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吳承學

共找到 143 筆結果(第 1-10 筆)

重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1年度重附民字第84號 原 告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法定代理人 張心悌 訴訟代理人 蕭凱中律師 曾禎祥律師 被 告 秦禮明 黃文瑞 葉佳萍 藍靜嫻 上列被告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 經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理 由 一、原告訴之聲明及陳述:詳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所 載。 二、被告未提出書狀,亦未以言詞為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應以判決駁 回原告所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為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 前段所明定。經查,本件被告秦禮明、黃文瑞、葉佳萍、藍 靜嫻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業經本院以111年度金重訴字 第10號判決被告秦禮明、黃文瑞、葉佳萍、藍靜嫻無罪在案 ,依首開規定,原告所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自應予判決駁回 。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林柔孜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 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DM-111-重附民-84-20250331-2

金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證券交易法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張子洋 選任辯護人 吳至格律師 張敦威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本院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違反證券交易 法案件,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准予發還張子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張子洋(下稱被告)因違反證 券交易法案件,經扣押如附表所示之物,因被告於偵查中即 已認罪,且本案於民國113年11月25日辯論終結,考量被告 遭扣押之手機及筆記型電腦中,不乏諸多具個人紀念價值之 電磁紀錄,爰聲請發還該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 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 、第142條第1項、第317條分別定有明文。所謂扣押物無留 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 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存之必要者,即得不 予發還。又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並不以係得沒收之 物為限;而有無繼續扣押之必要,應由事實審法院依案件發 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 三、經查,被告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業經本院於114年3月31 日以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判決在案。而扣案如附表所示 之物為被告所有,且為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查扣等情 ,有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扣押物品清單在卷可佐(見 偵10卷第171頁)。觀諸本院前開判決理由中已說明並無證 據證明上開扣押物與本案犯罪有關,亦非違禁物或專供犯罪 所用之物,而不予宣告沒收,為顧及被告財產權之保障,本 院認上開扣押物已無留存或繼續扣押之必要。從而,被告聲 請發還如附表所示之扣押物,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林柔孜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 編號 品名 數量 備註 1 Iphone 10R手機 1支 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被告張子洋扣押物品清單編號2(D-1-2) 2 msi筆記型電腦 1臺 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被告張子洋扣押物品清單編號3(D-1-3)

2025-03-31

TPDM-111-金重訴-19-20250331-8

重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重附民字第84號 原 告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法定代理人 張心悌 訴訟代理人 蕭凱中律師 曾禎祥律師 被 告 沈瑋 陳明煒 李偉雄 彭向陽 上列被告等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 ,經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按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 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 50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被告沈瑋、陳明煒、彭向陽、李偉雄因違反證券 交易法案件,經原告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 中心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因其內容繁雜,非 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 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審理,特此裁定 。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林柔孜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DM-111-重附民-84-20250331-1

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證券交易法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金訴字第6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榮錦 選任辯護人 王俊翔律師 葉建廷律師 被 告 歐麗珠 選任辯護人 洪郁淇律師 於知慶律師 上列被告因證券交易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 第21435號、114年度偵字第1672號、114年度偵字第2077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被告林榮錦、歐麗珠不予繼續受科技設備監控。   理 由 ㄧ、本案被告林榮錦、歐麗珠(下分稱姓名,合稱被告)於偵查   中,曾兩度經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第116之2第1項第4款、第 1款、第117條之1第1項規定,命接受科技設備監控迄至民國 114年6月5日止,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執行科技設備監控 命令書在卷可證。 二、審酌檢察官於偵查中兩度命被告受科技設備監控時,雖均稱 被告犯嫌重大、有逃亡的羈押原因,然無羈押必要等語,然 均未具體敘明本案縱以具保、限制出境出海亦不足以確保偵 審程序進行之原因。衡酌本案偵查取證之程序已告一段落, 現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依起訴書之記載,被告係涉犯證券交 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1款之內線交易罪嫌、案件情節之輕重 程度(澳優公司股權出售案部分)、被告犯罪所得數額共25 1萬餘元,幾乎係其等交保金額之2倍、被告於偵查中均遵期 到庭等情,以及歐麗珠並無前案紀錄,林榮錦雖有違反證券 交易法之另案在臺灣高等法院(下稱高院)審理中,該案所 涉犯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2項、第1項第3款之特殊背信罪之 法定本刑較本案為重,然繫屬之高院亦未於審理中施以科技 設備監控、命其報到,甚至未限制出境出海,林榮錦亦無不 到庭情形(見金訴卷之公務電話紀錄),起訴迄今已近10年 ,案件現仍在審理中等各節,認本件依目前案件進度、案件 情節輕重程度,於審理中對被告繼續施以具保、限制出境、 出海等替代措施應為已足,並符比例原則,故尚無繼續命被 告接受科技設備監控之必要,爰不予繼續限制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DM-114-金訴-6-2025033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暫時解除限制出境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63號 被 告 即 聲 請 人 林榮錦 選任辯護人 王俊翔律師 葉建廷律師 上列被告因本院114年度金訴字第6號違反證券交易法等案件,聲 請暫時解除限制出境、出海,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林榮錦(下稱被告)擔任晟德 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晟德公司)暨旗下投資事業(下 稱晟德集團)總裁,負責晟德集團核心事業之重要經營決策 ,因旗下永昕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昕公司)引入 日本知名藥廠JCR Pharmaceutical公司(下稱JCR公司)為 第二大股東,日本生物相似藥開發公司Kidswell Bio公司( 下稱KWB公司)、大型醫藥通路公司Alfresa Holdings公司 (下稱AFH公司)、日商新藥研發公司Chiome Bioscience公 司(下稱CB公司)有意與晟德集團及永昕公司共同出資合作 在日本設立生物相似藥工廠,並已簽訂合作意向書,因投資 總預算高達日幣150億元,同為主要出資者之晟德公司預計 投入若干資金、如何提供資金,均須由被告親自與日方公司 會談,方能拍板定案,故KWB公司代表人曾發函邀請被告出 席上開4家公司在日本之策略商務會議,永昕公司董事長陳 佩君亦以電子郵件要求母公司總裁(即被告),一同前往拜 訪股東JCR公司之經營團隊。因此,對於國際生技醫藥產業 環境及商務談判十分熟稔,且為JCR公司等日本公司唯一信 任之被告,有於民國114年4月1日至3日,以晟德集團總裁身 分親自至日本出席2場重要商務會議之必要,且此絕非網路 與會或其他方式所可取代,爰請求命被告提出相當擔保金、 將被告責付給葉建廷律師、命葉建廷律師陪同被告一同出國 、返國後,准許暫時解除被告之限制出境、出海處分等語。 二、被告及其辯護人得向檢察官或法院聲請撤銷或變更限制出境 、出海,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5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限制 出境、出海之強制處分,其目的在防阻被告擅自前往我國司 法權未及之境,以保全國家追訴、審判或日後執行之順利進 行,被告仍於我國領土範圍內仍有行動自由,亦不影響其日 常工作及生活,干預人身自由之強度顯較羈押處分輕微,故 從一般、客觀角度觀之,苟以各項資訊及事實作為現實判斷 之基礎,而有相當理由認為被告涉嫌犯罪重大,具有逃匿、 規避偵審程序及刑罰執行之虞者即足。有無限制出境之必要 ,屬事實審法院得依個案情節,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 均衡維護,本於職權而為裁量之事項。至限制出境、出海之 原因是否消滅,能否以其他方式替代而解除,亦俱屬事實審 酌之問題(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539號裁定意旨參照) 。 三、經查:      ㈠被告因違反證券交易法等案件(案列114年度金訴字第6號, 下稱本案),經檢察官訊問後,於113年6月7日起限制出境 、出海8月,上開限制期間屆滿後,檢察官向本院聲請延長 限制出境、出海,經本院以114年度偵聲字第15號裁定延長 限制出境、出海4月至114年6月6日止。嗣被告經檢察官提起 公訴,本院審酌相關情節後,認有繼續維持上開限制出境、 出海處分之必要,故目前被告仍受限制出境、出海之限制, 有上開裁定在卷可參。  ㈡被告聲請暫時解除限制出境、出海之處分,固據其提出永昕 公司與KWB公司、AFH公司、CB公司簽立之合作意向書、相關 投影片、署名為KWB公司總裁及佩君之郵件。然上開涉及外 國公司(即日本公司)之契約或信件,收信對象為「Mr.Lin 」,簽約當事人為永昕公司,並僅有日本公司相關人員之署 名,未經我國駐外單位進行認證或確認,是否與被告之主張 相符,已有待確認。再細繹意向書、信件之內容,雖提及公 司間合作之粗略方向,然既未敘明所稱會議之具體時間、地 點,亦乏議程之完整內容,被告憑此主張其有於114年4月1 日至3日至日本出席重要會議之必要,亦難認已充分釋明。 況被告並非上開合作意向書所涉及之永昕公司、KWB公司、A FH公司、CB公司之董事長或代表人,考量現今全球網際網路 及通訊設備發達,我國與日本間之電子商務聯繫、通訊並無 何限制,線上遠距方式更甚為普及,依被告目前之釋明情形 (被告稱其對國際間之生技醫療產業環境及商務談判十分熟 稔,在生技業界之威望、深厚投資經驗與實務經驗,可與文 化較為嚴謹且慎重之日商公司進行對等地位談判),實難認 已達有何非親自出境不可,無從委由他人為之急迫性及必要 性,且此必要性優於司法審判合理限制範圍之程度。  ㈢因此,綜合上情,衡諸本案目前進度(排定進行準備程序) 、被告涉案罪質之輕重(最低本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受有罪判決之可能性(業經檢察官提起公訴)、過往前案 紀錄(尚有另案涉犯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2項、第1項第3款 特殊背信罪之重罪在臺灣高等法院審理中),出境必要性之 釋明程度等因素,認基於保全本案審判程序順利進行或後續 可能刑罰執行之重大公共利益目的,暨限制出境、出海已係 限制被告基本權利相對輕微之替代保全手段,認被告聲請暫 時解除限制出境、出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20

TPDM-114-聲-663-20250320-1

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貪污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 聲 請 人 楊貫中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陳重文等人貪污等案件(113年度金訴字第32 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本院一一三年度金訴字第三十二號案件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 ,准予發還楊貫中。 二、其餘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楊貫中於被告陳重文等人(下稱被告 )貪污等案件(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下稱本案)之偵查 過程中,有物品遭扣押,聲請人已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確 定,請求發還遭扣案物品等語。 二、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 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又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又無 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 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 並不以係得沒收之物為限;而有無繼續扣押之必要,應由事 實審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抗字第88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因貪污等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 偵字第17702號等案件提起公訴,本案現繫屬於本院審理中 ,而附表之物品係聲請人所持有,並於本案偵查中扣押在案 等情,有上開起訴書、本院扣押物品清單存卷可參。  ㈡關於附表所示之物品,係聲請人所有之行動電話、硬碟、郵 局匯款單、名片、記事本或筆記型電腦等,審酌聲請人並非 本案被告,起訴書亦未將此部分物品引為證據或聲請宣告沒 收,且上開物品非屬違禁物,復無證據足認係被告涉犯本案 時,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因犯罪所生或所得之物, 應認無繼續扣押留存之必要。是依上開說明,聲請人聲請發 還上開扣案物,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㈢聲請人雖另聲請發還扣案之行動電話(Iphone 14 Pro Max, 門號:0000000000號,扣案物編號H-1-1,金訴卷四第155頁 ),然上開行動電話於本案偵查過程中,曾查出存有與本案 相關之電子檔案(廉政署社會局案供述證據卷二第23至93頁 ),可見上開物品仍與本案具有關連性,係屬本案之證據。 且本案雖已辯論終結並宣判,然已據被告提起上訴而尚未確 定,審酌本案案情之繁雜程度,上開物品內之檔案內容實仍 有日後勘驗或其他調查之可能,基於保全證據之目的,尚有 留存之必要,爰暫不予發還。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220條之規定,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附表:   編號 物品名稱 數量 備註 1 行動電話(品牌:蘋果、型號:14 Pro Max,門號:0000000000) 1支 H-1-2(金訴卷四第155頁、卷五第301頁編號30) 2 行動電話(品牌:蘋果、型號:12 Pro,門號:0000000000) 1支 H-1-3(金訴卷四第155頁、卷五第301頁編號30) 3 行動硬碟(Segate 4TB,含傳輸線) 1個 H-1-4(金訴卷四第156頁、卷五第301頁編號32) 4 行動硬碟(Buffalo,含傳輸線) 1個 H-1-5(金訴卷四第156頁、卷五第301頁編號33) 5 郵局匯款單 1張 金訴卷五第301頁編號34 6 名片 3張 金訴卷五第301頁編號35 7 筆記本 1本 金訴卷五第302頁編號36 8 筆記型電腦(品牌:蘋果、顏色:銀色,型號:MacBook Pro,含充電線) 1臺 B1-1-2(金訴卷四第145頁、卷五第297頁編號2) 9 筆記型電腦(品牌:蘋果、顏色:灰色,型號:MacBook Air,含充電線) 1臺 B1-1-3(金訴卷四第145頁、卷五第297頁編號3)

2025-03-14

TPDM-113-金訴-32-20250314-9

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貪污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 聲 請 人 鄭雲容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陳重文等人貪污等案件(113年度金訴字第32 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一一三年度金訴字第三十二號案件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准 予發還鄭雲容。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鄭雲容於被告陳重文等人(下稱被告 )貪污等案件(113年度金訴字第32號,下稱本案)之偵查 過程中,有物品遭扣押,聲請人已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確 定,請求發還遭扣案物品等語。 二、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 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又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又無 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 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 並不以係得沒收之物為限;而有無繼續扣押之必要,應由事 實審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抗字第88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因貪污等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 偵字第17702號等案件提起公訴,本案現繫屬於本院審理中 ,而附表之物品係聲請人所持有,並於本案偵查中扣押在案 等情,有上開起訴書、本院扣押物品清單存卷可參。  ㈡關於附表所示之物品,係聲請人所有之行動電話、存摺,審 酌聲請人並非本案被告,起訴書亦未將此部分物品引為證據 或聲請宣告沒收,且上開物品非屬違禁物,復無證據足認係 被告涉犯本案時,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因犯罪所生 或所得之物,應認無繼續扣押留存之必要。是依上開說明, 聲請人聲請發還上開扣案物,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220條之規定,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附表:   編號 物品名稱 數量 備註 1 行動電話(品牌:蘋果、型號:14,含SIM卡) 1支 金訴卷五第123頁編號4 2 行動電話(品牌:蘋果、型號:15,含SIM卡) 1支 金訴卷五第123頁編號5 3 存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鄭雲容) 1本 金訴卷五第123頁編號3

2025-03-14

TPDM-113-金訴-32-20250314-10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058號 原 告 蔡鎮宇 被 告 張桂挺 魏伯倫 林文祥 李依宸 王尚宇 王凱 姜姿廷 黃筑佩 于慧正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金重訴字第10、25號違反證券交易法等 刑事案件,經原告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 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 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2025-03-07

TPDM-113-附民-1058-20250307-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042號 原 告 李逸群 被 告 陳文熙 民國00年0月0日生,已歿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金重訴字第10號違反證券交易法等刑事 案件,經原告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有權利能力者,有當事人能力;而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 ,終於死亡,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及民法第6條定有明文 明文。民事訴訟法第168條所定之承受訴訟,必以當事人於 「訴訟程序進行中」死亡,始得由法定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 其訴訟,若於「起訴前」死亡者,原即欠缺當事人能力之要 件,亦無從適用上開規定命其繼承人承受訴訟之旨,縱使法 定之繼承人於訴訟程序中聲明承受訴訟,仍不能發生承受之 效力,成為合法之當事人(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455號判 決意旨足資參照)。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能力及訴訟能力 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 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款、 第502條第1項亦有明定。 二、經查,原告於民國113年7月5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 求被告陳文熙(下稱陳文熙)負損害賠償責任,有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起訴狀上之本院收狀戳章可參,惟陳文熙於原告起 訴前之113年7月4日即已死亡,有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1份 在卷可憑,則陳文熙於原告起訴時即無當事人能力,且其情 形無從補正。從而,本件刑事訴訟程序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就陳文熙部分,於不合法,應予駁回,則原告假執行之聲請 ,亦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 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2025-03-07

TPDM-113-附民-1042-20250307-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054號 原 告 楊美鳳 被 告 陳文熙 民國00年0月0日生,已歿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金重訴字第10號違反證券交易法等刑事 案件,經原告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有權利能力者,有當事人能力;而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 ,終於死亡,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及民法第6條定有明文 明文。民事訴訟法第168條所定之承受訴訟,必以當事人於 「訴訟程序進行中」死亡,始得由法定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 其訴訟,若於「起訴前」死亡者,原即欠缺當事人能力之要 件,亦無從適用上開規定命其繼承人承受訴訟之旨,縱使法 定之繼承人於訴訟程序中聲明承受訴訟,仍不能發生承受之 效力,成為合法之當事人(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455號判 決意旨足資參照)。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能力及訴訟能力 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 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款、 第502條第1項亦有明定。 二、經查,原告於民國113年7月9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 求被告陳文熙(下稱陳文熙)負損害賠償責任,有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起訴狀上之本院收狀戳章可參,惟陳文熙於原告起 訴前之113年7月4日即已死亡,有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1份 在卷可憑,則陳文熙於原告起訴時即無當事人能力,且其情 形無從補正。從而,本件刑事訴訟程序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就陳文熙部分,於不合法,應予駁回,則原告假執行之聲請 ,亦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趙耘寧                    法 官 林柔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 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李苡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2025-03-07

TPDM-113-附民-1054-2025030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