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姚佳華

共找到 151 筆結果(第 1-10 筆)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38號 聲 請 人 張O雄 失 蹤 人 甲○○ 原住○○市○○區○○路00號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甲○○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原本、正本主文欄第一項關於「宣告甲○○(女,民國00年 0月0日生,父張O珊,母張陳O娥,失蹤前最後住所:住○○市○○區 ○○路00號)於民國50年9月24日下午12時死亡。」應更正為「宣 告甲○○(女,民國00年0月0日生,父張O珊,母張陳O娥,失蹤前 最後住所:住○○市○○區○○路00號)於民國50年9月24日下午12時 死亡。」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依 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 明文。又家事非訟事件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 36條第3項亦準用上開規定。 二、查本院前開民事裁定原本及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 應予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28

KSYV-113-亡-38-20250328-3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37號 聲 請 人 張O雄 失 蹤 人 甲○○○ 原住○○市○○區○○路00號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甲○○○死亡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原本、正本主文欄第一項關於「宣告甲○○○(女,民國前0 年00月0日生,父陳O陽,母不詳,失蹤前最後住所:住○○市○○區 ○○路00號)於民國50年9月24日下午12時死亡。」應更正為「宣 告甲○○○(女,民國前0年00月00日生,父陳O陽,母不詳,失蹤 前最後住所:住○○市○○區○○路00號)於民國50年9月24日下午12 時死亡。」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依 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 明文。又家事非訟事件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 36條第3項亦準用上開規定。 二、查本院前開民事裁定原本及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 應予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28

KSYV-113-亡-37-20250328-3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離婚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婚字第457號 原 告 乙○○ 被 告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准原告與被告離婚。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婚姻事件,夫妻一方為中華民國國民,由中華民國法院審 判管轄,家事事件法第5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查原告為 中華民國國民,被告為大陸地區人民,兩造於民國86年7月2 2日在大陸地區貴州省結婚,並於86年11月14日在我國戶政 機關辦理結婚登記,有原告提出之全戶戶籍謄本、兩造之結 婚證在卷可稽。依上說明,本件離婚事件自得由我國法院審 判管轄。又離婚事件,除當事人以書面合意定管轄法院外, 專屬夫妻之住所地法院、夫妻經常共同居所地法院、訴之原 因事實發生之夫或妻居所地法院管轄,家事事件法第52條第 1項、第2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以被告婚後雖曾入境來臺同 居在原告位於高雄市內門區之住所,惟91年4月間出境後未 再入境,迄今已逾22年,為兩造婚姻發生破綻之原因,兩造 夫妻之住所地為本院轄區,依上說明,本院就本件訴訟,即 有專屬管轄權。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 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爰依家事事件法 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依原告聲請 ,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為大陸地區人民,兩造於86年7月22日在大 陸地區貴州省結婚,婚後被告雖曾入境來臺同居,詎被告於 91年4月間出境後未再入境,被告於出境前曾向原告表示要 離婚,兩造分居迄今已逾22年,彼此亦毫無聯繫,徒具婚姻 之名而無婚姻之實,已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為此, 爰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請求判准兩造離婚等語,並聲 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本院之判斷: (一)法律及法理說明:  1.按判決離婚之事由,依臺灣地區之法律;夫妻之一方為臺灣 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結婚或離婚之效力, 依臺灣地區之法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52 條第2項、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  2.次按夫妻有民法第1052條第1項各款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 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 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民法第1052條第2項定有 明文。所謂「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係指婚姻是否已 生破綻而無回復之希望,應依客觀之標準進行認定,審認是 否已達於倘處於同一境況,任何人均將喪失維持婚姻意欲之 程度(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15號裁定意旨參照)。又 婚姻係以夫妻間感情為基礎,經營共同生活為目的,應誠摯 相愛、互信、互諒,協力保持婚姻共同生活之圓滿及幸福, 若此基礎不復存在,致夫妻難以共同生活相處,無復合之可 能者,自無令雙方繼續維持婚姻形式之必要,應認有難以維 持婚姻之重大事由存在。而民法第1052條第2項但書之規範 內涵,係在民法第1052條第1項規定列舉具體裁判離婚原因 外,及第2項前段規定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為抽象裁 判離婚原因之前提下,明定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應由配 偶一方負責者,排除唯一應負責一方請求裁判離婚。至難以 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雙方均應負責者,不論其責任之輕重 ,本不在民法第1052條第2項但書規定適用範疇(憲法法庭1 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意旨參照)。  3.再者,最高法院對於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本文規定請求離婚 ,是否須比較兩造的有責程度,已有統一的法律見解,即對 於「夫妻就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皆須負責時」之解消婚 姻,未有法律規定限制有責程度較重者之婚姻自由,雙方自 均得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本文規定請求離婚,而毋須比較 衡量雙方之有責程度(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612號判 決意旨參照)。是當夫妻間存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時 ,僅唯一有責配偶受限制不得請求離婚,至於非唯一有責之 配偶,不論其責任輕重,均得請求裁判離婚。  4.又婚姻為永續經營共同生活而結合構成之夫妻共同生活體, 此共同生活體,不但立即成為一「家」,在將來並應負起保 護養育其子女之義務。夫妻自應誠摯相愛,互信互諒,彼此 協力保持婚姻共同生活之圓滿及幸福,且因婚姻關係成立, 夫妻須經營共同生活,夫妻雙方即互負有同居之義務,此為 民法第1001條所明定,更為婚姻本質之當然效果,是同居義 務,既為婚姻關係之本質的義務,故在婚姻關係存續中,即 自結婚時起,以至婚姻關係消滅時止,應一直繼續存在,倘 夫妻間無正當理由,而事實上處於分居之狀態,自與婚姻關 係之本質有悖,如分居繼續達一定時限,夫妻間已難以繼續 共同相處,也無法互信、互諒,且無回復之可能時,自無仍 令雙方繼續維持婚姻形式之必要,堪認此一分居事實對夫妻 婚姻關係產生重大之嫌隙,此時即應認有「難以維持婚姻之 重大事由」。 (二)經查:  1.原告上開主張,業據原告提出全戶戶籍謄本、兩造結婚證為 證(本院卷第13至17頁),復有高雄○○○○○○○○113年10月8日高 市旗山戶字第11370417800號函檢附兩造結婚登記資料(見本 院卷第37至45頁)在卷可佐,另經本院職權向內政部移民署 函詢結果,查悉被告確於91年4月12日出境後,迄今即無入 境來臺之紀錄,此有該署南區事務大隊高雄市專勤隊113年1 0月25日移署南高勤字第1138540912號函(見本院卷第59頁 )在卷可參,核與原告所述情節大致相符。而被告經本院合 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爭執,亦未提出書狀答辯, 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  2.本院審酌兩造婚後被告於91年4月12日出境即未再入境來臺 ,顯見被告在主觀上已無意經營兩造之婚姻,兩造分居迄今 已逾22年,時間漫長,且無聯絡或來往,雙方經長期分離, 婚姻共同生活中之情愛基礎喪失,彼此猶如獨立之個體,形 同陌路,依一般人之生活經驗,兩造婚姻客觀上已難期修復 ,無法繼續婚姻共同生活,足認兩造間之婚姻已生破綻而無 回復之希望,有不能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本院衡以該事由 之發生,乃因被告離境不與原告共營夫妻生活所致,則原告 就本件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即非唯一有責配偶,從而, 原告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之規定,主張兩造間有難以維持 婚姻之重大事由存在,據以訴請判決離婚,為有理由,應予 准許。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原告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五、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 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25

KSYV-113-婚-457-20250325-1

家救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訴訟救助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救字第46號 聲 請 人 林O瑩 代 理 人 陳靜娟律師(法扶律師) 相 對 人 蔡O庭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聲 請人聲請訴訟救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准予訴訟救助。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 予訴訟救助,民事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而家 事事件法就費用之徵收及負擔等項並無規定,其中家事訴訟 事件依該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固得準用民事訴 訟法關於訴訟救助之規定,惟家事非訟事件,僅於該法第97 條規定準用非訟事件法,而非訟事件法對訴訟救助則漏未規 範,自應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第107條以下有關訴訟救助之 規定。蓋憲法第16條保障訴訟權,旨在確保人民於其權利受 侵害時,有依法定程序提起訴訟,並受法院公平審判之權利 ,而民事紛爭事件之類型,有本質上為非訟事件,然因強調 需以訴訟法理加以裁判,故依訴訟程序審理裁判(如分割共 有物訴訟),亦有本質上為訴訟事件,因強烈需求適用簡速 之非訟法理,而於非訟事件法中予以規定(如宣告停止親權 事件),便利人民使用法院解決紛爭,增加實現權利之機會 ,實質上保障人民之基本權,則訴訟救助制度不應侷限訴訟 事件始有適用,非訟事件法縱無規定,亦應類推適用之(最 高法院101年度第7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又經分會准許 法律扶助之無資力者,其於訴訟或非訟程序中,向法院聲請 訴訟救助時,除顯無理由者外,應准予訴訟救助,不受民事 訴訟法第108條規定之限制,法律扶助法第63條亦有明文。 二、查本件聲請人與相對人間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 負擔等事件(本院114年度家補字第165號),為家事非訟事件 ,聲請人主張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且非顯無勝訴之望, 復經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高雄分會(下稱法扶會)申 請法律扶助獲准,向本院聲請訴訟救助等情,業據其提出戶 籍謄本、法扶會准予扶助證明書等件為證,以為釋明。且法 扶會審查聲請人提出之法律扶助申請,認定聲請人符合該會 受法律扶助者無資力認定標準,同意就其與相對人間之離婚 等事件准予扶助,亦有法扶會准予扶助證明書1份在卷可參 ,堪認聲請人所釋明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一節,應可認定。 又觀諸聲請人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原因 事實,為形式審查之結果,尚非顯無勝訴之望。從而,聲請 人聲請訴訟救助,核與前開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24

KSYV-114-家救-46-20250324-1

家補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補字第148號 聲 請 人 乙○○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甲○○為監護宣告事件,聲請人未據繳納程序費 用。查本件係家事事件法第3條第4項所定丁類家事事件,且係因 非財產權關係而為聲請,依同法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第14條第 1項及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 收額數標準第5條之規定,應徵收程序費用新臺幣1,500元。茲依 非訟事件法第26條第1項規定,限聲請人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 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聲請,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17

KSYV-114-家補-148-20250317-1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等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48號 原 告 戊○○ 訴訟代理人 孫暐琳律師 被 告 辛○○(即壬○○之繼承人) 癸○○(即壬○○之繼承人) 子○○(即壬○○之繼承人) 乙○○○(即壬○○之繼承人) 丙○○○(即壬○○之繼承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蘇聰榮律師 王睿律師 被 告 丁○○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27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戊○○(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 0000000號)非其生母己○○自被告丁○○(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 ,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 確認原告與被繼承人壬○○(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 一編號:Z000000000號,民國113年3月10日死亡)間之親子關係 存在。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家事訴訟之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 。但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 第1項但書第2款定有明文,同為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本 件原告起訴時原以丁○○及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為被告 ,並聲明:(一)確認原告戊○○與被告丁○○間之親子關係不 存在。(二)確認原告戊○○與被繼承人壬○○間之親子關係存在 。嗣於民國113年6月5日具狀追加壬○○之繼承人辛○○、癸○○ 、子○○、乙○○○、丙○○○等5人為被告(下合稱被告辛○○等5人 ),並撤回對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訴,又於113年1 1月7日言詞辯論期日變更聲明為:(一)確認原告非其生母己 ○○自被告丁○○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二)確認原告與被繼承 人壬○○間之親子關係存在。核原告請求之基礎事實,均係原 告與被繼承人壬○○有無真實血緣之親子關係所生之爭執,爭 點有其共同性,且訴訟及證據資料有同一性,基礎事實應屬 同一,與上揭法文相符,應予准許。     二、被告丁○○經合法通知,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家 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 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戊○○為其母親即訴外人己○○與被告黃孟棋於 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所生,受婚生推定而於戶籍登記為被告 丁○○之子。惟己○○與被告辛○○等5人之手足即被繼承人壬○○ 有婚外情,於79年0月00日生下原告,並於85年1月9日間與 被告丁○○離婚,離婚後己○○短暫偕同原告與壬○○同住至89年 間。嗣壬○○於113年3月10日死亡,死亡時無配偶及其他子女 ,己○○始告知原告,壬○○為原告具有真實血緣關係之父親。 為此,原告起訴請求確認原告非其己○○自被告丁○○受胎所生 之婚生子女,及請求確認原告與壬○○間親子關係存在等語, 並聲明:如主文第1、2項所示。   二、被告則以: (一)被告丁○○於113年11月7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表示:同意原告 主張,其與己○○雖分別居住於臺中及高雄,但己○○會到臺中 與其同住,兩人還是有夫妻間的生活,其不曾懷疑原告非其 親生子女,是因為原告做了親子鑑定,法院調解通知其到場 ,才知悉原告非其親生子女,對於法務部調查局113年4月18 日調科肆字第11323002190號函附DNA鑑識實驗室鑑定書之鑑 定(下稱DNA鑑定書)結果:原告與被繼承人壬○○間一親等 血緣機率為99.99%以上無意見等語。   (二)被告辛○○等5人之訴訟代理人則以:對於DNA鑑定書所載內容 無意見,但原告於與壬○○分居後仍以父子相稱並持續保持聯 繫直至壬○○離世,且據原告於107年間於網路社群媒體Faceb ook臉書(下稱臉書)之公開貼文,該貼文内容為「帶老爹 來找看大姑跟姑丈」,原告當時稱呼壬○○之胞姊為姑姑、姊 夫為姑丈,此與一般社會上對於無血緣關係、陌生長輩習稱 「伯父」、「伯母」或「叔叔」、「阿姨」尚有不同,可見 原告早於107年時就以壬○○之兒子身分自居;且觀諸原告與 其表姊甲○○之對話訊息,甲○○對原告說話時會以「你爸爸」 稱呼壬○○,兩人亦曾為照護壬○○之分工有所爭執,顯見原告 至遲於107年間即已知悉壬○○為其生父,其與被告丁○○間無 親子血緣關係,原告於113年始提起本件訴訟,已逾民法第1 063條第3項所定之除斥期間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 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401頁,114年2月27日言詞辯 論筆錄,並為部分文字修正)   (一)原告為被告丁○○與己○○於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之79年9月   28日所生之子,原告戶籍登記之父親為被告丁○○。  (二)被繼承人壬○○於113年3月10日死亡。 (三)法務部調查局113年4月18日調科肆字第11323002190號函附D NA鑑定書認:原告與被繼承人壬○○間一親等血緣機率為99.9 9%以上,故原告與被繼承人壬○○間有自然血親關係存在。      四、本院之判斷:   (一)否認推定生父部分:  1.法律規定及說明:   按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為受胎期間; 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 子女;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 起否認之訴;前項否認之訴,夫妻之一方自知悉該子女非為 婚生子女,或子女自知悉其非為婚生子女之時起二年內為之 ,民法第1062條第1項及第1063條第1項、第2項、第3項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而婚生推定制度,旨在確保子女地位安定、 成長安全而承認之制度,以避免使無辜之子女負擔因非婚生 而致之社會及法律上之不利益。惟真實之父子身分關係,涉 及父母子女之身分權及人格權,故於上開推定與真實不符時 ,得提起否認之訴。又為維護血統真實與身分安定間之平衡 ,特規定否認之訴,應於2年除斥期間內為之,並以提起訴 訟之一方主觀知悉受婚生推定之子女為非婚生時起算。  2.經查:  (1)原告主張其生母己○○與被告丁○○原為夫妻,原告於00年0月0 0日出生,而己○○與被告丁○○於85年1月9日離婚,有原告及 被告丁○○之戶籍謄本、個人戶籍資料(見本院卷第23、25、 53、55頁)在卷可稽,故自原告前揭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 至第302日止之受胎期間,係在己○○與被告丁○○婚姻關係存 續中,依法應推定原告為被告之婚生子女,合先敘明。  (2)又原告主張其係己○○自壬○○受胎所生,與丁○○並無實際血緣 關係乙節,業據本院職權調閱本院113年度家全字第6號案卷 ,該案卷內所附法務部調查局113年4月18日調科肆字第1132 3002190號函檢附之DNA鑑定書載明:「戊○○之各項DNA STR 型別與壬○○之相對應型別比對均無矛盾,符合一親等血緣關 係遺傳法則」、「一親等血緣關係機率為99.99%以上」(見 113年度家全字第6號案第57至65頁、本院卷第287至293頁) 等語;衡以現代生物科學發達,醫學技術進步,以DNA檢驗 方法鑑定子女血統來源之精確度極高,原告經鑑定後既與壬 ○○具有親子關係,即排除丁○○為原告親生父親之可能。綜上 ,堪認原告主張其非己○○自丁○○受胎所生乙節,應為真實可 信。 (3)原告主張大約在壬○○死亡前一個月,壬○○把土地權狀交給原 告,當時原告並不知道壬○○為其父親,113年3月10日壬○○死 亡當日晚上,己○○才告訴原告壬○○可能為其父親,並叫原告 一定要去參加喪葬事宜,又證人即原告之母親己○○並到庭具 結證稱:我還沒有生原告之前,就與壬○○在一起了,後來原 告出生之後,我就帶著原告去跟壬○○住,當時我的先生丁○○ 在臺中,丁○○幾乎沒有回來高雄,我懷原告的時候,壬○○跟 一個有夫之婦交往,後來我生原告,壬○○也沒有幫忙出錢, 雖然我們有同住,但壬○○還是交很多其他的女友,所以我生 氣,沒有告知原告壬○○才是他的爸爸,原告一直認為丁○○才 是他的爸爸,丁○○也沒有懷疑,也沒有問過我。壬○○病重, 我想要讓原告認祖歸宗,我記得在他過世前兩天左右,我有 與壬○○家裡的人要求驗DNA,確認原告與壬○○究竟是否是父 子,但他們都不同意,當時壬○○已經沒有辦法表示意見了, 那時候原告還不知道,等到壬○○死亡之後,原告有說壬○○曾 經有把土地權狀交給他,原告有跟被告子○○說,但子○○不承 認,所以後來我才跟原告說,並且去找律師等語(見本院卷 第339至349頁),復參以被告丁○○曾到庭稱其與己○○雖分別 居住於臺中及高雄,但己○○會到臺中與其同住,兩人還是有 夫妻間的生活,其不曾懷疑原告非其親生子女,是因為原告 做了親子鑑定,法院調解通知其到場,才知悉原告非其親生 子女等語(見本院卷第311至313頁),是原告主張其係於113 年3月10日壬○○死亡當日晚上經己○○告知始知悉其生父可能 是壬○○一節,尚屬有據。 (4)雖被告辛○○等5人辯稱原告至遲於107年間即已知悉壬○○為其 生父,於113年始提起本件訴訟,已逾民法第1063條第3項所 定之除斥期間等語,並提出原告與甲○○女兒之合照、原告於 臉書貼文及原告與甲○○之對話訊息截圖(見本院卷第243至2 47頁)等件為證,另經證人即壬○○之外甥女甲○○到庭具結證 稱:原告是我舅舅壬○○的兒子,小時候我們一起在大舍東路 7巷1號的三合院長大的,後來原告與其母親雖然搬離三合院 ,但也住附近,大約2、3分鐘之路程,我85年結婚後,就搬 離三合院了,偶而回去時,因為原告的母親在附近開檳榔攤 ,我有看過他們回來三合院找壬○○,我離婚後在99年搬回娘 家,又跟壬○○一起住三合院,也有看過原告來找壬○○,會說 原告是壬○○的兒子,是因為聽原告稱呼壬○○是「爸爸」或「 老爹」,不管他們有無住一起,原告都是稱呼壬○○爸爸或老 爹,所以我認為壬○○就是原告的父親,壬○○生病之後,也是 我與原告相互協調陪同壬○○去就診,壬○○往生之後,我就與 原告沒有聯絡了。另外因為原告的工作要出海,所以壬○○會 特別煮米糕,交代原告要在出海前回來拜我們家的神明及祖 先,祈求平安,清明節時原告也會回到住家祭拜祖先等語( 見本院卷第327至337頁)。然本院審酌依被告辛○○等5人提 出之合照、原告於臉書貼文、原告與甲○○之對話訊息截圖及 證人甲○○之證述,雖堪認壬○○與原告及己○○曾有同居關係, 且於分居後原告及己○○仍居住於壬○○家附近,彼此仍有往來 ,惟原告年幼時與甲○○女兒之合照,僅能說明原告與壬○○之 親友有所往來,無法據此認定原告主觀上已知悉壬○○為其父 親;而原告臉書貼文記載「帶老爹來找看大姑跟姑丈」,原 告稱係因原告母親與壬○○曾同居,原告會稱呼壬○○為「老爹 」,此為其間之慣常稱呼,衡諸社會生活經驗,晚輩對其他 長輩之稱呼多半是依長輩之指示為稱呼,是當時原告依據壬 ○○指示稱呼乙○○○及配偶為大姑及姑丈,亦與常情相符,尚 無法證明以此逕認原告確實知悉其生父為壬○○。 (5)綜上,本院審酌依被告辛○○等5人提出之證據及證人甲○○之 證述,尚無法證明原告於107年間主觀上即已知悉壬○○為其 親生父親,且原告主張其非生母己○○自丁○○受胎所生,亦屬 有據,再原告主張係於113年3月10日壬○○死亡當日經己○○告 知始知悉其生父並非丁○○,而於113年4月8日提起本訴,此 有本院起訴狀收狀日期戳章(見本院卷第15頁)可佐,其起訴 未逾前揭法定除斥期間之規定,是原告請求確認其非其生母 己○○自丁○○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洵屬有據,應予准許。 (二)確認親子關係存在部分:  1.法律規定及說明:      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確認之訴非原告 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所謂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原告主觀   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   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若縱經法院判決確認,   亦不能除去其不安之狀態者,即難認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   利益(最高法院52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意旨參照)。本件   原告主張其非己○○自被告丁○○受胎所生子女,已如前述   ,然原告除去戶籍上記載被告丁○○為父親之登記後,僅回   歸戶籍父親欄空白之登記,無法逕自將壬○○登記為父親,則 雙方因該親子關係所生之繼承等私法上權利義務存否即屬不 明確,致原告處於不安定之法律地位,在私法上有受侵害之 危險;又此法律上地位之不安狀態,得以法院判決除去之, 應認原告有提起本件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之訴之法律上利   益。       2.經查:   原告訴請否認被告丁○○為其生父之訴既於法有據,已如前述 ,且參諸前揭法務部調查局113年4月18日調科肆字第113230 02190號函檢附之DNA鑑定書載明:「戊○○之各項DNA STR型 別與壬○○之相對應型別比對均無矛盾,符合一親等血緣關係 遺傳法則」、「一親等血緣關係機率為99.99%以上」(見11 3年度家全字第6號案第57至65頁、本院卷第287至293頁)等 語,足認原告確實為己○○自壬○○受胎所生之子女,從而,原 告請求確認其與壬○○間之親子關係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 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提起本件否認推定生父及確認親子關係存在 之訴,俱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審酌 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說明:   按敗訴人之行為,按當時之訴訟程度為伸張或防衛權利所必 要者,因該行為所生之費用,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訴之當 事人負擔其全部或一部,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 第81條第2款規定甚明。本件原告之請求,雖獲勝訴之判決 ,然確認親子關係存否事件,依法必須藉由法院裁判始能還 原身分,被告丁○○、辛○○等5人依法消極應訴,應認被告丁○ ○、辛○○等5人之行為是伸張或防衛其身分權所必要。因此本 院認本件訴訟費用應由勝訴之原告負擔,始稱公允。 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 訴訟法第81條第2款、第3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13

KSYV-113-親-48-20250313-1

監宣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1201號 聲 請 人 甲○○ 應受監護宣 告 之 人 丙○○ 關 係 人 乙○○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丙○○(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甲○○(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人丙○○之監護人。 指定乙○○(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程序費用由受監護宣告之人丙○○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甲○○之父親即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丙○○ ,因於民國105年間進行頸椎手術及112年間感染新冠肺炎後 ,長期臥床,現已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 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丙○○已達受監護宣告之程度,為此依 民法第14條及家事事件法第164條以下規定,檢附戶籍謄本 、同意書、親屬系統表、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證明、高雄榮民 總醫院診斷證明書等件為證,聲請宣告丙○○為受監護宣告之 人,併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等語。 二、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 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 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 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 告。」,民法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法院為監護之宣 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 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 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 人。」、「監護宣告之裁定,應同時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 開具財產清冊之人,並附理由」、「法院為前項之選定及指 定前,應徵詢被選定人及被指定人之意見。」,亦分別為民 法第1111條第1項、家事事件法第168條第1項及第2項所明定 。   三、經查,聲請人為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丙○○之子,有戶籍謄本在 卷可憑,依前揭規定,得為本件之聲請。次查法院應於鑑定 人前,就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 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始得為監護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 訊問之必要者,不在此限。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 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並出具書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67條 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業經聲請人陳明丙○○現意 識不清,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並提出高雄榮民總醫院醫院診 斷證明書及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正、反面為證,本院認上開身 心障礙證明所載丙○○之障礙等級為「重度」,核屬前揭家事 事件法第167條第1項但書規定法院無訊問必要之情形,爰囑 託鑑定人對丙○○進行精神或心智狀況之鑑定即為已足(司法 院108年5月3日院台廳少家二字第1080012322號函參照)。又 鑑定人即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下 稱高醫岡山醫院)精神科林千雯醫師依丙○○之病史及現在身 心狀態檢查等項為鑑定後,其鑑定意見認:丙○○經評估診斷 無法與人互動溝通、無法行走及言語,定向感、記憶力及思 考能力等認知功能均無法施測,其智能狀況明顯低落,需人 24小時照顧,無法處理經濟活動事務,其心智缺陷之情形, 致其不能為意思能力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 效果,且無預後及回復可能性,建議為監護宣告等語(參見 高醫岡山醫院114年2月14日精神鑑定報告書)。是本院綜合 卷內資料,並採用前述精神鑑定報告書意見,認丙○○因精神 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不能為意思能力或受意思表示, 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已達受監護宣告之狀態,爰宣 告丙○○為受監護宣告之人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又丙○○既經為監護之宣告,自應依前揭規定為其選定監護人 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本院審酌丙○○之配偶已死亡 ,聲請人為丙○○之次子,表明願意擔任丙○○之監護人,且丙 ○○之其他子女均表示同意,有同意書在卷可稽,並參酌聲請 人與丙○○為至親,認由聲請人擔任丙○○之監護人,應無不當 ;另關於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部分,聲請人聲請指定 關係人乙○○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本院審酌乙○○為丙○○ 之三子,表明願意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堪信由聲請人 擔任丙○○之監護人,及由乙○○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應符合丙○○之最佳利益,爰裁定如主文第2項及第3項所示。 五、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及第1099條之1規定,於 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即聲請人,應會同乙○○於2個月內開具 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監護人於財產清冊開具完成並陳報法 院前,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丙○○之財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行 為,併此敘明。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12

KSYV-113-監宣-1201-20250312-1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11號 聲 請 人 洪O香 失 蹤 人 甲○○ 原住○○市○○區○○街0號11樓之2 上列聲請人聲請宣告失蹤人甲○○死亡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失蹤人甲○○(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 000000000號,失蹤前最後住所:高雄市○○區○○街0號11樓之2) 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揭示於本院公告處或資訊網路之翌日起 6個月內,向本院陳報其現尚生存,如不陳報,本院將宣告其為 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將其所 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甲○○(年籍詳如主文所示)為聲請人 之配偶,於民國60年11月29日在東沙島西南五十浬處因沈船 失蹤,至今行蹤不明,爰依法聲請准對甲○○為死亡宣告等語 。 二、按失蹤人失蹤滿10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死 亡之宣告,為民國71年1月4日修正公布前民法第8條第1項所 明定。又修正之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於民法總則施行後 修正前失蹤者,亦適用之。但於民法總則修正前,其情形已 合於修正前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總則 施行法第3條第3項規定甚明。再按民法第8條規定所稱失蹤 ,係指失蹤人離去其最後住所或居所,而陷於生死不明之狀 態。至「生死不明」並非絕對而係相對的狀態,僅須聲請人 、利害關係人及法院不知其行蹤,即為失蹤(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簡抗字第184號裁定可參)。 三、經查,聲請人上開主張,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失蹤戶籍登 記申請書、失蹤登記申請書、聯昌航運證明書為證。復經本 院職權調閱甲○○之失蹤協尋資料,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於114 年2月26日以高市警治字第11431360300號函覆經登入內政部 警政署失蹤人口系統查詢,以姓名及身分證統一編號為查詢 條件,均查無甲○○之失蹤報案紀錄。本院另依職權調閱甲○○ 個人戶籍資料、親等關聯(一親等)資料,甲○○之健保、勞 保投保資料、就醫紀錄、稅務T-Road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 所得、法院前案紀錄表、法院出入監紀錄表等,均查無甲○○ 辦理或存在之紀錄,此外,查無甲○○之殯葬設施使用資料, 亦有高雄市殯葬管理處114年2月25日高市殯處武字第114701 92700號函在卷足佐。本院窮盡調查方法仍查無甲○○尚生存 或已死亡之跡證,堪認甲○○至遲於60年11月29日即已失蹤, 其於72年1月1日民法總則第8條修正施行前失蹤已滿10年。 從而,本件宣告死亡之聲請,與前揭規定尚無不合,應予准 許,並依法為公示催告,及定公告方法及陳報期間,昭示陳 報義務,裁定如主文所示。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12

KSYV-114-亡-11-20250312-1

監宣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監宣字第11號 聲 請 人 甲○○○ 應受監護宣 告 之 人 丙○○ 關 係 人 乙○○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丙○○(女,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 0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甲○○○(女,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人丙○○之監護人。 指定乙○○(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程序費用由受監護宣告之人丙○○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甲○○○之養母即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丙○ ○,因罹患思覺失調症,現已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 ,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丙○○已達受監護宣告之程 度,為此依民法第14條及家事事件法第164條以下規定,檢 附戶籍謄本、同意書、親屬系統表、高雄市立民生醫院診斷 證明書、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證明等件為證,聲請宣告丙○○為 受監護宣告之人,併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 清冊之人等語。 二、本院審酌下列證據:   (一)戶籍謄本、親屬系統表。 (二)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證明正、反面影本。   (三)高雄市立民生醫院診斷證明書。 (四)鑑定人即高雄市心欣診所精神科醫師王瓊儀民國114年3月5 日出具之精神鑑定報告書及鑑定人結文。 (五)本院於114年3月5日在鑑定人王瓊儀醫師前訊問丙○○之鑑定 筆錄。    (六)親屬同意書:同意選定聲請人為監護人、指定關係人即聲請 人之女乙○○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認丙○○因罹患慢性思覺失調症,失能臥床,無法言語、無法 溝通,理解判斷力、定向感、記憶力、抽象思考能力及計算 能力等認知功能均無法施測,需人24小時照顧,無處理經濟 活動之能力,致其不能為意思能力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 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且無回復可能性,已達受監護宣告之狀 態,准依聲請人之聲請對丙○○為監護宣告;並審酌丙○○之配 偶已死亡,聲請人為丙○○之養女,情屬至親,且負責照護丙 ○○之日常生活,故由聲請人擔任監護人,應合於丙○○之最佳 利益,爰選定聲請人擔任之監護人,及指定乙○○為會同開具 財產清冊之人。 三、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及第1099條之1規定,於 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即聲請人,應會同乙○○於2個月內開具 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監護人於財產清冊開具完成並陳報法 院前,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丙○○之財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行 為,併此敘明。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06

KSYV-114-監宣-11-20250306-1

監宣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1098號 聲 請 人 甲○○ 非訟代理人 鍾韻聿律師 應受監護宣 告 之 人 乙○ 居高雄市○○區○○街00巷0號(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附設護理之家) 關 係 人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法定代理人 蔡宛芬局長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乙○Luong Lisa Lan(女,美國籍,西元0000年0月0日生,居 留證統一編號:ED00000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甲○○(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人乙○Luong Lisa Lan之監護人。 指定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程序費用由受監護宣告之人乙○Luong Lisa Lan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甲○○為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乙○Luong L isa Lan之配偶,乙○因腦栓塞,而有失語症合併右側偏癱, 目前意識狀態不佳,現已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 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乙○已達受監護宣告之程度, 為此依民法第14條及家事事件法第164條以下規定,檢附聲 請人之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乙○之中華民國居留證、身心 障礙證明、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診斷證明書等件為證,聲請 宣告乙○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併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會同開 具財產清冊之人等語。 二、關於監護宣告部分: (一)按凡在中華民國有住所或居所之外國人,依其本國及中華民   國法律同有受監護、輔助宣告之原因者,得為監護、輔助宣   告。前項監護、輔助宣告,其效力依中華民國法律,涉外民   事法律適用法第12條定有明文。查乙○為居住於美國加利福 尼亞州(下稱加州)之美國人,惟其與聲請人於民國86年間 婚後即長期住居於我國,並持有我國之外僑永久居留證(見 本院113年度家補字第762號卷第15頁),而其在臺居住之地 址則位於高雄市,是倘其依我國法及加州法同有受監護宣告 之原因,本院自得依中華民國法律對其為監護宣告,合先敘 明。 (二)次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 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 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 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 宣告。」,民法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經本院函請臺灣 高等法院函請外交部駐洛杉磯辦事處協查關於加州法律有關 成年人受監護宣告之法律規定,依駐洛杉磯辦事處函覆稱加 州有關監護之法規明定於「PROBATE CODE」(遺囑認證法典) 第四節之第三部分,第1800條至第2033條,相關條文可於「 CALIFORNIA LEGISLATIVE INFORMATION」(加州立法資訊網) 查詢,經本院查詢上開規範,於第1801條規定:「(a)對於 無法妥善滿足其個人身體健康、食物、衣服或住所需求之人 ,可以為其指定人身監護人......(b)對於實質上無力管理 自身財務資源或抵抗詐欺或不當影響之人,可以為其指定財 產監護人......(c)若同時符合(a)和(b)的情況,可同時為 其指定人身及財產監護人......」,有駐洛杉磯辦事處114 年2月10日洛杉字第1145060351號函及相關條文(見本院卷 第63至88頁)在卷可佐。 (三)經查,聲請人為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乙○Luong Lisa Lan之配 偶,有戶籍謄本在卷可憑,依前揭規定,得為本件之聲請。 次查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 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始得為監護之宣告 。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在此限。鑑定應有精神 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並出具書面報告,家 事事件法第167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業經聲 請人陳明乙○Luong Lisa Lan因腦梗塞後遺症而有失語症合 併右側偏癱,目前意識狀態不佳,業據提出衛生福利部旗山 醫院診斷證明書及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正、反面為證。並經鑑 定人即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精神科許竣傑醫師依乙○Luong L isa Lan之病史及身心反應測試等項為鑑定後,其鑑定意見 認:乙○因腦梗塞造成右側偏癱合併失語症,目前呈現末期 心智退化,心智能力在1歲以下,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 喪失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面向能力(處理財物、健康照顧 、獨立生活、社交互動、交通能力等),其心智缺陷之情形 ,致其不能為意思能力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識其意思表 示效果,建議為監護宣告等語(參見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114 年1月10日精神鑑定報告書)。是本院認乙○Luong Lisa Lan 因上揭疾病,已達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 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之程度,依我國法律有受監護宣告之原 因,亦符合加州法律「對於無法妥善滿足其個人身體健康、 食物、衣服或住所需求之人或無力管理自身財務資源、抵抗 詐欺或不當影響之人,得為其指定人身或財產監護人」之規 定,故聲請人聲請對乙○Luong Lisa Lan為監護之宣告,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爰依法宣告乙○Luong Lisa Lan為受監 護宣告之人。   三、關於監護人及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部分: (一)按監護,依受監護人之本國法。但在中華民國有住所或居所 之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監護依中華民國法律:(一) 依受監護人之本國法,有應置監護人之原因而無人行使監護 之職務。(二)受監護人在中華民國受監護宣告,涉外民事法 律適用法第56條第1項復有明文。又「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 ,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 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 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監護宣告之裁定,應同時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 財產清冊之人,並附理由」、「法院為前項之選定及指定前 ,應徵詢被選定人及被指定人之意見。」,亦分別為民法第 1111條第1項、家事事件法第168條第1項及第2項所明定。    (二)查乙○Luong Lisa Lan長期住居於中華民國,並已依中華民 國法律而受監護宣告,其監護自應適用中華民國之法律,故 依前揭規定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本院審酌聲請人為乙○Luong Lisa Lan之配偶,與乙○Luong Lisa Lan關係密切,長期照顧乙○Luong Lisa Lan之生活, 並有意願擔任監護人,認由聲請人擔任乙○Luong Lisa Lan 之監護人,應無不當;另關於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部 分,聲請人陳明乙○Luong Lisa Lan在台已無其他親屬,本 院審酌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為乙○Luong Lisa Lan住居所所在 地之社政主管機關,長期經辦各項社會福利業務,經驗豐富 ,並有眾多學有專精之社會工作人員從事該處業務,且高雄 市政府亦表示同意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有該局113 年12月12日覆函(見本院卷第37頁)在卷可稽,認由其擔任 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應屬適當,故指定高雄市政府社會 局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四、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及第1099條之1規定,於 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即聲請人,應會同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於 2個月內開具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監護人於財產清冊開具 完成並陳報法院前,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乙○Luong Lisa Lan 之財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行為,併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鄭美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姚佳華

2025-03-05

KSYV-113-監宣-1098-2025030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