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曾允志

共找到 71 筆結果(第 31-40 筆)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上訴字第71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黃婉瑩 選任辯護人 翁羚喬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婉瑩之羈押期間,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十八日起,延長貳 月。   理 由 一、按「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情形 之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 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二、有事實足認為 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三、所 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 或證人之虞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4條第1項至第4項之罪,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 為有反覆實行同一犯罪之虞,而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押之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及第101條之1第1項第10款分 別定有明文。又「羈押被告,偵查中不得逾二月,審判中不 得逾三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 院依第101 條或第101 條之1 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 長之」;「延長羈押期間,偵查中不得逾二月,以延長一次 為限。審判中每次不得逾二月。如所犯最重本刑為十年以下 有期徒刑以下之刑者,第一審、第二審以三次為限,第三審 以一次為限」;「審判中之延長羈押,如所犯最重本刑刑為 死刑、無期徒刑或逾有期徒刑十年者,第一審、第二審以六 次為限,第三審以一次為限」,刑事訴訟法第108 條第1 項 前段、第5 項、刑事妥速審判法第5 條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 。 二、上訴人即被告前經本院法官訊問後仍坦承犯行,本院認其涉 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運輸第二級毒品罪、懲治走 私條例第2條第1項私運管制物品進口罪嫌疑重大,有刑事訴 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第3款及第101條之1第1項第10款 情形,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判、執行,於民國113年9月18 日執行羈押,並裁定自同年12月18日起延長羈押2月。 三、茲因被告羈押期間即將屆滿,經訊問被告後,審諸被告坦承 犯行,且依卷內相關證據,足認被告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4條第2項運輸第二級毒品罪、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私 運管制物品進口罪嫌疑重大,考量被告所犯係無期徒刑、最 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罪,且為台灣地區以外之人士 ,案發前在台灣地區無住居所或有人事、財產上關連性,且 經原審判處重刑,考量重罪常伴有逃亡之高度可能,此係趨 吉避凶、脫免刑責、不甘受罰之基本人性,依合理判斷可認 其等具有逃亡之相當或然率存在,而有相當理由足認有逃亡 之虞,再被告涉嫌運輸之第二級毒品大麻數量龐大,其犯罪 所生危害,參酌本案訴訟進度、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社 會秩序及公共利益,被告人身自由及防禦權受限制程度等因 素,就目的與手段依比例原則權衡,認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 判、執行,被告羈押之原因及必要性,依然存在,爰裁定被 告應自114年2月18日起延長羈押2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7

KSHM-113-上訴-716-20250207-2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上訴字第72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施龍昇 選任辯護人 戴榮聖律師 李宇軒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本院113 年度上訴字第726號,中華民國113年12月12日第二審判決(原審 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2年度重訴字第12號,起訴案號:臺 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3060號、第21435號、第22456 號、第27017號,移送併辦案號:112年度偵字第29283 號), 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第三審上訴,應以上訴書狀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 ,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未補提者 ,毋庸命其補提;原審法院認為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 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 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84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二、查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於民 國113年12月12日判決,被告於同年月17日收受判決後,於1 14年1月6日具狀提起第三審上訴,惟未附具上訴理由,僅載 明「理由另狀補陳」;且其提起第三審上訴後迄今已逾20日 仍未補提上訴理由,其上訴即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384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5

KSHM-113-上訴-726-20250205-2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7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人 潘彥展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屏東地方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12月30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390號),提起抗告,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原裁定所諭知之刑度,相較於法院其他裁定 ,顯屬過重,為此提起抗告,請求撤銷原裁定云云。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且數罪 併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 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同法第50條第 1 項前段、第51條第5 款、第53條規定甚明。又執行刑之量 定,係事實審法院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刑,並未 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或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3項所定之 方法或範圍(即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 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者(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 ,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三、本件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雖有得易科罰金與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刑,但已經被告具狀聲請全部更定應執行之刑, 有其聲請狀可參(台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104 7號卷附之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表可參),故 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之罪刑,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符合規 定。又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3所示之罪固經法院定應執 行刑1年3月確定,惟抗告人既有如附表所示其他罪之有期徒 刑部分,應定其應執行刑,則該罪所定應執行刑即當然失效 ,原審自可就如附表所示各罪之有期徒刑部分,更定其應執 行刑。而原審斟酌抗告人之意見陳述書,並參酌抗告人所犯 各罪之罪名、犯罪時間、犯罪情節;及考量抗告人受矯正及 社會復歸之必要性、各罪之罪責重複程度、各次犯行所顯示 之人格特性,權衡抗告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 政策等整體評價,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並未逾越刑法 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界限,即未重於如附表所示各 罪之總和(有期徒刑2年4月),亦未逾越上述附表編號1、4 宣告刑與編號2、3所定之執行刑總和(有期徒刑2年1月)且 已本於恤刑之理念而為適度之折減(由有期徒刑2年1月折減 至有期徒刑2年),與法律授予刑罰裁量權之規範意旨無違 ,亦無明顯牴觸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等原則之情形,不能 認為有違法或不當。 四、綜上所述,原審依其職權所裁量酌定之執行刑,並未違背刑 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 原則、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或不利益變更原則,不能認為有 違法或不當。抗告人以前開理由,提起抗告,請求從輕定執 行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4

KSHM-114-抗-47-2025020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宗益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4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宗益因詐欺等罪,分別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貳 年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李宗益因犯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 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前   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   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同條項但書第1款、第2項 分別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有2以上裁判者,依第51條之 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 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1條第5 款、第 53條分別定有明文。另被告所犯數罪有二裁判以上時,其所 犯各罪是否合於數罪併罰規定,應以各裁判中最初判決確定 者為基準,凡在該裁判確定前所犯之各罪,均應依刑法第50 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 判確定後,即生實質之確定力,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 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 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 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 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 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定實質確定力之 拘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刑事裁定參照)。 三、查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於附表所載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有法院前案 紀錄表及各該刑事判決書在卷足憑。又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 表編號1所示係得易科罰金之罪;附表其餘編號所示則係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惟受刑人就附表所示各罪,已聲請檢察官 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有受刑人聲請書附卷可參(本院卷第 9頁)。是檢察官就附表所示之罪,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經核符合前揭規定,應予准許。另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 至4所示之罪部分,固經本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721號判決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9月確定(本院卷第19頁),惟受刑人 既有合於數罪併罰之如附表所示之罪,應定其應執行刑,則 該罪所定之應執行刑即當然失效,且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本院自可就附表所示各罪,更定其應執行刑。是本院定其 應執行刑,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界限 ,即不得重於附表所示各罪之刑之總和(有期徒刑2年9月) ,亦不得重於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之刑與附表編號2至4所示 之罪所定應執行刑之總和(有期徒刑2年3月)。並審酌受刑 人於上開聲請書所陳述之意見(本院卷第9頁),考量其所 犯均為詐欺案件,以及其行為日期之間隔程度;並參以其行 為態樣、手段、動機等一切情狀,爰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 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條、 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4

KSHM-114-聲-81-2025020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5號 再審聲請人即 受判決人之妻 連憶逞 代 理 人 王聖傑律師 受判決人 陳凱彬 上列聲請人因受判決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11 2年度上訴字第437號,中華民國113年1月31日第二審確定判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401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 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14949號、第15220號、第15716號、第17 786號、第19742號、第20097號、第20438號、110年度偵字第261 3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關於聲請再審權人部分:   按受判決人本人及其配偶,得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 刑事訴訟法第427條第2、3款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再審聲請 人甲○○為受判決人之配偶,有受判決人之戶籍資料查詢結果 在卷可憑,是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合法。 二、聲請意旨略稱:  ㈠原確定判決無非係以:按緩刑之宣告除須係受2年以上有期徒 刑、狗役或罰金之宣告,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外,尚須具 備「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或「前雖 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但於執行完畢或赦免 後,5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為限,此觀刑法第74條第1項規定自明。且所謂「因故意犯 罪而受有期徒刑之宣告」者,是否執行在所不問。因而前受 有期從刑之宣告雖經同時諭知緩刑,苟無同法第76條其刑之 宣告失其效力之情形,仍不得於後案宣告緩刑(最高法院90 年台上字第1998號判決)。被告乙○○前因販賣毒品未遂案件 ,經原審於110年2月24日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緩刑3年確 定,於同年4月15日送執行(上訴卷一第193頁)。則於鈞院 判決時,被告乙○○既已受有期徒刑之宣告,且並無刑之宣告 失其效力之情形,前案販賣日期(109年6月)與本案係於10 9年7月間相近,惟本件被告乙○○共犯4罪,且均係既遂,縱 經合併審判,所宣告之刑未必一定在2年以下,被告乙○○請 求宣告緩刊,亦屬無據。  ㈡受判決人乙○○基於販賣三級毒品以營利之犯意,以微信及Fac eTime與買家聯繫,達成交易含有「4-甲基甲基卡西酮」毒 品咖啡包之合議後,即於109年7月I日15時31分許至21時30 分許,前往高雄市四處交付毒品咖啡包(外包裝為彩色小惡 魔)數包予四名買家既遂,並當場收取購毒價金,共同販賣 第三級毒品,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437 號刑事判決後,被告不服而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上字第2204號刑事判決駁回上訴定讞。與前案(高雄地院 109年度訴字第721號毒品案,未上訴二審)為一人犯數罪的 相牽連案件,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合併審理,然原確 定判決卻因不同級法院分開審理,導致被告無法爭取緩刑宣 告,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及判決理由不備之當然違背法令 。被告所涉前案販賣行為及本案確定判決之兩案,既符合合 併審判的要件,且合併審判旨在避免重複調查事證的勞費及 裁判的歧異,符合訴訟經濟及裁判一致性的要求,對於已認 罪的聲請人在量刑上亦有合併定其應執行刑,甚至因合併審 理對於尚無犯罪紀錄的被告形式上始能考量是否併宣告緩刑 等利益,爰應依職權裁定命前後兩案移送合併審判。臺灣高 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審酌聲請人因販賣第三級毒品之事,基 於類似案件相同處理之原則,爰依職權裁定命前案將該案移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合併審判,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未 依職權裁定之既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有判決確定前已存 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  ㈢原確定判決未審酌下列被告乙○○之犯後態度、販賣毒品之數 量、獲利、工作狀況、家庭狀況等有利於被告之量刑及緩刑 資料,故原確定判決尚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 定「判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聲請人自 得據此提起再審:  ①被告乙○○於109年7月間販賣共20包毒品價金僅新臺幣7050元 ;被告乙○○販賣次數、對象、數量及金額均非鉅,與一般職 業販毒者動輒販賣上百、上千公克之中、大盤商相比,惡性 顯然較輕,且被告乙○○就確定判決附表二編號3、4所販賣之 毒品係受共同被告指示交付毒品,並非自行與買家協商毒品 交易事宜,被告造成社會整體侵害之程度較小。又觀諸卷內 證據,並無證據證明被告乙○○平時專以販賣毒品維生,被告 乙○○現從事鐵皮工作,具穩定收入。被告乙○○經歷此次教訓 後當知所警惕,不會再為賺取蠅頭小利而讓自己身陷司法泥 浮,被告乙○○僅因一時思慮不周而鑄下大錯,現已深刻醒悟 。被告乙○○現有甫出生之未成年子女,且其母親鄭小萱屬中 度身心障礙,上揭人皆須被告乙○○照護。揆諸實務見解,依 一般國民社會感情,應認有情輕法重而有顯可憐恕之處,被 告乙○○得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刑度。原確定判決並未審慎 審酌被告乙○○犯後態度良好、坦承犯行、販賣毒品數量甚少 、獲利不多、現有正當工作、未成年子女甫出生、被告乙○○ 母親屬中度身心障礙需被告乙○○照顧等對於被告乙○○有利之 量刑和緩刑資料。  ②量刑及緩刑雖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然原確定判決僅以「 縱經合併審理,所宣告之刑未必一定在2年以下」,認被告 乙○○請求宣告緩刑係屬無據,實屬速斷,構成判決理由不判 之違法。懇請鈞院就刑之量定、緩刑,為客觀性裁量與認定 ,倘認原確定判決於量刑、緩刑上確有失之過當或未全盤審 酌對於被告乙○○有利之量刑資料等情形,自應將原確定判決 撤銷。懇請鈞院應細譯個案量刑是否妥當,是否尚未完足評 價對於聲請人乙○○有利之量刑資料,而不應僅以尊重原判決 量刑、緩刑之認定等語,逕予駁回。故緩刑確自屬刊事訴訟 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判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 斟酌」之證據,聲請人自得據此提起再審等語。 三、按:  ㈠判決確定之後,如有錯誤,應循非常上訴及再審制度以為救 濟,再審係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非常上訴則在糾正法律上 錯誤,二者目的迥然不同。如認確定判決有違背法令情事, 應依循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不能逕行提起再審。  ㈡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 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足 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 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 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 事實、證據」。準此,依此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 新事實或新證據,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 全部卷證,予以判斷,如提出或主張之新事實、新證據,單 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倘無法產生合理懷疑,不足以 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即無准予再審之餘地(最 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74號裁定意旨參照)。  ㈢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稱應受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條文既曰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自與輕於原 判決所宣告之「罪刑」有別,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較, 其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言,至於宣告刑之輕重、緩刑與 否,乃量刑問題,不在本款所謂罪名之內(最高法院111年 度台抗字第1347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聲請意旨主張「本案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訴字 第437號刑事判決後,被告不服而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113 年度台上字第2204號刑事判決駁回上訴定讞。與前案(高雄 地院109年度訴字第721號毒品案)為一人犯數罪的相牽連案 件,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合併審理,然原確定判決卻 因不同級法院分開審理,導致被告無法爭取緩刑宣告,有調 查之證據未予調查及判決理由不備之『當然違背法令』」部分 :此部分顯係主張本案判決違背法令,則其自應依循非常上 訴程序尋求救濟,不能逕行提起再審,此項主張顯然於法不 合。  ㈡聲請意旨主張「被告所涉前案販賣行為及本案確定判決之兩 案,既符合合併審判的要件,且合併審判旨在避免重複調查 事證的勞費及裁判的歧異,符合訴訟經濟及裁判一致性的要 求,對於已認罪的聲請人在量刑上亦有合併定其應執行刑, 甚至因合併審理對於尚無犯罪紀錄的被告形式上始能考量是 否併宣告緩刑等利益,爰應依職權裁定命前後兩案移送合併 審判。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審酌聲請人因販賣第三級 毒品之事,基於類似案件相同處理之原則,爰依職權裁定命 前案將該案移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合併審判,臺灣高等法 院高雄分院未依職權裁定之既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有判 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部分:聲請意旨僅 空言本件確定判決「既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判決確 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審酌證據」,主張本院應准予再審而將 上開二案合併審理,並未指出原審有何應調查而未調查之證 據,更未提出或請求本院為其調查該有利於受判決人之證據 ,此部分主張自無理由。    ㈢聲請意旨主張「原確定判決僅以『縱經合併審理,所宣告之刑 未必一定在2年以下』,認被告乙○○請求宣告緩刑係屬無據, 實屬速斷,構成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懇請鈞院就刑之量定 、緩刑,為客觀性裁量與認定,倘認原確定判決於量刑、緩 刑上確有失之過當或未全盤審酌對於被告乙○○有利之量刑資 料等情形,自應將原確定判決撤銷。懇請鈞院應細譯個案量 刑是否妥當,是否尚未完足評價對於聲請人乙○○有利之量刑 資料,而不應僅以尊重原判決量刑、緩刑之認定等語,逕予 駁回。故緩刑確自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判 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聲請人自得據此 提起再審等語」部分:此項聲請意旨均反覆指摘原判決之量 刑、緩刑有所不當,請求重新審酌量刑、緩刑等事項,然「 宣告刑之輕重、緩刑與否,乃量刑問題,不在本款(刑事訴 訴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謂罪名之內」,有上述最高法 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347號裁定意旨可參,業如前述,故聲 請意旨仍針對原確定判決關於宣告刑、執行刑、緩刑與否等 事項聲請再審,於法不合。  ㈣綜上所述,聲請再審意旨之主張,或係主張原審有違法之處 ,而非再審程序所能處理,或僅主張原審有漏未審酌之事項 ,卻未提出、指出該漏未審酌之事證,或係主張原確定判決 之量刑、緩刑不當,均難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 6款再審之規定。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且聲請再審意旨之各項主張均顯然與法不合,故本院認 為顯無必要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聽取檢察官及受判 決人之意見,附此說明。 據上論結,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4

KSHM-114-聲再-5-20250204-2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847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刑人 劉秉宏 上列受刑人因偽造文書等案件,對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 指揮執行命令(113年執緝峋字第1011號)聲明異議,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㈠執行指揮書所載之罪名刑期:①偽造文書有期徒刑二年②贓物 有期徒刑3月,其依刑法第51條、53條規定,依執行指揮書 內載2罪執行刑為2年3月,其於合併後為2年2月,不合數罪 合併之減刑比例原則。  ㈡指揮書內載明為贓物罪原為6月已執畢,其6月已執畢應先行扣除本刑後再行計算。即為聲明人已執畢6月,應以原本刑2年扣除之,餘刑為1年6月為之,而後再以贓物一罪聲請定刑減為3月,其再與2罪合併,即以扣除已執畢之本刑①)偽造文書有期徒刑1年6月②贓物有期徒刑3月合併計算,其刑期為1年9月計算。  ㈢執行指揮書內載之罪名刑期:①偽造文書有期徒刑2年②)贓物 有期徒刑3月,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3月,受刑人認該合併未 依刑法第51條、53條規定合併計算,受刑人認合併前原刑期 為2年3月,合併後刑期為2年2月,刑期減1月,受刑人認依 刑法第51條第5項,應減4月至6月,而非減1月。  ㈣如依刑法第51條、53條規定,合併定應執行刑,受刑人二罪 合併後定應執行刑應為:  ①偽造文書有期徒刑2年、贓物有期徒刑3月,如以合併計算減4 月,即為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1月,扣除已執畢6月,尚餘1 年5月待執行。  ②偽造文書有期徒刑二年、贓物有期徒刑三月,如以合併計算 減5月,即為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0月,扣除已執畢6月,尚 餘一年4月待執行。 二、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 ,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固 定有明文。惟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執行 之指揮違法及執行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即受刑人聲明異議 之客體,應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限。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 察官執行之指揮認有不當,其所為聲明異議於程序上已難謂 適法,法院自應以裁定駁回其異議。查受刑人雖指明其係就 「執行指揮書」聲明異議,但觀其書狀全文,並未就檢察官 就「執行指揮書」之執行指揮有何具體異議內容,而均係指 摘該執行指揮書所憑之本院99年度聲減字第15號裁定所量處 之執行刑過重,依諸前述說明,受刑人就「執行指揮書」所 提之聲明異議,核與法定程序有違。況檢察官為執行本院上 開裁定所核發之「執行指揮書」,經核亦無違法或不當之處 ,亦併指明。 三、另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 ,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 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受刑人或 其法定代理人、配偶,亦得請求檢察官為前項之聲請,刑事 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前段、第2項分別規定甚明。職是,僅 檢察官有聲請法院定執行刑之權限,受刑人僅得請求檢察官 聲請之,苟受刑人竟逕向法院聲請重新定執行刑,於法即有 未合。至當事人對法院所為之裁定不服者,本應遵期循抗告 程序予以救濟,苟俟裁定確定後方改以聲明異議程序為之, 顯屬無據,則本院上開定應執行刑之裁定,因裁定上受刑人 之年籍登載有誤,經檢察官聲請更正後,本院於99年12月7 日以99年度聲字第1497號裁定更正,並於同月13日送達受刑 人之住所,此有本院99年度聲字第1497號卷內所附裁定及送 達證書可憑,可見受刑人之上開定應執行刑之裁定早已確定 ,故受刑人自然不能以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書異議之方式,對 本院所定上開執行刑裁定為爭執。 四、綜上,受刑人所執理由,並未指明檢察官就「執行指揮書」 之執行指揮,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且受刑人亦非定執行刑 適法之聲請權人,而無權逕向本院聲請就定應執行刑之各罪 重新定執行刑,是本件相關聲請並非適法,且無理由,應予 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4

KSHM-113-聲-847-2025020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6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人 洪清隆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屏東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218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洪清隆(下稱抗告人) 因為另有台灣高雄地方法院113年度審訴字第100號(妨害秩 序案件,經判處有期徒刑6月,即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3年 度字執第6458號)、同院113年度聲字第706號裁定(應執行 有期徒刑9年,同署113年度執更字第966號)、 同院112年 度審訴字第748號(持有第一級毒品案件,經判處有期徒刑1 年3月,同署114年度執字第163號)等裁判,原審裁定未等 候上揭案件確定後再一併定應執行刑,自有違誤等情(本院 卷第9頁),爰提起抗告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裁定,等待抗 告人所有案件都判決確定後,再一併聲請定應執行刑,以免 分為兩個裁定云云。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確定 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 第1項前段、第53條定有明文。是數罪併罰定應執行之刑, 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日為基準,在該確定日期之前所犯各罪 ,應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並由該案犯罪事 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 規定,聲請該管法院裁定之。據此,數罪併罰之數罪,經檢 察官聲請、法院裁定定應執行刑後,縱有其他符合規定之數 罪可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檢察官可再一併聲請法院定之,受 刑人要無以待其他案件確定後再一併定執行刑為由,請求法 院撤銷前已定執行刑之裁定。 三、本件原審裁定以:受刑人所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違反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案件,各經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2年4月、6年2月,並分別於113年8月28日、23日確 定,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以及相關判決書可參, 故檢察官之聲請於法無違,爰依照上開各罪犯罪時間距離之 遠近、犯罪性質、受刑人請求從輕定刑之意見、法律所規定 範圍之外部界限,及比例原則、公平正義原則之規範,謹守 法律秩序之理念,體察法律之規範目的、罪責相當及受刑人 復歸社會之可能性,裁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7年10月。 四、原審業已綜合考量抗告人所犯各罪之性質、犯案時間、法益 總體侵害情節等情狀,就所犯數罪之整體予以評價,所為定 刑既未逾越法律規定之外部、內部界限,且與法規範目的無 違,並無顯然違背比例、平等諸原則之濫權情形,核屬法院 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於法並無不合。抗告人雖主張其另有 其他案件未經檢察官一併聲請,然該部分宣告刑或執行刑應 另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該法院就本件已經定其執行刑之各 罪,再與另案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應執行之刑,附此敘 明。 五、抗告意旨主張抗告人尚有其他案件,法院應待其他案件亦均 確定後再一併聲請定應執行刑,請撤銷原裁定云云,難認有 據。是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1-24

KSHM-114-抗-36-20250124-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上訴字第33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RONALDO BICHAYDA GOZO 選任辯護人 李兆隆律師(法扶律師)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OZARAGA JAMES LILANG 選任辯護人 李承書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等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RONALDO BICHAYDA GOZO羈押期間,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六 日起,延長貳月。 OZARAGA JAMES LILANG羈押期間,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六日 起,延長貳月。   理 由 一、按「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情形 之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 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二、有事實足認為 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三、所 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 或證人之虞者」,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 羈押被告,偵查中不得逾二月,審判中不得逾三月。但有繼 續羈押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第101 條或第 101 條之1 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延長羈 押期間,偵查中不得逾二月,以延長一次為限。審判中每次 不得逾二月。如所犯最重本刑為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 者,第一審、第二審以三次為限,第三審以一次為限」;「 審判中之延長羈押,如所犯最重本刑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 逾有期徒刑十年者,第一審、第二審以六次為限,第三審以 一次為限」,刑事訴訟法第108 條第1 項前段、第5 項、刑 事妥速審判法第5 條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上訴人即被告RONALDO BICHAYDA GOZO、OZARAGA JAMES   LILANG前經本院法官訊問後,認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 條第1項運輸第一級毒品罪、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私運 管制物品進口罪嫌疑重大,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 款情形,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判、執行,於民國113年5月 6日執行羈押,並裁定自同年8月6日、10月6日、12月6日起 延長羈押2月。 三、茲因被告2人羈押期間即將屆滿,經訊問被告後,審諸被告 被告RONALDO BICHAYDA GOZO坦承犯行、被告OZARAGA JAMES LILANG否認犯行,然依卷內相關證據,已足認被告2人涉犯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運輸第一級毒品罪、懲治走私 條例第2條第1項私運管制物品進口罪嫌疑重大,考量被告2 人所犯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 罪,其等均為外國人士,案發前在我國無住居所或有人事、 財產上關連性,且經原審判處重刑,考量重罪常伴有逃亡之 高度可能,此係趨吉避凶、脫免刑責、不甘受罰之基本人性 ,依合理判斷可認其等具有逃亡之相當或然率存在,而有相 當理由足認有逃亡之虞,再被告2人涉嫌運輸之第一級毒品 海洛因數量龐大,其等犯罪所生危害,參酌本案訴訟進度、 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被告人身自 由及防禦權受限制程度等因素,就目的與手段依比例原則權 衡,認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判、執行,被告2人羈押之原因 及必要性,依然存在,爰裁定被告2人均應自114年2月6日起 延長羈押2月。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第5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1-24

KSHM-113-上訴-338-20250124-5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0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俊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3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俊佑因詐欺等貳罪,分別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 壹年肆月。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定有 明文。 二、查受刑人陳俊佑因如附表所示之詐欺等2罪,經臺灣士林地 方法院及本院先後判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台幣1 千元折算1日)及有期徒刑1年1月,均經分別確定在案,且 各罪均為裁判確定前所犯,有各該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其中受刑人所處之有期徒刑6 月得易科罰金,另有期徒刑1年1月則不得易科罰金,原不得 合併定應執行刑。然查受刑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將該2罪合併 聲請定應執行刑,此有受刑人定應執行刑陳述意見調查表( 本院卷第9頁)在卷可稽,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檢 察官就上開2罪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爰審酌受刑人所犯上開2罪均為詐欺罪,罪質相同,犯罪時 間相隔2年,綜合其所犯2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加重效益及整 體犯罪非難評價,及受刑人於調查表中請求從輕定刑,以利 其早日返家陪伴家人分擔家計等情(見本院卷第9頁),定 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條 第2項、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1-23

KSHM-114-聲-60-20250123-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妨害秩序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384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許明佐 田恆恩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秩序案件,不服臺灣澎湖地方法院113年度訴 字第1號,中華民國113年3月26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 澎湖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少連偵字第9號、112年度少連偵字第12 號、112年度少連偵字第13號、112年度少連偵字第18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48 條規定:(第1項)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 部為之。(第2項)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有關係之部 分,視為亦已上訴。但有關係之部分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 者,不在此限。(第3項)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 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由於被告均已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 中言明:針對量刑上訴,對於上訴狀所載,爭執其等行為與 刑法第150條之構成要件不相當等節,均不在主張等語(本 院卷第74、182、183頁)。因此,本件上訴範圍只限於原審 判決之量刑部分,至於原審判決其他部分(含沒收),則非 本院審理範圍。又因被告僅針對原審判決量刑部分,提起上 訴,故本院僅能以原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適用之法條 為基礎,審查原審量刑所裁量審酌之事項,是否妥適,先予 說明。 二、原審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   原審經審理後,認定:丙○○、甲○○(綽號「小田」)及少年 吳0家等3人,因不滿乙○○(綽號大砲)曾毆打渠等友人後, 竟未依約前來道歉,遂基於共同聚眾三人以上在公共場所, 並攜帶凶器實施強暴脅迫之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於民國11 2年7月4日下午10時前某時許,在址設馬公市○○里00號「威 靈殿」旁馬公市重光武轎會,共同商議前往乙○○家毆打乙○○ 。並分工由丙○○提供球棒及甩棍為工具,而因丙○○自知身上 已經卡住不少司法案件,遂表示本次不欲親自出馬下手,並 在分工情形下,由自己另率領少年范0文、王0凱及陳0睿等 人,在乙○○家附近負責把風警戒警方到場,及視對方若有反 擊抵抗時,將再上前支援入屋之人予以共同毆擊。並夥同在 場之張育瑋、同案少年林0誠、及由丙○○使用手機通訊軟體 「臉書」即時通(messenger)聯繫前來支援之同案少年范0 文、王0凱及陳0睿等3人(以上少年非行部分,均已由警方 另行移送臺灣澎湖地方法院少年法庭審理)共計8人前來。 渠等8人,遂於聚集後分別以騎乘機車,或步行方式,欲共 同前往乙○○位於馬公市○○里00○0號住處,並先在附近之重光 運動公園集合後,由亦知上情而有參與犯意聯絡之李立緯( 原名李佑恩),另由同案少年吳0家使用臉書即時通聯繫後 ,自行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扺達集合處, 渠等9人即承上開犯意聯絡,在略分為攻擊組與警戒支援組 之情形下,而於112年7月4日下午10時45分許,攻擊組方面 則由甲○○率張育瑋、李立緯、少年吳0家、林0誠等共5人, 並各自分持木質球棒、鋁製球棒及甩棍等工具(已先置於地 上,讓聚集的人自行取用),至乙○○門口住處前之公共場所 ,先在屋外對內大聲叫囂,要乙○○出來,此時同住該處之乙 ○○表哥丁○○透過紗窗詢問對方「有什麼事情?」,對方問丁 ○○「是不是台灣來的?」,要丁○○也出來,丁○○見對方來意 不善,遂不理他們並與乙○○躲進房間內。甲○○等人見狀遂再 共同基於侵入住宅、傷害與毀損之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見 該大門上鎖無法打開,而續以實施強暴之方式,分別由甲○○ 先拿木製球棒敲打大門鎖頭(後打斷後改拿鋁棒)、少年吳 0家拿鋁製鋁棒、張育瑋拿甩棍、少年林0誠拿鋁棒、李立緯 拿木棒等物,分別砸毀大門門鎖、大門玻璃、窗戶等物後, 而致鎖頭敲壞失去作用後,打開大門逕行衝入屋內,再見房 門亦上鎖,接續上揭犯意聯絡,而再以上揭工具繼續砸毀房 門鎖,待房間門鎖亦遭破壞失去功用後,遂集體衝進去房內 ,並朝面露驚恐之乙○○及其表哥丁○○等人身體等處予以持械 毆打,乙○○2人不敢反抗只能抱住頭部,任渠等5人邊罵三字 經邊持械毆擊成傷。嗣過了幾分鐘後渠等5人始罷手離去, 並將業已毆擊到斷裂之2支木棒丟在現場,並於臨走時為避 免警方事後循線追查,接續上揭毀損犯意,拿樓梯爬上高處 而將屋外之監視器鏡頭予以破壞後迅速分別離去,負責警戒 支援之丙○○見狀亦率領另3名少年撤退。然業已致乙○○住處 房屋之鋁門1個(價值新臺幣(下同)5,000元)、鋁門之玻 璃2片(價值1萬元)、房門2扇(價值9,000元)及智慧攝錄 機2支等物(價值2,528元)等物損壞,共計損失2萬6,528元 ,並造成乙○○受有右前臂、左手、右小腿、左足鈍挫傷、腫 、左第二蹠骨骨折等傷勢,及丁○○受有左手、左肩、雙小腿 、頭部鈍挫傷、腫、左肩、右小腿擦挫傷等傷勢。(上述之 無故侵入住宅、傷害、毀損等罪,乙○○、丁○○業已經撤回告 訴,另為不起訴處分)。 三、原審適用之法條及刑之加重事由:  ㈠被告2人所為,均係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1款之在公共場所或 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攜帶凶器而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 ;被告丙○○2人於行為時均已成年,少年吳0家等人於行為時 ,則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有其等年籍資料存卷可查 ,被告2人與少年5人共同實施本件犯罪,應依兒童及少年福 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加重其刑。  ㈡被告丙○○前因傷害等案件,經台灣澎湖地方法院以108年度訴 字第23號分別判處有期徒刑4月、4月、6月、5月、5月、1年 10月、5月,復經同院以109年度聲字第95號定應執行3年2月 確定,於國112年2月3日縮刑期滿執行完畢;被告甲○○前因公 共危險案件,經同院以110年馬交簡字第10號判處有期徒刑5 月確定,於110年12月17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有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查(見原審卷第39至52頁),其 等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後,5年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刑 以上之罪,均已符合累犯之構成要件,且經檢察官具體主張 。本院參酌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考量被告丙○○、 甲○○未能於前開構成累犯之案件執行完畢後自我控管,再為 本案犯行,顯見前開有期徒刑之執行對其等未生警惕作用, 堪認對於刑罰之反應力薄弱,而有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之必 要,爰各依刑法第47條第1項之規定,加重其刑。  ㈢刑法第150條第1項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 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 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條第2項則規定:「犯前項 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一意 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二因而致生 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該規定係就犯罪類型變更之個別 犯罪行為得裁量予以加重,成為另一獨立之罪名(尚非概括 性之規定,即非所有罪名均一體適用),屬於刑法分則加重 之性質,惟依上述規定,係稱「得加重」,而非「應加重」 ,故法院對於行為人所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1款、第1項後 段之行為是否加重其刑,仍應基於全案情節予以裁量。本院 審酌被告所為固漠視國家禁制之規定,並影響社會治安與公 共秩序,然其等犯罪目的單一、對象特定,並無持續增加等 難以控制之情,所生危害程度未擴及被害人乙○○、丁○○以外 之人之傷亡或財產損害,因認本案尚無依刑法第150條第2項 第1款規定加重其刑之必要。   四、被告上訴意旨略以:  ㈠被告丙○○:本案實係肇因於被害人乙○○之前尋釁上诉人之妻 弟林子彥,又騷擾其家人在先,且事後爽約並未道歉,遂致 上訴人等人不滿,方糾眾前往被害人住處討公道,因雙方於 現場又發生口角,致造成後續毀損及傷害行為之發生,並非 無差別攻擊公眾或不特定人之情形,而事發後上訴人等均陸 續坦承犯行,態度尚稱良好,且與被害人方面達成和解獲得 寬宥,其等對公共秩序及公眾安寧、安全之維護侵害,亦屬 有限,實無從重量刑之必要,盼請法院就原定之刑,再予從 輕量刑。  ㈡被告甲○○:本案實係肇因於被害人乙○○之前尋釁友人共犯丙○ ○之妻弟林子彥,又騷擾其家人在先,且事後爽約並未道歉 ,遂致上訴人等人不滿,方糾眾前往被害人住處討公道,因 雙方於現場又發生口角,致造成後續毁損及傷害行為之發生 ,並非無差別攻擊公眾或不特定人之情形,而事發後上訴人 等均陸續坦承犯行,態度尚稱良好,且與被害人方面達成和 解獲得寬宥,其等對公共秩序及公眾安寧、安全之維護侵害 ,亦屬有限,實無從重量刑之必要,盼請法院就原定之刑, 再予從輕量刑。 五、上訴論斷之理由:  ㈠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乃事實審法院得依 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 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苟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 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偏 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  ㈡經核原審判決已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科刑等一切情狀,在罪 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之裁量權,客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 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有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 ,或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且被告2人均係與少年共 犯本案,並均為累犯,原審因此依照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 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及刑法第47條之規定遞加重其刑   ,而被告2人量刑所依據之刑法第150條第1項,經依照上開 規定加重刑期後,原審所處有期徒刑8月,顯已為最低刑度 ,自無過重可言。  ㈢綜上所述,被告上訴均主張原審量刑過重而不當,經核並無 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建佑提起公訴,檢察官李靜文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附錄本判決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50條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

2025-01-23

KSHM-113-上訴-384-2025012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