之數罪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僅 係檢察官就已執行之附表編號1至2所示部分,於換發執行指 揮書時,予以扣除。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7款、第42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2024-11-28

TPHM-113-聲-3032-20241128-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969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劉員 上列上訴人因傷害案件,不服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5 20號,中華民國113年4月22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基隆 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4213號、第4721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科刑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劉員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 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壹、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 第1項)。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有關係之部分,視為 亦已上訴。但有關係之部分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者,不在 此限(第2項)。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 分一部為之(第3項)」。本件被告劉員對原判決提起上訴 ,經本院於審理時向被告闡明,其明示僅就原判決之刑部分 上訴(見本院88頁),是本件之審理範圍僅限於刑之部分, 並以原判決所認定事實、適用法條(罪名)為審酌依據。 貳、撤銷原判決之理由   原審因予科刑,固非無見,惟查:被告於原審否認犯行,於 本院則坦承犯行,原審未及斟酌此節而為量刑,尚有未恰。 被告上訴意旨略以:伊已認罪,也希望與告訴人和解,但告 訴人要求新臺幣(下同)150萬元,伊無法負擔。因為本案 伊沒有了工作,也是受害者,希望從輕量刑等語。查被告於 本院審理時承認犯行,犯後態度已較原審良好,被告請求從 輕量刑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判決撤銷,另為適法判決。 參、量刑   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不思以理性處理問題, 而以暴力傷害告訴人,造成告訴人身心受創。考量告訴人所 受頭部鈍傷、腦震盪之傷害,傷勢非輕,告訴人要求被告賠 償150萬元,被告為高工畢業,案發當時做保全,月薪24000 元,家中有86歲的失智母親及已讀大學的女兒,資力不豐而 非惡意不和解,併被告目前無工作、家中經濟由其妻負擔, 告訴人於本院訴訟程序中表示之意見等一切情狀(見本院卷 第50、75-82、93-95頁),量處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並諭 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為1千元折算1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 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高永棟提起公訴,檢察官吳協展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劉兆菊                    法 官 呂寧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麗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第1項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 下罰金。

2024-11-28

TPHM-113-上易-969-2024112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