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梁淑美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41-50 筆)

交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過失致重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上易字第731號 上 訴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陳逸軒 即 被 告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過失致重傷害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13年度交易字第841號中華民國113年9月6日第一審判決(起訴 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924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其 有關係之部分,視為亦已上訴。但有關係之部分為無罪、免 訴或不受理者,不在此限;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 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定有明文。經查 :檢察官及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均明確表示僅就 量刑部分提起上訴(見本院卷第55至56、69至71頁),因此本 案僅就被告上訴部分加以審理,其餘犯罪事實、罪名及罪數 部分,均不在審理範圍,均如第一審判決書所記載。 二、上訴意旨:  ㈠檢察官部分   被告因開車時,使用手機找尋飲食店,未注意前方行人,撞 擊牽自行車徒步跨越雙黃線之告訴人,致告訴人受有腦出血 、胸椎壓迫性骨折,致漸漸喪失活動力及認知嚴重衰退之重 大不治之重傷害,對於告訴人造成之傷害不可謂不大,且被 告犯後雖坦承犯行,但迄未與告訴人和解、賠償告訴人之損 失,難認犯後態度良好,原審僅判處被告有期徒刑5月,量 刑尚嫌過輕,不足生警惕,為此請求撤銷原審判決,另為更 適當之判決。  ㈡被告部分   被告在開車途中,並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原審判決書上說被 告使用行動電話在找餐飲,這並非事實,被告擔心原審判決 書如此記載可能影響到民事判決,因此提出上訴。 三、上訴駁回之理由  ㈠按刑罰之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事實審法院於法定範圍內得 依職權為合義務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其科刑輕重符合規範體 系及目的,於裁量權之行使無所逾越或濫用,而無明顯違背 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  ㈡原審以被告犯罪事證明確,依卷附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人自首 情形紀錄表,認定被告符合刑法第62條前段自首要件,予以 減輕其刑,並敘明審酌被告駕駛自小客車,本應小心謹慎, 以維護自身及他人之生命身體安全,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 施,竟疏未注意車前狀況,開車使用手機找尋飲食店,因而 撞及牽自行車徒步跨越雙黃線之告訴人王英花,致王英花受 有腦出血、胸椎壓迫性骨折致漸漸喪失活動力及認知嚴重衰 退之重大不治之重傷害;及衡酌被告犯後坦承犯行,態度尚 可;被告與告訴人同為肇事原因之過失情節與責任比例;未 與告訴人達成和解,賠償所受之損害;自陳之教育程度、家 庭暨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5月,並諭知以新 臺幣1千元折算1日之易科罰金標準。  ㈢原判決上開量刑,已依刑法第57條規定詳為審酌,兼顧被告 有利及不利(含檢察官上訴意旨所指之過失情節、造成告訴 人受傷之程度及尚未和解、未為賠償)等事項,所宣告之刑 亦於處斷刑度內予以量處,整體觀之,尚未悖離比例原則、 公平及責罰相當原則。  ㈣至於原審量刑時,雖認被告疏未注意車前狀況,係因使用手 機找尋餐飲店之故,且原審審理筆錄亦記載:「法官:依照 監視器錄影畫面你距離告訴人很遠,應該可以看得到告訴人 在過馬路?」、「被告:我沒注意到告訴人,覺得很抱歉。 那時我用手機找晚餐的店,我沒注意到」(見原審卷第29頁) ,而據本院勘驗原審審理期日之錄音光碟,結果為:「法官 :按照那個監視錄影器看到其實你,你距離那個…那個阿嬤 很遠應該就可以看的到他,你那天沒有注意到他嗎?」、「 被告:喔~我沒有注意到,喔那是我的疏忽,歹勢歹勢」、 「法官:你沒有注意到,阿你是在幹嘛?打電話還是幹嘛?講 電話嗎?」、「被告:我看了一下左邊,那天我在找晚餐」 、「法官:喔你在找晚餐喔?」、「被告:筆錄上有講,我 做筆錄…」、「法官:你要找店…找那個…」、「被告:找我 要吃的晚餐」、「法官:找你要吃什麼啦~就不注意就對了 」、「被告:嘿~我有疏忽啦,歹勢歹勢」、「法官:沒關 係,我這是問說很奇怪,這麼遠應該看的到啊,你怎麼沒有 看到這樣」(見本院卷第71至72頁),二相互核,可認被告於 原審審理時確實未陳稱車禍發生前,有使用手機等語,原審 此部分記載應有誤認。惟不論是注視手機,亦或是觀注路旁 店家,同樣屬未注意車前狀況之過失,因此,原判決此部分 之誤載,並不影響被告駕車未遵循交通安全規則,而有過失 之認定,自無撤銷原判決予以改判之必要。  ㈤綜上所陳,原審量處之刑,並無量刑輕重相差懸殊,或偏執 一端等裁量權濫用之瑕疵,且認定被告係疏未注意車前狀況 ,亦無違誤,因認檢察官上訴指摘原審量刑過輕,及被告上 訴指摘原判決量刑有誤,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373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郭文俐提起公訴、檢察官林慧美提起上訴、檢察官 蔡麗宜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梁淑美                    法 官 包梅真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許雅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附錄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罰金。

2025-03-18

TNHM-113-交上易-731-20250318-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4年度附民字第139號 原 告 郭森立 被 告 陳詩彤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113年度金上訴第770號),經原告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有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 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賠 償,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是附帶民事訴訟之 提起,必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經提 起公訴或自訴,即不得對於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 事訴訟(最高法院98年度台附字第56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 。次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 終結前為之。但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起上訴前,不得提起 ;又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刑事訴訟法第488條、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被告陳詩彤被訴詐欺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金上訴第770號 刑事案件審理後,於民國113年11月6日辯論終結,並於113 年11月27日宣判。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1年度偵 字第1090號移送併辦之被告幫助詐欺集團向原告郭森立詐欺 取財及洗錢部分,因本案業已審結,無從併予審理,應退回 由檢察官另為適法處理。原告既非本案被害人,則其以上開 退併辦部分之被害人身分,且於本案刑事訴訟程序言詞辯論 終結後之114年3月5日對被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自不 合法,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因亦無所附麗,應併予駁 回。 三、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規定,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自不得上訴第三審,附此敘明。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TNHM-114-附民-139-20250317-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保字第23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致豪 上列受刑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案件,聲請人聲請受 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114年度執聲付字第62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張致豪(原名張漢傑)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張致豪(原名張漢傑)因違反槍砲彈藥 刀械管制條例等案件,前經判決確定後移送執行,經陳奉法 務部核准假釋在案,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中應付保 護管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院審核相關文件,受刑人因案執行後,業經法務部矯正署 於民國114年3月13日以法矯署教字第11401350900號核准假 釋,而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為本院,聲請人聲 請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刑法第93條第2項、第96條但 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4-聲保-231-20250313-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保字第23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育新 上列受刑人因傷害等案件,聲請人聲請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114年度執聲付字第6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育新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育新因犯傷害等數罪,前經判決確 定後移送執行,經陳奉法務部核准假釋在案,依刑法第93條 第2項規定假釋中應付保護管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 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院審核相關文件,受刑人因案執行後,業經法務部矯正署 於民國114年3月13日以法矯署教字第1140135870號核准假釋 ,而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為本院,聲請人聲請 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刑法第93條第2項、第96條但 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4-聲保-232-20250313-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保字第23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高志龍 上列受刑人因交通過失致死案件,聲請人聲請受刑人假釋中付保 護管束(114年度執聲付字第5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高志龍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高志龍因犯過失致死罪,前經判決確 定後移送執行,經陳奉法務部核准假釋在案,依刑法第93條 第2項規定假釋中應付保護管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 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院審核相關文件,受刑人因案執行後,業經法務部矯正署 於民國114年3月13日以法矯署教字第11401393610號核准假 釋,而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為本院,聲請人聲 請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刑法第93條第2項、第96條但 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4-聲保-234-20250313-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保字第23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明鴻 上列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等案件,聲請人聲請受刑 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114年度執聲付字第66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林明鴻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明鴻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 件,前經判決確定後移送執行,經陳奉法務部核准假釋在案 ,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中應付保護管束,爰依刑事 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院審核相關文件,受刑人因案執行後,業經法務部矯正署 於民國114年3月13日以法矯署教字第11401354990號核准假 釋,而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為本院,聲請人聲 請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刑法第93條第2項、第96條但 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4-聲保-233-20250313-1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保字第22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金足 上列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人聲請受刑人假 釋中付保護管束(114年度執聲付字第5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張金足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張金足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前經判決確定後移送執行,經陳奉法務部核准假釋在案, 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中應付保護管束,爰依刑事訴 訟法第481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院審核相關文件,受刑人因案執行後,業經法務部矯正署 於民國114年3月13日以法矯署教字第11401403260號核准假 釋,而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為本院,聲請人聲 請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刑法第93條第2項、第96條但 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4-聲保-229-20250313-1

金上重訴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違反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108號 上 訴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吳承霖 選任辯護人 王振名律師 曾益盛律師 被 告 陳玟叡 選任辯護人 絲漢德律師 上列被告等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前經限制出境、出海,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吳承霖、陳玟叡均自民國114年3月19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捌 月。   理 由 一、被告吳承霖、陳玟叡(2人為夫妻)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前 經原審於民國108年12月19日該案為移審訊問後,認為2人均 犯罪嫌疑重大,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之事由(所 犯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罪,最輕本刑為7年以上有期 徒刑之罪),惟無羈押之必要,命被告吳承霖具保新臺幣(下 同)500萬元,限制住居在嘉義市○區○○街000○00號,被告陳 玟叡具保300萬元,限制住居在同一住所,並均自108年12月 19日起限制出境、出海7月(原審卷一第111-112、297頁); 繼於109年7月9日裁定自109年7月19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 海8月,於110年3月15日裁定自110年3月19日起延長限制出 境、出海8月,於110年11月1日裁定自110年11月19日起延長 限制出境、出海8月,於111年7月12日裁定自111年7月19日 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月,於112年3月13日裁定自112年3 月19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月(原審卷十第99-101頁)。 本案於112年7月31日繫屬本院,本院並於112年10月27日裁 定自112年11月19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月,於113年7月 9日裁定自113年7月19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月(本院卷 二第3-5頁)。 二、按「審判中限制出境、出海每次不得逾八月,犯最重本刑為 有期徒刑十年以下之罪者,累計不得逾五年;其餘之罪,累 計不得逾十年」,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3第2項後段定有明文 。 三、茲前開期間將於114年3月18日屆滿,本院審核相關卷證,並 進行準備程序,被告2人均自白違反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 段之罪之犯行,但就匯兌之總金額及犯罪所得有爭執(被告2 人均否認違反洗錢防制法之犯行)及給予被告2人及辯護人陳 述意見之機會後,認被告2人涉犯前開罪名,犯罪嫌疑重大 ,仍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之事由。且共犯黃文 鴻參與本案犯行,至今仍逃匿國外未歸;另以被告吳承霖熟 識者多為掌握龐大金流之客戶,且有國外人脈可提供接應, 方便渠等在國外後續之生活所需,有相當理由足認被告2人 若未限制出境、出海,有逃亡境外管道與資金,而有逃亡境 外之疑慮與風險;再考量被告吳承霖經原審所量處刑度有期 徒刑4年及諭知應沒收之犯罪所得9,250萬元,均非輕微,亦 顯有出境、出海逃避本案審判、執行之能力與資力,雖提出 高額保證金,仍不足以擔保被告2人滯留國外拒不返國接受 審判之高度可能性;及依本案訴訟進行之程度、被告吳承霖 主張有傳喚證人之必要、另被告吳承霖尚有與田孝祖犯共同 洗錢罪案,亦經最高法院發回分由本股審理中(113年度重金 上更一字第33號)等情,是本院依比例原則於衡量對被告2人 限制出境、出海,使被告出入國境權益所受影響與國家司法 權行使之輕重權衡相比,認採取限制出境、出海之強制處分 手段,以確保後續刑事訴訟程序及證據調查之順利進行,尚 屬相對最小侵害處分,並未逾越必要程度,是本院認有對被 告2人繼續予以限制出境、出海之必要,爰裁定如主文所示 。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2第1項第2款、第93條之3第 2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2-金上重訴-1108-20250313-3

聲保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保字第230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胡銘結 上列受刑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聲請人聲請受刑 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114年度執聲付字第60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胡銘結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胡銘結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案件,前經判決確定後移送執行,經陳奉法務部核准假釋在 案,依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假釋中應付保護管束,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院審核相關文件,受刑人因案執行後,業經法務部矯正署 於民國114年3月13日以法矯署教字第11401352720核准假釋 ,而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為本院,聲請人聲請 受刑人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刑法第93條第2項、第96條但 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NHM-114-聲保-230-20250313-1

金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加重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金上訴字第50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方彥棠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加重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1 3年度金訴字第212號,中華民國113年9月10日第一審判決(起訴 案號: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9593號、第13845號、 113年度偵字第1071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院審理範圍:   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上訴人即被告方彥棠提起上訴,業已 明示僅就原審判決關於刑部分提起上訴(本院卷第65頁), 檢察官則未上訴。依據前述規定,本院審理範圍僅限於原判 決之量刑,至於其他關於犯罪事實、罪名、罪數、沒收,則 非本院審理範圍,如第一審判決書所記載。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被告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自應 符合減刑要件。原審雖引用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組織 犯罪防制條例第8條第1項後段及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 條前段之規定,認本案被告有減輕其刑之適用,惟綜覽原 審之判決理由,僅形式上引用前開規定,實質上並未適用減 刑之規定,而逕處以有期徒刑1年8月之刑度,實屬過重。被 告已知所悔悟,改過向善,本案並無獲利,仍與被害人二人 達成和解,已達修復式司法正義之立法目的,足認此部分犯 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已有減輕,且被告尚有5歲之未成年子 女亟待扶養,如使被告進監獄服刑,不但使未成年子女失所 倚靠,家庭生活頓失重擔而破壞本已穩定之生活及平穩之生 活,更使被告進入複雜之環境而有接觸其他犯重罪或多次進 出監獄之罪犯致沾染不良習性之危險。從而,本件實有情輕 法重之情形,而有可憫恕之事由,原審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 重,請依刑法第59條之規定減輕其刑等語。 三、刑之加重減輕事由:  ㈠被告行為後,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修 正公布、於同年8月2日施行,依該條例第第47條第1項前段 規定「犯詐欺犯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犯罪 所得,自動繳交其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本件被告係犯 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屬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1款第1目規定之詐欺犯罪, 被告於偵查、原審及本院審判中均自白加重詐欺犯行,被告 否認有取得報酬,且依卷內事證無法證明被告獲有犯罪所得 ,故不生自動繳交犯罪所得始得減刑之情事,應依詐欺犯罪 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前段之規定,減輕其刑。  ㈡被告方彥棠於偵查、原審及本院審理時均自白洗錢、參與犯 罪組織之犯行,且無證據證明其有犯罪所得,原應依組織犯 罪防制條例第8條第1項後段規定、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3條 第3項減輕其刑,惟上開各罪,均屬想像競合犯其中之輕罪 ,本案從一重論以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則就想像競合 輕罪得減刑之部分,於量刑時一併衡酌該部分減輕其刑之事 由。  ㈢刑法第59條之所謂犯罪之情狀,應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 事由,即有無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 情,暨宣告法定低度刑,是否猶嫌過重等因素,以為判斷, 此雖為法院依法得行使裁量之事項,然非漫無限制,必須犯 罪另有特殊之原因、環境與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之 同情而顯可憫恕,認為即予宣告法定低度刑期,猶嫌過重者 ,始有其適用。本案被告參與詐欺集團之犯罪組織,進而為 本案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洗錢不法犯行,掩護上層集 團成員之犯行,致詐欺犯罪無法根絕,而此類犯罪破壞社會 的群體信賴,並對金融秩序造成相當危害,且造成受詐欺之 被害人受有相當之財產損害,就全部犯罪情節以觀,在客觀 上實無足以引起一般之同情而有顯堪憫恕之情,依上開說明 ,當無刑法第59條之適用。被告請求依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 等語,即不可採。  四、上訴駁回之理由:  ㈠按量刑之輕重,係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茍 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亦無明 顯違背罪刑相當原則,不得遽指為違法;上級法院對於下級 法院之職權行使,原則上應予尊重。  ㈡本件原審於判決理由欄內詳予說明其量刑基礎,且敘明審酌 被告正值壯年,不思透過合法管道求職謀生,或以正當途徑 獲取財物,反為牟取不法高額報酬,率爾加入本案詐欺集團 ,擔任取款車手之工作,共同參與詐騙,所為應值非難;又 被告取得贓款後,旋即交與本案詐欺集團上手,以隱匿詐欺 所得去向,所為已嚴重影響交易安全及經濟秩序,所生危害 非輕;復審酌被告犯後業已坦承犯行,於警詢、偵查時及原 審審理中均自白,符合相關自白減刑規定(即想像競合輕罪 部分),犯後與告訴人乙○○及丙○○達成調解,有調解筆錄在 卷可參(原審卷第53~55頁,惟被告自陳迄至本院審結時均 未賠償),其願賠償告訴人等之犯後態度,參以被告擔任於 集團中較具核心地位、隱身幕後掌控取款進度、收取清點詐 欺所得款項之分工角色,衡以其縱坦承犯行,然於原審審理 時供述避重就輕、說詞反覆,相較於同案被告胡倧榮全盤坦 承之犯後態度,被告盡可能逃避責任之僥倖心態可見一斑, 暨被告自述之智識程度及其職業、家庭生活經濟狀況等一切 情狀,量處如原判決主文所示之刑,顯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 款事由,並基於刑罰目的性之考量、刑事政策之取向以及行 為人刑罰感應力之衡量等因素而為刑之量定,未逾越法定刑 度,亦無違背公平正義之精神,客觀上不生量刑明顯失出失 入之裁量權濫用情形,核屬法院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難認 有何不當而構成應撤銷之事由可言。  ㈢綜上所述,被告以前開事由提起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柯文綾提起公訴,檢察官周盟翔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陳珍如                   法 官 梁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未 敘述上訴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沈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 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參與者,處6月以上5年以 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但參與情節輕微 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 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 幣一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 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5-03-12

TNHM-114-金上訴-50-2025031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