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大同區戶政事務所

共找到 6 筆結果(第 1-6 筆)

司繼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2704號 聲 請 人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法定代理人 姚淑文 住臺北市信義區市○路0號0樓東北區0樓 (社會工作科)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遺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為被繼承人甲○○(男、民國0年0 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生前籍設:臺北市○ ○區○○街0段000○0號),民國109年8月26日死亡)之遺產管理人 。 准對被繼承人甲○○之大陸地區以外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 。 被繼承人甲○○之大陸地區以外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最後揭 示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之日起,壹年貳月內承 認繼承,上述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甲○○之 遺產,於清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聲請程序費用由被繼承人甲○○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按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而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 議未於1 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並由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 個月以上 之期限,公告繼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民法第1177 條、第1178條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甲○○於109年8月26日死亡,遺體由 安置機構代為殮葬,遺產則依「臺北市醫院內有名無主獨居 長者遺體、遺產處理流程」由本局協助保管。因被繼承人為 本局列冊低收獨居長者,非具榮民身分,已無親屬,無資以 召開親屬會議之家屬,又財政部國有財產屬為管理國家財產 之法定機關,具有相當之公信力,爰依民法第1178條第2項 規定,聲請本院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為被繼承人 之遺產管理人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提出遺產清單、繼承系統表、戶 籍謄本、臺北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函文、國軍退除役官兵輔 導委員會函文等件為證,堪信為真。而聲請人主張選任財政 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為本件遺產管理人,經本院函詢該分 署擔任本件遺產管理人之意願,經該分署函覆請秉權卓處等 語,有該分署函文在卷可稽,本院審酌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為 國有財產之主管機關,素具處理財產之專才及能力,擔任遺 產管理人之經驗豐富,具有相當之公信力,且被繼承人仍有 遺產可供處分,於公示催告程序後無人承認繼承,倘有剩餘 依法即歸屬國庫,則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對本件遺產有管理實 益,因認以選任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擔任本件遺產管 理人為宜,爰裁定如主文第1 項所示,併依法為承認繼承之 公示催告。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27 條第4 項,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庭 司法事務官

2025-03-14

SLDV-113-司繼-2704-20250314-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52號 聲 請 人 葉林美玉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失蹤人林淑幸為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准對失蹤人甲○○(女、民國00年00月0日生、未配賦身分證統一 編號、失蹤前設籍臺北市○○區○○村○鄰○○○○○路○段00號)為宣告 死亡之公示催告。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最後揭示於法院公告處或資訊網路之日 起陸個月內,向本院陳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本院將宣告其為 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將其所 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甲○○係伊之六妹,失蹤人於民國36年 4月14日撤銷除籍後即行蹤不明,迄今已逾77年,但於58年6 月2日後即無其他戶籍登載資料,生死不明已逾55年,另參 臺北○○○○○○○○○112年12月15日函文所示,僅查到記事欄紀載 因重複36年4月14日撤銷,該撤銷文件申請書並無附件且年 代久遠,故無從得知撤銷原因為何,為此聲請對失蹤人為死 亡之宣告等語。 二、按「失蹤人失蹤滿7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 聲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80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3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第1、2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71年1月4日修正前民法第8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 修正之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於民法總則施行後修正前失 蹤者,亦適用之。但於民法總則修正前,其情形已合於修正 前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者,不在此限」,亦為民法總則施 行法第3條第3項所明定。且法院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 公示催告。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1項亦有明定。 三、經查,聲請人之上開主張,業經臺北○○○○○○○○○查詢內政部 戶政資訊系統戶籍數位化結果,甲○○之戶籍記事欄紀載「因 重複民國36年4月14日撤銷除籍」,並調閱其撤銷戶籍登記 申請書,記事欄紀載「因其申請書並無附件且年代久遠,故 無從得知撤銷原因為何」等語,有該戶政事務所北市大戶資 字第1126007986號函在卷可憑(卷第13頁),另細閱林美幸的 戶籍資料,也未見曾有配賦身分證統一編號之紀錄。再據證 人即聲請人之子A01到庭證稱:伊以前有看過失蹤人,大概 是伊小學的時候,伊也好幾十年沒看過她了,最後一次看到 失蹤人是在民國63年,失蹤人以前住在雙連街,因為她3、4 歲時被人收養,伊就沒有再和她聯絡等語(卷第59頁)。復經 本院依職權調查,亦查無失蹤人現仍生存或活動之情形,有 本院健保資料查詢申請表、大同區戶政事務所、出入境資訊 查詢表、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新北市政 府殯葬管理處、臺北市殯葬管理處、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 分局等相關機關之函文附卷可稽,堪認聲請人主張失蹤人於 63年間即已失蹤,迄今生死不明等語為真。 四、次按,出生之月、日無從確定時,推定其為7月1日出生。知 其出生之月,而不知出生之日者,推定其為該月15日出生。 民法第124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祇知失蹤人,失蹤之年份, 而不知其確實月日,或祇知其失蹤之年月,而不知其日者, 應可類推適用民法第124條第2項有關推定出生月日之規定。 查本件失蹤人自63年間失蹤,然不知其確實月日,依上開說 明,自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24條第2項規定,推定失蹤人自63 年7月1日失蹤,迄今生死不明,至70年7月1日已屆滿7年, 故本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五、末按「公示催告,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失蹤人應於期間 內陳報其生存,如不陳報,即應受死亡之宣告。凡知失蹤 人之生死者,應於期間內將其所知陳報法院」,家事事件法 第156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應公告之; 公告應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法院 認為必要時,並得命登載於公報或新聞紙,或用其他方法公 告之;陳報期間,自揭示之日起,應有6個月以上。本件既 經准許對失蹤人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自應依上揭規定, 將本公示催告揭示於法院公告處及資訊網路,並定陳報期間 為6個月,併分別裁定如主文所示。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姜麗香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李姿嫻

2025-03-10

SLDV-113-亡-52-20250310-1

家親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64號 抗 告 人 A01 相 對 人 A02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間聲請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7月12日本院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39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    理  由 一、抗告人於原審聲請意旨略以:抗告人為相對人之子,相對人 未照顧抗告人,也未負擔扶養費,相對人無正當理由未盡扶 養義務且情節重大,爰聲請免除扶養義務等語。 二、原審以抗告人之母甲○○證述及電話紀錄,認相對人實際上居 住在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的○○護理之家,故裁定移送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管轄。 三、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於113年3月14日提出聲請時,相對人 居住在臺北市大同區,自同年月15日起始經臺北市社會局安 置於新北市三重區養護機構,基於管轄恆定原則,本院仍有 管轄權,原審裁定移由臺灣新北地方法院,顯非合法,爰聲 明抗告,請求廢棄原裁定等語。 四、關於請求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事件,除家事事件法別有規定外,專屬受扶養權利人住所地或居所地法院管轄;又家事事件之管轄,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有關管轄之規定;非訟事件法未規定者,準用民事訴訟法有關管轄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125條第1項第2款、第5條分別定有明文。再按非訟事件之管轄,法院依住所而定者,在中華民國無住所或住所不明時,以在中華民國之居所視為住所;無居所或居所不明者,以在中華民國最後之住所視為住所;又定法院之管轄,以聲請或開始處理時為準,為非訟事件法第2條第1項、第8條所明定。 五、查抗告人於本件聲請繫屬日為113年3月14日乙情,有本院收文戳章可稽(見原審卷第7頁),斯時相對人仍居住在臺北市大同區的戶籍地址,於聲請隔日即113年3月15日,相對人始經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移居至新北市三重區之○○護理之家等情,有電話紀錄、臺北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函、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函、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函文等件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39、51至65頁),可知相對人於抗告人提出本件聲請時,仍居住在本院轄區內,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基於管轄恆定原則,縱相對人於聲請後遷徙他處,亦無礙於本院具有管轄權,原審以無管轄權為由,依職權裁定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尚有未洽。抗告人請求廢棄原裁定,非無理由,應廢棄原裁定,並由原審為妥適之處理。 六、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 事件法第21條第2項、第46條,民事訴訟法第492條前段、第 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家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陳文通               法 官 姜麗香              法 官 王昌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不得再抗告。如提出再抗 告,應於收受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非訟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楊哲玄

2025-03-06

SLDV-113-家親聲抗-64-20250306-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67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因宣告A02死亡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准對失蹤人A02(男、民國00年00月00日生、原設籍臺北洲 臺北市永樂町一丁目226番地)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二、該失蹤人A02應於本公示催告公告之翌日起6個月內,向本院 陳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本院將宣告其為死亡。 三、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A02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 ,將其所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失蹤人失蹤滿10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死亡 之宣告,此觀民國71年1月4日修正前之民法第8條第1項定有 明文。上開法條於民國71年1月4日修正為:「失蹤人失蹤滿 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 告。」又修正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於民法總則施行後修 正前失蹤者,亦適用之。但於民法總則修正前,其情形已合 於修正前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者,不在此限,此觀民法總 則施行法第3條第3項,亦有明文規定。本件失蹤人失蹤事件 ,發生於民法總則施行後修正(民國71年1月4日)前,且其 情形已合於修正前民法總則第8條第1項之規定,自應適用修 正前之舊法規定。另民法第8條規定所稱失蹤,係指失蹤人 離去其最後住所或居所,而陷於生死不明之狀態。至「生死 不明」並非絕對而係相對的狀態,僅須聲請人、利害關係人 及法院不知其行蹤,即為失蹤(最高法院104年度台簡字第1 84號裁定意旨可參)。又對失蹤人為公示催告,應記載下列 各款事項:一、失蹤人應於期間內陳報其生存,如不陳報, 即應受死亡之宣告。二、凡知失蹤人之生死者,應於期間內 將其所知陳報法院。前條陳報期間,自公示催告最後登載公 報或新聞紙之日起,應有6個月以上。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 1項亦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失蹤人之弟弟,失蹤人A02,出生 於民國31年(即昭和17年)11月24日,出生後與葉文宗同戶 ,設籍臺北洲臺北市永樂町一丁目226番地,惟A02約5、6歲 時於大陸地區死亡,未隨家人來臺灣地區,於臺灣光復後已 無戶籍資料,迄今行方不明已逾10年未尋獲,因失蹤人A02 失蹤時已失蹤滿10年,為此聲請公示催告及死亡宣告等語。 三、查聲請人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提出繼承系統表、臺灣省台 北縣戶籍登記簿、光復後除戶戶籍簿冊浮籤簿記事資料專用 業、臺北大同區戶政事務所113年11月18日北市大戶資字第1 136007037號函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3-23頁),並經本院 依職權查詢後,亦查無失蹤人現仍生存或活動之情形,有健 保、前案紀錄、通緝、在監在押、街友收容、殯葬資料,有 本院網路資料查詢、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函、新北市政府警察 局函、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函、新北市殯葬管理處函、臺北市 政府社會局函、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函、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函 等件(以上均為影本)為證,經核與聲請人主張相符,是聲 請人之主張,堪信為真實,從而,本件聲請合於首揭法條規 定,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家事第一庭法 官 王昌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楊哲玄

2025-02-26

SLDV-113-亡-67-20250226-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名譽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96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謝杏媛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1 486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謝杏媛犯公然侮辱罪,處拘役貳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 仟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謝杏媛於民國112年11月18日下午4時許,在臺北市○○區○○街 000號前,因擺攤問題,與賈桂翠發生口角後,竟在不特定 多數人得共見共聞的公然情況下,辱罵賈桂翠「幹你娘」、 「婊子生的」、「來臺灣掛羊頭賣狗肉做妓女」、「臭婊子 」等語,均足以貶抑賈桂翠之人格及名譽。 二、案經賈桂翠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法院認為應科拘役、罰金或應諭知免刑或無罪之案件,被   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者,得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306條定有明文。查被告謝杏媛設籍在臺北 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經本院以郵務送達及以裁定公示送達 開庭通知,並公告於本院牌示處及司法院網站,仍於113年1 2月12日審理期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且經本院囑警拘提, 亦拘提無著,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個人戶籍資料、送達 證書、公示送達裁定、公告、公示送達證書、刑事報到單、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 113年12月11日北市警分刑字第1133039651號函暨臺灣士林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拘票等件(見113年度易字第964號卷《下 稱易字卷》二第37頁、第73頁、第75至85頁、第113至115頁 、第117至124頁)在卷可查。因本院認本案係應科拘役案件 ,爰依前揭規定,不待被告到庭陳述逕行判決。 二、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1至第159條之4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 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 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 證據時,知有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 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刑 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定有明文。經查,本判決所援引被告以 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迄至本院言詞辯論終結前,檢察官 對於證據能力未聲明異議,而被告於審理程序經合法通知無 正當理由未到庭表示意見,本院審酌上開傳聞證據並無任意 性欠缺、違法取得或證明力顯然過低之瑕疵情形,且與本案 待證事實具關聯性,以之作為本案認定事實之基礎,核屬適 當,依前開規定,均應得為證據。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㈠被告有於前開時間,在公眾得出入市集裡大聲謾罵告訴人「 幹你娘」、「婊子生的」、「來臺灣掛羊頭賣狗肉做妓女」 、「臭婊子」等語之事實,業據證人即告訴人於警詢及偵訊 時指訴明確(見113年度偵字第1486號卷《下稱偵字卷》第17 至19頁、第 35頁),並經本院當庭勘驗告訴人以手機錄影 被告對告訴人出言謾罵影像無訛,並製有勘驗筆錄暨彩色列 印之畫面截圖(見易字卷二第110頁、第107至111頁)在卷可 稽,此部分之事實足堪認定。  ㈡按刑法所稱之「公然侮辱」行為,係指依個案之表意脈絡, 表意人故意發表公然貶損他人名譽之言論,已逾越一般人可 合理忍受之範圍;經權衡該言論對他人名譽權之影響,及該 言論依其表意脈絡是否有益於公共事務之思辯,或屬文學、 藝術之表現形式,或具學術、專業領域等正面價值,於個案 足認他人之名譽權應優先於表意人之言論自由而受保障者, 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度憲判字第3號判決(下稱憲法法庭判 決)主文為此明示。復觀之上開憲法法庭判決之理由,尚強 調負面性言論必須對他人之心理狀態或生活關係造成不利影 響,甚至自我否定其人格尊嚴,從而直接貶損其平等主體地 位始足構成刑法之「侮辱」,如果只是侵犯個人主觀感受之 「名譽感情」,非刑罰保障之法益,不得以公然侮辱罪相繩 。經查:  ⒈被告於人來人往的市集上,情緒激動地逼近告訴人,更揮動 雙手,大聲謾罵告訴人上開謾罵字眼,所幸有一名人穿黑色 外套、橘色長褲之男子從中攔阻被告,被告始未觸及告訴人 身體,此觀上開錄影之彩色列印畫面截圖(見易字卷二第107 製111頁)即明,佐以告訴人於警詢時指述:其在案發當日15 時40分左右,前往案發地點擺地攤做生意,是經人介紹前去 ,也有付新臺幣100元給該攤位的承租人「阿成」,同意讓 其在該處擺攤,至16時許,其還在準備擺放東西,還沒開始 販賣商品,被告就向其走來,並表示不讓其使用該攤位,其 詢問被告該攤位是不是她的,她表示不是,並開始辱罵其上 開侮辱性字眼(見偵字卷第18頁),可知告訴人於被告為本 案言論前,並無任何侵害或危及被告權益或安全之情形,是 循上述被告本案言論之整體脈絡,其口出本案言論既難認有 何促進公共事務之思辯,或屬文學、藝術之表現形式,或具 學術、專業領域等正面價值,亦難認僅單純宣洩對於告訴人 之不滿,實因告訴人之行車方式不符合其意,出於嘲弄、攻 訐,而針對告訴人名譽人格恣意攻擊之行為。  ⒉而前往市集逛街購物為吾等生活之一環,倘僅因他人在該市集內擺攤之行為,拒絕將該攤位讓予被告指定之人,即能以一時情緒宣洩為由,朝該他人施以侮辱性或嘲諷之言論,恐將使言論自由之保障無限上綱。依前,一般理性之第三人在場見聞被告所為本案言論之前因後果與所有客觀情狀作綜合考量後,應認被告之行為已達足以貶損告訴人之人格或人性尊嚴,而屬不可容忍之程度,當不能再主張其所言應受言論自由之保護,而已該當刑法公然侮辱罪之主客觀構成要件,並具有違法性。  ⒊又本案被告辱罵之地點為臺北市○○區○○街000號市集裡,屬不 特定人得以共聞共見之狀態。綜上,被告所為主觀上具公然 侮辱之犯意,客觀上亦有公然侮辱犯行,可以認定。被告上 揭所辯,核屬卸詞,要無可採。 二、綜上,本件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參、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 二、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告訴人與被告並不相識,亦 無任何挑起紛爭之言行舉止,被告僅因告訴人拒絕讓出其承 租之攤位,即以本案言論辱罵告訴人,所為造成告訴人之人 格尊嚴受損,其犯罪動機、手段均有可議,應予非難;且被 告犯後並未坦承犯行,迄今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賠償告訴 人之犯後態度,兼衡被告係國中畢業之教育程度,前即有竊 盜、傷害、偽造文書等案件經法院判決有罪之素行,此有及 在卷(見易字卷二第19頁之被告之個人戶籍資料、第13至16 頁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 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0條、第306 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弘杰提起公訴,檢察官陳立儒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王秀慧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楊文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9條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萬5千元以 下罰金。

2024-12-19

TPDM-113-易-964-20241219-1

司財管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任財產管理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財管字第6號 聲 請 人 一如永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泰昌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失蹤人陳真珠之財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關於失蹤人之財產管理事件,專屬其住所地之法院管轄。   次按法院受理家事事件之全部或一部不屬其管轄者,除當事   人有管轄之合意外,應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   法院。家事事件法第142條第1項、第6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   明文。 二、查本件失蹤人陳真珠住所地為臺北州臺北市蓬萊町174番地( 現為臺北市大同區),此有卷附之日據時期戶籍資料、臺北 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函影本、日據時期住所番地與現行行政 區域對照表等可證,是依上開規定,專屬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管轄。茲聲請人誤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聲請,應依職權將本件 移送於該管轄法院。爰裁定如主文。 三、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2024-10-28

TPDV-113-司財管-6-2024102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