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受刑人選擇權

共找到 119 筆結果(第 61-7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64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楊竣宇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45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楊竣宇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貳年肆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楊竣宇因過失傷害、違反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案件,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 、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 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 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 不得逾30年,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各有明文。又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依刑法第50條第1項第1款 規定,不得併合處罰,然同條第2項規定賦予受刑人選擇權 ,於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後,得定應執行刑。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分別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本院先後判決如附表所示之刑,並均確定在案,且附表編號 2所示之罪係於附表編號1所示之判決確定日期(民國113年2 月15日)前所為,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等情,有 各該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先予說 明。 ㈡、又附表編號1屬得易科罰金之刑,附表編號2則屬不得易科罰 金之刑,惟受刑人已向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就如 附表所示各罪定應執行刑,此有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 可參,是符合刑法第50條第2項但書情形。從而,聲請人向 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即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 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本院亦已函請受刑人就如何 定應執行刑表示意見,以周全受刑人之程序保障,而受刑人 表示沒有意見,請本院依法裁量等語,此有定執行刑陳述意 見回函在卷可查。 ㈢、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之罪分別為過失傷害罪、販賣第二級毒 品罪,綜合斟酌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所犯附 表所示各罪彼此之關聯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罪 數所反映之受刑人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及對其施以矯正之 必要性等情,並衡以各罪之原定刑期、定應執行刑之外部性 界限及內部性界限各節,進而為整體非難之評價,定其應執 行刑如主文所示。另數罪併罰中之一罪,依刑法規定得易科 罰金者,若因與不得易科之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 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 記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44號、第679號解釋意旨參照) 。因此,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分屬得易科罰金 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但因合併處罰之結果而不得易科 罰金,是本院於定其應執行之刑時,自無庸為易科罰金折算 標準之記載。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 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林承歆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雅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附件:受刑人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5-01-21

TPDM-113-聲-3064-20250121-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679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齊拓茗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3426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齊拓茗因犯毀棄損壞等案件,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 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 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 ,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刑法第50條、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又為明確限制數罪 併罰適用之範圍,以維法安定性,並避免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與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造成得易科罰金之罪無法單獨易科 罰金,致罪責失衡,且不利於受刑人,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規定將易科罰金與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分別列舉得易科、 不得易科、得易服與不得易服等不同情形之合併,以作為數 罪併合處罰之依據。且依同條第2項規定,對於判決確定前 所犯數罪而有該條第1項但書各款所列情形者,除受刑人請 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得併合處罰。是受刑人就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有權請求檢察官聲請 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執行刑後,得否撤回其請求 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然鑑於該規定係賦予受刑 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以選擇之義務,是在其 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為避免受刑人於裁 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而濫用請求權,無 限聽其不安定狀態之繼續,其撤回請求之時期,自應加以限 制。而就裁判之羈束力以觀,裁判者於裁判生效後,不得逕 行撤銷或變更,此乃法安定性原則之體現,基此,應認管轄 法院若已裁定生效,受刑人即應受其拘束,無許其再行撤回 之理,以免影響國家刑罰權之具體實現,及法安定性之維護 。換言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裁定生效前,已撤回其請求 ,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不得對其併合處罰,俾 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述選擇權之立法本旨,並兼顧罪責 之均衡(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207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案件,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 之刑,各該罪均係在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判決確定前所犯, 且本院為附表各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是聲請人向 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固非無據。惟受刑人所犯如附表 1至2所示之罪(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原屬得易科罰金之罪) ,前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1329號刑事裁定 合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月確定;而附表編號3所示之罪,屬 得易科罰金之罪,是本案合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 ,依同條第2項規定,應由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 行刑,始得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定其應執行刑,合先敘 明。  ㈡受刑人雖於民國113年11月25日之「定刑聲請切結書」中勾選 「同意聲請定刑(提出聲請後不得再撤回請求,定刑裁定確 定後,不得再聲請易科罰金及易服社會勞動)」之欄位,並 且於簽名處按捺指印,有上開切結書在卷可徵(見臺灣新北 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3426號卷) 。惟受刑人經本院通知就新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3426 號聲請書暨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陳述意見時,則勾選「有 意見」,並具體表明其意見為:「因有另案先不合併。」, 有本院陳述意見狀在卷足憑。應認受刑人於本院定刑裁定生 效前,已變更意向而以上開定應執行刑陳述意見查詢表之內 容撤回其先前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依上開說明,受刑人所犯 如附表編號3所示之罪與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應不得併 合處罰。  ㈢綜上所述,本院就本件檢察官之聲請既尚未裁定定應執行刑 並生效,而訴訟關係尚未終結,自應許受刑人撤回其定應執 行刑之請求,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從而,檢察官就如附 表所示各罪聲請定應執行刑,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胡堅勤 上開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蔚然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7

PCDM-113-聲-4679-20250117-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邱泓錡 上列抗告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11月29日113年度聲字第97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邱泓錡犯附表一所示各罪,所處之有期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參 年拾月。 邱泓錡犯附表二所示各罪,所處之併科罰金,應執行罰金新臺幣 捌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㈠抗告人附表一編號1至6之有期徒刑,前經 定執行有期徒刑3年確定,另又合併附表一編號7、8部分之 有期徒刑定刑,合併定刑後對抗告人不利,客觀上責罰顯不 相當,聲請請求中止定應執行刑。㈡受刑人入監至今,時時 刻刻抱持悔改心情,亦有學習合作社專長,從事監內百貨作 業,學得一技之長,希望提早假釋返鄉,回歸社會,發揮專 長,重新做人,請求撤銷原裁定等語。 二、立法者就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不採 併科主義,而採限制加重原則,其旨在反應刑罰執行在功能 上具有邊際遞減效應,且因併科不利於被告之社會復歸,乃 秉於刑罰經濟及恤刑目的,以避免數罪併罰因責任重複非難 而淪於苛酷。是法官於另定應執行刑裁量時,自應遵守複數 犯罪責任遞減原則,綜合數罪侵害法益之異同、犯罪時間及 空間之密接程度、各罪犯罪行為態樣、手段、動機有無差別 等犯罪情狀而為責任非難重複程度高低之整體判斷。倘整體 判斷結果,各罪間之獨立性甚高,或侵害不可回復、不可替 代性之個人法益(例如:殺人、重傷害、妨害性自主等), 或反映出被告有更高之法敵對意識者,其責任非難重複程度 皆較低,均宜酌定較高之執行刑;反之,則允宜為較低執行 刑之宣告,並注意維持輕重罪刑罰體系之平衡(最高法院111 年度台抗字第1645號、第1480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抗告人因附表一、二所示案件,經先後判處如附表一、二所 示之刑,並分別確定在案,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 可稽,原審法院審核結果,認聲請為正當,依刑事訴訟法第 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 7款、第42條第3項前段規定,裁定合併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1 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1萬5仟元,及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之 折算標準,固非無見,然查: ㈠、法院就被告所犯各罪所處之徒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時,應 在所適用法律規定目的及其秩序理念指導之外部性及內部性 界限內,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理性刑罰政策,綜合考 量行為人所犯數罪所反映出之人格特性,兼衡刑罰規範目的 、整體犯罪非難評價、各罪關連性及所侵害之法益等面向, 採對其中最重刑嚴厲化之限制加重原則,所為給予適度恤刑 折扣之特別量刑過程,並非必須一律僵固地僅按其宣告刑累 計刑期之比例換算或折計以定之(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 第3000號判決意旨參照)。抗告人如附表一、二所示各罪, 除附表一編號1之妨害秩序罪外,其餘均為共同洗錢罪,考 諸原確定判決之記載,抗告人之犯罪情節均為交付其中國信 託商業銀行、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帳戶與「鍾易達」後,依其 指示提領犯罪所得,而其犯罪日期集中在民國113年3月13日 至20日之間,共計8天,雖因抗告人屬共同正犯,依法應就 對不同被害人共同詐欺、洗錢之犯行,予以數罪併罰,然依 原確定判決之記載可知,其中部分犯行係抗告人於同一日或 同一次提領犯罪所得,其中包含複數被害人之匯款,而非抗 告人有附表一(除編號1外)、二所示之多次提款行為,其 所犯各罪間之獨立性薄弱,同質性甚高,犯罪時間亦甚為密 集,甚至有所重疊,於刑罰之執行上,當不能僅偏重於應報 目的而累計加重其刑期,更應考量刑罰對於矯正受刑人行為 之必要性及合理性,以免違反比例原則之要求。再者,附表 一編號1至6、附表二編號一至五所示各罪(共同洗錢之24罪 及妨害秩序之1罪),前曾經原審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643 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併科罰金新臺幣7萬2仟元,由 本院以113年度抗字第466號裁定駁回抗告而確定,以該裁定 各罪之宣告刑與罪數以觀,顯係慮及各該共同洗錢犯罪之特 性,考量各罪之差異性甚小,犯罪時間密集等因素所為之整 體性評價,避免單一宣告刑對應執行刑所生之加重效應失衡 ,相較於此,原裁定就附表一編號7、8、附表二編號六、七 所示各罪合併定刑後,應執行刑卻陡然提升為有期徒刑5年1 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1萬5仟元,顯然係以前裁定所定應執 行刑為基礎,加計附表一編號7、8、附表二編號六、七之宣 告刑後,再酌量減輕,其裁量權之行使難謂適當。 ㈡、抗告人如附表一、二所示各罪,除附表一編號1為妨害秩序罪外,其餘均為共同洗錢罪,而依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均係與「鍾易達」共犯,並非於不同時期參與不同詐欺集團之犯罪,亦無犯罪經查獲後,另外再參與詐騙犯罪之情況,而詐騙集團犯罪,多以被害人報警處理或提出告訴為偵查發動之開端,然因被害人散在各地,報案時間亦先後有別,導致嗣後偵查及審理分由數個案件進行,未必得以合併審判,因而可能發生同時期犯罪分由不同案件審理確定之情況,此為司法制度運作使然,不應於定應執行刑程序時轉嫁為受刑人須承擔之不利益因素,換言之,不同被害人案件是否合併判決,容非受刑人所得強求,然就後續定應執行刑程序而言,刑事訴訟法既然規定「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裁定,即應由受理定刑聲請之法院,以受刑人整體犯罪歷程、犯罪特性及刑罰特別預防與個別預防之目的綜合考量,合併為單一之應執行刑宣告,不再因不同被害人由不同案件各別判決確定等因素,對受刑人為重複、過度之評價。抗告人如附表一編號2至8、附表二編號一至七所示犯行,犯罪時間重疊,並非經查獲後又另外再犯之情況,則本件因被害人報案時間前後差異,導致抗告人於同一時期之犯罪行為,分由數案起訴審理,並分別確定,非屬可歸責於抗告人之情況,於後續定應執行刑之結果,與合併審理並定應執行刑之情況相較,不應有更為不利之情況,以符公平原則。 ㈢、是以,本件附表一、二所示犯行,除編號1為妨害秩序罪外, 其餘均屬同一時期與同一人共犯,且犯罪情節均相同,於併 合處罰時,因所侵害者為同質性之法益,責任非難重複之程 度較高,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遞減,原裁定疏未充分審酌上 情,僅以前裁定所定應執行刑與附表一編號7、8、附表二編 號六、七之宣告刑合計後,酌予減輕之方式定其應執行刑, 其裁量權之行使,即有未盡妥適之處,抗告人指摘原裁定定 刑過重,非無理由,應由本院予以撤銷。   ㈣、至於抗告意旨關於撤回就得易服社會勞動、不得易服社會勞 動(附表一編號6)之刑合併定應執行刑之請求部分,查, 為明確限制數罪併罰適用之範圍,以維法安定性,並避免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造成得易科罰金之 罪無法單獨易科罰金,致罪責失衡,且不利於受刑人,刑法 第50條第1 項但書規定將易科罰金與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分 別列舉得易科、不得易科、得易服與不得易服等不同情形之 合併,以作為數罪併合處罰之依據。且依同條第2 項規定, 對於判決確定前所犯數罪而有該條第1 項但書各款所列情形 者,除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得併合處 罰。是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有權 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執行刑後, 得否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然鑑於該 規定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以選擇 之義務,是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為 避免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而 濫用請求權,無限聽其不安定狀態之繼續,其撤回請求之時 期,自應加以限制。而就裁判之羈束力以觀,裁判者於裁判 生效後,不得逕行撤銷或變更,此乃法安定性原則之體現, 基此,應認管轄法院若已裁定生效,受刑人即應受其拘束, 無許其再行撤回之理,以免影響國家刑罰權之具體實現,及 法安定性之維護(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207號、112年 度台抗字第1864號裁定意旨參照)。抗告人前以定刑聲請書 向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請求就附表一所示之有期徒刑 聲請定應執行刑,有聲請書在卷可參(原審卷第7頁),原 審法院並於定應執行刑裁定前以陳述意見調查表給予抗告人 陳述意見之機會,抗告人於陳述意見調查表中並未表示撤回 請求之意,僅請求從輕量刑(原審卷第171頁),則抗告人 於原裁定送達生效後,再以抗告狀撤回定應執行刑之請求, 自非法之所許,此部分之抗告為無理由,併予敘明。    四、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又依刑法第53條應 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者,由該案 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 定之,刑法第50條第1 項前段、第53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因原審法院既已就本案各罪之執行 刑為實體審酌,本院自為裁定並無損受刑人之審級利益,又 本院已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3項規定,送達檢察 官聲請書之繕本與受刑人,並給予其書面陳述意見之機會, 合予敘明。爰於附表所示各罪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內,考 量附表一、二所示犯罪,除附表一編號1為妨害秩序罪外, 其餘均屬共同洗錢罪,犯罪時間集中且部分重疊,犯罪情節 均相同,各罪差異性甚低,及上開三部分所述各項因素,並 斟酌部分罪刑曾經定應執行刑之內部界限,兼衡刑罰矯正被 告惡性及社會防衛功能等因素,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第2 項、第3項所示,並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 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7款、第42條第3項前段,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吳書嫺                    法 官 蕭于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鄭信邦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2025-01-16

TNHM-114-抗-3-20250116-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4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楊更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罪,數罪併罰有 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953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楊更強因犯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 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定應執行之刑,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 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 定定之。」故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之情形,除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 刑者外,不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符 合其實際受刑利益。是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 勞動之罪)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有權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執 行刑後,得否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 然該規定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以 選擇之義務,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 為避免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 而濫用請求權,影響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及具體妥當 性,其撤回請求之時期自應有合理之限制,除請求之意思表 示有瑕疵或不自由情事,經證明屬實之情形者外,自應於第 一審法院裁定生效,終結該訴訟關係前為之,俾免因其請求 之前提要件反覆,致訴訟程序難以確定,影響國家刑罰權之 具體實現,並間接敦促受刑人妥慎行使其請求權,以免影響 法之安定性,逾此時點始表示撤回定應執行刑之請求者,其 撤回自不生效力。反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裁定生效前, 已撤回其請求,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不得對其 併合處罰,俾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述選擇權之立法本旨 ,並兼顧罪責之均衡(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447號、1 13年度台抗字第64號、第542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本件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先後經判處如 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其中附表編號1、3、5、7、9為不得易 科罰金、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2、4、6、8、11 得易科罰金、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10為不得易科 罰金、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又附表編號1至9經本院113年 度聲字第2389號裁定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確定,有各該 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受刑人固 於民國113年7月31日就如附表所示各罪,曾請求檢察官向本 院提出定應執行刑之聲請,有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下稱臺 中地檢署)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 調查表1紙附卷為憑(臺中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953號卷 宗),嗣檢察官依受刑人之請求,向本院聲請定應執行刑。 惟查,受刑人於本院裁定前,於113年12月25日在陳述意見 表表示:「撤回先前向檢察官聲請合併定執行刑之聲請,等 日後全部案件均審理完畢時,另向檢察官聲請合併定執行刑 」,有上開陳述意見表狀在卷可稽,則受刑人於本院作成裁 定前,業已變更其意向,堪認受刑人亦已無意再請求就本件 定其應執行之刑,而有撤回請求之意。揆諸上開說明,受刑 人既已於本院裁定前撤回本件定應執行刑之請求,則檢察官 本件聲請乃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林皇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吳佳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附表 受刑人楊更強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3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7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7月 犯罪日期 112年1月6日下午2時40分許為警採尿往前回溯96小時內之某時 112/01/06 111年12月12日晚上7時許為警採尿往前回溯96小時內某時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419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419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725號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最後事實審 案號 112年度訴字第661號 112年度訴字第661號 112年度訴字第885號 判決日期 112/06/30 112/06/30 112/07/27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確定 判決 案號 112年度訴字第661號 112年度訴字第661號 112年度訴字第885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8/01 112/08/01 112/08/22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均否 均得 均否 備註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0279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0280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5558號 編號1至9經臺中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389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臺中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2934號) 受刑人楊更強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4 5 6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10月 有期徒刑2月 犯罪日期 111年12月8日或9日 112/01/09 112/01/09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725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1119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1119號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最後事實審 案號 112年度訴字第885號 112年度訴字第1194號 112年度訴字第1194號 判決日期 112/07/27 112/08/07 112/08/07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確定 判決 案號 112年度訴字第885號 112年度訴字第1194號 112年度訴字第1194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8/22 112/10/18 112/10/18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均得 均否 均得 備註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5559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4465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4466號 編號1至9經臺中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389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臺中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2934號) 受刑人楊更強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7 8 9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7月 有期徒刑3月、5月 有期徒刑 1年2月、 8月(2罪) 犯罪日期 112年2月27日凌晨4時40分許為警採尿其回溯96小時內之某時 112年2月27日凌晨4時40分許為警採尿其回溯96小時內之某時、 112年2月27日前某日至112年2月27日 112/05/29至112/05/30 112/05/29、 112/05/30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2155號等 臺中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2155號等 臺中地檢112年度偵字第27124、29317號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最後事實審 案號 112年度易字第2150號 112年度易字第2150號 113年度訴字第369號 判決日期 112/09/27 112/09/27 113/04/11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確定 判決 案號 112年度易字第2150號 112年度易字第2150號 113年度訴字第369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12/06 112/12/06 113/05/08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均否 均得 均否 備註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65號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66號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6855號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8月。 編號1至9經臺中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389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臺中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2934號) 受刑人楊更強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0 11 罪名 藥事法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1/03/16 111/03/17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3114號等 臺中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3114號等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最後事實審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2638號 111年度訴字第2638號 判決日期 113/02/21 113/02/21 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確定 判決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2638號 111年度訴字第2638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4/25 113/04/25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不得易科、得易社勞 均得 備註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0183號 (折抵羈押日數執行完畢)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0184號 (折抵羈押日數執行完畢)

2025-01-15

TCDM-113-聲-3341-2025011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10號 抗 告 人 徐德益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0日定應執行刑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024 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 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 定,須待其請求後,檢察官始得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 已請求定執行刑後,得否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 法無明文,然該規定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 ,並非科以選擇之義務,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 回之理,惟為避免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 撤回請求,而濫用請求權,影響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 及具體妥當性,其撤回請求之時期自應有合理之限制,除請 求之意思表示有瑕疵或不自由情事,經證明屬實之情形者外 ,應認管轄法院若已裁定生效,終結其訴訟關係,受刑人即 應受其拘束,無許再行撤回之理,俾免因訴訟程序反覆難以 確定,致影響國家刑罰權之具體實現,並間接敦促受刑人妥 慎行使其請求權,以免影響法之安定性。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徐德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案件,先後經判處原裁定附表(下稱附表)所示之刑確定, 各罪中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所列情形,經抗告人為同意 聲請定刑之切結(見原審卷第13頁),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規 定,乃由檢察官向原審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經審酌抗告人 所犯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類型、態樣、時間、侵害法益、行 為次數等情,復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應受非難及矯治之 程度,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暨前述各罪之 最長期刑為附表編號4所示之有期徒刑2年,曾定應執行刑加 計其餘各罪宣告刑之總和為有期徒刑3年4月,及抗告人對本 件定執行刑表示無意見(見原審卷第83頁)等一切情狀,定 其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併敘明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所處 之刑業經執行完畢,於本件執行時應予扣抵。經核並未逾越 法律規範之界限,亦無濫用裁量權情形,於法尚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略以:雖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已繳納罰金執行完 畢,於執行時可予扣除,惟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 已嚴重影響伊在監執行之累進處遇分數,伊因不諳法律,故 同意本件定應執行刑之聲請,請撤銷原裁定,僅就附表編號 3、4部分重新定應執行刑等語。 四、惟查,法院以裁判就併罰數罪酌定其應執行刑所關注者,係 行為人之人格及其所犯併罰各罪間之關係,強調應就反映行 為人人格特性之所犯各罪為綜合性之整體審視。至監獄行刑 等監所矯正業務,係由法務部矯正署指揮及監督,為促使受 刑人改悔向上並培養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二者規範目的不 同。且監獄依法辦理受刑人刑罰執行業務,除採依受刑人之 刑期及犯次實施分級與分類之累進制(亦稱階級制)處遇外 ,兼採激勵受刑人在監服刑表現良好者,可依法縮短刑期之 善時制(亦稱縮刑制),並與假釋之考評機制連結,相關措 施無非均係為達矯正受刑人更生俾盡早復歸社會之監獄行刑 目的,其各級別累進處遇所要求之責任分數負擔,雖與受刑 人經確定裁判所諭知定量刑期之多寡成正比,然其實際在監 執行期間之長短,繫諸受刑人日後服刑表現良窳之不確定因 素,揆其本質屬性,核非法院裁判酌定應執行刑時所應預慮 考量之範疇。原裁定核無違誤,已如前述,抗告人係認原裁 定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之結果,已影響伊在監執行之累 進處遇分數,始生撤回本件定刑聲請之意,依前揭說明,其 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王敏慧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游巧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5

TPSM-114-台抗-110-20250115-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293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簡綾君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333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簡綾君因施用毒品、逾量持有毒品案 件,先後經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經受刑人聲請,應依 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及第50條第2項,定其應執行之刑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情形,除 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適 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刑 利益。是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有權請求 檢察官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執行刑後,得否 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然該規定係賦 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以選擇之義務, 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為避免受刑人 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而濫用請求權 ,影響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及具體妥當性,其撤回請 求之時期自應有合理之限制,除請求之意思表示有瑕疵或不 自由情事,經證明屬實之情形者外,應認管轄法院若已裁定 生效,終結其訴訟關係,受刑人即應受其拘束,無許再行撤 回之理,俾免因訴訟程序反覆難以確定,致影響國家刑罰權 之具體實現,並間接敦促受刑人妥慎行使其請求權,以免影 響法之安定性。反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裁定生效前,已 撤回其請求,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不得對其併 合處罰,俾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述選擇權之立法本旨, 並兼顧罪責之均衡(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64號刑事裁 定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前就所犯上開確定罪刑(分屬不得易科罰金、 得易科罰金之罪),向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有各該 判決書、定應執行刑調查表、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等件在卷可考。然經本院函詢,受刑人就本件聲請卻向本院 表明「有另案不應定執行」之意見,有受刑人意見調查表附 卷可參,足見受刑人已變更意向而撤回其先前之請求,參酌 上開見解,本件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不得對受 刑人併合處罰,是本件聲請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2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徐漢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政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12

TYDM-113-聲-4293-20250112-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18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黃丞瑨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368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件受刑人黃丞瑨犯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 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行之刑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情形, 除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 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 刑利益;檢察官自不得違反受刑人之意願,或未得其同意, 遽向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刑。至於受刑人已請求定執行刑後 ,得否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然該規 定並非科以受刑人選擇之義務,或限制其於請求後即不得再 為相異之主張,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為避免受刑人於裁定 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而濫用請求權,影響 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及具體妥當性,其撤回請求之時 期自應有合理之限制,除請求之意思表示有瑕疵或不自由情 事(諸如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被詐欺、脅迫而為意思 表示),經證明屬實之情形者外,應認管轄法院若已裁定生 效,終結其訴訟關係,受刑人即應受其拘束,無許再行撤回 之理,俾免因訴訟程序反覆難以確定,致影響國家刑罰權之 具體實現,並間接敦促受刑人妥慎行使其請求權,以免影響 法之安定性。反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裁定生效前(含檢 察官提出聲請前),已撤回其請求,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規定,即不得對其併合處罰,俾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 述選擇權之立法本旨,並兼顧罪責之均衡(最高法院113年 度台非字第178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查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分別經附表所示各該法院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且其中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罪曾經 本院113年度聲字第1657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10月確定 ,有各該刑事裁判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又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係判處不得易科罰金、得易服社會 勞動;附表編號2、3所示之罪係判處不得易科罰金、不得易 服社會勞動之刑;附表編號4所示之罪則係判處得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刑,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各款之情 形,須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者,始得依第 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而受刑人前於113年12月5日固於 調查表中勾選請求聲請人就如附表所示之罪,聲請合併定其 應執行之刑,然而,其於該表下方另記載其尚有另案,請檢 察官同予合併等語,有該調查表1份在卷可稽,則受刑人是 否確有請求檢察官就本件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之意,顯屬不 明。縱認受刑人當時有請求之意,惟經本院函請受刑人對本 件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陳述意見時,受刑人復具狀表 示:尚有另案待判決,請與另案一起合併等語(見本院卷第 53頁),堪認受刑人亦已無意再請求就本件定其應執行之刑 ,而有撤回請求之意。揆諸上開說明,受刑人既無請求之意 或已於本院裁定前撤回本件定應執行刑之請求,則檢察官本 件聲請乃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黃凡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鄭俊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2025-01-09

TCDM-113-聲-4181-20250109-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428號 抗 告 人 陳立偉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1月5日定其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2924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 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 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 ,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 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 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 之刑之總和。又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之刑時,祗須在不逸 脫上開範圍內為衡酌,而無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 顯然有違比例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例外情形,並不悖於定應 執行刑之恤刑目的者,即無違裁量權之內部性界限。 二、原裁定略以:抗告人陳立偉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原裁定附表編號(以下僅載敘編號)1至4所示之罪 ,編號1、3所示之罪為得易科罰金之罪,原審法院為犯罪事 實最後判決法院,檢察官依抗告人請求聲請定執行刑;審酌 抗告人所犯各罪之犯罪類型、侵害法益、責任非難重複程度 、各罪之關聯性,兼衡內外部界限、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 原則等,暨抗告人對定執行刑意見,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 年2月。經核於法並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有其他案件尚未確定,希望等所有案 件均確定,再一起合併定執行刑。原裁定未斟酌抗告人所犯 各罪之時間、侵害法益、刑罰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數罪併 罰之限制加重原則,所定執行刑過重,請從輕定刑等語。 四、惟查: ㈠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併合處罰之數罪,除經受刑人請求 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外,不得併合處罰。立法意旨無非為 明確數罪併罰適用範圍,避免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合併,造成 原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無法單獨易科罰金或 易服社會勞動,罪責失衡,不利於受刑人。是關於得易科罰 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得否併合處罰,繫乎受刑人之請求與否。又受刑人於請 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後,得否撤回其請求及其撤回之期 限為何,法無明文,然該規定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 受刑利益,則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 為避免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其請求 ,濫用請求權,影響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及具體妥當 性,受刑人撤回請求之時期,自應予合理限制。基於目的合 理性解釋,除受刑人上揭請求之意思表示有瑕疵或不自由情 事者外,應認檢察官依受刑人請求向法院聲請定執行刑,法 院審酌認聲請為正當而為裁定,終結其訴訟關係,受刑人即 應受其拘束,自無撤回請求可言。本件檢察官依抗告人請求 就編號1至4所示之罪聲請原審定其應執行刑,原審審核認聲 請為正當並酌定如前所示執行刑,於法並無不合,自無許抗 告人於抗告本院後,以尚有他案為由撤回其請求之理。至於 抗告人所指之他案如合於數罪併罰定執行刑要件,是否合併 聲請定執行刑係屬檢察官指揮執行之職權,與原裁定是否適 法妥當之判斷無涉。 ㈡數罪併罰合併定應執行刑,旨在綜合斟酌犯罪行為之不法與 罪責程度,及對犯罪行為人施以矯正之必要性,而決定所犯 數罪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法院定 應執行刑時,除再次對受刑人之責任為檢視,並應特別考量 所犯數罪反映之人格特性,以及與刑罰目的相關之刑事政策 。具體言之,應就整體犯罪非難評價、各行為彼此間之偶發 性、與受刑人前科之關聯性、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 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社會對特定犯罪處罰 之期待等情,為綜合判斷。原裁定已斟酌考量抗告人所犯各 罪犯罪類型、侵害法益程度、非難重複性、侵害法益之加重 效應及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原則等,所定之執行刑並無逾越 裁量之外部界限、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並已就編號4曾定 執行刑及其他未定之宣告刑總和(即有期徒刑3年8月)再酌 予減少有期徒刑6月,符合刑法恤刑之目的,並無違法或不 當。 ㈢抗告意旨對原裁定已明白論述之事項,徒憑個人主觀意見, 妄加指摘,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劉興浪 法 官 蔡廣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黃斯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郭惠玫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09

TPSM-113-台抗-2428-20250109-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38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康紘齊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21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康紘齊因犯家庭暴力防治法等罪,先 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之刑,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 條及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行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 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 定定之。」故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之情形,除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 刑者外,不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符 合其實際受刑利益。是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 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有權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執行刑 後,得否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然該 規定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以選擇 之義務,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為避 免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而濫 用請求權,影響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及具體妥當性, 其撤回請求之時期自應有合理之限制,除請求之意思表示有 瑕疵或不自由情事,經證明屬實之情形者外,應認管轄法院 若已裁定生效,終結其訴訟關係,受刑人即應受其拘束,無 許再行撤回之理,俾免因訴訟程序反覆難以確定,致影響國 家刑罰權之具體實現,並間接敦促受刑人妥慎行使其請求權 ,以免影響法之安定性。反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裁定生 效前,已撤回其請求,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不 得對其併合處罰,俾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述選擇權之立 法本旨,並兼顧罪責之均衡(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64 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康紘齊因犯附表所示之罪,經法院分別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決書及臺 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足稽。茲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 之刑,本院審核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均係於附表編 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前為之,且本件係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就 不得易科罰金亦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2)、不 得易科罰金惟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1)與得易科 罰金亦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3至4)聲請定其應執 行之刑,有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受刑人是否同意聲請定應執 行刑調查表在卷可佐,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自不受同 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之限制,本件聲請核屬正當,固應 予准許。 四、然查,受刑人經本院通知其就本案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案 件陳述意見時,卻又表示「不定應執行刑」等語,有受刑人 簽名捺印之本院調查表在卷為憑,足認受刑人已變更意向而 明確撤回其先前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依前開說明,受刑人所 犯附表各罪,已不合於得以合併定應執行之要件。從而,本 院就本件檢察官之聲請既尚未裁定定應執行刑,訴訟關係尚 未終結,自應許受刑人撤回其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以符合受 刑人選擇執行方式之真意及利益。受刑人既已明確表明撤回 其聲請,從而,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案件聲請定應執行刑, 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胡家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簡雅文 附表:受刑人康紘齊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日期:民國;金額 :新臺幣) 編     號 1 2 3 罪     名 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之洗錢罪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之非公務機關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 恐嚇危害安全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2月(另併科罰金)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1年11月12日 110年7月至11月間 110年10月5日、6日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2年度金簡字第534號 111年度訴字第849號 111年度訴字第849號 判決日期 112年9月23日 113年8月26日 113年8月26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2年度金簡字第534號 111年度訴字第849號 111年度訴字第849號 判決日期 112年11月1日 113年10月8日 113年10月8日 備     註 已執行完畢 附表編號3、4經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編     號 4 罪     名 違反保護令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0年10月19日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1年度訴字第849號 判決日期 113年8月26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1年度訴字第849號 判決日期 113年10月8日 備     註 附表編號3、4經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2025-01-02

KSDM-113-聲-2383-20250102-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0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盧彥祖 (現在法務部○○○○○○○○○○○執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62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盧彥祖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定其應 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有權請求 檢察官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執行刑後,得否 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然鑑於該規定 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以選擇之義 務,是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惟為避免 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而濫用 請求權,無限聽其不安定狀態之繼續,其撤回請求之時期, 自應加以限制。而就裁判之羈束力以觀,裁判者於裁判生效 後,不得逕行撤銷或變更,此乃法安定性原則之體現,基此 ,應認管轄法院若已裁定生效,受刑人即應受其拘束,無許 其再行撤回之理,以免影響國家刑罰權之具體實現,及法安 定性之維護。換言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裁定生效前,已 撤回其請求,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即不得對其併 合處罰,俾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述選擇權之立法本旨, 並兼顧罪責之均衡(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692號裁定 、111年度台抗字第207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 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有各該案件裁判書及臺灣高等法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等附卷可稽。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 示之罪,乃不得易科罰金、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如附表編 號2所示之罪,乃不得易科罰金、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是本案合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應由受刑人請求 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始得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定 其應執行刑。  ㈡受刑人雖於民國113年8月30日在「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刑法 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中之「 請求檢察官就上開案件合併定應執行刑」欄位,勾選「是」 ,有上開調查表在卷可稽,然受刑人於本院函請其就本件定 應執行刑案件表示意見時改稱:因尚有另案未判決,請等全 部判決完再聲請定應執行刑等語,有受刑人提出之陳述意見 表在卷可查,應認受刑人無意再就如附表所示之罪請求定應 執行刑,有撤回此部分請求之意。  ㈢綜上所述,本院就檢察官之聲請定應執行刑既尚未裁定並生 效,自應許受刑人撤回其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以符合受刑人 選擇權及其受刑利益。從而,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之罪,聲 請定應執行刑,既經受刑人在本院裁定前表示不請求定應執 行刑,本院自不得將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 動之罪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檢察官之聲請不應准許,應予 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王曼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蔡昀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受刑人盧彥祖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罪       名 洗錢防制法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1年5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2月(共7次) 犯  罪  日  期 111年3月28日至同年4月29日 112年9月19日至同年月20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   案   號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號、112年度偵字第8063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偵字第45388、45389、57804號、113年度偵字第6637、6835號(聲請書未記載,應予補充) 最後事實  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臺中地院 案   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6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161、419號(聲請書未記載,應予補充) 判決日期 112年8月25日 113年5月29日 確定判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臺中地院 案   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6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161、419號(聲請書未記載,應予補充)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10月12日 113年8月13日 (撤回上訴)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均否(聲請書誤載為得,應予更正) 均否 備       註 高雄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148號、113年度執助字第789號 編號1經高雄地院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發監113年4月2日至113年12月1日)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1749號 編號2經臺中地院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0月(發監115年5月9日期滿)

2024-12-31

TCDM-113-聲-3003-202412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