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不動產所在地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51-60 筆)

北簡
臺北簡易庭

給付維修費等(交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簡字第12197號 原 告 和雲行動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謝富來 被 告 李振佑 黃拓璋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維修費等(交通)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原告對被告李振佑、黃拓璋起訴部分,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 院。   理 由 一、按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 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 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前項合意,應以 文書證之,民事訴訟法第1條第1項前段、第15條第1項、第2 4條定有明文。又共同訴訟之被告數人,其住所不在一法院 管轄區域內者,各該住所地之法院俱有管轄權。但依第4條 至前條規定有共同管轄法院者,由該法院管轄,固為民事訴 訟法第20條所規定,但此條文必須以共同被告間有同法第53 條第1、2款所定「為訴訟標的之權利或義務,為其所共同者 」或「為訴訟標的之權利或義務,本於同一之事實上及法律 上原因者」之情形為前提,始能適用;否則,原告僅須將無 關之兩訴訟合併起訴,即可任意創造管轄,當非此規定之用 意。再按被告住所、不動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其他據以 定管轄法院之地,跨連或散在數法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法 院俱有管轄權,固為民事訴訟法第21條所定,但此係就同一 被告有管轄競合之情形而言,就不同被告間有複數管轄法院 之情形則無適用。末按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規定,訴訟 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 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 二、本件原告主張被告李博文向其承租車牌號碼000-0000號車輛 (下稱系爭車輛),於租賃期間違約交予被告李振佑使用, 而與被告黃拓璋發生交通事故,致系爭車輛受損;爰依租賃 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李博文請求賠償,及依共同侵權行為之 法律關係請求李振佑、黃拓璋連帶賠償其損害。其中關於李 博文部分,依租賃契約第14條之約定,兩造合意就該契約發 生訴訟時,由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有契約書附卷可參。 惟關於李振佑、黃拓璋部分,依其等個人戶籍資料所示,李 振佑之住所位在臺南市玉井區,黃拓璋住所位在雲林縣水林 鄉;依警方道路交通事故調查資料所示,本件交通事故發生 地則係新北市五股區新五路2段與自強路口;且此部分係依 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起訴,不符民事訴訟法第53條第2款所 定,為訴訟標的之權利或義務,本於「同一之法律上原因」 之共同訴訟要件,本院無從因原告與李博文間之合意管轄, 取得此部分訴訟之管轄權。從而,原告對李振佑、黃拓璋起 訴部分,應由二人之共同管轄法院即臺灣新北地方法院管轄 。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起訴,應屬違誤,爰依職權將此部 分訴訟移送於該管轄法院。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陳逸倫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臺北市中正區博 愛路131號)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馬正道

2025-03-07

TPEV-113-北簡-12197-20250307-1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重訴字第263號 原 告 韓菁珊 訴訟代理人 劉韋廷律師 陳義龍律師 謝秉紘律師 被 告 陳芃凱 訴訟代理人 楊博任律師 被 告 陳蕙洳 陳家誼 陳湘薐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於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理 由 一、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 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 法院,民事訴訟法第1條第1項前段、第28條第1項分別定有 明文。按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 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他因不動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 在地之法院管轄,固為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第2項所明 定,然因買賣、贈與或其他關於不動產之債權契約,請求履 行時,則屬債法上之關係,而非不動產物權之訟爭,應不在 專屬管轄之列(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4722號民事判決參 照)。 二、經查,本件原告主張其與兩造被繼承人陳禾薪間就臺北市大 安區房地(下稱系爭房地)有借名登記契約(下稱系爭借名 契約)關係,系爭借名契約因陳禾薪死亡而於民國112年10 月1日終止,縱認未終止,亦以起訴狀作為終止系爭借名契 約之意思表示,爰依民法第179條及類推適用民法第541條第 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偕同原告就系爭房地辦理繼承登記後 將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等語,核係本於系爭借名契約 之債法上關係為請求,依上開說明,不在專屬管轄之列。又 被告住所均在臺中市,依前揭規定,本件應由臺灣臺中地方 法院管轄,被告陳芃凱並具狀聲請移送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起訴,顯有違誤,爰依職權將本件移 送於其管轄法院。 三、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謝宜伶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張韶恬

2025-03-06

TPDV-114-重訴-263-20250306-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510號 原 告 高錦松 訴訟代理人 蔡憶鈴律師 被 告 高夢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繳納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壹拾柒 萬伍仟壹佰柒拾貳元,逾期即駁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原告起訴不合程式,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 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 項第6款定有明文。又依同法第77條之1第1至3項及第77條之 13規定,因財產權而起訴,應以訴訟標的金額,或由法院依 職權調查證據所核定起訴時訴訟標的之交易價額,或原告就 訴訟標的所有之利益,按其在不同級距之訴訟費用徵收標準 計算及繳納裁判費,此為法定之必備程式。至所謂交易價額 ,應以客觀之市場交易價格為準,不動產如無實際交易價格 ,當事人復未能釋明市場交易價格,法院即得依職權參考客 觀之市場交易價格資料為核定。準此,不動產實價登錄價格 ,乃一定期間內,於地政機關登錄之不動產交易價格,現行 地政機關就不動產之交易價格既已採實價登錄制度,則鄰近 不動產於一定期間內所登錄之交易價格,倘趨近或與客觀之 市場交易價格相當,應可作為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基準(最 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261號、111年度台抗字第150號裁定 要旨參照)。 二、本件原告主張兩造間就如附表所示之建物及坐落土地(下合 稱系爭不動產)存有借名登記法律關係,且該借名登記法律 關係已終止,爰擇一依民法第541條第2項及第544條,或同 法第179條規定,起訴請求被告將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 記予原告,乃因財產權而涉訟,惟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查, 依卷附土地及建物登記第二類謄本(所有權個人全部)所載 系爭不動產相關資料(見北司補字卷第69至71頁),併參內 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公告之實價登錄資料(見補 字卷第3至4頁),衡以系爭不動產建物部分之主要用途為住 家用,主要建材為鋼筋混凝土造,位於樓高四層建築之第二 層,於民國63年6月7日建築完成至114年1月22日起訴時之屋 齡約50年7月,總面積88.58平方公尺(計算式:層次面積71 .6平方公尺+附屬建物(陽臺)面積16.98平方公尺=88.58平 方公尺),審酌一定期間內系爭不動產所在地及其鄰近區域 中,與該筆不動產建物相關條件最為相近之門牌號碼臺北市 ○○區○○街000巷0號3樓建物連同坐落基地於113年11月2日之 交易單價約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下同)18萬5,502元,堪可 推估起訴時系爭不動產之客觀市場交易價格為1,643萬1,767 元(計算式:每平方公尺交易單價約18萬5,502元×系爭不動 產建物總面積88.58平方公尺=1,643萬1,767元,元以下四捨 五入),並得據為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基準。是本件訴訟標 的價額核定為1,643萬1,767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7萬5,17 2元。茲限原告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 未繳,即駁回其訴。 三、依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七庭 法 官 黃珮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黃俊霖 附表: 編號 種類 門牌號碼(建號)∕地號 權利範圍 1 建物 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路○段000巷00號2樓(臺北市○○區○○段○○段000○號) 全部 2 土地 臺北市○○區○○段○○段000地號 248944分之31116

2025-03-05

TPDV-114-補-510-20250305-1

基簡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終止地上權等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基隆簡易庭民事判決 113年度基簡字第1116號 原 告 林黃幸惠 黃珠惠 黃秀惠 黃澄惠 黃滿惠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李明勳律師 被 告 林文峯 林文祥 林文旺 林文財 林麗卿 曾信明 曾秀卿 柳美滿 柳美鳳 陳美菊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張汝輝 被 告 曾美琴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終止地上權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5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如附表所示之地上權應予終止。 被告應就被繼承人曾月德如附表所示之地上權辦理繼承登記後, 將該地上權登記予以塗銷。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 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原告 主張終止如附表所示之地上權(下稱系爭地上權),並請求 被告就被繼承人曾月德之系爭地上權辦理繼承登記後,將該 地上權登記予以塗銷等語,核屬因不動產物權涉訟,依前揭 規定,應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即本院管轄。 二、按共有人就共有土地上已由他人設定之地上權,依民法第83 3條之1規定,請求法院定存續期間或終止地上權,乃以形成 之訴,請求判決變更共有土地所設定地上權之內容,依土地 法第34條之1第1項規定,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 過半數,或其應有部分合計逾3分之2之共有人同意,即可行 之,非必需共有人全體同意,倘起訴之共有人已具備上開人 數或應有部分比例之要件,即無適用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 第1項規定,裁定命未起訴之共有人追加為原告之必要(最 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743號裁定意旨參照)。查本件原告 為坐落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之共 有人,又系爭土地共有人為7人,應有部分各為7分之1,而 提起本件訴訟之原告為其中5人,業已過共有人之半數,且 渠等應有部分比例合計已逾3分之2,此有系爭土地之登記謄 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85頁至第186頁),揆諸上開說明 ,原告依民法第833條之1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無裁定其他 共有人追加為原告之必要,當事人應屬適格。 三、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 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6條定有明文。經查 ,本件原告聲明原為:㈠如附表所示之地上權應予終止。㈡被 告「曾月德之繼承人」應就被繼承人曾月德如附表所示之地 上權辦理繼承登記後,將該地上權登記予以塗銷。嗣原告於 民國113年9月19日具狀將上開「被告曾月德之繼承人」更正 為「被告林文峯、林文祥、林文旺、林文財、林麗卿、曾信 明、曾秀卿、柳美滿、柳美鳳、陳美菊、曾美琴」(見本院 卷第141頁至第143頁)。核原告陳明所更正當事人名稱,乃 為更正事實上之陳述,非訴之變更或追加,揆諸前開規定, 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被告林文峯、林文祥、林文旺、林文財、林麗卿、曾信明、 曾秀卿、柳美滿、柳美鳳經合法通知,均無正當理由未於言 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 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為系爭土地之共有人,原告之人數及應有部 分比例總合均占全體共有人及應有部分比例逾3分之2。而系 爭土地於38年間,經訴外人曾月德即被告之被繼承人為系爭 地上權之登記,嗣曾月德於40年8月4日死亡,被告輾轉因繼 承取得系爭地上權,惟迄未為地上權之繼承登記。又系爭地 上權設定登記時,未定有存續期間,且設定迄今已逾75年餘 。又系爭地上權現無可供使用之建物存在,亦無被告使用系 爭地上權之情形,應認系爭地上權成立之目的已不存在。爰 依民法第833條之1、第759條、第767條第1項中段、第821條 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如附表所示之地上權應予 終止。㈡被告應就被繼承人曾月德如附表所示之地上權辦理 繼承登記後,將該地上權登記予以塗銷。 二、被告答辯:  ㈠被告陳美菊、曾美琴部分:對於原告主張終止系爭地上權並 予以塗銷乙事沒有意見,其等同意原告之主張。  ㈡被告林文峯、林文祥、林文旺、林文財、林麗卿、曾信明、 曾秀卿、柳美滿、柳美鳳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 到場,亦未以書狀提出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地上權未定有期限者,存續期間逾20年或地上權成立之目 的已不存在時,法院得因當事人之請求,斟酌地上權成立之 目的、建築物或工作物之種類、性質及利用狀況等情形, 定 其存續期間或終止其地上權,民法第833條之1定有明文 。本條規定,係於99年2月3日修正公布,依民法物權編施行 法第24條第2項,自公布後6個月施行;依同施行法第13條之 1,於修正施行前未定有期限之地上權,亦適用之。是本條 文具有溯及適用於修正施行前未定期限地上權之效力。再者 ,民法第833條之1之立法理由係鑑於地上權非有相當之存續 期間,難達土地利用之目的,不足以發揮地上權之社會機能 ;又因科技進步,建築物或工作物之使用年限有日漸延長趨 勢,為發揮經濟效用,兼顧土地所有人與地上權人之利益, 爰明定土地所有人或地上權人針對未定有期限之地上權,均 得於逾20年後,請求法院斟酌地上權成立之目的、建築物或 工作物之各種狀況而定地上權之存續期間;或於地上權成立 之目的不存在時,法院得終止其地上權。足見地上權之設定 固然須以一定之存續期限方可發揮其經濟效益,然於經過相 當期間後,是否有存續之必要,仍須斟酌建築物或工作物之 各種狀況及地上權之成立目的是否存在等因素,綜合判斷之 。  ㈡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系爭土地之土地第 二類登記謄本為證(見本院卷第37頁至第39頁),並有新北 市汐止地政事務所113年11月15日新北汐地籍字第113612764 3號函覆系爭地上權登記之相關資料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2 23頁至第234頁),且經本院職權調取系爭土地查詢資料核 閱無訛(見本院卷第185頁至第187頁),並亦為到場被告所 不爭執,其餘被告林文峯、林文祥、林文旺、林文財、林麗 卿、曾信明、曾秀卿、柳美滿、柳美鳳則於相當時期受合法 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或提出書狀爭執,職故,堪信 屬實。再觀諸原告所提出系爭地上權之地上物照片(見本院 卷第41頁至第42頁),足見系爭地上權設定時,所設置之自 建建物,現已未再為原來之使用,且周遭雜草叢生,顯然系 爭土地上,已未符合該最初設定系爭地上權使用之原因存在 ,亦未見地上權人於系爭土地上有何利用行為。從而,本院 審酌設定系爭地上權已逾75年餘,原始設定系爭地上權使用 之目的已不復存,且所有權人已蒙受長時間無法有效利用系 爭土地所生之經濟利益損失,以及建物之種類、性質、土地 之利用、上開規定之立法目的等情,認原告依前揭規定,請 求終止系爭地上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㈢按所有人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各共有人對 於第三人,得就共有物之全部為本於所有權之請求,民法第 767條第1項中段、第82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地上權之 塗銷,性質上乃不動產物權之處分行為,於繼承人因繼承取 得地上權之情形,依民法第759條規定,非經辦理繼承登記 ,無從為地上權之塗銷登記。查被告為訴外人曾月德之繼承 人,有原告提出訴外人曾月德之繼承系統表、除戶謄本、被 告戶籍謄本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67頁至第133頁) ,復為 到庭被告所不爭執,其餘被告則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知,未 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或提出書狀爭執,職故,亦堪信屬實。 系爭地上權既經終止,則地上權登記之存在,即有礙土地所 有權人對土地之完整利用,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 、第821條前段及第759條之規定,請求被告應就被繼承人曾 月德之系爭地上權辦理繼承登記後,將系爭地上權登記予以 塗銷,乃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833條之1規定,請求終止系爭土地 上,併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第821條前段及第759條之 規定,請求被告就被繼承人曾月德之系爭地上權辦理繼承登 記後,將該地上權登記予以塗銷,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本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末查本件被告係因繼承而取得系爭地上權,且原告勝訴乃係 因民法第833條之1於99年2月3日新增規定之故,被告因未能 知悉繼承系爭地上權而未及塗銷,難以歸責被告,參以被告 並未占用系爭土地,且終止系爭地上權之結果,復純屬有利 原告,又原告亦已表明願負擔本件訴訟費用(見本院卷第28 4頁),是本院斟酌上開情形,認本件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方較符事理之平,爰依民事訴訟法第81條規定諭知本件訴 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 第2項、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81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基隆簡易庭法 官 曹庭毓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羅惠琳 附表(地上權): 坐落土地 權利人      登記內容 權利種類 收件年期 字號 登記原因 登記次序 權利範圍 存續期間 設定權利範圍 新北市○○區○○段00000000地號土地 曾月德 地上權 民國38年 下中股字第000264號 設定 0000-000 全部 (1分之1) 不定期限 40.66平方公尺

2025-03-05

KLDV-113-基簡-1116-20250305-1

士小
士林簡易庭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士小字第400號 原 告 彭詠旋 被 告 林承洲 上列當事人間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又訴訟之全部或一部, 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其管 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1 條第1 項前段、第28條第1 項定有 明文。次按,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 又被告之住所、不動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其他據以定管 轄之法院之地,跨連或散在數法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法院 俱有管轄權,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 項、第21條亦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被告起訴時住所地係在新北市中和區,此有個人 戶籍資料查詢結果在卷可稽,且本件侵權行為地係在臺北市 大安區,此有本院向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調取之報案 紀錄單在卷可憑,是本件自應由被告住所地之臺灣新北地方 法院或侵權行為地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管轄,茲原告向無管 轄權之本院起訴,顯係違誤,考量兩造進行訴訟之便利性, 爰依職權將本件移送於該管轄法院之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士林簡易庭  法 官 黃雅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表明抗 告理由及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如於本裁定宣示後送達前提 起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提抗告理由書(須附繕本)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陳香君

2025-03-04

SLEV-114-士小-400-20250304-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給付遲延賠償金等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898號 原 告 陳珮珊 洪麗夢 陳聖文 陳彩蘭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許立功律師 被 告 巨勝建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楊冠英 被 告 鈞威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謝政隆 上列當事人間給付遲延賠償金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消費訴訟,得由消費關係發生地之法院管轄。」、「消 費關係,係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發生之 法律關係。」,消費者保護法第47條、第2條第3款分別定有 明文。所謂消費關係發生地包括契約訂立地及契約履行地。 又定法院之管轄,除當事人利益狀態外,尚有諸如以不動產 所在地、契約履行地為管轄之法院,有益於證據之便利調查 ,亦同時兼顧訴訟之經濟及追求裁判之正確性。復按「訴訟 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 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亦 有明定。 二、經查,本件系爭不動產坐落在雲林縣莿桐鄉,而兩造前於民 國110年1月15日及同年10月17日簽定房屋土地預定買賣合約 書(下稱系爭合約書),系爭合約書第21條第1項固約定「 雙方如有爭議涉訟,合意由臺灣彰化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 法院。」,惟原告所請求訴之聲明第6項「被告等應將雲林 縣○○鄉○○村00鄰○村00號公共地區之地面修復至不滲水、不 漏水狀態」,滲漏水原因為何?依何方式修復為妥適?修復 費用為若干元(亦攸關核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及所需課徵裁 判費數額)?上揭等情均應有到場勘測並委請鑑定之必要, 故基於日後訴訟證據調查之便利性,應以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為最便利之法院。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本件自應排除合意 管轄之約定。爰依職權移送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王鏡明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王宣雄

2025-03-04

CHDV-113-補-898-20250304-2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返還土地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104號 原 告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 法定代理人 黃莉莉 訴訟代理人 蔡長林律師 許景棠律師 被 告 杜金鈴 周芸蓁 陸薇薇 陸嫀琋 陸沂沂 周柏凱 周光華 周光輝 杜幸緹 周綵緹 杜義忠 杜雲霞 張浩哲 張汶茜 張汶儀 張美花 杜怡禎 張雲飛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土地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定法院之管轄,以起訴時為準;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 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他因不動 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訴訟之全部或一 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 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27條、第28條第1項 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起訴主張被告無權占用原告管理之坐落高雄市○○區 ○○段00○0000地號土地(下合稱系爭土地),爰依民法第767 條第1項前中段等規定,請求被告應將系爭土地上地上物拆 除,將占用土地交還予原告,並依民法第179條等規定請求 被告給付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查系爭土地坐落高雄市左 營區,依上開規定,專屬臺灣橋頭地方法院(下稱橋頭地院 )管轄;而原告本於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相當 於租金之不當得利,此部分係因被告無權占有系爭土地而生 ,與返還系爭土地之攻擊防禦方法互相牽連,為求證據調查 之便利、兩造間紛爭一併解決並避免裁判歧異,揆諸前開說 明,不得割裂由不同之法院管轄,仍應併由專屬管轄法院即 橋頭地院管轄,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起訴,顯係違誤,爰 依職權將本件移送於該管轄法院。 三、據上,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審查庭 法 官 楊佩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邱靜銘

2025-03-04

KSDV-114-補-104-20250304-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337號 原 告 郭川毓 訴訟代理人 應少凡律師 被 告 陳秀桃 訴訟代理人 黃小舫律師 複代理人 陳雅娟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1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52萬841元,及自民國113年10月8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臺幣17萬3,000元為被告供擔保後 ,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52萬841元為原告預供擔保 ,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 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民事訴訟 法第24條定有明文。查原告主張:本件因兩造簽立之不動產 買賣契約(下稱系爭契約)涉訟,該契約第13條約定雙方合意 由不動產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而本件不動 產所在地在高雄市大寮區,為本院轄區,故依民事訴訟法第 24條第1項規定,本院就本件自有管轄權。 二、原告主張:原告為高雄市大寮區義堂段386、401-3、402-3 、406、407、409-1、410-5、413、414、420、421、428、4 29、432、434、435、436、437、458、465、472、473、506 、507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共有人之一,系爭土地共有 人全體共同將系爭土地出售予被告,並簽立系爭契約,原告 及系爭土地其餘共有人依約履行完畢。依系爭契約第15條特 約事項中之第1款約定:「本契約買賣移轉若有產生土地增 值稅及房地合一稅,約定由買方(即被告)負擔。整地費用 亦同。」(下稱系爭約定條款),據此前揭買賣所生之土地 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均應由被告負責繳納,豈料,原告於日 前接獲財政部高雄國稅局之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按即 系爭約定條款所稱之房地合一稅)申報核定通知書,通知原 告尚應補繳520,841元之房地合一稅,原告依約多次促請被 告給付,均未獲置理,原告為免遲延繳納遭罰,僅能先行繳 納系爭稅賦,以免遭罰,並於繳納完畢後,再行通知被告依 約返還系爭稅款,仍遭拒絕,為此,提起本訴,依系爭約定 條款,請求被告加計遲延利息如數返還等語,並聲明:㈠被 告應給付原告520,841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假執行。 三、被告則以:伊固不爭執,伊依系爭約定條款應負擔系爭土地 買賣移轉所生之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然伊早於112年 間即已依系爭契約所載買賣價格1億2,160萬元,按原告應有 部分,計算出稅額後,依約繳納房地合一稅2,603,806元、 土地增值稅2,060,844元,豈料,稅務機關於113年5月間竟 將伊自行繳納前揭房地合一稅2,603,806元、土地增值稅2,0 60,844元計入系爭土地買賣價金後,又核定原告尚應補繳系 爭土地移轉補繳稅額520,841元,此已逸脫系爭約定條款兩 造合意伊應負擔房地合一稅之範疇,原告猶依系爭約定條款 請求伊給付前揭補繳稅額補繳稅額520,841元,自屬無據等 語置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 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      ㈠原告、訴外人郭晉佑等人原為系爭土地之共有人,於112年1 月14日將系爭土地出售予被告,兩造並於同日簽訂系爭契約 ,被告已依約給付價金,系爭土地之全體共有人(含原告) 亦已依約將系爭土地交付並移轉登記被告所有。  ㈡依系爭契約第15條特約事項第1款約定:「本契約買賣移轉   若有產生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約定由買方(按即被告   )負擔。整地費用亦同。」  ㈢被告係自行申報繳納如被證1之稅單所示之系爭土地交易房地 合一稅2,603,806元、土地增值稅2,060,844元。嗣原告又接 獲財政部高雄國稅局之繳款書,請求原告尚需補繳系爭土地 之房地合一稅520,841元,原告業已繳納完畢,被告並未繳 納此筆稅款。 五、本件之爭點為:原告得否依系爭約定條款約定請求被告給付 520,841元及遲延利息?茲論述如下:  ㈠按解釋契約,須探求當事人立約時之真意,不能拘泥於契約 之文字,除契約文字已表示當事人真意,無須別事探求外, 應於文義上及論理上詳為推求,並通觀契約全文,斟酌訂立 契約當時及過去之事實、交易上之習慣等其他一切證據資料 ,本於經驗法則及誠信原則,從契約之主要目的及經濟價值 作全盤之觀察,以為其判斷之基礎(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 字第3001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㈡細繹系爭約定條款載明:「本契約買賣移轉若有產生土地增 值稅及房地合一稅,約定由買方(按即被告)負擔。整地費 用亦同。」等詞,業已表明因系爭契約所定系爭土地買賣所 生之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整地費均由買方即被告負擔 。佐以,本院就兩造爭議函詢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系爭土 地買賣交易業於112年7月間繳納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1, 004,307元,何以於113年1月又通知原告需補繳稅額520,841 元,補繳稅額原因為何?」據其函覆: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 4第1項、第3項第1款第3目規定,郭君(按即原告)於112年 6月16日出售系爭土地,於同年7月11日申報房地合一稅,並 自行繳納稅額1,004,307元;本分局依上揭規定核定其應補 徵稅額520,841元,調整原因詳如郭君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 得稅申報核定通知書之調整原因說明欄所示:依所得稅法第 14條之4規定調整,原因如下:成交價額原申報166,884,166 元,查買賣契約中約定,土增稅及房地合一稅由買方負擔, (屬成交價金之一部),調整為18,658,074元=(原申報6,8 84,166元+土增稅248,760+房地合一稅1,525,148)等語,有 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鳳山分局113年12月12日財高國稅鳳綜 字第1132256555號函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55-60頁)。另 參以,「財政部賦稅署107年9月12日臺稅所得字第10704600 880號令」:「土地有償移轉者,其土地增值稅應由原所有 權人負擔,個人如主張購入土地時,負擔原土地所有權人應 繳納之土增稅,如經查明買受人實際負擔原所有權人應繳納 之土增稅,確屬買賣對價之一部分,應計入原土地所有權人 之出售價格,亦為買受人之取得成本。」參酌前揭國稅局回 函、財政部解釋函令可知,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之核課 ,關於核定部分,其土地買賣價格之認定係以原約定賣價及 「買受人實際負擔原所有權人應繳納之稅賦」,亦屬買賣對 價之一部分之標準核課。本件被告未慮及前揭規定、解釋函 令,自行以「原約定賣價」為計算標準,故先自行繳納系爭 土地交易房地合一稅2,603,806元、土地增值稅2,060,844元 後,嗣稅捐稽徵機關即財政部高雄國稅局依前揭規定及解釋 函令,再請求原告需補繳系爭土地交易所生之房地合一稅52 0,841元,亦屬依系爭約定條款之文義解釋,本契約買賣移 轉所生之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均應由買方(即被告負擔 )之一部,自應由被告負擔。又原告業已自行繳納系爭土地 交易所生之房地合一稅520,841元一節,既為兩造所不爭執 ,原告自得依系爭約定條款請求被告給付系爭520,841元之 稅款。  ㈢至被告固辯稱:就原告嗣後補繳之系爭520,841元稅款,既屬 超出「原約定賣價」部分核計之稅款,已逸脫兩造原約定之 因「本契約買賣移轉若有產生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約 定由買方(按即被告)負擔。整地費用亦同。」之合意範圍 ,被告依約已無給付義務云云,惟查,依系爭約定條款之文 義解釋業已表明因系爭契約所定系爭土地買賣所生之土地增 值稅、房地合一稅、整地費均由買方即被告負擔,業如前述 ,依此契約文義並未限定因「原約定賣價部分核計之」稅款 ,始由被告負擔,而係指因系爭土地買賣所生一切「土地增 值稅」、「房地合一稅」均由被告負擔。況前揭本件買賣土 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其核課之標準,本應由稅捐稽徵機 關依法核定,被告依約應負擔「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 金額,自亦應以稅捐稽徵機關核定為準,始符合系爭約定條 款文義,本件系爭土地買賣既已由稅捐稽徵機關依所得稅法 第14條之4第1項、第3項第1款第3目規定及前揭「財政部賦 稅署107年9月12日臺稅所得字第10704600880號令」解釋函 令核定之,則就本件買賣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被告依 約應負擔之稅額,自應以稅捐稽徵機關之前揭核課金額為準 ,始符合前揭系爭約定條款之文義,斷無由被告自行決定應 繳納稅額之理。是被告此部分所辯,亦難認為可採。  ㈣次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民法第229條、第233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屬原告對 被告依系爭約定條款得請求之債權,依約並未約定給付期限 ,屬給付無確定期限之債權,又係以支付金錢為標的,應於 被告受催告履行而未履行,始發生遲延責任。而本件原告起 訴狀繕本係於113年10月7日送達被告(見審訴卷第79頁), 則原告就前揭被告所應賠償之金額,請求被告應給付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即113年10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 利率5%計算法定遲延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綜上所述,原告依系爭約定條款,請求52萬841元,及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10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七、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390條第2項規定,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 併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依被告聲請酌定相當之 擔保金額,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 核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再逐一論駁,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第三庭法 官 林綉君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張傑琦

2025-03-04

KSDV-113-訴-1337-20250304-1

小上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小上字第31號 上 訴 人 張郡怡 被上訴人 吳承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10 日本院板橋簡易庭113年度板小字第3018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1,50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 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被告住所、不動產所在地、侵權行為 地或其他據以定管轄法院之地,跨連或散在數法院管轄區域 內者,各該法院俱有管轄權;同一訴訟,數法院有管轄權者 ,原告得任向其中一法院起訴,民事訴訟法第1條前段、第1 5條第1項、第21條、第22條分別定有明文。又所謂(侵權行 為)行為地,凡為一部實行行為或其一部行為結果發生之地 皆屬之(最高法院56年度台抗字第369號裁定意旨參照)。 而管轄權之有無,則應依原告主張之事實,按諸法律關於管 轄之規定而為認定,與其請求之是否成立無涉(最高法院11 2年度台抗字第582號裁判意旨參照)。又被告不抗辯法院無 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 院,民事訴訟法第25條亦有明文。本件被上訴人於原審起訴 主張:其係於新北市○○區○○路000號3樓受詐欺集團詐騙而於 新北市土城區依詐欺集團指示而轉帳至上訴人帳戶(見原審 卷第11至12頁),揆諸前揭法律規定說明,凡為一部實行行 為或其一部行為結果發生之地皆屬皆屬侵權行為地,被上訴 人於新北市土城區操作網路匯款,堪認新北市土城區為一部 行為結果發生之地,新北市土城區為本院之轄區,本院自有 管轄權。又上訴人已於原審113年11月12日言詞辯論程序中 為本案之言詞辯論,有該筆錄可稽(見原審卷第69至70頁) ,另上訴人於113年10月14日之民事答辯狀中亦未就侵權行 為地提出異議(見原審卷第49頁),上訴人已於原審應訴, 本院就本件訴訟即有管轄權。上訴人主張原審未依職權調查 上訴人交付金融帳戶資料予詐欺集團之地點為台中市太平區 ,本院無管轄權,有違背法令云云,難認可採。 二、按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項定有明文。是 小額事件之第二審程序,兼具法律審及事實審之性質,此與 通常訴訟程序或簡易程序之第二審上訴,僅為事實審不同。 而依同法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同法第468條、第469條第1 款至第5款規定,所謂「違背法令」,係指判決不適用法規 或適用不當,及判決有同法第469條第1款至第5款所列情形 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至同法第469條第6款「判決不備 理由或理由矛盾」之當然違背法令事由,於小額事件之上訴 程序既不準用,自不屬同法436條之24第2項所稱「違背法令 」之情形。因此,當事人提起小額訴訟上訴,應記載上訴理 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項: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 容,如揭示所違背法令之條項或有關大法官會議解釋、憲法 法庭裁判,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等及其具體內容。二 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亦即必須 對於第一審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為具體之指摘,始足當之 。若僅抽象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或取捨證據不當,均不得謂 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要之,上訴狀應就第一審判決如何違 背法令為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 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或揭示如何當然 違背法令之事實,上訴狀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 已對第一審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再者對於原審依 法取捨證據、認定事實等屬於原審法院職權行使之事項,除 認有違法情形(如違反論理法則或經驗法則)外,自不生違 背法令之問題。又小額訴訟程序之第二審判決,依上訴意旨 足認為上訴無理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民事訴訟法第 436條之29第2款亦定有明文。 三、本件上訴意旨略以:原審判決固認上訴人就其金融帳戶資料 之提款卡、密碼管理疏失而致被上訴人受有財產損害,惟原 審認上訴人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負侵權行為損害 賠償則認之理由闕如。原審無視上訴人所涉詐欺罪業經臺灣 南投地方檢察署為不起訴處分,亦對上訴人提供之對話紀錄 、來龍去脈視而不見,上訴人提供金融帳戶係因在Facebook 社群網站之社團內尋覓兼職工作,訴外人詹燕玲主動與上訴 人聯繫並提供諸多包裝髪飾、貼手機玻璃、串珠、綁頭繩相 關影片予上訴人,另說明工作模式沒有區域限制,代工司機 會上門收送,做完結清薪水,價格一個2塊。上訴人係透過 詹燕玲提供之訴外人高惠貞之LINE聯絡方式而與高惠貞聯繫 ,高惠貞除詳細說明工作內容為串珠作業、衣服吊牌、鋼化 膜、口紅、髪飾,並提供影片教學,就其提出之代工協議, 上訴人詳閱後也就提供提款卡部分向高惠貞明確表示可以不 簽嗎,係經其提供身分證正反面予上訴人,且不斷遊說欺騙 ,上訴人問高惠貞如果不提供提款卡就不能接代工了嗎?因 高惠貞表示「是的喔」,上訴人逼不得已方寄出金融卡。臺 灣南投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606號不起訴處分書記載 本件客觀上確存有讓被告(即上訴人)相信之資訊,形式上 亦足使上訴人信賴提供帳戶資料係求職所需之認知,且於交 付金融帳戶資料發覺被騙後即於113年1月24日向司法機關報 案,可見上訴人提供系爭帳戶係因經濟壓力為覓得工作方陷 於錯誤而提供金融帳戶予高惠貞,原審未就上情論述何以該 當於侵權行為之故意過失,且未查上訴人行為是出於何故, 亦未見被上訴人舉證以實說其說,原審逕認上訴人應賠償被 上訴人損失,判決背於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更難為事理之 平,應屬判決違背法令等語。 四、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若其取證、認 事不違背法令及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證據法則,即不許任 意指摘其採證或認定不當,以為上訴理由(最高法院113年 度台上字第134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上訴人雖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由提起上訴,惟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 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所論斷。又 上訴人將金融帳戶交付予高惠貞之本意是求覓得兼職工作, 雖無幫助詐欺之犯意。惟民事上之共同侵權行為,與刑事上 之共同正犯,其構成要件並不完全相同,共同侵權行為之成 立,以各加害行為有客觀的共同關連性,亦即各加害行為均 為其所生損害之共同原因為已足,不以各行為人間有意思聯 絡為必要,其行為係出於故意或過失,在所不問,雖僅其中 一人為故意,他為過失,亦得成立(最高法院83年度臺上字 第742號裁判要旨參照)。而各類形式利用電話或電腦網路 進行詐騙,並收購「人頭帳戶」作為工具以利犯罪,而規避 執法人員之查緝,並掩飾、隱匿自己犯罪所得財物之事例, 已在平面、電子媒體經常報導,且經警察、金融、稅務單位 在各公共場所張貼防騙文宣宣導週知;金融機構存款帳戶、 提款卡、密碼,攸關存戶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專屬性甚高 ,衡諸常理,若非與存戶本人有密切或信賴關係,絕無可能 隨意提供個人帳戶資料供他人使用,上訴人具通常智識能力 及相當之社會經驗,對於上情自無不知之理,猶仍將金融帳 戶資料提供給他人,而容任他人將該帳戶作為詐欺取財、遮 斷資金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工具,應有過失而 構成侵權行為責任。上訴人提供金融帳戶給他人,與被上訴 人所受4萬9,947元之損害有相當因果關係,自應對被上訴人 所受4萬9,947元之全部結果負損害賠償責任,原審判決並無 違反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上訴人指原審判決違反經驗法則 與論理法則,亦不足採。 五、查上訴人前揭上訴理由,揆諸前開說明,非屬小額事件中所 謂違背法令之情形,難認其對原判決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之指摘,此部分上訴即非合法。此外,上訴人之上訴理由並 未具體指摘原審判決究係違反何種內容之證據法則、經驗法 則或論理法則,亦未表明原審判決所違背法令之具體內容及 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自難認對原審判決 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自 不得謂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從而,本件上訴,顯難認為合 法,應予駁回。 四、本件第二審訴訟費用,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1項準用 同法第436條之19第1項規定,確定其數額為新臺幣1,500元 ,並應由上訴人負擔。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71條第1項、第444條第1項前段、第436 條之19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紫能                                       法 官 傅紫玲                                        法 官 朱慧真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劉芷寧

2025-03-03

PCDV-114-小上-31-20250303-1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637號 原 告 陳錦惠 被 告 徐偉翔 陳凱宣 吳思儀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 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他因不 動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對於同一被告 因債權及擔保該債權之不動產物權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 地之法院合併管轄;共同訴訟之被告數人,其住所不在一法 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住所地之法院俱有管轄權,民事訴訟 法第1條第1項前段、第10條、第11條、第20條本文分別定有 明文。次按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 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8 條第1項亦有明定。再按民事訴訟法第11條所謂對於同一被 告因債權及擔保該債權之不動產涉訟,係指原告就債權及擔 保該債權之不動產物權兩項標的合併起訴而言。另同法第10 條第2項所謂其他因不動產涉訟者,乃指當事人因不動產物 權或其分割或經界以外與不動產有關事項涉訟,如因以不動 產為標的物之債權契約涉訟是(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7 02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查本件原告訴之聲明第1項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 徐偉翔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32萬1,055元,及自領取本 院111年存字第435號提存款翌日起算之利息。訴之聲明第2 項係確認被告陳凱宣、吳思儀對原告如本院109年度司拍字 第180號民事裁定所示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逾49萬2,000元 部分不存在。則原告訴之聲明第2項僅請求確認上開民事裁 定所示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逾49萬2,000元部分不存在,並 未就擔保該債權之抵押權合併起訴,此有原告陳報本件並無 提起塗銷抵押權設定登記之請求可查(見本院卷第71頁)。 是依前揭規定及裁定意旨,無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2項及第1 1條規定之適用;次查本件被告之住所地均設於高雄市,有 個人戶籍資料可稽(見本院卷第73至77頁),依民事訴訟法 第1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院應無管轄權,則依上開規定,爰 依原告聲請將本件移送於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佳燕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戴仲敏

2025-03-03

PTDV-113-訴-637-2025030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